博物館裡展出的古銅鏡是不是都是背面,為什麼不展出正面呢?
11-26
有沒有古銅鏡正面的照片,貼出來觀賞觀賞,謝謝啦
考古學生怒答此題。
1.銅鏡是有區別的,不是所有銅鏡都用於照面的。
早期銅鏡是宗教儀器,並不具有「鑒」的作用。
2.銅鏡正面不怎麼「上得了檯面」。
正面磨得可以映出人臉(當然跟現在的鏡子沒法比,反射率也比較差,但是在當時那肯定是要比以水映面要強很多)是要走一大批流程的(《淮南子·修務訓》記載:「明鏡之始下型,朦然未見形容,及其粉以玄錫,摩以白旃,鬢眉微毫可得而察」。此文中所說的「型」即鑄造,「粉」即塗抹,「旃」通氈,「玄錫」即是錫汞齊(劑),「粉以玄錫,摩以白旃」即是鏡面附了錫汞齊後,再用白旃打光,這道操作就是「開鏡」)。況且是錫銅鑄造打磨而成,久經歷史埋藏,是會腐蝕的,所以正面就不會再平整光滑,反射率很差。給張圖你來感受下。你看表面的綠色的銹跡,就是因為銅銹。
====
這裡給補充一下,就是有沒有很光滑的正面,答案是肯定的。
就是銅鏡的保存狀況很乾燥,表面會氧化生成氧化銅、硫化亞銅和氧化亞錫,三者顏色都偏黑(跟綠色的鹼式碳酸銅剛好顏色相反),最後再表明形成一種類似於玉石的潤澤表面,耐腐蝕性那是杠杠的,見圖,簡直亮瞎眼啊。
3.背面的價值更大。
銅鏡背面的藝術和研究價值更大。
涉及到鑄造工藝、紋飾、布局等等,這裡可以講一天一夜都講不完,我給你隨便貼張百度截圖你就了解了。
以上圖片隨手度娘所得。
如果想看全部銅鏡,可以看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青銅器全集16:銅鏡》篇,還有一些省博物館出的當地的銅鏡圖集,比如《洛鏡銅華》之類的,還有研究性的,比如《止水集》等等。
我看到知乎上有人問iPad 刻字刻什麼好? ,回答五花八門,覺得跟銅鏡這個問題有種奇妙的照應關係。
你看,不管是古或今、銅鏡或Ipad,大家更關心的都是背面的樣子(刻什麼字,套什麼殼??)。反正正面都是一樣的,而背面各有各的精彩。
有些展覽會在鏡架的底部布置一面鏡子,這樣就可以看到底部啦~
背面信息更豐富,再給背面一樣大的版面太浪費,收益太低。
上圖是唐代海獸葡萄鏡。葡萄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呢?
其實每次我都在想,那些葡萄鏡拿在手裡一定像捏泡沫紙一樣讓人想不停的摳摳摳~
正面主要是鏡面,紋飾主要在背面。我們要欣賞的是銅鏡的紋飾,所以博物館裡展出的古銅鏡基本上都展示背面。
以前去上海博物館看過一個鏡子(忘記具體的名字了)。這個鏡子是展示正面的,它有一個奇特的地方,就是把燈光照在正面,在牆上的反光,會顯示出鏡子背面的紋飾。
——————————————————我是分割線——————————————————
查了下,叫透光鏡,是西漢的
具體的原理請移步下中華古文物「青銅三寶」神奇效應背後的物理——「西漢」透光鏡§1 西漢「透光鏡」
迷信一點的說法就是,鏡子以前是照人的,會留住某些東西,所以,最好還是不要看正面,我知道就這麼說的
其實我也覺得這種展覽方式很奇怪,沒有人家的鏡子是會這麼放的(倒扣在桌面上),雖然背面的圖案更有價值,但也不能忽略它是鏡子的本質。這樣展覽會讓參觀的人根本看不出它曾經是鏡子。如果把它們傾斜的豎起來放在那種四稜柱那樣的展櫃里,人們會更直觀地知道它是鏡子,可以更好地領略它古時的風貌,也可以360度地看它的正面背面
正面就是一面鏡子,經過多年已經損壞了,沒東西了,另一方面,具備觀賞價值的是鏡子背面的花紋。
因為那是風月寶鑒
一般背面的花紋會跟隨當時的人文風俗而制,反正正面的鏡子嘛都是一樣的,反而背面更有研究價值和觀賞意義
古銅鏡精湛的工藝都在背後 而正面都是大同小異的光面啊 所以展出的是背面
首先背面沒什麼好看的,在古代銅鏡正面都是拋光了照鏡子用的(廢話),然而即使拋光了過不了多久還是會鏽蝕,維護麻煩,而且拋光一次會造成一定的損壞幾率,更加不能反覆拋光,所以不拋光看背面就對了。
至於透光鏡是工藝局限造成的巧合,不算牛掰的奇觀。
背面有圖案文字,更具有欣賞性,而正面是光面,沒什麼好看的,再加上年代久遠銹跡斑斑,基本也照不出人
背面藝術造詣高唄~
推薦閱讀:
※為什麼 19 世紀末世界誕生了如此多傑出的,其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物理學家?
※古代改朝換代或者新老皇帝交接之後,上(朝)代的銅錢還能用么?具體是怎麼樣的?
※古人做飯是如何料理雞肉的?
※為什麼先秦時代的人名那麼奇怪?
※三國短短100年出過如此多風流人物,為什麼魏晉南北朝很少被人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