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過得很苦惱,一直覺得很孤獨,怎麼辦?
首先請允許我介紹一下自己:我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三本,今年大一。和大多數人一樣,從小就很不喜歡中國的教育制度,不一樣的是看了很多的書,高中開始很喜歡看周國平,王小波,韓寒,村上,史鐵生,卡爾維諾,喬治奧威爾,梭羅,還有很多想不起名字的。感覺受了點羅永浩的影響,或者說是我自己找到了他,然後欣賞他。我覺得我也是這麼一類人,具有一點理想主義情結,堅持自己認為是對的的東西。我想說的是,我的身邊的人都幾乎不看書,看的也都是一些我覺得不屑的書,比如說有人喜歡看卡耐基啊 心靈雞湯這種東西 所以感覺完全沒有共同語言。他們都不中意這些,不關心政治,不看書,甚至不思考,只關心學分,如何考試不掛科,如何和輔導員搞好關係,上團課黨課,還有他們的LOL。不知道如何和他們相處,不知道怎麼交流,讓自己看起來不是那麼的另類。還有一直讓我想不通的是為什麼他們明明在課堂上睡覺,玩手機,也不願意逃課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有意義的事情。每次一個人在寢室,就越發的覺得孤獨。感覺從小都是這樣的吧。說的這麼多,都是肺腑之言,不存在裝逼這樣的心理。請熱心的人 ,有空的人,懂得的人,告訴下你們的看法。
看到題主的問題補充,還有各位的回答,我真的不禁要問:
當我們談論讀書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有一個朋友,他們家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學裡的老師。住房不大,三室一廳,八十多平。家裡藏書豐富,其中兩間卧房各有一面牆壁用作書櫃,書房四壁儘是書。饒是如此,他父親仍說還有一半書籍尚堆在地下室。據我朋友說,他們家晚上從來不看電視,吃完飯刷完碗,一家人就坐在書房,讀書的讀書,複習的複習,屋子裡安靜得很。
我朋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他從小讀了許多的書,聽說上初中以前就把八卷裝的《莎士比亞全集》給讀完了。他不必翻書,尼采和泰戈爾的大段詩句,他張口就能背誦。他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每天堅持練一篇字,他練字不是用字帖,而是抄書。初一的時候,他把用幾年時間抄寫的《巴黎聖母院》裝訂成冊,那細密的鋼筆字讓任何一個人看了都會心生慚愧。
也許正是因為看了太多的書,懂了太多的道理,所以本該屬於同齡人的娛樂活動,在他的眼裡都變成了一種幼稚的行為。他甚至認為這種行為是基於一種無知在作祟。
有一回,學校組織活動。同學都參加了,他偏偏不去。他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和他們不是一路人。」他父親問:「怎麼個『不是一路人』?」他說:「我喜歡看雨果、海明威和福克納,他們看得都是些金庸古龍的。」他父親說:「你覺得看雨果、海明威、福克納的書,比看金庸、古龍的書更有學問?那你倒是給我說說,你還沒讀過金庸和古龍的書,你是怎麼知道的?再者,你能給我說說,雨果是如何理解善與惡的?海明威筆下的愛情表達了什麼?福克納的創作形式給後世的西方文學帶來了哪些影響?」
我朋友頓時語塞,一句話都答不上來。
從那時起,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書的品質或許有高有低,但必須在你親自讀過之後,才能作出判斷。這雖然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道理,可是我周圍的許多人其實都不明白。或者說他們也許明白,但是沒有人能在盲目作出判斷之前,真正意識到這個問題。從某種角度上講,他們判斷一本書(不限於書)的依據往往是自己的潛意識,而這種意識又是受外界輿論所導向的。可以說,他們對一本書的價值判斷,基本取決於這本書在文化界以及社會上處於一個什麼位置。如果這本書是一部常人公認的經典著作且與流行文化有一定距離,那麼當他們拿起這本書的時候,就會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拉著聖人先哲的手,一步步地踏入了「文明的殿堂」。而那些流於世俗的凡人,則與他們有著不可逾越鴻溝。每每想到此處,他們的內心就會升起一絲優越的「孤獨感」。他們活在自我建構的「文明殿堂」里,時常自詡自己為「孤獨的人」。而我恰恰認為,這些「文明殿堂中的孤獨者」比那些熱衷於成功學和心靈雞湯的俗人更加無知。這類人往往自以為到達了無人知曉的廣闊世界,其實不過是將自己關進了臆想出的精神牢籠,變成了一名「文化的囚徒」而已。
我曾經不止一次地思考過,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閱讀一本書,不再是關心書籍本身的內容,而是更多地關心起這本書是不是足夠深刻,足夠嚴肅,足夠掩飾起我們無知的大腦和空虛的靈魂,以及先天不足的文字品味。說得直接點兒,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卑怯心理,才會想到要用區區幾頁書來裝裱自己的人格?
一本書的價值如何體現?不是看什麼人寫它,而是看什麼人在讀它。如果一部曠世經典落到一位徒有其表的人手中,那即便是《聖經》、《史記》、《廣義相對論》,也不過是變成了妝點自己的胭脂水粉,未見得有什麼價值。而真正能夠將一本書的價值體現出來的,永遠是那些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讀者,永遠是那些對知識有著虔誠信仰的讀者,永遠是那些專註於書籍內容本身的讀者,永遠是那些熱衷於總結、分享與傳播的讀者。他們對未知事物有著足夠的熱愛,以至於忘了注意自己拿起這本書時的姿態是不是足夠優雅,足夠獨特?可以說,一個「重其神而舍其形」的讀者,才是一個合格的讀者。
題主始終談論的都是自己與他人是如何如何的格格不入,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孤獨與痛苦。但是在我看來,這番窘境多半是你自己造成的。首先,你以書取人,將自己和他人分割成兩個高低不等的世界,且認為自己優於對方,藉此表達對一個三本學校的強烈不認同感。其次,你太過於高估自己。其實不是你無法融入周圍的同學,而是你從內心就強烈恥於融入一個三本學校。說得直接一點,你不過是對於一個考上三本學校的自己感到不滿而已。這和你讀什麼書無關,真的無關。
關於你的情況,@采銅 老師提出的解決方法已經說得很好了。你需要認識更多優秀的人,擴展自己的人脈,加強自己的社交能力。既然現有環境已經無法再滿足你,那就要嘗試走進更精彩,但也更殘酷的新世界。除此之外,你一定要嘗試寫作,不管是寫日記還是寫博客,甚至是在知乎寫答案,這些都沒問題。寫作的過程是一個思維整理與歸納的過程,不在於你寫了什麼,而在於你寫了多久,寫了多少。舉一個例子:假如你的名字就是知乎的一個專欄,發稿頻率是一周一篇,關注者就是專欄的發行量,贊同數和感謝數就是讀者的反響,評論就是讀者的來信,那麼作為專欄的作者,你該如何維護這個專欄的品牌?又該如何保證寫出高質量的內容?在大局已定(各領域的大牛)的知乎江湖,默默無聞的你如何才能闖出一片天地?你讀了那麼多書,此刻它們能幫你解決幾個問題?如果一個都解決不了,它們能否成為你創作的素材?在實踐的過程當中,你發現自己的短板是什麼?
思考上述這幾個問題,難道不比你整日無病呻吟地咀嚼那點兒「孤獨感」來的更有意義嗎?
說到底,你讀書,不管是一千本還是一萬本,那只是消費。而寫作,哪怕只有一個字和一句話,那也是生產。生命是短暫的,要學會利用有限的時間,書寫關於自己的歷史。
我常常想,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就像一塊乾癟的海綿,要想盡辦法去吸收更多的水分,這麼做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釋放自身的能量。而一塊不懂得釋放的海綿,即使吸收再多的水分,也最多只是一個臃腫的水貨而已。
對生活不滿,對人生不滿,對自己不滿,那就努力成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人,而不是拿書來說事兒。書,只能是書,不能是別的。
第一,看那麼多書,這不能成為你覺得和別人不是一個世界的理由。大家只是觀點不同,為什麼要把自己和大家區別開來呢。
第二,你堅持你的價值觀,堅持你的道路,OK,這沒問題。不過,為什麼要總思考那些跟你不同的同學就一定比你弱呢,或者說刻意去否定他們呢。
第三,別人幹什麼,其實並不用你去幫他們考慮,他們也是成年人,最後該負的責任要負,掛了的課還是要補考。不用幫他們想太多的哈。
第四,別把看過的那些書當做一種思想上的寄託,更好的是把它們當做一種體驗,一種經歷。終究你還是要走到現實里生活的。
1、你可以不孤獨的。你不應該只沉浸在自己的小宇宙當中,如果你喜歡韓寒、周國平,那麼就儘可能地去與他們發生聯繫,然後你會發現你並不孤獨。我想也許你會說與他們發生聯繫,那多難啊。如果你存在這樣的想法,那麼我只能說你的孤獨是自找的。一個人如果真心喜歡某種事物,那麼他會盡最大努力去追求的。在這一點上,我覺得你的室友做的比你強的多,因為他們喜歡英雄聯盟,他們就去玩了,他們最起碼不會在乎玩這個是不是就膚淺墮落了,至少他們在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如果你看過韓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那麼你應該知道書裡面說的「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歡的在一起。」舉個例子,我個人也看過一些周國平,韓寒,村上的書。4月19號我知道周國平在湖北省圖書館有一次講座,雖然有點費時間,但是我還是去了圖書館,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領到門票進去。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其實我們班還有很多同學也去聽了他的講座,我發現其實我並不孤獨。周國平,韓寒等人都有聯繫方式,都有單位或者工作室,你可以給他們寫信,可以在網上找到很多與你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找得到。韓寒和周國平的微博你可以關注。韓寒有自己的工作室,韓寒監製的應用【一個】,你也可以試著投稿。你可以參加每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賽,或者從現在起鍛煉自己的寫作技巧,爭取能和你覺得有共同語言的人站在同一平台上,也可以爭取考取中國社科院的研究生(那裡有周國平),可以去日本拜訪村上春樹。不要跟我說這有多難。我覺得有夢想的人永遠都不會孤獨。
2、你對你的室友的看法不正確。從你的描述當中,我想你和你的室友交流應該很少,那你怎麼就覺得他們不關心政治,不看書?有的人是不顯山不漏水的。即使他們真的不怎麼看書不關心政治,那麼他們總會有某方面的看法的。我覺得你一開始就站在一個很高的立場上俯視他們,頗有一種曲高和寡的姿態。這種心態很要不得。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你應該和他們多交流多溝通,才會發現他們的思想深刻之處。關於你對心靈雞湯,卡耐基之類的看法我表示嚴重反對。在此告訴你一個不幸的事實,就在前天周國平的講座上,周國平自己就說過他最近在看有關卡耐基的書,而且還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是那句話,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人興趣愛好不一樣,人生觀世界觀不一樣,對自己人生規劃不一樣,世界也因此才會精彩。如果全世界都是韓寒,史鐵生,全世界都是文藝青年,那麼我想這樣的世界也是毫無生氣的。你不能因為你的室友看心靈雞湯不看韓寒就覺得他們膚淺,沒有共同語言。首先,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膚淺。關於這前面已經說過很多了。其次,共同語言還是可以尋找的,主要還是靠多溝通,畢竟你們生活在同一環境下,還是有很多共同經歷的。(比如談一下班上的漂亮女生什麼的,這個,不強求)。
3、總結一下,第一,你應該大膽去追求自己所喜歡的,有夢想的人不孤獨,並且你還會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發現你並不是孤身一人,很多人在與你同行。第二,你應該放低身段,不要用俯視的視角去看你的室友,與他們多交流溝通,積极參与集體活動,記住,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PS:如果你覺得你和室友的關係還好,孤獨感是因為沒有知己和知音,沒有能真正理解自己的人,那麼我只能勸你去看一下周國平的《靈魂只能獨行》,如果你看了,勸你再多看幾遍。
我也很愛讀書,讀冷門的,比韓寒尼采周國平冷門多了。
噢,你說卡爾維諾我倒挺喜歡的。至於奧威爾,說來慚愧,英文版的1984放了一學期還沒有讀。
我自己的的偏好比較雜:隨便說幾個書架上的作者吧,卡西爾,羅蘭巴特爾,托馬斯品欽,帕慕克……還有很多作者完全沒名氣的書,比如《痴愚百科全書》。我也讀《世說新語》,《中國考古通論》,《美術史寫作原理》……唯一一本最近在讀的和專業有關的書是《黑天鵝》,但它卻是在研究我現在這個學科體系的致命缺陷。
更要命的是,我不知道你在什麼專業,我是讀工商管理的,就是做金融,管理和市場營銷這些很接地氣的俗物。我今年大二,沒進學生會沒參加社團沒做熱門比賽,除了志願者沒湊過「圈子」。初心始終不改,外人看來我倒像個不知上進的富二代。
你說,我是不是也很孤獨?
可是我不這麼覺得。
----
1.你這麼瞧不起卡耐基,多半是因為沒讀過。我以前也是;後來買了一本《人性的弱點》,只讀了兩章,這種優越感就破滅了。朋友,這本好像高中議論文一樣的暢銷書,一定會讓你學到一些東西。不信試試看。
讓我來對照書本,打若干句卡耐基說過的話。你可以讀完,再決定要不要鄙視他:Few people are logical.Most of us are prejudiced and biased.有沒有覺得讀了那麼多書,卡耐基先生才是你的知音?反正我當時就覺得,簡直是看到了康德再世。其實卡耐基們和卡爾維諾們的區別在於,後者用隱喻講故事,而前者總是把話說的透透的,難免顯得膚淺。
我同意書有高低貴賤,因為有點文化精英主義,但是在出版層面的。認真寫的書,再大眾都是好書。
2.我懂你的理想主義情結,不願屈就。
你讀這些人的書,是不是會欽羨他們的獨立思考?是不是進而產生共鳴,因為你自己也熱愛獨立思考?同時,你思考的內容是不是出於各方面原因,使你感覺到加倍孤獨與痛苦?
但是,鬱鬱寡歡不能幫助理想主義者勝利,倒像是燕雀們已經看到了鴻鵠的失敗。
要保持開朗的心情和平和的態度。不然,你自己都看起來很抑鬱,怎麼去說服別人說,這才是好的、你想要的生活方式呢?
只讀書真的不夠,至少要運動,遠足,如果有時間就去俗俗地來個「旅行」。肢體配合頭腦,幫助你把事情看開,看透,也有足夠強健的體魄。放心,不會頭腦簡單。
3.我身邊好多朋友正走在金融路上,然後,實不相瞞,我們家也幾代以來都是在做商業、金融領域,我對這個行業的生產力和帶動價值毫不懷疑。但是,生產力並不等於產品。金融再方便生活,它也不是你手中陽極氧化鋁或是玻璃纖維或是聚酯碳的phone,面前閃閃發光的超極本,你坐著的精巧結實的椅子以及你平時所聽的音樂讀的書看的電影的創造者。當然了,你每天讀一本了不起的書,不行動也還是沒創造。
至於你說你身邊那些喜歡打人際交道的小夥伴,你是應該向他們學學溝通能力,他們將來估計也會成為不錯的銷售或者黨政機關工作者——如果願意努力的話。但不代表你非要像他們學習。我有認識特別喜歡勾兌的朋友,從沒自己做過作業,女孩子長得不壞,撒個嬌賣個萌男生就買賬了,幫忙做,在學生會的工作也全靠人情關係完成。個人溝通能力真的很好。但如果你願意創造點兒什麼東西出來,這有用嗎?
我身邊還有人是學霸,沒什麼樂趣,就是拿高分,刷績點,老師給低兩分就鬱悶的不行。都大學生了成天還是誒呀我又考砸了然後給考得比自己低的人講自己得分很不公平。有意思嗎?有意義嗎?同樣的,我覺得這樣的人也拿不出什麼真正有用的東西來。
明白我的意思嗎?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渴望創造出了不起的產品或是成就,但這些東西不是靠人際交往就能打造出來的,也不是讀書讀出來的。馬屁精和書獃子都是廢物。
4.但是我不會像得票最高的那位一樣勸你接地氣,雖然他說的真的很有道理。
就像知乎上主觀題答案中頻次最高的那個詞——因人而異,我們活在世上也是人各有志。有人擅長和人打交道,有人擅長和植物打交道,有人擅長和機器打交道,知乎上還有這麼多人擅長和程序打交道……人終歸不是木桶。
總之,有些事你不中意、不擅長又不欣賞,那就不要勉強。不覺得有驕傲的心是件壞事。
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仙人指路,還有人把仙人指路就理解為勾兌人情關係。如果大家都覺得世界就是這樣,然後馴化自己,那便是惡性循環。不勉強自己去做那些不屑的事情,禁得起誘惑,這怎麼是壞事?
擺正心態,不卑不亢走自己的路。他們有他們的好,你不該為此優越。可是,做不到那樣亦不是你的錯。
你要知道,你越是獨一無二就越有價值。資源因稀缺而珍貴。
5.只有讀書,只是攝入。要讓這個世界變美好,變乾淨,變酷炫,我們需要做的是有所產出。
我在想,如果世界上大家都去搞活經濟或者關心群眾,那誰來做生產者、記錄者和創造者呢?
你的身邊有那麼多不愛看好書的人,那你對書的熱愛就更加有價值。
我正在做一個PDP計劃超現實主義小說,從0起步,每天為一本書設計一張海報,也會寫很多東西,目前已有90多日誌,小有粉絲。海報很傻很拙劣,但我相信要一步一步來。前一段時間寫了篇【PDP】《改變世界的100幅地圖》,是三聯特別冷門的一本書(因為名字太傻了),結果至少誘惑了4個人下單,我就覺得很驚喜,能讓這麼一本擺在你面前都未必會翻開的書,經過我這個書痴的介紹使人們發生興趣,這是不是可以算是我為出版業甚至是文化界作出的微薄貢獻?
要相信,我們都能做一些事情,讓自己不那麼孤獨。
你現在能做出的產出,肯定是非常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20歲就出著作了;現在那麼多十幾歲出產品的天才小極客,比比他們就難受。可畢竟大部分人還是和我一樣,缺乏天賦,也缺乏經歷,難以這麼早就成為新銳,產出了不起的玩意兒來造福世界。想想小天才們我便覺得辜負年華,我馬上就21了啊,用現在時髦的說法,都奔三了,我酷炫的貢獻呢?經常覺得對不起世界。
但是只要你有產出的意識,去思考,去發掘,最重要的是去做,我覺得遲早你都能夠多多少少成為一名生產者,而不只是苦悶的消費者。
6.我還想做一個組織,像埃塞克那麼酷,甚至更酷。我想讓它叫LAL,Lead an alternative life。這個組織只有一個規則:不能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就是一個讓大家堅持自己這種不一樣生活的學生組織,文藝,科學,社會,學術,運動,公益……長期堅持做那個不從眾的真我。
怎麼做這個組織,我現在還毫無頭緒。活動方面,贊助方面,人員方面,我都沒有靈感。
上周才誕生的計劃,正在冥思苦想中。希望不同地區不同高校的你們看到以後會有回應,我們一起做一個真正的學生聯盟,像個真正的年輕人。
7.你既中意亨利梭羅,就一定讀過《瓦爾登湖》,就會明白梭羅一樣孤獨,但為自己的孤獨而驕傲。
我有一天和朋友吃飯時說,你總說我看起來不凡、引人注目,但往往大學裡獨特的人,最後大多都會「泯然眾人矣」。朋友引用《瓦爾登湖》里的一句話寬慰我,英雄是可以不穿鞋的。
與君共勉。
----
2小時後我又來補充了,因為剛才去跑步,又想到一些回答時候沒說到的東西:
8.讀書不是理解世界的唯一方式,語言也不是奉獻世界的唯一表達。豐富生活,開闊眼界,變得立體。
你提到會逃課去做喜歡的事情,說明你即使沒有廣泛愛好,也至少不是書獃子,有所愛。
其實換個角度看,別人也許也有其他理解或者表達的方式。就說玩遊戲吧,我對這件事不是很有耐心,不過很羨慕那些打遊戲錦標賽的人,他們熱愛的事情也是他們的職業,而且可以借比賽之機滿世界玩,多幸福啊!
不知道你逃課會不會是去看藝術展或者音樂會。在領悟世界的千千萬萬種方式中,就算讀書是最便捷最高尚最重要的,也肯定不是唯一的。而且,很多了不起的東西也不是書本可以完全表達的。
知乎上很酷的搞數學的物理學家陳浩。明明是物理數學牛人,可他還洋洋洒洒地回答過關於周立波和海派清口的問題呢!
其實在知乎上問題答題也是豐富自己的方式。
你提到你讀村上,不知道你說的是美食家村上龍,商業藝術家村上隆還是愛跑步的村上春樹先生?我比較熟悉的是最後一位,就假設你說的也是他吧。
你肯定曉得,除了寫作,村上先生也跑馬拉松;開過酒吧,酷愛爵士樂;所以,他寫了《當我跑步是我在想些什麼》,《沒有搖擺就沒有意義》,《爵士樂群英譜》……讀書寫作和他的其他愛好,都是相互促進的。
韓寒開賽車拿過冠軍;王小波學過經濟,寫過程序,陪李銀河做社會學調查研究;卡爾維諾小時候跟老爸老媽研究熱帶植物,讀過農學,做過新聞記者……都是你喜歡的作家。
有時候在別的事情中聯想到在書中到的東西,就好像沉睡的智慧被生活激活,頓悟了。
在知乎上多關注幾個覺得好玩的領域,年輕嘛,就是要學習。據說人到27歲記憶力學習能力就開始下降了,趁20歲左右,多吮吸智慧母親的乳汁==
9.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是我的短板,因為我不擅長主動結交,都是等別人來認識我,所以要同你共勉。朋友的幫助真的很大,無論有意無意。
我有一個很不愛讀書的朋友,自覺有閱讀障礙,可是愛運動,會跳舞,在埃塞克做事,在校園電視台當過負責人,曾孤身一人去越南窮游……這樣的人,給我的是書中沒有的啟發。我堅持跑步,就是受他影響——瞧,今晚跑步就幫我擴展了兩條思路。
如果你能夠在身邊或者知乎或者隨便哪裡發現一些很酷又很懂你的朋友,就多和他們聊一聊,說一說自己也聽一聽他們,減少你的孤獨感,也能啟發你很多,帶來不一樣的想法碰撞,說不定想事情看問題都會有新的思考角度,感覺豁然開朗。
最後,哪個清高者沒有至少一兩個最佳損友!
杜甫淪落至那種地步,還有嚴武幫他蓋草堂——不然,哪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我怕我的話可能會打擊到你。你所看不起的不是別人,正是那個心裡深處想跟他們一樣放縱的自己。
讀大學以前,我只看過兩本課外書,《舒克貝塔全集》和《葫蘆兄弟》。這該是典型的文盲了吧!課內知識,廣東高考滿分750分,我總分231分,其中語文分數137,就是說,其他四科加起來還不到一百,只記得英語10分,數學7分。
OK,怎麼從一個文盲到一個知識還稍微有點底的人呢!
大一那時候,軍訓完是分宿舍,宿舍晚上熄燈後,一般聊天的話題,不是大屁股女人就是國家政治。當宿友說到馬克思的時候,我說這個中國人蠻厲害的,被笑了好幾天,大學以前,我一直以為馬克思是中國人,姓馬名克思,這不是笑話,是真事情。而後又發現,怎麼朋友們聊天的話題,但是我聽不懂的東西,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已經被汰出社會,其實我一直沒有活在社會之中,從小有輕微自閉癥的我,極少與人聊天,即便是父母,聊天也會不好意思。
我開始把很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面,課內的知識還是很差,因為底子很差,學習起來很費勁,課內知識在成三倍增長,但是課外知識,至少在成10倍增長。我讀過的書,粗粗算一下還算可以,讀大學三年加畢業後一年,總共四年,大概在2700本到2900本左右(不包括雜誌報紙課內書)
就這樣過了兩年。。。
大三的時候,我對別人的態度跟你一樣,覺得很多人都不如自己拚命,覺得他們浪費了時間浪費了精力在別的毫無意義的地方。我覺得別人跟我的層次差太多了。
出了大學後,我開始意識到自己錯了,你覺得知識能夠帶給人多大的用處?我覺得對生存的意義並不太大,它只對生活的意義比較大,生活和生存是不同而語的。
我們這種過於理想化的人,只適合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當你把你的思想,灌輸到別人之上,只會被別人賦之傻子的稱謂。反而是玩遊戲的人,他們知道自己喜歡什麽,在幹些什麽,他們活在生活之中。我們,活在生活之外。
讀了那麼多的書,說實在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的腳步。工作之後,我發現對我幫助最大的一本書,竟是大學教材——《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
一切從實際出發,真的是一切的根本。
人在現實中滿足不了自己的時候,就會尋求更高層次的需求。這是反馬斯洛需求層次的,但是我覺得更合乎我的人生。其實這種『超我「是很沒有底子的,它是懦弱的反抗,一旦應用到生活中,發現一切都土崩瓦解了。
教育的目的,不是創造人上人,更不是人下人,而是人中人。—— 陶行知
謝邀。
我也只能給你幾點建議。
1.繼續看書,看好書,在圖書館能遇到同道中人;
2.學好英語;
3.成績保持住;
4.鍛煉好身體,可以交到朋友;
5.不急著談戀愛,能遇到合適的自然很好;
6.適當打打遊戲也未嘗不可。
有時候孤獨也沒什麼不好,很多時候熱鬧只是讓浮躁的生活看起來有意義罷了,享受孤獨也可以很愜意。
大學裡一定有跟你一樣的人,希望你能找到他,或者她。
大概 至少在我看來 最重要的是 不要覺得孤獨有什麼...不對 不好 不應該的地方 不喜歡的人就不要去理啊 沒有必要逼自己去做一個開朗外向的人啊 真的...沒有關係的 但也別真的把自己逼到"眾人皆醉我獨醒"那份上 那是給自己找罪受
當然也許不是這種苦惱 也許是孤獨感本身帶來的恐懼吧 那書籍應該的確是特別好的...避難所 我本來也不想用這個詞 但書籍的確沒有辦法根本解決問題 不過現在大家的世界都不局限在校園裡的 要相信會找到聊得來的人的
總之 說極端一點 如果想要開心 想要快樂 那就去相信它真的是有可能的啊 如果覺得開心快樂不夠酷 或是覺得不可能 那也無所謂啊 總而言之就是 不要讓任何人的評價影響到你 好吧好像說歪了
好好看書 也許你的大學四年不會很精彩 但一直努力 你一定會成為優秀的人 這比大學四年開不開心 精不精彩重要多了你的語氣看得出來你還是孤芳自賞的,所謂人生三重境界的話你到了第二層,哪天你能在知道自己有些才氣卻又不那麼在意自己的才氣,朋友就不那麼難找了。
@devilazy 說的很好,不是別人同化你,就是你同化別人,或者個管個的,你不要睬我我不要睬你。
網路上把人分為四類,我很贊同:SB青年、普通青年、牛逼青年和神。
很多情況下,孤獨的人,往往是覺得自己是神的SB青年,或者覺得自己是牛逼青年的普通青年,卻又無法接受現實,於是自閉在自己的世界中。
或者你是立志於成為神的SB青年,或者成為牛逼青年的普通青年,那麼請你接受這種孤獨,當你真正到達那個境界的時候,你也就不孤獨了。
@吳旭東 曾推薦《黑客與畫家》的「為什麼書獃子不受歡迎」,你可以看看。
認清自己是個困難的過程。
但請記住,No one is an island.人註定是孤獨的,你覺得無法忍受是因為內心不夠強大。孤獨,習慣了就好。只是要堅持自我最核心的部分,絕不妥協。
我想說幾句,或者是想期待一些更好的抑或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出的問題。
我在大學低年級甚至到了大三都會或多或少有題主的這種想法,但後來我慢慢在消除這種想法,你會發現你所不屑的那部分人縱使不喜歡讀書甚至像你所言不主動思考種種,同樣會有讓你欣賞感動甚至震撼,但是當你對其主動轉變態度去思考這一切是為什麼,或許就像期待我所說的第一句話了。
你願意去做一個優秀的人,獨立思考的人,你讀羅永浩,讀村上春樹,讀王小波等等。我們所謂的他們打遊戲,翹課,玩弄關係種種也並不是他們不願意去做一個優秀的人。抑或我們大家對優秀,成功標準不一樣,抑或我們對與他們可以交往的底線不同。
我的轉變原因之一是,他們會是你的室友並四年,平常只知道打遊戲的那位同學在我手因為打球摔傷的時候幫我早上穿衣服和上廁所,平常只會翹課的同學會在你午睡的時候關上陽台門並提醒同寢的人關掉音箱,還有等你畢業的時候我絕不相信當你穿著學士服不會與你不屑的人照相,不會想起一起度過的大學四年,心裡還會覺得這些人好SB。我也不相信畢業找工作時候的那種互相幫助和鼓勵還會令你覺得對他們不屑。
其二,你身邊都是你所謂的不優秀,那麼你為什麼不在都是和你一樣的優秀的人的群體呢,當然自己一定也有問題,不要老是想著別人的不是。
其三,我從別人那裡學到了對待那些不讀書的人的方式,A呢是一定的優秀,畢業就進微軟亞洲研究院,後辭職去了Waterloo,獎項眾多;我看到A不會去抱怨環境,不生氣不憤怒,也沒有不屑,默默的該幹嘛幹嘛,我相信這應該是我可以學習的。畢竟我去不了MS也去不了Waterloo。
最後,現實一點,整天打遊戲的人或許他爸爸是政府高官,不上課的人或許他媽媽是企業高管,畢業後有的人進了體制,有的子承父業,哪怕只找出一粒那些所不屑的人混的很好,我想也會讓我進行思考這些問題。
想起血色浪漫劇情,轉業多年後,鍾躍民和當時一起下鄉的人聚在一起,有人混的並不好,鍾躍民當時應該是在開餐廳,就像幫幫那些朋友。還有很多描寫那個年代的小說,人物性格都比較相似。那個年代或許也不會讀多少書,也沒有什麼獨立思考,倒是信仰很單一。其實人人都不會像你所期待那樣,也不會讓你看著舒服,也沒有什麼高學歷高智商,博覽群書等等,但是他們會和你稱為朋友,哥們兒,大可不必對他們不屑,覺得不讀書打遊戲就是SB,鄙視,孤單,氣氛和苦惱。或許最後可悲的是自己。善待他人,完善自己,會找到合適辦法去處理這個問題並消除這種心態的。
你不踢球么?讀書本身是個很好的愛好,但只讀書就不是健康完整的生活了。你可以嘗試去踢球,打籃球之類的需要團隊配合的運動。你會發現真實地感受生活也很重要。
我大學是一本,有p用,身邊找不到同好,一直孤獨,但感謝網路,網上總還有我感興趣的事和人。
讀研了,一所前十名校吧,仍然覺得孤獨,找不到可以交流的人。
朋友質量與所屬圈子有關,與自身性格和水平有關,與你所處的環境只有一點點關,尤其是網路這麼發達的現在。
所以,別拿學校說事。
再是,我曾經想要找跟我看同樣東西的人,但後來我認清了:
1、看同樣東西不代表觀點一致,你們的理解和感受可能差很遠,
2、看的東西"高端"又不代表你自己高端,
3、朋友更多是看緣分和性格,有很多綜合因素,看那些東西的人性格不一定跟我合。
然後你就可以洗洗睡了。
作為一個大學過得也很孤獨的人, 我現在回想起以前的生活, 我覺得對於身邊和自己不太一樣的人沒必要覺得別人不好, 可以和他們一起玩, 一起聊聊天, 但是別太指望真能變成"朋友". 如果覺得實在是玩不到一起, 或者聊不到一起, 比如一聊天就吵架可以選擇離開, 等到能接受對方的時候再去走近對方.
當然, 能不能找到讓自己覺得能融入的群體是另一個問題, 一種可能是努力了之後能找到, 一種是努力了之後短時間內還是沒有找到. 我的經歷是屬於後者. 我自己分析這裡面的原因, 一部分是時機未到, 由於環境的局限, 在我上學的時候很難有機會去改變環境, 但是實習和工作之後就不這麼感覺了. 另一部分原因是來源於我自己, 在那段時間裡我內心有一種被別人鄙視和鄙視別人的情緒, 這種情緒也會蒙蔽我不能和別人比較好的相處. 現在想想, 更好的方式可能是一方面改變自己對待自己和別人的心態, 認清自己內心的負面想法, 並且努力去尋找改變環境的方式, 比如尋找新的朋友等, 然後對於自己努力的結果平和的接受.
而且我也不贊同"享受孤獨", 我以前孤獨的時候也有接受過類似的說法, 但是這麼做只會讓你更加孤獨. 那些看上去"享受孤獨"的人, 可能他們心裏面根本就不覺得孤獨, 但是一個心裡已經覺得孤獨的人並不適合再把自己孤立起來.大學太小了,所以比較難找到同道中人。
堅持自己的好習慣,到社會上,會更容易找到同道中人的。
我想說,題主,為什麼別人要和你一樣你才能跟人交流呢?交流的意義不就是跟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交流嗎?
我覺得題主的問題在於這些文學小世界沒辦法讓題主感到真正的愉悅,否則題主是不會孤獨的。真正的問題不是你不能跟別人交流,也不是你看不起別人的愛好,而是你自己沒有達到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沒有在你認為"好"的事情上得趣。所以苦惱為什麼別人在"不好"的事情上得到那麼多趣味。奉勸題主一句,理智上覺得正確的事情和感情生理上覺得愉快的事情不是一碼事兒。如果你看書看進去了,一個人在寢室那簡直就是天堂好嗎。沏上一壺茶,與你喜愛的作者神交,腦子裡根本沒有那個關心周圍環境的餘地。可能應該連你室友們不在了你都沒有察覺吧。好吧,俺是資深文青。互聯網有那麼多知識等著我們去挖掘,但是為什麼大學生卻把時間花在玩 Dota,看無聊電視劇上?
推薦你看下上面的那個問題。
我也是個普通的大學生,學校還不錯,今年大三。我不是很喜歡中國的教育制度,但也算是個既得利益者,並且現在覺得如果讓我做教育改革我沒法做到更好。你看的這些書,我中學的時候多多少少也都看過。現在么,不怎麼看,沒那個心思了。老羅,我還是有些了解的,挺欣賞,但現在覺得他也沒啥值得崇拜的。至於理想主義,是好的,只是我覺得分辨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對於我實在不易,是非之間有著太多的是是非非。太過執著,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身邊的人,diversified. 有關心學分的。有看專業課書的。有天天網遊的。有天天dota的。有社團學生會的。有寧可課上睡覺玩手機也不翹課的。至於我,大一以來都不怎麼上課,也不玩遊戲,翹課會在寢室睡覺,會自己上自習看書,不大關心分數但也不是一點都不在乎,有時也會覺得有點孤獨,便用「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 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一類的心靈雞湯忽悠自己。(笑)
不必把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存在的東西往往都是有意義的。很多農民也不讀書不「思考」,但仔細想想他們做的事情都非常有意義,哪怕是一群大媽拉家常都是極具社會學意義的。我不必多說和導員搞好關係一類事情的世俗意義,相信你也都清楚,只是你的潛意識裡是排斥之的。這種排斥,不能說是錯誤的,也談不上什麼正確,不過是一個選擇罷了。
剛上大學時,我有些看不慣。但現在明白,我身旁的那些人,沒有傻子。黨員、學生會混的好的,可以進入體制內。那些天天玩遊戲的,有的家裡已經安排好了,也有的是那種智商高到令我羞愧的。我要是他們,也可能做出類似的選擇。上知乎的不必鄙視玩遊戲的,玩dota的不必鄙視玩網遊的,看電影的不必鄙視看韓劇的,不過是玩樂罷了。恕我直言,我看專業課教材也好,你看那些書也好,也不過是消遣而已。憑藉大多數人的能力,也只能是消遣,不必談什麼意義不意義。當意義成為了逃避的借口時,就真的沒意義了。
你,是不是也在逃避什麼呢?上坡路下坡路,其實是一條路。
難道只有我覺得題主看的其實也都是一些大俗書么?看見題主喜歡的這些大眾貨,我也覺得很孤獨怎麼破……而且題主你之所以覺得孤獨,要我說來其實原因只有一個:大學太爛。當時不要鄙視教育制度,考個好一些的學校,現在你身邊愛看書的同好一定會多到讓你視而不見的。所以當下先接地氣,不要只顧孤獨,不要因為光想去做一些有創造性的事就光逃課,努力學習,以後考一所好學校的研究生,或是進入一間足夠好的大公司,讓你的思想和你身邊的環境能夠匹配上,你就能感受到你想要的美好了。
最可怕的是你以後只能去賣保險賣房子或是進一些充斥著大專生的小公司,到時你恐怕又要來提問了,肺腑之言。
休學一年去進入社會實踐!越早越好!實踐才能讓你快速成長起來!
目前的狀態看來讀書只能讓你越讀越笨,成為一個徹底的無用之物!
喜歡周國平,王小波,韓寒,村上,史鐵生,卡爾維諾,喬治奧威爾,梭羅等人及其作品,當閑書看看可以,千萬不要因此過著或想著跟他們一樣的生活,這樣的生活也僅僅屬於他們,不要被他們忽悠得與世隔絕或者成為一個憤青。真實的生活需要在現實世界裡去戰鬥,躲在學校只能成為一個廢物!
國外的學生跟國內的學生差別的地方在於,國外的學生從小就開始去打工掙錢了接觸真實的社會生活,國內的學生大學畢業了都還沒有打過一份工,缺少與真實的社會接觸,讀書使人變笨。
打籃球吧,一個人路過球場,三兩個人相互不認識的人在玩同一個籃球。
你加入他們,一群不認識的人相互傳球,防守,配合的如此默契,不需要什麼周國平王小波喬治奧威爾,你卻能強烈的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