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逃避痛苦的力量大,還是追求快樂的力量大?
逃避痛苦與追求快樂,哪一種心理動機的力量更加強大?
謝好基友@葉壯邀
先拋出一個結論,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逃避痛苦的心理動力遠大於追求快樂的心理動力。」所以就不要用什麼越王勾踐、韓信之類的特例來說了。對於不同的人和特殊的情境,當然會有不一樣的偏好,什麼捨己為人、捨生取義之類的都不在本回答的討論範圍內。
————
下面來說理論支持。
心理學家卡尼曼Kahneman和沃特斯基共同提出的「前景理論_百度百科(prospect theory)」可以很好的解釋這一現象。卡尼曼本人也因此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前景理論是用來解釋人們在面對概率已知的選項時是如何做出決策的。即人們是基於損失和獲益的潛在價值(而不是最終結果)來做決策的,其中損失和獲益的價值是根據特定的啟發式來衡量的。
其中一個與題目有關的啟發式就是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大多數人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不對稱,面對損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的快樂感(即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
行為經濟學家通過一個賭局驗證了這一論斷。
假設有這樣一個賭博遊戲,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50000元,輸了失去50000元。請問你是否願意賭一把?請做出你的選擇。
A.願意
B.不願意
從整體上來說,這個賭局輸贏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說這個遊戲的結果期望值為零,是絕對公平的賭局。你會選擇參與這個賭局嗎?
但大量類似實驗的結果證明,多數人不願意玩這個遊戲。為什麼人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雖然出現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們對「失」比對「得」敏感。想到可能會輸掉50000元,這種不舒服的程度超過了想到有同樣可能贏來50000元的快樂。
在舉一個接地氣的例子,作為一個麻將愛好者,輸贏乃兵家常事,但是輸錢的時候遠比贏錢來得刻骨銘心。打遊戲也是這樣, @葉壯就經常跟我說,再來一局,贏了才能睡好覺。。
前景理論有個關於損失和獲益的主觀價值圖(下圖),損失的效用是顯著的高於獲益的效用,而且,隨著獲益的增大,獲益的主觀價值的增量降低的很快(也就是說,在比爾蓋茨看來,白撿五百萬並不會是一件特別高興的事)。但對於損失就不一樣,損失的斜率一直很堅挺。
所以這也許就是 嚴刑拷問比利誘更好使的原因吧。利誘在超過一定限度之後就不能帶來質的提升了,但是痛苦可以讓你生不如死。。
————————
再來說(che)一下為什麼人們會存在損失規避現象。
心理學家認為,損失規避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類的主要目標是保證種族的延續,在危機四伏且缺乏醫療手段的年代,不輕易冒險(冒險就意味著受傷的可能性增加)當然是最優的選擇。
也許之前也存在把獲益看得最重要的原始人,但是這種人必然會被自然逐漸淘汰(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導致現在的人類都是「保守派」的後代。
————————
這個領域有說不完的實驗。。想知道更多內容的同學可以點上面的鏈接到前景理論的百度百科去,我覺得那裡就講得挺詳細了,這是一個少有的baidu百科比wiki英文更詳細的詞條。
謝邀。
痛苦也沒力量,快樂也沒力量。
快樂與痛苦之間的差距產生力量。
痛苦有什麼力量?
你可能會說,韓信胯下之辱,勾踐卧薪嘗膽——就是痛苦的力量。
快樂有什麼力量?
你可能會說,大學裡面的獎學金制度,企業上市後的盆滿缽滿——就是快樂的力量。
其實都不是,單純的痛苦和單純的快樂,都沒有力量,只有兩者之間足夠的落差才會產生力量。
如果一直快樂著,只會造就出「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
在一個心理學實驗中,兩組實驗用白鼠被要求學會走一個簡單迷宮,學得快而好的將獲得最多的食物獎勵。同學們都學會指定內容後,根據成績被區分為兩組:聰明鼠和笨鼠。聰明鼠擁有者強大的自我效能感,是自信心爆棚而的確有兩下子的優秀鼠才——在鼠界,它們的人生充滿快樂一帆風順。
而後,帶給它們優越感和快樂的迷宮被更換為一個沒有出口的死迷宮,它們與另一組盧瑟被放進去。苦尋無門的情況下,新的迷宮被通上了電,快樂了一輩子的優秀鼠才們明顯比它們的盧瑟同類被電死的早。
快樂沒有產生力量。
如果一直痛苦著,只會淪落到「習得性無助」的煉獄中。
1975年,賓州大學心理系的martin seligman(積極心理學之父)初步證明了習得性無助的存在,不過更著名的卻是另一個實驗:
將兩組狗放在吊床當中,第一組狗被輕微電流電擊,但它們能夠停止電流,另一組狗則不行,當這個吊床實驗做完之後,再將這兩組狗放到一個有障礙物的屋子,第一組狗在屋子中遭受電擊時,會跳過障礙物逃走,第二組狗在遭受電擊時,則不嘗試逃走,只會躺在原地不動。
痛苦產生力量的前提是你知道自己能通過努力彌補痛苦與快樂(起碼是不痛苦)的差距,否則它沒有力量。
現在,你不再是給你老闆打工的僱員,你的老闆是我。
我跟你說:「公司不景氣,下個月開始恐怕要給你降薪1000元。」
你評估一下自己想抽我的程度。
================================================
我跟你說:「你跟著我幹了這麼多年,我下個月開始給你漲2000工資。」
一個月後,我又跟你說:「你這麼辛苦,老同志不容易,下個月開始再漲2000工資。」
又過了一個月,我跟你說這一句話:「公司不景氣,下個月開始恐怕要給你降薪5000元。」
你再評估一下自己想抽我的程度。
雖然後者在理智上還起碼讓你多掙了6000塊,可為什麼大多數人還是會在後一種情況下更加憤怒?
韓信有力量,是認可自己卻受胯下之辱;勾踐有力量,是身為越王卻也親嘗糞便;
拿獎學金有力量,是在自習室里泡著多少日日夜夜終有回報;
企業融資上市有力量,是曾經在創業期白天求爺爺告奶奶晚上速食麵果腹。
情緒不產生力量,是情緒間的差距產生力量。
===========================
9.13 updated
問題被修改成為「逃避痛苦」與「追求快樂」了,我以上針對於「痛苦」與「快樂」的回答變得不再擁有針對性。在當前的這個問題下, @楊釩 的答案更具有科學精神和實證結果。
謝邀。
先說結論,逃避痛苦的力量,是遠大於追求快樂的力量的。換句話說,很多時候,追求快樂的步伐越是快,不是有多想要快樂,而是有多不想要痛苦。
上面有人用得到50000和失去50000的實驗例子,我稍微改一下,你面前有兩張牌,摸到其中的一張,你可以得到50000塊錢,摸到另一張則要付50000塊錢,如果你不願意玩這個遊戲,可以選擇另一個遊戲,這個房間里有五萬張牌,其中有一張上寫著50000,你摸到了就可以拿走五萬,但是每摸一次,要花兩塊錢,摸完了要放回去。
你猜人想摸哪一個?
應該大部分會選擇第二個吧?因為兩塊錢的付出不算什麼痛苦,而五萬塊錢的收益卻能讓人很開心。雖然這個遊戲的EV是負的,但是還是不會有人去選擇前一個零和的遊戲,因為會有一半的可能損失掉五萬塊錢。
這是不是像極了彩票,給你一個負到天涯海角的EV,還是有無數的人去買。為什麼呢,你猜世界首富買彩票么,他肯定不買,因為他們不需要得到那點獎金來給自己快樂,那點獎金也給不了自己快樂。而我們前赴後繼的去買彩票,去想著以小搏大,天上掉餡餅,還不是因為我們想逃離痛苦?
不少人找我聊天,以變得快樂一點為目的,可是很多時候我都說我真的幫不了你們,因為你們的痛苦來自於你們的生活,紮根於你們無論如何行走都無法擺脫的無處不在,那該怎麼辦?我不可能讓你們傻樂,我也不想給你們灌雞湯,所有能做的不過是看清楚傷疤咬著牙上藥罷了。
凡事都是以消除痛苦為第一前提的,吃飽飯不是因為我們想吃飯,而是因為我們不想挨餓,出去嗨不是因為我們想嗨,而是因為我們想要減少平日以來的壓力所帶來的痛苦。
我們大多數人,都還在努力賺錢奮鬥,逃離痛苦的階段,而純粹追求快樂的境界,大多數人,是難以體會的。fear and greed,同樣大。
當你選擇逃避痛苦的時候,逃避痛苦的力量大;當你選擇追求快樂的時候,追求快樂的力量大。所以哪方力量的大小在於你選擇了哪一方。
三個字:看環境。
丹尼爾·卡尼曼的」前景理論「告訴我們在損失和獲得之間,人們對損失更為敏感,同樣是100元錢,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丟失所帶來的痛苦大於撿到所帶來的快樂。
同時,在風險決策的過程中,大多數人在面臨不同程度的獲得時,更傾向於規避風險,即落袋為安;在面臨不同程度的損失時,反而對風險更加偏愛,願意去賭一把。
拿題主的例子作對比,如果你是一個貧窮的人,眼前出現了一個商機,有50%的可能性讓你變得富裕(快樂),也有一半的可能性讓你更加一無所有(痛苦),你會如何選擇?我想此時追求富裕(快樂)的力量要大於規避貧窮(痛苦)的力量吧,因為你已經很貧窮了,那句」破罐子破摔「不是沒有道理。相反,如果你是一個已經富有的人了,對於上述例子,很有可能會出現截然不同的選擇,即規避痛苦。
因此,到底是追求快樂的力量大還是避免痛苦的力量更勝一籌,取決於當前自身的條件,以及環境所給你的選擇。
逃避痛苦的力量更大。
追求快樂,逃避痛苦都是無明的表現,接受事實存在的當下,才是智慧的抉擇。快樂與痛苦都是心靈的影子,無常暫有,快樂與痛苦都無法定格,有來有往。唯有覺照到快樂與痛苦的覺照者才是最有力量的,他超越了二分性。快樂與痛苦是頭腦的產物,離開頭腦有一個,遠離顛倒夢想,遠離快樂與痛苦的覺照者。這個覺照者是清凈無為的,是永恆的喜悅,是定格在人生旅途中的智者,解脫者,超越者。
最有力量的應該屬於這個超然物外的「覺照者」,也即佛性,也即本來面目。他在紅塵不染,出紅塵不迷。入紅塵不亂。不染,不迷,不亂才是人生的彼岸,人生的歸宿。
這個問題太片面了。
人嚮往快樂,那麼不快樂的狀態,是不是痛苦呢?
如果說人逃避痛苦,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喜歡吃辣椒,有的人有受虐癖呢
對一個心理年紀小不夠成熟的人來說,逃避是唯一的辦法,因為她不知道怎樣追求才是快樂的。
當然是痛苦。
1.為了管理人員的獎懲制度,其實大部分是懲罰,小部分才是獎勵。
2.丟失100元的痛苦,比撿到100元的快樂,要強烈的多。
3.很多人的人生,只是為了逃避更大的痛苦,而不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快樂。
4.我更傾向追求快樂的生活,因為這更主動;逃避痛苦,太消極,太被動。
逃避痛苦,為了逃避痛苦可以完全無視快樂
我覺得哪怕一輩子失去了感覺快樂的感受也要逃離讓我痛苦的根源
我希望能夠擁有所有人都渴望的,所有人都嫉妒的資本和力量
哪怕我完全無法感知這種巔峰力量給我帶來的快感
只要擁有讓我覺得安心的力量就可以了
有時候我覺得屌爺說的是對的,人所追求的是安心
所以逃避痛苦的動力更大
為了逃避現在苦痛,我已經放棄了讓我舒服的方法
我是個沒有習慣,又性急且自由散漫慣了的人,我喜歡的就是胡思亂想,隨意做事
但是如果這行為給我帶來痛苦,那麼即使他同時也給我帶來樂趣我也會規避他,甚至胡思亂想一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可以那麼說我的大半情緒來自於他,快樂也來自於他,我本以為這種隨意的天馬行空般的白日夢會持續一輩子,然而並沒有,結束了,快樂的魅力遠沒有人逃離痛苦的慾望強烈。
只要能不痛苦我寧可不需要快樂,這大概就是人類吧,其實仔細想想也對,你為啥要工作,難道工作讓你快樂么?不是,只是工作才可以生存,可以避免更大的痛苦偶爾買來些小小的快樂,你為啥要談朋友結婚?是因為你對未來不安,這種不安無保障是種痛苦,為了避免這種痛苦無助,你寧願放棄獨身的快樂。
見沒見過女生被渣男搞的遍體鱗傷騙來玩去,還哭著求對方回心轉意?
追求快樂&>&>&>&>&>逃避痛苦
我認為,並非是簡單的「痛苦」或者是「快樂」給人力量,而是「原諒」與「不原諒」。
《大明宮詞》中的李治對太平說過,人這一輩子要經歷好多好多的不如意,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無一例外,其中有自己的原因,可是好多時候它是別人鑄就的,你一無所知。比如說父親,我從來沒想過當皇上,是先帝的選擇,於是就有了許許多多的不如意,關鍵就在於你怎麼對待它,是原諒還是不原諒。有的人一輩子都靠原諒生活,比如我吧就沒什麼出息,但是內心快樂,可有的人一輩子都靠不原諒生活,會很有出息,可他內心不安寧。你也會碰上同樣的問題,選擇時一定要慎重!
題主舉的例子是卧薪嘗膽,我想勾踐與其說是以痛苦來激勵自己,不如說是無法原諒自己以及他所受到的恥辱。如果他原諒了自己犯過的錯誤,原諒了吳王夫差對他的羞辱,那他仍然可以活著,而如果他完全原諒了一切,他甚至能活得快樂,因為當一個囚犯要比當一個君王壓力小多了,行屍走肉般活著是沒什麼痛苦的。
但是不原諒,就要背負者很大的心理包袱,而這種心理包袱使人痛苦。
勾踐為什麼要選擇不原諒,背負那麼大的痛苦呢?是因為他要追求更大的快樂。那個快樂值得他暫時背負痛苦。
就像我們每個人想要快樂,有的人通過消費得到快樂,所以就要拚命掙錢,掙錢的過程就免不了痛苦,如果有人說我天天嘻嘻哈哈快快樂樂就能把錢賺了,你把他帶到我面前我給他跪拜。
說到底,想要獲得快樂是一種驅動力,這是個目標。有人很小的快樂就可以滿足,有的人卻需要很大很大的快樂。這種小快樂就能滿足的人,有很多都是容易原諒的人,而需要很多很多快樂的人,往往不容易原諒,無論是自己還是命運。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你丟過錢么?感受一下,丟五十塊錢和撿到100的差距吧,那一定是巨大的
逃避痛苦換來的只有痛苦,追求快樂本質也會經歷痛苦其實你應該思考一下,痛苦的本質是什麼,是肉體,還是精神,是當下還是未來
取決於痛苦大還是快樂大,或者說得更透徹點,取決於哪個給你帶來的感受更強烈。
逃避痛苦的力量大。逃避痛苦逼著一個人更專註,此時自身的努力會是唯一的慰藉,因為找不到更好的方式。久之,偶爾的懈怠都會讓他焦慮。
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意識不到快樂的難得、可貴,談不上拚命的追求快樂。
經歷過痛苦的人,逃避痛苦幾乎是本能。此時,才明白生活的艱難,才懂得奮鬥的必要性。
所謂追求快樂的人,追求的如果不是膚淺的樂趣,而是真正的快樂,必是對人生有了一定的認識,明白人生的苦楚不易,仍不放棄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感到疼痛,產生應激反應,是一種保護機制,對痛苦逃避的行為保護了我們自身。而在追求快樂方面,顯然我們不這樣做,並不會收到即時的懲罰,而懲戒機制往往是最有效的。
你覺得變溫動物更累還是恆溫動物更累呢?
如題,逃避痛苦,必然是身在痛苦之中,追求快樂,也就是說還沒有得到快樂。身在痛苦之中,有實實在在痛苦的感受,追求還沒有得到的快樂,那快樂的感覺只是一種幻想。如果比較動機的強烈程度的話,想要離開真實身處的地獄和嚮往想像中的天堂,前者的動機更強烈。
許多表面上追求快樂的舉動,背後仍然是逃避現實痛苦的訴求,就像所有的成癮症。
佛陀修行,不是為了追求快樂,是為了解脫煩惱。二祖慧可斷臂求法也不是為了追求快樂,是心有不安。
所以說:煩惱即菩提。因為身處煩惱之中,轉化的力量更強大。
然而,逃避痛苦,不等於就沒有了痛苦,追求快樂,不等於一定能快樂。面對痛苦,使境隨心轉,或可離苦得樂。
很多時候,離苦就等於得樂。
推薦閱讀:
※美劇《Gossip Girl 緋聞女孩》第六季第8集中,為何當上東區的原住民開始「害怕」Dan時,Dan才開始真正成為上東區的一員?
※讀到或聽到描述疼痛的句子就會感同身受是怎麼回事?如何克服?
※經常穿白褲子的男人,是什麼心理?
※葉問的後人怎麼會願意電影亂編葉問的故事呢?
※為什麼女人有戀父情結,最終嫁個比自己大幾十歲的男人,這是怎樣一種心理?這樣組合的婚姻會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