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迷信科學」?

註:「迷信」是謂語,後面的「科學」是賓語,也就是個動賓短語。


如果把這裡的科學理解為「科學結論」,迷信科學則意為相信一切現有科學結論,是對人類認知局限性認知不足。
如果把這裡的科學理解為「科學精神」,那這就是一個偽概念,因為科學精神、科學方法論從本質上杜絕了盲目的相信。


不理解科學而無條件相信者。


現實中迷信科學的人很多,非常多,特別及其以及十分的多。
主要表現為痴迷科學名詞的噱頭。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上正經歷這種「陣痛」,可以說是科學普及的一個必經過程。清末以來,及至總設計師對科學技術的推崇,使得相當一部分人用著286的核,還想追顯卡危機玩。於是大量以「科學」、「高新科技」等包裝的騙術大量產生。

很多廠商就好像古代騙財騙色的「香主」一樣,召集愚夫愚婦,洗腦,騙錢。
比如:
量子手環

破壁榨汁機,遠紅外治療儀,各種磁療儀器,引力波手球。

55度杯

制氫水杯
制氫水杯有沒有用? - 醫學
其實還有其他變體,比如:奧氏體304不鏽鋼鋼板……

無一例外是打著科學的噱頭用以騙取「信眾」。「高科技」只是名義,就好比「神」只是名義,你需要不加分辨的相信。這才是真的迷信「科學」。非常遺憾的是,目前這樣的人非常多。真的非常非常多。

至於說您說個神跡,然而我用科學原理解釋了。比如知乎有個人,整天說關於太陽後退之類的神跡,然後大家都是知道的科學根本不可能這樣,然後對方如果指責我「迷信科學」,呵呵。
公元前 1205 年耶和華就使亞哈斯的日晷向前進的日影,往後退了十度,短少了廿四小時,如何解釋? - 冷知識

大炮開兮轟他娘!


認為科學應該無所不能。癥狀:醫生沒把人救活肯定是醫生的錯。
認為科學應該絕對正確。癥狀:中微子實驗把物理學整個推翻啦。
認為科學是世界的全部。癥狀:一切宗教甚至哲學都是胡說八道。
極端崇尚所謂科學思維。癥狀:以論文標準審查他人的一言一行。
一般都會缺乏人文關懷。癥狀:醫學這麼發達強姦不會造成傷害。
一般自以為掌握了科學。癥狀:人造黑洞都沒聽過學的什麼物理。


關於這個話題,強烈推薦理查德·道金斯老師的「科學是一種宗教嗎?」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3893064/


一,首先請閱讀我的專欄文章:
http://zhuanlan.zhihu.com/gaia-agul-marxism/20626896


二,然後一句話回答問題:
「講科學」的人認識以客觀為原點,相信科學是因為信賴自然科學的方法論(在反映、描述客觀規律上的有效性);迷信科學的人認識以主觀為原點,視集體認知(自然科學知識與方法論體系)為萬古不變的真理。


科學本不可迷信,既然迷信又何謂之科學。

迷信的人只是迷信自己,並不是迷信科學。

即如「成功學為何一直沒有成功?那是因為它不夠成功!」

匿名用戶的答案讓我覺得哭笑不得。

後面還有人評論說:「科學迫害其它學科」。

天啊,AK47不會殺你,殺你的是拿AK47的人。

迫害其它學科的,和科學有何關係,只不過是為了自身利益假「科學」之手來行之。

試問現在知乎人文精神泛濫,難道就是人文精神對科學的迫害嗎?

科學精神的根本就是質疑,求證。

假之以結論代替過程的偽專家,學者,他們真的是拿「科學」來迫害他人?

換一個學科就沒有這個現象了?


類似於《大時代》里的丁蟹,沒有道理也要自圓其說!


這個問題是有些「隨意」的,我指的是這個問題中有「隨意」和「模糊」的詞語(「迷信」),結果回答的時候很容易造成隨意的解讀。

不過正好看到別人的討論,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jp/2013/11/blog-post_8.html

哲人丁:好的,我說的迷信就是相信某些超自然或神秘力量存在,認為這些力量會在我們身上產生作用,而這些信念卻都是沒有理性基礎的;不但沒有甚麼理據支持,而且完全不理解這些所謂力量是怎樣運作的。例如相信「13不祥」的人會盡量避開 『13』 這個數字,卻不知道 『13』 如何會帶來惡運,只是盲目相信,信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哲人丁:的確是可以迷信「安慰劑」效應的 --- 假如你相信「安慰劑」效應能醫百病,卻又不知其所以然,而且沒有理據,我們便可以說你迷信「安慰劑」效應了。有些人喜歡指責凡事講求科學證據、卻又不太懂科學的人是「迷信科學」,也是類似的意思。


上大學的時候,上數學史的老師說,崇尚科學本身就是背叛科學,科學首先就是質疑.

問題說怎麼理解迷信科學,既然說怎麼理解,我就開始分段理解.
首先是命題邏輯
1,科學,應該包括問題,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三大部分.
2,迷信,沒有驗證而一味主觀相信的認識態度.
3,怎麼理解
一,迷信結論,簡而言之,就是人雲亦雲,背書機器.作為一個經典的80後,從小學開始,我至少接受了12年這樣的教育.迷信結論的特點是,告訴你是這樣,爲什麼不必不知道,如果你說不是這樣,就用情緒而不是理性與你交流.就如我到20嵗還以為過直線外一點作平行線,答案只能是有且只有一條.
二,迷信方法,種高級點,但更邪惡.問怎麼從北京到南京,他會知道怎麼開車,但是,他相信汽車是唯一正確的解決方案,飛機火車自行車都可以去死了,更甚至,路線也是唯一,別的路線都是錯的.大到學究門第甚至神學黨派,小到個人習慣的偏好和兩性的不同,這種現象其實很多,你不能說他錯,因為人家的方法確實行得通,只是他否定其他方法行得通得可能.
三,迷信問題,這個就回到管理學的基本問題,是作正確的事還是正確的做事?這個是價值選擇層面的問題了.迷信一個問題就是堅信一個問題有價值而去求答案.生活沒有問題去研究,人容易迷茫.但是我們很多迷信某個問題值得研究,更多的是源自過去的經歷和心理需求,而非面相未來和心靈自由的設計和檢驗.這是一種遺憾.

然後個人生活體驗
把自己的生活往上面套的話,會發現自己過太"迷信"了,但我認為"迷信"不一定是壞事.像以前作IE計算標準工時的時候,我會選擇不精確的小規模sample秒錶法的次數明顯多於MOD法,因為生活中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只有一個臭皮囊,一天只有十二個時辰,如果每個問題都去科學驗證的話,我會先崩潰.(估計也是因為這樣,知乎只是網際網路的其中一部分).經典力學也許不完美,但在生活很管用.老家的阿姨們經常去拜佛,要說每個佛的來歷和功績,我比她們了解多很多,但是她們可以從中得到安寧,我卻不能.運用得好,迷信是很好的一種心理化簡機制,有助於高效輕鬆的生活.當然,前提得選擇哪些問題適合迷信.
迷信帶來的問題也是很明顯的.迷信的本質就是答案的唯一正確性,這不僅符合我們的生活實踐,而且這正是人類爭端的兩大根源之一,更可怕的是利益的爭端可以用鬥爭與談判短期解決,而迷信的爭端,基本上沒有盡頭.百年樹人,教育是沒有盡頭的.迷信言論的語言結構基本上可以化簡爲一句話,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這樣不就把自己的世界變得非常小?一個揉不進一顆沙子的世界,快快樂的容身之所有多大?
相對於迷信別的東西,迷信科學的問題在於對實證手段的定義,科學的邏輯是確定研究范圍,建立假設,明確驗證方法,驗證.那結果就自然分為已經證明的和還沒有證明的.但迷信科學的眼裡,證明了的就是正確的,沒證明的就是錯的,應該貶之.卻不理科學技術水平的時代局限性和地域極限性,還沒證明的結論裡面包含了將來證明是對的和將來證明是錯的.這些正是科學發展的空間和動力.


寫得有些凌亂,望海涵.


保存


所謂的迷信科學根本就是對科學精神的背叛~科學本身就不是迷信。如果把科學說成是「終極真理」,「絕對真理」那就是曲解科學和侮辱科學。科學從來不宣稱自己是「絕對真理」和「終極真理」。創造出「迷信科學」一詞的人就是對科學的污衊。


借用心理學上的「元」這個概念來思考這個問題,迷信科學就是缺少「元認知」 (metacogni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tacognition

J. H. Flavell first used the word "metacognition". He describes it in these words:

Metacognition refers to one』s knowledge concerning one』s own cognitive processes or anything related to them, e.g., the learning-relevant properties of information or data. For example, I am engaging in metacognition if I notice that I am having more trouble learning A than B; if it strikes me that I should double check C before accepting it as fact.
—J. H. Flavell (1976, p. 232).

即,元認知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的監控和調整,是內省能力。而迷信則是不加選擇、不帶懷疑地接受通過認知得到的東西,不管認知的對象是科學還是偽科學,是所謂的真理還是謬論。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迷信」不是對認知結果的判定,而是對元認知過程的描述。恰好堅信了真理並不意味著那就不是迷信。是否迷信取決於,在真理和我之間,是否存在一層具有彈性的認知,讓我和真理之間的關係存在別的可能性,懷疑、否定、發展、深化,如此種種。

元認知是我們在了解這個世界時真正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部分,沒有這一層,我們不過是被自以為掌握的知識和真理物化了的信息容器罷了。

但我理解迷信這件事。我理解那種在面對對浩瀚無知和巨大不安全感時想緊緊抓住一根繩索的慾望。或許某個時候,正是迷信讓心靈免於分崩離析。

那個本質的世界並不需要被迷信,迷信是人類的需要,以荒謬對抗荒謬吧...


一個典型癥狀是,把現階段的科學當做真理——凡現階段科學學科解釋不了的都是扯淡;且當事人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指向。一方面堅持「科學精神」,一方面忽略基本的邏輯。


我的理解是:把科學當做解釋世界的唯一正確方法(指和宗教對立而言)


警惕科學,警惕科學家!
作者:田松,原文很長,僅節選最後兩段

人們通常認為,科學及其技術的發展首先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所以在根本上具有一種對於人類社會的善意。在這個前提之下,即使其負面效應,也是出於良好的動機,屬於好心辦壞事。如果說在一九六二年蕾切爾·卡遜出版《寂靜的春天》之前,這種想法還情有可原,在此之後,這種想法往好里說,是糊塗,往壞里說,是裝糊塗。在我看來,自從工業革命科學與技術聯姻開始,科學及其技術的起點和歸宿就不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而是為了滿足資本增殖的需求。資本為了使自己增殖,有的時候需要滿足人的需求,有的時候需要刺激人的需求,還有很多時候,需要剝奪一部分人的需求而滿足另一部分需求。正如我們中學政治課里所學到的,對於資本家來說,只要能賺錢,生產糧食與生產殺人武器是沒有區別的。當科學及其技術服務於資本的時候,其動機之中被人們賦予的善意,其實是不存在的。

資本具有增殖的內在屬性,它要求科學和技術能夠最快地、最大幅度地使其增殖。我在《警惕科學》一文中有相對充分的論述:只有機械論、決定論、還原論的數理科學給出的技術能夠滿足這種要求。而這種技術,其本質上是與生態學相衝突的,它的應用必然會對環境和生態構成損害。因而,很多數理科學的子共同體已經內在地成為生態與環境的破壞者。進而言之,在當下的社會結構中,科學共同體已經內在地具有危害社會的屬性。

在這種科學—技術—產業擴張的過程中,社會整體的利益、底層民眾的利益、大自然的利益,都受到嚴重的傷害。但是,由於被傷害者沒有話語權,常常被弱化、被忽視、被遮蔽。

科學知識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科學共同體生產出來的。當生產者受到資本的約束,並且有逐利動力,它所生產出來的知識,如何能保證中性、中立、客觀?

比如,轉基因作物的各種可能的好處,諸如增產、減少農藥用量等,這些知識更容易生產出來,也更容易得到傳播,傳播到家喻戶曉。而論證轉基因具有生態危害健康危害的知識,從生產、到發表、再到傳播,每一個環節步履維艱。上個世紀末有普泰茲事件——英國生化學家普泰茲因為在實驗中發現轉基因對小鼠健康造成嚴重破壞,遭到各種阻撓與詆毀;二零一三年末,又有塞拉利尼事件——法國塞拉利尼教授二〇一二年在《食品和化學毒物學》上發表的論證轉基因玉米致癌的論文,在十四個月之後,被雜誌出版方宣布撤除。在前幾年中國為轉基因農作物研究投下的二百四十億巨額經費中,有相當一部分用到了媒體上。二零一三年三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包含保護孟山都條款的「農業撥款法案HR933」時,中國的主流媒體,那些宣稱要在幾年之內把轉基因糧食擺上中國人餐桌的農業部官員、轉基因科學家,以及某些科普人士,都全力傳播這一消息,宣稱美國政府支持轉基因、支持孟山都。而由於全世界反轉人士的抗議,此條款在在二零一三年九月被徹底廢除時,中國主流媒體卻不置一詞,那些官員、科學家及科普人士也一律緘口不提。

在孟山都公司將轉基因作物推向全世界的過程中,並沒有出現一個中立的、獨立的、具有道德力量的轉基因作物研究共同體。相反,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捆綁在利益之上受制於權力之下的共同體。據我所知,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的生態學家蔣高明教授多次被打招呼,讓他不要再發表反轉言論。這就是現實的科學共同體!

在科學與社會的博弈中,科學共同體常常會祭起一個法寶——科學特殊論。哈佛大學賈撒諾夫(Sheila Jasanoff)教授總結了科學特殊論的幾個層面。知識論獨特:科學是唯一真的知識體系,決策者應該聽從科學家的建議;管理學獨特:科學的專業性使得外行無法管理,需要科學共同體自我管理;社會學獨特:科學具有自我糾錯機制,科學家共同體總是變得越來越好;經濟學獨特:科學總是帶給社會經濟利益,投資科學技術總會獲得回報。[4]雖然從科學哲學等學科的立場上看,每一項都是經不起推敲的。但是它卻在很大程度上被社會所接受,成為科學共同體拒絕外界監督制約的有效武器。比如,在引起爭議的時候,相關共同體常常把科學活動簡化為科學的知識問題。你不不知道基因是怎麼轉的,就沒有資格討論轉基因問題;你不懂核能是怎麼發電的,就沒有資格討論核電問題。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只有他們自己最有資格對自己的活動作出判斷。

科學特殊論是科學主義全盛時期的歷史遺迹。科學史學科的創始人薩頓(George Sarton,1884-1956)認為,科學是唯一的與社會進步正相關的力量。人們認為科學具有自在的自生的力量,只要科學自由發展,社會就會進步。而當外力干預科學的時候,科學就會停滯,社會就會退步,常用的例子如納粹德國與文革中國對科學的干預。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科學代表理性,被用作抵抗神權神性的一種力量。中國文革之後,科學代表客觀真理,被用作抵抗獨斷政治權威的新權威。人們相信科學是一種中性的、客觀的、沒有利益傾向的、超越政治立場的力量,期望科學是一種獨立的、健康的社會力量,並寄希望於科學特殊論能夠保護這種力量。然而,詭異的是,這恰恰表明,科學走向前台,被賦予特殊地位,是作為政治力量出現的。中性中立的科學和科學共同體從來只是一個完美的理想,實際存在的永遠是具體的、被社會結構影響的、與資本和權利結盟的、永遠存在著缺陷乃至惡的科學和科學共同體。

科學共同體具有兩面性。當它為資本服務、當它與社會博弈時,會以其魔法取悅社會,誘惑社會,強調科學的種種好處;當它遭到社會質疑的時候,又擺出一副知識擁有者、世界闡釋者的高傲面孔,說它是精神性的,是中性的、中立的。

一個迫切而嚴峻的問題是,如何防止科學危害社會?

以往,人們寄希望於科學家的個人道德和科學共同體的集體道德。默頓曾提出了影響至今的科學精神四原則說——普遍性、公有性、無私利性和有組織的懷疑主義,這其實是對小科學時代科學家形象的理想化,它只是默頓對科學共同體的期許,從來不是對科學共同體的實際描述。一來,科學家並不是特殊材料製成的,並不比常人道德更高。二來,科學家個人的道德已經不能保證科學不去危害社會。前鑒不遠,黃萬里先生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學術水平都無法阻擋三門峽與三峽大壩。一位與其所屬共同體相對立的科學家,會迅速被邊緣化。他在體制中所處的任何位置都會被人取代。這個共同體成批出廠的博士碩士,絕大多數是接受了共同體整體範式的,會主動與體制合作。反過來,也只有那些願意與體制合作的人,才會獲得體制中的位置。因而,科學家個體的道德自覺不足以改變科學共同體整體作為資本與權力附庸的角色,更不可能依靠科學家個人的道德自覺來保障科學共同體不去危害社會。

吳國盛教授指出,科學自身的倫理就是更快更高更強,不斷地發現,不斷地開疆拓土,科學是無盡的前沿,科學無禁區。所以從科學內部,不存在自我約束的力量。反過來,科學共同體還在努力反抗社會的約束。

事實上,社會對科學的約束已經存在,比如生命科學領域的倫理審查制度。一個課題必須事先通過倫理審查,才能進行。未能通過倫理審查的實驗結果無法發表,也就無法被科學共同體中認可。倫理審查委員會的成員不僅包括科學家,也包括從事社會、倫理和法律工作的專家。這種倫理約束並非生命科學共同體主動地自我約束,而是在社會壓力之下不得不達成的妥協。這種倫理審查模式有必要推廣到其它科學領域。

五,警惕

人類社會需要建設一種機制,對科學共同體進行有效的約束、監督、防範,防止科學危害社會。首先在意識層面上,需要改變以往對於科學家無條件的信任和信賴,消解科學特殊論。我們依然可以相信具體的某一位科學家的道德是高尚的,甚至可以相信大多數科學家作為個體都是好人,但是同時,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科學共同體首先是利益共同體,然後才是知識共同體,從來不是道德共同體。其利益,必然會影響其知識的生產與傳播。

當科學共同體宣稱他們發明了某種對人類會有種種好處的某種新技術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歡呼,而是警惕!

在核電專家強調核電技術安全、清潔、必要且廉價的時候;在轉基因專家強調轉基因作物高產、抗蟲、節省農藥的時候;在水電專家宣稱長江生態變好的時候;在納米專家宣稱納米技術將給人類帶來諸多便利的時候,我們都要警惕!

科學家集體作惡,並非不可能,並非天方夜譚,並非遙不可及。它們就發生在現在,發生在我們周圍。

一九六二年,發表了《寂靜的春天》之後的蕾切爾·卡遜遭到了整個美國化工學界(不僅是化工產業)的一致抨擊,說她並非專業人士,對DDT問題沒有發言權;說她文章的煽情大於理性,文學大於科學;說她危言聳聽,意在阻礙科學發展,用心險惡;說她是歇斯底里的老處女……這語氣,與當下某些人之攻擊所謂「極端環保主義」、攻擊「反轉控」,何其相似乃爾!

現在的情況更加嚴峻。我們的社會,正在被這些利益集團包圍著,轉基因、納米、核能、水電、太陽能(我沒有寫錯)……,他們虎視眈眈,他們處心積慮,他們妄言發展,謊稱進步,把毒藥包在糖衣裡面,社會在嘗到一點甜頭之後,接踵而來的就是環境問題、生態問題,健康問題、社會問題。二〇一三年霧霾籠罩了大半個中國,在我看來,這正是生態系統全面惡化的一個表現,是上天的警示,很多人依然試圖尋找單一原因,從燒煤找到尾氣,甚至找到了燒烤!人們天真地相信,找到了那個原因,就可以通過新技術加以解決。

雜技演出中,椅子疊得越高,演員的能力越強,觀眾的掌聲越熱烈。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疊得越高,危險越大,所有人都知道,這疊椅子終究是要塌的!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卻像中了邪一樣,竟然能夠相信,技術的發展可以是無限的!

社會問題不能依靠技術來解決。技術只是緩解問題、遮蔽問題、轉移問題,從長期看,是飲鴆止渴。一方面,技術的深入使生態危機更加嚴重,進而導致了人類全面的生存危機;另一方面,寄希望於技術解決,使我們浪費了時間,喪失了解決問題的時機!

我們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甚至,崩潰已經開始了!

科學及其技術已經具有了地質作用的力量,科學對於社會的危害,對於地球生物圈的傷害,將是整個人類無法承受的。

我們已經進入了猝死的時代!
警惕科學,警惕科學家!


顯然題主與某些回答者不知道什麼是科學

科學是什麼?

方舟子

自從教廷為伽里略平反後,伽里略便成了一致公認的英雄,玩兒偽科學
的人也就最喜歡以伽里略自居。神創論者固然開口閉口「我們就象當年的枷
里略」呀,連算命先生也因為算命被視為不科學而憤憤不平,據說就象伽里
略之受到教庭的迫害。一個科學勝利的史實竟然搖身一變成了反科學的借口
,人類的思維有時真是匪夷所思。

科學是件好東西,凡事給貼上科學的標籤就彷彿身價百倍,「科學的神
創論」在基督教教徒中頗有市場,而「科學的算命法」也並不是什麼新鮮的
玩意。要把我們的祖宗在人類的蒙昧時代所冥想出來的一套哲學加一件科學
的保護套,也不用花費太多的苦心,畢竟,已有不少中國的科學官僚在為它
們撐腰,而一批又一批的江湖騙子們也都大搖大擺地被請進中國的高等學府
作集體催眠的表演--這,算得上世紀末中國科學界的一大怪現象。

但是一種理論是否是科學的,是否能被全世界的科學界所接受,絕不是
中國的科學官僚所能主宰得了的。根據美國學者Root-Bernstein的歸納,
現在的科學學普遍認為,要判斷一個理論是否科學,要符合邏輯的、經驗的、
社會學的和歷史的四套標準,缺一不可。具體地說:

在邏輯上,它必須是:1)符合「奧卡姆剃刀」的原則,即必須是簡明
而非繁瑣的,而不是包含一大堆假設和條件,為以後的失敗留好了退路;2
)本身是自恰的,不能一會說先造動物再造人,一會又說先造人再造動物;
3)可被否證的,不能在任何條件下都永遠正確、不能有任何的修正;4)
有清楚界定的應用範疇,只在一定的條件、領域能適用,而不是對世間萬事
萬物,無所不能,無所不包。

在經驗上,它必須:1)有可被檢驗的預測,而不是只是一套美麗的空
想;2)在實際上已有了被證實的預測,也就是說,一個科學理論不能只被
否證,而從未被證實,否則這樣的理論是無效的;3)結果可被重複,而不
是一鎚子買賣,或者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只有你一個人作得出那個結果,
別的研究者重複不出來,還要怪別人功夫不如你。4)對於辨別數據的真實
與否有一定的標準,什麼是正常現象,什麼是異常現象,什麼是系統誤差,
什麼是偶然誤差,都要劃分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對結果隨意
解釋。

在社會學上,它必須:1)能解決已知的問題,如果連這也辦不到,這
種理論就毫無存在的必要;2)提出科學家們可以進一步研究的新問題和解
決這些問題的模型,也就是說,它不光要有解釋,還要有預測,否則也沒什
么用處;3)提供概念的定義,而且必須是切實可行的,不是象「氣功場」
、「天人感應」之類子虛烏有、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的偽概念。

在歷史上,它必須:1)解釋已被舊理論解釋的所有的數據,也就是說,
你不能只挑對自己有力的數據作解釋,而無視對己不利的數據,否則就還不
如舊理論;那些宣揚算命多准、禱告多有效的,其慣用伎倆就是挑出成功的
巧合大肆宣染,而隱瞞了無數失敗的例子;2)跟其它有效的平行理論相互
兼容,而不能無視其它理論的存在。比如,「科學的神創論」如果要取代進
化論這種「舊」理論,就不僅要解釋已被進化論很好地解釋了的所有的數據
,而且不能不理睬與進化論相容得非常好的現代生物學的其它學科以及天文
學、地質學、物理學、化學等的成果。同樣,有人聲稱「氣功科學」是最尖
端的科學,那麼它不僅要包容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還必須與物理學、化學
、生物學等等平行學科不互相抵觸。

除此之外,還必須知道,科學沒有國界,沒有種族、文化的界限,凡是
聲稱某種科學只有中國人(或熟悉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才能掌握的,肯定不
是真科學。

科學也與信仰無關,凡是聲稱「信則有,信則靈」的,肯定不科學。對
於科學來說,如果是有的、靈的,你不信也照樣有、照樣靈;如果是沒有的
、不靈的,你信了也不會就有、就靈。

科學承認自己不會永遠正確,它會出錯,但是知錯能改。如果根據某種
理論預測世界盃的比賽結果,結果沒有預測對,從科學的角度看,就必須承
認這種理論至少是有缺陷的;相反地,如果只是怪罪預測者水平不夠、對這
種理論沒有真正掌握,那麼相當於認定這種理論永遠正確、只能被證實而不
能被否證,那與科學無關。

歸根結底,科學是一種方法,是戰勝愚昧無知的最有力的武器。

1995.5.16.

所以根本就沒有迷信科學這種說法


我覺得應該用「面向對象」的思路來看「迷信」和「科學」。
迷信是一種 method, 科學是一個 object 。
迷信科學就是將迷信這種 method 作用到一個名稱為「科學」的 object 上。

迷信,就是不知道其原理的情況下相信,這是一種思維方法,與被信的「對象」無關。無論這個「對象」是科學還是宗教還是其他。比如病了,相信吃藥就能好,但你不懂化學和醫學,不知道葯的作用原理,在這種情況下吃藥也是迷信。
我認為信什麼對象不重要,重要的是信的方法,不能「迷」。


有些人,當他遇到一個無法解釋的問題時(比如人是從哪來的?),他就把原因歸於某個信仰(比如人是神的產物)。

這時另一個人就開始取笑了:哪有什麼神嘛,這是迷信,我們要相信科學。然後轉過頭他就開始迷信科學。比如要求解釋什麼是視覺,有人領他看了一遍腦電圖:看到沒,這個地方起反應了,於是就有了視覺。然後他就心滿意足地離開了。——他以為他在求真理,其實無非是在求一個解釋而已。有了一個看起來說得過去的解釋,他也就心安了,他就把它放一邊,或者把它當做真理保存下來。而這和前面的「迷信」本質上是一回事。


這裡的迷信不是說偏聽偏信,或者說相信偽科學之類的。這裡的迷信,客觀上看是分不清你所要認識的事物與科學所描述的事物不是同一個事物;主觀上則是你壓根就不是在探求一個「真相」,你所要得到的無非是一個解釋而已。這時科學的唯一作用與宗教的作用是等價的,它作為一個精神上的支點使你能夠信誓旦旦地去從事某件事,堅持某種思想。


所以,所謂「迷信科學」,壓根還談不上什麼正確與否、客觀與否、是不是偽科學等等,甚至嚴厲地說,「迷信」根本不夠格來談論這些,因為它從一開始就沒把目光放在那個賓語「科學」上。


以上。


所謂迷信科學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科學跟迷信,本來就是兩個對立面,科學的意義,在於用理性,符合邏輯,能夠用因果關係解釋的事情去理解世界。而迷信,本質上,就是不理性,感性化的,不想思考,人云亦云。

兩者都可以說是一個人對於世界的理解的方法,但是,處於對立的面的兩個方面,所以,不可能同時用迷信又科學,迷信科學是不存在的。

至於很多人,扣中所謂的迷信科學,本質上就是迷信,跟科學沒有半毛錢關係,或者說,僅僅是,一些關於科學的,粗淺的表面的認識。


有些人啊,不要以為別人說你不科學就是迷信科學好嗎?人煩的是你沒有任何證據就瞎丁日質疑好吧。絕大多搞科研的都明白科技不是萬能的,比你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在科研領域)了解的多。你以為牛頓為啥變成神學家了?甚至可以說搞科研的人畢生都在尋求當前理論的漏洞(不完善的地方),加以論證,改進;他們比你們更懂得要去質疑,只是擺脫,有理論根據以及試驗佐證的才叫質疑好嗎?你大腿一拍「勞資就是不信你就是有漏洞」這tm也好意思叫質疑?打個比方,任何人都可以評價別人,諸如我可以評價崔化鈉不懂科學,但是這事情不是評價了就完了的,沒有證據那就是污衊啊,於是我們端出崔化鈉的例子,佐證了崔化鈉連最基本的化學知識都不具備,這樣我們才能說丫不懂科學。然而現在很多人做的是什麼呢?是「挺轉的就是五毛!轉基因就是有害!」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也不論證(也做不到,那麼多科學家挖空心思找漏洞目前都還沒有有力證據,說難聽點憑這群瞎嚷嚷不實幹的人能找到才有鬼),就知道嚷嚷。讓我不由得想起小孩坐上場地上打滾撒潑要玩具「不嘛我就要這個玩具給人買嘛」。簡直呵呵噠。
不是所有質疑地心說的人都是哥白尼布魯諾,只有當你做了足夠多的論證之後,才有資格成為哥白尼布魯諾,某些「偽科學bitch(試圖繞過不友善審查,不知道可行不)」別給自己臉上貼金了。
以上。


推薦閱讀:

中國人在長相上有沒有地域特點?
植物的性別是怎麼決定的?
你認為最偉大的俄羅斯人是誰?
我們感受到的熱,是感受到了輻射,還是周圍分子對熱覺感受器的碰撞,或是兩者都有?
人臉識別哪家強?

TAG:科普 | 自然科學 | 迷信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