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香港武俠電影劃分時代,分別讓誰做代表合適?通過對比是否可以說香港武俠電影在走下坡路?

當年胡金銓導演拍攝的年代,拍攝技術很多也沒有現代高,但是卻能把觀眾深深的帶入到那種武俠的年代裡,每一分鐘看得暢快淋漓。徐克導演的服裝,角色整體表現也相當不錯,但是卻沒了那種暢快淋漓的感覺。至於李仁港先生的,實在不敢恭維了。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附圖:忠烈圖(伍繼園對陣倭寇這段,伍一招一式,倭寇反應出來的動作,實在精妙絕倫)


胡金銓起於邵氏,但他的氣質和邵氏不符,他是文人出身,愛看戲,愛看唐傳奇宋話本,明清志怪武俠等等傳統文學,傳統士人的風格太重,講究影片的韻味和留白,光畫設計等等,後期隱然越來越出世,禪意深重,這與武俠片講求入世,偏重煙火氣的思路不合,所以他到台灣是早晚的事情。他備受讚譽的《空山靈雨》從現在看都不算過時,但清粥小菜的味道,怎麼能符合當時重油猛火的大排檔需求呢?後來他再次與徐克合作《笑傲江湖》,卻因為分歧太大而不得不離場,不過坦白說若無胡金銓,是不會有曲洋、劉正風、令狐沖水面泛舟高歌的畫面設計,這麼中國傳統山水畫,「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意境,徐克沒有。他算是中國傳統舊派武俠如還珠樓主在那個時代的結尾。

張徹大導演雖然是文人,卻是軍人出身,官至上校,實際是搞情報的,主要針對文化界,且與蔣經國私交甚好,所以看著斯文,卻是敢見血的人物。49之後到香港,寫過專欄,賣過詩文,最後選了這麼一條路。他本人愛好很廣,所以他的電影來源主要有兩個領域,其一是傳統戲曲舞台,這個是給他提供故事結構和畫面設計的,其二則是日本劍戟片,動不動盤腸大戰,斷肢橫飛,狄龍王羽羅烈等一干精壯漢子赤膊殺個七進七出最後好人壞人一起死光光,這種片子明顯就是重口味的日本劍戟片風格啊。所以他的武俠,很多人雖然說如何如何,但現在讓他去看,是看不下去的,感覺斧鑿痕迹太重。不過在那個年代,這麼重口味的片子,看的就是一個爽字,一個壯烈,一個氣概,不能拿現在的故事結構去套。他的片子,雖然有武俠之名,但內里距離我們所能接受的武俠是距離比較遠的。因為過於講求快意,而忽視了觀眾對因果的需求。太多次好人都死的稀里嘩啦,死完了故事就完了,這麼搞,現在人是不能接受的。

此外香港武俠一個不可不提的大導演是楚原,如果說古龍那麼難拍的作品天下有人能把控住,那也只有一個楚原了。他的武俠很好的還原了古龍作品中對於個人氣質和心境的把握,場面和動作結合的好。比如他拍燕南天英雄落魄卻不氣短,很簡單的棚拍,一間茅屋,一條破船,一個砂鍋架在火上煮葯,一個人安穩地坐在火邊補破網,古龍小說的味道已經全出來了。楚原是個奇人,有才華,卻不自恃,可上可下。後來不走紅了,就在各個港片中跑龍套混個飯碗,活得悠哉,他的片子是香港武俠作品中最接市井地氣的,可以說後來王晶、成龍的電影其實都是跟著他的路數走。

香港武俠片還有幾個需要提到的人物,例如袁小田(袁和平他爹)、劉家輝、劉家良師父,這幾個人雖然多數時間是以武打設計而被後來人記住,但他們在武俠片類型探索上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類似《醉拳》、《少林三十六房》、《洪熙官與陸阿采》這樣的片子,描寫江湖武林門派恩怨打鬥,把中國傳統武術的原理和對抗思路描述的精彩有趣,大大豐富了武俠片的內容。各位小時候看《鷹爪鐵布衫》這樣的片子,有沒有覺得蛋疼啊。

徐克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他拍的不是武俠,是江湖。所以他不僅僅拍武俠,各種動作、警匪、鬼怪、他都試過。江湖兒女、愛恨情仇,這是他當年永恆的主題。徐克的話題太大,不多說,不然沒完沒了。但徐克的江湖過於浪漫,好聽點是天馬行空,不好聽就是生編硬造,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蜀山》。他需要有很好的編劇來供他折騰,磨出好劇本才行。例如當年的張炭。《七劍》算是徐克的迴光返照,從此之後他的精力轉向3D技術去了,對人物、故事、情感再無從前的仔細雕琢。

至於李仁港,他完全撐不起一個時代,這人自己寫不了劇本又不承認,挑劇本的眼光也不行,他的片子我是最高給了75分,就是新獨臂刀。然後越來越爛,既無故事,也無情懷,細節更是糟爛的一塌糊塗。如果說他代表了香港武俠電影的如今時代,那還是不要提他為好,我們可以說香港武俠片不行了,但要拿出這麼個人來說,還不如說香港電影已經死了呢。

隨手塗鴉,若有錯漏,敬請原諒。


題干本身有問題。

一、胡金銓不少重要作品是在台灣拍攝,主要班底也是台灣的,像《俠女》、《龍門客棧》,都是應該歸在台灣電影的範疇。而且胡金銓的作者氣質太強烈,他的作品風格跟彼時香港武俠電影主流差異還是比較大的,若要提出作該階段香港武俠電影的代表,楚原、張徹可能更熨帖合適。

二、從張徹、楚原到徐克的新武俠,這個階段分野比較明顯。但李仁港無論是藝術成就還是作品影響,跟前一輩人差距太遠,真正有點意思的也只有一部《94獨臂刀之情》,單這一部還遠遠達不到開山立派的效果,只能說,有點意思。且他的武俠片占作品比例也並不十分明顯,除非你是以廣義武俠類型作定義。

三、走下坡路的不止是香港武俠電影,而是香港電影。

ps:我又琢磨了一下,覺得題主是在黑李仁港……


其實這種劃分法是聽不準確的
且不說三個導演在歷史地位執導風格包括個人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差距,你早一段不把李翰祥張徹楚原放在眼裡,第二段談徐克又避開了同是新藝城的麥嘉洪金寶又把杜琪峰等人漏去了,第三段又乾脆不談周星馳等人,偏偏提出來一個李仁港……實在難以回答

如果論時代,那就單獨的按年份來令
要分導演還不如按門派之流定下來
邵氏之於少林,嘉禾之於武當,新藝城之於丐幫,銀河之於華山等等……


2012年的某段時間閑著無事在優酷上看了幾十部邵氏武俠電影,看到最多的是楚原的,胡金銓只看了《龍門客棧》和《俠女》,張徹看到也不多,我一朋友只看了不到十分鐘就歇菜了,理由太難看。
從某些方面看他說的也沒錯,場面簡陋,動作難看,情節跟現在電影相比也是老套俗套,其實我也覺得動作超級丑,可是我為什麼還看的津津有味?我仔細的想了想,原來我是喜歡它的場景,邵氏武俠電影的場景做的是古色古香,最大限度的還原了那個時代,不誇張的說能甩現在N多古裝電視劇跟電影幾十條街。而這些我想跟邵氏電影公司有很大關係吧?
所以我在想給香港武俠電影劃分時代,所謂的代表能不能不要局限於人?
在我心目中的香港武俠電影分兩個時代,一個是邵氏時代,一個是後邵氏時代。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香港 武俠電影在某種意義指的就是邵氏拍的武俠電影,不但數量龐大,質量也屬上乘,同時也湧現出一批大導演跟名演員,他們的名字我就不說了,上面的同學已經說了很多了。
我心目中的後邵氏時代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這個時期邵氏的武俠電影無論是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跟以前的邵氏沒法比,原因有很多,以後再說,畢竟這跟主題關係不大。而以徐克為代表的新武俠開始出現,並風靡香江,並且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名作輩出,同上,名字也就不列舉了。
倉促間就想到這麼多。


李仁港算不上一個時代,如果要算時代,張徹絕對不能忽略。
不只是香港的武俠電影,整個武俠體系,無論是電影還是原創小說,都在走下坡路。


憶當年,是斷刀獨臂的盤腸大戰血流成河,以一抵百;是雲海中竹林間,搖曳的光影,如煙的流雲;是和師父搶包子的輾轉挪移,硬橋硬馬;是客棧平面化布局間的明爭暗鬥,一觸即發;是俠客們飛檐走壁旱地拔蔥,身影飄逸;是長袍一撩的起手式,浩然正氣錚錚鐵骨;是浮出水面一飲而盡的豪爽和慢慢沒入黃沙無盡的悲涼;也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更是挑劍沾花花不語,神針落葉月光寒。

作為代表著中國電影中的武俠電影,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到九十年代的黃金時代貢獻了無數部經典之作,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談到香港武俠電影,就不得不提1928年由張石川導演的《火燒紅蓮寺》,神怪元素的運用使這部電影帶動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武俠神怪熱。

六七十年代邵氏電影的張徹、胡金銓、楚原三位大導一文一武一奇,帶動了武俠電影的高潮。張徹以剛烈雄健為主,鏡頭畫面血腥暴力,一干漢子赤膊上陣刀刀見血,殺個精光。英雄們講究的是壯烈氣概,兄弟情誼,是港式暴力美學和江湖片的鼻祖。而胡金銓號稱「文人武俠」,影片講究韻味處處留白,布景設計人物角色古意十足,動作設計完美融入戲曲元素,獨特的寫意美學猶如山水水墨畫一般。俠客們往往堅守儒家傳統,忠孝節義,禪意十足。後來的武俠片裡面竹林和客棧的橋段都是向其致敬。而楚原則是以瑰麗濃烈的特色被稱為「奇情武俠片」,古龍的自由浪漫與詭異明快的節奏,虛擬的江湖任性的俠客,複雜的兒女情長,在楚原香艷的鏡頭語言裡面高度還原了古龍筆下那個快意恩愁的江湖。

這個時期的香港武俠電影還有幾位功德深厚的人物。袁小田,劉家良,劉家輝,徐小明,唐佳,都是出身名門,武術功底深厚的武師,他們把中國傳統武術招數原理和對戰套路設計相結合,探索了武俠電影的新類型。例如《醉拳》,《少林三十六房》都是以一板一式,硬橋硬馬見長,玩的都是真功夫。

1989年的《笑傲江湖》在經歷了胡金銓和徐克的分裂以後以徐克的全面勝利開啟了九十年代新浪潮電影的黃金時代,被譽為「新武俠電影的開山之作」。而徐克以他浪漫的情懷,凌厲快速的風格以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構建了奇峰陡起的新派武俠。徐老怪的鏡頭語言張力十足,俠客們可以御劍飛行,上天遁地,這些都極大豐富了電影的視覺語言。而他善於對氣氛的營造和把握,以及在人物角色的慧眼識珠上塑造經典。「香江四才子」的黃霑和徐克的珠聯璧合無疑也鑄就了事業的巔峰,《笑傲江湖》《青蛇》《梁祝》《倩女幽魂》。

這一時期佳作不斷,幾乎每位導演都有過自己的武俠作品,最出色的當然還是武師或者武指出身的幾位:宗師袁和平號稱「武指第一人」出身名門又有京劇功底,武打招式有板有眼,拆解對決層層遞進,而八爺最厲害的是因人而宜,不同演員風格不同動作設計,成龍的雜耍李連杰的百家之長甄子丹的腿功。可以這樣說,這些光輝燦爛的明星們都是在八爺的電影里才貢獻了最精彩的技藝。《黃飛鴻》的束濕成棍,《鐵馬騮》的無影腿,《太極張三丰》的剛柔並濟,《黑客帝國》的子彈時間都成為光影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刻。

程小東更加註重武打的形式,他對威亞的完美運用成就了俠客們的上天入地,所以有人說他的動作設計像跳舞有飄逸感,美感有想像,更加適用於鬼怪仙俠片。獨孤九劍的大氣磅礴,酣暢淋漓;東方不敗的奪命千里繡花針;韃子小二的快如閃電,翩若驚鴻;程導對於氣氛的營造和節奏的掌握可謂精準。也正是這樣,他的動作設計往往並不需要演員有武術功底,只要造型夠美氣勢夠足。

還有一個號稱最敏捷的胖子洪金寶,能演能打能設計,他的特點是多元化,既有李小龍一脈相承的搏擊式打鬥的風格,又有對傳統武術詠春洪拳的發揚,招式講究快、恨、准,招招凌厲,再配上雜耍的戲斗,詼諧有趣。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香港電影也走向了衰落,市場的需求變化和人才的交替也使的武俠電影慢慢沉淪。偶有佳作,像《投名狀》《劍雨》《葉問》走起了多類型多風格的路線。江湖依然在只是笑春風。


80後港片迷,80年代之前的片看的較少,從個人的觀影感受來說:劉家良(+劉家輝)-&>徐克(程小東+袁和平武術指導加成+李連杰)-&>劉偉強(漫改)-&>徐克(3D)


如果你想對香港電影是不是走下坡路有客觀答案,你應該先看看風月大師李瀚祥的作品。因為你所說的三位都曾經是其「馬仔」!


推薦閱讀:

「內力」與「真氣」有什麼區別?

TAG:香港電影 | 武俠電影 | 徐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