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哪些問題?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不養熊孩子,更多兒童教育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
孫正雯遺書
孫正雯遺書全文 女孩難忍家暴跳樓自殺
為什麼中國父母家暴不斷?
我家裡就是典型的失敗教育家長的典型,我這一代有五個小孩,最小的只有6歲,但是無一例外的都不願意在家裡多呆幾天。
舉幾個例子
1.
6歲的小妹妹放學回家吃中飯,她吃了一口不願意吃了,外婆當場發飆,說什麼這孩子管不了了,自己命苦啊balabala,我聽不下去了就問妹妹,怎麼不願意吃了,她說嘴巴疼,在學校嘴巴磕到了同學的頭上裂了一個口子,一吃飯就好疼,外婆當即插嘴:"肯定是你下課亂跑所以才會被磕到!"
你看,他們不問為什麼,就直接將過錯丟在你身上
2.
從小到大,家裡一直在給我們這一代灌輸仇恨,各種各樣的負能量。
這個親戚多麼多麼不好,那個鄰居多麼多麼垃圾,從小要我叫自己的叔叔阿姨為"雞公""雞婆"如果我不叫就會開罵,家裡上一代的仇恨過往有很多,他們就一直拉著我們講述那些前塵往事,讓我們記住他們的仇恨,並要求我們一起恨他們
小時候有一次要去姑姑家吃年飯,家裡因為她們的仇恨過往不讓我去,但是我爸爸這邊又要求我去,我外婆這邊說,如果我去了我就是白眼狼,就不要我了。當時才十來歲的我不知所措,急的直哭。再到後來提起這些事,他們卻仍然是一句 :這是應該的。
3.
我堂妹一開始是做護士的,但是這一行非常非常的累,我妹有自己的規劃和理想,但是家裡人覺得護士這行體面,穩定,所以要求我妹妹呆在家裡,不要出去闖,不要換工作,後來我妹實在受不了了,辭了就去外面闖了,一開始就不斷的嘲諷她,覺得她絕對成不了什麼事,後來我妹找到工作,又開始抱怨我妹不經常回家,是個白眼狼
再說我,我也在國企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辭了,那幾天我受到了家裡人的威脅和狂轟濫炸,說我不懂事,說我沒用,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以後沒有好果子,我媽更是誇張,直接電話來罵我幾個小時,說我這種人不配得到幸福
談戀愛的時候對男朋友心存惡意,並且總是在我跟前說,你要小心,萬一你以後被甩了,你也老了就沒人要了
你看,多麼可怕,他們從來不尊重你,不理解你,並且在你身上強加自己的意願,他們給你灌輸各種各樣的負能量,並且一個勁兒的強調你是個爛人,你不行,彷彿他們打心眼裡就是希望你不會得到幸福。
這樣的家長太多了,他們認為他們養大就夠了,從來不注重心理的教育,他們毀了多少孩子的一生。
到頭來質問他們的時候,他們一臉茫然的說:
這還不是為了你好
今天北京天氣很陰,早上我剛起床母親就同我講老家的中學裡有個學生自殺了,頭朝下,跳了樓:因為手機被父親收走了,罵他沒出息。
一個花季孩子去世的消息,已足以讓人滿心憂傷了,但是之後母親給我展示的一些家長的言論,卻才真的使我目不忍視,耳不忍聞。
他們說這樣的孩子就是上輩子家長欠了他們的債,這輩子孩子要來討債;他們說這樣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害人的東西,以後也少不了麻煩;他們說這樣的孩子就是缺少管教 沒有教養,才會這麼耍怪脾氣;他們說這個孩子就是不懂事,才會縱身一躍不管不顧家裡人怎麼想。
他們一直說一直說,沒有人看見那個中年男人在地上哭得像一灘淚水;他們一直說一直說,每一句都是這樣的孩子。
他們一直說一直說,沒有一句話是關於他們自己。
可是,需知:這世界上不僅有這樣的孩子,還有那樣的父母。
一、
我的父親是一所知名的末流高校的教師。
與其說他的學校出名,倒不如他的學校臭名昭著,因為幾乎每個當地人的童年都曾聽過這樣的威脅,「你要是再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只能去X大」。可以說這個學校里,彙集了一群最差的學生,但是父親卻始終堅稱,他們的學校里彙集的只不過是一群最差的家長罷了。
父親常說這些孩子都不是壞孩子,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天生的好孩子。他總是把這些二十歲左右的半大小子稱作「孩子」,這個習慣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開始了,以至於我也經常把這些彼時比我大許多,現在和我差不多的學生們稱為孩子。
這些孩子里,當然有許多頗為頑劣的。
考試作弊,逃課缺考這些並不算什麼;在試卷上寫歌詞,在課堂上打架這些也不算什麼;我甚至見過有個學生因為連續曠課缺考被判了零分揚言要搞死他的任課老師,而那個老師只不過是個剛畢業沒幾年的女碩士,我吃過她給我帶的午飯,說話柔柔糯糯。當然,他們畢業之後的前景也並不多麼可觀,有人勉強通過考試當上了最低級的公務員,有人回到老家的工廠里繼續做父輩做過的工,更多的人沒什麼正經工作,在網吧或者娛樂會所里,露出自己扭扭歪歪的紋身被人叫做什麼什麼哥。
如果看到這裡,你當然會覺得這些孩子都無可救藥了,但是他們的家長呢?
他們的父母大多對他們不管不顧:有的是夫妻離異,孩子跟著老人生活,從小就沒人管顧他們還要看人臉色;有人被父母寵上了天,有個孩子因為和老師鬧了矛盾他爸爸竟然帶著一麵包車打手過來找老師興師問罪;還有人的父母成天在外面賭博在外面「找錢」,臨到大考才想起打罵孩子幾句,這個孩子就算他們教完了。
父親曾問過他們「你們爸媽管過你們么」,他們的回答竟然出奇地一致,「他們打過我。」
他們打過我。
好一個他們打過我。
原來養孩子並不需要管,不需要顧,不要看著他們上學,不需要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都不需要。只需要當年一時衝動之後運動幾十分鐘或者十幾甚至幾分鐘,然後一個女人遭著十個月的罪把這個孩子生下來,從此以後便再也沒了關係。
不缺了吃,不少了穿,這個爸媽就算是合格了。高興了就拉過來親幾口,不高興了就照著臉打幾下。
人們養個小貓小狗尚且需要陪陪伴伴,親切地喚它們「兒子」,而養個孩子竟然什麼都不需要。
畢竟「有些孩子天生就是好的」;而一旦出了問題,那便「這樣的孩子天生就是怪的,生來就是不懂事的。」
逢年過節,父親的手機都會收到一些簡訊,裡面不少都是這群所謂的「問題學生」發來的。他們祝父親過年好,他們記父親的生日記得比我都清楚,他們只要回去就一定要去看看父親,他們常說「您比我的爹媽對我還好」,「沒有您,我這輩子可能就完了。」
他們的父母也感謝父親,說父親教好了他們的孩子。
父親卻說:我一年帶這麼多學生,我再能幹又能做什麼呢?是你們這些父母做得太差了。
絲毫不留情面,但這卻是事實。
二、
我有個表弟,是我家一個親戚的孩子。
如果放在大家的眼裡,他一定是個壞孩子。他打罵父母,他不聽話,他經常離家出走搞失蹤,他沒考上高中讀了一所家鄉的職業衛生學校,他沉迷電子遊戲誰敢動他手機保不齊他真的會和人拚命。
但是我卻知道,他是個好孩子,而且是個聰明的好孩子。
因為大家只看到他頑劣,卻沒有人知道他的母親生下他幾乎沒有再管過他,他每天吃的飯不是親戚們過來看他時帶來的點心就是自己煮的泡麵,他的家庭作業從來都沒有人過問至於寫沒寫更是沒人知道,他的家庭環境里父母溝通的方式只有吵架一種,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吵上一整天,他因為家境不好被同齡人排擠卻不敢說話,他因為成績不好被同學排擠沒有人和他玩,他被高年級的孩子堵在廁所里打回家之後還要被父母罵,說他在外面惹是生非,如果他父母心情不好那他一定要挨打,沒有人給他輔導功課沒有人管他的生活和學習,沒有人真正在身邊教育他。
有一次我和他在海濱浴場玩,他一個勁往深水區走,我拚命拉住他跟他說危險,他卻跟我說:淹死了倒也乾淨,省得回家還要挨打。
有一年暑假,父親讓他在我家裡過了兩個多月,才發現他原來這麼厲害。
他算數極快,數學作業講過一遍之後永遠不用再講第二遍;寫東西也很有靈性,看過的書幾乎過目不忘;他很懂事,經常幫父母做家務,還會幫忙下廚;他也有心,知道疼人,有一次在外面和別人打架只因為別人在他面前說了一句我的壞話。
後來他回去了老家,第一次考試就考了個第一名。
他媽媽找到我父親,張嘴第一句話 「我這個孩子你領回去教吧。」
我這個孩子你領回去教吧,原來生下個孩子不需要管教,把他託付給別人就好。
今年過年回家再次看到他,他很高的個子長得也不賴,但他卻寫不全字母表,也分不清字母和拼音的區別。眉宇間充斥了很多戾氣,他母親在我們面前一個勁地數落他,說自己帶這個孩子多麼不容易,說他就不是個省油的燈。
「你少說幾句吧,你不容易什麼了?這個孩子就是被你給毀了。」
父親終於沒忍住,說了她一句。
父親是生氣了。
我看見那個弟弟哭了,就因為這一句話。
三、
從小到大,我都是那個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
在他們嘴裡,我學習好,又懂事又聽話,討人喜歡斯斯文文,從來都不用家長費心。
他們說「有的孩子生下來就讓人省心。」
但是他們不知道,我五歲的時候偷過東西,偷了隔壁家小朋友一塊磁鐵,父親發現之後嚴肅呵斥了我讓我當面把東西還回去以後絕對不準再犯;但是他們不知道,我七歲的時候頂撞過老人,當面說姥姥的壞話只因為她讓我重寫作業,母親看到了當場就嚴厲批評了我要我必須給姥姥道歉;但是他們不知道,我抄過作業,我逃過課,我頂撞過老師。
我做過半大小子做過的一切壞事,我和他們嘴裡那些所謂的壞孩子沒有區別。
他們不知道,我的父母從小就一直陪著我,他們告訴我溝通是要用心的不是用吵的;他們不知道,我的父親工作再忙周末也要和我一起出去玩,我不會寫日記父親就帶著我去大山裡採風,我跑步不合格父親就陪我去操場上練習,我不知道什麼叫海上升明月,我媽愣是帶著我去船上住了一宿;他們不知道,為了我,我的父母都犧牲了什麼。
他們不知道,孩子是用來教的,不是用來教訓的。
他們只知道,「有些孩子生來就是好的」;他們只知道,「我這個孩子不聽話,因為他不是個什麼好東西」。
他們只知道:
孩子知道什麼,孩子都不了解父母。
父母的苦心,誰也理解不了,等你當了父母你就知道了。
是啊,等他們的孩子當了父母,也只會是和他們一樣不合格的父母,他們當然就知道了這些所謂的「苦心」和付出,他們當然就知道了著一些辯駁有多麼「合理」。
他們當然就知道了:失敗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五、
我家樓上有個哥哥,從小被爸媽吊在樹上打,被那個輸了一晚上麻將偶爾回家看見他看了一晚上電視的爸媽吊在樹上打。
他父親,竟然也是個大學教授。
他當然也沒學好,加入了所謂的幫會,沒有正經的工作,也曾揚言要報復他的父親,要「我爸從小到大打過我的,等我長大了我都要打回去」。
但是我爸媽卻一直說,他是個好孩子,是個比我還好的孩子。
晚飯,經常有他在我家的飯桌上一邊流淚一邊吃飯,我想他哭的原因大概不是因為我爸做的紅燒排骨太好吃了。
後來,他做生意發了財,他父親卻得了眼疾。
得知病訊的那天,我以為他會很高興,畢竟在他看來這可能算是大仇得報。結果他竟然躲在車裡哭,聲音大得嚇人,完全失去了躲的意義;結果他竟然回去找他父親說無論如何也要把病治好,連那些掙錢的生意都不管了,「少賺多少錢也不在乎」;結果他的朋友圈裡沒了所謂的吃喝玩樂,全都是求醫問葯的消息和求神拜佛的很急。
再後來,眼疾手術做得很成功,叔叔養了一段時間病就生龍活虎。
他們一家子又回到了和諧而溫馨的狀態。
但是他說,他還是原諒不了小時候他父親的做法,現在也不想結婚不想要小孩,因為「我不知道要怎麼對孩子」;但是他覺得,他不能失去這個爸爸:因為每次總能想起他的好。雖然這些「好」並不多,但是還是有。
「有一次我發燒,我爸沒去打麻將還給我買了兩個雞腿,我全都吃了,他一口都沒吃。那個雞腿真好吃,是炸的。」
前些日子回家,發現他和他父親分離了許久之後竟然又住到了一起。他和我開玩笑說 「要是我和我爸早點這樣,我可能就和你一樣在外面闖了,也上個大學噹噹大學生。」
我說我可沒有陸虎給你開,他笑了。
我真的替他感到高興。
今年過年還給我包了個大紅包。
六、
父母和孩子,是一個頂複雜的問題。
我爸經常開玩笑,說現在是條件好了。如果按照他小時候的撫養條件,就算生十個孩子也養得起。吃得飽餓不死,穿得暖凍不著:這個孩子就算養活了。
但是他又說,可是這是不負責任的養啊。
是啊,一個孩子生下來在這世界上,到底能指望他懂得多少呢。
中國的經濟是發展了,隨隨便便一個成年人即便沒有正經工作也能養「活」一個孩子。
可是真正養孩子呢,有幾個父母,是真的在養孩子呢?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家長和孩子雖然只相差一代,但是在觀念上可能相差數代。有些父母從舊時代過來,從小在「苦水」里長大。他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只知道要打要罵,只知道要給孩子好東西。
他們是錯的,但是他們也是可憐的。
就像開頭那個跳了樓的孩子和那些吐槽孩子的家長。
我不敢說我是對的,我也不敢去評判他們的行為。
但是我總感覺,他們的行為至少是不那麼正確的。
養個小貓小狗,尚且需要陪著說會兒話,何況是個正常的孩子呢?
當然,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在家長身上,我們做孩子的,是不是有時候也要反省,是不是我們也有做的不對的地方呢?
但是現在,我只希望,如果大家以後有了孩子,可以善待自己的孩子。
我只希望大家如果經歷了難堪的童年,也不要失去希望。
我不假模假樣地要求你們原諒他們,因為我沒有經歷過你們的痛苦。但是我希望你們對得起自己的生活,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希望每個人都是好孩子,但我更希望每個父母都是好父母。
父親常說,我沒在好學校里教過書,沒見過好學生是什麼樣子的,但是我知道那些所謂的差生的家長是什麼樣子的。我說如果以後你要是寫本書,不如書名就叫做:
《讓我來告訴你,如何毀掉你的孩子》
七、
剛剛母親在群里說,「發生這樣的事情,真是可憐。」
父親卻說,「如果是我,就算摔咱兒子十個手機,他也不會跳樓。或者說,我也不會摔他手機。」
但是我卻想說
「好」孩子,走好。
後記:今天早上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心裡一直很難受,一直想說點什麼。結果就看見了這個問題,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把這些雜七雜八的事情連在一起:權當一抒胸臆,提醒大家注意教育問題;也就當紀念這個可憐的孩子,希望他一路走好。更希望可以讓大家意識到,如果家長這份工作需要評職稱,它一定是有高級職稱的。父母和孩子,每個人都不容易,不妨換位思考,好好體諒一下互相的苦。
自己不努力,卻逼孩子上進!
有一種女人,在她們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她本人彷彿就消失了。
她的頭像,不再是她自己,而是她的孩子。她沒有自己的網名,QQ、微信上就叫XX媽。
她不再是她,她只是XX的媽媽,只是一個孩子的代言人。
她在朋友圈曬的,永遠是孩子。孩子哭了,孩子笑了,孩子在遊戲,孩子在學習,孩子去比賽,孩子得獎了,孩子真棒……
如果參加聚會,話題也永遠是圍繞著孩子,孩子多聰明,多可愛,多孝順,多天才……每個媽媽在自己獨家的故事裡沉醉,可以講足三天三夜。
很愛孩子,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驕傲。這是母性的本能,無可厚非。
然而許多人,往往不是刻意要隱匿掉自己。只是認為自己人生已經乏善可陳,所以把寄託和希望放在孩子身上。
覺得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帶好孩子,覺得最大的夢想就是把孩子培養成才,周末就是陪孩子,旅行就是帶孩子去玩,學習就是學怎麼教育好孩子。
這樣,仍然有人覺得還不夠,開始討論媽媽該不該辭職,用自己的幾年陪伴,換孩子的三十年。
她們以為只要犧牲自己的人生、事業,就可以為孩子換來更輝煌的人生。
這種想法很一廂情願,如果你自己不夠優秀,再多的陪伴,也只能給孩子錯誤的示範。時間的長度不會改變質量,否則每個全職媽媽用時間陪出來的孩子都是天才了。
有一種觀點是,讓媽媽回到職場,更有利於對孩子的教育。因為工作,可以讓媽媽知識面更廣、眼界更寬、心理素質增強、待人接物更訓練有素。可以在孩子面前做一個很好的榜樣,孩子看到媽媽也這麼努力,自然而然也會效彷。
曾經面試過一個為了帶孩子而離開職場幾年的媽媽。我問她,平時都上哪些網站?會看哪些書?還有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結果她全都答不上來,她也就三十歲,不上班才幾年就與社會格格不入。我不是歧視全職媽媽,有很多優秀的人去做了全職媽媽,比如我認識一個媽媽,她是心理學博士,她辭掉大學教職回去帶孩子。但帶孩子的過程中,她從未放棄學習,看有很多書,主動去認識有深度的人。我相信這樣的全職媽媽,帶出來的孩子一定不差。
你可以全職帶孩子,但這不意味著你要關閉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全盤放棄了自己人生的追求和修練。
因為,陪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教育不是督促,而是示範。
不是你自己天天追著連續劇,卻對孩子說,你不要看電視。不是你自己沉迷於打遊戲,卻對孩子說,你要勤勞你要努力學習。不是你自己張口閉口「三字經」,卻讓孩子要講文明。不是你整天一頁書都不看,卻讓孩子要熱愛閱讀。
有些做父母的素日習慣對子女指手劃腳,你該這樣,你該那樣。子女再大一點,心裡就根本不屑:就算照你的話學足十成,最終也只不過成為像你那樣人。
教育孩子之前,先看看自己的樣子,有什麼是值得孩子來學的。你自己也是個優秀的人。對孩子的教育,才有足夠的份量和說服力。
許多父母都喜歡說一句話: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咱家以後就靠你了!說這話的家長,往往也就3、40歲。
人生的那麼長,你才走了一小半,正值壯年,是最聰明最強大的最好時光,可你已宣布對自己的人生放棄理想和改變,把逆襲的重擔壓在一個幾歲十幾歲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孩子會怎麼想?憑什麼啊!
很多人的人生誤區是,以為奮鬥只是年輕人的事,小孩子才要努力讀書,二十幾歲的人才可以努力拚博、實現理想。
到了三十歲以後,一切都晚了,人生已經定型了,這輩子就這樣了。
我發現二十幾歲年輕人也這樣想,前兩天我勸一個失意中的讀者,讓他先找一份工作,攢夠了錢,再追求夢想不遲。
結果他說,可到那時候,我已經三十歲了。我覺得好無語:三十歲怎麼了?三十歲人生才過三分之一多點,就應該躺下來,坐吃等死了嗎?
2002年,從監獄裡出來的褚時健承包一片荒山,開始種橙子,等待橙子掛果要6年,75歲的他,滿懷信心地等待81歲的果實。摩西奶奶,76歲開始學畫,80歲舉辦個展。
與其說羨慕他們的成功,我更羨慕他們擁有一顆永遠不老的心。很多人把外表修飾得無懈可擊,一開口卻老氣橫秋,他們對夢想這個詞嗤之以鼻,拒絕人生所有可能性。
夢,只放在孩子身上做。
如果你甘於平庸,卻指望孩子努力且成功。可有一句俗話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是教不出雄鷹的。你自己選擇做只笨鳥,卻總要孩子先飛。
好吧,就算你的孩子天賦異稟,一定能青出於藍勝於藍。孩子是你的驕傲,可你是孩子的驕傲嗎?
正是因為有了孩子,更不可以放棄自己。因為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所有希望孩子能夠擁有的品質,要求自己首先要擁有和做到。
因為深知言傳身教的重要性,所以努力讓自己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讓孩子更接近和擁有這樣的可能。
為了有一天可以親口告訴他,老子做得到,你也可以。
不管世界多麼現實殘酷,不管活到多老。爸媽依然在努力,依然在堅持,依然在追求夢想。所以孩子,你也不要放棄哦。
最好的教育,是活出自己的精彩,和孩子一起飛。這時代,階級越來越穩定,人生逆襲的機會也許越來越小。你的高度決定你孩子的高度。看你目前的樣子,很大程度就基本能判斷出你孩子,未來會是怎樣子。
轉發請標註:魯西西,微信公眾號:luxixi2016
普遍存在三個問題:
1、不把孩子的問題當問題
2、太把孩子的問題當問題
3、分不清1、2兩種問題
說真的,中國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問題太多了,題主說普遍存在的,那我就從我執教生涯接觸過的家長和孩子來說說我看到最多的問題吧。
第一個是該「偷懶」的時候認真,該認真的時候「偷懶」。
我來詳細說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前半句「該偷懶的時候認真」,我國的父母對孩子生活的大包大攬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對大孩子我就不說了,你們可以自己對號入座。像去哪玩,玩什麼,交什麼盆友,找什麼樣的對象,你能想到的所有事情,父母幾乎都想插一腳。
對待小孩子更甚,孩子都4、5歲了,還幫孩子喂飯,幫孩子穿衣,幫孩子決定什麼時候餓,什麼時候暖。甚至孩子的愛好,都是大人一手包辦的。走在外面,你會看到有些家長懷裡抱著的孩子已經很大了,因為父母嫌他們走的慢,還是抱著方便。最後,他們辛辛苦苦養育出的孩子,到幼兒園沒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流能力差,脾氣暴躁,對他人的反饋信號沒有任何反應。
這些該偷懶的時候,你本可以放心放手交給孩子自己做,一開始因為不熟練,總要穿的慢一些,吃的髒兮兮,但是這是必經的過程。耐心一點,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到頭來大人孩子都受益。
再看該認真的時候,家長是如何偷懶的。孩子養成了一些壞的習慣,比如大晚上不睡覺,錯過了睡眠的最重要時段,早上孩子又不願意起來,上幼兒園遲到,你跟他說要認真改正,否則對身高有影響,他說「我也知道,可是習慣哪那麼好改的。」
再比如,你跟他說,要多陪孩子看繪本,請他參加親子活動,他永遠說忙啊,沒時間啊。玩手機,打遊戲時間可多了呢…做父母的一定要記住:孩子的任何不良行為,最後背負責任的都是父母和孩子自己。所以,該認真的時候偷不得懶,該偷懶的時候一定要放手放權。
第二個是小時慣,大了管
有的家長,心裡總認為孩子還小沒關係,大了再教育,哪知等孩子大了,習慣已經養成,就很難改變,父母就覺得孩子難管,什麼都得管著他。我班上不乏這樣的家長,對老師的建議充耳不聞,心裡自有一套,所以到了讀小學的時候,最辛苦的就是家長,每天上學丟三落四,不整理書包,需要父母給他整理好,做作業坐不住沒有自制力,總是想去玩,不專註。
所以不要忽視孩子小的時候的教育,尤其是好習慣的養成。
第三個就是完全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生命的延續希望孩子能夠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目標。
於是,就在孩子的每一個發展階段,不管孩子的意願如何。父母很容易將自己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和需要,要求孩子如何如何努力,一定要達成目標,一旦目標沒有達成,就視為失敗,把這種自身的無能和自身的焦慮傳遞給孩子,孩子本身也一定會焦慮。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你可以逼著他去做不想做的事,等孩子大了時,你會發現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別嚴重,不願意按照父母的意願去生活。
父母要明白,孩子不是你們的附屬品,她和你們都是獨立和變化的個體,她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有自己的人生,不認識到這點,教育就永遠會處於一種「想當然」的模式。
這些是我在做幼師的過程中看到的,奶糖想說當父母是不需要考試,但這並不代表當父母不需要學習!!
關注奶糖的微信公眾號:大白兔育兒說,回復「育兒」,即可獲得打包好的22本優質育兒電子書哦,讓我們一起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
我是奶糖,8年幼兒園教育工作者,和您聊聊您所關心的孩子幼兒園生活,聊聊育兒,願我們都能成為孩子快樂成長的陪伴者。微信公眾號:大白兔育兒說 更多福利,請持續關注!
我覺得最明顯的是,中國的家長不把孩子當人看,而是一個寵物。所以從小到大,要哄著,寵著,捧著才能長大。
因為不把孩子當人而是當寵物,所以不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思想,本性。把自以為是的一切給孩子。從來不去問孩子是否需要。
因為不當人看,所以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如果把孩子當人看,就不會有了孩子立馬失去自己,全部生活都是孩子。
如果把孩子當人看,就不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感情,連架都不敢和另一半吵。
如果把孩子當人看,就不會不給孩子講道理,而是哄著逼著讓他們去做家長以為正確的事情。
如果把孩子當人看,就不會出現什麼網癮、早戀等有偏見的詞。
上一代的父母由於社會環境、教育水平、經濟條件等各方面的原因,所以家庭教育大部分是沒有跟上的。新一代的年輕父母,內心愛的缺失,又受了良好的教育,下一代有都是獨生子,所以現在整個社會對下一代的教育越來越偏。付出犧牲的風氣愈演愈烈,而且你不犧牲付出都不配做父母。
上一代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會說:你們比我們幸福多了,最起碼能吃飽飯!新一代的父母,面對孩子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因為我小時候缺愛了,所以一定得讓這個孩子心理健康。其實這種心理都是如出一轍。
一個人,無論是生活、感情、教育、三觀,其實最幸福的狀態,莫過於「正常」二字。不多不少剛剛好。
那麼我們的下一代會是怎樣的孩子們呢?他們在面對困境的時候能不能重拾原本的幸福和快樂?在情緒失控的時候能不能冷靜下來正確疏導自己的情緒?在面對挫折的時候能不能樂觀積極的去面對?在面對危機的時候能不能堅強而有智慧的解決?
這一代小盆友最不缺愛,缺的是自主獲得幸福的能力,面對困難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是社交能力。
父母把一切都做到位了,小時候,吃喝拉撒都照顧的細緻而精密;上學時孩子考試整個社會都得停止運轉;長大了路鋪好,房子買好,錢攢夠,讓孩子能沒有後顧之憂的生活。
可是他們來世界走一遭為啥呢?他們是來過自己的人生還是讓父母來過的呢?
孩子不是寵物,不需要父母每天給食吃,給水喝,上完廁所給鏟屎,去哪都得栓根繩。
他們是人,來這裡了解和體驗這個世界的,體會一切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這才是一個人應該擁有的完整人生。在我小時候,Podolsky夫婦是我父母最好的朋友之一。Podolsky先生是美國一所頂尖醫學院的主席,也是全美最好的三所醫院之一的主要負責人。他可以說是美國醫學界的領軍人物。我們常常能在福布斯雜誌找到他的一些訪談。而Podolsky夫人是典型的「虎媽」。她非常了解她的子女,連每一位子女每天的課程都了如指掌。當她的女兒在體操訓練中受傷後,她強迫讓女兒改練擊劍,以圖增加女兒進入哈佛的幾率。
Podolsky家的孩子們也都如願地進入了哈佛。相比之下,我和我的兄姊進入了達特茅斯和康奈爾。雖然這兩所也都是非常好的常春藤大學,但畢竟不是世界頂尖的哈佛。不過,進入了哈佛的Podolsky孩子們卻度過了非常不愉快的大學4年。Podolsky夫人的掌控式push型教育使得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很低。在大學這個相對自由的環境里,他們失去了不可持續的推動力-老媽。在接下來的研究生博士生的學校申請中,他們只進入了二三類的大學。
據我所知,他們的不愉快還來自失去人生掌控權的感覺。在母親長期的高壓和督促之下,他們的未來在他們看來,似乎已經掌控在父母手中而不是自己手中了。而我和我的兄姊在大學期間成績等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碩士申請時都進入了哈佛耶魯這些一類的大學。我認為這和父母採用引導和鼓勵方式而非強迫的方式教育我們是分不開的。
幾年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有研究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主要有三類父母:
縱容型家長permissive parenting
這一類家長會讓孩子們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還會給予過多的自由度。
2. 「虎媽虎爸」型家長authoritarian parenting
這一類家長會不斷地告訴並要求孩子要做什麼不做什麼,會掌控任何家長能掌控的事情,例如上什麼課程,什麼時候上哪些課,做什麼課外活動等等。這一類家長在中國、韓國和猶太人社會中相當普遍。
3. 中間型家長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這一類家長是前兩類的中間型。這類的家長教育會帶來很多優點。
成功的家長教育應該是怎麼樣的呢?定義成功本身就是一件難事。在這篇文章有限的篇幅中,我簡單地說說我的理解:成功的家長教育應該包括給孩子有助於他們成功的資源、培養孩子對卓越的渴望和追求,同時讓孩子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交往能力。
不同的家長教育風格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響。
縱容型家長permissive parenting
在這種風格隨意的教育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有很高的幸福水平,心理壓力會很低。但在考試成績和未來事業發展中的表現很可能會差強人意。這樣的家長自己也需要接受孩子對「成功」的低慾望。 孩子長大之後,在職場上停滯不前的發展反而會帶來更多的心理壓力。所以總體而言,孩子的幸福指數反而會偏低。
「虎媽虎爸」型家長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有趣的是,這一類教育風格的後果在不同角度的研究中有著不同的結果。在發展心理學角度上,幾所大學的研究都顯示,在家長高壓之下,孩子們有較低的GPA,而且社交能力也相對較弱! 同時,孩子容易不時地出現對自我的不認可甚至抑鬱的現象。
中間型家長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實際上,幾乎所有中國的「虎爸虎媽」都比較接近中間型家長。
「虎爸虎媽」和中間型的家長可以從一些行為上作出區分。
比如說,真正的「虎爸虎媽」們可能從不會向孩子表達愛意,可能一直會用負面的話語試圖刺激孩子,也可能會給孩子設定高不可攀的目標,在孩子達不成後數落並責備孩子。我姐姐一位來自中國的高中同學在一次考試中拿了A-。她的父親得知後,把她鎖在房間里學習,不讓她出來活動。這樣的家長才可謂是真正的「虎」。
而中間型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可能也不會有第一類孩子那樣積極愉快的心態,但卻會在未來的人生中走得更穩更遠。孩子們會有一定的自尊心,同時有更大的幾率走向成功。這樣的家長也會在督促孩子們的同時,表達對孩子們的愛和鼓勵,讓孩子們感受到愛,也學會自尊自愛。
為什麼我們如此強調家長教育風格對孩子們心理成長的影響?大多數人不知道,在康奈爾大學,有許多學生選擇在學校內的峽谷處自殺。校方甚至為此將周邊的護欄加高,派專人巡邏。選擇自殺的學生中有不少是中國學生,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在讀醫學預科的學生。報道稱這些孩子多數感到自己的生活被家長的期望綁架,這樣的期望在來到人才濟濟的大學之中更不容易達到,所以在高度的心理壓力之下選擇自殺。
這樣的悲劇成了在高壓之下的孩子向家長抗議的句點。而這種選擇本身也顯示出心理健康和親子關係的重要性。在追求成功和保持健康心理看似是需要作出選擇的兩端,但其實也是可以平衡的。
從我和我大姐的成長曆程來看,我們都有相似的經歷:我們分別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和康奈爾大學,畢業時都以全校前幾名的成績畢業。畢業之後都各自進入了世界頂尖的醫學院和頂尖的法學院學習。而我的二哥卻不同,他在這些方面的學習能力相對弱一些。我的父母也曾經為如何激勵他感到很頭疼。
但之後我的父母根據我哥哥的個人特質改變了教育方式。他現在也在他自己的領域做得很出色。我的大姐在標化考試中的表現常常不如意,我的父母便不會要求她一定要考出SAT滿分之類的成績。不是不鼓勵她去努力去嘗試達到,而是不希望她因此產生自卑心理。我的長處在於標化考試,我父母就會相應地在這方面提高對我的期待,而我也能夠達到他們的期待。
同樣的,對於我二哥,我父母也會有相對應的期待值。在他們眼中,我們的完美表現不是一個絕對,而是根據我們各自長處、能力和內心追求而設的相對。我父母本身並不是頂尖人才,若要評論個人成就可能不妥。但我認為,他們讓我們懂得了如何從中獲取平衡。
問題很多,但是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盲目遵循所謂的育兒「要點」和「重點」,從而導致更多問題。讓我們先來看幾個真實的例子。
1. 自信的父母,不自信的孩子
育兒文章裡面常說,父母一定要表揚自己的孩子,因為來自父母的肯定會讓孩子建立起自信。有的文章稍微好一點,強調這種誇獎不能是籠統的「你真棒!」,而需要誇獎孩子的付出和努力,例如「你今天唱歌唱得真好!」
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某個選秀類的節目中,一個孩子被淘汰了,主持人請孩子的媽媽上台安慰孩子,而媽媽第一句話就是:「兒子,你是最棒的!」明明第一輪就被淘汰了,但媽媽開口就說孩子是「最棒的」,為什麼最棒的還會被淘汰呢?孩子會認為自己受到了欺騙,由此對媽媽的安慰不買賬,依舊不停地流淚,依舊一臉不自信。
2. 無私的父母,自私的孩子
育兒文章裡面常說,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儲愛罐」,給孩子無窮無盡的愛:如果孩子想要一個巧克力,那麼我們就給她十個巧克力——這會讓她知道,第一個巧克力是她想要的,剩下九個巧克力是我們對她的愛。
事實真的如此嗎?
有個媽媽一直盡自己所能給予孩子最好的一切。孩子喜歡吃魚肉,媽媽一直假裝自己只喜歡吃魚尾;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的新衣服,媽媽一直穿著舊衣服;給孩子琳琅滿目的玩具,媽媽卻不捨得給自己換個手機。上了公交車以後,孩子一屁股坐在唯一的空座上,絲毫沒想到要給抱了自己一路的媽媽讓座。
3. 強勢的父母,弱勢的孩子
有的父母學歷高,能力強,很敬業,事業上很成功,性格也很強勢。這樣的父母往往對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高。他們不由自主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同事、朋友的孩子做比較,一旦孩子落後,就覺得自己好像「輸了」。甚至從孩子剛出生起,就報名各類興趣班,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讓孩子變強,孩子就能變強嗎?
父母對孩子的高標準要求,會讓孩子感受到較大的壓力。孩子越小,越難以應對和處理壓力;即使孩子已經長大到足以「化壓力為動力」了,他們也會認為父母並不承認真實的自己。孩子一直試圖向父母證明自己,由此造成的悲劇,難道還少嗎?
1. 自信,但不盲目自信——孩子不可能一輩子活在童話的城堡中
在我們眼中,孩子是上天賜予的禮物。他們有完美的肌膚,完美的笑容,完美的一切。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喜歡在朋友圈刷屏地發孩子的照片,甚至在外人看來幾乎一模一樣的九連拍照片。
國外有個育兒專家曾說,自己非常喜歡誇讚孩子,直到有一天,她不由自主地說出了:「寶寶,你剛才放屁了吧!真香!」這樣的話,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走入了誤區。
生活中,一味誇讚自己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數。萌媽自己的媽媽從小就喜歡誇我,說:「我女兒是最棒的!」每次萌媽自己都很不舒服——因為我清楚地知道,我並不是最棒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總會有人在某些方面強於我。萌爸的媽媽也很喜歡誇萌爸,說:「你從小就是最棒的!」而當我們誕下小萌以後,我媽媽和萌爸的媽媽把這種誇獎延續到了小萌身上,她們一致認定:「小萌是最棒的!」
自信來自於戰勝困難和走過失敗,而不是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自信是對自我價值的確信和肯定,而不是因為「我最棒」的盲目自信!一味地鼓勵和讚譽,只會讓孩子難以接受真實的自己,變得不自信。真實的生活中,孩子難免會跌倒,會遇到強勁的對手,會遇到暫時難以逾越的鴻溝和障礙——我們應該教會孩子的,是如何面對失敗,面對真正的實力,再在這一基礎上去奮鬥、去拼搏。與其在孩子失敗以後還說「你最棒!」,不如告訴孩子,哪怕不是最棒的,哪怕失敗了,你的努力和付出也是有價值的。
2. 愛,但不溺愛——愛孩子,也要教會孩子如何去愛
母愛是無私的,父愛是深沉的——但是,我們並不是孩子的奴隸,孩子也不是依附於我們而存在的。
這個世界上畸形的親子關係實在是太多了。有父母一直無私為孩子奉獻,甘願讓孩子「啃老」,哪怕孩子結婚生子有了孫子以後,還是自己來帶孫子,兒子卻打遊戲到深夜,睡覺到中午。有媽媽不願意自己的兒子早早結婚,希望兒子能一直陪在自己身邊;即使結婚以後也想方設法地介入兒子的婚姻,和媳婦搶奪男人的心。也許你嫁的就是這樣的男人,你遇到的就是這樣的婆婆——那麼,我們更要培養起自己和兒女之間良心的關係,成為下一代的「中國好公婆」、「中國好岳父/母」。
我們愛孩子,也要教會孩子如何去愛。所謂「無私」的父母,實際上是完全以孩子為中心,這會日益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讓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當然,在嬰兒前三個月時,需要第一時間滿足他的需求,滿四個月以後,除非是警報式的哭喊,否則不必第一時間趕到;在孩子三歲前,他會認為世界是以自己為中心的,我們可以盡量滿足他的需求,但是此後,就要開始慢慢給孩子講道理——否則,愛,就會變成溺愛。
萌媽一直都強調,我們愛孩子,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哪怕是所謂24小時的工作的全職媽媽,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萌媽曾經在初中時對自己的媽媽說過的話,在此送給大家:
「你要為了自己而活!為什麼呢?因為你如果指望我,未必能指望上;哪怕有朝一日你真能指望我了,你的青春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3. 期望,但不過高期望——孩子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是需要我們去發現
強勢的父母常常培養出弱勢的孩子。對孩子期望過高,容易扼殺孩子的潛能,阻礙孩子的發展。即使嘴裡說著「我不給你壓力」,但是孩子卻會感受到無形的壓力。記得萌媽自己上初中的時候,萌媽的父母也一直說「我們從來不給你壓力」,但是考試跌出前三名,他們就會在飯桌上問:「沒考前三還要買小人書嗎?」孩子是很聰明和敏感的,哪怕你嘴上不說,各種細節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壓力。更何況,強勢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更高,給孩子造成了更大的壓力。
調查發現,很多高學歷的父母喜歡拿自己作為孩子的比較對象,要求孩子以自己為榜樣去努力。他們會說:「當年我……看看你現在……」,或者「我在單位……你在學校也應該……」,對孩子的要求會比一般父母更高。孩子和父母哪裡有什麼可比性!誇張一點來說,父母吃的鹽都比孩子吃過的飯更多,父母的成熟是經歷了多年的挫折、磨練才修鍊而來,怎麼能以此去要求孩子呢?
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會讓我們難以看到孩子的長處,進而給孩子更多的消極評價和消極的心理暗示,對孩子多採取嚴格、甚至苛刻的教養態度,導致孩子的不自信和壓力。我們要做的是,是降低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期望,發現孩子真正的閃光點,幫助孩子的心靈健康成長。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能接受真實的孩子,那還指望誰來接受孩子真實的一面?
寫到這裡,不由地想到了中國傳統思想里的「中庸」有著極其豐富的道德文化內涵,但其包含的最基礎的意思之一就是「不走極端」。時下,為了博眼球,不少育兒文章都只強調一種片面的育兒觀念;今天萌媽想說的,正是大家要對這樣的文章和教育理念予以理性的甄別,對於我們自己育兒過程中相對極端的行為進行反思和矯正,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1、從小被父母教導,你只要讀書就好了,什麼都不用你做!結果我就真的只讀書。
2、從小被父母灌輸聽話的觀念,結果我就真的很聽話。只讀書,不交友,不娛樂,不看武俠,不堪言情。課外書只看作文優秀素材。
3、青春期被反覆的教導讀書的時候不要談戀愛。並在我詢問性方面的知識的時候遮遮掩掩羞於啟齒,直接導致我認為性是骯髒的,面對女生表白的不知所措,不明白談戀愛是要幹什麼。因為本能的害怕和逃避親密的關係,拒絕和任何人交流,唯恐會發展出更親密一些的關係(包括摯友、戀人等)。
4、上研究生了突然要開始催我找對象,我心理建設才剛剛開始你叫我現在就選擇一個共度一生的人並維持這段關係?扯淡!
5、忽視孩子的心理建設和成長,缺少交流,只有說教。
6、他們也曾經想了解過我的內心世界,可方式卻是直接翻看我的日記和手機。在我說出我需要有自己的個人空間的時候,嘲笑我:小孩子也有隱私?直接導致我到現在都有受迫害妄想症,沒有安全感,成天有一種被偷窺的感覺。
用他們的慾望壓抑我們的理想
1、要聽話 扼殺了 自由
2、要孝順 扼殺了 獨立
3、「就你跟大家不一樣」 扼殺了 個性
4、「別整天琢磨那沒用的」 扼殺了 想像力
5、「少管閑事」 扼殺了 公德心
6、「養你這孩子有什麼用」 扼殺了 自尊
7、「不許早戀」「不許你跟她在一起」 扼殺了 愛情
不願意承認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總是覺得子女在結婚之前都是父母的附屬物,這就會無形中形成一個不對等關係。 等到你經濟完全獨立的時候這段不平等關係才會結束,但是由於你的耳濡目染你和你的子女可能又會陷入這段關係。
所有的良好溝通肯定是建立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當我和其他人交流的時候,我們是處於一個平等的關係。我會聽別人的感受,別人也會傾聽我的話語。當然也會有衝突,但是大家因為各個原因也能坐下來探討解決問題。所以基本雙方是平等的關係。
當我回到家以後,我和我父母之間就是不平等關係了。 父母人生閱歷,財富,等等方面都超過我。本身我們就處於一個極其不平等關係,他們是強者我們是弱者,弱肉強食。所以她們經常大部分情況下不會從我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他們會從自己的人生經歷來判斷這些事情適不適合我門,我們自己能得到什麼好處,例如:愛情,工作,服裝,等等但是他們最少考慮的就是我們自己是否喜歡這樣。
父母無法接受我們已經長大有了自己的獨立人格,是一個健全的人,有自己的需求。
典型父母掌控語句是:我都是為你好。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我覺得你這麼穿顯得不穩重。 你這樣的XXX不符合你現在的身份啊,怕是不妥吧,還是XXX吧。
如果父母控制欲很強,你的人格獨立的慾望也很強的話就會產生很多衝突。
當然你父母要是通情達理的人,控制欲也不太強我相信你也沒有太多這方面的困擾。父母願意坐下來和你平等溝通,不是從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以一種過來人的姿態和你說話。 這種通情達理的父母你可以去嘗試談一談你自己的想法,可以改變你目前的困擾。
經濟獨立才有人格獨立,才有良好溝通。在我國(甚至天下很多)父母眼裡,「孩子」和「人」是兩個毫無關係的名詞。
換句話來講,他們的內心當中壓根沒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看待。
你說他們不愛孩子?那真是委屈他們了,至少大部分父母還真的是挺愛孩子的。
但這種愛,是畸形的,不正常的愛。
是那種主人對所有物的愛。
在父母眼裡,孩子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的延伸,是自己意願的載體。
於是他們把自己認為好的給孩子,自己認為不好的則從孩子身邊奪走。
所以就出現了從「你媽覺得你冷」,到「你媽逼你學鋼琴」、「你媽逼你分手」、「你媽逼你相親」、「你媽逼你生孩子」還有家長逼孩子學醫、考公務員......等等一系列的家長逼迫孩子去做不想做的事情的情況。
他們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延伸,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壓在孩子肩上,逼著孩子做自己想讓他做的事情。
聽老李吹他家孩子期末考試考了雙百,自己面子過不去就回家罵自己家小孩;
孩子學了主持播音就硬要讓他給叔叔阿姨表演一段;
孩子高考,想自己當年考師範沒考上,就逼著孩子報師範口;
等再之後孩子大了,自己想抱孫子了就催孩子結婚生子。
這種所有欲和控制欲不僅光體現在孩子身上,更體現在孩子的所有物上。
所以孩子是沒有隱私的,日記家長是可以隨便看的,手機簡訊QQ家長也一定要看,以防什麼不好的苗頭。
所以孩子的玩具是可以隨便送人的,弟弟妹妹比你小,你應該讓著他們,你不讓著他們沒關係,我幫你讓著他們。無論孩子怎麼哭鬧,家長始終不能理解,「不就是一個破玩具熊嗎?至於嗎?」,這顯然是沒有把孩子當獨立的人,從來不以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反而把自己的價值觀當作天經地義。
父母的愛不是無私的,說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處處想的還是自己。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個假裝對父母出櫃的實驗,感慨頗深。當知道自己孩子是同性戀的時候,多少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破口大罵,說丟自己的臉,說孩子不孝順,說孩子是自己的恥辱。
很好奇,父愛母愛都是無私的,那為什麼動不動就要拿「孝」來逼迫兒女,給他們施壓?
所以說不要考驗人性,即使是最愛你的父母,第一個想的也是自己。
你看之前的新聞,孩子自殺了,父母痛不欲生,一直在說孩子沒了自己怎麼辦,一直責怪孩子為什麼這麼脆弱,為什麼這麼狠心,為什麼這麼不孝順。
根本沒有後悔過之前如何對待孩子啊!
根本沒有心疼過孩子是遭受了怎樣的委屈才選擇自殺,生前有多痛苦啊!
把經常對孩子的打罵歸結於「自己是當兵的,可能對孩子是嚴格了一點」
???嚴格了一點?把孩子打出抑鬱症,人家跟你說你還笑話他矯情也叫嚴格了一點???
當然,這兩個例子可能有些極端。
因為的確有人出櫃了以後,父母表示諒解。
也不是所有父母都那樣「嚴厲」地對待自己的孩子。
我不是要證明父母有多自私。
只是想說,現在我國的,乃至世界的很多父母,都沒有擺清自己的站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不是你的附屬品,不能只踩著你的腳印過活。
而你的父愛、母愛,也不是無私的。
這一點是父母必須要承認的。
因為世間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健康而良好的關係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將父愛與母愛無私化宣傳是在神化父母,一旦父母走向神壇,那麼兒女勢必以卑微的姿勢出現在父母面前。一旦父愛母愛無私化,那麼兒女對待父母的愛勢必抱有與生俱來的愧疚。
我很愛我的父母。
雖然他們很平凡,但是他們都在很努力地用他們的方式愛我。
當我犯錯誤的時候他們會指出,而有時他們也會犯錯誤,我也時常與他們溝通,
比如「媽媽你不要再趁我不注意把我的布偶扔給小狗玩了,雖然不值多少錢,但這是好幾年前xx送給我的。」
或者「媽媽我雖然在學校學過陶笛,但那都是瞎吹的千萬不要再讓我在飯桌上表演了。
再或者「媽媽我來長春已經八年了,陝西話我真的不記得了,不要再讓我給東北的親戚學了好嗎,我只記得瓜皮是罵人傻逼了。」
而我們的感情在溝通中增進,我們其實都在這個過程中獲益並成長。
所以你看,或許付出愛的動機是先天的,但是感情都是一點一點培養的,而不是誰虧欠誰。
看了很多父母逼迫自己的孩子,也看過很多孩子認為父母就是虧欠自己,瘋狂壓榨自己的父母,邊壓榨還邊瞧不起。
這都是病態的關係。
即使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也應該是建立在平等與相互尊重之上的。
而很多父母搞不懂這一點,於是孩子也搞不懂。無休止的控制與被控制的輪迴,就這樣一代一代地上演著。
從中小學教育,轉到早教,見識過各種家長孩子之後,我發現依然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
用自己的感受替代孩子的感受;
用自己的認知否定孩子的認知。
很多父母包辦、控制的出發點是這個;
為達到此的冷漠、謾罵、毆打是這個。
先說感覺。
餓不餓、渴不渴、冷不冷、熱不熱、困不困……
孩子自己有,家長非要否定孩子的感覺,然後按自己的來。
拿我自己來說。
我小時候有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就是每頓飯我都吃得很撐。
因為我媽"覺得"我不飽、"覺得"我就該吃這麼多。
我不是沒有反抗,只是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諸如"長身體"、"不能浪費"的奇怪理由比「我的感覺」更重要。
所以秋褲梗流傳至今:你媽覺得你冷。
從感覺逐漸延伸:
情緒。
很多家長對孩子出現的一些情緒一頭霧水啼笑皆非。哎呀,這有什麼好難過的,這有什麼好計較的?
態度。
彈鋼琴、學芭蕾多有氣質,你怎麼會不喜歡呢?
你看你整天玩這些有什麼出息?
觀念。
被子就應該疊起來放;
工作就是體制內穩定的好;
男的就應該喜歡女的,女人就該生孩子……
其實孩子的第一叛逆期不是在青春期,而是兩三歲的時候,只是大多被無視、被管制了。等到青春期才有了力量對抗而已。
不得不承認,父母的很多決定是在為我們保駕護航。
但是請接受我們,再否定我們的部分作為。先接納主觀感受,再否定客觀事實。
不能嫌洗澡水臟,就把孩子扔了吧。
況且父母的認知有時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畢竟生活的社會,成長的時代,建立的觀念和認知,都有不同。父母是為我們好的出發點,但是,你認知的好和我認知的好,不是一樣的好。
更何況很多事情本來沒有對錯,說到底,還是權利的不平等。畢竟這樣的問題不止存在於兩代人之間,戀人夫妻,工作中的上下級都有。但在親子之間格外明顯。因為家庭中,孩子就是處於權力的底層。
不信任自己的孩子
舉個例子:今天你和同桌的小流氓打架了,老師到你家告狀,不論對錯,父母先教訓你一頓再說,你想要解釋的時候總會聽見那句:他為什麼打你,不打別人,你肯定有錯
======================================================================
簡單的來說,就是作為父母責任的缺失和對於科學養育的足夠認識。
首先就是大多數人因為我們這個社會發展的狀態導致的隔代教養,對於我們這一代來說,隔代教養已經大大的超越了其應該存在的比重了,我是旗幟鮮明的反對隔代教養的。
1.老人的體力和作息決定了不合適養育孩子。
很多人可能說,老人喜歡帶孩子,老人和孩子其樂融融。這就像過去那個爸爸媽媽從小就給我吃魚肉,自己吃魚骨頭一樣,帶孩子多辛苦的活,扔給老人帶我都覺得不人道。不說別的,新生兒每幾個小時就要起來喝一次奶,有幾個當爹的能扛得住的?現在「盛行」讓孩子儘早一睡到天亮,有些甚至出了月子就開始這麼搞的。這背後還不是因為老人熬不起夜么?我全職後生物鐘調整了好多次,以至於後來孩子一歲多了,我半夜2點還會準點醒一回,讓四個老人來,這心腦的傷害有多大?
再到孩子能走會跑了,我就會背著孩子騎車去菜場,去周邊的公園,絕對不是過家家似的抱著孩子或者推著車在小區裡面轉悠,這不碰那不碰的。年紀到了,有些事情也不是他們不想做,也真的是做不動了。我和很多老人聊起來,在他們子女不在身邊的時候,十個有九個就是在一起抱怨:孩子不聽話,她爸媽忙,沒空,也不懂得帶孩子,甚至於到了周末,還有老人帶著出來,爸媽自己跑去看電影的。
2.老年人的思想觀念不合適養育孩子。
就是我見過的最開明的老爺子,說實話我是挺佩服他到這個年紀,從那個時代過來的還能開明到這個地步的。但是,和父母帶孩子比較起來,還遠遠不夠。畢竟,我們這一代互聯網的資訊量急劇增加,老年人很難跟上,加之我們的老人的文化程度受歷史原因,真的普遍不高。我們這代還能找個國外網站看看,嘗試一些不同於我們文化的生活和教育方式,對於各種漫天飛的說法還能有個常識性的判斷,更不要說,我現在身邊還有些家長開始自學一些心理學和早期發展類的書籍了。這些是老一輩可能都很難想到的。有哪些適合家長學習的兒童教育書籍? - 知乎用戶的回答
3.老人的角色位置不合適養育孩子。
帶自己的孩子和帶別人的孩子心理的狀態完全是不同的,帶著自己心理肯定放鬆得多,幫人帶孩子帶好了沒啥事情,沒帶好全是責任。在這種心態下,肯定會伴隨大量的焦慮。這種焦慮會不由自主的在無意識的時候表現出來,而孩子自然也會在第一手時間學到。
在旗幟鮮明的反對了隔代育兒之後。我相信,也許會有人吐槽我的全職。的確,全職不普遍,也不可能普遍。我說這些不是為了說大家都去全職吧,而是想提醒很多人不要心安理得的把自己的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有時間要記得儘可能的和孩子在一起。
其次,科學的教育的缺乏也是比較普遍的,大家的教育普遍比較想當然,典型的就是:我覺得男孩就應該有男子漢氣概/我覺得女孩子還是要端莊一點/我覺得我們家1歲的那個小鬼很自私/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如何如何。
依據呢?孩子有發展進程的,孩子不是成人的等比例縮小,或者直接奔著一個明確的目標發展的,也許這個男孩這幾個月他就是對布娃娃感興趣了,過一陣對嬰兒的玩具感興趣了。我常看見有家長說:你這麼大人了還玩小小孩的玩具啊/男生玩什麼縫紉機啊(這個是我小時候我媽說我的,我當時是看了安裝說明了,想搞明白這個機械,這個跟我拆電視機是等同的,但是大人就把自己的觀點作為判斷了。)/女孩子就要坐有坐相,你這個像什麼樣子。
一個不到三歲的孩子就自私,壞,不懂禮貌,懶。這些思想模式背後構成的動機和大腦的運作方式,這不是這麼大的孩子能夠做到的,我聽到有人這麼形容自己孩子的時候,我總是忍不住不厚道的呵呵。
然後給孩子很多很不專業的指令:
比如:
你作業寫快點啊,你這樣到明天也做不完。
你做這麼快,都錯了,做仔細點。
讓你仔細點沒讓你這麼慢啊。
你跑快點,就你這樣我們明天也到不了家。
別跑這麼快,摔倒了怎麼辦?
讓你小心點沒讓你這麼慢,快跟上我!
你看你,自己一點都不小心,摔倒了吧,叫你慢點慢點的。
這樣的案例實在太多,我能吐槽的點也多:
1.沒有對孩子的能力有準確的了解。
2.不停的在給孩子負面的暗示:你很慢/你不仔細/你粗心。
3.缺乏耐心。
4.對於孩子在第一句指令發出之後的反應缺乏準確的預判。
5.反覆修正的過程中給出矛盾的指令。
6.將自己的錯誤指揮的責任推給孩子。
7.代替孩子做判斷和思考。
……
這樣的教育日積月累能造就什麼呢?留給大家自己去思考了。
對於上面的例子,我也可以給出一點對應原則:
1.了解你的孩子。
多和你的孩子相處,了解其特有的反應模式和行為模式,這個基本上是我老生常談了,我似乎有關育兒的內容裡面都會強調這一點。
2.多做預案。
其實這樣的常見場景是可以做一些預案的,空下來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在足夠了解你孩子的情況下,可以預想一下他的反應和對應方式,省得臨場表現混亂。
3.了解發展規則
孩子在什麼時候能做什麼,做不到什麼,去找些育兒書籍看看,不要想當然,知道他什麼做不到,就沒有過高的預期了,那自然就不那麼容易暴走了。
4.夫妻交替
沒有一個人可以一整天乃至一個月單獨帶孩子情緒不波動的,但是夫妻交替上陣就好辦得多,可以互相打掩護。
5.和孩子共同完成
讓孩子知道對的怎麼做最重要。在他能力剛好能夠夠到的時候,帶著他多做做。由演示,到共同協作,然後慢慢的變成孩子獨立完成。如果孩子成長的時機到了,這個可能最多也就幾周的時間。
======================================================================
看了前面的回答,就會發現很多典型的:因為我是父母,所以我有恩於你。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對你做的就是對的。
我想說,如果還是抱著這樣的思想不放,這個家庭裡面的關係就不會真正健康,因為在這種思想體系下,總有一個人永遠沒有發言權,沒有對等的關係就無法有對等的溝通,沒有對等的溝通,那問題就不會被發現和改善,不被發現和改善那就總是要有人承受。
但是,作為一個正常的人,她是不可能只進不出的,那我們很多人的出口在哪裡呢?很簡單,下一代。或者,可以選擇與父母分開,打斷這個循環。當然,也有像題主提到的那樣,走到極端。自殺也是一種發泄的方式,包括變成精神病。
我這麼說會觸及到很多人的痛點,肯定會有人說父母即使嘮叨也是為你好諸如此類的,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是良好的關係,如果你真心認為這個是為你好,這裡就不會用到嘮叨兩個字。這表示出你潛意識對於父母的言語是抗拒的,好的溝通必定是一個願意說一個願意聽的,兩人應該是不願意分開的。這就是一種溝通通暢的表現,雙方都有互相吸引的渴求。我想問問多少人會對父母有這個的渴求呢?如果沒有這種渴求,說明你們之間的關係就是被社會倫理的角色限定而捆綁在一起的,你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愛他們,他們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愛你,只是大家都在覺得,作為父母,作為子女應該這麼做。
其實,對於這種思想我也不想多說什麼,他們會自然而然的漸漸退出歷史舞台。我只是想說的時候,如果這裡面還有人能夠儘早幡然醒悟的話,早點回頭,因為這個時代已經不再等人了。作為一個在一個典型的傳統的家庭和一個閉塞的小地方長大,說一下感受。
1 喜歡對用孩子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不滿,而不是讓孩子真正明白自己錯在哪裡。
曾經聽過一個小孩子被他爸揍了之後說過一句話,他說以後要生30個兒子,一天換一個打,不重樣。我姑媽經常拿這個笑話在我們家庭聚會講,我卻覺得沒有那麼搞笑。
曾經看過很多中西方對於教育孩子的對比,很多人都說西方孩子被打了可以報警什麼的。個人覺得打孩子這個事在全世界都有,
主要是西方有教養的家庭喜歡選擇 關禁閉的方式懲罰孩子,目的是在於讓他自己反省。
注意 主題 是讓他自己反省 。
而中國父母,看到不爽了 上去就是兩皮帶,問你錯了嗎?
你TM的被挨兩皮帶 , 你說我會想自己錯了沒嗎?我當然說錯了啦。
但是我意識到錯哪了嗎?
不說了,想著就氣人。
2 容易把生活工作上的情緒帶回家庭。
工作上受氣在所難免,當著領導的面忍氣吞聲,回到家裡拿孩子撒氣。
3 喜歡用短淺的目光扼殺孩子的想像力,用自己有限的見識去定義孩子的對錯。不會用寬容的心態去看待小孩的不同,讓小孩自己去嘗試驗證想法的對錯。
中國家長很喜歡直接對於孩子的行為和想法直接下定義 說 這個是對的 那個是錯的。
沒有任何惡意,絕大部分父母都是普通的上班族。當然經歷幾十年的人生肯定有很多人生體驗,但是這些人生也是有限的,不能解釋世上所有的事。大多人是那樣的,沒有錯。但是你的平凡也是因為跟大多數人一樣。
鄧小平總理說過 實踐出真知 你tm的說錯的就是錯的?
4 喜歡為他們自私而錯誤的愛 找借口。
中國的父母典型的喜歡操控子女的人生,軟硬兼施,有的甚至喜歡用斷絕父子關係或者切斷經濟來源的行為來威脅達到目的。
他們喜歡美其名曰 我愛我的孩子
當然不否認父母的愛,怕孩子走彎路,但是難道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有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想法?
可能糾其原因還是 中國農耕文化 中老有所依傳統觀念影響的吧
5 虛榮心和攀比心 強,人生的目的特別功利。
從小就見到一些趾高氣昂的家長在一堆其它家長面前鼓吹自己的孩子成績怎麼怎麼好,老師評價多麼多麼高。然後其它成績不好的家長就開始附和讚揚,回去就教訓自己的孩子怎麼不把成績提高,別人家怎麼樣。
於是出現了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大多從來不會教孩子 學習的目的 而只是告訴他們 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 你也不能差。
灌輸的觀點就是 人生的目的就是 上學 有知識賺大錢。
而不是告訴你 孩子 你得想明白 WHY YOU LIVE IN THIS WORLD
6 允許自己渾渾噩噩的過掉一生,卻一直以很苛刻的標準逼著自己孩子上進。
行為是最好的榜樣,大道理誰都懂。做到了才有說服力
這是我被罵最慘的一次。
不久前,我寫了一篇文章,大致內容如下——
河南某高中,校方砸毀學生數十台手機,額度高達十萬元以上,已嚴重觸犯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
我批判校方知法犯法,並希望學生家長能勇於舉報,不要因為害怕被「勒令退學」而向罪惡妥協。
事實上,除非犯有重大過錯,否則校方根本就沒有權利,讓一個學生退學並剝奪其受教育權。
如果有,也只能是再度違法。
我還說——
如果你今天喪失勇氣,不敢維護法律和正義,那麼你的後代在將來,多半也會是一個麻木的現代中國式犬儒(此處為貶義,非古希臘哲學範疇)。
法律淪為空文,少年淪為犬儒,這個國家的未來何在?
文章發表後,我遭到評論區的群起圍攻。
「法外之地」論:
「殺雞儆猴」論:
「你行你上」論:
「砸的好」:
我一直以為,中國最神秘、獨特、我行我素的地方,是某個海域。
沒想到,我們的一些高中,竟更厲害,「法外之地」。
用暴力去壓制孩子,用非法手段「為孩子好」,還能受到群眾的褒揚。
這樣的魔幻現實,庫布里克早就用電影表達過——
《發條橙》
很多群眾,諷刺我「何不食肉糜」。
意思是說:我本人活在安逸中,看不到落後城鄉學生的糟糕現狀,不「嚴格管制」就是讓他們沒有未來。
好,那些學生再糟糕,能有主人公阿歷克斯糟糕?
吸毒、搶劫,無惡不作。
年少逃學,最大愛好有兩個——
1:在街邊欺負老乞丐。
2:綁架一個男人,併當著男人的面,輪姦他的老婆。
對父母,偽裝成一臉無辜,好像和普通孩子一樣。
對校長,一副「不服你咬我」的姿態,令人無計可施。
對手下,一言不合就拔刀,血流成河。
比不比我們的學生邪惡?
我們都知道,作為一部X級電影,《發條橙》整體呈現陰冷風格,有許多暴力情色的段落。
我這篇就不截太多「令人不適」的圖。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在某些國家遭禁的深層原因。
不僅僅在於露骨、畫面血腥。
也並非單純因為,它引發了現實中,某些愛模仿的青少年犯罪。
《發條橙》之所以遭禁二十多年,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它的後半段。
一次作案中,阿歷克斯被警方抓捕。
警察局,校長前來,以幸災樂禍的態度,向他吐了口唾沫。
警方非但不管,還建議校長打他一拳。
監獄裡,阿歷克斯遇到一個神父,並開始習讀《聖經》。
起初,他只是出於消遣,可之後卻讀出滋味、受其影響,性格漸漸從乖戾野蠻變為安穩和善。
這時,政府研發出一種「厭惡療法」,意圖徹底根除人性中的惡魔。
為了能早日出獄,阿歷克斯接受實驗,成為「厭惡療法」的小白鼠。
他被綁在椅子上,每天接受「治療」,注射令人恐懼、噁心的藥劑,同時被強迫反覆觀看暴力及色情影片。
渴了,有人遞水;眼乾,有人遞眼藥。
久而久之,葯和影片在阿歷克斯的腦中產生作用。
從此以後,他只要稍微產生攻擊和性慾思想,立刻就會被深度的恐懼與噁心籠罩。
沒錯,他再也不能犯罪了。
可與此同時,他也失去了一個人類應有的基礎權利——
選擇權。
面對欺凌,他不能選擇反抗;面對裸女,他不能選擇靠近。
在極端的「治療」下,阿歷克斯成為一個真正的「發條人」。
何為發條人?
任憑別人擺弄、拉扯發條,不能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事。
說白了,《西部世界》里的機器人,不就是這樣——
被強暴不能反抗;父親被殺不能伸張正義。
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不能開槍。
如果你以為,《發條橙》和《西部世界》,只是荒誕的藝術,那就錯了。
人類歷史上,有多少次行為,把個體馴化、改造成發條人?
遠的,白人馴化黑人,納粹改造猶太。
近的,楊永信用「電擊療法」,將網癮少年改造成無條件服從的木偶。
《發條橙》長年遭禁的第三個原因,就在於其核心主題——
它以阿歷克斯代入,去抨擊病態的社會。
再詳細點說:它批判的,並非阿歷克斯這個壞蛋惡魔,而是養育、塑造壞蛋惡魔的土壤環境。
圖為被改造後的學生集體向楊永信下跪,與《發條橙》某些情節如出一轍
說到這,可能你會覺得,我有點扯遠了。砸學生手機,怎麼會扯到電療?
我想說,雖然砸手機的過程危害不及電療,對於結果的影響也沒有電療大。
但,此二者的行為與動機,性質上其實是一樣的——
用簡單粗暴的逼迫,來掩蓋引導與素質教育上的缺失和懶惰。
這麼做,結果導致什麼?
手機,砸了,一台五六千塊;大腦,電擊了,對認知能力產生損害。
在非法暴力的威懾與懲罰下,學生再也不敢違規了,可也僅僅只是「不敢」而已。
正如阿歷克斯從前的手下,在他的威懾範圍內不敢放肆,膽小如鼠。
直到後來,阿歷克斯完成「治療」,從獄中回到家鄉。
他發現,昔日的手下變了。
他們長大成人,穿上了警服,竟開始維護治安。
但他們維護治安,並不是出於善意。只是為生活所迫,需要一份工作吃飯。
他們吃飽飯,表面衣著光鮮,在社會上不敢越軌半分。
可一旦當他們嗅到犯罪契機,發現不能懲罰自己的弱者時,他們的壓抑就會轉化成發洩慾,在弱者身上百倍施加。
他們對不能還手的阿歷克斯展開殘酷報復。罪惡並沒有消失,只是食物鏈調換了順序。
就像羅輯的「黑暗森林」威懾,並不能真正防止三體人滅絕地球。
威脅與暴力,從來不能根除罪惡,只會將罪惡累積,釀成更大的惡果。
如若不信,為什麼「品學兼優」、「乖巧優秀」的葯家鑫,會對一個乞丐連砍八刀?
對別人,他不敢;對弱者,他敢。
引導與素質教育的缺失,以及長久以來的被壓制,使孩子成為表裡不一的偽裝者。
當然,有的家長說了——
如果他逐漸地轉好
他要能恐懼一輩子
能工作(的話),也未必是壞事
新聞調查片《網癮之戒》
要求不高,簡單粗暴。
說白了,就是要讓自己的孩子,能成上面那倆警察,能成藥家鑫,就夠了。
這到底是誰的錯?
一昧地禁網、砸手機,非但惡,還是蠢。
21世紀,是被互聯網統治的新時代。
2017年,高考作文全國卷,題目是這樣的:
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
此題頒布時,最悲催的一條新聞,是這條——
徐文徐武,原本是一對成績優秀的雙胞胎。
他們為了備戰高考,斷絕一切網路,每天死記教科書。
然而,由於生活在農村家庭,他們非但沒見過高鐵、大熊貓、共享單車。
更因為禁網,而對食品安全、一帶一路、網路支付等時事新聞一無所知,從而縮小了大半選題範圍,吃了大虧。
和菜頭說過——
手機是拉平數字鴻溝、實現公平的有效方法,高考是改變個人命運的有效方法。
現在的問題在於,從長遠看,影響一個人未來命運的,可能不是高考,而恰恰是數字鴻溝。
今天,即使你去做餐廳服務員,也要學會用電腦點菜。
未來,更是一個高度數字化的社會,幾乎所有工作都要考驗,使用網路工具的能力。
可我們目前的某些「教育」,居然不去做科學引導,而是在,砸科學?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行為?
我相信某些校方,即使違法犯罪、無知愚昧,其動機也真的有可能,是為了讓孩子提升成績。
可為什麼,好像從來沒有哪個老闆,會為了讓員工提升業績,去砸員工的手機呢?
腦洞時刻,想像一下:如果你上班玩手機,老闆突然走過來,一把搶過手機,砸碎……
你的瞬間反應,極可能會暴怒、辭職、報警,甚至向老闆大打出手。
老闆預測到你的反應,因此無論他出於何種目的,都不敢砸你的手機。
校方,敢。
因為校方知道,學生沒有反抗能力。
因為校方知道,他們有合謀者——
父母。
手機被砸時,大腦被電時,多數父母是怎麼做的?
「忍一時風平浪靜,電一下腦子空空」。
當孩子上課玩手機,沉迷於網路遊戲時,父母又在幹什麼?
因為是沒文化,不知道
光想讓她吃飽穿好就行了
電影里,阿歷克斯的父母,只給他中產階級的生活,其餘一切漠不關心。
現實中,我偶然看湖南衛視,《變形記》的一幕:一個少年對母親吼道「滾你媽的」。
後來才得知,這位母親離婚很久,卻沒把真相告訴兒子。
你不尊重我的知情權,還想讓我尊重你?
《網癮之戒》的結尾,柴靜向「問題少年」的父母們,提出了一些問題——
在坐的家長當中
曾經對孩子使用過暴力的
對孩子有過過度溺愛的
因為以前過於忙自己的事情,而不顧及孩子的
因為夫妻之間的關係不好,而在孩子身上發泄的
經常不尊重孩子獨立人格,在言語中刺傷孩子的
作為父母,不懂得該怎麼去和孩子溝通的
在曾經的觀念中,認為孩子是屬於自己,所以可以隨意支配的
最後,你們認為以上的問題,跟孩子現在出現的這些問題有關係的
請舉一下手
如此大面積的舉手率,展示出一個中國真相——
從根本上,我們最缺失的,並不是對學生的教育,而是對成人父母的教育。
在孩子眼中,父母既是保護自己的監護人,亦是把控自己的當權者;既是創造自己的神靈,亦是塑造自己的土壤環境。
而某些神靈,卻當真高高在上,無視法律和人權,甚至想要抹殺孩子的基礎權利。
「為你好」。
他們不知道,這三個字很有可能,會使孩子不再具有獨立人格,不再是一個真正完整的人。
就像《發條橙》里,唯一超脫出病態社會的神父所說——
善由心生
善良是由人自己去選擇的
當人不能選擇的時候
他也不再是人了
最後,如果還有某些民族主義者,說素質教育只是西方的舶來品,並不適合我們的國情。
好,我們再看看至聖先師,孔子是怎麼說的?——
不教而殺謂之虐
不戒視成謂之暴
慢令致期謂之賊
不懂得如何教化孩子,而一昧禁絕,是為虐待者。
不花時間和心思與孩子溝通,而只求成績,是為暴徒。
孩子童年時,對其忽視懈怠,長大後卻臨時抱佛腳,急於求成,是為賊人。
千年過去,孔子的話,依然使我們警醒。
微信搜索添加公眾號: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獨立思考的影視文章。
你的點贊與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我弟弟和我相差十歲,和我感情很好,他從小都跟在我屁股後面,我也有種長兄如父的感覺
他十歲左右給我出了一道題,說什麼鳥不飛,只曉得下蛋?什麼鳥不飛,下個蛋讓蛋飛?
我驚訝於他的比方,我說這是父母嗎,我弟弟說就是爸爸他們這種。。。不像哥哥都帶著我看書
我情不自禁的想說,小子不錯啊看來被打的少!
這件事給我印象深刻,我總結出兩個道理
第一,永遠不要因為孩子小而不在意
中國老一輩家長老是以孩子小壓抑孩子發言權,故意忽略他們意見感受
第二!最重要的!身教遠勝於言傳!
我經常帶弟弟一起看電影,豆瓣排名前十他幾乎都看過,看楚門的世界他也猜到結局,看忠八犬故事也會看的眼淚汪汪的,看越獄也會明白那些政治鬥爭。
除此之外,什麼科教頻道都是他很喜歡的。。。畢竟我天天看。。。哪怕現在喜歡看的是bbc紀錄片
我也會帶著他 在晴天我看看kindle他看看書,在家裡我看書他也跟著看書,我在大學寢室給他打電話時討論三國演義(原版)的故事,他給我講最近看的希臘神話。。我擺在家裡雙語版的福爾摩斯,英文版我沒怎麼看,反而中文版他看完了
以上發生的所有都是在他小學期間事情
所以隨著他長大,我發現他越來越像我,我把我覺得好的東西無形之間教了很多給他,他在他同齡人裡面知識面和深度都是不錯的
我很欣慰,我也深刻的覺得,我多麼希望我小時候爸爸或者年長的哥哥帶著我去遊樂園,帶著我看精緻的書籍給我講解給我啟迪,而不是自己摸索領悟這麼多年。。。。
我覺得,缺乏尊重、陪伴和言傳身教我們上一代父母最大的教育問題
最後,願每個父母記得孔子一句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想要孩子進步,請通過行為傳遞力量而不是粗暴苛求
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死了,離開了這個充滿愛與恨的世界。
看到13歲的孫正雯以這樣成熟的文筆寫下這樣的文字,我內心是觸動的 但是看到她小小年紀就承受了這樣的恨與愛,我慢慢接受了。一個長期處於這樣的家庭內部的小女孩,還能保持著對這個世界的感恩與善意,甚至遺言不忘捐獻自己的器官,心疼她同時痛恨這樣的悲劇。
前段時間還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條件還不錯的家庭,孫子從小與爺爺奶奶生活長大,由於爺爺奶奶略微重男輕女,對孫子寵愛有加。考上高中後,男孩開始與父母生活多一點。去年中秋節前一天,學校放假,男孩與其他同學放學後去打乒乓球,忘記時間,晚回家半個小時。男孩媽媽做小生意的,回來後當著男孩同學的面,扇了兒子一個耳光,並怒斥他不懂事,不知道早點回家幫忙。結果孩子當晚就走上自己家二樓,跳了下去。頭部受重傷,當場死亡。孩子父母非常傷心,但是再也挽回不了孩子的生命。
這兩個悲劇,令人著實惋惜。中國家長普遍的教育問題:
1、不尊重孩子的意志
2、過分強調自我的意志
常常導致,家長將孩子視為自我意志的實現者,比如家長常常說,你要好好學習,因為你到我們這個年紀就知道了,沒有文化是很難在這個社會立足的。比如家長會說,我打你,對你要求高是為你好,你會感謝我的。
教育是心急不得、強求不得的 而且教育也有很多溫暖的故事 林清玄的故事讀來令人甚為溫暖:林清玄: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教育並不都是悲劇,只要家長、老師、孩子都努力一點,就會更加美好一點,願悲劇不斷減少。
我是專註上海中小學教育的錢老師,個人微信號:qianls001 我熱心教育,歡迎私信討論
推薦閱讀:
※一句話說你最討厭女生有哪些惡習?
※你有什麼給自己帶來無限快樂的「收集」愛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你們的20歲過的怎麼樣?
※你最討厭的小說家是誰?為什麼?
※哪些香港藝人是黑社會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