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瓶梅》的作者似乎沒有心結?

金瓶梅少年時讀過,現在二十多歲了接觸了社會現實,也讀過一點書了。我發現金瓶梅非常奇怪。
大部分小說都能看出作者想要的某些東西,比方說《三國演義》就有很深的讀書人想要拜相的思想,《西遊記》前面是反抗思想,後面是克制貪痴嗔三毒,《水滸傳》裡面是反抗與暴力的宣洩,而《聊齋》和《儒林外史》是諷刺。但是金瓶梅裡面看不出作者有什麼目的性,或者說是心結。感覺非常奇怪。


題主是很有悟性的人,直覺相當敏銳。《金瓶梅》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每一次你都一定會得到新的感悟。

排名第一的答主 @趙佳鑫 仁兄,雖然划出了一個讀《金瓶梅》的年齡階段,但我斗膽妄言一句,一個人的成熟度,與年齡其實並沒有絕對的關係。成熟與否,最關鍵的是看閱歷的豐富程度。一個十幾歲就飽經人世滄桑的少年,也許比一個順風順水、一生安樂的老者還要成熟。所以,想讀就讀吧,別迷信那些長者的教誨。要知道這世上有很多人到老死都不成熟,他們一輩子也懂不了這本書。我就讀過一個七旬專家的金瓶梅評論,幼稚迂腐之處不勝枚舉,大概因為他終生沒有走出書齋一步。

那麼何謂成熟呢?就普通人而言,能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能理解別人的痛苦。而哲人的成熟,更在這之上:他們能對人生在世的難處和痛苦產生悲憫之心。

但凡偉大的文學作品,偉大的作家,無不有這樣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羅曼羅蘭筆下的約翰克里斯多夫,從一個對所有人都看不慣、批判一切的鬥士,成長為了晚年寬容平和的長者。他經受了一輩子的風雨洗禮,才看到世界上每個人都如同一條小河,小河匯在一起,形成一條混沌不知所往、卻又生機澎湃的大江。哪怕是那些他曾經看不起的庸人,哪怕是抱有不同理念的敵人,莫不是這浩瀚洪流中的一部分。所以一切執念都丟開了,他開始用慈愛悲憫的目光來看待芸芸眾生。

而東方的蘭陵笑笑生,沒費這麼多艱深的思考,就自然地達到了這一境界。五百年來,中國再無這樣一本對世情極力揭露,又對世人滿懷同情的書。這才是《金瓶梅》最獨特之處,也是蘭陵笑笑生的偉大之處。

我十七歲第一次讀《金瓶梅》。當時是出於好奇,但開卷就被書中潑辣的語言所震撼,那些活潑的字句如同瀑布傾瀉,又如同滿目繁錦,讓年少的我眼花繚亂。初識歇後語女王潘金蓮的威力,和楊姑娘、孟四舅的鬥嘴,我驚嘆原來古人連罵人的話都這麼豐富,相比起來,我們現代的語言是如此貧瘠。當時只是覺得這些語言很有味道,至於內容,無非是日常雞零狗碎,也沒看出什麼深意來。

十九歲第二次讀。那次讀到第三十三回《陳經濟失鑰罰唱,韓道國縱婦爭風》,裡面一個小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韓道國的老婆王六兒和小叔子偷情,被鄰居捆了遊街。此時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須臾圍了一門首人,跟到牛皮街廂鋪里,就烘動了那一條街巷,這一個來問,那一個來瞧,都說韓道國婦人與小叔犯奸。內中一老者見男婦二人拴作一處,便問左右站的人:「此是為什麼事的?」旁邊有多口的道:「你老人家不知,此是小叔奸嫂子的。」那老者點了點頭兒,說道:「可傷!原來小叔兒要嫂子的,到官,叔嫂通姦,兩個都是絞罪。」那旁多口的,認的他有名叫做陶扒灰,一連娶三個媳婦,都吃他扒了。因此插口說道:「你老人家深通條律,相這小叔養嫂子的便是絞罪,若是公公養媳婦的,卻論什麼罪?」那老者見不是話,低著頭,一聲兒沒言語走了。

這時候,我覺得蘭陵笑笑生的眼睛真是太犀利了。《金瓶梅》里不僅主要人物沒一個好人,連路人甲都是壞的。一個只出現一次,出場不過一分鐘的老頭,竟然都是個扒灰的公公,這社會豈不是爛到了骨子裡?這次讀完全書,我的理解進了一層:

在一個病態的社會裡,每個人都是有病的。


二十一歲,我第三次讀《金瓶梅》。這時候,我初入社會,見識了很多人和事,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生存壓力,夜夜和一群滿臉倦容的上班族一起擠地鐵回學校。在這座大城市,即使是夜晚,地鐵上也滿是行色匆匆的人。有些人累得睡著了,卻又不時被客戶的電話吵醒,還得強打精神熱情相迎。有些人一臉木然和沮喪,突然接到家人的電話,臉上卻出現溫柔的神色,一個勁地哄孩子別等自己,先乖乖睡覺。回到學校已經深夜,尚有清潔工人在冬日的寒風中打掃街道上飛揚的廢紙。說實在的,我以前是一個精英主義者,覺得社會上無知、反智之人佔了99%。即使看了再多描寫貧困、庸常生活之不幸的書和紀錄片,我理智上雖然同情,心底里卻是帶著優越感在看這些「庸碌」之人。然而從那時起,我才感到這「庸碌」之中有多少堅韌又偉大的力量,才想到那些「烏合之眾」其實是由一個個這樣努力生活著的個體組成。在這個世界上,連一棵小草都在努力生存,那些我瞧不起的人,又有多少是沒有儘力的呢?

這時候再讀《金瓶梅》,我哭了很多次。官哥兒死的時候,我和李瓶兒一起哭了;李瓶兒死的時候,我和西門慶一起哭了;龐春梅祭奠潘金蓮時,我也哭了。饒你天不怕地不怕,蔑視一切人倫道法,當你最愛的人逝去之時,你還是如此無力。我淚點極高,四娘的煽情催淚對少年時代的我都毫無用處,更從未為古典小說中的角色,哪怕是林黛玉哭過。但長大後的我,竟然為幾個大惡人灑下了眼淚。不得不再次佩服蘭陵笑笑生的筆力。

猶記得龐春梅哭潘金蓮:「可惜你一段兒聰明,如今都埋在土裡!」這種悲慟,真可稱萬古同悲。回想起來,在《金瓶梅》產生的那個年代,又有誰不是這麼可悲。不僅死於天災人禍的百姓可憐,高高在上的人又能怎樣?皇上禁錮深宮猶如囚徒,大臣深陷宦海難復東門黃犬。就連萬曆皇帝和鄭貴妃的愛女,都被宦官矇騙,嫁了個病秧子駙馬,新婚守寡,鬱鬱而終(見《萬曆野獲編》)。就像《金瓶梅》中熱鬧之後是無限落寞,那個年代,又有誰是幸福的呢?

這一次我得到的感悟是:在一個不幸的時代,每個人都是不幸的。


以後再讀,還有種種零散感悟。譬如孟玉樓這個人物象徵著什麼,陳經濟、龐春梅和潘金蓮、西門慶的對應關係,這本書的一個輪迴結構……等等。在此不再贅述。總之隨閱歷增長,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我打心眼裡佩服蘭陵笑笑生,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他一邊用犀利的筆鋒將人性的醜惡批判得淋漓盡致,一邊又對這些醜惡之人予以了悲憫和同情。世上聰明之人不少,看得透徹之人也不少,但聰明人往往狷介有餘,寬厚不足。要知道,厚德載物比自強不息難上千萬倍。而在看得透徹之後,還能心懷大愛,這樣的人一千年也許只有一人,這樣的作品一個民族一千年也才能出現一部。有人評價《莊子》,是「眼孔極冷,心腸極熱」。這句話,千載之後唯有《金瓶梅》足以當之。

蘭陵笑笑生何許人也?我想他必然是一個浮沉於俗世,深知俗人之惡,也深知俗人之悲的人。他的一生,應該不怎麼得志,處於社會下層。正如開篇所說,一個人的心智,與閱歷有莫大關係。為何老杜說「文章憎命達」?只因命不達的人,才最能理解普通人的辛酸苦辣,才能寫出反映人類靈魂深處共性的文章。試想,一個一輩子節節高升的官僚,能否理解無數小人物拚命努力卻難以出頭的苦悶?一個一輩子眾星環繞,萬千寵愛的幸運兒,能否寫出求之不得、肝腸寸斷的苦戀篇章?也許他們能寫一手漂亮的閑愁詩詞,雄壯文賦,但像《金瓶梅》這樣描寫世俗之人悲歡離合的小說,決不可能出自這種精英階層之手。

僅憑這一點,我就不相信 @趙佳鑫先生說蘭陵笑笑生奮鬥到大官的推論。

當然,我這說法只是出自感覺。若要求證據,那麼早已有很多學者研究過,從《金瓶梅》中的韻文手筆粗疏,和對上流社會的描寫明顯不實上,可以否定蘭陵笑笑生是大官、名士的說法。乾貨很多,言之確鑿,以理服人,大家有興趣可以一看。

另外,雖然我覺得《金瓶梅》很偉大,不在《紅樓夢》之下。但我也同時欣賞《紅樓夢》,那是另一種風格,各有優劣,何必生生爭個第一第二。《紅樓夢》創造了一個很美的世界,同時又有對美好事物之脆弱的哀傷。越年長之人,當越對這種美好又脆弱的東西懷有柔情。唯有中二少年,才自以為看透了社會黑暗,嘲笑一切美好事物,事事都要發一番政治狂熱。所謂心結,就是像這樣執著於一種觀念,乃至為之仇視鮮活的真情與生命。什麼時候我們也能意識到任何抽象的觀念,都比不上一段有血有肉的人生——就如儀琳不顧清規戒律,令狐沖打破善惡是非——那個時候我們也就沒了心結,也就真的讀懂了《金瓶梅》的一片慈悲之心。


金瓶梅寫死亡寫得非常逼真。跟我親眼見識的一模一樣。

李瓶兒快死的時候,她出現幻覺,總覺得花子虛來要索命,西門慶應該是四周人裡面最真實傷心的了,但是西門慶也只是說,人死茶涼,他不能來找你,給你找個驅邪的道士來,這種尋常話打發她。西門慶倒是口裡說著要陪著瓶兒,瓶兒趕著他去上班,他也就出去了。家裡熱熱鬧鬧的,最後瓶兒死,旁邊也沒人,孤燈對孤影,夜裡一個人死的。她死前,來看她的人,根本沒有真正關心她對死亡這個事怎麼想,如何怕,沒有一個人,討了她不少好處的王姑子來了,狡辯說她才知道瓶兒不好,這才來,又開始罵跟她起爭執的尼姑,又討好瓶兒,帶了禮物,其實瓶兒連東西都吃不下了。

這種死亡把活人和垂死的人隔開這種命題,這本書寫的太真實了。

我大姑嗎得絕症快死的時候。所有去看她的親戚跟金瓶梅里形容的一模一樣,有人說,姑媽好點了嗎?有人說,會好的會好的。還有些人說不出這種乖話,就顧左右而言他,沒有一個人正面提死亡這個事。我媽讓我給姑媽兩百塊錢,姑媽說,唉,我到現在這樣了,還要什麼錢。說完淚下。

然而,活著的人只是把錢塞給她,姑媽收了收了。活人只在她的屋裡待一會兒,便迫不及待往外面大屋裡去,他們在那討論他們的孩子啊,收入啊各種,裡面快死沒死的人,已經是死人了。

死亡是終極孤獨。

很久前我替我小姨去看鋪面,我說我找不到哪一家,那兒那麼多家煙酒鋪,小姨說就是男人得了絕症快死的那一家。老闆娘活生色香討價還價為了錢,要死的男人攤在一邊,瘦骨嶙峋,一言不發,垂著頭拱手靠在牆邊。

我再一次深刻見識了,死人和活人的差異。

人的本能就是避諱死亡,中國人尤其是,不然就沒有那麼多大團圓了。

金瓶梅作者沒有心結,就是這樣了,他沒有偏愛和嘲諷,哪怕高明如曹雪芹,都看得出來他喜歡誰不喜歡誰,前者比如黛玉,後者比如趙姨娘賈環,金瓶梅作者沒有,他寫西門慶寫得那樣,但是李瓶兒死,他不顧臟懷中抱,哭得一蹦三尺高。他也不避諱大家都避諱的,比如色慾與死亡,雖然他會有「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這樣的老生常談,你說他是訓教么?未必,反而像一種人生感慨。以及在中國的小說里,這麼詳細描寫死亡的書,也是很少見的。

包括紅樓夢,都沒有這麼真實的寫人死的場景。真實到隔了幾百年,還可以在生活中遇到。

---------------------------補充一點---------------------------

繼續跟大家淺聊《金瓶梅》。


《金瓶梅》的寫實主義令人嘆為觀止,在本書里,你可以最大程度的感知,人是什麼。



我們以李瓶兒之死的前後章節來舉例。


先看段原文:

吳月娘和李嬌兒先進房來,看見他十分沉重,便問道:「李大姐,你心裡卻怎樣的?」李瓶兒攥著月娘手哭道:「大娘,我好不成了。」月娘亦哭道:「李大姐,你有甚麼話兒,二娘也在這裡,你和俺兩個說。」李瓶兒道:「奴有甚話兒──奴與娘做姊妹這幾年,又沒曾虧了我,實承望和娘相守到白頭,不想我的命苦,先把個冤家沒了,如今不幸,我又得了這個拙病死去了。我死之後,房裡這兩個丫頭無人收拘。那大丫頭已是他爹收用過的,教他往娘房裡伏侍娘。小丫頭,娘若要使喚,留下;不然,尋個單夫獨妻,與小人家做媳婦兒去罷,省得教人罵沒主子的奴才。也是他伏侍奴一場,奴就死,口眼也閉。奶子如意兒,再三不肯出去,大娘也看奴分上,也是他奶孩兒一場,明日娘生下哥兒,就教接他奶兒罷。」月娘說道:「李大姐,你放寬心,都在俺兩個身上。說凶得吉,若有些山高水低,迎春教他伏侍我,綉春教他伏侍二娘罷。如今二娘房裡丫頭不老實做活,早晚要打發出去,教綉春伏侍他罷。奶子如意兒,既是你說他沒投奔,咱家那裡佔用不下他來?就是我有孩子沒孩子,到明日配上個小廝,與他做房家人媳婦也罷了。」李嬌兒在旁便道:「李大姐,你休只要顧慮,一切事都在俺兩個身上。綉春到明日過了你的事,我收拾房內伏侍我,等我抬舉他就是了。」李瓶兒一面叫奶子和兩個丫頭過來,與二人磕頭。那月娘由不得眼淚出。

此處吳月娘流眼淚,是真的動了感情,不是裝的,很顯然,不說李瓶兒平素在西門家為人溫和,吳月娘愚鈍,不似潘金蓮尖刻,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看著她死得凄涼,想起從前風流好看能走能動,月娘鞠一把同情淚,也是人之常情。


緊接著,李瓶兒死,西門慶痛哭,原文如下:


月娘見西門慶磕伏在他身上,撾臉兒那等哭,只叫:「天殺了我西門慶了!姐姐你在我家三年光景,一日好日子沒過,都是我坑陷了你了!」月娘聽了,心中就有些不耐煩了,說道:「你看韶刀!哭兩聲兒,丟開手罷了。一個死人身上,也沒個忌諱,就臉撾著臉兒哭,倘或口裡惡氣撲著你是的!他沒過好日子,誰過好日子來?各人壽數到了,誰留的住他!那個不打這條路兒來?」

李瓶兒死得凄涼,勾起了吳月娘一把同情淚,但是西門慶一哭,吳月娘的醋味立刻來了。傷到自己利益了,先前的傷心沒有了,不耐煩了,一個死人,你撲在他身上哭,也沒個忌諱?她沒過好日子呢,別人過過?我吳月娘也是你老婆,還是正室夫人,你怎麼就沒這麼想過我呢?

人是什麼?在《金瓶梅》中可以得到解決。
除了吳月娘,包括馮媽媽等人,寫得真是嘆為觀止。

奶子與迎春正與李瓶兒墊草紙在身底下,只見馮媽媽來到,向前道了萬福。如意兒道:「馮媽媽貴人,怎的不來看看娘?昨日爹使來安兒叫你去,說你鎖著門,往那裡去來?」馮婆子道:「說不得我這苦。成日往廟裡修法,早晨出去了,是也直到黑,不是也直到黑來家,偏有那些張和尚、李和尚、王和尚。」如意兒道:「你老人家怎的有這些和尚?早時沒王師父在這裡?」那李瓶兒聽了,微笑了一笑兒,說道:「這媽媽子,單管只撒風。」

正說著,只見西門慶進來,看見馮媽媽,說道:「老馮,你也常來這邊走走,怎的去了就不來?」婆子道:「我的爺,我怎不來?這兩日腌菜的時候,掙兩個錢兒,腌些菜在屋裡,遇著人家領來的業障,好與他吃。不然,我那討閑錢買菜來與他吃?」

很顯然,老馮的話漏洞百出,老馮早知道李瓶兒不好了,找借口不來,哪怕曾經沾過瓶兒不少便宜,但是她死關她什麼事,到瓶兒眼看著不行了,才應付著趕過來。李瓶兒微微一笑,也是非常明白老馮的心思的。

瓶兒向枕頭邊也拿過四兩銀子、一件白綾襖、黃綾裙、一根銀掠兒,遞與他,說道:「老馮,你是箇舊人,我從小兒,你跟我到如今。我如今死了去,也沒甚麼,這一套衣服並這件首飾兒,與你做一念兒。這銀子你收著,到明日做個棺材本兒。你放心,那邊房子,等我對你爹說,你只顧住著,只當替他看房兒,他莫不就攆你不成!」馮媽媽一手接了銀子和衣服,倒身下拜,哭著說道:「老身沒造化了。有你老人家在一日,與老身做一日主兒。你老人家若有些好歹,那裡歸著?」

這裡,老馮的哭又是真的,先前不肯來,不動感情,一是因為事實沒在眼前,就跟很多人看地震死的人慘啊,聽是沒有感覺的,人一到那個場景,感情就不同了。當然,更大原因是,李瓶兒到死還這麼厚道,自己找借口都不來看她,她心裡也明白,還是有好處給自己,此處馮媽媽哭著說的那些話,多半是真心地。像你對我這麼好的人,往後哪裡見著?
雖然是自我本位,但是眼淚還是真的。

還有吳銀兒,李瓶兒以前也是對她各種好,瓶兒死,她借故不來,最後把瓶兒留給她的東西給她的時候,這妓女也紅了眼眶。這種感情,我們生活中也是非常熟悉的。我外公走,沒趕得及回去,但是那天我出去跟朋友玩得真的非常開心,晚上睡覺前,我忽然特別難過,為什麼我還能這麼開心呢?我外公死了呀!

金梅瓶寫感情,真是寫的太真實了。
俗世中人的情感,不是沒有,但是也沒有那麼多。


李瓶兒死前後一兩章,西門慶無數次鬼哭狼嚎要死要活。還絕食了一段時間,誰也勸不好,西門慶還是不肯吃,一直等到應伯爵來勸。


西門慶道:「平時,我又沒曾虧欠了人,天何今日奪吾所愛之甚也!──先是一個孩兒沒了,今日他又長伸腳去了。我還活在世上做甚麼?雖有錢過北斗,成何大用?」

西門慶也好意思說這句話?他平日里沒虧欠誰?就不說別的,李瓶兒他怎麼搞到手的?花子虛的死他們脫不了干係,接下來,李瓶兒跟了蔣竹山,西門慶又怎麼對付他的?


人不容易認識別人,帶著主觀的喜惡,更不容易認識自己。
人這種動物,自己再多不好,到底還是可愛的。實在不得已,承認自己有三分錯,但是這三分錯里至少有七分是該配合的人沒配合好的緣故。

然後有趣的來了。
西門慶不是絕食嗎?被應伯爵一勸,覺得,對啊,瓶兒是死的慘,但是我也儘力了啊,該哭的我哭了,喪禮該辦得風光我也辦風光了,而且我不能因為一個死人就不過自己的人生啊,我還有家裡老小要照顧啊,所以開始扒飯喝酒。

想想這是不是我們真實的生活,包括我自己,以及看到這篇文章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假如我們是西門慶,我們也是這種思維。

一年半載,看起來好像很短,但是考驗常人的感情,其實已經夠長了。


接下來作者放了大招。

白日間供養茶飯,西門慶俱親看著丫鬟擺下,他便對面和他同吃。舉起箸兒來:「你請些飯兒!」行如在之禮。丫鬟養娘都忍不住掩淚而哭。奶子如意兒,無人處常在跟前遞茶遞水,挨挨搶搶,掐掐捏捏,插話兒應答,那消三夜兩夜。這日,西門慶因請了許多官客堂客,墳上暖墓來家,陪人吃得醉了。進來,迎春打發歇下。到夜間要茶吃,叫迎春不應,如意兒便來遞茶。因見被拖下炕來,接過茶盞,用手扶被,西門慶一時興動,摟過脖子就親了個嘴,遞舌頭在他口內。老婆就咂起來,一聲兒不言語。西門慶令脫去衣服上炕,兩個摟在被窩內,不勝歡娛,雲雨一處。老婆說:「既是爹抬舉,娘也沒了,小媳婦情願不出爹家門,隨爹收用便了。」西門慶便叫:「我兒,你只用心伏侍我,愁養活不過你來!」這老婆聽了,枕席之間,無不奉承,顛鸞倒鳳,隨手而轉,把西門慶歡喜的要不的。

這一章的回目叫做——

願同穴一時喪禮盛,守孤靈半夜口脂香

西門慶哭李瓶兒哭得要死要活,你說那是假的,未必,看戲想到李瓶兒也悄悄哭,這之後做夢夢到瓶兒也在夢中恩愛。瓶兒死,他撕心裂肺疼,那多半是真的,西門慶這種打女人的班頭,有什麼必要裝給別人看?

但是,守靈守到半夜又跟別的女人寬衣解帶也是真的。

我這人是最不信天長地久的了。

說起來,張藝謀還跟人家肖華也愛過呢,據說當時下鄉的時候,肖華有三個人追,張藝謀還為此吃醋,一口氣寫了長達40頁的信,這已經超過了平信的範圍,最後還是寄的包裹。後來不也有肖華還在,鞏俐坐在醫院給張藝謀削蘋果就是不肯走的事兒么?再後來啊,張藝謀不有了年輕老婆,生了一堆娃被罰款嗎?

情愛這種事兒啊,那都是今天不說明天事兒,一日相愛就相愛一日,明天的事,鬼才知道~

---------------------------------------------------------------------------------------------------

PS,有人說寫作天分要比勤奮來得重要,天分什麼,我不知道,但是眼裡能看到東西毫無疑問是天分的一種。像金瓶梅作者這種人就是典型例子。

喜歡我的文字,關注微信公眾號:何日君么么噠。

跟大家分享審美,生活與情感。

以及我不覺得打廣告有什麼愧對讀者的,以寫作為生,謀生亦謀愛。

假如你看不上,就甭關注唄。人海茫茫,往難聽了說,你固然不稀罕我一個寫文章的人,我也並不那麼在乎你這一個讀者。

大路朝天,各走兩邊。


謝邀。

《金瓶梅》的作者是有心結的,不顯而已。所謂心結,就是一片慈悲心

東吳弄珠客說過這麼段話,很好:

余嘗曰:「讀《金瓶梅》而生憐憫心者,菩薩也;生畏懼心者,君子也;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獸耳。」

《金瓶梅》里,對每個人都平平道來,不在言辭中加褒貶,只讓命運做選擇。西門慶得意時如何歡笑淫樂,最後如何人死茶涼。潘金蓮如何機關算盡,最後這麼死法。李瓶兒如何小心翼翼,最後連孩子帶自己都沒了。宋蕙蓮得勢時如何猖狂,末了如何就這麼沒了。
從頭看到尾的人,都會心生凄涼。彷彿《紅樓夢》里看風月寶鑒,先是紅顏,然後是白骨。
小一點說,是談論因果報應,縱慾亡身。
大一點說,是談論色身無常。

中國文學裡,是有這種精神的:

《紅樓夢》所謂: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在蓬窗上。
說甚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燈帳底卧鴛鴦。」

《桃花扇》所謂: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都是這種繁華落盡,無晴無雨的意思。

反過來說,作者心結不顯,是《金瓶梅》至高妙處。

我很喜歡把《金瓶梅》跟《包法利夫人》做比較。這兩部小說,都有以下特質:

作者不動聲色,不親自出來做褒貶,只是讓故事發展。
他們的傾向,是流淌在對故事的選擇,而不是親自出來插話發表意見的。
甚至可以用一些很冷靜的筆墨,描寫許多凡人,自覺陷入唯美的感情——讓旁觀者只覺得悚然悲涼。
這種含蓄和冷靜,有別於《金瓶梅》之前和之後絕大多數的勸世小說,以及福樓拜之前的歐洲小說——許多作者會懷著「讀者看不懂怎麼辦,我再出來說幾句吧」的心情,或者「我要講道理,故事只是講道理用的」。而《金瓶梅》沒有。
我就是講這個故事,其實我是有用意的,但我不強加於你,只是平平道來。你看了,自會有自己的判斷。是極高的格調和風範。


從世界文學的大地圖來看,沒有「心結」的作品並不奇怪,那些為後世高山仰止的作品差不多都有這個特徵。
一定要有所「寄託」,是中國文人人很難擺脫的一種習慣,蘭陵笑笑生獨能超拔眾人,實在很了不起。舊版的金瓶梅前面有好多文人作的序,大意說這書不悖聖人、有益教化之類,如果不是為了使障眼法,讓這本書順利刊行,就是被「文以載道」的說法障了自己眼了。
題主能看出這點,贊。


謝邀 @瓜小西

其實上面各位知友的答案都已經說的很好了,我就說點別的吧

其實可以反過來想,為什麼其他作者都是有心結的,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是有名有姓的,即便是像吳承恩這樣資料很匱乏的人,他的人生經歷也能在零星的碎片里找到點蛛絲馬跡,只有蘭陵笑笑生,你不知道他是誰,他是哪裡來的,他最後去了哪裡,什麼都沒有,真的就好像是《金瓶梅》里的普靜禪師,忽到雲山幽絕處,穿林啼鳥不知名

絕大多數的作家寫東西,重點是販賣自己的觀點,或為名或為利,或是為了其他更崇高的理想亦或是別有用心的圖謀,總之要賣出去,作品本身只是一個殼子,用來包裝自己觀點的殼子,看看今天的各大年度熱門暢銷書排行榜,實在不行,看看知乎上絕大部分的答案,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的這個答案,大都是「兵馬未動,概念先行」,人們最熱衷的,最著迷的都是觀點,炒作的熱點,焦點,全都是觀點和概念,為什麼呢,因為太痛快了,在短期裡面酣暢淋漓得表達觀點或者說尋找和自己一致的觀點是一件太痛快的事,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無可非議,但是,然後呢,遠的就不說了,十年以後,這些書,或者說這些觀點,有多少還能被讀者記住?

真正能經受住時間考驗的,成為經典的那些書籍,都不是在表達觀點,而是在陳述事實,看看最經典的,已經成為文化母本這個級別的作品,像莎士比亞的戲劇,我們在裡面幾乎已經看不到觀點了,全部都是在陳述事實,原因很簡單:觀點雖然痛快,但其實是最不值錢的,事實很平淡,但卻是可遇不可求,今天很多人感慨寫不好故事,因為你不知道一個人在什麼樣的年紀在什麼樣的場合在什麼樣的時間會作什麼樣的事

我以前曾經像魯迅先生說的「壯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那樣的心態來揣摩蘭陵笑笑生,我覺得他老謀深算,以道家守拙之術,故意在《金瓶梅》中穿插大量「天道輪迴,報應不爽」的主流道德觀和香艷場面來加以掩飾,故意滾了滿身的屎尿,因此躲過了像《紅樓夢》那樣被腰斬的慘痛結局,但是現在,我的想法慢慢改變了,我覺得他很有可能就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山東臨清的普通財主,讀過書,能對幾個對子,但沒有參加過科舉,一輩子都是在做生意,跑碼頭,或者出錢捐過一個功名,然後到老了,把自己的人生經歷詳細得記錄了下來

你說他圖什麼呢,什麼都不圖,他之所以不圖是因為自己太普通,普通到只能記流水帳,普通到只能如實地把故事本身寫清楚,其實我們再細細想想,四大名著的作者都不是最一流的文人,都是普通人,當然這個普通是相對於韓愈蘇軾他們那個級別的人而言,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心態都特別好,即便是最落魄的曹雪芹,你能從文字里看出來,沒有任何的怨天尤人的戾氣,人生際遇不管是好壞都坦然接受,施耐庵在《水滸傳》的自序里說的很清楚,他寫這部書,就只是供朋友們消遣,風雨夜,寒雪夜,一盞燈,一壺酒,七八知己來聽他講一個故事,他自樂在其中

有太多太聰明太有能力的人只是熱衷於立萬世言,而最普通的人不會去表達觀點,反而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很多人會覺得很奇怪,說《金瓶梅》和《紅樓夢》明明是小說,為什麼會有人拿來當史料研究,這其實就是事實的力量,不管是多麼才情縱橫的觀點,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也就慢慢被遺忘了,但是事實會越來越清晰,並不斷得引起讀者的共鳴,對於讀者來說,在不同的年紀都能反覆閱讀得一部作品是因為他們在這部作品裡面不斷看到一個新的自己,因為這些事實穿越書本,穿越時間,在他們自己的身上完整得重現了


秉刀斧之筆,具菩薩心腸。


看這題忽然就想起陳佩斯…
別笑我腦洞,
其實我一直覺得就小品來說,
陳佩斯的小品比本山大叔,黃宏,馮鞏(前期還好),高的地方就在,
他不說教。
或者說他不硬生生得添加那些煽情的,
迎合主流、正的那些對包袱完全沒必要的東西。
他只是把一個小品一個包袱完全的表現出來給大家看。
個人覺得,那才是好的小品。


心結其實是有的。
大多數人說起金瓶,首先想到的是「淫」,紅男綠女,旖旎情事。繼而可能想到著名的「潘驢鄧小閑」論,暗暗印證著西門大官人的斂財陞官之路。這些固然是金瓶的一部分,卻並非是書中著墨最重的。
在我看來,金瓶的心結,或說主旨,起碼有三,而書中關於財、色的種種描寫,其實只是用來表現這三條主線的手段。

一是「生」、「死」,以死破生。
先看開篇酒色財氣論:

說便如此說,這「財色」二字,從來只沒有看得破的。若有那看得破的,便見得堆金積玉,是棺材內帶不去的瓦礫泥沙;貫朽粟紅,是皮囊內裝不盡的臭淤糞土。高堂廣廈,玉宇瓊樓,是墳山上起不得的享堂;錦衣繡襖,狐服貂裘,是骷髏上裹不了的敗絮。即如那妖姬艷女,獻媚工妍,看得破的,卻如交鋒陣上將軍叱吒獻威風;朱唇皓齒,掩袖回眸,懂得來時,便是閻羅殿前鬼判夜叉增惡態。羅襪一彎,金蓮三寸,是砌墳時破土的鍬鋤;枕上綢繆,被中恩愛,是五殿下油鍋中生活。

這一段描寫,意象的對比簡直令人叫絕。潑天的富貴,艷媚的美人,再如何叫人流連,也只是生時點綴而已,一旦身死,便沒有意義。同時,這些執念,常常是閻王先導,催人喪命。所以,其實一開始,作者已經給了我們提示,在看待書中情色描寫與金錢往來時,一定要留心生死的視角,不然便只會浮於表面,成為那「看不破」的一員。

下面來分析一下金瓶中幾場重要的死亡,看裡面生死的穿插。

第一個死的,是倒霉的武大郎。前因大家大概都清楚,西門慶與金蓮私情敗露,於是下毒殺人,好做長久夫妻。武大死得倉促,葬得草率,不可謂不冤,更冤的,是西門與金蓮在他靈堂里,又纏綿上了(見 第八回 盼情郎佳人占鬼卦 燒夫靈和尚聽淫聲)。這時,生的樂趣,已經完全蓋過了對死亡所應有的罪惡感與敬畏心。生是真實無價的,當前歡愉更勝律法與道德,人命只是用來獲得歡愉的代價而已,死亡輕於鴻毛。

接下來五十多回,一直沒有出現主要人物的死亡,西門慶周圍一干人等都在盡情享樂,生命的刺激與活力在其間展露無遺。

直到五十八回官哥兒受驚而死。瓶兒因此心內鬱積,而西門慶又強要貪歡,終致瓶兒積成大病,纏綿病榻月余後,在六十二回香消玉殞。官哥和瓶兒母子連心,他倆的死亡其實一體。
瓶兒之死,真實得簡直可怖。這裡面沒有任何避諱,甚至可以說,除了她和西門慶間的情意(見第三條),沒有任何美好的部分。官哥受驚是起於金蓮與她爭寵,她一味避讓,最終連孩子都沒保住。再後面是西門慶,不顧她帶病之身,只圖享樂,還用胡僧葯助興,導致瓶兒下體流血不止,直奔死路。最後是她逐漸耗盡燈油的幾個月,摘一段:

話說西門慶見李瓶兒服藥無效,求神問卜發課,皆有兇無吉,無法可處。初時,李瓶兒還[門乍][門爭]著梳頭洗臉,下炕來坐凈桶,次後漸漸飲食減少,形容消瘦,那消幾時,把個花朵般人兒,瘦弱得黃葉相似,也不起炕了,只在床褥上鋪墊草紙。恐怕人嫌穢惡,教丫頭只燒著香。

很污穢的場景,綢緞上墊著草紙,上面是淋漓的血,空氣里血腥味混著燒香,更嫌腥臭難聞。這是瓶兒的死法,如果去醫院裡重症病房逛上一圈,我們就能發現作者一支筆是如何老辣。古典美人怎麼會有這種死法呢?她們不該像秋葉般落入湖水,或是焚著詩稿咯血而亡嗎?這些光想起來就很浪漫悲壯了,金瓶卻把瓶兒的死描繪得這樣污穢——可這恰恰是它的力量所在。
瓶兒叫人覺得悲哀。她死亡的過程,讓我們知道皮囊的光鮮有多麼脆弱而無法持久。面對一切生命,死亡都有著壓倒性的力量,生的歡愉,其實不堪一擊。

瓶兒之死代表著西門一家敗落的開始,這不是權勢或財力的減退,而是生命力的消逝。

七十九回,西門慶便因貪慾喪命。西門之死,作者寫得最是濃墨重彩,活脫脫一幅眾生相。月娘的貪財冷漠,金蓮咽盡甘苦後的蛻變,敬濟寄人籬下多年的屈辱,眾姬妾慌張四散的薄情,家人僕婦趁勢撈錢的世故,十兄弟熱結冷遇的蒼涼,都描畫入骨。更難得是肅穆滄桑中還有一段黑色幽默,是應伯爵等人湊份子請水秀才寫的祭文:

維靈生前梗直,秉性堅剛;軟的不怕,硬的不降。常濟人以點水,恆助人以精光。囊篋頗厚,氣概軒昂。逢樂而舉,遇陰伏降。錦襠隊中居住,齊腰庫里收藏。有八角而不用撓摑,逢虱蟣而騷癢難當。受恩小子,常在胯下隨幫。也曾在章臺而宿柳,也曾在謝館而猖狂。正宜撐頭活腦,久戰熬場,胡為罹一疾不起之殃?見今你便長伸著腳子去了,丟下小子輩,如班鳩跌腳,倚靠何方?難上他煙花之寨,難靠他八字紅墻。再不得同席而儇軟玉,再不得並馬而傍溫香。撇的人垂頭落腳,閃的人牢溫郎當。今特奠茲白濁,次獻寸觴。靈其不昧,來格來歆。尚享。

這段寫得令人捧腹,但細細讀來,又很有些悲哀。西門慶在世之日,何等囂張快活,縱情享受生命,一朝身死,什麼也留不下,什麼也帶不走。

再下來,緊跟西門慶而去的就是潘金蓮(第八十七回 王婆子貪財忘禍 武都頭殺嫂祭兄)。潘金蓮之死,作者寫起來又別有一番特色:

那婦人見勢頭不好,才待大叫。被武松向爐內撾了一把香灰,塞在他口,就叫不出來了。然後劈腦揪番在地。那婦人掙扎,把(髟狄)髻簪環都滾落了。武松恐怕他掙扎,先用油靴只顧踢他肋肢,後用兩只手去攤開他胸脯,說時遲,那時快,把刀子去婦人白馥馥心窩內只一剜,剜了個血窟窿,那鮮血就冒出來。那婦人就星眸半閃,兩只腳只顧登踏。武鬆口噙著刀子,雙手去斡開他胸脯,扎乞的一聲,把心肝五臟生扯下來,血瀝瀝供養在靈前。後方一刀割下頭來,血流滿地。迎兒小女在旁看見,唬的只掩了臉。武松這漢子端的好狠也。可憐這婦人,正是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亡年三十二歲。但見:手到處青春喪命,刀落時紅粉亡身。七魄悠悠,已赴森羅殿上;三魂渺渺,應歸枉成城中。好似初春大雪壓折金錢柳,臘月狂風吹折玉梅花。這婦人嬌媚不知歸何處,芳魂今夜落誰家?

這段里簡直把暴力美學發揮到了極致。鮮活肉體遇上尖刀,與砧板上魚肉無異。生死的交接觸目驚心,此前瓶兒和西門,體現的是死亡中不堪、污穢、悲涼的成分,金蓮這裡是死亡中暴力的巨大摧毀力。

這幾人的死亡之間,還有超現實的一面——鬼魂與託夢。瓶兒夢中會西門,告知自己的托生之所,金蓮亡魂托敬濟與春梅幫她收屍。這些人鬼間的交匯,更顯出生死的主題。可惜,死亡並沒能成功讓書中人勘破生的執迷。但是讀者可以。

金瓶中其實還藏著最後一場盛大的死亡。

一日,不想大金人馬搶了東京汴梁,太上皇帝與靖康皇帝,都被虜上北地去了。中原無主,四下荒亂。兵戈匝地,人民逃竄。黎庶有塗炭之哭,百姓有倒懸之苦。大勢番兵已殺到山東地界,民間夫逃妻散,鬼哭神號,父子不相顧。

卻說大金人馬,搶過東昌府來,看看到清河縣地界。只見官吏逃亡,城門晝諸,人民逃竄,父子流亡。但見:煙生四野,日蔽黃沙。封豕長蛇,互相吞噬。龍爭虎鬥,各自爭強。皂幟紅旗,布滿郊野。男啼女哭,萬戶驚惶。番軍虜將,一似蟻聚蜂屯;短劍長槍,好似森森密竹。一處處死屍朽骨,橫三豎四;一攢攢折刀斷劍,七斷八截。個個攜男抱女,家家閉門關戶。十室九空,不顯鄉村城郭;獐奔鼠竄,那契禮樂衣冠。正是:得多少宮人紅袖哭,王子白衣行。

這結尾堪稱宏大,以死破生,氣勢懾人,筆力千鈞。面對如此盛大的死亡,個人變螻蟻,以往參不破的執念都成虛妄,雨意雲情只似春夢一場無消息。
更難得是作者悲憫,滿目血色中,又破開一條生路,更見「以死破生」的深意:

止有小玉不曾睡熟,起來在方丈內,打門縫內看那普靜老師父念經。看看念至三更時,只見金風凄凄,斜月朦朦,人煙寂靜,萬籟無聲。佛前海燈,半明不暗。這普靜老師見天下荒亂,人民遭劫,陣亡橫死者極多,發慈悲心,施廣惠力,禮白佛言,薦拔幽魂,解釋宿冤,絕去掛礙,各去超生。於是誦念了百十遍解冤經咒。

二是「空」、「有」,以空化有。
這和上一條頗有共通處,且「生」與「有」,「死」與「空」,往往互為呼應。但它們還是略有差異。最印證「空」、「有」之辨的,大概是酒色財氣中的「財」。

第一個歷經「有」到「無」過程的,是花子虛,好不容易從牢獄中脫身回來,瓶兒已經被人拐走了,順帶著家財也被「託管」到隔壁西門慶家,一去不回。

再下來是西門慶自己,葬禮過後,家財就被各人瓜分殆盡。

經歷「無」到「有」的,則是潘金蓮。她從來沒有財物傍身,一直靠著西門慶的恩寵過日子,要件皮襖還得自己開口討,還得受月娘的苛責。但說起來,金蓮其實是最看得破財之有無的,她在意財物,往往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寵愛罷了。她看不破的,只是「情」之一字。

陳敬濟剛來丈人家避禍時,財物箱籠,其實就已經被佔了。往後即使西門慶過世,也沒能從月娘手裡討回來。好不容易接回了母親,取回了剩餘的資產,想娶金蓮,金蓮卻已經被武松所害。他也沒能守住最後的財物,投資不善,用人不準,淪為了乞丐,甚至幾度委身於男人過活。最後還有一起波瀾,嫁給周守備的春梅,假託兄長之名把他接入府里,兩人重溫鴛夢,好一番醉生夢死。只是好景難常,不久後敬濟就死於非命。他幾番大起大落,本應有所體悟,可惜從頭到尾痴頑不化,一步步走到了末路。

金瓶里最守財愛財的,非屬月娘不可,鑰匙是她的象徵。敬濟的,大姐的,瓶兒的,都被她一把鑰匙牢牢鎖住,不肯鬆手漏出去。
但第一百回,普靜師以夢境點化月娘,幻化了西門慶轉世托胎的孝哥兒而去,月娘還算是破除了自己的痴念。
「空」、「有」的主旨,直至最後一章才凸顯,線索卻草灰蛇線般,埋在西門慶死後月娘去碧霞宮進香一段(第八十四回 吳月娘大鬧碧霞宮 曾靜師化緣雪澗洞),可見作者用心良苦。而正是有了中間近二十回世態炎涼的鋪墊,最後的點化才有了分量,才讓我們看見「有」的暫時和「空」的永恆,從而參破執念,時時回悟自身。


三是善惡美醜,其實本為一體。
仍然以人物為例。

金蓮在水滸里,只是個不知羞恥的淫婦,金瓶卻在她的可鄙之外,也寫出了她的可愛。金瓶諸女中,金蓮大概最識愛情滋味。她愛武松,武松不從,於是轉而投向西門慶,西門慶花心,她又逐漸轉向陳敬濟,最後武松歸來,說要娶她,她滿懷歡喜,萬沒料到在新婚之夜慘遭虐殺。在逐步的蛻變中,她不再是一個單薄的淫婦形象,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把一輩子都葬送在了情愛里。我們或許不贊同她,卻很難再單純地去怨恨鄙薄她。
她和西門慶初次在王婆家見面,多次低眉垂首,滿是羞澀嬌媚的風情(第三回 定挨光王婆受賄 設圈套浪子私挑),為何後來卻慢慢變成一個偷情慣犯?我們可以在作者筆下看見她的演變。
金蓮口舌功夫厲害,牙尖嘴利,潑辣俏麗,書里每逢她出場,都有一股生動活潑意味。她又情思婉轉,通文字,善樂器,懂得借詩詞、借小曲來傳情,這都是她獨一份的可愛處。
最能體現她身上美麗與醜陋交纏一面的,或許是無數個西門慶外宿的夜晚,她在燭下望穿秋水,有時撥弄撥弄琵琶,有時和春梅下幾局雙陸棋解悶,更多時候,只是聽著窗外傳來的歡笑聲,痴痴看穿夜色。
本來明明是動人的閨怨場景,她為了出氣,卻常常打罵秋菊,以期泄恨。這是她最為可愛可憐又可恨的時刻。

西門最動人的,則是他思念瓶兒:

西門慶吩咐置鞋腳穿,玳安磕頭而出。西門慶就歪在床炕上眠著了。王經在桌上小篆內炷了香,悄悄出來了。良久,忽聽有人掀的簾兒響,只見李瓶兒驀地進來,身穿糝紫衫、白絹裙,亂挽烏雲,黃懨懨面容,向床前叫道:「我的哥哥,你在這里睡哩,奴來見你一面。我被那廝告了一狀,把我監在獄中,血水淋漓,與穢污在一處,整受了這些時苦。昨日蒙你堂上說了人情,減我三等之罪。那廝再三不肯,發恨還要告了來拿你。我待要不來對你說,誠恐你早晚暗遭毒手。我今尋安身之處去也,你須防範他。沒事少要在外吃夜酒,往那去,早早來家。千萬牢記奴言,休要忘了!」說畢,二人抱頭而哭。西門慶便問:「姐姐,你往那去?對我說。」
李瓶兒頓脫,撒手卻是南柯一夢。西門慶從睡夢中直哭醒來,看見簾影射入,正當日午,由不的心中痛切。正是:花落土埋香不見,鏡空鸞影夢初醒。有詩不證:殘雪初晴照紙窗,地爐灰燼冷侵床。個中邂逅相思夢,風撲梅花斗帳香。

這段何其凄美,只是在瓶兒死後沒幾天,收用了瓶兒房裡奶娘如意解饞的,也是他,繼續和金蓮大肆偷歡的,還是他。
他可恨嗎?可恨。可憐嗎?可憐。他的傷痛和慾念都出自真心,所以深刻。

以上。【啊寫不動了_(:з」∠)_


我看的時候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即蘭陵笑笑生全書沒有明確表明自己的立場,甚至於人物刻畫也堪稱客觀。最典型如西門慶,他明淫暗娼,樣樣做得,而作者在描述中完全沒有一絲嫌惡、嫉恨。正如我們看金瓶梅,也不會對某個人物產生特別的厭惡反感。

而這正是作者高處,這樣彷彿是完全一個冷眼旁觀者,不動聲色地看、轉述。這樣想著是不是極冷?在寫作中,最難的不是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是隱藏自己的感情。

這樣一路講下去,最後因果報應環環不落,簡直要讓人心驚肉跳。而這結局,恰恰是那個從始至終一臉殭屍的作者給安排的。


我一直特別喜歡明清世情小說,看完《紅樓夢》過了幾年,聽說《金瓶梅》《肉蒲團》甚至《燈草和尚》之流竟然與《紅樓》有師承關係,就迫不及待找了網上的電子本來看。那時候我十四歲,上初二,也不好意思跑去當地新華書店問有《金瓶梅》嗎,只好偷偷上網找電子書看。

關鍵的是,彼時我對男女情事遠未入門,第一次在MP4上讀完《金瓶梅》,只覺一派胡言,滿目荒淫,不敢直視,就將它們隨意丟在了一邊。

等我漸長,常常看到一些相關書評,諸如什麼「以色見色」、「以淫止淫」、「慈悲心腸」,心想,大概是我閱歷有所不逮,不能讀出那些意境吧。

直到淺嘗輒止地經歷了一些悲歡離合,小打小鬧的,算不上刻骨銘心,卻也略略令我頓悟了一些貪嗔痴慢。這時候想起兒時所閱的淫書,才隱隱有了些觸動。

紅塵因緣,倒不僅僅指男女情愛,而是千姿百態的人情世故,就像一張大網,把我們凡人困在其中。有人說:天地一烘爐,芸芸眾生煮。每個人都有為之所困的東西,有些人為財,有些人為權,有些人為色,有些人為愛,有些人為自由,有些人為良知,或許你認為後面幾者比前面幾者更高尚,但是從莊子《逍遙遊》中的大境界——「無所待者」來看,這些目的本質上都沒什麼區別。但凡心有執念,離逍遙遊就無比之遙遠了。

《金瓶梅》完全可稱是小說中的「清明上河圖」,它展現的就是一幅完整的世俗畫卷,其中人人皆有所欲之物,為了各種慾望,每個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而故事走向大體遵循中國傳統的「善惡有報、天理循環」的倫理觀,個中命運生生不息,這樣的事情每朝每代依然在延續發生著。

你問,那作者如此觀察入微,目光如炬,豈非是沒有心結的超脫之人?《逍遙遊》最後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他留下笑笑生之名瀟洒而去,徒留後世無數學者考證蘭陵何處。我覺得他大約能算上逍遙兩字。只是究竟是心中不忍,還是悲喜兩忘,這就無從得知了。

送個彩蛋,以上提到的小說包括《金瓶梅》在內的十餘本電子版,都可以在「羋十四」的新浪微盤中下載。。。(不會被關小黑屋吧


金瓶梅一書,寫生,雲霞滿紙;寫死,一片冰涼。

但是,無論寫生寫死,都沒有任何道德批判。

作者似乎預見了不久以後的末世,所以一切繁花如錦都不必歡喜,且聽我娓娓道來;一切的縱慾罪惡也不必憤慨,反正都要歸去,消失的一乾二淨。

這樣的冰涼,只有魏晉時期才有過。

我認為,金瓶梅、紅樓夢,都有相同的文脈,都有隱藏在最深處的基因,就是明代的滅亡,那是一種末世的情緒,一種絕望到最深處的漠然。

不同的是,金瓶梅完全放下了,而紅樓夢放不下,從文學的純粹來講,金比紅略高一籌。


當然是有「心結」的。

《金瓶梅》幾乎每回都有「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這樣的詩作為開篇語,故事中也往往不遺餘力毀僧謗道,並且表達了諸多不尊重女性的觀點,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成書過程中保留的話本色彩,但更主要的還是作者雖然世情洞達卻終究受限於時代,誡世勸人就是他的「心結」。按照現在的觀點,這些內容屬於長篇小說中的敗筆,一個長篇小說作家必須擁有鋼鐵般的理智,做到情感上的自控。另外,這樣的寫法也讓作品失去了文本上豐富微妙的解讀空間,歸根結底,說明《金瓶梅》還是一部實實在在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

題主的疑惑或許是來自於作者的「旁觀式」寫作風格,確實相比《紅樓夢》,《金瓶梅》的寫法似乎更加現代,尤其是對於女性心理的描寫,幽暗深微,幾乎可以算得上是現代心理小說。而在光怪陸離的世情描寫上,作者全是白描式的全景刻畫,敘述顯得非常鬆弛,不刪不減,不急不躁,不褒不貶,正是這樣,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思考。相信在讀到李瓶兒死的時候沒有人不會落淚,西門慶暴斃的時候也不會有人覺得大快人心,潘金蓮被虐殺的時候我想更多人感受到的是不忍。他們一個個既自負,又自卑,既令人惋惜,又令人憎惡,我們內心隱藏的真實在這些人物身上投射出來,作者最令人動容的地方在於他用一種最冷酷但又最溫柔的筆觸去刻畫人物,把我們在小說世界中的自我觀照還給了我們,讓我們自己去拷問,剖析,然後去接納,並寬容,這是一種真正的慈悲,而慈悲不也是一種「心結」麽。

《紅樓夢》和《金瓶梅》的主題都是關於「幻滅」的,曹雪芹和蘭陵笑笑生都知道作品的最後是要把一切毀掉,他們在虛構小說世界的時候非常自信,一切細節都顯得分外逼真,堅如磐石。所以從結構上這個敗落的轉折點就顯得尤為重要,《紅樓夢》大概是從抄檢大觀園和尤氏在寧國府的偷聽開始的,《金瓶梅》則是從第七十六回開始,要想窺視到作者的內心,不妨從這裡開始。此時離西門慶死亡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西門慶突然想起要去看望鄭愛月,原文的描寫是彤雲密布,大雪紛飛,西門慶踏著碎瓊亂玉走來……那一刻作者一定是既放鬆又緊張的,他在安排主人公走向死亡,時間彷彿慢了下來,西門慶再也不用去理會俗世的蠅營狗苟,坦然的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堪稱全書中流光溢彩的一段。而之後就是西門慶一系列的偷香獵艷,流連忘返直至死亡,時間線描寫在這裡完全混亂,造成了一種迷幻感,那一切既是西門慶精神狀態的真實寫照,也是作者在逐漸解開自己的「心結」。


就個人而言,在《金瓶梅》中讀到的是淺淺的憤慨和濃濃的悲天憫人。

若說蘭陵笑笑生有心結,大抵和古賢的冷眼熱腸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蘭陵笑笑生就是想要搞個大新聞,然後把明末社會批判一番,您看這麼理解吼不吼啊?

好了,不開玩笑,說正經的。問題里這個「心結」二字看得我有點懵,看了問題描述之後我覺得題主想問的應該就是《金瓶梅》的作者到底在寫什麼?他想要藉此表達什麼?是這個意思吧

我覺得題主之所以會有這個疑問,有兩點主要原因:
第一,關於《金瓶梅》的主旨、立場、思想這些問題金學界內部還在爭呢,各種說法層出不窮。本來就沒有定論。

第二,版本的問題,你看的應該是崇禎本,如果看詞話本,就好理解的多了。

先說第一個問題吧,目前關於金瓶梅的主題思想有政治寓意說、孝子復仇說、苦孝說、諷勸說、暴露說、憤世嫉俗說、謗書說等等。各說各話,大家有興趣的話自己上知網下點論文來看吧。

在這裡只說我個人觀點吧,我覺得如果用三個詞來概括《金瓶梅》的主題的話,應該是暴露、勸誡、慈悲。

首先,暴露。

這個說法最早應該是黃霖先生提出的,也就是我上面開玩笑的那句,搞個大新聞批判一下明末社會。《金瓶梅》假託宋朝,實寫明朝。它所展示的是一副真正的明末社會生活圖卷。朝廷里的太師、官場中的僚屬、市井裡的富豪、流氓、媒婆、妓女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與生活,把明末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展現的淋漓盡致。所以魯迅先生才說:「著此一家,即罵盡諸色」。

凡人謂《金瓶》是淫書者,想必伊止知看其淫處也。若我看此書,純是一部史公文字。——張竹坡

《金瓶梅》暴露了真正的明末社會場景,所以張竹坡贊它是「史公文字」。太祖也曾評價《金瓶梅》「這本書寫了明朝的真正歷史。」(太祖還說過一句:「《金瓶梅》是《紅樓夢》的祖宗,沒有《金瓶梅》就寫不出《紅樓夢》。」這句話現在被不少金學研究愛好者掛在嘴邊上)

金瓶梅寫作的時代(《金瓶梅》成書時間有「嘉靖說」和「萬曆說」之爭,我個人認為比較靠譜的是「萬曆說」)已經是明朝後期了,表面上可能還能勉強維持和諧盛世的圖景,但實際上內憂外患不斷,已經是危機四伏了。

《金瓶梅》是一個黑暗的世界,官場的腐朽墮落,官僚隊伍的貪婪無能,市井流氓的橫行霸道,還有社會底層的小人們,為了追逐利益、金錢而醜態百出,這些無一不暴露著這個社會的陰暗。

有人說,《金瓶梅》是一個刻意顛倒的世界,要我說,不是《金瓶梅》顛倒了世界,而是這個世界早就顛倒了,蘭陵笑笑生只不過是把這一切呈現出來給眾人看而已。

落日已沉西嶺外,卻被扶桑喚出來。

這是書里西門慶逢凶化吉之後的一句詩,這句詩如果拿到書外,貼合真實世界的話,那就只有前半句適用了。

明朝,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已經快要走到日暮窮途了。

這是《金瓶梅》的暴露。

接著說,勸誡。

這就要說的版本問題了,現在能看到的叫《金瓶梅》的書應該都是崇禎本,最早的萬曆本叫《金瓶梅詞話》,兩個版本之間差距還是不小的。《金瓶梅詞話》開篇有「四貪詞」,全書的主旨也就濃縮在這裡了。

整部小說就是圍繞這四字去構思、編織、鋪排的,立足點在於暴露「四貪」之病和酒、色、財、氣給人生造成的痛苦和危害。因此可以說,「四貪詞」是打開《金瓶梅》創作深奧主旨的鑰匙,「警世」、勸戒是蘭陵笑笑生的根本立意所在。 ——張進德《金瓶梅創作主旨新探》

此外,詞話本里還有很多以「看官聽說」為由,插入的道德說教詞,以及各類詩詞,都在不厭其煩的告誡讀者,告誡世人,酒色財氣不可沾,不然沒有好下場。

主角西門慶貪財好色弄權,酒色財氣樣樣俱全,(西門慶號「四泉」,諧音「四全」),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好淫好色,所以他們最後都沒有好下場。作者耗費大量筆墨描繪他們的醜惡,正是為了告誡眾人,不要學。

然作者亦自有意,蓋為世戒,非為世勸也。 ——東吳弄珠客《金瓶梅序》

其實「暴露」和「勸誡」這兩個主題也是相承的,「暴露」是為了「勸誡」。

常常有這樣的時候,當你表現不出一代人的所有卑鄙齷齪的全部深度,那時你就不能把社會以及整個一代人引向美。 ——果戈里

暴露的目的是為了警世,也是為了勸誡。

好了,最後一個關鍵詞,慈悲。

這一點上面 @張佳瑋 已經說過了,我再略補充一點吧。

關於《金瓶梅》的慈悲,我想舉一個小細節來說。

手到處青春喪命,刀落時紅粉亡身。七魄悠悠,已赴森羅殿上;三魂渺渺,應歸枉成城中。好似初春大雪壓折金錢柳,臘月狂風吹折玉梅花。這婦人嬌媚不知歸何處,芳魂今夜落誰家?

這是第八十七回,潘金蓮被殺後的一段詞。可以看出,作者對潘金蓮的死還是抱著一絲憐憫的態度的。

讀至此,不敢生悲,不忍稱快,然而心實惻側難言哉! ——張竹坡

潘金蓮是「淫婦」的代表,她害死了武大郎,搞死了西門慶,嚇死了西門慶的兒子官哥,她作惡多端,她死有餘辜。但即便如此,作者在最後一刻還是對她懷著一絲悲憫。拋開道德說教的立場,給予人性更多的寬容和體諒。這是《金瓶梅》的慈悲。


蘭陵笑笑生到底是誰,這個問題被戲稱為金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目前「嫌疑人」名單似乎已經達到六十多人了。「嫌疑」比較大的幾個,王世貞、屠隆、李開先、謝榛、賈三近等,他們都是文人,都是封建時代受儒家思想浸潤的知識分子。古代的這些文人、讀書人,他們講究的是「文以載道」、「文章合為時而著」,寫作《金瓶梅》,暴露了明末社會方方面面的醜惡的墮落,藉以警世、勸世,這或許就是作者的心結吧。


最後,再啰嗦幾句。

對《金瓶梅》的定位,一直都是「世情小說」。但是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們開始從現實主義的角度去解構這部書。美國大百科全書對它的定義就是:《金瓶梅》是中國第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小說。

其實大家仔細想想,書里那些我們熟悉的角色,現實中就不存在嗎?

王婆式的三姑六婆

西門慶式的商人兼惡霸

應伯爵式的小人,沒有大本事,但憑一張巧嘴四方討好,八面玲瓏。

這些人,我們現實生活里,我們身邊,就沒有嗎?

《金瓶梅》的社會是並不曾僵死的;《金瓶梅》里的人物們是至今還活躍於人間的;《金瓶梅》的時代,是至今還頑強地在生存著。」

。。。。。。

到底是中國社會演化得太遲鈍?還是《金瓶梅》作者的描寫,太把這個民族性刻畫得入骨三分,洗滌不去? ——鄭振鐸

鄭振鐸先生說這個話的時候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又過了將近一百年,再回頭去看,還是那麼有道理。

《金瓶梅》值得諸位拋下偏見,摘下有色眼鏡,好好讀一讀。


這個問題真好。
關於這個問題的類主題論文有很多,在知乎就這個問題,僅把和幾個學文學朋友的討論做部分摘錄,算強答,算記錄。

以下排序只是時間順序,不專業且純口語化,但不含攻擊語意:

1、金瓶梅的邏輯恰恰在於它的真實,不理解,可能源於生活經歷有別;你可以不認同,但你不能說沒有這樣真實的人生;

2、哪怕是精神高度和諧的感情,也要有匹配的點,或許是酒是一本書,也未必不可以是一堆錢和一段肉體關係;

3、說肉體了就不能說感情,說錢財了就不能談理想,那恐怕是犯了酒色財氣裡面的氣;

4、很多人都把道德感天然當成是對的,把愛情當成高大的,把理想看的太重,那柴米油鹽算什麼,那性愛繁殖呢,那吃喝玩樂呢,喜怒哀樂呢?

5、舉個例子「韓道國」一家:韓道國和老婆王六兒是奴僕,西門慶勾搭王的時候,韓創造機會。完事以後,夫妻在一起商量怎麼哄西門慶開心,多拿點好處貼補家用。韓出遠門回來,王惦念到心碎,夫妻會溫情款款地想過日子,他們的女兒韓愛兒也敢愛敢恨,西門慶呢,何時溫情款款地和潘金蓮商量日子?天下又有多少夫妻,在所謂慘不忍睹破財的生活裡面,一面偷生,一面商量屬於兩個人一個家的未來日子呢?老婆偷人,不是偷情,更是偷生,可是還能怎樣呢?

6、即便是現代,不考慮生計,所謂的美滿婚姻和愛情,都經不起關於性的一點點背叛,就像老婆被強姦了都可能被丈夫拋棄,比如電影蘋果;

7、越到後面越會發現,並沒有多少善惡是非的,生而為人,並沒有多少選擇;

8、經濟學說,所有下定義的行為,就是歧視和暴力;道德兩個字一旦被接受,就等於讓很多不道德存在了;

9、公共道德和信仰,是為了維護統治;同理可推及人情;

10、讀金瓶梅,生憐憫心者,菩薩也

金瓶梅開篇四個字:酒色財氣。作者無心結,既是心懷憐憫,也是心中對這四者看破了。
蘭陵笑笑生真偉大,不是標榜吹,是讀了金瓶梅,栽了一次次跟頭之後,意識到的,蘭陵笑笑生,真善良,苦,對作者生出憐憫心,因為需要見過經歷過多少,才能身體力行地到達這樣一個境界,並且看透了生活形形種種的真實面。

在病態的世界,自然活著病態的人。比獲得更讓人心中安穩的,是失去。我們可以順著公共節奏去看透多種多樣的人生和生活方式,並且一天一個樣子去效仿,也無法控制對各種生活方式的悲憫,沒有歸處可去,沒有標準答案,這不是一場戀愛,一次留學,一輪升遷,可以解決的。

需要時間讓人履行義務和責任,需要時間讓人內心善良無雜念,需要時間讓人做到言行從心。做不到的話,還是要安於屬於你的苦,貫徹應有的原則。


我覺得在《金瓶梅》一開頭就表述了作者的想法啊,財色無宜、世間虛妄。後面西門慶的兒子遁入空門也是呼應了這個說法。

「這「財色」二字,從來只沒有看得破的。

若有那看得破的,便見得堆金積玉,是棺材內帶不去的瓦礫泥沙;貫朽粟紅,是皮囊內裝不盡的臭淤糞土。高堂廣廈,玉宇瓊樓,是墳山上起不得的享堂;錦衣綉襖,狐服貂裘,是骷髏上裹不了的敗絮。即如那妖姬艷女,獻媚工妍,看得破的,卻如交鋒陣上將軍叱吒獻威風;硃唇皓齒,掩袖回眸,懂得來時,便是閻羅殿前鬼判夜叉增惡態。羅襪一彎,金蓮三寸,是砌墳時破土的鍬鋤;枕上綢繆,被中恩愛,是五殿下油鍋中生活。

只有那《金剛經》上兩句說得好,他說道:「如夢幻泡影,如電復如露。」見得人生在世,一件也少不得,到了那結束時,一件也用不著。隨著你舉鼎蕩舟的神力,到頭來少不得骨軟筋麻;由著你銅山金谷的奢華,正好時卻又要冰消雪散。假饒你閉月羞花的容貌,一到了垂眉落眼,人皆掩鼻而過之;比如你陸賈隋何的機鋒,若遇著齒冷唇寒,吾未如之何也已。

到不如削去六根清凈,披上一領袈裟,參透了空色世界,打磨穿生滅機關,直超無上乘,不落是非窠,倒得個清閑自在,不向火坑中翻筋斗也。」


今日閑來無事,隨手一答。我常常給小夥伴安利《金瓶梅》,原因有種種,從未深究過作者的心結即寫作意圖,如果真的有,我想除了幾位高票答主說的慈悲心悲天憫人之外,還有黑暗中見光明的希望,眾生皆苦啊。

明清小說里讀的第一本是《水滸傳》,學校要求暑假看的,讀到武松一節,想起了《金瓶梅》,人人只說它是小黃書。
按捺不住好奇心找來讀了,初次讀只覺面紅耳赤描寫赤裸,滿頁酒色財氣女人爭寵,卻不討厭它,因為心中有種種疑惑,比如李瓶兒的身世,比如為何人人都惡等等。

再讀金瓶梅已是大學,讀過各種書看過各種電視劇(什麼鬼 ̄▽ ̄)知道各種人事之後再讀,胸中一股悶氣如千斤重。
那個世界與現今竟相差無幾,讀來恐懼又悲涼啊,官商勾結財色賄賂荒淫無度爭風吃醋人情關係,西門慶一門樹倒猢猻散,李瓶兒的病去如抽絲,龐春梅嫁入官家形單影隻。

但是在種種惡的背後,蘭陵笑笑生給我們留下了一絲希望,人人淫亂的金瓶梅中仍有一人韓愛姐忠於愛情,不惜毀容堅決不改嫁。(感謝評論指正)
玳安得了西門慶的家產,給月娘頤養天年,高壽善終。

蘭陵笑笑生給那個處處是惡,見利忘義的世界留下了一絲善意和美好,這才是他最大的悲憫。

所以如果他有心結,就是依然願意相信和講述黑暗中依舊有光明,因為有光才有影。
最終有一種經歷種種變故,滄海桑田之後的平靜。

獻上最後一章的詩:舊日豪華事已空,銀屏金屋夢魂中。黃蘆晚日空殘壘,碧草寒煙鎖故宮。
隧道魚燈油欲盡,妝台鸞鏡匣長封。憑誰話盡興亡事,一衲閑雲兩袖風。

憑誰話盡興亡事,一衲閑雲兩袖風。


個人覺得只要是真正看過《金瓶梅》的人都會認為作者沒有心結,因為看過之後你會發現它所表達的意義遠比你想像的要深刻的多。

說到《金瓶梅》,你首先會想到什麼?

沒事,不用覺得不好意思,想法在你腦海里,你自己知道就好。

我首先想到的是小時候看的電視劇《水滸傳》。裡面有潘金蓮,她長得美極了,演員拍的廣告——北極海狗油,很多年過去了,依然能想起「潘金蓮」動人的笑容。

還有硬漢子武松,酒館門口明明寫著「三碗不過崗」,他偏要喝三碗,後來還創下了赤手打死老虎的記錄,成為傳奇人物。

每天挑著擔賣炊餅的武大郎,長得實在太難看,雖然心地善良,但還是不能改變我不喜歡他的事實。曾幾何時,我還為漂亮的潘金蓮感到難過,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上。

也許是劇情里對西門慶的人物刻畫很簡單,並沒有描述他是惡霸一方的人物,演員也長得一表人才。當他出現的時候,有那麼幾秒鐘,我覺得潘金蓮就應該找一個這麼風度翩翩的男子。呵呵,看來我真的是外貌協會的!

前陣子看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乍一看名字,難免會讓人想入非非。事實上,劇情非常的狗血,主人翁也不叫潘金蓮,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女人死心塌地跟著丈夫好好生活,不辭辛苦,省吃儉用,為的是有朝一日可以在小城市裡買房。

後來,房子的確是買了,可是女主人卻不是她。男的為了買房跟她假離婚,後來卻變成了真離婚。女人氣不過,去打官司,事情卻陷入僵局,由此引發了一系列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近期,偶然的機會看到著名古典文學專家黃霖的新書——黃霖講《金瓶梅》,讓我對《金瓶梅》這本書有了新的更全面的認識。

⑴書名《金瓶梅》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瓶梅其實是三個女人的名字的簡稱。小說的女主角是金、瓶、梅。金、瓶、梅三人之中又以金為第一女主角。《金瓶梅》從《水滸傳》中借出—支,這一支就是西門慶與潘金蓮的故事。

小說一開場,就接連用了幾乎十回的篇幅(中間插入孟玉樓事)渲染潘金蓮。之後,在西門慶家妻妾爭風的漩渦中,她始終是個中心人物。李瓶兒就是她爭寵的主要對手,在全書中所佔的比例也極重。前於李瓶兒的宋惠蓮及後於李瓶兒的如意兒,都可以說是她的影子。而春梅則是潘金蓮的幫手,潘金蓮死後她就是潘的繼續。

圍繞著金、瓶、梅三「淫婦」,西門家裡還有李嬌兒、孫雪娥、孟玉樓三妾和王六兒、賁四嫂等僕婦丫頭,或善或淫,多方陪襯,致使全書波瀾迭起,人物各異而引人入勝

⑵它到底在講述什麼?

《金瓶梅》由西門一家而寫及清河縣的好幾戶人家。這裡有大戶官家如西門慶的同僚夏提刑一家、潘金蓮的出生地王招宣府林太太一家,春梅的歸宿處周守備—家以及喬大戶、張大戶、何千戶等家;下及幫閑篾片有應伯爵、花子虛為首的十兄弟;賣笑妓女則有李桂姐、吳銀兒、鄭愛月為代表的娘兒們;此外,尼姑、道士、算命、卜卦者流,媒婆、醫者、工匠、商販之徒,多方描繪,相互聯繫,真是由西門一家寫及了全縣。

不僅如此,《金瓶梅》還通過「晉京祝壽」、「結交狀元」、「受贓枉法」、「工完升級」、「引奏朝儀」等情節,涉及了以蔡京為代表的權奸、皇帝主宰著一切的朝廷和整個天下。

一部《金瓶梅》就是這樣由小及大,千姿百態。其主旋律是什麼呢?曰:暴露。它在我國文學史上的最大特色,就是第一次全心全意將人間的醜惡相當集中、全面、深刻地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到處是政治的黑暗,官場的腐敗,經濟的混亂,人心的險惡,道德的淪喪。

有人說《紅樓夢》中除了一對石獅子外,再也沒有乾淨的了。這話說得未免過分。大觀園中的主人公們還在為取得自以為乾淨的東西掙扎著。而一部《金瓶梅》除了如武松、曾孝序、王杏庵等毫不重要的配角身上閃爍著一星正義的火花之外,整個世界是漆黑漆黑的。《金瓶梅》就是這樣一面當時社會的鏡子。

⑶如何客觀看待《金瓶梅》?

《金瓶梅》在揭露社會現實的同時,也流淌出來諸如「說淫話」之類卑鄙齷齪的污泥濁水。對此,中國《金瓶梅》研究會會長黃霖這樣建議——請讀者諸君切勿戴著「黃色」眼鏡來看,而當保持清醒的頭腦,記著「東吳弄珠客」序言中的一句話:「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獸耳!」


說教、感悟是針對小孩子的玩意。最好的故事就應該是這個樣子,作者不對自己所創作的人物投以任何的價值判斷,而是單單地呈現故事。至於你從中看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領悟到了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只有統治者和恐怖分子才會赤裸裸的直抒胸臆,好讓人感動、認同自己。


很難形容閱讀《金瓶梅》時那種被撼動的感覺,似乎隨著年紀、眼界增長,內心撼動這種感覺越來越難,但在閱讀《金瓶梅》的過程中,我卻重新經歷了一次年少初次讀好小說時的震撼---著迷、讚歎、炫惑與不可自拔。
想起來,如果不是因緣際會,我可能會一直停留在年少時膚淺的印象。這個刻板印象,一直到最近重讀《金瓶梅》,多出了一些閱歷和新的平和之後,才有能力把閱讀的注意力從性愛、背德這些情節中解脫出來,發現其間隱晦卻又綿密的心結。

不像中文世界裡面其它經典小說對『』價值『』的嚮往——諸如《水滸傳》至於狹義情誼,《西遊記》至於佛國的理想世界,《三國演義》至於天下一統,即使憤世嫉俗的《紅樓夢》都追求至情至愛——《金瓶梅》描述的是一個不相信任何價值的世界。
在這個位於運河旁商業鼎盛的清河縣裡,從主角西門慶到他的朋友、親戚、妻妾、傭人。。。每一個人活著沒有什麼形而上的理想,也沒有人在乎什麼生命的意義,大家追求的無非只是吃吃喝喝、性愛玩樂、發財賺錢、爭寵斗妍這些世俗慾望。《金瓶梅》提出了一個很簡單、根本,但卻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當價值不再,一切只剩下慾望時,生命會變成什麼?
那樣的人生或許沉淪、墮落,可是在蘭陵笑笑生的筆下,在世俗世界裡,他用『』粗俗『』來顛覆『』價值『』的虛偽,一個理性熱鬧的表象世界,再用人心深處的錢欲、權欲與性慾,把那個看似秩序井然世界裡的所有意義與價值——不管是倫理、道德、義氣、友情、愛情,都一一解體,正因為在乎真實,過了四百多年,它所譏諷的那個時代——那些虛妄的理想與價值,在我們這個時代一樣活靈活現,政治人物口中廉價的希望、商人巨賈標榜的未來、學者名嘴堅持的理想,乃至偶像明星的台上一套台下一套。。。
《金瓶梅》讀到最後其實是個深沉的悲劇——作者顯然不認同筆下這些人物的慾望追逐會是生命的終極出路。但在撕開了價值的假面具,又否定了世俗慾望之後,人將何去何從?


推薦閱讀:

TAG:文學 | 金瓶梅 | 文學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