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活著的野獸還是死去的好人
幾年前我在美國訪學時,有很多機會被傳福音,每次在我百般抵抗後,聽到最多的一句話總是:「你怎麼能不信呢?」在那一刻,在信徒們悲憫的眼神中,我一定是一個被神遺棄的可憐人。很對不起他們的是,對於一個死硬理性派來說,即便是皈依,也得必須給個理由。我想反問的是:「我為什麼要相信,如何『選擇』去相信?」
那一段被傳福音的經歷可以部分解釋我喜歡《少年派》的原因,這部影片雖然未必給出讓我滿意的皈依理由,但至少它做了這樣的暗示:信仰並非無理由的皈依,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雖然很多人似乎不這麼看,但我還是覺得《少年派》無非就是一個關於信仰的故事:我們如何獲得信仰,以及人性中幫助我們獲得信仰的「靈性」如何面對人性中與信仰相悖的「獸性」?
少年派原本是信徒,但他曾經失去信仰。雖然我們很難知道少年派究竟是在什麼時刻失去信仰的(因為我們不知道他的經歷的真實細節),不過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下的經歷對一個人的信仰會有怎樣的觸動:
暴風雨,貨船沉沒,少年派、母親、廚師和水手成為救生艇上的倖存者,食物很快短缺。水手腿斷,在截肢手術後,廚師用水手的斷腿做魚餌釣魚。很快,水手死亡,廚師將水手肢解後晾乾作為魚餌和直接吃的食物。後來母親與廚師起爭執,母親被廚師殺死。後來憤怒的派將良心有愧的廚師殺死,並將廚師肢解晾乾,靠吃廚師的肉存活。吃完廚師的肉之後,派繼續吃母親的屍體與屍體上的蛆維生,直至獲救。
在漂流中,派遇到過另一場暴風雨,他向著神呼喊,我的家人都死了,我把一切都獻給你,你為什麼還要這樣對我?至少在這一刻,派的感悟與《一九四二》的牧師安西滿有些相似: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為什麼我還會經歷這樣的人間極惡?——信仰在人間地獄裡崩塌。
接下來,派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重新獲得信仰?
《生命之樹》之流的福音電影告訴我們說,你只要去相信上帝就好了,或者退一步說,你一開始不信、彷徨,然後看見一些相信上帝的人最後得了幸福喜樂、得了救贖,你自然就會感悟,隨後加入信眾的行列。總歸,建立信仰其實並不需要理由,要麼自始而然,要麼中途頓悟,信了就好。
《一九四二》里的安西滿後來的經歷似乎就是如此。神父告訴他,任何時候都不應該質疑上帝,於是聖歌、禱告……,重拾信仰。只不過這些手段在一個心理諮詢師看來也許更像是廉價的精神麻醉,而非建立信仰。
少年派後來的經歷則是這樣的:
獲救後的少年派編了這樣的故事。他說,一開始只有自己和幾隻動物倖存了下來。在故事裡,廚師變成鬣狗,母親變成猩猩,水手變成斑馬,食人的經歷變成了一座漂浮在大洋中的食人島,被切割成一片一片晾在救生艇中晾乾的人肉變成了沼狸。而少年派自己,分裂成了少年派和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這個故事裡,少年派和理查德帕克到底代表了什麼?
派後來說,對理查德帕克的警覺讓他在大海上存活了下來,那麼理查德帕克就是「危險」本身了。而這個讓派感到危險的東西既是從派自己身上分裂出來的,又是派之前並沒有意識到的,而且在苦難過去之後又似乎再次離開了它。
這個危險的分身,就是派心中獸性的本能。
完整的靈魂分裂成了靈性(少年派)和獸性(理查德帕克)。
我試圖在腦子裡搜刮一些用來描述理查德帕克象徵意義的詞,最後發覺最合適的是一個老掉牙的概念,那就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論中的「本我」。(而那個分裂之後的少年派自己則是「超我」。)
理查德帕克是少年派身上所有求生本能的象徵。
這其中有為求生存而躲避危險的趨利避害本能——在母親被殺時,派的恐懼取代了勇氣。
也有面臨威脅時爆發出的巨大攻擊本能——派最終殺死廚師。
而這其中最不容易在文明世界中暴露卻又蘊含最強大能量的,就是飢餓時不擇手段尋找食物以延續生命的本能,在這強大的本能驅使下,即使最不可觸碰的道德禁忌也被輕易突破,例如包括吃食同類(甚至是吃食親人)。
「人相食」,在漂流中,派看到的是自己身上的求生本能展示出的巨大又令人畏懼的能量,而這股讓他恐懼的能量與他心中應該有的靈性完全背道而馳,這股能量讓他完全淪為野獸。
而救生艇上那個被理查德帕克威脅、又試圖去馴服它的少年派,則是他心中靈性的那一部分。或者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是人的「超我」,人心中代表道德、良心的部分。
堅守靈性,他才是一個人。而只有順從獸性,他才能生存。他該如何抉擇?
所以在我看來,《少年派》的主題就是人心中的靈性與獸性的衝突。
有人說《少年派》的故事可以做多重解讀,每一重解讀中可以反映出人性的某個側面,所以《少年派》是李安版的《羅生門》。我不這麼認為。吃人的故事為真,老虎的故事為假,再明顯不過。
也有人說《少年派》講的是一個經歷苦難的少年用一個幻想出來的童話故事慰藉自己的心靈以逃避痛苦的故事,所以《少年派》是李安版的《潘神的迷宮》。我也不這麼認為。《潘神的迷宮》中的小女孩幻想出來的童話故事可以說是苦難中下意識的被動逃避,而少年派在獲救後接著要做的,卻是一種主動的抉擇。
在我看來,與《少年派》最相像的作品應該是一部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作品——杜琪峰和韋家輝的《大隻佬》。
片中劉德華飾演的大隻佬也曾失去信仰。表面上看來,他失去信仰的原因是女友被殘殺後看見了因果,然後就「當不成和尚了」。
看得見因果怎麼就當不成和尚了呢?這背後真正的原因是借張柏芝扮演的李鳳儀之口道出的。李鳳儀的前世是個日本鬼子,日本鬼子殺了人,李鳳儀就要死。李鳳儀說:「這樣公平嗎?」——是的,完全不公平。大隻佬心裡明白這點,因此再也當不成和尚,因為他看見了因果背後的不公,而一個被信仰的對象不應該是不公義的。
大隻佬後來的經歷是這樣的:人性中獸性的一面隨著李鳳儀的被殺而爆發,眼見新的惡因又要種下,心中的靈性卻在此時顯現。如果心中有佛,你就可以不去種下當下的因,雖然對舊的惡因帶來的不公無能為力,卻可以因為信仰而不去種下新的惡因。心中獸性的一面被靈性的一面取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過,這是一種皈依,還是一種選擇?在我看來,這裡的信仰,是選擇用心中的靈性來取代獸性,而不是無理由的皈依。所謂佛性,其實是相信自己心中的靈性終會取代獸性。
在大隻佬這裡,靈性戰勝了獸性。
而少年派如何面對心中靈性與獸性的衝突呢?
——他將一個獸性的故事,轉變成一個充滿靈性的童話故事。
在影片中,成年後的派與作家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你更喜歡哪個故事?」
「我更喜歡老虎的那個。……」
「對,所以你追隨上帝。」
對,獸性還是靈性,這其實是一個選擇。派面臨的問題和大隻佬一樣,眼前獸性的事實已經發生,但接下來的路怎麼走,選擇卻在自己,是在獸性中沉淪,還是堅信靈性必會復甦?心中有靈性,因此可以選擇相信上帝。或者反過來說,因為相信上帝,所以相信心中的靈性一定會復甦。對上帝的信心與對靈性必存的信心其實就是一回事。心外無物。
但是少年派對待獸性的態度與大隻佬又是完全不同的。大隻佬心中的佛性被喚起,獸性隨之不復存在。因此佛性被喚起的那一刻起,大隻佬就不再是「人」。
少年派獲救的那一刻,獸性也同樣離他而去。但《少年派》的原著中是如此描寫他當時的心情的:「我像個孩子一樣哭起來,不是因為我對自己歷盡磨難卻生存下來而感到激動,雖然我的確感到激動。也不是因為我的兄弟姐妹就在我面前,雖然這也令我非常感動。我哭是因為理查德帕克如此隨便地離開了我」。
在理查德派克消失在叢林之前,派以為它會回過頭來看他一眼,好讓他對它道別。可理查德派克卻頭也不回地走了,一去不返。文明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於一旦身處其中,心中的獸性便被重新壓抑得無影無蹤,再也不會以那樣清晰的面貌展現在面前了。《少年派》的原著中說:「我們活下來了,你能相信嗎?我對你的感謝無法用語言表達。如果沒有你,我做不到這一點」。
面對自己內心的獸性,派沒有用靈性壓制它、消滅它、取代它,而是對它心懷感激。
派說,那個沒有說出的再見直到今天都讓他傷心。但其實該說的話早就已經「說過」了。在那場差點殺死派和理查德帕克的暴風雨過後,派讓帕克依偎在他的膝頭,一同喘息和啜泣,在那一刻,他心中一直爭鬥著的獸性與靈性就已經和解了。
於是,《少年派》其實回答了影片《禁閉島》結尾的那一個「天問」:「Live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man?」是像野獸一樣活著還是作為一個好人死去?靈魂中的獸性與靈性能否兩全?
《禁閉島》給出的選擇是:消滅自己的靈魂以阻止自己的獸性,獸性與靈性一同滅亡。
《大隻佬》給出的選擇是:以靈性取代獸性。
而《少年派》的選擇是這樣的:做一個活著的好人,心中住著一隻野獸。
感謝上帝賜予我靈魂,也感謝野獸的本能讓我的靈魂延續。
文:瘋狂鑽石 @魏知超
——————————
我在喜馬拉雅上線了一檔介紹心理學最前沿知識的節目,精講由全球頂級心理學家和科普作家撰寫、海外近一年出版尚無中文譯本的30本心理學新書,歡迎小夥伴們積極圍觀^-^
《魏知超:心理學前沿好書精講》
有妖氣。有嚴重劇透,慎入。
這電影我看了兩次imax,第一次看完之後隨便寫的答案贊同被頂到了100票,誠惶誠恐,又去看了第二次,希望能寫一點更多的東西,未必更好。我盡量避免了過度解讀這部寓意深刻的電影,我只希望通過明顯的痕迹來還原導演的初衷。
1,關於畫面和3D效果。
這麼說吧,如果單純說視覺效果,Pi比任何一部中國電影都好一個身位,及時扔到好萊塢,也要比《阿凡達》略好。相對那些除了字幕是3D畫面跟2D沒區別的大片,Pi簡直是業界良心。
根據同事反饋,3D imax的效果要比3D好很多,我看了兩次imax所以沒啥發言權。但是我第一次在北京華星UME看的,第二次在萬達CBD,就這兩次觀影體驗來說,UME比萬達好太多。
說正題,Pi牛逼在於,任何效果都不是在炫技,它的每一個鏡頭完全是為了電影內容在燒錢,從這個角度來說Pi大概甩下任何一部國產電影1203874個身位,爆阿凡達出翔的水平。
Pi懸浮在水中看著船沉沒,即使泰坦尼克也沒有這樣空曠懾人;當鯨魚從熒光粼粼的水中躍起,歷史最偉大的3D電影所屬就此塵埃落定。
2,即使我們拋開那些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的偉大畫面和鏡頭,我依然認為李安講了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故事。因為他把一個完全的單線,沒有人物衝突,只有一個人和一頭老虎是如何在海上相處漂流的故事說得津津有趣。
對於小說改編電影來說,李安對節奏的把控、氣氛的還原、人物心理的挖掘都做到了極致。這麼說吧,從把文字轉化成畫面這個角度來說,李安已經幾乎做到完美了。
3,有些故事非常精彩,比如蓋里奇那些眼花繚亂的多線敘事,有些敘事非常震懾人心,比如《那個男人來自地球》(我知道這個翻譯是錯的)——Pi更接近於後者,尤其是最後10分鐘,Pi說出第二個故事之後,將故事性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所實話,這個故事是支持我看第二遍的最主要動力,當我知道這個故事,再從頭看之前李安留下的伏筆細節覺得十分有意思。
比如——法國作家說「你干叔說你一個人在海上漂流」——Pi糾正說,不是一個人,是跟理查德帕克一起。
比如——在放下救生艇的時候,確實是廚師站在船頭。
比如——在斑馬還在的情況下,老虎襲擊Pi來捕食一隻小老鼠。
比如——老虎在吃魚的時候發出人類的咀嚼聲。
……
毫無疑問,第二個故事是真正發生的事情。
4,貫穿始終的,是信仰。
我海邊長大,我知道一個人站在風浪很大的海灘上望著面前咆哮的水面,那種無力感。我也知道你在一艘小船上,漂在大海上——哪怕是沒有風浪——那種渺小感。這種環境下人對神靈的依賴是不由自主的。但是Pi對基督的信仰興許不止來自於此。
在第一次認識耶穌基督的時候,Pi說「這說不通,為啥讓一個無辜的人為世上有罪的人贖罪?」 神父說「因為上帝愛世人」。——答非所問是吧?
當一個人漂泊在海上的時候,Pi這個善良無辜的少年遭受了這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苦難,正如他在暴風雨中咆哮的「你讓我失去了一切,你還想要我怎麼樣?」
而Pi也在海上犯下了幾乎不能原諒的罪行——為了生存殺人吃肉無所不用其極。
所以這個事情非常簡單,Pi無論多麼善良,他的人性有惡的一面,這就是基督教中的原罪思想,因為上帝愛世人,所以用自己的兒子去為世人贖罪。而善良的Pi了解到自己人性惡的一面,但是又奇蹟的獲救之後——他相信了上帝的存在「即使你人性本惡,但是,祂依然愛你,不放棄你。」
5,說那隻老虎吧。
這隻叫做理查德帕克的老虎並不存在於現實之中。在鬣狗殺死猩猩之後,老虎猛得從帆布下衝出,印證了Pi說的「廚子激發了我人性中的惡意」。這隻老虎代表了Pi性格中惡的一面,代表了他的求生慾望——一路上,老虎殺了鬣狗,吃掉了一切能吃掉的肉食。如果按照第二個故事,老虎幾乎所有的行為都是可以解釋的,比如,為啥老虎詐唬了一路也沒傷到Pi一根汗毛。而老虎剛出現的時候,Pi極其恐懼,他也沒發現自己體內還有如此之惡意,隨著時間推移,Pi開始能控制自己的惡意,而且能轉化為求生的意志。
6,食人島。
這是個很奇妙的設定,在Pi即將放棄生命的時候,他漂到了島上。我們看到三個很有意思的意像:躺倒在水面上的女人、森林中的蓮花、手繩——一切都跟阿南蒂相關。
而島上安逸的生活代表了——無人知曉,但是輕鬆的死去。
繼續漂泊則代表——活著,但是要繼續遭受非人的苦難。
當Pi要放棄的時候,阿南蒂的存在激勵了他,繼續漂流下去。
是的,島從來都沒存在過,存在的,只有Pi的想像。
7,我真的愛上了這個叫Pi的少年。
他在暴風雨中衝上甲板的少年,他在風浪中沒有放棄抓住繩索的手,在漂泊了100多天之後他看到了船,但是船離他遠去之後,他又繼續漂泊了100多天。在海上,他做了一切事情讓自己生存下去,而回到岸上之後,他又成為了實際上最善良的少年。海上發生的一切事情,對於他來說,如一場夢一般成為過去——不止是這樣,他用自己強大的精神力,將人間地獄變成了一個美好的童話,如@郭飛 所說那樣 「他是自己搭建shelter的outcast,把人間地獄變回人間的魔術師,把強加給自己的罪愆還給上帝的得道者。」
我只能用那句詩來說我對他的愛意: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少年屁是我看過的唯一一部由印度人主演,但從頭到尾都沒有人突然跳出來載歌載舞的電影。
「補充內容」發現還蠻多人喜歡自己這一篇解析的帖子,考慮到題主問的是如何評價這部電影,那我就再更新一點有關評價的內容吧。
先說一下李安自己對這部電影的解析和評價吧。
每次有記者問李安為什麼總是嘗試不同的題材而不是只做同一個類型的電影的時候,李安總是這樣回答:
我打一個比方,在婚姻關係中要保持忠貞。但是電影沒有這個束縛,你可以儘可能如你意願地去嘗試新鮮感而不用受到道德譴責。
記者問您不怕失敗嗎?
李安回答說:
怕,就是因為怕才會去拍。這跟電影中老虎跟派pai的關係很像,派一開始想要殺死這個老虎,但是後來發現,沒有這隻老虎,他自己根本活不下去,因為太孤獨了。
好萊塢希望還是像普通商業片一樣做成一個簡單套路的冒險片,講一個男孩如何在海上漂流,如何獨自生存,如何與猛獸抗爭,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
但是李安覺得,其實在講完這個故事的同時能夠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過程裡面的心靈和信仰的因素,對故事有一個體會也是很重要的。
(在好萊塢,電影內核的簡單化程度是衡量一部電影是不是賣錢的很重要的標準,過分重視內核的闡述的電影就會被歸於文藝片,而文藝片在好萊塢是不太會能得到大投資的。於是李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拿到大投資。)
…………………………………………………………………………………………………………………… 分割線…………………………………………………………………………………………………… ………………………………………………………………………………………………………………
[少年派劇情、細節、隱喻全解析](長文預警、多圖預警)
本帖致力於將自己看出來的本片方面的所有細節、橋段、隱喻以及線索和劇情進行一次詳細的梳理。
少年派中,講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我相信,其實絕大部分人都是喜歡接受第一個故事,但是也明白第二個故事是真實的。大家基本都可以看的出第一個故事是派杜撰的,而第二個故事才是切實發生的。
不同的意見無非就是還有其他兩種解釋:
1、認為第一個故事是真實的。
對於這個觀點我表示完全不能理解。
如果第一個故事是真實的,那麼現在的情況就是:第二個故事既不好聽、又沒意思,還不容易讓人在心裡上接受,而且還是假的。
那麼,從影片的構思上講,這個故事出現就完全沒有理由,沒有意義了。
有人會反駁我說:有理由啊。因為來調查的日本人不相信第一個故事,所以派只好編一個假的給他們。
我想說,這個理解完全是局限在影片的故事內容之內的。
一部可圈可點的電影絕不會 為了劇情發展而發展。換句話說,導演完全可以在講完第一個故事就結束不就好了嗎?又講一個完全不好聽、完全沒意思、既不生動又不美好的故事,到底是為了什麼?完全沒有意義啊。
有人說:有意義啊。就是為了說明日本人做事很無趣,只有日本人才會這麼機械的理解事物,才會刻板的分析實際。
我想說:李安的情懷大概沒有這麼狹隘吧。不過,要是硬說李安是為了詆毀日本人,我也沒辦法。不過,李安最後又安排日本人選擇了相信第一個故事。如果是為了證明日本人機械無人情味道,這說不通了吧。
(有人說,電影最後沒說日本人選擇相信第一個故事啊。對於這部分觀眾我只能說,親,再去看一遍影片的結尾吧。電影告訴你日本人選擇了什麼,不一定非要用直白的方式「結果日本人還是選擇了第一個故事」這麼明顯的說出來吧。畢竟我們看的是電影而不是影音資料)
這幾張截圖是作家聽眾在最後翻看日本人的記錄。日本人說的很明顯,他們選擇的是有老虎(bengal tiger)的那個故事。
2、也有人認為影片沒有給出具體的答案。影片給出的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尾,選擇相信哪一個故事完全由觀眾自己決定。
我覺得這個分析倒是有一些道理。因為整部影片都在體現只有聽眾或者讀者或者觀眾內心接受的故事才是自己的故事。
但是這也並不能完全說明實際上還是有所發生、有所不發生的。
關於這一點我的分析就先暫且到這裡,因為後面講其他問題的時候,還會出現一系列的細節會佐證我的觀點,所以還存懷疑的讀者,請一定耐下心來,看岸芷汀一一切片。
【奇幻漂流】與【虐心生存】
(老虎的影子)
影片用成年派作為講故事的線索,先講了幼年派的故事,之後講了少年派的故事,最後又回到現實,成年派的生活中。
按理說,應該是先分析幼年派階段。但是,岸芷汀考慮到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可能很多讀者對幼年時期的各種細節已經記不太清楚了,所以,岸芷汀打算先分析少年派的漂流過程,一邊分析一邊幫助大家回憶,後面再分析幼年和成年時期的時候,所涉及的問題也是由淺入深,(沒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看後面也是ok的)大家可以更有印象一點。
這時候作家要聽關於那個可以讓他相信god 的故事。
(我們會講到那裡的)
從一個典型的渲染式鋪陳開始,給人一種其實故事剛剛才開始的感覺(其實影片這時候已經講了35分鐘的故事了)。
Q1:如何證明兩個版本的故事中一一對應的關係?
派發現情況不妙,馬上回客房解救自己的家人,卻發現水已經幾乎快要灌滿了。
這時候,客房的同道走廊里竟然出現了一匹斑馬!這難道不奇怪嗎?
難道貨艙里沒有被下藥的斑馬衝破牢籠,順著樓梯游上來了嗎?(衝破牢籠倒是有點可能)
在被放下之前,船上的人。
本來在救生船上的中國人,又重新爬上大船,為的是把派弄下來,幫派逃離大船。
這時候,經驗老道的廚子發現救生船再不放下去,就來不及了。於是大喊,讓大船上的人幫忙把救生船繩子放下。此時,中國人(也可能是說國語的華人)在大船上,而不在救生船上。
這時候,由於已經把救生船上的繩子放下了一大截(還沒完全放完),於是廚子對上面大喊跳下來。示意讓上面的人往救生船上跳。
這時候原本在救生船上的中國人說(注意,這個地方用的是漢語,前面他跟其他人的對話一直都說英語):斑馬,斑馬。我想問:斑馬想從船上跳下去,他怎麼知道的?那時候,斑馬可是還沒跳呢吧。這麼情況緊急的時候,他竟然把關注點放在一匹斑馬上。
在他說完斑馬之後,斑馬進行了一個小助跑,然後跳了下去。也就是說,並不是斑馬有了跳船的意圖,被他發現,而其實是他讓斑馬跳的。
Q2:鬣狗真的可以和老虎在一起嗎?
影片中不止一次顯示,鬣狗是藏身在船的帆布下面的。(上圖右下角)
帆布下面這個空間需要放的東西有:鬣狗、老虎、補給的淡水和餅乾。其中老虎和鬣狗相安無事。
躁動不安的鬣狗有點暈船。
鬣狗撕咬斑馬斷了的腿。
猩猩和派極力阻止,卻於事無補。
岸芷汀本科修普通動物學的時候,多少了解一點,肉食動物在獵食大型草食動物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先將其致死。也就是說,(雖然鬣狗是群居肉食動物)鬣狗應該是先一口咬死這個腿完全不能動的斑馬,然後再吃它。
鬣狗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吃它的腿,而讓斑馬繼續活著。唯一的解釋就是,鬣狗沒有辦法吃活著的斑馬的其他部位。
(還記得,成年派所說用截肢的腿肉來釣魚嗎?其實,直接吃活人,廚子也是做不到的。)
Q3
:老虎怎麼還沒出來?
鬣狗在帆布底下可以和老虎共處相安無事。
少年派多次從帆布下面尋找供給,都沒有老虎出來瞎晃悠。
當時在電影院看到這裡的時候,我一度懷疑,李安的預告片裡面的老虎是騙我的。這都在船上多少個日夜了,(斑馬的短腿都腐爛的臭了,招蠅子了)老虎都還沒出來。它的鎮定劑效果也太好了吧。(如果是鎮定劑的效果好,他又是咋游泳上的船呢?)
猩猩拳打小鬣狗
被惹怒的鬣狗咬死了猩猩。
派拔出了匕首,他徹底怒了,向鬣狗發起了挑戰。
語氣越來越憤怒。
於此同時,老虎猛地衝出來。
一口咬死了鬣狗。鬣狗毫無還手之力。
說真的,當時岸芷汀在電影院看到這一幕的時候,真的生氣了。難道李安留出這麼大的bug,就是為了這時候依靠3D效果嚇我們一跳嗎?這尼瑪不是狗血的國產驚悚片的伎倆嗎?我當時心裡想,要是影片不能給我一個滿意的交代,我考慮到李安以前的作品水準,我一定會給這個電影打0分。
當然了,這都是當時的情形。實際情況是,影片不僅給出了一個滿意的交代,而且做出了讓我難以名狀的感動。
說到這裡,我相信,大家已經完全看的出,動物集體歷險漂流記是一個多麼滿身硬傷的故事了吧。
老虎的出現的時機,恰恰就是派要憤怒的殺死鬣狗的時機,也就驗證了後面所說,衝動之後殺死了廚子。
Q4:老虎啥時候會出來?
船上的老虎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狀態:在帆布下面的狀態和在帆布上面的狀態。
這個設計極其巧妙。
無疑,這兩種狀態分別顯示了派內心中的慾望獸性 外顯和內隱 兩種狀態。
前幾次老虎出來,每次都交代的很清楚。
第一次:第一次並不是殺死鬣狗,而是在剛剛上救生船之後。
這次老虎出現的作用有兩個:第一,給後面船中有虎做鋪墊;第二,其實派在驚濤駭浪中,被自己非理性的求生慾望所嚇到了。他自己上船之後,回憶起自己的求生欲,被自己內心的恐怖嚇到了。
就像不會游泳的人落水,或者是會游泳的人抽筋,在生命垂危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人來救自己,被困者會使勁用力的往下按壓施救者。這種行為很可能將兩個人都置於死地,但是這是一種生理反應式的表現。也就是影片中的內心的猛虎。所以,一般有施救專業知識或者常識的人,都知道,對落水者或者抽筋者的施救要從其身後伸手,一手扼住或者挾住其頸部或者下巴,將其往後拉,一手游泳,一直拉回岸邊。(雖然岸芷汀雖然不會游泳,但是考過急救資格證書,而且高分飄過。相比之下,我本科時期的一個名字以龍字結尾的舍友,水性極好,但卻因為有一次救人險些被落水者按淹死,從此之後就一直心存恐懼和陰影。哇咔咔)
第二次:跳奔殺鬣狗
上面已經解釋過了,就不再贅述了。
第三次:狂吃補給品
派在船上無意間發現少量補給,然後猛吃起來,這時候老虎出現。
這說明,派當時極度飢餓,控制不住自己的食慾。想要一口氣吃個飽。但是,理智告訴自己,不能一次性吃這麼多,要為以後著想,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Q5
:派如何處理與心中的猛虎的關係?
第一階段:混亂、絕望和企圖扼殺
派一開始面對自己心中的猛虎,不知如何是好,內心十分混亂,有時企圖扼殺內心的慾望獸性,有時有陷入沉思和絕望中不能自拔。
第二階段:試圖征服或壓抑它
征服或者說壓抑內心的猛虎,幾乎是完全不起作用的,派明白,看來自己要接受這個現實了。
第三階段:屈服於它並滿足它
抓魚給它吃。
普通的餅乾和淡水是無法滿足正常生命需求的。派需要蛋白質。
於是,他需要吃魚。
第四階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理性的吃魚肉。
合理的掌控內心的猛虎。既不完全壓制它甚至企圖扼殺它,也不毫無條件的滿足它。
吃肉既適度的滿足了內心的需求,也同時是在理智的控制之下。而不是毫無保留的滿足,或者毫不現實的扼殺。
Q6:食人島到底是啥?
岸芷汀基本同意大家的看法,認為食人島就是母親的屍體。
但是原因解釋有一些不同。
岸芷汀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一些人認為是確有這樣一個島嶼讓派勉強維持了一下,然後又繼續漂流。只是派把它杜撰的很玄妙。
我覺得這個說法明顯說不通。派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如果確有其島,沒有必要節外生枝,硬生生造出一個食人樹和殺人湖。更沒必要突兀的給出一個牙齒的強硬細節。
2、據說,原著中,食人島指的是中途遇到的一個同樣落水的盲人。然後他死後,把他屍體吃掉了。雖然原著小說跟電影,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物,但是從線索上我們可以看的出,李安省去了節外生枝的環節,並不是要損失真實性,而是使故事扣的更緊湊。
3、岸芷汀並不認為派吃了自己的母親的屍體。派吃的應該是屍體衍生出來的蛆蟲之類的東西。
(派看見老虎一口一個吃狐鼬的時候,派一臉的欣慰和開心)
4、此外,岸芷汀還可以給出另一個證據。
相信這個圖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大家在看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應該都被赫然嚇了一跳。我在回來之後百思不得其解,覺得就是哪裡怪怪的。後面,高清資源出來之後,岸芷汀在影片的最開始發現了這個鏡頭。
岸芷汀第一遍看這個鏡頭的時候,就覺得莫名其妙,這個鏡頭幾乎定格在那裡,完全不動了好幾秒鐘。直到第二遍看才發現,原來,這個躺著的人在這裡。
也就是說,如果食人島是真實的話,那麼這個地方就離派生活的地方不遠咯?這怎麼可能。
顯然是派在杜撰這個島的時候,加入了自己的記憶細節。(記得《盜夢空間》嗎?)
【思想探究】
派為什麼叫派?老虎為什麼叫理查德帕克?
老虎之所以叫理查德帕克,很多人認為,這跟食人經歷的原名叫理查德的人一致,是為了暗示這是個吃人的故事。也有人認為這是過度解讀。
在這裡,岸芷汀想說,影片選擇主要角色老虎跟食人經歷的主人公一致,又刻意在片中提到了一下,這很難不說明,李安有這個意圖。
但是,岸芷汀更想說的是,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細節,也可以供大家玩味一下。
看到沒?
這老虎以前的名字不叫理查德帕克。他真正的名字叫做——thirsty。(由於搞混了老虎和獵人的名字造成的)
岸芷汀認為,雖然thirsty一般翻譯成口渴,但是對於其他方面的饑渴也可以用thirsty表示。例如thirsty for food可以表示hunger。還有thirsty for sex 或者thirsty for sleep什麼的。
也就是說,我認為,thirsty代表著一種明確的生理需求。(後面會具體分析這種需求的思想基礎)
還有,最好別跟我說,這是導演無意識設計的細節,沒什麼特別含義。
派為什麼叫做派呢?
有人會說:那是因為派以前的名字聽起來很像小便。所以他自己給自己改了一個名字叫派。
我說,這個解釋沒有問題。但是這仍然是基於影片故事內容範疇以內,局限在影片之中的邏輯。如果跳出這個影片,我們可以再繼續詢問:為啥要設計這麼一個環節?
這樣就衍生出兩個問題:
第一:為什麼要讓派給自己起一個名字叫派——π。而不選擇其他,為啥不叫pie,或者superman,或者王二狗什麼的?
那麼就顯然需要在π的特徵中入手。大家都知道,π有兩個特徵——無限和不循環。
如果我說,這兩者恰好也是生命的軌跡和意義,不知道有沒有人同意。
無限性(時空無止境)和不循環(沒有內在邏輯)都暗合了生命的價值意義。(下頁會詳細分析其思想基礎)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要設計這樣一個環節?
也就是為什麼派不能直接叫派,而是一開始叫piscine又改成了pi呢?
兩個原因,piscine是派自己的真名,pi是派想追求的樣子。piscine是什麼?豪華游泳池。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那裡的水,乾淨的可以直接泡茶。
而且導演給出的所有關於這個游泳池的鏡頭都充滿了純凈和安詳。
這說明,派自己本心是像這個游泳池一樣的和諧安詳純凈。
那為什麼要改名呢?
原因很簡單——純凈的人是無法被社會上其他的人接受的。在其他心含雜質的人看來,純凈的水永遠都是——小便。
我說的對么?
【內在思想基礎】
古典精神分析認為:我可分三個部分:伊底(也有譯本我)、自我和超我。
伊底即為內心的生理慾望、原始衝動等等,遵循快樂至上的原則。
超我即為外界的社會規範,心中的道德律,遵循完美至善的原則。
自我在兩者之間協調,既要滿足伊底的慾望,又要滿足心中的道德律。
弗洛伊德早期曾認為,自我受迫於伊底和超我即為卑微和痛苦,是二者的努力。
但,後期,他改變了這個觀點,他改認為自我與伊底的關係,是騎士與馬的關係。馬雖然要奔騰向前,有原始衝動,但是始終是騎士的控制之下的。
還記得剛剛咱們說過的派和心中的老虎的相處的幾個階段嗎?
這也就是為什麼其他的人都是用動物一一對應,只有派和老虎同時出現在故事中。
人本主義思潮作為對精神分析的批判和改進,強調人的主體作用,強調人的積極意義。很多人,不管是學經濟還是法律,生物還是教育,大都修過馬斯洛提出的需要理論。
需要層次理論的5層需求中(後期改為7層),最底下的一層即為生理需求,其上為安全需求。之上是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一系列的需求越底層的需求,力量越強大;(即生理需求是最強大的)
必須滿足或者部分滿足底層需求之後,才能進行其上一層的需求的滿足。
生理需求一般包括飢餓、渴、性、睡眠。
這就是為什麼老虎的名字要叫thirsty了。
再說說派的名字:
Pi 的名字「π」,一個無窮無盡、永無規律、永不重複的小數——無理數。
無理數的發現和之前所謂的「合理存在的數」產生了對立,歷史稱之為「第一次數學危機」。
當時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佔有較高的統治地位,他們信仰宇宙萬物象數學一樣是絕對的理性和秩序的。
而當這個學派的弟子希帕索斯發現無理數的時候,這個學派中的其他人恐慌地將他推入海中處死。罪名類似其他宗教中的「瀆神」。
如果這個世界是絕對理性的,為什麼又會有無理數的存在呢?相比起以理性為主張的宗教,承認無理數存在,承認了理性的局限性的我們才能夠藉由這種無窮無盡、永無規律的數字達成對宇宙的理性認識。
【幾處剛剛沒提到的細節欣賞】
1、哥哥的信仰
在派看來,暴風雨不僅是自然的景象,也是神的神跡,和人是和諧的,完全沒有被傷害的擔憂。但是哥哥卻不同。
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哥哥雖然跟父親一樣是信科學(或者說理性)的,但是,哥哥同樣對大自然心懷著敬畏的心。而且,storm在他看來,也是人格化、擬人化的,並不是死板生刻的。
有人認為,從這個地方出發,對比了兄弟兩個,弟弟有信仰,所以得救了,哥哥沒有信仰所以被神拋棄了。我想說,這屬於過度解讀了,媽媽也是有信仰的,不僅被神拋棄,而且死的這麼慘烈。
況且,這種解讀一聽就是完全不了解宗教信仰的人的解讀:一個人相信神,神就保佑他,不相信神,神就拋棄他甚至虐待他。偉大的神沒有這麼狹隘吧,按親說的,這不是神,而是魔鬼吧。
(中國人有對於神的膜拜的情況的,通常都是功利的、目的的。求神辦事的。這不屬於信仰吧。)
這個看熱鬧不閑事兒大的傢伙( - - !)
2、派心中的老虎剛剛出來的時候,派自己也被自己著實嚇了一跳。
就像很多歐美國家,只要警察第一次開槍殺人,就一定需要強制的心理治療,不管你開槍的時候多麼理智。因為自己有多恐怖,自己以前根本不知道。
驚恐的派只好暫時逃避這個他自己的內心接受不了的地方。
在飢餓和內心的獸性的驅使下,派吃了一隻老鼠。
3、彩色的幻滅
顏色變化。
請大家注意一下這條魚顏色的變化。(雖然岸芷汀本科讀的生物專業,也修過普通動物學,但是這魚是啥魚,是完全不認識呀、、、)
魚生與魚死在派看來是神跡閃現和泯滅的過程。
對vishnu神的感恩和懺悔。
派認為生命的軌跡中充滿了神跡。
4、暴風雨又一次來臨之際,派企圖感化自己內心的猛虎,可是,不料想,內心的猛虎卻被這暴風雨、雷電風暴深深的震懾住了,他內心的慾望全然變成了恐懼。
這時候,派發出了他對於神的第一次有聲質疑。
我11歲那年第一次讀《魯濱遜漂流記》,當時依我的年紀我就發現,這書是一本徹徹底底的宗教主旋律,每一次魯濱遜遇到危機,只要他祈求神的庇佑,他就能逃過一劫。相反,如果他對神有所質疑,他就會遇到磨難。
完全沒有本片過癮。
完美信仰的幻滅
前面提到了派對神的第一次有聲質疑,其實在派親眼見到老虎吃掉羊的那一個瞬間,派是有一個質變的——從完美的信仰到包容的信仰。
也就是說派的心中,以前的完美的信仰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可能有一點缺陷的信仰。(神可能是至善的,但是神所創造的世界並非至善的。)
有些人由此討厭父親這個角色,我想說,如果你討厭父親,確實不為過,但是,父親的教育可以讓自己的兒子更順利的生存下來,讓自己的兒子懂得,並不是說你心中充滿信仰,就不會遇到致命的危險。
從這個角度,我們可應該理解一個父親。(當然,我們更愛感性的母親)
從學完老虎吃羊這一課起,派的世界觀一下子不同了,他眼中充滿的東西全然變成了客觀的實物。以前可絕對不是這樣。
這一點,也佐證了,派之所以能背誦出圓周率來,也是因為他內心深刻的體會到了圓周率跟他本身生命的切合度。怎麼說呢?就好像,有的人背政治背歷史背的非常快非常容易,有的人背誦統計的公式背的非常快是一個道理。
影片中,雖然pi是派自己給自己的起的名字,但是大部分時間,家裡人都管他叫派,而不是本名piscine。岸芷汀通過這個情節,(一開始母親叫派吃飯,喊的是派,然後見派沒有反應,於是打算跟他聊兩句內心話。這時候稱呼是piscine。於是岸芷汀認為,派有可能類似於昵稱,當談到正經事的時候就自然會說全名。)
類似於: 二狗吃飯了!二狗去幫我把包拿來。
王雙犬呀,你也老大不小了,應該找個媳婦結婚了。
【宗教展演】
裡面出現了很多有關於宗教的內容,作為一個十分重視觀眾感受的導演,其影片絕不會像第六代導演那樣閉塞,對於這些知識並不一定需要大量了解才能看懂。當時我看完這片之後,特意在圖書館花了幾天時間了解了一下所提宗教的相關知識。
(宗教和宗教學是兩個概念。岸芷汀以前看哲學書的時候,幾乎學不到關於宗教的內容。)
這裡統一稍微介紹一點點。因為很多懂宗教知識的朋友拿著宗教的內容來過渡解讀這個電影。這裡,岸芷汀也一一切片一下。
有很多人認識卡巴拉是在eva里,(EVA就是一部猶太教哲學的動漫)有人認為,實際上卡巴拉的影射是在影射李安自己,說李安就是個卡巴拉的信奉者。
實際上在電影中,很多人一看到蓮花就說是維濕奴,當然,看到蓮花能想到哈利神沒有問題,但是不代表所有的蓮花都表示哈利神,影片沒有給出明顯的細節證據。
「伊甸木」中,卡巴拉之樹,勃勃生機之下是無數的血肉供給,實際上卡巴拉就是會吃人的,而且需要吃人,白天提供食物,晚上獵取食物,這就是卡巴的生命模式,派所看到的就是卡巴拉無誤,卡巴拉不是免費的供給者,實際上是地球的飼主,地球的血肉就是它的糧食。
因此有人認為,影片中的食人島真實存在。我想說,食人島確實真實存在,但僅僅存在於那些信封卡巴拉的人的心中。
有人認為:食人島就是地母卡巴拉,白天象徵活著的狀態,晚上象徵死了的狀態,在卡巴拉的哲學裡頭,活著是向卡巴拉母親借貸,死後就要徹底的還給地母,而派口中的那句話,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派後來才去了大學教卡巴拉,也是這個原因,因為這次漂流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都是借來的,又何必在意太多,所以他才說,既然發生了,又何必去問為什麼。我認為,影片僅僅是借用這個線索而已,其價值內核並非電影主旨。
電影的主旨還是在兩個故事的選擇上。
電影雖然鋪墊穿插了許多宗教的元素,但電影本身的主旨並不是講宗教的。就如李安在接受採訪時說的:「信仰不等同於宗教。事實上,在大海里漂流,完全不能上教堂,不能進廟宇,人世間宗教的儀式被完全剝離掉了。」
岸芷汀一直強調,第二個故事是客觀實際的。但是岸芷汀並沒有說第二個故事是真實的。因為,只有你內心接受的故事,才是真實的。這是這部影片帶給我們的思索主旨。
換句話說:第二個故事是實際,第一個故事是真諦。
Pi 出生成長在印度。一個宗教氛圍濃厚的國家。
印度地處東西交匯之地,從古代起就被雅利安人征服過,之後還遭遇了亞力山大東征等大小戰爭,直到後來19世紀的英國殖民。加上這期間的貿易往來,東西兩種體系的文明在這裡交織碰撞。
(今天很少有人會將印度和「希臘化」這個詞聯想在一起,然而「希臘化」這個詞就是指的被西方征服過的東方,這種文明所呈現出來的「混合主義」;最初就是在宗教上得以體現的,既「泛神崇拜」和「諸神的混合」。)
在印度,宗教和神話也像今天的科學那樣是不斷發展、演進、修正的。從梵天到毗濕奴,從早期的佛教到後期的佛教,其神學思辨之精密絕倫,寓意表達之優美可謂是嘆為觀止。
如電影中提到的那樣,晚期的印度教認為在世界開始之前,未經出生便存在的生命,被稱之為毗濕奴。世界由他的睡夢開始,在他的沉睡中,從肚臍長出了金色蓮花,蓮花中誕生了梵天,再由梵天的夢、無知、慾望和妄想創造出其他的生命。而梵天所處的世界被稱之為摩耶女神,她是毗濕奴的妻子。
Pi的成長經歷也面臨了這種混合主義的環境,母親用故事啟迪的「傳統」(神話、宗教)以及父親教育給他的「新派」(理性)兩種不同的世界觀。這兩種矛盾一直蔓延到他們的餐桌上,究竟用什麼才能看見真相?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像電影中,被用兩種不同敘述方式描述的一個故事一樣。 一個是真相(真諦),而另一個是事實。
【故事重述】
由於細節過多,岸芷汀再給大家重新梳理一遍這個故事,按照影片的順序。
Pi生於印度並且同時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父親經營一個動物園,派從小就了解動物的習性……
派舉家遷往加拿大,與他們同船的還有動物園的動物,Pi的父親想把它們帶到異國他鄉賣個好價錢。但是動物園園長一家經歷了一次沉船事件,除了Pi,其家人全部遇難。Pi僥倖落在救生艇的艙蓋布上得以生存,與他同處一艇的還有一條鬣狗、一隻斷了一條腿的斑馬、一隻母猩猩,以及一隻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馬,老虎又殺死了鬣狗。接下來這個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對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無法戰勝老虎的Pi最終選擇與它一起面對漂流生活。7個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魚捉蝦,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餵飽老虎,也讓自己活下來。當然,這場漂流也遇到了暴風雨、鯊魚的襲擊以及各種精彩而血腥的險境。在Pi與老虎所剩的食物耗盡後,陷入絕望的他們已準備從容赴死。但奇蹟的是他們隨著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島嶼。在短暫的停留休整之後,他發現這兒是個食人島。驚恐的Pi與老虎再次開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灘上獲救,那隻老虎卻頭也不回地消失了。
但是如果這部《少年和老虎海上歷險記》情節發展到此為止,岸芷汀前面已經說過,考慮到李安以前的水準,岸芷汀打算破天荒的給他打一個0分。
但是直到派講出最後那個所謂杜撰出來的第二個故事之後,往複的鏡頭便一幕一幕在腦海中閃現,之前的所有好像並無深意、漏斗百出的細節都成為了伏筆,使這整個故事融會貫通的串聯起來,打破了原本充滿和諧和愛心並且奇幻的冒險故事,而只一個有些殘酷無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現在眼前。
電影的結尾,當派與兩個日本的公司代表講述了他的奇幻冒險之後,兩個日本人並不相信且視為兒戲,並希望派講出一個沒有動物,沒有小島,沒有狐鼬的真實故事。
派講出了另一個版本的海上求生記——其實,救生艇上並沒有動物,只有一個廚子、一個斷了腿的水手、Pi和他的母親。廚子殺死了母親,最終派忍無可忍同樣殺了水手。
最終只有Pi活了下來。這個故事伴隨著兩個日本人驚恐的表情講完了,Pi問作家,這兩個故事,你相信哪個?作家說,有老虎的那個(第一個)。Pi回答:所以你跟隨上帝。
我們理所當然的會以為他們會選擇這個第二個故事(是不是跟設定他們是日本人有關係?大家都習慣了鄙視他們。。。)。
但是作家打開檔案時,寫在後面的是:他和這隻老虎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後,這樣一句話,顯然他們採用了第一個故事。
對應關係:斑馬:中國人
鬣狗:廚子(遵循生存主義,並未完全喪失良知)
猩猩:母親(遵循至善原則)
老虎:派的伊底(原始衝動和慾望)
派:派的自我和超我(遵循現實原則和道德完善原則)
牙齒:母親的牙齒
殺人湖:胃酸之類的東西
狐獴:腐屍體衍生物如蛆蟲等
其實影片的名字翻譯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完全出於市場考慮的。因為,其本名叫做《life of pi》即便是英語再爛的人也知道,這三個單詞完全沒有辦法能夠表達出「少年」、「奇幻」和「漂流」三個概念。
【故事補充】
「理查德?帕克」的故事:
理查德帕克是真實吃人海難故事的男主角的名字。
1884年,「木犀草號」(Mignonette)遊艇沉沒,4個倖存者坐上了救生船,被困大西洋,除了船長Thomas Dudley、大副Edwin Stephens、船員Edmund Brooks,還有一個名叫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rker)的17歲男僕,他同時是一位孤兒。因為不聽勸阻,飲用了海水而身體虛弱。其餘的三個人經過兩次談論,是否要殺了其中一個人而使得另外的人活下去。其中第一次他們選擇了抽籤的形式,由於帕克非常虛弱,沒有參與抽籤。但是當抽籤結果出來的時候,卻遭到了中籤者的反悔。他們經過第二次談論,選擇殺死虛弱到瀕死的理查德·帕克,被其他人吃掉,因此,救生艇上的其他人得以生還。
這就是後來倫理學與法學上著名的「女王訴杜德利與史蒂芬案」(R v Dudley and Stephens)。——根據陪審團認定的事實,法官宣告被告犯有故意殺人罪,駁回他們的緊急避難抗辯。被告被判處絞刑,但在支持起訴的哈考特爵士的建議下,最終被維多利亞女王赦免。
於實事,船上的三個人參與謀殺了理查德·帕克,無可辯駁的死罪。然而出於海上的特殊情況,尋求女王的赦免,也巧妙地解決了這一宗公案。也是典型的理性和感性結合的例子。 (該部分岸芷汀摘錄自維基百科)
附錄一:
【楔子——陳述版故事文本】
岸芷汀想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你知道么 岸芷汀是個素食主義者 從不吃肉。素食者有很多種。有的人完全不吃肉 連聞都不願意聞一下。有的人只是不吃肉 但是會吃蛋類跟奶製品來補充蛋白質。我是後者。 我是不吃肉 不吃動物油 但是會吃蛋類跟奶製品。
其實我並不是從來不吃肉 。不是生下來就沒吃過肉。是從我7歲那年開始 之後不吃肉的。
我家裡沒有一個人有嚴格的宗教信仰。所以我也幾乎沒有受到過佛教或者天主教之類的傳教或者熏陶。是因為一件 說起來很有趣的事情。
我7歲那年,是我過完7歲生日之後的一周周末,我家附近有一條河。我現在記不清楚哪條河的名字了,因為現在河被填埋了,所以沒有了。大致記得那河的名字叫 子午河什麼的。我7歲生日之後的一個禮拜的周六。我在河邊玩的時候,發現那天河邊的沙土很乾燥,我就用這個土來砌房子。你知道 我手工一向很好。房子壘的很成功 。簡直可以說漂亮極了。之後我覺得這麼好看的房子應該住個誰。當時我沒有手機 也沒有微博,不然的話 我一定會發一個微博 炫耀一下。我就在想,我讓誰住進去呢?我出門不能隨身帶著自己的玩具大兵、恐龍、奧特蛋什麼的。我自己又不甘心放我自己的手指住進去,僅僅是我的手指在裡面 是件多麼無聊的事。於是我覺得要在河裡抓一條最漂亮的小魚 ,讓這個小魚躺在裡面睡覺,該多麼美好。
於是我順著淺灘往上走。走了不太久 就發現有一條 我當時的手掌一半那麼大的小魚在河邊游。挽起褲腿 下河之後 熟練的技巧使得我很容易就抓到了它。。
這小魚漂亮極了。一般的鯉魚是白色的鱗片。這魚的鰭鱗是紅色的。翅麟還有點淡藍色的感覺。我一邊跟她(魚)聊天一邊走回來 ,把它放進我築的城堡中。你知道 孩子築造的城堡 上沿是沒有封口的。這魚先是在沙土上狠命的掙扎了一小會兒。突然把整個的城堡都撞得稀碎。幾乎要飛起來。她撞碎我的城堡的那一剎那,我發現 她在我眼前的瞬間幾乎是定格的。她的翅鰭突然變得好大,頭部和身體突然彷彿縮小了。
那個剎那我瞬間反應出 : 她不是在跳——而是在飛。
狠命煽動的魚鰭變成了蓬勃而出的翅膀,魚須變成了觸角,一切的細節似乎都在那「騰」的那一聲,竟綻展、開放、完滿!她 蛻變成了一隻蝴蝶。
如果你以為故事到這裡就講完了的話 你就錯了。
每次有不熟悉的人請我吃飯的時候 都會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吃肉,我都會說這件經歷給他們。
但是作為他們來說,有的人相信這個故事。也有的人不信 。當然了,這很正常,因為畢竟是個有點離奇的故事。
如果他不相信這個故事。我也不會勉強,如果他們一定要我說一個更合理的理由,我就會給他們講另一件故事。
我從小出生在醫院裡面。當然有人會說 大家都是出生在醫院。可是我所說的出生跟大家的出生 含義不一樣。我說的是,我從小從醫院出生,在醫院長大。我媽媽跟我爸爸都是大夫
一個內科一個骨科。我7歲的那一年,我爸爸升職當了副院長,他很高興,於是他覺得讓我也學醫或者學跟醫學有關的專業,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後來學了生理學。
也就是在那一年 (我7歲那年) 我爸爸第一次教我有關醫學的專業知識,我學的第一堂課就是手術。
我過完生日的第6天,我爸爸從外面帶回家一隻兔子 。然後跟我說教我一個小手術 。看看我有沒有興趣。
我當然有興趣。只是我不知道 我要做的事情,會跟眼前的這個兔子有關係。我爸用一個注射器將一段空氣從兔子的耳朵血管中注射進去。兔子很快就痙攣的很厲害,緊接著就不動了。
然後我爸教我從頭到尾一刀一刀如何對兔子進行解剖,分別介紹各個器官和組織,把它們都遊離出來。介紹完然後再原封不動放回去。最後縫合好。
我以為兔子會醒過來,結果它沒有。
後來我在回憶這件事的時候 總是在想 爸爸當時注射空氣給它的時候,我不應該聽我爸爸的,因為當時我雙手按住兔子 不讓它亂動 直到它完全不動 了。我後來一直認為,我覺得我當時應該鬆手。
好了,故事講完了、
你當時以為我剛剛開始的時候,其實故事早就已經開始了 。故事並非從「我7歲那年」開始的,而是在我說「 岸芷汀是個素食主義者的時候」 故事已經開始了。
當你以為我一共說了兩個故事的時候,其實 實際上 我只說了一個 故事。
附錄二:本片岸芷汀最愛的兩個細節 欣賞
(印度教主神)黑天小時候有一次被小朋友說他吃了土。
於是母親就過來詢問,但黑天否認了這一點。
母親說:「那好吧,你給我看一下你的口中到底也沒有髒東西吧,給我看了我就相信你。」
黑天張開了他的嘴巴,
而母親在他口中看到的——
是整片宇宙。
能看到這裡,您肯定辛苦了,感謝您的支持。
………………………………………………………………………………………………………………………………分割線 ……………………………………………………………………… ………………………………………………………………………歡迎大家的評論、分享和關注,感激不盡。
1905岸芷汀
這是一部非常唯美,震撼,值得回味的作品,有很多相互呼應的地方,也充滿了隱喻,越回味越有味道,是一部難得的偉大的電影。
說說我的理解。
1.首先一開始作家反覆強調,說乾爹介紹PI他有一個能讓他相信上帝的故事。所以這是一條主線,是關於信仰的,信仰到底是什麼?信仰不是你相信什麼神,而在於你相信有什麼力量能夠幫你度過殘酷的現實,支撐你的信念,相信你的堅持。信仰和現實的關係,信仰來源於現實,高於現實,指導現實。
2.老虎名字為什麼叫「理查德·帕克」?理查德·帕克是一樁真實吃人船難故事中的17歲主人公的名字。1884年,Mignonette號沉沒,4名船員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務人員,還有個名叫理查德·帕克的男僕。漂流中,3名成年船員理性泯滅,殺死了帕克,分食他求生。在英語一些語境下,「理查德·帕克」常和海難聯繫在一起,意味著漂流、自相殘殺。所以老虎其實就是PI真實經歷的隱喻。
3.關於選擇:3.1. PI的乾爹用巴黎游泳池的名字給PI起了類似英語Piss小便的名字,使PI的成長過程受盡嘲笑,但是PI選擇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PI,並背了數千位圓周率,表現出了PI堅韌的性格。而海面平靜唯美又充滿絕望的景色和游泳池的唯美形成呼應和對比。
3.2.PI從小從母親那邊繼承了對宗教的濃厚興趣,從印度教到基督教,到伊斯蘭教,PI不停地在追尋生命的意義和自然地相處之道,媽媽受過高等教育卻駐信印度教,爸爸相信科學,而媽媽覺得爸爸說的幾百年的科學遠遠超過幾千年宗教的成就也是對的,父親在PI餵養老虎上對PI進行的現實的殘酷的教育,兩個強烈的衝擊最終讓PI在海上度過了228絕望的漂流。所以科學和宗教信仰並不矛盾。
3.3.PI最後的選擇是用一個夢幻的童話代替殘酷的現實,最後老婆兩個孩子一起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這其實就是一種信仰。信仰不是你相信什麼神,而在於你相信有什麼力量能夠幫你度過殘酷的現實,支撐你的信念,相信你的堅持。
科學只能解釋心靈之外的事物,只有信仰才能回答心靈。
剛看好回家,我媽問我,電影好看嗎?
我卻不知道如何回答。
這不是一部可以用「好看」來形容的電影,是因為它並沒有帶給我強烈的愉悅感和爽快感,不像其他的一些標準大片。
然而,它卻帶給我巨大的豐富的各種情感,以至於我看完之後獃獃地坐著看字幕,字幕放完都緩不過來,說不出話。
豐富不足以形容此種情感之巨大,震撼不足以形容此種情感之衝擊。
我只能獃獃地坐著,看著字幕放完。
我感覺很難過。
難以言語這種難過來自何處,這樣的難過的情感混雜著一些appreciation,猶如欣賞櫻花落下,淡淡美麗憂傷。
然而,櫻花明年還有,能帶給我這樣情感的電影,我很難相信自己還會看到。
這部影片帶給我顛覆性的觀影體驗的同時(一定要看IMAX啊!親!),這個故事帶給我如此之多的情感想表達,以至於我必須寫下來。
【以下涉劇透,慎入!】
我不知道影片是否完美的詮釋了小說,起碼,影片所詮釋的故事已經足夠豐富和精彩了。
我難過的是,這個故事提了很多問題,關於人生,關於自然,關於孤獨,關於信仰,關於上帝。
我難過的是,這些問題,我一個都答不上來。
生存,還是信仰?
當生存和信仰發生衝突的時候,你選擇生存,還是信仰?
Pi是印度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徒,是一個素食主義者。當他漂流在海上,捕魚充饑,第一次好不容易殺死一條魚,他看著那條魚的眼睛,他說,對不起,感謝
你作為魚拯救了我。他哭了。為了生存,他違背了自己的信仰。
他一直都不明白,為什麼上帝要懲罰一個無辜的人,自己的兒子,來為所有其他人贖原罪。
他真的在看嗎?
心中之虎
那隻老虎,是不存在的。
對此,片中有很多鋪墊。第一次喂虎被父親責罵留下的心裡創傷,失去全家進一步受到心理創傷,動手殺人更是跨越底線,孤獨的漂流使得心理分裂,於是放出了心中的那隻孟加拉虎,還補全了之前的情節,只因為,這個故事更讓人喜歡——撫慰受到這麼多創傷的心。
最精彩的那個鏡頭,老虎望向海洋深處,看見魚蝦再游,看見諸多動物,看見弱肉強食,望向海底,看到那艘沉船;然後繼續深入,鏡頭拉回,是Pi在看著水底。暗示了少年與虎,本就是一體的。
虎是你生存最大的敵人,卻是使你努力活下去的動力,你不停的想馴服它,想殺死它,卻也無法忍受失去它。
漂浮島的含義
Pi說:I lost my family. I lost everything. What do you want from me.
Pi說:We are going to die.
然後他們來到了漂浮島。
這是簡直是個世外桃源,清澈的淡水,與世無爭的活猻。正當我們以為主人公會變成魯濱遜的時候,夜間的漂浮島卻顯出了神秘的幽光。這是一個吃人島。島嶼本身,會殺死動物,消化掉人,讓骨骼發出淡淡幽光。
上帝會看著你,在你彈盡糧絕最絕望的時候幫助你,可是你卻不能講上帝的幫助當做安逸的理由,別忘了,你是有罪的。所以,Pi一直在說 I"m sorry.
Coz he is watching.
最後,人生是無奈的,人類是渺小的,你根本沒有辦法避免受到的傷害,你只能奮力地甚至扭曲的從傷害中進化出來,然後
活下去。
直接轉昨晚看完後寫在自己 blog 上的影評好了。註:以下內容包含嚴重劇透。
首先要贊的是電影的敘事。直到影片結束,我們才知道這個故事有兩個版本。在此之前觀眾一直在跟進動物版本。在結尾處,真實版本忽然被引入。直至此時,觀眾才明白先前的故事是一個比喻。而就在此刻,整部影片的重量忽然全部壓下,帶來了很重的「後勁」,使人如飲醇酒,不知不覺間便已經著了道,醺然不能自拔。而且,故事版本的奇幻色彩不僅未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奇異的加強。此前印度的哲學背景,動物園的奇妙設定,少年的名字,所有材料無一浪費的全部變成恰到好處的鋪墊。這樣的處理手法已經超出敘事技巧的範疇,實在大手筆。相較原著,對真實版本的縮略處理又恰到好處的避開了電影分級帶來的票房問題,此處理真神來之筆。
其次要贊的是電影的立意。從印度背景開始,我就很喜歡少年父母的世界觀衝突。作為一個業餘哲學愛好者,你們知道秉持神秘主義立場的我會站在哪一邊。飯桌上第一次辯論的時候,我就默默的想,僅憑這一場飯桌對話和少年與我心如此契合的宗教觀,此片已經值回票價。哪料到後來還有如此神展開。動物性與人性乃至神性的交織,衝突,極端生存條件,奇異島的隱喻,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如此完美。
我對電影一直以來都是外行里的外行,所以下面簡單說說我對這個主題的想法。
海難逃生困境一直是哲學和倫理學喜歡的情景命題,原因當然是這種情況下生存需要和傳統倫理的強烈衝突。然而此片的大量筆墨卻著意在猛虎被喚醒之後的故事。這已經避開在倫理和生存間巧妙尋找 Balance 這種技巧性的命題,而轉入人如何與心中被喚醒的獸性和先天被母親所植入的神性之間調和,相處,保持距離和警醒,這一更加微妙,也更加屬人的領域。
這裡可以看出此片的另一好處,即,當最後縮略的真實版本被觀眾意識到之後,先前的動物版本竟足夠還原所有真實版本的細節。廚子的猶豫和掙扎,佛教徒的痛苦,母親的慈愛,全部已經隱含其中。當猛虎被喚醒之後,片子就轉入了少年如何與猛虎相處這一非常富於細節而又隱含層層深意的部分。
首先當然是保持距離和各種自衛的手段,否則就會被猛虎吞噬。然後是馴化的努力,當各種馴化或者講和的努力全部失敗之後,人和猛虎都奄奄一息,在造化,天意,自然面前,將死之時互相有了某種憐憫的達成,此時就會到達奇異島。
奇異島的設定,是整部片子里最詭異的所在。島上有淡水、樹根,狐獴和空間,這樣,人與虎就有了和平共處的基礎。二者達成協議,開始一同在島上生活。然而,到了夜晚,魚的屍體和此前不幸遇難者的牙齒,都向 Pi 昭示了這種暫時的和平只會毀掉他。雖然不會被猛虎所吞噬,但人和老虎的分離也只會造成毀滅。這裡人與虎的分離酷似村上小說里人和影子的分離。在那裡影子代表了逃離的慾望,這裡虎則代表了行動的活力。
終於,人和虎一同回到了正常世界。當外部的極端環境消失之後,虎便回到人內心的叢林之中。Pi 此時的複雜情感,傷心,失望,痛哭,全部已經變成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沉默體驗。
謝邀。
這不是一部海上救生電影,這是一步野心勃勃的作品,也是李安電影生涯的新台階,一部敘事,立意,視覺都快到其巔峰水準的電影,挽回了他的《色戒》在我心中的丟分,觀影時分心潮澎湃,出了電影院略一回味,又覺得故事背後有很多觀影時分沒有體會出來的東西。
總之而言,李安上了新台階。他終於找到了他最擅長的東西:神秘和溫情。文化在他手裡,成了電影故事的驅動力。幾乎他的作品裡面的電影情節,幾乎和文化有關。
最讓我滿意的就是對那隻孟加拉虎的處理,我想國內導演一定處理成Pi和老虎最後難捨難離,卿卿我我,在煽情的音樂中緩緩惜別,我敢百分之一萬肯定。
但是電影中的那隻老虎,是有尊嚴的,是有個性的,他不是Pi的寵物,他們也不會那麼濫情的成為朋友,他們彼此對給對方活下來的理由,最後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一點我非常喜歡。
至於兩個真假難測的故事,這裡就不劇透了,這兩個故事中間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電影中的每一個伏筆都是有意義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可以做諸多的聯想和和解釋,這是我很欣賞的。
很多英語文學都喜歡雙敘事,故意混淆真實和虛幻的接線,夢境,心理分析,性格暗示都成為重要敘事環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發現有相當多的暗示在提示這一點,我想這也是我相當認同的。
最後,CG部分實在是太好太好了,那隻由Rhythm Hues做的CG老虎,我睜大眼睛也看不出任何CG痕迹。還有在台灣是池子裡面拍的海上場面太真實,合成水平是超一流的。
李安又成為我最喜歡的導演了。瀉藥,有劇透,未看請繞行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片子的海報,那時還叫《少年pi的奇幻漂流》;我並不知道這個片子的背景,在我想來這樣的片名應該是某個國產電影廠商拍出來騙小孩子錢的,就像什麼賽爾之類的。讓人喜感的是,主人公居然叫」Pi",丫居然叫屁,請跟著我拼讀」P~i~屁「。我想著滿電影院的小孩,看著一個叫屁的小孩的冒險故事,我就想笑。
不久之後有人告訴我之這個小孩叫π,不叫屁;少年π也不是個國產影片,而是李安導演的3D大片,並且評價不低。由是我好容易積攢起對該影片的興趣,攜家眷親自觀看了此部影片。
影片開頭描寫動物園的3D鏡頭相當的華麗,應當算上年度最佳。之後不久,我發現這還是關於屎尿屁的故事。我們可愛的主人公,因為名字的諧音很像「小便」而苦惱不已,之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名字改為「Pi」-π。一個和屎尿屁掛鉤的影片應當是很歡樂的,這個大概也不例外吧,我由是想到。
之後的影片大抵上是沿著歡樂輕鬆地情緒進行的,除了猛虎出現時的驚呼外。之後的1個半小時裡面,電影院裡面充斥著歡聲笑語,咀嚼爆米花的聲音、喝可樂的聲音、聊天的聲音。以及為我們主人公pi加油的聲音,「快點抓個魚,給老虎吃」。看起來大家都是來看奇幻漂流的,一個人和一個可愛的老虎,配上壯麗的海景,感覺還不錯。旁邊的一個妹子,說了這麼一句「他為啥子要打老虎啊,嫩個乖」,大體上這就是看這部片子的心態了。當我們的主人公試圖用小便來圈地盤的時候,被孟加拉虎用小便回敬,噴了他一臉,以及一個不屑的表情;你看這果然是個和屎尿屁戚戚相關的歡樂影片,我叫他少年屁果然是沒錯的。
這種歡樂縱觀全場,直到那份調查報告。嚴肅的日本人、白色的病房和病床,以及那句「我們需要真相」,讓奇幻冒險拉回了現實,接著π講了另外一個故事,一個關於人殺人、人吃人的故事。這個故事的開始我還在想,他真會編呢,漸漸的,π那發自內心的悲傷,點燃了我心中的小情緒。一瞬間,影片之前的哪些鋪墊,哪些精彩的話語充斥腦海;我頓時失語了。隨著影片進一步的深入,劇場漸漸的安靜了下來,π的故事感染了所有人。接著,影片結束了,我們在電影院享受了歡樂,並將思考帶回了家。
在那一刻,我意識到這是個關於人心之爭的故事,一個自我控制的故事。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個關於信仰的影片,我卻不這麼看;「看到什麼,取決於你相信什麼」π的父親似乎如此說過。我們每一個人都懷著赤子之心來到世界,幻想著能和世界的一切和睦相處,就像小年時期的π對孟加拉虎哪樣。生活的艱難和險惡、基於利益的人情關係、赤裸裸的金錢社會;或者背叛、歧視,以及失敗、挫折,沒人能順順噹噹的長大。就像我喜歡的另一部影片《天氣預報員》里的一句對白「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這個詞」。我們最終都順應了這個社會,「我向你徹底臣服,你還想讓我怎樣?」,π如此發問,我們又何嘗不這麼問過。當我們翻開年少時的日記,和同學一起回憶年少時的純真,也許使我們更加的深沉、能將感情隱藏的更好,我們有多久沒像那是哪樣單純的歡樂過了?我們順應了社會,社會也改變了我們。有多少人能像π哪樣,上岸之後將猛虎放歸山林,以赤子之心繼續前行?
謝謝李安給我們講了這麼好的一個故事。他用一個半小時的特效來鋪墊,來賺票房;最後用二十分鐘,來發人深思;凡是做到這兩者的,都能在各種獎項評選中獲得不錯成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無疑是奧斯卡年度最佳影片的最有利競爭者,並且至少獲得二個以上的其他奧斯卡獎項。Congratulations~Ang Lee 李安是個人文氣質很重的導演,所以不管他的電影表面題材是什麼,他最後講的,都是人文關懷方面的東西。《卧虎藏龍》是寬容和釋然,《色戒》是信仰和執著,《綠巨人》是家庭和命運,其他諸如《斷背山》《飲食男女》《冰風暴》之類的,更是意圖明顯。這一次的故事很魔幻,老少咸宜,但是能理解多少,就要看你知道多少了。
有的電影之所以神奇,是因為它在短短的一部電影的時間裡,通過畫面和語言表述了自人類誕生以來所有知識和文化的精華。不論你是看動作片、喜劇片或是愛情片,裡面所有的東西都有起源,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但是怎樣理解,理解多少,就要看觀影者自身的知識有多少,對事物的理解有多少。
《少年派》首先是部適合兒童看的電影,因為它的故事很美好,畫面很美好,立意很美好,小孩子看的懂的部分,都很美好,看不懂的部分,也不會引發小孩子去追著家長問「為什麼」。
其次,它也是部適合青少年看的電影,因為他有愛情,有冒險,有成長,有青春的迷茫和甜蜜,有再也尋不回的純真愛情和友情。
同時,它也是部適合成年人看的電影,因為他有人生,有信仰,有生死,有世故,有對現實的諷刺和批判,有對家庭的關心和照顧。
還有很多其他的人群,也可以看這部電影,因為他思考了起源,思考了世界,思考了宇宙,思考了萬物,思考了人生在世內心最深處的東西,思考了每個人都曾經思考過的那些問題。
派的名字指的就是π,就是圓周率,一個無限不循環無理數,代表了人生無法預期的各種遭遇。派小時候因為名字被人嘲笑,卻因為π而為自己正了名,從此成為了學校的名人。有句話說:自卑的人有兩種,一種努力讓自己不自卑,另一種努力讓自己看起來不自卑。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自卑的,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因素在內心。自卑是因為軟弱,是因為做不到某些事情而覺得自己無能。有的人選擇去對抗這種軟弱,讓自己變的強大,從而不再自卑;有的人則用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來遮掩自己,華麗的衣服,高檔的用品,以及其他所有可以滿足「面子」的東西,讓自己有一種擺脫了自卑的假象。
派是個不服命運的少年,小時候對抗自己的名字,漂流時對抗危險的老虎和大海。在第一次見到老虎吃羊後,派封閉了自己的內心,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其實他也像被困在大海上的老虎一樣,沒有屬於他賓士的叢林,卻又只能去接受,用力的生存,一直到某天回到叢林,找到自己生存的價值。
派有三個宗教信仰,他信印度教的毗濕奴,也信基督教的耶穌,後來又信了伊斯蘭教的阿拉。派的父親告訴他:你什麼都信,其實就是什麼都不信。宗教是把雙刃劍,它可以成為你人生的墊腳石,也可以成為你墮落的理由。對於派來說,對宗教的「貪婪」無非是他好奇的結果,因為他想要屬於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又不知道該如何獲取,他熱愛生活,但又不理解生活,所以他只好從宗教的大門前進。宗教的最大好處是會引導你思考,無論那個所謂的主存不存在,一個會思考的人,自然會讓自己的生命精彩起來。派雖然一直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麼,但是他的思考讓他在大海上活了下來。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都會去思考解決的辦法,從來都不放棄。
看電影的時候我注意到一件事,不知道能否拿來作為論據之一。當派在教堂偷聖水的時候,神父說:you must be thirsty。這句話可以翻譯成「你一定很口渴」或者「你一定是Thirsty(當名字)」後來派說那隻老虎是在溪邊喝水的時候被抓的,取名叫Thirtsy,後來是因為登記錯了名字才成了理查德·帕克。這樣的話,是否說明了老虎就是派本人呢?
口渴的老虎,在喝水時被抓----渴望獲得知識理解生活的派,被父親教訓不要什麼都信。
看老虎的眼睛----派說看到老虎眼睛裡有另一個靈魂,派的父親說老虎的眼睛裡只有你自己。
被關在動物園的老虎,吃人餵給它的食物,聽到動靜才會扭動脖子----企圖和老虎交流的派,被父親喝止,並展示了老虎的兇殘,告訴派不能和老虎做朋友,從此派失去了激情。
無緣無故對派的父母進行言語攻擊的廚師(傑拉爾·德帕迪約啊!大鼻子情聖!)----攻擊性很強的鬣狗。
摔斷腿的斑馬----信佛的中國人水手,本來不吃葷,但是因為在船上肉汁是調料,所以吃了。
坐香蕉而來的猩猩----派的母親,來自印度,信仰印度教。
老虎在小船上一直沒出現,直到斑馬和猩猩都被鬣狗咬死了,才竄出來咬死鬣狗----派看到母親被廚師殺死後,內心的猛虎醒來,殺死了廚師。
在漂流的旅程中,派與老虎的各種較量和對峙----一個人的內心搏鬥,同時經歷痛苦和成長,最後不再與自己過不去。
派在睡覺時夢見海底,夢見動物園的動物們,夢見宇宙----思考人生。
漂流的小島,滿島紫色的可吃的植物和狐獴----派是吃素的,在島上他吃紫色植物,老虎則吃狐獴。這個島是人偶爾得到的享樂的機會,讓你快樂,也會奪走你的生命。派甚至把這座島當做自己曾經喜歡過的那位女孩,把女孩送他的手鏈綁在了島上。
陸地和叢林----派到了陸地,回到了人類社會,就好像老虎回到了叢林。
中年派問作家:你相信哪個故事?作家說:有老虎的那個。派說:那麼你離上帝近一些。然後作家翻開保險報告,看到了最後那段關於動物的話。其實,保險公司相信了派的第一個故事,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更多人還是會相信第二個故事。
那隻老虎,就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們曾幾何時放棄了自己的獸性、夢想、執著或者其他什麼東西,而把自己變成了另一個樣子?在今後的日子裡,我們是選擇關住它,放任它,還是馴服它?
其實,這部電影的中文譯名也誤導了很多觀眾,《Life of Pi》,最後怎麼會翻譯成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呢?
昨天三刷少年派,依然很受震撼。最大的震撼也已經不是那些精美絕倫、想像力爆棚的畫面了,而是那個食人小島的隱喻。
之前看的時候,也能感覺到這個島很有深意,但總是不得要領。有人解讀為派吃掉母親的遺體,而狐蒙則象徵蛆蟲。這個想法我是不敢苟同的,因為太一根筋,島是躺著的女人形就按示卧倒的屍體,島上成群的小狐蒙則是軀體上成群的蛆蟲?我認為原著作者和李安都不會這麼無聊,因為這種解讀,完全不能算作隱喻,最多算是象形解讀,太低端。好的隱喻,好的解讀應該是從立意層面著手的。
這次看,成年派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島在白天所給予你的,晚上都會奪走。並且有個細節,派在剛到島上,黃昏時分正愜意的時候,把阿南蒂送他的手帶系在了島上的樹根上。再來綜合其他細節,我認為這個島的確是一個象徵,但象徵的不是空間,而是時間。它象徵了我們人生的一個階段。這是一種很高級的作法,把時間具化為一個特定的空間,歲月中的擁有和逝去具化為空間上的沉溺和告別,對於主題表達來說是事半功倍的。
這個隱喻的人生階段,是一個告別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將會失去曾經珍視的所有,並且學著去接受這種失去。人生之旅上,我們被賦予太多東西:親人、戀人、故鄉,以及在此之上所積澱的生活本身。但是,正如船難這種低概率但總是在發生的事件一樣,某些人在某些時候就會被奪走這一切,或者說,我們每個人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這一切。
派剛到島上,愉快地遊了泳(我就不獻醜去解讀游泳的隱喻了,總之這是對派而言很有意義的活動),將手帶系在了樹根上,我認為這是他打算在此安家的表現。經過一番隱喻的換算後,對應的應該是,我們接受了歲月給予我們的所有,並深以為可以永遠地擁有。至此,人生充滿美好。然而很快,派就發現,這個島在晚上是吃人的。游泳池會變成酸液池,分解掉一切生物,蓮花會把人消解地只剩一顆牙齒。那麼對應的就是,「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命運不會一直給予,它還會奪走一些東西諸如親人,這是你無能為力的。甚至,你自己也有可能「先走一步」,成為被失去的那一個,例如阿南蒂的生命中永遠地失去了派,象徵她的那顆蓮花僅僅留存了象徵著派的一顆牙齒而已,埋在心底。
那麼對於這樣的人生階段,你怎麼辦?只能選擇接受並且move
on,沉溺於其中你是會死的。所以派離開了這個島,並且確信理查德帕克絕對會跟他一起走,因為他和他自己都接受了失去家人以及一切這一事實。
至於那些狐蒙,我認為代表了人生路上,我們所收穫的快樂。它們賦予我們營養,也給予我們陪伴。它們是那麼地眾多,完全充盈著整個小島,又那麼不切實際,似乎永遠也不會枯竭。但是,你帶不走的(儘管派裝了一船艙,但很快就會消耗掉)。它們只會存在於你生命里的記憶之島,給那些凄苦的生離死別一點點毛茸茸的慰藉。
真的 還有第三個故事
說實話 我不是來回答問題的 寫了篇影評 在豆瓣審查不通過 乾脆發到這來了
今生度此身
東方西方的意識形態的根本差異,無外乎於一個「心」字。西方意識形態的成就在於心外之物,而東方意識形態的成就則是對於自心的覺知與反省的知識的傳承。
可是這顆心,我們越是急於將它傳達,卻發現它根本無法得到傳達。我們心中的意念與感知,被我們轉換成語言文字,以求在別人心中喚起相同的感受。或是詩歌,或是小說,或是閑談,雖然我們明白,然我們明白,「我」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想,永遠都是不為外人所知的。沒有人知道一個「我」的存在,正如沒有人真正的知道此時此刻正在閱讀這篇文字的你。身邊的人只能憑著直覺與猜測而感知到你的存在,因為他們無法證明在你的眼神背後,是否有一個正在經歷著喜怒哀樂的無窮無盡的你。
這就是你的處境,不為人知的自我,絕對的孤獨。
天空,大海,一條小船,一隻老虎,共同構成這不為人知的自我的隱喻。
在《少年派》中,將一顆心用隱喻的手法來傳達,由此來講一個人一生的心路歷程,就是隱藏在電影里的第三個故事。正如電影名稱的直譯《派的生活》或是《派的人生》。
李安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男人如何在人生中的大風大浪中經受了歷練,從一個稚嫩的孩子變成一個成熟剛強的男人,直至到達人生巔峰,然後又放下所擁有的一切,出離塵世,終於到達彼岸凈土的全部歷程。
別忘了,第三個故事中,一切都是隱喻,真正的場景是一顆心,而不在心外。
在開始正文前,我想再提醒一下你,真正的主人公,其實是你。因為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在印度神話里,象頭神是排除障礙之神,是命運之神,代表著智慧,象徵著吉祥和成功。電影的開頭,張開雙臂的象頭神的形象,暗示派將要面對一個生死無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派必須破除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否者就只能在苦海中沉淪。
主人公一共講述了了三個故事:
1. 一個單純的奇幻故事;
2. 一個血腥的真實的故事;
3. 一個男人一生的心路歷程;
而在第三個故事裡,所有的人物,動物,場景,都是作為隱喻而出現。如果不先梳理一下這些略顯雜亂的隱喻,電影的台詞就會顯得不知所云,整部電影的精華也無法得到透徹的領悟。
隱喻一,父親與母親
在派的童年,父親是以威嚴的人格神的形象出現的,在海上的漂流中,父親的形象被上帝的形象所替代;
同樣,在童年時期的派的眼裡,母親則是以一種萬物根源的母體的形象而出現。在漂流中,母親的形象被毗濕奴神所替代;食人島,作為娑婆世界的隱喻,介於母親與毗濕奴之間的外形,則是更為直接的暗示。
母親是植物學家,父親是商人,後來將植物園買下,改為動物園,這實際上就是上帝造物的隱喻。父親與母親,共同構建了屬於少年派自己的世界。
游輪上,父親受辱,往昔高高在上的形象此時此刻卻如同一直虛弱的長頸鹿,高傲而又脆弱,不堪一擊,又像一隻忍辱負重的駱駝,為了養家糊口而辛勤工作。派的眼裡,父親已失去了神性得的威嚴,(在郵輪船艙里,駱駝與長頸鹿的形象在父親背後出現。這兩個動物是父親的形象的暗示)。正如端莊美麗的母親,在死前,也顯示出了雌性動物性的本能。就像一隻垂死的母猩猩。這些經歷都是異常殘忍的。
隱喻二,大海,小船,老虎,派
先說派與帕克的關係,在漂流開始之前,已經有三次暗示:
第一次, 是在虎籠里,父親教導他說:「當你凝視他的眼睛的時候,看到的只是被反射回來的自己的情緒。」在漂流中,派多次凝視老虎的眼睛。也就是父親的這句教導,在有機會殺死帕克的時候,派緩緩的放下了斧子。因為他認清了,自己與帕克本為一體。
第二次, 是少年派與阿南蒂在圍欄外,從遠處遙望著老虎。阿南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他聽見什麼了,他在用心聽,懂嗎?」這更進一步強調了在漂流中,帕克的身份,就是派的心魔,互為顛倒,同為一體的自我。二者完全相互覺察著對方的存在。
正如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有這樣一句格言:「當你看著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看著你。」老虎最終成為了主人。執著於自我到達極致,就是癲狂。因為你越是執著與自我,你心中的帕克就越發強大。
第三次, 則是「thirsty」諧音的暗示。派為了一個賭注而進入教堂偷喝聖水,並且帶著由此而產生的負罪感認識,皈依了耶穌。神父見到派的第一句話就是「You must be thirsty。」這句話有兩種翻譯,第一種是「你一定口渴了。」在這裡,「口渴(thirsty)」是一個動詞。另一種翻譯是「你一定是口渴。」在這裡,「thirsty」又是一個名詞。兩種翻譯大不相同,因為「理查帕克」的名字,就是倒過來寫的「thirsty」。換句話說,這句台詞的隱藏的含義是:「你一定是理查帕克。」的確如此,因為此時派正承受著偷盜的負罪感。
派與帕克的真正關係是:派與帕克同為一體。
派是清靜自然的自我,而帕克,是顛倒迷亂的自我。
這並不是一個難於理解的問題,不妨想像一下,假如在你憤怒的時候,你會傷害別人,口出狂言,拳腳相向,或是做出更可怕的事情。而當你清醒下來,冷靜下來,你又回為所做的事情懊悔不已,但發生的一切已經無法挽回。你也許會百般解釋,說發怒的你並不是真正的你,你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了些生么。但是你又清楚明白,你必須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負全部的責任,因為做過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與決定。在心地清凈充滿善意的時候,你就是你自己,而在你心中充滿慍怒,無節制的迸發的時刻,你還是你自己。
而在西方的意識形態里,人,是一張白紙,只有通過大量的學習與記憶,人才會具有一個真正意義的自我。而在東方,心本來就是圓滿而清靜的,只是被塵垢所沾染。西方人的學習,是要將自己的頭腦裝滿,以求強大,自由,與尊嚴。東方人的學習,則是為了除去心靈上的塵垢,以求心靈的自在,圓滿,與超脫。
《楞嚴經》中,有一個「佛手倒正」的故事。打個比方,如果一個花瓶,倒過來放,依然是一個花瓶,並不因為它的顛倒放置而不再稱其為一個花瓶。可是花瓶本來應該正過來擺放。一個倒著放的花瓶,讓你覺得彆扭的原因,不在於花瓶本身,而在於「顛倒」這個現實。而「顛倒」本身,只是一個虛無的概念。只要你把它重新擺正,問題就解決了。
「心」也是如此,當你洞見到你那清凈自足的心,覺知到你的慾望,貪婪,怨恨,傲慢,本來都是沒有根基的虛妄飄渺的幻影,那麼,你就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繼續上面花瓶的比喻,如果你認清了「花瓶是顛倒的」這個現實,但是採取了錯誤的對治方法,進而試圖採用是非之爭的方式來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只會帶來暴力的傷害。就像是某人只看到了花瓶倒過來放置的難看,卻對正常放置的花瓶的美麗一無所知。或者說,他根本不知道「顛倒」這個現實,甚至一怒之下將花瓶砸的粉碎,那顯然就是誤入歧途了。西方人常犯這樣的錯誤。在自心以外的世界,他們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偉大成就,而面對自己方寸之間的這顆心,他們卻顯得那麼魯莽,脆弱。
在希臘悲劇中,我們常常看到主人公在面臨毀滅時所迸發出來的巨大的力量。而在最上乘的希臘悲劇中,主人公是被自己所毀滅,而不是為敵人所毀滅。他足夠強大,以至於沒有敵人能夠打敗他。而面對自己心中的邪惡,他同樣將其視為敵人,並且與之開戰,他不明白,這樣的自我傷害沒有任何意義。就這樣,是非之爭,善惡之爭,時時刻刻的折磨著他。他越是堅強,這個戰鬥便越發的痛苦。當他足夠堅強的時候,便走上了自我毀滅之路。
悲劇是希臘人的一道覺知之光,希臘人正是藉助於悲劇來平靜的觀照著自己的內心世界,觀照著自己心中幻化出的意念重歸虛無。看到一個英雄如何徹底的毀滅,他們不會驚駭或是感嘆,而只是藉由一個苦苦掙扎的英雄來覺知著自己心中未曾覺察的部分。就這樣,藉助於一場震撼的悲劇,他們反而獲得了內心的平靜與安寧。亞里士多德將其總結為凈化說。
小船,大海。
小船,就是派的心,船艙,是派心中難於覺察的,隱秘的部分。
大海,就是派眼裡的世界。天空,是派所仰視的上帝,夜空的群星就是諸神。
幼年的派在夜晚認識了印度教的諸神,而在白天皈依了耶穌。所以在漂流中,白天,更多的屬於入世的生活,夜晚,則更多的接近於出世的宗教信仰,以及神秘的內心體驗。
派眼睛所見的一切生物,景象,都是的意念的具象的表達。這些意念,或者是自心起心動念幻化而生,例如象徵著散漫紛雜的思緒的發光水母,躍出水面的鯨魚象徵著派世界觀,人生觀的劇烈轉變。或是外界的人,物在頭腦中投射出的意念。例如,豺狗象徵著兇惡的廚師(他其實是個挺有趣的人),耷拉著乳房的母猩猩象徵著失魂落魄的母親向派展示出的脆弱,醜陋,本能的一面,暴風驟雨的大海象徵著生活中的磨難與絕境,奮力扔出的只有數米之遙的漂流瓶象徵著一顆心恆久的孤獨處境。
解讀完這幾個關鍵的隱喻,我們就可以進入第三個故事的語境之中了。
不過事先,我要重申一下,這個故事的真正場景,就是一顆方寸之間的心。你有一顆心,而在我眼裡,在除你以外的任何人眼睛裡,它只是虛妄之物。正如我的心,不論我怎樣訴諸於語言,你都對我的這顆心一無所知。換句話說,在第三個故事中,真正的主人公是你,真正的場景就是你的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它直指你的內心深處,照亮你曾經未曾覺察的部分。而故事裡所蘊含的先人的智慧,足夠你受益一生。
一. 走出自己的世界
一個男人,若想要成熟,有所擔當,就必須走出自己的世界,變得勇敢,堅強。
可是,一個人若處於自我的迷夢之中,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夢。必須有一種外力能夠讓他清醒。
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派眼睜睜的看著郵輪沉沒。這條船承載著往昔只屬於他自己的世界,閃耀著璀璨的燈光,如夢幻泡影般,下沉,毀滅,不復存在。
從此時此刻,派不得不直面真實的人生,無常的命運,直面弱肉強食的世界。
失魂落魄的派,抱著桅杆,呼喚著父母的名字。海浪顛簸著小船,暴風雨抽打在他身上。他卻只能忍受著。
這樣的感受可似曾相識?
人總是要被一股外力趕出自己的世界,寒冷,悲傷,死亡,羞恥,就屬於這種近乎於殘酷的外力。
派是堅強的,在他把象徵恐懼的老鼠扔給帕克的時候,他已經選擇開始面對這一切。
每個人在一生中終究要面對同樣的抉擇:危機來臨的時候,你是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子里,還是勇敢的迎接挑戰,直面真實的人生。
走出自己的世界,就在一念之間,卻有很多人,止於這一念,直至生命的盡頭,他們依然為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而感到猶豫。毫無意義的思慮久而久之成了摧殘自我的惡性循環,日久天長,凝結成了一層障住自己的厚厚的硬殼。就這樣,自己的世界成為了囚禁自己靈魂的死地。
作為一個男人,你足夠的堅強嗎?邁出這一步,就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就足夠了!
俄羅斯詩人葉賽寧,於1925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使用一根皮帶,在一家旅館裡。
離開這個世界之前,他留下了一些遺書式的詩歌。其中有一首,至今令我難於忘懷,因為實在太美了:
暴風雪在哭泣,就象吉普賽的提琴。
心愛的姑娘,可怕的微笑,
那藍色的一瞥會使我感到羞怯嗎?
我要的太多,啊,太多也不要。
我們很不相稱,距離遙遠,
你年輕,我卻是過來人。
把幸福給少年吧,只留給我回憶,
去追尋往日的野玫瑰在雪夜裡。
我不是寵兒,暴風雪對我象是提琴,
你的微笑凍結了我的心。
在仔細閱讀時,字裡行間,意境之外,彷彿有一雙憔悴,陰鬱而不失童真的眼睛在環繞著我。一種感情在我心中先入為主,在文字被我理解之前。
在這裡,我想從我理解的角度解讀一下這首詩:
暴風雪在哭泣,就象吉普賽的提琴。(詩人正被寒冷與悲傷的感受所環繞。熱烈而歡快的吉普賽音樂,作為曾經的生活的幻景,此時此刻只是顯得虛無縹緲,充滿了反諷的意味。)
心愛的姑娘,可怕的微笑,
那藍色的一瞥會使我感到羞怯嗎?
(詩人已經厭倦了他曾經所歌頌的情愛,而看到了其背後人性的真實。作為一個抒情詩人,他已經身心俱疲。)
我要的太多,啊,太多也不要。
(執著還是放下?明知只是一場迷夢,為何還要執著?)
我們很不相稱,距離遙遠,
你年輕,我卻是過來人。
把幸福給少年吧,只留給我回憶,
去追尋往日的野玫瑰在雪夜裡。
(清醒了,厭倦了。噴涌的靈感,炙熱的感情,都已開始漸漸冷卻。詩人想要出離曾經的自我。卻只是在自我的世界裡出離曾經的自我,如同在一片不為人知,無邊無際的雪夜中,尋找一棵可以救贖自我的野玫瑰)。
我不是寵兒,暴風雪對我象是提琴。
(覺醒的詩人,看到了作為偶像背後的自我,看到了幻景背後真實的世界,這是很殘忍的。)
你的微笑凍結了我的心。
(真是痛徹心扉。)
只有一顆足夠純潔的心,才會寫出如此自性流露詩歌。然而,一顆過於純潔的心,要持存在這污濁的世界上,就不得不為自己的世界製造一層硬殼,為自己營造一個溫暖的安樂窩。可是,當到達一定的年齡,或是經歷了一些事情,將不得不直面真實的人生的時候,這一層硬殼就像蛋殼般不堪一擊。徹骨的寒冷使得你不得不醒來。悲傷,絕望,憤怒,羞恥,諸如此類的感受接踵而至。有些詩人因為逃避而自殺,還有些詩人因為勇於面對而發狂。
同樣自殺的海子,過早的功成名就或許讓他至死也未曾走出自己的世界。也許是因為他自己的世界實在是太美了,也許是因為人們近乎於狂熱的崇拜使得他早已無法分清現實與夢幻的區別,就這樣,他全然迷失在了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世界裡。
過早的功成名就,精神世界的孤獨,固然是海子結束自己生命的誘因。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中,執著於虛妄的自我,在虛無主義的泥沼中掙扎直指耗盡自己的力量,對於一個詩人來說,才是最致命的。
自殺前,海子隨身攜帶了四本書:《新舊約全書》,《瓦爾登湖》,《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說選》。
海子,我能隱約的猜到,直到你生命將要結束的時候,你都在渴望著彼岸,渴望一個你不了解,卻讓你稱心如意的歸宿。殊不知,你只是在自己的世界裡編造了一個關於彼岸的故事啊。你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世界,既非彼岸,又非此岸,只是一個妄想。你的掙扎,你的思考,只不過是迷上加迷,妄上加妄。障住你的那層硬殼,也隨之越來越厚,終於,你已經無力走出。
你帶上一本《新舊約全書》,說明你渴望神的救度,你帶上一本《瓦爾登湖》,說明你渴望孤立於塵世的恆久存在的生活,你帶上一本《孤筏重洋》說明你渴望出離此岸的遠航;可是你卻求助於尼采,求助於酒神,求助於存在主義,求助於氣功,求助於情愛與本能。就像水中撈月,就像蛛網上的獵物,每次掙扎,只會使自己被捆綁的更緊一些。你為何不求助自己那顆原本清靜的心呢!「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在這方寸之間,少年派歷盡千辛萬苦到達了彼岸凈土,而你卻在起心動念之間踏上了南轅北轍的不歸路。
二 降伏自心
心外的世界充滿了艱難險阻,自心深處又有強大的心魔困擾著自己。剛剛走出自己的世界的派,被嚇壞了。一切都讓他無所適從。為了生存,派不得不一面奮力破除障礙,以求自食其力,維持生計,同時調伏自己的心性,不被老虎所傷。
+一個讓你相信上帝的故事
執著於自我——是非之爭——虛無主義,派帶著這樣的疑惑開始了航行。在碼頭閱讀著加繆的作品,應該是此處導演的一個直白的暗示。
一顆躁動迷亂的心,是看不到上帝的,就像是大海,如果沒有足夠的平靜,就無法反映出天空的倒影。電影里,有一個鏡頭,金色的陽光灑滿了澄澈如鏡的海面,而派在虔心的向上帝禱告,此時此刻,他正為那邪惡的自我而痛苦。
在公園的長椅上,派開始向一個西方人講述一個讓他相信上帝的故事,長椅對面的兩條船,暗示這不是一個此岸眺望彼岸的故事,而是站在彼岸的角度,向你講述一個此岸的故事。 1. 逃避看到心中的猛虎,派全然失去了自我,在浮筏上瑟瑟發抖,無助的哭泣,對視著帕克魔鬼一般的形象。派想要求助,扔出的漂流瓶卻只有幾步遠。人就是這樣,覺察到了心的廣大,也便覺察到了絕對的孤獨。想要改變自己,就只能依靠自己。+航海指南航海指南所隱喻的,其實就是入世生活的智慧。不僅告訴我們謀生,工作,休息的智慧,也告訴我們要要以順應的姿態融入社會(「浮錨可確保船與風的方向一致,正確的使用可增加穩定度,減少風浪的不適感」),要以不屈不撓的心態迎接人生的挑戰(「最重要的,是不要失去信心」)。
2. 第一次降伏自心
想要生存,就得成為自己的主人,就要降伏自己心中的猛獸。
這一次,派試圖憑靠外在的信仰,憑靠善惡之爭,是非之爭,以一種強力來壓制帕克。緊接著就是喜劇性的失敗。
他失敗的原因在於,此時的他,不明白他與帕克的真正關係,不是互為獨立的兩個個體,而是互為顛倒的一個整體。他也不明白,降伏自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將是一個漫長的旅程。他更不明白,降服自心,需要何等精深的智慧。
別忘了,也就是這「云何降伏自心」的疑問,引出了一部作為解答的《金剛經》。
2.「你凝視他的眼睛的時候,看到的只是被反射回來的自己的情緒。」
當派有機會殺死帕克的時候,他舉起了斧子,長久的凝視著帕克的眼睛,然後緩緩地放下了斧子。在老虎的眼睛裡,派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回想起父親的教導,他明白了自己與帕克的真正關係,同為一體,互為顛倒的關係。
這就是智慧。而毫無疑問,在《俄狄浦斯王》,《海德先生》中,主人公都將這一斧子劈下去了。
派回到了筏子上,讓帕克重新爬上了小船。以暴制暴的方式消滅自己心中的邪惡就是在傷害自己,當派試圖殺死帕克的時候,他將會連同自己一起殺死。
3. 世界觀的顛覆
+餅乾 淡水 魚肉 雨水
餅乾與淡水,是派的滋養著派的信念的精神食糧。魚肉,是帕克的食物。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上,滿足自己的慾望總是要伴隨著對於別人的傷害。在機遇面前,總是相互競爭;在利益面前,免不了你爭我奪。
鯨魚躍出水面,派失去了淡水與餅乾,象徵著派的世界觀的顛覆;飛魚的場景中,派與老虎爭搶大魚,讓派體會到了,在生存的慾望所喚起的勇氣面前,這隻老虎也是可以打敗的;而在派第一次吃魚肉的鏡頭中,開篇的音樂《派的搖籃曲》又一次響起,只是曲調變得清涼而又哀傷。因為此時,派已經完全出離了自己精神上的安樂窩,融入這弱肉強食的世界之中。作為一個男人,此時此刻他內心中所蘊藏的力量已經開始覺醒,進而以一種男人的姿態來迎接人生的挑戰,不再是一個自我逃避的孩子了。
第二次降伏自心
勇氣,耐心,正確的方法,使得派在這一次終於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降服了自心,成為自己的主人,就是一個男人成熟的標誌。
+幾個重要的步驟:
1. 不動與覺知:
派手持木棍步步逼近帕克,帕克躁動不安,派始終鎮定自若。木棍代表派對於自我的覺知,對自我的每一個意念的覺察,時刻保持警醒。
心底湧現出的紛亂繁雜的妄念,看似強大而難於控制,是因為我們採用了錯誤的方式來面對它。
怨恨,傲慢,邪欲,諸如此類的妄念,
出於良知的本能,一味地向它說「不」,以善壓制惡,以對壓制錯,不僅造成了自壓制自己,自己傷害自己,更會讓這些念想更為強大。
應當明白,這些念想都是虛妄的,當你覺知到它的虛妄的本質,觀照著它的生生滅滅,只需要覺知,不需要改變什麼,漸漸的,你就會發現你的妄想已經失去了貌似強大的力量。
2. 不理:
妄念本來就是虛妄的,它的力量來源於你的執著。
所以,當你不理會他,它就會變得弱小,而你越是直面你的妄想,它也就越發強大。
正如禪宗經典名句:它有千般伎倆,我有一法不理。
派轉過頭,沒有放下手裡的棍子。這個鏡頭所暗喻的正是這個道理。不理會自己的妄念,但是保持著覺知。
3. 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妄念湧現的時候,如果未曾覺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自己的妄念所影響,支配,甚至犯下嚴重的過錯。
《法華經》中的名句「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就是這個道理。
在念頭起來的時候立刻覺察到,也是儒家修身立世的上等功夫。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如貓捕鼠」的論述,所講述的,也是一個頗為相似的道理。
4. 轉化慾望。
派餵給帕克魚肉,並且馴服帕克回到船艙。這個鏡頭所隱喻的道理是:要通過滿足自己的慾望來把慾望轉化為自己生存的動力,順從自己的本性去生活。而不是一味的壓制妄念。要尊重它,它不是你的仇敵,它是與你共度人生苦海的夥伴,是你顛倒的自我。
就這樣,派降服了帕克,降服了那顛倒的自我。從此,他徹底蛻變成為一個成熟的男人,開始變得強大了。
三 迷失
馴服了帕克之後,派的生活經營的小有成就,在幾分戲謔調侃的音樂中,派坐在漁網編織成的椅子上,眼神里頗有幾分君臨天下的氣概。
不妨想像一下,在這個奇幻故事背後的現實生活中,一個打拚到而立之年的男人,也正是在用這樣的堅定,果敢又夾雜著幾分年少輕狂的目光,俯視著自己初具規模的事業。
「想不到一小片蔭涼,就能讓我無比愉悅。」
自食其力的生活,讓派感到了發自心底的愉悅。
「理查帕克的陪伴,會讓我的心情平靜,在這種時候,會令我想到我們同樣缺乏現實體驗,我們都在動物園由一個主人養大,現在都成了孤兒,一同面對那至尊的主。」
派已經能夠愈發自如的與帕克相處。而且,此處的自白,也說明了上帝與父親的關係,即:父親的形象被上帝所替代。
「沒有理查帕克,我早就活不了了。對他的恐懼令我警醒,滿足他的需求給我生活目標。」
這句話就是此時此刻派的處境。問題接踵而來:「我在航行,可是彼岸在哪裡?」
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或者卻不是為了吃飯。可是如果直到生命的盡頭仍在漂流之中呢?如果根本就不存在彼岸,如果人生就是一個產生於偶然並且再次消亡於虛空之中的可悲的瞬間呢?如果真是那樣,為何還要忍耐?為何還要盼望?為何不趕緊享受當下的欲樂?轉瞬即逝的人生,一旦被虛無主義籠罩,那麼,一切的罪惡都可以事先被原諒,善與惡,只不過是虛偽與坦誠的關係罷了。
之後一次失去被拯救的機會,派徹底陷入了迷失之中。
+窺探海底
這組鏡頭也是派窺探自己內心深處的過程。
烏賊,是生命中所經受的無常,而鯨魚,是派對於世界的認知。
鯨魚碎裂成為動物(當然,每種動物都有特定的含義),比喻處於迷失之中的派,那早已支離破碎的世界觀。
黑暗之中出現的大嘴怪物暗喻吞噬一切的死亡。其後出現的光點暗喻死亡之後再次化歸混沌與虛無,身體分解成為地,水,火,風等元素。
蓮花,象徵彼岸凈土,母親的形象,象徵派在殘酷的生存中的回歸母體的渴望。海底的沉船,無非是讓派徹底明白:「你自己的世界早已經不復存在,別再想回去了,它從來就沒有存在過。」
星光投射在靜止的海面,比喻在信仰的迷失中,派已經無法分清何為真實,何為虛幻。
真的,一個人的頭腦中如果有太多的秘密,日久天長,註定會凝結成他無法承擔的重量。
+暴風雨
派迷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因為他將語言文字視作自己的救命索。殊不知,完全脫離現實的,自以為是的思考,只會讓人迷上加迷,妄上加妄。憑藉思考拯救自己,尼采就是這樣自我毀滅的。
凡人必須恭敬,仰望神靈。正如海德格爾的名言:「這種仰望向上直抵天空,而根基還留在大地上。」
派的錯誤在於,他始終未曾放下對於自我的執著,始終把自己擺在世界的中心,並以這樣的姿態來面對世界。
上帝又來拯救他了,只不過,不再是昔日的天降甘露,而是一場電閃雷鳴的暴風雨。
暴風雨
暴風雨來臨,派在絕境之中向上帝呼求,讚美上帝的仁慈與偉大。可他卻還尚未懂得,上帝真正的偉大,並不是賜福於你平安喜樂,而是用人生的大風大浪來蕩滌你的靈魂。
派的思想,對於世界的認知體會形成了語言文字,它們並不是派所信賴的救命索,反而成為了一道無形的障礙。我們的思想,隨之而形成的體系,究竟有何益處呢?一無是處,它們只不過再次劃分我們與世界的界限,再次劃分了一個我們不為人所知的並且使得我們自我陶醉於其中的空間。再次給了我們逃避世界,逃避自我的機會,再次構建了一個我們難於走出的烏托邦。
於是上帝又一次來拯救派了。
既然失去了現實感,,那就用足夠的殘酷的現實來彌補一下吧!既然已經難於放下這狂傲的,自以為是的自我,就讓上帝從天而降的雷霆一擊賜福與你!
生活的殘酷,驚濤駭浪,困苦的生活應該如何面對?答案就是,面對吧!該怎樣就怎樣,這就是真實的人生,它之所以真實,就是因為你正在經歷著它。
雷電擊中海面,在絕境之中,派仰望著來自上蒼的金色光芒。於是跪在小船上,開始向上帝呼求祈禱。
上帝的震怒似乎並未停息,他似乎認為他的懲罰還不夠,似乎在說,你依然在執迷不悟,依然在自欺欺人,依然是那個編故事感動自己的孩子,依然未曾直面真實的人生。
苦難未曾停息,終於,在帕克的眼睛裡,派看到了自己在生死存亡時刻出於本能的恐懼。
一念猛厲的瞬間,也是整部電影真正意義的轉折點。此時此刻,蛋殼打碎了,所有的障礙也隨之破除,真正的自由也從此開始。
「你為什麼嚇他!我失去了全家,我失去了所有,我投降,你還想要什麼?」
就這樣,在絕境中,在霎那之間,派頓悟了。
這傷痛給你自由,如果你難於心平氣和的放下。
暴風雨結束後,天邊有彩虹出現,或許是在暗示我們,上帝的諾言即將實現。
骨瘦如柴的派,即將登島之前以為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他摸著帕克的頭說,你能感受到雨水嗎?此時或許應當說,在我生命即將結束,經歷死蔭幽谷的時刻,我的信仰依然堅定。上帝的自天而降的甘露依然在賜福於我。
食人島
食人島其實是我們所生活的娑婆世界的隱喻。小島的外形正是毗濕奴沉睡的形象。而介於毗濕奴與母親之間的外形,或許是再次重提,母親與毗濕奴之間類比關係的過渡。
狐猴顯然是隱喻人類的。也有家族關係,等級制度,也有社會的意識,也會相互爭奪利益甚至發動戰爭或自相殘殺。
因為此時派已經足夠強大了,上帝便給他機緣,讓他走上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巔峰(注意一點,派是在沉睡中,靠近了小島)。此時,世界在他的眼睛裡如同一座錯綜複雜的森林。而人類,在他的眼睛裡的形象,也變成了如狐猴一樣群居的種族。他已經可以以一種超然於其外,並且居高臨下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這個曾經讓他迷惑的世界,因為他已經足夠的強大了。
派走出樹林,扶著樹枝,眺望一片開闊地,看見了數以萬計的狐猴。
他眼睛裡的孩子氣已經蕩然無存,壯年時的堅毅勇猛的神情稍稍開始褪去,此時開始閃現著空性智慧的色彩,沉靜,空靈,不為外境所動。因為他已經放下了自己,擺脫了對於自我的執著。
看到派的到來,所有的狐猴如同被檢閱的士兵一樣起立。為何如此順從如此恭敬? 原因之一也許在於,帕克捷足先登。
不難想像,在現實中派已經成為了位高權重之人。清澈的湖水,都是獨享的特權,雖然對其中蘊藏的巨大危險,還一無所知。
老虎從小船里放了出去,派遠遠的望著他。看著一隻只狐猴被帕克吃掉,派只是無可奈何的一笑而過,目光里流露出責怪,當然也未加讚許,因為事情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這就叫做權力,不是么?
愛情
代表著愛情的紅色手鏈,隨著風吹日晒,海水浸泡早已失去了原有的顏色。在樹林里得到的愛情,終究還是留在了樹林里。
什麼是愛情?愛情就是樹林里的蓮花,看似美麗純潔永恆。但是問題在於,蓮花可能長在樹林里嗎?樹林里的蓮花,和用粉筆畫的地上的蓮花一樣,都不過是虛妄的幻影罷了。愛情只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漸漸褪色,它不會永遠都陪伴你,甚至能否共度此生都是未知。
你必須將你的愛情留在這生死無常的娑婆世界,它不會陪伴著你直到彼岸凈土。
夜晚
小島的全景混合著母親與毗濕奴的形象。
娑婆世界,生死無常,苦樂相對,循環往複。正如在回憶中派所說的:「白天賞賜給他的很好,晚上又全部收了回去。」
發光的葉子包裹的牙齒
老子一百多歲的時候,孔子曾經向老子問道。見面禮儀結束後,老子張開嘴,讓孔子看,然後問道:你能看得見我的牙齒嗎?
孔子據實回答:你的牙齒已經掉光了。
老子接著問:那我的舌頭呢,你看它還在我的嘴裡嗎?
孔子立即回答:他還在你的嘴裡完好無損。
先人的智慧告訴我們:柔者易存,剛者易折。
樹葉里的牙齒是上一位訪客留下的。曾經的強大與輝煌,最終所留下的印痕,是不多不過是史書里的幾行文字,或是幾句話而已。告訴後來的人你曾經來到過這個世界上,你曾經無比強大。對你的形象猜測的依據,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超越文字的界限。可是再想想,就是這些蒼白的文字,還要加入多少虛構與歪曲的成分啊!
你執著於權力與征服,執著於此生,此時,此刻,執著於當下的自我。妄圖讓自己的強力意志在虛空中擴展至無窮無盡。你執著於真實,進一步的真實,及真實背後的真實,最終卻不得不在帷幕落下的時候,感慨一切都是虛妄。
此生註定會變成前世,此時此刻註定會變成遙不可及的回憶,當下生生滅滅,無法駐足停留。一切都在變化,萬物都會消亡,不復存在。成,住,壞,空,一去不回。你在執著什麼?有什麼值得你去執著?
派認清了自己的處境,這沒有根基的小島,絕不是可以永久駐足的彼岸。正如在這生死輪迴的娑婆世界中,一切都是轉瞬即逝的,無常的。
憑靠著智慧,勇氣,與堅強,派選擇了離開,繼續航行。
出離
派帶著帕克離開了。
不妨推測一下,派已經開始進入了人生的晚年,到了激流勇退的年紀。
離開小島的時候,有一段意味深長的內心獨白:
「即使看似離棄我時,神也持續觀望,即使看似不關心我受罪,神也持續觀望。當救助無望時,他讓我休息,然後指示我繼續我的旅程。」
就這樣派離開了他的第二位父親。走上了出世修行之路。
覺悟之路,先人已為我們留下了詳盡的方法,並指出了其中可能遇上的障礙,和危險的陷阱。他們的話語,經驗,教導,記錄成文字,集結成經典,這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無價之寶。我們曾經卻妄自菲薄,棄之不顧,事到如今終於自嘗苦果。
往生
撲倒在沙灘上,派的眼神蒼老又虛弱,但是他勝利了,因為他經歷了考驗,堅持到了最後。
可是明明得到了拯救為何要哭泣?
因為「我的心都碎了。」
心為何物?
引用《金剛經》里的名句:「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心本是虛幻之物。
「我」又為何物?
再次引用《金剛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我」亦是虛幻。
帕克離開了,內心的執著完全放下,執著放下,「我」便不復存在。
空空的樹林的特寫,或許只是再次強調:帕克本身就是虛妄的,是我們顛倒的我。當我們的心清凈了,從此,帕克也便不復存在。
「但我必須相信在他的眼中,看到的不只是我自己的倒影。我知道,感受的到,即使我無法證明。」
「都結束了,我們活下來了,謝謝你救了我一命,我愛你,理查帕克。」
這就是對於自我的愛,說到此處,男主人公眼睛裡已經含滿了淚水。也許在好萊塢電影里,這是為數不多的真實的,真誠的淚水之一。
此時作家陷入了沉思,似乎明白了什麼,但又顯得猶豫不定。
「我失去了好多事物,我的家人,動物園,印度,阿南蒂。我猜人生到頭來就是不斷放下,但永遠最令人痛心的,就是沒有好好的道別。」
又有什麼道別是稱心如意的呢?道別總是伴隨著傷痛,緣分盡了卻又無法放下。分別的苦痛從此成為一道永遠也無法抹平的傷痕。
可是到了最後,派要與帕克道別了!要與最愛的人,也就是與自己道別了!放下這生生世世,自始至終陪伴自己的朋友,回歸空性。有什麼樣的分別能比這更令人感到悲傷呢?
Amazing story
你可以說這是一個奇幻的故事,也可以說這是一個血腥的故事。我想再加一個維度,這也是一個關於你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你的內心深處,發生在你那不為別人所知的方寸之間。
最後,派問法國作家:「這兩個故事你更喜歡哪一個?」
「有老虎的那一個,那個比較精彩。」
派顯得有些失望:「謝謝,所以你跟隨上帝。」
然後,作家立刻悟到了真諦。
「真是一個『amazing story』」。他情不自禁地讚歎道。
去愛這個世界,愛你的生活,愛你的親人,愛你的朋友,向每天的陽光,空氣,飲食感恩,向每一個幫助你的人感恩,常懷一顆恭敬敬畏之心,同樣燦爛的笑容,你當下也會擁有。
不知道大家為什麼往兩個故事,或者是另一些奇怪的地方引申。也許真的,引人思考,按下不表的電影最容易像這樣照應出每個人自己的內心。
片子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故事還沒開始,成年Pi剛開始和作家講上,作家說,這一定意味著什麼,有很重要的意義。成年Pi就說了「這件事情就是發生了,為什麼要有意義,為什麼就一定要意味著什麼?他就只是發生了而已。沒有別的。」
我很喜歡這個。每個人都在為他看見,聽見,了解或不了解的東西去做概括,去下定義。他從中又明白了什麼,學到了什麼,這個又代表了什麼,怎樣的影響了他,有什麼意義。
我想說,生活也許就是一個π,是一連串的沒有規律可尋的無理數,它沒有任何先驗,不是每件事情都有它的意義,不是每件事情都是安排讓你去明白什麼。它就是沒有規律,隨隨便便的發生了而已。
有時候你不必去在意那麼多,不必那麼理性,不必那麼小心翼翼,不必那麼斤斤計較,就像Pi在海上那樣,當以為安全,結果就與最危險的老虎同船,當以為會得救,結果船就那麼開走了,當以為要死了,結果上帝讓他遇見神秘島,又活了下來。
有時候你得學會臣服,就像經歷到最後,在暴風雨中,Pi他對著天空大聲叫喊著我臣服了。
就像李安把這部電影拍的美到無與倫比,我覺得他希望大家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麗,不需要帶著那麼多的雜質,就像鯨魚出水那一晚,靜靜的感受生命的偉大和美麗就好了,不需要有什麼意義,不需要你懂得多大的道理,生命永遠那麼的神秘讓人琢磨不透,又那麼的奇幻和美麗,讓人流連忘返。
就像最後的事故報告,就算是刻板的日本人,也希望,也會去相信,生命中的奇蹟與美麗。「他是和孟加拉虎一起,不是和人。」你看,生命多麼奇幻,多麼美麗,未知而又伴隨著希望。
用諾蘭《致命魔術》的一句台詞來回答吧
"The audience knows the truth: the world is simple. It"s miserable, solid all the way through. But if you could fool them, even for a second, then you can make them wonder. "
(未觀影請勿入)
-
-
-
-
-
-
-
我很不喜歡這種情形:因為豆瓣上幾個意見領袖一口咬定第二個故事是真的,所以大家眾口一辭說第二個故事是真的。
拜託,看電影不是標準化考試。人家最後說:你願意相信哪個故事?怎麼解讀都可以,現在這個故事是你的了。
為什麼你不相信你自己的感覺?哪個是真哪個是假這麼重要?
雖然看到一半的時候有個念頭一閃而過,這不會又是一個 Flight Club 的故事吧。可是精分這招也太老套了,我相信李安不會只給出這樣一個答案。我還是願意相信第一個故事。我也更喜歡第一個故事。
個人解讀而已。
小時候懵懂茫然不知所措的面對愛的人,時常仰望天空,電視里的關於勇氣夢想的動漫,父母無私偉大的愛, 讓我們90後覺得這個世界理所應該是美麗的。似乎所有的故事只要是去堅持就會有奇蹟的,似乎所有堅持過後都會有美麗的結局,似乎所有隻要是正義的念頭都會成功一樣。
我們從少年時期一步一步走到了結束,為愛而微笑偶爾流淚,為夢付出汗水失敗痛苦流淚時嚴寒刺骨的風吹乾了臉上的淚水直至變的無畏無懼時,我們改變了!失望痛苦的時候我們曾經期待好心的仙女從來不會降臨,我們曾經相信的奇蹟也從來不曾降臨,這都是假的!我們似乎被另外一場資本主義騙局騙了!
就像李安導演的少年派,我們是時候去思考一個問題,從表面看我們當然只能夠相信救生船上從來就沒有老虎,有的是面臨著死亡求生的人們他們為了求生吃人肉為了求生無惡不作這就是我們的人間。
在這個花樣年華我們踏上了探索自己的道路上,被騙看淡了不再亂相信美夢變的能夠保護自己懲罰邪惡了,這條路上失去了太多太多其實也無關緊要了。
因為我自己已經親手殺死了那隻老虎了,嘗到了殺生滋味的我,真正的自己也在漸漸的浮出水面了。
《少年派奇幻漂流》-救贖的少年派
看完少年派之後,也看了一些相關的影評,不少影評都樂意在少年派里找細節的暗示和隱喻,對大家能通過電影中某個細節,片段,發現聯繫和展開的能力表示讚歎,也從不少影評看到了之前完全沒看到的細節。
但終歸是一個粗線條的觀眾,無力體察電影中更多的細節,倒是對少年派的救贖有些感觸。
大概是因為我也正如日本船員,保險公司和小說作者一樣都選擇了第一個奇妙而溫馨的故事。
相對於現實和故事的殘酷,其背後的樂觀和救贖更有意義。大家都願意相信第一個故事,派也沒有坐牢和成為瘋子,而是能夠毫不避諱的回憶和講述第二個殘酷的故事,並有了自己的家庭子女和美好的新生活。
正如猛虎毫不回頭的離開,派獲得新生。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知乎上也有一個苦難有什麼價值?的問題,回答也是少見的一邊倒的反對賦予苦難價值的答案。
很難得一個好的問題也有著如此好的答案。
苦難沒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我也相信沒有苦難這世界會更美好,並非所有人都是鋼鐵,需要去經歷千錘百鍊,芸芸眾生各有不同,人們可以是樹木,是花草,是泥土,是魚,是鳥,是清風,是雲彩,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喜愛。
苦難無法成就這些,苦難所做得是將一切的美好一切的人性,放入高溫的熔爐,千錘百鍊也許會成就鋼鐵,但樹木,花草,泥土,魚,鳥,清風,雲彩,都熔煉成了殘渣。
但世界終究不會在意個人的願景,年輕的派沒有選擇的被放入了最可怕的煉獄熔爐,苦難沒有價值,但當處於這個煉獄的熔爐的時候,派能做得只是承受,讓自己成為鋼鐵。無論你的本來面目曾經是樹木,花草,泥土,魚,鳥,清風,還是雲彩,當苦難真正降臨的時候,一如少年派,除了將自己變為鋼鐵,在沒有任何的選擇。
電影終究離我們很遠,大家也並不需要經歷少年派的煉獄考驗和折磨,我們也許永遠無法像派一樣堅強,但仍舊可以做更好的自己,時光軸倒回一些,更年輕的派因為名字而被同學嘲笑,通過背誦圓周率來救贖自己。
苦難沒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但人生永遠不完美,缺陷是永恆的,缺愛,缺錢,長得不好看,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不要沉湎與這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永遠有很多人比你更糟,並不是要通過這樣的對比來安慰自己,而是希望藉此明確生活的不完美。
不要局限在過去。長得不好看不一定要去整容,矮並非必須要穿增高鞋,窮也不代表為了賺錢就什麼都能接受。我們不用經歷派一樣的苦難,但我們仍舊可以救贖自己。
我在電影院看了三遍,和很多人討論過她,也向很多人推薦過。
我覺得她是一個簡單但是豐富的影片,不同的人看,因為心理需求不一樣所以感受不一樣。無論是男人女人、還是老人稚童,都有自己的收穫。
這就是一部好片子啊。
今天剛看了《Life of Pi》,感謝上帝,讓我看到了信仰是如此美麗。這絕對讓我相信是一部宗教電影,最瑰麗的便是絕望中仍然堅持的信仰。自然和未知永遠值得我們敬畏,在他們面前,只有信仰和堅持,而不是理性和邏輯,能夠成為我們最後的,僅有的武器。至於信仰什麼神,那個東西很重要麼?
這部電影,真是把我對於"信仰"二字的全部理解,表達的淋漓盡致。
在看大風浪當中Pi在感謝神讚美神的時候,我哭的稀里嘩啦.
它不是一部全方位的好電影,欣賞它的美必須要找到適合的角度.
觀察豆瓣上的低分吐槽,
一類是嫌效果不好的-----這個應該要怪電影院設備.
還有一類是嫌劇情簡單無聊的,這個必須承認,在海上漂流,就一個老虎和一個少年,其實真沒什麼好鋪開的劇情.
評價這部片呢的劇情就跟評價英雄片的劇情一樣,那根本就不是它關注的point 你找錯了點 自然什麼也看不到.周四看了少年π的奇幻漂流。零點首映場,被派大星同志拉去的。感覺李安這部3D的片子視覺上真心不錯。很久沒看到這麼正牌的3D電影了。很多轉制的3D都是屬臭不要臉貨的。雖然本片鋪墊太長,類型上有些像阿甘正傳,夜訪吸血鬼或者是本傑明巴頓奇事。但是本片卻是最平淡無奇的。主角的經歷就是遭遇海難,在太平洋上漂了200多天。當然了,唯一的不同就是他不是一個人,而是和理查德帕克一起漂了200多天,這位帕克先生,是只孟加拉虎,嗯。就是這樣,在逼仄的救生艇里,一個17歲的少年,和一隻餓肚子的老虎,生活了200多天,然後上岸之後,老虎連屁都沒放就奔向叢林,從此消失了。於是,這個故事就找不到其他的什麼證據來證明少年π真的和一隻老虎在海上漂了200多天。
其實我想到的是另一個故事。
來自挪威的小男孩漢斯在放暑假的時候,被爸爸開著車帶著去了希臘,一邊當作是度假旅行,一邊去尋找離家出走十多年的孩子他媽。
在路上,經過一個小村莊的時候,一個麵包師傅給了小漢斯一本被烘培在小圓麵包里的袖珍書。上面的字小的只能用放大鏡看。
小漢斯除了在旅行的時候和爸爸討論些諸如媽媽為什麼離家出走,上帝怎麼看待地球人,我是誰等等簡單而有基本的可稱之為命題的對話外,就是閱讀這本小圓麵包書。
這本書寫的故事更加離奇。講的是一個水手遇到了海難,被衝到了一個島上,很大很大的島。他往裡走了半個多月也沒有看到海。他覺得他應該被衝到了南美洲大陸上。不過這個大陸上的生物都好大,蜜蜂有麻雀那麼大,兔子像是大狗。就像是那個什麼肥胖的動物世界神馬的。而且還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水果,好吃。還有像飲料一樣的泉水。反正,這是個神奇的島。不過更加神奇的事情是,他遇到了一些侏儒。有男有女,他們有的脾氣暴躁,有的獃頭獃腦,有的磨磨唧唧。反正在水手眼裡,這地方沒準就是個收留弱智或者神經病的療養醫院,佔地面積很大,還沒有醫生,應該是那種互助組形式的吧。就像是《挪威的森林》里直子的療養院一般。
不過這幫侏儒的共同特點有兩個,一個是總墨跡同一句話。另一個是穿著印有撲克牌的衣服。正好四組撲克牌,每組13個人。由這幫侏儒領著,水手去了他們的村莊。令他驚喜的是,從這幫傻子中,他終於發現了兩個正常的傢伙,一個是和他一樣高的一個老頭,另一個也是侏儒,打扮成小丑模樣的侏儒。就他倆,神情正常,說話也正常。丑角對水手的到來充滿了好奇。而老頭則充滿了複雜的心情。甚至還有一絲恐懼。
正好水手到達村子的不幾天,村子就要舉辦一年一度的大會,以慶祝新年。他們慶祝的方式非常有趣,就是圍成一圈,每個人大聲說出自己總墨跡的那句話。然後又丑角整理成一段通順的文字。
就在大會的前晚,老頭回答了水手關於這個地方的種種疑問。比如為什麼這幫侏儒跟腦有病一樣,原因就是他們喝的彩虹汽水。這種汽水水手也唱過。那是非常奇妙的感覺。一般來說我們對於味道的感覺都來自舌尖。但是彩虹汽水卻能令人全身都變成舌頭,身體的每一個地方都能感覺到不同的味道,或者叫類似味道的感覺。非常奇妙。但是這種汽水會令人成癮,喝多了就神智出現問題。就像是溜冰一樣。這個村子裡,只有沒喝彩虹汽水的老頭和丑角沒事。嗯,就是這樣。老頭倒也樂意他們天天喝彩虹汽水。因為這樣他們就不會像丑角一樣沒完沒了問這問那,尤其是敏感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樣的問題。之所以說我是說我從哪裡來對於老頭是個敏感問題——以至於那個解釋令水手都拒絕相信——是因為,老頭說,這些侏儒是就是他自己的一副撲克牌變的。
這個老頭之前也是水手,也遇到了海難被衝到了這個島上。身邊只有一幅撲克牌。每天他就靠自己擺撲克打發時間。到後來,他變得更加無聊的時候,就把撲克牌擺一圈,給他們分配角色,就開始自言自語和「他們」聊天。直到有一天早上老頭在自己蓋的房子醒來出門散步時,紅桃A走過來跟他打招呼,就像見到老朋友時,老頭才發現,他的撲克牌,變成了或活生生的人。
陸陸續續的,53張撲克牌都走進了他的真實的世界,開始形成了村落。最後一個出現的是丑角。他是他們之中最有好奇心的。也最拒絕彩虹汽水的。剩下的侏儒們因為貪戀這種汽水也不願意思考,渾渾噩噩混日子。
而更令人驚奇的是,每年的新年聯歡會上,侏儒們一人一句的paper,都成了現實,包括預測了這個年輕的水手的到來。
而他的到來也是一個終結。
第二天,水手就明白了這他媽為什麼為成為終結了。因為丑角造反了。因為今年的拼詩會上,他們拼湊出來的paper是,我們是你的傀儡,我們要推翻國王和所有統治者。
看到這裡的時候,小漢斯一身冷汗,因為他從書中看到了自己。我指的看到了自己不是某種被投射的自我。而是自己真實的生活軌跡。比如自己的私生子爸爸。和自己離家出走的媽媽。甚至那個麵包師傅。都曾經在那個神秘的島上被侏儒們念叨過。
天啊,當小漢斯發現這些秘密的時候,正好趕上他們父子找到了媽媽。也正是小男孩要告訴父母這件事的時候,他們的座駕被偷了,只丟了一樣東西,那本小圓麵包書。於是,誰也沒辦法證明這個故事了。
當然了,那瓶能證明故事真實性的彩虹汽水,在麵包師傅那裡,還有。
至於島上那個年會後來的結果,至於麵包師傅和小男孩的關係等等。我都不會在這裡告訴你們。因為我寫了這麼多,有點困了。
總之,這個故事是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看的。當時覺得這個童話屌爆了,就拚命推薦給同學朋友看。當然了,包括我們班最願意看書和成績最好的女生,和男生,都沒有人看。又過了若干年。也就是最近這兩三年。他們中有一個人看完了這個故事,跟我說,不過如此嘛。嗯,那你小學五年級讀讀試試嘛。可惜時間不會倒流。
其實這種自己經歷了奇異旅行但是關鍵證據不翼而飛的套路從格蘭佛遊記開始就有了。但是這個套路卻永遠有他的魅力。他讓人們充滿了某種對未知世界的希翼和憧憬。
不過這也不是這個故事的關鍵。這個故事雖然通篇充斥了諸如我是誰的詰問。對於小孩子來說,可以是哲學啟蒙童話,但是對於再大點的人來說,便是人生旅途的問題了。我前前後後,把書看了四五遍。甚至中學的時候,每個暑假都會看一遍。那種人生的尋找到頭來都會消失的趕腳,卻愈加濃烈。
而且,我也不希望有人將這個故事等同於泛哲學的心靈雞湯。作者稱之為春宮哲學。我是深以為然的。因為各種雞湯矇騙的對象,就是皇帝新裝里那些大臣的小市民。一個願蒙,一個願被蒙。而且配合親密無間。唯有那個小朋友,才以丑角的身份大聲揭露——你們別臭不要臉了!這個角度講,兩個故事還是有異曲同工的效果的。
難得寫這麼多,該睡覺了。晚安各位。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老無所依》?
※如何評價電影《建軍大業》?
※如何評價《盜墓筆記》先導集?
※如何評價日劇《Legal High SP2》?
※伍迪艾倫的電影有哪些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