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

雖然已經搜到了一個類似的問題,但是問題描述不太一樣,我還是想問一下,這個困擾我已久的問題。。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討好型「人格這個心理學定義,但是我覺得自己在生活中總是不由自主地討好別人。比如過度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對方認同自己的觀點。
比如我有一個好朋友,處女座的她就很少肯定別人,當然,也很少表揚我。所以覺得自己在和他的相處中,如果她對於我的某些話進行肯定,即使我自己並不那樣想,我也會重複一些類似的觀點,並且因此而表現出興奮。
對於熟人,我特別希望知道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並且總認為別人對自己會有負面評價,自己總是需要改正。一旦別人出於開玩笑,或者是正常交流中的調侃一下,我就特別的不自在。害怕別人說自己自誇,害怕別人對我有任何的負面評價。
對於陌生人,比如坐地鐵時站在旁邊的人,在圖書館坐在對面的人,因為公事打交道不會再遇見第二次的人,我都特別希望能給這些人留下好印象。我自己也覺得自己很荒謬,但是當我覺得別人的目光在我身上時,我就十分不自在,十分想把自己表現的盡善盡美一點兒。
但與此相反的是,對於領導,對於老師,對於我們威權的管理者,我則會表現出一副」天生反骨「的樣子。比如總是不同意老師的觀點,總是表現出對上級的不屑。

討好型人格,我在自己身上覺得這是個越來越嚴重的問題。讓我離真正的自己越來越遠。
請各位幫我解釋一下,這種心理產生的原因。如何克服這種奇怪的心理。
謝謝
/) /)
(?? . ??)????

因為我實在是害怕被真實生活中的盆友發現問了這樣的問題,就選擇了匿名。但是匿名不能邀請啊= =所以走過路過的盆友們,請幫我邀請一下你們認為適合的人來幫我解答一下好嗎。
謝謝。


感謝邀請。

如果我們可以剝開任何一個「討好者」的內在,都會發現其中有一個過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我接觸過不在少數的來訪者都有著討好別人的傾向。

幾乎每一個討好者都清楚,討好別人會令自己很累,會令他受很多委屈,會令他喪失自我,會令他變得軟弱。

討好別人不僅是一件很沒有必要的事,而且還會對他自己造成很多的損失。

但是儘管他們在理智層面是很清楚討好行為的負收益性,卻在實際生活中卻無論如何都無法停止對別人的討好。

為什麼會這樣呢?

討好型的人必備的一個特質就是敏感。

他們非常的、超乎常人的心思細膩,這種對於別人感受與想法的洞察力似乎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

他們總能十分敏銳的覺察到別人的需求,並隨時都準備、並能夠無條件的去滿足對方。

他們總是非常的無私,幾乎難以拒絕任何人的請求。即便是一些無禮的、過分的要求,他們也根本難以反駁。「委屈自己,成全別人」這種事情經常在他的身上發生。

「討好者們」似乎是沒有需求的人。他們幾乎從來不會提出自己對別人的期望,要求,喜好,或不贊成。他們好像也從沒有什麼想要的東西。

他們非常過度的害怕和別人起衝突。他們總會本能的避免一切可能會引起和別人的爭吵發生的事情,本能的會逃避和別人的衝突,和別人的競爭。

即便是和別人起了衝突,他們絕對會是最先道歉的那一個。他們似乎根本不知道該怎樣生氣,在和別人起衝突時非常輕易的就會妥協

即便是別人的過錯,他們也會向別人道歉。哦,說到這裡又引申出了另一點——討好者不知道「是不是別人的錯,自己【該不該】生氣」。

討好者總是會無時無刻都試圖去營造一種【很溫馨,很和諧】的氣氛。

如果不是通過心理諮詢的話,我想絕大多數的討好者們只有經歷過一次甚至多次「徹底的絕望」之後才能夠放下對別人的討好。

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討好者而言,他們往往窮其一生都無法走出討好別人的困境。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討好者想要擺脫討好會是如此的困難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討好者們對於安全感、別人的愛、別人的關注有著超乎尋常的渴望。

早年時期,討好者們往往是在一種充斥著「不安全感」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倒也不一定是說討好者就一定有一個一言不合就開打的父親、一生氣就將他丟下不管的母親。

其實幼年時他在童年玩伴中的地位,他在學校裡面時是否遭受過不良少年的欺凌,很少得到別人的照顧等等,這些都會令他形成一種膽小、時常擔驚受怕的心態。

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期有過和別人起衝突後被打、被侮辱,和別人爭吵後被拋棄、被孤立,和別人意見不一致就被指為怪胎、異類等創傷的話,那麼他就會對「和別人發生衝突」這件事情變得異常的敏感,他們竭盡所能的試圖避免一切和別人衝突的發生,這樣就能夠不用面對那麼衝突會給他們造成的「巨大」傷害了。

所以討好者們總會難以拒絕別人的要求,因為他們害怕拒絕的話會和別人發生衝突;

出現了矛盾他們總會先去道歉,因為他們害怕衝突升級;

他們也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因為害怕自己的需要會為別人帶來麻煩、造成別人的不滿;

所以他們會如此熱衷於維持一種表面上的和諧與溫馨的氣氛,只有在這種氛圍當中,他們才會感覺到安全。

在討好者所有的討好行為之後都有一個非常強烈的目的,或者說是信號:我對你這麼好,你能不能也對我這麼好呀?

討好這種表面上看起來是「利他」的行為,其最根本的動機還是為了「利己」。

討好者渴望別人對他好,渴望別人能夠關注他,能夠覺察出他的需求,能夠欣賞他,幫助他,關心他,甚至——保護他。

討好者從骨子裡就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認為自己一文不值,不可能有人會愛他,不可能有人會無條件的關心他,他幾乎從沒得到過、也不相信會有無條件的愛,會有人僅僅是因為他自身的一些特質就欣賞他、就對他好。

對於討好者而言:「我必須做得很好——別人才會對我好」,「我必須成為別人所期望的人——他們才會愛我」這種信念已經從他們的意識至潛意識之中都根深蒂固。

所以他們認為,必須通過討好別人,通過滿足別人的需要,別人才會欣賞他,愛他,關注他。

討好者們的內心之中永遠會有一種從未向別人表達過的潛台詞:我這樣對你好,我希望你也能這樣對我。

假如一個討好者不喜歡工作的時候被打擾,他就不會在別人工作時打擾別人;

假如他不喜歡被嚴格的要求,他就會對別人的要求非常寬鬆;

假如他希望在出現衝突時別人能夠理解和接納他,他就會先去理解和接納別人;

討好者們很難親口向別人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要求,他們總是會試圖通過自己行動的方式來「暗示」對方:我在你難受的時候陪伴你,是希望當我難過的時候你也能走過來陪陪我;

我在你發言無人響應時回應你是希望當我出現這種尷尬局面時你也能幫我解圍;

但無論多少次孤獨時無人陪伴的失落,起衝突時對方的寸步不讓,一次次的在認真工作時被打擾,討好者們始終難以明白: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他會這樣對我?

於是他會陷入強烈的沮喪,失望,委屈,被背叛,被忽視,被拋棄,被不尊重的痛苦情緒之中。

那麼,究竟該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呢?

歸根結底,討好型人格的根源在於三個錯誤的核心信念:

1.我很弱(我還像一個小孩子一樣脆弱)

2.我必須要做些什麼別人才會愛我

3.我不配提出自己的需求

討好者在潛意識中還是將自己認定為是一個「孩子」。

也許是早年創傷與恐懼的影響太過巨大,他的被拋棄的害怕,被忽視的失落,被打罵的傷痛,這些深刻的留存在了他的潛意識之中,這種創傷泛化到了他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導致他一旦和別人出現一點兒衝突,就會馬上「退行」到童年時的狀態。

有非常多的問題和病症其實本身並不是多麼的嚴重,而是有這些問題的人自己將問題和病症看的太過嚴重和恐怖,並十分堅定的認為自己受到了非常重大的傷害,於是問題就被誇大到「無法解決」的程度。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當事人本身逃避問題的一種手段。

「這個問題太難了,我解決不了。」給了自己這個放棄的理由,就能繼續輕鬆地生活,而不用自己解決問題,或是可以讓別人為自己負責,讓別人來幫自己把問題解決了。

所以討好者想擺脫討好睏境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脆弱的孩子了。」

你不是那個要依靠別人才能活下去的小孩,也許你現在還靠父母的經濟支持在讀大學,但即便沒有了父母的經濟支持你也不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你是一個成年人,你擁有足夠的自理能力。任何一個超過十八歲,沒有身體殘疾或病症的人只要認為「沒有父母我就活不下去」這絕對都是在逃避責任和過度的軟弱。

最不濟的去飯店打工,去做些體力活,你也不至於餓死。

既然你擁有足夠的自理能力,你也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所以即便是和別人發生衝突,即便你被別人拋棄,即便你不去滿足別人的需求,你也不會死。

你知道為什麼你會不由自主的討好別人嗎?你知道為什麼你害怕和別人起衝突嗎?你知道你為什麼不敢拒絕別人嗎?

因為你真正害怕的是——死亡。

死亡是最強烈、最根本的恐懼來源。

在你幼年時期,你認為如果不討好你的撫養者,你就可能被拋棄,對於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小孩子而言,被大人拋棄就意味著死亡。

這一原始恐懼是你今後所有人際關係中恐懼的根本模型。你害怕和別人起衝突所真正畏懼的也是怕被別人打死,怕別人都拋棄你——這一切都和對死亡的畏懼有關。

而你是錯誤的把童年時對死亡的恐懼帶入了你成長中所有的人際交往裡,你也一直還把自己當成了那個要依靠別人才能活下去的脆弱的小孩子。

而現在你必須徹底認識到這一點:你不再是一個脆弱的小孩子了。

所以即便別人拋棄了你,即便你和別人發生了衝突,即便你向別人表達出了你的不滿,你也不會死。

第二點你要意識到的是:追求別人對你的愛或者關注是一件無意義的事。

人在童年時期能否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這是會對一個人的一生造成巨大影響的事情。

區別就在於,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的孩子就能夠得到滿足,他們在成年後就不會始終處於一種對愛極度匱乏的心態之中,他們就不會對別人的愛有太多的執念,不會太過的在乎別人是否愛他關注他。

而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的孩子,則會由於童年時對愛的需求未被滿足而對別人的愛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執念,他們會拚命地尋找機會試圖彌補童年時的遺憾。

就像是性一樣。那些在青春期性慾有得到良好的滿足與釋放,曾與異性發生過多次性關係的男孩,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能夠對性滿足了,性對於他們而言就變成了一種很正常的生理慾望的一部分,轉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事業與追求上。

而那些性慾未在恰當的時機得到良好滿足的男孩可能以後許多年都會始終處於一種「性匱乏」的狀態之中,他們會不停地尋找與異性發生性關係的機會。

強烈的性慾未被滿足的時期使他們產生了非常多的對於性的過度美化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不停地試圖尋找能夠將過去的那些幻想滿足的機會。

你現在對於別人無條件的愛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滿足你童年時未被滿足的遺憾,和你的那些過度美好的幻想。

但是對於現在的你而言,無論怎樣,過去的遺憾都是不可能被彌補的。

而且,你也不可能再得到別人對你無條件的愛。

沒有人會無條件的對你好,沒有人會無條件的愛你,沒有人會無條件的包容你的一切。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包括有時候你自以為的「對別人無條件的好」其實這背後也是有條件的——你希望對方也能給予你同樣的好。

你已經錯過了得到無條件的愛的年紀,就像十歲的女孩喜歡玩芭比娃娃,你小的時候從沒得到過娃娃,現在你賺了錢給自己買了一整間屋子的芭比娃娃,但你不可能滿足十歲的你的遺憾的,你不可能讓30歲的你再因為得到了芭比娃娃而感到滿足。

我知道這一點對於你而言很艱難,因為過去很多年裡你可能不知不覺間都是在以追求別人對你的關注和愛為你在社交關係中的目標,現在要你接受「我不可能得到別人無條件的愛」這一點的確可能會令你不願意麵對這一點。

不過你當然可以選擇是否要接受這個現實,是否要放棄對於別人對你的關注和愛的追求,因為你接不接受和別人沒有絲毫的關係,也不關我屁事。放棄了就能輕鬆下來不再去討好別人,繼續維持自己的幻想,那你就繼續痛苦。

第三點你要明白:你必須尊重自己的需求。沒有人會主動過來滿足你的需要。

對於討好者而言,直接講出自己的需求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討好者們特別嚮往那種人際關係很和諧、別人都對他很熱情,很照顧的環境。

因為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不需要開口別人就能夠理解和回應他了。

但討好者所渴望的在本質上是一種「邊界混亂」的相處模式,即他能為別人負責,別人也能為他負責。

不清晰的邊界只存在於父母和未成年的幼兒之間,討好者的這種渴望也是一種對於童年時安全感的渴望。

成年人的一個主要標誌就是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邊界,能夠獨立的為自己負責。只有孩子才會不停的在意別人有沒有關注他,才會要求別人來滿足他自己的需要。

所以你要意識到,如果你不親口說出來,別人就很難知道你的需求。因為別人沒有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你的身上。

就像五歲的你很想吃冰糖葫蘆,但又不好意思和你爸爸說。你們走出好遠之後你一直在撇嘴,但你父親可能根本就沒看到你在撇嘴。即便是看到了,他也不可能知道你是因為吃不到糖葫蘆才撇嘴。

在成年之後,如果你還是試圖通過撇嘴來告訴別人你想要什麼的話,這就更是不可能得到結果。因為別人不是你的父親,別人也沒有必要去在意你的需求。

但同樣你也應該明白,別人不在意你的需求,父親看不到你的撇嘴,這絕對不意味著的你的需求就是不重要的,你的需求就不應該被滿足。

你也不在意你其他朋友的需要,這也不意味著他們的需要就是不應該被滿足的。

因為你想滿足自己的需求的話,這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的理由,也不需要任何的條件。

你就是想吃糖葫蘆,你就是想讓男朋友把你抱在懷裡,你就是想在難過的時候不和任何人說話。

不要試圖給自己任何的理由來論證你提出自己需求的合理性,也不用拚命地試圖論證清楚對錯認為自己是對的之後你才敢去做什麼事情。

不需要理由,不需要條件,你想要什麼,你去做什麼,只是因為你想,僅此而已。

在認知的層面上我們已經針對三個核心的信念找出了針對的措施。但你必須在行動層面上執行了之後你才能真正的將這些信念內化。

即便你現在非常清楚,你想要什麼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你完全可以理直氣壯的去提出、去滿足你的需求。但是當你在和別人起衝突的時候還是會感到害怕,你在想拒絕別人的時候還是難以說不,你希望伴侶對你更好一些的時候還是無法說出口。

那你要怎樣才能從行動上逐漸改變自己的討好行為呢?

其實說起來也非常簡單,從現在開始不再討好別人就可以了。你可以找出一張紙,把你的所有討好行為全部都列出來,然後逐條停止就可以了。

那有些人可能會問:道理我都懂,我也知道該怎麼做,但我就是做不到怎麼辦?

我的回答是:不知道。你能不能做到和我沒關係,這不是我的事。

那有的人可能就會說了:哎你怎麼這樣說話呢?還是諮詢師呢,怎麼這麼冷漠呀!

但我所闡述的只是一個客觀事實罷了。

我的意思是,你所說的「我做不到」這是一個偽命題,沒有人拿刀逼著你不讓你改變,改變行為也不是違反基本公理不可能實現,你只是「不想」去做到罷了。

有很多人習慣了一種逃避問題的思維,他們所希望得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是:很輕鬆的什麼都不用做,問題就自己解決了。

所有在客觀情況下能夠實現,但偏說「我做不到」的人,本質上都是屬於這種不願意付出努力和面對困難的人。

想改變,就去做;不願意做,就改不了。

如果你把討好別人的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也許你早就已經成長到不需要討好別人的程度了呢?

與其討好別人,不如討好自己。

自己權衡吧。

改變,就從改變開始。

開始,就從現在開始。

以上。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煉己者 ID:fengxuwake

其它回答推薦:

自己過於在意別人想法,如何克服?

男孩怎麼快速變成熟?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在我過去二十多年的生命里一直是一個「討好者」。


我總是活在別人對我的期待中,我總是不停的追逐著別人對我的認可,我總是像個卑微的奴才一樣去滿足別人的需求。


但就和大多數的「討好者」一樣,我們越是尋求別人的認可,越是討好別人,就越是會被別人不當一回事,越是會被別人看不起,越是會覺得自己一文不值。


在幾年前我就已經意識到,做一個「討好者」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也是對自我價值、對自己的生命最大的踐踏。


我們沒有必要去討好任何人,我們憑什麼要對別人低聲下氣,我們何必為了別人而活著?我們為什麼就不能高傲的理直氣壯的做自己?


這些年我一直在尋求從這種討好別人的模式中走出來的方法,看了很多書,做了很多的嘗試,走了不少的彎路,卻因為過去習慣性的討好別人的行為模式和對於現實錯誤的認知令我掙扎徘徊了許久始終不得要領。


但終於在最近這幾個月痛苦焦慮的瓶頸期令我獲得了許多的成長,我終於從一個「討好者」蛻變成了一個自尊自愛,不再為別人低下頭顱的人。


可是在網上關於「討好型人格」的文章非常少,許多對此的闡述都只是流於表面化,或者只不過是變相的心靈雞湯,無法對有此類問題的人產生實質性的幫助。


因此我花了一周的時間寫下這篇文章,如果你也受到過和我同樣的困擾,如果你也和我一樣發誓不要再對別人低聲下氣,如果你也希望蛻變成現在的我這樣自尊自愛,請你靜下心,靜下心,不要囫圇吞棗,而是逐字逐句的讀完這篇很長的文章,我相信,這一定會對現在的你有所幫助。


Ⅰ.討好型人格的表現


1. 內心敏感脆弱,有同理心,總能敏銳的察覺出或「自以為察覺」出別人內心的想法。很會為別人著想,而總會刻意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害怕自己為別人「添麻煩」,在獲得了別人的幫助時總會受寵若驚,感覺自己承受不起或不配承受別人的幫助與恩惠。


2. 很難拒絕別人,即便知道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習慣性的硬著頭皮滿足對方的需求。

在不得不拒絕了對方的情況下會覺得非常的愧疚與惶恐,即便他完全沒有任何必要為此道歉。


3. 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傾向於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4. 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因此很少會表達自己的真正需求,總是試圖在別人面前營造出善良,平和,大度等「沒有攻擊性」的好形象。

對社交中爭吵、尷尬、意見衝突等負面的狀態會十分的不安,總是試圖營造出和諧的氣氛,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


5. 在社交中表現得很「神經質」,因總會擔心自己會給對方造成什麼樣的印象、說哪些話合不合適、為對方考慮太多等,使其在社交過程中無法坦然的表現自己,反而會令其與別人的社交總會充滿了「不自然」的狀態。


6. 大多數行為的動機往往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獲得別人的認可。


7.缺乏底線和原則,非常能夠容忍或者說是意識不到別人在客觀上對他的「逾規」行為。

因為其自身的自我邊界模糊,所以往往想當然的也以為別人是像他一樣沒有邊界的。

這樣就造成一方面他們會因為能夠輕易地打破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界限而很容易和一些人變得較為親密,另一方面又會因為得不到別人更多的回報和關注而更加痛苦。


Ⅱ.討好型人格的內在心理


1.討好型人格之所以會像上癮一樣不斷地討好別人,在其潛意識中最大的一個動機其實是:期望他所討好的對象能夠對他的這種討好給予相應的回報。


討好型人格一般不會或者是羞於用語言表達出對別人的需求,他們只會用行動、付出、討好來「暗示」他所討好的對象他期望對方能夠給予他回報。這是因為「討好者」內心敏感,總能敏銳的覺察出別人的需求,因此他以為別人也都是像他一樣同樣能夠覺察出他的需求。


但是討好者必須意識到的一點是:討好者的同理心與對別人內心的敏感遠遠超越於常人,所以:一般人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會體察到「討好者」的需求的。


然而大多數討好者並不能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總以為被討好的對象能夠理解到他們的需求,所以在討好對象沒有滿足他們的需求的時候,他們只會付出更多的討好,投入更大的付出,期望討好對象能夠覺察到他們的需求。


隨著討好者對於討好對象的付出越來越多,他就更難停止討好,就如同買彩票的心理一樣,討好者投入了太多的「沉沒成本」,他們往往「不甘心」令自己所有的付出和討好都化為幻滅,因此只能陷入「無休止的討好並期盼著別人永遠不會到來的回報」之中。


2.「討好者」的內心是完全空虛的。因為他們將全部的關注都投放在外界和別人身上,他們只能通過不停的「乞求」別人關注與讚賞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因為很多年以來他們從來沒有關注自身,他們從來沒有為自己而活,所以他們自始至終都沒有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與目標,他們也很少會主動的去做他們真正想做的事,他們自始至終都沒有建設自己強大的內心,他們也從來沒有主動地去培養內心的充實感,他們沒有來自自己內心深處的力量給予自己滋養。


現在請你跳脫出來,認清關於你自己的這樣一個事實:你從來不關心【你自己】,你從來不主動的培養【你自己】的內心充實——所以你的內心一直以來都處於一種空虛和匱乏的狀態——因此你只能通過追逐外界的認可和關注來【暫時】填補你的空虛。


但是你必須要意識到:內心的空虛永遠都無法被「外界」的力量填補,我必須再重複一遍,你內心的空虛是永遠都無法被「外界」的力量填補的,你一定要真正理解並且接受這一點,然後你才能明白,任何「討好」他人的行為都是毫無意義的,這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的幫助和滿足。


外界的力量,別人對你的關注那都是你無法控制的,你只能對此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也是要建立在你自尊自愛,建立在你內心充實,能自給自足,不再向外尋求的基礎上。


所以對於現在的你而言,你需要認識到:在你自己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永遠是你自己,你必須為了你自己而活,你必須為自己完全負責,沒有任何外界和別人的力量能夠給予你幫助,只有你自己找到你想做的事,只有你努力改善你的生活,只有你令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你的內心才不會空虛,你才能將這種空虛「整體的」轉化為充實和富足,並給予你安全感和滋養。


3.通過為別人負責來逃避對自己的責任。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遇到許多的問題與痛苦,區別只在於那些心智成熟的人能夠坦然的面對並接受這些問題和痛苦。


而討好者卻因其脆弱和敏感的內心而往往無法承受自身的痛苦,他們也不願意付出行動去改善自己的生活。


他們的潛意識裡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脆弱的、懶惰的,但是為了逃避這種潛意識裡對自我的負面評價,他們會通過討好別人、通過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來證明給它自己:「看,其實我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的。」


所以當他們討好別人、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其實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會有一種愉悅感和自我肯定,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他們也能以此為借口:「我能夠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所以我當然也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只是不想去解決我的問題而已,那並不代表我沒有解決我自身問題的能力。」


但是你得接受現實:即便是你和你的討好對象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你能夠幫他解決這個問題,那並不代表你也能為自己也解決這個問題。你心裡其實很清楚,當問題發生在別人身上時你是很輕鬆、毫無壓力的。而問題發生在你自己身上時你會很緊張,你會承受很大的壓力。


所以不要欺騙自己,現在的你的確是很脆弱,現在的你的確是沒有面對自己的問題的勇氣,現在的你的確是沒有解決你自身問題的能力的。


我不是在蠱惑你否定自己,而是對於現在的你而言認識到並且接受現實才是最重要的,你不用因為需要面對自己身上那些負面的因素而焦慮,事實上如果你能接受這些負面因素,你反而能夠因此變得更強大。


如果你無法接受自己的真實狀況,那麼你接下來還是只會逃避,你還是會不能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問題。


4.「討好者」傾向於抬高別人,貶低自己,使自己處於「弱勢」的地位,這實際上是因為當他們處於弱勢的時候反而能夠給予他們安全感。


因為受到成長環境和原生家庭的影響,討好者自小就害怕衝突,害怕和別人平等的交流,他們可能從小就會被父母否定、批判、甚至是打罵。


一旦他們表現出真實的自己,必然會有一部分不符合他們父母的期望,為了不被父母或撫養者否定、批判、打罵,他們只能表現出順從,聽話,沒有攻擊性。通過偽裝自己、通過擺出低姿態來迎合父母或撫養者的期望,從而避免被否定或打罵的危險。


這種認知模式會根深蒂固的貫徹在「討好者」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總是會認為別人是無法接受真實的他自己的,一旦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表現出自己的態度,就會被別人否定和拒絕,一旦他們與別人發生衝突那麼童年時被父母否定或打罵的痛苦就會再次重現。


所以當他們與人交往時,為了避免衝突和被別人否定,他們會在一開始就完全放棄自己的主動權,他們會完全按照別人說的去做,他們會儘力的滿足別人的需求和期望,他們一直小心翼翼的維護著對方的感受生怕對方稍有不順便會否定或離開自己。


但是作為一個成年人你必須意識到:你已經擁有了養活自己的能力,你不再是像小時候那樣完全要依靠父母、要通過乞求父母給予你的關愛才能生存,你已經不再需要從別人那裡來獲得關愛了。


而且,你必須得接受這一點:在成年人的社交關係中,對方會如何看待你、如何對待你,本質上只是取決於你個人的價值,你對別人的任何討好行為不僅不會令你和對方的關係變得更好,反而會降低你在對方心目中的價值。


社交關係絕不僅僅是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你要記住,你對別人的付出能否獲得別人的回報,最根本的是取決於你是誰,你是否有足夠的價值。


你是一個百萬富翁,即便是隨手將一個小孩從地上扶起來,小孩的父母都會對你感激涕零;你是一個乞丐,你天天跪著給這小孩的父母磕頭,給他們掏糞,給他們打掃衛生,他們也不會感激你。因為他們認為你的價值太低,沒有必要回報你。


所以現在你是否明白了?


你根本完全不需要在意別人會如何看待你,別人會如何對待你,你也完全沒有任何必要討好別人,你需要做的只是關注你自身,努力的去提升你自己的「價值」。


你擁有了足夠的價值,別人自然會尊重你,或者說在這個時候你為別人的付出才能得到別人的重視,你希望別人滿足你的需求才能得到滿足;你沒有足夠的價值,再多的討好不僅沒用,反而會令別人在心底貶低你。


Ⅲ.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討好型人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父母對他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只有當他們滿足父母的需求、表現出父母期望的樣子時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和讚賞,他們才能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是不會被拋棄的。


當他們違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的時候,就會被父母大肆的否定,批判,甚至是打罵。在這個時候因為對於幼兒而言父母無疑是他們心目中最大的權威,並且他們的生存與安全感是完全來自於父母,所以他們會對此形成很大的心理陰影,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這種被父母否定或打罵的痛苦,他們不得不隱藏起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


在他們既沒有迎合父母的期望也沒有違背父母期望的時候,他們也很少能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


一個幼兒是很難獨自面對和承受自己的孤獨感的,這個時候他就會刻意的想去做些什麼來迎合父母的期望和需求,從而能夠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讚賞。


久而久之,這就形成了他的一種習慣,甚至他會逐漸的把父母的需求「內化」為自己的需求,因為在他的認知里:滿足了父母的需求就等於滿足了自己的需求。


而這也成為了他對今後所有親密關係的認知藍本:我是沒有價值的,我是不值得被愛的,真實的我無法獲得別人的認可和關注。只有當我不斷地滿足別人的需求和期望的時候,我才能獲得別人的關注和愛。

第二個原因在於,在「討好者」的認知中,對於獲得別人的認可與讚賞的途徑,只有「討好」別人這一個方式。


「討好者」的內在與心態太過的無力和空虛,他們從一開始就直接忽略了他們其實可以通過努力工作,做出成就,提升自己的能力等這些方式來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認可,從這個層面上來講「討好者」是很懶惰且不求上進的,他們就和那些幻想著通過買彩票發大財然後衣食無憂的人一樣。


在他們看來,「討好」別人是獲得別人認可的最容易的途徑,你只需要多說幾句好話,裝出善良無害的樣子別人就會認同你了,別人就會誇獎你了。


但是像這種廉價的認同與讚賞不過是用來填補他內心一時的空虛和不安全感,因為廉價,所以來的容易,去的也快。醉心於追逐這種廉價的認同和讚賞,只會令「討好者」越來越依賴和沉迷於那內心的空虛得到暫時滿足的假象之中而無法自拔。


第三個原因是:「討好行為」已經成為了討好者的一種習慣,成為了他人格模式的一種。「討好者」——已經成為了他自我認知的一部分,成為了他潛意識裡對自己的定義。


這一點其實是大多數人的心理或認知問題很難被改變的最深層次的原因。


因為在我們的意識層面,是我們的行為習慣,我們的思維習慣,我們的認知習慣等構建成了我們的人格模式,我們的人個模式一旦形成就會變得十分的穩固,因為人個模式將我們的各種習慣和行為等等全部聯繫並且雜糅在了一起,在我們的認知層面中,我們即便只是想改變人格模式中一個非常小的點,那感覺起來卻是我們要將自己全盤否定,我們要將自己的整個人格模式全部改變。


所以我們時常會聽到:我懶就是因為我懶啊,如果我不懶了那還是我野生范冰冰么?;我愛吃甜食就是因為我愛吃甜食啊,不吃甜食的坂田銀時還有資格叫坂田銀時么!;我特么就是喜歡強X郭德綱,一個不強X郭德綱的於小謙活在這世上還有什麼意義?


這一類的人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缺點其實倒也真不是把「改掉了這一點我就不是我了」當借口,而是在他們的認知中的的確確就是這個樣子的,這些缺點或行為是他們自我認知的一部分,改掉了這一部分的確會給他們帶來彷彿「整個自我都被否定」或是「我就要不存在了」這樣的恐慌。


但是我們要意識到,這種自我認知只是我們意識層面對自己的一個固化的定義,實際上並不存在一個固定的「自我」,也不存在你改變了身上的某個習慣某個點你就不是你了這回事。


固化的自我認知只是為了維持我們的情緒,思維,意識等保持在一個穩固的、不會輕易崩潰的狀態中,意識到了這一點你就能明白,堅持固化的自我認知實際上是對自我的限制,同時我們也完全可以改變我們身上的任何方面,這並不會影響我們「是誰」。

Ⅳ.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


人的自我認知是在「客觀與現實」因素的前提下對自我的「主觀」評價。


在這裡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客觀與現實因素,一個是主觀評價。


當我們意識到或在思考如何改變自己的人格或自我認知的時候,因為往往我們是處於和別人的交談或是在讀文章的情境下,因此我們會習慣性的、或是因為懶惰而只集中在「主觀評價」的這個方面,或者可以說當你試圖通過看書、找別人解答的時候,你所期望的就是別人能給出你幾句令你恍然大悟的話然後你就改變了、你只要在思維層面有所改變你的問題就能解決了、你傾向於忽略現實中實際的行動與付出,你傾向於只靠「想」與「思考」就能解決你的問題。


你必須要意識到:人的自我認知是建立在「客觀與現實」因素的前提之前,你在客觀與現實層面的價值才是決定你自我認知的主要因素。


不僅僅局限於討好型人格的問題,我們人類的大多數心理或精神層面的問題其解決方法都是在你的現實中通過行動與付出來改變你的【現實情況】才能解決。


你去看心理醫生的時候也並不僅僅只是通過和醫生聊天,醫生給你講了什麼道理令你「想通了」你的心理問題就能解決了;而是醫生能做的是先改變你對現實的理解與認知的偏差,然後令你在現實生活中付出行動去印證你的理解與認知,然後你才能真正的做出改變。


但凡涉及到人的「改變」這個層面的問題,你得清楚,那是真的實實在在的「改變」,你現在的行為模式真的會變得和以往不一樣,你的確需要去做一些你以前不會去做的事,你現在的生活狀態也必須要向另外一種狀態轉變。


不要再幻想僅憑著看看書,做做思考你的問題就能解決了,我反覆向你強調這一點是為了令你明白,唯有「行動」才是令你能夠有所改變的唯一方法,意識層面的理解,思維層面的懂了,那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明白了嗎?所以,請從書籍和思考的自己好像可以變得很好的幻想中走出來,不要再自欺欺人。

意識到這一點,是你想改變討好型人格的第一個前提。


第二個你要意識到的前提是,改變需要時間


我知道你聽過很多「想做成某某事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堅持」等之類的說法,我也很清楚這種說法在你的潛意識裡會被你下意識的忽略。


但我必須向你指出這個事實:你不會在看完這篇文章後馬上就能有所改變,你也不會在按我說的方法嘗試了幾次之後就能馬上改變,即便你現在感覺自己懂了感覺自己找到了方法那也是需要在很長一段時間的行動和努力後你才能真的有所改變。


並且,這個轉變所需要的時間絕對比你所想像中需要的時間要長得多。也許是一年,也許是兩年,也許甚至是三年五年,但是它永遠沒有你想像的轉變的那麼快,也絕對不會如你幻想的轉變的那麼輕鬆。


我知道習慣了逃避自己的責任,習慣了用幻想來「解決」問題的你總是會把問題想的太過輕鬆,所以你現在死了這條心吧,一旦你真的決定改變自己,這個改變的過程會是充滿了痛苦,煎熬,和焦慮的。


你要一點一點的否定掉過去的自己,你要硬生生的逼迫自己改變過去的行為習慣,你要承受在得不到別人的關注的狀態下獨自去面對你內心的空虛,這個過程充滿了艱苦,它絕對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美好。


還沒有結束,我很清楚因為我說的是「改變需要時間」,所以你那狡猾的思維會在潛意識裡把這解讀為:「只要熬過一段漫長的時間改變就會自動降臨到我的身上了。」


並、不、會。


你能否有所改變和你熬過多長的時間沒有絲毫的關係,時間不會自動幫你把問題解決,你能否改變只取決於你為改變付出了多少,你為改變做了哪些努力。你習慣了只付出30分的努力然後幻想能夠得到100分的回報,但這絕對不會實現,你誰都糊弄不了。


關於你能否有所改變這件事唯有你自己要付完全的責任,如果你不為此付出努力,那麼無論你熬過多麼漫長的時間,那都不會有任何作用。


現在你已經了解了這兩個前提,接下來我們討論改變討好型人格的三個方法。

1.停止討好任何人。


從現在起,不再討好你身邊的任何一個人。沒錯,是任何一個人。


我知道現在的你已經在心中不住的盤算並給自己找借口:我還指望老闆給我發工資,我不能停止討好他;我很愛我的女朋友,萬一我不再討好她之後她離開我了怎麼辦?我現在只有XX這一個朋友,我不討好他了豈不是會變得非常孤獨?


首先,你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你對於「不討好別人」的定義理解是錯誤的,你以為不討好別人就是完全走向討好的反面,不討好別人就是對別人冷若冰霜,就是對別人沒有耐心,就是不再幫助別人。


NO,不討好別人的意思是說你要用一種正常的方式去和別人交往。該笑還是笑,該幫忙還是幫忙,只不過是你該表達憤怒的時候就表達憤怒,該拒絕的時候就拒絕。你只是不再像以往那樣再擺出低姿態討好別人了而已。


但是因為我嘗試過許多次,所以我也很清楚,如果讓你向著正常的方向去努力的話,這其實並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因為當你試圖「正常」的和別人交往的時候你總會不由自主的又落回過去的討好模式中。


因此,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裡,你不妨帶著清醒的覺知嘗試著進入到討好的反面,擺出高姿態,冰冷,拒絕,強硬,不妥協,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和感受。


我知道這讓你聽起來覺得很瘋狂,但相信我,我的確就是用這種方法逐漸從討好者的狀態中擺脫出來的。


因為當你很強硬、當你只以自我為中心外完全不在意別人。當你擺出高姿態的時候,你會發現這樣的你反而也能得到別人的關注和認同。


在這個時候當你回過頭去再看以前的自己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理解:你完全不需要討好任何人。你才能逐漸從討好模式中走出來。


我必須再廢一遍口舌說服你,一定要做這個嘗試。這個嘗試真的有可能會改變你的人生。


不要擔心你會因為這次嘗試而失去很多,事實上這並不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


退一萬步講,即便是你因此丟了工作,沒了女友,沒了朋友,那也都無所謂。


因為這個嘗試帶給你的回報比你現在擁有的這點東西要豐厚的多。而且,當你是一個「討好者」時你所建立的一切人際關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無效的,因為你是一個討好者,別人都不會把你當回事,這樣的人際關係根本不會在未來帶給你什麼實質性的利益或幫助。


你首先得擁有放棄無用的東西的勇氣,你才能獲得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果斷和能力。


2.培養內心的充實感與富足感。


討好者一切討好行為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於內心的空虛與匱乏,他們無法自給自足,所以不得不不停地從外界尋求關注和讚賞來填補。


如果我們能夠擁有一顆強大的,溫暖的內心,我們能夠時時刻刻獲得來自自己內心深處的力量的滋養和支持,我們就不會在外部世界中迷惘,我們就不會被別人的評價和看法影響,我們就能坦然的接受無論是外界的讚美還是貶低,我們就不會在任何人面前低下頭顱,因為那毫無必要。


我們擁有來自自己內心的力量,所以完全不會害怕孤獨,也不會陷入迷惘,我們不會在任何人面前緊張失措,我們只會堅定而果斷的做自己。


以上我所描述的這些狀態絕不是我的幻想或是給你灌輸的心靈雞湯,而是在生活中的的確確就存在這樣的人,真的有人的內心能夠強大到這種程度。


那麼如何培養內心的富足感和充實感?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就提到過,我並有什麼具體的方法或步驟可以教給你,我也不知道任何能夠讓「你」的內心變得充實的技巧,因為這完全是你自己的責任,你只能憑藉自己去摸索,也沒有任何其他人的經驗能夠供你借鑒。因為在關乎心智成熟的道路上,任何試圖走捷徑的行為都只會令你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


你必須自己去面對這迷惘的,沒有任何方向的前路。


但是我唯一能夠向你保證的是:一旦你決定開始有意識的追尋內心的力量,當你做下這個決定這一刻起,你內心深處的力量就已經被喚醒了。


只要你走上這條道路,那麼接下來你不管你是向著哪個方向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在令你的內心越來越充實。


3.培養一件能帶給你成就感的愛好/努力的做好你的工作/發展你的興趣/學一個新技能等。


雖然理論上來講我們只要擁有了強大的內心力量就不會再去討好別人了,但是在你還沒到達那個狀態之前,你的內心還會一直是空虛和匱乏的。


為了防止你因為忍受不了這種空虛而又忍不住的會想討好別人,所以能夠從一個你「可以控制」的事物中獲得力量是令你度過這段過渡期的一個比較理智的選擇。


無論是一個愛好,興趣,學一個技能,還是做好工作等等,這些都能夠帶給你成就感,自我滿足感,自我確認感,或是別人的關注與讚美等。


但是這時候別人對你的關注和讚美卻不是你通過「討好」得來的,而是因為你為你的工作,愛好,技能等付出了努力,你在這些地方證明了你的價值與能力,所以別人自然而然的給予你關注和讚美。


我所選擇的這個過渡期的屏障就是寫作,當我很多年前苦苦追求和討好但卻對我不屑一顧的女生有一天興奮的發給我一篇文章說:「hi,這篇文章是你寫的嗎?卧槽真是太厲害了!」的時候,我才真正的意識到:我的確是根本沒有任何必要去「討好」別人。


SO,現在你想到自己要發展什麼愛好,培養什麼興趣了嗎?


這篇文章到現在已經9千多字了,如果你能夠看到這裡,我要由衷的向你表示感謝,因為在這個時代真正願意靜下心來閱讀的人不多了,你能夠成為我的讀者,這是我的榮幸。


關於我所說的一切,只希望你能夠真正的理解並願意付出行動,希望你不要再追逐別人的認同,希望你停止對自我的貶低,希望你學會更多的關注於自身,希望你學會真正的愛自己。


不要讓本該屬於你自己的燦爛的一生,卻在對別人的「討好」中被埋葬和虛耗。

完。


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進步,為什麼還是會不努力? - 鳳紅邪的回答拓展閱讀。


http://weixin.qq.com/r/4jlQSEbEYhsdrQIr92zw (二維碼自動識別)


ps:我在公眾號里搞了個送書的活動,會根據你的性別送你一本值得你反覆閱讀的好書,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關注下我的公眾號看看。


從前馬戲團裡面有一隻小象。為了讓它馴服,馬戲團團長在它的旁邊立了一根棍子,上面用繩子一端記在了它的腿上,一端系在了棍子上。小象想要自由的出去玩,但是無論它怎麼努力掙脫,它都沒有辦法逃脫束縛。10年之後,小象已經變的很大很強壯。但是只要馬戲團團長用那個童年的小棍子把它栓住,它就會在心中作繭自縛,不敢有任何掙脫的念頭。

一個人在他幼小的時候,需要通過「順從」來克服「被拋棄的恐懼」。這種順從長大之後,就會演變成一種複雜的「討好型人格」。作為成長在權威家庭下的一份子,我的抗爭精神被鎮壓的很厲害,所以我自己體會和觀察到的這種類型的人往往有如下幾種特徵:

1.對別人的負面反饋接受程度很高。
你可以觀察到他身邊會出現一批喜歡打擊他的「朋友」。美其名曰:是他進步。但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對他直接的負面的評價。

2.很難放鬆自己。
我觀察到討好類型的人,會依靠人際關係來放鬆。但是這种放松又和那些具備自我意志的人不同。具備自我意志的人,是以自己的情緒為主,而討好類型的人,以別人的情緒為主。因此,討好型的人經常感到自己的精力被耗盡了,同時伴隨有淡淡的壓迫感。

3.無法拒絕別人
這個是最常見的現象,就是討好型的人面對讓別人失望的時候,會產生一種要死了一樣的負面感覺。因此半強迫的想要按照別人的期望形式。這種要死了的負面感覺,主要就是擔心別人不喜歡他,導致童年被遺棄的恐懼捲土重來。

還有很多特徵,我就不一一舉了。但是現在,同事或者合作夥伴評價我已經變為「內斂和強勢」這種類型的,我回想有幾件事對我改變很大:

1、閱讀偉人傳記。
我當時意識到自己身上有這方面潛質後,決定向個人意志最強的人學習。毛澤東的父親就是一個非常頑固的封建權威。但是毛澤東對爸爸的鬥爭策略就是,陽奉陰違,建立同盟和大作大鬧。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他父親要當著別人的面訓斥他,毛澤東直接跑到池塘邊說你再逼我我就跳下去。
還有一次離家出走,結果回來之後他父親對他的形象反而改觀。這幾件事讓毛澤東懂得了,順從不是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唯一辦法。
後來他還做了很多事,大體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和別人對著干。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後來借這個勁,我又讀了尼克松的《領袖們》,丘吉爾傳,拿破崙傳等等這一些列名人傳記,我發現他們都是從小事開始培養自己的抗爭精神的,這讓我心中有了譜-----至少這玩意可以提高,不是天生的。

2『、從自己的朋友圈子小事上開始實踐。
我後來有意識的觀察人際關係中間意志的較量。比如兩個朋友中午吃飯,今天去哪吃,總是一個人佔主導。或者男女朋友之間去哪裡玩,常常也是一個人拍板。這種小事上就需要開始鍛煉自己的意志力。比如今晚我要吃餃子,誰讓我吃別的也不好使,我一定要吃餃子(有點中二。。)。就類似這種小事,做的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一種對自己的自信(毫無理由)。
我控制了我的腿,我就能控制了所有的道路。我控制了我的口,我就控制了所有語言。這麼想想自己實現自己的意志也不難。

但是我也遇上了困難。在我開始轉變的時候,阻力來自於幾個方面。
其一就是父母,就是你順從慣了,你變了會不習慣。我就和毛主席學,當面不頂,背地不聽。反正我在上學,你也不知道我在幹嘛。這個倒好辦。
其二是朋友,這個蠻痛苦的。因為你討好人做久了,身邊一堆不是那麼希望你自信自強的傢伙,你需要進行清算。很大程度上需要忍受一陣的孤立。討好型人格很容易做小弟的,這個時候你畫風變了,大哥不收拾你?不過我因為看了不少名人傳記,知道這種痛苦是必由之路,倒是比較豁達。我沒有集中精力和他們作鬥爭,而是趕緊去結交新的朋友。最終實現了朋友圈的一次換血。

3.幾個重要的轉折。

我高中時候有個舍友總是背地裡說我壞話。我以前是無力反駁的(討好型人格的人都懂,就是你和別人起衝突,心理壓力會突然變的非常大)。但是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了之後,我決定把這個難題解決。於是我找了家裡面一個混社會的親戚問應該怎麼辦。他告訴我說:你嚇唬他就行了,但是嚇唬一定要是非常狠的,雙方都不能承受的。(因為這種嚇唬想核武器一樣,雙方都不敢動手,都承受不了這個代價)。我想了想,於是有一天他再陰陽怪氣的說的時候,我直接衝過去沖著他的眼睛說:你信不信我把你雞雞噶下來,***。之後他就老實了。但是還不放心,於是我又帶了一把小刀,天天睡覺枕著。結果他們以為我要當馬加爵。。。汗。。。但是自己真是一身輕鬆哈哈哈。

後來開始工作,我發現一個人要想受人尊敬,必須不能主動的卑躬屈膝。我們可以用自己專業技能服務好別人,但是一旦那個人過界了,要毫不猶豫的回擊過去。領導也好,老闆也好,都喜歡有骨氣的幹練下屬,而不會給軟蛋加薪升值和什麼訂單的。

4.不太妥當的話。

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有情感的一面,有交易的一面。你對交易的一面認識越深,就越不會受討好型人格的影響。
那麼人想要什麼呢?想要別人服務自己,最好是無私的,免費的,隨時隨地的,提供友愛,幫助,性生活,笑容,金錢,資源,時間等等等等。
這是人性中自戀的黑暗一面:
別人的時間不是時間。
別人的情感不是情感。

所以要做好交易,就一定要能夠自如的控制自己提供給別人的東西,這個開關要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如果開關在別人手裡,你就不值錢了。
這需要你對自己想要什麼有個基本的了解,對人際的負面的能量有個基本的駕馭能力。
人際的負面能量,
批評、嘮叨、辱罵、諷刺、謠言、孤立。其實這些也就那麼多種,你見識多了,自然就會了。

最簡單的,你的笑容,都要掌握在你自己手裡。如果一個人讓你不舒服,你一定不要對他笑。除非他能給你錢(變成了交易),哈哈。大體是這個意思。

順從不是實現自己目的的唯一手段。

多問問自己,

你的目的?
你的其它手段?

就這樣。


除了要回答題主「討好型人格」是怎麼回事之外,在看完題主大段的對自己「強自我意識」表現的描述後(後文會解釋「自我意識」的概念),我們還想給題主這樣一個建議——在與別人交流的過程中,或許可以試著少關注自己(給別人的印象),而多去關注交流的需求本身。

先來回答題主關於「討好」的問題:

首先,討好並非是一種人格類型,而是一種人格模式(Jay Earley,2016)。這意味著,如果你是一個討好者,你可能會在生活的很多方面討好他人,但也可能只在某些情況下。你的身體里就好像有一個開關,它會被某些人/事觸發,使你進入「討好模式」。比如題主描述的,在與好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會不自覺的「討好」對方,「如果她對於我的某些話進行肯定,即使我自己並不那樣想,我也會重複一些類似的觀點,並且因此而表現出興奮。」但對於領導或老師,就不會表現出「討好」,反而表現出總是不認同。

什麼樣的表現是「討好者」(people-pleaser)?

討好者能夠討好所有人,除了他們自己。通常而言,討好者會表現出如下特點:

  • 對於人群的氣氛非常敏感,擅長察覺他人的感受。
  • 不常公開表達、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即便心裡有憤怒的感覺。
  • 不容易拒絕他人的請求。
  • 經常擔心自己的事情會給別人添麻煩。
  • 責任心強,經常不自知地超時工作。
  • 喜歡去照顧別人,哪怕自己因此花去許多時間,或感覺非常疲憊。
  • 習慣於跟隨他人的意見,在和別人意見不同時,會盡量避免說出自己的想法。
  • 「樂於助人」。

但,是不是所有為他人著想、體貼靠譜的好人都是討好者呢?並不是。有的人雖然與人為善,但不是討好者,他們既能夠對別人好,也能夠照顧好自己。他們不會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人都重要,也不會像討好者那樣走到另一個極端,將他人放在比自己高得多的位置上。他們更能夠知道對周圍的人或事是否要付出,以及如何付出,這在他們的把控範圍內。對於討好者來說,付出則要被動得多,好像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討好可能是一種癮

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The Disease to Please)一書中提到,關於討好的一個很大的誤解是,人們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一些適應不良的討好者,在生活中已經不僅僅是簡單地取悅他人,而是借著「做個好人」、「以他人的快樂為快樂」的名義,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成癮。當討好無法得到期待中的讚賞和認可時,他們可能會進入被動攻擊(passive-aggressive)的狀態,也可能繼續更加用力地討好,直到引起自己和他人的不適。

上述這些問題的核心,都指向一點——討好者看不到真實的自我。他們從心底里無法欣賞和認可自己,不相信自己給予自己的肯定。誠然,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希望自己被認可。但討好者對他人的認可十分依賴,只有當他們被接受、被需要、被讚賞的時候,他們才會感覺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值得的;而一旦他們被拒絕、被冷落、被批評,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感到自己沒有價值。

討好者心裡彷彿有一個無底洞,只有不斷從外部尋求認可和讚賞來填充它,才不會感到空虛。事實上,每個討好者的內心深處,都有許多恐懼:恐懼不被認可,讓家人或朋友失望,被人發現自己實際上沒有看上去那麼好……所以,討好者從來不敢滿足於已經得到的接納、認可和讚賞。有些討好者甚至會很矛盾地拒絕他人的誇獎。為了逃避這些恐懼引起的焦慮,他們不得不去更加努力地取悅周圍的人,進一步忽略真實的自我,從而進入惡性循環。

不想再繼續討好,該怎麼辦?

正如一些答主已經提到的,許多討好者在小時候得到的是父母「有條件的愛」,即他們只有在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一致時,才會感到自己是被愛著的,是不會被拒絕或拋棄的。長此以往,為了得到父母的愛,避免被拒絕或拋棄,孩子只好將自己原本的需求和願望壓低,讓它們變得不再重要,轉而去努力實現父母那些明確提出的或隱含的期望,甚至內化這些期望,以父母的需求來替代自己的。漸漸地,他們就會成為討好父母的小孩。

在討好父母的小孩步入成年時,討好就成為了他們性格的一部分。雖然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離開家獨立生活,但是兒時討好父母的行為模式就像會自動運行的程序,在後來的人際關係、學習、工作等方面一再重複。

與其他人相比,討好者非常容易與控制者(那些控制欲較強的人)相互吸引。控制者往往希望能夠掌控事情的走向,他們是人群中比較難以取悅的一些人。而去努力取悅一個「難以取悅」的人,並從這樣的「hard模式」中要到讚賞和認可,正是討好者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在做的事,這會讓他們不必面對內心關於被拒絕和被拋棄的恐懼,免受焦慮的折磨。這也是為什麼,對他們來說,討好比改變更容易

由於討好是一種根深蒂固的人格模式,改變一定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解決討好問題的終極辦法,是自我確認(Self-validating)。我們說過,討好者所缺乏的,是看見真實的自我。所以,無論在過程中使用怎樣的方法,討好者最終需要做到的,是能夠擺脫對於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的依賴,自主確認自我的價值和需求。


而說到給題主的解決建議,就不得不引入另一個概念,就是在開頭我們所提到的「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題主說到的很多事例所描述的就是一種「自我意識感強」的狀況:「別人的目光在我身上時,我就十分不自在,十分想把自己表現的盡善盡美一點。」

自我意識,和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是不一樣的概念。後者是一種具有反思性的、健康、積極的狀態。而自我意識則是「十分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的一種狀態,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在下意識的假想中,自己好像始終被「注視」著;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一舉一動;在人群中覺得「所有的人好像都在看我」。

維基百科說,由「自我意識」帶來的不愉快的感覺,有時和「羞怯」以及「被迫害妄想」聯繫在一起。

每個人「自我意識」的程度不同,一些人強,一些人弱。「自我意識」強的人,不管在做什麼事,都還是會有一部分注意力留在自己內在的情緒和想法上。而「自我意識」弱的人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外部。「自我意識」弱的人更容易達到「忘我」的狀態,他們是那些能夠在人前忘我地表現的人。而「自我意識」強的人更不容易放開,更拘謹,也更容易把外界發生的事歸咎到自己身上——他怎麼往這邊看了一眼,一定是我做了什麼奇怪的舉動,類似如此。

所以,我們分別針對「找回自我的討好者」和「期望自己可以自我意識更弱」兩方面提供一些可能有幫助的小 tips。


對於想要找回自我的討好者來說:

1. 一步一步來。

像很多答主說的,你需要循序漸進,不要試圖立刻改變,那樣做你很可能會被自己內心的恐懼嚇到。

2. 承認及了解自己的「討好模式」,接受自己的現狀。

明確地列出,自己會在什麼情況下、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討好別人?在討好的時候,自己的感受和動機是什麼?如果感到有困難,可以使用自助類書籍,或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幫助。

3. 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需求,以及這樣做所引起的不適感。

一上來就問自己想要什麼,可能會讓你大腦空白。做一些具體的練習,比如和朋友出去吃飯時,堅持點一道自己喜歡吃的菜;試著拒絕他人。一開始你可能會不舒服,但重要的是,你需要去分辨,這種不舒服是由於不習慣造成的,還是真的發生了什麼傷害自己的事。


對於與他人相處中的「高自我意識」:

1. 首先你要知道,在與他人的相處中,別人往往不會太在意到你的表現,你的一個小動作,通常不會影響到別人的注意力,也不要把別人無意中的表現過多的歸咎於是對自己(不合宜)表現的反應。

2. 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試著少關注自己,多關注對方以及交流的需求。將注意力從「我給他人的印象」中挪開,將注意力放在你們交流的真實需求與目的上。無論是「想給陌生人留下好印象」或是「給威權管理者留下天生反骨的印象」皆適用。

人生這麼短,與其做一個辛辛苦苦的「好人」,不如做一回真實的自己。


以上。


相關原文 總是忍不住取悅別人,為什麼?| 關於quot;People Pleaserquot;你需要知道的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一、不存在的「討好型人格」
目前,心理學人格理論中並沒有「討好型人格」這類劃分,所以希望使用這個名詞的同行能夠更加嚴謹,不要誤導讀者。

與題主的描述比較吻合的是薩提亞家庭治療中的「討好型」應對姿態,當然題主還有一個議題是和權威的關係,這兩者是一體的,根本上是自我價值的問題,這個我後面會寫。

美國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提出,人在應對壓力的時候,普遍會使用四種應對姿態:討好(placating)、指責(blaming)、超理智(super-reasonable)和打岔(irrelevant)。

討好是一種求生存的應對姿態,在壓力情境下,一個人忽略自己的感受,認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儘力取悅一切人和事,就是不在乎自己,這便是討好。——《薩提亞轉化式家庭治療》

這裡要強調的是,討好不是一種人格,而是一種應對壓力的方式(coping stance)。

人格(Personality)是個體在先天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交往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個人穩定的心理特徵總和(馮娟娟和孫秀蘭《談判與社會心理》,1995)。

人格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將伴隨你一生。而題主所描述的情況是可以通過心理學學習以及個人成長而改變的,它只是一種應對壓力的方式罷了。這種方式用好了還是個NB的技能呢,並沒有什麼不妥。

二、人為什麼會討好
薩提亞女士認為,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非常表裡如一、直接而真實的,高興就笑,不高興就哭。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有時不得不看大人的臉色做事情,有些小孩子學到去取悅別人以獲得愛。運用討好姿態比較多的人,通常非常敏感,特別害怕失去關係,他們常常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揣摩別人的喜好而為之,願意盡一切努力保全關係,讓另一個人高興。

討好的本質是低自尊,就是打心眼裡覺得自己不夠好,也特別害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夠好。通常這樣的人小時候得到的愛和關注是不夠的,他們骨子裡有一種「我不值得被愛,不值得被喜歡」的感覺,所以會拚命做事情,而且特別擔心別人的評價。

三、如何改變
題主現在的情況首先要減少「自戀」。擔心陌生人的評價是一種自戀,別人一個個都忙得不要不要的,誰有功夫管你呢?而你對權威的不屑也是一種自戀,和仇富心理是類似的,也可以叫做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因為你平時討好,擔驚受怕,見到那些在「被討好」席位上坐著的人,心裡就不是滋味。

想想看,你反感老師的觀點,對上級不屑,對你一點幫助也沒有。你要是真想改變,就做出點成績給他們看看啊。光不屑誰不會,不屑了半天你也是個小員工,沒有上級喜歡。
所以你要擺正位置,認清自己,要討好就討好點有用的人,路人甲不關你的事,別活在幻想中了。人生那麼短,在學校里不好好學習浪費個十幾年,再擔憂幻想個幾十年,刺溜一下就過完了。你自己在意過這個路人好不好,那個路人可愛不可愛嗎?現在的人,每天連玩手機的時間都不夠,顧不上看別人的。

熟人你也不用太擔心他們對你的看法,喜歡你的人自然會靠近你,不喜歡你的人自然會遠離你。你想想你自己會特別看不慣一個人然後天天還要找她吃飯說話一起逛街嗎?如果一個人老是出現在你身邊(工作原因不得不相處除外),你在他心裡是不會有什麼硬傷的。

另外一種提升自我價值感的方式就是去發現自己擅長的東西,然後好好做。人無完人,一個人不可能把什麼事情都做好,也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取悅。在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的時候,你要集中精力做那些你擅長的事情,讓你開心快樂的事情。當你做的小有成就和價值了,那些你做的不太好的事情你也不會那麼在意了。


寫了這麼多不知道對大家是否有幫助。今天先寫到這,如果點贊或者評論的多,我再根據大家的需要繼續寫。


我從小也缺乏父母的關愛,導致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通過討好朋友、同學、美女、老師、上級、高價值的人來維持我的關係。

這是由於父母在童年的時間,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愛,你自然會形成討好他們的模式來維持生存。
如果不討好,你就會焦慮,這種焦慮常常和死亡聯繫在一起。
而這種模式最終內化在你腦海,就形成了這種人格。

後來我知道了這一點後,統統放棄了這些無用的關係,因為我意識到了這些關係毫無價值。
我覺得是別人的跟班,而不是平等對待的人。
我也痛苦了好幾年,終於靠自己奮鬥、努力漸漸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現在偶爾還會有這種心理,但至少不會影響我生活了。

我給出兩個方法,來幫助大家去解決這個問題。

1.學會覺察,尊重現實。
就是要時刻的覺察你的想法和行為。

我之前也很喜歡討好別人,但是這完全是下意識的行為,根本就沒有意識到。
我妄想可以通過討好別人,來獲取別人對我讚美、喜歡、認可。
但後來發現這完全不可能,往往能帶來的結果就是,你的自尊不斷的被踐踏。

首先要認清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如果你這個人能夠給他帶來好處,他自然會接近你,尊重你,甚至討好你。
如果你不能夠給他帶來好處,就算你怎麼討好他,都無用。

所以,你需要知道的是,真正的朋友都是自然而然就成朋友的,因為價值匹配。
如果價值不匹配,你怎麼花心思都無用,包括戀愛也是一樣的。

當你的價值達到一定程度了,會有很多人來找你的,不需要你討好任何人。
討好本質就是一個錯誤。
高價值的人,總是被討好,總是給予別人他們需要的,。
而不是迎合他們的需要。

記住,這就是區別,現實就是價值越高,越能給別人提供價值,你就越能夠贏得別人的喜歡和尊重。

好,下面有了這個現實基礎。
你還要學會覺察。

當你總是不由自主的討好比人的時候,你就要時時警惕自己,了解到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和想法。
然後用理性的力量去克制自己不要去這麼做,甚至不要去這麼想。

比如我可能會為了一個漂亮女孩兒去做某件事情,但是是因為討好。
這個時候,就要警覺不要去討好,用平常心去對待。
時時刻刻,去覺察自己是不是有討好的行為和想法,然後及時規避。

當你發現你不用討好,也能有好的關係的時候。
你大腦的內化關係就會減弱,但還是有很大病態。
這就需要做到第二點。

2.提高自信。
提高自信的辦法也就一個。

不斷的去做成很多事情,你可以做你想做的,做你願意做的,做有價值的事都可以。
總是就是要想辦法把他做成。
你做成功的事情越多,你就越有自信。

比如,拉贊助、賺錢、演講、泡妞、策劃活動、組織聚會、搭訕陌生人並成為朋友等等。
都是可以的。
自信都是源於你對成功經驗的積累。

有了自信,才會有自尊,自會有自愛。
自信是關鍵,因為你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人了,無需其他人的點綴~

3.接受痛苦,接受恐懼。
想要改變自己,一定是非常痛苦的。

貓黍自己付出了很多時間、精力、以及承擔了巨大的痛苦和恐懼才能改變自己。
這條路,註定了是艱辛的,是鋪滿荊棘的。

你踏過去的時候,可能滿身是鮮血,但是唯有這樣,你才能夠浴火重生。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討好型人格的核心表現,就是有強烈的同理心(好評),凡事能夠從他人角度考慮(好評),卻為了獲得他人的肯定而放棄自己的利益和立場(差評),甚至僅僅為了維持和諧而退讓(差評)。

在我三十歲之前,追wei求qu和qiu諧quan,有意討好,缺乏自信,尋求認同這幾個標籤貫穿了我的整個人生。
兩年前,我認為這是因為我是個友善的人,只是主動選擇了獨來獨往的生活方式。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 - 任易的回答
經歷了兩年的明爭暗鬥,我才意識到這是我的和善(老好人)、平等(弱勢)與和諧(討好)的天賦性格決定的。而想過好這一生,你僅僅對人無害是不夠的,你需要在人生關口做出正確選擇,實現個人價值,提升個人能力,變得難以替代。

知乎上我最喜歡看故事,這裡也講幾個故事吧。

我的團隊里有一個遲到男,從2014年底他進入項目組開始,每周至少遲到兩次。我第三次的時候去找他和顏悅色的談話;第五次的時候問他能不能像個男人一樣承諾不再遲到;第十次的時候反映給前任領導;第二十次的時候讓他花10%的工資請項目組吃飯;但他堅持不懈的遲到了五十次。這期間遲到男還跟我要求漲工資,我也沒有順便教訓他,而是解釋為什麼不給他漲工資,等到項目調研進入到8月後,替換遲到男的成本越來越高,對二哥辭退他的威脅也毫不在意。
我是他的領導,這是個項目組織,我負責他的人事和工資。在這個組織里,平等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既然對項目負責,又給他開工資,為什麼還要像怕他辭職一樣照顧他的面子,給他解釋,追求和諧?正確做法是建立制度,拿出遲到就扣工資的態度,用他立威。
我理解遲到男是好事,會讓他認可我是個好人;但是我不懲罰遲到男是壞事,他會認為我是個濫好人。
------------------------------------------------------------------
團隊里還有一個老油條,沒有什麼事業心,最希望的就是能夠混進一家旱澇保收的單位,輕輕鬆鬆的拿一份工資。所以她對我的要求,一向能推就推,能擋就擋。有次我提出應當儘快開始繪製系統原型,用於向用戶確認需求。油條姐在客戶面前、內部會議上反對了四五次,理由是根據她的經驗,現在還不到繪製系統原型的階段。我最後跟team說現在畫原型就是對的,如果你們都覺得不應該現在做,那麼咱們就用時間來證明並磨合團隊。6月正式開始畫原型時候,才發現油條姐從來沒有繪製過系統原型,完全沒有系統原型設計的經驗!!!那你TMD都沒做過原型,還在會議上反對我,你沒做過裝什麼大尾巴狼???
我有強烈的同理心,傾向以德服人,用事實說服團隊是好事,但是容忍員工在會議上偽裝專家反對我的正確意見就是壞事,會讓人覺得你軟弱可欺。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缺點。
-----------------------------------------------------------------
團隊里還有一個噴子,能力很強,經驗很足。從他身上我反省了空降領導應該如何壓制刺頭員工,打開局面。
他跟甲方混熟以後,在6月末的時候,就第一次跟我在會議上當著眾人拍桌子直接離開會議室。當天晚上他又私下找我道歉,看我沒有收拾他的想法,就又開始對項目工作提出建議,非常自然的打壓我信心。7月,他在上班時間有空就拿著手機看股票,我說他,他會說工作做完了就行,你管我這麼多幹嘛?8月初,噴子跟遲到男吵架,又拍桌子走人。9月末,他說他晚上在家辦公給項目組寫材料,要求加班費;我告訴他你白天的工作時間都不飽和,晚上加班還好意思要加班費?他忽然就紅著眼睛大聲指責我周扒皮,然後直接拍桌子走了!!!但人家走歸走,還先給客戶發郵件請假說自己身體不適,這兩天不能上班。
碰上這種刺頭員工,永遠是你硬他就軟,你軟他就硬。後來我認真反省了自己的討好型人格,逼自己離開自己的舒適區,逼自己對著他說硬話,有理有據有節的鬥爭。

這段神靈紅血晚上被夜魔追殺,忽然套上回血吃魔瓶反殺的戲碼;這種屌絲被欺負慘了忽然強勢反擊的戲碼;相信大家都愛看吧,我詳細說下。

在有一次噴子哥跟我表示晚上不願意加班,然後在辦公室里大吵大嚷又喊著沒法幹了要辭職。第二天我給他打電話說「從你來開始,我一直都很重視你也很尊重你,我現在也可以表態,如果你真的不想幹了,你只要提前半個月說,做好交接,我肯定不會扣你的工資。」

此後我開始要求Team所有人每周把交付的文檔傳到SVN上,噴子哥先反對說沒必要,說寫完的定稿材料再傳到SVN上就可以,我說埃森哲的顧問都每天簽入文檔,你們為什麼不能做?就把SVN當成工作台即可。

月底我審批團隊工時的時候,提前一天看了噴子哥所有的工作,心裡有底後,把他叫來問某天加班的時候都做什麼了,他說寫XX文檔,我就用文檔比較工具比較他更新了多少內容,然後告訴他你這一天都在寫這個文檔,一共就寫了一頁Word,還要加班來寫,你白天幹嘛了?給我解釋一下。

從此以後到今天20天來,噴子哥沒有再提出辭職不幹,也沒有再次在會議上反駁我。

對不同的員工要有不同的相處方式,但是第一條就是建立威信,討好型人格建立個屌威信?員工分為四級,管理風格也要相應調整。

第1級:熱情的初學者(合適的領導風格:指導型)

  熱情的初學者渴望著開始自己的第一個任務,即使他們並不具備專業知識。處理任務時,領導者應該忽略員工初學者的狀態和任期,提供關於目標的詳細指導,不僅口頭說,還要親自演示,同時密切監視員工的行為,這樣才能得出有關員工成果的反饋。

第2級:醒悟的學習者(合適的領導風格:教練型)

  當一名員工未能成功完成一項新任務時, 通常會進入「醒悟的學習者」階段。他的熱情逐漸演變成挫折與不安感,這時領導者需要指明達到目標或完成任務的方向,解釋原因,徵求建議,並且鼓勵員工參與 到決策當中。如果新一年的實踐從年初開始,那麼「醒悟的學習者」階段會出現在2月底前後,這段時間沒有太多空閑給員工練習,他們需要一名教練,來引導他們 在進行任務時的所作所為。

第3級:有能力但很謹慎的執行者(合適的領導風格:支持型)

  當員工需要在任務中展現技能時,領導者和該員工可以一起商議決策。在這一層級,員工也許是有能力的,但仍舊需要領導者增強他們的信心和動力。領導者的角色是傾聽、引導、鼓勵和支持。

第4級:自力更生的成功者(合適的領導風格:授權型)


  員工成為某一個任務的專家後,領導者應該允許該員工自己做出有關時間、內容和方式的大多數決定。因為該員工已經不用通過太多引導就能自己完成目標,領導者的角色在此刻轉變為評估該員工貢獻的價值,同時支持他的成長。

故事講完了,那麼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
第一步:吃虧以後反省。
吃足夠多的虧,受足夠多的教訓,痛定思痛,才能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是失敗的源頭。
雖然很容易矯枉過正,但總比一直錯下去要好。
例如,小明是一名童年貧窮,敏感善良的小夥子,高高大大,能力形象也不錯,也在重點大學念完了本科,但總是缺乏自信,進而導致跟人打交道時,總有點弱勢,還有點受寵若驚的討好。
小明第一次租房子時候,那個身體強壯一臉兇惡的中介帶他看了房子後,非常強勢的表示想要就趕緊定下來,這個房子非常好租,我是為你好;小明唯唯諾諾的連合同都沒細看就簽了,沒注意到這是一個中介代理的房子,合同條款是有利於中介的,其中有一條七天未交房租,房東有權收回房屋扣下押金;後來小明吃了一個大虧,從此不再信任代理,更不再相信中介的各種話術;
小明的前兩份工作都被小老闆「講情懷不講錢」忽悠過,等到連續兩年兩手空空回家過年後,小明不再對老闆唯唯諾諾,而是認真評估老闆是否可信,產品是否有前景,財務是否健康,不再由於抹不開面子而不催工資,辭職的話也說不出口,後來小明09年去了阿里巴巴;
小明談過兩次戀愛,有一次遇到強勢的女朋友,簡訊要第一時間回,電話要第一時間接,春節、情人節、清明節、端午節、勞動節、七夕節、中秋節、紀念日、生日、聖誕節都要陪她過,都要準備禮物,去哪裡了要報告,出差了要帶禮物回來,要對她好,對她的家人好,要支持她的工作,要支持她的社交,要支持她的夢想。。。當一個討好型人格的男生遇上一個強勢的女生,小明結婚了,過了幾年小明又離婚了。但小明再也不會虧待自己討好他人了,但從此以後,小明也沒有再遇到強勢的女生。
小明後來開始當小頭頭管理員工了,對老員工討好,老員工不把他當回事;對新員工關懷備至卻拉不下臉立不下規矩,新員工就天天遲到磨洋工;對領導討好,領導最後因為小明帶的團隊亂作一團沒有按期交付產品,把這個團隊解散了。小明又當了兩年基層員工,才能重新帶Team。從此以後,小明認真研究了管理學,平時很和氣,但也會跟員工發火,規矩也能執行下去了。

小明在三十歲時回顧這八年的家庭和職場,雖然他發展平平,但畢竟把能吃的虧都吃了一遍,發現了自己的性格弱點,清楚自己的能力範圍,沒有一蹶不振也是一件好事。

第二步:踏出自身舒適區,努力改變自己
這段引用@戴雨森 在拉勾之夜的演講,遵從CC-BY-SA協議
聚美優品戴雨森:這樣的人生很酷很有趣--百度百家

comfort zone這個概念,其實大家都很熟悉,基本上心理學上把人的心理狀態分為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三個過程。當人在舒適區的時候學習比較慢的,甚至是不學習的。在學習區、恐慌區的時候離開了舒適區,所以你會覺得不舒服。因為舒適區是你已經習慣的生活,已經習慣生活每天吃飯睡覺打豆豆,但是學習區和恐慌區並不是。

無怪土豪戴已經成為上市公司聯合創始人,眼界和心境的確極高。

小明已經習慣了唯唯諾諾?那就先去鍛煉身體,挑戰自己。強壯其體魄,文明其精神。健康的身體和充沛的精力讓你敢於撕逼。
小明說不出傷人的話?那就逼自己去說出來。比如對於不合適的團隊成員,我會逼自己當面跟他談離職的事。
小明不習慣跟強勢的人爭吵?逼自己學會據理力爭。
小明習慣聽師長的話?逼自己獨立作出決定。後果你自己承受,為什麼讓別人幫你決策?
小明習慣給老弱病殘讓座?恩,這是好事,請踏出坐著的舒適區,直接站起來就可以了。

對於討好型人格,最擔心的就是與人衝突,得不到認可,寧可自己吃虧讓步。那就踏出舒適區,訓練自己據理力爭的能力,學會催眠自己:這是你逼我的,兔子急了還咬人呢。

等到你身體變強壯了,專業能力提升了,慢慢增強了自信,踏出討好和委曲求全的舒適區【以上四項是並行的,沒有先後順序】,而是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同理心和友善度跟別人打成一片時,你會發現你的機會多了,心情好了,連妹紙也被你吸引了。為什麼?因為討好型人格都有強烈的同理心和感受力啊,大家本來就喜歡跟和善的人在一起啊!

第三、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升華理論
很多書籍都論述過這些內容。
我個人目前在看這些。
1、《發現你的優勢》 蓋洛普的。我的前幾項天賦有搜集、記憶、和諧。就是這個和諧!我雖然友善,但我是個濫好人,所以我在改變自己。
測試器下載地址如下:發現你的優勢測試識別器.xls_免費高速下載
2、《高效能人士的影響力法則》其實柯維先生的書基本上都值得一讀
3、《影響力》
4、《論語》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這句話值得反覆揣摩

看了書以後要練習和實踐,實踐以後再看一遍書,再記一下心得。

我昨天跟兩個員工談了離職的事情,一個人是工作能力不行,他寫的代碼還需要別人去幫忙審核,等於2個人幹了半個人的活,所以我請他離開團隊;另一個人是工作態度很好,但是有很多故事。我也很過意不去,但這裡畢竟是項目組,項目成本和進度的責任最後也是我來背,最後我還是把話說出來了。醜話說出來以後,也頗有點五味雜陳。項目組有了換血機制和考核機制的最大好處,就是我對Team建立了心理優勢,不再對團隊成員抱著討好的心了。

這時我再讀項目管理書籍時,才恍然發現項目管理的五大過程域中,沒有一個要求項目經理一邊自己上陣寫代碼做設計,一邊做好管理的。大家各司其職才是正理,我也不需要因為自己代碼不如A,需求分析不如B,系統架構不如C而缺乏自信乃至討好甚至自卑。畢竟,我有名分,我開工資,我負責任,我就是領導。

現在知乎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記下此時此事。

以上。 2016-1-23


試著從討好的原因和如何改變來回答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嗷


為什麼我會變成一個討好者?

  • 需要別人來肯定自己

討好者往往是空虛的,他們渴求別人的關注和讚賞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他們的情緒、安全感和自尊都基於別人的認可。討好者無法認可和欣賞自己,他們只能通過別人的正性評價來形成自認為良好的自我概念。


只有當他們被別人接受、被需要、被讚賞的時候,討好者才會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

  • 沒能充分感受到「無條件的愛」

很多討好者的童年都只感受到了「有條件的愛」。只有當他們聽話時,父母才會表揚他們。如果他們所做的不合父母的心意,父母會不滿、生氣。當他們明顯違背父母的要求時,甚至會受到責備和懲罰。

長此以往,為了得到父母的愛,避免被拒絕或拋棄,很多孩子試圖變「乖」,而「乖」意味著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他們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轉而去努力實現父母對他們明確提出的、或隱含的期望。

漸漸地,他們就學會了通過迎合別人來獲得愛,同時也形成了錯誤信念:我是不可愛的(unloved),我不值得被人無條件地關愛。

如何停止討好?

  • 承認並了解自己正在討好

意識到自己正處於討好模式中,是停止討好的第一步。嘗試列出自己曾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討好別人?討好時自己的感受和結果又是怎樣的?這可以幫助討好者在以後碰到相似情境時,給自己一個警示。

  • 關注自身,設置邊界

試著察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他人希望你怎樣。但如果一開始你就問自己「我想要什麼」,可能太難回答。從簡單的小事開始,嘗試去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但又害怕別人不喜歡的事情:比如換個發色,但前提是這件事是你自己真正想做的。


當別人提出不合理請求時,討好者通常感覺自己不得不答應。但要知道,拒絕是每個人的權利。甚至當你說不的時候,也不用費心思找借口,試著陳述自己「不想或不喜歡」這樣做。

你自己的感受比別人的需求和感受更重要,這並不是自私。討好別人而放棄自己的邊界,別人也不會因此而喜歡和尊重你,所以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擺在首位,是很重要的。

  • 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自我確認

解決討好問題的核心是自我確認(Self-validating)。自我確認是一個逐漸認識到,並接受自己的內心體驗、想法和情感的過程。討好者所缺乏的,正是看見真實自我的能力。


心理諮詢會給他們提供一段安全、穩定的關係。在這種安全的環境中,諮詢師不會對來訪者提出要求,更不會離Ta而去。來訪者可以在此探索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擺脫對於外界讚賞和認可的依賴,認識到自己作為獨立的個體也是值得被愛的。


公眾號以前寫過關於討好者的舊文章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來找我們玩!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這裡哦~ http://www.jiandanxinli.com/


樓主稍安勿躁,你可知:
zhihu在討好用戶。
大V在討好讀者,
廣告在討好消費者,
遊戲公司在討好玩家。

討好無處不在,每個人都在討好,關鍵是要考慮如何高水平的討好呢?
樓主沒有任何問題,僅僅是閱歷不足,對很多事情沒有認識到本質而已。

中國好聲音上的學員們努力討好導師,導師高興的轉身。
最近使命召喚ol公測,騰訊請了大牌明星排出宣傳片討好玩家,我就覺得這東西做的很棒。
等等等等,
討好是給對象想要的,客氣甚至卑微對他們來說沒用,所以人家不會搭理你的。
我把我的臭襪子1W塊賣給你,你肯定不會要,也是一個道理。


我上初中開始就被同學,家長各種嫌棄,我努力的卑微討好。
最終同學還是不喜歡我,爸媽依舊對我苛刻。
高中大學時候我的精力被分散很多在「討好」別人身上,不知不覺把重心從學習上移開。
畢業後破格進入製藥行業龍頭企業東富龍,依舊是把重心放在如何討好同事身上,沒有注重業務水平提高,嘿嘿,然後就被炒魷魚嘍。

樓主你看,咱倆同病相憐,但是禍福相依啊。我深刻的明白了:
假如我上學的時候努力討好課本,我會更受歡迎些,
假如我更加努力的討好自己,減脂,護膚,打理服裝,別人會多看我幾眼,
假如我在東富龍努力的討好業務工作,同事們也會喜歡我,誰不喜歡抱大腿啊。

再說說討好陌生人的事兒,咱也是病友啊。
當初我每天不學無術的時候就特別在乎別人的目光,在公交車上都不自在。
沒有支撐自己的內在價值感,對自己不負責,對家人朋友不負責,你就會在乎陌生人的看法的。
不信嗎?
沒關係我來給你舉個例子。
例子1,假如樓主你的孩子可憐巴巴的對你說:爸爸,我餓了。
這時候你乘地鐵去賺錢還會在乎乘客的目光嗎?

例子2,大學導師對你說:小樓啊,你把量子力學這學期給我考95分,我給你推薦個30k的工作。
這時候你每天泡圖書館,還會在乎別人如何看你嗎?
別人看到你可能會想:
這sb的髮型真難看。 樓主:但是勞資一個月30k!
這sb還穿拖鞋來圖書館。 樓主:勞資30k工資!
這sb居然看量子力學,哈哈哈。 樓主:30k工資你懂個球!

看到了吧,樓主,有了目標以後就痊癒啦。更何況我還要強調下面的黑字體:
以上評價都是自己臆想出來的,你沒有重要到陌生人把你留在腦海中3s。
因為大家關注的都只是他自己啊,你怎麼樣,管他屁事呢?


zhihu上還有一句名言: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知道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與別人無關


小時候我也會偶爾展現出這樣的性格。後來發現還是得自己先變強大,然後意識到傷害別人其實也沒有什麼問題,當然你不要主動去做這種事情。久而久之這個人格就擺脫了。


1,

不要輕意給自己加標籤,什麼叫討好型人格,不過就是弱小。

人格一定形成,很難改變,這跟智商和能力大小無關,而所謂「討好型人格」,則是很容易就能改變的。

說來也簡單,就是變得強大。

首先,我們要確定一點,那就是「討好型人格」,它不屬於一種癥狀,只是一種表現。

癥狀是指機體因發生疾病而表現出來的異常狀態,是需要治療和改善才能恢復正常狀態的,就算你牛逼如關公,自帶麻醉屬性,刮骨療傷時也只能咬著牙說,俺不……疼,而不能說俺沒病,不用治。

而表現卻是客觀的,可以有多種解讀,事實上,「討好型人格」未必就是壞的,說到底,它只是我們應對壓力和生活的一種方式,人人都在討好。

員工討好領導,領導討好老闆,老闆討好客戶,客戶討好用戶,而員工本身就是用戶。

只不過很少人會感覺到,麥當勞早餐的豆漿油條是在討好你,除非你去過印度。


2,

我們一般討論的「討好型人格」,問題核心無非就三點:

1)自我價值的低認同

2)安全感的缺失

3)懼怕挑戰與困難

而這些全部加起來,其實就是兩個字:弱小!

當你變得強大的時候,這些問題就會像《非常嫌疑犯》的最後一幕:

「消失的無影無蹤」

3,

強大分兩種:外在的強大和內心的強大。

二者是同等重要的,有趣的是,現在大部分的雞湯書籍,都只強調內心的強大,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外在的強大一目了然,不容易忽悠人賣書賣課。

而內心的強大,則是很主觀的感受,你可以這樣對自己說:

「行啊,小李,最近感覺你丫內心越來越強大了啊!」

然後心裡立馬出現無數個附合的聲音:

「好,支持,威武,有希望了!」

我們不反對雞湯,但我們反對在雞湯里放了安眠藥。

下面給一些簡單易上手的改善「討好型人格」的措施。


1)健身或運動

看到第一句,相信很多人立馬會像巴甫洛夫的汪一樣,嚷嚷出來:

「又特么是健身,又特么是健身,又特么是健身!」

此刻,他們的內心感受是這樣的:

少年啊,這就是思維的局限啊,我只說了健身,但並沒有說非得去健身房不可!

在家裡徒手健身,或者堅持長距離的跑步,都能夠起到同樣的效果,鍛煉的形式是不限的,但鍛煉的強度有要求,那就是不斷的挑戰自己的極限。

如果你只是跑幾百米,跑十來分鐘就收工,或者跑幾步,散幾步,那麼它幾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如果是跑步的,你不僅僅要跑到累,要跑過「不想跑」,跑過「真的不想跑」,跑過「誰他媽讓我停下我就嫁給誰」,最後實在不行了,才停下來。

每一次,你都挑戰自己的極限,然後體會接近極限,超越極限的感覺,在那個時候,你是不care任何人的,你在和內心的嘲笑戰鬥,你頂住了壓力,你戰勝了自己。

當你發現,你已經跑到了最前面,你越跑越快,越跑越遠的時候,不僅僅身體會變得強健,內心也會強大起來。

自信是會傳染的,一個體魄矯健的男人,一個身材曼妙的女人,他們很難不自信,因為身邊的人都不如我,我不自信誰自信啊?

之所以首推看似沒什麼用的運動,是因為它最簡單易行,哪怕只堅持一周,都能看見實實在在的效果。

當然,如果連一周都堅持不了,那基本就屬於放棄治療了,愛咋咋地吧。


2)改善形象

這時候,你的心中或許會有疑問,「改善形象」和改變「討好型人格」怎麼會聯繫起來的?

簡單說,它和健身的目標是一樣的,就是提升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感。

為什麼我們經常會玩笑說「你這麼漂亮,你說什麼都對」,因為我們普遍認為外在的形象好是一種高價值的體現。

人雖然分了美醜,但是只要用心,只要行動,哪怕你是個3分,也能提升到5分啊,多加兩分總是好的。

何況,很多時候加的遠遠不止兩分。

如果你是男人,你更願意去討好哪一個,左面還是右面?

如果你是女人,你更願意去做哪一個,左面還是右面?

假如你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姑娘,當你變成右邊這樣時,壓根沒你討好別人的機會了,因為大把人爭著搶著討好你啊,你要再不端著點,恐怕有得罪受了。

當然上面的這種簡直就是傳說中的易容術了,有點困難,但只要注意起來,很多方面都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對於男生:穿的得體些,鼻毛剪了,頭髮勤洗,走路時別駝著背,形象自然就會得到提升。

對於女生:妝化的精緻些,學學衣服搭配,別耍太多蠢蠢的小聰明,起碼氣質會上升不少。


3)讀一些高價值的書

讀書的目標,不是讓你多知道幾個人名,多知道幾個故事,然後出來裝,而是為了開拓你的視野。

打個比方,讀多了史書,你會發現,還真是太陽底下沒新鮮事啊,王朝紛爭,世代更換,什麼大義,什麼民族,什麼榮辱,說到底,無非就是圖那幾樣:吃喝,錢權,女人。

上一頁還屌到不行的人物,下一頁就被亂刀砍死了,上一頁還生死不離的兄弟,下一頁就反目成仇。

看多了這些,你自然就會看淡許多東西,想明白許多事。

看淡不是說要你跳出紅塵,而是弄明白了人情社交工作是怎樣一回事,明白了事物發展的規律,這時候,你外在的表現,很可能還是「討好型」,但是,你的內心是平和的,你知道這樣做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那張餅,還是為了仍未完成的夢想。

當你的視野夠大夠遠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討好只是一種表現,是工具,是形,而非意。

當我們「得意而忘形」的時候,討好和努力、奮鬥、認真工作其實並無差別。

而這也正是王陽明「知行合一」所要講述的東西,當你的認知和你的行為是一致的,你所感受到的,就不再是約束和憋屈,而是掌控和自由。


4)成為某領域的牛人

無論任何領域,你想做到牛人的級別,總會遇到困難,然後戰勝困難,而這個過程,除了收穫了技能,其實還有其它的戰利品:自信!

這個領域可以是街舞,可以是唱K,可以是英雄聯盟,甚至可以師從加藤鷹。

當你成為某領域的牛人的時候,意味著會有很多不牛的人向你請教,給你掌聲,甚至「討好」你,這時候你換位思考一下,就會明白,其實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其實也沒多少了不起。

無非是比別人多下了一些工夫,多打敗了一些困難,或者多遇到了一點點好運氣。

沒必要膜拜,也沒必要討好,按著條件和步驟,該幹嘛幹嘛就行了。


5)獨處和冥想

無論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我都推薦嘗試一下獨處和冥想。

獨處沒有那麼難,哪怕你是跟人合租,隔壁也總有收工的時候,那時候,夜深人靜,關掉所有的燈,靜靜的坐著,去思考,去想像,去面對令人不適應甚至有些恐懼的黑暗。

冥想也沒有那麼玄乎,有心的可以去看下相關的內容,如果懶得看,你就安靜地坐著想東西,就接近於冥想了。

這時候,天地間似乎就只剩下了你一個人,不要嘗試控制思想,非得去想什麼高大上的東西,你可以就只是想中午吃的那個盒飯不錯,或者地鐵上那個姑娘真是漂亮。

沒關係,無論你想什麼,最終都會嘗試去思考一些東西:人生,夢想,命運。

這時候你會發現很多東西根本就無所謂,你會發現白天做過的一些有趣或蠢的事情,你會知道自己更想要什麼,該如何去爭取。

你會看到困難,體會到糾結,你嘗試尋找,有時候你找得到,有時候找不到。

但無論怎樣,你排除了干擾,遠離了喧囂,面對了更加真實的自我,長期以往,你必然成長和收穫,越來越變得像是你想像中的自己。

那時候,再看到「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這種題目,你連點都不會點進來。

真正的放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張兆傑的回答


如果你每次想討好別人時,以下戒律會給你帶來持續不斷的壓力呢。

取悅於人的11條戒律

1.我應該總是滿足他人對我的要求或期望。

2.我應該照顧周圍的每一個人,不管他們是否向我求助。

3.我應該總是傾聽每一個人的訴說,並儘力幫他們解決問題。

4.我應該始終當個老好人,永遠不傷害任何人的感情。

5.我應該總是先人後己。

6.我應該永遠不說「不」,不管是誰給我提出什麼樣的要求或請求。

7.我應該永遠不讓任何人失望,不管以什麼方式。

8.我應該始終保持愉快和樂觀,永遠不在他人面前表現出任何消極情感。

9.我應該總是儘力讓別人滿意和高興。

10.我應該嘗試永遠不拿自己的需要或問題去麻煩別人。

11.我應該徹底、完美地滿足自己的所有這些「應該以及不應該」的期望。

摘錄之《取悅症》


一個朋友小A,他的父親脾氣比較暴躁,經常一點雞毛蒜皮的小時,動不動就會發飆,小A為了不被罵,做事,說話都會變的小心翼翼,經常會從旁觀察爸爸的言行來判斷他的心情,生怕自己一順口說一句爸爸不中聽的話,情緒就在房間里炸裂。每次他父親說的某個事情,他都會習慣性的無條件認同,漸漸的就養成了討好別人的性格。

另一個朋友小B(我朋友就是這麼多,怎麼了╭(╯^╰)╮),每天的生活都時時關注別人對他自己的期待,總是通過各種積極的回應來企圖獲得別人的認可,每當有人否定他時,他都頓時緊張,趕忙解釋事情並非對方想的那樣,但越描越黑,對方也表現出一副厭煩敷衍的表情,但小B還是惶惶不安。並且大部分情況下,越想討好別人,反而不被當一回事。

看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除了精彩的劇情之外,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一個心情:劇中的反派人物真是狠到沒朋友!今天來談談這部電視劇的一個典型角色:玄女。(不得不給演員祝緒丹點個贊,她把角色塑造得很成功。)

除了玄女的狠毒,你們是否看到了她為愛痴狂的一面?她用苦肉計偷取陣法圖,害死白淺的師父,只為了能和離鏡在一起。她使用禁術,忍受著巨大的痛苦生下病兒,是為了維持離鏡對她小小的關心。她想方設法奪取神芝草,只為了喚醒沉睡多年的孩子……她圍著離鏡耗了一生,卻放棄了自我。而自始至終,離鏡的心裡只有白淺。儘管玄女的愛太自私,不惜一切代價去討好離鏡,但她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終慘死在四大神獸的洞穴外。

可以說,在愛情里,玄女懷著的是一種討好型人格。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Sherry Pagoto博士(Psychology Today許可心理學家)指出,討好型人格是潛在的不健康的行為模式,而不是人格障礙,他在指出:討好型人物,一方面是害怕被拒絕,另一方面則是源於對失敗的恐懼。

害怕被拒絕,典型的潛在感受就是「如果我沒有盡我所能去讓他們開心,他們就會離開我,也不會再關心我了」。這種感受通常是由於缺乏關愛,或者被重要的人拋棄、拒絕,或是不穩定的情緒造成的。

害怕失敗,潛在的感受是「如果我犯錯,我會讓別人失望甚至被懲罰」。這種感受的來源,一般是在早些時候,因為做錯了一些小事,收到嚴重的懲罰所留下的心理陰影。

兩種感受都有一個共同點:只在意別人的感受,忽視自己內心的心法。一旦內心接納了別人評價,人就會以他們的評價來定義自己,這就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短期受益,長期的代價

一個總是討好別人的人,在別人心中,總是一個非常樂於助人的人,因為他從來不會說「不」。讓這樣一個人幫你做這做那簡直輕而易舉,這聽起來倒是一件不錯的事情。事實不然。

這些人總是極力地維持和別人之間的和諧關係,總是優先考慮別人的感受,可以說,這種取悅其實是一種自我犧牲。比如,當這些人處在一個團隊中,一開始別人吩咐做什麼事情,他們都是非常積極的,尤其是得到別人正面評價的時候。但是,久而久之,當這些人無力做好某些事情,他們心中就會產生多餘的內疚和焦慮:

害怕別人對自己工作成果的不認同,害怕與同事發生衝突,不想惹麻煩。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對他生氣,估計天都要塌了。


總之,這類人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越過了邊界:他們已經不是簡單地去表達自己的善意、樂於助人,而是已經被人際衝突的恐懼感征服了。

總是討好別人,會導致什麼後果?

- 承擔過多的責任。因為不想讓別人不開心,所以別人吩咐什麼就答應什麼,這不僅是超負荷工作,而且會產生怨氣、倦怠,從而適得其反。最終別人會因為你太過在意這些承諾而感到失望。

- 不敢表現自己的實力。討好型人格害怕發揮失常的人會對自己產生負面情緒,如難過、羨慕或敵對,因而經常「留一手」,不敢表露自己,後果就是,有機會都輪不到自己。

- 承受更多的壓力。一個不懂說「不」的討好型人格,最容易順從別人的話。舉個栗子,在酒桌上,明明很清楚不能喝太多酒,卻對別人敬的酒來之不拒,最後難受的也還是自己。


討好型人格可以戒掉嗎?

可以,但是很難。

討好型人格是一種認知上的缺陷:因為看不見自身的優點,又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討好型人格是從小養成的,人從小時候開始,效仿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並且任何事都儘力做到讓父母滿意---這樣就養成了一種習慣。

漸漸地,隨著自我成長,生活慢慢獨立以後,這種習慣就遷移到了社交人群上面。從小時候試著讓父母滿意,長大後就變成了讓別人對自己做的事情滿意,如此才能獲取一點安全感。別人的評價變得越來越重要,自身的價值越來越模糊不清。想要改掉這樣的習慣,或者說,淡然面對別人的評價,明顯是不容易的。

但是再不容易,也應該做出努力,萬一成功了呢?

如何改變「討好」的心態

1. 接受這個不完美的世界。

你不能控制別人怎麼想,與此同時,你也沒有義務對別人的人話完全贊同。你應該明白,自我價值不是由別人的評價決定的,而在於自身的評價。

-別人沒有義務喜歡你,也不會對你做的事情有太多的想法,少給自己一些壓力。

-當你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時候,沒必要苛責自己,不如總結教訓,不斷成長。

2. 學會說「不」,建立邊界意識。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並不意味著自私。或許你可以找一個安靜的、不被打擾的地方,回憶你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所做的事情,並列出那些你不喜歡,但是不自主去幫別人做了的事情。然後,寫出你為什麼不想做這些事情。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其實這些事情都違背了你的原則。

所以,我們要忠於自己的原則。舉幾個栗子:

- 我不喜歡負能量,但是別人讓我幫忙做的事情會讓我心情不好,我會拒絕;

- 要我幫忙的事情必須符合我的價值觀,否則拒絕;

- 我今天要保證八個小時的睡眠,如果這個忙太花時間,我會拒絕;

……


3. 接受你初次拒絕別人的內疚感。

改變習慣的開始總是艱難的。由於習慣了以別人的情緒為中心,所以很難將拒絕說出口。當你拒絕別人的時候,不用內疚,不用抱歉,因為他會找另一個可以幫忙的人,或者另一種解決辦法。

如果你還是還是心軟了,可以從反面想像一下事情的後果:我又幫忙做了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然而事情總是可以解決的。別人也不會因為一件小事,有太多的想法。

4. 學會自愛,提高自信。

遵從己心,相信自己,不要過多地在意別人的想法,因為你永遠也不可能討好所有人。即使你獲得了別人再多的好評,但這不是真正的你,學會自愛才會體現你的價值。

不必時常和別人做比較,接受並且更愛自己,像對待良師益友一樣,善待自己。有時間不如去做一些喜歡的事,保證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自信的人才是真正被人喜歡。所以……加油!

最後,你身邊是否也有不斷找你幫忙的人呢?如果有,我們聊一聊喔。


文/小刃刃

微信公眾號【 yingrendao 】,每日推送自信、人際交往、情感、學習成長等主題文章。

PS:沒時間解釋啦,趕緊上車。

【電子書福利】如何更系統的學習提升自信、人際交往、戀愛、學習成長方法,關注本公眾號:迎刃(ID: yingrendao )後台回復關鍵詞:dzs 或『電子書』,即可下載5本電子書到手機瀏覽(5種格式)。晚了,可能鏈接就失效啦。


講個小故事吧:

我有個朋友,

她從小就是一個懂得如何讓別人開心的小孩。

她懂得在吃到家人做的飯菜時適時地誇讚,

懂得在朋友最需要的時候搖旗吶喊;

懂得用最好的方式安慰情緒不佳的朋友;

她的世界很小,

她被保護得很好,

但她總是沒什麼安全感,

於是她將自己隱藏在人群中,

好像自己根本不存在。

她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快樂。

不過,

在她的世界裡撒嬌是不被允許的,

如果遇到衝突,

她被教會「冷處理」和「忍耐」。

有人搶她的玩具,

她不能流露出不快,

她學會冷漠地說:「無所謂。」

她每天告訴自己:我要很堅強。

她一直很「懂事」,

她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都深深地藏起,

每天看起來都很開心,

所有人見到她都說:

這孩子性格真好!

後來她長大了,

有人說她善解人意,

有人說她溫柔可人,

有人說她堅強內斂,

和她相處過的人,

很少有討厭她的,

甚至也有許多人喜歡她。

她感到有些意外,

但她還是和小時候一樣,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快樂。

後來有一天她終於明白:

她一直盡全力成全每個人的情緒,

只是因為害怕別人不悅就離自己而去。

不安令她將自己的情緒儘力藏起。

她敏感、被動,

常常傾注全部心思幫助別人解決煩惱,

但深夜,只有她自己,

去面對自己的搖擺和不知所措。

後來有人告訴她:

hey,

你不用總是忽視自己去成全別人的快樂。

你可以,做你自己。

她突然有些懂了,她開始告訴自己:

你很安全,

即使拒絕別人,

你的世界也不會塌掉。

她開始為自己熱愛的事情燃燒,

她翹課泡在圖書館讀書,

她走街串巷地閑逛,

她結交自己喜歡的朋友,

她去美國留學並選擇留下來工作三年,

她拿到工作簽證,

在所有人都認為她要定居美國時,

毅然選擇回國,

她喜歡健身、旅行、養貓、美食……

她終於明白,

其實自己看到「他人」的情緒,

只是自己的內耗。

她開始表達自己的情緒,

開始不懼怕和別人不一樣,

開始在理解她人的同時,

試著表達自己的想法,

她開始學著堅持自己,

她勇敢選擇自己的人生。

她保留了自己內在的堅強和對他人的理解,

同時開始學著適度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她學著通過溝通和他人達成諒解,

也學會了「That"s cool, but I think……"句型。

她通過展現真實的自己,

不討好、不委屈的得到了許多尊重。

她終於明白,

自己值得擁有愛和快樂。

她年少時讀《紅樓夢》,

她會在寫作文時誇讚薛寶釵的通情達理,

她也會在林黛玉耍小性子時大呼過癮,

而看到薛林和解,

她落下淚來。

原來,薛寶釵就是她外表的懂事和「討好」,林黛玉就是她內心的倔強和堅強。

最後,

這個朋友,

就是我自己。

=============================分割線=============================

感謝大家的支持和感同身受,有人問我心路歷程的轉折點在哪裡。其實我想說,這一路走來經歷過無數個轉折點——

從有一點點意識到這樣很累,到覺察到這樣自己的不堪和痛苦,再到經歷大起大落的事情而非常受傷……甚至因為自己討好一些愛自己的人而傷害到另一些愛自己的人。

此後我甚至在行為上逃避過很多年,但是內心一直充滿對這個命題的掙扎。

最後一個轉折點發生在最近,讓我徹底明白自己內心的方向,更明白「討好」這件事毫無意義,甚至害人害己。而最重要的,是這麼多年我沒有停止過對自己的思考和探索,現在回頭看會覺得自己也不是那麼聰明和高效。但是很慶幸我走了過來,而且也慶幸我做到了。

希望大家——

都不要停止對自己、對世界的探索,即使有時會發現思索和行動很無謂,甚至很虛妄,但也請一定不要放棄思考和行動。

常懷感恩、常懷愛意,也不放棄最本真的自己。

有人問我不討好別人時不時就會變得冷漠,

我想說的是:

不討好別人不僅是對自己,也是對他人最大的善意和愛。

在關注自己並不意味著自私,只有理解自己,你才能更好理解周圍的每一個人和這個世界。

你也才能更愛他人。

愛是相互的,但是,不要討好,不要委屈。

==============================================================

另外,一則小廣告:

我現在專心做著自己的事情,寫公眾號,也上知乎。由衷的希望能和更多朋友溝通和交流,歡迎關注、閱讀和評論。

微博 1Q89寫字公園 ? 知乎 雨田 ? 公眾號 PARK1Q89

-以上-


在我看來,討好者和被討好者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一樣的自戀。

等等,先別生氣,讓我解釋下。

討好者和被討好者都很可能是低自尊的人,而這種低自尊的人很容易發展出自戀人格。

討好者的自戀是建立在對自我形象的迷戀和崇拜上。他們把自我的形象供上神壇,為了維持一個良好的自我感覺和形象去不斷地討好別人。

因為他們不願意是一個「壞人」。也無法接受自己做出的「自私的」「冷漠的」舉動。他們需要通過討好別人而獲得自我價值感,「我是一個有用的人」「我是一個對別人來說很重要的人」「我不可或缺,別人沒我不行」「我是有力量的,因為我能讓別人的生活更好」
討好者一直都在努力的建立一個足夠良好的自我感覺,來擺脫他們內心中那種自我價值的缺失感。通過經營和幫助別人的世界來逃避對於自己的世界的無力感。

同時,討好者還有一個心理。
「只要我做的足夠多,足夠好了,別人就一定會看重我,喜歡我。」
「如果我做的不夠好不夠多,那別人就會離開我」

這兩種想法都是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的。也就是深深的自我迷戀。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別人是和自己一樣擁有一個世界的人。世界也並不是那種隨著你「討好」或者「不討好」而轉動的地方,別人的世界不會因為你的一舉一動而坍塌或者復興。你得承認你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被討好者的本質也是一樣的。「我才是世界的中心」「我非常重要」,所以別人都要圍著我,讚美我,為我付出。

討好者和被討好者不過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極度的自戀和以自我中心。討好人格的人往往搭配一個被討好型的父母。這種成套的搭配,讓討好者從小習得了「我得討好別人,不然就會失去」的心理模式。本質上,兩種人是一樣的,只不過體現的方式不同。


當一個人發展出真正成熟的自愛和自尊的時候,才會脫離這種「我需要討好別人」或者「我需要被討好」的心態。

當你真正愛自己,為了自己的生活去努力,去選擇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不願意再事事處處討好別人,因為你還要照顧自己。
你也會發現你不需要被討好,因為改變自己生活,讓自己幸福的責任在於自己。與其等別人討好,不如自己親力親為來的踏實和幸福。


題主產生現在這種心理的第一個原因就是過分在意自己在其他人眼中的形象。我們不能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是絕對不好的,這種榮譽感在很多時候可以成為道德的一種形式。
摘抄一段我在關於內向和不自信區別的回答中的一段話。」決定一個人的生活的,我們大抵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這個人本身,包含了一個人的身體、與生俱來的氣質、道德品質、智力等因素。第二是這個人所擁有的外在物,金錢、地位等等。第三是這個人在其他人眼中的形象,別人對這個人的看法等。「
在這三方面中,只有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是可以直接作用於我們自身的。而第三項,除非他人的看法已經影響到了其他客觀存在,否則不能作用於我們自身。還有一點也不得不提,別人對你的看法是帶有極大的偶然性的,你可以問問自己,在生活中我們是不是在很多時候因為別人做的一件錯事就全盤否定他,也會因為別人做的一些有利的事而轉變對他的看法。別人對你也一樣。對這種具有極大偶然性的事情投入太多精力以至於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與投入全部身價進入中國股市無異:)但是既然在意別人的看法是可以帶給我們益處的,題主在心理上應該怎麼應對現在的情況呢。在內心將別人對自己的讚賞和不屑擺在同一水平線上,並將其化為自在的力量,進而得到更多別人的讚賞,當然,也有會更多的不屑。
第二個原因,也是比較頑固和難以解決的深層原因。就是你一直試圖在他人的意識之上建立和實現希望的那個自己的現實價值。這如同試圖將一座高樓建立在海綿之上,建造的時間越長,建立的越高大,站在樓頂的你摔下來的感受到的痛苦就越重。人往來這世間匆匆而已,要獲得別人由衷一貫的讚賞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但這世間總是有那麼一件事,符合你本身的性情氣質,它會讓你明白自己真正的意願,會讓你盡情揮灑自己。在這方面,它會使你對自己有一種由衷的確信,而不是試圖在別人那裡喚起這種確信。
關於題主你對於權威的反抗心理,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不知道題主注意到沒有,這句話里」但與此相反的是,對於領導,對於老師,對於我們威權的管理者,我則會表現出一副」天生反骨「的樣子「,你用了」我們「而非」我「。這說明,題主你對於權威的反抗是一種與周圍人的同謀。你潛意識裡希望對於權威者的反抗會獲得周圍人的贊同。第二個原因其實是一種心理的自然補償反應。權威者在進入你的生活的時候,因其身份,別人會對其產生基本的尊重和贊同,你內心對抗權威者的過程就是在對自己為獲得別人讚賞認同而付出的辛苦的一種補償。因為此,這種心理會產生內心深層的嫉妒。我想說的是,對權威的反感是非常正常的心理,而要使這種心情不有損我們自身,要建立適於你自身情況的價值判斷標準和體系,而這些必須也只能由你自己建立。
最後,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題主。送兩首詩給你,祝好:)

《觀書有感二首》

朱熹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01

我是典型的迎合型人格障礙,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治癒。

迎合型人格障礙,一種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在內從而導致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同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

小時候,同學要分給我零食吃,我會委婉拒絕,因為覺得拿了人家的零食自己又沒有什麼可以交換的,會很不好意思。但是如果我自己拆了一包零食,就會想辦法讓周圍的同學都吃點,因為自己一個人吃獨食會不好意思。

大學裡,有同學夜裡12點打電話給我問作業的事情,我會馬上接,如果對方一時半會兒理解不了,我還會主動要求當面解答,「反正就在隔壁寢室,我們可以在走廊里講一下。」學生會、社團里如果有什麼事臨時找人,我也會自告奮勇,哪怕會損失自己的時間和體力,也在所不惜。

我覺得自己只是熱心過了頭,直到周圍的人一遇到什麼事就會來找我,而如果我果斷拒絕就會被說閑話,我隱約覺得自己在為人處事上是有問題的。

同樣的兩個人,如果一個人一直拒絕,偶爾熱心腸一次,受惠者會印象特別深,瞬間增加好友度。而另一個人一直無條件答應,偶爾拒絕一次,被拒方也會印象非常深刻,瞬間降低好友度,會全然不記得之前這個人的好。因為這個人已經被定義為「熱心腸的人」,一個熱心腸的人可以對任何人好,就唯獨對你不好,你會不會覺得他是對你有意見?

但事實上,只是熱心腸的人累了,有事,或者就是單純地想換個人際交往方式。

02

我總結了自己身上的迎合型人格障礙特徵,看看你是否也有?

當你需要說謝謝時,你會連說兩三個謝謝。

當你需要說沒關係時,你會連說兩三個沒關係。

當你需要說不用時,你會連說兩三個不用。

「謝謝謝謝」、「沒關係沒關係」、「不用不用」——是心底覺得只說一個不足以讓對方心裡舒坦。

很怕有人說要請客吃飯,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還上這份情。但是自己請客就從不會想別人什麼時候會回請自己。

AA一定要提前說好,如果沒說好是誰付的聚餐,在事後一定會轉賬給付錢的那個人。

如果有人送自己禮物,會一直記著對方,在合適的時候還對方這份情。

對方造成經濟損失,如果介紹人是自己,或者自己也參與了沒有提醒對方,事後一定會想辦法彌補。

不想占別人一點便宜——是心底覺得如果佔了,別人哪怕嘴上不說,心裡也會不舒服。

當你需要建立一段人際關係的時候,你用的方式是「討好」。

(我小時候想跟別的女孩玩,會先送漂亮的文具給對方,玩得好一些了,對方喜歡什麼我就會送什麼,總是投其所好。但是一路陪我成長到現在的朋友,沒有一個是我通過這種方式維繫下來的友誼。)

用「討好」來維繫關係——是心底覺得只有自己先付出了才會有回報。

03

在進入社會後,我逐漸意識到迎合型人格障礙對我造成的困擾,我開始有意識地改變。

先來說說我的困擾。

在象牙塔里不覺得多付出一點會有什麼,但是職場是講利益互換守恆的,迎合型人格障礙雖然表面上一味地犧牲自己,討好別人,但碰到真正在意的事情上,會有「我都付出那麼多了,為什麼還沒有回報」的想法,也會認為別人都應該跟自己一樣為他人著想。

比如在我剛畢業一個月工資入不敷出的時候,同事聚餐每人100,總額是我付的,如果有個人不付給我,我心裡就會難受,因為那個時候的100元可以吃兩天了。問題是,別人又不都是迎合型人格障礙,會一直想著欠你點什麼怕你不開心,要是忘了就必須得你主動去要的。我就會陷入到底要不要提醒同事還錢的困境。

「我去提醒他還錢,會不會影響我們的關係,以後工作不好做?」

「可是不去問他要來,下次又我付怎麼辦。」

……

這樣的困擾還有很多,比如加班打車報銷要麻煩別人,乾脆不報了,自己少花點就是了;周末規劃好了要去周邊城市旅行,但是領導臨時讓我做工作,明明可以分給其他同事,但是因為怕領導和同事心裡不舒服,所以就委屈自己周末不休息加班……

在犧牲了自己很多很多次之後,我偶爾「自私」了一回,發現我行我素的感覺真是好啊。一段時間後,當大家習慣了我的為人處事風格後,就不會再抱怨了,甚至會有老人勸新人「她本來就是這樣的,你別想通融了」。

04

迎合型人格障礙,其實犧牲掉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時間、精力、金錢等,還犧牲掉了自己的原則。

一個沒有原則的人,是很容易被別人控制的。當我們為了讓別人心裡舒服而一再委屈自己時,我們就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毫無原則的人物形象。誰都可以來佔用你的時間、精力……「你都幫了那麼多人了,憑什麼不幫我?」「以前找你都可以的,為什麼這次不行?」

既然你「沒有了原則」,人家對你自然就「沒有了底線」。

治癒迎合型人格障礙分為2個步驟,這條路我也正在走,如果你經常為了取悅別人犧牲自己,那麼,請讓我陪你一起改變:

1、表達真實的自己

患有迎合型人格障礙的我們,最怕別人不接受自己,十分恐懼別人對我們的批評、嘲笑、否定。

所以我們總表現出很樂觀、很通情達理的樣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深知自己害怕別人的否定,所以我們也不會否定別人。如果有人問我們意見,我們總變著法地誇獎對方。殊不知這樣做是虛偽的表現,他人是能感受到的。

我們要學會表達真實的自己,遇到不開心地事要主動跟朋友說,為難的工作要主動跟領導說,礙於情面不敢說出口的拒絕要勇敢說出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他人建立真實的關係,交到真心的朋友。不然我們永遠只能孤身一人扮演「熱心腸好人」。

2、了解自己的需求,接受與愛自己

迎合型人格障礙,與敏感不同。

敏感是太在意別人看自己的眼光而活不出真實的自己,核心在「塑造自己的形象」。

而迎合型人格障礙是太在意別人的感受,而犧牲自己去討好別人,核心在「我的快樂來自於別人的快樂」。

但這個「我的快樂自於別人的快樂」是一種心理假象。迎合型人格障礙的人以為只要別人心裡舒服了,別人就會對自己好,自己心裡也就舒服了,殊不知這個快樂產生的軌跡太長了,而且不可控。

快樂只有來源於自己,才是真切的。

我們要在說話與行動前,多想想自己的需求,要問自己:「我這樣說自己會快樂嗎?」「我這麼做自己會幸福嗎?」

在我們以往的人生中,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別人身上,現在我們要重新聚焦於自己,愛自己、關心自己,為此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個原則,要有原則地拒絕和堅持,而不是無底線地迎合和付出。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底線,清楚自己的原則,才能從人情世故中獲得真正的解脫。

而當我們能夠駕輕就熟地運用原則來保護自己,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上,我們才能贏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與愛。

-----------------我是「想說的話」分割線---------------

今天有兩個平台收集我的自媒體資料,我猛地發現最近在知乎答題很少,知乎是我認為國內最好的科普問答式平台,我在上面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也收穫了粉絲。打開後台收到一些私信,看到頭像或昵稱就知道是陪伴了我很久的,謝謝你們,也謝謝以前的我,是因為我自己的努力與付出,才贏得了你們,所以這一聲「謝謝」我要對自己說。迎合型人格障礙,我自己也在改,我會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不會為了多一點贊同而說什麼虛偽的話。

生而為人,很不容易,也有很多小確幸,我會一一記錄下我的成長曆程,關於自學、關於運動、關於心理建設……都會找合適的知乎問題跟大家分享。如果我長時間沒有答題了,請及時提醒我,提醒我不要忘記自己的夢想,提醒我不要忘記和你們建立真實的聯繫。


討好別人的本質,也許是不自信,不斷的需要別人的評價來認同自己,把認同自己的權利交給了別人,只有別人說我們好,我們才是好的。
如果你覺得你是有價值的,不需要向別人證明你是有價值的,也不需要用別人眼光看待自己,你也許就不再需要討好別人了


謝邀~

我們每個人一定程度上都需要別人認可,喜歡

但討好型人格就像魚對水的需要一樣,需要別人喜歡他,向他,愛他,歡迎他,欣賞他,離不開他,需要有人幫助他,保護他,關心他,指導他,總結一句 —— 他們過分的想要溫情

為了解決對溫情的貪得無厭,有如下手段

1. 為了溫情,他能敏銳感知別人的需求並隨時準備滿足,變得無私,富於奉獻,從不拒絕別人的請求,一頓飯,一場電影,一場遊玩都是以別人的喜好為中心,成為一個給於者

2.為了溫情,他把自我抹殺掉,不敢提出自己主張,喜好,慾望,萬一自己的這些和別人衝突了怎麼辦,所以他壓制了自己所有的需求,成為一個「無欲」的人

3. 為了溫情,他迴避對別人的不滿,逃避爭吵,逃避衝突和競爭,他從不抱怨別人,很容易妥協,就算每天沒有根據的批評他都是自我檢討,道歉,想營造一種「充滿和諧」的環境

4.為了溫情,他把愛情的位置無比抬高,只要找到非常愛我的人,其餘一切都不重要了,為愛痴狂

以上手段用多了所產生的副作用

1.把自己變為他人的附屬品,把別人看得無比重要,高價值,把自己看得無比卑微,低價值,導致自卑

2.長期滿足他人,會導致自我感虛弱,有一種「沒有了自我」或者「我感受不到自己」的行屍走肉感

3.因為只允許展示對別人的友好,所以對他人的憤怒會壓抑下來,加上自己的慾望和需求被長期壓抑下來,會以心理疾病或者生理疾病的方式表達出來

心理諮詢時的解決方向

1. 讓他意識到,他並不真的關心別人,並不是「無私奉獻」,而是一個「支配者」,「操控者」,無時無刻想要從別人身上索取「溫情」

2. 面對並分析那個索取「溫情」永遠都填不滿的黑洞,讓「溫情饑渴」 不佔據人生唯一目標,花時間比較長

3. 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其他慾望和感受,比如獨立的渴望,自主的渴望,對他人的憤怒,報復心等,喚醒他的「自我」

最後 

如果真有這類問題的朋友,你可能聽過各種建議,也看過很多書,頁經歷過一些事情,很可能還是沒有效果,原地打轉,因為這實在太難了,人格層面的改變是非常非常緩慢的,它不像學個word和ppt那樣有速成,這也是為什麼韓寒說:聽過這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兒童期反覆被父母冷落造成害怕被重要他人包括上級拋棄的恐懼,這種恐懼感跟死亡恐懼一個級別。

怎麼治不清楚,個人是在持續幾個月跟人劇烈衝突到不在乎自殺並且差點殺人的狀態下逐漸好的。


了解自己比盲目改變更重要。
(非本性格的人也會發生討好行為)
「討好型人格」不是因為自卑,更多是因為自戀。
關鍵在於,不能接受任何場合下自己在別人眼裡的「異樣」,努力符合自己想像的對方期待的高評價的自己。

(所以其他答案說是因為不自信的都是不正確的。)
—————————————————
第一步:了解一下,什麼是「人格」和「性格」?

心理學對性格的定義:性格是個體獨特而穩定的個性特徵,表明個體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相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習慣成自然)

(英語里不論是性格還是人格,都是"personality"。且人格的核心意義是性格,兩者可以一起理解。)

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關於討好型人格這個詞(並不屬於傳統心理學性格分型),大眾能只是聽到這個詞就能大致理解,這一現象就體現出,"討好"這一社交情形,是大多數人都經歷過的,有感觸的。

並且,「性格是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即,我認為這樣的交往態度是"合適"的,所以,我才把"討好"變成一種應對的慣用方式。
—————————————————


第二步:正視你的社交模式(即 應對的慣用方式)

?一般情況下:
①首先我們對自己社交先給一個高分預判→②只要我努力維持,對方會喜歡我→③我人緣很好,我知道怎麼讓對方喜歡我。(大循環為良性)

那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分析自己的性格呢?肯定是你又有對自己有哪裡不滿了:

?偶發的情況下:①你說了違心的話懷疑自己是否虛偽→ ②你不能擁有這樣差的性格+③即使我這麼做了(反應及時,態度順從)還是得不到預期的肯定。→ ④不安不滿情緒→ ⑤下次面對相同的社交對象預判為差,採取消極躲避姿態。(小循環為不良)

綜上,因為總體是積極的社交心態,所以大多數是「付出了就有回報」的積極結果;但因為追求完美,所以反而對於少數非如願的社交情景,難以介懷

討好型人格和自卑人格的區別比較?
和自卑的人不同,自卑的人和他人相處時,首先判定自己得不到對方的高分認可,從而容易出現言語中對自己的不斷否定,對於對方接納自己表示不能相信等。(←交往圍繞自己的低分評價)

而討好型人格,是首先判定對方能夠喜歡自己,從而容易出現害羞、不拒絕的情況,對於談話中對方稍許可能不喜歡的信號隨機應變,直至得到對方滿意為止。(←所以亦可稱為"服務型人格",即交往圍繞對方的滿足)

最重要的:討好型人格行為上是順從對方,實則是滿足自己!滿足對方才能滿足自己!(是不是覺得自己好賤。。笑)

—————————————————

第三步:討好型人格就是很差的人格嗎?我討好到底對不對?

首先,性格沒有好壞之分。每個人的性格就像一杯特調的雞尾酒,是各種酒不同比例先後出現出的化合物。沒有一個人的人格是和別人一毛一樣的——我們都是特殊的。

而討好型人格,起碼具有以下幾點才能達到別人"說好"的結果:
1。極強的同理心。
2。細緻的觀察力。
3。對自己的高要求。
4。即時的實施力。

記住,這是你的天賦。

比如交談中的討好,即讓對方一吐為快,你在眼神、表情上表示認同,適時地給出一些簡單地回應。你的目的看似是滿足對方,實則是維持對方心目中自己完美傾聽者的形象

說到這裡,是不是覺得略虛偽?但是仔細想想,誰沒有做過這些小事呢。
而且談話本身最重要的就是傾聽,你做錯什麼了么?只是你發現自己的天賦可以讓對方滿足的同時,自己也會滿足罷了。(←雙贏格局)不必有過多的愧疚和質疑。

我的討好,即我的付出,是基於肯定自己的基礎上實施的,但和單純的自戀或自私不一樣,我們需要有個付出的對象,並且有服務他人的「氣質」。可能看上去很累,好像是為別人而活的樣子——但是你要明白,你的性格屬性確實要比其他性格的人更能輕鬆地讓對方和自己都滿足;並且,你不去「付出」,是在壓抑自己的天賦,漠視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假裝沒有看到對方的需求,相信會比去做"討好"這件事,更難受。

記住,你付出一定是因為你需要。世間所有人都是這樣,何況如你這麼善良。
(你付出更多然後得到滿足更多,有何不對呢?)
—————————————————

第四步:如何學會拒絕,給自己制定社交付出止損點。
上文說到,「討好」既是服務他人又是滿足自己的「雙贏」。那是說的正常社交中的優勢。
但是一旦過度,就會一味滿足對方,而犧牲自己。要如何把握這個「度」,我想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①事先分析和社交者的關係定位,避免在不實際的人和事上有過多的期待和浪費自己的精力。

比如:本題主提到的那個「不喜歡夸人的朋友」,她的性格就不喜歡肯定別人,那你得不到她的肯定是再正常不過的——因為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你如何滿足她?因原本就不能得到的東西,責怪自己,改變自己,實在違背「讓彼此滿足」的初衷。

記住,討好型人格在人際交往中是佔主導地位的。並且不需要他人的肯定而肯定自己。

相反,對於陌生人的緊張,怕自己表現不好,這我倒覺得可以正當利用。(因為與陌生人沒有直接的交往,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無須給出即時反饋。)讓自己更注意細節,時間久了,養成不管有沒有別人的眼光都有良好的習慣,豈不是做到了「君子慎獨」的自省?(我自己一個人在咖啡廳看書里,也會假想別人看到我的樣子,注意坐姿,努力不要打擾別人。

②學會坦然接受自己

人生來自由,滿足「本我」愉悅無可厚非,但是一則讓他人的意志,代替「自我」,既產生自我的迷失,即「自己變得不是自己」,一定得不到快樂,也養成對方貪婪地無限索取,讓你無所適從二則,過分在意對方對你的反饋,實則是過度在意自己的外在名節,外在的虛榮是滿足不了空虛的內心的,只有自信自滿的心才能真正關愛他人,真正得到付出的快樂;三則,不管你在意還是不在意對方怎麼想,都是你,即使你說了直接鮮明的話,對方也能接納這樣的你,拒絕也是一種立場。要知道人有立場才能有氣場,而凡事謙讓的又叫作無能。

③明確交往止損點/自己的人格底線(同樣適用於戀愛關係中的討好):

對死黨兄弟我們無需討好,對陌生人的討好只要做到自律有禮節即可,都是比較容易做到的。
唯獨對喜歡的人,自己最剋制不住想要付出的心,這時候的討好是把對方當成另一個自己一般地無私的分享,極其渴望的是對方的尊重。每個人總是認為自己付出的對象是值得的,即使開始幾次被潑冷水也照樣很開心,付出即滿足在此表現地十分明顯。但是如果出現,例如:你覺得自己偽裝成另個自己很累的時候,或者屢次退讓,對方仍不知足,甚至觸碰自己原則底線的時候你就應該欣然接受現有的結果,即最初對對方的設定過高,ta並不是你要找的那個人ta給不了你尊重,再繼續下去(不論對方在你即將停止付出之際,有沒有給予你膚淺的承諾)只會不自重

—————————————————

第五步:總結。
1。小小自戀沒有錯。
2。討好/服務型人格是一種天賦。
3。我付出是我需要。
4。付出即滿足,坦然接受沒有回報的情況。
5。不要問如何拒絕,這沒有答案,你可以拒絕一切你想拒絕的事。


題主問的是,"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我認為根本不用改變,
你要接受你有多好。
要改的唯獨是更好地了解自己在交往中的地位,並且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兒。

底線是品格的基本,它不能讓你變得有多好,但可以保證不會偏離自我太遠,讓你在社交中做減法,樂得輕鬆。


最後希望這篇小文能幫助和我一樣人格的朋友,找到真正的自己,能體會到改變心態並不難,隨之而來的,你的世界也瞬間變得自在美妙了呢。?(?ˊ?ˋ?)?(笑)

辛苦碼字,希望大家喜歡的話點個贊吧。鞠躬。(?′ ? `)?


--------------------------------
我知道你想和我玩,那就關注下個人原創微信公眾號(zhailove522),每天來點vivid chou吧~
|′?ω?)ノ


推薦閱讀:

TAG:心理 | 心理諮詢 | 人際交往 | 社會 | 人格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