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奇葩說》中關於「父母提出去養老院,要不要支持」的話題?


我爸我媽是蔡康永口中的老人。就是人變老了而已。他們見得世面比我多,看過的世界比我大。也是馬薇薇口中那種懂事的老人,什麼事都自己搞定。自我的不得了。

從小到大,我媽最喜歡說得一句話就是:啥時候才能脫手啊。我結婚後,我爸直接說你現在自立門戶,以後一切自己負責。因為這句話我還哭著和他吵了一架覺得他們不要我了。

在不得已的時候,他們幫我帶了幾年孩子,那幾年是我女兒的幸福童年,是我的噩夢。因為我媽每天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你給我找了多少事。

當我不需要他們再幫忙的時候,我媽恨不得放鞭炮慶祝,覺得自己終於自由了。我把孩子一接走,他倆立馬找到自己的生活,半年旅行,半年在家休養生息。

當然,他們一直說,以後才不和你住一起,我們去養老院不用你管。

剛開始我就沒當回事。當然以後得住在一起啊,怎麼都得一個小區,一碗湯的距離。

但北京房子我是買不起的,所以,我會去一個房價不那麼高的地方,買兩套房。

但他倆各種嗤之以鼻:我們才不去那。我們有房有養老金,要你的幹嘛。更何況,他們對我選的地方都非常不滿意。

現在他們自己遠了個養老小鎮,環境好的不得了,醫院療養設施也逐漸完善中,全是老年人,房價蹭蹭漲。唯一就是我們在兩個城市,而且離得非常遠。他們就老說,你非要在一起,就到這來和我們住。

對,他們就是自我到這份上,覺得自己可牛了,就算老了也要自己做主,要我跟著他們跑,還得聽他們的話。

不見面還挺親,只要見面,對我各種挑剔,人腦子打出狗腦子,一點轍沒有。

所以我就開始了解養老院的事。真的去調查了。好的養老模式是怎樣的。有養老小鎮的,療養院式的,羅振宇說的那種買保險養老的,還有養老之家的。

看上的都很貴,但是我父母還年輕,也健康,所以我還有時間為他們賺到養老的錢。

直到前段時間,我爸住院了。我媽沒告訴我,在我電話他們時候,我爸不小心說出來的。

當時我在開車(當然這是個不好的習慣,我喜歡下班回家路上給他們電話。)。聽說他住院,第一次,心裡驚得把車晃了一下。差點和別的車蹭上。

我媽說,當時她真的慌神了,就一個她一個人沒個幫手。而且,我媽這人一輩子養尊處優的,從來沒什麼主心骨。

我說你怎麼不告訴我。她說說了你也來不了,還讓你擔心幹嘛啊。我說最起碼我幫你拿主意啊。我媽說,也對哦。

然後她說,以後咱們還是得住一起。不住一間屋子裡,也得是一碗湯的距離。

我故意刺兒她:你們那麼牛,不是不要在一起嗎。我媽說,不行了,老了得在一起。

突然我有種感覺。人變老,不是年齡有多大,而是服老了。他們見過那麼多風浪,經歷那麼多風雨,吃過苦,享過福,但是在身體精力都跟不上的時候,開始恐懼生活,在直面死亡的時候,開始驚慌失措。

我愛我的父母,但那種愛是出於血緣的不得已。如果他們是一對我在某個場合認識的人,我不會和他們交朋友。甚至他們在為人父母這方面,還不如我做的好。

我煩死他們這種任性了。那種自以為為我考慮其實完全沒有分寸的肆無忌憚,那種根本不明就裡就強勢的干涉和指點。我媽那種隨時會爆發的小姐脾氣,我爸那種讓無厘頭的做事方式,他倆合起來那種天作地的架勢,都常常讓我和他們吵架的時候,說再狠的話也不解恨。

但是我贊同馬東的那句話,為人兒女,我的立場只能是不支持。

因為我也為人父母。我面對女兒的很多時候,也覺得你怎麼那麼多事。什麼時候才能長大讓我省心。更何況,我也遺傳了我父母的很多特質,這些特質深深的考驗著我對孩子的耐心。

所以,我能懂他們在養我的過程中,我認為的自立,奮鬥,會生活,在他們眼中就是叛逆,無謂,好吃懶做。我也體會到這需要怎樣的耐心和無奈,或者說叫愛與責任,才能讓自己堅持下去,沒把這個孩子扔掉。

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小孩,更不是所有人都會做父母。但是,最起碼我的父母,在儘力去學如何做一對好父母。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得剋制和抵禦住自己的天性和本能。

所以,我想,我也應該學會如何做一個好孩子。或者這麼說,我現在只是把他們當一對孩子看。如果我能忍受住我女兒身上讓我不喜歡的地方,為什麼我就不能忍受父母的呢。

有時候想想,人生特別有意思。起點和終點,都虛弱無力,卻又肆無忌憚。中間最強壯,卻謹小慎微,忍耐妥協。小時候,我們被他們照顧,被他們嫌棄,被他們愛著,被他們恨著。等他們老了,又都反過來了。

可唯一有一點,每個父母都希望兒女多受教育,多見世面,多體驗人情冷暖,為的就是能夠獨立活在這個世界上,還能活得好。而人的這一生,做任何事,經歷任何事,其實都在為為最後離別那一刻做準備。

但當他們老了,我們依舊糾纏於愛與情,恩與義。從來不敢好好的,開誠布公的學一學,聊一聊:如果我還有幾年就要死了,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正確面對這件事。


這確實是個很東方的問題,無關體制和金錢。我也希望他們或者我們能像法國電影《愛》的夫妻那樣,終老是和愛人一起,而不是兒女。但也許這樣的文化,早就刻在我們的骨髓里,說不清,甩不掉。我不喜歡被情感困住的自己,卻逐漸接受地自然而然,心平氣和,毫無怨言。

我在想,到我女兒時,就算我能做一個自強的老太太,她可能也做不了一個不管媽的女兒。但也許那時候,真的要如此,她也會經歷我的這番心路歷程吧。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我們很自信地把它們拿起,不曾想再也放不下了。


我爸,大概從我念高中時候,就當著我和我媽的面念叨:你想著老了以後指望他?他能搞定自己就阿彌陀佛了!我們老了就自己乖乖地去養老院吧!別到時候被他說礙手礙腳礙眼,別弄得自己不愉快!

這些話,到這幾年,反倒沒怎麼聽到了。

我當然知道我爸這話是反著說。他和中國傳統的、大多數父母一樣,在教育方面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作為血緣關係的父母是成立的,但父母的職能、技巧、教育本領,不是因為你具備生育功能就天然具備的。

我舅舅的丈母娘最後那幾年,被送去了養老院,且是離家大概二、三十公里的養老院。理由是家裡房子不夠住。曾經有一次,養老院打電話來說,人不見了,出去找,發現她在外頭,說是「我想回家看一看」。後來,舅舅的丈母娘去世了,去給他料理後事的,是我媽,帶上我舅舅的女兒。

這個事兒,被我爸作為「經典案例」,一直掛在嘴邊。

這是養老院養老。

而我的奶奶,即我爸的親媽,肝癌晚期,最後一年,卧病在床。我爸呢,基本沒怎麼看。有喊過我姑媽(即我爸親妹妹)來照顧,不堪忍受。最後最後,是我媽的一個表親,農村的表妹,來照顧的。看著我奶奶一天比一天衰弱,無法下床,全家人面對死亡的命題,大家都各懷心事。

所以,本質上父母的養老問題,在我看來,是「你」自己本身如何面對生死的問題。

即:退出的品質。

對我影響最深的三部作品,一部是哈內克的《愛》,和自己的愛人一起走向死亡,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以及《桃姐》,讓我知道了必不可免的走向人生的凋零;還有就是《好走》,一本關於臨終關懷的書(以及裡頭提到的《西藏生死書》)。當我們在討論父母是否要去養老院的時候,不僅是關乎父母,更關乎是自己——等我到了那個時候,我會怎麼面對這個問題?

在死亡的壓迫下,要體面的、有尊嚴的離開,真的不容易。

所以我不時會在入睡前,像米蘭昆德拉筆下的人物,想像一下,如果我就在這一刻死去,我是否能夠坦然接受。我們無權選擇進入,但面對父母的退出,愛人的退出,以及我自己的退出,我會怎樣。

其實,這個問題和我們每個人都直接相關。創業無門,晉陞無望,學位好難,粉絲不漲,知乎沒贊,在人生的巨輪面前,都是要被斷舍離的東西。

至於我,只能選擇在城市裡多買一套房子。父母想來住,可以。想繼續留在小縣城,也沒問題。

說白了,人生的很多問題,在於窮。在比較有經濟能力之後,在面對生死之前,選擇面是能夠寬一點的。

雖然,說到底橫豎都是一死。

PS. 堅決擁護社區養老。


1. 人是有自由選擇的權利的

2. 中國傳統家庭模式是把一個大家庭所有人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沒有想過分離的,這其實是違反人的發展的

3. 老年人的心理狀態需要溝通引導,幫助他們找到社會定位,讓他們也具有符合他們理想的社會功能才是子女需要做的

4. 年輕時我們總是埋怨父母不理解我們,到了照顧者和被照顧者角色轉換(其實也就是經濟地位的轉換)的時候,子女也應該捫心自問下你真懂父母?他們的需求,他們的自我價值在哪?這才是每一個人需要深刻反思的問題。去養老院不代表著不溝通,在家裡養老也不能代表你就滿足了父母的需求。那些執意要父母在身邊的人,和當年父母強行把你送去培優,這套邏輯沒有任何區別。只不過是決策制定者的自言自語。沒有溝通,沒有協商。這也就是養老問題矛盾重重的根源。

尊重父母的決定,如果他們迷茫,請溝通,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社會定位。


對於有類似我的經歷的人來說,我覺得是另一種傷害,是不是很玻璃心。
十歲父親無能母親出軌父母吵架離婚,跟隨母親繼父,初中開始繼父動手動腳舌吻,高中我選擇去了離家比較遠的重點高中,大學選擇離家兩千多公里,大一繼父坐牢,大三出獄,現在我大四。如果不是認識了男票,真的希望以後永遠都不要回家,不要回到那個城市。在我的偏執里,我姐的他們永遠都對不起我。
看這期的時候覺得很羨慕馬薇薇、范湉湉,羨慕她們說到這個會哭。他們沒有做最好的父母,我也做不了最好的孩子。


我媽恰好就是這樣的一個媽,但我覺得女人的所思所想是要反著去理解的,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女人都是口是心非的,我媽特別典型!

從小到大什麼好吃的都是給我吃的,我吃了,她就說「你看看你多自私啊不孝順!」我不吃留給她,她又說她不想吃!

我和老公異地婚,我爸在外地做生意,我帶著她一起回老家我老公那裡,她就說「你們兩個人幹嘛到哪裡都要鉗制我啊?」我不帶她,馬上就能接到我爸電話說我媽一個人在家沒人陪!

最近她又開始說她老了要去養老院了,我說不想她去,她說她一定要去,然而我家最近剛買了可以三代同堂的大房子啊!這話讓我怎麼接?

我發現很多老人都喜歡試探兒女的孝心,有些話故意反著說,次數多了讓人不知道她說的真的假的,不知道她的真實心意到底是什麼?我媽是這樣,我奶奶也是這樣,坦誠的和兒女溝通自己的想法很難嗎?


看了一圈下來,只有我覺得陳銘其實說的很好么。馬薇薇這場不太像以往的她,可能是觸動了個人經歷可以理解,但個人還是喜歡既往馬薇薇的模式,這季她嘗試的新方式,不喜。


我以為是這樣的

結果實際是這樣的


你們都在說,願不願的問題。

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要面對的,是能不能的問題。

有錢的話,怎麼選擇都不是問題。無論是一個月一萬多的養老院,還是花錢請個好保姆,或者專業護理,都能好好養老。你哪怕自己修個養老院呢,都不是問題。


可養老的問題,恰恰就是一個沒錢的問題。沒錢的話,似乎怎麼選擇都是問題。你送個兩三千一個月的養老院,你能放心嗎?留在家裡,你請得起保姆嗎?房子夠大,夠住嗎?


更有甚者,還需要父母幫忙帶孩子。兩口子在這一線城市供房養家,真的很吃力。家裡不可能養全職太太,也請不起保姆。

這才是特么大多數人要面對的現實!

我覺得,有條件的人,都不會想去養老院。如果去了,也是迫於現實的壓力。


自從當了大人以後,就特別容易被和父母有關的話題觸動。

看了最新一季的奇葩說,辯題是「父母提出要和老夥伴去養老院,子女該不該同意?」

正方觀點是要尊重父母的選擇,誰說老人就該在家買菜做飯帶孩子?你所謂的「天倫之樂」不一定是父母想要的!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去綁架父母的意願。

反方從親情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和父母在一起才叫完整的家。

雙方你來我往,金句頻出。

最讓我觸動的,是正方黃執中說的那句:

「為什麼我們會懷疑父母是不是真的想去養老院?為什麼就不能相信他們說的是真心話?」

對不起,但凡你懂一點事,都不要去相信父母說的話。

因為父母對孩子從來不會說真話,他們只說「情話」

我的家在沿海城市。小時候非常喜歡吃海鮮,所以家裡的餐桌上經常會有螃蟹、皮皮蝦之類的海貨。

媽媽總是第一個拿給我,而我也會假裝很懂事地拿給她,再等著她說「媽不吃」,於是我便可以心安理得地大快朵頤。

我以為媽媽真的不喜歡吃海鮮,直到有次看到她在廚房撿著殘羹冷炙。

大學畢業後,我決定留在成都工作。

徵詢家裡的意見時,爸爸說尊重我的意見。只要我想,去哪都行,再遠都行,家裡都支持。

我以為爸爸真的希望我在外打拚事業,可他時不時對我的試探,問我今後的打算,不經意地轉發家鄉公務員考試信息,我也看在眼裡。

從小到大,父母對我說了數不清的謊。

「我不愛吃」「我不餓」「我不累」「我不忙」「家裡都挺好的」「我們身體都沒事兒」「病都好了」

這些話就像抹了蜜的尖刀一樣,插在我的心裡。

因為它體現了我的無能

其實我們早就擁有了分辨父母是否在說謊的能力。

小時候面對那一盤皮皮蝦,我明知道媽媽也想吃,可我就是抵抗不了皮皮蝦的誘惑,為了心安理得,只好相信媽媽說的話。

畢業後明知道父母想讓我回到他們身邊,可我抵抗不了所謂的自由和理想的誘惑,為了心安理得,只好相信爸爸說的話。

可能再過幾十年,我明知道老得不能自理的父母想和我一起生活,我明知道他們需要我,可我為了不給自己添麻煩,為了不讓妻子抱怨,為了騰出手來照顧自己的小孩,為了心安理得,只好相信他們想去養老院,是真心話。

也許做了這一切我都不會內疚,因為我不僅「心安理得」,而且還存在一絲幻想,幻想著此時此景只是暫時的,以後我會彌補這一切

等我長大有錢了,我給你買好多好多的皮皮蝦吃。
等我事業有成了,我讓你們都過上好日子。
等我把身邊的事處理好,就把你們從養老院接回來。

我在等自己強大的那一天,父母也在等。

他們也想自己的孩子是個超級英雄,渴了餓了累了病了都可以肆無忌憚地告訴他,不用擔心會不會給他壓力,不用擔心會不會給他添麻煩,不用擔心他是否能解決。

他們也在等那一天,等著可以不用跟孩子說謊的那一天。

最好,不要讓他們等一輩子。


我就不會讓別人為我擔心這個問題...
因為已經做好打算不生孩子且攢錢為自己定豪華養老院...


不是不能去養老院啊,但是擔心養老院不靠譜啊。


先說我的觀點——我還是覺得不要去養老院了。陳銘說的那些養老院的便利性,專業性,我相信在以後的日子裡可以在每家每戶實現。現在就有個別小區會給老人配置可以監測身體狀況的手環。


但是把老人留在身邊,得真的讓他們覺得是在我們身邊呀。只是把人留在身邊,不交流,不溝通,還不如送去養老院,他們好歹還能跟同樣沒能好好跟子女溝通的同齡人聊天。


在他們沒有老到不能自理的時候,我不會跟他們住同一所房子,我們各自需要空間。但是我們肯定要在同一座城市,我需要去蹭飯,去撒嬌,去耍賴,甚至是去和我媽拌嘴。這個世界上只有在他們面前我永遠是孩子,也只有他們永遠需要我當個孩子。


——想和老夥伴玩?不住養老院也可以和老夥伴玩呀。


等他們老到不能自理,我會照顧他們。就像我小時候他們照顧我那樣。


我認真地想了想如果他們去養老院以後會是怎麼樣(我們不是很有錢,所以只能設想在普通的養老院)——

我拎著很多吃的穿的,或許還拉著孩子去看他們,想吃我媽做的飯,但是好多老人共用一個廚房,她得排著隊給我做,甚至就沒有廚房,大家都在餐廳吃。吃完飯我最喜歡和他們窩在沙發上看電視,房間里可能有電視,但是沒有沙發,我剛想窩床上和他們看電視,我媽就推推我:「穿著外面衣服別躺我床。」聊了一會兒我就得趁著天還沒太晚趕緊走了——因為沒有我住的地方呀。我說爸媽給你們買個電飯鍋吧?——不用做飯。那掃地機器人?——有人打掃。爸我給你訂了個新的茶台。——我爸只會驚喜地看看圖片,然後告訴我:算了吧,沒地兒放,而且人家這兒有公用的茶室。

可是如果他們住在家裡——
我可以隨時吃我媽做的菜,也可以隨時給她做菜。我去他們那兒,看著天晚了,就直接住下了,反正他們總會給我留一間房,會有我一套睡衣。吃完飯還要爭執一會兒誰刷碗。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呀,我們都會搶那個單人沙發,剩下兩個動作慢的擠另一個。我逛街看到什麼麵條機麵包機烤箱豆漿機打折,就搬回我媽那兒,反正她就喜歡收集這些。我看到塊好木頭,直接拉回家裡,扔給我爸——願意做凳子做凳子,願意做小桌做小桌。我爸媽或許嘴上怪我,你怎麼又往家搬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我搜了好多養老院,看到圖片。很多條件確實很好,但是像賓館——那怎麼也不像家呀。沒有煙火氣。


其實我爸媽是跟我說過的,以後他們老了想住養老院就住養老院,感覺也挺開心的,而且還能減輕我的負擔。


我本來是覺得,既然他們覺得那樣高興,那就那樣也挺好的。


但是後來我反應過來,是因為減輕了我的負擔——所以才挺好的。

馬薇薇說「真心說出的話不一定是真話,那是情話啊,陳銘你這個傻孩子。」


那時候我真是又哭又笑。馬薇薇女王在那個時刻成了一個女兒,和所有的女兒一樣普通,又真摯。


我才發現——為什麼我很喜歡我父母。因為他們「懂事」,他們讓我舒服。從小到大,他們都開開心心地做出著他們的最佳選擇。那些選擇本來不是最佳選擇的——但是他們要考慮我,考慮我之後,這些選擇就成了最佳選擇。他們心甘情願,他們真的不覺得委屈。


「可是這種真心我就這麼受了嗎?我就真的這麼坦然無愧嗎?」


高中的時候我爸媽每天都會起來給我做早飯,我爸的原則是要炒一個青菜,還得有肉蛋奶,然後送我去學校。我七點十分要到學校啊。我說你們別起那麼早,我自己買煎餅果子就行。我爸媽說正好我們也早點去單位,不堵車。


當時我信了。


高考報志願的時候我對遠方充滿好奇,我爸說,你想去哪兒就去,多見見世面。我就欣喜地報了一千公里以外的學校。老家的老奶奶聽說我要去那麼遠,愁得不行,問我爸:「你由著她跑那麼遠,回頭留在外地不回來了怎麼辦。」我爸哈哈大笑:「奶奶,現在都什麼時代了,孩子們本來就是要去遠處多看看的。」然後還轉頭對我說:「你看你老奶奶還是舊思想。」


我笑著點點頭。突然想起我第一次離家……那是小升初的軍訓,要軍訓十四天。學校不允許帶手機,軍訓期間不允許聯繫家長。我就把手機放在房間里然後去軍訓了。
我軍訓回來以後打開手機,發現我爸在第七天時給我發了條簡訊:「哈哈,你媽媽想你想得昨晚都哭了。」
後來過了好幾年,我開玩笑似地問我媽是不是真哭了。我媽輕蔑地撇撇嘴:「你問他到底是誰哭了。」然後他們就開始爭論,誰先哭的,誰哭得久。


——他們怎麼會不想我。


每次在機場分別,我從來都不回頭。出國第一年,聖誕節前告訴他們我聖誕就不回去了。然後每次視頻我媽都旁敲側擊地說:「你要是想回來就回來啊,別怕機票錢。」


——她想我。但是她怕我難過,所以她從來不說她想我。她只是告訴我,萬一你想我們你就回來,你不想你就好好玩。可是她其實在期待我說句,我想你。

我一直都覺得不管結不結婚,我一定要有個孩子。因為我感受到了太多的愛,太多的溫暖,我要把它們傳遞下去。


我也會像我父母一樣,六點爬起來給他做飯,很想念他但是絕不用自己的想念綁架他做任何決定。


又想到那句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可以欣然接受我的孩子留給我背影。我是真心的。

……


可是我要回頭給我父母擁抱。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門無孝子。」


煩躁,一個個都說在養老院只能感受到死亡在家能感受到「生的氣息」的,你們真的有去過養老院嗎?老人在家萬一出個意外你知道怎麼搶救?出事時很大概率是你依舊在工作,得請假往回趕,和趕去養老院一樣,意外發生的那個時間點你很少能正好在場經歷那個時刻。


最近剛好去了一家莊園裡的頤養院,裡面除了有老人,還有來拍攝婚紗照取景的新人們(莊園里因為景色好同時也是個婚紗攝影基地,天天都會有新人來)、兩處小型動物園(有鴕鳥、羊、兔子、雞、烏龜、鴿子、以及各種叫不出名字的鳥/鶴),中心小島上有一群黑天鵝,附近還有個馬場(經常能看到由教練牽著馬在莊園環形走道上練習騎馬走路的小孩),以及在莊園里還發現了一隻野生的喵星人。雞媽媽生的小雞和黑天鵝的小寶貝們都有在傳遞著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新生感,況且不論園裡美麗的花花草草們了。


特么沒等我老了我都想住在這裡,你們談論的那種老人院是不是獨棟監獄模式的呀?


關鍵是我所看到的這樣的養老院還算不上是高級的那種,應該是中檔的水平吧。附近也有居民區和中小學,好像也有臨近的居民把老人送到這邊來的。


「生的氣息」不僅是你家樓下的菜市場和你家的小孩能提供,以上。


我邊看邊在那哭,我媽在一邊罵我智障。

她態度特別明確,我不去。

之前我和她說,我畢業工資自己留幾百零花,其他全部轉給她,要花再問她要。

我媽說,你是不是彪,你問你爸要,你的錢我全給你存著多好。

好有道理。

(?_?)


難道只有我看了馬薇薇這一段尷尬症都犯了?


就像馬薇薇說的我們就是普通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兩難選擇。父母老了要不要去養老院這個話題,就像是,
夫妻都要工作,孩子要不要雙方父母來帶。
為了夢想,我到底要不要獨自逃離家鄉。
成家後我至少要多久回家一次。
日子最可怕的一點就是,你以為你會逃離大多數人的軌跡,但是大多數人的軌跡就像捕蚊紙似的,粘一個,是一個。
祝願所有的父母長命百歲,哈哈。


我依然覺得不同意,真的!不管養老院再好,它始終不是家。
而且養老院是一個都是老年人住的地方,死亡去世頻率比正常的要高太多,只有去沒有來。如果一個人見多了太多的死亡,會被麻木,可能也就對生活的熱情降低了,活在活著裡面。因為你經常看到你的結局,你的終點!
每個人的終點都一樣,可是為什麼要把人放在離終點那麼近的地方?每天都可以看到結局,說不定自己就是下一個。
什麼時候可以感受到生的氣息,嬰兒的啼哭。
感受到變化?
我自己過不了自己心中的坎。


實例一、老太九十多了。最後兩年老年痴呆。忘記吃過飯睡過覺。晚上整夜整夜不讓人睡覺。女兒女婿熬了半年輪流照顧,實在熬不住,找保姆照顧,保姆一個人根本就熬不住。最後送了養老院。養老院逝世。
實例二、老太七十多,癱瘓在床。八個兒女黑夜輪班看護兩年。沒有長褥瘡。在家去世。
實例三、老頭八十多,癱瘓在床,退休金特別高,兒子找了比較好的保姆照顧。半年後身上長了褥瘡。

老人能動的時候,怎麼開心怎麼過。不能動了,真的就要拼物力財力了。久病床前無孝子。沒辦法,養老院是個殘酷的選擇。


現在我們國家多數人的經濟情況,別說住家裡的開支有多大了,住養老院都住不起。

裡面的辯手隨便就在北京給老人買了一套房子。

根本不接地氣。


推薦閱讀:

你在外國電視上看到過哪些特別下限的綜藝節目?
《奔跑吧兄弟》與《runningman》到底差在哪裡?
「日本節目讓孩子養豬培養感情,做豬排後給孩子們看」的新聞是否屬實?如何評價?
如何評價岳雲鵬?
如何評價《中國有嘻哈》第三期?

TAG:綜藝節目 | 父母 | 養老院 | 奇葩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