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印度製造」的崛起,中國該如何應對?
印度由於人口眾多,印度製造的崛起將給中國帶來很大的衝擊,最凸顯的就是我國製造業就業崗位的減少。而「印度製造」的崛起也就意味著印度的崛起,這將為中國帶來很大的隱患。印度新總理魔帝,威望頗高,在印度人面前已經是神明再世了,其威權執政方式將極大地改造印度。
看看美國製造的殘敗景象:
American Scrap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5Njk5ODQ4.html
如何才能遏制「印度製造」的崛起?題主本人的初步設想:
- 通過國際勞工組織,揭露印度工人的生存和工作環境,引起國際人權組織注意,製造國際輿論。
- 通過國際環境組織揭露印度工廠環境問題,製造國際輿論。
- 實施分裂印度戰略。印度內部矛盾很大,軍隊鎮壓少數民族的事時有發生,但由於在國際上關注度較低,並沒有造成太大衝擊。
改善勞工環境會加大工廠成本,若印度提高勞工待遇,對外資的吸引力會降低。
有人提到日本的「雁行理論」,中國能雁行當然好,但題主個人認為,中國現在沒有那個能力。當時的日本已經暴露出了低端勞力不足的問題,產業升級成功,所以雁行。而現在的中國中西部還很窮,與印度是同級競爭的關係。
有人認為印度難以崛起,但題主認為,經濟發 發展即如同個人發展,爛時是負循環,但一旦找准苗頭翻身了,就會越走越順。
有人談到基建和拆遷,我從 YouTube 的紀錄片上了解到:印度拆遷,政府連補貼都不給,那些房屋被拆的印度人露宿街頭,也只是會對記者抱怨幾句而已。
有人說印度崛起富裕起來,中國能有更大的市場.
大家不知道印度有多麼仇視中國,現在中國低端產品在印度肆掠,印度政府無法打擊,畢竟沒有品牌.但是你看有一點品牌了,譬如小米,oneplus, 印度政府就開始打壓了. 如果到時候印度市場成長壯大,放心,印度政府不會讓中國佔便宜的,各種大棒就掄過來了.然後市場給日韓美歐,也不會給中國,這樣反而對中國品牌崛起是一個大的打擊.因為日韓美歐品牌可以利用在印度賺的錢在其他市場和中國品牌血拚.
這個題目如果換一個說法,可能就不會顯得如此有「惡意」,比如題主可以問:我們如何才能在「印度製造」的發展勢頭下保持領先?
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只有全面參與到印度製造中去,才能控制印度製造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並為我所用。
以日本控制印度汽車及零部件製造這個行業來說,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通過Suzuki與印度國有企業合資的方式在印度設廠造車,並在巔峰取得超過90%的市場佔有率,隨后豐田本田帶著更大數量的供應商也都來印度設廠,還圈了好幾塊像Neemrana工業園這種封閉的國中國。說說各自的好處:對印度:
- 汽車行業實現了本地製造(部分技術轉移);
- 本地製造後汽車成本大幅降低,普及了中產階級的用車(普及汽車);
- 汽車零部件和維修的本地化進一步推動了汽車的普及;
- 汽車行業實現了對周邊國家和非洲國家的出口(賺了外匯);
- 其他
對日本:
- 污染產業移除本土;
- 把印度發展成了面向全世界第三世界國家汽車出口的製造中心;
- 大量日本企業員工在印度就業,緩和了國內就業壓力;
- 通過定價轉移、品牌授權、員工高額薪酬等方式控制了印度子公司的利潤;
- 通過大量建廠來向印度政府便宜購買了大量工業用地,並封閉管理;
- 其他
所以日本和印度都很滿意這種合作。但日本真的就在無私幫助印度無限發展製造業嗎?顯然不是的。日本在整個過程中,都在精心的控制印度汽車行業發展的方向,以更好地滿足日本的利益。
比如嚴格把印度定位在面向第三世界國標準上,對印度的好處是印度產的車可以賣到更多國家,這是量的突破,但質上,日本不會輕易讓印度工廠升級,不然日本還得在其他國家建廠來賣車給第三世界國。所以印度車賣不到更好的國家,這就是日本對印度汽車製造的一種「遏制」,相當於是日本把印度汽車組裝加工製造這一鏈條的技術上線鎖死了。
背後,雖然印度車賣去南亞非洲好多國家,但利潤還是日本公司的,日本僱員相對於印度僱員的天價工資也把賬面利潤都弄得差不多了。還有日本一堆做零部件的,也在整個產業的下游繼續賺錢。所以,只有全面的參與,才能實現控制,控制利潤,控制發展方向。
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我只是拋磚引玉。中國公司錯過了電力主機在印度的製造,但接下來富士康、文泰等等在印度設廠組裝智能手機,則預示著小米、魅族、華為、中興等等國產智能手機都將在印度實現本地出貨。但話又說回來了,就算印度全部智能機都是中國公司造的了,以我們企業間這種競爭傳統,恐怕也是不會坐下來商議如何下一盤大棋的。
說回題目,我看一些回答也挺偉光正的。但不幸的是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競合的狀態,合多半也是為了競。對中國來說,如果想富強,你必須更多的參與其他國家的發展,而不是逃避。只有成為了某個國家某個行業的領導者,你才有實力去影響這個行業的發展方向來在更長遠的規划上符合自身的利益。我回答過很多類似的問題了。我覺得提問者缺乏一個正確的心態。
簡單的說,逼格太低。尤其是提出的什麼三個設想
第一個和第二個說利用國際勞工組織如何如何的-----------我替莫迪謝謝你啦,改善勞工環境是一個國家該做的,改善勞工環境反而會增進印度的製造業。
第三個更搞笑了,那玩意和製造業有關係?
中國不但不應該遏制,反而應該去幫助印度製造業崛起。
一個國家進入一個製造業瓶頸,從低端爬上高端的有一個前提,就是低端製造業外移,實際上不是中國要這麼干, 實際上許多國家已經這麼干,並且已經收到效果了。
以日本為例,日本戰後從歐美接收了大量的製造業,日本經濟騰飛以後,就開始慢慢的把本國製造業外移,稱之為雁行模式,戰後以來,率先實現工業化的日本依次把成熟了的或者具有潛在比較劣勢的產業轉移到「亞洲四小龍」,後者又將其成熟的產業依次轉移到東盟諸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80年代初,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也開始參與東亞國際分工體系,勾勒出一幅以日本為「領頭雁」的東亞經濟發展的雁行圖景,在他們之間形成了技術密集與高附加值產業-資本技術密集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階梯式產業分工體系。
那我就問一下提問者:為啥日本要把這些東西外移到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是不是因為日本人胸懷共產主義情懷,覺得幫助中國崛起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就很鬧不懂一天到晚搞陰謀論有意思嗎?整個思考的角度太LOW,太不上檔次。
----------------------
刪了過去的一些回答,主要是把注意力更加集中在這個問題上
如果中國繼續把所有的國家視為敵人,他們就變成你的敵人
學會和發達國家相處,這點中國學的還不錯
但是注意也要學會和發展中國家相處,印度必將崛起,這只是速度的問題,你願意,或者不願意都沒有任何用處,不光是印度,東南亞也會崛起,這是全球化下面的產物,全球化會拖著所有的國家一起前進,不要和歷史潮流作對,更不要去想一些歪門邪道。
--------------------
許久沒更新了,新添加的評論看得頗為搞笑,乃至於「一定要遏制啊,讓他變得跟非洲一樣」這種言論都出來了,好像印度離開了中國就不行了
拉倒吧,一個發展中國家,自己找好自己的定位,還沒怎麼樣都已經牛皮哄哄的想要去決定他國生死了,而且還是決定一個人口超過10億國家的生死
前段時間印度招標高鐵,中國還去陪標了,有的投都不錯了,沒中國還有日本,沒日本還有歐美,多的是國家,有你沒你差不多,別真把自己的當個菜
這些話本來不想說的2004年,十年前,一場很無聊的勞動教育課,相信我,只有我一個人認真聽了課。。。經濟強國手上都有一顆球,戰後美國將球傳給了日本,八十年代日本將球傳給了中國,此時(十年前)中國牢牢拿著這顆魔球,那時的印度連球從何方來都不知道,中國不需要去遏制印度,因為在全球經濟大環境下,各自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大家在各自時代中應有各自的角色,中國在傳完傳好球之後,中國將站在另一個位置上,扮演起另一角色,而球什麼時候傳出去,需要時間,需要大家的努力。
這是十年前一位偏遠山區鎮上中學老師的話。
以下為添加
大英帝國花了一百年傳給了美國,美國花了五十年給了日本,日本又用二十年給了中國,在這十年內誰接好這球,誰就擁有下一個十年。時間會越來越短。
下面強調老師,想表達地是。。在十年前,在中國的貧困山區小鎮,一位很普通的老師,能夠總結出這些,起碼具有相關意識,意識很重要,而現在現在的印度的某個邦,的某個學校,的某個老師又會是怎樣,我們不得而知,這也許也決定了這球印度是否接得到接得穩。
不太好吧。
老盯著班上差生的分數,深怕被趕上,這典型的學渣思路。
還是盯著歐美等優等生,儘力減小差距吧
謝邀。
這麼說吧:
能崛起的,任何人都遏制不住;自己不行的,根本沒必要遏制。
內因永遠是主要因素。看了那麼多支持製造業轉移印度的說法,難道是我too young?
我們中西部地區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我所在的山西省,太原今年一季度gdp增長才0.1%,拋去cpi,這是倒退啊,為什麼?
山西太依靠煤炭了,沒有大型製造業,只有一個富士康,如果沒有富士康,太原的經濟會更慘,現在說要製造業轉移印度,真的為時尚早,應該向山西、陝西、甘肅這些中西部地區轉移:
1、這些地方的勞動力素質還是蠻不錯的;
2、人均工資相對較低,降低企業生產人力成本;
3、靠近西部地區,吸引xj人民前來就業,逐漸tonghua;
4、中亞地區和我國近年來合作較多,國家也有計劃開發中亞國家,這幾個省份離得相對較近,轉移過來,既可以增加當地就業,穩定社會治安,又可以降低運輸成本,何樂而不為?
至於說逼格太低的,我想說,美國的「逼格」有這麼高嗎?
為什麼美國現在要製造業迴流,回不回去另一說,但是美國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我們還樂觀個P啊,居安思危,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說實話這種問題讓我感到很生氣。
題主可知道,在國際經濟和國際政治領域,我國的學者為了突破先發國家對我國的抑制,進行了多少抗爭?難道自己才稍微有一點成績,就又要去遏制發展更晚的國家?
這問題讓我想起當年在美國那些飽受歧視的愛爾蘭人,為了維護自己那一點可憐的地位,更要比高等白人更拚命的把華人踩在腳下。
遏制印度有什麼好處?印度經濟的發展,從經濟角度上來說更有利於我國跟印度的互惠雙邊貿易,華為小米聯想這種公司可以賣更多的產品,從政治角度上來說整個中東的世俗化就更有希望,國內的極端伊斯蘭勢力也會減少,有什麼壞處呢?害怕低端製造業轉移?難道我國製造業面臨更便宜的勞動力的競爭就不能通過提高技術來降低成本或提高產品附加值?是不是也太小看中國人民的創造力了?
鄙視印度是一種非常小市民的心態。實話說今天的印度是跟中國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印度這些年發展確實很快,其實中國倒退十幾年,很多方面都不如今天的印度,只是因為中國發展也很快甚至更快,才讓我們忘記了其實中國也沒領先多少年。
在全球化的今天,外國更富有,絕對是比外國更貧窮對本國國民更有利。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發達國家都有援助最落後國家的項目的原因。
我個人看到印度的高速發展非常高興,而且也希望印度能夠更好的發展。
錯!
印度製造崛起會讓中國多一個市場!
題主這種人的心態就是小人心態,窮人思維。
看「人有多卑鄙」里有個高票答案,有人哥哥考了個理科狀元,他小叔愣沒給他交表,害他哥上了特別不理想的大學。這個就是小人,嫉妒!
當了村裡地主就不想怎麼先富帶後富,總想把其他人乾死,最好讓他們都窮下去給你當牛做馬!
世界不是只有1塊大餅,你分的多,我分的就少!
世界是可以共贏的,製造的崛起必然要開放市場,導致市場的增大,原材料採購的增加,生產資料、機床設備採購,在崛起過程中採購誰的,除了中國,誰能供應整個印度崛起的物資供應?那可是10億人的大國。
印度製造崛起,一定要滿足很多條件:大量的受過教育的勞動者,強有力的政府來保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保證物資,人員的交流順暢,還要有相對廉潔的政府人員,穩定的社會保證投資者的安全……
十幾億人的和平崛起,實現的目前只有中國。
如果印度真的滿足了這些條件,中印加起來有25億人口,佔世界人口三分之一,GDP算30萬億,估計也佔世界三分之一(現在世界GDP70萬億,中國10萬億)。
當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國家富起來,反倒不會喜歡武力。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無產階級失去的只有枷鎖!
想想看,身邊好勇鬥狠的一般不會是有錢,有家,工作穩定,收入高的。
而是最低層的小混混!
這個世界,恐怖主義和戰爭最大溫床是貧窮!
中國也一樣,原來的中國,窮的只剩人,誰惹我我和誰拚命。也只有命可以拼!
現在,誰惹我我不買你東西!立馬跪了!
氣人有,笑人無,紅眼病是種很沒品的病,得治!
工業製造業不清楚,說軍工。我國自古以來沒有遏制也沒能力遏制阿瓊主戰坦克,烈火系列導彈和印度半國產航母的科研建設。現在阿瓊方案一改再改,烈火飛不到北京,航母還躺在港里。沒聽說過哪個發達製造業國家連個拳頭軍工產品都沒有的。
總結一下:印度是不是工業化,製造業會不會崛起,軍事是不是現代化真和我國沒關係。如果不想遏制,就輸出產能,趕快賺錢;想遏制就讓印度正常發揮。大家在這裡這麼黑題主,我有點看不下去,以下是一些淺見,大家不妨一看。
諸位知道,在知乎的其他地方,人們往往信奉叢林法則。在國際關係里,一個強大國家,吃著碗里,護著鍋里,盯著別人,這也並沒有什麼錯。人們既然認同這世界是一片森林,那它就應該一直是一片森林。有時候森林裡強大的獵手幫助弱小的獵手獵取獵物,富足的人們支援不那麼富足的人們渡過難關,這當然感人並值得學習,但我們依然應該知道,這是一片森林,至少不該在某個時刻默契地把它當成花園來批評一個提問的人,這麼做真的不太好。
我覺得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題主所提問題的理論基礎:在一定時間內全世界經濟的絕對增量有限。這很好理解,在一次科技/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穩定增長期,由於人口數量、經濟形勢等諸多因素,我們的世界在不發生大的變動的前提下,一段時間內能有的經濟增量就那麼多,若是一個國家拿多了,其他國家就得少拿一點;一個國家全拿了,其他國家就沒得可拿。那麼作為一個獨立國家,中國是應該希望多拿多佔呢,還是應該呼籲公平,讓其他國家崛起,去搶佔本就不多的增量呢?
在國際關係里,思考的出發點和唯一出發點是國家利益。國家利益有短暫利益、長遠利益的區別。我們不該說題主的思考方式低級,也不該從道義上批判他,道義對於一個人而言當然極為可貴,但在國際關係里,其實並沒有道義的說法。各位在道義上評判題主的行為實際上有失偏頗。即使放眼當前世界,發達國家們干過的不道義的事多了。扶持他國境內反對勢力、輸出意識形態、輸出革命,這事情,中、美、俄,誰沒幹過?美國、俄羅斯到現在還各自支持著一支武裝力量在敘利亞(美國支持敘利亞反對黨,俄羅斯支持敘利亞政府軍)打得不可開交,文明的搖籃,美索不達米亞,快打成文明的墳墓了
其實當前的國際形勢對中國而言不容樂觀。西方意識形態的傳播,美國在第一島鏈對中國的壓迫,看似關係好實則虎視眈眈的俄羅斯,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正在被全世界圍堵。一位答主說:「中國應該和其他國家做朋友,而不是欺壓其他國家。」這當然沒錯,可中國由於意識形態認同的問題,在國外的形象其實不是很好,印度也不像是能和中國做朋友的國家。中印之間擦槍走火過,中印之間意識形態不同,中印起點接近但現在差異巨大。印度的環境和人權問題實際上要嚴重於當前中國,可你見那個西方主流媒體像批評中國一樣批評過印度?印度種姓制度弊病嚴重,西方國家照樣把它當成「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面對這個事實吧,無論中國愛不愛西方國家,西方國家是不會愛中國的。它不愛中國,中國就只能走出自己的路。這一百六十年真的把國人打得太慘了,以至於民眾在思考上放棄了另走一條路的可能。那位同學也不必擔心,中國就是在和其他國家做朋友。看看非洲,看看英國,現在能做朋友的國家,中國政府都在想辦法和他們做朋友(同時賺錢),現在不能做朋友的國家,只能等以後強大了再和他們做朋友(然後賺錢)。
國家的利益有短暫和長遠之分,這其實也是判斷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是否智慧的核心命題。我曾經看人說某地區的人,覺得外國遊客傷害了他那個地方的自然環境,希望禁止外國遊客去旅遊,反正他也不是旅遊業、服務業的人。他看不見旅遊業、服務業能夠反過來影響整個地區的經濟,進而影響他的錢包,是他目光短淺,我們不能這樣。設若有一個強大的印度,按照諸位的想法,發展工業,讓全世界把工廠建到那裡去,經濟發展、政治改革、一部分人開啟民智。那個時候,我們若是得到了一個敵視中國的印度,得到了一個仇視中國、蔑視中國人的印度民族,印度人扶持藏獨勢力、向西藏極端武裝提供裝備,中國大量人口因為工廠外遷而失業引起社會動蕩,你我又如何自處呢?
世界和平是好事,心地善良是好事,但各位千萬莫以為這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善良的,更別以為善良會有好報。人與人之間的善良,應是基於同理心的幫助,即使對方毫不感激,也要為了自己信守的正義而伸出援手。而國與國之間的善良,是基於人道主義和(或)對對方不會對自己產生威脅的自信,進而提供援助的行為。到了那時候,我們再誇獎或是指責一個國家的善惡為好。
看《一九八四》是好事,但看完《一九八四》就看看《資本論》;喜歡《獨立宣言》是好事,看完《獨立宣言》也看看《共產黨宣言》。這是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能給你們的最大建議。
順便說一句,如果印度真的崛起了,我覺得最大的壓制者不一定是共產黨,更可能是美國。
我覺得高贊那幾個都偏題了
印度能不能崛起本身就是不一定的,甚至很可能他就崛起不了
想要製造業崛起,或者說工業化,是有前提的,1,義務教育的普及,2,是土地收歸國有。這兩點做不到,就無從談起工業化。
沒受過基本教育的人,只是人而已,不能叫勞動力,更無法勝任工人這個職位。
但普及基本的義務教育,印度就不敢做,因為這會直接動搖印度的種姓制度,而動搖了印度的種姓制度會造成什麼後果,這是誰都無法預料的。印度高層全都是高種姓,他們就不可能讓這種事發生,雖然表面上印度也弄普及教育,但去稍微看下數據就知道真實情況了。印度總統是低種姓的,但你去查下印度總統都有啥權利就知道了,那就是一個靠民眾饋贈活著的擺設。
土地如果不收歸國有,工業化無從談起,比如之前的例子,印度要修條鐵路,好,我是地主,你給我100個億我也不賣這塊地,你有什麼招?我們總說強拆不好,沒有強拆,中國城市能發展這麼快嗎?能有現在的工業化嗎?
那麼好,即便說這兩條,印度的濕婆大神顯靈,都克服了。那他還有個問題
印度的官方語言就有18種,各地方言400多種,工業化是需要人口流動的,比如中國,沿海地區發達,全國的適齡青年跑去打工,但這個模式在印度很難複製,你出了本邦,語言都是障礙,你怎麼工作。人才不能大量積聚到一個地區,製造業崛起就是個夢
還有個原因,就是印度各邦有高度的自治權,這個自治權,說白了就是中央領導不了地方,和諸侯割據差不多,這個是有歷史原因的,本來尼赫魯是有可能有這個威望打破印度各邦的權利邊界,把權力收回中央的,但是他作死挑戰北方大國,完了就歇菜了。
以上這些問題不解決,印度的製造業或者說工業化就是個夢。
-------------------------
印度如果製造業崛起,哪就和中國是直接的競爭關係,印度絕對不會讓中國輕易進入印度市場,上面那些說中國要參與印度工業化的都是一廂情願,中國製造業這麼強大,你進印度了,印度拿什麼和中國競爭?印度還怎麼發展自己的製造業?別忘了印度一直是以世界強國自居的。所以印度市場天然就是排斥中國的,合作只能是個夢,不可能成為現實。
即便我上面這些因素全都被印度克服了,印度還面臨一個問題
那就是商品生產出來,他賣給誰啊?
全世界都被中國商品鋪滿了,印度12億人口,完成製造業崛起得生產多少東西?中國一個國家就把商品賣到全世界了,印度上那再找一個地球?地球是有限的,全球市場是有限的,誰能保證印度弄個製造業就能競爭過目前已有的品牌?
中國說要工業化的時候,正趕上歐美作大死,搞去工業化,現在美國都喊製造業回歸呢,誰沒事跑過去建設印度?就印度那基礎設施,全國200公里高速公路,上面還帶跑牛的。我都不知道咋說了。
--------------------------------------
網上有很多外國人說什麼龍象之爭,說什麼印度以後崛起超過中國,說白了,那就是西方人不願意承認自己制度的失敗,所以一廂情願的把希望寄托在印度這個最大的民主國家之上,就相當於在那喊,民主制度是優越的,我們還有個大印度,大印度會超越中國的,這樣我們那狹隘的自尊心一定能得到滿足--------------他們就是和印度一起在那做夢呢~
產業轉移無非是因為勞動力成本低,現在技術更新如此快,大規模自動化生產肯定會導致單位生產效率極大提高,等到勞動力成本的降低補償不了其他方面支出的增加時,就會出現一個拐點,製造業將流向基礎設施更好、工人素質更高的國家。
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樂觀點說五年之後就很可能是機器人工廠的天下了。
中國擁有著龐大的市場,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高效的交通,以及通訊、快遞等等各方面的優勢,其他國家很難超越。等到中國成為世界的製造中心,捆綁工業品的人民幣比起捆綁石油的美元恐怕更有資格做儲備貨幣吧...
國家瘋狂的修路修地鐵,也是想讓拐點到來之前把製造業盡量留在中國,同時擴大未來對其他國家的優勢,現在完全可以說在配套設施上已經超出其他國家很多了。況且中國還有很多待開發的區域,根本沒必要往外轉移。
看一下中國政府的態度,從來就沒把印度製造當回事,反而是在憂心美國製造業迴流,美國畢竟工業底子還在,如果狠下心逼迫製造業迴流,同時下大力氣改善美國的基建情況,還有很大的機會。現在的美國最關鍵的製造業迴流有名無實,卻一邊要四處滅火,一邊要軍事遏制中國,他們雖然認識到了這點,只是按他們現在的制度誰有能力解決,除非再來個羅斯福?
至於印度,已經錯過了時機,莫迪聲稱2020年做世界工廠,怎麼看都是畫大餅的作風。溫飽問題尚未解決,基建、教育全方位落後,5年時間真的夠嗎?況且跑到美國去宣稱未來屬於印度,怎麼看都覺得這人有點捉急...
另外,我理解的中國產業升級轉型,恐怕不僅僅包括美日往高端領域的轉移,更重要的是對各領域核心技術的吸收和突破,達到掌控主導權的目的,以防意外因素的出現,而低端產業並非要轉移出去,只是不再是扶持的重點而已。
最後要說的是,視頻里的狀況中國也出現過,東北工業基地衰落的時候有多慘...電影《鋼的琴》裡面的下崗工人們不也是為生活所迫只能扒廠子的鋼鐵嗎...
鬥地主,本來是大小王+4個2的天牌,結果你出成了4個2帶兩個王。
國家層面的戰略,豈是你等二貨在這大晚上擼完後瞎掰呲的談資。
反正我和印度人在一起的時候,最喜歡乾的事情是誇他們國家歷史悠久、信息科技發達,美國NASA都差不多是他們家開的了等等話題。然後人家也會拿出我們國家出的華為、小米出來說你們中國造的東西又好又便宜。一段前世冤家就這麼容易成為一對互相吹捧的好哥們了。
這個世界不傻,每個國家都因為其特殊的國情又不少精英。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我只知道雖然我沒有拿到藍翔的畢業證,但是和歐美人打交道多了就懂了,人家就是這麼做的。雖然題主的心態十分狹隘,而且我也十分贊同樓上眾多答友對題主的抨擊,但是回到問題本身,我想來嘗試回答一下。
如何遏制印度?
我想先看看美國在二戰後半個世紀里是如何遏制蘇聯的,以及西方在近二十年是如何遏制中國的。
蘇聯和美國在長期以來技術水平以及軍事實力是相當的,但是長期以來蘇聯的經濟實力也是明顯不如美國的,直到最後蘇聯自身的經濟實力支撐不起其技術和軍事實力的發展,這個龐然大物就轟然倒塌了。其中,中國的倒向預示著蘇聯解體的開始,石油價格的暴跌則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里根總統的星球大戰計劃不過是一貫以來軍備競賽政策的一個延伸罷了。所以,瞄準其軟肋,使不平衡的國家實力變得更加不平衡,是我認為的西方的主要策略。
而西方對中國的遏制,主要的手段主要有兩條,一是對技術輸出的限制,二是扶持印度、東南亞等國家與中國爭奪發展的空間。前者在初期減緩了中國發展的速度,而後者因為中國採取了比較好的應對措施,並沒有起到很好的制約效果。天下熙熙,無以利來;天下攘攘,無以利往。因為在中國的投資確實比在印度或東南亞更有利可圖,所以在政府層面是阻止不了這種進程的。甚至,中國能加入WTO,也是因為西方政府和公司確實有利可圖。從這個角度上講,西方是放棄了,至少是部分放棄了對中國的遏制戰略的。
接下來簡單說說中國對他國的一些遏制行為。
大家都知道,越南戰爭結束後,越南的對於中南半島的野心可謂路人昭知。雖然中國當時還處於文革時期,無力親自介入。但通過對柬埔寨以及紅色高棉的扶持還是對越南的行為進行了有效制約,為最終通過對越「自衛反擊戰」解決越南問題贏得了時間。
如果說到中國對印度的遏制,並非沒有,甚至還有很多。但就目前來講,看起來更是制約,而不是遏制。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印度一直有「南亞共主」和「印度人的印度洋」的夢想。巴基斯坦對於中國,正是印度野心失控後最重要的遏制力量。
而從經濟上來說,印度製造最大的問題來源於印度自身,基礎設施建設能力不足,印度的能源問題,國家及各邦的稅收政策等各種阻礙貿易及市場自由流通的問題,不一而足。
實際上,正如中國面臨過的一樣,西方從未真正地遏制過「中國製造」,中國也絕不可能去遏制「印度製造」。而西方對中國的遏制,更多體現在地緣政治層面,而在經濟層面彼此又水乳交融,以至於地緣政治層面的遏制大打折扣。其實最重要的莫過於發展好自身,比什麼樣的遏制和反遏制都有效。遏制印度的基礎設施的發展
幫助印度基建是非常短視的行為,可以說是現在最愚蠢的行為,比人民幣捆綁美元更甚。文章有道理沒道理其實都在文章的假設前提是否正確。如果前提假設有問題,那文章也就有問題。幫助印度基建一個最基本的假設,就是「中國公司不去建,外國公司也會把生意接過去。」 這個假設不成立。這個假設要成立,那世界上基建早就不是問題了. 應該每個國家基礎設施都一樣好才對。老廣不是說中國公司不去建,外國公司也不會去接生意。他們會去接,事實上印度的大的基建項目沒有一個是他們自己做的,或者總包給外國公司,或者包給塔塔之類的國內公司,然後這些印度公司在分包給外方。在中國之前,印度需要把項目給英美歐洲公司,後來馬來西亞,韓國也來接,現在是中國。印度之前為什麼修高速公路慢,他的設計監理要給英國人,施工要馬來西亞公司來做。為什麼修電站慢,也是一樣。以前是不給中國人,現在給了中國人,嘗到甜頭了,所以以後會越來越多。中國要真的幫印度把基礎設施建立起來了,那就是比蘇聯幫中國建工業體系更傻的事情。倍數,我掐指算了下,大概是 9.745倍吧。
那麼既然老廣也說了,中國公司不去建,外國公司也會把生意接過去。那為什麼反對中國公司去接吶。原因是中國公司的效率太高了,太可怕了。首先是成本,中國公司投標價就是橫砍一刀,這個錢就是很大一筆。印度的基建項目的融資沒有什麼自由資金,都是國際市場上搞來的,現在利息低,但印度的債務評級不低,比垃圾股差那麼幾個台階,所以投標價低個1/3,1/2。後面還有工期的節省,那個省的錢老了去了,全壽命費用省個一半算是起碼的。而且西方公司建項目後面還要賺你的服務費。所以服務項目和基建項目是分開的。那個是長期釣魚合同,印度徹底殖民化,對這個很認的。所以項目建完了,保養維護照樣每小時幾百刀供著。中國人估計項目建完後,天天盼著回家,短期徒刑就不錯了,誰願意在哪裡服無期徒刑啊。西方公司就可以,項目要價高高的,雇了僕人,司機,租個別墅,買了發電機,衛星天線在那裡耗著。所以中國項目實在是幫了印度很大。事實上中國去投標本身,就是幫了印度省了很多錢,中國人一去,大家的標價都要往下砍。西方原來 100%的利潤,起碼砍掉2/3否則一點戲都沒有。中國華為,中興的進入使得印度可以無中生有建起一個電訊業。這不是說華為,中興拿了多少項目,而是西方公司因為華為中興進入,少要了多少錢。就電訊業本身,中國幫印度省下1000億美元,這個估計我覺得不過分。中國公司不過去,西方公司會慢慢的把印度的油熬出來。西方公司之間可以有默契,競爭會有分寸,中國公司這幫野人(這是西門子的印度裔經理對我說的)進去了,價格全砍下來了。而且華為,中興不是單賣設備,而是安裝調試一攬子交貨。要知道在印度,最要命的最要價的就是安裝調試這些事情,人家是充分尊重服務業,哪像中國,軟體服務都是搭的東西。華為中興就是在給他們送餡餅吶。西方公司幫印度基建要的都是硬通貨,印度債務上多1000億美元,少1000億美元就是經濟垮台不垮台的問題。
其次就是工期,西方公司的項目沒有不誤工期的。因為很簡單在那裡這是常態,中國公司能按工期做下來(不少還是提前),印度人錢就賺的很多。印度國內的商業利率是20%。為什麼西方項目誤工期中國不誤,或者說誤得少。因為施工人員的原因。中國是從中國找工人過去,圈在工棚里,錢是按項目發,早做完項目早回家,天天聞著印度人身上的咖喱味道。你說能不快嗎?西方那沒有那麼多工人,拿了項目後,到處找人湊隊伍。工程師來自全世界,工資按照小時計算。來自英聯邦的還要喝下午茶。加班雙倍工資,印度節假日和西方節假日工作三倍工資。去了印度做個項目就知道印度有多少假日了。而且印度好多項目要分包給印度公司,那就更是沒準的事情了。而且西方公司不能像中國一樣大批的拉民工過去,他的力工要從當地找,凡是這麼乾的,干一個死一個。到時候誤了工期怎麼辦?一個是西方公司簽著合同前,付的大把律師費交際費不就是為了這個。而且項目拖期,對印度人太好理解了。特別是西方人的公司拖期。印度唯一不能容忍拖期的公司就是中國公司。
然後我們說工人。其實我以前說過,在印度很難找到體力工人。大家看印度覺得11億人怎麼會少體力工人。真的是這樣,不做項目,你沒法理解。印度教里種姓其實就是社會分工制度,哪怕在下層的種姓,人家還挺有榮譽感。哪怕你的種姓是淘糞的,給你在當地不錯的工資讓你去挖電纜溝,人不願意去,因為淘糞的看不起力工,人淘糞是神分配的工作,這輩子幹完了,下輩子就轉崗婆羅門,去寶萊塢當影星了,幹了力工,將來到天堂組織部里,這段歷史交代不清楚,被整了風怎麼辦,一段歷史不清楚,每次轉世運動時都要倒霉,卑賤者最聰明,這帳勞動人民算的太清楚了。所以在印度,大量的體力勞動是穆斯林來乾的,特別是孟加拉移民。而且這些移民不知道是偷懶還是營養原因,幹活很不得力。說個例子吧,我在印度的時候,一次那裡電梯壞了,要往樓上抗機箱。我找了個我看上去黑呼呼的力工,覺得應該很有力氣,結果人抬不動,必須多雇兩個人一起抬,還很慢。其實那個我一個人就能扛上去,儘管會累個半死。也是我在印度脾氣大了,覺得不使喚使喚人給中國丟臉,否則我真的不廢這事。而且這類事情多了,我發現他們好像不全是偷懶,是真的不行。在國內,看著精瘦精瘦的漢子,扛沙發一個頂我兩。到哪裡這個結論不成立。這是力工,其次就是工程師。中國因為蘇聯影響和土共的努力,中國是工程師大國,特別是土木類,機械類,電工類。我覺得每年畢業生可能要佔世界一半,甚至更多。印度儘管受蘇聯影響很深,比中國深。印度的計委的工作流程方法都是蘇聯那套,中國不是。但是印度的教育是受西方影響,所謂大學幾乎都是三年的自由藝術,這十年,因為IT紅火,所以有很多IT畢業生。但是工程師很少。西方國家也是。印度要建基建,為什麼要依賴外國公司,因為他找不到那麼多工程人才。中國的公路網是無數土木系畢業生搞起來的,電網是無數電力工程師建起來的。印度沒有這樣的資源。中國電力學院原來有多少,建築學院多少,要鍊鋼我們還有鋼鐵學院,鐵路有鐵道學院。還有無數機械學院。這些印度都沒有,所謂IIT, 一年才收幾個啊,還不是工科。所以中國的經濟實力是無數工程師的血汗結晶。這是中印最大差距。自由藝術畢業生可以去call center接電話挨罵,你讓他建個立交橋試試。所以印度在基建上就要依賴國外公司。而國外公司的工程師pool就那麼大。數目是一定的,而且印度也不是啥好地方,能在其他地方找到項目的不會去印度。去了印度還會磨洋工。從這個意義看看物廉價美的,到了印度就憋著早點完工早回家的中國工程師,你不覺得印度很幸運嗎?而且中國公司內部層級很開放,你一個工人,做的好能當工頭,能做工程師的工作,工程師做好了,能負責項目。西方不行,層級分明,你是工人,就永遠是工人。這個區別其實也很明顯。每當我遇到這種事情時,就會想,馬克思,毛主席真是很偉大。
最後我說的就是最關鍵的就是因為中國的參與,印度縮短了這個瓶頸的時間。如果中國不參與,印度也能找到國外公司發包。但那裡能力是一定的。打個比方吧,比如不考慮價格,西方公司的人才庫頁就能支持每年10個電廠的裝機,中國進來了,能力簡直無限,只要你印度付的起,100個電廠都能建起來。這個要縮短他多少時間。所以看問題要從這裡看,本來這個要道,只能一個人側身通過,結果你來了,把它搞成四車道了,你覺得你幫了他多大忙?借林總的話,你中國不參合的時候,西方廚子費好大勁,也就能準備一桌菜,要價還好高。問題是印度那十幾億人吶,一桌菜不夠啊,只能餓著。現在中國傻廚子來了,半價管飽,要多少桌辦多少桌,保不齊真能把印度人餵飽了。用女納粹的話說,印度人多吃一頓即是對世界的極大威脅。所以你看土共多邪惡。
本來印度基礎設施升級要10年20年,正好給中國一個從容調整的時間,你幫他把基建時間縮短十年。因為意識形態的原因,本來就一幫人在吹印度,能騙多少外資就騙多少外資,你中國現在幫他們基建,最後人家不會認你的情的,最後是你中國人半價準時的幫人家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樣板。結果就是印度人負責做夢,西媒負責宣傳,中國負責實施,把印度扶起來搶你的飯碗,甚至挑戰你的政治制度,白痴都比這能幹。
幫忙還無所謂,人家要感謝你還可以。問題是人家連個謝字都不會說。中國公司在印度基建,價格最低,工期最快,質量不說最好,也是非常好,印度人對你最反感,對中國公司的合同違約追究最厲害,監管最嚴厲,說三道四不是最多了,而是全部對外國公司的說三道四都集中在中國公司。而且是你幫他建成基礎設施後,人家第一個要搶的飯碗就是你的飯碗,第一個要折騰的國家就是你,第一個要分裂的國家就是你。而且你廢了這麼多代價換來的是什麼?換來的是美元,換來的是你已經有兩萬多億,讓你天天睡不著覺不知道怎麼打發的美元,而其中很多部分還是你給印度的出口貸款什麼的。你說這種行為藝術叫做什麼?怎麼定性?東郭藝術.
中國現在的經濟比印度是高一個層次的,我們的瓶頸是科學技術和資源,你看到那個西方國家會無償也好,有償也好,提供給中國。沒有。為什麼?因為人家知道提供給你中國,你上了這個層次,你將來是要和他競爭要他命的。作為資本主義國家,人家不會為你五斗米折腰的,在缺錢,你想要技術不給。想要資源,沒門。這是什麼覺悟,這是資本主義覺悟。印度經濟比我們低一個層次,現在的瓶頸是基礎設施。我們怎麼做的,為了幾麻袋自己庫房裡存著好幾萬斤的,都已經發霉的老玉米,我們在半價幫著印度玩升級啊。這是什麼覺悟?是資本主義的,還是社會主義的,難道是傳說的共產主義覺悟? 所以說資本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好,那個思維都不會這麼搞,就怕那沒主義的思維。大棋也好,小棋也好,只要是下棋就行,起碼你要贏你對手啊,怕的是沒棋。很多事情是要算大帳,講政治的。井大的東西就不錯。如果國內的基建企業要找活干,中國有大把的盟友啊,又有大把的錢。印度那個每年100多億美元,其實沒多少錢,也就中國手裡美國國債利息的幾分之一。把那個錢拿到小巴,孟加拉國,柬埔寨,拉美,非洲去以政府貸款方式幫他們建基建項目不挺好。更何況還有朝鮮,古巴這樣的同志國家。朝鮮在操蛋,人家是共產黨,和你貼的標籤的是一樣的,你拿出九牛一毛幫人家一把,這本身即是對你政治制度的鞏固。中國現在掏的起這個錢,何必忍氣吞聲,低三下四去掙垃圾咖喱美元吶。所以我看到大棋兩字就想笑,中國現在領導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戰略思考,走到哪算哪。作為國家領導人,有時候是要看看地球儀的,不能純經濟觀點,而且純經濟觀點長遠看,大棋角度看,最不經濟!為什麼要遏制印度製造 如果印度製造的崛起不是恰恰給了中國製造轉型的動力 印度通過廉價的勞動力製造一些低端商品 中國趁機產業轉型 發展高新產業 穩步增長居民收入 使得人們可以購買到便宜的進口商品 一個國家的發展必然要其他國家為其輸血 印度輸出廉價的勞動力 中國趁機利用不是更好嗎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必然會淘汰一批效率低下的企業 只有這樣中國的明天才有希望 另外在此特別推薦一本書《一課經濟學》看完以後受益匪淺
根據知乎第二定律,如果題主大開腦洞,那我腦洞就要更加通風透氣才行。
個人覺得,支持印度這一人種存活並茁壯成長的第一要素就是讓人聞風喪膽的印度神曲!!
因此,只要將我國國家歌唱隊鳳凰傳奇的經典曲目打進印度大街小巷,壟斷他們的視聽,切斷他們的精神糧食,完爆印度製造業將指日可待!!!哇哈哈哈哈哈哈╮(╯▽╰)╭
印度製造想崛起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中國!
沒錯,印度製造想追上中國製造的最大障礙恰恰就是中國!所以答案呼之欲出了,只有中國製造藥丸了,印度才有希望追上中國;只要中國不丸,印度就幾乎無法追上。
一個大國的經濟實力不是憑空吹上去的,必須要有相應等級的產業鏈做支撐,尤其是製造業。
以美、日、德、韓為例:
美國佔領了生物醫藥、軍事重工、電子信息等幾乎所有產業的最高端,所有才能支撐起3億多人的高端發達經濟體(人均5萬GDP);
德國、日本則佔領了從日化、電子再到化工、機床的幾乎所有高端製造業,這才支撐起來日德2億人的發達經濟體(人均4萬GDP);
韓國、台灣佔領了機電、日化的部分製造領域,所以也撐起了共7000萬人的中等發達經濟體(人均2萬GDP)。
下面我們先討論中國製造目前的位置:
中國目前在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是中低端製造業,所以只能撐起人均8000美元GDP,怎樣能夠讓14億人邁入發達國家行列?那就必須進行產業升級!
這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進行產業升級是很困難的,因為全世界的高端產業是有限的,不可能70億人都去從事高端製造業,那製造出那麼多產品給誰消費呢?所以想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那就必須要搶佔一些發達國家的優勢產業,尤其是德國、日本、韓國的中高端製造業。
不僅僅需要邁入高端產業、還要將歐美國家擠出高端產業。因為肉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想吃肉,就必須讓發達國家去吃土!
這就是中國要做「發達國家粉碎機」的原因,你不粉碎他們,你就無法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可以想像這是非常困難的。
現在中國在某些領域有了一些成就,值得欣喜:軍工、航天、高鐵、核能、新能源汽車、互聯網、通信、機電等部分領域都有所突破。北上廣深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城市已經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不過我要給各位潑點冷水:中國幾乎不可能達到美國的人均GDP水平,最理想的是達到韓國人均GDP水平。
為什麼?
因為世界的高端產業根本無法容納14億人,目前的高等發達國家人數大概也就8億左右;美國在所有行業領先的情況下,也不過才使3億人過上高等發達水平;韓國在多個領域領先的情況下,也不過才讓5千萬人進入中等發達水平而已。
所以中國即便是像美國一樣,進入所有產業鏈的高端,也最多只能讓14億人達到中等發達水平(美國人均GDP的一半)。
不過大家也不用失望,如果真能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那中國綜合國力絕對已經世界第一了。
下面我們來說印度的問題:
印度最大的問題是,連「中等收入陷阱」、「產業轉型升級」都還遙不可及。因為印度連中低端製造業都少得可憐。
剛才說了,中國要想更進一步,就必須從中低端製造業轉型進入高端製造業,成為「發達國家粉碎機」;
同理,印度想更進一步,就必須從很少的製造業擴大至大規模的中低端製造業,然而世界不需要兩個「世界工廠」,所以印度必須成為「中國粉碎機」。
20年前,在亞洲四小龍跟著歐美日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之後,留下了大量的中低端產業,當時東南亞和印度都未能抓住機會,讓中國吸收了這一波產業轉移的大部分,成功霸佔了世界中低端製造業中心的位置。現在是否還有這樣的產業轉移良機呢?恐怕暫時沒有,雖然新聞頻頻報道去東南亞、印度投資,不過那只是一部分最低端的服裝紡織工業轉移,工業製造業並沒有受到影響,就連富士康都不願意離開中國。
尤其隨著工業機器人、3D列印等技術的發展,勞動力成本的重要性正在逐漸下滑,想純粹的依靠大量廉價勞動力就想吸引產業轉移,這在以後會越來越難。
對於印度來說更糟糕的是,雖然有大量廉價勞動力,但勞動成本卻並不低。環境污染、基礎設施差、法制不完善、改革無法推動、工會阻力強、工人素質低等等,都讓企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甚至印度連最基本的武器彈藥、日用品都要大量進口,因為本地製造成本高、質量差。而20年前的中國製造雖然質量也不高,但成本絕對是低的。
恐怕要等中國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後,印度才能接手「世界工廠」的位置。當然,印度也要先打敗東南亞才行啊!
【寧波餘姚一7歲男童滿口美俄關係 其實這是一種病】「美國總統奧巴馬決定對俄制裁期延長一年。就俄羅斯自身來說,其國內政治一直不甚穩定。尤其是遭遇歐美經濟制裁之後……」成人也未必能分析得這麼專業,一個7歲男孩竟然信手拈來!經醫生確診,歡歡得的是典型的「阿斯伯格綜合征」。--------剛在某浪微博看到的,有感而發。。
與其遏制別人,不如自己好好發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