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算是對音樂有天賦?怎樣沒天賦?

五音不全才算沒天賦的話,那只有「猶如天助」這種有天賦才能對應它的這種沒天賦。
我問的就是普通一點的,比如作曲,心裡的旋律比彈出來更快算是有天賦嗎?可能因為技能不強,我在琴上找不到我想要的音,但是心裡有一個音,這種音或旋律可能唱不出來的時候彈出來,也有可能彈不出來的時候唱出來。
或者說,怎樣才是算有天賦,在這個領域有一些作為的呢?
望解惑(鞠躬)
--------------
2015.10.11
題主去了音樂學院學認真學了視唱練耳後,已經有把腦海里的旋律變成譜子變成鋼琴的能力了,謝謝大家我會堅持到底的。
--------------
2015.11.25
提問題的時候是14年四月,現在題主可以解答自己的問題了。哼歌只能用哼的找到下一個音,用鋼琴只能用鋼琴找到下一個音,不能把哼的音變成鋼琴,是因為只有相對音感沒有絕對音感,學習了視唱以後,就可以用首調唱法把哼的音符變成鋼琴了。感覺,與其考慮有沒有天賦,不如直接去找個老師學學就知道了。
---------
16.8.20
我是來問如何判斷天賦高低的,不是讓你們來秀自己多麼有天賦的,最近很多新回答的僅僅是在秀自己的經歷而已,沒有幫助。


不請自來。
本人從小學習鋼琴,曾就讀於中國現有,且僅有的九所音樂學院之一。
由於本人從未見過非科班出身的人成年之後突然爆發音樂天賦,所以只說我的同學中成績優於他人的情況。
鋼琴練好,首先要三個條件:始終遇到好老師,入門早(一般最佳年齡為4歲),在手不壞的條件下盡量多練。滿足以上三條,在外人眼中就像有了音樂天賦。當然,天生手指長是優勢,所以男性比女性更易成為鋼琴家。不過從小學琴的人手指容易變粗短,那些【鋼琴家的手都修長白皙】的妄想都退散了吧。長期練琴的手指即使長也是骨節突出,指尖繭子又硬又厚,觸覺遲鈍,我不得不經常把繭撕掉以保持對琴鍵的觸覺,不小心撕破了皮流血也要接著練,練完一遍得趁著鍵上的血跡還未乾,拿抹布擦掉。而且大拇指會逐漸變成紡錘指,即第一節比第二節粗。無論多瘦的人大臂都有揮之不去的肉。
其次,鋼琴演奏畢竟是個藝術表演的行當,身高適中,外貌端正,演奏之路會更好走。
總結一下:與鋼琴表演有關的天賦大概包含有手指長,外貌好。如果志在做教師,以上錦上添花的東西全都不用。至於樂感音感技巧什麼的,一看父母是否有心早培養,二看老師水平,三看自己有沒有用功。天縱奇才存在與否我不好說,只是我這麼多年從來沒聽說過。其他樂器類似,舞蹈專業要求身高體重,聲樂專業要求嗓音條件,沒了。
除專業以外,我們還有音樂素養類的課,主要的基礎課是視唱練耳和樂理。
樂理和生物歷史等文化課沒兩樣,毫無天賦可言。視唱練耳講究耳濡目染。我親眼見過視唱練耳老師家5歲的寶寶聽音比一位古箏專業的大學生還快還准。所以想培養視唱練耳方面的「天賦」,就從0歲開始聽鋼琴。為什麼選鋼琴呢?因為鋼琴完全按照標準音準調律,除調律師以外,鋼琴琴弦一般沒人動。所以鋼琴專業的人在音準方面有優勢。這裡不得不提一下【絕對音準】這種東西,據說天生有它的人慾跑調而不得,不過我也一直沒見著真人。
綜上,音樂事業和其他的事一樣,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大部分天才只是努力的偽裝。
至於作曲,要學好基本的作曲知識,各種樂器都要會一點,多看多聽不同的音樂形式。如果說其他專業多少還有先天和父母的因素,那麼因為學習作曲大多從高中或大學開始,對這兩個因素要求更少。音感來自練習,靈感來自閱歷。天賦什麼的,充其量是吃飽前的最後一塊餅。
-----------
補充:有一種說法,認為當手平伸時,手背會出現與2345指一一對應的凹陷的手(如下圖右手)比較適合彈鋼琴。這幾天突然想起來,於是找同學求證了一下,不少人都聽說過這種說法。包括我在內,我問過的鋼琴專業的人都符合以上規律,但是沒人能做出科學的解釋。。。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立刪】


講兩個故事吧:

1、小時候我學薩克斯,是跟同小區一個哥哥一起學的。我就是那個笨的,他就是那個聰明的。我是多少年之後,才深刻悟到「管樂和唱歌是一個道理」是什麼意思。而這個小哥,他的表現力天生比我強一截,同一首曲子人家吹得就是比我帶感,這找誰說理去?不光薩克斯,所有的管樂他都玩得比我溜,這是天賦使然。
現在他是高校專業的音樂教師,這很符合他。

2、我剛開始學鋼琴時,老師是本地大學音樂系副教授,肯定也是專業人才。但後來聽多了,就發現他的上限也就如此了。他的女兒明顯天賦更高,表現力更強,這不是努力多練兩邊就能趕上的。我聽說後來去沈音任教了。

總結:練習決定下限,天賦決定上限。一般人只要不是太笨,經過大量練習,無論什麼樂器,考個業餘八級十級絕對不成問題。但上限能到多高?是普通的專業人才,還是世界級大師?這就不是光憑努力能做到的了。


有幸上一周在上音聽到全球頂尖音樂學院柯蒂斯的教授Graffman的講座,眾所周知近期超紅的古典樂明星郎朗,王羽佳,張昊晨都是他的學生,因為他見了太多的天才,所以想必他說的話還是很權威吧。大師課結束後是提問環節,一個14、15歲的小女孩滿懷期待的走到教授面前,用稚嫩的聲音加還算流利的英語問:「怎樣確定自己是不是在音樂方面有天賦呢?」大師的回答是,知道自己在音樂方面有天賦是4、5歲的時候就該被發現的,如果15、16歲才發現自己有天賦再培養已經晚了。


一般情況來講,音樂天賦是幼童時就很明顯的顯現。即使大器晚成的貝多芬,也在兒時有過人的音樂才華並被他的父親發現。以我個人說,嬰兒時期媽媽就發現離開我我就哭,一哭什麼都哄不好,一放音樂我就停了,會跟著音樂閉著眼睛很享受的搖擺(還有現在看了都會笑出來的照片哈)。3歲就經常哼唱自己想的旋律,5歲家裡買琴馬上能即興彈出悅耳的曲子,並人越多越瘋,彈得越好等等,所以我自然走上了音樂之路。我只是以自己來舉個栗子~

現在來解答題主的問題吧,任何人都是心裡的旋律比彈出來快的,聽過曾亦可的歌嗎?她就是典型的栗子。有天賦的對鋼琴的音高熟悉下就可以彈出,摸索下就可以即興伴奏,不需要認真學習。如果彈不出,也許吉他會更適合你一些。
什麼代表有音樂天賦?較好的節奏感,固定的音準,能輕易地感受到音樂情緒及變化,能夠聽辨出不同的音色變化,可以忘我地投入到音樂中並且感同身受,能聽到音樂中細微的力度及和聲色彩的變化。。。大概這些吧,但是這些其實都要在中學前訓練過才會對音樂如此敏感的。


關於音樂天賦,大家普遍有誤解!
天賦不過是超常的能力,這裡主要談談音樂能力的問題。來點專業性比較強的。

音樂能力不是音樂天才或者一部分人的專利,而是每個正常人都具有的素質。判斷音樂能力應該提倡多元化審視標準,不能僅靠表演能力與創作能力來評價,聽賞能力也是重要的音樂能力,更是音樂得以存在的基礎。判斷一個人音樂能力還應基於其生活的文化背景去考量,擺脫歐洲中心的音樂能力話語霸權。提倡更多人通過聽賞參與到自身民族音樂文化傳統中來,彰顯本民族音樂能力。


一、人的音樂性與音樂能力

英國音樂人類學家約翰·布萊金曾在《人的音樂性》(How Musical Is Man)一書中提出:不同文化下,人的音樂感性能力存在差異。在某些測試標準下被認為沒有音樂能力的人可能在自己的文化中卻是音樂的行家。例如一個傑出的非洲文達音樂家在西肖爾(Carl·E·Seashore)的音樂能力測試中或許就是一個音樂的低能者,而事實上他是一個非常成熟、非常有造詣的文達音樂家。

判斷人的音樂能力需要知道不同的社會究竟選擇了哪種音響、哪種行為而將其稱為音樂能力。布萊金認為「如果音樂心理學和音樂能力測試的研究,沒有在音樂能力的本質上達到一致,那麼原因很可能是它們一直存在著排他性的種族中心主義。」

[1]

當今中國的音樂院校傳授的大多是西方音樂知識,主要就是歐洲某一歷史階段發展起來的音樂理論體系和實踐,以歐洲巴洛克時期以來的音樂和音樂理論為主,進入不了這一體系的音樂能力則被邊緣化。因此,只有「一部分人」才具備音樂能力,這種能力的判斷往往是根據其依照樂譜表演音樂的能力,或者把音樂記在樂譜上的能力來確定。比如現在音樂院校的招生專業測試就是明顯的例證。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每個正常人都存在音樂的本能,尤其是感知音樂的能力。如在沒有樂譜的社會中,口頭傳授、準確聆聽和表演一樣重要,並且是衡量音樂能力的尺碼,它確保了音樂傳統能夠延續。但在現代工業社會中,大多數人的音樂能力卻沒有像語言能力一樣得到承認和培養。人們通過表演樂譜記載的音樂來判斷此人是否具有音樂性,而大多數人的音樂潛能被無情的抹殺。

音樂是人類組織起來的音響,他的功效在下面情況下才能更好地被體現出來,那就是:和音樂創作者享有共同的文化體驗,或用已經習慣的耳朵去聆聽音樂時,在某些方式上能夠共享文化體驗。因此,斷定一個人是否具備音樂能力就不能不考慮其個人文化背景。

二、音樂能力評判的現實情況

當今社會普遍的現象是將音樂表演能力、音樂創作能力視作音樂能力,聽賞能力則被忽視。比如現在學習鋼琴的孩子往往以郎朗、李雲迪等人作為崇拜對象,這正是片面強調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能力的一個表現。又如,在學校里,如果說一個孩子不會任何樂器,也不會演唱歌曲,他就會覺得自己是沒有音樂才能的,也許在他的觀念中,只有演奏音樂才是有音樂能力的體現。然而他也會被某段音樂深深吸引和打動,會與音樂作品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會因某種音樂強烈的節奏手舞足蹈。他忽視了自己重要的音樂能力——音樂聽賞能力,甚至沒有把這認為是自己的音樂能力。在這樣的音樂能力話語體系下,在單一的音樂能力觀的影響下,使類似的孩子抹殺了自己的音樂能力。事實上,音樂能力是一種近似本能的存在,是人社會化存在的重要條件(比如節奏感是協調勞動的基礎),每個人都有音樂能力,尤其是聽賞能力。

現實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像前面提到的音樂院校招生專業考試,一般都會測試如下科目:樂理、視唱練耳、主項(聲樂、西洋樂器、民族樂器等),這些測試項目著重考察的主要是依照樂譜表演的能力,而不是強調學生領悟音樂的文化能力。音樂院校的音樂教育中,還是更多強調歐洲古典音樂體系以來所認為的音樂能力,忽視自己民族音樂傳統的學習。即使學習民樂的方式也採用了西方專業音樂教育的方式,很少有人參與到傳統音樂傳習的方式中來,這使傳統的音樂生態環境繼續惡化並逐漸消失。

社會音樂教育中,除了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之外,很多家長還為孩子選擇了在校外音樂教育機構中學習吹、拉、彈、唱等音樂演奏技能,也反映了家長強調錶演能力的音樂能力觀。如今小區裡面時常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藝術培訓廣告,大多居民小區都有音樂教室、鋼琴小屋之類深入社區的音樂表演能力培養的機構。這些培訓方式強化了將音樂表演能力作為音樂能力的思維傾向。

自古以來,音樂和人類的關係密切,音樂是每個人的生活組成部分。我們學習音樂並不是使每個人都成為演奏家、作曲家,而是真正享受到音樂的快樂,了解自己的音樂文化,使音樂成為自身生活的一部分。現在人們似乎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意識中還是過分強調了表演與創作音樂的能力,對聽賞能力重視卻不夠。在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音樂聽賞能力在音樂活動中的重要性,有「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孔子在齊國聽賞韶樂後,迷醉於韶樂的魅力,以致三個月都吃不出肉的味道了,它強調的就是聽賞音樂的能力。假如每個人都能意識到音樂能力不僅僅是表演、創作能力,還有聽賞能力,那樣大家將都可以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對音樂,尤其是民族音樂更多地聆聽、認同、理解,則有助於重塑當代人的民族文化品格。

三、提倡多元化的音樂能力評價標準

一個人的音樂能力主要包括演唱、演奏音樂的能力;分析音樂的能力;聽賞音樂的能力。聽賞音樂的能力是音樂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音樂的聽賞能力創作了音樂本身,沒有聽賞音樂的存在,音樂活動也就不復存在。因此我們在評價人的音樂能力的時候,不能僅依賴其表演、創作的能力,而應該將聽賞能力納入到判斷音樂能力的標準中來。其中,對自身文化中音樂的聽賞能力更應得到強調。我國古代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它不單單告訴我們知音難覓的道理,它還提醒我們,聽眾是音樂存在的核心環節,如果沒有了能夠聆聽欣賞音樂的人還談何音樂呢?所以,「我們應該牢記,巴赫和貝多芬的存在,不但依靠諸多演奏者,同樣要依靠有諸多鑒賞能力的觀眾……」。

[1]

在我國,長期在民間音樂傳承體系中生存的民間藝人,世代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造就了他們可以不識樂譜僅憑聽覺也能完成再現音樂作品的能力。他們在西肖爾等人的西方音樂測試評價體系下也許也會成為音樂的低能者,然而我們卻不能否認他們的音樂能力。因此,判斷音樂能力還應該將眼光放置到研究對象的文化中來考量的,我們既應當看到在自己的文化中音樂能力的表現,同時也要以他者的眼光去多角度的審視一個人的音樂能力,而不局限在單一、霸權化的西方音樂能力判斷標準中。

然而我們當今的社會評價機制下,主流仍然是單一化的以西方音樂為中心的評價標準,這種單一化的評價體系會抹殺大多數人的音樂能力,帶有很強的壓迫性。強調每個人都可以發展自己的音樂能力,都可以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發展自己的音樂能力且不僅僅是創作表演能力,聆聽、理解音樂所傳達出的文化信息更重要。布萊金也提到:「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音樂共性,某些在音樂刺激下的共性反應是可能存在的。但這種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一種假設,而且尚未在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中得到驗證。迄今為止,僅有的共性看來只有一點,即各種人都具有某種『音樂性的』行為。」

[2]

所以,能領悟自己音樂中的文化才是最根本的。

結語

當今社會,對於音樂能力的價值判斷主要基於音樂表演能力與創作能力,導致音樂從業者、音樂教育者、受教育者們判斷一個人音樂能力全局性眼光的缺失。音樂的創作、表演、聽賞是三位一體的,相互依賴不可或缺。判斷音樂能力應該提倡多元化審視標準,表演能力、創作能力、聽賞能力並重。大眾音樂能力的培養更應該強調音樂聽賞能力的提高。而判斷一個人的音樂能力更須將其放置到自身的文化背景中考量。每個人都是有音樂能力的,至少都能夠欣賞、理解、認同並參與音樂活動,音樂應該是人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這個「音樂」尤其要強調本民族文化中的音樂,藉以提高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抵禦歐洲中心的音樂文化霸權話語,重塑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傳統。

參考文獻:

[1](英)約翰·布萊金,人的音樂性[M]. 馬英珺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2]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題主所說的作曲方面顯然有一點天賦,但天賦需要傳達,在琴上摸出來,或者學習記譜法記錄下來並不難,如果這點困難都克服不了,天賦也就浪費了。


1.看過灌籃高手吧,陵南的田岡教練對魚住說:「長得高也是一種天賦啊」。有一個一起學鍵盤的師兄,高中時去考音樂學院,本來想專攻鋼琴的,因為手指不夠長只能轉去作曲專業。
2.學校的合唱團排練,一段符點較多的曲子,小剛很順暢地唱下來,小明則很吃力掌握不好音長;兩個人同時為一段旋律編曲,小明分分鐘搞出幾個版本,小剛卻還在扒譜;又是兩個人在編曲,小明說」我覺得這首曲子改成B調更能表達出神秘的逼格呢,開工吧!「,小剛說」可是我覺得跟C調沒什麼區別啊?「
這種事情疊加多了就體現出差距。
3.漢斯季默幾乎沒接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但好作品源源不斷,被稱作「音樂家」。而某些大師,一輩子抱著一部作品混江湖,整個人的格局小得令人不屑。所謂創造力,不是如遊戲里的一項固定數值,它是根據這個角色的見識的廣度和思維的深度動態決定的。
4.後來,小明成為了著名的電影配樂家,而小剛成為了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生常談,僅通過在一個環境里的表現去評判一個東西是不公平的,在另外一個限制條件下可能會變得極好,它可能是一件樂器,一套理論,一個領域,一個社會,或者是一顆星球。


怎麼老有人覺得只要是個人足夠堅持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能看到好的結果?有人苦練十年卻不如別人一天的成就,這不是拼天賦是什麼?有天賦的人就算不努力也比一般人能做到的程度好得多,如果有天賦的人努力了,那一般人就更難以企及,這才是真相好不好!如果一個人只靠努力就能做到所有的事情,那麼為什麼還有「隔行如隔山」之說?按那個道理,應該是一通百通啊。。。

發現自己到底擅長什麼事情比這種盲目的堅持有意義得多,為了一件事投入了半輩子時間精力卻始終達不到專業水平的人遍地都是,我相信他們確實是真的喜歡這件事,但他們不是這塊料~~

或許又有人說「我們就愛這麼玩,我們自己開心,你管得著嗎?」
我是管不著,但是拜託在你們用倚天劍來當癢癢撓使喚的時候別說自己是個練武的就行,這個圈子已經混跡了太多拉低行業標準招搖撞騙的混子了,少你一個不少~~

現在已經幹上了這一行的人,你們已經就是被天賦召喚而來的了,你們已經比一般人強很多了,跨過了這個門檻,剩下的路要靠自己走了,在專業上較真是優點,匠人精神應該得到傳承~~


排除生理上的異常,音樂首先要有足夠的經驗,才能談得上天賦的差距。當代我們鄙視的拙劣作品,部分是因為創作者的見識不足,部分是因為創作者的目標用戶的見識不足。大家很少有機會拼到天賦。

另外,我相信偉大的作品是時代選擇出來的。我們現在聽到的只是天賦高超的音樂家作品裡留下的很少的一部分。

可以想像一下,把莫扎特放在今日中國會如何?精神領域的從業者,最大的天賦就是把握時代。


半音盲強答....
我覺得,音樂天賦這個詞實在太廣了,包含的東西太多。什麼叫有天賦?節奏感?絕對音感?沒人能夠給出一個很準確的定義。

拿我自己當例子吧,我有兩個方面是稱得上音盲級別的:
1.唱名和對應簡譜的數字對不上。簡單點說就是Do Re Mi對不上1 2 3。跟別人討論音樂的時候,說到某一段的時候我都是「噔噔噔噔..」那一段,每次都被別人鄙視我「你一個號稱自己玩音樂的居然還噔噔噔你不感覺到很不專業嗎」。不好意思我是真的對不上..
2.災難級別的節奏感。大學組樂隊的時候,剛開始全樂隊就我一個人跟不上鼓的節奏...包括之前剛上手的貝斯手女生..後來甚至有一陣子嘗試過全樂隊跟我的節奏,包括鼓手,結果..你懂的..

但是我有些方面感覺還是挺有天賦的。
1.有次我去聽一個同學練琴,有段我感覺聽起來有點奇怪,就打斷他說「你剛剛噔噔噔噔..那段的低音部分感覺有點奇怪,這一段應該是噔噔噔噔...這樣的吧?」 「你之前看過原譜嗎?」 「沒有啊我是第一次聽,就感覺這幾個音不太對勁而已」 他像看怪物地看著我問「你不是音盲嗎..」 然後他繼續練其他,中間彈錯一點的我都能指出..後來就被他趕出來了...(感覺也是,身邊有個這樣的人真是煩)
2.對旋律的進行特別敏感。最大的體現就是唱K的時候,第一次聽的歌聽兩句基本都能看著歌詞跟著唱出來,而且別人一唱錯馬上能反應出來。。(經常等別人唱完的時候問他你那段是不是唱錯了..也是個挺尷尬的技能)


天賦就是:沒有天賦的人努力也得不到的東西。


說到音樂天賦這件事,好像只有莫扎特有吧。主要是他提高了上限,讓一般人的天賦顯得啥都不是。音樂這件事講究悟性,感性和靈性。一般人說的天賦好不過是感性強一點,別人練練就能超過的還是不要拿來說事了。


想起一句話:你所見到的努力程度大多都沒到拼天賦的地步(大致就是這個意思)。我自己從沒摸過鋼琴,一晚上彈會了《天空之城》(雙手啊,不是一指禪神功),第二天炫耀的時候,小提琴老師說:正常人都可以!!!


有天賦沒天賦各講一個例子

我姐姐家的孩子應該是在姐姐上音樂研究生的時候有的,在一歲多的時候見過一次,當時愛哭,誰說都不聽,怎麼管都不乖,我實在沒有辦法了,就打開鋼琴彈了個小曲兒,馬上聽話,在琴鍵上跟著按,不彈又哭,現在8歲左右,據說已經相當厲害,

我從生下來家裡就買了鋼琴了,從4歲開始正是學,天天練習,連續十年,十級沒有問題,但是不練馬上就手生,現在除了小星星,基本上是什麼都不會了,唱歌就是自創。。。


來對比一下有音樂天賦和沒有音樂天賦的人是什麼樣的。比較對象:家母、我。我是那個沒天賦的,所以描述非常業餘,題主看個大意吧。

1. 興趣方面

家母:50年代生,從小熱愛音樂,每天上下學繞路,為了路過全市唯一一家琴行,趴在門口看一眼擺在店裡的鋼琴。路過任何一個地方,聽到好聽的音樂就邁不開腿。
我:80年代生,從小對音樂沒感覺。6歲的時候家母給我買了一台鋼琴,省吃儉用攢出來的,2000多大洋,珠江牌。一邊是苦苦相逼請老師送鋼琴班,一邊是拚死反抗逃課哭嚎滿地打滾。最終我勝出。

2. 樂感方面
家母:從古典音樂到流行音樂,只要聽過兩遍的曲子,就能哼唱出來,旋律音調都不會錯。學會五線譜以後,可以一遍聽一遍寫譜,升降調節拍都不會錯。
我:遇到填詞比較好的流行單曲,經過努力練習可以唱個大概,沒伴奏的情況下音基本都不準。沒詞的曲子一概記不住。

3. 學習能力
家母:年輕的時候,只要到手的樂器,基本都能無師自通。包括但不限于吉他、二胡、葫蘆絲、笛子、口琴。五線譜、六線譜都是自學的。培養我沒成功,在四十幾歲的時候自己去報了個鋼琴班,學的比很多小孩子還快。為了引誘我學鋼琴,還自編了一些伴奏曲,邊彈邊唱,如七里香、龍捲風等等。我只能無限崇拜的說「媽你真厲害」,絲毫不為所動。娘親啊,兒是喜歡方文山的詞,對周董的曲無感。不在一個次元里。
我:初中畢業的暑假學了吉他,青春期嘛,小孔雀開屏,單純為了吸眼球。學的是華彩,一個假期磨一手泡,最終只會彈「青春滴花開花謝..」。裝逼失敗,老師和我都很無奈。現在僅能保證k歌時候湊個熱鬧,唱完了大家都禮貌性地拍拍手,但凡喝彩的,我就知道他一定有事兒找我幫忙。

沒遺傳到母親的天賦,我一點都不遺憾,不喜歡啊沒辦法。不過東邊不亮西邊亮,從小數學還行,長大做了碼農,這都是老天爺賞飯。倒是挺為母親抱憾的,她小時候,家裡沒有給創造她系統學習音樂的條件。

哦,還有一個事兒,我前些晚上打開了個網頁,bgm是「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想起小學時候背過的簡譜「1155665 4433221」,默念了兩遍,猛然驚醒,卧槽,「一閃一閃亮晶晶」和「ABCDEFG」是特么一個調的!活了三十幾年才發現啊! 我是不是某些天賦覺醒了啊?請問我現在學音樂還來得及嗎?急,在線等。


首先我想說,很多人在討論天賦來天賦去時,其實都還沒有意識到一點,就是他們自己所可以做得到的東西,還遠遠用不上天賦。
我見過很多大學才開始進入正規音樂專業的人,總會說自己被稱讚很有天賦,只是可能技術什麼的不如他人。我一直很想說,那可能只是你的技術,你的聲音,你的音色變化,你的音樂,都實在不值得一提,別人才會說,你天賦不錯。如果是一個小孩子,被誇天賦很好,那我覺得是最高的誇讚。如果一個成年人還是只被誇天賦,那我只能覺得有點悲哀。
如果是專業的學琴者,一旦願意踏上這條不歸路,那就請拋卻對天賦的誤解,傷仲永的例子見得不少。找到最合適自己的老師,成年前糾正一切不對的習慣,技術練到毫無瑕疵,無論什麼作品都不用把技術負擔考慮在裡面,聲音音色各方面也需要老師用最正確的方法糾正在最正確的狀態,這些都是為音樂服務的,以上,請在18歲以前全部完成,或許,我們還有可能去觸碰一下天賦這件事。


約翰克里斯多夫那樣的吧


第一時間想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h53BCJQKE
Manny in Black Books。


我覺得是可以刻骨銘心的感受旋律的意義的能力


感覺很多不太懂音樂的人在強答啊


我非音樂專業人士,但我唱歌非常非常好聽。給你提供個現身說法的參考。

1:從小。小學每學期都學習不同樂器。在和同學一樣普通用功程度的前提下,每個學期音樂課得分都班第一或二人並列第一。

2:我從未對音樂和發聲方式有過任何鑽研,唱歌就和大眾一樣隨意唱,誠懇地保證地說,秒殺二線歌手沒問題。一線我不好這樣說,畢竟好聽這事也有主觀成分。反正聽過我唱歌的小夥伴多會問「怎麼不當歌手」。節奏准,不跑調,音色好聽,live也cd水準(^_^),字字句句都感人,被評價「唱什麼歌都是原唱」。常見就是「美好」,「天籟」。

3:ktv有那種略複雜的打分系統,帶那種多邊形好幾個維度的小分那種(印象里是高音,技巧,氣息,音準什麼之類的),有幾首歌顯示就是該包廂史上得分第一,高於全國99.xx%的人,多邊形里的每一項全部達到滿分。當然也不是所有歌都能有這樣的得分~

暫時想到這些,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哈哈

我沒有靠音樂營生珍惜這一天賦是略愧疚的,某一天賦不論說成是基因的幸運還是上天的賜予,都是來之不易的,所以對於有天賦也有意願讓其發揮作用的人們,我支持你們,加油!


猶豫許久還是決定來回答一下。感覺前幾個回答沒有正面回答問題。

先簡單介紹下自己情況吧。本人是業餘小提琴選手,四歲開始學琴,初高中因為自己沒好好學加上學習比較忙就沒有繼續學,高三保送以後再到大學目前大三又一直在學琴,斷斷續續十幾年。在大學裡面擔任過音樂類社團的社長,也就見過不少專業非專業的選手,關於天賦這種事情也有點想法。

關於音樂這個問題,首先我想說確實有些人會比較沒有天賦。拿音準舉例,所謂五音不全個人覺得就是對音的頻率,音高不敏感。記得聽小提琴老師說過,小提琴因為音準全靠手指位置因此音準需要自己掌控,很多孩子學一陣子發現聽不準音就沒有辦法學下去了。如果同學去ktv之類大家說你五音不全可能就表明可能沒有什麼天賦。

滿足上述能聽准音這個條件的人比例還是很大的,並且能辨別音準的程度也存在很大區別,而且這也不是「有天賦」的指標。並且這也跟訓練有關,根據我的觀察和與一些老師溝通的經驗,一些學琴很早(一般三四歲)左右的孩子很多都能有絕對音感,這也側面說明了訓練的作用。

然後確實在我周圍有很多牛人讓我見識到了什麼是有天賦。

登機了,降落繼續寫。


推薦閱讀:

張傑在當代大陸男歌手中是什麼位置?
有哪些你聽到後感覺美到無法忘懷的ACG歌曲?
如何評價 Eminem 的新專輯 The Marshall Mathers LP 2?
作為一個混音師,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為什麼日本的音樂人都以能夠在武道館開個人演唱會為榮?

TAG:音樂 | 努力 | 個人成長 | 天賦 | 作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