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是否越來越討厭中國式大家庭觀?

過年的時候什麼亂七八糟的遠方親戚都聚在一起,感覺很熟似的,而過年的時候真正跟父母單獨相處時間不多。

都說中國人是很重視親情的,我表示懷疑。親情首先應該是跟父母之間吧,可實際中國人跟父母的關係還不如美國人,因為中國人講的是孝順,不太強調溝通。

而我發覺中國人的所謂親情很多都耗在和父母外的親戚見維護關係。

##比如美國人過聖誕節,是父母給小孩禮物,而中國是假借親戚之手發紅包,而且有時候錢都會被父母幫你存起來。
##比如中國人講衣錦還鄉,給誰看啊,肯定不是給父母看,錦衣是給親戚看的

陳志武在《金融的邏輯》裡面就從金融的角度解釋中國的人情關係。他說是中國契約關係的不發達,沒有保險沒有融資的途徑,為了避免意外只能靠親戚,所以要跟親戚搞好關係。

親戚如果不是住得很近的話,聯繫並不多,對你並不了解,可是親戚可以理所當然的問你的男女朋友,問你的工作,甚至工資。而小孩子從小就陷入與各個親戚小孩的比較中。

各位大牛,有這方面的書推薦嗎?


這不是討厭不討厭的問題,這是農耕文化的典型特徵。這也不是什麼中國式,只要這個社會處於農耕文化狀態,就會這樣。只是中國的農業社會特別漫長,顯得更為突出罷了。

農耕文化條件下,人們被固定在土地上,少有流動。一塊土地,生存一個家庭,一個家庭,擴展成一個家族,聚族而居成一個村落。族有族長,各房還有房長,輔佐族長。族長是最高權威。還有宗規族法,大家遵守。

家與家之間,各房之間,族與族之間,都講人丁興旺,講人強馬壯,比著來。遇事得互相幫襯,一致對外。宗法森嚴,違者處罰。立規矩,續家譜,繼血緣,守祖業,光宗耀祖。

這樣的社會,崇尚經驗,必然是長者為尊。這樣的家族,有自保的功用,福建一帶的圓形碉堡式土樓,是其建築式樣上的反映。族與族之間,還講究往來,還有聯姻,以壯大勢力,有事能一呼百應。

中國的大家族式家庭的嚴酷,在《紅樓夢》,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都有反映。

提問者如有機會,去逛逛湖南嶽陽的張谷英村,也能明白一、二。此村居住600多戶人家,2000餘人,初始由一叫張谷英的外來人口,在此居住繁衍,已有600多年的形成史。進入村中,可謂房房相連,團聚而居。連接家家戶戶的排水系統極佳。據稱從不堵塞。

當初我去時,得了一印象,此村內嚴規矩,外結友好,而得以自保壯大。聽說民國時期,村中一女子,犯規矩,與人私通,甚而想私奔,被抓住後,族長漏夜開會,全村聆聽消息。後決定由其哥親手處死,裝入麻袋杖擊而亡後埋葬。

百度上,可以搜到這個村,是作為旅遊景點介紹的。對其內部管理的嚴酷性,沒有介紹。得去一下,才能有所了解。

當你生活在此種大家族的規矩之下時,你討厭,又能怎麼樣?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滿意這種控制的年青就起來抗爭。這就是巴金當年的激流三部曲的主題。

如今,越是邊遠落後的地方,這類東西保留越多。去了解一下,那裡的婚喪嫁娶,就知道有多少規矩。你可以在心裡說他是陳規陋習,卻不得不遵照而行,否則,你可能就被孤立了。如果這個地方,商品經濟發展了,或者出來的民工多了,舊規矩可能也就破了。

如果你是從這樣的地方出去的,你到了大中城市,到了上海、北京,你遠離了那個環境,你不再容易見到那裡的人們了,不再受那些規矩管束了,你憑工資吃飯了或者創業了,規則就不同了,你要結婚了,要舉行什麼樣的儀式,或者乾脆不舉行儀式,要不要請客,或者要請什麼客,都可以自己作主了。

如果你還有點眷念鄉村生活,想衣錦還鄉一下,也行,如覺得這很俗氣,不想這樣,也無大礙。不管討厭不討厭,一切都在變化中。總之,掌握自己命運的時代,已經開始了。雖然還有許多不如意,但變化,畢竟發生了。

謝謝邀答。新年到了,新年新氣象,祝新年多一些欣喜,少一些討厭!


我很幸運自己生在一個,總的來說,有著明智的觀念的小家庭里。從幾個小的立場就可以看出,男女都被要求獨立自主、推理勝過迷信,沒有必須要結婚生子的壓力,特別看重孩子能否成為有用的人,看重時間的價值。我能想像,如果我是生在一個沒有明智觀念的大家庭里,而且必須要服從某種程式的話,我會有多覺得壓抑。

錢鍾書在《圍城》里描述過方鴻漸的江南鄉紳大家庭,從回鄉那一章里可窺,大家庭的問題是有兩三個拎不清的親戚就已經很夠嗆了,比如鴻漸的那兩個妯娌,如果鴻漸和孫小姐住進去,可想而見的內耗。方遯翁作為一家之長,雖然文腐,但情趣仍算上乘,對人也有天真的信任,加上一個溫和的老伴,可以說是那個時代不錯的家長了。但即使這麼相對開明的家庭,碰上兩個腹內草莽,但又怕被人比下去的媳婦,氣氛就已經發生了變化,這樣的波瀾稍微擴大,就是糾纏不休的內耗,結果是男子被拖得娘里娘氣、女人作繭自縛。

美國片有個叫「Dan in Real Life」, 故事就發生在一家4個兄弟帶著媳婦和孩子回家過節的時候,也對美式的較大型的家庭有點描繪。這個故事裡的大型家庭是其樂融融的,有很多健康的家庭活動,用家庭活動而不是道義和說教把一家人綁在一起。這樣的大家庭,既可以在節日里盡情享受熱鬧和陪伴,也可以再平時各自過清爽的日子。這樣的氣氛,需要的是有共同價值觀。而中國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社會的分層很多,近代社會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有凝聚力的、有內在生命力的價值系統,各個階層各取所需。(最近5年因為社群媒體而出現了全社會參與的辯論,也更讓人看得清楚,如果「革命」,會多麼可怕,只能循序漸進。)

就這個問題來講,我個人認為「中國式的大家庭觀」早已站不住,但那種小農社會所積累的對私人空間的不尊重仍然存在。拎不清的親戚,在社會上也一定是拎不清的人。稍微懂點文明禮儀的,誰會仗著有點認識就打探你的人生故事啊,那樣的人平時就很讓人討厭吧。

如果家庭聚會不能提供好的活動和休閑時間,而是讓人疲乏,我覺得可以參考看看上面提到的美國片,想出些新的、文明有趣的聚會方法 - 物以類聚。那些話不投機的親戚,下次再聚會,不是你可以找到理由不去,就是他們因為你而不想來了。反正是想辦法,別嘆氣也別盲從。畢竟這是2013年了!我愛21世紀!


在大家族成長起來的人多少都會感受到這種複雜沉重的社會關係的桎梏,特別是在生活方式的選擇上要擺脫大家族的影響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成長在一個大家族,父母兄弟多,爺爺和外公兄弟更多,小時候常常聽父母講三外公的二兒子或者六爺爺家的三姑姑又怎麼怎麼了,通常,我都會茫然地問,那是誰啊?由於家裡親戚太多,在一些家族的紅白喜事上碰見一些遠親我都會先悄悄問一下媽媽,這個長輩應該叫什麼。這些親戚遙遠而陌生,但是他們彷彿從來沒有脫離過我的生活,直到現在跟父母視頻拉家常,還會從父母口中聽到那些我已經不記得或者從來也不曾記得的遠親的名字。

在需要面對人生選擇之前,關於大家族的回憶都是美好的。第一次衝突發生在初中畢業後的升學選擇上,父母希望我能留在他們身邊當老師,這樣可以更好地照顧我。實現這一選擇的最佳途徑就是初中後直升師範類中專,而我一心想上大學。父母無法說服我,於是請來了我的五爺爺和幺爺爺來當說客,他們是我爺爺的親兄弟,一個是中學主任,一個是小學校長。他們當然沒有無法說服我。不過我第一次意識到我的人生也許並不完全只屬於我自己,今後作出的任何重要決定並非只需遵從自己的意志就可以了。

第二次衝突發生在大學畢業後職業和城市選擇上,父母依然是希望我留在他們身邊。父母覺得最好的選擇是留在市裡的報社做一名記者,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先是讓我進報社實習,然後又開始調動所有的社會資源讓我留在報社。可是我根本沒打算留下來,我覺得宜昌太小了,裝不下我對更大世界的嚮往,而報社實習的工作看上去毫無挑戰和激情。雖然舅舅說,已經基本搞定了關係,可以留下來,可是我還是選擇了離開。我的想法是,我又不是沒能力找到好工作,何必讓父親為我向別人低頭。但是,父親覺得為了幫我得到一個離他們近一些的好工作,送點禮說點好話又算什麼?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工作,也能維護父母的尊嚴,可是他們覺得我一個人跑那麼遠,是大不孝。

上學的時候可以借學習逃避,但工作後就必須直面現實了,回家後走在大街上隨時可能碰到一個叔叔或者表姐,不能假裝不認識,那樣馬上會有人告狀到父母那。但家族成員對工作、感情的過分熱情讓人難以招架。更重要的是,當我的選擇有悖於他們的理解的時候,他們會試圖說服干預,父母也會承受很大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最終會轉化到我的身上。不過,幸好我跑得遠,即使天天施壓,也不能最終影響我的選擇。

我只想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的人,而大家族的生活與我的理想完全相悖。如果我留在報社,我想我的生活會變成這樣,媽媽開始調動所有資源幫我相親,我跟bf吵架後她會帶著舅媽或者姑姑來了解情況,不停催促結婚,不停催促生孩子…… 所以我選擇了逃離。

雖然一直試圖逃離大家族的生活,但我自己也許在不知不覺中陷入這種模式。我有一個小妹,做為姐姐我總是習慣性的幫她安排生活,比如大學的專業、畢業後的工作,雖然她沒表達過反對意見,但對比起來,我為小妹所做的和我父親當年為我做的,其實本質並無不同。

也許,有些思維在幾千年的傳承中已經融入了我們的血液,討厭也好,喜歡也罷,它就那樣默默影響著我們。


我很討厭。我生性好靜,討厭熱鬧。每年過年一大堆親戚聚一塊兒我腦子就嗡嗡叫。


不討厭,很喜歡。因為我們血脈相連。


我們總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家庭觀念、最講究親情的種族之一,並且深深地為之自豪,但在老外的眼中,卻未必如此。

我澳洲的朋友談起了中國人和澳洲人對家庭的重視。沒想到,那幾位澳洲朋友說:「你別生氣,其實,我們覺得你們中國人並不愛家,並不像你們自己說的這麼注重家庭。你們更愛金錢!」

我愕然,於是,我記下了這些真誠的對話:

「無論在澳洲還是在中國當地,你們中國人的確很勤奮,中國人在海外也能比當地人積蓄更多的錢財,但我不認為這是你們中國人有經商的天賦,而是你們比我們更節儉,更能省,是通過降低生活標準來完成的金錢積累。你們平時很少上酒吧,周末也很少度假,甚至周末或假期都不休息。衣服都是從中國買了帶過去,因為上海這邊更便宜,我甚至看到有上海學生帶了很多碗過去。

「你們會沒日沒夜的工作,把孩子都交給老人照管,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外,你們忙得很少和孩子一起玩。聖誕節你們甚至都不休息。

所以,你們華人的孩子儘管學業上很優秀,但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很另類,覺得和當地人比起來,父母更關心的是家庭的金錢收入、關心的是他們的學習分數,而不是他們的快樂。」

「是的,我知道你要說什麼,你們中國人說這是為了孩子,為了下一代多掙些錢,但每一代都說自己賺錢是為了下一代,那麼究竟哪一代會真正地使用這筆錢呢?

「生命是那麼短暫,你們借口為了家庭的未來,而在現在就犧牲了家庭,我不知道這個帳是怎麼算過來的,怎麼還能體現你們自己很自豪的家庭觀念。

「你們為了工作,可以忍受長時間的夫妻分離,要在我們眼中,夫妻不在一起三個月以上,基本上就該考慮辦離婚了。所以我們被派到海外來,就一定是全家一起來,我的妻子、孩子都搬到上海來。他們要是不願意來,我就不可能接受這項工作,家庭比工作更重要呀。我在中國甚至聽說過你們的上一輩人,甚至有夫妻幾十年都分在兩個地方的,到了退休的時候才能生活在一起。這太殘酷了。難道你們就不會為了家庭放棄工作嗎?工作也還可以再找呀!

「我的中國公司里有很優秀的人才,但因為不是上海本地人,家庭就在另外城市,每個月甚至每兩個月才能相聚一次,為什麼其中的一方就不能放棄工作呢?我知道有很多在城市裡工作的農民,他們甚至只能一年回家一次,都說是為了家庭在掙錢,可這樣的錢再多,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澳洲,你們中國人基本都比當地人有錢,但沒有人羨慕你們的生活,我認為你們就是金錢的機器,但你們為自己的賺錢愛好塗上了一層家庭的色彩。

看看我們的周圍,多少的人,為了一個房子,犧牲了自己的今天,加班加點地工作,「等買上房子,或還完貸款,就可以輕鬆了!"

等著吧,---房子完了,還有孩子呢!
又有多少孕婦,「等孩子生下來就好了。」---生下來更麻煩,還不如在肚子里,想去哪裡,去哪裡!有多少小孩子家長,「等孩子上小學了就輕鬆了,熬吧。」

---上學更輕鬆不了,各種輔導班,還不如幼兒園省事!
多少的家長,在為了一個小升初,犧牲了孩子的童年,周末奔波在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的路上,「等考上初中,就解脫了!」---小學完了,發現初中也有輔導班,而且更多,孩子更沒有時間玩了!只好等大學再玩了。

「等孩子上了大學就完成任務了。」---大學上完了,找工作一樣要操心!

「等孩子工作了,我就沒有負擔了。」---工作找好了,又開始操心孩子的婚事、房子!「等孩子結婚了,我就不用操心了!」---結婚了,有房了,孩子的下一代又來了!

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如此循環往複,我們的視線永遠在未來,為了未來,今天積累能量、積累證書,積累票子。結果就是抱怨,我們的視線永遠沒有活在當下,發現一輩子,沒有一天是為自己過的。其實中國人一輩子就是這麼過的。
最懂得享受的是美國人;
最有信仰的是歐洲人;
從出生到死亡都充滿競爭和壓力的是中國人。

大多數美國人的一生
0—10歲
參加野地考察等各種集體活動

10—20歲
談戀愛和追夢

20—30歲
找份平凡穩定的工作

30—40歲
終於發現自己的追求,享受有房有車有孩子的生活

40—50歲
常常在工作壓力中度長假

50—60歲
享受教會生活,旅遊

60—70歲
開始寫回憶錄,旅遊

70—80歲
安度晚年

死後
一般進公墓

-------------------------------------------
大多數歐洲人的一生
0—10歲
參加學校樂隊,學習古典音樂等

10—20歲
組自己的樂隊,進行各種嘗試

20—30歲
嚴重受哥特死亡文化影響

30—40歲
樂隊開始正式走黑色金屬路線

40—50歲
回憶童真,開始過回「彩色」的生活

50—60歲
安定下來,尋找溫情,過小生活

60—70歲
去教堂總結自己的一生

70—80歲
與子女一起安度晚年

死後
安心躺在一大片屬於自己的土地上

-------------------------------------------
大多數中國人的一生
0—10歲
被迫學習各項課外技能,不斷考級,多數是為了父母的面子和期望

10—20歲
死啃如山的書籍,應付如海的考試

20—30歲
到處投簡歷,著急自己找不到工作

30—40歲
成為房奴、車奴

40—50歲
為孩子的未來操心,省吃儉用,努力存錢

50—60歲
終於有了自己的生活,卻發現馬上要退休,又開始擔憂退休後怎麼辦

60—70歲
花費大部分精力養生,卻發現還要養孫子

70—80歲
終於安定下來度晚年

臨死前
發現原來一塊墓地都貴得要死
原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邏輯-思維


理解,說不上喜歡,但是自己不會follow

我的母親在她的年代完成了她的三級跳:從農村到三線城市,三線城市到二線城市,最後到一線城市。這期間拉扯和帶領了舅舅和姨媽家兩代的十幾口人離開農村。母親最後幾年和我生活在一起,我也間接的幫助過五個第三代到上海起步,現在有去有留。我定下規矩所有的親戚最多半年的時間來扶持和適應大城市的生活,然後一定要離開獨立。

家長制的中國大家庭是對個性的挑戰。我認為追求個體的獨立和自由是人最基本的權利。這點是中國傳統思想所不予以弘揚的。


他們想給你你不想要的東西,你想要的東西從他們那裡得不到。


關注這個問題有一段時間了,爪機黨一直懶於組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我覺得應該從兩方面來回答題主這個問題。
首先,題主敘述的情況和我理解的中式大家庭觀有一些不同。比較贊同@周曉農的說法,這裡想補充的看法是,大家庭觀念,應該是以血脈為紐帶建立的成員互相友愛關心、支持幫助的義務(個人觀念有不對的地方望指證)。隨著經濟、文化、觀念的迅速刷新,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血緣關係並不是維繫這種互助關係的唯一紐帶,於是這種大家庭的模式在逐漸瓦解,尤見於發達國家和國內一些發達地區。而題主敘述的情況正好處於這種大家庭觀念瓦解過程的過渡階段。成員間因為傳統要求維繫著流於表面的交流形式,但各個成員間的支持關係缺乏發自內心的真誠,於是出現這樣尷尬的局面。因此在這個問題上,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情況,所以我認為無法籠統地用「中式大家庭觀」來一概而論。

從另一個方面說,詢問男女朋友、工作收入學業成績,孩子被比較這種事情,說悲觀點,這就是人性的必然,並不是「中式大家庭」的特殊產物,而是人性的特殊產物。不僅在中國,在國外也比比皆是。我使個壞揣測一下,如果你有個令人艷羨或者自己視若珍寶的男/女朋友,工作體面日進斗金,搞不好不是怕別人問,怕的是別人不問。正是因為不夠如意,怕被他人評判,才會如此反感。這都是人性,沒什麼好羞於承認的,但也不該推罪於「中式大家庭觀」。對你造成煩惱的是修鍊不夠的三姑六婆,而不是這種觀念。換個角度想想,這種被比較,被追問的煩惱,又何嘗不是敦促我們更加努力的動力呢?

其實我自己就生活在一個「大家庭」的環境下,周圍都是獨生子女,對於我來說堂兄堂姐表弟表妹們就是我最親近的兄弟姐妹。我奶奶這一輩尤其重視家庭觀念的培養,雖然也有煩惱的地方,但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我感覺到更多的是家庭的溫暖。雖然大家住得遠但相聚是常事。尤其這幾年對於我們家來說,真的是多事之秋,經歷了無數飛來橫禍,看了無數人情冷暖,但是一大家人互相之間的不離不棄和不計後果的支持真的是所有人能努力支撐下去的原因。我很愛我的這個大家庭。我覺得家人就是無論如何都會相愛,不會拋棄的存在。用我弟弟說過的一句話就是「能幫家人做點事的時候我心裡就特別高興」。

都是個人觀點,也沒多少理論依據,有不對的地方歡迎討論?


家規方正、門風嚴慎,有傳統的話,大家庭還不錯,每一個人收到家庭這個組織的庇護與溫暖,同時盡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來加深與他人的羈絆,會給人有根的踏實感。
但普通的大家庭便沒什麼值得羨慕的了,人越多越是關係由互助變為了互爭,容易為了不被拋棄受到額外損失,而將精力耗在無用的交際上,更容易誕生因愚蠢偏私而壓製成員成長的情況。


我討厭大家族的最主要原因是。。。我是臉盲。。。分不清誰是誰。。。
而且。。。我對各種親戚的叫法記憶無能。。。永遠搞不清到底該叫神馬。。。
當然。。。懶癌晚期表示。。。能宅在家裡的時候非要和一群搞不清誰是誰的人一起次飯。。。是多麼痛苦的事情啊。。。Orz


我的家族在1956年前家勢非常好,據老人家說家族規矩特別多,特別殘酷,家教非常嚴格,小孩子讀不好書的長大後在家中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家族在抗日時期保護過中共地下黨員,給國軍捐獻醫藥,抗美援朝捐過大炮,當地第一個公私合營.....

後來因為各種政治運動,老一輩人全部被批鬥,財產悉數被抄沒,家破人亡。

改革開放後,整個家族被平反,賠了在當時屬於天文數字的錢。家族各房還在世的長者買了一塊地,在一起做了房子,把其餘因政治運動或下放,或逃難,或過繼的親戚接回來,把散落全國各地的被批鬥死的親屬遺骨遷回祖墳,重興家道。因為經歷過數次政治動蕩,家規大為改革,嚴酷部分全部去除,顯得開放自由。1982年最終統計,家族尚在世者52口人,家族親情更為濃厚,嫁入我家媳婦者,必須答應不許離婚,嫁做他人婦者必須孝順公婆,這條家規是所有家規中唯一嚴格的一條。

現在一到春節,所有親戚全部相聚,遠在香港、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的親戚也必須提前回國,六七十口人一起吃飯,人太多,全部酒店安排,頗為壯觀。我喜歡這種感覺!


小時候生長在一個相對較大的家裡面,我們那一片都是同姓同宗。上小學的時候和叔叔侄子們同班。族裡的長輩很多,管我的人也多,所以讓我很不耐煩。改革開放以後,我住的那個街區很快就動遷了,於是我隨父母進入了「陌生人」社會。之後很快就習慣了「陌生人」社會中的生活,覺得挺好。和家中親戚的走動也越來越少了。
工作之後,經歷多年的社會後,反而越發懷念小時候的大家庭。因為在「陌生人」社會中,價值觀非常單一,人和人之間存在最頻繁的是利用關係,很難讓人幸福起來。
希望以後的社會裡面在大的城市中也能夠有一些有人情味的熟人小社區。


80後,南方小鎮的大家庭,親戚可以組成幾個連。

表示生活在這種家族很熱鬧,特別是發生悲傷的事情,會感覺人生還有溫暖之處。與外人打交道體現能力,與親戚相處考察內心的溫度。


說到底,就是

中國式大家庭,本質是個小政府,肯定有一個「家長」。

而你的一切言行,都由這個「家長」來決定,甚至包括你的時間、婚姻、收入和財產,都要由家長統一收繳後另行分配。

我想,除非你成為這個「家長」,或者你弱雞到不靠家族施捨就活不下去。

是個正常人都會討厭這種制度吧。


(完)


正如最高票所言,這樣大家庭是農耕時代自覺形成的社會特徵。大家庭不僅規模大,而且規矩多,人們沒有什麼選擇的自由和思考的空間,對於這些規矩常是帶有敬畏之心地去遵循,遵循規矩後大家庭的關係更加緊密。如今商品經濟不斷發展,人們有了選擇的自由,突破了家庭是主要生活範圍和信息來源的桎梏,大家庭的模式逐漸破碎,如果還要用大家庭時代的規矩來要求不斷進步的現代人的話,肯定會如題主一般,心生厭惡。

父母是至親,再一輩一輩往外數,就更疏離了,現代社會人們沒有精力和觀念再去維繫龐大家庭之間的關係,所以逢年過節,硬要把各種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湊一塊,還要表現出很熟很親密的樣子,也只是貌合神離。不管是血緣還是地緣,都不是一個人自由選擇的結果,所以對一個不欣賞、無興趣,如果不是因為有血緣關係就絕不可能建立人際關係的親人來說,這種關係本來就是強制性的。我甚至認為,從最理性的角度來說,如果父母是我不欣賞、無興趣的人,我也應當有選擇不與他們建立關係的權利,但這個世界上偏偏存在愛這個東西,愛讓人忽略理性。但是我不可能把我的愛分配到交往寡淡的遠房親戚身上,所以我認為精緻的小家庭,是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的理性社會的未來。

當然大家庭也會有很多溫暖,如果那個時代終將過去,我們可以懷念,卻不能阻止歷史前進的步伐。


不請自來
我的家庭人很多,光是我奶奶家這邊,多到過年就可以湊七桌麻將,所以什麼叔叔姑姑哥哥姐姐的很多,我是家裡最小的,當我還上學的時候,每次逢年過節家裡的那些長輩,每次甚至每年都要問我,你多大了呀?你是屬什麼的來?你是几几年的來?在哪裡上學啊?等等等等的無聊問題,甚至在我上班後,他們還會過來問我,你在哪裡工作啊,什麼什麼的,甚至在我上班後還過來問我現在在哪裡上學的,每次問完我以後,都要跟我講一大堆大道理和他們自己的人生觀,問完以後,來年碰到我還要繼續問,以致後來我就裝出一副高冷不懂事的樣子來不理他們。

我非常討厭這種無聊的虛偽的假惺惺的關心,更討厭他們以一副我是過來人,我懂的,我是長輩,所以你要聽我的,不聽我的你就會吃虧就會走彎路的樣子,最討厭這種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的人,你都不了解我,不懂我,憑什麼在我面前對我的人生指手畫腳,呵呵,人們都說要尊敬長輩,但是我覺得並不是所有的長輩都值得尊敬,有這麼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除了道德和能力,沒有人能以任何方式贏得尊敬」。難道就因為他們活的比我久我就要去尊敬他們么,年輕時就是個碌碌無為,混吃等死的人,難道等年齡大了就值得我們去尊敬么?也就只是個不知羞恥的老混蛋而已。
跑題見諒


也許現在的我們厭倦它,但再過一代或者兩代,我們可能連懷念都無法懷念家族的感覺了


我很不喜歡大家庭,可能是我們家族比較勢力的原因吧,我爸爸有兄弟姐妹7個人,小學以前,像所有小孩一樣,我喜歡過年。那時我爸爸當的官還挺大,所以過年蠻不錯,大伯姨媽等等對我很好,小學畢業以後,我爸爸出事了,沒有錢沒有權,沒有工作,什麼都沒了,過年時親友們再在一起,完全能感受到一種不一樣的氛圍,我成為與別人比對的反面教材,成為可有可無的角色,小孩子們得壓歲錢也總是找各種理由把我排除在外,對我說話的口氣,態度明顯不一樣了,相反,我表妹的爸爸升了職,事業蒸蒸日上,那些親戚對我表妹的態度就完全變了,之前讚美啊什麼的就從我轉到了我表妹的身上,那種落差和態度的轉變真的不是一般的大,大家庭對於我而言宛如一個小社會,親情的濃度少之又少,反而裡面的勢力成分越來越多,我突然發現血濃於水對於我而言,沒那麼重要和印象深刻,我也越來越討厭這種大家庭式的聚會,像有的人說的那樣,衣錦還鄉只是做給別人看的,人走茶冷,世態炎涼我在自己的親人身上都體驗到了,更何況是別人,真的挺諷刺的


我出生的那個村子是村上一名老祖宗600年前從安徽鳳陽討飯一路討到河南去的。600年過去了,一人的子孫如今已經繁衍成一個四五千人的大村莊,全村99%的人全是一個姓,擁有一個取名字輩份系統(我也是按照輩份取名字的),也擁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家族族譜。如今村上僅有的幾戶其它姓氏也是近年來外來的。

生活在這樣子的村莊裡面,傳統勢力是很強,婚喪嫁娶規矩很多,不管相互之間隔了幾代姻親,同姓氏內部是絕對不能結婚的。誰家來客人了,鄰居們總是會拎著酒瓶子來敬一杯酒,喝完就走;有什麼婚喪嫁娶需要在自己家辦事的,不會說沒有人過來給你幫忙。我記得前幾年弟弟結婚的時候,那幾十桌酒席全是這些人幫忙給張羅的,從廚房到餐桌都會有人給你幫忙。90年代的時候我爺爺在家裡負責修家譜,有很多在幾千公里外城市幾十年的人也都回來,說要把自己那一支的名字給續進去,這種血脈的觀念還是會有很多人惦念。

說中國的這種家族體制下面個人自由不易得到張揚是對的,因為傳統勢力非常強,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一個以家族為單位的發展,個人永遠都不是家族的理由。然而,最近幾年來,也能明顯地感覺到時代不一樣了。舊的風俗在漸漸改換,新的習俗也在不斷創立,家族觀念也在一步步淡薄。很明顯的一點,我小時候的朋友們的名字還幾戶全是按照家族輩份來取,而最近幾年的小孩子名字已經很少有人這麼做了。

我也曾經想過,等到以後大家都不在乎這個了,那些傳承了幾百年的家譜還能到哪裡去,還會有誰去惦記那一個個石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台灣研究風水命理的那麼多?還有很多人(明星)相信?
穿漢服上街是種怎樣的體驗?
哪種類型算是中國式標準帥哥?
「朝陽坐一月一日」怎樣對下聯?
中國武術到底是真是假?

TAG:親情 | 人際交往 | 傳統文化 | 中國人 | 家庭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