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公司《三國志》遊戲里的武將設定,是按照三國歷史設計的嗎?


《三國志》系列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將領能力體系。光榮一貫以歷史遊戲標榜,他對人物的能力設定,實際上就代表了對這些歷史人物的評價。我手裡恰好有一份台灣玩家( cws0324@yahoo.com.tw)做的繁體版EXCEL表格,涵蓋了三國志1-11代的全武將數據。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在十一代間的變化漲落,大概就能看出光榮的評價標準是基於演義還是歷史、中間是否經歷了過變化、評價是否公允等等。

在比較之前,首先要明確的是考核標準。三國志每一代的將領評價體系都略有不同,但整體思路一直沒變過。三國志1的將領參數分體力、武力、智力、魅力和運氣,為後面幾代奠定了基礎;到了三國志2,只剩下三項武力、智力和魅力,運氣成了隱含數值,體力則被行動次數取代;三國志3里第一次將個人武力和統率力分開,統率力又細化成水指和陸指;而政治這個參數,也與智力分開。這兩個舉措讓將領們的個性更加鮮明,奠定了後面幾代的基礎;三國志4進行了進化,把水指、陸指合併為統率,兩者區別更多是通過技能來體現;從此技能成為獨立於基礎數值之外的一套體系。有鑒於這一變化,五代又把基礎數據改回了武、智(五代叫做知力)、政、魅四項;六代統、武、知、政、魅;七代和八代因為遊戲體系從戰略視角變成個人視角,只保留了武、智、政、魅;九代是統武智政,十代則合前幾代之大成,統武知政魅。十一代蕭規曹隨。

總體來說,雖然將領參數間或有變化,但大體可以分成武、智、魅三項,武還分離出統率,智分離出政,變成「統、武、智(知)、政、魅」體系,歷代都是這個體系的變型。

所以考察的原則,即以統、武、智、政、魅五個維度,來比較一到十一代的遊戲出場將領。如果該代遊戲沒有統率,則以武力代替;沒有政治的情況下,則以智力代替。能力區間1-100。至於其他像忠誠、氣力、聲望、特技這些會變化的參數則不予考察,武將通過授予寶物和鍛煉來提升的數值也不予考慮,只看原始裸數。

讓咱們先從三國的三位主角開始。

這張圖標顯示的是曹操、孫權、劉備三個人在十一代《三國志》中武力數值的變化曲線。可見初期曹孫強,劉備弱,然後從4代開始,前兩者逐漸走低,劉逐漸走強,8代之後,格局穩定下來,形成劉、曹、孫的強弱次序。我估計是因為3代開始把統帥和武力分開,4代又加入了特技系統,為了平衡起見,只能壓制曹、孫的武力,劉備雖有補償,其實升幅也不大。

三人之中,曹操的戰鬥力最強,平均達到了82,相當於一員良將了。孫權平均77,劉備只有可憐的72。曹操的武力評價在一代和二代都相當高,數據都在90以上,幾乎是一流名將的水準。因為此時還沒有統率這個數據,所以必須把曹操的武力設的很高才行。但從三代開始,光榮將統率和個人武力分開,這才開始把他的武力降下來。而在5、7、8三代,雖然取消了統率這個參數,但多了政治這個屬性,曹操也很高,為了平衡一下,武力下調也屬於必然情況。不過7代是個例外,在統率和武力分離的前提下,曹操居然都到了92,已經晉身十強勇者之列了,緊接著在8代跌落到68,甚至不如孫權劉備。在接下來幾代也只是穩定到了72,不復當年之勇。其實曹操年輕時候做過遊俠,跟袁紹一起劫持過別人媳婦,還曾闖進過張讓家裡,被人發現後面不改色,拿著手戟亂打一通,跳牆跑了,史書里說了一句「才武絕人,莫之能害」。還有一次老曹招募了幾千丹陽兵,還沒趕回家,就遭遇了士兵叛亂。老曹大怒,在兵營里放了一個無雙,「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可見曹操的個人戰鬥力,相當不低,只不過後期仗打得大了,用不著親自上陣,沒機會炫耀罷了。

孫權的武力比起曹操來說,相對遜色一點,但也表現不錯。圖表可見,歷代孫權與曹操的武力值相差穩定在5、6點的差距。兩人真正拉開差距是在7代,孫權突然狂跌到74,比劉備還低10點,然後就一直穩定在60多。孫權在演義里給人的印象沒什麼戰鬥力,就拔劍砍過一個桌子角和一塊石頭。不過正史里的孫權,無論膽色戰力還是挺強大的,沒事經常出去打個老虎,而且還是近距離作戰,「虎常突前攀持馬鞍」,玩的就是心跳。有一次老虎甚至撲倒了孫權的坐騎,一人一獸正面放對。孫權臨危不懼,拿著手戟亂丟,把老虎擊傷,這等水平頂半個武松問題不大。張昭為這事跟他急過幾回眼,他還是樂此不疲。親射虎,看孫郎,看的就是這位孫郎。戰場上孫權表現也不賴,一打合肥的時候,張遼問投降過來的吳軍:「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 說的就是孫權。能得張遼這樣的評價,不得了。

順便提一句,孫權的標誌性相貌是「碧眼紫髯」,其實他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張遼那句「長上短下」,特徵是上身長,下身短,走T台肯定不好看,但騎馬或者跪坐時候就顯得特別高大。劉備去江東的時候跟孫權會談,一抬頭,操,孫權正低頭看著自己,跟看小弟似的,心氣大為不平,回來以後跟左右說:「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明明兩個人都是跪坐,孫權平白比自己高出一截,憑啥?劉備這就有點傲嬌了,人家上身長,您胳膊也不短啊!孫權可以表演居高臨下,你可以隔空去夠盤子嘛。

說到劉備,他的武力值實在是……曹、孫兩位都是初代武力太高,光榮拚命往下壓,只有他初代慘不忍睹,一路往上拔,一直到了八代,才突然躍居三人之首——當然,不是說他武力變高了,而是另外兩人降得厲害——從此傲視三雄。這個變化其實挺有意思,如果按照光榮先演義後志的習慣,劉備的武力值應該是逐漸走低而不是走高才對。比起其他兩位,劉備在個人武勇方面確實沒什麼特別值得稱道的,演義里雖然號稱仨英戰呂布,但基本上所有人都把劉備當添頭而已。正史里劉備除了鞭打督郵以外,也沒啥特別拿的出手的事迹。劉備這一輩子,個人和「武勇」扯上關係,只有一件事。那還是他年輕的時候,因為討伐黃巾軍有功,當上了安喜尉。當時有賊人造反,青州從事帶兵去圍剿,路過平原。當地官員張子平把劉備推薦過去了,說了四個字「備有武勇」,青州從事正是用人之際,說好啊!把他給帶上了。半路遇見反賊,兩軍開打。好個「武勇」的劉備,一上陣就挨了一下,連忙躺地上裝死。一直到仗打完了,他才被人用大車給抬回平原,頗有點「仰天大笑出門去,橫著被人抬回來」的氣魄。也就民間傳說里說他能一手分開張飛、關羽,算是武勇的頂點了。他在後幾代與曹操、孫權武力趨同,甚至還超越二人,大概是武勇也分流派。曹操「才武絕人」,劉備則是「武勇過人」,過是通過的過。他一生打了那麼多次敗仗,從來沒被逮著過,夷陵那種絕地,那麼多人圍堵,都能毫髮無傷地跑掉,「過人」水準堪稱一流——馬拉多納最高紀錄才過了幾個人?

比完武力,再來比較一下和武力一脈相承的統率,也就是軍事指揮才能。最初光榮只有武力,但很快發現,帶兵打仗和親自上場拚命是兩回事,一人敵和萬人敵的區別,必須得分開,不然很多人就混淆了。比如典韋和張遼,在一代和二代只有武力一個參數,一個96,97,一個93,91,只能靠智力區分(典韋28,31,張遼86,80),但又容易與謀士混淆。於是三代做了武力和統帥的分離嘗試,到了四代,統稱為統率:典韋武力97,統率74,張遼武力90,統率91,一下子就能看出宛城死戰和威震逍遙津的區別了。

武、統分離之後,武力成為單挑才用到的參數,將領能不能打,都得用統率說話,成為最重要的遊戲參數,反映的是是將兵、將將之才。

平均值來看,曹操92,孫權80,劉備69。比較特殊的是三代,三代的統率叫做指揮,但分成了陸指和水指,這是絕無僅有的一代。比如曹操陸指高達93,水指卻只有53,(赤壁之戰,可以理解),孫權水指高達95,陸指不低也不高,有80(逍遙津、逍遙津和逍遙津,可以理解)至於劉備……水指只有慘不忍睹的29,陸指也只勉強上了60,看來光榮對劉皇叔沒什麼信心。

總體來看,老曹發揮穩定,總體強勢,充分表現出了我國古代著名軍事家的風采,只是在8代突然壓低了一下。看老曹打仗,能感覺到一種激情涌動的氣勢,打得大開打闔,也打得破綻百出,敵人狼狽不堪,自己也是險象環生,勝負都很華麗。他就像是一位街頭打架出身的天才拳手,一出手都是野路子,但在不斷的混戰中能逐漸總結領悟,自學成才,成長曲線特別明顯。其實漢末群雄,打仗都有點這個風格。中原和平那麼久,一開始大家誰也沒打過仗,都慢慢摸索著來。西涼軍為什麼牛逼,就是因為人家有實戰經驗,跟關東那些新兵蛋子不一樣。經過多年戰亂,到了三國鼎立,軍中已經培養出了一批職業軍人,打仗也規範化了,所以我們看三國後期的戰爭,變得很有章法,將領們算糧草、算日程、算地形、算天氣,用兵精密而謹慎,很少見到血戰死戰,更多是兩邊穿插運動,互相擺子,擺完了不用大打,一邊一算要敗,直接收兵回營。當年曹操帶著全部小弟顧頭不顧腚地殺向徐州再哭著殺回兗州的盛況,不復見矣。

扯遠了,說回來。孫權的統帥前期很高,三代水戰95,陸戰也有80,偏科不嚴重,六代甚至上過90,後來幾代就穩定到了70區間。跟曹操相比,孫權的統軍水準要顯得匠氣多了,沉穩有法度,但欠缺臨陣隨機應變。仔細看他打的仗,會發現如果打有既定劇本的主場防禦戰,他可以沉下心思,打得有聲有色,見招拆招,一旦讓他在外線自由發揮,就麻爪了,赤壁之戰打得漂亮不?孫權緊接著想趁曹軍驚魂未定,兵分兩路去打合肥、當塗,一過江就原形畢露,直接被踹了回來。等到周瑜、呂蒙等進攻型將領去世以後,東吳的外戰就是一遍遍地被張遼、滿寵、文聘等人日。一縮回去,立刻就恢復成了水潑不進的鐵桶陣。孫策早就說「決機於兩陣之間,卿不如我」,可謂是一語中的。

至於劉備……別提了,一直就在及格線上晃蕩,揚眉吐氣是6代,前所未有地飈到了85——不過別高興的太早,同一代的曹操是100,孫權是90,大家都是巔峰時期。到了後面幾代,孫權下來了,和劉備成了一對70區間的難兄難弟,遠遠被曹操拋在後頭。

劉備的指揮能力一直評價不高,被人蔑稱為「老革」。這可不是老革命的意思,而是老兵。潛台詞是打了一輩子仗,也不是將軍之才。陸遜、曹丕一群小字輩爭先恐後地嘲笑他,連趙戩、彭之類的人也都看不起他。陳壽的評價是「折而不撓,終不為下」,雖然是好話,估計劉備也不會愛聽。但話說回來,這屢戰屢敗還能敗出三分之一江山的人,歷史上可也不多。當年他的老祖宗劉邦跟項羽打,也是一路敗得狼狽不堪,最後也取了天下。這說明敗,也有敗的竅門。劉邦敗了,有蕭何韓信幫他擦屁股;劉備敗了,每次都能選對逃跑方向,這份眼光,是三國獨一份,現在叫做戰略眼光。劉備的軍事指揮水平確實夠爛,但只要有大局觀,能看準大勢起落,手裡再有點實力,多半錯不了。就算道路曲折,前途還是很光明。劉備打益州打得磕磕絆絆,連龐統都丟了,但選對了時候,最後還是拿下了川中。打漢中,知道這是曹操戰略中的雞肋,於是死扛不退,硬是吃下去了。可惜皇叔後來晚節不保,扔開大局觀,非要靠自己的統帥去干東吳,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70區間,算是符合事實吧。

橫島忠夫有句名言:「如蜜蜂般蜇人,如蝴蝶般閃避,如蟑螂般逃走,」用來形容三位雄主的軍事才能恰如其分。

和武力一樣,智力在前兩代是不分的,很容易造成混淆。郭嘉的高智商和荀彧的高智商表現出來不是一回事,程昱和梁習專業不同,又怎麼區分?三代之後,政治和智力終於分開了,政治側重於內政、外交等科目的實現效果,智力則更側重於各種計策的成功率,這就把能吏和謀士給分清楚了。

三位君主中,曹操平均數93,孫權85,劉備77。圖中可見,曹操的智力表現穩定,始終保持在90出頭。孫權也很穩定,除了一代過了90,其他歷代都在80-90這個區間晃蕩。劉備的智力前兩代還挺高,可接下來一路跌落到70區間,再也沒回去過。
開始我以為這是因為後面政、智分開,為了拔高劉備的政治,才降低了智。結果發現並非如此。

這是從三代開始的政治參數比較。曹操平均94,孫權平均81,劉備平均79。跟智力的變動差不多。孫權的政治力從6代開始,超過劉備,趨近曹操。劉備卻是完全相反,從6代開始,一直到十一代,全是78吧。我覺得與其說這是光榮對劉備政治力的評價穩定,倒不如說是數值設定師偷懶……總之我覺得劉備政治力的設定偏低,起碼應該比孫權高。畢竟他的起點最低,差不多是赤手空拳打下一片江山,比孫權這種二世祖強多了。

其實還有一個重要數值:魅力。終於到了劉備的強項,但光榮考慮到遊戲性,這三個人歷代魅力不是99就是98,大家都差不多,缺乏顯著性。皇叔,真是對不起呢。

三位君主的武、統、政、智四圍,曹操平均起來是89,孫權80,劉備74。

考察完三位君主,我們再來看看武、統、智、政、魅在歷代里的武將排名。

因為這個數據比較複雜,所以我設計了一個計數方式。三國志一共十一代,先把每一代的武、統、智、政、魅排名前十位的武將列出來,第一名給10分,第二名給9分……最後一名給1分,然後把每一位武將在每一代排名里得到的分數相加,得到「排名分數」,分數越高,說明該名武將入圍前十的次數越多,順位越靠前。比如龐德的武力排名分數是3,入圍次數是3,則說明一共有三代遊戲里他進入武力十強,但每次都排在最後一位。

按照這個計算方式,三國志一共11代,曾經入圍武力前十的大將一共有十八人,按照排名分數圖示如上。第一名當然是我們偉大的飛將軍丁布……啊,不對,是董布……啊,又不對,是呂布。他排名分數110,入圍11次,換句話說,就是這十一代遊戲里,每一代的十強他都入圍,每一代都是排名第一。
排名第二的是張飛,居然比關羽還高,而且高得不是一點半點,差了6點。這主要是因為關羽後來要兼顧統率,為數據平衡考慮,武力就不能高的太誇張。而三爺這麼生猛,誰敢降他的武力……
趙雲排在第五,這個排名不算意外。但最離奇的是,前四員大將都是入圍11次,拿的全勤獎,趙雲的入圍次數卻是10,換句話說,有一代的趙雲居然武力前十沒排進去……查了一下原始數據,是七代。那一代趙雲的武力是91,第15名,排名甚至在徐晃、文丑之後。而且他的智、政、魅分別是78,62,84,前所未有的低潮!這一代的數據設計師對趙雲一定有什麼不滿吧!

後面許褚、典韋、黃忠、太史慈的排名還算正常,但夏侯惇居然也擠進來了。夏侯惇這個人,各種遊戲、漫畫、評書、電視劇里把他塑造成曹營第一大將,其實名不副實啊。盲夏侯做人靠譜,忠心耿耿,但打仗實在是乏善可陳,敗多勝少,一輩子最有名的幾件事,不是被人劫持,就是被人射瞎眼睛。幫著劉備打高順,老哥倆一起被日了出來,博望坡打劉備——居然連劉備的埋伏都敢中。夏侯將軍可謂是魏中劉備。他進前十,五子良將心中不服啊。

排名中的其他人就沒什麼特別值得提了。顏良、文丑入圍,那是給河北名將以尊重。馬騰、張苞和曹丞相居然各入圍了一次,可發一笑。

從構成來看,蜀漢佔優勢地位,佔三分之一強,其他與魏各,吳國最少。這比較符合大眾認知。
順帶一提,總觀全遊戲,如果其他十代是在地球的話,那麼三國志五一定是在那美剋星。這一代的強者數值都極高,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甘寧在這一代的武力是95,在其他幾代里進前五名妥妥的,但在這裡,連十強都沒進去……

接下來我們看看統率最高的。

因為1、2、5、7、8隻有武力值,沒有統率值,計算時皆以武代統,3分開陸指、水指,算他們的平均數。

統率十強的入圍武將足有29人,只能取前十五。這個演算法其實弊端不少,武統不分的數據有五代,三代又綜合陸水,讓數值普遍偏低,以致一些奇怪的人入圍,比如拽牛的警衛隊長許褚和無腦將軍呂布都堂而皇之地混進前十五,而一些真正的統御強者比如張遼,卻被武力拖累,導致排名很低,實在是滑稽得很。

數據不太客觀,所以餅圖就不做了!沒士氣!咱們繼續。
接下來是智力對比!

這個結果很有意思,入圍者19人,全勤者一共有5人:龐統、司馬懿、周瑜、荀彧和法正。諸葛亮雖然高居榜首毫無懸念,但他居然沒拿到全勤,入圍十次。查了一下,在七代里,諸葛亮的智力排名在第十二位,數值區區92。想起趙雲的遭遇,這個七代,真是對蜀漢充滿惡意的一代啊。
其他人的排名,和預測的差不多。這些人智力相仿,誰前誰後區別不大,沒什麼特別要指出的。比如周瑜比郭嘉排名高,陸遜比賈詡排名高、龐統居然排第二這些事,我一點都不在意一點都不在意一點都不在意一點都不在意一點都不在意一點都不在意。
這些人里最神奇的,是田豐。這傢伙事迹寥寥,不知為何居然得到光榮如此之高的評價,難道是因為他名字倒著寫是日本民族品牌的緣故么……從分布來看,魏國佔了絕對優勢。

再看歷代政治局……咳,政治沒局的十強入圍排名

因為光榮的遊戲無法表現真正意義上的政治,所以遊戲里的政治不是政治才能,更多是偏向於事務性工作的效果,比如種田、發展商業、外交什麼的。可即便如此,還是導致了這個排名奇葩頻出。從入圍次數就能看出,沒有全勤者,最多也不過9次入圍,說明政治的定義非常含糊,波動極大。

首先張昭排名第一,就讓我下巴落地。是,老先生是有「內事不決問張昭」的典故在,但蓋過諸葛亮怎麼也說不過去吧!不過呢,別的不說,張昭這人,有一點確實是佔了諸葛亮之先。劉備臨死前說那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其實不算原創。最早說這句話的是臨死前的孫策,說話對象正是張昭:「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第二名就不提了,第三名居然是張紘,真是想不通啊。老先生和張昭齊名,號稱二張,但也不能這麼走後門啊。陳群入圍,毫無懸念,有一個九品中正制就夠了。換來了潁川陳氏幾百年高門。後人里出過陳霸先,還出國過玄奘。

荀彧的排名實在太低了,智謀和政治分開以後,應該他排名最高才對。費禕蔣琬估計都是沖著諸葛亮的面子。馬良這沒啥業績的也排進來了,難道是沖著「馬氏五常,白眉最良」一句話?我發現光榮對典故特別熱衷,一個人如果有了典故,哪怕實績少點,評價也會特別高。

但是……
夏侯玄為什麼會入圍啊!太奇怪了!他的政治數值相當高,平均有92,憑什麼啊!丫無非是個玄學大師,可以說魅力很高,但跟政治不沾邊啊!無論哪種意義的政治才能他都木有啊!他但凡政治能上80,也不至於讓曹爽一把好牌愣打出高平陵好么!
王允居然也被排進來,更是滑天下之稽……他就是因為政治太低死的好么?
總之,這個排名沒有做餅圖的意義啦。
讓我們換換心情,來看看三國選美的萬人迷風采吧。

魅力江湖,三雄鼎立,加上一位禍亂天下的張角,前四名一目了然。其他排名都還好,就是劉虞居然在列,讓我有點意外。但跟袁尚一比,就太正常了。人家劉虞把蠻族整治的服服帖帖,還差點被人擁戴當皇帝,魅力高很正常,袁尚為毛這麼高啊?難道就因為袁紹最喜歡的就是他?要知道,曹丕曹睿曹植都是差一步沒進前二十啊。
但再奇怪,也不如最後一個奇怪——諸葛瑾?諸葛瑾…………我猜是那張驢臉讓大家都覺得呆萌呆萌的緣故吧?
再來看一些有趣的統計數據,比如誰是三國綜合實力最強悍的MVP?
計算方式是把每一位武將在每一代的所有參數值相加,得出一個總數,並算出每一項的平均值——感謝EXCEL——換句話說,就是每一代每位武將在每個參數上的平均值。比如郭嘉綜合平均值是68,說明他任意一代的能力均值都是68。從這個結果可看,雖然他智謀通天,但武力太低了,偏科嚴重,拖了平均數的後腿。這個數據越高,說明人物能力越全面,自然價值就越大。

從圖可見,曹、周、陸、諸、司馬五個人,是綜合能力最強的,尤其是曹操,全圍91,實在是太強大了。吳國優勢明顯,十個MVP里有四個人是他們的,而且排名很高,哼。蜀國和魏國各只有三個,哼。
有MVP,自然就得有LVP,最沒價值的三國人物,也就是俗稱的廢柴。

最慘的是弘農王劉辯,其次是他爹劉宏。這對父子四圍平均數一個是4,一個是6,平均起來,恰好是戰鬥力只有5的廢物。加上諸圍12的漢獻帝劉協,漢室爺仨佔了最廢前三強的席位,漢代是從他們幾個手裡亡的,評價這麼低,也是沒辦法啦。當然劉協是委屈了點,不過劉禪倒可以鬆一口氣了,他的綜合數據有三十多,離入圍還遠著呢。
劉協後頭緊跟著兩位大太監。於是廢柴前五名里,仨皇帝倆太監,這天下不亂倒怪了。
夏侯令女的出現倒有些奇怪。這姑娘姓夏侯,名字叫令女。在三國演義里,羅貫中斷錯了句子,把她當成了夏侯令之女。其實她是夏侯文寧的女兒,嫁給了曹爽的從弟曹文叔。曹文叔死的早又沒孩子,她爹勸她改嫁,她抵死不從,學梵高割了自己耳朵。曹爽死了以後,夏侯家怕被牽連,再次要求廢婚,這姑娘一氣之下,又把自己鼻子割了,憑這個成績入選了列女傳。這麼一彪悍姑娘,戰鬥力和應該低不了,按照這份榜單提供的數據,一個夏侯令女拿剪刀就能幹掉劉氏父子三人外加兩個太監。
成濟的武力其實不低,八代里有68,突死武力只有28的曹髦,很合理。他能入圍,主要是因為自己的智力、政治和魅力太低了,給別人當了槍使,最後還被卸磨殺驢。不過鄧良就怪了點,他爹鄧芝魅力能進前十,其他數值都不錯,他卻如此廢柴。大概是因為和譙周一起去給鄧艾獻降書,所以評價不高吧。
至於全尚,實至名歸。他是東吳皇后全氏的爹,皇帝孫亮的岳父。當時大將軍孫綝主政,全尚策劃幹掉他,策劃來策划去,這事被孫綝知道了,先下手為強幹掉了全尚——沒辦法,全尚的老婆,正好是孫綝的姐姐……你這要有多蠢啊!


光榮的《三國志》名字並非來自陳壽的《三國志》,而是來自日本本國的小說和漫畫作品。
日本人一直對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十分感興趣,而由於侵華戰爭中雙方交戰的原因,民眾對這方面的好奇心也就更加強烈了。1939年到1943年,日本隨軍新聞記者吉川英治在戰爭中撰寫了歷史小說《三國志》。雖以三國志命名,但實際上情節卻是以三國演義為藍本的,相當於用現代文把《三國演義》重新改寫了一遍(當然,也不是沒有原創情節的)。

這本小說在戰後日本取得了很大的知名度,因此又產生了一系列的衍生作品,其中在大眾當中受眾面最廣的當屬橫山光輝的漫畫《三國志》。從1971年到1986年,漫畫家橫山光輝花費15年連載、60卷的工夫,將吉川的小說漫畫化了。當然,主要情節仍然都是基於演義情節而非正史,並且與原小說一樣,連載到星落五丈原之後就收尾(只用最後1卷交代了蜀國滅亡)。由於國內翻譯問題,網上只有前26卷的中文版。

這部漫畫一經問世,就取得了國民級的人氣,總銷量高達7000萬部,這在7、80年代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在日漫歷代中進了前20。此後多次被搬上銀屏,改編成各種電視作品。動畫片和80年代的NHK的木偶劇在當時都十分火爆。漫畫本身也多次再版,可以說是持續多年的暢銷書,受雄壯的「橫山世界」影響的漫畫迷不計其數。憑著這部作品,橫山於1991年﹙57歲﹚獲得第20屆日本漫畫家協會優秀作品獎。
借著這股熱潮,光榮公司於1985年推出了第一代《三國志》遊戲上市,該遊戲一經上市就好評如潮,拿下了當年日本BHS大賞第一名及最受讀者歡迎產品獎。

90年代初期中央電視台製作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上映時,正值《三國志》遊戲的巔峰時期,在日本國內再度掀起了三國熱。此後日本各電視台很快就來求購此作的版權。當時,1987版《紅樓夢》在日本每集賣了1000多美金,後來日本人又來買《三國演義》,製片人任大惠咬咬牙報了1萬多美金,日方竟然連還價都沒還。而日方為了引進《三國演義》,光翻譯費用一集就達到了1萬多美金。此時中方才知道三國原來在日本這麼火。。。
此後,《三國志5》也購買了老三國的版權,在遊戲中使用了該電視劇的部分鏡頭。

《三國志5》片頭動畫的這三張臉其實就是鮑國安、孫彥軍、吳曉東,只是遊戲實際運行中使用的頭像與之略有不同。

抄一段參考原文:

(吉川三國志)本作の影響力は非常に大きく、その後の作家が書く三國志小説も多かれ少なかれ、吉川作品を意識したものとなった。中國文學者の中には、吉川の『三國志』は変に日本人向けにアレンジした小説であると顔をしかめる向きもあったものの、その影響力および普及力は広く認められた。中國文學研究の泰斗吉川幸次郎は1962年に、『演義』ではなく正史『三國志』を元に「三國志実録」を発表、曹操の再評価をさらに高めていく。また1968年の柴田錬三郎による『柴錬三國志 英雄ここにあり』では、劉備に若い女性白芙蓉が従うなど吉川の影響が見られ、さらに本作よりも早く、諸葛亮が出師の表を上奏するまでで終了する(その後、柴田は続篇の『柴錬三國志 英雄生きるべきか死すべきか』で孔明死後の姜維中心の物語も書いている)。その後も陳舜臣による『秘本三國志』(1977年)、北方謙三『三國志』(1996年)をはじめ、日本で刊行された三國志小説には諸葛孔明の死で物語を終焉するものが多い。

橫山光輝による漫畫『三國志』60巻は本作をベースとした作品である。橫山は中學生の時に學校の図書館で本作を読み、感銘を受けた。また、弟が大學受験の頃に本作を読んで面白かったとつぶやいたのがヒントとなり、『三國志』の連載を始めたという。冒頭部の芙蓉姫のエピソードなども本作からそのまま採られており、全體として「吉川三國志」の漫畫化といえよう。単行本第1巻は1974年に潮出版社から出版され、一時中斷を挾みながらも1986年に全60巻が完結した。大人向けとして書かれた本作に対して、子供に『三國志』の世界を伝える役割を果たし、日本の三國志ブームを加速させた。光栄(現コーエーテクモゲームス)から発売されたコンピュータゲーム『三國志シリーズ』もブームに貢獻したが、シリーズ2作目の『三國志II』(1989年発売)では「芙蓉姫」や「かこうじゅん」の読みなど、本作の影響が見られる。また1982年から2年間放送されたNHK『人形劇 三國志』はストーリー的には本作の影響は少ないが、やはり諸葛孔明の死をもって物語を終える構成となっている。


一般來說在任何一個三國遊戲裡面都有一個人,基本所有數據都是全滿的,而且頭像特別,所以三國志的遊戲設定,不會全部都是按照三國歷史設計的,最多99.99%。你不知道我說的是誰?難道你沒做個這個事情嗎?


作為遊戲來講,三國志這個遊戲當然是綜合了三國志,三國演義,以及在大眾心目中的人氣三者做出綜合的數值評判。最近幾代遊戲的人物小傳裡面,對演義和志裡面描述不同的會分別列出,非常細心。
說到人氣我覺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郭嘉,尤其是最近幾代。郭嘉的智力幾乎必在荀彧和荀攸之上,這結合三國志的描述來說,我認為並不合理。
縱觀整部三國志,我覺得謀臣可以分為兩種,一曰建言,一曰擘畫。

建言的人負責提一些參考意見,幫助主公做出決策。主公打算打A,又猶豫不覺的時候,善於建言的臣子跑過來,針對大局發表意見,幫助主公做出打還是不打的決策。簡單的說就是DO或者不DO的問題。郭嘉同志一直就在干這份工作。乾的也還不錯。

解決了DO或者不DO的問題之後,剩下的問題就是——HOW TO DO。我們現在要打。但是怎麼打,什麼時候打,派多少人,用什麼將?這類具體的擘畫問題,一直不是郭嘉們的長項。
而這種具體的策劃工作是誰的長項呢,毫無疑問,是身為曹操謀主的荀攸。
舉一個例子,可以看出荀攸和郭嘉的根本不同。
【軍食方盡,攸言於太祖曰:「紹運車旦暮至,其將韓銳而輕敵,擊可破也。」太祖曰:「誰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渙邀擊破走之,燒其輜重。】
這是一條完整的可執行的方案。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包括安排哪位將軍合適。而同時荀攸的才能也不僅僅如此。郭嘉會做的戰略性建言,他也能做。比如。
【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劉表坐保江、漢之間,其無四方誌可知矣。袁氏據四州之地,帶甲十萬,紹以寬厚得眾,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業,則天下之難未息也。今兄弟遘惡,此勢不兩全。若有所並則力專,力專則難圖也。及其亂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時不可失也。」】

當然郭嘉也試圖向策劃方向靠攏,比如他在曹操北征烏丸這件事上,提出了比以往更近一步的建議。原本他只管做選擇題,主公打,還是不打。這次他往前了一步,甚至給出了一些「怎麼打」的意見。他對曹操說,我們千里襲人,應當丟下輜重,輕兵兼道,出其不意。
這個想法是好的,說明郭嘉確實是個聰明人。如果他身體再好一點能活更久的話,以後應當會有更大的成就。
雖然郭嘉想對了大方向,作為一個一般只做選擇題的建言型謀士,偶爾涉及策劃的領域,多少會有點思慮不周。
他只想到輕兵簡行,卻沒考慮客觀的天氣和道路條件。曹操跑到了那裡,發現很糟糕的情況。
【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滯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
虜亦遮守蹊要。一對本想奇襲敵手的輕裝部隊被卡在了泥濘里,敵人已經做好了準備,部隊難以前進。這時非但「輕兵兼道,出其不意」的計劃破產了,我覺得對於一支深入敵境的輕兵來說,甚至還有一定的危險。郭嘉頭一次試圖提供怎麼做的意見,在我看來是失敗了。
當然這個奇襲的故事結局還不錯,曹操帶了一個叫田疇的人,路熟,知道一條小路,然曹操帶兵抄這條小路發動襲擊,依然達到了突襲的目的。

所以總體來看,我覺得郭嘉雖然具備一定的智謀,不錯的戰略眼光,懂得怎麼在主公身邊說話。但是具體戰術層面和指揮能力,都是值得商榷的。三國志近幾代郭嘉智力數據必在二荀之上,我也覺得很有可商榷的地方。

至於親王說陸遜……我就不多說了。陸遜作為少數幾個得以單獨列傳的人臣,自然是有他過人之處的。


不完全是。

從三國志3代開始,光榮把武力分為陸指、水指、武力三項,智力分為智力、政治兩項,對武將能力進行了初步的細分,是一個劃時代的設定,避免了以前三國遊戲把匹夫之勇和大將之才、謀士和能吏混淆的問題。到三國志4代把陸指和水指合併為統率後,光榮三國志遊戲的能力數值基本是按照統率、武力、智力、政治、魅力五圍來設定,也成為了主流。

但這種數值設定是否最能體現人物的能力?不一定。

在信長野望體系下,統率、戰鬥兩個數值可以很好地體現幾乎所有戰將的能力,原因很簡單:野望沒有單挑,因此可以把指揮大部隊作戰的能力定為統率,個人武力和指揮小部隊作戰的能力定為戰鬥。

但三國志體系是有單挑的,如此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體現大部隊作戰能力的統率和體現個人戰鬥力的武力兩個數值之間出現了一個空檔。以韓信、項羽為例,如果給二者設定數值,那麼一般人都會給韓信統率100、項羽武力100,這看起來也沒有問題。實際上呢?上到十萬規模的大戰役,韓信擊敗項羽的把握是比較大的,這種設定沒有問題,但是指揮小股部隊、甚至是幾千上萬級別部隊的戰鬥,韓信能夠擊敗項羽嗎?值得懷疑。如果按照上面的數值設定,即使小規模戰鬥,韓信也可以憑藉統率數值的優勢壓倒項羽,這是野望體系的一個問題。

事實上,正史中的陣前單挑的情況非常少見,猛將之名大多是憑藉率隊突擊沖陣的能力獲得的,這類人物如果給高統率力高武力肯定不合理,給低統率力高武力則抹殺了他們率隊突擊沖陣的能力。要解決這個問題,個人覺得可以從兩個方向入手,一是增加一個戰鬥數值,以體現指揮小部隊作戰的能力,但這樣會使得個人數值太多,未必可取;二是跳出光榮體系,對統率、武力的作用重新設定。武力可設定為既影響單挑能力又影響部隊攻擊力,這樣猛將的率隊突擊能力就可以體現,但在武力已影響部隊攻擊力的前提下,統率、武力雙90的人物應盡量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統率可以設定為:統率高者部隊防禦力較高、較不容易陷入混亂等異常狀態(陷入後恢復較快)、部隊士氣下降較慢、行軍速度較快等,此外,統率越高者,帶兵上限越高。

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

《史記 淮陰侯列傳》

這裡的帶兵上限並不是最大帶兵量,在理想的戰略遊戲里最大帶兵量是沒有限制的,但是帶兵超過其極限,則部隊戰鬥力和耐久力上限開始下滑,超過越多,則下滑越多。因三國時期獨自統率過萬人部隊的情況並不多見,90以上的人物不應太多。例如,曹操統率設為100,許褚設為65,曹操帶兵上限為五萬,許褚為三千,則曹操帶五萬兵時達到其部隊戰鬥力和耐久力的上限,許褚帶三千兵時達到其上限。許褚可以帶超過三千兵,但帶得越多,部隊戰鬥力和耐久力下滑越厲害,帶五萬兵時可能已經不堪一戰。

有人會說:這樣會出現一個悖論,即五千兵的許褚打不過三千兵的許褚。這取決於關於戰鬥的具體計算公式的設定。但五千打不過三千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三千兵許褚雖然戰鬥力和耐久力對五千兵的佔優,但幾次攻擊後五千兵許褚隨著兵力減少反而戰鬥力和耐久力會逐漸上升,而三千兵許褚兵力減少後戰鬥力和耐久力會下降,此消彼長的結果是最後五千兵許褚可能還是會獲勝。而許褚帶五萬兵時部隊耐久力極低,三千兵許褚可能兩次突擊就會讓其部隊崩潰。在這種統率和武力的設定之下,小規模部隊作戰時,低統率高武力的猛將作用明顯,但因為其統率的限制,部隊戰鬥力和耐久力上限較低,所以在大規模戰役時作用就會邊緣化了。

另外一項要解決的問題是:智力和政治。當前主流的做法是智力影響用計、政治影響種田和外交,這種設定大體上說得過去,但是無法明確定義以下這幾種人才:謀主、策士、戰場參謀、縱橫家、內政管理、內政開發、文士、權力鬥爭專家。按這種分類,則史實的荀彧是謀主、賈詡是策士縱橫家權力鬥爭、郭嘉董昭是策士、荀攸是戰場參謀、劉曄是戰場參謀兼策士、程昱是戰場參謀兼統兵將領、鍾繇陳群是內政管理、袁渙任峻等是內政開發、孔融陳琳等是文士、司馬懿是策士權力鬥爭專家統兵將領綜合體。

要體現這些不同類型人才的作用,首先要增加技能的重要性,其次要對遊戲模式進行變革,謀主對戰略的建議、對敵方的分析、對敵方行動的預判,策士對各種策略的運用(並不是目前暗恥體系里僅能起到騷擾作用的謠言、燒糧、破壞城牆等,而是戰略上的佯攻、主動判斷對方手下有不滿可以去籠絡等等),縱橫家的三寸不爛之舌的重要性均應有較大幅度的提升。此外,內政開發模式也應有所變革,手動種田建市場應改為:君主設定目標、內政管理人才提議預算並統籌分派、內政開發人才具體實施的模式,當然這對遊戲AI是一個巨大挑戰。

以上不同類型的人才既可以採用其特殊技能來定義的方式,也可以採用直接分派各種屬性,技能包和屬性綁定的方式。

這些人物數值都是不難通過遊戲體現的,遊戲最難體現的人物數值,還是君主的能力。個人認為君主最重要的能力是帶隊的能力。但帶隊的能力如何體現?

首先應該是政治能力。這裡的政治能力並不是種田建市場的能力,政治是什麼?偉大領袖指出,政治就是「要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君主首先要使自己團隊的規模和競爭力不斷發展壯大。劉備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下(近乎白板開局,在士族中毫無影響力)保持自己的團隊沒有散架,並最終發展壯大起來,成為三足鼎立的一足,這方面能力而言,確實當得起曹操所說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然而這在光榮體系下是無法體現的,如果你給劉備高政治,那隻能用他來種田建市場,偏偏史實的劉備並不會這些。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基本無解。也許只能大幅增加魅力值的作用(如讓民眾、部下滿意度變得很容易下跌,同時如君主魅力高則下跌得容易程度和速度大幅下降;更容易招降相性不同的敵將等)的同時引入下面的體系,對情況稍加改善:隱藏屬性「領袖」

這個屬性包括識人用人能力和對魅力值作用的強化的作用,範圍為1——7,只有當過君主或少數一些有潛質當君主的封疆大吏才具有此項屬性,劉備為7,曹操孫權為6、孫策為5,其他最高只有4。

識人用人的能力對於君主也極為重要。君主能力再高也不能凡事親力親為,在古代通訊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其信息獲取的速度和指揮半徑更是遠比現在小,所以古代君主識人用人的能力重要性更是絕對不能低估。

以上可以通過一項設定實現:取消忠誠度,同時採取暗恥三國志6代的設定,為所有武將設定(內置的)理想。作為君主,「領袖」較高的,可以看出手下希望從事的工作和當前滿意度,出現問題則直接彈出對話框提醒。甚至可以更大膽一些,君主的「領袖」0-3的,看不到人物的能力數值,4-5則能看到人物能力數值為高、中、低三檔,6-7能看出具體數值。謀主可以在這方面提出建議,但智力較高的謀主也只能讓君主的「領袖」提高1分。

按以上的標準和史實表現,一些有代表性的主要人物或者與主流數值相比變動較大的人物數值如下:

劉備:統率87、武力86、智謀82、政治78、魅力100。史實的劉備是很能打的,陶謙、劉表收留他都是為了藉助他的戰鬥力。劉備除了打不過曹操以外,擊敗過諸多曹操部下大將,對陸遜犯了錯誤戰敗,但實際兵力雙方差不多,並不是演義中的以優勢兵力慘敗。帶隊能力頂級,魅力給100,「領袖」7。但在內政管理、開發、外交等方面並不強,政治其實一般。

諸葛亮:統率99、武力42、智謀100、政治100、魅力92。具備謀主、縱橫家、內政管理、內政開發、統兵將領等屬性,但不具備戰場參謀屬性。諸葛亮在史實中的智謀體現在戰略的大智慧上,而非戰場上臨機決斷的參謀,在遊戲大幅提升謀主作用的情況下,諸葛亮的能力將得到更好的體現。而政治100結合內政管理屬性,可以讓劉禪在指定內政方針後撒手不管,諸葛亮甚至可以主動做出最優的內政方針提案。但因不具備戰場參謀屬性,所以在戰場上並不能以各種奇謀妙計把對手耍得團團轉,只是一個永不中計、高防低攻的角色。

關羽:統率92、武力100、智謀74、政治51、魅力83。三國演義出現之前,關張才是三國猛將的代表,直到南北朝隋唐也是如此,並沒有呂布希么事。作為三國時期少有的方面軍主將,有全殲于禁大軍的戰績,也曾打到曹操欲遷都避之,統率能力過90沒有問題。但對部將苛刻,帶隊能力一般,魅力值不應太高。統率武力均超過90,在戰場上的作用極強。

張飛:統率86、武力99、智謀78、政治36、魅力57。戰鬥方面亞於關羽,擊敗過曹魏著名智將張郃,智謀一直被演義抹黑,應予撥亂反正。

趙云:統率79、武力94、智謀77、政治82、魅力91。前期《雲別傳》有漢水之戰,後期在箕谷以弱敵強敗於曹真,但斂眾固守,不至大敗,體現了一定的統率能力,但不宜高估,武力有保護幼主作為支撐,但也不宜過於高估。

法正:統率76、武力51、智謀96、政治88、魅力38。策士、戰地參謀屬性。法正才是劉備最信任的謀士,在奇謀智術方面,法正應強於諸葛亮,且跟隨劉備出陣,在戰場上頗有建樹,是劉備陣營最強的戰場參謀。

曹操:統率100、武力85、智謀93、政治96、魅力95。具備統兵將領、戰場參謀、內政管理、文士屬性。能力值之和最高的人物,但「領袖」為6遜於劉備。

司馬懿:統率95、武力62、智謀98、政治95、魅力84。屬性上面已經提及,非常全面,權力鬥爭專家這個屬性使他在勢力內部派系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荀彧:統率59、武力21、智謀97、政治92、魅力86。屬性上面已經提及,非常好的謀主。

賈詡:統率73、武力56、智謀99、政治89、魅力27。屬性上面已經提及。極高的智謀加上戰場參謀、策士的屬性使他成為戰略、戰術層面都非常難得的謀士。

夏侯惇:統率77、武力68、智謀73、政治85、魅力86。戰場上沒什麼表現,反而內政方面頗有建樹,且有威望,數值應予修訂。

夏侯淵:統率89、武力91、智謀62、政治47、魅力64。曹操部下的方面軍統帥其實就是夏侯淵和曹仁兩人,夏侯淵在漢中戰死前幾乎是無往不利,統率、武力至少也應與五子良將在一個水平線上。

曹仁:統率88、武力93、智謀75、政治41、魅力63。與周瑜作戰時有罕見的率少量部隊沖陣的表現,武力一直被低估。

張遼:統率85、武力96、智謀73、政治44、魅力78。在武力代表部隊攻擊力的前提下,沒有獨自統率過大軍的張遼的統率力不宜太高,但武力可以提升。

郭嘉:統率23、武力18、智謀85、政治82、魅力67。郭嘉事迹多以嘴炮為主,同樣是對曹操與袁紹的對比,荀彧的四勝之說見於本傳正文,大多有理有據;郭嘉的十勝之說僅見於注,與四勝之說重複之處不少,多出來的又多為吹牛拍馬之論,如所謂「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無非是袁紹世家子弟出身喜歡擺擺譜,這也能成為決定勝敗的砝碼?

說孫策那段,裴松之在注里也說:「稱(自)嘉料孫策輕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誠為明於見事。然自非上智,無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襲許年死,此蓋事之偶合。」嘴炮一時爽,反正人總會死的,不中也沒人刻意跑來打臉,剛好能碰上那就賺大發了,即使很有道理,曹操會因此話放鬆對孫策的防禦嗎?不可能。那有什麼作用?

奔襲蹋頓的獻策確實成就了大勝,但是裴松之在武帝紀中引用《曹瞞傳》的記載則道出了此戰值得注意的另一面:時寒且旱,二百里無復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既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曹瞞傳》整體可信度或許一般,但這段話體現出曹操作為傑出統帥的思維,他很清楚謀士獻策是成本很低收益很高的,因為一切成本都要由統帥來承擔。這次奔襲雖然取得大勝,但也面臨著缺水缺糧、天氣寒冷的巨大困難,所冒的風險其實一點也不小,作為沙場名將,曹操自然也懂得勝敗不過一線之間的道理,這次郭嘉的獻策只是諸多謀士所獻策略中的一種,做選擇並承擔一切的還是曹操本人。郭嘉其他的獻策,包括對於袁譚袁尚的獻策當然有一定水平,必須肯定,不過如果這水平都沒有,恐怕連現在這篇傳都進不了,智謀85當得起,再高就過分了。

孫堅:統率86、武力97、智謀72、政治41、魅力88。沒有統率大軍作戰記錄,帶隊能力也一般,成為了袁術的附庸,但在三國志中指揮小部隊作戰的能力勁爆,本傳中有斬首、先登等記載,武力數值應予大幅提升。另外正史中並沒有孫堅擅長水戰的記載,反而他的活動區域多在北方,還多次擊敗強悍的董卓涼州軍團,陸戰能力很強,所以不應印象流地把孫堅定為水戰高手,反而應該把他的技能設定在陸戰領域。孫吳的諸多將領的水戰技能也應根據實際情況設定,如沒有水戰記載則不應統一定為水戰高手。

孫策:統率94、武力92、智謀86、政治69、魅力94。帶隊能力強於其父,打下江東基業,統率、魅力、智謀都強於其父,但武力表現略遜。同樣是陸戰表現多於水戰,但因其活動區域在江東為主,所以應定為水陸兩用,但陸戰略強。整個體系中統率武力雙90者僅有關羽、孫策兩人。

孫權:統率72、武力84、智謀76、政治85、魅力93。自己統大軍被張遼怒刷經驗值,顯然是帶兵越多戰鬥力越渣的類型,統率高不到哪裡去,能手搏猛獸武力應該不錯,識人用人方面有亮點,「領袖」定為6,但智謀政治都一般,帶隊能力不錯但後期犯了很多錯誤,也不宜過於高估。

周瑜:統率93、武力71、智謀94、政治81、魅力92。可定為水戰第一人,但統率、智謀不必過於高估,略高於他曾擊敗過的曹操即可。

陸遜:統率96、武力68、智謀97、政治90、魅力89。勝績多來自陸戰,也應設為水陸兩用但陸戰較強。

魯肅:統率86、武力77、智謀95、政治88、魅力91。屬性為謀主、縱橫家,智謀體現在戰略層面,有一定統兵作戰能力。

呂布:統率84、武力98、智謀61、政治12、魅力55。三國志中武力並不突出,歷史上名氣也遠不及關張,應予下調,但仍是頂級戰將,給予最強騎兵技能,設定為第一騎將。因做過主簿,所以智謀不應過於低估。

更多內容在:

公眾號【軒轅眾】為軒轅春秋文化論壇(2003——?)官方唯一公眾號。

想要關注的朋友,請打開微信搜索公眾號「xycq2003」,點擊關注即可。


光榮三國志是以三國演義或者吉川英志三國志小說為基礎設定的

在小說不及的地方增加史實武將或用事實補正人物設定

另外最近幾代還擴展了文學作品的範疇,出自戲曲的鮑三娘,近代小說的馬雲祿,乃至光榮自己的呂玲綺,以及三國演義本來就有的虛構人物貂蟬周倉

這些都不是「歷史人物」


  在日本不做特別說明的話,「三國志」一般指吉川英治版《三國志》,這是根據久保天隨氏版《新譯演義三國志》、《通俗三國志》為基礎再創作的版本,影響日本遊戲的也是這本。實事上,羅灌水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版本繁雜(毛宗崗本、弘治本),日本根據不同版本翻譯的作品頗有些五花八門,如《通俗三國志》《三國志演義》《全譯三國志》等。

  以上情況,來自於留學生小夥伴。同時,作為不太關心歷史的小夥伴提到,不太了解日本人怎麼稱呼陳壽的《三國志》。

  光榮《三國志》是武將數值的基礎依據是依照吉川英治版《三國志》.歷代三國志變化核心在於,一是利用數值細化和武將特技等突出武將差異化,早期三國志,武將A和武將B的差異其實是很小的,可能僅僅是數值98和96的不同;二是遊戲內容的豐富,要求降低/提高某些武將的某些數據以提高可玩性平衡性,儘管這可能不符合原著.例如,大多數劇本,曹老闆手下人才堪稱碾壓,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在早期3至5代為了遊戲平衡性,曹仁(統帥/武力)常年在80徘徊、而于禁、曹洪、樂進等人經常慘不忍睹.如果依照陳壽版《三國志》,曹仁和樂進,武力該突破天際.

  光榮《三國志》系列這麼多年來的遊戲類型變遷十分大,簡單為例,3代組成硬殺傷(不考慮計策的情況),由武將的武力、指揮、軍隊訓練度、兵種(需要軍馬、強弩、連弩等物資)決定.而5代,則是由武力、統帥、陣型、技能這些因素決定.其中陣型包含攻守數值並可以發動特殊攻擊如魚鱗陣可以突擊,技能中妖術/仙術可以扭轉戰局,對作戰影響都是大於基礎數值的.

  所以,光榮是以吉川英治版《三國志》為基礎,根據遊戲類型增減各項數值以增大遊戲可玩性.總體趨勢是,用武將特技、兵種適性等差異化突出武將個性,整體淡化數值影響.


馬伯庸那篇文好有意思,不過略略偏題了,我來回答一下lz的問題吧。

《三國志》遊戲里的武將設定,不完全是按照三國歷史設計的。

日本遊戲最大參照物是《三國演義》(日本譯本稱為《三國志演義》,所以日本遊戲的「三國志」,指的是小說三國演義而非史書三國志),而且是現代人心目中的《三國演義》。

首先,三國演義只是羅貫中根據史書三國志為藍本、糅合了大量自己所生活的明朝的生活與戰爭方式、寫作需要、以及自己所要表達的政治理念而寫成的小說,本身就並不是非常貼近歷史的。比方說,三國時代並沒有關刀這種兵器,但青龍偃月刀卻是三國演義中的標誌性武兵器;張飛在歷史中善於書畫,頗有文人氣質,而在小說中卻成了個賣肉起家的莽漢;趙雲在正史中並不如小說中出彩,而諸葛亮也被陳壽評價為善於政治而不善於帶兵打仗,但在小說中出於頌劉抑曹宣揚皇室正統的寫作思想,加入了不少神化性質(七進七出、借東風等)的描寫,令其形象得以拔高。

然後,在《三國演義》以及譯本《三國志演義》成書數百年中,讀者心目中也形成了一些額外的理解。例如趙雲本身的形象即使在小說中,也是一名高大威猛、有須的大漢;但在現代人心目中,卻成了一名比較小白臉(無貶義)的英俊少年將軍形象。相對來說,動畫《橫山光輝三國志》中的那個趙雲要更貼近小說形象多些。

而很多衣著(黃自旻已提到)、兵器(上面已提到)、盔甲的樣式,很多也是以大眾審美為準的,真正要考究歷史的話錯誤有很多。

顯然,上述與歷史不符的元素,最終都反映在遊戲中。

而另一方面,光榮確實也深入發掘歷史,有非常多的元素都參考了史書《三國志》甚至是野史,作為前述設計準則的修正或補充,甚至曾經作為過主要參考指標,例如親王所說的7代趙雲武力比較低和諸葛亮智力比較低,這個應該就是一個以《三國志》觀感為準的設計,但這可能受到了差評,然後二者往後的數值再次提升。

可能是由於七代設計受到詬病的原因,後面數代都是以「大眾心目中的形象(通常這就是小說的形象)」為準,史書評價為輔的思路對武將進行設計。對於遊戲來說這種設計思路是正確的,畢竟在玩家群體中,看過小說的比看過史書的多得多,尤其是在主打市場日本;遊戲設計應該符合更大部分的玩家認知,滿足他們的心理預期。因此親王的圖,從7、8、9代之後,數據線變平變緩,沒出現大幅度的升降,這說明經過長期摸索,設計準則定下後,數值設計趨於穩定。

但至於具體來說,按小說的設計要到什麼程度,這本身是一個很難精確量化的標準,每一代設計師的主觀心理變化都足以令其產生一點變化。

所以,從形象到數值,如果用遊戲武將設計來去考據歷史,是不靠譜的,它先後經過了小說、翻譯、數百年的讀者主觀加工、遊戲公司的設計準則浮動等多次失真。


11、12玩的比較多,少講點好了
比如11的統武智政魅,每個參數的設計和其作用聯繫起來考慮,可能比親王的那些圖表更能有參考價值。當然由於我沒有拿到過11的數值關係表,所以只能通過遊戲感受大概說下。作戰方面,11代部隊編成是一主將兩副將,根據3人的能力綜合得到部隊能力數值。部隊的攻擊能力看主將的武力,也就是說,如果諸葛亮主將,即使副將張飛,這支部隊一般進攻能力屬於廢柴級別;部隊的防禦力看主將的統帥,如果典韋統兵,即使張遼副將,這支部隊還是很脆;部隊智商看三人中最高的一個,這個比較方便,文官跟著獃子至少不怎麼會被混亂或者偽報;修築能力看最高的政治和統帥(好像有這個因素),這個也比較靠譜;適性看最高;暴擊率
綜合看 雙方部隊的適性和人物的最高武力 ;戰法成功率綜合看適性和最高武力;戰法漲武力,普攻普防漲統帥。這樣一來,結合每個武將在遊戲戰場上的表現,比單純看五維數據要清晰一些,當然看起來要更麻煩些。
再來想想12的話,數值關係的結構看起來基本沒變就是了。


遊戲三國志和《三國志》能有多大聯繫~
整個遊戲就是以三國演義為藍本的,你看看諸葛亮的智力值和計策值就應該全明白了~這分明是三國演義裡面那個「多智近妖「的那個孔明而不是史實力的內政幹將。還有一堆虛構人物(比如周倉),這遊戲怎麼也和歷史相差太遠了。
我不知道日本人把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混淆的程度能有多深(參考下我天朝的混淆人口的程度吧),但是後來san系列的確在寫人物傳記的時候有把歷史和小說分開介紹。


這個遊戲系列開始都是基於《三國演義》,後來越來越參考《三國志》,當然還是得參考遊戲性,比如12代為了讓著名謀士(比如郭嘉)能夠出戰就增加了他們的統率,所以總不是完全按照歷史設計的。


以三國志11為例,少數知名人物,數值和特技以演義為準,其他人以三國志為準。

這個分界線,有兩個參考來源,一是有沒有特殊的暴擊頭像,二是三國無雙中有沒有登場。

總的來說,光榮給的數據還是很有說服力和可信度的,在民間傳說和史實之間平衡的很好。


看排第一 馬伯庸 的回答,提到劉虞的魅力問題。在我看,劉虞排13位剛剛好,前面因為都是創業之祖、有美譽在身的守成之宗、大都督和PP MM,魅力85+很容易理解,比劉虞高很正常,後面的,確實沒幾個有資格和劉虞相比。資治通鑒裡面,側面描寫劉虞的兩三件事,短短几筆,就勾勒出此人仁義禮信的形象,大仁大義卻不露迂腐之象(可以算半個智吧),簡直是古代主旋律人物中的典範!
關於智力,吐槽一下我大奉孝平均下來top5都沒有,著實讓人心酸啊,無論按演義還是正史都不至於這樣吧= =陸遜的智力在我看來偏高。不過既然奉孝都沒進,文和你沒進也就不要太傷心了= =
因為東吳有種奇葩名曰大都督,導致五維均值top5兩人入選。大都督真的給個高統率就可以了,周郎你可以看在其高富帥的資質、精通音律、老婆漂亮的份上給高魅力,陸遜就不用給太高了吧,他所具備的都是一個最高統帥必須要有的,魅力比起阿瞞和周郎還是要差一個層次的吧。差不多給個仲達的水平已經是極限了,人家「竊國」和「祖」相互抵消了影響好么?! (好吧,我東吳黑的本質暴露了)
再說幾員戰將。夏侯惇確實不應該給很高,綜合能力跟張遼、徐晃需要分出一點兒檔次。遊戲裡面表現出來張遼還是明顯高於夏侯惇的,因為從特技、兵種適性和智力可以看出來。武將一方面看五維數值,一方面看特技,還要再結合兵種適性。騎將在槍戟騎裡面是最渣的竊以為,而威風卻是又實用又霸道的特技,可於同級1vN持久戰中建立優勢,可以適當的以弱勝強,配合隊友更是利器,同時還克制其他很多bug的技能,堪稱戰略級特技。兵種適性的S越多,武將越全面,縱觀三國志11所有武將,兵種適性方面張遼最得我心。我崇尚壓倒式進攻和絕地反擊,槍戟騎是三大兵種,弓兵只是輔助。張遼坐擁槍戟騎三個S,天下無第二人。溫候雖也坐擁3S,卻是弓戟騎,關張趙都只有兩個就更不用說了。。張遼的智力可以獨當一面,而夏侯惇出門不帶個智囊就是作死啊。。遊戲裡面武力90+,統率85+的那些武將裡面,我只有關羽、趙雲、張遼、甘寧四人出兵可以不帶智囊(甘稍微弱那麼一點點兒)。換句話說,這幾個人才是真正的將才。茅廬三分天下之所謂使一上將出荊襄,只能是這樣的將領。
最後贊一下光榮對典故的運用,總結起來還是利明顯多於弊,滾滾長江東逝水,豪傑不是都能五關六將溫酒單刀的,通過特技體現一個一時輝煌的戰將,回顧其一時之榮耀,如徐榮、麹義,讓這些豪傑不至於淪為阿貓阿狗,我心存感激。甚至連特技都不給(力),僅僅通過官職、頭像的面容、和性格相性,體現一個歷史中形象豐滿卻被演義忽視的人物,也是對這個人物的一種緬懷,如皇甫嵩。


談一個關於統率的細節。 @馬伯庸 老師提到三代的統率分水陸兩項,取的是平均值,我覺得不太合適,而應該取高值。我的理解是,這就好像海軍司令和陸軍司令的區別,雖然在遊戲中不可能會真的區別這麼大。
以陸戰為主的三國時代,看一個將領的統率能力確實很難忽略陸戰能力。整個地圖能夠進行水戰的區域總就算加上長江流域,也不足以影響全國的戰局,赤壁之戰如果不在史實條件下進行,估計會是另一番局面。


光榮的三國志系列,說是三國志,實際上是三國演義。那麼到底人物的技能和數據是按照三國志來設定還是三國演義來設定就是個大問題了。

典型的如趙雲,按演義,武力96~97,統御一般也都上90;可是按三國志,武力80~85就差不多了,統御更別說了,上80都不錯。
另一個,于禁。按三國志,武力不好說,統御上90沒問題,若不是最後一戰輸給大水,五子之中,張遼也得靠後站。而各代中,于禁統御連80都難上,自然這是由演義得來的。
另外,曹仁。曹魏大司馬,按歷史,統御、武力都得上90;按演義,新野敗、襄陽敗、江陵敗,歷史基礎上各減5~8。

以上是典型的三個人的數值。其他也是一樣,演義里沒露面或露了一小面的又如何?比如:趙儼、田豫、牽招、高柔、高堂隆、衛覬、張既(好像都是曹魏的)……好,按三國志,這幾個都是平均70以上的主兒,沒什麼問題。

那麼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形象完全不同的呢?

韓浩、史煥,一個官至中護軍,一個官至中領軍,都是曹操禁衛軍的領袖,尤其是韓浩,屯田內政都是一把好手。但在演義,韓浩在定軍山被黃忠一合斬殺,史煥在蒼亭被袁尚射殺。怎麼定?

還有就是只在演義中出現的虛構武將,比如周倉,這倒也問題不大。


如果按三國志,有沖陣、斬將記載的,自然要加分。那麼曹仁、張遼、關羽、甘寧都應該是排前幾位的,相反張飛統兵厲害,文化也相當有水準,個人武力到未必強悍,而各代遊戲中的張飛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貨色。趙雲更別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概6、7年前我在一個遊戲論壇寫的分析。


三國志遊戲的武將設定,更多還是按照《三國志》對於對於人物的評述和描繪來相對客觀的給予武將設定的,整個一本《三國志》下來,差不多450-500個人物,基本上和三國志系列遊戲的武將人數大體相等,當然,為了讓遊戲的可能性更加豐富,也參考了很多《三國演義》的元素,比如對於趙雲、孫尚香、大小喬等一些人物的數值和特技設定,如果完全參考《三國志》(如7代那樣的),可玩性和人物的塑造性就會降低很多,所以,最後的綜合結論是,不僅參考了《三國志》的元素,也更多從《三國演義》等一些小說、野史等資料中,獲取了很多素材,這樣才能讓人物更加豐滿起來。


玩過7,8,9,10,11代;
看過《三國演義》《後漢書》《裴松之注三國志》《資政通鑒》卷60-90,查閱過《英雄志》,綜合來說;

遊戲的主題設定還是根據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來的,各個人的武力,智力,能力統帥等等都是不怎麼跟歷史上真實的人物智力能力相吻合。譬如說張飛,三國演義張飛是個猛將,但是如果不是徐州之中,張飛傻逼殺了曹豹,劉備也不會在出兵攻打袁公路的時候,被小沛的喪家之犬呂布襲了老巢。譬如諸葛亮三國演義牛逼哄哄,但是劉備無論是諸葛亮出山還是出山後,行軍打仗主要是靠自己,偶爾會聽聽法正以及龐統等人意見,赤壁之戰,諸葛亮不過是個說客,勉強按上個借東風的功勞其實是扯淡,劉備不過是牽製作用,真正打還是周瑜孫權的五六萬江東子弟打的。而且白帝城劉備掛了後,諸葛亮主政西川,不重用劉備一直依賴的魏延,不信劉備臨死所說馬謖不可重用,出兵都是從劍門關那種自古以來交通閉塞的小道,以蜀國實力,最多維持一支十萬的部隊,八萬後勤,二萬打仗,根本打不到長安,洛陽,所以司馬懿的主要戒備的還是東吳從荊州方向的兵力;

而且最明顯開始的北極仙翁和南極仙人的四聖獸,基本上就是從羅貫中第一章引申而來了。漢獻帝其實是個有能力但是不佔據勢力的帝王,沒辦法,末代皇帝敵不過形式比人強。

三國志系列,最重要的是綜合謀略,奪城內政,徵兵,打仗用智力高的武將混亂一把,然後用武力高的武將單挑敵人。我經常是這樣帶著四五人,然後把幾十萬的電腦滅的一愣一愣,而且都是選擇自立為王,獨自佔領個破城,如雲南,然後把什麼大王的都探索登錄出來,把人物關係設定為和趙雲等猛將為義兄弟,或者好友度到100%,然後去把他們所在的城池打下來,然後就可以登錄他們,如果死活他們不肯加入,有種辦法,就是等劉備到了新野,在新野旁邊佔個城池,專門守著,等曹操一滅了劉備,然後必然有一批人屬於下野狀態的,這個時候趕緊傾盡全力去把新野打下來啊,然後錄取在野將領,馬上你就具備很強的實力,因為將在這個遊戲裡面起決定性作用。

曹操的武力一般有80多,統帥90多,智力也有70到80,但是劉備的武力和智力通常很低,就魅力高,但其實劉備的武力並不低,政治能力也很強。孫權的政治能力也不用說,智力和武力方面,孫家的都是獅子和猛虎,怎麼會有低下之說,所以三國志不科學。

-------------------------------------更新下,鄙人拙著《幽武三國志》真實事實中的劉備徐州是如何被奪的,以讓諸公知道真實的歷史--


且說呂布被曹操逐出兗州之後,便投奔到劉備處。劉備為人素來心地善良,寬宏大量。心思呂布乃是當初誅滅董卓的英雄,他今日有難,別人不肯收留,自己怎地也得收留,於是便將呂布安頓在小沛。

  呂布自然對劉備感激涕零,設宴款待劉備,開始態度頗為恭謹,道:「想當年,布與玄德公都是同出於邊境之地的草莽,當時董卓危害天下,布見得關東群雄起兵為的是除掉董卓,便動手殺了這公賊,然後出關去見諸位關東英雄。然則關東群雄卻見得呂某都是畏如蛇蠍,都要除了呂某而後快!若非玄德公收留,只怕天下雖大,卻無呂某立錐之地!」

  劉備見得呂布隻字不提他為得升官發財,殺丁原投降董卓;也不反省為何明明他武功卓絕,而諸人都厭惡他的原因,也不想揭人傷疤,而是好心提醒他,指點道:「奉先乃是天下英雄,只是世上事固然不如意的多,但總須在自身上找原因才是!」

  呂布一面連連點頭,一面敬劉備道:「玄德公見教的是,想來布不過是武力超群,名聲太大,樹大招風,才遭致諸人忌恨!只恨天下英雄沒得半點容人雅量!說實話,若非運氣不佳,憑老子的能耐,哪個英雄是老子對手?」說著自己連喝三盅。

  劉備心思這呂布也為免太過驕橫,凡事只顧為自己的利益考慮不說,也瞧不起天下英雄,須知那曹操可是憑著真憑實料打得你東逃西竄!而且此人不但不反省,還吹噓自己武功了得!不由皺起眉頭。但他卻是個憨厚人,又不擅長說假話,是以只得悶頭喝酒,口頭上敷衍道:「奉先說的是,這英雄難免也有虎落平陽的時候!」

  呂布見得劉備附和他,而且又不擺架子,連喝了幾杯酒之後,就有些得意忘形,道:「卻不知玄德公今年貴庚?」

  劉備也是實誠人,見得呂布問起,道:「備么,備是延熹四年出生,唉,算來如今也有三十多年了,卻慚愧未能立得一番功業……」

  呂布聽劉備這般說道,更覺得劉備這人實在,值得一交,便親近道:「看來我還比玄德公痴長几年,該稱呼劉賢弟方是……」說著,令他老婆出來端酒遞水,向劉備敬酒——這卻未免有些失禮,他呂布也是一方英雄,豈有老婆親自出來敬酒的道理?不免令劉備頗覺尷尬。

  劉備見得呂布喝了幾杯酒後,酒意上來,儀態盡失,既不講究禮貌,也不懂得忌諱,心思這人怎地這般不懂得人情世故?好歹我收容你在此,總須對我多有幾分尊敬才是!豈能這般隨便?但也只是心下不快,酒桌上卻還是和呂布觥斛交錯,稱兄道弟,酒散了之後,劉備對此人評價並不高。

  袁術自佔了揚州之後,稱自己為徐州伯,大封手下諸將,如張勳、橋蕤為大將軍,圖謀佔據徐州。此時李傕郭汜等人佔了長安,想藉助袁術的四世三公家世來為自己張名,打算結交袁術,便以袁術為左將軍,封袁術為陽翟侯,假節,並派太傅馬日磾(東漢名士馬融之子)去給袁術授官。

  馬日磾到得袁術帳中,因為袁術家勢高貴,是以不免有些巴結之意,而且多次有事求於袁術。自然被袁術瞧不起,因此假稱要借他的符節來觀看,結果馬日磾借了之後,立刻便被袁術拿去任命手下一幹將士。馬日磾求袁術歸還符節,袁術卻根本置之不理。無奈之中,便求袁術放他離開,但袁術不但不放他離開,反倒是逼他做軍師,他不答應,便將其軟禁起來。羞愧難當之中,不久便憤憤而死。

  與此同時,下邳相陳珪是袁氏門生,與他是總角之交,素來交情不錯。他以為他自己乃是獨霸一方的諸侯,有豫州、司隸、揚州,有望奪得天下,便寫信恩威並施讓陳珪來投奔他,他定然會視他為左臂右膀,但是陳珪卻覺得袁術不過是一紈絝子弟,成不了什麼氣候,是以斷然拒絕,壓根就不理會。

  但恰這時陶謙病逝,袁術心道此乃天賜良機,陶謙在世的時候自己沒有拿下徐州,而今陶謙已死,自己總該順禮成章拿下徐州,到時候還不怕陳珪不服自己。卻不料不知打哪殺出個劉備,居然被糜竺等人迎為徐州牧,將他視為囊中之物的徐州橫刀奪走!當即勃然大怒,立刻出動大軍去攻打劉備。

  劉備又豈是省油的燈?這麼多年他一事無成的根本原因在於時運不濟,一直東奔西走輾轉飄零,卻沒有一塊可以用來創業守業的基業。如今天賜徐州給他,他豈能不珍惜,又怎能讓袁術奪走?

  見得袁術來勢洶洶,立刻令張飛守下邳,自己和關羽親率大軍於盱眙、淮陽一帶和袁術對抗。曹操聽聞,便以天子名義表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驅使他和袁術拼個你死我活,而後他好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兩人對峙約莫幾個月後,袁術心思呂布此時正在小沛,此人素來自私自利,沒什麼仁義道德可言,自己這邊和劉備廝殺得難分難解,不妨令其後院起火,動搖軍心!

  又恰好收到呂布的書信,當即回信給呂布,大肆吹捧一番,說他不但殺了董卓,替他袁家報了仇,而且曾經攻破兗州,替他向曹操出了口惡氣,實在是個不得了得英雄,他袁術現在和劉備這個無名之輩打仗,無暇兼顧,若是有空,當奉上二十萬糧草表示謝意云云。同時建議他,說現在劉備和他對峙,下邳空虛,正是取徐州的天賜良機。

  呂布得信,心裡砰然而動,當即去詢問陳宮意見,陳宮斷然強力反對:他們正有如喪家之犬,卻幸得劉備這等大好人收留,方不至於無家可歸!豈能趁人家和袁術這紈絝子弟大戰之時,偷襲人家地盤,做得這等不義之事?也為免太對不起人!

  但呂布卻是嗤之以鼻,西涼人向來靠實力打天下,什麼仁義道德算得了什麼?何況當今亂世,人人眼中看得的只是權勢和富貴,有機會能夠得權得利,忘恩負義坑蒙拐騙又能怎地?哪個獨霸一方的諸侯沒幹過這等背信棄義之事?換句話,人若不幹對不起人的事情,又豈能成為人上人?只要能成為人上人,便是再怎地骯髒卑鄙,再怎地無恥下流,也沒什麼大不了,只會惹人羨慕!

  丁原待他情同父子,他能殺了;董卓待他視如己出,他照樣能殺得;更何況不過是區區在他山窮水盡的時候收留他的劉備,為何背叛不得?有何背叛不得?

  他呂布乃是生來就要吃人的猛虎,那些愚不可及的所謂善良仁慈的老好人,不正是適合被他所吞噬?誰叫他收留他?誰叫他引狼入室?誰叫他劉備和袁術打仗,卻對自己不設防?徐州這塊大肥肉,與其讓給劉備這等憨厚老實之人,還不如讓給他呂布呂奉先?當即準備偷襲下邳,水陸大軍兩路齊下。

  恰這時,駐守下邳的張飛和原來的陶謙部將曹豹不和,一怒之下殺了曹豹。登時下邳炸開了窩:好個張飛,陶太守沒死兩天,便仗著和劉備關係好,便不把徐州人放在眼裡,也實在是欺人太甚!當即中郎將許耽一怒之下讓司馬章派人讓呂布進攻,他裡應外合給呂布開城門。

  呂布見得事情這般順利,開始還以為是張飛等人的誘敵之計,但是到得下邳城外,果然見得城門大開,數千丹陽兵虛席以待。不由得大喜,立刻進城,然後和張飛大戰一番。

  張飛倉促之中迎戰,哪裡是呂布敵手,被打得大敗而逃劉備的家眷也被呂布所俘獲。張飛不特將下邳葬送給了呂布!也將大好的徐州葬送在他手中!也將劉備的一腔熱血和抱負埋葬在下邳!

  劉備在前線聽得張飛丟了下邳城,不敢和袁術戀戰,準備拔營回去救下邳,但是趕到下邳之時,聽說得張飛殺了曹豹,而呂布在許耽的幫助下取了下邳,劉備手下家屬在下邳的士兵一下子一鬨而散,無奈中,劉備只得收拾剩餘忠於他的士兵向東準備收取廣陵,以作根據地。

  但袁公路又豈是孬種,他圖謀的也無非是徐州,又豈能讓劉備這般容易得到廣陵做喘息?劉備前腳趕到,他後腳便趕到,將劉備殺得大敗。

  無奈之中劉備只得率領余部屯于海西,而恰逢兵糧用盡,士卒互相以吃人聊以為繼。麋竺見狀,心思劉備終歸是個成就大事的英雄,當即散盡家財來資助全軍,劉備這才勉強維持得一支軍隊,只是到得這等山窮水盡的境地,劉備終於忍不住找個無人處仰天痛哭:何以老天爺竟是這般嫉妒他?他好不容易有塊成事的地盤,卻偏偏就這般輕易葬送在呂布這等畜生之手?何以袁公路這等明明無德無才的敗類,卻能佔領廣陵,揚州,呼風喚雨?


以「三國演義」里的主要設定為依據,兼顧考慮了「三國志」內容和人物在玩家心目中的受歡迎程度。


歪樓的好多啊。。
我覺得暗榮對於三國的挖掘一直都是很認真,一個做了12代的遊戲,不知翻了多少史料,這點在三國領域無出其右者。
很多在三國演義只是作為龍套出演的角色,譬如顏良文丑之流,你能說他武力不高?關二爺出其不意,大吼一聲給了別人一下子,想著也確實有點下三濫了。很多歷史評價不高不全面的選手,只能說時運不濟,比如說早夭,比如說中伏。比如說喝酒拉肚子死了的。沒辦法。。暗榮這點做得很地道,很客觀。
另外,對於樓上貼了幾個人設圖的回復。我只能說,滾粗。歪樓不要緊,但是不能沒有任何營養。


隨著三國演義人物的潛力被大力開發至將近枯竭,將來按三國志來設定武將能力已是必然之事,從6代開始,鍾離牧、田豫、牽招、牽弘、郭援、成公英、於夫羅、賀齊、戲志才。。。。。。一批批未在小說登場的能臣悍將正在漸漸奪回自己的舞台。


推薦閱讀:

《三國演義》裡面的哪個人物和真實歷史反差最大?
三國時期按正史記載,第一謀士是誰,第一猛將是誰?

TAG:遊戲 | 三國 | 光榮特庫摩 | 三國志(遊戲 | Sangokushi) | 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