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農民很窮卻還生一堆兒女?

明明生活拮据,甚至吃了上頓沒下頓,還要生一堆增加負擔?


你所認為的孩子是「消耗者」,其實是現代社會才出現的印象。在古代,孩子就是勞動力。
在古代,如果你有一堆孩子:
十來歲的孩子們隨你和你老婆下地,幫你們分擔艱苦的勞動。十歲的孩子在家劈柴燒飯,給你準備熱飯熱菜,七八歲的孩子去打豬草,五六歲的孩子幫你照看一兩歲的小孩子,你也不需要花時間照顧小孩子。而且古代是人少地多,如果你家勞動力多,可以去墾荒的。這樣日子越過越紅火。(當然,前提必須是沒有遇見天災、暴政,戰爭。)
而如果你覺得你窮,不生孩子,覺得等富了再生:
隔壁老王家帶著三個兒子翻地,你家就你和你老婆吭哧吭哧地翻,進度比他家小一半。還沒到中午呢,你老婆就得回家去做飯了,而隔壁老王家的閨女會給他們送飯。曬糧食時,突然下雨了,隔壁老王帶著七八個大小孩子,一眨眼功夫收完,你和你老婆再拚命收,還是有一半糧食淋濕了....
這樣你和隔壁老王家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誠如前面的知友所言,兒子少是會挨欺負的。我母親姊妹三個。幾十年前,我外祖父在外工作,舅舅還很小。那時時常被人欺負,以至於到現在,我八十多歲的慈祥的外祖母,常自指空氣,喃喃發狠。我二姨說,當年被欺壓,就是因為家裡沒男人。這是很多農戶的常態,非親身經歷絕不會懂。你只知男子於歡把惡霸殺了,你不知道的是,許多更惡劣的,無事也滋事的惡人,還都活得好好的。如果家族人多,他們會比較客氣一點,甚至不敢碰你家。就好比一個小混混,要去搶錢,是挑五男四女下手啊,還是挑一個姑娘下手啊?


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在正義失序,半人治半叢林的地方,就是這個樣子的。最大團伙就是宗族,幾十口子人,非常不好惹,外抗侮辱,內序綱常。如果一些地方提倡恢復宗族制度,那其實是意味著法律和正義的缺位。


其次大家可能有個誤會,窮人如果只是養孩子,是不很費錢的。教育普及前沒啥大開銷,教育普及後,真正的開銷就是學費。平時餓肚子也有,饑荒時連命都保不住,但不至於常年如此。後來窮得交不起學雜費的太多了,實在不行就輟學去打工。可知在古代,這已經是個有入項的勞力了。孩子多,活就好乾,這很容易理解。

至於網上老有人說的,「為什麼總是越窮越生」「是不是愚昧啊」。其實恰恰是權衡之下的最優解,和「越富裕生育率越低」一樣,說到底都是活人在為自己考慮。前者為享受基本的安全與尊嚴,後者為享受人身的自由與安逸,誰都別說誰。然而網上更多的是使勁噴前者,彷彿看到一群弱智無法理解自己深邃的思想一樣。


封建社會自然經濟下的農村,你當然可以少生孩子了,只要你能承受類似於這些後果:


1、春天種地時,你發現鄰居甲一家把界樁挪了一步,佔了你家兩分地。

你找上門去跟他講理,然後在他家五個兒子虎視眈眈一旁坐鎮下,雙方達成了友好的共識——界樁一直待在它該待的地方,你家少了兩分地可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怪鄰居。

里正、亭長表示,甲家是村裡第一大姓,甲的大伯還是族長,他們全家德高望重,斷然不會做出此等下作之事,你這純屬造謠。

縣太爺表示這雞毛蒜皮別來擾亂公堂,否則杖責三十扔到街上。

然後第二年,你發現界樁又往你家挪了一步.......

又過了幾年,你家已經沒有立錐之地,沒米下鍋了。

你把從小疼愛的獨生女嫁給鄰居家大兒子做媳婦,聘禮是三斗米。

吃完三斗米,夫妻二人到異鄉逃荒.....


2、你家獨生子結婚了,鄰居乙一家非常熱情的給你送了整整一兩銀子做賀禮,這可是一大筆錢啊。十里八鄉結婚很少有給這麼厚的份子錢的。

然而你卻哭了。

因為他家有五個兒子三個閨女,你要還八兩;就算閨女結婚你只給一半,也得掏六兩半銀子。

結果一:沒過幾年,因為鄰里親戚們的各種婚喪嫁娶,你家背了一大筆高利貸,祖傳的二十畝地被債主收走,然後你從富農變成了佃農......

結果二:你拒絕和村裡人以及自家多子多孫的親戚們來往,紅白喜事婚喪嫁娶一律不交份子錢。

然後你家在十里八鄉被所有人唾棄、孤立。

如果是日本的農村,還很可能會被發動「村八分」。

下場如何請自行揣測,反正絕不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3、你家獨生子身體健康,讀書也爭氣,不出意外的話,明年參加縣試應該能中秀才。

然而他卻沒機會了。

因為昨天他跟鄰居丙家的小兒子吵架動了手,丙家四個虎背熊腰的兒子一頓猛揍,你兒子一命嗚呼了。

出了人命案,里正倒也公正,把事情原原本本上報給縣衙。

縣太爺是青天大老爺,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判丙家小兒子秋後問斬,丙家老大老二老三每人杖責三十,很公道。

大家都誇獎這案子判得好。

只是五十多歲的你從此在村裡再也不敢大聲說話。

另外,丙家老大老二老三表示,這個仇他們記住了。你只好每天躲著他們兄弟三個走。

又過了十年,你和你老伴被丙家老大趕出了家門,流落街頭後雙雙......

不要用現代社會的規則去揣測古代,更不要被網上所謂的「鄉賢自治」洗腦,以為舊社會的農村彷彿鳥語花香,處處與世無爭,人人溫良謙恭讓。

封建社會的歷史,本質就是一部吃人的歷史。

你家生的少,你就被兒子多的鄰居擠兌死,除非你有個屌炸天的女婿;

你家生的和鄰居家一樣多,那大家就一起馬不停蹄奔向馬爾薩斯人口陷阱,直到天下大亂的那一天到來.....


場景一:

全家人還在睡覺,突然屋門上傳來一陣砸門聲!老頭兒起身去看門「誰啊?這麼早敲門?」

一群身穿皂衣的人一下沖了進來,手持繩子和鐵鏈,直衝屋內,領頭者大喝「河西用兵,征夫一人!」

老頭抱住其中一個人的腿,大喊「啊!是拉夫的!孩兒,快跑!」

奈何孩子早被擒下...

場景二:

「老李頭,西屯又來搶水源了!我們這次要拼他個你死我活!」

老李頭從牆角拿起鋤頭,腰上一陣痛,昨天幹活扭了腰,還沒好。

他看了看牆角的靈位,那是他兒子的,去年和西屯搶水源的時候他的兒子被打死了。

場景三:

太公坐在祠堂里,捋著鬍鬚看著堂下的人們。他端起茶,清了清嗓子「咱們族裡的人都在這兒了,這次分田就這麼定,按各家裡男丁的人頭,有多少人,就分多少田。」

牆角的楊老西暗暗嘆了口氣,他就一個孩子,還是女的,這次分田是沒指望了。

場景四:

驕陽似火,田裡的秧苗都被曬的乾巴巴的,張三爺爺將又一桶水倒在田裡,癱倒在地半天起不來,這桶水是從半里地外的水井裡打出來的,全村就這麼一口井,今天上午他已經跑了十幾趟,但也才澆了一塊地,這田,算是完了。

張三爺爺回頭看著遠處的田埂,自己的兒子也正癱在那裡,苦了他了,這一上午,他也已經跑了好多趟了。

張三爺爺長嘆一聲,隔壁的劉家五哥有五個兒子,他家的田一早就澆完了。

場景五:

趙六子死了,昨天晚上他發了風癱,說沒就沒了。

趙六子的兒子們一大早就跑出去了,廟裡的和尚要請,里正那裡也要交代一聲,老爹一直在劉家莊里做工,劉太爺那裡自然得告訴到......好在兒子多,孫子孫女更多,總算忙的過來。

張三爺爺看到了心中暗暗羨慕,自己就一個兒子,死的那天怎麼忙的過來?

————

關於手工皮具的一切 - 知乎專欄

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 - 知乎專欄


真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不生一對女兒能幹嘛……

這個世界上,獲得資源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生產。

第二種:掠奪。

為什麼農村人喜歡生?

為什麼喜歡兒子?

在真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地方,

誰特么和你談公平,

誰和你談人權,

誰和你談什麼狗毛女權啊,

統統是誰家的拳頭大誰說話。

無論是生產,還是掠奪,誰家人口多,男人多,誰家話語權就大。

村頭水源就夠灌10畝地,村東王家有5畝,村西李家有5畝,村中央張家有5畝,

問,如果你是村長,水渠往哪兒修?


優生優育是好,我是很贊同優生優育的,但是一個人看問題不能只要屁股對就閉著眼贊同,優生優育有一個前提條件:

你所處的社會環境,必須是以智力,以技能,以素質等不具備人多力量大特性的指標,作為社會資源競爭基礎的。

這是現代社會城市化以後,工業化以後,野蠻人開化以後,才有的。

這樣的社會有一個特點就是:

對於處於這種社會的大部分家庭來說,

多生孩子給家庭帶來的巨大負擔,

多生孩子給孩子帶來的巨大起跑線落後,

遠遠超越了多一個家庭成員帶來的生產力上升。

舉例說明:比如現在的上海,大部分第一胎生兒子的家庭,幾乎不可能選擇二胎。因為如果第二個還是兒子,要麼有財力和時間能剛兩個子女的育成教育和婚房,要麼就是生出來一個沒學歷沒知識沒技能沒婚房的賠錢貨,基本上已經註定這個家庭沒有未來了。大多數父母面臨這種情況,只能去培養兒子的泡馬子技能企圖中大獎翻身……

相反的,題目中所說的,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人群所處的社會,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的,他們顯然還處於一個野蠻的,未開化的,愚昧落後的文明社會中。

在這樣的社會裡,必然是誰的拳頭大誰說話,生孩子付出的成本和戰鬥力增加獲得的回報比較,低得可憐。所以,他們一定拼了命生。


為什麼古代沒女權?因為古代女人缺乏生產力。

為什麼農民窮成狗了還要生?因為沒孩子就沒競爭力。

不會生的,都餓死了。


如果不是因為計劃生育的話,把提問當中的「古代」換成「現在」依然成立。

許多人都無法跳開自己的階級立場去思考問題。

「為什麼古代農民很窮卻還生一堆兒女?」這種疑問總讓我想起許多中產口中的「窮人就不該生兒女」。

這是拿自己的生存策略去度量別人的體現,和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沒什麼區別。

在子女教育上傾全家三代之力去培養一到兩個「精英人才」並以此來達到階級上升,這是現代中產階級的育兒模式,而非底層的生存策略。

因為對底層而言,人口本身而非學歷這才是最為寶貴、也是變現最容易的資源。

許多人覺得育兒成本高、因而不願多生也不能多生,其實這只是相對於城市中產階級而言的,奶粉、嬰兒房、幼教乃至學區房.....這些投入在城市中產看來是必備的,但對於底層而言,卻是可有可無的奢侈品,尤其是當今糧價便宜,在剔除了這些投入以後,養一個小孩的成本未必比養一頭豬高多少。

養殖場里的肉豬六個月便可出欄,窮人家的小孩十六歲後就可養家,並且能在其後漫長的幾十年中,持續產生收入。

所以,窮人為什麼不多生?

許多人認為「寒門再難出貴子」只是因為教育資源向城市傾斜,其實歸因不完全,農村兒童的升學率低,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主動退出了這場競爭。

這並非是因為農村父母短視,恰恰相反,多生、放養的育兒模式,對整個家族、甚至是他們子女本人而言,都未必是壞事。

城市中產階級如果像底層一樣,那麼早晚會被城市驅逐。而底層農民如果在教育上孤注一擲,一旦投資失敗,晚景凄涼當然是不可避免的(實際上,很多底層目前也正遭受著這樣的苦難)

所以不要覺得窮人抵制計劃生育就是繁殖癌、就是愚昧短視,他們的生育模式其實是最適合自己的生存策略。哪怕他們這樣只會一輩子被困在土地上世代受窮,可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就有可能完成階級躍遷。

演化論中有一個詞,叫做「適者生存」,許多人會把「適者生存」與「弱肉強食」的含義混淆,中產是「強」,底層是「弱」,這沒問題,可強者未必是「適者」。正如6500萬年前,遍布大陸的恐龍是地球上當之無愧的強者,而哺乳動物在這一時期數量和種類都很稀少,分布也不如恐龍廣泛,說是弱者完全沒毛病。

可最後強者滅絕了,弱者卻生存下來了。

如果各位覺得我用生物進化類比人類社會過於牽強附會,那麼只需回憶一下二十多年前的國企下崗潮就行了,在這場時代巨變中,最慘的可不是農村底層,反而是那些高人一等的國企員工。

而在九十年代創業浪潮中積累巨量財富的人中,除了紅色後代,便是農民的兒女,鮮有工人子弟,為什麼?

因為計劃生育政策在國有企業嚴格執行,作為獨生子女的工人子弟缺少宗族、親戚的幫扶,是很難有所作為的。

不信你們看一看十幾年前的中國富豪榜,上面的富豪們哪個不是兄弟姐妹眾多?

二十多年前的經驗教訓,對於今天的城市精英來說同樣適用。

中產階級們自以為憑藉著一套房子、一份工作,就能夠紮根在了城市中,其實未必比窮人們立足要穩。

原子化了的城市精英,脫離了宗族的庇佑和強社會關係的支持,在時代巨變面前,真的是一碾就碎。

------------

「窮人不該生孩子」,只有一種人有資格這麼說,那就是窮人的孩子,城市中穿梭的外賣小哥、大山裡的留守兒童....他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是來遭罪,而這一切都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

他們抱怨父母將自己生於世間完全可以理解。而這種話從城市中產口中說出來就太冷血了,剝奪窮人的繁殖權利,無異於將他們推向地獄。

當然,這番話若是用於律己就完全沒問題了,至少我在財務自由之前,就不會有生孩子的打算。

至於財務自由......咳咳....廣告要來了!

這是我的知乎專欄,尋妖記 - 知乎專欄,專註各種怪力亂神、靈異與神話故事。不打廣告、不寫軟文,開專欄只為以後寫故事,大家隨手一關,就能幫我脫貧。


樓上已經有人提到了生態學的K-R策略理論,不過個人認為如今和未來都將是K策略佔優。

人類生育策略可分為兩種:(1)R策略:有利於增加最大內稟增長率的選擇,表現為較強的繁殖能力,通過產生不斷變異的後代以適應不穩定的生存環境,通俗說法即「多生多育」;(2)K策略:即有利於增加競爭能力的競爭選擇,更加有效地利用資源,提高組織在穩定環境下的環境容量,提高飽和密度,即「少生優育」。

一般而言,富人傾向於K策略,他們的自我實現的方式很多,未必有多強烈的生育意願,只需要培養一兩個優秀的後代來繼承自己的事業即可;窮人則傾向於R策略,儘可能地繁殖後代,以提高生存概率,「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比如如今被城市中產小資鄙視的「鳳凰男」,鄉下的窮人一般選擇多生幾個孩子,而只要其中出一個「鳳凰男」,就可以改善整個家族的生活質量水平。而且窮人所處於鄉村社會是宗族血緣關係共同體所組成的網路結構,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越多越好,宗族勢力越強越高,而在出賣體力為主的農業社會,一直都是以男性為尊。

農業時期人類生存環境惡劣,環境承載力有限,飽受受馬爾薩斯內卷化的制約,無法長期實行R策略,人口數量無法長期維持擴張狀態。當人口線性增長到邊際之後,馬爾薩斯陷阱就來了。

農業時期的社會的生產力有限,更容易達到農業內卷化瓶頸,農業產出可供養人口到達邊際,導致人口過密化飽和,資源爭奪狀態加劇,社會流動性降低,結構逐漸板結,最終要麼催生出新的組織結構,要麼直接衰亡進入動亂循環新階段。

進入工業時代後,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社會組織高度分工,技術進步提供的充裕的物質基礎保證了人類數量的快速增長,以及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水平。在全球範圍之內,人類先是經歷了一段人口迅速暴漲的R策略時期(擴張期),後來逐漸轉向優生優育的K策略階段(穩定期),人口增長逐漸放緩,追求優生優育,提高人口質量。

工業化使得城市生態逐步取代鄉村生態成為人類主流生活空間,城市密約型聚居取代農村散落型生活,由熟人社會變為陌生人社會,傳統的宗族和家庭結構破碎,組織逐漸小型化和扁平化,個體的勞動產出逐漸提升,個體獨立性提高,自由主義興起,人們更注重自我實現。而生育成本的提高更是明顯地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的快速降低。

如今在全球範圍內,物質生活條件較好的地區如歐美髮達國家執行的是K策略,優生優育,積累生育資源,社會組織單元變小,這些地區通常會飽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困擾;落後地區的民族和國家則傾向於R策略,大量生育,粗放型擴張,亞非拉地區因人口爆炸增長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很嚴重。

在知乎上可以經常見到中產小資通過訴諸倫理道德的方式來指責嘲諷窮人在生育實行R策略的問題。其實這是K策略和R策略之間的衝突體現,也是人類群體內部的篩選過程。

當社會發展逐漸趨於穩定,社會流動性降低之後,資源競爭激烈化。為了適應環境的過密化趨勢,人們傾向於選擇K策略,自發進行生育控制,優生優育,花費大量資本養育後代(生育成本提升),提高單一個體的效用。而窮人為了擺脫惡劣環境的篩選仍然傾向於選擇R策略,通過大量繁殖擴張來換取生存幾率。對他們而言,而當生存都無以為繼時,道德人權不過是奢談。雖然這些經由人類文明發展出來的人權道德卻是保障處於弱勢的他們能夠繼續存活下去的原因。


2002年的央視內部春晚早就告訴你原因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JA0q6QKIIU


現在人們覺得小孩是負擔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你還想把他好好養大。如果現在的人象自己父母養自己一樣養自己小孩,還可以多來幾個。


謝邀

這是生產力決定的。

所謂古代其實就是農業時代,農業時代無法靠化學能和機器工作,完全是要靠人力來做一切事情,所以國家的經濟,軍事,以及家庭的收入,與人力的多少有直接關係,尤其是壯勞力的多少有直接關係(所以導致了農業時代重男輕女的價值觀)。並且由於那時候醫療水平低生活條件差,人均壽命很低,外加戰爭死亡率很高,所以一個家庭必須要盡量增加人口才能保證不家道中落甚至滅門,所以在那個時代,食物產量是人口的瓶頸,也就說只要食物足夠,就一直生,越窮才要越生,越生才能擺脫窮困,對於國家來說人口越多國家才更強。


食物產量控制人口聽起來很自然,其實這裡涉及大比例的飢餓導致的流產,嬰兒營養不良夭折,出身就手動溺死等事件,相當的血腥,這就是古代人口的限制。在這樣的限制下,多生孩子就是福氣,根本不用擔心超生,因為大自然會把你的孩子數量控制在一個並不高的水平的


第一個原因,因為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並且古代窮人由於經濟因素大部分都是一夫一妻。較古代富人而言,多且集中。
不要笑,真是這樣的,比如說駱駝祥子裡面就明確點出了:車夫成了親,白天黑夜全不閑著,一年一個孩子。
你想想,人家白天累死累活,吃不好穿不暖,唯一的多巴胺分泌來源就只有嘿嘿嘿了。

第二個原因,由於古代新生兒死亡率高(窮則更高),所以古代窮人繁殖能力很強。金瓶梅里西門慶也算富裕人家,他兒子都一歲多了,還被人說成:沒成人,是和閻王爺合養在這裡的。所以只能通過多死多生來保證香火不斷,不會生的老早就被淘汰了。

第三個原因,古代又沒有無痛人流,懷了沒有辦法打掉,不說打胎藥費怎麼來,一碗葯下去老婆都得完,只能生下來。

母親一共生了13個兒女。因為家境貧窮,無法全部養活,只留下了8個,以後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朱德《懷念我的母親》雖然朱德並不能算古人,但同理可證。懷上就得生下,實在養不活只能棄養。

綜上可解。

那些生下來能幫你幹活啊,饑荒的時候可以賣啊,都是後來的事,哪裡有想那麼多原因。窮則隨機,生活把你擺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生,純屬沒辦法,你想或不想,孩子就在那裡,該來就來。


不造人,晚上幹啥去?

好,說正經的,雖然上面也是一個原因。

因為在古代,兒女屬於重要的財產。

眾所周知,在電視劇,小說,電影,我們經常能看到因為天災人禍導致老百姓的賣兒賣女。

在這個時候,兒女就是那些老百姓的最後資產。

可以說,兒女就是對於古代人的重要資產,無論是世家還是布衣,都是這麼如此。

世家靠新一代來延續自己的財富,布衣靠著下一代來進行階級上升。

在和平時代,兒女多就代表自己家越強盛。

就那前幾年熱播的電視劇《闖關東》中,主角朱開山從一個飯都吃不起的苦哈哈變成東北三省的工業富商,這種傳奇經歷離不開他個人的奮鬥,但是也離不開他三個孩子的幫助。在朱開山在鎮上開飯店的時候,倘若沒有三個兒子在身邊,恐怕早就被人給砸店了。

要知道,在古代民風淳樸是淳樸,但是對於孤兒寡母,外來戶就是另一回事。

同時兒女多,也是你自己財產保護的重要措施。

比如說有名的吃絕戶,一旦村裡有誰家沒了男人,絕後了,就等著一群八輩子見不到人的親戚上門借東西,當然是那種名義上是借,實際和搶差不多的那種。

正好趕上親人去世,那就等著被村裡的「好心人」幫你操辦後事,借高利貸也要讓全村人吃的滿口流油。

但是如果你家裡還有人,那「好心人」就沒有那麼熱情了。

就舉個栗子,你村和隔壁村武鬥,如果你有一個兒子,在械鬥中被人打死,身強體壯還能維護家庭,倘若是年事已高估摸著「好心人」就來了。

但是你有四五個孩子,那就不要怕了!

死了一個!我還有好幾個!

再死一個,我還有一個!

誰惹我?我拿兒子和他一換一!我看看誰兒子多!敢跟我比!

可以說,兒子多就是農民說話的底氣。

有兒子才能有話語權,兒子哪來呢?

生呀!

加上古代夭折率高,避免夭折就使勁生,生七八個活下來一兩個都算是正常。

這種情況下,農村婦女不生七八個都不正常。

畢竟人家又不需要教孩子認字,還能當半個勞動力用,何樂而不為呢?


國內如此,國外也是如此。

一直到工業時代,窮人們的生活並沒有因為工業化的推進而過得更好。

在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現狀》中可以清楚看到,英國工人也是會生七八個娃但是最後成年的也就是那幾個,雖然夭折率降低了,但是活到成年還是很不容易。

對於全世界的窮人來說,只有生孩子才是最好最便宜的鴉片。

因為孩子,就是他們的最後的希望。


從成本考慮:

1、越窮生育成本越低。

2、生孩子數量與養育成本體現出邊際效應遞減,小的穿大的剩下的衣服。

3、大的孩子可以照顧小的。

從回報考慮:

1、窮人的兒童死亡率極高,多生可以減少這種風險。

2、一個男性後代健康成長後,他的回報是遠大於成本的。

3、存在兒女不孝的情況,多少可以降低單個子女不孝產生的風險。

4、在農村社會,假設你家裡有幾個壯年男性,外人是不敢惹你的。

5、子女多,抵抗外部風險的能力也會大的很多。

6,雖說大部分的後代仍然是底層的農民,但是有一定概率出現突變體,成為秀才,皂吏,響馬。雖然在你國正統史觀裡面他們還是底層,但是階級序列要高出很多。能夠極大提高整個家族對抗風險的能力。

綜上,多生是高生存壓力、高風險但低生育成本的狀況下的理性決策。


古代農民的孩子很少有讀書的,長到五六歲就要幫家裡干力所能及的活了;
古代孩子就算養不活死了,也沒現在這麼當回事;
古代(包括近代)農村裡宗族勢力為主,大家族彼此聯姻,你家多一個男孩兒,你就多一分說話的底氣,你家多一個女孩兒,你就多一分聯姻的資本。


富人生的更多,大萌的豬家皇族到最後連財政都養不起了。


題主是不是覺得優生優育才是正確?
其實優生優育並沒有卵用,這個概念只是計劃生育的政治產物。
孩子成不成才,除了家族因素,一面靠天賦一面靠後天的努力和運氣,後面三個因素基本都是父母決定不了的。
假如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就好比你把所有錢放在一支股票上,成敗在此一舉,風險高不高?
假如一對夫妻生了十個娃,十個娃都是敗類的幾率就是零,不可能投了十支股票都虧的毛都不剩,除非遇上股災。十個娃除非遇上天災,不然不可能團滅。
巴菲特老爺子早就說了別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反面教材就是我們當今社會的失獨父母。
題主可以向這些人群諮詢一下,生一個好還是生兩個好。
更一下,回復有很多人認為父母希望子女成才是自私的行為。我只想問一句,就算你變成億萬富豪像王健林這樣,你怎麼不去問問王健林人家父母能沾他什麼光?當一個人事業有成起碼都有四十歲左右,父母至少有六十三四歲了,六十多歲還能沾你什麼光?你有錢有勢能把父母養育你的幾十年時間買回來嗎?父母希望你成才就是單純希望子孫過的好,給你多生幾個兄弟姐妹就是希望父母不在了,手足之間有個依靠。
還有,子女成才是少不了父母投入的大量經歷,我只是想告訴大家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遇上天災人禍,獨生子女一下子就斷了家族延續,子女多的能撿回一條命的幾率更大。這就是冷酷到底的概率問題。
提高國民文化水平要是靠獨生子女政策,那我國政府怎麼又開放二胎了?在目前的科技水平,經濟的發展還是要依靠勞動力的投入,國家的稅收還是要從納稅人頭上出,沒錢你拿什麼提高國民文化水平?沒有廣大的稅基誰給政府納稅?獨生子女政策搞出來大量的養老負擔,要麼大家二胎,要麼就引進移民,不然退休人員國家怎麼養?


《平凡的世界》有這樣一段:

男主人公孫少平的哥哥孫少安,和妻子秀蓮生下虎子的時候,發生了嚴重的爭吵,因為有了孩子,有了家室的完整,就意味著少安要和父母分家。少安心疼年邁的父母家裡少了他這樣一個重要的勞動力,而秀蓮更想「另立門戶」而不是「寄人籬下」。

分家是歷代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古代農民生下的孩子,早晚對家裡有影響,就比如,成家立業的少安,就比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看吧,不只古代,共和國初期也是這個這個狀態呀。

但是,如果我們說的古代農民,就單純是那種世代為農,家裡打死都沒有孩子出去上學的那種。至少,從孩子生下來,到成家之前,他們都稱得上是家裡的財富。

最高票答案里描述的那種和諧畫面,是確實存在的,又回到《平凡的世界》,孫家。

長女蘭花從小操持家務,長大出嫁。(若是收了彩禮呢?)

長子少安天生種地大師,頂天立地勞動力,何況還當了生產隊長。更別提經營磚廠。

次女蘭香穿著姐姐的衣服長大,更是從小就懂事的不得了。

有這麼一家人,次子少平還能出去讀個書啥的。

至於題主的疑慮,有點像現在的社會情況下的錯覺,我覺得,要是城市化進程緩慢又不計劃生育,這樣的現象還會維持。

By the way ,馬爾薩斯早就說了食物和情慾的重要性。(好像有答主提到了)

得吃也得生,生了,不只是幫著吃,還能幫著種不是。

神農嘗百草,別問飽不飽。

白天那麼忙,天黑那麼早。

小明問爺爺:「你們那時候又沒手機又沒電腦,連燈都沒有,天黑了怎麼辦呢?」
爺爺說:「別扯沒用的了,喊你十四叔吃飯。」


不知道你看過少年閏土沒?相信你一定看過。

閏土成年之後,有一番話,最小的孩子也能幫忙了,然而還是吃不飽。

當時可沒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基本上孩子很小就下地幫忙了。也就是說,孩子是生產力。根據我的了解,在機械化之前,玉米地瓜傳入之後,人多了幹活兒的產出一定更多,而且人均產出要比人少了多,消耗卻不會成倍增長。而且在建國以前新生兒以及幼兒死亡率非常高,所以一定要多生才能保證活下來幾個。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兒子少了受欺負。現在很多地方也這樣


在農村,家庭人口少(說男人應該更準確)會受欺負,各方面的欺負,現在很多地方也這樣!


生態學上有k策略和r策略的說法。

專註於自我實現(個人主義),是一種極端k策略,而繁殖癌是一種極端r策略。

k策略怕r策略的數量優勢,r策略怕k策略的質量優勢。

k和r並不是涇渭分明的,我們每個人,都能發現比自己k的,也能發現比自己r的。我們對付不同的策略有不同的手段(雙重標準)。
r策略放棄自我實現而專註於生殖。時間一長,「朋友多多的,敵人少少的」,勝負不言自明。
而k策略對付r策略的竅門是屠殺。人如果跟蟑螂平權,那人必然是鬥不過蟑螂的。實際上,人從來不會跟低等動物平起平坐,而是看到就殺、堅決鎮壓。只有極個別動物符合人類審美和感情需求,被納入人類等級體制,享有高於其他動物的權利。
為什麼「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個體過於優秀,必然引起其他個體的恐慌。一旦質量差距拉大到無法彌補,一些不好的事情就會發生。而群眾顯然也不會對精英的道德水平有什麼過高的指望。那麼對於未崛起的精英,打擊他、把他拉下來,顯然是合理的選擇。
碰到比自己精英的,指責他佔得太多卻不承擔義務。碰到比自己孱弱的,笑話你弱你有理。個人主義者笑集體主義者沒腦子,集體主義者恨個人主義者沒良心。恨人有笑人無。這都是世間常態,無非博弈而已。

兩大策略反覆博弈的結果必然是形成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等級制度,r策略讓出一部分資源給k策略,換取對方不殺少殺,然後各自發展相安無事,或者至少看起來相安無事。「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呵呵。

近代由於人權觀念深入人心,k策略不能屠殺r策略了。k策略明顯陷入頹勢。但這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既然大家都是同一物種,那麼k策略可以吸引、拉攏r策略里相對比較精英化的個體,以起到給對方「減丁」、給己方「增丁」的一石二鳥之效,也就是文化多元主義。而r策略顯然也不會笨到看不出這一點,它也會調整措施,將計就計,給你「摻沙子」、「甩石頭」。未來怎麼樣,只有天知道。


推薦閱讀:

生育鼓勵(補貼)長期來看是沒有用的嗎,為什麼?
一個顏值高的人有一天突然變醜了,或者毀容了,會有怎樣的身心變化?
什麼是騎士精神?
有些老人為什麼要誣陷扶他們起來的人?這是詐騙嗎?
有人擔心身邊人也用知乎,這是出於什麼原因?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社會心理 | 社會 | 進化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