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比歐洲早兩三百年率先掀起工業革命,那世界的發展是怎樣的?

歐洲是18世紀60年代左右開始工業革命的(百度百科),如果中國比歐洲還早兩三百年(差不多明朝)就掀起了工業革命,那世界會怎樣呢?
設想:
1. 中國會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嗎?
2. 如果1成立,中國會去殖民世界上其他國家嗎?
3.如果1成立,中國今天又會是什麼樣子?還是世界第一嗎?
更多設想……

--------------------------------------------分割線--------------------------------------------------
很多答主回答說中國不可能有工業革命,但注意,我這裡是假設,不管工業革命的條件是什麼,我假設中國已經滿足這個條件,並比歐洲早兩三百年掀起了工業革命!只討論假設成立的情況,不討論假設能否成立!


西元1420年,非洲,索馬利亞,摩加迪沙沿海

這是明朝艦隊打算到達的最遠的地方,永樂皇帝也只讓走到這裡,現在, 二百多隻船和兩萬多人,靜靜地等待著返航的命令。

鄭和沉默地站在「清和」號的艦首,他面前,印度洋籠罩在熱帶的暴雨中 。四周一片雨霧,只有閃電剌破這一片朦朧時,艦隊才在青色的電光中顯現 , 「清遠」號、「惠康」號、「長寧」號、「安濟」號……如同圍在旗艦四周紋 絲不動的巨大礁石。眾多的非洲酋長在船上歡宴三天後已上岸,激越的非洲鼓聲從雨中隱隱傳來,岸上棕櫚林中打鼓的黑人狂舞的身影如暴雨中時隱時現的幽靈。

「該返航了,大人。」副將王景弘低聲說。在鄭和身後,站著遠航統帥部的 全體,包括七名四品宦官及許多的將軍和文官。

「不,繼續向前走。」鄭和說。

在統帥部其他人的感覺中,這一刻空氣和雨滴都固了,「向前?!到哪裡?!」

「向前走,看看前面有什麼。」

「那有什麼用呢?我們已證實建文帝不在海外,他肯定死了;我們也給聖上搞到了足夠的珍寶,該回航了。」

「不,如果天圓地方,大海就應有邊緣,大明的船隊應該航到那裡。」鄭和 的雙眼渴望地看著雨霧深處,看著他想像中的海天連線。

「這是違抗聖命,大人!」

「我意已決,不從者可以自己回去,但最多只能帶十艘船。」

鄭和聽到身後有劍出鞘的聲音,那是王景弘的衛士的劍;接著有更多的出鞘 聲,那是鄭和衛士的劍,然後一切都沉默著,鄭和沒有回頭。

象來時一樣突然,暴雨停了。太陽的光柱剌破雲層,天水相連處金光燦爛,顯示出無法抗拒的神秘誘惑。

「起航!」鄭和大聲發令。

西元1420年6月10日,明朝艦隊浩浩蕩蕩,撞開印度洋的滾滾波濤,向好望角駛去。

         ※       ※       ※

西元1997年7月1日,歐洲,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

中國國旗降下後,英國國旗在&<&<上帝保佑女王&>&>的樂聲中升起,在旗的上緣接觸桿頂時,時鐘剛剛走過零點,這時,我們在這塊土地上已是外國人了。

雖有幸參加交接儀式,我也只能站最後排,所以是最早走出議會大廳的。 十五歲的兒子在外面等著我,靜靜地,我們最後看看北愛爾蘭。這是典型的英倫夏夜,潮濕多霧,霧在街燈的黃光中象輕紗般飄過,拂在臉上象毛毛雨。在幽暗的燈光和迷朦的霧中,貝爾法斯特象一個寧靜的歐洲鄉村。這是我度過前半生的地方,一小時後我們會帶著所有的東西離開,但我帶不走自己的童年、青春和夢想,它們將永遠留在這塊寧靜而多霧的土地上。

本來,中英聯絡組要工作到下世紀初,但我還是說服領導,早早調到新大陸去。表面上我給自己的理由是:對自己的前途來說,早走比晚走好;但內心深處真正的理由是:想儘快遠遠地離開一起生活了16年的剛剛離婚的前妻,她雖是中國人,但做為領事館的高級官員,她還要長期留在北愛樂蘭。我已沒希望留住她,就象中國沒有希望留住北愛爾蘭一樣。好在兒子跟我走。

「是你們丟失了北愛!」兒子憤怒地對我說。在兒子眼裡我是國家元首,更準確地說是個不稱職的國家元首。他認為我應該把俄羅斯再分成更小些的幾個國家;他認為我給貧窮的西歐太多的貸款,卻對他們提了太少的要求;他認為許多年前我就不應該讓中東的那些恐怖主義國家和亞洲的某些極權主義國家存在下去;特別是北愛問題,他認為我應該以主權換治權,而不是拱手相讓……一句話,他認為中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正從我手裡丟掉,儘管我是個只有副司級的普通外交官。兒子好象渾身都長滿了咄逼人的精神長矛,這點真象他媽媽,而我的忍讓和孺家風度他一點都沒繼承,反而成了他對我感到失望的原因。他跟我回國不是因為我的原因,而是因為無論如何也不能忍受做為一個外國人生活在北愛爾蘭。

一小時後,運送中國最後一批撤離人員的專機把北愛爾蘭留在下面的濃霧中,我們在夜色中飛向自己的新生活。

「以後我都知道,以前的也都知道,你要沒完沒了,我自己走了,你一個人留在這裡與鄭和做伴好了。」

我們終於離開了古戰場,如果可能再回來,也是很長時間以後了。

         ※       ※       ※

西元1997年7月2日,中國新大陸,紐約

「歡迎到中國新大陸!」海關小姐對我們甜密地一笑,我感到了一種回家的溫暖,但兒子對回國似乎並沒什?感覺。

「明朝船隊首航美洲已有五百多年了,他們還把這兒叫新大陸。」他說。

「一種習慣,就象歐洲人仍把中國人叫洋人一樣。」

「我們早就該再有一個真正的新大陸了!」

「哪兒?南極洲嗎?」

「為什麼不行?」

我暗自搖搖頭。對兒子性格中這咄逼人的進攻性,我已經習慣了,但又時時對此到感到一種壓力。似乎他媽媽的性格越過大洋通過兒子作用於我,想到這兒,我心中一陣酸楚。

我們驅車趕往聯合國總部,很快沿著高速公路一頭扎進了紐約的高樓森林。同來自歐洲的每一個人一樣,我覺得來到了巨人國,一切都那麼大。半小時後我們的車停在了聯合國大廈前。

「這就是我下半生工作的地方了。」我指著大廈對兒子說。

「但願已經十分臃腫的聯合國機構不是又增加了一個多餘的人,爸爸。」

「哈,我該怎樣乾和幹什麼才能不多餘呢?」

「至少,由於多了您一個中國人,中國在聯合國相應地多一份權威。」

「那又怎麼干?」我心不在焉地問,想著是先進去報到呢,還是先去公寓看看新房子。

兒子象往常一樣,又向我提了一個只適合於向國家元首提的建議:「聯合國離開我們每年一百個億的會費就運行不下去,想到這點,增加權威就很容易了。」

「住嘴!我警告你,以後我們生活在聯合國的環境里,你這種話是很讓人討厭的!」

在聯合國大廈前的廣場上,有幾個人在做政治演講,他們都穿著分離主義者的藍色襯衫。每個演講者前面都有一堆各種膚色的人在聽,一個離我們較近的演講者的話音傳到我們耳中。

「……自五百前年明朝覆滅後,新大陸就開始了新文化運動,這以後的幾個世紀,我們一直領導著中華文化的走向,而舊大陸只是戰戰兢兢地跟在我們後面,現在幾乎被我們甩開了,他們的悟性比我們要慢半個世紀!而直到現在,他們還以文化宗主自居。事實上,新大陸到文化現已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的文化,它的淵源在舊大陸,但它是一種全新文化!第三點,在經濟上,新大陸和舊大陸……」

演講者是一個大學生模樣的瘦弱年輕人。兒子衝上前去,把他從高台上一把揪了下來,「閉起你的狗嘴,你個臭分離分子!」他在兒子的手中掙扎著,眼鏡掉到地上摔碎了,「看到北愛的事,你們這些雜種又狂起來了是不是?!記住,北愛是租借地,但新大陸卻是我們的國土!」

「新大陸是印地安人的國土,舊大陸先生。」那個年輕人掙脫了兒子的手,冷笑地說。

「你是不是中國人?!」兒子怒視著他說。

「這得由全民公決來決定。」演講者整整領帶,仍不動聲色。

「呸!做夢去吧!你們幾個兄弟公決不認爹娘,行嗎!?」兒子揮著拳頭說,我趕緊衝進圍觀者中把他拉出來。

「爸爸,他們在這兒這麼倡狂,你不管嗎?!」兒子甩開我的手說。

「我只是個普通外交官,你看看吧,我們管得了嗎?」我指指四周那些穿藍襯衫的人,在這兒他們算文雅,在費城和華盛頓,這些傢伙剃了光頭,胳膊上裹著帶鋼剌的護腕,兒子要是在那裡這樣子可真要遭秧了。

「先生,給您畫張像好嗎?」一個輕柔的、怯生生的聲音從我身後傳來。這是一個白人姑娘,象所有歐洲移民一樣,她穿著很樸素,手裡拿著畫板和畫筆。

第一眼看到這姑娘瘦弱的身材,我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一幅歐洲古典油畫,畫面是一個癱瘓的姑娘在草地上的背影,她渴望地看著遠處的一所小房子,那房子對於她是那麼遙遠,那麼可望而不可及。更奇怪的,我還想起了前妻,不是由於她們的相象,而是由於她們的差異。這個姑娘在生活中所渴望得到的一切,就象油畫中的那所小房子一樣,遙遠而可望不可及,但象畫中的姑娘一樣,她仍膽怯地,同時頑強地在這個冷酷的世界上一點點挪動著自己……

那畫上的姑娘背對著觀眾,但你能感覺到她渴望而動人的目光,那就是現在這位移民姑娘看著我的目光。我心中突然出現一種多年沒出現過的異樣的感覺。

「對不起,我們還有事情。」我說。

「很快的先生,真的很快。」姑娘說。

「我們真的要走了,很對不起小姐。」

姑娘還想說什麼,兒子把幾張鈔票朝她扔過去,「你不就是要錢嗎?別煩我們,走開!」

姑娘蹲下來,默默地把散落在地上的錢拾起來,然後站起來慢慢走到兒子身邊,把錢遞還到他面前。

「如果打擾了你們,真對不起。但我想問問年輕的先生,如果……」她停了好一會兒,很艱難地把話說下去,「如果我的皮膚是黃色的,您還會這樣對待我嗎?」

「你是說我搞種族歧視?」兒子挑釁地看著她。

「向小姐道歉!」我厲聲說。

「憑什麼?這些年他們象蝗蟲一樣湧進來,搶走我們的工作,」

「可是,先生,歐洲移民在新大陸只干你們最不願乾的工作,拿最低的工資。」

「但象你這樣的,還在紅燈區敗壞我們的社會風氣!」

姑娘吃驚在盯著兒子,羞辱和憤怒使她說不出話來,手裡的畫具和錢都掉到地上。

我打了兒子一巴掌,這是我第一次打他。

兒子只愣了一秒鐘,突然興奮地抱住我,「哈哈!爸爸,你早就該有這種氣魄!這才是你在聯合國應該顯示的氣魄!這是你的一個好開端!」

他這出人意料的反應更令我怒不可遏,「滾,滾得遠遠的!」我沖他吼到。

「好,我滾。」兒子很高興地走開了,以為他看到了一個脫胎換骨的新父親。

走遠了還回頭對我打招呼:「一個好開端,爸爸!」

我獃獃在站在那兒,對自己的失態有些迷惑。除了對兒子失禮的憤怒外,這還同這位姑娘在我心中產生的異樣感情有關。我向她深表歉意。並同她一起蹲下來收拾地上的東西。她叫赫爾曼。艾米,英國人,隻身來中國新大陸留學,在紐約州立大學學美術。

她昨天剛到這裡。

「我兒子是在舊大陸長大的,今年才到北愛來。在舊大陸的年輕人中,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在澎脹,象這裡的分離主義一樣,簡直成了一種公害。」

我把散落在地上的幾張畫遞給她,並注意到了她畫夾中的一幅畫,畫面上有個戴著頭燈安全帽,飽經風霜的臉上滿是煤灰的男人,他身後是紐約的高樓群。

「我父親,他是伯明罕的一個礦工。」艾米指著那張畫說。

「在畫中你讓他到了新大陸。」

「是的,這是他永遠無實現的一個願望。我選擇了畫畫,就是因為畫和夢一樣,在其中能走進現實中永遠無法走進的世界,實現永遠無法實現的願望。」

「你的油畫畫得很好。」

「但我必須學中國畫,這樣回到歐洲後才能靠畫筆生活。東方的藝術充斥歐洲,那裡很少有人對本土藝術感興趣了。」

「中國畫應該到舊大陸去學。」

「那裡的簽證很難辦到,費用也太高。學中國畫是?了生活,我最後還是要畫油畫的,我們的藝術總得有人繼承。請您相信,先生,同大多數的英國人不一樣,我不是到中國來淘金的。」

「我相信。哦,你到過故宮博物館嗎?那裡有很多中國畫的經典作品。」

「沒有,我剛到紐約。」

「那麼我帶你去,不,我堅持,作為對剛才那件事的道歉。」

同舊大陸一樣,新大陸的故宮博物館也在紫禁城中。新大陸的紫禁城皇宮建於明朝中期,位於紐約東南部,它的面積是舊大陸紫禁城的兩倍,是一片金袒煌的東方宮殿。

明朝有兩個皇帝巡視過新大陸,並在這座皇宮中住過。艾米很快發現了這裡與舊大陸紫禁城的不同。

「這裡只有一道城牆,卻有這麼多城門,遠不象北京的皇宮那麼森嚴。」

「是的,新大陸是一個開放的大陸,幾百年來接受著不同文化的八面來風。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封建王朝首先在新大陸覆滅。」

「您是說,如果沒有新大陸,你們現在還是一個王國?」

「哈哈,這不一定,但至少,明朝不會是最後一個王朝。」

「鄭和為振興大明朝而遠航,卻把它推向墳墓?」

「歷史就這麼不可思議。」

我和艾米漫步在古代的皇宮中,人不多,我們的腳聲在一個又一個空曠的大廳中回蕩,一根根巨大的立柱在朦朧中從我們兩側緩緩移過,好象是在黑暗中伏視著我們的一個個巨人,靜靜的空氣中彷彿遊動著神秘的幻影。

我們來到了一個陳列櫃前,裡面陳列著許多黃得發黑的歐洲中世紀的拉丁文舊書,有荷馬史詩,有歐幾里得的&<&<幾何原理&>&>、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還有柏拉圖的&<&< 理想國&>&>和但丁的&<&<神曲&>&>……其中很多是15世紀宗教歐洲宗教栽判所的禁書。這些都是鄭和到達西歐後讓翻譯給他讀過的。

我對艾米說:「看,他讀的你們的書,從你們那兒得到了很多他沒有的東西:他有指南針,卻沒有遠航必須的歐洲精確鐘錶;他有比你們當時最大的船還大三倍的船,卻沒有分繪製精確海圖的技術……特別是基礎科學,那時的明朝落後於歐洲,比如在地理學上,中國人仍相信天圓地方的世界。沒有你們的科學,或者說沒有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鄭和不會接著向西航行,我們也不會得到美洲。」

「就是說,我們不象自己想像的那?貧乏。我那些自悲的年輕同胞們應該有您這樣的老師!」

我們更多談的還是藝術,看著博物館中那些中國畫的珍品,我們談中國畫最古老的源頭,談狂草象派和空白派在中國的出現和流行,談歐洲畫派復興的可能……我驚奇地發現我們有那麼多的話可談。

「象您這樣正眼看歐洲文化的人不多了,我永遠為您祝福,真想讓您以後成為看我的畫的第一個中國人。」

艾米說這話可能沒有別的意思,但我的還是有些心跳。

不知過了多久,我們發現剛走進的大廳有些不同,這裡燈光很亮,人也很多。古老的大廳正面,放著一個高大的航天器,那是孔子號登月飛船著陸艙的複製品。從大廳高高的頂端射下幾道多彩的光柱,焦聚到一個襯著天鵝絨的玻璃柜上,天鵝絨上放著許多大小不一的石塊,每塊都標著昂貴的價格。這是中國1965年首次登月時,孔子十一號上的宇航員從月球靜海帶回的岩石標本。

「真美!」艾米感嘆。

「可它們只是一些普通的石塊。」我說。

「不是的,想想它們來自那麼遙遠的世界,包含著多少故事。就象我父親給我的一塊晶亮的煤塊,它在地層深處睡了上億年,這是多麼長的時間,這段時間中能有多少個人生?這些東西就象凝固了的夢一樣。」

「象你這樣能看到內在美的姑娘現在真是不多了!」我激動地說。我買了一塊很小的岩石標本,上面系著一條銀色的鏈子。岩石的一個切面上還可以看到登月宇航員的簽字。我把它送給艾米。她不願收這樣貴重的禮物,可我堅持說這仍表示我對今天不愉快事情的深深謙意,她最後默默地收下了。在她的目光里,我又一次感到了回家的溫暖,真奇怪,在一個移民姑娘的目光里。

出故宮後,我們開著車漫無目的地在紐約亂轉,只是想延長分別的時間。

最後,我們來到了紐約港,隔著一片海水,對面是世界聞名的上百米高的鄭和像。他的一支巨手指著前方的新大陸。現在,天已黑了,我們身後的曼哈頓燈火輝煌,如同一個巨大的寶石切面。無數道光柱集中到鄭和像上,使他成為屹立於海天之間的發著藍色光芒的巨人。

這時,我們身後有人「嗨」了一聲,是我兒子。「我知道你們最後會來這兒。」他說。他走到艾米面前,向她伸出手,「我向你道謙,小姐。那時我心情不好,想想我們是剛從北愛爾蘭撤出來的中國人,您就會理解了。」

「孩子,」我說,「你太鋒芒畢露了,這是不成熟的表現,你該成熟起來了。」我指指面前的鄭和巨像,「他是你最崇拜的人,你認為他是最高大最完美的人。想像他那樣去開拓一切,這也是你形成現在性格的重要原因。但現在,應該讓你看到一個完整而真實的鄭和了。」

「我了解鄭和,我讀過關於他的所有的書。」

「你讀到的都是現代作家們寫的書,他們只寫理想的東西。」

「有什麼不對嗎?」

「比如說,明艦隊航行到西歐已是奇蹟,為什麼鄭和又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從西歐再次遠航,跨越大西洋,發現美洲新大陸呢?」

「鄭和是一個偉大的開拓者,他的每一個細胞都渴望著探索未知世界,神秘的大西洋強烈地吸引著他,就是這樣,爸爸。現在中國的領航者要是有他一半的氣魄就好了!」

「現在的年輕人都這麼認為。」

「有什麼不對嗎?」

「鄭和的某些方面你可能不知道,首先,作為一個男人他是殘缺的,他是一個太監。」

兒子和艾米驚愕地瞪大了雙眼,「你胡說!」兒子說。但很快,他似乎想起了他看過的某本書中的某些暗示,轉身看著巨像沉默下來。

「巴黎戰役後的第二天,鄭和率領八千騎兵進入巴黎,同歐洲各君主和羅馬教皇簽定了那個劃時代的協定。騎馬走在巴黎的大街上,鄭和和他的同行者第一次看到了那些古希臘風格的雕塑,他們看到了波塞冬、阿波羅、雅典娜、阿佛洛狄忒……這些在明朝的土地上不可能看到的男人女人健壯美麗的裸體被塑造得那麼完美,這是西洋文化對他們產生的第一次強烈震撼。對鄭和來說,這震撼更是深入靈魂,他從來沒有這樣銘心刻骨地意識到自己的缺憾,自己的不完美。以後,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憂鬱之中,這迷茫和憂鬱使他感到這個世界越來越陌生,最後,一個強烈的願望在他和所有隨行者的心中出現了……」

「什麼願望?!」

「回家。」

「回家?!」

「回家。這願望如此強烈,以至於他們想走一條更近的路。從歐洲的地理學中他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知道了如果一直向西,就和向東返回一樣能回家。於是,在征服歐洲後不久,明朝艦隊就向西,向大西洋的深處駛去。他們走啊走,走啊走,在兩個月艱難的航程中,一雙雙眼晴望著大西洋天水相連的遠方,盼望著家鄉的海岸在那裡浮現……終於,陸地出現了,但那不是夢中的鄉土,而是一個長著龍舌蘭和仙人掌,出沒著紅種人部落的陌生世界。當他們踏上新大陸時,並不象那些淺薄的歷史作家們描寫的那樣歡呼雀躍,而是抱頭痛哭……鄭和因此一病不起,在新大陸結束了一生。艦隊中很多的船仍然沿著海岸航行,直到五年後,這些船才在白令海峽找到了通向太平洋的路,又過了五年,他們才回到魂牽夢繞的祖國,大明朝日不落帝國的世界才連為了一體。」

兒子面對著巨像長久地沉思著,這可能是他有生以來最長時間的一次沉思,我感到從未有過的欣慰。

「孩子,歷史和生活不是你一直認為的那種簡單的征戰和開拓,其中有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很多需要成熟後才明白的東西。」

「是的,」艾米說,「想想,假如鄭和當年按照最初的計劃,最遠只航行到索馬利亞海岸就返回,後來會是什麼樣子?也許是一個歐洲人的船隊後來首先繞過了好望角,更說不定,另一支歐洲人的船隊還發現了美洲呢!」

「唉,歷史啊,同一個人的命運很相象。」我感嘆到。

「那麼,爸爸,」兒子從沉思中醒來,指指艾米,「她是您的新大陸嗎?」

我和艾米相視一笑,我們誰都沒有否認這點。

我們身後,曼哈頓的燈火更加輝煌,紐約港的水面成了一片跳躍的光海,這又是新大陸多夢的一夜。

(全文完)

——大劉《西洋》


流量黨慎入!!多圖多圖多圖

李約瑟難題_百度百科

李約瑟難題是一個兩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為什麼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中國的政教分離現象、文官選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諸子百家流派為何沒有在同期的歐洲產生?
第二段是: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李約瑟難題的實質內容在於中國古代的經驗科學領先世界一千年,但為何中國沒有產生近代實驗科學,這是關於兩種科學研究範式(Paradigm)的起源問題。

其實不光是中國,整個世界除了歐洲,像阿拉伯,印度,伊朗,這樣的歷史上無比輝煌的民族同樣陷入這個難題。不是中國陷入了停滯,而是歐洲發生了飛躍。

文明的進步,都是經常發生飛躍的,就像赫梯的鐵農具,巴比倫的輪子,英國的蒸汽機。。。而這個必有條件。

大約10000年前開始,人類馴化了植物和動物,並有了農業,就是可以有牲畜莊稼,告別了刀耕火種和茹毛飲血,人類進入定居時代。這個的條件就是要有合適的植物動物來馴化,這個馴化的時間,可能需要幾萬幾十萬年,而有的地方因為沒有好的植物,或許便於馴化的動物,始終沒有進入農業時代。比如非洲很多地方,因為大型動物都是河馬,獅子這樣的兇猛動物,毫無馴化可能,所以就沒有耕牛,更沒有牛車,文明程度基本和從樹上才下來差不多。

不是非洲的黑叔叔不聰明,而是沒有那個自然條件去發展出高級文明。而沒有高級文明就會繼續茹毛飲血,體能好的人就更能活下來,智商高體力差的自然淘汰。於是文明陷入死圈,幾萬年都出不來,如果沒有外來人的文明傳播,基本永遠這樣。

而兩河流域處於交通要道,和各地的交流比較多,這裡發現的大麥,那裡馴化的馬和牛,那裡的輪子,互相交流多了,文明的進步就多了,有了馴化植物和動物,就進入文明,有了輪子馬拉車就可以對外交換,閑人一多,各種制度文明文化就開始出現。兩河流域進入文明時代比我們早一千年。文明一個地方突破之後,就開始對外傳播,慢慢的印度,伊朗,埃及,希臘,中國,都進入文明時代。

巴比倫空中花園,巴比倫輝煌文明的見證,這樣的建築需要極高的數學工程水平

發現沒有?進入文明時代必須要有資足夠的資源,而這個資源很難說在一地湊齊,需要各地的交流來獲得。如果沒有資源或者說資源不足,或者說對外交流不便,文明就會卡死在這個短板上。比如非洲沒有溫順的動物,美洲沒有大型動物,美洲的羊駝根本駝不動馬車,沒有馬車就無法遠行進行商品交換,所以文明程度就會很差。

萌萌的草泥馬拉不動車

那種陷入文明停滯時期的時期,就像一個小島上,沒有動物,只能捕魚,沒有鐵只有石器,永遠不能進入鐵器文明,也就無法進入文明。這樣的島在大航海之前不少。對於中國來說,或者對於地球來說,很可能就是一個更大的島。。。

印度洋安達曼群島的土著人,基本跟才從樹上下來差不多,幾萬年的文明停滯。

就像大馬士革刀,精美無比,但是必須用印度的伍茲鋼才能鑄造,如果你找不到這樣的鐵礦,那永遠也造不出那麼好的刀。人不是上帝,人只能利用自然的資源,大地的恩賜來發展自己的文明,這些資源發展的上限就是人類文明的上限。(隨便說句,現在我認為文明的突破也要靠大自然的恩賜,而不是人力去拚命。就像我認為現在的疑難雜症,比如癌症,艾滋病之類,很可能自然演化出這些病得同時也演化了治病之物,等著我們去發現。)

精美的大馬士革刀,印度伍茲鋼沒有了,然後就失傳了

中國在古代的文明發展程度,或許就是在中國古代的活動空間里的各種生存資源,獲得的某種最高的發展水平,無法再提高了。中國文明是有自己的天賦的,比如竹子,讓中國可以很低成本的使用筷子,而不是手抓,提高了衛生。又比如竹子可以很低成本的製造扁擔,使得山區丘陵的經濟和文明的發展得到了巨大的促進,至今非洲很多地方沒有扁擔,而是用頭頂來運貨物。。又比如竹子正好可以用於造紙,促進文化發展。中國的煉丹術,恰巧就發現了火藥。這樣的例子又很多很多,幾乎都是中國獨有的。這就是在中華文明圈裡的發現。

竹子扁擔,一剖就是一塊搬運的好東西,造價低廉,輕便耐用,是中國文明的巨大促進。

而要再提高,必須要突破活動空間,獲得新的資源。這個,中國古代一直在做,比如張騫帶回了西域的植物,才有了葡萄石榴,帶回了精鋼份,漢朝的武器和弓箭才得以進步。後來引進的占城稻,美洲的土豆紅薯都是一個道理。沒有土豆,中國糧食產量就那麼多,撐死了也不能發展到4億人口。如果沒有這些的話,中國的文明就會陷死在那個圈子裡,你固有的黍米不管怎麼種,糧食產量是上不去的。文明的增長就會緩慢(這有點像現在的論文,很多論文科研發現都發爛了,不管怎麼發都沒啥新意,所以論文灌水,因為科技某個方向能發的就那麼多。)

中國的哥倫布張騫,開拓絲綢之路,大大擴展了漢族的活動空間和視野,永遠值得紀念的民族英雄,從此中國和西亞,歐洲聯繫了一起。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大規模的進入國外,贏得無數財富。
張騫歸來_土豆

玄奘,偉大時代的探索者,他準確記錄了西域的各國,從整個取經路的各地的佛教遺迹,可以深刻的看出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播力量,他代表的中國西行的僧人和印度的來華僧人,深刻體現了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意義。對於一個人來說,能拋棄一切十幾年的遠行,恐怕除了宗教和商業利潤,別無他物。
取經歸來HD-音樂視

同樣,阿拉伯和印度的對外交流,比中國要更方便。阿拉伯的大航海,規模極大,到了那個時代的極限,從伏爾加河,到撒哈拉沙漠,從印度,到西班牙,各種地方的資源都得以調動。阿拉伯打通了整個從西班牙到新疆的貿易路線,所以阿拉伯人發現了咖啡,知道了製作糖的工藝,還有很多很多的先進的東西。就是因為各種資源集中而帶來的文明進步,有了大量的新東西,有了市場財富,閑人就多,一多了就會有巴格達智慧之家這樣的學術機構,自然會發生進步。而同樣,阿拉伯的航海發現,也到了一個極限,他的資源也就是能搞出那麼多文明成果,再也無法有新的文明突破了。

辛巴達航海,阿拉伯探索文明輝煌時代的代表。

巴格達智慧之家的學者,默罕默德說過,智慧遠在中國也要求取,充分體現了絲綢之路的文化科技交流特性。他們是哪個年代的字幕組,把各國的文化典籍科技翻譯為阿拉伯語,彼此交流。

阿拉伯帝國的科技歷史,非常值得研究,尤其是阿拉伯的沙漠駱駝商隊的技術管理手段,阿拉伯航海的技術進步等等,如果能夠理清的話,可以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技術發展有個極其好地認識。

文明發展的本質,就是不斷的交流,互通有無,然後用各地的資源集合起來,去突破新的科技。古代的世界,主要有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沿著這些道路,中國的絲綢,火藥,造紙術西傳,帶來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革命,火藥打破了城堡的防禦騎士變得沒有用處。歐洲用這些技術的發展發現新大陸,征服了新大陸。中國也從絲綢之路,引進了大量的佛教宗教思想,引進了葡萄,占城稻,胡蘿蔔這樣的蔬菜,促進中國的文明發展。

歐洲城堡,在沒有火藥的年代,配上一些騎士,基本上是很難攻破的。這完美的構建了一個封建主的統治體系。

敦煌莫高窟,沙漠邊緣並非是不毛之地,而恰恰是文明交流的前線。。見證那個時代的貿易文化交流的輝煌。當時唐朝最富裕的河西隴右就在河西走廊,就跟今天我們最富裕的是浙江廣東一樣。
紀錄片《河西走廊》主題曲:河西走廊之夢

絲綢之路和中國農耕文明的交匯點,一般都是繁華的大都會,就像海上港口的泉州,陸上絲綢之路起點長安,草原絲綢之路的起點北京。金朝和蒙古定都北京,就像葡萄牙選擇澳門,英國選擇上海香港一樣,那是農耕文明對外交流的據點。這樣的文化技術交流的地方,一定會誕生先進的文明。

在大航海時代的全球化之前,其實經歷了一個半球化的時代,沙漠和草原,就是那個時代的內亞海洋。駱駝和馬匹就是那個時代的海船,沙漠之舟,把撒哈拉沙漠邊緣的廷巴克圖變成了商貿重鎮和文化中心。這樣的城市有很多,北京,長安,平城,布哈拉,利沃夫,喀山,麥加。。。他們都是廣袤無垠的內亞草原沙漠海洋的邊緣城市,他們就像今天的上海香港,紐約倫敦。甚至我懷疑,在兩河流域的文明崛起,很可能也跟他們處於內亞海洋的文明交流有關。

內亞草原,在古代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文化貿易交流,從北京的燕山到蒙古,中亞,南俄,一直到烏克蘭,羅馬尼亞,匈牙利。草原上是一片英雄地。

廣闊無垠的歐亞草原,在古代就是通途的交流大道,貿易往來。

游牧民族發明的肉乾和奶粉,可以讓人放心遠行,而不需要擔心補給問題。肉乾奶粉用水一泡,就可以補充能量和蛋白質,各種營養。這個發明,就像是大航海時代的指南針,檸檬汁。

跨越撒哈拉沙漠的貿易通道駱駝商隊聯通了非洲南北,彼此連接的貿易。
Trans-Saharan trade

今天這些駱駝商隊依然活躍在撒哈拉沙漠

沙漠邊緣的文化貿易中心廷巴克圖,非洲南部農耕文明和沙漠貿易路線交匯地,當年整個撒哈拉以南的文化貿易中心,這些土壘起來的清真寺學校見證了當年的輝煌。他就像我們的莫高窟一樣。

這是蒙古俄羅斯邊境的恰克圖買賣城,晉商收購中國的茶葉,通過蒙古草原到恰克圖和俄羅斯交換貿易,買入貂皮之類,俄羅斯再把茶葉通過草原送往歐洲。你可以看到買賣城內堆積如山的茶葉,買賣成一時輝煌,他是當年的義烏小商品城。

買賣城的牌坊,表現了裝貨,駱駝過草原的場景

農耕文明和草原絲綢之路的交匯地,中亞文化貿易中心,布哈拉,阿凡提的故鄉,有「智慧的布哈拉」、「博學的布哈拉」(指有龐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和許多著名的詩人和科學家)之稱。

阿凡提,原名霍加·納斯爾丁,他的故事流傳於從摩洛哥到中國的廣大地區,他就是絲綢之路文化文明交流的最好代表。那個年代有無數的商人,學者,僧侶在絲綢之路來往,互通有無,各地文明大幅進步。

蒙古通過打通整個歐亞的貿易文化路線,歐洲和中國第一次獲得了文化交流的機會。歐洲人有了第一次前往中國探秘的機會,其中誕生了伯朗嘉賓,列班掃馬。而回回炮,是一個波斯人獻給忽必烈的,這充分體現了蒙古帝國調度全球資源的能力,蒙古人用它打破了襄陽城,征服南宋。而在絲綢之路另一邊的卡法,蒙古人把大量的鼠疫屍體投入城內,從此鼠疫在歐洲大規模傳播,歐洲人對宗教的信仰崩潰,人口逃難而不再拘泥用城堡依附封建主,最終瓦解了整個歐洲的封建制度。

草原貿易路線和農耕交匯的波蘭,正好處在歐洲和草原貿易交流路線的交叉點,利沃夫,克拉科夫,維爾紐斯這些城市,都是對外交流的通道。在和草原民族的交流(ZHAN)中,他們學會了什麼叫騎兵,從而舊的騎士,演變成了波蘭特色的翼騎兵,在歐洲稱霸一時。
1683翼騎兵大勝奧斯曼

這些技術文化的交流的便利讓波蘭成為當時歐洲最文明富裕的國家之一,最後誕生了哥白尼,就像日本因為靠海而獲得更多的技術文化交流,最終誕生了福澤預吉一樣。波蘭的翼騎兵,很可能就像日本的織田信長從海上的葡萄牙人學到了火炮技術,薩英戰爭的日本人學到英國的火炮和造船技術的先進一樣。地緣的優勢讓他先知先覺。

毀滅君士坦丁堡的烏爾班大炮,中國的火藥加上歐洲的冶金術,改進後的大炮,轟踏了君士坦丁堡千年不破的城牆。塞爾柱突厥人正好是草原民族,從絲綢之路獲得的技術傳播,隨後他們開創了偉大的奧斯曼帝國,文明文化一時無二。

歐洲人發現美洲之後,開始了大發現,西班牙大帆船代替了駱駝和商隊,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工具。隨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新大陸新航路開闢了,當年輝煌的陸地貿易讓路於海上貿易,無數路上的輝煌的城市和帝國就此衰落。當年無比輝煌的陸上的布哈拉,大不里士,君士坦丁堡衰落了,當年甚至不在大西洋航線上的威尼斯也衰落了。

大量的新東西發現了。比如土豆紅薯等等,有了土豆,德國英國這樣的地方本來氣候不好,不適合農業,變成了能養活大量人口的地區,人口多了就開始了各種發展。而大量的海外市場,需要大量的工人勞力,對工作效率有了需求。對紡織機的不斷研究,有了珍妮紡紗機,對金屬的研究發明了鏜床,可以鑽出圓形的缸體,同時,新大陸發現了橡膠,解決了漏氣的問題,各種條件齊備之後,就發明了蒸汽機。換言之,蒸汽機本質就是新大陸發現的各種資源,而帶來的文明成果。正好英國的煤和鐵非常集中,於是工業革命滾滾向前。

魯濱遜漂流記,英國商人走遍世界,各地歷險而傳奇,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英國的獲取全球資源的精神。

80天環遊地球,隨著工業革命的進步,人類環球變得非常迅速,裡面用了火車,輪船,熱氣球,馬車,汽輪等等交通工具,充分體現了工業革命的成果。這些帶來的貿易,文化,經濟的交流紅利,都被掌握這些的殖民者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和文明崛起。

殖民者的大尺度活動,把世界資源變成一體,贏得巨大紅利。比如巴西的橡膠到了南洋,大量種植,於是輪胎得以鋪開有了汽車,非洲的咖啡到了牙買加,成了全世界最好的。邁索爾的火箭,被英國研究後,進步成了康格里夫火箭。達爾文週遊世界,發現了物種的差別,寫出了進化論。英國殖民者發展的過程,其實就是調動全球資源掌握的紅利,這個資源不光是植物動物,自然資源,更是市場,人口,文化積累等等。英國的工業革命突破,和兩河流域的農業突破很像。

達爾文到南非,印度,澳洲,南美,發現各地的動物不同而提出了進化論,只有英國這樣的全球帝國才能誕生這樣的人物。

今天橡膠原產地亞馬遜的橡膠工人,橡膠一個是推動了蒸汽機的發現,另外還促進發明了輪胎,導致了汽車時代的到來。是對工業革命貢獻最大的植物之一。當年的橡膠種子被英國人偷出來,到了英國殖民地南洋種植,南洋的華人開始財富大爆發,當年的番客就是富人的代名詞,隨後上海就爆發了巨大的橡膠投資潮。我們偉大的常凱申先生,就在這次橡膠股票投資潮里徹底破產,走上了革命之路。

HSBC,滙豐銀行,也就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當時因為從印度種植鴉片,賣到中國,香港和上海,很多金錢需要管理,自然就誕生了。後來因為貿易賺頭太大,慢慢走向全世界。。。至今香港滙豐的董事也有幾個是鴉片販子的後代。當年滙豐就是給鴉片販子X錢的。。。

上海外灘的沙遜大廈,當年的英國殖民地的猶太人,販賣鴉片起家,舊上海的首富。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上海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城市,變成了中國的經濟中心,各種文化貿易技術隨後發展起來。這裡變成了中國的工業中心中國的造船工業在這裡發展,電影中心趙丹在這裡出名。。隨著貿易路線的轉移,當年在草原絲綢之路輝煌的晉商最終衰落。

立頓紅茶就是當年英國收取全世界的茶葉資源而發展,太古輪船是當年英國的貿易船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大家都可以慢慢的去挖掘。

其實個人也是一樣,人走得多,自然見得多,那麼對世界的觀察,就更加宏觀,也更加可以發現商業機會(商業是什麼,不就是互通有無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也。當年的中山縣,也就是澳門的那個地方,上海開埠之後,幾乎全是這裡的人去上海經商,上海的幾大百貨公司都是他們開的,這其實就是幾百年和葡萄牙這樣的海外殖民者不斷交流學習的結果。廣東人和海外交流最方便,最多,所以有了帶來紅夷大炮的袁崇煥,山寨了基督教的洪秀全,散播變法維新的康有為,學習歐洲搞革命的孫中山,引進洋人火車技術的詹天佑。當時的兩廣人遍布世界各地,彼此交流激蕩,帶來了南粵的輝煌。同樣,印度也有這樣的一個族群,就是帕西人,名人也是層出不窮,包括塔塔公司,義和洋行的創始人,舊上海市首富沙遜,聖雄甘地。

絲綢之路大交換和哥倫布大交換,都是可以寫好幾十本厚厚的大書的,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我們不經意的文化,產品,公司,事件,都是廣闊的貿易文化交流所帶來的蝴蝶效應。

過去的城市和文明的興衰,跟商路貿易都有很大的關係,貿易的本質就是調動全球的資源,集中到一個地方促進文明發展。香港上海的崛起就是因為大陸文明的對外貿易路線卡在那裡,新加坡就是因為貿易路線在那裡,紐約芝加哥舊金山等等無不如此。。。中國古代的淮陰,就是南船北馬的地方,後來運河貿易路線失去就衰落,石家莊鄭州,無不是鐵路貿易路線造就的輝煌。香港新加坡的興起和布哈拉這樣的大陸型貿易城市衰落是同時的。。。上海香港的貿易商人崛起,和山西晉商的衰落是同時的,有了貿易就有錢,就會有金融,各種資源人才市場都會集聚,文明自然那就會發展。

而在過去絲綢之路交流中無比輝煌的中國,偏偏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的文明大交流,或者說不在一線。土豆把德國英國這樣的不毛之地變成了人口密集地,紅薯也讓中國的人口爆發增長,美洲的白銀交換大量的中國瓷器,茶葉到歐洲。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中國不是大航海的一線參與者,都是二手傳播的,那種美洲發現的各種東西,基本都在歐洲運用了幾十上百年才進入了中國。比如辣椒,煙草,西紅柿等等,至於橡膠這樣的工業至關重要的原料,直到解放後才進入了中國。

換言之,中國文明很難在沒有西方的影響下,大規模進入現代社會的可能。因為資源不夠,文明稟賦不夠。或者說會非常緩慢的進入現代社會,幾百年幾千年,但是因為世界是平的,別的國家一旦先進入現代社會,就會欺負你,被動讓你進入現代社會。有的國家比如中國頂住了,進入了現代社會,有的原始部落頂不住,就被滅亡了。

而沒有進入現代社會就一定會陷入馬爾薩斯的循環,中國就一定會周而復始的王朝更替。頂多,有時候是內生的流民造反,有時候是外部的入侵。中國真正擺脫馬爾薩斯,是引進的西方的化肥生產線,從此工業能力超越了土地產量的極限。

那麼,這個地球的資源底線,發現的極限是在哪裡?難道大家沒有發現最近的幾十年,技術已經停滯了很久了么?以前是汽油發動機,現在還是。。以前是飛機,現在還是。

我很懷疑,我們的地球供應的資源可能讓人類的文明只能到一個程度,很難飛出地球。就像以前的小島人無法走出小島一樣,等著更高層次的文明來帶領我們進入更高層次。

所以,中國文明的停止也沒啥奇怪的,是人類歷史的通例,文明突破才是罕見的。要真正的擺脫這個,就是要大發現。向外星大發現,向海底大發現,向地底大發現,向北極南極大發現。甚至現在的互聯網時代,也是一個大發現的時代,多交流,向全世界尋求各種資源,比如動物植物,文化經濟資源,甚至更多層次的思維方式,智力資源,組織資源。

另外,隨著陸權的崛起,中國的鐵路可以獲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資源調度能力,就像古代的內亞草原沙漠的駱駝和馬一樣。古代中亞的那些歷史名城,正等待著中國鐵路帶來的商機實現復興。中國應該說天生是一個陸海雙體國家,不管是陸權海權我們都會有利,現在對陸權的發展必須十分重視,亞歐大陸內部的資源人口各種東西,一點不比海上的少。李鴻章說過中國古代是自西北而東南,近代是自東南而西北,深刻揭示了陸權海權轉化的力量。本質來說,海權時代的日本,四小龍的崛起,本質和陸權代的匈奴,突厥,帖木兒是一樣的,都是從更多的文明交流里獲得了更多的發展的資源。正是在這場大變之中,中國憑藉從海上獲得的先進的技術文明,完成了從唐朝之後就丟失的新疆,內蒙,西藏的統治。否則,左宗棠到新疆的一戰,只會重複當年高昌回鶻的悲劇。

即使今天,中國對世界的認識,對世界資源的把控,對國際貿易的深入程度,也是遠遠不如西方的,雖然我們人口多,也很可能會陷死在中華文明圈裡。你看西方學者對於世界各地的文化,語言歷史,特產,經濟的研究,走遍世界的國際貿易,對全球人口和思想的那種傳播。他們文明經濟發展的那種空間和深度,比我們大太多了。他們的研究早就是全球宏觀的思維,大洋洲,南美,非洲的研究比我們深刻太多,獲得的資源和發展能力也強太多。

在我觀點裡,不是制度文化推進了技術工業的發展,而是相反,因為技術工業的發展,各種原來的制度文化已經不適合了,所以才有了制度文化的變革,制度文化的變革往往的後發的,你硬套一個工業時代的制度到農業時代是不合適的。對於印度來說,因為長期固守南亞次大陸,沒有新的商業貿易的發展,就會形成高水平的均衡,種姓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最穩定的制度。各個階層安分守己,穩定了幾千年。而中國也有高水平均衡的跡象。對於一個內斂固守的文化,其實都是外部環境引起的,你一個人遠航,遠行,九死一生,很難說你到底是發現美洲,還是夸父追日。中國夸父追日的故事,很可能就是古代中國人遠行而死於非命的代表。中國的這種地理環境,造就了某種內斂的文化。而一代真得出海和遠行有了巨大的商業利益,中國人很快就會又膽子大起來。

比如說,秦朝的崛起,跟廢除井田制和大規模的水利道路的基礎設施有關,而這一切的根本就是鐵制工具的發明,而我懷疑就跟秦國靠近西邊的中亞地區,技術傳入比較容易有關。有了鐵制農具,有可以大規模鋪開耕作加上牛耕,農民的個體就可以種植糧食,所以井田制毫無必要了(在夏商周因為農業的不發達,農民依附井田制是最好,從而構建了一個無比穩定和諧的制度也是老子夢想的制度),農民解放出來,由政府統一組織起來建設大工程。有了鐵制農具,才能修建秦直道這樣的工程,才能修建鄭國渠和都江堰這樣的工程。有了這些工程,秦國的灌溉面積大幅增長,國力大幅增強。

戰國鐵農具,今天不起眼的農具在當時是了不起的進步。鐵制農具,就像今天的拖拉機耕田,挖掘機那樣的偉大變革。

都江堰是世界水利的奇蹟,2000年來仍然在灌溉我們的成都平原。他所代表的鐵制工具的進步,和組織工程的形式,深刻的反映了技術進步對人類社會制度的變革。今天我們中國擁有的人類歷史最強大的工程能力一定要多向都江堰取經,去建設當代的都江堰。

我們中國要崛起需要去獲得真正的一種突破資源,就像以前的馴化牛,橡膠,鐵具那樣改變人類的文明成果,陷死在現有的圈子裡,是毫無任何可能突破文明的。如果能發現一種新的元素,像鋼鐵一樣硬,而又像木頭那麼輕,我們的文明又可以進步一個台階。。。

下面有人說石墨烯,請注意,人力製造的東西我覺得很難比得上自然的東西,往這方面努力我感覺有點問題。。其實我的意思,中國印度阿拉伯在古代的文明也不算停滯,只是發展緩慢了,然後就進入了一種高水平的均衡。印度中國這樣的發展,進入工業社會也是有極小可能的,只是沒有那麼快。非洲的黑叔叔,給他個幾億年,說不定也能慢慢的變成現代人。但是世界是彼此競爭的,別人稍微領先一點,就立馬把你吃掉了。

歐洲是發現了新大陸,大量的新東西發現了造就了文明的大突破,就像橡膠這個東西,如果不是天然發現,而是用自己去攀科技樹去研發這樣的一個東西,那怕是很費時間和精力的。土豆紅薯這個東西,如果不算天然發現,在中國舊時代里用改進大米的做法來提高糧食產量,那也是很困難的。今天我們這麼厲害的農業科技研發,畝產也就是一噸而已,遠不如紅薯。這就像當年的竹子,如果沒有竹子,你要找個東西來做筷子做竹簡做扁擔,那個成本會大幅提高,會嚴重的影響文明的發展。沒有這些文明的發展程度自然也就低了。大自然是一個大系統,是一個比超級計算機強大一億億億倍的系統,他演化的東西比人厲害多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充分的利用這個大系統所演化出來的一切資源,去發現利用他們。這比我們人力要效率高太多了,也就是所謂,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引用高曉松的那句話:歷史不是鏡子,歷史是精子,犧牲億萬才有一個活到今天


附記:文明交流的副產品:安祿山,蒲壽庚,白彥虎。。

文明交流,往往也有正反兩面,這個世界上,文明是經常被野蠻征服的。因為海外來得人,往往關係龐大,他們可以通過這個關係網獲得巨大的商業收益,他們壟斷的是信息的交換權。當年的唐朝長安,高利貸幾乎全部被回鶻商人壟斷,就是因為他們是絲綢之路上的活躍者,關係非常特殊。而安祿山這樣的人,也是絲綢之路帶來的武將,他們強大起來之後就會有欺壓漢人當主人的思想。安祿山的造反,和蒲壽庚白彥虎的造反有一定的相關性,都是有巨大的外來人口或者外來勢力外來思想的控制下得一群人對抗中央政府的行動,而這些人因為長期在中國,已經掌握了中國的文明成果,加上他們先天的野蠻特性,造反會破壞力很大。這是文明交流的副產品,不可避免的,後來明朝清朝的海上貿易,都嚴禁外來人口在港口長期定居,就是這個歷史的教訓。

歐洲美國,,現在大家自己想


牛逼過,傻逼過,被吊打過,奮鬥追趕過,再牛逼,這才是好劇本。


不管你怎麼假設,中國不可能率先工業革命......


題主說的完全不可能,因為從問題就可以看出,題主不明白什麼是工業革命,也不明白中國的政治,組織,經濟,我對於這種假設沒有興趣,我所要回答的是,為什麼中國一直無法發生所謂的工業革命,而歐洲,尤其是英國會率先開展工業革命。本人現在癌症晚期,身體狀況實在不好,不過本人的專欄馬上就要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論述,先佔著,過幾天直接把專欄隨筆放在這吧


逆歷史車輪嗎……

那倒不如想:當鄭和的艦隊裹挾著歐洲僕從國的舢板海軍滿身泥濘的走上美洲沙灘時,面對他們的是阿茲特克皇帝所率領的線性步兵方陣和印加皇帝最引以為傲的長弓兵們。

「那些傢伙從哪裡來?他們胯下的怪獸是什麼?他們是長在一起的嗎?」一位美洲士兵問。

將軍則搖了搖頭:「不清楚…工程兵的滑道做好了沒有!讓羊駝們趕緊把巨型火炮拉過來!」


工業革命造成人口大量失業,這些人口可以補充軍隊,進而開疆拓土。
但敵方的火器太過強大,明帝國不得不狂點火器點。
與此同時,蒸汽機的應用強化海軍的遠洋能力,政府高層也對海軍重視起來,但由於大型木料不足,於是就研發製造了鐵甲艦。並向向馬來亞、澳洲拓展,非洲歐洲派遣兵員等等。因為地球是圓在朝中已經是主流意識,由東方向美洲拓展便達成了共識,於是有了兩路,一路向北,走白令,一路向南,走澳洲,由於歐洲人的大屠殺,當地人十分敵視外來人,但憑藉明滅歐、殷商遷美、山海經(這是由於思想的迸發,大量民科層出不窮的結果)。表明了明人和當地人是一家,於是軍民一家親,世界統一了。這一過程中明帝國已經來到了太空時代。
世界統一之後,時任皇帝覺得自己功績好比秦始皇,於是開始策劃建立其銀河防線,派遣超級宇宙戰艦去太空深處尋找長生不老葯,自己則滿世界旅遊(因為家裡在裝修,以亞洲為核心的宮殿群,而且一步一樓,兩步一閣)。

後來,就用新中國甄誼的《過明論》來說:
名字皆為漢名。

 明聖帝據長城之固,擁中國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天下,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工君佐之,內立法度,務工業,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群國。於是明人拱手而取中國之外。
  聖宗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中南半島,西舉印度、連奧斯曼土耳其、阿拉伯,東割美洲之地,北收韃靼之郡。諸國恐懼,會盟而謀弱明,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奧斯曼土耳其有孟嘗,俄羅斯有平原,英吉利有春申,法蘭西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普魯士、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阿拉伯、愛爾蘭、義大利、希臘、烏克蘭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尚、徐越、蘇赫、杜秦之屬為之謀,齊最、周明、陳滑、召軫、樓景、翟緩、蘇毅、樂厲之徒通其意,吳臏、孫起、帶良、倪佗、王忌、田廖、廉奢、趙頗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明。明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明無虛發彈丸之費,而天下諸國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明。明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庄襄,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明二十世,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兩極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上取月球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外星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甜天築長城而守藩籬,卻M78七百萬光年。奧特曼不敢南下而打怪獸,士不敢舉槍而報怨。於是廢先帝之道,焚天下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北京,銷鋒鏑,鑄以為高達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炮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二十世之心,自以為中國之固,銀河要塞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二十世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中山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翟、墨尼之賢,陶頓、猗朱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明,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天下豪俊遂並起而亡明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中國之地,長城之固,自若也。中山之位,非尊於奧斯曼土耳其、俄羅斯、英吉利、法蘭西、義大利、阿拉伯、西班牙、荷蘭、韃靼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核彈中子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明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長城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中篇
  明承天道,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天道卑微,舊強既滅,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國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今明面天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
  二十世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並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
  今明二十一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里;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
  十八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永樂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然後奸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見終始不變,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於戮者,正之非也。是十八世之過也。

下篇
  明兼諸國天下三千餘郡,山海關關,據險塞,繕甲兵而守之。然中山率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手持核彈,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明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閉,導彈不刺,機槍不射。民國深入,戰於雁門,曾無藩籬之難。於是天下諸國並起,豪俊相立。明使章漢將而東征,章漢因其三軍之眾,要市於外,以謀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見於此矣。子嬰立,遂不悟。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天下雖亂,中國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
  中國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太祖以來至於二十一世君,常為諸國雄。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明矣,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明雖小邑,伐並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諸國起於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親,其民未附,名曰亡明,其實利之也。彼見明阻之難犯,必退師。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內。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救敗非也。
  二十一世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十一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明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先帝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內閣、錦衣、民議司,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諸國從;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故明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故太祖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絕;明本末並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
紛紛擾擾2000年以後,一切又從頭。


果然我的逗比屬性已經在知乎敗露了么,經常接到what-if類的邀請……

-------------------------------分割線-------------------------------

要回答中國率先實現工業革命會怎麼樣,其實可以很簡單。但為了解釋為什麼會那樣,我就得說上一匹布那麼長了。

1. 首先第一點,為什麼會出現工業革命?(哇擦,這是一個巨大得足以寫出一摞能夠砸死人的書的話題。)

工業革命是生產力上的革命,是以大規模的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生產。生產力的極大的發展,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產品的極大的豐富,而這些產品理應能銷售出去,否則投資建設的商人就會因為虧本而放棄工廠,至少是不會琢磨著如何發明、改進機器來提高產量。

但這一點對於中國是很不利的。中國的超穩定的基層社會結構,在至少一千多年的歷史中都沒有產生太大的變化;不管上層結構如何紛繁複雜,王朝宮廷換了一茬又一茬,頂層政治制度變了又變,但底層的變化始終不大。在長達千餘年的接近於停滯的農村生活中,男耕女織為代表的家庭小農經濟始終是主流;在這種社會制度下,單個家庭所需要的物資幾乎都可以由家庭內部成員提供,同時近於赤貧的農村家庭也無力負擔更多的需求。這種情況下——正如清朝中後期,起初興緻勃勃地準備大展拳腳的西方商人們,來到中國卻很尷尬地發現的那樣——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強大的生產力在中國,其實是多餘的。

當然這並不是真正的多餘。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意味著即使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拜託赤貧狀態——比如有少量耕地的農民,或者城市中有個小店面的小商人——他們的需求也足以讓投資者獲得豐厚的利潤。在中國,明朝中後期江浙一帶的規模作坊,正是表明了中國社會上存在著相當的需求(以及相符的消費力)。只要機器製造的商品能有更低的成本——正如我們所熟知的,清朝晚期至民國時期所發生的那樣,日本產的洋紗比中國產的還要便宜,質量也好,從而使得江浙地區的織造企業大量破產那樣——工業革命就遲早會出現:先是有一定的消費能力的中下階層,其後擴散到下層民眾中去,以摧枯拉朽的姿態毀滅前現代的手工作坊方式。

所以,中國如果要想能率先發展出工業革命,首先就必須要有一個適當的市場。

如何出現這樣的一個市場?以下是腦洞時間:

  • 首先,需要有穩定的糧食供應。諸如番薯或者土豆等優秀的糧食作物應該能夠迅速進入中國,並且展開大範圍的栽種。番薯、土豆需要的人工照料較諸水稻要遠遠少得多,並且可以在相對貧瘠的地方獲得不錯的收成(參考歐洲的愛爾蘭和德意志北部地區),從而供養不斷快速增加的人口。人口越多,原有的小農經濟能提供的產品的缺口就越大,從而使得商人進行投資建設工廠的動力越大;
  • 其次,要有穩定的氣候條件,至少是穩定的政治條件。中國作為典型的季風氣候區,真正風調雨順的年頭並不多,同時因為季風的影響,水旱災害幾乎總是同時發生。如果氣候不夠穩定,那麼至少要有一個穩定的政府,組織賑濟。畢竟當一個人的尊嚴只值一碗米飯的時候,幾塊能夠裹身的破布就已經足夠了,穿上一身乾淨整潔的新衣之類的完全就是痴人說夢。

2.工業革命的前提。

回顧一下現實。工業革命中,最耀眼的明星當屬蒸汽機;但我們必須記得一點,那就是歐洲早在中世紀就已經大量地利用水力從事生產(水力磨坊,水力鑄幣廠等);早期的蒸汽機的發展只不過是為了解決水力機械使用上的不便而已(諸如必須緊靠河邊建設;枯水期會難以運作;等等),而機器本身卻是已經早就存在了的了。另外一個作為工業革命時代的象徵的鐵路,實際上在歐洲的礦山裡也早已經有所應用,內燃機車只不過是替代了馬匹的畜力。

工業時代並不是像魔法那樣,念幾句咒語、吹一口仙氣就能變出全套的機械出來的。

但這裡有個問題。東亞地區作為傳統上的水稻種植區,一向是人口密集聚居區。一個很顯而易見的問題,人多意味著勞動力價格低廉:同樣一件事情,添置房屋、建造機器,未必能比到街上吆喝招徠幾個苦力來得划算,之間的成本孰高孰低,是任何一名商人都必須精打細算的。

很遺憾的,我們在現實的中國並未發現大規模運用機械的例子。相對的,在歐洲中世紀,一名領主只要土地上有河流,他就必定熱衷於在河邊建造磨坊;一座水力磨坊就是一顆長青的搖錢樹,附近的農民都得把糧食拿來,付費碾磨。當工業革命的第一縷曙光開始照耀在地平線上的時候,正是這些領主,會有動力把自己的水力磨坊升級成更大、更快、更好的磨坊,從而為蒸汽機的出現鋪平道路。

換到中國,如果中國想要有這一點,就必須要有相應的社會結構的變化。相比之下,我覺得安放在江南地區,會是比較妥當的。但在讓江浙擁有使用機器的傳統的同時,我們還得先想點法子,弄走那多餘的人口,否則江南地區的地主鄉紳,依然會傾向於找幾個長工來推石磨。

3. 工業革命的動力。

煤也好,鋼鐵也好,乃至於蒸汽機的技術也好,這些都只是工業革命的前提,但並非工業革命的動力。商人追逐利潤而生,只有產品有可觀的利潤,商人才會願意去投資,去冒險。

提升利潤有幾種方法。其一是產銷的不對稱:這一點在中國如此遼闊的國家,並不成問題。中華大地,物產豐盛,只要有毅力,有勇氣,總能將一地的物產運送到另一地,從而賺取利潤。其二是風險。商品販運的過程中路途越艱辛,則價格越高昂。而風險又無非天災人禍:跑船的遇上暴風雨,跑路地的遇上土匪官差。其三是成本,但這一點在我們所設想的情況中並不重要:因為我們目前討論的是有無的問題,等到形成一定規模後,成本才會是問題。

所以我們能指望的就是風險二字。但由於第一點,我們需要穩定的政府,來維持我們所需要的高速度的人口增長;而一個穩定的政府,既然能有效建立起災害應對的機制,自然也就能建立起一個有效的治安體系來,於是盜匪什麼的就不用提了(同時我們也把革命、起義之類的勞什子都一併排除掉了)。

但是我們還有方法,那就是我們有不止一個政府。我們要求的只是穩定的政府,但從來都沒要求「政府」這個詞必須是單數。這實在是一個簡潔明了的好方法:地方之間的貿易壁壘(比如國內關卡)、或者國家之間的對峙,可以極大地抬升商業風險,但又不至於像盜匪兵禍那樣完全失控而不可預料。同時分裂的局勢可以讓一定數量的人口從軍,脫離生產:需求上去了,供應下來了,我們的工業之夢,有救了。

還記得第二點我們說過什麼的么?我們得弄走多餘的人口。You Are Wanted, America —— Urrr 我是說 China —— Needs You! Go and Enlist at the Nearest Recruit Station!(等等,為什麼古代中國的徵兵廣告用的是現代英語???)

但是考慮到我們希望的是「中國」,我們依然希望這是一個國家,而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文化上的概念(一如統一前的德意志與義大利),更不希望中國就分裂成跟歐洲那旮瘩一樣亂七八糟的一團。那麼我們就稍作修改,讓這時候的中國有著形式上的統一,但是地方實力派互相牽制。簡單來說,就是類似於春秋時期,天下共主,但各懷鬼胎。

4. 工業革命的地點

雖然蒸汽機本來是想用來替代水力機械,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替代性究竟有多強,都是十分可疑的。且不論早期蒸汽機自身的可靠性和效率問題,單就所需要的大量燃煤的運輸,本身就使得蒸汽機本身必須靠近港口(即使到了現代,依賴燃煤的火力電廠的選址依然偏好於沿河),而且蒸汽機需要持續消耗大量的水,這也迫使蒸汽機旁邊必須有充足的水源。

縱觀全中國,能符合這一條件的只有長江和沿海地區了。中國不比歐洲,擁有著地中海這麼優秀的內海,可以建立起密如蜘蛛網的航線;但中國自己本身也有著一條高速公路般的長江,可以用來作為商品運輸的有力保證。

但可惜的是,在古代,長江只有中下游適合通航。為此我們要稍作修改,把三峽給修平整,用各種鬼斧神工把阻礙通航的礁石拿走。由此我們得到了一條貫穿中國數個主要經濟圈(江浙、湘鄂、巴蜀)的超級公路。

鑒於我們有足夠的人力,開鑿貫通南北的運河也不是問題。

因此,我們所期待的工業革命,經過我們的這些修改,將很可能會在江浙一帶首先展開。但我們還差點。

5. 工業革命的思想保證

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儒家思想,鼓吹士農工商,這對於引發工業革命是很不利的。必須去除。同時去除的還有法家(依靠嚴刑峻法建立一個整整有條、全國統一的社會)、道家(無為而治)、墨家(重視、鼓吹農業)等等。這些奇形怪狀的思想流派可以存在,但不能成為主流。

社會的主流思想,應該是財富是可以接受的;個人獲取財富是值得肯定的;作為一名成功的商人理應受到社會的尊敬。簡而言之,就是流行個人主義:崇尚個人的成功,追求個人的價值,而不是存天理,滅人慾,也不是「時刻保持和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高度一致」。

但我並不是說要流行拜金主義,一切只向錢看,完全追求物質財富。個人主義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從商獲取財富是其中之一,但並非唯一:對於我們孜孜以求的工業化,這很重要。

思想上的寬鬆,以及富裕階層的出現,使得研究些「奇技淫巧」的人也多了起來。對於即將來臨的工業時代,這些整天瞎鼓搗些沒用的東西的人,將會是新時代的探路者,理性與科學的先驅。他們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弄出來的成果,將會成為日後大眾眼中習以為常的常識,並且成為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堅實的地基。(抱歉這段跑題了……但我一直很感慨,極端世俗化的中國人使用的是嚴絲密縫的道德體系,而在歐洲中世紀首先打開理性之窗的卻是侍奉上帝的僧侶們。)

第三點中的政治分裂,將會有助於思想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經世致用的學派將會從中脫穎而出,並且鼓勵著日後的工業化時代的人們不斷探索前進。

6. 工業革命的推手

歐洲盛行航海,而航海的高風險性催生了歐洲發達的金融、保險體系。這點對於現實中的工業革命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畢竟有好主意、好技術、好產品的創業者通常都極度缺乏資金,一個完善的金融體系可以極大地助力工業革命的發展。

但這一點對於中國問題而言並不算嚴重。宋朝時中國即有興盛的民間金融業配合第五點,這個金融業遲早會壯大起來,並且會逐漸不再滿足於收取利息的差額,而是熱衷於發掘未來的增長點。在這個問題上,政府所要做的僅僅是不要瞎搞而已。

7. 工業革命的實現

好了,我廢話了這麼多,估計台下已經鼾聲響如天雷、睡死了十之八九的觀眾了。我們終於可以開始在這個修改過的中國存檔上,開始我們的工業革命了。

現實歷史中,作為中國歷史的主線之一就是中原農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之間的拉鋸戰。北方乾旱、或者寒冷的年份,游牧民族頻頻南下劫掠中原;北方濕潤、溫暖的年份,中原文明反攻、驅逐游牧文明。

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鐵路第一次使得定居文明(此時已經不能叫農耕文明了)在游牧民族面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動能力。游牧民族將會在蒸汽機車的面前節節敗退,但黑煙飄蕩之處,都必將是中原文明的範圍。

前所未有的人口,將會使得中原地區大規模地向外移民。現今的中國東北地區將會早早地成為北大倉,而用不著等到闖關東;台澎地區也會早早地進行開發,而用不著等到中法戰爭後才匆忙開始建設;東南亞地區將會到處都是華人,蘭芳共和國之類的殖民政權將會得到來自中華本土的支持;日本將會擠破腦袋想進入中華文化圈、成為中國的一分子,雖然正統的中華文明地區會蔑稱日本是歐洲的野蠻人——不對我是說是亞洲的野蠻人——但好歹是亞洲人。

不斷增加的人口,促使著商人們在尋求著更廣泛的原料產地;太平洋上的諸多島嶼都將會被插上中華國家的旗幟,大量的移民蜂擁而至。最終中原文明將會與印第安文明相碰撞,並且憑藉工業時代的巨大優勢將後者的政權從歷史上輕鬆抹去。

奧斯曼帝國將會受到中華文化國家的軍隊的進攻,並且被迫屈服,承諾打開商路、降低關稅;中原的物產——瓷器、茶葉、砂糖、香料、衣物、紙張、火槍、大炮——將會源源不斷地從海上運往歐洲,歐洲各國在三十年戰爭中將會裝備著Made in China的槍炮互相廝殺。

當然,少不了的,中華文化國家之間也會爆發一場慘烈的戰爭,戰役中各方的軍隊合計將會動員超過一百萬人,戰爭的規模將會令拿破崙的Grand Armee也不過爾爾,並且令古代歷史上一切戰爭都相形失色。

同時,中華文化國家之間也會興起複興周禮的運動,同時讓東方思想成為普世價值,其政治理論和實踐都將廣泛影響世界——當然這肯定不會是現實中的中國的國學那一套了。

-------------------------------分割線-------------------------------

觀眾:(噓聲)切!這和現實有什麼分別啊,太坑爹了,我們要退票!
逗比:(汗)呃……我寫的what-if向來都是和現實差不太遠的說……唉誰扔我的鞋子……


李自成帶領紡織工人、煤炭工人和碼頭工人起義,推翻了明資本家的暴政,然後被滿清收拾了,滿清吸取明朝滅亡的經驗,禁止一切工業生產,就醬


建議看看閃爍的《海魂》和《巨浪》,一個是唐帝國延續至今,一個是明帝國,如果題主需要我可以提供精校版


題主問如果發生會如何,不是問為什麼沒有,看大多數題目都是講為什麼沒有。這方面我的觀點參見我的這個答案:http://www.zhihu.com/question/34630683/answer/60710717
關於如果發生,我來架空歷史YY一發。

鄭芝龍適逢明末亂世,早年意氣風發,數敗西洋海上全球霸主荷夷於海上,一統中國東南洋面,壟斷天朝與西洋東洋貿易,成就王直數輩海盜人夢寐以求之夢想。 可惜壯士暮年,居然於天崩地裂大變局之時不知進取,求田問舍,求一富家翁。殊不知懷璧其罪,坐擁巨利而自斷臂膀,自毀功業,令其子鄭成功幾乎白手,重新創業,最後半道中殂。

若鄭芝龍在甲申之變之時,野心勃發,圖謀大事,力求在亂世中也能逐鹿中原。以其根基財力,趁亂局主動出擊挾明皇室大力發展,掃清南明小朝廷之亂局,坐斷東南半壁。
兼有子鷹揚虎視,兩代英雄奮力經營,外結好洋夷以得利器,財貨及先進海軍理念,吸收荷蘭先進的金融資本理念,內聯合東南士紳,穩定根基,奮發進取,建立商貿軍事拓殖體系,興建近代化海軍陸軍,從天津登陸收復北京,快速定鼎中原。

鄭氏一族是海盜出身,深知海洋商貿之大利所在,不再會沿襲舊天朝農耕一元文明模式,用中國富庶之地,竭接不斷之人力資源,以皇家授權諸西大洋公司,北大陸皮毛公司,實施重商主義,進擊遠洋大陸,經營一帶一路。
東西方提前三百年大碰撞後,海上西夷盡數撤出馬六甲以東,中南半島糧倉物產,日本銀礦盡在天朝之手,再肢解印度土邦以為貿易禁臠,坐擁兩洋,而窺視全球。 陸上則與俄羅斯探險隊在西伯利亞相遇,擊退其探險隊後也順手將原有一系列蒙古汗國紛紛拿下,俄羅斯失去發展縱深後很快在波蘭和中華帝國的夾擊下徹底消亡。 17世紀末葉,澳洲被發現蠻荒之地,中華航隊也抵達北美東海岸建立貿易點。

狂飆激進的百年拓殖,儒家思想隨著中華文明的轉型也開始轉型並保有其大一統思想傳統,鼓勵拓殖,兼濟天下,變得極具進取性。中南半島重要城市,戰略據點已經設郡縣流官直管,通過儒家科舉制度吸納土著精英。流官政府與當地拓殖公司一起,通過海洋商貿共同體有效維繫大帝國的統一和穩定。日本朝鮮這類藩屬被牢牢的經濟殖民,溫順乖巧,被消化只是時間問題。全球海洋貿易已被中華帝國壟斷,歐洲人費盡千辛萬苦開闢出的航線和殖民據點被中華航隊尾隨而來,一一拔除,然後便是可怕的移民淘金浪潮將該地區徹底漢化,南北美大陸沿岸已經盡屬中華。

海上的無敵讓中華帝國成為日不落帝國,但舊大陸廣闊腹地如何管理,新大陸的深入拓殖如何管理,朝野爭論很大。農業文明的積澱還在,割據土地,自給自足的大陸腹地一旦發展起來,直接統治路途遙遠,代價巨大。如果採用舊帝國的都護府模式遠在天邊的土邦州郡地方勢力威福自專,離心傾向嚴重。

舊大陸上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文明仍然強大,雖然國力相差巨大,但遠隔萬里,陸軍補給困難,僅靠海軍難以征服。這讓擁有全球視野,信奉大一統的中華帝國心心念念,不能釋懷。

18世紀中期,世界正處於三十年的和平期,天朝在巨大的統一市場下工商業迅猛發展,但統治階層也日益驕奢淫逸,在戰爭紅利日漸式微的情況下,內部矛盾重重,工商業極力壓榨工人農民底層人民,內部消費能力不足,國際市場也缺乏新興市場可開發。世界處於嚴重的經濟危機中,新舊大陸腹地的各種分離主義勢力不斷威脅著帝國的穩定。

就在南北美地區分離勢力不斷起義,戰敗後躲進大陸腹地堅持游擊戰,帝國不勝其擾幾乎要放棄這些化外之地的時候,一個意外轉機發生了,從而徹底的改變了中華帝國的命運。

由於在拓殖戰爭刺激下鋼鐵產業發展過快,和平年代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作為政府稅收最重要的產業,政府和鋼鐵大亨們都在為鋼鐵市場尋找市場。英倫小島一位天才的工程師瓦特發明了人類第一款實用型蒸汽機,但在本國缺乏資本支持無法產業化。無意中被一個歐洲拓展鋼鐵貿易的中國商人發現,這位天才的鋼鐵商人極富遠見的想到用蒸汽機驅動,鐵軌鋪路,建造載重貨車,果斷引進回國。
在投入巨資瀕臨破產時終於完成了人類第一條實驗鐵路和火車,迅速引起了轟動,獲得了帝國政府和鋼鐵行業的極大關注和大力支持。鋼鐵行業得救了,又迎來了瘋狂發展的時代,火車行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並帶來社會發展模式方方面面的巨變,工業革命誕生啦。鐵路不但改變了中華帝國經濟發展問題,並最終改變了中華帝國陸權擴張的極限,徹底改變了所有大陸腹地的力量格局,所有地方分離勢力在鐵路所達之處望風披靡,中華帝國的內部危機終於渡過。而中華帝國在擁有了鐵路大殺器徹底解決了其軍事力量大陸腹地快速投射問題後,貫穿亞歐的幾條大動脈鐵路如古代長城般在中央帝國政府強力推動下僅用了幾十年就得以完工,終於中國帝國統一全球的序幕終於拉開,真主和基督的世界也最終併入中華帝國的版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帥土之濱,莫非王臣,地球版帝國時代終於塵埃落地。

19世紀中葉,世界在中華帝國的統治下承平已久,工業革命的紅利卻沒有讓所有人享受,中央政府越來越被大財閥所控制,經濟危機在市場飽和中爆發,中小業主破產,農民破產,工人要麼失業,要麼接受最底線的工作條件。歐洲大陸一個秘密組織在如幽靈一樣開始遊盪,並如野火般燎原而來,深刻的動搖了舊帝國的統治基礎,人類又一個新的篇章展開了……


現代化本身就是個西方概念,不是突然讓中國在近代突然工業化就能工業化的。而且現代化不只是工業化這麼簡單(工業化本來就很不簡單,但是還有更難的),還包括公民意識,憲法意識,權利義務的意識,宗教世俗化去政治化,市場經濟,沒有這些支撐,工業化根本就不能持續。
所以這個架空的太大了,基本就是在問中國和西方對調會咋樣。。。
@Tau Panzte 樓里這位答主寫的挺好,推薦下


既然一樓提到了古文明間相同的命運……那麼參見「阿拉伯」


本人寫在如果中國發明蒸汽機問題下的回答——
如果把歷史架空,蒸汽機是中國人首先發明,歷史會怎樣發展?大家打開腦洞想像一下^_^?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李約瑟問題其實是個偽命題,自動把結果替換成了前提,把」中國為什麼沒有發生原生工業革命?」的問題替換成了」中國為什麼不能發生原生工業革命?」
這是兩個本質上完全不同的問題,前者不否認在一定條件下中國能夠自發工業革命,後者完全否定這一可能。用建立在後一結論上的觀點去回答前一問題,屬於循環論證,邏輯上是荒謬的。
學過歷史唯物主義的就應該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不是相反的。政治決定論,文化決定論都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荒謬邏輯。中國社會當然可能產生自發工業化,但問題是作為工業化的前提的那些科技已經能夠將世界日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所以工業化不可能像發明文字或者馴化農作物、牲口那樣在世界幾個文明中心自發出現。只要有一個地區率先開始工業化,其影響就是世界性的,其它地區再進行工業化就沒有可能是自發進行的,而只能是次生的工業化。這個問題僅此而已。


就算是中國早在歐洲發起工業革命,它的影響也不會達到現在歐洲對我們的影響。你應該看看中國人的本質,中國人一心是以安居樂業為目的,只要日子過得平穩,絕對不會去想辦法研究一個新的領域。而歐洲的情況比較複雜,探索新的領域是必經之路,所以不要談什麼中國的工業革命,其實你可以想像如果不是外來文化的侵入,中國的工業革命恐怕現在都還沒開始。


YY一般是自學來的,然而題主你……


假設根本就不可能成立。
你倒不如設想切羅基 肖松尼聯盟把歐洲第一批殖民者趕下海更現實一些。
許多人的歷史認知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誤區:「工業革命發生在歐洲是偶然的,中國以及其他走入近代的古老文明只是運氣不好」 「如果沒有明清兩代的海禁和鎖國,鄭和艦隊再積極進取一些 早點接觸到其他先進的文明,中國必然會趕超歐洲」
我們先不談中國和西歐的情況,來看看奧斯曼帝國

鼎盛時期的奧斯曼帝國南至紅海,北達中歐。坐擁埃及 黎凡特等中世紀最繁華的貿易區域和農業品產出地。擁有埃及的小麥,阿拉伯的學者,希臘的工程師,東歐的戰士。 其海軍艦隊封鎖制霸地中海長達一個半世紀,農工業產品可隨時銷往世界各地的任何一個一個角落。領內人口幾乎是西歐國家的總和 可輕鬆維持一隻規模超過十萬的常備軍並輕鬆動員數十萬的徵召軍隊
很完美,不是么?無論怎麼看奧斯曼才應該是引領世界步入工業時代的文明。可我們都知道,現實並不是的。奧斯曼帝國在風雨飄搖中轟然倒塌,風光難再。
奧斯曼比歐洲擁有更多的資源和人口,也擁有封建采邑制度下的西歐難以匹敵的動員能力 比中國多了與周邊文明的交流和進取,擁有古代中國難以匹敵的地域優勢 但工業革命仍然沒有發生在奧斯曼。

資料來源:山西大學歷史研究院論文 參考文獻含:Osman"s dream: the 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923. Basic Books等奧斯曼缺少交流和貿易嗎?奧斯曼封閉嗎?
恰恰相反,比起中世紀的「文明之光」奧斯曼帝國,彼時的西歐才是不折不扣的閉關鎖國。 奧斯曼帝國在龐大的地中海貿易網路中縱橫四海,倚靠巨大的資源優勢打敗了亞平寧半島的歐洲商人和東歐平原的基輔羅斯人,親手毀滅了號稱擁有「現代社會模式」的威尼斯共和國和熱那亞。在商業上,無人能撼動奧斯曼的強權。


我覺得老樣子,因為中國古代不重視商業,這和文化有關,更和政權形式有關


說白了就是打算給穿越小說構思題材么…


這樣一個世界的存在其實是很難想像的,因為我們現在腦海中根深蒂固的模式就是以西方文明的發展脈絡來思考。
現代工業文明以現在這種方式存在其實是一個巧合,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英國的崛起。而那時的工業革命也只有在英國才能誕生,這和英國的環境和礦藏有關(水和煤)。

假如像題主所說,開個掛,中國達成這個歷史位面上產生工業革命一切條件,那基本上的走向也就和英國差不多了。工業革命達成所導致的生產力爆炸的後果,註定要讓中國去尋找過剩產能的消費市場,生產關係也絕對會改變,反正根據英國的歷史,一個一個往上套就行了。
所以說這樣腦洞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這個歷史位面上的這種工業革命只會在英國出現。如果有另一個次元里中國也自主發生了工業革命,那一定是迥然不同的另一種體系。


你不能只盯著工業革命,應該再向前看一點:德意志地區的宗教革命和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歷史上發生的事件都是相關的,某個重大事件不可能無緣無故發生在其他地方。


推薦閱讀:

有哪些學術界都搞錯了,忽然間有人發現問題所在的事情?
鉛筆沒太多科技含量,為什麼古代沒發明出鉛筆?
歷史上有哪些科技強勢一方碾壓、調戲、玩弄科技弱勢一方的例子?
買 U 盤應該怎麼挑選,哪種牌子的好些?
碟中諜4中有哪些設備是真實存在的?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科技 | 歐洲歷史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