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家長是否很難接受自家小孩的平庸?
我以前聽說過這樣一段話。
人啊,小時候覺得父母不是一般人,長大了覺得自己不是一般人,生娃之後覺得自己孩子不是一般人。
當時只覺得說的又逗又很有道理,現在突然想起來,卻覺得很傷感了。
就像王小波那句流傳甚廣的話。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慢慢受槌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樣。
當我們開始對父母失望,對自己失望,最後對孩子失望,是這個世界變糟糕了嗎?還是我們自己被槌了?
小時候的父母是全能而高大的,他們懂很多我們不懂的道理,會算很難的乘法題,似乎能對這個世界的一切疑惑給予解答。他們或是老師,或是醫生,或是小店裡的一位售貨員,都不重要,看著他們每天精神抖擻的上班去,每個月帶著銀錢回家,買米買肉買新衣,看電視和買玩具的掌控權也在他們手裡。那個時候覺得爸爸媽媽好棒啊~
後來呢?發現他們也無非是在世間掙扎生存的普通人,他們也會被領導訓的抬不起頭,會犯錯,會想給兒女在大城市買套房子卻無能為力。他們沒有很高的成就,也沒有很高的學問,偶爾還顯得迂腐狹隘。他們每天在朋友圈轉發各種謠言6到飛起,卻怎麼也學不會智能手機的其他功能,哪怕你已經教了他們一千次。
然後,那個不得了的人變成了我們自己,我現在還記得青春期的我在課本的扉頁上寫滿的「世界有我誰與爭鋒」的中二言論,那時候甚至沒去多想自己哪裡牛逼,反正牛逼就對了。作文打了一次高分,就覺得自己將來一定是能拿諾貝爾獎的大作家,考試進步兩名,就開始在清華和北大之間難以抉擇了。更多的時候是一種不具象的飄渺的感受,那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存在感,就像是即將破土的種子所具有的奇蹟般地神力一樣,覺得自己未來一定可以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快意恩仇事事盡興。
後來呢?沒有考上很好的大學,沒得到過喜歡的男孩子們的青睞,也沒寫一本書,拿著可憐的薪水,一邊罵著甲方一邊在十一假期還在處理沒完沒了的工作。想去的遠方還在遠方,想看的書堆積成山,會因為擠地鐵焦躁的罵髒話,偶爾也會因為買了一隻新口紅而高興半天。看著鏡子里的自己,感嘆一聲,嗐!就是個長得不美也沒啥特長的小姑娘嘛。
再然後呢?那個牛逼閃閃的人會變成自己的孩子,ta出生後看ta的第一眼,那健壯有力的小胳膊小腿似乎就預示了ta不是一個普通人,也許會成為奧運會冠軍呢?當ta叫出第一聲爸爸媽媽,是不是就看見了ta在哈佛畢業典禮上的樣子了呢?ta笑的那樣好看,恨不得一天發十條朋友圈,直播這個新生神童生長的點點滴滴。哇!數學又考了100分呢!期末考試考了第一名!
後來呢?慢慢發現,原來自己的小孩也和自己一樣,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平庸」的人,ta考不上清北,成為不了改變世界的科學家,成為不了名垂千古的藝術家,也不能建立起什麼商業帝國。ta就只是個上學工作結婚生子的普通人,而已。
人啊,小時候覺得父母不是一般人,長大了覺得自己不是一般人,生娃之後覺得自己孩子不是一般人。
可是當最終發現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個「一般人」,是芸芸眾生中同自己的父母、同自己一樣不起眼的一個人之後,竟沒有然後了。
沒有後來了。故事結束了。
英雄夢想在三代人中傳承寄託,終於,不再生猛,被世界槌了,奢望最終消失的瞬間,一下子就老了。
所以是很絕望啊,是不能接受啊,不能接受的不是平庸的小孩,而是平庸的自己啊。
可是,到底是什麼讓那個牛逼閃閃的你變得平庸的呢?
有一句話非常走心,叫做,「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大家常在後半句話上多做解讀,但其實想想前半句也很有意思。走出半生,怎麼樣算是走出了半生呢?大概是從年幼時對父母的崇拜走過,從青年時極度膨脹的自我走過,從初為人父母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走過。
在我們對世界主觀粗淺的理解後,社會慢慢展現其崢嶸凜冽的一面,它告訴我們金錢名利的意義,告訴我們牛逼的意思是你站在別人上頭,你比他們都強。世界上真理已死,在億萬人聚集而成的社會裡,唯有「相對」和「比較」永存。
走出半生後,高大的父母變成了一般人,牛逼閃閃的自己變成了一般人,神童的小孩變成了一般人,失去了所有在比較中佔領高地的機會,再無一絲掙脫這平庸人生的希望。
你還記得那個想愛,想吃,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的你嗎?
我在,「什麼是「少年心」?」的問題下這麼寫道。
把這些年風塵僕僕學到的一萬個道理全部忘掉,
對世界的愛還在無用細處,
喜怒哀樂仍真。
現在看起來過於籠統,缺乏觸動人心的表達。
不如改成——
仔細想來,仍覺得父母牛逼,自己牛逼,自己孩子也好他媽牛逼!
娃爹:數競集訓隊,高二確定保送
我:高考理科大省排名前十
女兒:中等生。我覺得算中等生里的戰鬥機了,但還是中等生。
我們對女兒,說起來就像前面很多回答:健康就好,快樂就好,等等。
開始我誠懇覺得我真的這麼想,後來發現還是不夠。
畢竟說說容易。
四年級的時候女兒在班裡大概十幾到二十幾名晃,確定無疑中等生。因為要小升初嘛,想著多少學點奧數吧,我自己教。結果,天天吼。
我覺得太簡單、太理所當然的點,她就是不會,或者她錯一次,再錯一次,再錯一次,還是會錯……錯四五次我覺得:這是態度問題!於是就吼。
後來我娘看不下去,站出來吼:你們是生得好!不是每個人都有你們的運氣!
我娘三十多年教齡的小學老師,吼功比我強。
我識時務,慫得快,這段前後也就一個多月吧,回想起來還好,回頭得快。我放棄,送她去學而思,之後我老老實實坐在教室後面聽課,聽老師怎麼講課。
回家再和娃爹一起開會討論:第一步 ,我們先各自做題,對比我們的思路,看誰的更優,對,我們兩個人如果上來直接開會就會直接掐思路,所以我們先得各自理智地表達自己;第二步,我們討論怎麼拆分這個思路讓女兒理解;第三步,我們還得討論怎麼能讓女兒以後都能自然而然想到這個思路。以上,經常還得準備套備份思路,讓女兒自己選擇哪個對她來說更容易。
我老公開玩笑,說給女兒做道題死的腦細胞比發篇頂級多多了。
難的其實不是接受,我女兒三歲我就知道她不如我小時候聰明了,我娘說的。畢竟她見的孩子多了去了,直接告訴我大概是中等,頂多偏上一點點。
我覺得完全無所謂啊。
我覺得康庄大道在那裡,我肯定能領她走上去,走慢點不要緊,只要認真努力,走還是能走的。
後來發現這也是不夠的。
真正要接受的是:我眼裡的康庄大道,她連入口都找不到,我拖著她到入口,她還是看不到——這個事實。接受她確實不能像我一樣思考,即使我告訴她思路什麼樣,她還是做不到這個事實。
直到我終於明白,我不能拖著她走我的路,我得站到她的立場,她的角度,為她找一條適合她的路出來,那樣才行。
這個過程大概花了半年,之後就很順利了。
女兒現在有自己一套思路,成績也穩定了,最讓我欣喜的是,她找到了學習的樂趣。
因材施教四個字,我從小學就認識,但真正的含義,還得女兒教會我。
很多答案沒有提到一個重要的惡性循環:家長的對孩子的高期待直接鈍化了他們對孩子成就的認知獎賞,削弱了他們對孩子的成就感激勵(在很多案例中甚至是顛覆性的貶低),導致他們的孩子無法從成就感最重要的源頭之一——也就是他們最在乎的父母——身上汲取足夠的成就感。於是他們便會產生類似自卑,自我否定,自我放棄的心理。而這種心理又會進一步影響他們所獲得的成就,於是上述情況便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
這樣的孩子,根本不是自己選擇平庸,而是被父母的期待壓成平庸。有些孩子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有些孩子則選擇和父母保持距離自救。而更可怕的是,哪怕他們已經通過自我調節從別的來源獲取了成就感,他們內心深處從小便滋生出的自卑將會一直伴隨他們,如同兒時深可見骨的傷疤,哪怕多少年後還是會疼。
每個孩子唯一的競爭對手只有他過去的自己。自己戰勝自己的縱向比較機制就叫做成長,理應獲得巨大的成就感激勵。但我們的父母,學校和社會苦心營造出一種精密的橫向比較機制。倘若如此這就罷了,兩個機制的確有同時存在的必要性。但這裡的問題在於,家長和老師所有的成就感激勵幾乎全部依靠橫向比較機制。他們一點點地將本應收穫巨大成就感的縱向比較機制邊緣化,甚至用一系列刻薄的批評來貶低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然而事實上,只有縱向比較機制才是伴隨一個人一輩子,激勵一個人不斷進步的最重要的成就感獲取機制。橫向比較機制,在一個人一生的時間跨度上看,根本就是一個隨著時間推進不斷自我否定和自我摧毀的機制。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進入大學後沒人會在乎你初中一年級時排名第幾。
當一個孩子的縱向比較機制被橫向比較機制壓制甚至摧毀,且在橫向比較機制中還表現不佳時,他真的很難維繫自己的自尊心——成就感恰恰是一個人自尊心最重要的源頭。換言之,這些孩子喪失了自尊心的「造血能力」,而必須努力去符合橫向比較機制上片面且暫時性的評價標準,因為只有符合這些標準才能夠讓他們的父母產生成就感獎賞,並給予他們成就感激勵。
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孩子逐漸合理化了橫向比較機製作為父母成就感獎賞唯一來源的不合理,並習慣了父母通過這個機制評價他們的表現並給予他們維繫自尊心的成就感。
那麼這些孩子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呢?
他們會異乎尋常地堅持橫向比較機制,異乎尋常地在乎自己在別人眼裡的表現,這裡的別人早已經不僅僅是父母,而是更多社會角色,包括老師,老闆,長輩,妻子,同事,甚至陌生人,只為了汲取這些人的評價帶給他們的成就感。一旦他們的表現無法符合當前時間節點裡的橫向評價機制標準,他們就會產生莫大的成就感焦慮——進而導致自尊心焦慮。
而更可怕的是,他們會變成下一個只依靠橫向比較機制來激勵自己後代的,不接受所謂的「平庸」的父母。某種意義上,他們把孩子當做是一個汲取自己成就感的工具,他們是在通過從他們孩子的表現上,維繫自己的自尊心。他們完完全全沒有意識到,真正有嚴重心理缺陷,甚至可以說是心理殘疾的人是他們自己。
這就如同是一個荒誕的寓言故事:
從前有個村子,裡面一群殘疾人因為從小沒了右手臂,便開始依靠各種木棍來行動。但這樣很不方便,因為他們需要經常隨著環境變化替換自己的木棍。而那些找不到替換木棍的人就會餓死。
後來這樣的這樣依靠木棍的殘疾人越來越多,有了很多孩子,作為父母的他們便產生了一個荒謬的集體意識——使用木棍的技能太重要了,因此所有孩子必須從小開始學習!。於是,父母將每一個身體健全的孩子的右手臂砍斷,強迫他們學習如何依靠木棍行動。
當孩子們求饒,躲避,反抗,質疑時,父母會語重心長地說:「你們長大後就知道我們是為你好了,只有從小就學習使用木棍,長大後才不會餓死!」
有的孩子掙扎地問:「那現在學習使用一種木棍那將來替換了不會使新的木棍怎麼辦?如果註定要替換那現在學習這個木棍的意義是什麼?」
父母砍斷了孩子的右手臂,惡狠狠地說:「學習的意義就是現在能好好活著,將來的事將來再說!」
更有的孩子大聲叫道:「為什麼不能用右手臂代替木棍?這樣我們一輩子都不用替換木棍還能活的更加輕鬆自在!」
父母砍斷了孩子的右手臂,惡狠狠地說:「你不會用木棍就是沒用的廢物!再說我積累了這麼多年使用木棍的經驗,為你準備了這麼多材質精良的木棍,你要是用右手臂怎麼繼承我的經驗和財富?你太不懂事了,我是愛你才這麼逼你啊!」
孩子捂著流血不止的右手臂哭著哭著喊:「那也許你們一開始就錯了呢?」
拿著滴血的刀,父母指著四周大聲說:「孩子你傻啊!你看看這裡所有人哪個是用右手臂的?總不能所有人都錯了吧?」
於是,在這樣一個村子裡,再沒有一個有右手臂的人。
這個故事裡,這孩子們的右手臂,就是每個人生來就有,且能夠使用一輩子的主動汲取成就感,維繫自尊心的縱向比較機制。而父母們的木棍,就是需要不斷更迭和痛苦適應的,被動汲取成就感,維繫自尊心的橫向比較機制。
期待自己孩子們不平庸的心理殘疾父母們,正在親手終結了每一個孩子健全的人生,並將這種可怕的心理殘疾,以愛的名義一代代傳承下去。是的,家長很難接受自己的小孩很平庸。
top2家長,在魔都,心態是這樣變化的:
上幼兒園之前,哈佛耶魯,必須的。
上了幼兒園,top2就行了,不比爹媽差。
上了小學,復旦交大也挺好的,浙大南大也不錯嘛。
上了初中,同濟、華師大也很棒呀。
上了高中,孩子啊,你的目標是上海大學,可要努力啊。
最後,考上了上海理工大學,二本。(更正一下,現在是一本了。以前是二本,後來生源質量提升,變成一本了)
現實情況就是,top2畢業的家長,上海理工大學已經超出了他們孩子的中位數水平。
什麼?題主說的是音樂天賦?
那就更沒希望了,上海有無數個在小學五年級前就已經鋼琴十級的孩子,他們連上海音樂學院附小的門都摸不著,更不要說天賦了。
娃11歲了,女娃,從她出生起我就知道她會很平庸。我和她爹都不是出挑的人,智商普通,情商匱乏,社交更白搭,過著最最平凡不過的生活。
她上幼兒園時,任何方面都非常一般,吃飯不行,身體孱弱,講話有時都結巴。娃爹說我們使勁攢錢,學習不好就去學技術,咱陪嫁個門面,開個小店。我說好。
小學後,成績尚可,但也不是最好。娃爹說看這樣興許能考上咱市的大學,咱們在大學對面買房子,中午可以回家吃飯。好,三年前,我們買了大學對面的房子。
眼瞅著她上六年級了,成績穩步上升,我們不用盯著,自己知道學習。我和老公怕給她壓力,每每考試,從來不問成績,但次次簽字時看著都還挺好。娃爹說只要她願意,考到哪兒咱都供。我說好
我們就這一個孩子,也沒有生二胎的打算,從她出生,我們的願望只有倆:身體健康,天天開心。這個初心,從未變過。
均值回歸理論告訴我們,優秀的父母,孩子們能夠超越自己,甚至於達到自己的水平都是小概率,自然無情的扔骰子,讓下一代平均值回歸整個人群的中值水平。
弗朗西斯高爾頓,達爾文的表兄弟,自視甚高,覺得自己這麼優秀的家族乃是人類之光,應該發揚光大,提高人類的平均智商。他就是優生學的創始人,後來希特勒的人種凈化理論就是從他那裡得到啟發的。
他引入了數據分析的方法來研究人類的各種稟賦遺傳,最後卻發現了這個均值回歸理論,簡單說就是父母都聰明,孩子可能比一般人稍聰明,但是比父母差一些,父母都比較笨,孩子可能也比一般人笨,但是比父母聰明一點。冥冥中彷彿有個引力,把大家往中間拽。每出現一個極值,下一個就盪回去。身高也是如此。
甚至連科學研究裡面也脫不了回歸分析,變數收縮到均值。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們無法預測回歸的頻率,幅度,每一次都是「上帝在扔骰子」,有時候,優秀的父母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一切都是命運的捉弄。
七分天註定三分靠打拚,敗犬們的哀嚎: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家長們不是很難接受自己的小孩平庸。
而是很難接受自己的小孩階層降格。
平庸是什麼定義?
本題里有很多答主已經舉出了自己的例證。
父親母親TOP2C9,小孩子一個普通一本就算平庸了么?可是算一算全中國十幾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有多少呢?
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9636790人
10%不到的人讀過大學(含大專),這些面一本不到二本人數的1/3,如果算上三本大專的人,也就是說能考上一本的人,至少在學歷方面傲視全國97%的人。
這樣還能叫平庸么?
那你要看和誰比啊!
在人人211、985的知乎這就是平庸,在那些TOP2C9父母平日所處的生活圈子裡,這就是平庸。
終於輪到我拿自己來舉例了,我父母退休前是一個大型設計院的工程師,全院8000多名職工,中高級職稱以上80%,就說他們一個處的孩子吧,小時候大家一起參與單位互相之間的聯誼總歸認識的,由於大家同時入職,關係好的同事也差不多就是那些,大家孩子的年齡也相差不大。
我就記得我們小時候參加單位里的年會,大人們喝酒聊天,我們小孩子一旁嘻哈打鬧玩。
這一幫二十幾個孩子里。
我考了個211本科,算是學歷最差的,我印象里年紀最大的那位哥哥是211本科,C9的碩,其他小夥伴有考上TOP2的,有廈大的,有中山大學的,有復旦的,也有出國藤校拿到獎學金的,只有一個小夥伴最後高考落榜,復讀考了個甘肅工業大學,他老爹在處里整個人都萎頓下去了,那個精神狀態完全就是一步步挨著等退休,看不到人生還有一絲夢想的光芒。
你覺得自己的小孩平庸,自己感覺焦急,是因為你明顯的感覺到,如果自己的小孩繼續如此「平庸」下去,在他成年後是無法保障保有你這個階級的生活水準與人格尊嚴的,我們先不說這種感覺準不準。
在你身邊的同事一天天講著他們的孩子上的是哪個學區,學的是什麼興趣班,有沒有進學校的高級班?學校的升學率是多少?你心裡難道能沒有一絲波動?你難道沒想過日後他們的孩子有多大幾率考上高中考上大學,而你自己的孩子有多少?
別的不說,我小時候,從沒有考慮過自己的未來,讀書也蠻隨便的,但是當我聽說本地的中考升學率不到45%,區重點初中都有40%的人考不上高中的時候,我產生了深深的惶恐。
55%的淘汰率,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的成績只要不夠拔尖,中等成績稍有失誤,可能高中,未來的大學就和你徹底說88了。
父親,母親是個大學生,孩子卻是初中畢業學歷?她未來能做什麼?現代社會一個初中學歷的能做什麼?我根本不敢想像,這根本超出了我的認知範圍,不,這樣的結果我絕不能接受!
所以我絕不能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至少我不可能接受她連高中都考不上。
人是一種社交動物,我們焦慮不一定是我們本身焦慮,而是這個社會推動我們焦慮,作為家長,作為曾經的孩子,我們怎麼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的成長?真的是只盼望她健健康康長大就好了。
可是,你能接受她的社會地位降格么?能接受你是一個白領她要去外面風吹日晒做體力勞動者么?如果你足夠強力,能夠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官二、富二,這樣他衣食無憂,可是你更要焦慮,看看周圍那些足以接班的優秀孩子們,如果我孩子「平庸」的話,那恐怕就要富不過三代了吧?
心態足夠好家底足夠厚的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孩子無需去參與那些殘酷的競爭。
又或者本身就出身底層的家長,比如上回在我家做瓦工的夫妻倆,帶著他們學齡的孩子在那辛苦的幹活,他兩個孩子在那打鬧,我就隨意問問為什麼不去上學?瓦工夫妻倆羞澀的笑了一下:孩子不是讀書的料,上學不好好讀書光鬧事被老師趕出教室,長大後就跟我們學手藝吧,每天也不少賺。
然而我們大部分人只是普通人,我們既無力讓孩子完全避免未來殘酷的競爭,我們也不可能任由我們孩子階級降格。我們我們用雙手創造生活,我們和心愛的人培育孩子,我們把我們能給孩子的一切都給孩子,只希望:
至少他們將來過的不比我差
去年冬天,送兒子去學游泳。教練問我,你有什麼期待?我說開心就好,不用太大壓力,學不學得會都沒有關係。
起初的兩節課,教練的確如此,陪著兒子打水仗,玩水球,泳姿學的沒比狗爬好多少。我問兒子,你開心嗎?兒子言笑晏晏,說開心啊,很好玩。
第三節課,教練告訴我,這樣他教不下去了。剛從省隊里退下來的小夥子,這樣的教法讓他非常難受。他說,姐,你就讓我安照自己的方法教一次,行么?
看到教練那麼帥,我鬼使神差的說,好。
兒子之前有過一點基礎,教練讓兒子用腳打水,他拿泡沫棍在後面假裝追打,然後又直接帶到深水區練習,然後把我轟出去了。
一個半小時後,我看到兒子以極其颯爽自由泳的姿態遊了半個來回。看到我過來,他迫不及待而又興奮的對我喊,看到了嗎,看到了嗎?我是不是很厲害?!
那一刻,我沒有問他是否快樂。因為征服困難獲得前行的成就感,已經在他臉上寫滿了無與倫比的滿足與幸福感。這是不同於剛開始浮在表面言笑晏晏的快樂,是更深層次的精神感的興奮。
我先生畢業於top2,某東高考狀元。年近四十,從我19歲認識他到現在,每一天都在學習,行業深鑽。每次我總覺得他做的很好了,他就對我說,他沒有達到對自己的期待和要求,他希望能改善和改變所愛領域的現狀,他希望能實現更高的自我價值。
然而,他對兒子真的沒有任何要求,他常常對兒子說,第一名一點也不好玩,老怕別人超過你。
可是,他會要求兒子做每一件事情都全力以赴,可以不成功,但一定要足夠有效,足夠努力。
我女兒截然相反,偷懶的時候是發自內心的快樂,和哥哥親親抱抱的時候是發自內心的快樂,上體操課單杠做的不好老師說那就去玩平衡木不用繼續練習時,她也是發自內心的快樂。
我先生常常和我說,不要按照兒子的進度來要求女兒,要降低對女兒的期待值才能平常心對待,他送女兒去kiwi幼兒園每天只唱歌跑跳,坦然接受女兒到現在1-20還數不清楚。導致哥哥常常嫉妒,為什麼妹妹可以這麼輕鬆?
我問兒子,那你想要和妹妹換個生活方式嗎?他想了想,說,不要,我還是喜歡這麼努力的自己(?? . ??)
不論我們是否接受孩子平庸,都要遵循孩子自己的內心選擇,你去助力他成功,需要他自己有這樣的內驅和成就感。你去接受她的平凡,也是她自己就安於這樣的狀態,喜歡這樣的舒服感。
所以,我們是否接受,對於孩子一點意義都沒有,幫助孩子找到內心的自我,並遵循自我前行,才會帶給他們更大的幸福吧。
可是,又有多少成年人找到自我了呢?
…………………………
看到很多評論,講到了孩子的未來,性別的差異。首先非常高興大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經歷和見識來在思索,沒有一種教育方法適合所有的孩子,教育應該是家庭所有關係的總和,也是相對一直在變化的。
其次,我們並沒有放鬆對女兒的教育哦,只是遵循她這個時刻最適合她,也是最願意配合的方式,例如更多的音樂和運動,例如照顧一隻小動物……讓她能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思考和呼吸。謝邀!
宣揚宿命論的時刻來了。
我知道有留守兒童後來上清華的,人家爹媽在外邊打工,他在鄉下初中自生自滅。人家從來不上補習班,就是成績好。知乎上有些家庭居然還花很多錢請名師,還是不行。這都是命啊!
假設是文曲星投胎,《變形計》裡邊的鄉下小學也可以走出學者;假設文曲星不光顧你家,帝都魔都的好小學又能怎樣呢。
孩子行不行,算命是可以算出來的(如果你娃還沒出生,可以算你自己的命)
——————————————
封建迷信時間結束,我們來講科學(概率)。
如果父母有才華而且不窮,最佳策略是多生幾個孩子,其中總有孩子不會差。只生一個,運氣成分太重,運氣差一點的話,就會出現優質父母有一個平庸的獨生子或獨生女。
以定點投籃為例,高手與低手PK,投籃次數越多,高手贏面越大。如果只投一次籃,低手也有機會贏高手。只生一個孩子相當於只比試一次投籃,喬丹也可能輸給低手。
但是中國人已經形成了低生育的文化了,所以大城市家庭都在賭自己的獨生子或獨生女的天資。
——————————————
以上回答離題了,下面進入正題。
一般來說,父母比較順利的,會對子女期望高。因為順利的人會把順利看成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考上清華的人會覺得考普通211簡直不需要智商,自己的子女考個普通211他就認了。
夫妻感情很好的家庭,會覺得希望自己的女兒未來因為愛情而結婚不是一個很奢侈的願望。
。。。。。。
當一對命好的夫妻得到了千里挑一的好東西,他們就會覺得他們的子女也要千里挑一。如果他們只要子女達到百里挑一,他們會上知乎誇耀自己對兒女很寬鬆。殊不知,相對於全體中國人的命運來說,他們對子女的期望還是太貪了。
譬如說,有一個答案說他只要(注意用詞是「只要」)他兒子有本科學歷,有三五好友可以徹夜長談,有一個終生摯愛的妻子。恕我直言,這個「只要」,也是命好的人才有的。
我和我老婆都是醫學博士。
同時還是克利夫蘭凱斯西儲大學的海龜。
我們對兒子的想法如下:
大原則:學醫就打死。
其他的方面,不低於本科畢業就行,有一副好身體,有份值得奮鬥終生的事業,有三五能夠徹夜長談的好友,有一個能夠摯愛一生的妻子,有一個願意永遠守護的家庭。
這就足夠了。
————分割線————
評論區里有提到我兒子領回來一個男朋友怎麼辦。
這種事情由他不由我。如果真的領回來一個男朋友,那就祝他們幸福。
不過目前來這孩子沒有這個傾向。沒有表現出跟其他男孩子不一樣的地方。無論是愛好、運動還是言談舉止。
而且每天都盼著上幼兒園的一大動力,是幫隔壁中班的小姐姐背書包。有時還一手拎一個,問小姐姐:你看我力氣大不大?
論撩妹功夫,比我小時候厲害多了。中秋回了趟老家,和父母一起過的節。在家的時候給不放假的幾個辦公室發了六封工作郵件,父母家裡網不好,還是插線的,附件上傳了好久沒成功,過節心浮氣躁,敲了幾下桌子,母親默默進來,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又悄悄出去了。
我和父親母親的關係很好,每月給他們打錢;他們當然不捨得花,於是每月給他們買東西,有時候我在商店買了什麼吃的覺得好了,就上淘寶給他們也買一份;每周給他們打電話,如今三十多歲自己成家立業了,每次飛機起飛前還要在微信群里說:爸,媽,飛機要起飛了,今天去上海,明天回來。
我做了一個孩子所能做的一切。哦,只有一點小小的瑕疵,我常年不在他們身邊。
是的,我是故意這麼說的,為了使自己好受一些。這絕不是一個小瑕疵,這是一個致命的問題,我,常年,不在他們身邊。
從小到大我就是父母的驕傲,在一個衰落的,貧窮的,頹廢的三線城市,做著小縣城的那種好學生,被旁人羨艷,我聽到人們在背後議論,老x自己受窮一輩子,要靠兒子長臉了。我也確實給他們長臉了,考上一所還不錯的大學,在這個國家的心臟安家落戶,有了體面的工作,領著他們出國去玩兒。對於北京,我真的沒有什麼存在感,然而我知道,對於家鄉父老,對父親母親來說,我已經與平庸絕緣,我是成功走出荒蕪,闖出一片天地的精英。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在一座大城市,以一種不同於家鄉人的方式奮鬥和生活,就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我記得一直到十八歲以前,我有事情還是會和父母親說,我說高三太苦了,說上完夜自習會餓,而他們總能給出排解的辦法,一句鼓勵,或是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麵。一直到有一天,我讀大一的時候,打電話給母親,說我太痛苦了,遇到一個問題,實在不知道如何應對,但是這樣的問題,卻不再是我的母親所能回答的,我得把很多事向她仔細解釋很多遍,她才能明白我到底在說什麼,更不用說提出什麼建設性的意見了。然而她一直惦記著這件事,事實上,兩年以後,在我早已忘記的時候,她還在一個早上小心翼翼旁敲側擊地問我,到底過了那個坎兒沒有。自己的孩子在經受某種困難,然而她一點兒忙也幫不上,這讓她比我還要痛苦。在意識到這一點後,我慢慢不再向父母傾訴我遇到的困難,因為那種無力和焦慮感會讓他們徹夜難眠。我開始跟他們說一切都好,沒什麼事情發生,與此同時,獨自做了生活中幾乎所有的決定。現在看來,也並不都是糟糕的決定。
我的父母只是不熟悉大城市的邏輯,他們並不愚鈍,他們當然也慢慢知道了孩子並沒有向他們吐露全部的實情,他們意識到自己被時代甩下了,不,這不重要,要緊的是,他們被自己的孩子甩下了。他們想要提供幫助,想要傾心交談,然而他們發現孩子在問候他們生活的所有方面,而他們卻不能理解自己孩子遇到的事情。他們收到微信說孩子要去上海,他們想說點什麼,想問問去上海做什麼,可他們不知道從何問起,而我也不知道該從何解釋起。
上午的時候隔壁家父子倆剛剛吵了一架,老子嫌兒子沒出息,過節不去領導家走動,盡想著睡懶覺。隔壁家小孩就挺平庸的吧,一晃就度過小學中學大專,然後專升本,然後在老家的事業單位上班,然後靠著編製這個亮點找一個合適的姑娘。我有時候在想,如果我當初念書不好,也在縣園林局或是政務大廳謀一份這樣的差,現在就天天在家裡住著,和父母待在一起;我也不用發微信說我要去上海,我會和我媽說我下午去一趟東區,我媽也不會沉默,她會說那你順便把這點羊骨頭給你姥姥送去;我會和父親吵架,吵完以後悶頭吃飯,誰也不理誰,我的父親會以他的生活經驗訓斥我哪裡做的不對,我會反駁他,之後悄悄按他說的做。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我火速回家又火速離去,短暫的片刻坐在家裡如尊貴的賓客一般,我盡心竭力對他們的好最後顯得是在把他們當成小孩一樣哄著,他們盡心竭力對我的好無處安放。
我想起來去年和一個美籍華裔吃飯,為了和我套近乎,他在連篇的英文里努力擠出幾個蹩腳的中文詞,他告訴我說,他的父親現在在美國,每次到春節的時候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看中國的一種電視節目,孩子們都覺得…他沒有再說,而是聳了聳肩。我猜到他的態度,也猜到那個孤身一人的老頭在看春晚。挺諷刺的,春晚應該是闔家團圓時候的背景音樂,不過就有這種可悲的老頭,在大中午的德克薩斯孤身一人悶在房間里在筆記本電腦上看,而他的孩子們不能理解他,視之為怪癖。我牢牢記著這個例子,後來和很多人說,我這輩子絕不會在海外把孩子養大,因為那樣最終我會失去自己的孩子,哪怕他們還講中文,也不再和我一樣與中國的文化有深刻的羈絆了。我不能理解他們,他們不能理解我,太痛苦了。
到今天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在某種意義上,我的父母也已經失去我了。於他們而言,我是不平庸的,然而也是遙遠的,物理上和心理上都是。我知道這麼說有點矯情。可是卻忍不住這樣想。我在想,一路走到今天,我身邊的漂泊在北京的上海的香港的紐約的朋友們,不知道他們的父母過得怎樣,他們會不會和我分享這同一個故事。
回到北京家裡,寫這篇答案的同時,看了第三遍《山河故人》。這個故事很迷人,它講了很多事情。今天它的主題是:一個孩子離開山西去到上海和澳大利亞,他走得太遠,生活得太不平凡,以至於故鄉和母親都失去了他。
中秋節就這麼過去了。
-----
這答案留一天,明兒刪。
-----
看到好些朋友說不要刪,真的很感謝大家,我們這個時代本來就是奔波和聚散無常的,我們共享一樣的故事。那就不刪了。但是我覺得有必要說說這文章哪裡不好,也就是我當初為什麼想留給有同感的人看看就刪掉的緣故。
1、矯情,可能太矯情了。沒辦法,剛剛離開父母的小孩兒就是這樣的,我此刻的心情和第一天被送到幼兒園父母走了以後一樣。
2、我只講了故事的一半,這是一個圍城,對於在家天天圍著父母轉的孩子,可能父母以及自己都會希望自己能出去闖闖、有自己的事業吧。
3、這一題問平凡的人會不會痛苦,強答說優秀的人也很痛苦呢,是不是有點欠揍
4、對於父母沒有借鑒意義,評論區說得很好,不能為了膝下承歡就故意把孩子往平凡了培養吧,我覺得這樣的父母很自私。你還真別說,我見過這樣的人。生倆兒子,一個讓學習一個讓好好玩兒,「給國家培養一個給自己培養一個」。人生而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父母不能替孩子定義什麼是幸福。好的父母,即便不能給孩子選擇的餘裕,也至少應該給他/她選擇的自由。
我倒是覺得,把孩子送去學樂器的家長,沒幾個真希望自己孩子走音樂之路,比起考音樂學院成為藝術家,還是當CEO賺大錢走上人生巔峰更符合大多家長的希望。
所以其實家長想要的不是藝術家,而是花較少的時間金錢精力,就能得到證書和榮譽。你跟家長說孩子很有天賦,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樂器而不是學業上吧,家長也是不願的。講到底,家長只是希望自己的付出有輕鬆回報,最好孩子第一次摸琴就立馬彈出巴赫,也不用自己氣個半死才彈出個走調的小星星,而且最好是每月學兩小時就能成為神童音樂家七歲上維也納八歲被哈佛破格錄取九歲賺一億罷了,就是希望輕鬆以少博多罷了,恨不得今天種下種子明天就收穫,人之本性。至於藝術層次,家長care的根本不是那個。
人是靠希望活著的,何況還有那麼多「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傻子」之類的傳聞給人中彩票的希望呢,也不要非剝奪家長們的腦補娛樂嘛,人艱不拆。
這個世界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很平庸的,這個事實就擺在這裡。
就算是那麼優秀的家庭,能給子女提供那麼多優秀的學習條件,子女一樣有相當的幾率是個比較平庸的人。
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所以咱家心態很放鬆,你能管他一世,還能管他後代一世?你能管他們世世代代么?
不能!
所以盡人事就是了。
多給他積蓄一點,讓他在自己的發展道路上有更多的試錯機會,少吃一點虧(不能不吃),少上一點當(不能不上),少被人欺負(不能不被欺負)。
做一個凡事知道動動腦子的人,健健康康的,就很好了。
忙了一上午之後看到這麼多贊好驚喜,先謝謝大家。花了些時間認真讀完了評論,充滿善意的朋友們讓我們感覺暖暖滴,再次感謝。
評論區的朋友大多是友善的,我在這統一回復一下吧?
1)有說智商隨媽的,有說答主智商不行的,開玩笑的成份比較多啦,一笑了之。這個......答主的確很普通,自己能接受得了。(笑)
2)老公現在工作不錯,單位里中流砥柱。
3)老公非常愛孩子,兒子睡著了,他會摸著小腦袋看很久。工作再忙也會抽出時間陪孩子去野外「探險」,順便認識花花草草,出國總惦記給我們娘兩個買東西,不過他不太會買,不需要的東西買一堆。
4)有問答主顏值的,特意照了鏡子過來回答,年輕時湊合,現在也湊合,普通人。
5)問老公看上我哪一點的?是相互看上的,老公曾誇過我是他現實中見過的最正直善良的人。好吧,這個答案給高分。(捂臉)
6)答主本人?怎麼說呢,干著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在自己的圈子裡面口碑不錯,有不少朋友,人緣挺好。愛笑,段子手,常常逗得老公孩子開懷大笑,被稱作德雲社編外社員。
7)老公他是比較清高有些書生氣的,但心地單純善良,又不善隱藏情緒,雖說他在教育孩子方面比較著急,但我們還是會一直溝通。我覺得他內心裏面住著個大孩子,有不成熟的地方也有很可愛的一面。比如經常會出些難題逗逗我,等我纏著他求答案的時候,他特別得意,是不是挺可愛的。(笑)我愛說話他愛聽,吵嘴,基本生氣不過夜,他會主動和好。
8)公公婆婆都是幹部,退休了,做人做事嚴謹自律。對孩子要求比較嚴格。老公在他爸媽面前挺拘謹的,我能感覺到他的成長環境對他性格的影響。公公婆婆好勝心強、責任心也強,但都是通情達理的人,不住一起,大家相處得挺好,他們愛吃我做的飯菜。
9)我們家不窮不富,正好夠用。對物質不太講究,以前租房住的時候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的,兩個人在一起重要的是性情投、三觀合。物質的東西一起努力慢慢會有的。
10)孩子在物質上從不和別人攀比,只是他爸爸比較愛比成績什麼的,看了朋友們的留言,我們意識到了這點真的不太好,他要改一下。
11)他當年的確想要個閨女,產房抱齣兒子還失望了一小會兒,之後半夜起來沖奶粉換尿布基本都是他乾的。自己帶大的娃還是很親的。
-----------分界線是這麼打么?-----------------
老公清華化工本碩,自小聰穎過人,從沒偏過科,能寫能畫能說能唱,屬於全面發展的孩子,直至今日都是他們家的驕傲。
兒子七歲,活潑可愛,人見人誇,唯獨他老爸不滿意。看見兒子的畫就搖頭:「這都是什麼呀?想我當年......」,兒子唱歌他又搖頭:「沒有一個音在調兒上,節奏也不行,想我當年......」,別人驚嘆我們孩子捧著書能坐一上午,他覺得這比起他兒時算不了什麼。
的確,他現在隨手畫的東西還是很棒,隨便唱唱也很動聽。
所以,他總不滿意兒子的資質平常,無論學什麼都要和別人比,不優秀不罷休,這事令我抓狂。
幸好兒子有我這麼個智力平平的媽媽,陪他彈鋼琴聽音樂看動畫片打遊戲聊人生談感情,在他和他父親之間架起了一條通往平凡的橋樑。
------------------再來一條分界線---------------
今天是國慶假期第二天,特意帶娃坐火車去爸爸的母校走一走,天公不作美陰雨綿綿的,進校還費了番周折,孩子倒是挺開心,他說:「爸爸你的學校好大呀,簡直比我們學校還大」!
他爸經常去的十五食堂已經沒了,好惆悵,再過一陣子,銀杏的葉子又該變金黃色了呢,他說。
從小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兩個老人家樂天安命什麼都看得開,經常和我說:「大孫子,我們不指望你出人頭地,就希望你一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好。」
但是我考出全班前五那次把我收拾得親媽都不認識的也是他倆……
我媽曾經哭著對我說:「我只是很難想像我的孩子居然連個浙大都上不了。。」
我媽清華建築系的,今年快五十了,看到我申請到了美國最好的物理系之一UCSB之後她看了看網上的排名和各個學校的地理位置,然後跟我說媽媽在伯克利等你哦
五十歲的人了還從頭開始學英語打算考伯克利的建築系研究生真的是簡直了
其實也不算從頭,老媽英語底子在同輩人里相當好了,可以勉強看建築系專業文獻,聽說也不不錯,但她總覺得「唉我大學同學英文比我好太多我還要重新學」
我是真的頭疼
~~~~~~~~~分割線
沒想到這麼多人看啊哈哈,說點事兒,答主本人其實還是個小學渣,UCSB物理再好那也要讀出來才是好,我八字還沒一撇呢所以別說答主高智商了哈哈哈很慚愧的
我的老媽其實也不算聰明的類型,用她的話說就是「如果你媽是聰明的話那不會幹了二十多年就做到個副總建築師」因為我也看得出來老媽真的是努力型選手,數學物理上了初中她就再也不能輔導我了
我媽一年之前來了個公眾號,講得一般是建築城市方面的東西我也看不太懂,偶爾會說一下自己的生活(散文隨筆),不時的吐槽自己倆孩子是多麼的學渣哈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關注下,叫靜工
頭一回打廣告就給我媽啦,以後保證不打了
~~~~~~~~~~再次分割
很多浙大的同學都提刀登門了哈哈哈,我就是想說一下其實我真的超級喜歡浙大,自己是在浙大的玉泉西溪紫金港三個校區長大的,打球去浙大吃飯去浙大飯後散步去浙大談戀愛也去浙大,高中還是浙大附中的,所以真的不是在黑啦。當時我媽會說這句話是因為我中考成績出來要去浙大附中(然而我分是夠杭四的但是不喜歡就沒去)然後我媽就很傷心因為浙大附中當時每年能去浙大的只有二十幾個(似乎),就很自然地默認我不可能進我們學校前三十了,所以就說了一句這話,真的不是黑浙大啊我賊愛浙大真的賊愛,要是有浙大人愛打球的沒準還認識我哈哈哈
1.
我有段時間也是這麼認為的,我想父母肯定不能接受我平庸的樣子,如果我是個平庸的小孩,我父母一定會對我很失望。
那個時候我很厭棄我自己,想我一定是讓我父母失望了,因為自己不是天才,不能穩居第一,我小時候倔強到把拿到手的第二名的獎狀會轉手就扔在了放學的路上。
遇到我這樣「省心」的小孩子,家長們是不是要開心死?
但是,我其實一直很不開心,很壓抑。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個漂亮可愛的小蘿莉,穿上粉色公主裙的時候人見人愛。但是,只有我家人知道我有多倔強,我的右手腕上還有一道五厘米長的疤痕,是讀小學六年級有一次因為自己做一件事很不滿意,氣得用拳頭捶鏡子割的。
我自己花了很長的時間才走出來,大概是,開始培養了自己的興趣了,開始大量地閱讀書籍了,開始勾畫了自己的夢想的時候,這種焦慮的狀態終於漸漸停止。
關鍵點就在這裡:當一個人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庸的時候,這是意味著什麼?
2.
這是種自我厭棄,投射到家長的心態上,其實就是一種的自我厭棄的延伸。
我回想起自己的成長,真正不再焦慮是,我慢慢地進入了自我探索和覺醒的階段,也是慢慢接受自己的狀態。
所以現在,我的父母會反過來對我說,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別太拼太認真了。可惜,已經回不了頭了,因為自己的人生越走越有趣,我不想停下來了。
看起來表面的狀態和小時候一樣的,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用盡全力去爭取,去獲得。
但是,內心底處,我已經接受了自己的資質平庸,智力有限。
說了這麼多,跟教育孩子有什麼關係?
走到現在,我能坦然地接受自己家的小孩平庸的,因為我已經坦然接受自己的不是無所不能。
這裡面的界限在於: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庸,是因為我自己之前處於盲目又沒有出路的狀態,就像我倔強的小時候一樣。
當了家長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的,我想很大一部分是自己還沒有走出來,又把這種盲目強加給孩子。
反過來,接受孩子的平庸,不是對孩子沒有要求。而其實大部分成功的人更可能是覺醒了的人,對孩子都沒過高的要求,他們明白自己的人生意義在於尋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我不能接受的是自己家孩子愚蠢,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沒有好奇心,也沒有對這個世界的熱愛。
回過頭來,我多想小時候的我能夠早點覺醒,免於自己掙扎和倔強的那段時光,早早地探索自己的天賦和極限,而不是盲目的自我責備。
當家長的時候,也亦如是,活明白的家長不要強行把自己的「虛榮」壓在孩子肩上,比如努力幫助孩子在實現自己探索和成長的路上走得更遠一點。
我倒是能接受。
一直以來對女兒的期望就是健康快樂,現在有些內向,我也不想逼她變得外向,畢竟我小時候也很內向。就算她長大了平庸點,也沒關係。
經常跟老婆說,就算她成了廢柴,不是有我么?她孩子我管不了,她一輩子我還是能管著吧。
當然性格習慣之類一定要培育好,不撒謊,有自己的愛好,有判斷分析能力。成績多好就不那麼重要了,當然在她可以接受的努力程度也是要的,畢竟通過努力獲得一些東西也會給她帶來快樂。
總之,各種事情不逼迫,能平和討論、接受,跟她一起選擇一起面對。我可能算比較想得開的那種,我從女兒出生開始對她的期望就是生理和心理都是健康的就行。她喜歡運動並且運動能力很強但我從不幻想她會成為奧運冠軍,連運動健將我都沒幻想過,她喜歡音樂和各種樂器,我也從沒想過她會成為音樂家,她喜歡跳舞,我也不覺得她是楊麗萍接班人,她喜歡畫畫,我覺得她大學能混個宣傳部幹事就算學有所成了,她喜歡看書,在幼兒園午睡睡不著的時候都會拿著書看,我覺得她頂多成個書蟲,文豪啥的都是浮雲。只要年齡到了她想學啥我都會支持她,但是不會太在意她的成就。
女兒三歲前,我們夫妻總是覺得孩子只要有愛生活開心就好,不用早教不用學習。
可是,一上幼兒園,你會發現老師都喜歡聰明的孩子,我女兒什麼也不會就這樣進了幼兒園,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女兒很在乎老師的看法,也很介意自己很多都不會,於是她要求我給她報了舞蹈班繪畫班。每當老師表揚時,她比什麼都開心。
我其實有點難接受孩子在意別人的看法,我希望她過好自己就可以了。但孩子她畢竟是孩子,有哪個人能真正做到不介意社會對她的看法,不介意身邊朋友的優秀而自己什麼也不會呢。
當孩子跳舞跳得好被老師表揚時,孩子能逢人就說老師說她跳舞跳得好吧啦吧啦,特開心。
然後她就更喜歡舞蹈,即使坐高鐵,她都要來一個一字馬。
現在孩子學了舞蹈鋼琴繪畫圍棋,而且越學越開心,這些才藝的習得,讓她更有自信,更開闊視野了,也讓她更懂得自律了。她為了練好一首曲子,願意早晚練一個小時的琴。
比較之前我們的養育方式,我覺得她似乎更快樂,好像孩子也懂得社會的承認,周圍人的肯定。
所以,我得到結論,你現在接受放養,接受平庸。將來孩子是否會埋怨你曾經的放養呢?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小伙撿到戰國青銅劍上交文物部門被獎勵 500 元」的新聞?
※請比較一下人大附中和北京四中?
※清華重點培養 290 名學生,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醫生教師不應該多賺錢?
※沒怎麼做過家務的女生在男朋友家被對方父母各種明示暗示要求做家務是種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