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地方讓你覺得中文實在是博大精深?

我經常在很多廣告語或者某些名人名言中感覺到這一點。不過,細細想來倒想不出哪些地方讓我覺得中文實在是有優越性的。各位知友們有無分享?

----10.31
改一下。中文沒什麼優越 但中文自有動人美麗之處。看到好像有人吵起來了…


清代女詩人張芬有一首《虞美人》,題為《寄懷素窗陳妹》,順讀為詞,倒讀是一首七言律詩。順讀詞云:

「秋聲幾陣連飛雁,夢斷隨腸斷。
欲將愁怨賦歌詩,疊疊竹梧移影、月遲遲。樓高倚望長離別,葉落寒陰結。冷風留得未殘燈,靜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倒讀詩云: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靜燈殘未得留。
風冷結陰寒落葉,別離長望倚高樓。
遲遲月影移梧竹,疊疊詩歌賦怨愁。
將欲斷腸隨斷夢,雁飛連陣幾聲秋。」


元素周期表!

沒錯!我真的覺得元素周期表裡的漢字超牛逼!

是金屬還是氣體什麼的,光看字就能猜出個大概。

就算不知道具體這東西是啥,但是也能知道,應該和什麼類似。

給跪了!


我覺得文字的博大精深和上述眾多答主所說的文字遊戲無關。文字遊戲不過是各國人民的自娛自樂罷了。事實上,英語或者其他大多數語言中也存在著大量的文字遊戲。

我以為最能體現中文博大精深的,是漢字的構造,也就是形體。英語等字母組成的文字只有表音功能,而漢字則有著表意功能。

余光中先生有一段話,我深以為然:

太初有字,於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託。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視覺上的這種美感,豈是什麼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滿足?翻開一部《辭源》或《辭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雲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台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百科全書。

一個體現是,漢字的偏旁系統。偏旁系統對初學漢語的人,甚至對於漢語水平不低的人都是及其友好的。
比如上述的霜雪雲霞,雷電霹雹,八個字在繁體中全都是「雨」字頭。對應英文:霜frost,雪snow,雲cloud,雷電霹靂thunder,冰雹hail。每個字也不是憑空來的,比如「雹」字,會令人想到天像雨一樣地下著「包」(包有疙瘩的意思)。而雲則就是天上的雲的形狀。是不是覺得一對比,英文字面上美感盡失,而且看起來根本沒有關係。
(註:我這裡只討論字形,並不討論讀音。漢語不是純表音文字,而英語是,所以讀音上其實沒有什麼優勢。我也沒有推出諸如漢語最美這樣的結論。但方塊字的字形在世界上屬於博大精深,這是公認的。)

又如,言字旁:說、談、論、講、話、訴、譏、諷、訐、訌等等。這些字具體含義各有不同,但無疑都是和說話有關,只是說話的方式和內容各有不同。這也使得人們即使不認得字,也大概能看懂意思。
對比英語,一些說的單詞:talk,tell,speech,speak,say,address,satire,mock......
意思也各有不同。。不過,對於不懂英語的人看來,根本沒有半毛錢關係啊
水作部首的:江河湖海、深淺、清澈、淚、酒、湯、油等等。於是乎,你知道這些詞確確實實和水有緊密的關係,可以歸為一類。
肉(寫作月)作部首的:腦、腰、腎、臟、肝、腳等等。都是身體的部位。
手作部首的:把、持、控、拿、捏、掠、打、拍等等。是手的動作或相關的。
火作部首的:燃、燒、爆、炸、滅、燈、灰、災、灶等等。
目作部首的:盲、眼睛、看、眉、眨、盯、瞧等等。
英語,或者別的語言好的人,可以自己去翻譯一下每個詞。英語雖然也有詞根,詞綴,但相比部首而言,並沒有那麼容易被認知。比如英語常見詞綴是詞形的變換,如動詞到形容詞到副詞的派生;英文里雖然如com- con- pro- ab- ad-這類詞根很多,且有一定聯繫,意思上也並不能作分類的標準。而中文的部首則可以一定程度把字歸類。特別是名詞,英文中儘管有些詞的意思相近,但寫出來則毫不相干。
我覺得,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中文的造字法實際上大大降低了人們對字的認知和識記能力。

為什麼由此推出中文博大精深呢,因為這上面的字確實是中國自有字以來的幾千年內,一點點積累,同時推陳出新的。以至於,我們可以很輕鬆的得知字的由來,及演變過程。
(註:有些人可能誤解了,我並沒有說印歐語系不歷史悠久。只是漢字的組成更形象化。)
比如,「深」,現在一般表程度。因為這個字是三點水旁的,所以可以知道這個字最初是形容水的,之後才慢慢引申到別的領域。而英語的deep,什麼也看不出來。
又如,「盼」這個字,一般組成「盼望」來用。可以知道是目作部首,因為期待,所以不停地看,而望也是看的意思。於是,一種望眼欲穿的感情油然而生。這與英語的look forward to有些相似,而expect則似乎沒什麼感情。
再說一個有趣的,比如中文第一人稱代詞「我」,可能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這樣一個長相奇特的字會用來指代自己呢?考察字形,會發現「我」的右邊是個「戈」,而左邊是一個反過來的「戈」,即二戈相背,最初可能和兵器打仗有關。事實也確實如此,這個字在甲骨文中,表示一種很厲害的兵器。最初用於戰爭時期,舉著兵器裝X,於是就指代了自己。然而,沒過多久,這種兵器大概被淘汰了。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指代自己的用法已經流傳下來並被廣泛使用,以至於早就沒人記得本義。
眾所周知,古人最早是用象形文字,但是每個人都照著畫畫實在太累了,所以歷經文字簡化成了現在的模樣。如果翻開一本古代出版的書,比如《說文解字》,甚至前幾十年廢除的繁體字,文字中蘊含的東西實在是太豐富了。而西方的拉丁字母只有幾十個,也不帶很明顯的意思,組合起來仍然很單調。

下面來說點高(mai)端(meng)的(其實是想吐槽,學英語是多麼痛苦/(ㄒoㄒ)/~~)
英語等表音文字最坑爹的果然還是生僻的名詞。
來看看這些:松、柳、楊、槐、櫟、橡、桃、桑、槐、梧桐、木槿、椴、梅......嗯,都是些很常見的,也許不一定知道是什麼,顯然都是些樹木。
它們的英文名分別是:pine、willow、poplar、sophora japonica、robur、oak、peach、mulberry、locust tree、firmiana simplex、Hibiscus、Tilia、plum......
再看看:鯛、鯽、鮭、魴、魷、鮑、鯰、鱘、鰲、鱉、鯨、魨、鯔、鯒、鳤、鱤......雖然都不認識,不過有個魚字,顯然都是魚吧
對應英文是:porgy、carp、crucian carp、Trout、Black bream、sleeve-fish、abalone、silurid、sturgeon、a huge legendary turtle、soft-shelled turtle、whale、tetraodont、mullet、flatheads、Ochetobibus elongatus (Kner)
我就不信普通英國人不會一臉懵逼。。
其他的,元素周期表大家也見過了

這一點對於讀書其實十分實用,我們常常會見到文章中有許多不認得的字,但還是能通過字的半邊猜測內容。英語嘛,除了一些詞根詞綴好認的,不認識的話,要麼查詞典,要麼跳過。
如《紅樓夢》中有個頻率頗高的詞「瓔珞」,《孔雀東南飛》中有「玳瑁」。雖然現在沒見過,也很容易判斷,這兩者都是美麗的首飾。
自古有「秀才識字認半邊」的說法,雖然不一定準確。通過左邊表示類別,右邊一定程度表示讀音,這樣,使得漢字有著豐富的容量,識記也變得容易。而英文始終只是26個字母的排列組合,有一些規律,但常人並不容易琢磨。
中文這樣的造字法,加上文字簡潔的特性,也讓文字的堆砌變得容易。請看:

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終始灞滻,出入涇渭;酆鎬潦潏,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東西南北,馳騖往來,出乎椒丘之闕,行乎洲淤之浦,經乎桂林之中,過乎泱漭之野。汩乎混流,順阿而下,赴隘狹之口,觸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洶湧澎湃。滭弗宓汩,逼側泌瀄。橫流逆折,轉騰潎冽,滂濞沆溉。穹隆雲橈,宛潬膠戾。逾波趨浥,涖涖下瀨。批岩沖擁,奔揚滯沛。臨坻注壑,瀺灂霣墜,沈沈隱隱,砰磅訇礚,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馳波跳沫,汩濦漂疾。悠遠長懷,寂漻無聲,肆乎永歸。然後灝溔潢漾,安翔徐回,翯乎滈滈,東注太湖,衍溢陂池。於是乎鮫龍赤螭,??漸離,鰅鰫鰭鮀,禺禺魼鰨,揵鰭掉尾,振鱗奮翼,潛處乎深岩,魚鱉讙聲,萬物眾伙。明月珠子,的礫江靡。蜀石黃碝,水玉磊砢,磷磷爛爛,采色澔汗,藂積乎其中。鴻鷫鵠鴇,鴐 鵝屬玉,交精旋目,煩鶩庸渠,箴疵?盧,群浮乎其上,泛淫泛濫,隨風澹淡,與波搖蕩,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

出自司馬相如《上林賦》。這是一段很精彩的描寫水的文字。雖然第一眼看上去一臉懵逼,不過仔細看看,大概能分辨出來,一開始寫水的流動和形態,寫了水的聲音,然後是水裡的魚,水邊的石頭,等等。即使我們看不懂,依然能感覺得到文字的韻味、氣勢和美感。但拉丁的古文,雖然也是文言文,給當代人看,效果就差得遠了。

關於部首就說這麼多了。中文造字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是漢字獨有的形體構造。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研究。


雖然洋米洋面洋火已經成了苦澀的歷史,但在番茄(西紅柿),番薯,番石榴,西瓜,西葫蘆,西蘭花,洋芋,洋蔥身上,我們還是能看到深深的夷狄標記。


男人的一生,分四個階段
中文:
喜歡上一個人
喜歡上一個人
喜歡上一個人
喜歡上一個人
英文翻譯:
Like someone
Like to fuck someone
Like the last one
Like to be alone


之前在網上看到的,出處不詳

康熙小時候問他的老師,「東西」為什麼被稱為」東西「,而不叫「南北」。為什麼是把東西放在籃子里,而不是把南北放在籃子里。

他老師說,在方位上東西屬金木,而南北屬水火,金木有形而水火無形,無形的東西怎麼能被裝在籃子里呢?所以是東西放在籃子里,而不是南北。

謝謝評論區知友提醒:東方青龍木,南方朱雀火,西方白虎金,北方玄武水。

—————————————————————————
引用評論區的評論 ……凌霄一羽,我實在艾特不出來……

是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吧。把天乾和五行結合的說法。
四象也是一樣,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青龍色青,屬木,白虎,色白,屬金,朱雀,色朱,屬火,玄武,色玄(黑)屬水。所以,《倚天屠龍記》里明教五行旗就是黑白青紅黃(屬土)五色。而中國古代以南面為尊,所以是前朱雀,左青龍。中間是自己,當然也就沒有瑞獸了


迴環詩。
賞,花,歸,去,馬,如,飛,酒,力,微,醒,時,已,暮。

整首七言詩只有這幾個字,形成了一個循環,並講述了一個故事。生動形象。

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
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


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為煙夕夕多」、「煙鎖池塘柳,桃燃錦江堤」。

文字遊戲並不能完全體現中文的博大精深,所謂「博、大、精、深」,它肯定不是一個方面就能體現的。

即便選迴文詩,像最高贊的那首迴文詩,也不過是文字遊戲中的普通之作,《璇璣圖》才是迴文詩的巔峰。

漢字優點非常多,首先它是單音文字,一字一音,這樣容易形成整齊的句子。

拿英文來對比就知道了,英文單詞由字母組成,一個單詞有長短,句子長短不一,參差不齊,缺乏美感。


舉個例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靜夜思》


翻譯成英文:

In front of my bed the moonlight is very bright.

Wonder if that can frost on the floor?

I lift up my head and look at the full noon,the dazzling moon.

I drop my head,and think of the old days.


且不說英文45個單詞數量遠超李白原詩的20個漢字,而且每一句的長短不一,缺乏整齊美。再者原本的音韻也沒了,這就是語言文化的差異造成的。

很多古典詩詞,英文翻譯出來的話,會失去了詩的韻味和意境。

但中文翻譯外文,往往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且同時兼顧語言的對稱美,也不會失去原作的含韻。


舉個例子:

英國詩人西格里夫·薩松的代表作,《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中的一句詩: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台灣詩人余光中把它翻譯成中文: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當然,英文原詩本來就很好。但翻譯成中文呢,不僅保留了原本的詩意,也兼顧了對稱美,言簡意賅,朗朗上口。

當然,這不是鼓吹漢語比英語優越什麼之類的,漢字單音的特點和優點這是事實。

不過,光是漢字的對稱美,並不能完全體現中文的博大精深。

我以王勃的《滕王閣序》為例,可以更全面的講解中文的博大精深體現在哪些方面。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嗚乎!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中國文字的特點,不僅是漢字單音,同時調有四聲辭彙豐富文辭對偶、還有古典語碼典故),這些都是外文不具備的。


舉例說明:

(舟)(晚),響(窮)(蠡)(濱)

平 仄 平 仄 平

(陣)(寒),聲(斷)(陽)(浦)

仄 平 仄 平 仄


這兩句同時兼顧了「意義基本對等、詞性基本對稱、結構基本對稱、字數基本對等」。

字數:出句、入句都是十個字。

結構:都是四、六式,且很對稱。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詞性:以「濱」和「浦」為例,這兩個詞都是名詞且都有水邊的意思,這就是詞性的對稱和詞義對舉。

聲韻:「濱」平聲,「浦」為仄聲,做到了出句、對句平仄相應。

你以為這就完了,還有典故。

古人之所以寫詩詞文章重視用典,是因為用典可以借古喻今,很好表達作者的思想觀點。

劉永濟《文心雕龍·事類篇》曰:「用典之要,不出以少字明多意,其大別有二:一用古典,二用成辭。用古事者,援古事以證今情也;用成辭者,引彼語以明此義也。」

而且這個用典的方法也是精彩紛呈,數不勝數。

正用、歷用、列用、衍用、援用、平用、反用、活用、設用、借用、藏用、暗用、或上或下錯綜引用等等。


1、以明用為例: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龍光」之典見於《晉書·張華傳》,張華因見斗、牛二星之間有紫氣照射而地下掘得龍泉、太阿兩把寶劍,兩劍的奪目光芒即龍光。用此典意在說明此處為寶地。「徐孺」之典見於《後漢書·徐穉傳》,東漢名士陳蕃任豫章太守時不接來客,唯因家貧在家種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來訪,才設一睡榻留宿,說明其尊重和重視人才。王勃所用典故是為了說明「洪府」也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處。


2、以暗用為例:

酌貪泉而覺爽,處凅轍以猶歡。

「貪泉」之典見於《晉書·吳隱之傳》,晉代吳隱之任廣州刺史時,在廣州北的石門有水名為貪泉,據說人飲此水必起貪得無厭之心,吳隱之到此,喝了泉水反而更加清廉。「凅轍」之典融合了《莊子·外物》和《莊子·天運》,此為語典,凅轍即沒有水的車轍,說的是處於凅轍中奄奄一息的鮒魚,兩條魚在困境中相互塗抹以此來延續生命。這兩個典故均是說明人的高尚品格。


3、還有化用:

化用就是作者根據需要將典故進行改造,用簡單的方式敘述出來以表達作者的感情。

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

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楊意不逢」之典見於《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漢朝時楊得意向漢武帝推薦司馬相如,說《子虛賦》是其所作,司馬相如被武帝召見,「天子大悅,飄飄有凌雲之氣」,此後名耀當時,而楊得意卻仍做個掌管獵犬的小官。「鍾期既遇」之典見於《列子·湯問》,上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只有鍾子期知其音。王勃用以上兩個典故,含義深刻,因為自己「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而又不便直說,於是化用此典故,借古喻今,來說明自己懷才不遇。

而《滕王閣序》全文用典XX處,在此不一一例舉。

關於典故的作用,正好可以體現漢語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蘊。

漢語,還有一個獨特的地方,就在於色彩。

關於色彩,在中國的古典文學裡面,詩詞小說文賦裡面,大量的運用。

而且這個色彩的分類,非常多和精細,你可以把它歸類到美學的範疇裡面,同時它也深刻、全面的體現了古人在審美上的追求。

漢語裡面的「色彩」,也是中文的特色之一,血統純正。

紅、橙、黃、綠、青、藍、紫

黑、白、灰、朱、赤、金、銀

碧、翠、素、粉、皂、玄、殷

赭、褐、靛、彩、蒼、緋、黔

緇、絳、彤、縞、烏、墨、黛

黝。

一共36種顏色,這些顏色,不僅是體現在文學、藝術的創作中,也體現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服飾、建築中。


當然,以文學作品來舉例:

溫庭筠· 《菩薩蠻》

翠翹金縷雙鸂鶒,水紋細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雨晴紅滿枝。

綉衫遮笑靨,煙草粘飛蝶。

青瑣對芳菲,玉關音信稀。

顏色:翠、金、碧、紅、青


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離霜。

鏡朱塵之照爛,襲青氣之煙熅。

——江淹· 《別賦》


左右青靄,表裡紫宵。

從嶺而上,氣盡金光,

半山以下,純為黛色。

——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


騁黃馬之劇談,縱碧雞之雄辯。——劉峻·《廣絕交論》


橫素波而傍流,平青雲而直上。——蕭統·《陶淵明集序》


乘白馬而不前,策青騾而轉礙。——庾信·《哀江南並賦》


紫莖兮文波,紅蓮兮芰荷。綠房兮翠蓋,素實兮黃螺。——蕭絳·《採蓮賦》

紫、紅、綠、翠、素、黃

在古典小說裡面,色彩同樣大量運用。比如《紅樓夢》在描寫人物的時候,鮮明的衣服色彩是其亮點。

《紅樓夢》第三回中:

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綉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絛,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褃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

典故、聲韻、對偶、藻飾、色彩,這些是漢語的特色,還有其他的。

漢語高超的概括能力,尤其運用在寫景上,往往寥寥數語,就能描繪、鋪排出一副浩大壯闊的景象。


舉例說明: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范仲淹· 《岳陽樓記》

這兩句詩文,都是寫洞庭湖,都寫得很有氣勢。尤其是孟浩然,用二十個字,就把洞庭湖的浩瀚、壯闊、氣勢給描繪得撼人心魄。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范仲淹· 《岳陽樓記》

如果用外文去翻譯這些句子的話,是很難在還原原文氣勢意境的同時,兼顧語言的簡練、對稱、聲韻以及美。

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講,如果對換一下,外文的詩歌或文章,可以用中文很好的翻譯出來。

最後再補充一點:漢字的形體美,也就是書法藝術。

漢字書法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是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論博大精深,書法也很有代表性。

漢字的形體美,通過書法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它又不僅僅是外在的表現藝術,還有內在的精神、風骨,還發展出了一系列的審美體系。


本來還有很多例子,但是點到為止吧,權當拋磚引玉。


----------------------------------------------------------------------------------------------------------------------------------


未完·待更

歡迎點贊關注


「一朵雲」和「一片雲」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只能說「一朵祥雲」,不能說「一朵烏雲」?
為什麼只能說「一片烏雲」,不能說「一朵烏雲」?
這裡的量詞暗含了形狀和感情色彩。
如果翻譯成英語,都是a cloud.
中文為什麼有量詞,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我在這裡只是簡單指出一點:量詞的存在不像我們平常理解的那麼簡單。
順便講個小笑話。
量詞在漢語對外教學中是個難點,一次一個外國留學生問我,漢語中量詞「串」在什麼時候用?我答,就是一樣的東西用某種東西連一起。
一次我倆出門,有一群小學生在排隊過馬路,他說——
「你看,那有一串小孩!」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讀喉,舌,齒,唇這四個字的時候,感受下你是用哪部位發出的聲音?


我從漢語語法結構入手,總結一些自己教學過程中發現的漢語的「博大」,望語言學大牛們指教。

一,漢語竟然有「離合詞」這樣的存在。

什麼是離合詞呢,比如「游泳」我們可以說「遊了一下午泳」,「同學」我們可以說「同了三年學」,「幫忙」我們可以說「幫我一個忙」。但不是所有動詞都可以離合,比如「討論」,「研究」,「學習」……


很多學生覺得麻煩,但是「We"ve been schoolmates for three years」一句話才說清楚的事兒,我們一個離合動詞解決了--「我們同了三年學」

二,漢語量詞之豐富是每個國家學生的噩夢……但是描述得精確規範還帶寫意。

有按形狀區分的:一張紙,一支筆,一條蛇。

有按盛裝器具區分的:一杯水,一碗飯,一盒牛奶。

有相似物品還分大小的:都是電子產品,電腦、電扇說「台」,手機、電子詞典說「部」。


名量詞不夠還有動量詞

比如:下了四場雪,看了兩場電影,跑了一趟上海。

中國人習慣了的表達,外國學生卻很難理解。


每次講到「下四場雪」,我會跟學生說,你看,「四場雪」,多有畫面感,它不但下了四次,而且每次都像四場電影,4 scenes of snow?...

學生還是不明白為什麼「次」能解決的問題非得扯上畫面感。

三,V+C動補結構強大好用誰用誰知道。

Verb+Complement相當「博大精深」!舉栗子:


英語:I finished my homework.

漢語:我做完作業了。

英語:I finished this book.

漢語:我讀完了這本書。

(同理,看完電視,打完球,唱完歌跳完舞……英語只有finish/complete能表達的東西我們可以用千百個動詞去描述千百件事情的完成)


英語:I』m full.

漢語:我吃飽了。(「我飽了」當然可以,但是我們偏偏有「吃飽」這麼個表述,好像可以強調我是吃飽的,不是睡飽的……)


英語:She』s awake.

漢語:她睡醒了。(「她醒了」沒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強調她是睡醒的,不是被人打醒的……)

利用動補結構,我們不僅能從動詞和補語看到動作的進行和完成,而且換個動詞就能換一種情景……

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拿漢語跟任何語言相比,都經常能看到漢語狡猾和奇妙的一面。

如果從中國人的日常交流,中國文學,文化語言學等等角度去看,漢語更是有太多值得分析的「博大精深「了。


先來反對一下這個問題下很多高贊回答:璇璣圖、迴文詩,諧音、多義、疊字、藏頭……這些就是中文博大精深的證明么?我認為根本不能算!

說得極端點,這是利用語言一些特性玩的「奇技淫巧」、文字遊戲。或許有趣,但沒有多大藝術價值!英語及其他語言中這種複雜的文字遊戲也很多。如果《璇璣圖》真的這麼了不起,那為啥不作為我們的文化瑰寶推介到全世界去——你知道么,我們中國有個牛X的《璇璣圖》,根本無法翻譯,堪稱漢語文學的代表性作品!

你看看其中的那些「詩」:仁智懷德聖虞唐,貞志篤終穹誓蒼,欽所感想妄淫荒,心憂增慕懷慘傷。這是什麼嘛!佶屈聱牙,趁韻,毫無美感和內涵……我沒聽說過哪個英語填字遊戲可以作為英文博大精深的標誌寫進文字史或文學史去,頂多算逸聞趣事。《璇璣圖》這樣的東西,最多最多只能證明我們的文字很「博大」,「精深」是無論如何也扯不上關係了。這樣的文字是死的,無生命無個性的!它可以被任何一個人「組合」出來。沒有活力與個性的東西,也能作為中文博大精深的範例?

(覺得排名第一的答案很贊?我隨手搜了一下,就找到這麼一篇:可正讀倒讀的千古奇詩,你知道幾首?裡面蘇軾那首比之水準高吧。其實這樣的詩詞,不看其形式,單評藝術價值,有幾首能到唐宋二三流水準?)

什麼樣的文字最能代表中文的博大精深?我覺得只有我們的文學!詩詞歌賦、小說戲劇……我必須強調一下,我認為這是一個美學問題,不是語言問題

比如先秦無名氏的《彈歌》: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堪稱中國最早的詩歌,簡潔、有動感、生活氣息濃厚。

比如《漢樂府》中這首《江南》: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文字極簡單但靈動,後四句看似重複實則鮮活,魚游春水,如在眼前。

比如非常出色的《古詩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第一句的疊字運用不比很多回答中那種刻意的文字強百倍?結尾一句「要多吃飯啊」語義雖淺但言下之意無窮,既有擔心又有安慰,難言的感慨和無奈躍然紙上。(這十九首每首都是文學上的精品)

比如《詩經·採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僅此兩句,以景寫人,詩句看似不含情緒,但讀之讓人心慟神傷。

比如《水滸傳》:
第64回:「張順悄悄開了房門,踅到廚下,見一把廚刀油晃晃放在灶上。」
金聖嘆批評水滸傳中分析說:」『油晃晃』只三字,便活寫出娼妓人家廚下, 俗本誤作『明晃晃』,便少多少色澤」。

《水滸》第5回,寫魯智深在山路上遇見一所頹敗的寺院: 「看那山門時,上面有一面舊朱紅牌額,內有四個金字,都昏了。」 金聖嘆在「都昏了」這句下批道:「只用三個字, 寫廢廟入神,抵無數牆坍壁倒語,又是他人極力寫不出想不來者。」

你說「油晃晃」、「昏了」這樣的詞語有何稀奇之處?但其白描入骨,若非有絕大絕深厚的筆力,是根本寫不出來的!這樣幾個字,就能把那幾百首迴文詩、璇璣圖都比到地下去。

繼續補充

廣告、名人名言、迴文詩……,這些確實容易讓人感覺到文字的巧妙,作者的機智以及趣味,但這些文字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靈魂,或者不說那麼玄,就是它很容易以辭害意,甚至根本沒有內涵。

舉例來說,有個廣為傳頌的典故:

傳說有一次,乾隆皇帝來到紀曉嵐家裡,看到紀曉嵐正在練習書法,便順手把手中的紙扇交給紀曉嵐,讓他在上面題一首詩。紀曉嵐接過紙扇,只見上面有遠山、近
城、楊柳春風。他略加思索,便龍飛鳳舞寫下了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紀曉嵐題完詩,乾隆拿起紙扇,大加讚賞:「龍飛鳳舞,一氣呵成,妙!真妙!」乾隆再仔細
一看,發現詞中缺少了一個「間」字,大怒:「你故意漏字欺騙朕,該當何罪!」說著,把紙扇扔給了紀曉嵐。紀曉嵐拿起紙扇一看,果真漏下了一個「間」字,他
立即鎮定地說:「萬歲息怒!我寫的不是王之渙的《涼州詞》,而是根據他的詞,重新寫的一首詞。」說罷,朗聲讀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詞是長短句,既然叫涼州詞,應該這樣改才是。」乾隆佩服,滿意而去。

看起來將名詩變成詞,非常巧妙!讓我們仔細琢磨一下,這首改過的詞真的精妙么?起首,「黃河遠上」,沒有了白雲這個參照物,此句就顯得很突兀,一條地上的河,憑啥說它遠上?上在哪兒?「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都是以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作為參照物,烘託大河接天的長遠、闊大。

再有,「孤城萬仞山」,看似沒問題,但缺了一片二字,就少了在極高大山中一座渺小孤城的荒涼、隔絕感。一片和萬仞還可以看做是句中對,以「萬仞山」之大,凸顯「一片城」之微。這也是改了之後的詞難以體現的,可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後面的「羌笛何須怨」也是這個問題,羌笛怨楊柳,這怨來得莫名其妙,你怨得著嗎?自然是吹笛人想起關內楊柳依依,頓然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之感,昨日春閨人,今為關外客,思之如何不悵然神傷?原詩結句是故意反問,即: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改成詞後,「何須怨」從反問變成了陳述語氣,那種蒼涼感傷氣息大減,似乎變成了自我寬慰。這首「詞」無論從遣詞用語到意境表達,與原詩都有很大距離!這種機巧之作,我覺得真難當「博大精深」四字。

(後面有空再繼續談)


每個語言的使用者,都會認為自己所說的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
但是請這個問題下的某些答主不要沒有任何證據瞎說以及貶低其他語言。

每種語言都會有他辭彙、語法上的優劣,但是你們左一個 A is apple, B is banana. 右一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地說什麼中文虐英文,甚至有拿「陳冠吸張柏汁」這種低俗黃色玩笑來證明漢語博大精深,是在搞笑吧?

說法國小朋友不懂光陰,歲月,年華的區別的答主,能給我解釋一下Paradis和Ciel在表示天堂時的區別么?
你不懂,因為你不說法語——廢話,法國小朋友也不懂中文。

正經回答的話,漢語的好處,就是首先它是一門在不斷演變的活語言,並且有大量使用者,也因此有大量以該語言創作的文學作品。一些受眾小的語言,無法支撐起文學運動,甚至連一本像樣的書都很難找到,不利於其文學的發展。一些極其小眾的語言甚至只有口語沒有文字。

其次它跨國跨地域,在馬來西亞,台灣,香港和大陸都有使用,所以這個語言本身不會被政治所控制。比如10年Wen鬲時期,台灣和香港的漢語文學也是在不斷發展和進步的。

再有就是其新辭彙的創造和理解極其簡單,雖然同時也導致了很多人不查字典望文生義。比如說法語homophone這個字,前綴homo來自於古希臘語,意為相同(在拉丁語中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phone意思是聲音。而中文就可以直接使用"同"和"音"這兩個較易理解的漢語詞,創造"同音詞"這個新詞。


我首推《璇璣圖》!
我是在高中的看《鏡花緣》的時候發現的,當時我就驚呆了,才發現文字竟然可以這樣玩!

《璇璣圖》,總計八百四十一字,除正中央之「心」字為後人所加外,原詩共八百四十字,縱橫各二十九字,縱、橫、斜、交互、正、反讀或退一字、迭一字讀均可成詩,詩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當前統計可組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詩。例如從最右側直行開始,隨文勢折返,可發現右上角紅色區塊外圍順時針讀為「仁智懷德聖虞唐,貞志篤終穹誓蒼,欽所感想妄淫荒,心憂增慕懷慘傷」,而原詩若以逆時針方向讀則變為「傷慘懷慕增憂心,荒淫妄想感所欽,蒼誓穹終篤志貞,唐虞聖德懷智仁」,堪稱迴文詩中之千古力作!

蘇蕙的「璇璣圖」轟動了那個混亂的時代,大家爭相傳抄,試以句讀,解析詩體,然而能懂的人寥若晨星。「璇璣圖」流傳到後世,又不知令多少文人雅士傷透了腦筋。唐代女傑武則天,就「璇璣圖」著意推求,得詩二百餘首。宋代高僧起宗,將其分解為十圖,得詩三千七百五十二首。明代學者康萬民,苦研一生,撰下《「璇璣圖」讀法》一書,說明原圖的字跡分為五色,用以區別三、五、七言詩體,後來傳抄者都用墨書,無法分辨其體,給解讀造成困難。康萬民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閱讀方法,分為正讀、反讀、起頭讀、逐步退一字讀、倒數逐步退一字讀、橫讀、斜讀、四角讀、中間輻射讀、角讀、相向讀、相反讀等十二種讀法,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詩四千二百零六首;每一首詩均悱惻幽怨,一往情深,真情流露,令人為之動顏。

另外推薦文學愛好者看一下李汝珍的《鏡花緣》,李汝珍精通文學、音韻,本書中有很多有趣的文學遊戲,初中時功底太低,讀的朦朦朧朧,現在再讀一遍,獲益匪淺。


「有人說法語是世上最美的語言,可是一個法國孩子可能一輩子都分不清光陰、歲月、年華這些詞有何區別,而這與一匹飛馳過地平線的白馬這樣莫名其妙的意象能扯上什麼關聯將更是無法想像。
如果我沒有出生在中國,我將永遠不能體會天涯到底是多麼遙遠的地方,斷腸又是怎樣的一種相思;我會完全聯想不了江南二字除了一個籠統的地名,還在那朦朧煙雨中藏著多少萬世流芳的傳說,而對於江湖是怎樣的人世,滾滾紅塵淹沒過什麼,可能真的一生都無從知曉。」

【貼吧偶見,出處不明】


前兩天我爸問我:還有粥嗎?
我說:有,餵雞了。
我爸說:餵雞了,叫做有啊?
我說:沒有怎麼餵雞?
我爸:……


(更新,【】之間為更新部分:關於「來」的故事答主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希望你們喜歡)

夜黑風高,荒郊野嶺。

男:來了?
女:來了。
男:來了嗎?
女:還沒來。
男:來?
女:來!
男:來了嗎?
女:快來了!
男:還沒來?
女:來了!
女:還來不?
男:不來了,來不了了。

【【【【
簡單的一個「來」字描寫了一個多麼驚心動魄的故事。

請允許我解釋一下。在我出生的那個地方,打麻將方言里也叫做來麻將,問別人打不打麻將就會問來不來麻將

按我的理解,這段對話講的是打麻將三缺一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

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有這麼一個村落。村裡只有男1男2女1三個人會打麻將,男1男2都是妻管嚴,女1的丈夫是大男子主義,見不得自己老婆給別的男的在一塊。

會打麻將的三個人麻將癮都特別特別大,經常湊到一起打麻將,為了不引起家裡人懷疑,他們每次出來只玩1個小時。

雖然三缺一,但還是玩得不亦樂乎。對他們三個而言,「夜黑風高,荒郊野嶺,小黑屋內。」這個人跡罕至的環境簡直是再合適不過了。

這一天,女1孩子他姑女2來女1家走親戚串門!女2是麻將高手,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四個人一桌麻將的好機會啊!於是四人相約晚上怎麼也得玩上幾局。

吃完晚飯後趁著丈夫看電視的功夫,女1偷偷溜了出來,為了不引起丈夫懷疑,就沒讓女2跟著一塊出去,而是讓女2等一會兒再去。

小木屋這邊男1和男2在焦急地等著,
男1遠遠地看到女1往小木屋這邊趕來,
欣喜若狂地上前打招呼。

男:來了?
女:來了。

(好像並沒有欣喜若狂的感覺呢)

這時男2也欣喜若狂地走過來問女1,女2來了嗎?
女1回答,還沒來。

男:來了嗎?
女:還沒來。

(好像也沒有欣喜若狂的感覺啊)

麻將癮很大啊,只能玩一個小時啊,
只能邊打邊等了!
於是男1男2異口同聲地問女1,
要不要邊打邊等,
女1表示同意。

男:來?
女:來!

打了一局,男1輸,
男1鬱悶地問女1,女2來了嗎。
女1敷衍安慰道,快來了。

男:來了嗎?
女:快來了!

又打了一局,男2輸,男2點了一支煙,
鬱悶地問女1,女2還沒來嗎?
這時女1的電話響了,一看是女2打來的。
女1沒顧上接電話就興奮喊道,來了。

男:還沒來?
女:來了!

大家立馬出門迎接,
遠遠看到女2著急忙慌往小木屋這邊跑,
原來女2後邊還緊跟著一個人,
仔細一看居然是男1的老婆!!!
看來麻將是打不成了。

女1沮喪地問男1還繼續玩嗎?
男1趕緊收拾東西,
順手拿走了男2放在桌子上的一包煙,
表示玩不了了,
話音未落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男1的老婆緊隨而去。

女:還來不?
男:不來了,來不了了。

有人跟我想的一樣的嗎?


】】】

--------------------卧槽----------------

---------------------搞---------------------

漢語中,只要是動詞幾乎都可以用「搞」字來代替!!!!!有點兒像英文里的「get」

第一次做這麼大尺度的回答,感覺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貼吧的既視感!每一個贊都會給我帶來深深的愧疚感……(→_→)

還是來個高雅的,流傳甚廣,用漢語來翻譯英文詩,感覺挺牛叉的。

英文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漢語翻譯:

【普通版】
1.
你說你喜歡雨,
但是下雨的時候你卻撐開了傘;
你說你喜歡陽光,
但當陽光播撒的時候,你卻躲在陰涼之地;
你說你喜歡風,
但清風撲面的時候,你卻關上了窗戶。
我害怕你對我也是如此之愛。

2.
你說,你喜歡雨,你卻撐著傘抗拒,迷失在雨中。
你說,你喜歡光,
陽光卻照不進你藏身的陰影,你那麼藏在光尋找不到你的地方。
你說,你喜歡風,
你卻將窗緊閉,一扇窗讓彼此隔離。
而當你說,你喜歡我時,你要如何讓我不再憂慮、驚惶?
畢竟,你也曾說我愛你,
我愛你,令我害怕。

3.
君喜雨,撐傘當雨起;
君眷陽,覓涼當朝陽;
君戀風,閉窗當風揚。
君愛慕,唯怕空眷顧。

【文藝版】
你說煙雨微芒,蘭亭遠望;
後來輕攬婆娑,深遮霓裳。
你說春光爛漫,綠袖紅香;
後來內掩西樓,靜立卿旁。
你說軟風輕拂,醉卧思量;
後來緊掩門窗,漫帳成殤。
你說情絲柔腸,如何相忘;
我卻眼波微轉,兀自成霜。

【詩經版】
子言慕雨,啟傘避之。
子言好陽,尋蔭拒之。
子言喜風,闔戶離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離騷版】
君樂雨兮啟傘枝,
君樂晝兮林蔽日,
君樂風兮欄帳起,
君樂吾兮吾心噬。

【五言詩版】
戀雨偏打傘,愛陽卻遮涼。
風來掩窗扉,葉公驚龍王。
片言隻語短,相思繾倦長。
郎君說愛我,不敢細思量。

【七言絕句版】
戀雨卻怕繡衣濕,喜日偏向樹下倚。
欲風總把綺窗關,叫奴如何心付伊。

【吳語版】
弄剛歡喜落雨,落雨了么搞布洋塞;
歡喜塔漾么又譜捏色;
歡喜西剝風么又要丫起來;
弄剛歡喜唔么,搓色唔霉頭。

【七律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羅傘疊煙濕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卻傍佳木趁蔭涼。
霜風清和更初霽,輕蹙蛾眉鎖朱窗。
憐卿一片相思意,猶恐流年拆鴛鴦。

【雪姨版】
你有本事愛雨天,
你有本事別打傘啊;
你有本事愛陽光,
你有本事別乘涼啊;
你有本事愛吹風,
你有本事別關窗啊;
你有本事說愛我,
你有本事撿肥皂啊!

更新-----------
今天在外文網上看到一個關於英語的,其實英語也有自己博大精深的一面哦!比如:

試著翻譯了一下(歡迎大家糾正,改善)
「英語可能有時候會讓人感覺怪怪的,儘管如此,我們通過深入思考後仍然能夠理解它」

還有can的神奇技能

同樣也有文字遊戲,比如:
把單詞「only」放到下面句子的任何位置,都會產生不同的含義:

She told him that she loved him

感謝 @米穗的分析,現將其在評論區的解讀copy如下:
only 分別放這七個單詞前面意思依次是:
1.只有她一人告訴他她愛他
2.她只是告訴他她愛他
3.她只告訴他一個人她愛他
4.她告訴他的只是她愛他
5.她告訴他只有她一人愛他
6.她告訴他她只愛他一人
7.她告訴他她愛的只有他
若有不對,歡迎指正。


轉自Facebook


想感受一下漢字的博大精深么?


推薦閱讀:

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在文章之後的命運如何?
董卿在《朗讀者》里讀的「血脈僨張」和「老舍」是正確的嗎?
說話和寫作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有什麼區別?
你知道的最無恥(無知)的文人及其事迹是什麼?
為什麼龍應台在知乎得到的評價不高?

TAG: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文學 | 辭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