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電影本身角度和價值觀角度評價《中國合伙人》?
個人在看此影片時有種莫名的糾結感,覺得它灌輸的是很」賤「的價值觀。。。。總之各種糾結,給我的感覺,也許就和李陽的瘋狂英語一樣吧。。感覺很不好。。。哈哈
相對於「越窮越光榮」的荒謬,追求成功、富裕光榮具有無可爭議的進步意義。但任何事物過猶不及,把財富、地位當作成功的唯一標準,和一個國家、地區GDP至上一樣,會陷入另一種荒謬。看看鋪天蓋地的成功學書刊和地產廣告,就知道「成功」也會像毒藥一樣腐蝕我們的靈魂。在這個意義上,王朔的意見值得參考:「什麼成功?不就是掙了幾個錢,讓傻逼知道嗎?」
一個吊絲的夢想是,等他發了財,一定買兩碗豆漿,喝一碗、倒一碗。講述吊絲經過奮鬥功成名就的《中國合伙人》,給人的感覺就像這個段子。影片的場景、情節,除了對《社交網路》不知羞恥的模仿和抄襲,就是對觀眾低俗趣味和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的迎合,背後則是對票房的精心算計,成為跪著把錢掙了的絕佳範本。
唐朝樂隊版《國際歌》、《海闊天空》、《外面的世界》等經典老歌對喚醒上世紀80年代的記憶有莫大功績,但影片對那個年代真正的精神內核卻連打個擦邊球的勇氣都沒有,思想解放、啟蒙浪潮、理想主義全然不見蹤影。
孟曉駿等人罷課引發群毆,成為三個合伙人友誼的開端。很難想像這樣的場景會出現在大學校園,即便是老師的跟屁蟲,因同學罷課(並未乾涉他人上課)而拳腳相加也太過分了,更別說群起而攻之。在學校里,過於維護老師的利益幾乎和告密一樣被人瞧不起。編導也是從學生過來的,何以對學生心理如此陌生?
影片的高潮部分,三個合伙人因退股鬧得不可開交,打作一團。這是中國精英還是街頭混混?精英當然也可能向朋友舉起拳頭,但你得給出足夠充分的理由。莫名其妙地發飆,僵硬的表演、僵硬的衝突、僵硬的人物,在艱苦創業行雲流水般的節奏之後,影片後半部分落入沒有衝突就強行製造衝突的窘境。
影片鼓吹、肯定的是那種最市儈、粗鄙的價值觀。有了兩碗豆漿,孟曉駿帶著合伙人到他之前洗盤子的館子倒掉一碗,恰恰說明他之前被人瞧不起是多麼合理,衣錦還鄉和有錢代表一切的思維,證明他還是個不知真正的尊嚴來自何處的土鱉。
新東方(新夢想)和ETS的版權之爭貫穿影片始終,匪夷所思的是,在承認侵權、同意道歉和賠償之後,孟曉駿「希望ETS在中國市場實現版權規範化」。失主看管不嚴能夠成為竊賊偷竊的理由嗎?還胡說什麼中國留學生不願留在美國,對比《中國人才流失居首位,科學工程領域滯留率達87%》的新聞,真是夠諷刺的。
成冬青宣稱的新東方的上市好處亦令人啼笑皆非:「當我們成為全球最大教育產業股的代表,ETS就會真正尊重我們,再不需要通過打官司來溝通。」打官司是因為你侵犯了人家的版權,你產業做得再大,只要發生侵權事件就不可能贏得業界尊重,人家該起訴你照樣起訴你。至於「上市是為朋友贏得尊嚴」就更不著邊際了,不值一駁。
曾留學耶魯的中國學生張磊2010年向耶魯捐贈8888888美元的新聞,在國內曾引發熱議;《中國合伙人》的結尾,在金錢的作用下,曾經開除孟曉駿的美國大學的實驗室以孟曉駿的名字命名。同樣是捐款,校友捐贈這種對學校培育發自內心的感激,在美國司空見慣,而「孟曉駿實驗室」除了功利性,那種有錢就是大爺的味道不能不讓人退避三舍。
《社交網路》對成功的質疑、成功後的寂寞和孤獨,《中國合伙人》是看不到的,一富遮百丑,暴發戶心態之露骨、銅臭氣味之濃郁,連影片原型之一的俞敏洪也看不下去了,指出《中國合伙人》的兩處關鍵硬傷:新東方和ETS之爭,是新東方的錯,不能用什麼文化霸權主義去指責人家;新東方上市完全是商業行為,不是什麼為國爭光。
只能說,俞敏洪竭力撇清新東方與《中國合伙人》的聯繫非常明智。
(新民周刊,原題:當成功成為毒藥)
你得承認,《中國合伙人》輸出的價值觀確實賤,同期電影里,只有《小時代》的價值觀賤的略勝一籌。所以題主你的感覺並沒有錯,如果覺得《中國合伙人》裡面的價值觀正確,才該好好審視下自己是不是已經人格扭曲了。
但是僅僅從價值觀評價《中國合伙人》是不公的,雖然其輸出的價值觀,充滿了「有錢就是爺」「成功就是有錢」「一切的不如意來源於沒錢」等等暴發戶心理,但從某方面講,這部影片又很誠實。比如成冬青為孟曉峻捐款實驗室「報仇」的情節非常受人詬病,但實際上,我們當中很多人都曾幻想過有錢後一定要這麼「快意恩仇」一把。在此我無意結合所謂國人的心態社會的浮躁之類的大話來進行批判,然而事實就是如此,有錢以後豆漿喝一杯倒一杯之所以能在我們心中成為一個幽默包袱,實際上就是把我們內心深深意淫的東西生活化了。
《中國合伙人》將自己定義為「勵志片」,同時帶有當年特有的懷舊風格,但我認為將其稱為勵志片是不合適的。很多人喜歡把勵志片看做雞湯,那合伙人應該屬於雞血。雞湯雖然沒什麼營養尚且能暖暖身,雞血打進身體里效果可就不明了。全片無時無刻不在煽動著觀眾的情緒,如果你閉上眼仔細回憶這些片段,你彷彿可以看到一個苦大仇深的落魄青年,咬牙切齒的對著全世界中二:我要賺錢讓你們這些瞧不起我的人都後悔!你看,這就是這部影片深深扭曲的價值觀——真實,但是噁心。
以陳可辛的功力來說,把這樣一部柔和了勵志、青春、商業、懷舊風的片子拍的好看,完全不是問題。以同期趙薇執導的同樣帶有懷舊元素在內的《致青春》相比,《中國合伙人》在可看性上無疑將其碾壓之。尤其是其中三大主演加上一個站在那就很美了的杜鵑,對影片的可看性起了很大的貢獻。鄧超自不必說,演技本來就不錯,把孟曉峻那種偽精英范演的神氣十足。其實這片子里孟曉峻的戲可以有很大延伸的,可惜導演專註於第一主角,為此後期孟曉峻不計前嫌回來幫助成冬青那段十分莫名其妙。在商業片里營造這麼一種突兀的「相逢一笑泯恩仇」簡直讓人難以理解。佟大為這次演的和以往也有一定區別,沒那麼小青年,也沒那麼理想化,將王陽和事老這樣的身份塑造的很好。最後是黃教主,公認的演技大翻身。其實吧,黃教主真不能算演技大翻身,應該叫回歸真我才對。其實黃曉明給人的感覺一直就是個屌絲,但不知為何演戲總得端著個架子裝高帥富,這次回歸真我,飾演一名屌絲,瞬間就讓人覺得演技進步很大。
說穿了,這部戲就是一部為了迎合大眾口味的意淫戲,從本質上就是拍的好幾倍的《小時代》,十分的話我給五點五,看著還是有點小爽的,但是價值觀扭曲的太嚴重,堅決不能及格。
p.s:這部戲雖然有勵志片的標籤,但絕對談不上勵志,勵志首先得理智,然後才能勵志。我看完了內心各種糾結,真的。
我強烈的無法認同該片的價值觀!!!
有兩點:
1.整個電影的由一場在美國的質控開始,由質控結束。
可是到最後他也沒說,糾結新夢想公司是不是因為剽竊、抄襲發的家?是不是採用了這種不光彩的手段做到的教育產業第一股票。電影到最後也沒說清楚。
我就記得幾個人在那裡百般狡辯,說美國人怎麼瞧不起中國人,現在我們中國人有錢了,你們怎麼還瞧不起我們?
抱歉,賊再有錢,我也瞧不起他。對於乞丐這種不勞而獲,我是無視。對於竊賊,我是鄙視;對於當了小偷還理直氣壯的在電影里演出來,我只能說:呵呵呵呵(毫無廉恥)。
2.合伙人就是說了一件事兒,有錢就是大爺,有錢就給大爺跪了。
新夢想用上市來完成傲嬌,用「買下實驗室」來回擊輕慢過自己的同僚。(摘自百度詞條)
我真的不知道說什麼了,這真是一個物慾橫流的世界啊~表現的如此赤裸裸。
(以下引號內容摘自百度詞條)
「影片中的三兄弟之間有過爭執,也干過荒唐事,但一律淺嘗輒止。影片最大的情感高潮設定在:三兄弟口若懸河地征服美國人,逃過官司,大漲民族志氣。這是用民族主義的敘事策略,遮掩了人性深度的不足」
「在小的情節上,影片也同樣也貫徹著很多「實用主義」思維:孟曉俊帶著「事業」來到美國,等了六杯咖啡的時間見不到「真佛」,痛悟:只有上市才有尊嚴。再比如,女友出國一月就蹬男友,男的如喪考妣,然後認為:人家這麼做是一種坦誠,她完全可以一年後再告訴你。這些情節都準確的刻畫了殘酷的「現實主義」價值觀。「功利」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流傾向,有些人宣之於口,有些人默之於心,《中國合伙人》用上市來完成傲嬌,用「買下實驗室」來回擊輕慢過自己的同僚。」
真是臭不要臉。
--------------------------------------------------------------------------------------------------------------------------------------------
我最愛的《每周影評》 @張小北 給的一個推薦, @關雅荻給的不得不看。
這部電影跟《小時代》不一樣,我覺得以正常上過大學的經歷來說,都不會覺得小時代所體現的價值觀是正確的。而《中國合伙人》把不正確的價值觀隱藏在貌似正確的皮里,才是真正的可惡。
就像@NealDie說的:很多人喜歡把勵志片看做雞湯,那合伙人應該屬於雞血。雞湯雖然沒什麼營養尚且能暖暖身,雞血打進身體里效果可就不明了。
Q: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的價值觀不應該被推崇,這個我能明白;但是放到現實世界,卻不覺得哪裡有問題。您提到手段問題,我贊同盜版問題是不能美化的,但如果刪除這一特定劇情,此劇的價值觀完全沒變,所以這並不是價值觀的問題。那麼到底是哪裡不對…
A:本質的問題就是「成功是什麼」。
成功是干翻那些當年瞧不起我的人,拿鈔票打他們的臉啪啪啪啪;
還是是蓋茨那樣成立基金會,努力消除人類的貧窮和疾病;
是大聲的告訴離開自己的EX,你錯了,老子現在是有錢人;
還是像韓寒那樣做自己喜歡的事業,成為一個賽車手;
是別人跟你講道理,你告訴他,老子不想聽什麼道理,老子有錢了,你就得尊重老子;
還是南丁格爾那樣,出身高貴卻認真對待每一個傷病士兵。
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同。隔壁老李認為把兒子供上大學就是成功;張老闆以公司上市為成功;高中生小王以追上隔壁班女神為成功。
對於成功,這個目的是中性的,重要的是追求目的的過程和達到目的之後的表現是否符合人性善的標準。
當然現實中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現實中有各種各樣的醜惡,電影可以演。但是我認為電影不應該以讚揚的形式去表演。這種表達出來的價值觀很扭曲。
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的價值觀無所謂被不被推崇,只是電影這麼表演出來,讓我覺得他很淺薄。
如果影片只有前半段,就是成冬青三個合伙人通過自己努力,賺到錢,讓公司在美國上市,成為教育第一股,到這裡結束,我覺得我非常喜歡這種勵志電影。
可是它告訴你,你有錢可以這麼干,可以那麼干,我覺得好淺薄,好可憐。
人應該成為財富的主人,而不是奴隸。無論奴隸身上的衣服再如何華麗,我都不會去效仿的。
整體尚好,細節失敗。
就像你說的,作為勵志類電影,美國在這裡就是每部類型片都會出現的那個「目標」,而最終主角靠與想像中不一樣的方式達到這個目標,也是勵志片的經典命題了。但失敗的點就是美國這個目標設置不佳,導致與觀眾價值觀的不匹配。
另外本片還有一些細節的地方很差,比如幾次演講和講課,人物的演講首先得說服幕前的觀眾,才能讓劇中觀眾熱烈鼓掌,本片在這部分的台詞太不講究。
所以這事看你怎麼看,作為國產勵志題材,合伙人算是上乘之作,但放大了比,你也看得出來了。不知道題主能不能體會當年的大部分憤青留學生的心理感受。我覺得07年華人在英國是跪著做人,就和片里一樣,08後奧運保聖火,地位稍微好了那麼一點點。之後又回來了。
XDF當年被渾水做空,我們就是瘋了一樣,狂挺狂買XDF的股票。
管他三觀正不正,片尾看到俞敏洪露頭的一瞬間我和同學都哭成傻逼。
有些感情不需要理性吧。
就是這樣。我是在回美國的飛機上看的。老實說我看的時候壓根沒考慮到片子的價值觀。相反的片子給了我很多反思與共鳴。
題主說片子把美國寫的多麼多美好,但我並沒有覺出片子有說美國有多麼美好,在我看來片子只是在說在那一代想要出國的人心目中美國的樣子。或者說在想去美國的人心目中有多麼美好。而且在我看來這個出發點並沒有不對。我見過很多沒有理由只為來美國的人,甚至我們學校就有不少,家裡砸鍋賣鐵都要把孩子送出來,而連來美國的目的都沒有。只是為了「來美國」而來美國。只因為美國在心目中就跟天堂一樣。
片子里孟曉俊想留在美國學歷不低但各種找不到工作只能去當busboy。我有個朋友,賓州州立雙專業,成績很好。她還沒畢業那時候有時候經常打電話跟我哭,因為找不到實習。不是因為她成績不好,不是因為她英語不好,不是因為她不能幹,不是因為她學歷不好,只是因為她是international,僅此而已。當然我也不能一概而論,畢竟我也有很多朋友在美國都找到了不錯的工作。但international難找工作是不爭的事實,不是因為別的,僅僅因為你是international.
片子里南斯拉夫大使館被轟炸的時候,大批群眾湧入說他們是賣國賊。這與去年大砸日本車各大百貨商場時候何其相似?
成冬青一次次被美國使館拒簽的時候,ETS控告他們侵犯版權的時候,看著那些美國人一個個趾高氣揚的樣子。我並不是說美國人怎麼怎麼不好,但華人在美國的地位,絕對不算高。
裡面一段段因為「出國」各種被迫分手的種種感情橋段在一個留學狗看來簡直就是各種黑歷史不斷重演。
所以,至少在我來看,是部好片子。
大美國在三人心中的意義更多是對美好生活嚮往和對現狀不滿,代表著希望。大美國當然不是只有錢多
那個年代去美國確實很流行,這個應該是真的。
再次,我沒有那麼高尚的道德情操,有這樣的成功,我會很滿足
我在戴錦華老師電影經典分析課上的作業,得分還不錯~比較細緻的分析了電影對成冬青的價值觀的態度,懶得刪了直接貼上來
普通人的成功之路
「中國夢」在今天的時代提出是有分量的,中國在經濟上GDP位居世界第二,僅次美國,因而也理所應當有自己大國的態度,驕傲地宣揚本國價值觀。《中國合伙人》恐怕是第一部很好地詮釋當下中國核心價值觀的電影。「尊嚴」是電影里關於「中國夢」的關鍵詞,孟曉駿堅持「新夢想」一定要在美國上市,因為贏得尊嚴是「中國夢」存在的首要價值,這不僅是要表明中國企業家有信心在世界範圍的競爭中取得勝利,更是為了中國人曾背負的屈辱的歷史,「新夢想」的成功不僅承載個人奮鬥的重量,還有民族復興的意義。
在詮釋這個「中國夢」的過程中,這部電影的態度是我很欣賞的:正視一個人奮鬥之路上所擁有的自卑。每一個立志於成功的人,大概都特別痛恨在他人面前表現出自己的弱點,而主角成東青這個出身農村,家庭、頭腦都缺的人還擁有一顆成就霸業的心,恐怕更難邁出跨越自卑的腳步。但他也很清楚,沒有人成功之前是不自卑的,是不失敗的。在關於夢想的演講那一段,成東青自嘲地說自己失敗都不用打草稿,導演也彷彿得到了主人公默許一般,很自然地講述他作為一個「土鱉」式人物的「土鱉」生存方式,讓人發笑,但非嘲笑。或許人們會想,因為成東青成功了,便不覺得他的弱點令人討厭,而事實是,導演在有意塑造一個會自卑但不會被自卑打敗的「中國夢」實踐者,於是這一切弱點不會惹人同情泛濫並且也不可怕。他所擁有的弱點,每個中國人可能都會有,然而從成東青身上可以看到,今天我們有了迎接任何挑戰的勇氣。
正視自卑是肯定了成功的價值,但電影並沒有完全地擁護成功,他也以比較客觀的角度看到了所謂的成功帶來的負面效應。譬如成東青雖然作出了巨大改變,越來越優秀,但同時變得圓滑世故,愛隱藏自己,另外私生活的空間十分狹小;合伙人王陽雖然沒有成功至上的價值觀,但不得不感嘆事業損害了友情,常常要在爭執不休的成孟兩人之間作和事佬,心累不已;孟曉駿年輕時對成功的太過熱衷和自信而養成的傲慢氣質也不令人喜歡。這一敘事角度用那首《如果 愛》中便已用過的配樂《外面的世界》便能很好說明,我們的選擇總是帶來許多無奈,無論孟曉駿是多麼瀟洒地通過簽證,他最終會明白國外的生活的艱難;亦或是成東青多麼光鮮地出現在報紙上,他必須要面對好朋友離他而去的危機,世界總無法是想像中那麼美好的樣子。這也是這部電影我所喜歡的態度。
然而我想補充一點,雖然我認同成東青的成功,但不認為他推銷的成功方式是絕對可行的。他關於理想的那一場演講,我覺得已聽過無數遍。我當然也認同勤勉和刻苦是學習的不二法門,然而今天的教育過於強調勤勉和刻苦,以及推行平庸化的學習方式——做題,以讓學生適應考試,並在殘酷的考試中脫穎而出,因而我們能創造一個個高分傳奇卻無法成為真正有創造力的人。因此本片的勵志部分讓我有些難受,當成東青說中國的學生是全世界最刻苦最拚命的學生時,並且為中國學生在雅思托福這樣的並非淘汰性質的考試取得高分而驕傲時,我覺得這並非是好事。
談談電影是如何塑造主人公成東青的形象的。每一個給他的鏡頭的都很有內涵,從他夾著被單席子走進大學校園開始說起,我們都熟悉原型俞敏洪的故事,兩次高考落榜,第三次終於考上北大,電影片頭曲便是從大學校園環境的描寫開始,這熙熙冉冉的人群里成東青一個人走著,他好奇而欣喜地打量著周圍熱鬧的一切,臉上的笑容從未落下,然後他呆站在報道的隊伍旁,直到有人碰了他,才想起要來排隊。在這裡,顯示「導演 陳可辛」的片頭字幕標在成東青身上並且移動了一下,我們看見的是成東青從所在隊伍快速移到了旁邊的可能稍短的一隻隊伍中,在我看來,這是大學生成東青別有韻味的亮相,他的笨拙和他的小小心計,是他性格的第一層顏色,這又暗示了他的老實和膽小內斂的本性。
這在他認識了好朋友孟曉駿和王陽後繼續發揚,在一次英語學習會結束時孟曉駿要求大家用一個詞形容他們那一代(其實也是我們這一代),成東青就什麼也不說,默默地給大家倒熱水,以及他提了兩個水壺去找正在被未來美國女友採訪的王陽,大概也是幫王打好水歸來;還有簽證面試時扮成王陽和孟曉駿的樣貌以為這樣便能不顯得土氣;和在肯德基講英語因而事業起步後,買了一桌雞塊(因為最便宜)請王陽合夥辦培訓班,這都顯示了成東青心中隱藏的一點利己心態,讓我們覺得好笑但同時又覺得親切,每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不常常這樣害羞又不甘心地生活么?而這樣的成東青,因擁有了中國凡人性格的底色而顯得豐滿動人。
他的性格的第二層顏色,是他的不服輸精神,這一點最令我們感動,他也是憑著這一精神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我們最不會忘記的是成東青滿身雨水但堅定地強吻住蘇梅的那一幕,深情到執拗地說「為什麼不能是我」,從這裡我們開始堅定地相信東青的人生會很精彩。成東青和蘇梅的愛情給人感覺並不完整和美好,但成就了東青為了夢想而邁出的勇敢一步,這段經歷後來成了他用來自嘲的最經典段落,也是不無道理的。
當然後來的成東青會變得比較圓滑懂得說話,成為他性格相反的人,但那不過是為了他人而活著的一部分成東青,原本那個土得掉渣的他,其實一點沒變,但更多是生活到其他人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我覺得《中國合伙人》作為一部商業電影,把故事講得段落鮮明,人物形象特別是成東青,塑造得十分鮮活,每一個鏡頭並不幼稚俗氣,但也能讓觀眾一眼看明白,已經把一個成功的商業片該做的事情完成了。
最後想說,這部電影所給予的最重要的是一種夢想的力量,奮起的精神。不優雅、不自信、但十分勇敢的那個成東青才是真正感動我們的,而並非彷彿整容前後對比而使我們驚嘆的成東青。無論人生如何艱難,第一步還是做自己,然後再做成功的自己。
這電影說的東西,當年出國留學過的人估計能秒懂。
呆在國門裡,就無法理解那種對於「和西方老外平等對話的權力」的渴求,感受到「我在和他說話,他為什麼不看我」的冷漠。
雖然我沒留學過,但我一個朋友有過,他曾經畢業以後想組織一個NGO,希望從大學生開始,從文化層面讓我們的文化融入世界,最終結果是失敗了。
他跑到劍橋門口發傳單,在母校組織聯誼會,最窮的時候一個禮拜10多鎊挺過去,我一度覺得他瘋了,我一開始無法體驗他的那種憤懣。
而看到同樣的「被西方文明蔑視的人」對他的理念的激賞的時,我只能承認,不是他瘋了,是我不懂那群人。他們中有留學生,有外企工作的高薪白領,有憤青。
把大美國寫的跟天堂似的
==================
記得劇中某人去了美國就刷盤子了……就算把美國描寫成天堂,也不意味著誰去了美國就能享受天堂。
世界是變化的,電影應該反映一種時代的風貌,你必須承認,當時的美國總體上確實比中國發達----現在也是如此,不過差距小了。當時中國的很多地方確實不夠開化----現在也是如此,不過進步多了。
不管你怎麼看電影的價值觀,至少它反映了某些東西,帶給你一些思考。
比如給老師的親戚的小孩帶課,該不該要錢?
這個參見《報告老闆之中國合伙人》、我覺得那集真的不算黑,真的是一針見血啊。
有POWER了就可以抄襲教材什麼的,簡直不忍直視的強權觀……
我真的不是很理解你們哪覺得價值觀歪曲了
英語教育創業的故事、新夢想的名稱、三位主角的設定,當我們聊到《中國合伙人》時,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新東方的三位。執導過《甜蜜蜜》的陳可辛導演,用他所擅長以小見大的影像技巧,敘述了這個關於青春奮鬥的時代縮影,和男人之間相愛相殺的友情的故事。
簽證時cosplay的幽默,辦公室乒乓球大戰的剪輯手法,還有老師一口流利的"too young, too naive"。細節之處的小設計,讓我看片的時候都忍不住念兩句詩。
但是它最大的破綻,或者說敗筆,就是作為一個「原創劇本」,卻竭力地想往現實原型上靠。
將第一家教育產業經營上市的成冬青,被追問兩次「夢想是什麼」,到結尾也給不出答案。
交往外國女友被甩的王陽,卻莫名其妙得到「美國人思維」的核心技術。
在美國遍嘗生活艱難的孟曉駿,捐贈冠名實驗室、被曾經的主管服務後終於滿足。
違章使用廢棄工廠辦校遭受處罰,強行以中美製度差異來狡辯。
教育產業最核心的教學理念和師資力量,用培訓複製「段子手」的方式一筆帶過。
盜版國外教材被控告的經營危機,背詞典和幫助版權規範化和承諾上市,竟然能夠化解。
粗看之後的熱血賁張,經不住細細推敲。情節發展和角色性格設定的矛盾,讓影片始終難圓其說。實際上,連主角原型之一的俞敏洪也特地發聲說: 這是一部電影,人物大家最好不要對號入座 。俞敏洪:《中國合伙人》_新東方_新浪博客
創業故事和勵志片的最大魅力,是主人公克服一個個挫折的過程。我們在觀看電影時,總企圖或多或少,能得到主角的一絲絲勇氣和信心。而在陳導的《中國合伙人》中,往往只能看到朋友圈轉發的那些不痛不癢的雞湯,和月薪三千靠彩票實現經濟自由的段子。在滿足了觀眾對「性、金錢、暴力、雞湯」的不同程度的內容剛需後,5.7億的最終票房著實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但用飲鳩止渴詞來形容它,我覺得也未嘗不可。可以想像類似的「製片」手段,今後會被更多的投資人和投機人拿來複制。但對於那些希望通過電影來傳遞普世價值,深刻探討生活的人來說,並不算是一個好的信號。如同影片中的一句台詞,有時候最重要的往往是不說出來的。
比如擔任聯合製片人的田小姐。
1、對於本身自己有明確目標又有衝勁、動力的人,電影看完就算了,不要動搖自己。
2、對於有目標但尚缺勇氣、動力的人,希望你們能從這部勵志電影里獲得勇氣,走下去。
3、對於既無目標也無動力的人,即使這部電影的價值觀確實有點扭曲,但你相信這種價值觀總好過行屍走肉地生活,畢竟這個世界確實「有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就是萬萬不能。」最重要的是要看到窮人翻身成富人的可能性。
4、對於已經發家致富,有所成就的人,你喜歡怎麼噴就怎麼噴吧~
能夠依靠「借鑒」《社交網路》,給予有資金就能改變一切主題的核心的電影,你還指望灌輸什麼好的思想?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李玉的電影《萬物生長》?
※當你談論伍迪·艾倫時,你會講些什麼?
※如何評價電影《湄公河行動》?
※《黑暗騎士崛起》是否意味著導演諾蘭已經被好萊塢同化成普通商業片導演?
※如何評價馮小剛在《我是你爸爸》中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