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國的象徵嗎?世界頂級品牌在中國嗎?

為什麼有1700多年的歷史沉澱的中國還誕生不了世界頂級的瓷器品牌? 因為我爸在陶瓷廠工作過,所以很感興趣。

由於見識少,原問題自帶廣告成分


看了一些答案,基本靠譜,但是都有些不準確的地方,特別是現在排名第一的答案…我的回答也也不一定就能做到準確,因為身在景德鎮,所以就分享些我知道的信息和一些看法。
提主的問題是為什麼中國沒有形成好的陶瓷品牌,這個我同意欲三更的說法,本質上說我們是西方審美的輸入國,從這點上就很難做到品牌化的頂級。
從技術層面上說,現在陶瓷技術基本算是成熟,我們是有能力製造出精美的瓷器的。但是產業化和品牌化不足,設計能力不強。不過現在也有一些還不錯的企業。這裡必須說下,在景德鎮各種創意陶瓷之間的互相抄襲模仿現象十分嚴重,基本沒有版權可言,互相模仿在如今市場行情一般的情況下又導致了低價競爭,可以說是惡性循環。
景德鎮雖然一直說衰弱了,但是這邊的技術和產業流程都很成熟,也有很多國內國外的藝術家在這裡創造作品。為什麼沒能形成一個本地的、優秀的品牌呢?(其實還是有一些本地品牌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這裡【以藝術家本身為品牌】,賣的是藝術家個人的名氣,這個就是所謂的「大師瓷」,價格幾千到上百萬都有,這是景德鎮主要的高端陶瓷。不過這幾年由於許多原因,大師瓷市場遠不如前。這方面就不細說了。
很多非大師(大師是要有職稱的)的藝術家,雖然創作了很多作品,但是並沒有想到要以此創立品牌,並不重視品牌。可能跟地方也有關係,在景德鎮,沒有品牌去銷售陶瓷也行得通。
跟這邊的生產模式也有關係,這裡工廠較少,私人作坊特別多,生產以作坊為單位進行。

現在想到的就是這些,可能有些混亂。

一樓有幾句我不反駁一下太難受了。她說歐洲的工匠「畫十五天,燒十五天」,畫十五天這裡當然也有,別說十五天,一個作品五十天也是有的。而燒十五天…窯會炸的吧……古代燒柴窯,現在幾乎都是燒電窯,而無論古代現代,都是燒一天一夜,燒低溫烤花的大半天就能燒好。
還有說盲畫(她說的盲畫應該是指不打線稿直接在陶瓷上畫),這個也有區分工筆畫和寫意畫,工筆我還沒見過直接就到瓷器上畫的,工筆的勾線十分重要,直接就去畫造成的錯誤導致浪費的時間比起打稿花的那點功夫十分不划算,而寫意畫熟練了直接到瓷器上畫完全可以。
還有說現在美院的學生到了大三沒人畫手繪…首先我們這裡沒有美院,一所本科是陶院,一所中專+大專我們本地人叫瓷校,全名里有美院二字,但是跟大家承認的八大美院沒有半毛錢關係。不手繪的話我們跑學校是學什麼呢?雖然我們確實也學習了貼畫的工藝,但是對於學校里的學生而言,手繪從成本和對學習的幫助來說無疑是上選。不手繪的話只有貼花,對於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生產的學生而言,貼花的價格並不便宜,開套好點的畫紙並不便宜,比自己手繪貴哦。
並無冒犯之意,希望大家能看看不同的意見。

------------------------------------------------------------------------------------------------------------------------------------------


陶瓷在我看來既是藝術,也可以是商品,既應該有作品,也應該有產品。而產品應該要有藝術性和實用性兼具的精品,也可以有幾元一個超市地攤貨。
這個問題討論的是為何國內沒有形成好的陶瓷品牌,但是很多人看到這題不免拿國內的陶瓷與國外的陶瓷比較,這裡我想說請用同價位、同定位的東西比較。誰更優質美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國外的設計和品牌理念確實比國內好,但國內也並非一無是處、只有大師瓷和廉價瓷。而到底要如何評價判斷,只看你自己的喜好而已。
希望各位看官若有心了解一二,能多觀察、多欣賞、多接觸,再去對陶瓷和陶瓷行業形成自己的印象。


這個問題下的爭論,在於對品牌的定位和作用認識不清。

品牌這個東西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大規模工業化的產品,是面向中產階級的。中產階級需要通過品牌來認證產品的質量。最有錢最有權的人不需要品牌。比如皇帝可以給自己開一個官窯,徵召最好的工匠。難道皇帝需要去市場上認哪個是頂級品牌,然後買一堆回家屯著嗎?

反過來如果某個品牌可以做出比皇帝家還好的東西,這就叫逾制,那這個品牌就離死不遠了。皇帝不需要市場,皇帝凌駕於市場之上。

因此頂級品牌本身並不反映最高級的手工能力。它反映的是工業化標準化的能力,反映的是中產階級(或者說中產階級上層)的消費能力,反映的是在一個市場上有沒有超越市場的存在。

中國人工業化標準化的能力如何?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如何?有沒有一個永遠超越市場的主體?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很清楚了。


我是景德鎮的,也做過幾年陶瓷。如果從瓷器的營銷模式來看,高端工藝陶瓷根本不外銷,也不走市場化銷售的路子。內部定製,皇家定製倒是佔了很大一部分。市場上看到的陶瓷產品,根本不能與那些定製的產品比。舉個例子,我有幸參與到一次定製過程。是給一次全國軍級以上幹部會議製作用茶杯。首先就從100套茶杯裡面精選不超過5件,進行工藝製作,回爐後再從中精選出兩個杯子。作為會場專用茶杯。這個工程最終耗掉上萬個杯子。精選出的杯子晶瑩剔透,像玉做的一樣,還刻上每個領導的名字,最重要的還是青花玲瓏瓷,絕對真品。至於高端品牌,從工藝品的角度出發,更多體驗在大師的名號上面。比如民國的珠山八友,70年代的水點桃花,還有王錫良等大師。他們的作品都是行業內一件難求的稀作。


既然大家都提到曉芳窯,我就發幾張我自己珍藏的曉芳窯瓷器給大家看看,這不是歐洲那些瓷器可以達到的藝術效果,也許歐洲真的把著時尚、高端產品的命脈,連瓷器也一樣,但我願意上圖,因為圖可以說明一切的真相。

曉芳窯乳黃釉葵口杯

曉芳窯乳黃釉葵口杯

曉芳窯汝釉五瓣杯

曉芳窯汝釉五瓣杯

曉芳窯汝釉葵花式杯

曉芳窯汝釉四方高杯

曉芳窯汝釉四方高杯

曉芳窯汝釉菱線杯

曉芳窯汝釉菱線杯
以上就是我的一部分曉芳窯收藏,那些有類似「金絲鐵線」感覺的,是我用過然後茶水浸進杯子開片里的痕迹,有人喜歡這樣的感覺有人不喜歡,我是以前喜歡現在不喜歡了,所以杯子都捨不得用收起來只待有閑暇的時候拿出來把玩。溫潤如玉,色澤如雨過天晴破曉處。這是我人生里難得奢侈,無怨無悔。


陶器這東西,古希臘就已經做的很好了。上釉這門技術古希臘早已經學會,所以光滑度上瓷器並不佔優勢。
歐洲陶器和中國瓷器相比,關鍵的區別是顏色。歐洲陶器燒不出純白色來,阿拉伯陶器也燒不出來。所以他們的陶器通常不會有大片白色,但留白的陶器是有的。歐洲的白瓷器出現在18世紀初,德國薩克森的一位發明家率先成立了瓷器廠,但技術保密。1712年,在中國的法國傳教士把瓷器的技術關鍵公布,即所謂的中國土(高齡土)和中國石(長石),此後法國和英國都出現了瓷器廠。
至於現在的陶器品牌-------建材和衛浴遠比餐具市場大。抓住了兩個大市場,錢都好說。做什麼工藝品市場很小。


這個問題,在吳軍老師的文明之光(第一冊) (豆瓣)里有著精彩的解讀,感興趣的同學不可不讀。

當初編輯這一部分內容時,還納悶,心想怎麼寫瓷器就寫了這麼多啊,讀畢感嘆良多,因為沒想到象徵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竟然首先用在瓷器製造商。搞軟體的老弟從矽谷回來度假,拿起我送給爸媽的《文明之光》就讀,他印象最深的也是瓷器這一章。我們都沒想到,當年歐洲人對於中國瓷器的嚮往,遠在如今中國人對於寶馬、LV包的憧憬之上。因為瓷器帶來的巨額外匯,宋朝的GDP當時居世界第一。人人以擁有中國瓷器為貴。

可是,風水輪流轉,不經意間,中國瓷器就江河日下,被日本乃至歐洲追趕,漸漸喪失了自己的優勢。對此,吳軍老師在書中條分縷析,細細道來。

來看看讀者楊質祺先生的書評:說說青花瓷 (評論: 文明之光(第一冊))

最近在讀吳軍老師的《文明之光》,反英雄史觀的觀點讓我看歷史有了不一樣的角度,其中,第六章提到的瓷器內容更是讓我受益良多,所思所想匯聚成如下短文。

瓷器的發明
  瓷器起源於陶器,最初人類意外發現通過燒制粘土可得。陶器的發明雖然部分的解決了人類的生活問題,同時其受溫均勻的高要求也讓好陶器製作難度提升,但陶器仍有兩個比較致命的缺點:1)密水性差;2)強度不夠,且易碎。
  而瓷器則非常完美的解決了以上問題。
  同樣是意外,人類發明了上釉技術,即將沙子和鹽(蘇打)加熱到1000度高溫會變成半透明的糊狀物,冷卻後形成一層光滑的釉。釉有玻璃屬性,美觀且防水。

  作為瓷器燒制的三要素:高嶺土、高溫和上釉技術,上天眷顧了中國,讓中國最先彙集燒制瓷器的三要素,通過逐代發展,漸漸風靡世界

  中國瓷器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宋代青瓷,元代青花和明代永宣青花。   
宋代青瓷

  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其中以汝瓷最佳, 薄而堅,釉色溫潤帶有天青色光澤,歷經千年依然光潔如鏡。   
元代青花
  蒙古人武力征服歐亞大陸的「唯一」好處是加強了亞歐文化的交流。這也使得這個短命王朝製造出精品青花有了可能。
  作為波斯藍+中國瓷的融合, 元青花將鈷藍顏料華仔未上釉的瓷器素胎上,然後在繪製好的瓷器上塗上一層透明的釉,再燒制。歷經百年而顏色不變。   

明代永宣青花
  永宣青花指的是明朝永樂和宣德年間的青花。
  商業上的創新是首次在瓷器底部上貼上商標。帶來的影響就是後代仿製此年代青花瓷器時也會在瓶底燒上「大明宣德年制」的標記。 技術上的創新則是改進鈷藍顏料,改進配方使圖案可以燒制的更精細,而不會劃開。

日本的崛起
  好景不長,明末的戰亂導致瓷器貨源大減,(荷蘭)東印度公司於是將眼光投向了日本
  日本在侵朝戰爭中雖然敗於李如松的明軍,但是他將一千多名朝鮮瓷器工匠俘虜帶回日本,並成為了日本瓷器發展的最初核心力量。大致的動作包括:
  1. 花20年尋找高嶺土;

  2. 初期仿製中國青花瓷,製作工序分得很細。30年努力,即可達到歐洲商人要求;
  3. 創新發明赤繪瓷器。成為日本瓷器象徵。趕超中國瓷,風靡歐洲,成為歐洲心目中的名牌 。

    反觀此時的中國:

  1. 康熙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製造水平達到前所未有之高度
  2. 民窯和外貿瓷品質卻沒有任何進步
  3. 西方評價清代瓷器:有粗有細,質量不均,繪畫潦草,青花顏色差勁,釉質白中閃青。
  4. 失去品牌優勢,被日本趕超,甚至被歐洲商人要求仿製日本赤繪瓷器。壟斷世界瓷器市場已經一去不復返。

歐洲的趕超
  歐洲人「再發明」瓷器,從煉金開始。雖然煉金不靠譜,但是整個實驗方法卻很重要
鍊金術士伯特格爾Bottger受國王所託,開始研製瓷器。前後四年時間,做了3萬次實驗。他不僅記錄了全部的實驗過程和結果,而且把每一次實驗之間的細小差異全都記錄下來。   
  歐洲人通過長期的科學實驗和材料分析,終於掌握製造秘訣,徹底了解了其中的燒制原理和化學原理,並有了定量的分析。這使得他們可以通過調節瓷土中元素的配比和調整燒制過程來製造各種精緻瓷器。   

  到此時,中國瓷器已經只能針對歐洲人的中下階層了,高端階層則轉向歐洲人自己燒制的精美瓷器。   
  相比歐洲人從頭追趕亞洲人的思維,美國人比較跳躍。直接在法國建廠製造自有品牌瓷器,並逐漸在高端瓷器市場佔領腳跟。

瓷器現狀
  上天眷顧中國,讓中國最先彙集燒制瓷器的三要素,並風靡世界很久,可現在卻落後了。高端市場已不見中國瓷器的蹤影

  同樣是亞洲工匠,熟練掌握瓷器製造工藝。
  日本的情況是:
  1. 島國原材料的貧乏要求製作必須精益求精,否則被認為是浪費
  2. 師傅傾囊相授,如果徒弟不超過自己,是恥辱

  3. 即使在瓷器看不見的地方,也要做的盡善盡美(類似iPhone內部的工藝設計)

歐洲工匠研究瓷器比東方晚了很久,但最終超越亞洲,是整體科技進步可工業化的成果。相較於東方人的「感性」,歐洲人的「理性」在此明顯更勝一籌
  1. 他們擅長定量分析和比較試驗,因而完全弄清楚了瓷器的成分和燒制原理
  2. 研製過程中,他們特別注重保留全部原始數據和實驗報告,這不僅代表了實驗的嚴謹性,也能讓後續人不用重新造車而直接受益

  相比之下,中國工匠更多的是感性認識,傳幫帶過程中徒弟靠悟性居多。中間的發明創造也因為「秘方」和「保密」缺乏保留和記載導致漸漸失傳。這樣導致的更災難的後果是後人不得不重複前人的失敗,使得整體的製造技術進步緩慢。

  種種因素之下,最終,曾經風靡世界的中國瓷器逐漸退出了主流市場,只能製造一些十分廉價的陶瓷製品。改革開放之後雖有所恢復,但當年盛世已不復存在。現今歐洲人佔據著世界高端瓷器市場的90%,其餘被美國和日本瓜分。

===========================
昨天,吳軍老師在微博上連載的《文明之光》之《發明365》中再次談到了陶器和瓷器,他和博友們有這樣的討論:
網友:可能許多人都不知道,在無數電視劇里被你們四爺一再滅了年羹堯的哥哥年希堯,還是一位非常牛掰的幾何學家,著有測算刀圭、三角法摘要、面體比例便覽以及中國第一部介紹西方透視學的《視學》。他在書中親手繪製了50多例圖樣,展現了他對投影法和透視學出神入化的運用。下載請戳:視學·年希堯.pdf_免費高速下載

吳軍:年希堯可是燒窯大家,作品俗稱年窯。在文明之光介紹瓷器時,要不是因為篇幅的原因,應該講講。老年最大的問題,或者說給後世的遺憾,就是也沒有說明那些瓷器是如何燒的,結果陷入再發明再失傳的怪圈。如此往複,清代人不知道宋代瓷器如何燒的,今天人也不知道年窯如何燒的,因為中國人不喜歡做記錄,也不喜歡寫下來那些秘訣,甚至還改歷史檔案。

網友:跟中國人傳統的不外傳、保密心理有一定關係吧,好比武術的失傳,師傅總是留一手,結果越往下流傳越爛,慢慢就失傳了。

吳軍:這是關鍵。

網友:瓷器應該很早就有了吧,雍正那會都清朝了......瓷器的燒制一直都沒有記載?真的假的?

吳軍:不要說他們了,今天的中學生有幾個認真寫實驗報告的?德國人伯特希爾基本上和年希堯同時期,他發明了歐洲的瓷器,上萬次的實驗記錄都存在德雷斯頓檔案館裡,今天可以仿製出德國早期的任何一款瓷器,而年希堯的記錄呢?誰知道他當年的胭脂水是如何燒制的?

網友:我們以前做實驗,儀器老舊,大夥做出來的實驗結果都和理論差別巨大,你說實驗報告怎麼寫啊?實事求是就掛了

吳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里斯教授講,他算出來的宇宙質量是負的,你說他該怎麼辦,做假??里斯堅持宇宙質量就應該是負數,後來這個發現讓他獲得了諾貝爾獎。

=======以下內容摘自文明之光(第一冊)第六章-瓷器=========


  • 產業體制。中國古代瓷器的巔峰大都是官窯,民窯還是以普通日用品居多,而這官窯一體制並沒有流傳到現在。一方面隨著中國的大災大難,高端瓷器土壤斷代,圈子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另一方面官窯體製造成技法不易傳承,一旦出現社會波動,就容易失傳。如果中南海的大官兒們再腐敗一點兒,供養個造辦處什麼的,估計藝術水平上有可能恢復到頂尖。

  • 技術創新。自從歐洲發明骨瓷的那一刻,歐洲瓷器就跟中國瓷器說拜拜了,從此之後,歐洲瓷器徹底精神獨立。你現在去商場里看看骨瓷產品,會發現那個東西又輕盈又細緻,好的不得了——這是歐洲瓷器界的偉大發明,不是中國。

  • 商業運作。這個大家都明白的,不說也明白。哪個行業的世界頂級品牌有中國的份兒了?

  • 美學超越。今天的中國如果願意的話,還能做出世界頂尖的瓷器嗎?能,也不能。你做出來的瓷器,頂多是你自己覺得頂級,人家歐洲人早就不聽你那一套了。人家現在有自己的美學,並且無時無刻的不在灌輸給你。瓷器的背後是美學,在瓷器上你是爹,在審美上人家才是爹,是不是頂級,你說了不算,人家說了算。

其實大家爭論的中心就在「品牌」二字,歐洲所謂的大品牌日用瓷器都是為中產階級服務的,而中國針對中產階級的產品確實是一個薄弱環節,從而不能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品牌,市面上能看到的要不就是價格太貴,要不就是東西看起來太劣質。其實大家完全可以換算一下,一套碗盤2000歐左右,不算最富裕的地方,平均工資也有2500-3000歐了,又不需要每個月都買,完全可以當做是普通日用品,但是換算成人民幣20000左右,除了大城市有多少人能達到這個工資水平的(我這裡說的完全是工薪階層),又有多少人捨得花這麼多錢買餐具作為日用品的(我這裡說的還是上班族)?有了價錢的加持就給物品本身加上了一層高檔的光環。

中國由於品牌意識出現的晚,失去了和國際品牌競爭的最佳時期,中國自有品牌進入市場較晚,假如也賣到幾萬人民幣一套,有多少人願意買賬呢;而價格便宜了,又覺得東西不夠頂級,這樣品牌很難做起來的。所以更多的瓷窯則將重心放在了高檔瓷的工藝品上(特別是高仿瓷),不說古代,就說現在能做出的頂級的瓷器和歐洲比也是毫不遜色的,但這個屬於藝術品市場,和大多數老百姓生活並不是息息相關的,其實去一些工藝品店裡看看也許反而能買到一些還不錯的東西,我之前買了四個醴陵的四季花卉碗,手感、厚薄、透光度都不錯,而且是釉下彩的,不存在毒性問題,200塊錢左右一個,要不要拿來裝飯吃就看你舍不捨得了,反正我是放著沒用(我承認我是屌絲)……


我先上圖吧,今天先整點素的:

豆青釉

仿湖田影青釉

胭脂水

仿永樂甜白釉

霽紅

龍泉窯

霽藍

仿雍正白釉

天藍釉

淡青釉

黑釉

仿宋龍泉窯

龍泉青瓷

龍泉青瓷

龍泉青瓷

仿耀州窯青瓷高足杯

雞油黃

神馬頂級品牌啊,世界品牌啊,在以上這些跟前,連跪舔的資格都沒有。不服氣的童鞋請按我上面提供的關鍵詞一條條百度。倘若這次的菜太素淡了,下次我再給整盤花哨點的菜。

PS:謝謝大家的關注。針對部分知友認為這些東西都是一般的大路貨的問題,這裡補充一點說明:我列出這些來,只是為了說明所謂的西方「著名品牌」無法和中國陶瓷PK而已。我壓根就沒有一個字在說我自己的這些東西天下第一舉世無雙啊。做為茶商,手頭也只有這些一般般的東西,要看好東西,請移步博物館。
還有一個ID評論說,這是批發市場的貨。曾見過此ID的一個關於曉芳窯的回答,其中對曉芳窯和劉欽瑩作品大加吹捧。呵呵,既然喜歡曉芳窯的東西,那難怪覺得以上都是批發市場水平。這簡直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不佩服歐洲品牌的經營能力是固步自封。

把歐洲品牌燒瓷器工藝水平吹多高的基本是不懂瓷器。

至於骨瓷?呵呵呵,這就跟拿著電子書跟精裝本比裝幀沒兩樣,或者說非要論證石英錶比機械錶高級。那玩意算作弊你知道嘛?

此外發現一個問題,是許多人根本分不清「大品牌」、「好品牌」跟「頂級品牌」之間的區別,錯誤的認為大牌就一定好,好牌一定頂級,頂級品牌一定出頂級貨。建議他們從麥當勞跟米其林三星餐館的區別開始重新思考。


當年追捧中國瓷器的時候,連日本伊萬里山寨貨都連帶吃香。後來大革命了,資產階級的注意力由收藏變為了實用,物美價廉的本地貨從此走俏。印度茶取代中國茶也是一個道理。


哦呵呵呵呵呵
窩不是來答題的只是針對樓下幾個說洋瓷質量比國瓷好
說「審美不一樣」的請解釋一下為什麼我朝大量瓷器流落海外人家還死活不肯還?
上次去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宋瓷就不少好么。斗大的汝窯香爐,而且品相比上博的都好(上博那個縮釉的點讓強迫症很想伸手扣),還有天目的茶碗,甚至劃花的盤子,跟他們自己做的粉彩完全不是一個審美體系的東西。歐洲就更不用說了,私人藏家手裡的東西都不少,國內的陶瓷展區比起來根本就是渣渣。
不認同國瓷審美的話賣給中國也能賺一大筆好嘛
說「頂級品牌」在歐洲,可是瓷器跟茶一樣,頂級的東西根本不可能做成品牌。產量太小,一出來就被藏家瓜分走,不是真心喜歡瓷器的人根本不會去買這種小窯口的東西。
歐洲的瓷器到現在還根本稱不上「頂級」,脫離不了日用品和擺設的範疇。
Meissen算是歐洲最響亮最「頂級」的一塊牌子了。上次跑到專櫃去看,忍了一口老血沒噴出來。
微博上的那個所謂官方微博只會吹自家的產品,但是一點瓷器知識都沒有,倒模出來的天鵝頭頸跟得了瘟一樣的死氣沉沉(今天太晚,有時間再拍照片)。所謂的龍和葡萄系列就跟超市裡二三十塊的一個審美層次。那個所謂琺琅藍和金色簡直像顏料缸打翻了一樣,照片倒還好看點,實物真是俗不可耐。稍微能看的就是手繪的花朵做的碟子杯子。然而千篇一律完全不是藝術品。雖然喜歡它的筆觸而買了幾個,但是跟在國內買的比還是會遜色。那些瓷花瓶有多醜就不說了,惡俗至極。瓷塑倒是有點趣味,可是也完全稱不上什麼藝術品,在工藝上和表達上都沒什麼難題。WW就更不用說了,也就Jaspers系列稍微有點感覺,別的就是喝茶的杯子而已,而就連喝茶,其實他們那種茶具的大小也只能拿來喝喝印度的劣質粗茶,就算頭摘大吉嶺我都嫌要糟蹋了好茶。RC什麼的倒感覺好一點。不過也就是平價的飲具而已。

就這個水平請去百度「影青堆雕」,不管是精緻還是表達都比所謂的「皇室用瓷」高出一個層面。對了這可是梅森引以為豪的天鵝系列哦。
最不能忍的就是梅森,土質倒是細膩,但是一股火氣,一看就知道是磨完了馬上做東西。煉泥是個技術活啊親。買過一個陳腐了三年的瓷土做出來的罐子,那叫一個溫潤。沒上釉的地方跟泥鰍背一樣,像是有一條小泥鰍跳過手心那樣的活潑。梅森真心無法吐槽,這麼好的土全白瞎了(特地買了它不上釉的小瓷牌來對比)。

雖然瓷器的釉料是光滑的不代表要刺瞎別人的雙眼啊啊啊。這個梅子青的多舒服。

看價格是同樣的。上次在Meissen買了三個碟子一個奶杯一個茶杯也就花了700多歐,換成人民幣四五千。
五千多現在買曉芳窯的雞油黃都要掂量掂量,嗯就是最小的那種杯子,不是馬克杯喔。更不用說天予窯和曉芳窯的汝瓷了。就是大指食指圍成一個圈那麼小的杯子,能換一堆所謂「頂級瓷器」(以瓷作為表達手段的藝術品不算,但是那些藝術品進入的也不是瓷器市場XD)


拿24K金說事兒的真可以消停了,金箔護膚品甚至金箔巧克力都有,超市裡一瓶瓶賣的蛋糕裝飾也是金做的。還把「毫無瑕疵」當成賣點,上海博物館裡的汝瓷都有縮釉出現的針尖大小的點,上次元青花大展,就沒有一件是正圓形,沒有一件不是出現燒過頭的斑點和縮釉,但是它們照樣完爆任何一件「土豪金」的杯子。因為當有光照在上面的時候,本來是深藍得發黑的顏色會瞬間閃耀出火彩一般的彩虹光:綠色,紫色和藍色交雜,像寶石一樣。
不僅是古董,我買過景德鎮某家做青花的杯子,沒絕版的款兩千以內完全能搞定,同樣會散發出這樣的光彩。把青花的這種閃耀閹割掉然後裝出一副中產階級的調調來塗在瓷器上還自以為天下第一簡直是對青花的侮辱。
某平價青花茶壺(1k出頭):

我最喜歡的就是它淺淡的風格,然而並不像樓上日本的青花分水那麼突兀。

線條也爆樓上的幾條街。青花要有水意,乾巴巴的那還不如印上去呢。

當然日本瓷器做得確實可圈可點,但是日本最好的根本不是樓上的東西而是志野燒,備前燒這樣的陶器。只有這些才繼承了中國瓷器「將美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
彩瓷的對比(各種彩一起來,感謝用了三年的自製麻布茶巾)

亂入一個肥皂盤= =

這兩個算很不錯的了(所以才買)。

下面的這個茶壺非常小,甚至可以放在上面的那個小鳥盤上。在這樣的尺寸下做出顏色的變化,還有玉蘭花瓣的筆觸我都不認為它們差樓上很多,尤其在後兩者並不是頂級國瓷,只是普品而已(不是冒犯作者哈,只不過我們確實有更好的,而且價格確實處於中等水平。)
由於是個窮逼,買不起頂級的中國瓷器,只好拿自己的中游與國外的頂級比。說wedgewood是頂級瓷器的可以忽略國內專櫃的價格去看看國外的價格,嗯。。。
最後來一個祭蘭的小杯子

可以看見顏色會隨著光的多少而產生變化。這才是瓷器超越繪畫的地方。如果只是欣賞跟油畫一樣的東西那直接去買油畫就好啦。還有拿薄來證明是好瓷的,地攤上十塊錢一個的小瓷杯都有特別薄的,現在根本不算什麼高檔瓷器。


是的,那些歐洲瓷器品牌光抄襲抄襲雍正年間的外銷瓷款式,就夠活一輩子了。

但,最好的瓷器還在兩岸故宮裡

頂級瓷器不僅在於工藝如何,更重要是審美問題,宋明清三代大不同,康雍乾三朝也不同,如何判定高雅與惡俗?

以前是文人主導製造業產品的。看清宮檔的奏摺,做什麼樣的瓷器什麼紋路什麼窯口,皇帝寫得清清楚楚。

如今這個時代,量產瓷器自然是搞不過歐洲,也搞不過日本。

我們應該把我們的文化製造能力從改革開放算起,這樣會更謙虛更淡然些。


先給你看幾個中國頂級的瓷器

(圖片來自微博動脈影)

然後是現代一些私以為大神的作品。圖片來自網路。
( 蚯蚓走泥紋鈞窯碗,孔相卿)

蔡曉芳 郎紅瑪雅鈞窯品茗杯

蔡曉芳(眾望所歸的)汝窯葵口杯

本人也藏了些曉芳、蘇保在,吳遠中等近年來名氣很大的師傅的作品,價格有高有低,不像樓上某位說的那麼貴,至於歐洲頂級瓷器,知道有一家專門做歐洲頂級瓷器以及日本頂級茶具的店叫做 煙波致爽閣 裡面的瓷器個人感覺以實用器具為出發點,而中國的瓷器的製作是介於藝術品和實用器之間的一個玩物(紫砂壺也在內)。而作為藝術品製作的話,答主覺得集團品牌的影響力肯定是沒有個人品牌的影響力來的話,因為藝術品本身就是非常具有個人特色的東西,是製作者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包含了他(她)的整個世界觀、價值觀的體現。這裡要提一點,就是中國古代的各種官窯,古代很多神級瓷器都是以官窯的名義製作的,那是因為他們都體現的當時執政者皇帝的世界觀、價值觀,並不完全代表製作者本人的想法。


只是吐槽。
請問你覺得有頂級油畫品牌這種說法么?中國好的陶瓷是藝術品,和歐洲那種商業化產品根本不在一個逼格好吧。
就是這樣。


●我有個好辦法:把中華老字號協會直接改名為中國奢侈品協會。

品牌的一個競爭力就是老,在中國,只有老字號才比較老

【老字號應該承擔起中國奢侈品品牌的重任】


所謂的世界頂級名牌瓷器大多都只是工業化的流水線用具,中國的低端無需品牌,高端都是私人定製收藏品,品牌個毛線,直接認準某個大師,根本無需出口,價格甩國外那種行貨幾條大街。現在自黑無下限的太多,只要是中國的就認定就是不好的,只要是中國的就不如國外的。高端藝術品何時淪落為工廠品牌流水線生產了。您那是日用商品,不是收藏藝術品。


非常贊同樓上Zhang Fuguang的答案。由於最近在看關於這部分的東西,也上來寫幾句心得。
1. 首先重視度不一樣。瓷器是咱們的沒錯,剛開始也是皇帝才有,後來慢慢的有錢人家也有,地主家裡不都喜歡放幾個大瓷瓶,再後來,市井飯館,普通人家,也都用得上瓷器。所以對咱們來說,瓷器不算什麼稀罕的物件。據說從西漢末年瓷器就開始順著絲綢之路往歐洲傳,對他們來說,這東西太稀罕了,自己不會做,也只有那麼少的幾件。到了1700年左右(我估計那時候傳到他們那的是咱們明朝的瓷器,那時候也是咱們瓷器的高峰之作),歐洲皇室對瓷器的喜歡到了白熱化的階段,管瓷器叫——白色的金子。各皇室君主都想掠奪更多的瓷器,擁有瓷器,是權貴的象徵。甚至覺得誰要是造出來瓷器,誰就是強國了(相比原子彈,瓷器真簡單啊)。為了得到瓷器的製作技術,還發動戰爭,搶人(到啥時候都是人才最重要啊)。剛開始義大利和法國弄出來個差不多的,但是因為土不行,軟趴趴的。這時候英國當時的King Augustus II the Strong of Saxony and Poland,不幹了,趕緊去搶了一個物理學家一個化學家,軟禁起來。那個化學家終於在1708年,用Gaoling土(像拼音是吧,就是高嶺土的意思)研究出來了白瓷。然而他自己卻因為長期的壓力大借酒澆愁(估計也沒有姑娘),37歲就掛了。然後這個奧古斯丁二世就開心了,沒人能偷走這秘方了唄,他於1710年,用四國語言跟歐洲其他國家宣布——老子會造跟中國瓷器一樣的白瓷了!然後還建立了一個瓷器工坊: 麥森(Meissen)工坊。就是現在歐洲頂級瓷器的來源。
你想啊,康熙年間的時候,瓷器在咱們這是平時吃飯的飯碗,在人家那,是「薩克森血碗」。光看開頭,就覺得這陣仗不一樣啊。
說到那個化學家,他是個德國人(按現在的國家來分),他雖然死了,但是隨後的幾十年里,他的秘方因為薩克森皇室的周折,還是流傳出去了。歐洲各國王室興起了一股創建瓷器工坊的風潮。可能跟咱們這的公子大臣吃飽了撐的玩兒票立範兒差不多一個意思。於是就看吧,英國的皇家道爾頓、丹麥的皇家哥本哈根,法國的GIEN、匈牙利的赫倫,德國的寧芬堡,還有西班牙的雅緻。大多數都是那時候王子之間互相競爭的結果。
到此為止,可以發現幾個事兒:A. 瓷器在歐洲是貴族的東西;B. 歐洲的貴族大多數都是藝術家和收藏家或者相關人士,或者有點耳濡目染的人;C. 歐洲皇室的餐具複雜性(每個人的餐具起碼有十好幾件)保證了各個工坊做出來的東西有地方賣有地方顯擺有地方競爭;D. 大家對瓷器的態度,從根兒上說,是對待藝術品或奢侈品的態度。


2. 第二就是傳承性。先說咱們這邊,不說前面的,同時期,明朝到清朝,到民國到連年戰亂以及那啥和那啥,咱們對所謂藝術品的保護和傳承實際上正經算跳躍性的。吃飽了就去琢磨琢磨,餓著的時候就先完犢子保命。所以從技法上就斷層了。人家那邊呢,雖然也經歷皇室更迭,還有兩次世界大戰,但是他們對藝術的態度是挨餓也要有詩歌的。所以這些當年的工坊,小部分沒落了,大部分易主更替成立公司的,還有始終在皇室手裡流傳到現在的。歐洲瓷器講究純手工製作,一個盤子畫一個禮拜,燒一個禮拜,反正能賣就賣不能賣就去拍賣了。並且,人家不光是傳遞老作坊,人家還與時俱進,跟著各種風格的藝術一起演進,文藝復興啊,洛可可啊,到現在,也一直跟各種現代,當代的藝術家,或者時尚設計師合作。跟咱們這,這叫畫個盤子,人家那,叫根據不同的藝術潮流傳承藝術。能夠長久流傳的東西,我覺得,得繼承的好,把老祖宗的手藝給保持好,另一方面,得又新的東西進來,讓這個東西活起來,有新的生長。

3. 第三呢,就是工匠的態度。最開始的時候,兩邊的瓷器都是在皇室里發源,讓全國最有錢的遮位爺給養著,沒有後顧之憂的見天就在那研究怎麼把手裡的瓷器給弄高級。後來呢,咱們這邊得自負盈虧,大家奔著掙錢去,踏踏實實坐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人家那邊呢,公司化也好,皇室養著的也好,工匠們呢,仍舊被教育,當10-15年學徒,才能出師,還得仔細的過著慢生活。起碼養活了自己的溫飽,仍舊有職業的追求。所以人家總是說,「我們的特點就是純手工!」什麼做一個盤子,都得15天。到咱這景德鎮掃聽掃聽,15天,能出多少東西了。什麼往盤子上畫畫,都是盲畫,不用貼上紙描著畫的,讓他們去咱們的美術院校溜達溜達,大三之後就沒人傻了吧唧的在那聯繫純手繪了。這沖著追求去的東西和沖著怎麼鋪開賺錢的東西,還是不會太一樣的。

4. 還有一點,不知道咋歸類,人家給定製的瓷器,每個人的標準配套件數是15件。我想破腦袋也想不到,吃一次飯為啥需要這麼多件瓷器呢。

所以嘞,人家的就是藝術品了,咱們呢,買一套瓷盤子瓷碗才幾百塊錢。多划算。也算是好處唄。


那是你平時關注的少,景德鎮三寶村裡大批的牛人,有些瓷器是不會走商店渠道的,大師的作品要上門請的。

補充:問題設置的有問題,一個國家強盛到一定程度對外輸出的就不僅是商品而是文化認同。

所以如果問題是為什麼知名的奢侈品牌沒有中國的瓷器,那原因就是中國本身不夠強大。

如果題主的意思是為什麼有1700年歷史的中國瓷器比不過國外的奢侈品瓷器。那我就得說多看點書吧,對瓷器的工藝標準和釉面還是有工藝標準的,誰好誰壞是可以比較的。


誰說頂級陶瓷品是歐洲的啊?作為景德鎮人,我很氣憤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郜艷敏的簽名信?
應試教育到底危害誰了?
為什麼在中國治療自閉症需要那麼多的費用?
當前中國社會的男女平等狀況堪憂嗎?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在此之前有過哪些價值和意義?這些價值和意義是否有值得商榷之處?

TAG:中國文化 | 中國 | 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