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生活有什麼煩惱?


我有個朋友,帶著五歲女兒來美國訪學一年。小姑娘出國前無英語基礎,來了以後直接進PreK上學,她媽的意思是讓她花一年的時間把英語學好,回國上小學就算是英語特別優秀的小朋友了。
現在幾個月過去了,她媽表示小姑娘英語水平果然突飛猛進,交了好幾個外國好朋友,用簡單的句子交流無障礙,及其欣慰。不過有點打擊到她的是,她女兒說的很多英語連她都聽不懂了,年紀大了學東西是慢,現在連女兒的英語水平都比她好了。
前些天, 她第一次收到了女兒的成績單,上面英語科目沒有分數,老師寫她最近終於開始閱讀和交談了。
西班牙語,滿分。

----------
我這是被哪個大V翻牌子了嗎?突然這麼多贊。
不是段子,真事,坐標亞特蘭大大農村,上的還是10分學區的好學校,小姑娘媽媽英語是不太好,不過現在有認真分辨她到底說的啥了,有要求她盡量少說西語,畢竟今年就要回國讀小學了,還是學好英語有意義。她現在在媽媽的要求下跟幾個ABC一起玩得多,中文英語西語一起來,小朋友們自然有辦法溝通。

------------
有的評論也真的是醉了……我再多兩句嘴吧。小女孩媽媽的英語是不太好,簡單交流沒問題,也就國內過了六級的水平,人家自帶乾糧過來探親加訪學,攢個海外經歷順便在孩子讀小學之前出來見識見識,踩了誰的痛腳了?請注意,這裡的自帶乾糧是花自己家的錢,美國老闆也不Pay也沒花中國的錢。分不清英語和西班牙語很奇怪嗎?你們以為剛開始學外語的小女孩吐詞跟朵拉一樣清晰嗎?還有較真幼兒園學那點西班牙語太簡單的,我只能說做人能不能有點基本的幽默感,誰還把幼兒園裡學的那點本事當真了啊……


學的專業不是CS


買得起的東西都比國內貴,買不起的東西都比國內便宜


美國人對(口頭上的)政治正確吹毛求疵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比如有次理髮,小哥試圖給我推銷一款定型噴霧,隨口說了一句
「亞洲人好像不太會用護髮產品啊」
我開玩笑地回了一句
「哥們,種族主義可不好啊」(Man! That"s racist!)
嚇得他推子都沒拿穩,把我側面頭髮生絞掉一大片,連忙道歉說自己不是歧視亞洲人
我說沒事啊就是嘴賤,說調皮話(sarcasm)而已
「唉,我不知道你們亞洲人還會sarcasm啊」
「哥們,種族主義又來了。。。」

下次再去那個店,學到教訓的我我直接問前台,有沒有亞裔的髮型師
前台的姑娘像打量希特勒一樣的眼神看著我
「Hey! That"s racist!"

--
課間補充一個:對於宗教的政治正確也是非常敏感的
比如在美國打個噴嚏一般都會有人說"bless you" , 上帝保佑你
但因為大家知道我是信仰共產主義的,所以剛才我打了個噴嚏,旁邊的同學當時就欲言又止,下課才問我
「共產主義者介意被上帝保佑嗎??」 (Would a communist mind being blessed by God?)


竟然沒有人提到繳稅的問題?你們每年個稅申報的時候難道不痛苦嗎?

美國的聯邦稅法是全世界稅收體制最健全的稅法。徵收成本低,回報高,被全球稅收界奉為楷模,但這也是我見過最繁瑣、最坑爹的稅法。


一本 Internal Revenue Code,超過340萬個英語單詞,若是一頁3000個單詞,也要1133頁紙才能打完。以地區區分,可分為聯邦稅、州稅、地方稅;以稅率區分,有遞減稅率、單一稅率、累進稅率;從稅收種類上區分,可分為遺產稅、禮品稅、消費稅、銷售稅、房產稅、個人所得稅等……其複雜程度,先不提外國人能不能研究的明白,我敢說不少美國人自己都搞不清。


而個稅作為美國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2016, 47%),當然也是要多複雜有多複雜。一份個稅申報表(1040表)就有79項表格需要填寫,不會填沒關係,可以看說明文檔,106頁而已。


大部分人都不會選擇去自己處理申報事項,一是不會,二是怕麻煩,三是不知道如何合理避稅,這倒是成就了一個個富得流油的軟體公司和會計師。除了聯邦稅之外,每個州的州稅都不同,地方稅也是不同的,另外是否單身,是否生子,上班上學,有無房、車等問題就可以弄暈一部分人了。

單身且收入單一的倒好說,費點神自己填,嫌麻煩的話就稍微花個錢,請個會計師就好了,買稅務軟體的話更便宜,並沒有好多人口中哭喊的那麼費勁;而那些收入情況稍微複雜些,已婚,生子,若還想多避些稅的,自己弄是絕對不可能的,好好地請一個會計師才是唯一出路。


在美國學稅務的人,是絕對不愁沒有工作的。


大概講兩個點。

一. 我需要交稅嗎?

那麼,誰需要向美國政府繳稅呢?簡單來說,任何在美國本土獲得收入的人,都需要繳納一定的稅,哪怕你不是美國居民,哪怕你只是學生,只要你有獎學金,稅就還是要交的,唉,攤手。再簡單地說,你在美國買了一輛車,再賣掉,賺了差價,不好意思先不要急著高興,先從口袋裡掏出一部分給稅務局吧,不管你是中國人還是哪兒的人。

而美國那些持有綠卡的公民呢,則會被全球範圍進行徵稅,不管是否在美國境內,或是否往返出入美國境內,每年都是需要向政府申報個稅的,因為申報是保持綠卡身份的必要條件。當然,人性化的一點是,如果你在其他國家已繳過稅,可以通過國外稅免除減除一部分稅,也算是美國徵稅人性化的地方了吧(境外稅款抵免)。


二. 那我該如何避稅呢?

雖說美國稅法如此坑爹,但畢竟規矩是人定的,避稅的方法也是有的。比如利用身份條件避稅、利用納稅居民起止時間避稅、利用抵扣額避稅等等等等。從申報表一步步仔細看下來其實都有可以避稅的空間。


簡單說一下避稅時可以考慮的點:

1. 計算出AGI指數,決定你最後要繳納多少稅。AGI越高,可以減免的金額則越少,甚至一毛錢都減免不了。

2. 確定申報身份。納稅人可以以單身,戶主,喪偶人士(符合條件),已婚且聯合申報,已婚但單獨申報,若符合以上多種身份,可自行選擇其中一種身份進行申報,一般都是選擇讓稅負最低的身份進行申報。

3. 確定扣除方式,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納稅人人可自由選擇最適合的表格申報,每年可更換表格申報。標準扣除額針對學生一類收入單一或無收入、財產的納稅人,不同身份會以不同的標準扣除額從收入中扣稅;列舉扣除額,較為複雜,但是可以少繳稅。


4. 是否符合境外收入所得的豁免。美國公民或者美國綠卡持有者在海外工作,一年9萬多美金的收入可以免稅,注意是個人主動收入。


5. 境外稅款抵免。美國公民或者綠卡持有者,在其他國家或者地已繳納了稅款,可以用於抵扣一部分的美國稅。

另外要注意的一點事申報的時間。時間就是金錢,越早寄出申報的表格,就能越早拿到退稅,政府沒錢、銀行沒錢的情況我可是遇到過的,可千萬不要拖到最後,畢竟拖延症也是世界的通病。若有特殊情況需要延期,則可以提出相關申請(Form 4868),最多可延期6個月。


以下問題也值得一看:

1. 有哪些不起眼卻非常賺錢的行業?

2. 如何做好 PPT?

3. 中國哪些稅屬於明顯的惡稅?

4. 在中國合法避稅有哪些途徑?

5. 什麼是財務思維?財務出身的人有哪些職業上的思維慣性?

6. 代開發票是靠什麼牟利的?


怎麼沒有人提到衣服的碼數。。。小個子妹紙無比心酸。。。

大部分牌子最小基本是XS碼,XXS你知道有多難找嗎摔!
好不容易去趟商城,十幾家店逛下來連個合適碼數的都沒有啊摔!
買襯衣要買啥碼——0碼!!!!尼瑪真的有0碼啊摔!
買褲子要啥號的,0碼還加一個P啊摔!Petite的P啊!
隨隨便便稍微低領的襯衫就能變成深V啊!別人的V字低胸裝要換了我得低到肚擠眼去啦!!!
T恤長得能當連衣裙啊!當睡裙啊!
裙子怎麼買啊!!!半裙都過膝蓋了啊!跟修女似的!褲頭那麼松,走著走著裙子掉了怎麼辦!!連衣裙完全蓋住了身材啊!小蠻腰都不見了啊!!袖洞能不能別那麼大啊!!誰胳膊那麼粗呢!誰肩膀那麼厚呢!那麼大的袖洞側面都要走光啦!!側拉鏈完全沒用啊!不拉開都能直接脫啊!!說好的緊身效果呢!呢!呢!

來美國之前還問了個QQ群里活躍的學姐(類似身高體重),學姐表示沒問題啊有衣服買啊空手來吧完全不用擔心啊!!!來了之後才知道213學姐都是去買的童裝的啊摔!!!

(上面的是國內M碼的舊T恤,下面是美帝S碼的T恤)

更新:買了一對護腕,結果也悲劇了。這 size只能當護臂了…

補充一下,同樣是美帝的牌子不同牌子間碼數差別也是比較大的,比如同樣是XS碼的兩件襯衣:

上面的勉強能穿,下面的就無法忍受了

如今進一家衣服店,第一件事是翻一下尺碼,如果有xxs碼,留下來逛逛;如果看到xs碼,拿起來比較一下有多寬鬆,叫一個店員問一下最小尺碼是多少;如果最小尺碼是s碼,直接轉身離開!

如今我回國買女裝我得穿S碼,所以中美衣服大概是相差一到兩個號吧。

另一件是鞋碼的差距,好在我還能買到鞋子。我有個女性同學穿特別小碼的鞋子,第一年來這,冬天買不到鞋子穿,愣是穿著涼鞋凍了兩周,直到買了國內的鞋子運到這/ _ ;


來美國第七個年頭,感悟就是:


1. 留學生圈裡奇葩太多,防火防盜防奇葩。

感覺很多在國內還挺正常的人來到這邊之後為人處事的道德和底線狂刷下限的。見過為了項目和印度manager睡覺的,為了蹭車買菜付肉帳的,看見別人男友車好就去當小三的,已經簽了租房合約在找到長期飯票後就毀約害室友跟著賠押金賠中介費的,悄悄扔了室友郵箱里收到的法律文件只因為人家找到工作了,不注意個人衛生堆了滿屋子發霉腐爛的外賣盒,至於說謊、欺騙、吹牛、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等等,早就見怪不怪了。
人性之惡在這個沒有親朋舊識、沒有太多社會關係來形成道德約束的陌生環境被無限放大再放大。這裡沒有什麼所謂的人在做天在看,大部分也沒有信仰的約束,看了太多做了虧心事依然活的好好的人,最差也就是換個地方繼續坑朋友坑同學。這個問題有點無解,健康、汽車、不動產都能買保險,然而並沒有防奇葩險,只能擦亮眼睛、獨善其身了。

2. 工簽回國好麻煩

續簽證除了一堆手續和資料之外,基本上最快3周左右才能出結果,還有點險。然而一般公司年假沒有3周,一下請那麼長的假,很為難,既為難老闆又為難自己的工作安排。

3. 吃不到家鄉菜

數量上來看,假中餐&>粵菜&>閩南菜&>川菜&>湘菜&>東北菜&>滬菜,還有西安名吃、各色火鍋串點,然而就是沒有我的家鄉菜,逼得我練就一手好廚藝。然而很多調料還要從國內人肉過來。

4. 去看醫生錢包君很容易離家出走

我就做了個胃鏡,9000多刀...手動再見。醫生開了支藥膏,300刀...


你們太假了。讓匿名的我說句實話。

很怕自己做錯什麼導致影響自己簽證、影響畢業、影響工作、影響將來移民。
很怕錢沒了,很怕工作被裁了,
很怕自己活得不開心被國內的家人知道了。
很多時候過得很火,但完全不敢發作活得很窩囊吧。

真正煩的是心裡那種不安全感,被生活追趕,隨時都會被吃掉的感覺。


慢慢接受美國社會規則的過程太痛苦了,慢慢學會美國社會規則的過程更痛苦。往往就是,自己內心認為對的事情和所應該做的事情有很大衝突。

比如工作上面,「勤勤懇懇工作」這件事情在中國美國本身沒有區別。但是,有區別的是做這件事情的規則。比如同樣一個場景發生在中國和美國,主人公都要在短時間內完成三個項目。如果在美國,老闆必須提前跟主人公說清楚這三個項目是什麼以及期待的完成度。如果提前只知道兩個項目,做著做著來了第三個項目,老闆會言語上表示歉意,抱歉一開始沒說清楚。但是這個歉意真的只是一種表示尊重的方式,可以叫做美國式虛偽。但是在國內,這種虛偽都可能沒有,因為員工要全盤接受老闆的要求。這是體現勤懇的一種方式。所以,國內文化是通過勤懇的表現方式進而贏得相互間的尊重。美國卻是需要相互尊重以達到勤懇的目的。其實結果沒差,只是過程不一樣。

再說相互尊重。我感覺美國的尊重更像一種衝突。比如上課時候用舉手的方式打斷教授問問題說明是認真聽講了。和對方說話,在對方說過一段後,打斷對方,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對方剛講過的點,說明尊重對方。類似的,和上司討論課題,對上司的管理方式提出意見,說明在乎自己的team。但是在國內,以上的場景,沉默加私下建議才是正確的尊重方式。

聊天。我很久之前在美國人家住的時候,每天下學回家大家總會問,how r you today?is everything going well? 我一般會剪短地作答。後來,他家人就會問我,我是不是在學校過得不好,是不是有人欺負我,覺得我每天不開心。最後,我得知他們之所以這樣覺得,是因為我話少。後來,我發現,美國人之間親密的關係中,比如朋友,家人,同事,聊天時候喜歡對事情進行360度無死角描述。可能自己問一句,他們會喋喋不休10分鐘。這即是一種對對方尊重的表現,說明我對你的提問重視,進而說明我尊重你喜歡你;也從側面炫耀了自己確實這方面很在行,你以後有類似的疑問一定要想著我啊。

所以,我覺得在美國最大的煩惱是改變自己對「抱怨」和「爭論」的看法,不要認為這兩件事很可恥,相反這是表達自己,促進他人進步的好事情。這個和傳統觀念的衝突解決不好,在美國過得不會快樂。因為你會無時不刻覺得周圍人都是錯的,不可理喻的,強詞奪理的,只有自己是對的,但是也只有自己是最不招待見的。

做到這點最基本的兩點,就是敢說加不將就。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在職場上,適當sell自己,不斷提醒人自己擅長的領域和自己的職業規劃。任何對自己職業發展不利的事情。我可以幫對方找資源解決,但是絕對不能好心妥協自己做。多看別人怎麼做的,什麼時候critique。學他們的語氣也開始critique一些,就是挑毛病。盡量不要只用good 和bad對事情簡單形容。記得多形容細節。提醒自己描述任何事情,最好都以總分或者總分總形式進行論證。這真的是訓練思維的好方法。


暫時就寫這麼多,工作9個月心得。


在美工作期間,我曾短時間內較深入的接觸了大量的外籍低收入者,因而對美國的一代移民的生活狀況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某段時間幫加州健保局篩選申請政府醫療補助人員的報稅材料和公民信息。)

樓上多數回答跟吃有關,我就從社會生活的角度來談一談我認為的最大的煩惱。留學生和移民的生活煩惱有很大不同。上學期間,吃好學好習是首要任務,接觸的移民多是知識分子階層(同學,老師)。但全面的了解過一代移民這個群體後,我看到了一個比較一致性的煩惱:


移民意味著:從今往後,你要從「在外國生活的中國公民」,變成「有著不可磨滅的中國背景的美國公民」。


這兩種身份有什麼區別呢?前者在你的國籍國(中國),你算是優勢群體。而後者在你的國籍國(美國),你屬於劣勢群體。


這種心理落差,我認為是第一代移民最大的煩惱。


------------------------------------------------------------以上是答案區-----------------------------------------------------------

推薦區:另外大家要是覺得看完我的答案負能量重,可以去看看樓上 @李搏揚 的小故事,寫的好極了哈哈哈,我也給他點贊了~美國雖然有煩惱,好玩的事也特別多,大家不必怕,移民還是留學,都是人生中的一種經歷,也可以不算計利害得失,只要自己開心就好!

------------------------------------------------------雞湯線-----------------------------------------------------------------------

案例區:

舉例來說(涉及隱私不能說名字),我在美國接觸過不下10位在中國屬於人盡皆知級別的老一輩電視明星,電影明星,體育明星。但他們在美國卻需要領低保。原因並非真的貧困,只是他們在美國沒有可報稅收入。(貧困線概念:加州地區年報稅額度不超過18000$。)。換句話說,他們在美國,不能創造社會價值。沒有社會價值,意味著沒有社會地位。沒有社會地位,意味著很難被真正的「尊重」。從中國人人皆知的大明星,到美國無人知道的低保戶;中國的中學物理老師,因為沒有美國的學歷,只能去麵包店當小工。這種種落差,相信一般人很難適應。


上面的尊重打引號是因為,美國的普世價值觀並不宣揚以社會地位為成功的唯一標準,可惜與之相對的是美國上層社會所推崇的的精英文化。屁股決定腦袋,再怎麼宣傳個人選擇的多樣化,華爾街的投行依然讓名校生擠破了頭。社會地位,不該是一個人終身追逐的目標,但沒有社會地位,生活的苦楚,只有你自己知道。

---------------------高能預警,不接受這世界上存在等級觀念的聖徒們不要往下看了-------------------------

現狀區:這裡不談有奇遇的個別人(例如鄧文迪),我們來說大多數在美國的中國移民的社會地位。


新一代的美籍中國人,已經在教育水平和社會地位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靠政治避難刷盤子在美國存活下來的老移民,他們的孩子往往都能讀常青藤,而且都是最難讀的醫科、IT、工程甚至法律。(這裡要說一下中國人某種程度上具有不可思議的人種優勢,即無論環境多艱難,都極其重視子女教育,絕不會破罐破摔。我在美國幾乎沒有見過沒受過高等教育的ABC,無論他們的原生家庭是多麼的貧窮。但反觀墨西哥裔或Africa American,很多家長生了就不管了,孩子過了法定年齡就去工廠打工,再跟同樣低齡的「廠妹」很年輕就生小孩,然後繼續不管小孩,惡性循環。因此我也很看好中國人在美國的長期發展趨勢。)新出去的留學生群體,也至少本科畢業,大多數碩士博士,已經超過美國本土的平均教育水平。但與高教育程度和勤奮程度不成正比的是,美國的上層社會,中國人少之又少。


其實美國社會也可以按照網路上的那個中國社會現狀劃分為如下9個階層(評論中謝平凡先生指出這個九等階層來自《格調》,還有一位先生說來自水清社區,感謝你們提供信息),裡面政治局常委什麼的兩國制度不同,肯定有區別,但是其他職業大致相符,大家自己替換成美國的政治領袖階層我就不改了。

中國第一代移民(不考慮ABC)在美國的分布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1級裡面沒有

2級裡面沒有

3.和2的情況差不多,ABC應該有,一代移民有的話也非常少。

4、普通人奮鬥所能達到的頂點:一代移民比例非常非常低。

5.第一代移民中能達到這個階層的,屬於很優秀的了。

6. 目前多數新千年以後的中國第一代移民所處的階層。

補充一下,處於6級以下的中國移民其實也不少,比如大家學校附近開小中餐店的。紐約唐人街開小店顛大勺的。說他們處於6級以下不是因為收入低,而純粹是因為社會地位低。他們賺的未必比碩士少,但全年無休,朝五晚九,不被主流社會重視,個中心酸,就不一一道來了。人,真的不是吃的好穿的暖就可以傻傻的快樂的動物。


另外還想說知乎的活躍海外用戶多是美國較好學校的留學生,我留學的時候也是自我精英感蠻強的,因為跟大多數中國同齡人比,留學生算是被羨慕的那個群體。但是跟美國土著比呢?學校里,你看白人月月喝酒撒瘋,印度人整天抄我們作業,黑哥哥們壓根進不了我們專業。而華人學長學姐都是優秀學霸,畢業後分分鐘去了矽谷和銀行,以華人的聰明和勤奮程度,應該都能成為社會精英吧?可是我在美國工作之後,試圖將心態扭轉為一個「具有中國背景的美國人後」,才開始思考,並且真正了解,美國的精英群體到底有多少中國一代移民。

假如不是ACA出台,美國各保險集團都被強制安排了一部分政府援助的工作,而我又恰好會講流利的中文,我更沒機會接觸這麼多的下層華人移民了。

所以在了解美國社會全貌之後,我就很難再保持我原本的精英種族的幻覺了。哪怕我生活的階層中的華人都是高學歷高收入,也不能改變在美國整個社會中移民的劣勢地位。所以各位無需質疑我口中的美國是不是你眼中的美國。「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眼中的美國,和「有中國背景的美國人」眼中的美國,是有所不同的。


我說的比例是相對比例。例如加州,華人屬於占人口比例很大的一個群體,但大企業高層,社會上工作輕鬆且社會地位高的工作里,華裔的比例還是低。考慮到華人的高教育程度,努力的程度,出現這種情況,不可否認的,是因為美國依然存在嚴重的種族差別化待遇。


這種差別化待遇,一代移民,有生之年,可以奮力抗爭,但無法改變。

這種無力感,是我個人體會到的,移民在美國生活的最煩惱之處。吃飽喝足有地方住有車子開,可是我還是希望我的努力能得到公正的認可。但茫然四顧,卻看不到這樣的可能。

1級:以在任委員、退休常委為代表,和2
的區別在於,1對全國局勢有控制能力,2沒
有。


2級:以在任實權省部級幹部、退休委員、
部分大權貴、大富商、大銀行家為代表。和3的
區別在於,2能影響國家政策,3不能。

3級: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別實權的局
級,或是大企業主、一般權貴富商、名牌大學
校長、中等銀行家為代表。和4的區別在於,3
能夠影響一個地區或者行業的發展,4不能。3
以馬雲、馬化騰等為體制外的頂峰,3其實是行
業精英或地區體制精英。

1—3級是中國的上層社會,普通人非奇遇
不能進。

4級:以一般地廳級、實權縣處級、院士、
大教授、高級職業經理人、名醫生、名律師、
高校校長、演藝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業
主、小銀行家之類為主。普通人通過奮鬥最多
能夠達到這個層次。比如惠普谷歌大中國區總
裁、范冰冰之類就是體制外本級的頂峰。4和5
的區別在於,4和上層有千絲萬縷的聯繫,5沒
有。

5級:以小企業主、普通處級副處級或實權
科級幹部、教授、中等職業經理人、大城市多
套房地主、二三線明星、小有名氣的醫生、律
師、工程師等。5和6的區別在於,5有自己的
事業,6沒有。


6級:以普通公務員、主流企業職員、高校
青年教師、普通自由職業者、一般醫生律師、
一般工程師、大點的個體戶等為主。名牌大學
生、研究生畢業後多在這個層次。6和7的區別
在於,6有一定的上升空間,7很難。

下面還有三個階層,如果在中國屬於最後三個階層的,能移就移了吧,美國福利就是養著下面三個階層的。自己開心,祖國也省錢了,雙贏!


強調一下:我一再赤裸裸的談到社會地位,其實正是因為我認為人無論社會地位高低在尊嚴上都是平等的。但尊嚴平等,不意味著權力的平等。我所表述的一代華人移民社會地位低,與收入無關,與尊嚴無關,僅僅是指出,華裔在美國社會中掌握的權力還遠遠不夠。再次重申,我堅決反對將社會地位與人的尊嚴掛鉤,無論社會地位多低的人,都應該受到尊重。


--------------------------------------------------------------------------------------------------------------------------------

感謝區:謝謝大家的支持,這個答案真是多災多難,剛出來的時候,一直排在很下面,後來又沒在問題頁中顯示,最後能得到這麼多贊我很感動,不是感動大家贊我,而是感動知友們對於認認真真寫的答案還是願意來讀一下。再次感謝^^

--------------------------------------------------------------------------------------------------------------------------------

吐槽區:評論區有人說美國是民主法治社會,所以否定上面的等級論。首先,民主社會也有等級觀念。在美國年收入一萬二的人和年收入一百二十萬的人,不會僅僅因為擁有同樣權重的投票權,就在社會地位上全然平等了。美國社會的等級觀念客觀存在的,沒什麼好質疑的。其次,我想表達的東西也不是美國等級如何劃分,而是在美國社會等級里華人所處的地位。美國社會再完善,移民仍然是這個社會的特殊群體,必然要面對美國土著沒有的一些煩惱。我們現在面對的現實就是:華人一代移民甚至華裔在美國受到差別化待遇。這個事實不容辯駁,客觀存在。我也無意引起民主社會的階級流動性是否更大或上升機制是否更公平的論戰,我的觀點是在表述:如果你在中國原本混的還不錯,到了美國,有很大的可能會產生心理落差。


從個人選擇的層面來講,討論一個社會絕對的好與壞沒有意義,要依據每個人的情況具體分析。

舉個例子,李彥宏現在一定非常慶幸當初離開的「民主公平」的美國,回到了「政府政策壟斷」的中國。不然以百度搜索的那個盈利方式,在美國必然無法成為互聯網巨頭。矽谷一個程序員,哪有當年的內地首富風來的風光?

反過來說,假如你覺得自己不能成為李彥宏,人生目標只是在IT行業成為有經驗的程序員,那美國薪水相對高,物質條件相對優渥,甚至社會地位比起在國內還稍有上升,那移民美國也是很好的選擇啊。

-------------------------------------------------------------------高能預警-------認為樓主是個安靜美少女的不要往下看了--------------------------------------------

發泄區:唉,被評論區某些人搞暴躁了,再重複一遍,此答案不是在回答「美國好不好」「移民好不好」」這兩個問題,是在回答移民美國有什麼煩惱。重點是煩惱。美國好難道就不能有煩惱了嗎?移民好就不能有煩惱了嗎?承認移民美國會有一些煩惱,有這麼難嗎?你們自己仔細想想,這世界上能有什麼事,能是只要達成之後此生再無煩惱的。不要說移民美國,就是成為美國總統美國首富了,也還是會有煩惱,而我談論的,就是一個在國內混的不錯的華人移民美國可能出現的煩惱。


另外又有人總是拿中國的情況對比,我不明白為何每次討論美國問題都非得拉上中國,似乎有些人的觀點是「只要中國有缺點,美國就是完美的天堂」。這講道理嘛?我樂於跟基於事實的持反對觀點的知友討論,但對於持有「中國更煩惱」來反駁「美國有煩惱」這種低級錯誤邏輯觀點的評論,我一概不會再回復。

我開了一個橫向比較的題:在中國生活有什麼煩惱?歡迎看這個題的中國中產階級去回答一下。


樓下某位同學,特意開了一個答案來@我記錄他的反對,看了一下這位同學的資料,應該是一位還在中國上學的學生,看了你知乎的其他回答,我真心覺得你挺適合移民的,因為對中國社會有如此之多的負面印象,相信你生活在中國的幸福感很低。


底下又有一位來美國旅遊的導演 實名反對留學生 @Kyoukai 關於找工作的煩惱,以及我所說的等級觀念。

其實他之所以認為大家對人都很客氣就表明他們心中沒有等級觀念,恰巧是因為他錯誤的將人的尊嚴與其社會地位掛鉤。這是典型的封建等級論,他認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是應該從別人對他的態度上表現出來的,地位高的人可以對地位低的人頤指氣使,當沒有人頤指氣使,他就認為人和人都權力平等了。

而我一再赤裸裸的談到社會地位,恰恰是因為我認為人無論社會地位高低在尊嚴上都是平等的,社會地位再高的人對待社會地位低的人,也應該一樣的有禮貌,客氣。這也是美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抱持的觀念,所以美國人在沒有利益衝突的情況下都是一團和氣。但尊嚴平等,不意味著權力的平等。如果我跟奧巴馬說話,我相信他也一定會對我很客氣,但這能說我和他在美國的社會地位(權力)平等了?我所表述的一代華人移民社會地位低,與收入無關,與尊嚴無關,僅僅是指出,華裔在美國社會中掌握的權力還遠遠不夠。華裔作為美國社會平均收入最高的一個種族,卻在政治傾向上一再倒向代表美國窮人的民主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美國的華裔的普遍認為自己跟美國真正的精英階級是對立的。

(對這位導演我已經無語了,連美國生活的基本狀況都不了解,就自說自話認為在美國生活不應該有煩惱。而且邏輯混亂:一邊說政治是總統議員操心的事和普通人沒關係,一邊又說華裔政治熱情低活該沒權利。後悔自己跟他解釋那麼多,最後才發現完全是對牛彈琴。我在此向安慰我的人保證我不去看他的回復不去看他的評論區不再回復他不受他影響今後繼續勤勤懇懇的寫答案。2014年11月25日 11:24AM

---------------------------------------------------------求安慰區------------------------------------------------------------

說實話樓主一開始真的沒想到這個回答引起這麼大爭論,我是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有的人就是不許我說美國有煩惱,有煩惱怎麼了?有煩惱就是悲觀嘛?有煩惱就是受害者傾向?我想知道這世界有人活著是從來沒煩惱過的嗎?而且我發現那些不許我說美國有煩惱的人,沒有一個是真正在美國長期生活的。你沒體會過的煩惱,就意味著不存在嗎?抱著這種想法的人世界觀是多狹隘?真是又可氣又可笑又無奈。。。

當然樓主也有錯,錯在太閑太天真,認為可以用邏輯說服不講邏輯的人,用事實說服憑空想像的人。事實證明我做不到,樓主輸給他們了。求安慰T.T

---------------------------------------------------------------鼓勵留學生和新移民區--------------------------------------------------------

這段話太重要!!!樓主上面放了一遍結尾再重播一次!!

樓主回頭看了一下自己的答案,感覺確實有點負能量之嫌,對新移民和部分想留在美國的留學生心理健康不利,所以我就再多說兩句。

人活著,有一種技能很重要——就是在沉沒成本巨大的情況下,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人生不管選哪條路,一定都會有很多煩惱,很多困難,甚至走的越高,阻力越大,競爭對手越優秀。但是如果你還願意往上走,沒放棄,那麼在傾盡自己的智商做出一個當下的最優選擇之後,就要不斷的對自己進行正向激勵,才能有力氣去克服那些困難,別管別人說什麼。有煩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連正視它都不願意,更談何解決?

有選擇的時候,盡量做最優的選擇(其實很難),但如果已經沒有太大的選擇餘地了,那就千萬不要自我懷疑,長期的最優選擇,都是靠你自己一步步經營出來的。

所以無論是想要移民的,還是已經移民的,還是放棄移民的,都沒必要因為樓主的一個答案就質疑自己的選擇,人生的煩惱千千萬,每個人在意的事情也千差萬別,樓主說的這個煩惱,只是滄海一粟,你看完了,了解了,對移民多了一分了解。就僅此而已。

光憑樓主一個人的答案,真的不足以判斷應不應該移民,或移民好不好。

更何況個體的命運與種族命運相關,卻並非100%受限,說不定有一天你的後代還能成為美國歷史上首個華裔總統呢?


唉,由於評論區某些評論戾氣較重,樓主的很多回復也都戾氣很重,毒舌buff全開,不利於和諧討論的氣氛,大家能不看就不看吧。樓主現在只想做安靜的美少女~~~~~別攔著我~~~~


我好餓。。。。


我坐在波士頓的地鐵上。地鐵上人不少。我聽到有一個黑人哥們在很大聲的喊"SIR!"

我想,這又是發什麼神經了。別理他。

然後他湊的離我更近了,更大聲的喊"SIR!!!"

我靠。你要幹什麼?要搶劫也得挑個四下沒人的地方吧。

只見他掏出一個手機來交給了我。

他說,你能在我的手機上用中文拼出「當忒」這個字嗎?D-O-N-T-E

我一看手機,上面還真有一個類似中文筆畫輸入法的東西。

大家知道,Dante就是著名的義大利詩人但丁。我問,是那個詩人??他說,就差不多。把A換成O就行。D-O-N-T-E

然後他被我瞪的有點不好意思了,想起來要解釋一下。他指著自己的右胳膊說,我想搞個紋身。

我想,天啊。波士頓果然是傳說中美國的文化名城,連黑哥們紋身都這麼有文化!這哥們讀書讀傻了嗎,紋身不紋龍虎豹,紋個詩人名字?

我說好吧。可是中文裡沒有A和O。我就給你寫DANTE吧。

然後我發現我不會用這個筆畫輸入法。勉強輸入了一個但字,可是怎麼都沒法輸入丁字。我只好從包里找了一張紙給他寫了但丁兩個字。然後他還問到底哪邊向上,別紋倒嘍。

我回到家一查,原來donte可不是詩人。這是一句俚語。意思是有巨大器官的好男人。

我想你怎麼不早說啊。你早說我給你翻譯啊。不就是四個字「巨屌好人」么。

(截至目前,聽過這故事的美國人,包括好幾個大教授,他們也沒有一個知道donte什麼意思。)

現在我想,最好這黑哥們這輩子別學中文。如果他學會了中文,發現給他弄錯了,會不會讓我賠他。這想起來還有點小煩惱。


最大的兩個問題應該是語言能力差和對社會規則的不熟悉。

這兩個問題是聯繫在一起的,試想一下一個十五歲的少年花了十五年的時間熟悉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他還是很容易犯錯,面對突發事件無法做出正確的應對,也就是很羞澀。
移民美國,無論你是二十三十四十歲,只要語言不會,沒在美國生活過,方方面面對你都是挑戰,就像十歲的小孩要面對成人面對的問題。美國小孩語言還比你好,起碼溝通不是問題。
這兩個問題會讓你感覺自己格格不入,不知道如何和當地人交流,無法有效的解決棘手問題(小事情到辦電話辦銀行卡租房子買保險,大事情到怎麼去看病,出車禍怎麼辦,簽證出問題,如何找工作,遭遇不公平如何爭取自己權利等等)。有時候是可以找朋友幫忙,但是每次都找也不太現實。

隨手打的這些,而且我也不準備把方方面面都仔細回答。
因為,移民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重大的生活改變,如果你想定居美國,你怎麼也得在美國先生活一段時間再做決定,這才是對自己和家人的的未來負責的行為。


不太在知乎回答這種有爭議的問題,今天破一次例。

話說在前面,我對美國整體的評價是正面的。不過既然在這個主題下,那就只說不好的。

一部分煩惱是作為移民特有的,包括種種語言、交流的障礙,還有對美國社會認識的欠缺。語言不成問題了以後也就工作了,慢慢地也意識到美國社會有些對亞裔的偏見是不僅僅是語言的問題。很多人認為亞裔是follower而不是leader,只會死讀書,缺少創造力等等等等。有文章、專利、核心技術等等作為硬指標的地方會好一點,越是靠所謂soft skill,靠嘴皮子混飯的地方對亞洲人的這種成見越厲害。

另一部分是美國自身的問題,也就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一樣會遇到的事情。我對美國最看不順眼的是這10年來的快速左傾,一個崇尚個人奮鬥,意識形態上保守,經濟上充分自由的經典意義下的資本主義社會即將不復存在,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美式的社會主義大鍋飯。

移民問題上面:合法移民申請綠卡要排長隊,多少高學歷的中印移民因為種種原因身份上出現了問題被海歸,而目不識丁的非法移民的工卡說給就給,只要提到移民改革大頭全是非法移民。某幾個左棍當家的城市還公開拒絕執行聯邦政府的遣返令,抓到的非法移民就地釋放。哦對了,還要再引進10000敘利亞難民,就是這兩天的事情。

經濟問題上面:各種福利,特別是food stamp濫發,養了大量以吃福利為生,每隔四年給民主黨投一票的票蛆。我不是說窮人就該窮死,基本的社會保障是需要的,但是美國的社會保障實際執行起來整個是負反饋的,經常出現找到工作了實際收入反而下降、兩個人結婚了實際收入反而下降的情況。再就是各種各樣的工會,這才是真正的美式社會主義大鍋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中國半年能造好的橋美國三五年都弄不完,每天就那麼稀稀拉拉幾個工人在那裡朝九晚五地幹活,預算倒是不知比中國高多少。

教育上面:從小布希時代就開始搞"left no child behind",折騰到現在整個基礎教育像屎一樣。中國的教育基本上是不斷地把最優秀的學生篩選出來放在一起讓他們互相競爭,有點零和遊戲的意思;美國的公立教育則是在往另一個極端上走,從小把小孩子養在溫室裡面,聽到的全是"you are the best",缺乏壓力缺乏競爭,根本不知道現實社會是多麼殘酷。結果就是美國平均水平以下的公立中學整個校園文化是徹底反智的,最重要的是cool,是popular,是上過的妞有多少,是吸過多少毒品,而不是學習成績如何。學習好又不擅長社交的那是nerd,會被大家排著隊欺負。

種族上面:以美國種族構成之複雜,所謂的政治正確當然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是在美國,政治正確、種族平等這些東西被濫用的非常厲害,從大學到政府到IT公司,到處都有人嫌黑人比例不夠要搞種族配額。左棍眼裡面磕了葯搶槍被警察崩了的小黑都是「天使」,監獄裡的老黑都是種族歧視的受害者。還有左派要求禁止公司招人時候的背景調查,原因是找工作的黑人基本上都有案底。。。。。。黑人今天被照顧被同情是黑奴過去300年的苦難換來的,這麼濫用下去,過不了幾代人這種同情會被消費的乾乾淨淨。這一點,Al Sharpton之類的社會活動家不知道是看不到,還是不願意看到。

套用三體裡面的一句話,在這個宇宙里生存本來是一種奢侈品,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人們有了一種幻覺,認為生存是唾手可得的東西。現在的世界就是這樣,中國人還記著落後就要挨打,記著自己的祖輩是怎樣像豬狗一樣一片一片地被殺死在大街上;而美國和歐洲承平日久,很多人已經忘了自己的祖先是怎麼在屍山血海裡面走過來的了。


「交通全靠走」在美國很多地方都是行不通

國內:在家做飯做到一半,突然發現鹽用完了!

這時候除了不加鹽湊活湊活以外,你只有兩個選擇

A.立刻拿起手機給超市打電話送貨上門!順帶再捎帶著點箱牛奶什麼的

B.立刻下樓小跑去買,回來繼續戰鬥

美國:在家做飯做到一半,突然發現鹽用完了!

除非你住在「步行指數」很高的城市(為數不多),那麼除了湊活以外,你八成只有一個選擇

下次開車去超市採購的時候,記得買袋鹽····

在國內,步行30分鐘、也就是大概兩公里左右以內要是連個超市都沒有,那簡直是不適宜人類居住,每天下班回家順便買點菜也是大多數(會做飯的)上班族的生活方式。

但是在美國——這個「車輪上的國家」——你很有可能住在一個基礎設施完善的社區里,至於腿兒著能去的底商小賣部,不存在的。

為什麼說「極有可能」呢?因為雖然美國整體上比較依賴車輛,但是具體程度還是依城市而異。

在這裡,及優強烈推薦諸位要去美國置業、遊玩、留學的朋友,查一查目標城市的「步行指數」,免得去那裡之後發現,不開車不租車的話很難生活得舒適、玩得盡興。

比如紐約就是「步行者的天堂」,和中國的城市沒什麼差別,但是拉斯維加斯就是「依賴車輛」了。

步行指數(walkability)

所謂步行指數(walkability),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地區適合步行的程度,不用開車就能到達附近的商店、學校和公園的可能性和數量是多少,這個概念近幾年在美國很是流行。「走著就能去」代表著方便,很多「走著就能去」就構成了便捷的生活,步行指數也就成為丈量城市生活品質與便捷的新視角。

你可以用到的神器:walkscore.com

別看這個「步行指數」是一個很小的維度,它的計算並不簡單,不同的演算法會納入不同的元素。比如查詢步行指數最常用的http://walkscore.com,數據來自谷歌、教育網站、美國人口普查以及用戶自己添加的地點等,並且有自己專門的演算法:統計目標地址到附近設施的各種路徑,根據距離長短進行打分,再匯總計算。步行5分鐘(400米)以內的計分最多,超過30分鐘的步行距離就不納入計分範圍了。同時演算法還會參考當地人口密度、道路狀況比如街區長度或交叉路口數量等。

事物一旦被打分,就會變得有些抽象,步行指數不會讀,也就只是一個數字罷了。對於步行指數該怎樣去解讀,walkscore網站已經分好了區間,什麼區間對應什麼類型的生活,一目了然。比如90分以上是「步行者的天堂-日常活動都不需要用到車」,70~89分則是「非常適合步行-大多數事務可以不開車就完成」,以此類推。最低的一檔是0~24分:「依賴車輛-幾乎所有的日常事務都得開車」。

一個數字,一個簡單的解釋,只消寥寥數語,在這個區域生活是什麼體驗竟然生動地展現在了眼前。社長不禁感嘆一句,生活品質就這麼被walkscore的演算法工程師給量化了,實在是一件很厲害的事情。

這個地方適合我嗎?用步行指數看看

有分數就要有比較嘛,於是在walkscore的美國地圖上,每個城市都依據步行指數的高低附上了不同的顏色,整個地圖花花綠綠的,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國的步行指數分布——紅的越刺眼越代表這地兒越依賴車輛············紐約驕傲的綠可以說非常難得了

此外walkscore也很自然地為美國的城市排了排名,在用戶查詢的每一個城市上,都鮮明地標記著步行指數多少以及在美國排多少,首頁還推出了「全美Top10排行榜」,紐約、舊金山、波士頓獲得前三,之後是邁阿密、費城、芝加哥、華盛頓、西雅圖、奧克蘭和長灘。對於已經有心儀房產的用戶,walkscore的用法還可以更加簡單粗暴:直接輸入目標房產的地址,就能獲取該房子的步行指數。

根據walkscore給出的步行指數以及評價,你可以對目標城市是否適合你有一個大致的判斷,比起對於經濟上層建築的了解,步行指數更像是提供一個是否「脾性相投」的參考。

如果你喜歡老友記里,和三五好友在自己的公寓樓下就可以泡泡咖啡館聊聊天,那麼社長建議你選擇 80分以上的地方,比如紐約、舊金山、波士頓;

如果你願意用一部分的自駕出行來換取生活空間的相對舒展,建議選擇65分以上的地方,比如西雅圖,芝加哥;

如果你總是很宅的窩在家裡,還很享受駕駛的樂趣,那你的選擇餘地就更大了,要知道很多步行指數偏低的地方自然風景更勝,比如那個連《繼承者們》都不放過的取景勝地聖地亞哥。

最後,給大家講個鬼故事:美國著名娛樂城拉斯維加斯,步行指數只有41,是一個「依賴開車的城市」,說成大白話就是不開車基本寸步難行。

我們來看看拉斯維加斯的步行指數地圖,越綠的「步行指數」越高,越紅的越依賴車輛

我們現在放大一下拉斯維加斯發綠的地區,看看全景長啥樣

然後再隨意找一處黃顏色的地方看一下全景,長這樣

恩···你說說,住在上圖這樣的地方,怎麼下樓買鹽嘛!


有海外置業疑問?快來及優社區和專家實時互動~

手機端直接戳這裡進入移動社區:及優LinkPro | 上及優,做聰明的海外投資人

電腦端可以直接:瀏覽網頁


沒有人說到過敏嗎?

不知道是美國和中國生態差別太大,還是那邊太乾淨了所以免疫系統要跳出來找事,有幾次在不同的州不同的季節發了過敏性鼻炎(大概是花粉之類的),完全沒有規律,好難受。

周圍其他的華人也有不少有類似癥狀的。


1. Amazon雖然不錯但是回國的時候用了幾次淘寶才發現商品和服務的品種簡直是勝了幾條街。更不用說感覺還在20世紀的ebay了。國內都忙著海淘,這裡都忙著返淘回淘寶

2. 吃的吃的吃的!浪味仙我們local超市沒有要上網買也就罷了,竟然網上也斷貨這是在搞什麼!買點零食還要隨時拿出搶年貨的氣勢來!作為一個吃貨我對大多數美國零食簡直就是不能忍!

3. 各種服務又貴又慢效率奇低真的很蛋疼!醫院也是一樣!等我預約上那個對的醫生都死了八個來回了(?_?) 感覺上每天都在為服務上亂七八糟的小事牽扯精力真的很煩。找人工成本高直接導致一個個女漢子的誕生啊!

4. 米國人真的不知道什麼叫浪費,冬天熱死夏天凍死。空調開小一點難道會死嗎!有錢任性也不是這個玩法啊啊啊

5. 夜生活除了喝酒基本沒別的內容,娛樂項目這個東西在絕大多數城市就不存在…求各大KTV趕緊組團來開店

我說完了


要是他們平時能把空調再開高一點,那就能邁進文明社會了
什麼是土豪?土豪就是每個quarter都買得起新書的人
在美國,沒車只能叫生存,有了車,那才叫生活
哦,對了,還有他們堅持使用的那套和全世界都不兼容的度量衡單位····包括但不僅限於加侖,磅,英里,華氏度·····


答案就是:中國需要煩惱的一樣不少,美國特色煩惱再給你的生活加點料。
我來的時間不長,7年,從一個懵懂小伙到現在四處奔波的大叔,也就是一眨眼的事情。因為自己所在的行業的性質,見到了社會的下游;因為自己本身的特性,勉強和太太一起算在中游里撲騰;同時因為工作特性,免不了和某些體制或者行業內精英打交道。雖說早不是學生,但是仍舊和學生有著不小的交集,此乃背景。
中國人在美國最大的煩惱叫我來看是非主體民族的焦慮,以及作為異質文化產生的衝突,就這倆。任何問題都能往上面套。說的白話一點,第一自己的哥們兒不夠多;第二自己的習慣和別人差不少,兩邊在一起強扭的瓜心累。就這麼兩個,任何問題都能往上套。如果一定要多加第三條,就是做人有的時候還太敏感,在乎別人怎麼考慮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想法有多重要。這點我放個地圖炮,學生黨這抱怨美國的煩惱的,大體都坐實了這仨。
第一點哥們兒不夠多差不多就意味著一些硬體的東西心裡苦。君不見十年前的時候哪來什麼亞米之類,現在人稍微多了點吃的喝的,花點功夫,樓下拐角處沒有,但是網上也有啊?喝不到奶茶自己做,吃不到火鍋自己燒嘛。但是這個問題可能會導致往上流走的路不那麼容易,所以你看我幹嘛,多生兩個,人數上去了就行,人不夠就再多生兩個。亞裔不到美國總體人口的5%,你準備咋整?
第二點異質性一個方面的是這思維方式。這一點甭說美國的煩惱了,一個主觀能動性不強,意志不強,迷茫的人,用流行的話說什麼什麼大型巨嬰的那一類,不要說放在美國有煩惱了,放在任何成人社會都是煩惱吧?我看到美國篩選國人的方式,恰恰不是用背景而是用意志和智商篩選的,甚至有的時候智商都不打緊。你有意志有點智商,中美兩國都一樣混的風生水起。周圍例子太多啦。
第三條做人太敏感,這是我自己琢磨出來的。最近和一個美國朋友鬧翻了之後我琢磨了很久,雖說話題有些沉重,但是問題是中國人還是背負了不少歷史和國族的包袱。包袱里好東西不少,仁義禮智信;糟粕也很多,大家都知道。在一個鼓勵個人價值的地方,大家都要學學真正的對事不對人和脫敏,這樣才能少點煩惱。
非主體民族的焦慮本質上每一個非主體民族都有。我們亞洲人不比其他種族多一個眼睛少一個嘴巴,你有的別人都有。現在白人都快成少數民族了,不然巴農之流怎麼那麼有市場吶。多參與參與社會活動,多和別人談談,少關心一點自身的差異,多關心和別人的共同之處,日子能過的少些煩惱。

這個話是我的一點心得。對國人我希望大家能做自己,做好自己是進入社會的第一步。對美國人我會說一些不同的,但這裡不是quora,不多說了。

另:我已經預判到有些極端分子會用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那套話語體系來壓制我了,比如privilege之類的。我就想說,你說的都對;第二句話是,你丫天天活得那麼痛苦,應該去多賺點錢,然後看看心理醫生。


說起來美國對我來說是個很神奇的地方。

第一次出國第一次坐飛機都是去的美國,我12歲的時候,媽媽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我便暑假跟著去了一個月,那時候哪有什麼煩惱啊,覺得坐飛機便很神奇,每次空姐來的時候都要可樂,現在還記得看著鄰座的是一位微胖卻優雅的美國中年女士只喝番茄汁,心中還一直吐槽(現在終於開始不理解小時候對碳酸飲料的痴迷,笑)。那一個月主要在洛杉磯,印象里只有明媚的陽光,路人別具一格的行頭,聽不太懂卻很神秘的英語,不知是因為自己年紀小,還是第一次真正接觸世界的衝擊,記憶里沒有一絲煩惱,只有模糊的光和新奇的暈眩。

本科在瑞士的ETH念數學,中間一年左右的時間交換到MIT, 便在美國生活了一年。中間除了勉強算是深度游的埃及和土耳其,便只是利用學在歐洲的距離之便走馬觀花去過許多鄰近國家,相信許多在歐洲生活過的朋友都有體會,一個周末去一個國家『旅遊』並不是難事。我本身既沒有冒險精神,又缺少情懷,再加上一個懶字,對我來說,很難在短暫的停留中琢磨出一個地方的意味,更別提有什麼煩惱了。再加上ETH的課業繁重,淘汰率極高,只得終日探索數學之美。直到來到美國的那一年,生活算是一個很大的轉彎,在瑞士上學的時候主要是德語授課,以英語為輔,我的德語非常流利,英語那時確實馬馬虎虎,不過由於專業關係,影響不大。到了美國後,語言的問題非常嚴峻。當時試圖安慰自己,曾經剛來瑞士時也面臨一樣的問題,不就是再來一回,可事實卻並不是一樣。美國人崇尚自信,幽默,勇敢,成功,最重要的是,交流。但是想要達成或接近這些的必要條件都包含了英語,當時我的英語足以應付生存,卻難以達到高質量的生活,即使在學校能夠用專業碾軋同學,也總是感覺自己是一個局外人,因為你或許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卻並沒有得到別人的欣賞,這其實是個很憋屈的事情。語言的力量是強大的,或許你會說人與人之間還有更多深層的感官聯繫,比如表情,肢體,甚至藝術,但我一直認為,語言的力量十分驚人,當彼此沒有達到所謂的靈魂伴侶時,語言能夠快速的幫助你接觸到深層的情感和文化。那一年,最讓我難受的不是食物或者交通甚至所謂的歧視,而是渴望深層交流的無力感,是當你用盡全力想表達某種觀點卻因語言的原因失去應有力量的挫敗和無助。

ETH畢業後決定重新來過,念藝術,從本科讀起,便來到義大利的一所私立藝術學校學習服裝商業(這又是另一段故事), 高級服裝零售的教授是一位美國老太太,與產業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由於我的語言優勢,當年帶著我和另外兩個同學前往紐約春夏時裝周,這是我第三次到美國。由於她的照拂,我接觸到了圈內所謂的權利與美艷,也跌跌撞撞地經歷醜陋和虛華。這不止是這個圈子,更代表著美國。美國夢固然沒有自身定義的那樣勵志,卻始終是千萬人奮鬥的指望,在這個地方,奮鬥終會帶來收穫,或許量不對等,卻不會打水漂,許多人對美國人有懶惰放縱的印象,但這裡真正的中流砥柱確實勤奮求知探索的人們,這裡時尚圈所謂的大牛們看不起初生牛犢的設計,是因為他們真的認為這設計爛透了,或者他們已經開始『畏』,廉頗老矣。在這裡,相較於私生活,敬業更讓人關注和敬佩,因為這是個崇尚強者的國家。這裡充滿包容,更充斥殘酷的競爭。看到這裡,或許你會疑惑:煩惱呢?其實這些看似激勵的方面才真正引發了許多留學生和移民的問題:你是否在全力迎接挑戰?還是迷失在眾多煩惱中止步不前。現在回想起當我在紐約和久未碰面的朋友聚會耽誤研讀材料,而另一位同學流利回答教授的問題從而得到更多的機會。我想這才是最令人煩惱的事情,歧視不公固然可怕,只是更可怕的可能是你自己已經開始質疑自己,因為美國的多面性很容易令人陷落或僅僅迷惑,不過這或許已經足夠使你慢慢忘掉了最初的夢想,也記不起這個國家最看重的精神。


今年春天第4次去美國,與先生,父母公婆浩浩蕩蕩去黃石公園家庭旅行,四位老人手腳利索動手能力極強,顯得我們倆個十分無用,這是我瑞典公公婆婆第一次來美國,直觀地看見美國的龐大肥胖人群,他們嘖嘖稱奇,於是便有了以下對話,我認為也能回答關於美國的煩惱,我大概翻譯成中文,如下(意思如此):
媽媽:美國的肥胖問題真的很嚴重,歐洲就相對好多了。
公公:不理解他們怎麼能這麼放縱自己,因為許多已經不是輕微的超重或肥胖了,對生命都造成威脅。
婆婆:因為這個國家太多元化,社會差距明顯,當一個人開始發胖時,根本意識不到嚴重性,因為比他更胖的多的是啊,不知不覺,他就失去控制了,可是他自己可能還不覺得,因為美國參照物範圍太廣了。

你正在美國失控嗎?

-------------------------------------------正文的分割線-----------------------------------------------


謝謝各位的回復和點贊,很抱歉回答得有些拖沓,主觀描述偏多,難免有些文不對題的感覺。回答較長,如果你看到這裡,我已經非常開心,希望能至少給你帶來一點觸動或思考吧,正面負面都可以,側重點也無所謂,權當咱們的思維握手了。
P.S.回復里針對知友關於轉專業的提問也回答了一下,如需要,可參考,歡迎交流指正。


已經在評論中回答過很多遍。公婆瑞典人,年輕時便到丹麥工作,在丹麥結婚生子,所以先生在丹麥出生長大,十幾歲去美國念書,十幾年後完成學業回到歐洲工作。


推薦閱讀:

在生活和互聯網上的討論中,有哪些講不清邏輯,但經常被使用的觀點?
你見過哪些化解尷尬的例子?
你看過哪些圖片後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
歷史上有哪些經典的豬隊友?
跟賺得比自己多的女生談戀愛,該怎麼辦?

TAG:生活 | 美國 | 美國生活 | 移民美國 | 生活煩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