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建軍大業》?

今天看了建軍大業的預告片感覺還不錯,很多網友說演員都是小鮮肉無法用演技支撐起這部電影。所以應該如何評價這部電影?


我想告訴那些人,建軍大業該這麼拍:

湖南夜裡下著大雨,十七歲的彭德懷仰天嘶吼,他不願做苦工,卻無路可走;此去兩千三百里,湖北黃岡回龍山,瘦弱的林彪正靜心練字,院內書聲琅琅。

太平洋風和日麗,葉劍英在船頭眺望遠方,眼中滿是迷惘。這是他第一次出門,不知道未來將會怎樣;而在山西,比他小四歲的徐向前沒有時間迷惘,光是怎麼活下去,他已經用盡全力了。

滇川戰場硝煙瀰漫,朱德灰頭土臉地跑回蔡鍔身邊,還沒彙報戰情,川軍又發起新一輪猛攻;在他們背後,剛打下豐都的劉伯承被一槍射穿顱頂,右眼當場爆裂,從此與失明和頭痛相伴。

四川前線轟轟烈烈,後方也不甘寂寞。咬牙切齒的賀龍舉起菜刀,準備豁出生死,大幹一場。出身將門的陳賡對這世道忍無可忍,把筆一摔決定投軍,還天下太平。

北洋軍節節敗退,袁世凱死後分為皖系、直系、奉系,彼此之間虎視眈眈。鄧小平其年尚幼,羅榮桓在讀私塾,陳毅剛上中學,他們還不懂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單純為停戰而歡呼。

社會動蕩不安,志士心急如焚。念學堂的聶榮臻博覽群書、關心時事,愛讀《進化論》、《天演論》和《新青年》。與他志趣相投者有:南開中學周恩來、保定軍校葉挺、第一師範毛澤東。

他們在黑暗中摸索,被現實所嘲笑。民主共和已然失敗,君主立憲更無可能,各省獨立是權宜之計,我們中華民族該何去何從?

時間會給出答案。

次年八月,孫中山宣布護法,南北開戰,各省軍隊急劇擴張。彭德懷加入湘軍,與陳賡同屬第六團;朱德凝視地圖,上面的重慶被塗成黑色;劉伯承推開沙盤,他要親自去前線視察;賀龍把送來的密信捲成香煙,吞雲吐霧後,該上戰場了。

國家動亂至此,我輩皆是罪人。葉劍英決定去考雲南講武堂,收到通知書後,他不顧一切毅然回國;葉挺化悲憤為動力,埋頭苦讀軍書;毛澤東日夜煎熬,他不知道還有什麼辦法能讓中國停止戰亂,走向富強?

每個人都像熱鍋上的螞蟻,大家倉惶奔逃,卻找不到出口。

直到十一月七日,俄國爆發革命,共產主義席捲全球,億萬人的命運就此改變。

十年後,南昌城。

月明星稀,周恩來停下筆,輕聲嘆氣。他還記得國共北伐時,那生死相依無往不利的場景。如今兄弟鬩於牆,著實親者痛、仇者快。但再妥協下去,同志們心懷怨憤不說,蔣介石會放過他們嗎?事已至此,唯有革命!

這時朱德在城內大宴賓客,葉挺在外面發號施令,賀龍翻看著地圖,劉伯承在旁邊修改作戰計劃,聶榮臻正率領援軍往這趕,攻下南昌只是時間問題。

八月一日凌晨兩點,槍聲響起,雙方激戰至明,全殲守軍。次日援軍到達,五天後召開緊急會議,總結經驗教訓,確定計劃方針。

毛澤東七次發言,提出「槍杆子里出政權」;鄧小平時任中央秘書,對這位發怒的毛委員敬畏有加;瞿秋白下令各地組織暴動,開展土地革命,建立民主新政府。

南昌起義轟動全國,它向世人宣告:那個曾在四一二屠殺中毫無反抗的共產黨,已然舉起刀槍,走上武裝革命的路線。

國共徹底決裂,許多在國民政府任職的共產黨員不得不在兩黨間做出選擇,徐向前徹夜思索,第二天前往武漢投奔組織。陳毅得知起義消息後,星夜追趕,被周恩來任命為團指導員。

四面八方的共產黨員往中央靠攏,但實力與國民黨相比還太弱小,於是他們決議前往廣東爭取外援,將來伺機而動。

計劃非常好,不幸的是敵我懸殊生活艱苦,軍隊意志薄弱,對局勢持悲觀態度,起義時兩萬多人,還沒出江西只剩一萬三。期間陳賡腿部中彈,被送往上海治療;葉劍英在廣州響應中央起義,葉挺聶榮臻在旁協助,無奈寡不敵眾,次日即敗。

同樣是響應起義,毛澤東發現長沙很難打下後,當機立斷去往農村,途中對軍隊進行改編,主要內容有:黨指揮槍、支部建連上、官兵平等、三大紀律……

南昌起義軍趕到廣東時,在三河壩兵分兩路,主力由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人率領,直奔潮汕。朱德、陳毅堅守陣地,阻擊追趕的軍隊。

由於敵眾我寡,加上中共當時主打宣傳,對作戰還停留在正面戰場硬打硬沖,即使葉挺強烈反對,也不能改變大多數人的想法,主力軍一戰即潰。

留守的朱德得知消息後,帶領余部轉戰粵贛湘邊境。部隊人心惶惶,林彪多次想跑,發現外面比紅軍還危險,就回來了。朱德和陳毅再三整編隊伍,戰力和革命熱情不斷提升。

第二年初春,井岡山風雲際會。朱德與毛澤東雙手緊握,陳毅和羅榮恆相視一笑,粟裕仔細觀察周邊事物,尋淮州好奇地看著黃克誠眼鏡,林彪在後面悶不做聲,忽然吃驚地抬頭望天,就在那一瞬,他彷彿聽到:有風起於青萍之末,其聲獵獵。

那是一九二八年四月,彭德懷剛加入共產黨,年底便率軍上山。周恩來和陳賡在上海做地下工作,葉挺被無端指責後決定退黨出國,賀龍回到湘西組織軍民起義,聶榮臻就任廣東省軍委書記,葉劍英和劉伯承前往蘇聯學習,徐向前在東江打游擊。

至此,星星之火,遍布全國。

很多很多年後,那些少年一個個死去。他們哭過笑過怒過哀過,也神化魔化平民化過。當最後一位開國元勛合上雙眼,他彷彿又回到了很多很多年前,那時飛機在天上轟炸,部隊在後面追殺,大家邊打邊逃,可每個人都在笑。

他們微笑著。


建軍大業: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一) 道

著名歷史學家孟森先生在《明史講義》中就這樣評價「自古得國之正,無甚太祖皇帝者也」。為什麼說明太祖朱元璋「得國最正」,因為他「伐無道,誅暴元」,他是真真正正最底層的人民,活不下去了才被迫起義:「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無論是明太祖還是漢高祖,用一個詞來精確地總結他們的行為就是「弔民伐罪」,也正因為此漢朝和明朝被認為是合法性最高的兩個朝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道」——「夫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是根植於人們心中的絕對正義,是崇高的道德觀。

這就是為什麼電影的開頭要著重展現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蔣介石的軍政府向人民舉起了屠刀,汪精衛的國民黨中央同樣背叛了革命,這就是為了說明為何起義、為何建軍,為何起義和建軍是正義的,為何「道」是站在共產黨這邊的。毛澤東為秋收起義專門作一首詞《西江月》: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這首詞的詞眼在於「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若無地主重重壓迫,哪來農民個個同仇?這就是中國革命的「道」。那麼更深一層次的問題,共產黨領導農民推翻地主階級,僅僅是因為地主「壓迫」農民,僅僅是因為「道德」和「正義」的選擇嗎?不,還遠遠不止於此,這裡還包含著社會前進發展的客觀規律。

我們先要明確,為什麼地主階級是落後的階級,為什麼地主一定要被消滅?那麼必須要理解地主佔有那麼多土地有用么?沒用。資本家佔有剩餘價值,還會購置機器擴大再生產、提高生產技術、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帶來集約化效用,這種進步性是馬克思主義者們都承認的,只不過會最終引發生產過剩的危機而已;而在封建社會、自然經濟下地主廣泛兼并土地,不會帶來任何生產力的提升,反而會帶來一些嚴重的負面效應(流民問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除了重複性的購買土地之外,地主鄉紳們有了多餘的錢財,會用金銀鑄個香爐啊、貼個佛像啊、打個首飾啊,甚至就是把金條銀塊埋在地下,給子孫的財富「優良傳統」嘛。但是金銀是什麼,是貨幣,是一般等價物,這些地主們的行為就是把貨幣強行剝離商品市場,變成無用的裝飾品和身份象徵物,造成商品市場的通貨緊縮、國家財政愈發困難,而地主拿走了這些香爐、佛像——這些農業生產剩餘,又不會去投資再生產,不會帶來生產力的任何提升,形成惡性循環。當時土改的時候陳雲給中央的報告,說富農在新生產關係的推動力上都比地主有作用,因為農村鄉紳家族種姓勢力過強,這些都是大地主,富農有錢了也買不來地,所以就給自己孩子去城市裡做實業,在當時「父-富農;子-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普遍配置,所以陳雲建議土改時優待富農,可以安撫城市中的民族資產階級。無論從哪個維度來看,地主就像奴隸主一樣,在滾滾前進的時代潮流中註定要被拋進歷史的垃圾桶,共產党進行土改、消滅地主階級,豈止是為民做主,簡直是替天行道。

那麼國民黨有意願消滅地主階級,推動社會進步嗎?曾經有,但後來沒有了。孫中山先生的土地政策是包含在「三民主義」之中的,他曾很明確的描述過自己的土地改革理念:「原夫土地公有,實為精確不磨之倫,人類發生以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類消滅以後,土地必長此存留,可見土地實為社會所有,人於其間,又惡得而私之耶,或謂地主之有土地,本以資本購乎?」所以「欲求生產分配之平均,亦必先將土地收回公有,而後始可謀社會永遠之幸福也,『土地國有』思想是合乎公理的。」 。但是自四一二政變之後,蔣氏的國民黨與孫中山先生創辦的國民黨已經是形同陌路,《建軍大業》和《建國大業》《建黨偉業》一樣,有很多一筆帶過微言大義的地方,電影里蔣介石和張作霖「合謀」處死了李大釗,代表著蔣氏軍政權已經開始著手和全國軍閥媾和。而在歷史上,蔣氏國民黨因為坐擁長江關口的關稅,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對農業土地稅的依賴,所以宣布了各地土地稅自行消化,不必上繳中央,這自然也得到了各地軍閥的熱烈擁護,蔣也在一定時間、一定地區內成為了軍閥們的「天下共主」。——所以為什麼共產黨敢光明正大地說自己是「正統」,看看蔣介石,壓根沒有繼承孫總理一毛錢的東西嘛。而蔣介石治下的國民黨和中華民國,既沒有改變農村經濟基礎的動力,也沒有改變農村經濟基礎的能力,這是其性質決定的。

《北平無戰事》里有一段台詞很經典:

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是先總理創辦同盟會時就提出的綱領,早年改組國民黨,更是寫進了黨章。幾十年過去了,在國統區,佔中國三分之二面積的農村,不到百分之十的人佔據著百分之九十的土地,三億農民沒有飯吃。城市的資產,掌握在不到百分之一的人手裡,上千萬的居民,居然要靠美國的救濟糧活著。去年一年,國軍就一下子銳減到了三百萬,竟然還是發不出軍糧。民不聊生,人心盡失。我們國民黨到底在幹些什麼?到底在幹些什麼???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農業國,四億多農民,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他們不知道,他們不懂得,什麼是共產主義,什麼是三民主義。他們只懂得,沒有土地,就沒有飯吃,誰讓他們生存,他們就跟誰走。先總理領導國民革命,深知國情,早就提出了平均地權的民生主張,這個主張被國民黨拋棄了,卻讓共產黨在解放區通過土地改革獲得了民心。在黨內,經國同志看到了這一點,在贛南試行土地改革,竟然受到了你們的攻擊。中央黨部甚至說他是蘇俄的共產黨!四一年的黨團之爭,你們中央黨部贏了,政學系贏了,孔宋的財團贏了,在農村依然是不到百分之十的人掌握著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在城市依然是不到百分之一的人佔據著百分之九十的資產。少數人的利益被你們保住了,國民黨卻被你們一步一步地推向失敗,推向滅亡!

說完了農業和土地問題,我們再來說一說民族工業。為什麼蔣介石的國民黨,作為一個新軍閥,有名義上統一全國的的實力呢?看蔣氏軍政權的地理位置:

1931年全國外貿逆差是5.24億兩白銀,上海本地的收支逆差是5.47億兩,還要高一些。南京政府從這中間收到了相對舊中國來說,非常了不得的一筆稅收。1928年,上海收了3000多萬兩關稅,1931年就達到了1.25億兩,全國進口稅達到2.6億兩。這筆錢主要用於償還國債和軍費。到了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51%的收入已經來自關稅。再加上可以從沿海地區控制的鹽稅也占財政的百分之十幾。國民政府一多半的收入不直接依賴農村。

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嚴重依賴於關稅的收入,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就在於,出口是沒有關稅的,只有進口有關稅,而國民政府關稅收入越多,就代表著國外廉價工業品傾銷內地越多,也就意味著我們還在襁褓中的民族工業所處的環境極端惡化。所以說,從利益層面上講,蔣氏政權跟中國的資產階級都是對立的。在《建軍大業》里,蔣說的一句話我印象頗深,「跟江浙財閥要打好關係,七分經濟三分軍事。餵飽了這群阿公,天下篤定。」江浙財閥這群阿公是什麼?買辦資產階級,是為洋人服務的。買辦階級越強勢,說明我們國家的民族資產階級就越弱勢、越難以得到發展。

就拿近年來一直被吹噓的「黃金十年」來說,十年間國統區的鋼鐵產量反而始終保持在幾萬噸的水平。1927年中國鋼鐵產量是三萬噸,到了1931年,漢冶萍公司倒閉跌到了1.5萬噸,到1934年靠幾個地方軍閥恢復到5萬噸,上上下下的波動,期間日本人在東北倒是輕輕鬆鬆搞了50萬噸的鋼鐵產量。只看當時工業統計數據會說謊,因為把東北日佔區也算進去了,就比如說十年間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增長的7成是"外資",而外資的將近9成是日本四大財閥在東北的投資建的電廠。

滿清末年大清國還能自行生產軍艦,重型火炮,馬克沁機槍,到了凱申公30年代兵工廠退化只能生產步槍和一點迫擊炮。成渝鐵路,是清末保路運動爆發的誘因,也間接導致了武昌起義,這個中華民國建立前就打算修的鐵路,到了民國又打算修,結果到解放前一米都沒修出來。中國共產黨1949年的最後一天打進成都,1950年6月,成渝鐵路就開工,1952年通車,全長505公里,車頭是用繳獲的國民黨登陸艦運上來的,民國二十多年都沒完成的鐵路,共產黨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1949年四野準備解放武漢的時候,中央數次電令林彪,要以「當年保護故宮的重視程度保護漢陽鐵廠」,結果地下黨遞來消息,抗戰勝利後漢陽鐵廠壓根就沒復產,敵人也沒有任何破壞的計劃。老佛爺地下有知,估計都要瞧不起蔣介石啊。

我們國旗上四顆小星,其中兩顆是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為什麼資產階級會支持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原因很簡單,國民黨是站在資產階級對立面的,而共產黨推翻三座大山的目標是與資產階級相一致的。看看抗戰勝利後黨國「接收大員」的表現,就知道站在對立面是什麼表現了。

所以我們看到,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既沒有能力改變農村的生產關係,也沒有動力改變農村的生產關係;既沒有能力發展民族工業,也沒有動力發展民族工業。於是歷史教科書給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下了一個非常非常準確地定義:

封建的、買辦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中國近代民族資產階級有六大世家,分別為:汝南周家,吳興沈家、會稽顧家、隴西李家、東海陳家、中山張家。其中周學熙是洋務運動中重要人物周馥的兒子,其父周馥曾任兩廣、兩江總督,近代民族工業創始人之一,華北地區早期工業化的奠基者之一,他所開創的實業集團奠定了京津唐地區近代工業的基礎。周學熙亦因此與同時期在江浙一帶致力於實業救國的著名狀元資本家張謇並稱「南張北周」。周學熙的後人(應該是重孫)的回憶錄在香港出版,我摘取其中幾段就可以看出,為什麼民族資產階級會支持共產黨:

那時的中國,是充滿了變革的希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不是一個黨派一個階級之功,而是各階層、各有關黨派共同建立起來的……民族資本家為何要跑到台灣呢?戰亂結束後,國家還是要建設的,且當時國家的痼疾(兵亂、匪患、娼妓、煙土、地痞、惡霸、拆白黨、租界等)正在被逐一清理,很多中國人都有一種「今日得見黃河清矣」的興奮感,國家、民族也確實是一派向上的氣象。「富豪」們選擇留下,我認為並沒有什麼錯誤。

1945年抗戰勝利,國人熬了八年,終於等來雲開日出。江浙一帶的富豪,八年中基本都將產業撤到了重慶,與國家共榮辱。「8、15」以後,避難的富豪們又面臨「複員」的問題,千里長江,將機器、人員、財產運回江浙,談何容易。時間緊迫,流民思歸,船隻緊張,甚至雇木船回來的也有,又歷盡了不知多少艱辛,耗費不知多少心血,打點了不知多少關卡,才得以成行。富豪們——我指的是舊中國的民營資本家,在那時要想維持一份產業,可說是戰戰兢兢、慘淡經營,不僅受日酋侵略的威脅,也受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官營資本的擠壓與吞併威脅,哪裡有什麼心情誇富?又怎能飛揚跋扈地騎洋馬、喝洋酒、包飛機?

光復後,富豪們一心以為重開天地,可以大展宏圖一番了,卻不料國民黨處置戰後經濟極為不當,「劫收大員」滿天飛,借沒收「敵產」之名中飽私囊,這種蠢舉使這個政權頓失民心。內戰起後,蔣管區物價飛騰,當局又強迫民間上繳黃金,兌換成一錢不值的「金元券」,百姓買幾根油條都要拿成捆成捆的鈔票,新疆銀行更發行了人類史上罕見的「億元」大鈔。整個經濟呈現崩潰之勢,神人也無力回天。民營經濟在這種背景下,不知出路何在,心頭只有愁雲慘霧。因此民族資本家這個階級,在內戰時,多持觀望態度,只盼望塵埃早日落定,大多沒有跟國民黨共進退,甚至有「國民黨早點亡了」也好的心態,可謂不足為奇。

在人民的對立面,從未讓人失望。電影中用了大量鏡頭描寫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屠殺的慘狀,我認為是十分必要的。歷史上,國民黨為徹底「消滅」紅軍,每侵佔一地,就進行滅絕人性的大屠殺。從3歲孩童到80歲老人,均不能倖免,不管男女老弱,均遭屠戮。敵人起初殺人以人頭計數報功請賞,後因殺人如麻,改以耳朵計數。國民黨獨立三十三旅殘殺寧都、瑞金、於都、興國、廣昌、石城等縣人民數萬人。瑞金菱角山一夜被活埋300多人,南門崗一次槍殺了500餘人,國民黨瑞金縣長鄒光亞在雲龍橋下一次集體屠殺了120餘人。瑞金竹馬崗被殺害的人數以千計。「瑞金縣城內的人口差不多減了一半」。

據不完全統計,瑞金有18000人被屠殺;興國被害2142人,被捕6934人,逃亡3410人;於都被敵人屠殺3000餘人。贛縣田村一地被殺害94人,其中有14戶被殺絕;尋烏被殺害4520人,殺絕900餘戶;會昌被殺害972人;石城縣被屠殺的幹部和群眾576人;寧都有1442名幹部和3378名群眾死於敵人的屠刀之下;上猶縣被殺害的幹部達1466人,群眾658人。在敵人的血腥屠殺下,不少村莊被殺光,成了「無人村」、「血洗村」,屍骨遍野,血流成河。

國民黨在大陸執政之時,對拯救民族危亡不感興趣、對提高民眾識字率不感興趣、對提高糧食產量拯救民眾於飢餓不感興趣、對發展理工科技不感興趣、對改善黃河水利不感興趣、對土地改革發展工業化不感興趣、對解決遍地土匪惡霸鄉紳不感興趣,唯二有興趣賣力去做的,第一是撈錢——是坐擁東南控制海關當外國買辦打壓民族工商業的興趣;第二是剿共,因為共產黨妨礙它實現第一個興趣。

可以看到,所謂共產黨只不過是所有進步勢力的集合,所謂國民黨只不過是所有舊勢力、阻礙社會進步勢力的集合,至於你是叫國民黨、共產黨都沒有任何關係,新事物戰勝舊事物、發達的生產力取代落後的生產力,是現實世界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道」就在於此,「人間正道是滄桑」如是而已。

(二) 術

當然,不是說正義的一方,就一定會勝利——《權力的遊戲》里奈德·史塔克,是一個高尚的、一絲不苟遵循法律的人,結果他的頭爛在了君臨城上;不是說先進的一方,就一定會在既定時間內取代落後——我們看印度,依然保留著大量封建餘毒,是他們工業化的最大阻力。正義戰勝邪惡、先進取代落後,需要鬥爭,需要英明的、正確的、睿智的鬥爭方式。

好,那麼這個「術」究竟是什麼呢,電影中給了我們答案,就是在開頭和結尾: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三灣改編/古田會議。這二者是一個正反相映的歷史事件:國民黨摧毀了自己的組織;共產黨在軍隊中塑立了自己的組織。一直以來,我們都只關注與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革命力量的重大損失,卻往往忽視了四一二同樣是國民黨覆亡的起點。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不僅僅是針對共產黨,更是蔣介石的一次武力「篡黨」的行為。對國民黨自身而言,不但左派力量受到嚴重打擊,最為嚴重的是基層組織幾乎損失殆盡。清黨不僅沒有起到純潔黨的隊伍,嚴密黨的組織和增強黨的戰鬥力的作用,相反導致了黨的分裂和黨內人才的逆淘汰。在清黨以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裡,國民黨自中央至地方的整個組織系統幾乎處於癱瘓狀態。加之這個時期,蔣介石以軍事領袖行使獨裁,重軍輕黨,更使國民黨自身的制度化和組織化的重建工作處於放任、停滯甚至退化狀態。

一個黨的戰鬥力來源於他的基層組織,然而國民黨的基層組織基本都被劃分為了「左派」而與共產黨一併遭遇屠殺。可以說蔣氏國民黨在清除了共產黨這一政敵的同時,也閹割掉了本黨最為寶貴基層組織和行動力。

王奇生先生在其著作《黨員、黨權與黨爭》中指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最根源地問題在於,清黨不是通過國民黨組織力量進行政治清算,而是以軍警力量、黑幫力量直接進行暴力鎮壓。一場聲勢兇猛的清黨運動不可避免地走向擴大化——除了真正的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外,一些平日思想比較急進的國民黨員和平民群眾勢必受到牽連。廣州清黨時,軍警將凡是穿西裝、中山裝和學生服的,以及頭髮向後梳的,統統當作共產黨予以逮捕。上海清黨時,清黨委員會由陳群、楊虎二人負責,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亦無權過問,以至陳群將市黨部的一名國民黨「忠貞黨員」張君毅捕去殺害,市黨部雖一再向警備司令部交涉亦無效。吳開先(其時在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任組織部秘書,後成為CC系的一員幹將)曾親歷上海清黨時的紛亂情形。他事後向陳立夫言及:「無辜人民之遭害者更不計其數,言之至為痛心」。陳立夫晚年亦承認,四一二清黨「對本黨之失去學界同情及一般人民之失望,均屬無可補償之損失也。

除一部分國民黨青年在這場運動中與共產黨「同歸於盡」外,還有相當多的國民黨人因清黨而灰心、失望以至脫黨。如1928年江蘇省黨部舉辦國民黨員總登記時,「黨員對黨灰心,不來登記者佔十之三四;存觀望登記者十之四五;因受反宣傳不登記者十之二三。」這種情形不獨江蘇一省為然。廣州市重新登記的國民黨員不及全市原有黨員的10%;廣東全省申請登記者亦不過原有黨員總數的35%。在漢口,清黨前有黨員3萬多人,登記時僅5000人。在長沙,清黨前號稱有黨員19萬之多(此一數字可能有水分),清黨後僅剩下「合格黨員」1526人。這1500多名「合格黨員」中,「農工兩界寥寥無幾」。清黨前,全國國民黨黨員總數在100萬以上。清黨後,據1929年10月統計,國民黨黨員總數減至65萬餘人。減少了1/3。

中共「六大」所作的不完全統計,1927年4月至1928年上半年,在「清黨」名義下被殺害的有31萬多人,其中共產黨員2.6萬餘人。都說蔣公是共諜,要真說「論跡不論心」的話這話也沒錯,畢竟一個朝氣蓬勃、擁有最廣基層組織和最有戰鬥力黨員的國民黨,就這樣被他毀掉了。從此國民黨的性質發生了改變,由一個革命政黨變成了維護大買辦、封建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利益的法西斯式政黨。所以說,從根本上來講,與其定義蔣政權為國民黨政權,不如定義其為「黃埔軍閥」,事實根據其一如既往的表現來看,它只不過就是當時全中國勢力最大的一個軍閥而已。

自清黨之後,國民黨始終未能建立一個具有嚴密滲透性和強大內聚力的政黨組織體系。國民黨政權的支撐力量不是黨員和黨機器,而是軍人、武力和特務機關。國民黨執政模式可以理解為「軍——政——黨」,而共產黨則恰好反過來,無論是鬧革命還是執政,永遠是「黨——政——軍」,這也保證了其碾壓國民黨的戰鬥力。蔣式政權在黨、政、軍三者之中,黨的力量最為脆弱:無論戰時抗日,還是戰後「剿共」,最先瓦解的往往是黨部,其次是政府,最後才是軍隊;收復某一個地方,最先到達的首先是軍隊,其次是政府,最後才是黨部。而共產黨則相反,黨的力量往往成為軍政的前鋒,攻佔某一地區,最先打入的首先是黨組織,然後軍政力量跟進;從某一地區撤退時,即使軍政力量退出後,黨的組織仍然留下來繼續戰鬥。在共產黨那裡,黨充分發揮了政治核心的作用;而在國民黨那裡,黨完全淪為軍政的附庸。

一方面國民黨摧毀了自己的基層組織,另一方面共產黨把軍隊建設到連上,兩黨的命運或者說中國的命運恐怕在這時起就已經決定了。

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毛澤東在到達三灣的當天晚上,就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議,決定對起義部隊進行整頓和改編。毛澤東首先分析了第一次革命失敗的原因在於共產黨沒有掌握自己的軍隊,提出了「黨建在連上」重大主張,當時擔任師長的余灑渡提出各種異疑,陳浩、徐韓等人也站出來反對,會議爭論非常激烈。毛澤東力排眾議,用葉挺獨立團把黨支部建在團上,領導幹部絕大多數是共產黨員的成功經驗舉例,來說明「黨建在連上」,發揮堡壘作用,在艱苦的戰爭歲月拖不垮,打不爛,是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會議一直討論到天亮。

同時,會議還確定了官兵平等的重要原則,這樣開創性的建設,也是劃時代的:

「紅軍的物質生活如此菲薄,戰鬥如此頻繁,仍能維持不敝,除黨的作用外,就是靠實行軍隊內的民主主義。」 「官長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開會說話的自由,廢除煩瑣的禮節,經濟公開。」 「士兵管理伙食,仍能從每日五分的油鹽柴菜錢中節餘一點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約得六七十文。」 「這些辦法,士兵很滿意。尤其是新來的俘虜兵,他們感覺國民黨軍隊和我們軍隊是兩個世界。他們雖然感覺紅軍的物質生活不如白軍,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 「同樣一個兵,昨天在敵軍不勇敢,今天在紅軍很勇敢,就是民主主義的影響。紅軍像一個火爐,俘虜兵過來馬上就熔化了。中國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義,軍隊也需要民主主義。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制度,將是破壞封建僱傭軍隊的一個重要的武器。 」 毛澤東《井岡山的鬥爭》(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1929年12月,古田會議。會議所通過的決議案明確規定了紅軍的性質,指出「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這個軍隊必須是服從於無產階級思想領導,服務於人民革命鬥爭和根據地建設的工具。這個規定,從根本上劃清了新型人民軍隊同一切舊式軍隊的界限。從這個基本觀點出發,決議案闡明了軍隊同黨的關係,指出軍隊必須絕對服從黨的領導,必須全心全意地為著黨的綱領、路線和政策而奮鬥。決議案著重強調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的重要性,並從紅四軍黨組織的實際出發,全面地指出黨內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表現、來源及其糾正的辦法。

1927年秋收起義後,毛澤東對工農革命軍提出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的要求,後來擴展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切繳獲要歸公。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償;不打人罵人;不損壞莊稼;不調戲婦女;不虐待俘虜。

何為「建軍」,這才是真正的「建軍」。單把三灣改編和古田會議拎出來拍兩個小時都不為過,這才是真正的「建軍」,建立了一隻亘古未有具有最先進組織體系的軍隊。

國民黨的部隊被戲稱:「撤退轉進其疾如風,迂迴包抄其徐如林。燒殺劫奪侵略如火,友軍有難不動如山」。反觀共產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將近十萬人,過了湘江還剩三萬,到達陝北時僅剩一萬餘人。在軍事史上,戰損率平均超過20%就是潰敗,30%整個部隊就被打散了,50%就是全殲。戰損率超過90%還能保留基本完整的建制浴火重生,歷史上獨此一家。這是怎樣一種可怕或可敬的組織力量和精神力量啊。

馬前卒先生在《47年中央敢於在西北和胡宗南兜圈子的真實原因》一文中詳細描述了共產黨部隊對國民黨的碾壓,這個根源同樣是出在組織基礎:

毛澤東敢於在陝北和國民黨捉迷藏的信心何在?我認為關鍵因素是國民黨軍是一支舊式軍隊,戰術分隊的作戰能力極差,幾乎沒有能力控制戰場空間,所以戰術情報搜索能力近乎沒有。所以,一旦離開國民黨軍主力編隊幾百米,就算是中立區,也是共產黨的天下,更別說是共產黨的根據地了。毛澤東就是倚仗這個優勢,才敢於帶幾個連的部隊在陝北吸引國民黨重兵集團,在距離胡宗南主力幾十公里的地方安心辦公。
對於國民黨士兵來說,打仗的唯一動機就是為了對得起軍餉。但軍餉漲的不如通脹快,等到解放戰爭全面爆發,老兵月薪已經買不起一斤菜,一年的餉錢買不起一雙鞋,打起仗還有人上陣,純粹只因為督戰隊和戰後的搶掠。這樣的軍隊,一個師一個團集合在一起,還能勉強靠從眾心理維持一個秩序,讓一個連一個排單獨出去偵察,離開主力幾十里掩護行軍,誰願意去送死?誰願意在沒有高層軍官和督戰隊盯著的情況下真的和共軍作戰?就算高級軍官的嫡系單位有前出偵察的能力,折損了太多的嫡系,軍閥又怎麼控制部隊呢?所以,野戰狀態的國軍總是擁擠在一起,一個團控制一個點,一個師只能控制一個較大的「點」。就算因為住宿和後勤條件被迫分散到幾個村鎮,也不過是控制一連串的「點」。能把陣地連成「線」的都算強軍,更不要說隨時控制周圍的整個「面」了。毛澤東帶著幾個連的精銳警衛,在原地方情報網支持下,遊走於十幾個「點」之間,看似驚險,實際上是面對「弱者」的有恃無恐。

1937年我們被攻下了首都,首都人民慘遭屠戮,短短十四年過去,國家面貌煥然一新,雄赳赳氣昂昂打進別人的首都,總得有什麼道理吧?為什麼同樣是這一波人,解放戰爭的時候讓林彪感慨「敵軍潰退神速,我軍追擊不及」,到了朝鮮戰場上就打出一個「萬歲軍」,總得有什麼道理吧?

先進的組織建設體現在方方面面。蔣介石雖然做成了軍閥們的「天下共主」,但是他永遠無法指揮所有的軍閥去「賣命」。前三次反圍剿中,毛澤東就是看準了國民黨軍隊這一命門,集中優勢力量優先殲滅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剩下的雜牌軍們也就一鬨而散,國民黨的圍剿縱使有十倍甚至幾十倍的兵力優勢,也只能無功而返。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友軍有難見死不救的事例屢見不鮮,抗戰時方先覺死守衡陽,十幾萬軍隊在旁邊看戲;「千里馳援李天霞」和「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已經成了一個梗。反觀共產黨的部隊,為了整體利益和大局,做出自我犧牲的事情比比皆是。電影中朱德血戰三河壩,斷後的部隊就是有用自己的命換戰友的命這種覺悟;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也是在掩護大部隊轉移中,帶領一個連搶佔高地阻擊國民黨特務營和保安團,最終壯烈犧牲。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準備進入四川,要求川紅四方面軍策應中央紅軍渡江北進。紅四方面軍迅速做出決策,放棄已經發展很好地川陝革命根據地,進軍嘉陵江以西。紅四方面軍認為,如果中央紅軍不是形勢緊迫,是不會作出這樣的決定,因而西進策應中央紅軍作戰成為頭等大事。當時為了策應中央紅軍入川,紅四方面軍動員了幾乎全部力量,包括8萬多人的正規部隊,加上川陝革命根據地撤出的黨政機關人員,總計不下10萬之眾,根據地的數年經營全部放棄。在當時沒有一支國民黨武裝力量能夠做出這樣的決策。

先進的組織建設促進了人才的高效選拔與流通。1945年中央決定重點經營東北,一聲令下全國優秀幹部支援東北,讓林彪這個多年沒帶過兵的光桿司令成為了實力最強的一支地方力量。再以陳賡為例,他先參加南昌起義,在後來組成一方面軍的部隊工作,後到上海主持中央特科,之後被派到四方面軍當師長乃至方面軍參謀長,再之後被派到一方面軍當軍校校長,第一師師長,……很顯然,這樣自如的人力資源調配是現代軍隊才能做到的事情,當時的中國除了紅軍誰也做不到。重慶會議期間,蔣介石宴請毛澤東,同時也讓自己的侍衛招待毛澤東警衛員陳龍。蔣介石用人最迷信兩點,一是老鄉,一是黃埔學生,他的侍衛全部來自浙江奉化。飯局中蔣的侍衛發現陳龍來自東北抗聯,既不是湘潭人,也非湖南籍,便詫異地問:「你同毛先生有什麼親故?」陳龍如實相告:「我同毛主席一不沾親二不帶故,共產黨的警衛人員來自五湖四海。」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蔣介石這個全奉化籍的侍從室,裡面被共諜滲透的千瘡百孔。蔣介石侍從室少將高參的段伯宇就是地下黨員,先後策動預備幹部局訓練團第1總隊、傘兵第3團、江蘇省保安總隊、輜重汽車兵第2團等部起義。蔣介石貼身警衛、宋美齡的舞伴,張默堅,也是地下黨員。以張默堅對蔣介石的「密切距離」,一根筷子就能結果老蔣的性命。然而老蔣就這樣平平安安的活下去以至於讓我們不得不對他的真實身份產生懷疑,或許一百年二百年過後會有解密文件來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深海一個清白:常凱申同志,您受委屈了。

先進的組織建設決定了共產黨可以最廣泛的發動起廣大人民。歷史上能把基層組織建設到村一級別的,除了宗教,只有共產黨。《建軍大業》的開頭播放了一段孫中山先生的錄音,說我們國家貧弱任人欺凌,是因為我們的國民睡著了。確實如此,我們的國民睡著了而且從未醒來過,認識到人民睡著了還不夠,怎麼把農民叫醒才是一個技術活。一直以來,群眾路線是黨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四平戰役失敗後,林彪就任東北局書記,第一次講話就要求全體幹部「脫下皮鞋,放下皮包,換上衣服,離開大城市,下到農村去搞土改,消滅土匪建立根據地;不要像二流子一樣在城市裡晃來晃去;只有建立了根據地才能解決兵源、糧源、傷員的問題。」在老的樣板戲中,往往沒有太多激烈的戰鬥或視覺衝擊,而為什麼要發動群眾、如何發動群眾,是這些文藝作品展示的重點。以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為例,徐克拍攝的電影《智取威虎山》塑造了一個特種兵楊子榮,上天遁地彈無虛發;然而樣板戲中勝利的關鍵在這裡:

人民遭受苦難。

解放軍剿匪,人民表示不信任。

解放軍送糧治病,開始努力爭取人民的信任。

中間省略一萬字,人民終於發動了起來。

樣板戲裡念白第一句就是「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贏得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相比電影,樣板戲中增加了許多土匪欺壓老百姓苦大仇深的故事,各種妻離子散,楊子榮上威虎山也是獵戶老常帶路,老百姓還識破了威虎山土匪,然後參謀長又念了一遍毛主席語錄「我們離開群眾就寸步難行啊」。之後還用土匪的搶武裝起了老百姓。最後《智取威虎山》的高潮部分也十分的短暫而簡單:人民拿起了武器,衝進了座山雕的老窩,人民解放了他們自己。雖然有一些臉譜化和說教部分,但是這些看似刻板的「說教」,確確實實是共產黨勝利的秘訣。

毛主席可以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這句話的背後在於就算國民黨佔領了一個地區,他也無法利用起這個地區應有的資源:人口和糧食。國民黨根本就沒有能力建立起控制新佔領區的基層組織,他的實際控制範圍可以說與軍隊駐紮範圍完全重合,最廣大的基層還是共產黨的。在已經被近代化浪潮衝擊的地區,知識分子和近代人口迅速接受了共產黨的新方案;在近代化浪潮還不明顯的地區,共產黨努力搞教育,做科普,讓封閉的農業人口認識到今夕何年,認識到自己的命運和整個國家掛鉤。所以共產黨獲得了足夠的追隨者,能夠從中挑選最忠誠、最能幹的人搭建組織架構。

反觀國民黨,整個黨組織在四一二被摧毀了之後就再也沒有順利的重建過,蔣介石層試圖重建黨機器,但是很遺憾的是他沒有這個能力,反而鬧出了「全省人民加入國民黨」、「到操場坐2小時,大家就都是三青團成員」之類的荒謬事件。因為失去了基層組織,在兵源補充上只能依靠暴力強征,然而這帶來的是大量的壯丁的死亡與逃亡:

「新兵中大量死亡的準確數字絕不可能得知。一份官方材料承認,戰爭期間喪失了1867283名新兵。(國防部所屬戰史局局長1978年7月根據《抗戰史料叢編初集》第293頁,向我提供的信息。)遺憾的是,沒有對這個數字按死亡和逃跑的項目加以分析。國民政府的堅決支持者和蔣介石的一位知己蔣夢麟根據秘密文件估計,至少有1400萬新兵在抵達他們的部隊之前死亡。這一數字太大了,難以置信,可能是140萬。」——《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冊第十一章第三節注釋

歷史上的人民軍隊,沒有子彈打不光的馬克沁重機槍,沒有遮天蔽日的TNT炸藥,沒有懂不懂用鞭子抽人的將軍,有的只是高效的組織、嚴格的紀律、先進的戰略戰術、廣泛的群眾北京,以及,偉大的革命精神。

(三) 魂

「道」和「術」說完了,但是如果不講這一部分的話,整個文章是不完整的:那就是先輩們偉大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電影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後的三河壩戰役。朱德為了大部隊安全轉移,留下斷後;蔡晴川等人為斷後的部隊斷後。作為軍人,他們明白,選擇斷後就是用自己的命去換戰友的命,然而他們還是義無反顧的留下來了。就是這些革命先烈們「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軍魂,是我們走向勝利的最重要保證。

在讀大學的時候,我給一位94的老紅軍整理過回憶錄,他跟著賀龍走過紅二方面軍的長征,在太行山上打過游擊,參加過解放大西南的戰爭和抗美援朝,他本人就是一部中國二十世紀的活歷史。因為這是組織上的任務,最後所有回憶錄內容是上交封存的,很遺憾我自己手裡沒能留下這部活歷史,但是老紅軍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

「打了二十多年的仗,我身邊的人換了一茬又一茬啊,最早我那些戰友還有嗎,沒有啊,我知道的是一個都沒有啦,子彈打到人身上跟紙一樣,能活下來是命大,就我撐到這一天過上好日子了啊……你說打仗怕不怕死,能不怕么。怕,我給你講啊,為什麼還要上?我們的命賤,娘生了十個孩子,能有三個長大就不錯;災荒一來,人跟那風吹稻子一樣一片一片往下倒……我們的命賤,我們不希望你們,不希望你們這一代命也賤,我們打仗是給你們打啊……」

最樸素的語言,最高尚的情懷,卻代表了千千萬萬仁人志士共同的願望:「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誰能想到,這樣的語句出自一個17歲少年的中學畢業論文。

更想不到的是,這位少年成為了歷史上開天闢地式的人物,有無數的有識之士畢生追隨於他、追隨於那個崇高的理想,縱使獻出了青春、生命,也在所不惜。他17歲時的那句話,成為了自己一生的寫照,更為此後近三百年的革命者們寫下了共同的墓志銘,這句話穿過渺茫的歷史、越過飛逝的時間、刺透黑暗的塵埃,至今仍迴響在寰宇之間:

「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的,但將永遠存在;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將灑下熱淚。」

微信公眾號(knowledgewealth),歡迎關注。

新書已出版:《生而貧窮》正式出版,感謝大家支持 - 知乎專欄


昨天看了建軍大業,我就簡單說幾句,免得開了文章又成404了。

第一,劇本結構上沒有問題,但時間方面就有點難受了。140多分鐘對於這部電影來說還是太緊張了,如果分成上下兩部(起義、建軍),不僅符合劇本的故事情節,也能有更多的餘地把情節處理的更加圓滑。

第二,演技方面,老戲骨都到位了,我就不多談這方面的東西了。(有意思的是我看到的版本,某個尬舞動作已經被剪了。)本身這個電影就是情節為主,這方面不必要求太多。

第三,煙火爆炸,這是八一廠的本行,挺滿意的,在這方面國內能追上甚至超越好萊塢也從側面說明我們的電影工業的成熟。
至於特技,正常水準,但有故意炫技的嫌疑,我評價要下調。

第四,剪輯。。。我給這片子剪輯扣分扣分。我不知道是導演的功力不足以應對大規模戰場,所以需要剪的這麼碎的鏡頭。還是你為了突出戰鬥的激烈才故意剪成這個樣子。
反正幾乎絕大部分戰鬥場景都是由一系列瑣碎的鏡頭組成,如同把一塊餅乾捏碎了再揉起來,看得心累。
本來好好的奪城、阻擊、陣地戰,就變成砰砰砰、嘣嘣嘣、爆炸爆炸。。。可惜當年會拍的時候沒錢,現在有錢了就。。。。

前面點評完了,我該放一點黑屁了吧?

片子三條線,兩個明線一個暗線,情節上抑-揚-抑-揚,結構上分為兩部分。
上半部分是從412到南昌起義,主角為周恩來。
下半部分是三河壩阻擊戰到井岡山會師,主角為朱德。
暗線是毛澤東提出武裝工農鬧革命,最後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劇本結構是沒問題的,但情節處理上。。。問題是很多的。

細節處理粗糙,很多細節是為了細節而設置的。
比如毛澤東用不慣西餐刀叉,這一點放到長鏡頭中去表現,甚至高明的你可以讓毛澤東放下刀叉改用筷子。何必強行剪個鏡頭,下一秒又讓瞿秋白來革命互吹呢?這就是倒果為因,顯得因為毛澤東用不慣刀叉來證明毛澤東懂中國實際情況吧?

還有開頭412反革命政變的部分,本來是可以非常出彩的。
在上海的工人、學生、知識分子在為北伐事業努力的時候,新舊軍閥、黑幫、財團們勾結起來開始準備絞殺中國的進步力量。。。
這種史詩場景,這種正邪光暗鬥爭的宏大背景,呃…最後拍成和黑幫仇殺的風格是怎麼回事?導演你能給我解釋一下嗎?

那我還能說什麼呢?細節的缺失讓故事變得淺薄,只能用乾巴巴的台詞來彌補。(例如 @江津的梅菲斯特 指出的部分)

電影不止是講故事,更要懂得會表達,具有感染力。從我個人主觀感受上看,這個電影的感染力是失敗的,我甚至有閑心數了一下衝進商務印書館的黑幫有5個拿砍刀,4個拿斧頭,還有幾個拿鎚子。

總之,這部電影值得一看,但不要抱太大希望。


這兩部片子排片這麼高,大家難免產生比較,可是《建軍大業》票房明顯干不過《戰狼2》。

《戰狼2》就是吳京一個人的獨角戲,最多加上《人民的名義》裡邊達康書記、東來局長,還有個說相聲的于謙。

再看《建軍大業》那個陣容,稱得上群星璀璨。因為中影集團前幾年的《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都玩的全明星陣容。

《建軍大業》應該在主創陣容上面略佔上風。可是最後票房是倒過來了,這不僅僅是因為《戰狼2》本身拍的確實是驚險刺激。更主要的我覺得是《建軍大業》自身出現了問題,它並沒有把當年八一南昌起義人民解放軍建軍時的那種精神狀態抓准了。

簡單說吧,它把人民解放軍創建初期八一南昌起義前後的過程,演繹成了一次古惑仔上街的一次打打殺殺,把建軍的過程演繹成了江湖

當然小鮮肉的演繹不夠準確也有關係,但相信我,真的不是小鮮肉能承擔主要責任的,主要責任還在於它的主創人員,尤其是導演。

這片子導演劉偉強,是很有名的香港商業片導演,他當然希望這個電影能有更多的人愛看,更接地氣。所以他引入了香港警匪動作片裡邊的好多合理的因素。

如果單純從拍攝過程和整個導演思路看其實也無可厚非,可偏偏這個題材是要再現我們建軍的那段歷史。這就出現了很大的偏差,什麼偏差?我舉幾個例子,當年的那段歷史,如果要是對那段歷史感興趣,翻一翻歷史資料,你就會發現這個電影拍的到底偏差出現在什麼地方?

其實就是,這是一次充滿著理想主義的建軍救國的過程與江湖仇殺之間的最大區別。

我為什麼說《建軍大業》把它拍成了古惑仔上街?那個葉挺的孫子,葉大鷹導演提出的異議,說歐豪演的根本就不像他爺爺葉挺。確實,這裡邊把葉挺演繹來演繹去,我看著感覺就是當年陳小春鄭伊健演山雞和陳浩南,古惑仔電影式的演法么?

包括那個海報,歐豪那海報上面寫著「趁年輕干大事」,聽起來感覺這要打打殺殺,殺出一片天地,油麻地、尖沙咀、旺角這都是我的地盤,這種感覺。

這個不像建軍的時候那種理想主義色彩,這裡邊細節也不符合歷史真實,周恩來為了能保證起義的正常進行甚至要做掉張國燾?朱德在起義前這個夜晚要通過酒色穩住敵人?賀龍一衝動就要入黨,把入黨當做一次江湖入幫會?太失真了。

包括毛澤東提出要買軍火,黑幫大佬就免費贈送,這不事實上把毛主席當成水泊梁山的宋公明了嗎?為了公明哥哥怎麼怎麼的,完全是江湖義氣,掩蓋了組織紀律性和合法性。

這是不對的。

熟知八一南昌起義都就知道,當初參與南昌起義的這些主要的領導者,他們沒一個人是社會底層和草根。

這就不存在發出最後的吼聲我活不下去了,不弄我就得死,沒這個,無論是朱德、周恩來、葉挺,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高富帥,家裡日子過的沒有問題。

可是他們為什麼要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

我只能說,這是一種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他們進行這次暴動的基礎不是江湖義氣,而是基於公平正義基礎上的一種理想主義。

這是那個時代,理想主義者一次偉大的衝動,它完全不是像我們看香港警匪片那樣,你砍我,我砍你,那種江湖義氣,不是那個樣子。

所以香港導演把它拍成現在這種狀態,這和歷史不符,責任應該由導演組和主創人員負責任,小鮮肉我覺得他的演技到位與否,也完全在於導演控制的程度。


轉自專欄:建軍大業沒想明白的:其實小鮮肉一直抗不了票房,只是等於自帶一群水軍流量

而最近的幾部國產電影,建軍大業票房走低,戰狼2票房逆勢爆發,悟空傳不高不就

我隱約覺得,有一個邏輯

「小鮮肉抗票房 」 這個話我不知道是誰說的,但反正在這兩年很多公司信了

很多人嘗試著使用,電影中帶上一個小鮮肉,唉喲,這個效果還不錯

於是小鮮肉身價愈加高昂,更多人趨之若鶩

最終的最終,是建軍大業這樣,全請了小鮮肉

— — 結果一部「建」字級別的超級大劇,最後來個票房雪崩

有人說,是這兩年觀眾覺醒了,其實你仔細回憶,前兩年,咱們網上的,難道就都沖著小鮮肉們去看電影嗎?

其實在我眼裡,小鮮肉一直抗不了票房

他們實際上一直是狐假虎威而已

他們真正抗起的是微博流量,電視劇流量,綜藝節目流量這幾個線上流量

很多人詬病身價過高這個事,事實上小鮮肉們的身價高,也有高的道理

因為你購買的不是這個演員,而是購買的這個營銷團隊

比如某電影邀請我們的達康書記,只是收穫了這麼一名敬業的演員,最多加上一群小粉絲

但如果邀請的是吳亦凡等小鮮肉,其實製作方真正為之付費的,是這個人背後的營銷團隊,他們自己會幫你搞定微博熱度,去各個綜藝節目上刷起存在感,還有一大群有組織的粉絲組織去各個地方幫你做口碑,而演員本身,其實算是附送的

想一想,這麼多事這麼多人,付費高一點,是不是也挺正常

所以相信很多人也理解了,為何許多明星那麼在意微博上熱度甚至要瘋狂買粉了,因為本質上,他們並不是靠作品立足,而是靠的這些網上熱度所體現的營銷能力來立足娛樂圈的

所以早年演員是角色被大家記下,而現在的只是演員被記得,角色卻不知道,其實這太正常了

你就理解為大家都記住了「吳亦凡廣告公司」「華晨宇水軍機構」「李易峰傳播會社」

所以天價片酬這事,沒有誰是傻子

但有了流量,最後要轉化成票房,必須還要加一個穩定的轉化落地頁

這個落地頁可以是大家認可的出品人:比如星爺,黃渤,徐崢,張藝謀,諾蘭

也可以是大家認可的故事:比如鬼吹燈,悟空傳,戰狼,綉春刀,魔獸

這些穩定的落地頁,在大家的購買決策中能夠起到決定作用,被大夥一直記得

這才叫IP

所以,西遊2能行 吳亦凡把新生一代帶過來,星爺的名頭負責幫他們下決定

悟空傳也湊合,人從微博上被帶過來,好壞不管,這麼大名頭的小說,去看看也行

湄公河沒有原作,但公安部的背書+原案極高的知名度,等於也是幫質量保底了

但你建軍大業,放眼望去,沒有一個稍微能說服我下單的,故事還是大家都知道的

只有流量,沒有轉化頁,那可就走不通了

所以開映前全網熱度,建軍大業明顯要高出幾籌,但最後實打實票房,卻持續走低

如果建軍大業少請一個鮮肉,但凡有一個張藝謀,或者鄧超黃渤這樣,看起來能讓人相信是部好電影的元素,我相信票房都不會這麼難看

所以這兩天,有人說以後電影要拼質量拼故事了,不再是小鮮肉們的時代了

我覺得也不是,像摔跤吧爸爸那樣,畢竟是少數

愛樂之城質量如何口碑如何?沒有流量還是照撲

光把達康書記湊一塊,沒有湖南衛視這樣的超級流量入口,搞不好也是要撲街的

所以未來,好的流量入口+過得去的轉化,會是未來一段時期的常態


從「起義」到「建軍」,一個只勉強講好了一半的故事

剛剛看完,如果這部電影不叫《建軍大業》,如果這部電影反映的不是中國人民軍隊的創建過程,而是法國國民革命軍,蘇維埃紅軍的創建過程,那麼10分我給9分,剩下1分扣給部分不在狀態的小鮮肉。

然而作為一部有著中國史詩三部曲野心的電影,如果說《建國大業》講好了一個建立順應時代的國家的故事,《建黨偉業》講完了一個建立領先時代的政黨的故事,那麼《建軍大業》甚至沒有完整地講完一個建立不同以往的人民軍隊的故事。

從講述一支人民軍隊的建立的角度,那麼「起義」只是這個事件的開端,代表黨從敵人手中奪取了部分同情革命的舊式軍隊的控制權和利用傳統的農民武裝拉起了大旗,更重要地應該是闡述黨在血的經驗和教訓中,如何錘鍊這支舊式軍隊和鬆散的農民隊伍,最終鍛造出一支與任何新舊軍閥都完全不同的人民軍隊。從這個角度,那麼《建軍大業》從篇幅安排到人物特寫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而不僅僅是部分小鮮肉的演技。從「起義」的角度,秋收起義和南昌起義都是繞不過去的兩大歷史事件,至少應該是不分伯仲的兩大事件(為什麼我之後再談)。但是,在香港導演看來,參與人數眾多,後來的開國群星薈萃的南昌起義無疑才是講述的重點,因此全篇至少80%的內容都在講述南昌起義那一路軍隊的林林總總。而毛委員以及井岡山小夥伴的戲份不到20%,戰鬥場面一閃而過,以及在最後充當朱德部的通關獎勵。

好吧,這個篇幅安排的好壞我暫且不談,那就結合歷史來談談南昌起義這條線吧。首先起義的目的是什麼?它標誌著黨打響了武裝反抗KMT反動統治的第一槍,但更重要的是打了第一槍以後該幹嘛?僅就電影的刻畫來說,南昌起義的領導層在這個問題上無疑是欠缺經驗和過於急躁的,起義的終極政治目標是殺回廣東奪取中山先生遺留下來的大義名分,然後結合蘇援再度北伐,一統河山。而對周圍局勢的判斷則是,汪、蔣、李這些國民黨的新軍閥將會相互拖後腿,黨掌握的軍隊將會在新軍閥的相互猜忌中一路勢如破竹。

力圖效仿的無疑是法國和俄國大革命的經驗,少數有責任感的精英和受他們感召的軍隊振臂一呼,利用大城市在工業產能,交通設施上的便利碾壓人數雖多但分散在各地群龍無首的舊式軍隊。然而這條路線從一開始就是一條歧路,首先當時控制全國工業和交通中心的不是同情革命的軍隊,而是背叛革命,坐擁英美外援和江浙財團的反動軍隊,而中國的工人力量實在太小也太弱,法俄革命中軍隊與市民武裝結合一舉奪取中心城市的有利條件在中國是不現實的。

其次,革命的大義名分並不明確,少數軍隊借著平叛大義殺入中樞控制全國這種事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然而南昌起義的目的並不是解決背叛國民革命的蔣介石軍隊這麼簡簡單單,而是標誌著TG決定用暴力去履行自己的建國路線和藍圖(即徹底的土地改革和反帝反封建),這一點身為反派的KMT新舊軍閥甚至比起義的軍隊更加清楚,真讓你們殺回廣東奪取了孫先生的大義那還了得。歷史上打著平叛旗號的強軍只需打贏一兩場硬戰,剩下各路軍鎮便會望風而降,犯不著為中樞下那個死力。然而代表買辦和土豪劣紳勢力的舊式軍隊,無論他們姓蔣,姓汪,姓李甚至姓張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都會團結起來,一起將力圖徹底破壞它們既得利益的TG軍隊扼死在萌芽狀態。這也是為什麼當領導層還在期望武漢、上海、廣東的軍隊相互觀望的時候,對面已經團結起來將起義軍隊團團包圍了,這也是為什麼明明起義軍紀律更嚴明,作戰更勇敢,卻最終被反動軍隊的「人海」給淹沒的根本原因。

如果上述問題還不算特別嚴重的話,那麼這支起義的軍隊是如何真正「建軍」的,在這方面的缺失則是最嚴重的,說得難聽點,這部電影出於無意把歷史上南昌方面在這個領域本就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放大了。在起義的最開始,軍人出身的賀龍居然敢當眾威脅代表黨中央的張國燾同學,而輔相直到最後才提出按黨的方式解決,換個場景,這真的不是蔣介石麾下的軍隊在逼宮汪總裁手下的黨國行政系統?而起義的節骨眼上,葉軍長還在因為地域問題在立威。起義的途中則是層出不窮的軍官叛逃事件,而一支軍隊運轉需要的組織架構、軍隊保障、後勤供給、思想建設通通沒有,喔,有一場強征銀行的戲,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則一點也不提。於是整個建軍大業,變成了少數精英軍人的自我感動。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我之前說得篇幅問題究竟是怎麼回事了吧,《建軍大業》花費濃墨重彩的筆墨描寫了一場路線有問題,政治綱領不明確,軍隊建設未展開的起義及它的失敗,按電影的拍法,這建個鬼的軍。

反過來看秋收,的確它的規模、人數,參與的精英都完全比不上南昌,然而唯獨在怎麼建立人民軍隊這個問題上,毛委員及秋收起義走的比南昌起義要遠的多

首先武裝鬥爭的路線上,比起留蘇的小夥伴,太祖更明白中國的國情是什麼,而思考的則是更為嚴峻現實的問題——即敵人控制了主要城市和外援路線的情況下,該怎麼發動革命。最後得出了一個成功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結論——農村包圍城市,利用反動勢力上下之間的斷裂,和己方在組織動員上的優勢,在農村消滅反動勢力主要的兵源和糧食產地,城市的敵人不戰自潰。

其次在政治綱領上,太祖同樣比打了數場惡仗後才撕去青天白日輝的人想得更遠,即在反動派已經篡奪了革命果實後,繼續打大革命的旗號是否還有必要。最終的結論是提出工農革命的口號,尤其是團結長期被革命忽視的農民力量,用這種階級大義和當時打著反蘇民族主義旗號的KMT對抗。

最後,在如何真正地「建軍」上,三灣改編呢?幾個鏡頭,還是從南昌得到的靈感,然而真正大量的工作就這麼被吃了?而如何改造鬆散的農民隊伍,如何建立公平民主的軍隊風氣,如何建立保障人民軍隊的根據地,如何提供保障軍隊運轉的後勤和維護一點也沒提——而這些工作,才是人民軍隊在真正地「建軍」。

當然,我明白這些拍出來不一定好看,但至少一碗水端平吧,秋收和南昌各佔50%,這很難嗎?怕有惡意的「政治隱喻」,那麼土地改革少談,多講些如何做到軍隊內部不同於舊式軍閥的平等民主,關愛士兵很難嗎?事實上,我覺得秋收這條線同樣能做得很好看,長沙城下的痛定思痛,三灣的慷慨激昂,井岡山內部的整合,接受了朱德的正規軍隊帶來的軍隊訓練方法和知識後,最終在第一次反圍剿中大敗反動軍閥,這,很難嗎?

熟悉我言論的人都知道,我絕非左派,但是對於一支摧毀了行將就木的封建地主階級,摧毀了買辦勢力及附屬軍隊,摧毀了各路企圖趁亂割據的勢力,摧毀了各路外國干涉勢力的軍隊,我懷著無限的敬意。而對於一部沒有三灣改編,沒有制止舊式軍閥陋習官兵盡量平等的描寫,沒有如何動員和改造農民,一部花大量篇幅描寫精英軍人自我感動卻被冠以《建軍大業》之名的電影,我實在不知該如何評價。


光明日報:
作為一款現象級遊戲,《王者榮耀》為什麼非要用歷史人物作為遊戲的角色,而不多花一些時間去研究和命名一些新的名字?浙江省網路作協副主席夏烈分析,一是歷史人物沒有版權,可以無成本、無糾紛地放心使用;二是歷史人物沒有距離感,能讓玩家很自然地接受,可這是一把雙刃劍,帶來親近感的同時,也要接受人物的基本史實。夏烈希望,遊戲設計者不應只把精力和財力用於增加用戶體驗,讓玩家「欲罷不能」,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對遊戲內容的研發,講好故事,最起碼要精心給角色取好名字,形成自己的獨有品牌和「IP」,而不是從歷史中生搬硬套角色名字。


香港導演的普遍問題是重個人情懷而缺乏宏大敘事的能力,而《建軍大業》最需要的就是這個。

宏大敘事不是幾句背景介紹與台詞就能體現出來的,整個影片背景基調決定了細節的設計、布置,細節的串起了人物的前情後續,展現出的就是時代潮流下人物群像的命運抉擇。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

《建軍大業》的時代基調是什麼?
一是危二是亂

蔣介石、汪精衛清共是危、軍閥割據是亂,民不聊生、亂世危邦,才是這部電影的基調。

但劉偉強導演下的主要鏡頭給的是什麼:
古香古色的亭台樓閣
喧鬧生氣的大街小巷
周恩來眺望著繁華的上海
毛澤東在「別墅」江邊游泳
部隊穿著筆挺的呢子軍裝
女性角色畫著精緻的妝容
軍營里男兵女兵插科打諢
兵痞們街頭小攤嗦粉開罵
將領漁船悠閑地吃魚喝粥
配上大佬們桌子上的高端洋酒
換個台詞完全就是香港黑幫片維多利亞、銅鑼灣日常…


這些也都是攝影起家、拍出《無間道》的劉偉強順手拈來的橋段,這種創作態度也導致原本絕密的起義過程也大大咧咧地拍成堂口話事人的作風:
歷史上張國燾反對起義,惲代英說:如果你再動搖人心,就要打倒你。這裡展現出的政治威懾力,合情景合身份,結果劉偉強拍成了對張國燾的死亡威脅。

最不理解,葉挺被演成一個張牙舞爪的幫派頭目。
進城被阻當面寫命令,挑釁不利於起義不說,這是告訴觀眾之前什麼都沒準備倉促上陣的么?
街頭瞪著眼抽小弟,聯繫後面小弟被趁機收買的劇情,把泄密的鍋間接性甩到了葉挺頭上,活脫脫的黑幫橋段。
不怒自威的名將傲氣不見分毫…

黑幫搞事跟武裝起義是有類似地方,但其根本不同在於黑幫搞事是建立在現有穩定的社會秩序上的而起義則是要從無到有建立一個新秩序,一旦開始面對的就是環伺的危機、從無間隙的殺意,而不是一個歪頭撇嘴的弔兒郎當的「張耀揚」。
於是在起義勝利後,滿城突兀的紅旗就成了劉偉強勉力迎合主旋律的最好印證。


別以為當年革命先輩的二三十歲是你的二三十歲,近代起義者無不抱著必死之決心。
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起義前三天寫下《與妻書》:
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 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犧牲時年24歲。
南昌起義軍從士兵到將軍一樣誰人無父母無愛人呢?

向死而生,此可謂英雄造時勢……

這些在電影里都感受不到。

基調一錯,滿盤皆輸,《建軍大業》空有一個大字,看到都是青年人的小肚雞腸、江湖義氣。


簡單回答一下。

7月27日晚20時15分,筆者赴海淀工人文化宮先睹為快電影《建軍大業》。90人的影廳上座率在70%左右吧,應該算及格。

133分鐘的影片看下來,只好評價一句:亂七八糟。建X系列三部曲之中,以此片為最差。與1981年的《南昌起義》和2007年的《八月一日》相比,也是拍馬都難以追上。

什麼鮮肉不鮮肉的噱頭就不說了,僅就影片中涉及的歷史史實部分,那是稀里糊塗破綻百出。如果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看了,基本上就是一頭霧水,看了和沒看差不了哪去,對於了解真實的歷史無甚助益。下面吐幾個槽,聊哪算哪。

黨的五大上于和偉演的陳獨秀喝斥劉燁演的毛澤東,「還沒到湖南代表發言」,隨後話不投機,陳高聲怒罵毛,「給我滾出去」。看上去陳獨秀都不怎麼熟悉毛澤東,毛也沒什麼地位,僅是一個「湖南代表」,可以對毛呼來喝去。然而真實歷史上的毛澤東和陳獨秀是什麼關係呢?在黨的三大前夕,毛澤東調到中共中央當秘書,與陳獨秀共同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們日日接觸,中央文件也均由二人共同簽署。那一時期陳對毛相當欣賞,也加以重用,雙方很是熟悉。如此之毛澤東,怎麼會成了電影中陳眼裡一個無足輕重的「湖南代表」呢?

朱亞文演的周恩來趕到武漢,與葉挺等將領開會研究形勢。門外倆站崗的,都誰呢?馬天宇演的林彪和劉昊然演的粟裕。我靠!一個是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25師73團2營7連連長,一個是國民革命軍第11軍第24師教導大隊班長,既不是一個部隊,又不在一個駐地,咋有理由湊到一塊來給領導站崗的?就因為一個是林帥一個是粟將乎?

霍建華演的蔣介石沒事不認真處理政治軍事,除了說幾句不痛不癢的評論外,成天想著給張天愛演的美齡小姐栽培法國梧桐,竟還成了俞濟時秘書要負責的頭等大事。蔣校長要只是這種嘴炮水平,哪裡會搞得出四一二這種同時與蘇俄和武漢國民政府決裂的石破天驚之事呢?

南昌起義的醞釀過程電影中一概沒交待,周恩來離開上海就奔武漢,到了武漢就進軍營,聊完葉挺聊賀龍,然後部隊就上南昌了。這還真是容易呀!當中共中央於無物,把東征討蔣扔一邊,從武漢到九江,一系列複雜的歷史演變過程全都是零,張國燾、蔡和森、李立三、瞿秋白、張太雷、譚平山、鄧中夏、聶榮臻這些與起義密切相關的人物或是未出場或是不干事,就周恩來一個人在忙乎。還沒怎麼的呢周就成了起義前敵委員會的總書記,問題是啥時候成立的委員會?那些委員會委員都在哪呢?一團漿糊。

吳樾演的張國燾到南昌阻止起義,一幫領導人開著開著會王景春演的賀龍進來了,沒說幾句便拿槍支到張國燾腦袋上了。歷史上的賀龍再是「土匪」出身,也沒有干出過這種事。會上對著張國燾連叫帶罵的是李立三、惲代英、譚平山等人,那也就是罵,沒人真敢動槍。會後譚平山找人想暗殺張國燾,也被周恩來阻止。周恩來特彆強調:「黨內鬥爭不能這樣做。」電影中可好,賀龍拿槍支上張國燾時,張大喊共產黨不能殺共產黨,賀龍咬牙說我還不是共產黨。保劍鋒演的譚平山更陰險,說反正現在形勢莫測,就在這把張幹掉,消息傳不出去,也無法阻止起義了。此時周恩來面對黨內公然挑唆內訌的行為,竟然沉默不語。張國燾這下害怕了,趕快贊成起義。這一幕像什麼樣子?張國燾既是中共中央臨時常委,又是中央派來的代表,在黨的會議上一個非黨員竟然拔槍威脅,這還是我黨的政治正確嗎?還是黨指揮槍的絕對原則嗎?還是顧全大局相忍為黨的周公恩來嗎?都不像,倒像是一幕黑幫勾心鬥角的鬧劇。噢,也是,導演是劉偉強嘛,人家就擅長拍黑幫故事。

這裡需要提示一下,歷史上的政治正確主要體現在周恩來身上。作為起義前敵委員會最高領導人的周,面對中央代表張國燾提出明顯不切實際的要求,仍然堅守黨的紀律和原則,除了據理力爭外,還堅決制止黨內其他領導人的過激行為,始終在組織原則內解決問題。最後不惜辭職不幹,要離開南昌去中央彙報,終於使張國燾轉變了觀點。電影中周恩來對賀龍、譚平山的非組織行為採取默許態度,這是一個極大敗筆,一舉抹殺了黨指揮槍這一至高原則,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如此鏡頭竟然還能通過重重審查,實乃奇哉怪也!

黃志忠演的朱德率領第25師留守三河壩,身邊幾個主要將領,陳毅、蔡晴川、孫樹成、林彪。靠,上邊這幾位不過就是團營連級幹部,第25師師長周士第呢?黨代表李碩勛呢?電影中壓根沒出現,似乎都是空氣。要知道,這是建軍之初,部隊還沒經過充分的無產階級改造,山頭主義還很濃厚。第25師是什麼部隊?葉挺獨立團的嫡系傳承,部隊的幹部和骨幹大都來自獨立團,指揮權主要掌握在獨立團參謀長出身的師長周士第手中。朱德則是滇軍出身,歷史上和葉挺獨立團沒有淵源,只是以第9軍軍長身份臨時指揮該部堅守三河壩,而他的第9軍也是個空架子。如果沒有周士第的支持,朱德想要像電影中那樣對第25師如臂使指,有幾分可能性?有多少人認朱德?陳毅後來就回憶過,當時朱老總並沒有多少威望,大家只是尊敬他是一個老同志。電影中沒有周士第的角色,又是一個很大的敗筆。

歐豪飾演的葉挺痞氣十足,注意,這是痞氣,而不是歷史上葉挺的那種正直剛烈氣質。葉挺從來軍人風範一本正經,走到哪都是軍中表率,一生最忌軍風散漫。歐豪在南昌門口手書「命令」給周一圍演的陳鋒,以及打下南昌德勝門時怪叫著擺出古惑仔的耍寶姿勢,都不是歷史上的葉希夷應該有的行為。

劉伯承,我們的劉帥是誰演的呢?胖哥們楊大鵬。怪不得劉帥後人也跟著葉大鷹們起鬨要狀告《建軍大業》,換誰能忍受一個項短脖粗一臉胖肉的劉軍神呢!

毛澤東去發動秋收起義,到了武漢警衛團直接和團長張藝興演的盧德銘聊上了天。歷史上毛澤東先見到的不是盧德銘,而是江西省防軍第一師第三團團長蘇先駿,也就是後來叛變出賣了工人運動領袖郭亮而被彭總抓住處決的那位。此前盧德銘已離隊去武漢向中央彙報,不在軍中。影片中起義失敗後工農革命軍誓師轉移時,毛澤東稱盧德銘為盧師長,這也是編劇瞎編的烏龍。前邊說了因為盧德銘不在軍中,故起義前毛澤東將江西省防軍第一師改編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時任命余灑度為師長。部隊出發時盧德銘從武漢緊急返回同餘灑度率領的第一團會合,他已被中央任命為起義總指揮,所以接過了指揮權。影片中盧德銘在戰鬥中犧牲後,毛澤東還主持將其遺體火化,這一段更是不知所云。歷史上毛澤東帶著隊伍在前頭突圍走了,盧德銘斷後時犧牲,遺體根本沒有被起義軍收集,而是被當地農民偷偷掩埋了,墓地解放後才找到。

吐了半天槽,亮點其實也有幾處。如劉大導設計得張涵予演的杜月笙擺鴻門宴收拾宋洋演的汪壽華那場戲就很有感覺,頗有點《無間道》中的惺惺相惜。以及上海青幫對革命群眾和進步人士大開殺戒的場面,充分展現了劉大導在此種題材方面的才華。朱亞文塑造的周恩來英姿勃勃,為同題材青年周恩來中的矯矯者。還有就是三河壩戰役(戰鬥)那段,是影片中的重頭戰爭戲,場面很大,煙火效應直逼朝鮮戰爭水平。黃志忠和楊祐寧(演錢大鈞)這對《我的戰爭》中的父子臨陣對決,氣勢十足。特別是我們的林總操縱馬克沁機槍橫掃群敵的英姿,與粟將揮舞大刀手持紅旗攻上南昌德勝門有一比,都是片中鮮肉變英雄的標誌場景。白宇演的蔡晴川最後在三河壩與蜂擁之敵同歸於盡,也令人為之動容,不愧為黃埔英雄的本色。

肯定也有不少人看了《建軍大業》後會熱血沸騰,淚目淋淋,應該承認這是該片表現出來的正能量。但就向公眾傳達真實的歷史而言,只能給該片打一個不及格,這也是客觀現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求索微學習」,探討黨史黨建知識,公開精彩名家講堂,每天微學習,每天微進步。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陸續推出精彩文章、視頻、圖集,完善訪問功能,給大家一個新的學習天地。


7月30日看了閱兵,有感而發,覺得可以再補一條,算是第0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講幾個細節:

0.電影開篇,是國父的講話,原話的內容大概是這樣:「中國千年以來都是世界上的頭等強國,這個國家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結合7月30日的閱兵講話,有段話值得玩味,原話大概是這樣「當今的中國,是歷史上最接近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時代。」

是最接近偉大復興,而不是最強大;

兩相呼應,我們這個民族,從來就不是什麼劣等民族,現在未來不是,以前也不是。

1.412事件,中共領導層閉門會議,電影里粟裕和林彪在門外站崗,互比年齡;

現實中,林彪一向自視甚高,風評林彪唯一看得起的人就是粟裕;

2.還是412後的閉門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不繳槍,要建立自己的武裝的想法,粟裕在門外問林彪聽得懂么,林彪說,現在不懂,以後肯定懂;

現實中,井岡山時期,毛澤東開始注意並刻意培養林彪,是因為某次偶然聽到了林彪跟別人說了大概這樣的一席話「現在的軍閥,只要手裡有幾條槍,就能稱霸一方,我們也有槍,我們也能坐天下。」

另外,80年代黨內掀起了否定並批判毛澤東軍事思想思潮,覺得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已經過時了,粟裕極為不滿,提出幾年前跟印度和蘇聯打的時候都不過時,怎麼才幾年就過時的,明著懟太宗。可以說在那個年代粟裕是比較敢大膽的堅持毛澤東思想的軍內高層;

他們兩,是真的懂了。

3.葉挺在劇中的演出有些人覺得桀驁不馴,有些人覺得是地痞無賴;

現實中,葉挺就是一個不太能忍的人,性格甚至要凌駕於信仰之上。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後沒多久,葉挺就因為對李立三等人的指責(是指責,還不是說真的犯了什麼錯)不滿而直接退黨;40年代經周恩來做工作,才重新入黨。另外,在新四軍時期與搭檔項英的不和也是黨內共知,但是目前可見的材料,沒有任何指出葉挺有什麼明確的政治錯誤。可想葉挺在性格上是怎樣的狂;

4.太祖離開板倉楊家前,楊開慧誓言要等太祖一輩子,離開時,楊開慧大聲的喊出,別回頭;

現實中,太祖走後三年,楊開慧犧牲,真的是等了一輩子;而太祖終其一生沒有再回過板倉楊家,真的是沒有回頭;

5.全劇好像看到委員長在討好美齡小姐;但實際上劇中委員長有明確的提出要餵飽江浙財團,同時也明確了三分軍事七分經濟的政策;

現實中,蔣介石就是通過結交宋家,最後徹底收攏了江浙財閥,完成了軍權和財權的完全控制;

在蔣看來,得美齡小姐,得天下。

6.南昌戰鬥勝利後,粟裕給了林彪一支槍,林彪說,改天還你一把新的;

現實中,20年後,淮海戰役前夕,粟裕的第三野戰軍提出裝備不夠,最後是林彪的第四野戰軍給第三野戰軍提供了相當部分的裝備支援;

林彪還的不是一把,是一堆。

7.三河壩戰役,革命軍的兩聲撤退都是由林彪喊出,第一次是錢大鈞部開始炮擊之時,第二次是撿裝備遭遇伏擊之時;另外,林彪在使用重機槍打退敵軍之後,有那麼一到兩秒的眼神放空,此時朱德過來拍了拍林彪;

現實中,林彪在南昌起義失敗後,多次提出各自化妝單兵突圍的消極建議,對革命其實沒那麼堅定,是朱德做了不少的工作才暫時穩定住。另外,林彪在東北主事初期,曾節節敗退,獲封過逃跑將軍的稱號。此事在日後林彪被清算時還被重提過;

導演把撤退的台詞都給了林彪,用意何在?

8.三河壩戰役留人殿後,陳毅一度提出要留下來,蔡晴川對著陳毅吼,你們是中國未來的希望;

主力部隊被伏擊後,粟裕和林彪見面,林彪對著粟裕說,我們一定會為他們報仇;

井岡山會師最後,毛澤東對著五個年輕人說,中國的未來就靠你們了;這五個人是:陳毅、粟裕、羅榮桓、林彪、何長工;

現實中,林彪和羅榮桓的第四野戰軍,陳毅和粟裕的第三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的絕對主力;四野最多時150W人,從東北一路打到海南島,參與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論軍功林彪應該算第一;三野最多時80W人,參與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粟裕在解放戰爭時期的軍功算第二;

可以說與國民黨的大決戰共產黨最大的牌就是林羅陳粟(的部隊),真正是中國未來的希望;

而林彪粟裕,作為兩支部隊的實際指揮者,也確實為先烈報了仇。

9.還是主力部隊被伏擊後,粟裕和林彪見面,粟裕說,我一定會打入南京城;

現實中,22年後,解放南京城的就是粟裕麾下的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

他真的打進了南京城。


小鮮肉演電影有一個原則:無論什麼電影什麼角色什麼劇本,一定要確保自己在鏡頭面前永遠是白白凈凈光鮮四射。
比如本劇里的鹿晗和李易峰,神TM一臉白凈纖塵不染,不知道的還以為拍偶像劇。
另外也沒看明白歐豪到底演的是革命軍人葉挺還是爆破鬼才陳浩南。
有人就說了,你葉大鷹口口聲聲罵人家請小鮮肉,自己當年不也是請的香港演員張國榮來演共產黨?

但是你看看人家的共產黨員?

你再看看你的共產黨員?

一看黨性就沒有人家純啊!


你們吧。。。。也是奇怪,為什麼一部類似大明英烈傳的片子,你們非要強求裡面充滿了明教的複雜教義和彌賽亞精神呢?為啥非要要求裡面的朱元璋同志得一口一個「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呢?搞不懂。

文宣也是有階段的,有對象的。

對於教內老兄弟,要鼓吹光明未來,人人平等,彌勒出生,明王降世。對於教內合伙人,要談論史記漢書,漢高祖光武帝如何得江山,對於建國之後的士女百姓,要宣傳白蓮教是邪教,蒙古人是王八蛋。但對於投誠過來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要宣傳我大元稅收低,刑法寬縱,朕之父母也是大元子民。。。同時如果對於當年隱居的教內老兄弟的上訪,要降低身價,說一句弟重八運氣不錯,奪了鳥位,還請各位老哥哥多加指點。。。。

不就是這麼回事嘛。

所以批判大明英烈傳不講明教,不講波斯,不講聖女小昭,不講張無忌的你們要思考一個,我是教內老兄弟嗎?我想發展新的教內老兄弟嗎?我只是看朝廷不爽嗎?我是多數派嗎?

建國之後應該怎麼文宣?

第一,白蓮教是邪教。

第二,建國是一場正義戰勝邪惡的鬥爭,這些人是正義的,就可以了。

第三,天下太平來自他們的犧牲,大家要好好過日子,不要作死。

從這三條來看,建軍大業是個好片子。

然而。。。。這是明朝的故事呀。放在另一個朝代,就有無數壞蛋拿著明教教義攻擊大明英烈傳混蛋,最終呢,朝廷還拿你們沒辦法,這就不是什麼正常的時代了。


我88年出生,6歲上小學就會背開國十大元帥。原因很簡單,爺爺教的。

爺爺當過兵,打過仗,沒入黨,部隊轉業後一沒當上領導,二沒享受待遇,在民眾樂園給京劇演員化妝,有次聶榮臻元帥來看戲,握過手。

爺爺最大的愛好是搜集各種紀念章,裝在一個鞋盒子里,我從小就愛玩這些東西,爺爺離世後搬家就遺失了,很可惜。

知道爺爺當兵打仗,是因為他負過傷,腋下少了三塊骨頭,孩童時的我可以把整個拳頭伸進去。我很愛這麼干。

可惜的是,關於爺爺打仗的故事,自打我記事起,不論我怎麼纏著他講,他只給我講過一個。說來不怕大家笑,這個故事簡直是個段子。

爺爺所在的連隊,有天晚上遭遇了空襲。但我們老莫家有個遺傳,睡覺特別死。所以空襲警報響起,指導員戰友亂成一團,紛紛迅速撤離。唯獨我爺爺,睡在營里一動不動,第二天早上起來發現整個營地就剩自己一人了,真是大寫的懵逼。

後來無論是我爹還是我,一直在爺爺的暗示下繼承了這個傳統,我一直在想也許因為睡的太死,可能錯過了許多告白。

我一直很想知道爺爺如何負傷的故事,很想知道他拿下三塊骨頭能放小拳頭的腋窩到底有什麼來龍去脈,可惜從小學到初三,我都沒問出真相。

2003年,我爺爺去世了,76歲,他出生那年正好是1927年,《建軍大業》故事發生的時間。

所以不論是南昌起義,還是三河壩,我爺爺都沒參戰。但我知道,戰役的名稱各不相同,戰鬥的本質大同小異。

參加過戰爭的人,臉上不會是電影中流量小生們的表情,更別提飄逸的髮型和飽滿的雙頰。

爺爺從不跟我提戰爭有多殘酷,只告訴我睡的太死會鬧笑話。他經歷了戰爭混亂和政局動蕩的風風雨雨,只希望小孫子在和平年代下溫柔成長。

爺爺走的太早,因為收入待遇不高所以年老後過得並不開心。那個時候我初三,只會伸手要零花錢;現在我三十而立,看到街上白髮蒼蒼的老人,總會懊悔沒有機會陪陪爺爺。

《建軍大業》上映,我一個人去看的電影。

如果爺爺還在,剛好90歲,我肯定會帶上他。
如果爺爺去看了這部電影,他肯定會很開心。
開心當然不是因為電影拍的多好,
電影太假,
哪一個人物都不會讓他想起戰友。
開心是因為吃完飯出門遛遛,
可以坐在孫子副駕。

我想,關於建軍的故事,就像爺爺腋下被拿掉的三塊骨頭。當審視身體時知道缺了哪,當孫子摸起來時笑哈哈。


1、用「才子佳人、英雄史觀」來批判電影拍得不好或不對,是不中肯的

因為當時的TG就是「才子佳人」這套組合,你們看土鱉早期創始人,一個個黑框眼鏡西裝革履、書生氣十足。由於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在當時的黨員構成高度學生氣,所以廣州的軍警在清黨時,抓人的標準是看一個人是不是穿中山裝、西裝、學生服,或者頭髮朝後梳。

電影中還專門描寫了一段,黨中央開會,大家吃西餐,就老毛一個人用不來西餐餐具,這段情節說明,至少導演有這麼個意識,要表現毛遠比當時的黨內高層更接地氣,更了解國情。

2、共產黨人為何要繼承三民主義?

電影隱隱約約在表現TG才是三民主義的真正繼承人,而國民黨反動派叛變了(三民主義)革命。在爭奪誰代表孫中山這一點上,電影也算有一定的政治意識。但是,電影沒有表現出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共產黨到底有啥關係。

所以電影中共產黨人一會兒表達自己對孫中山的敬仰,對國民黨反動派背叛孫中山的憤怒,一會兒又接受共產國際遙控指揮,對於不太了解那段歷史的人來說,會有精神分裂的感覺。

背景交代: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大背景之一,是「五四青年」非常「左」,都在趕左翼理論的時髦,「不談政治則已,一談政治,至少也要共產主義,再不然,還要無政府主義」——袁同疇:《一封談論「戀愛問題」的信》,1926年12月5日上海《民國日報》附刊《覺悟》。

所以國共合作期間,不僅是組織上的合作,孫中山為了籠絡這批「五四青年」,也故意在理論上和共產主義攀親戚,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一大上表示:?「所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集產主義均包括在民生主義中」。

所以共產黨人爭奪三民主義的繼承權的前提,是他們已經掌握了三民主義的解釋權。

3、電影有「階級敘事」的意識,沒有「階級敘事」的行動(或者說能力?)

電影讓宋美齡【用台詞交代】,國民黨清黨後一半黨員(50萬人)自動退出,還加入了20萬土豪劣紳;

讓蔣介石【用台詞交代】,他的經濟基礎是江浙財閥,他說『把這些阿公餵飽了,天下可定』(原話記不太清楚,大意如此);

讓毛澤東【用台詞交代】,國民黨反動派到處屠殺工農,這面旗幟已經得不到工農的擁護了;支部建在連上,建立新式工農軍隊,才能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

武漢毛周會面,毛說我去發展農民,周說我去說服軍隊,然後電影里周真的去說服軍隊,而毛主要幹了三件事:告別妻兒,被活捉然後靠賄賂逃跑,以及在起義部隊里吃飯。

也就說,電影知道該拍什麼才能表現好人為啥是好人、壞人為啥是壞人。但是電影是感性藝術作品,你一到階級敘事這裡,就全部用台詞交代,就顯得比較單薄、說服力不足。

4、重要情節沒拍

電影開頭,濃墨重彩地表現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國民黨左派、工農的慘狀,但是對蔣介石叛變革命的理由交代不充分;

電影中間,起義部隊不斷遭遇挫折,打得只剩下八百人,最後畫面一轉就跳到朱毛各自發展了兩支龐大的武裝、在井岡山勝利會師,你怎麼就突然翻身了呢?對應的秋收起義、三灣改編、上井岡山都是一筆帶過的。這樣一來,除了在南昌起義、三河壩戰役中表現出來的戰鬥意志頑強之外,觀眾體會不到共產黨軍隊到底先進在哪裡。

5、也有意外之喜

比如電影表現了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工人武裝中的地位,表現了杜月笙也參與了412反革命政變等。


電影沒有解答一個重要的問題:

到底為什麼要建軍?

不解答這個問題,所有人做所有事的動機就完全不成立,也就只能說是黑幫火併。

1921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一大確定的黨章中,明確了黨的性質和奮鬥目標:作為無產階級政黨,要推翻資產階級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由勞動階級實現專政,由勞動階級建立國家。中共成立初期,受國際共運影響,重點放在工人運動上。直到毛澤東在1927年3月通過大量實地考察寫下《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共產黨人也正式將目光投向廣闊的農村。至此,「工農」成為了中共暴力鬥爭的主要力量。而他們為什麼願意拋家舍業、拋頭顱灑熱血,來完成這一次「建軍大業」?

共產黨在1927年建立的軍隊,叫做中國工農革命軍,是一支人民軍隊。共產黨建軍是為了什麼?毛澤東認為:槍杆子里出政權。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開開會、談談判就能夠成功的。曾經的盟友背叛革命,共產黨人因為缺乏武裝力量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然而這只是建軍的直接原因,深層原因遠不及此。工農力量之所以可以被動員起來自願進行暴力鬥爭並為之獻出生命,是因為他們只有暴力鬥爭才有改變命運的機會。不鬥爭,被資本家、地主階級剝削至死;鬥爭了,可能會死在戰場上,但卻可以為家人、朋友、同胞和後代爭取一個沒有剝削的無產階級共和國。人固有一死,與其輕於鴻毛,不如重於泰山。不願意在這剝削橫行、暗無天日的世道做個安安餓殍,想要做個奮臂螳螂來建立光明的理想社會,這才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的初衷。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這是中共軍隊迥異於同時代中國土地上其他任何前一支軍隊的最大特點。人民,人民,還是人民!

大學的時候上團校,結業儀式上當時任鄙校團委書記、現任廣西省欽州市委常委的韓流同志說過這麼一句話:每一個共產黨人,都是理想主義者。「理想主義者」這個在今天的很多人眼中帶有些幼稚甚至貶義的辭彙,卻是中共早期黨員的最佳註解。中共先驅所信仰的共產主義理想,是真真正正想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他們希望大眾能過上沒有剝削、人人平等的好日子,希望中國能統一、能變強,希望砸碎鐵鏈來為同胞贏得整個世界。他們的理想之所以無比崇高,正是因為他們所面對的現實無比殘酷。在今天,我們已經脫離飢餓、壓迫和流血太久,我們已經很難想像「舊社會」有多麼殘酷,因此總有一些奇怪的聲音去鼓吹所謂「舊社會」的美好之處且響應者眾,彷彿那些先烈流血犧牲反而愚笨且無知地摧毀了一個美好世界。

我們希望這個社會來認識這些離我們其實很近的歷史,希望今天的年輕人去銘記先烈們為了我們今天能夠安安心心刷知乎、打王者榮耀而付出的鮮血和生命,希望大家知道我們究竟為什麼要建黨、為什麼要建軍、為什麼要建國。因此我們需要類似《建國大業》《建黨大業》《建軍大業》這樣的文藝作品來幫助我們了解歷史、理解歷史、銘記歷史。不得不承認,大眾的關注重點和審美情趣是隨著時代變化的,文藝工作者也須要緊跟時代來創作出令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三部「大業」為此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從敘事手法、視覺呈現到演員選擇,這三部作品都沒有像以前的「主旋律」影片那樣循規蹈矩,而是選擇了用突破傳統意義上的「紅色影片」的表現方式來講述我們已經通過歷史課本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尋找著藝術與大眾的最佳契合點。《建軍大業》的出品方選擇了創作過經典的《古惑仔》系列和《無間道》系列的香港導演劉偉強,製片人於冬認為可以把南昌起義拍出「黑幫火併」的感覺,也正是這一系列突破之一。

誠然,我個人認為,把1927年清黨前後國共兩黨的暴力鬥爭理解為「黑幫火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可以的。對於今天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來說,他們更熟悉並且更喜歡「古惑仔」「無間道」,而不是從前的《上甘嶺》《狼牙山五壯士》《南昌起義》《大決戰》之類的影片;同時,國民黨對於共產黨一言不合拔刀相向的態度,確實頗有袍哥之風。但問題在於,如果只是單純地把國共兩黨的暴力鬥爭完全地表現為「黑幫火併」,對於《建軍大業》所要表現的這個故事,實在是太過淺薄。社團火併有時候並沒有原因,只是互相看不順眼而已;然而建軍這項大業,絕不可能是毫無緣由的一時興起,也不可能是只「趁年輕,干一票大的」。中共建立自己的人民軍隊,是因為他們希望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希望拯救最大多數的勞動人民於水火,建立勞動階級的共和國——而這個動機,在影片當中,根本沒有得到有效解釋。所有角色只是嘴上喊著口號,而絲毫沒有一個鏡頭來表現當時他們所要拯救的人到底受著什麼樣的苦,也沒有一個畫面來展示當時的世道到底是什麼世道、為什麼所有人拼了命都要去改變。創作者完全將角色的動機描寫得如黑道一般只是忠於那個「話事人」,大佬說什麼自己就做什麼;戰爭場面也就像是黑幫火併那樣排著隊靠人頭去衝鋒陷陣,毫無戰術可言。當然,在軍隊已經不能參與電影電視拍攝的今天,不可能要求影片在戰爭場面上像當年《大決戰》系列那樣拍得完美無缺,但是連打仗都像是黑幫打架,作為建軍90周年的獻禮片,這合適嗎?

混社團講究的是什麼?夠勇、夠威、夠義氣。然而1927年前後暴力反抗國民黨血腥鎮壓的共產黨人,難道是夠勇、夠威、夠義氣就能夠概括的嗎?哪怕創作者將葉挺、賀龍、朱德等人理解為「舊軍閥」,他們也應該是信仰共產主義的「舊軍閥」,他們首先是軍人,其次是信仰共產主義的軍人,完全不是單純一個「痞」字能夠概括的。有時候軍人的作風確實粗野,但這種粗野絕對不是流於表面的那種社團式的「痞里痞氣」。我們很多人的家裡都有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老人,他們當中很多人也是底層出身,雖然說話粗糙、脾氣暴躁,但絕對都是隨時挺直腰板,行如風、坐如鐘,保持著軍人在行為上的基本素養和原則底線。然而在《建軍大業》當中,中共軍官的形象或是痞里痞氣,或是悶頭猛衝,這既不符合電影中的人物形象,更不符合歷史上的人物形象。

就拿因為被某「紅三代」拿出來猛批而備受關注的歐豪所飾演的葉挺來說,歷史上極重軍容軍威的葉挺將軍被表現成了一個「站都站不直」的頭馬形象,確實令本人有些大跌眼鏡。作為南昌起義的核心人物,葉挺在前半段的戲份很重,可是和反派形象比起來,葉挺的形象倒更像一個「反派」。葉挺率軍進城,在南昌城門與周一圍飾演的南昌警備團長陳峰對峙(退後,本人周吹,生人勿近),陳峰軍容端正、說話乾淨利落,而葉挺卻在馬上歪坐、鼻孔朝天,特別像是收保護費的街頭古惑仔。同樣是教訓下屬,葉挺鼻孔對人、拿馬鞭抽人有如隔靴搔癢,而陳峰卻眼中冒火、巴掌鏗鏘作響,一個像是社團里大哥打小弟,一個是真正的軍官訓人,試問到底誰更像軍人,到底哪個長官的威嚴才能真正地治好軍隊?指揮炮轟德勝門的葉挺斜岔著腿,歪著嘴說「給我打」,而陳峰端著馬克沁大有視死如歸之勢,筆者看到這裡不禁產生了「反動派快把他幹掉!」的錯誤思想。最終攻下藩台衙門的時刻,劉昊然飾演的粟裕給葉挺點了個贊,看到這裡筆者特別想把那個大拇指掰下來,重重地點一個unlike(說到這裡,筆者認為劉昊然飾演的粟裕還是挺好的,尤其是「我要打下南京城」這個梗可以點個贊)。影片中對南昌起義的呈現倒是十分符合製片人於冬對於「黑幫火併」的要求,只可惜南昌起義他娘的是一場壯烈的軍事鬥爭啊!

之後朱德指揮的三河壩戰役應當算是影片中最賺淚點的一段,只可惜黑幫火併式的戰鬥完全沒有將情緒托到可以擊中淚點的程度。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和「必須守住」的命令,本應是有《垓下歌》氣度的背水一戰,可除了隨著煙火炸藥爆炸的經費以及毫無意義的無腦衝鋒以及飾演朱德的黃志忠孤軍奮戰的演技,影片中的戰役並沒有給出應有的情緒,蔡晴川的犧牲從視覺和情緒上對人沒有人和觸動,錢大鈞的悼念也只讓人感受到了黑道間的惺惺相惜,所有的主義、所有的理想卻隻字不提,筆者不禁做出了黑人問號表情。隨後的朱毛井岡山會師,毛澤東說出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然而在完全沒有展現「為什麼要建軍」的情況下,對歷史知之甚少的觀眾(看微博上有人在影院里說出「朱德要上井岡山」的時候被旁邊人斥責「不要劇透!」我終於相信好多人中學歷史課本可能都用來墊營養午餐的飯盒了)來說,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星星之火,又要去燎什麼原。

而毛澤東的故事線,本應是呼應周恩來等人領導的城市武裝暴動失敗、中共最終走上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一條硬線,卻完全忽略了毛澤東考察農村、領導秋收起義(失敗)等重要線索。個人認為,毛澤東在農村的考察,是可以用來藉以呈現「為什麼要建軍」這樣一個重要議題的良好素材,可以表現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狀況以及農村所蘊含的強大革命潛力。然而這一重要素材卻被執著於呈現「黑幫火併」的創作者所完全忽略,毛澤東成為了一個在RPG遊戲中通過不斷與NPC對話來尋找行進路線的準備去斗惡龍的勇者,實在是令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除了武戲差強人意以外,文戲也只能說是像「古惑仔」、「無間道」,而完全不像是1927年的政治鬥爭。杜月笙殺時任上海總工會主席汪壽年、周恩來隻身訪斯烈的戲用這樣的套路拍當然可行,因為杜月笙本人即是青幫,而斯烈的上級蔣介石也曾是青幫出身;然而批判陳獨秀、張國燾,葉劍英「潛伏」武漢政府獲取情報,以及商討起義事項,怎可能僅僅是「古惑仔」「無間道」一般?拜託,混到這個份上,即便曾經是黑幫、是土匪,也都好歹是有頭有臉的政客和軍官,不是靠勇、靠威、靠義氣來談事情的。在長江漁船上喝粥一節,葉劍英突然和葉挺講起了廣東話,那一剎那筆者彷彿聽到葉劍英要葉挺吃一個勺子(對不起,穿越到杜琪峰了),黑幫感倒是蠻足的,可是大佬,這是建軍大業啊!

諸如此類槽點實在太多,吐到沒有力氣,就不再吐了。

總而言之,《建軍大業》,既沒有建軍,也沒有大業,更不是建軍大業,真的只是黑道火併,絲毫看不見人民。看完影片,真的感覺很燃,很多看完的朋友也在朋友圈說好燃好燃,自家愛豆演得好好,戰爭真的好殘酷,我們要珍惜和平。

但是他娘的,你們倒是說說看,到底為什麼要建軍???


來來來,你到底知不知道紅軍的全稱?井岡山會師的隊伍叫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好嗎!

你這拍的工農在哪裡?你這是拍的才子佳人啊黑社會啊還是舊軍閥啊?

就你這電影裡面的軍隊能完成解放全中國於軍閥混戰、日本侵略戰爭、帝國主義的歷史使命?能打出一個大大的新中國?

你這不光是侮辱我作為觀眾的智商,還侮辱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侮辱了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所有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

我就知道香港導演根本不配拍這種片,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共產黨人,為什麼中國近代嘗試了所有能嘗試的方法只有共產黨成功了。

我寧願第三次看《戰狼2》也不會去看不知所謂的《建軍大業》。


很多人都沒有想明白,《建軍》《建國》《建黨》三部曲為什麼要動用這麼多明星、小生小花?你看看人家最近趙寶剛拍的《深海利劍》,看看以前的《恰同學少年》,人家都選擇了那麼多籍籍無名的孩子來演呢。

葉大鷹導演也抗議了這個事情。

覺得「流量明星」來詮釋紅色歷史,不可取。

然後我就去他的微博底下看了看,有一條微博是他「抗議」歐豪出演葉挺,沒有開評論,然後我就點開轉發看了看,轉發最多的一條是下面這張截圖。

平心而論,作為一個90後,我並不詫異我們這一代人、下一代,有大量的人,

不知道葉挺,只知道歐豪。

——而你發現了嗎,這正是為什麼這個電影要請大量的「流量明星」來出演的原因。

我給你舉個例子,你去商店買飲料,你本來只是隨便買點喝的,心中沒有偏愛也沒有偏見,然後看到你所喜歡的吳亦凡代言了其中一個飲料,你當然選擇買它對不對,因為有親切感。

只不過這裡,這個飲料換成了「建軍時期那段歷史」。

用影像來書寫歷史,本身是一個非常艱難的事情。

第一、歷史本身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本身難以獲得所謂的「真相」,即使能夠獲得,也未必適於表達。所以,這導致了很多歷史題材的電影都飽受爭議。

但是也有取巧的方式,那就是反對「納粹」,反對「法西斯」,反對「戰爭」,這個主題你怎麼拍都不怕,因為你政治正確。因此造就了許多獲獎影片。

第二、歷史是枯燥的。幽默和有趣的從來都是講歷史的人,這就導致許多相關題材的受眾是固定的,是已經對於這些東西有興趣、有熱情、有了解的人。

但是對於一個十幾億人的國家來說,這些人遠遠不夠。

如果我們想要讓這個國家的人,能夠在匆匆忙忙的生活里,茶餘飯後的閑聊中,能夠談論一些自由與理想,這一百年,最值得談論的恐怕就是「新中國的建立」。

如果我們想要讓這個國家真的銘記這一百餘年的屈辱與光榮,並且把它放在心裡傳遞下去,我們就要讓這個國家的年輕人,意識到現在的一切並非理所當然。

而《建軍大業》是一個引子。

它不是結果。

所以,我理解葉大鷹的心情,但是我其實也想悄悄地說上一句實話,「娛樂化」本身從來都不是目的,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娛樂化」,都必然有著「非娛樂化」的目的。

讓「流量」幫助孩子們看到先烈過去的奮鬥,不是壞事,只有蒙蔽他們的眼睛才是壞事不是嗎。請仔細思考我這句話。

這是我要說的第一點,《建軍大業》三部曲動用了「小鮮肉」的初衷沒有錯。它是可以被理解的。

然後我要說第二點,那就是「鮮肉」們本人。

我細數了一下,本片中的鮮肉的大概有這些:鹿晗、劉昊然、歐豪、張藝興、李易峰、陳偉霆、陳曉、白客等等。

他們在片中很齣戲嗎?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有一個判斷標準,那就是當你不認識這人,看到他的時候會不會格外不適。

不是說每個選角都是合適的,但你會發現的確有齣戲的人,但是有些可能甚至是在其他戲裡很優秀的老演員。

所以你就發現了,在這個有大量群戲的電影里,沒有絕對的主角,所有人在歷史的風塵中,都是滄海一粟。

——這導致角色其實很難特別立體。

這不是「鮮肉」的鍋。而是這種特殊電影的天性所致。本身角色分量輕,其實要特別齣戲也沒那麼容易。

這裡我想誇一下周恩來的扮演者,朱亞文。

80後的朱亞文,其實跟我們前面提到的某幾個「流量明星」年紀相仿,但是他在這個片子里的戲份,是實打實的「男主角」。

他也有堅強的粉絲群,有迷妹,有各種燈牌在他路演的站點點亮。

但是這些外部的東西,絲毫沒有影響朱亞文的表現。

這是他繼《我的法蘭西歲月》之後第二次扮演周恩來,出身在軍人家庭,朱亞文身上本就帶有一種獨特的剛毅和凝練,而在「四一二政變」那一場戲中,他首先在上百桿槍面前鎮定談判,隨後獲得一線生機又見到血流成河的街道,生靈塗炭的人民,他的憤怒、煎熬、痛苦與隱忍一併無聲爆發,這樣的詮釋,我認為不說最好,但也絕對數一數二。

他整個表現都是沉穩有餘,而不死板的。非常優秀。

其他一些演員相對來說,第一,戲份少。比如流量擔當鹿晗,就至少露了兩次臉,笑一笑,一個船夫的角色而已,只是因為你認識這張臉所以你覺得突兀,這沒轍。

第二,本身角色的空間感就不是特彆強,除了個別演藝天賦實在差的人之外,大家基本上是中規中矩,完成了自己的表演任務的。

第三,我們其實本身就不該過多地討論流量明星——從而為他們貢獻更多流量。

朱亞文很出色,張涵予呢?一席酒宴,看得人汗毛都要豎起來了。這麼多人看了片子,有人聊了他嗎?黃志忠呢?幾場戰爭,廝殺怒吼,錚錚硬漢,有人聊嗎?

沒有。

所以整個社會很容易出現一種現象,就是自覺地去為我們口中的「流量明星」貢獻更多流量,讓「沉默的大多數」繼續沉默。

這不值得思考嗎。

最後回到電影本身再啰嗦兩句。

我個人認為,《建軍大業》跟《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這兩部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戰爭殘酷性的直面展示。

在進影院之前,我就沒有期待過它是一個情感細膩的電影。因為歷史不是這樣的。

但是我期待它是一個在硝煙戰火之下要有點人味兒的東西。

不要多,一點點。

——非得有這一點點人味兒,才能夠讓看這片子的孩子們明白,戰場上廝殺拚命的不是機器人,是活生生的一條條命。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未來的歲月里,在他們成為這個社會中流砥柱的時候,對和平有珍惜,對死亡有所敬畏。

這一點在毛澤東離開妻兒的時候,在他秋收起義失敗之後去了井岡山終於摸索出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高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時候,閃出了影子。

是啊你看。我們都是普通人。

英雄也是普通人。

但他們能成其為英雄,除了要依靠自身的努力,還考慮了歷史的進程。希望我們以後的年輕人也能明白這個道理,也能像先烈一樣為了自由、為了正義、為了理想而奮鬥。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


不知道為什麼,我看完總感覺

好好的史詩級的題材、全國的資源

愣是給大家交了一份二流的讓人感覺像是黑幫搶地盤的電影·····


導演劉偉強其實不太喜歡弄清什麼歷史的主線,歷史的真相。

對青年人燃燒,死的華麗這件事,他拍攝的得心應手。

劉偉強的電影不悶,不壓抑,即便是講掙扎的《無間道》,也是張弛有力,拳拳到肉。

劉偉強的電影年譜里有一部被忽略的電影《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裡面背景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北京的學生事件,在這部電影里,劉偉強同樣既沒有把鏡頭對準政治,也沒有把主題放在權力上,而是不斷渲染年輕人的悲壯和盲動,死的華麗,轟轟烈烈。

在《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里最燃的畫面是年輕的古惑仔街頭亂斗,而畫面配的是北邊的清場,畫面中,導演用豎排字寫下「有人為了民主自由而流血,有人為了理想而流血,也有人不知為了什麼而流血」

《建國》《建黨》《建軍》三部曲,主創們一步步找感覺,《建軍大業》其實最不好拍,因為一沒有《建國》那麼揚眉吐氣,雅緻從容不迫;二沒有《建黨》那麼好歸類,有民族振興的背書,找到歷史的必然。

好在,從《建國》開始,在左中右紛紛擾擾之中,製片方找到了最安全的一條路——「理想主義」,就像《建國》六大書記進京前喝多了唱國際歌;《建黨》里民國亂象,年輕的理想主義者為中國救亡圖存,到了《建軍大業》里,理想主義仍然是電影的主線,電影看完後,儘管南昌起義,一個個鮮活的面孔很眨眼,但扎心的還是朱德同志在三河壩的幾次演講,「為新中國留下種子。」

但理想主義有個標的,就是理想主義反對的敵人必然是腐朽的,是落後的,理想主義的目標是剔除這種腐朽。而《建軍大業》恰恰把這個問題模糊掉了,動機不足,所以整個電影從開頭的四一二到結尾的朱毛會師,就是你暗地捅我刀子,那麼,我要復仇。

所以當毛澤東在裡面喊「政權是要從槍杆子里取得的」「一條槍都不能交」,周公說「起義不能延時」,更像是某個社團爭地盤前的宣言,少了其安全的主線——理想。

當戰場的廝殺對壘開始時,穿著同樣衣服的共產黨還是國民黨,哪裡分得清呢?戰死的共產黨是為新中國留下種子,那死在三河壩河灘上的同樣的國民革命軍,又算什麼呢?

這算是電影在主題上的缺憾,但是,這也是歷史的真實。

建軍大業,是被逼出來的盲動,談不上謀劃已久,理論理想聚成,是逼上梁山。

而南昌起義,是失敗的軍事行動,主將一一流亡,死的歷史上只剩個符號,連國民黨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都沒有。

要拍好建軍,其實走悲壯的路子是順的,但偏偏一來是給90周年獻禮,不能拍成《八百壯士》賺眼淚,不積極;二來導演本身對悲壯這個事也沒有什麼心得,三已經有了歷史定論,打響了第一槍,這第一槍必然是光榮的。

於是電影繼續撿起了三部曲理想主義的主軸線,符合新領袖的「堅守信仰 堅定理想 堅持自信」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為這部電影的新突破——用年輕人來表達理想主義,順理成章。

從最終完成的結果來看,小鮮肉的表現整體+號,表達青春無敵,桀驁不遜、敢想敢幹。但也有個問題,就是理想主義的標的物沒有了,導致電影里只有對抗,沒有對手。

這就導致一個很好玩的現象,電影里的反面角色我印象最深刻的竟然不是委員長、也不是杜老闆,

而是張國燾和陳獨秀,是保守勢力和腐朽的落後的代表。可是如果三部曲連著看,在上部《建黨偉業》里陳獨秀給學生的演講,張國燾在船上的意氣風發歷歷在目,怎麼換了一部同樣講中共史的電影,濃眉大眼就成了反面角色呢?

大家如果忘了,可以重溫下當年的陳獨秀,對比下這次的于和偉版,是不是完全不像一個人。

這就像《神鵰俠侶》里的黃蓉,你大爺還是你大爺,但你大媽早已不是你大媽了。

一部講小鮮肉,年輕人理想主義的電影,似乎不能少了愛情。

但這種大主旋律電影,似乎又有不能讓愛情成主線的規則。

我想,有可能是因為在那個年代,這些偉大人物,無論多美好的愛情,最後跟著他,成為領袖夫人時肯定不是身邊這一個,不好拍,拍了也容易被後代指摘。

其實,《建軍大業》里稍稍漏了個尾巴的小情事,如果拍出來,也足以撼動人心。

如電影里有一個篇幅講毛澤東和楊開慧在板倉楊家的故事,演員是上一部《建黨偉業》里的劉燁和李沁,得心應手許多。導演加了一段戲,楊開慧深情對著毛澤東說「我等你,一年不回我等十年。十年不回,我等一輩子」,

但當毛準備離開的時候,楊又說「別回頭!」

這兩句台詞蘊含的其實是楊開慧痴情和悲情的一生。

毛澤東離開後,她一個人養著三個孩子,除了和毛通過幾次信,再沒有見過。而板倉楊家,毛也再也沒有回來過,建國後,他也只是讓毛岸英回這裡來掃墓過。

他在躲著楊開慧

心有塊壘,愧疚一生。

一方面是離開楊開慧沒多久,他就在井岡山和另一個女戰士賀子珍住到一起,而當時楊開慧還在世;第二是楊開慧去世前半年多,毛帶著工農革命軍曾經攻打下長沙城並駐守了一周左右,但他並沒有去找楊開慧,接回自己身邊。也可能是他當時以為楊開慧已經犧牲了,也可能是身邊已經有了另一個她。

楊開慧的遇難也與毛攻打長沙有關,工農軍退出長沙後,重新佔領的湖南大佬何健報復性抓到了楊開慧,將其殺死。

而楊開慧一生正如電影中的台詞,深愛著毛,堅守著等他歸來。

而歷史和毛開了一個玩笑,就在這板倉楊家宅子里,其實一直藏著楊開慧寫的日記,但直到毛澤東去世前,這些日記和親筆信沒有被發現,楊開慧留下最後的文字,她最愛的夫君沒有看過一個字。

毛在世時,板倉楊家的這個宅子一直沒有修繕過,毛去世後,1982年3月10日,楊開慧烈士故居的修繕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工人們從楊開慧卧室後牆的齊樓板處往下拆除到第五行老磚時,一疊被厚重泥灰包裹著的整齊手稿被意外發現。手稿共約4200字,行草字體,字跡清秀流暢,紙張發黃,有幾頁字跡略有殘缺。
1990年11月14日,再次對故居進行翻修時,工人又在磚縫中發現了另一批4頁手稿。後經鑒定,均確為楊開慧留下的手稿。

寫的大部分是給毛澤東的情書

「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不能忘記他,我暗中行事,使家人買了一點菜,晚上又下了幾碗面,媽媽也記著這個日子。晚上睡在被裡又傷感了一回。聽說他病了,並且是積勞的緣故,這真不是一個小問題,沒有我在旁邊他不會注意的。」

「我想假使是他死了,我的情絲將永遠縛在他的屍體上,不會放鬆,可惜他還不知道我這番情景。」

「又是一晚沒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裡去。小孩,可憐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個重擔,一頭是他,一頭是小孩,誰都解不開。我要哭了,我真要哭了,我總不能不愛他。」

而她似乎有女人的天生敏銳第六感,知道了毛在山溝溝里的新夫人,遇難前10個月,她在寫道:

「幾天睡不著,我簡直要瘋了,許多天沒有信,天天等。我不要這樣悲痛,孩子也跟著我難過,母親也跟著難過。即使他死了,我的眼淚也要纏住他的屍體。一個月一個月半年一年以至三年。

他丟棄我了,一幕一幕地,他一定是丟棄我了。

他是很幸運的,能得到我的愛,我真是非常愛他的喲。

不至於丟棄我,他不來信一定有他的道理!

父愛是一個謎,他難道不思念他的孩子嗎?

我搞不懂他。

我要吻他一百遍,他的眼睛,他的嘴,他的臉頰,他的額,他的頭,

他是我的人,他是屬於我的,

只有母愛是靠得住的。」

楊的判斷是對的

最後最思念她的也是她的孩子。

長子毛岸英長眠朝鮮,次子毛岸青精神分裂,在臨去世前,不斷喊著「媽媽」,去世後,很不符合中國習俗的,沒有葬在父親身邊,而是把骨灰帶回了板倉楊開慧的墓前。

《建軍大業》里還有一個一閃而過的細節,就是周恩來南昌起義失敗後,逃到了香港。周冬雨飾演的范桂霞在照顧他。

其實,這個范桂霞並不是簡單的照顧周。她還是真實歷史中周公另一個「妻子」。

當時中共在香港油麻地租了一套豪華住宅供周恩來居住治病。周恩來扮作別墅的主人、上海富商李老闆,楊石魂是「二少爺」,「大少奶奶」就是中共廣東區委接待處的范桂霞,她扮演周的妻子。

革命中假扮夫妻幾乎是白區工作的常態,而假扮夫妻最後有了真情的也不在少數,像著名的「刑場上婚禮」周文雍和陳鐵軍。但周公自律頗嚴,前後與范桂霞相處的近一年時間裡,一直以「小女孩」相稱,其實兩人相差僅7歲,范桂霞也只比鄧穎超小一歲。這個「妻子」日後很少提起,但周公和鄧穎超對她一直挂念,解放後還接到中南海見過幾次,得了善終。

葉挺的後代導演葉大鷹要求《建軍大業》道歉,原因有點輕薄。但我覺得導演把葉挺這邊的戲拍的這麼足,怎麼少拍了葉挺夫人呢?

葉挺夫人想當年可是響噹噹的美人校花,如果放到戲裡,將軍英氣,將軍夫人美麗,又是一曲佳話,估計電影里就輪不上委員長和美玲小姐秀恩愛的戲碼了。

而在戲裡細分挺多的錢大鈞,最後和朱德大戰可謂蕩氣迴腸,其實錢大鈞的戲如果加上小情事也有很多故事。

錢大鈞在黃埔系裡,能打仗愛寫字,舞文弄墨,肚子里有貨。早年間,娶了民國名士歐陽耀如的大女兒歐陽藻麗。

接下來的故事就不知是夫人的妙計還是姐夫的妙計了。

1928年,錢大鈞在上海任警備司令期間,夫人歐陽藻麗突患重病,經上海多家大醫院中西醫進行治療,病情不僅沒有好轉,而且一天天危重,醫院的病危通知書下了一次又一次。歐陽藻麗知道來日無多,還有孩子沒成年,她竟口述遺囑,交代後事。她表示,她死後支持錢大鈞再娶,但不準娶別人,只能娶她的妹妹歐陽生麗。這樣,她既是姨媽,又是繼娘,親上加親,一定會善待她的未成年子女。接著,她又向父母和妹妹歐陽生麗表達了自己的遺願。父母見女兒病成這個樣子,束手無策,對此也只好默許。

錢大鈞娶了小姨子,結果老婆病也給好了。先後娶了一對姐妹花,兩姐妹還相處融洽,成為民國一大佳話。

《建軍大業》漏拍了這些小情事,卻隱喻了一個大道理。

劇中的委員長

一個台灣演員,演一個中華民國的領導人。

既有台灣民意,又有台灣目前的法統基礎。

但他說什麼呢?

連說兩遍

「梧桐,梧桐」

這片在台灣放,不是統戰了,是武嚇

畫面有點太美了!

——————————————————————————————————————————

又到熱情的推薦了,

我自己的公眾號,專聊怪力亂神

深夜座談會(lietome-bang)


被人強拉去看了一遍。

真要批判這個電影,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工人階級徹底不要了,農民階級也只是被在台詞中提到而已。80、90年代類似電影里還常常出現的小人物徹底消失了,連衝鋒陷陣的都是未來的帝王將相,「要打進南京城」。革命軍指揮員都是用皮鞭抽人、試圖槍指揮黨的軍閥頭子,對國民黨軍官惺惺相惜(當然國民黨也是如此)。諸如此類。不過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畢竟階級鬥爭已經不可以再提了。強行要這部官制商業大片講馬克思主義,才是天真到愚蠢的行為,因此,我不打算深入批判什麼東西。總而言之,按照這部影片,國共內戰就是兩個土豪集團的王朝戰爭了,倒是挺姨的。

軍事相關部分論考據是一坨屎。不過,論場面好看的話……畢竟是商業片,就不要吐槽了。

在第三國際和武漢國民政府關係問題上,這片簡直高級黑。1925年就取消了的俄租界赫然出現在影片字幕里是什麼意思?當然,不陰謀論的話,或許得跟軍火商的台詞連起來看,是在試圖用民族主義諷刺蔣介石依靠共產國際起家反共。拙劣如自干五反串的北洋粉,順便洗白了張作霖。

然而,還是誇一誇這影片吧(滑稽)。

經過我的仔細發掘,終於找到了這電影最大的閃光點!那就是任弼時在八七會議中的台詞:

【中國不是土耳其。蔣介石要做中國的凱末爾,我們共產黨人不答應!】(大意)

真的,這句辱凱(末爾主義者)台詞是本電影最大的閃光點。當然別的也還有:比如出現了過去在相關題材里總是神隱的蔡廷鍇(儘管是在台詞里)等等。

PS:

有朋友表示,這片開頭的架勢怎麼看起來不像是在對付工糾隊(歷史上繳工糾隊的械要容易得多了),倒像是在對付四二二和八一八呢?這商務印書館簡直是五馬街嘛。

我對此只能表示,你老想多了,只是為了搞個大場面賺票房而已,絲毫不可能是含沙射影。

PS2:

又有朋友指出,葉挺(惠陽人)和葉劍英(梅縣人)這兩個客家人用廣府話交流,這一段很有阿姨式小一統暴政的范兒233

不過我認為,考慮到客語當時沒有權威方言,更無標準方言,惠陽話跟梅縣話之間可通話程度或許較低。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用廣府白話作為通用語來互相交流,也不是沒有可能。然而葉挺獨白罵娘也用廣府話算是怎麼回事?難道老夫自言自語還得用南京官話?

再聯繫到葉挺把趙福生當兵痞用馬鞭抽(而且還是「替賀軍長管教」)的理由是在湖南人面前捍衛廣東人的省籍尊嚴,不能不說這部電影十分之姨學。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盜墓筆記》先導集?
如何評價日劇《Legal High SP2》?
伍迪艾倫的電影有哪些共同點?
如何評價電影《老炮兒》?
如何评价张艺谋电影《英雄》?

TAG:電影 | 歷史 | 明星 | 影視評論 | 建軍大業(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