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 圈子為什麼會讓我們震驚?實名社交網路會不會重塑一代人的隱私觀?

體驗 QQ 圈子,我認識的人,想認識我的人,我關聯的人,我忘記的人都被一一圈出。在一個機器比我們更懂我們的時代,透明是進化的需要嗎?


對於互聯網社交實名化發展,是否會導致隱私暴露以及相關的爭議,一個核心的考慮點是:誠實誠信=/=無隱私。

我不說假話、不做壞事、不準備殺人,不表示我需要光著屁股上街來證明,這個要是都不區分,就別討論隱私暴露是否的問題了。

分明是互聯網太初級,隱私保護慢於信息傳播方式的發展,卻被解讀成我們需要放棄隱私。界邏輯好奇怪。就像那個不懂微博的人民幹部不小心把微博當成了調情的簡訊,你是怪我們不閉眼睛、還是怪他有傷風化?

人類從光腚到穿衣到住在房子里,越來越需要安全私密空間而不是相反,互聯網創業機會也會在此。

Q圈子在加強聯繫的同時,必須加強隱私保護,大家還記得之前sougou搜人服務和幾個校友錄泄密事件的結局吧。

補充:

在實名或者准實名的平台上,公開的行為能夠減少欺騙,這並不表明,用戶不應該或不需要有私密的行為、內容和空間,在當前的法律框架下,用戶不願意公開的隱私應該得到保護。未來,隱私的定義會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但它不是剝奪隱私的理由,技術手段能促進信息交流,也能加強信息保護

再補充:

對於qq圈子本身,我的驚訝程度遠低於許多朋友。

從技術角度講,qq圈子只是對歷史信息簡單的歸總,價值信息的挖掘能力並沒有表現出來。對於我這種不喜歡直接填寫信息,卻基本以固定id和固定友群交際,我的交流內容是非常具有固定性和真實性的,但它能夠總結出來的圈子,對於我還差得很遠。

再再補充: http://t.cn/zO6D32T

隱私界定來自於:1法律或約定俗成,2可能涉及到名譽、財產安全。

因此,隱私不只是個人的選擇權問題,就好比生命權在一些國家不完全是個人選擇權一樣,因為,個人可能沒有足夠能力判斷和維護隱私權。

對於隱私,我個人的態度:

1、社會、技術進步,隱私保護在增加,而不是減少。這是文明的方向而不是相反,動物才赤身裸體,所有行為在眾目睽睽之下,而人,隨著技術條件進步、文明觀念的更新,恰恰以私有化一些行為來達成自己與群體的更好的協調性。有所不為方能有所能為。

2、不要把誠信與隱私混淆。誠信指不隱瞞、造假別人應該知道的,是個人行為對群體產生何種影響的公告義務。

3、隱私與誠信構成社會交際內、外的兩個邊界,保證私密性與公共性的合理平衡。


所謂QQ圈子令人震驚,這也算不小心攤牌了吧,它讓更多人清楚意識到,當我們在網上無憂無慮地盡情衝浪,事實上大家都在「裸泳」一樣,你覺得自己躲在屏幕後面猛擊鏈接,或發送一堆齷齪下流話很過癮,沒人知道你是誰,但那是你身邊的自然人,「法人」如Google Twitter Facebook這樣的技術巨擘每天在監視著你,它不會像你的朋友一樣見到你的裸體後興奮的高喊:「快看,這傢伙光著屁股!」 相反,它不會主動告訴你它注意到你的赤裸,它甚至會刻意隱藏自己的在場證據以儘力降低你對周遭環境的覺察度,但有一天你發現電商網站越來越了解你了,隨便登錄一個網站推送到屏幕上的個性化廣告都精確定位了你的「用戶需求」,LBS越來越好用、分享越來越簡單你不禁感嘆起技術的偉大;是啊,今天當你打開亞馬遜的頁面,取代京東噹噹鋪天蓋地式的促銷橫幅、彈窗的正是基於瀏覽記錄的「個性化」推薦,你甚至不必再發愁該買些什麼了——僅僅是根據你的網站瀏覽記錄推薦還好,那假如你在該網站外的一切搜索歷史習慣、偏好,也被一併整合進來了呢?

先拿主導了國內輸入法市場的搜狗舉個例子吧。你有了一個搜狗郵箱作通行證,那麼你就可以自由同步自己的一切打字習慣到了搜狐的雲端伺服器了,這很方便你可以雲同步自己的輸入法偏好和個人常用詞典到任何一台其他機器,你覺得只要下機前登出別教別看到就無所謂了,多方便呀你禁不住誘惑登入開始享受」雲上的日子「了,太好了搜狐也是這樣想的,至少她希望你是這樣想的,因為它知道自己要像上帝一樣了解你的一切想法了,它承諾它只在經過您同意的情況下在後台搜集您通過鍵盤敲入的關鍵詞並且還不對應您的專屬賬戶,多好啊,最好它別對應我,誰知道呢?好,那麼搜狐有了這麼一個小小的輸入法不簡單,它知道用戶想要什麼了,這是比搜索引擎更早更基礎的一個數字化入口,甚至你不在警惕性最高的web端的,而是在非常隱私的word或記事本,Evernote里敲幾行私密日記人家也可以截取關鍵詞,那麼搜狗的搜索就有了獨一無二的資源,搜狗地圖、搜狗音樂特別搜狗搜索都會受益:它搜集到關於你的一切,你卻搜不到它的野心。然而終究搜狐是門戶里江河日下了的,它的業務也不斷收縮微博最雞肋盈利都要靠遊戲撐,前幾天好不容易弄個自家節目模仿個O" Brien的talkshow人都丟到太平洋那頭去了,那太平洋那頭既然有更先進的技術和創意,他們會怎麼使用技術,又如何對待用戶隱私的呢?

說Google十項全能選手或是耍得十八般兵器都太保守了,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谷歌差不多吧,自己主營加上頻繁收購各類大眾消費級或企業級公司布局整個互聯網軟體市場,硬體用安卓和摩托羅拉切入恰到好處,最後推出G+、+1這樣的社交產品完成大一統更是水到渠成、民心所向,配合Google AdSense,Google Analytics等一干數據處理分析服務對你的歷史記錄、選擇偏好了如指掌。3月1日谷歌通告說為了提升用戶體驗旗下所有服務的隱私政策將會統一,太好了,以後你的Youtube視頻推薦可以根據你的搜索記錄提供了,你在Google Music雲端聽了一首歌被你分享或者豎起了大拇指,很快再到某電商網站直接就給你推送出整張專輯原價14.99現價僅售9.99(美帝喜歡9.99不像我們喜歡998),谷歌地圖和谷歌縱橫這種地理位置手機服務就不用多說了吧(最近聽說谷歌正要申請根據手機通話背景音推送廣告了,我覺得谷歌已經真是做到了索尼的make.believe之境界)……這個名單可以很長……

你當然可以選擇不開放這些信息供改善什麼」用戶體驗「,但你真的累了,工作了一天消耗了你的全部精力,你不想再思考判斷選擇,只想躺在電視面前做個沙發土豆,你懶得更改設置早已習慣用下一步加快速度,至於隱私政策、網站使用協議?省省吧,你給我多少錢我幫你讀那麼長的文章啊?是啊,谷歌需要給你多少錢,可以讓你略過冗長的抒情和令人絕望得縮成一條線的滾動條呢?你按捺不住躁繁情緒跑向服務台問,「可以免費使用谷歌服務然後還不看協議嗎?」 看著你焦急的臉,她微笑著告訴你,「別猶豫,只要狂擊下一步就可以啦!」——看,多體貼、多人性化啊!引用這篇文章【It"s not all about you:What privacy advocates don"t get about data tracking on the web】里的一句話,「 If what you are getting online is for free, you are not the customer, you are the product. 」

谷歌的社交產品失敗過很多次,但終究它敵不過社交化的誘惑,Facebook正從社交化逆襲而來,蘋果有Siri重新定義了搜索,大家都想更了解你,你是太陽么,地球非得圍你轉?可惜消費者往往還就是自我為中心的,「咦,你怎麼這麼了解我,知道我想要什麼,知道我喜歡吃什麼口味的冰淇淋?不管怎樣,謝謝啊!」 這些都是你主動提供給各大網站的,有了社交按鈕,你可以隨時分享自己的喜好,UGC讓你生成了對別人說是垃圾但對「有心人"是金礦的社交寶庫,你的線上活動隨時被記錄著但你卻很自信的以為你的東西很小眾沒人在意,好吧當它們悉數整合到了一個碩大無朋的社交圈子裡去呢?你在谷歌搜索里敲入了泰國菜,過兩天使用了基於Google Maps的某Location based Service就推送給你一條500米內一家泰國餐館的優惠信息,精確嗎?好用吧,還有折扣哦,買賣雙方雙贏啊,三方各取所需,不在話下,還是謝謝啊

谷歌撒下天羅地網,被這樣一張大網罩住當然是有利有弊的,當然了只要谷歌不在股東的盈利壓力下違反」不作惡「信條你是很安全的,不過什麼是惡呢?公司為股東鞠躬盡瘁地服務、謀福利當然是正義的」善「了,如果借了人家的錢做買賣回不來本,這才是太大的」不義」,沒辦法為了天經地義的「正義」,相信谷歌這樣的活菩薩吧,相信它會以它教你大吃一驚的、革命性方式重新定義「善惡」 的……

回到QQ圈子,你在QQ圈子裡或者Google Circle上圈了幾個熟人,你沒想跟太多人分享自己的生活這是你的風格,但圈子這東西不是雙向社交的,你可以選擇不公開內容但任何人都可以被圈,有一天你終於被某位朋友的朋友發現並圈了進去,而她正好是你不想面對或不願意走得太近的人,怎麼辦呢,她很急切地想了解失散多年的你最近是否安好,她通過共同的朋友還是知道了你的IM或郵件地址,或者某幅其他人相冊里的圖片下她用評論的方式回復了你,你覺得很難纏但是真的不想理會,你發現自己的隱私像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了,但閱讀及幾十頁的隱私政策真的很頭疼,你來這裡是放鬆、分享生活的卻不想反被其擾,終於你受不了這種暴露和由個人信息失控而產生的無力感想要註銷賬戶卻發現不可能,至少理論上上了網的東西一定可以被技術引擎檢索存檔,就像你知道你在回收站點了「清空」,但過兩天想找回來的話只需要下載一個軟體就能DIY一樣;如果你不是要競選總統就不必過多擔心,但社交媒體網站永遠希望你更加活躍,表達更多,做個廉價的啦啦隊志願者幫著推廣,至於報酬嘛,特權、徽章怎麼樣?

不僅如此,當你發布了文章或評論「贊」了某一產品服務,使用了某款G+(Q+)應用,還很可能在應用頁面推薦給你的朋友,你聽了一首歌可能不小心設置就自動生成了一條信息,就不用提那些齷齪的你試圖「從未被發現」的線上行為了,更可怕的是有時候你分享給圈子裡的朋友的信息可能以另一種方式被朋友有意無意傳遞發布出去,這是你無法控制的,理論上技術或許可以控制但多數人沒有那個能力或意願或精力去控制,同時這種隱私保護本質上是反互聯網的、反自由傳播精神的,反互聯網的私密社交產品最近開始走俏,比如Path和國內的模仿者,但它不可能達到Facebook的量級因為它阻礙了傳播、降低了社交活躍度。至少你身上富含的商業價值是一輩子的金礦,別總太小瞧自己,跟那些大企業世界500強好好虛心學學,人家就用從來不因為「錢」小而不追逐,終於用消費者七嘴八舌口口相傳的「口碑」積少成多換來了「金杯銀杯」,當然少不了大家都配合,比如UGC曬單或者樂呵呵地去參加有獎徵文,「我和XXX品牌的故事」……

至於說機器能不能比我更懂自己,這個話要說的嚴密些更清楚:機器絕對能比你更了解你的「商品需求」,只要你老實向Google Facebook這類企業坦白,並積極搶先體驗各類「隱私不設防則有賞」的實驗室級應用炫耀之「轉發並@ 五位好友,那麼就放心相信機器吧,它絕對能比你更了解你的消費需求。如果說你作為一個人,我不認為它有能了解你的一天。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作為一個人而活著,而不是商業品牌或商品的附庸,那麼技術無法統治你,機器只能統治像它自己一樣的、沒有自由意志的機器。


其實吶,這麼多天,我只想對QQ圈子的產品經理說一句話:

不要臆斷你的用戶需求。

好吧,你們都說了很多,我也說兩句。
1、其實問題的本身不在於QQ圈子是否實名了。而是在於,QQ真的展現了自己過於強大的演算法——你的關係鏈,不管你自己是否清楚,反正我清楚了。
圈子的產品經理也說了,恩,人本身只能靠自己記憶200人以內的社交圈子,但是QQ圈子可以幫助你記憶除此之外的社交對象。
可是,您忽略了一點,就是,社交是一個分層次的行為,有 點頭之交、莫逆之交、忘年之交,還有不打不成交,以及遇人不淑的交。
好嘛,如果你根本不知道這些人里,哪些是我的兄弟,哪些是我的朋友,哪些是我的敵人,你幫我記個什麼勁啊~
如果你也不能通過演算法區分出我是想通過圈子找到別人,但不想別人找到我,你推出這個功能又是為了嘛呀?

2、假設,用戶對關係鏈並不care,而care的是實名,那問題依然存在。實名或許是SNS的趨勢,但絕對不是IM的趨勢。
QQ這麼多年來日漸增長乏力,正是因為大多數用戶使用QQ的時間太久了,久到90後的QQ聯繫人里可能都是從幼兒園到大學裡認識的人,但人的社交需求絕對不僅僅是在維繫已有的關係鏈,還在於開拓新的關係鏈,而互聯網的樂趣在於,我可以把陌生人社交的風險降到足夠低,也就是所謂,在互聯網上,你永遠不知道對方也許是條狗。這個話即使放到今日,依然可以印證陌生人交友需求存在的合理性。
人對自我的保護意識,決定了如果有條件,可以先把自己放於暗處,待明面上的風險被驗證或者被解決後再現身。
實際上,實名從來不是IM是否有價值的評判標準,因為我們並非只有一種交流工具,對吧?
QQ上聊的投緣,互換資料是常見的事情。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還沒有搞清楚與對方是否投緣,我就要把我重要的聯繫方式之一透露給對方,那麼實際上又回到了第一點。

3、所以說啊,用戶可能的確存在一些需求,但並不表示這些需求都應該被滿足。說難聽點,用戶還希望如果交了會員費,每個月你給我點Q幣呢,但是沒記錯的話,這事兒好像在06年之前就停止了。那你倒是開通了給我嘛。或許騰訊的技術已經非常強大,通過各種信息的分析可以獲得很多對用戶似乎有價值的內容,但是,在發布這些內容,或者將這些內容產品化之前,請聽聽用戶的聲音,他們需要嗎?他們真的需要嗎?

4、說起用戶行為,我相信google、sougou、360……每家互聯網公司都多多少少擁有那麼一部分,甚至全部,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講究含蓄的國度,您還是要悠著點,不要太操之過急,否則,只會適得其反,真的。雖然我非常理解圈子產品經理的出發點,絕不是壞的,可是,風險評估上,有些託大了哦。


這個圈子的功能,最大的特色不是讓用戶去參與如何圈住朋友,如何尋找自己的圈內朋友,如何讓更多的圈子找到自己。。。

而是赤裸裸的告訴用戶:「我知道你的圈子!」

騰訊公布這些數據得要多大的勇氣才行啊!

或許,這些未來社交的一個方向,但是這樣的超前衛的思想不是網路用戶所能接受的。這樣透明的化的社交,可能會直接帶動現實社會人際關係的一次變革。


關於QQ圈子的胡思亂想

1,人類社會是從「黑暗森林」時代發端的,《三體II》里說得很明白,生存是第一目的。我們無法判定一個陌生人對我們是善是惡,我們也無法判定對方能否判定我們是善是惡。誰也無法預測對方行為。所以,隱藏自己觀察別人是第一需求,猜疑鏈因為距離和溝通的鴻溝而產生。
人類的互相信賴,僅僅存在於擁有同一血緣、同一生長背景、同一語言的社群中。但是,自然給我們人類的大腦,只能讓我們維繫150個左右的好友。超出這個範圍,就會有好友慢慢地被淡忘。社交之所以是人類的一個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為了消除生存恐懼減少互相猜疑。

2,「檔案時代」才是最可怕的,老大哥在看著你,但你不知道老大哥是誰。在「1984」式的國家裡,每個人都有一份檔案,但你不知道那份檔案到底寫得是什麼,因為檔案里最要命的是你的上級給你的評價,而這些評價會在你不知道的時候影響到你。於是,偽裝變得很有必要。在越森嚴的體制里,雙重人格者越多。我一直認為人事部門是個很神奇的部門,他們有一套秘密語言。他們的權力正是來自於這種信息不對稱。

3,「網路時代」,GOOGLE和COOKIE會記錄你的一切行為。Facebook和微博,會把你的Newsfeed上牆。中移動會把你的手機號碼出賣給分眾無線。君子不處暗室,既然無所遁形,還不如自我顯形。如果你越透明,通過你這個點的鏈接就越多,通過你傳遞的信息就越多,你的網路影響力就越大。無論是TWITTER還是微博,加V認證的人雖然僅僅佔了社交網路總用戶的極少數,但卻主宰了信息的流動

4,「移動時代」,你想定位別人,就得讓別人定位你。有一個暗室遊戲,一群人在暗室里互相摸索,不準發出聲音。試圖彼此找到對方,手拉手形成一個圈子。這個過程非常漫長,常常挫敗。但在一個光明敞亮的房間里,你看得見別人的行動,別人也能看得見你的行動,這就是定位。你想加入圈子,就必須讓圈子了解你。你在變化,圈子也在變化,這是一個互相吸引,互相尋找的過程。

5,中國社會的奇特性導致了我國一直是個裝逼和雙重人格盛行的社會。在虛擬的交友社區里,撒謊是個低成本且必然的事,你是農民大叔,也可以號稱自己是軍官大校。人性使然。如果沒有一起扛過槍打過炮坐過牢,再怎麼喝酒吃肉稱兄道弟都是不可靠的。
早期的QQ,更像是在玩黑暗叢林中牽手的遊戲。今天的QQ,已經是70後主流人群的標配。交換QQ和交換手機號一樣正常。未來可能更進一步,沒有QQ號,沒有手機號,你的臉就是ID。走出黑暗叢林,你就必須出讓自己的部分隱私。

6,社交網路時代,需要重新定義我們的隱私觀嗎?
過去的中國社會只有禁忌,沒有隱私。對於官員,學歷是隱私,財產是隱私,婚姻是隱私,家庭成員是隱私。對於韓寒,方舟子認為你不需要隱私。GOOGLE+不僅知道你是一個優秀的游泳老師,同時還有一群好基友。
只有當我們越開放,我們越承認自己的弱點,我們才能越清晰地劃定邊界。電影有分級就意味著界限。沒有分級,就沒有標準,或者任由權力胡來。
A片和PG13並不可恥,因為這是人性的欲求。不分長幼,都能接觸到QQ圈子需要開關,也是對隱私的分級,我們希望開放多少讓外界知道。顯然,你開放的越少,能看到你的人也就越少。對於總統柯林頓,萊溫斯基的臟裙子也是需要公開討論的話題。

7,羅斯福講,我們唯一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恐懼往往來自於未知,技術的超前常常讓人類無法適從。紡織機被發明後,失業的英國手工藝人要砸爛機器。電視被發明後,偉大作家悲嘆閱讀。機器人被發明後,人們擔心機器人成為「終結者」。多利羊被發明後,人們擔心克隆人統治世界。沒有能拍照的手機,沒有可以恢復的硬碟,恐怕就不會有冠希兄的狂歡和艷照。更自由,當然更危險。

8,從IM到SNS再到彈性社交網路,虛擬社交在倒逼真實社交,不僅僅是復刻,更是擴張。我們的大腦只能維繫150個人正常交往。不斷加速的流動性,導致我們社交圈新陳代謝加速。200年前,你還沒牽過手的女子可能已經指腹為婚。但今天你還記得自己牽過幾次手。50年前,婚姻是一輩子的事。今天,婚姻是一時興起的事。
藉助計算雲,我們可以認識更多的人,進入更多的圈子,效率更高地從相愛到分手。因為不再有漫長的互相試探過程,古典主義的美感無可挽回地消逝了。

9,技術想要什麼?技術是人類身體的延伸。技術要更聰明,機器想要讀懂人性,就要餵給它更多的信息。所有的個性化推薦,都是建立對你個人信息孜孜不倦的挖掘整理重構上。
總有一天,機器會比你更懂你。因為它知道你不知道的,它也知道別人和你是如何互相影響的,不需要你開口,那是潛意識引導的行為。沒有一個機器老大哥的存在,只有一個MATRIX,我們都是從其中孕育而生。我們的智慧,取決於群體智慧的提升。遠離圈子,我們會很安全,很孤獨,很無聊,很笨蛋……

10,作為社會化靈長類動物,人類的核心競爭力是「適應」而非「遺忘」。火、電、炸藥、互聯網、手機這些令人恐懼玩意,最終都完美地融入我們的生活,我們對技術的不確定性充滿恐懼和好奇,但這是人類的宿命。我們就是抵擋不住蛇和蘋果的誘惑。但我們並沒有下地獄,因為恐懼總是讓我們先想到最壞的可能,並提前設計出類似《三體》中持劍人的防禦機制。這就是原子彈並沒有消滅人類,反而使世界和平得以延續。按照KK的說法,技術的總體好處可能永遠只比壞處多1%,但這就足夠,關鍵是高度警惕和持續優化


qq圈不過利用每個QQ號自己的「好友分組」「qq群」「朋友網」(就是原來的QQ校友)里的信息而已,哪有那麼玄乎?不要真以為騰訊有啥牛逼演算法。咱們每個人自己的分組,群,朋友網信息,加上QQ之間的聊天互動頻率這些數據,得出現在的QQ圈信息,不算什麼。如果真有啥牛逼的演算法,應該得出更有價值的東西。


1.備註和分組的信息,我只是為了方便自己使用,而不是為了提供給騰訊用來開發商業權益完全屬於騰訊的社交網路 - 騰訊圈子。在使用備註和分組信息的時候,我沒有被告知,這些信息將被用作商業用途, 如果我知道騰訊會把這些信息用作商業用途,那麼我不會提供這些信息。
2.我不太懂這方面的法律,不清楚我的聊天的內容,我的備註和分組的信息是否屬於我的隱私,如果算是隱私,那麼我的隱私在對方未徵得我同意的前提下,用作商業用途,是否觸犯了什麼法律。
3.如果我選擇不用騰訊圈子,是否我的隱私信息就不會成為騰訊圈子的信息源。我猜測很可能的情況是,即便我不用騰訊圈子,那麼我的信息騰訊還是照樣會使用,那麼對於我來說,不用也只是起到眼不見心不煩的作用,此刻,我也僅僅是個鴕鳥而已。
4.我離不開QQ,因為我有很多社會關係沉澱在QQ上,沒辦法單獨的不用QQ。騰訊利用這樣的一個很多人離不開的IM平台,可以完全不考慮用戶的意志,強推這樣那樣的產品,跟用戶之間不存在任何的平等溝通的渠道,算不算是一種霸權?

吐糟完畢,喝點水。


360雖然也不咋的,但是有句話還真說對了,騰訊無時無刻不在收集用戶隱私。以前還弄片葉子擋一擋,現在光明正大利用收集到的用戶信息了。老太太靠牆喝稀飯看錶-無恥卑鄙下流到了極點。你要透明你透明去啊,我招誰惹誰了,幹嘛把我弄透明。老子我就想捂的嚴嚴實實的。你要想我透明,先上奏吧,老子願意了,就准你奏。我不願意,你讓我透明了,問候你全家。


我想網路還是需要給我們一個不用裝得環境。
我發現隨著QQ好友的增加,自己越來越難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1、當我父母也開始用Q,並加了我以後,我再也不敢在上面發布一些對生活消極,朋友間能看懂,擔心父母誤解的髒話。
2、當領導加了我的Q後,我發現我不能在上面寫對公司的一些意見。
3、當下屬加了我的Q後,我發現我覺得她們直接把自己對工作的態度、對公司的一些意見寫出來很傻。

如果真實的生活圈子全部堆在一起,把距離感全部抹去,我覺得這違背的社會學。畢竟有些話只能對一個圈子裡的人講。
如果以後找工作,QQ成為人事部門考察的一個標準,那QQ就會演變成一個裝的地方。那QQ得存在就值得懷疑了。

如果QQ圈子全面開發,我想大家都會用它,因為不用它就證明自己心虛。 而且大家會很好的用它,在上面裝成三好學生,但我想那不是我們所需要的。


QQ圈子出來的第二天體驗了一下,當時是徹底震驚了。曾經小學初中高中有一天不喜歡的同學、被忘記的同學全在裡面了。後來又仔細關注了大家對它的評價,發現震驚的不止我一個人。

其實,可能是網民習慣了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上網,突然間對於所謂的「實名制」有點接受不過來。舉兩個例子:
1、很多人在百度貼吧上用一個別人認識不了的名字發帖子回帖,也許更多的用戶會去發很多有關色情的帖子,這個時候沒有人認得出來他是誰他就沒有什麼壓力,但是突然有一天,實名了,然後用戶發現他發過的這些帖子被人甚至是自己認識的人發現,面子上一定十分尷尬,內心也十分慌張。
2、這個例子是我親身體會的。我一個同學,申請了一個QQ號碼跟我身邊的同學聊天,還說她就是何麗英(我名字),同學問我這事我才發現我背了黑鍋,但是只是個別同學問我這事,我能道歉,但我不知道這個假何麗英到底跟了多少人聊天、聊了什麼內容,這方面我壓力很大。後來我就跟那同學要了這QQ,這事就這麼過去了。那天體驗QQ圈子的時候,我就發現那個QQ號碼在上面,並且備註是我的名字!我當時特別慌張,我就想趕緊把那個QQ號註銷了。我當時的心理狀況就像被別人發現我做了一件很丟人的事,我覺得很沒有臉面對大家。

當然了,QQ圈子不排除有這些問題。更多的還有一些知乎上的前輩反應說找到前女友前男友以及自己感覺到像在大街上裸睡,有些反應過激烈的甚至說要上訴。其實我覺得,大家反應越是激烈,騰訊的QQ圈子所受關注度越是高,我個人認為QQ圈子很有發展前景,至少他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凈化網路環境(這個要扯很遠就先不說)。有一天學弟發表一條說說表示對QQ圈子的反應,我就跟他說騰訊知道得太多了,比它知道得更多的只有黨了。當時我就在想,會不會騰訊也把各位用戶的QQ聊天記錄也保存下來(如果是這樣子,那些在網上把妹的人、搞什麼壞事的人可要小心了呀),為它下一個產品做鋪墊也有可能。但是不管怎麼說,我覺得騰訊QQ圈子讓大家看到了幾點:
1、騰訊向各位網民展現了它收集整合資料的高度有效性;
2、網民已經從骨子裡習慣了「見不得光「的上網行為,就好像封建思想已經刻到舊社會的人的骨子裡,這時候大家應該清醒一下了;
3、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走向有可能一步一步向實名制邁進,這對於提高網民素質將會是一個有力的措施(個人的看法,希望大家指教);
暫時只是想到這些。


這是我自己寫的一篇分析,原文地址:http://xueqiu.com/7880666959/21611630

先說結論:QQ圈子從功能邏輯上,是將用戶過往使用QQ的絕大部分互動行為記錄間接展示幾乎所有人面前。而這些行為記錄,往往是私密性的,而非公開性的,而且往往涉及的不止這個單個用戶個人,而是拉成了一張關係網,網上的人都無法避免。

  OK,然後一條一條來論述:

①為什麼說QQ圈子是將不止一個用戶的過往絕大部分行為記錄的間接展示?



  首先我們可以看看來自QQ圈子產品經理對這個功能的解讀:http://vdisk.weibo.com/s/3q7Fh/1332483962
  根據QQ圈子的設計理念,可以認為人際關係是處於一種流動的狀態,以某個人為中心點,可以觀測到TA的流動軌跡是從一個圈子到另一個圈子的逐步深入而後逐步淡出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更早時間進入的圈子會逐步被邊緣化和淡化。所以,QQ圈子要通過圈子功能幫助用戶重構過去經歷過的圈子,優化用戶好友關係管理,做到「結識新朋友,不忘舊朋友」。
  要實現這個功能,需要怎麼做?根據文章:第一步,找到可能的圈友;第二步,分圈。
  不是實際參與項目的人員,我無法切實地描述這個功能的詳細實現方法,只能根據文章做出個人的推測。
  I.「找到可能的圈友」
  根據QQ圈子那篇文章的說明,主要是根據用戶的好友關係進行的檢索。原文是這麼說的:
  『眾所周知,QQ使用的賬號是QQ號碼。正是QQ號碼,天然地成為了尋找好友的障礙——因為我們並不知道他們的QQ號碼是多少。但是,我們相信,如果他們有QQ號碼,總會有人知道。而這些人,就藏在我們的好友列表中。換句話說,那些失散多年的好友,很有可能就藏在我們的好友的好友(下文稱為潛在好友)中。』
  也就是說,在啟動「尋找可能的圈友」的功能時,QQ在替我們執行的任務,是檢索了我們的好友關係(這部分我們自己也可以檢索到)以及檢索我們的好友的好友關係(這部分我們本來可能永遠不能,或許也不該檢索到)。然後再根據與我們關係很好的好友找到與他們關係很好的他們的好友,然後推送到我們面前。
  II.「分圈」
  這裡面涉及到兩個部分,一是誰被分到這個圈子來,二是圈子的相關標註。
  A.誰被分到這個圈子來
  在這個問題上,QQ圈子使用了「找朋友」演算法:
  『找朋友」演算法只使用了QQ號碼之間是否為好友這一最簡單而直接的數據……「找朋友」演算法只使用了QQ號碼之間是否為好友這一最簡單而直接的數據……在演算法里,每個圈子都在通過「找朋友」讓自己變得更好。這裡「好」的標準,也就是讓圈子內的好友聯繫儘可能地緊密,而與圈子外的好友則儘可能地沒有聯繫。』
  在這個過程中,涉及的就不僅僅是用戶自身的互動關係,還包括用戶的朋友的互動關係,既然提到了聯繫的緊密度,我們可以猜測,在計算的過程中,除了是否為好友關係外,是否涉及具體聊天內容記錄尚不能判斷(很可能不涉及),但每個用戶節點之間的互動頻次至少是會被記錄下來的。而這個包含互動頻次關係的呈現,就是圈子結構。為了呈現這個結構,後台調取了大量的用戶關係數據
  嗯,在這裡,強調一下,這個呈現,是圈子結構,呈現給誰?單個用戶。呈現的內容是什麼?和他關係較好的多個用戶的互動頻次關係。當然,是以一個把演算法隱藏在其後的圈子界面的方式間接呈現的。
  看到問題了嗎?為什麼,單個用戶,可以查看到(哪怕是間接查看到)和他關係較好的其他用戶的其他互動關係?
  B.圈子的相關標註
  實現方法原文:
  『為了能讓大家更好地識別圈子和圈友,我們還設計了特別的演算法,嘗試為圈子和圈友提供參考名稱。在演算法設計的過程中,我們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保護隱私。例如,在一個圈子裡,只有大部分圈子成員對某一個圈子成員都使用嚴格相同的備註名,這個備註名才會被聚合出來。而且這個備註名也僅僅只展現給這個圈子中的核心成員。所有的名稱也都經過了非常嚴格和全面的髒詞、敏感詞等的過濾。』
  在實現時,具體參考了多少資料,我無法準確定位,但是可能包括用戶在騰訊產品線上填寫的各種個人資料(QQ客戶端、Q-Zone、朋友網等等……)、加入的QQ群組信息,還會包括用戶加入的QQ群組中的其他人的共同特徵信息、和用戶有互動行為的其他用戶給用戶的備註信息等等等等。
  不用多說,最終呈現的,又會是來自用戶本來不應知情,來自其他人共同標註整合完成的信息。

②為什麼說QQ圈子將會把上述信息展示給幾乎所有人?


  首先,從QQ圈子的設計理念來看,設計者是希望為用戶找回隨著時間推移被淡出的圈子結構以及圈子中的成員。那麼,在關係檢索的強度和邏輯上,採用的必然是一種「對弱關係的強還原」,通俗的話說,就是儘可能把所有相關的關係都還原出來。
  那這種還原的結果會是怎樣的?就是只要你或多或少參與過某個群體的某些活動,那我就能給你這個群體成員的群體資料。
  正如上文所述的,思考怎麼找到圈子裡的人,設想的出發點是很不錯的,也是六度空間理論的極佳踐行。但是,仔細想想,這套似乎很自然的邏輯,是建立在一個什麼基礎之上?「我的朋友的朋友,很可能是我的朋友,所以我應該得到他們的消息」!那麼,換個方向,有沒有可能「我的朋友有一些朋友,是不希望被我知道的,或者不希望成為我的朋友的」,那在現有的關係推送系統之下,這些關係如何被保護?
  然後,再從上述的演算法邏輯來看,雖然設計者聲稱(或許設計過程中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做了很多隱私方面的保護,但是,在整個演算法中,至少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兩點:
  I.對私人信息和公開信息的區分:很可能設計者在設計的時候,因為數據來自群體形成的海量匿名數據,所以已經默認這些數據不會指向某個特定個人,卻沒有考慮過這些私人信息很可能指向某些本不應公開的私人群體。
  II.對圈子關係的主動防禦:在弱關係形成的關係群中,很可能出現這種情況,A希望通過B與C建立關係,但是C不希望自己因為和B的關係被暴露在其他人面前。在QQ圈子的整個演算法過程中,只考慮了這個情況的前半部分,沒有考慮後半部分的防禦需求。
  那麼,在了解了這個情況之後,只要稍加思考,我們就很容易得到「如果我知道C很可能在某個圈子中,那麼我就可以通過圈子這個橋樑與Ta建立聯繫」這種結論。基本上,這很容易實現,那麼,基本上,也就等於,我因為在一個圈子裡,所以,幾乎所有人都可以想辦法看到我。

③為什麼說QQ圈子調用的信息是私密性的而非公開性的?
  在上文中,我曾多次提到QQ圈子檢索的信息中有很多是私密性的,包括用戶間關係、互動頻次以及備註。
  在這裡就要討論一下,私密性和公開性信息的區分了。
  其實還是比較好界定的,只顯示在自己賬戶覆蓋範圍下,而不會出現在其他賬號覆蓋範圍下的特定信息,肯定是私密性的。在溝通中,只屬於溝通雙方可見的信息,對於雙方來說,是私密性的。對於所有來訪者或由站點、服務商等上一級管理單位限定的以某個產品或服務為聚合點的用戶群體來說,都可以看到的信息,是公開性的。
  當然,這裡面還沒有考慮小範圍公開這種情況。但是夠用了。
  具體到QQ中,聊天記錄是私密性的,我的好友列表是私密性的,我的備註是私密性的。我的朋友網公開資料是公開性的,我的QQ個人簡介和個性簽名是公開性的。等等。私密性的信息,是應該被保護,不被以任何直接或簡介的方式展示呈現的。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拿雪球或微博來做對比了,為什麼用戶對微博類產品的推薦不會那麼恐懼?這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微博目前的演算法還不夠準確那麼簡單。
  我們觀察QQ和微博的產品形態,雖然二者都以溝通交流為主要功能訴求。但是,QQ做的是P2P溝通,即點對點,即使是QQ群,也僅僅是將交流限制在不多於500人的範疇。而微博的產品形態,是單向可定製的傳播交流,用戶在使用這個產品的時候,心理已經對發布在這個產品的內容會被任何人看到這種情況有了預期。(某些把微博當QQ的用戶也已經受了教訓)即使是這樣,如果微博能夠讓第三方看到用戶對某人的備註、私信,同樣會引起恐慌。

  以上。論述完畢。
  
  那麼,從QQ圈子的發布得到的用戶反映,能夠得出什麼啟示?個人總結了一些:
  ①在進行推薦演算法的源數據選擇時,要做好私密性信息和公開性信息的區分,這是需要從之前已經給用戶呈現的產品形態中總結的,而不可以根據功能的需要,隨意地就把私密性信息改為半公開甚至公開的信息。備註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放到雪球,某些容易被混淆的信息可能包括:用戶個股備註(公開)、目標價(公開)、自選股(公開)、收藏(公開)、持倉操作(私密)……
  ②在進行推薦時,尤其是敏感信息推薦時,對用戶有告知義務,必要的時候,甚至需要為用戶提供屏蔽或者防禦的機制。
  ③仔細分析用戶的需求,這是雙向的,除了分析某一部分用戶是否有需要找到的需求之外,還得考慮另一部分用戶是否希望被找到。

  以上,好久沒寫長篇大論的人的一點感觸。不保證完全準確,歡迎討論。


  1. 害怕真實關係的,可以不用。但真實關係,機器替你維護著。跑不了。
  2. 不怕真實關係的,會樂於使用。
  3. qq越來越真實交友了。所思所想,所關心的,也多是現實生活中的好友。這是形成了真實社交網路的大優勢。
  4. qq做微信,應該算是對QQ陌生交友特性的補充。QQ號反而多了手機號的私密特性,雖然很多人老換手機號QQ號,但多數人只有一個QQ號,只有一個穩定的手機號。
  5. 當qq號無法對應一個真實的好友時,多個備註名和分類,就會指向到同一個ID。騰訊記錄這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談不上隱私大暴露。你不備註,你記不住加的半生不熟的人。
  6. gmail當年根據你的郵件內容推送廣告,大多數人會認為這是對隱私最大的侵犯。現在好像大家習慣了這種侵犯。是一種假侵犯。facebook同樣如此,雖然facebook曾經想在廣告上做得更靈活,但還是害怕隱私這種「說不清楚的事情」而放棄了很多。
  7. QQ很討厭,討厭到你扔不掉它。
  8. 更進一步說,在數字時代,隱私是很奢侈的東西。哪怕你不參與任何暴露隱私的網路社會活動,也會因你的真實社會關係投射到網路上,投射到數字介質上,而暴露你曾做過的一切。
  9. 陳冠希艷照門事件,張柏芝等女星的所有照片,不過是人之本性的體現,在數字介質上存儲的,不過是正常的生理需求的記憶。與該事件有關的人等,根本就想不到,會因一塊硬碟,而導致早期的社交活動,被暴露到公共領域,並引發對數字隱私的思考。
  10. QQ記錄的,是你在一個網路空間的全部行為。如果你害怕這種隱私,唯一的辦法,可能是放棄所有互聯網行為。但,誰又能做到呢?
  11. 很多年輕的朋友,用微信,用陌陌,尋找陌生人,超越普通社交,這本身就是在修正我們的隱私觀。所謂的天亮就分手,從上世紀末開始建立的青年社交關係的變革,同樣反映到工具的利用上來。完全害怕一個工具,不如修正自己的觀點。

對QQ圈子的質疑其實重點在於:你開始的時候沒有要公開我的信息,所以我同意把隱私信息交給你,現在你突然說要公開了,而且是完全不經過我同意地公開,我想不公開還得先下個QQ圈子再關閉,這不TM的無恥下流嘛,跟當年手機某些服務一個德行啊直接送你3個月試用不主動關閉就開始扣錢我TM什麼都沒說什麼都沒做就被同意了啊!!
相對而言,新浪微博由於從一開始就設定默認所有人的關注關係都公開,我們就知道分寸了,什麼話可以說什麼人可以加,直到新浪腦進水了弄個什麼悄悄關注,其實這已經足夠讓人窩火的只是比QQ圈子略遜。
再說Google圈子,完全跟QQ圈子兩碼子事啊,人家內是自己劃分的圈子啊圈子圈子之間完全區隔開包括留言啊相互關係啊神馬的,這才確確實實是我需要的網上社交方式啊,我希望可以跟朋友跟同事跟家人同事保持良好信息溝通,但在朋友圈裡沒有爸媽看到沒有同事看到我可以盡情發揮做個真實的自己,這是其他社交網站做不到的也是最貼近真實社交生活的,再說一遍,這才確確實實是我需要的網上社交方式,可惜Google被封了。


我的看法:騰訊認為QQ圈子是用來尋找自己以前的好友以及管理自己的好友,這是QQ圈子所能提供的核心價值。但是對於用戶來說,他們到底有沒有這個需求,這種渴望是否強烈?他們到底有沒有時間和心情去尋找和那麼多好友?如果想要去尋找和管理那些好友,有沒有比QQ圈子更加合理更加方便的方式?QQ圈子是否讓習慣了QQ匿名的用戶對QQ的實名感到不適應?
其實以前的好友,忘記的並且真正想要了解的不多,如果我想要了解,人人網,朋友網一搜即可;我認為其實QQ圈子提供的功能是:我們不知道有這麼一個人,他以前的生活和自己有過交集,或許和他聊聊也挺有趣的,幸虧QQ圈子讓我找到了他。其實這種功能對用戶的價值到底有多大,我認為娛樂而已。如果騰訊真正想要做好實名這塊,朋友網值得投入(雖然目前她還有很多問題)。至於大家最反感的隱私問題,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根本感覺不到,而QQ大部分的用戶都是普通用戶,對於QQ圈子的看法,是她帶來的新鮮感大於對她的不適應。但是對於較為高級的,利益關係複雜的用戶來說,隱私成了他們最頭疼的問題,他們可不認為QQ圈子是個好玩的東西卻更像是一個危險品。所以我認為,QQ圈子可以做,但是應該針對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呈現方式,更靈活。
最後補充一點,其實作為普通用戶,我從來沒有考慮騰訊什麼創新不創新,霸道不霸道的,我以前恨騰訊,是因為很多意見領袖都在恨他。輿論會左右很多人的看法,所以騰訊還是要好好伺候高端人士。
僅是個人愚見,歡迎大家批評。


我有兩個QQ,一個平時會更新動態,微博說說里會和朋友聊些相對隱私的內容;另一個工作用,不更新動態。
QQ出圈子後,發現QQ空間的最近訪問者中出現了我不想見到的人,我分兩個QQ,就是想讓自己有些隱私,現在全沒了,感覺赤身裸體被最不想看到的人看了夠。
現在騰訊微博里的內容我全刪光了,QQ空間,說說設了問題,日誌全放進了私密日誌里。


我的猜測:騰訊的QQ因為偷窺用戶隱私,越來越被用戶所拋棄(即使它現在不再偷窺了)。所以打算開發新的業務。看看周圍,網路社區現在很火就也進來插一腳。他大喜,狗改不了吃屎,把用戶隱私當自己私有財產的臭毛病仍然沒改。我現在已經不怎麼用QQ了,除非業務需要。每次打開QQ,眼睛斜瞟見硬碟燈狂閃的樣子,就有種不詳的預感。


內測的結果會不會是網名很積極,拿到內測名額,裝上,一看,瓦擦。。。真是cd,然後卸掉。。內測的結果就像是找小姐,開始很刺激,但只是一次性的。。。


QQ的默認隱私政策是用戶的好友是不知道自己的好友列表和其他更加詳細的信息的。但是現在QQ毫無徵兆地改變了隱私權政策卻沒有通知用戶,那麼在QQ裡面有秘密不想讓別人知道的用戶很可能會因此而利益受損。
我並不反對QQ更加透明,這會打通QQ朋友圈,從而「找到失散好友」。但是作出這一決策之前必須通知用戶,並讓用戶選擇是否願意變得「透明」。


姐沒有在Q圈裡混,但是圈裡已有了姐的傳說~姐想取消還必須先下載安裝!


這貨必然發展不起來


推薦閱讀:

TAG:社交網路 | 社交產品 | 隱私 | QQ 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