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重點培養 290 名學生,有什麼意義?


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 http://baike.baidu.com/view/3646593.htm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feature/222285.htm
請問提問者和回答者:誰在什麼場合出言要培養一個諾貝爾出來?

我查到的最接近版本:

朱邦芬預測,入選「學堂計劃」的學生中,在未來肯定會出諾貝爾獎、圖靈獎的獲得者。他說,二十年以後,如果這裡的學生沒有出息,「那我們就是對歷史有罪,對不起祖宗。」

http://learning.sohu.com/20110415/n280279853.shtml 來源:新京報 2011年04月15日

而消息來源原文如下: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THU/31229445.html

入駐清華學堂典禮發言
朱邦芬
(2011.4.14)
尊敬的各位嘉賓,老師們,同學們,
  2009年6月清華大學推出了一項特殊的本科人才培養計劃——「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 。這個計劃屬於教育部稍後推出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的一部分,也被納入中組部人才計劃作為一個子項目。清華學堂在清華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
100年以前誕生的、清華大學的前身就叫清華學堂。1909年批准籌建的游美肄業館所建的第一個樓叫一院,也被叫做清華學堂。學校領導把這項人才培養項目的冠名為清華學堂,把這個清華最早的樓給清華學堂6個班,作為他們的根據地,這表明了校領導的重視和遠見,也表明全校從領導到教師對做好這件事的決心和信心。

作為「清華學堂物理班」的首席教授,今天我代表所有參與學堂計劃的教師發言。我記得去年4月1日清華學堂物理班開班儀式,楊振寧先生講,他寄希望於清華學堂物理班,並鄭重相約,再過10年,所有當天在場的師生都再次相聚。我深深感到責任重大。我們的老前輩葉企孫先生在1929年清華大學理學院成立時寫過一句話,「沒有自然科學的民族,決不能在現代立腳得住!」今天我們似乎可以說,中國土地如果沒有誕生一批水準接近諾貝爾獎的成果,中國決不是世界一流強國。我現在擔任教育部物理學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比較了解全國各個高校的物理人才培養。我認為,如果中國將來出諾貝爾物理獎,很大可能要在全國約20個高校的學生中產生,而招生掐尖最厲害的清華和北大則責任更加重大!想到這裡,我更加感到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如果我們不花心血、不竭盡全力地培養好我們的下一代,我們將是歷史的罪人!

如何在當今條件下在中國的土地上培養出國際一流的人才?我認為,一流人才主要地不是在課堂上教出來的,大學和教師的職責是為學生成為一流人才精心營造一個好的環境。清華學堂班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努力創造一個有利於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好環境。所謂好的環境,我認為包括6個要素:即一批有志於攀登科學高峰的優秀學生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激勵和切磋;追求真理、發揚批判精神的學術氛圍;世界一流的良師以及師生間經常的面對面的討論以至辯論;因材施教、個性化的培養模式以及學生有主動學習和研究的空間;國際化、開放的環境和實質性的交流;學生安心學習研究教師安心教學研究的軟硬體條件。另外我想澄清一點,清華學堂物理班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尖子班」。我們的因材施教不是對優秀學生「多教一點、教深一點、早教一點」,而是對最有潛力的學生「減負」,給他們更多的空間去自主學習和自主研究。這一方面需要我們創造盡量好的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的環境,另一方面,也希望我們的同學在有仰望星空的閑暇的同時,更加自己push自己。切記你們國外一批同齡人一點不比你們笨,而且十分努力!前天在清華學堂化學班的開班儀式上,一位同學發言談到,他去印度參加夏令營,看到印度同學討論學問廢寢忘食,一天只睡3小時,非常感動。我希望,經過大家努力,我們能夠創造出這樣一個好的環境,使清華學堂班成為清華物理系第一屆畢業生王淦昌先生所說的那樣,「清華學堂在我心目中實際上是清華天堂」。
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在這個場合,我想起陸遊的兩句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你們中間有人拿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和圖林獎,至少要二三十年,我想我可能等不到的那一天。但是,我作為教師,寄希望那一天的來臨!真到了那一天,希望大家記住今天!今天這個日子很好記,2011年4月14日14點。我前天問袁駟副校長,為什麼選這個時候,有什麼特殊意義。袁校長告訴我,這是「試一試」的意思。
希望我們的試驗成功!謝謝。

加粗部分為朱教授講話原文中與媒體報道相關的部分,請自行比較。看看媒體如何把這幾句話演繹為「朱教授預測諾獎」和「如果失敗我們對不起祖宗」,然後再安上大標題「清華選拔290名學生重點培養 稱必獲諾貝爾獎」

http://abstrusegoose.com/321
How to ruin a scientist"s career overnight

........And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never took him seriously ever again. The End.


看了大家的回答和評論, 作為這290個裡面的一個人, 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為清華洗一下地.
首先, 實際上清華學堂屬於教育部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 這個計劃在全國很多所985大學都有開展. 比如在浙大有"求是班", 在中科大有"嚴濟慈班", 在南開有"伯苓班". 詳細的可以參考: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 教育部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要培養諾貝爾獎, 這我不知道, 也不想去揣測. 物理系向我們介紹清華學堂物理班的時候, 從來沒有向我們說過諸如"你們以後一定要拿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話. 事實上清華學堂班項目真正的規劃與實行者, 不是出錢的教育部, 而是清華大學的院士和教授們. 這些人有些雖然年紀大了, 但對於什麼是好的學術環境, 怎樣培養學術人才的觀點並不迂腐. 除此之外, 學堂班作為只針對少數拔尖人才的項目, 和制定全國性的教育政策不一樣, 需要顧慮的地方少得多, 自由度也大得多. 希望大家不要總是帶著有色眼鏡來看這個項目. 我下面主要想說的是, 客觀來說, 清華學堂班對於培養富有創造力的學者是有利的.
如果連什麼是學堂班都不搞清楚就評價它, 未免顯得過於輕浮草率. 我就從幾個方面簡單介紹一下清華學堂物理班. 對於清華學堂數學, 化學, 生物, 力學, 計算機班等等, 有些地方有出入, 不過總體上應該是類似的.

  • 進出制度: 大二大三的學生在每一學年開學的時候會有一次選拔. 標準就是看你對從事基礎物理研究有沒有濃厚的興趣或生涯規劃. 簡單地說, 只要你在本科期間想一直做物理, 而且成績不是特別差(不掛科)的話, 就可以進入學堂班. 如果你對物理失去了興趣, 也是可以隨時退出學堂班的. 選拔不是很嚴格, 畢竟真正想從事基礎物理研究的學生並不多. 選拔也和政治毫不掛鉤. 有人說"290個裡應該都是黨員了", 我的政治面貌是群眾. 實際上, 學堂班, 乃至清華大學物理系都是十分自由的. 學堂物理班的老師認為, 無論學生今後從事什麼方向, 只要自己感興趣, 並且能為社會做出貢獻都是好的. 在學堂物理班短暫的歷史中, 除了繼續留在物理系繼續做物理的, 也有一些學生經過一年的認識, 發現自己的興趣並不在物理, 而最終轉去了電子, 自動化, 經管, 工業工程等方向. 在這一點上, 學堂班是很寬容的.
  • 班級活動: 清華學堂物理班是一個鬆散的組織, 其中的學生並不單獨成班, 而是來自物理系的各個班級. 學堂班沒有單獨開設的課程, 因此不是一個培訓班或者提高班. 其他學堂班也是類似的. (但錢學森力學班和姚班例外. ) 班級活動不算很多, 下面列舉一些:
    • 葉企孫學術沙龍. 由學堂班學生自發組織的學術討論活動, 主要由高年級本科生或者博士生, 博士後介紹物理學科研前沿的內容. 學堂班提供活動場地.
    • 與大師面對面. 學堂班經常邀請一些知名學者來清華講學或者與學堂班的學生面對面. 比如2012年暑假學堂班邀請了A.Zee講授量子場論, 一個月前學堂班邀請了楊振寧座談.
    • 低年級學生學術導師. 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學生從大三開始會參與seminar, 也就是接觸一些科研. 對於低年級(大二甚至大一)同學, 學堂班會為每個同學指定一位物理系或者高等研究院的教授作為學術導師. 如果學生學有餘力並且對科研感興趣, 可以有機會提早接觸到科研. 如果學生沒有興趣, 也不一定非要跟隨指定的導師.
    • 科研實踐基地. 因為各種原因, 大部分頂尖的學生都偏向於做理論研究, 其中本科實驗條件差, 普通物理實驗枯燥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為了改變這一點, 學堂班特別購置了一些常見的實驗儀器, 組件了一個實驗室. 學生可以自行設計感興趣的實驗並且在實驗室中完成實驗. 這個基地對非學堂班的物理系學生也是開放的.
    • 參觀訪問科研基地. 每一學期學堂班都會組織參觀訪問一些科研基地: 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所, 中科大潘建偉的實驗室等等. 也會與其他學校物理系的學生座談, 比如去年曾經去中科大和"嚴濟慈班"的學生交流學習.
    • 經濟補助. 學堂班的學生每年會有獎學金, 並且假期有一次免費出國進行研修的機會. 這個免費出國的機會審批還是很嚴格的, 比如參加學術會議則必須在會議上作報告.
    • 其他. 學堂班也很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比如人文學院的一些課程對學堂班同學留有課餘量,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選課. 學堂班還有自己的小型圖書室, 大多是一些數學和物理專著. 除此之外, 有能力的同學對於某些必修課程可以申請免修. (僅限理論課, 實驗課不可免修. )

其實有關學堂班建立的初衷, 從之前一個回答中朱邦芬院士在開班典禮上說得很清楚:

我認為,一流人才主要地不是在課堂上教出來的,大學和教師的職責是為學生成為一流人才精心營造一個好的環境。清華學堂班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努力創造一個有利於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好環境。所謂好的環境,我認為包括6個要素:即一批有志於攀登科學高峰的優秀學生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激勵和切磋;追求真理、發揚批判精神的學術氛圍;世界一流的良師以及師生間經常的面對面的討論以至辯論;因材施教、個性化的培養模式以及學生有主動學習和研究的空間;國際化、開放的環境和實質性的交流;學生安心學習研究教師安心教學研究的軟硬體條件。

對於上面的這段話, 我也深以為然, 我想大家也必然都非常認同. 我認為清華學堂物理班較好地做到了這6個要素:

  • 一批有志於攀登科學高峰的優秀學生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激勵和切磋;追求真理、發揚批判精神的學術氛圍——葉企孫學術沙龍.
  • 世界一流的良師以及師生間經常的面對面的討論以至辯論——與大師面對面.
  • 因材施教、個性化的培養模式以及學生有主動學習和研究的空間——低年級學生學術導師, 科研實踐基地.
  • 國際化、開放的環境和實質性的交流——參觀訪問科研基地, 出國經濟補助.
  • 學生安心學習研究教師安心教學研究的軟硬體條件——經濟補助.

因此我認為清華學堂物理班為培養優秀的物理學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環境. 在這個大部分大學生都想著去經管, 轉金融的大環境下, 喜歡基礎科學研究的學生對經濟情況不需要有太多後顧之憂, 並且有一些高水平的志同道合的同學可以一起切磋討論, 可以容易地接觸到世界上最頂尖的學者們, 這難道不是一個有志於從事科學研究的本科生所能擁有的最好的環境嗎? 在中國當前的大環境下, 一個人能被鼓勵, 被支持追求自己的科研夢想, 這對學生來說不是非常幸運的事嗎? 課上所能學習的知識是有限的, 對於我自己而言, 收穫最大的是一次次持續到夜裡一兩點的討論, 或是組會上激烈的辯論. 學堂班聯結起了系裡最頂尖的學生, 並且為這些學生提供了平台. 我非常享受並且珍惜這樣的學術環境, 我也相信其他清華學堂班的學生和我一樣. 王淦昌先生說: "清華學堂在我心目中實際上是清華天堂". 對我來說, 也正是這樣.
我以為, 清華學堂班和媒體以及上面很多答案所宣傳的"浮躁", "急功近利", 甚至"大躍進"恰恰相反, 學堂班是一個能讓人靜下心來做學問的地方.
除了本科生的培養, 學堂班鼓勵本科生畢業以後進入世界第一流的大學繼續深造, 並不強求學生留在國內, 我認為這一方面說明學堂班清楚地看到了在研究生教育上和國外的差距, 一方面也顯示出學堂班的包容心.
現在這些學堂班的學生是全中國最優秀的一批學生, 擁有全中國最好甚至在全世界都數一數二的環境, 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是很優秀的. 第一屆清華學堂物理班的學生有很多現在在Stanford, Harvard, MIT, Princeton師從物理學大牛們, 無論這些人二三十年後能不能拿諾獎, 都不能抹去這些人對物理學做出的貢獻. 從這個角度說, 清華學堂班也是值得讚揚的. 至於是不是一定要拿諾貝爾獎, 我想引述A.Zee的一段訪談, 並與各位共勉:

你怎樣定義一個物理學家的成功?(18)
□ 中國在20多年前有一段時間簡單的把成功定義為獲得諾貝爾獎,這個是很片面的。得諾貝爾獎的人有的是應該得的,但是有的後來就發現其實並不是很重要。關鍵是要作出自己覺得重要的工作,使得自己滿意。


1.清華並沒有重點培養290個學生,而是對290個學生進行重點的學術型培養。其他學生清華也是很在乎的,只是不偏重學術培養而已。

2.基礎學科吸引力有限,現在世風也比較浮躁。即使是物理班,每一屆真正想做物理的也不超過10個。就是andrew shen這一屆,本來學堂班有20多的,已經走了一半了, 迫使老師對準入制度進行改革。我覺得290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清華根本沒有這麼多人真的想做學術的。

3.進入學堂班並不難。基本上只要你肯投入,老師覺得你對物理有興趣就可以。

如果清華真的每年都有290名本科生有志學術,30年就有8700人,我相信這8000多人裡面是很有可能出諾貝爾、菲爾茲和圖靈的。

殘酷的現實是,並沒有這麼多人有志學術。我們這屆物理學堂班裡,有人一開始就打算出國移民,還有人申請金融工程的。真正想做物理的大概10個左右吧。還有的人是把加入學堂班當做自己的資歷,並不是真的出於興趣。大三暑假的時候,有人拿學堂班的錢美國東西海岸到處旅遊,就被朱老師罵了一頓。反正學堂班是公款贊助出國,而且寫在簡歷上看上去也很風光,不進白不進。這種現象以後是要杜絕的。

正因為學堂班擬錄取的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想做學術的人數,所以學堂班門檻很低,基本沒有競爭。我們這一屆貌似是想進的人最後都進了。我希望以後更加精選,不一定要成績非常好,但一定是真的要對學術有興趣。

學堂班現在似乎有自己的實驗室,老師也鼓勵同學多從事實驗方面的研究。我覺得這樣挺好。把錢花在買根本沒有人看的書和到處集體旅遊上,還不如更新實驗儀器,保證一部分真正有興趣的同學能用到比較好的儀器。現在的普通的實驗課儀器太老舊了,和科研也是脫節的。我覺得我本科上了三年實驗課,花了很多時間,拿到了比較高的分數,但學到的東西不多。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作為目前暫時的290分之一,我想,清華這樣的知名學府肩負著巨大的社會責任,也難免會招來許多批評,清華自己對自身的社會責任應該是有很清晰深刻的認識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也時常會感受到這種責任與壓力。但並非所有問題都是能夠拋給清華這種學府就能解決的,所以大家看清華的時候我個人希望不要僅僅根據主觀臆斷下結論,從客觀公正的角度看問題,想想高等教育應該有怎樣的社會責任,這樣大概就能對這些問題有更加客觀的認識了。中國解放後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幾乎到80年代高等教育才逐漸恢復元氣,很多東西的建設經歷了一段逐步摸索與追趕的過程,所以對這些獎切不可操之過急,急不來的。
學堂計劃這種東西,我們的目標應當是培養一批傑出的學術大師,而絕對不僅僅是一兩個諾貝爾,或者菲爾茲獎得主。衡量學術泰斗的成就,拿獎是一種很重要的肯定,但絕對不是唯一的,甚至最重要的肯定。所以說,學堂計劃真正的目的,對於我們已經整個社會而言,最重要的目標還是培養未來學術界的一批領軍人才,如果真的能夠達成此效果,得獎應當是水到渠成。
學術不應把拿獎作為最主要的追求,不應太多牽扯功利,否則一天到晚想著拿獎勢必會導致心浮氣躁,無法潛心學術。學堂班的指導老師也從來不會說要我們拿獎什麼的。最重要的還是興趣,能夠從學術與科研獲得樂趣,這是做學術的先決條件。在興趣的指引下,我們獲取知識與科研的經驗與方法。學堂計劃把一批優秀的、有志學術的、志同道合的同學聚集起來,像樓上andrew shen與karoo yang兩位大神所講那樣,通過各種方式促進每個人的發展,尊重個人的興趣與意願,這才是學堂班真正應該干,也是正在逐步去做的事情。


作為學堂班的一員說說感受
其實首先講,學堂計劃只是一個對於特定方面的支持,而和其他的一些計劃等等沒有根本的區別。
學堂班特色我覺得最大是相對集中難度較大的基礎課程和相對自由的發展空間,而發掘有這方面潛質和興趣的學生。
其實,話說回來,學堂班作為一個實驗,正如之前幾位物理班的學長指出,結果並不是非常理想,但是本來就不應該會理想,一個班一年30人大概能有5個人最終一直做科研也是很不錯的。何況事實上,像交叉信息研究院,已經出了相當好的結果,具體可以自行搜索。
我最想講的是,學堂班只是為做基礎學科前沿所需要的條件給了一個基本的保證和支持,其條件對於對應的課程和科研目標還有最終的培養目標是必需而基本的。
但願多年後,自己能夠走在合適自己的路上,最好是科研,但是不是,又何妨,我會懷念在這裡的紮實的基礎學習還有很多學到的道理。


草根的莫言拿了中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第一次寫這麼多的話在知乎上,哈哈,看了這麼多的答案,不禁想放聲大笑,除了排名最前的三個答案,其中一個還是290 人中的一個,是真正有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的,其他的回答都是不在乎看笑話加諷刺加嘲笑,要不就是引用什麼美國的學術能力學術成就以及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案例,以及還有萬能的體制嘲笑,卧槽,知不知道你們的答案是多麼的可笑,多麼的不自信,多麼的外行,多麼的讓人傷心,多麼的讓人齒寒。卧槽,看到你們的答案時我感覺自己開錯了地方,尼瑪你們降低了知乎的整體智商水平你們知道嗎,鄙人不才,細數之,
一:請問清華的這個項目哪個老師說了是為專門培養諾貝爾獎而專門設立的,清華哪個老師,哪個領導,哪個組織說了,你說啊,排名第一的答案都已經說了很詳細的,這個項目野心很大,諾貝爾獎只是他們認為如果項目運作成功的必然的結果,而不是專門設立的,很大的抱負哦,
二~~萬能的體制問題,,
靠,有多少人真正的去看了前三名的回答,尼瑪都說了這個項目的目的和條件,是為了最大化的提供一個寬鬆的自由的真正追求學術的專心科研的環境和氛圍,是讓一顆顆種子可以得到最好的陽光和雨露,得到最好的條件與平台,結果一上來就扔個體制問題,清華的學術氛圍和科研學術體制你們了解嗎?你們是在清華上學做過研究科研嗎?不然你們哪裡來的發言權,回答的人有多少是屬於清華北大的本科生,不知道就不要亂說,
三,看到,最搞笑的一個答回答竟然是清華的一個老師說如果項目不成功他們就是罪人,結果遭到了恥笑與攻擊,竟然說這就是中國的大學學術科研永遠無法追趕美國的原因,靠,尼瑪清華的老師說這句話是壞抱著多麼大的抱負與追求,多麼大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多麼的負責與敬業,竟然被這樣的攻擊與恥笑。是在是無法容忍了。
四,,,落後的思維與刻板的看法,
估計回答的大多數人都不是清華北大的吧,所以才會這樣的刻板的回答吧,,,
清華的本科生的知名度全球都是認可的,清華的本科生的培養美國都高度認可的,清華是國內做的最好的學術的學校,北大是綜合實力最好,你以為只是個口號嗎,清華的學術氛圍與大學精神都是國內前列的,在座的你們,知道他們有多麼的努力嗎,他們有多麼的追求理想,追求學術,追求科研嗎,你知道那些學霸僅僅只是一個口號或者只是一個被嘲笑的名詞嗎,典型的屌絲心態,
算了,不寫了,同意前三名的一個回答,30年中國必定會收穫諾貝爾獎,這只是時間問題,因為有一群人在努力,一群人在堅守,一群人在奮鬥,而還有一群人在嘲笑,一群人在看笑話,


敢跟樓上所有認為不可能和對此懷疑的人打賭,中國未來30-50年內必將大批產出諾貝爾及同級別科學上的獎。理由很簡單:一國科研實力靠的是1.高智商的人2.足夠多的錢。

第一中國從來不缺,只是改革開放前折騰太久,恢復高考後到現在,已經選拔出了在各項領域 足夠多的人才,雖然以前大部分去了美國,但現在回來的越來越多,同時留在國內的人才也越來越多。第二點,錢,這才是中國GDP猛增後所體現明顯的的,尤其是近十年各個高校在科研方面砸錢甚多,這也算國力的體現,「科研不需要看一國人均GDP如何,是看總量如何」

所以也同時駁斥樓上幾個謬論:
1.體制影響:只要有稍微寬鬆的環境(不是天天搞政治運動),對於科研已經足夠。自行搜索蘇聯出了多少個科學方面諾貝爾,用起反駁足夠了。
2.高考狀元,高分生都沒成才:扯淡,他們平均混的再差,也遠遠好過一般的大學生,跟大部分人比足可以說成功了。
3.中國論文水分多,所以沒前途:第一,雖然水分還大,但基數足夠大,衡量一國實力,能不能有傑出成就的,不是看人均,是看總量!第二,都沒有動態的眼光,這些年隨著科研資金投入,中國的論文質量,被引用次數都大幅提高,尤其是每年的增長率!
4,奧賽沒用:呵呵。

其實哪怕關注cnbeta這種網站的人,都會注意到這些年出現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等雜誌發表論文,XX領域實現世界性成果的新聞越來越多。這些年中國的科學家在生物,量子物理,材料,航天等領域這些年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都是實實在在的大幅增長。

舉個栗子:殲20的突然出現就是一國實力猛增的體現,這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山寨的。當然,在很多工科領域還有很大差距,但追趕速度明顯。

結論:大部分人還是鼠目寸光的用n年前的思維和數據來靜態判斷中國的科研實力和潛力,沒有注意到這些年中國追趕的速度和趨勢。

推論加反問:中國的基礎教育和奧賽教育真的失敗了嗎?
(提示:諾貝爾獎反映的大多是十幾數十年前成果,而不是當下!中國真正高度重視教育不過20年,而且前10多年大批人才還流失海外!)

所以,我敢跟樓上持反對和懷疑意見的人打這個賭。

PS:日本前些年也提過類似口號,成果顯著,不知對此反對的人如何看待日本此舉。


非清北 只說一下我了解的復旦生科院里拔尖班的情況 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首先 旦大生科院本科有兩個專業 生科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般意義上的學生物的 以及生信 偏IT(真心覺得這個專業應該請計院的學生來修 理科生根本hold不住好么) 兩個專業加起來一個年級大概100個人左右(這幾年好像招的更少了) 在這之中 有大概30個人可以申請進入拔尖班 其實拔尖班裡的人大多也是生科的 生信都去當碼農了 這個班和題主所說的清華學堂班情況應該差不多 只是人數可能沒那麼多
旦大拔尖班不僅生科有 化學 物理什麼的都有 就像樓上某位所說 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是全國性的
進入拔尖班首先一個要求就是績點不能太低 基本上最差要3.0以上 大部分人都是3.5左右 專業排名前15%到30% 除非你對科研有特別的興趣 比如說大二已經進實驗室了之類的(有位超級大牛學長跟我講 大二下拔尖班開始選拔 基本上當時已經進實驗室的都能被選入) 但是每位導師只能帶最多一個拔尖班的學生 所以如果你的導師已經有了拔尖班的學生 那你只能換個導師了 這也讓我的導師足夠重視我而不會放養我
除此以外 拔尖班還會開設一些暑期課程 不同於亂七八糟的選修課程 這是專業課 而且課程要求比較高 這些課程不多 比較精 可能一個暑假也就一門課程 但是這給了我一個正當理由讓我一個暑假都能留在學校 在上課的時間之外我可以看看文獻做做實驗不亦樂乎
在此之外還有一些學術報告會也會對拔尖班開放 在會上我能接觸到更多優秀的學長學姐甚至學科帶頭人 很多人都給了我很多啟發 其實我是這樣認為的 我是渣渣 但我能從不同的人身上看到閃光點 從每個人身上學習到一些東西 哪怕有時候只有幾句話 都讓我受益匪淺 這樣我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進步 不會在別人困惑過的地方繼續困惑 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同時學得很多東西 很多別人的優點 這能不斷改良我的渣屬性 讓我別再這麼渣
綜上 可能短時間內拔尖人才培養計劃不會看到什麼產出 但它對日後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像樓上所說 炸藥獎這個東西不看人均水平 只看最高水平 頂尖的更頂尖 早晚能達到那樣一個高度 況且我們國家又不是沒人達到過那個高度 說個身邊的事好了 我們學院一老師95年在康奈爾做Ph.D 博士論文是有關線蟲par-1基因的RNAi機制的 但是她對照組實驗沒做好 使得par-1表達完全沉默 比實驗組沉默得還徹底 當時百思不得其解 最後只是把這個現象寫進了論文 沒有再深入思考 這篇文章發在了Cell上 大概一年之後吧(忘了具體時間了) 另一個實驗室做出來了 結果是反義RNA和正義RNA配對結合會產生比單獨一個反義RNA更加強烈的基因沉默 那位老師再一檢查自己當初的實驗 發現是正義RNA和反義RNA分離不全 樣本中殘存了極少量的反義RNA 但由於級聯放大效應使得基因完全沉默 由此導致的實驗結果 然後這個研究成果06年獲諾獎 該老師與諾獎擦身而過 現在旦大當客座教授
手機碼字好累…
The End.


對現在的清華而言,是個賺一一千萬的不如一個賺一億的。
十個賺一億的不如一個諾貝爾


作為一個普通211院校的學生來說幾句吧,我很想知道提問的這位問這個問題的動機是什麼?或者說你期望得到大家的反應是什麼? 恕我冒昧,我猜你的本意是看到大家在下面諷刺清華這種看似荒謬無用的行為? 如果不是,抱歉,我惡意揣度了。

首先,「清華重點培養290名學生,出言要培養一個諾貝爾來」這句話是從哪裡看來的,為什麼清華要說這句話,這句話的前面又說了什麼?出言培養一個諾貝爾,這裡的諾貝爾是指代精英類還是真的一個諾貝爾? 提問者你的簡簡單單一句話其實完全沒有充分憑據。下面這些著急諷刺清華的,怕是連這點都沒有搞清楚。你想得到的,難道清華想不到嗎?作為我國的最高學府,我不相信這一點智商都沒有。

任何一個學校的重點培養計劃,我相信本意都是好的。學生的智商水平和師資力量都是很棒的,每個人會有他的過人之處,在這種培養下,出了個諾貝爾是好的,即使最後出不了一個諾貝爾,成為自己學科的精英又有什麼過錯呢? 麻煩不要一提到教育就是初高中那種填鴨式,拜託,這是大學,又是第一學府,有魅力有素養的老師會少?專業技能強的老師會少?能給予他們指導的會少?還有說是培養,難道更多的不是看個人嗎?說的好像不培養就能出幾個諾貝爾一樣。

清華的本意無非是提供一個平台,給他們更好的發展。
可能是看不慣下面這股濃濃的微博味兒,離題有點遠,見諒。

以上。


清華這個不就屬於「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嘛,在南大有匡亞明班和匡亞明學院。裡面大部分學生屬於這個計劃。其實就是培養基礎學科研究型人才,沒什麼特別的。工科領域裡也有什麼卓越工程師計劃之類的。


不想多說,我覺得諾貝爾獎要悲劇了。


好吧,個人很反對這種集中資源型的重點培養模式,從長遠來說弊大於利。資源集中配置,最後造成的是資源分配不均,影響社會穩定。想想為什麼現在一線的房價高企,優質的醫療教育資源周圍房價高企?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做的是相對公平的平台建設,就不會這樣了。

另外,這290個人最後能留下幾人,是不是又是留美預備部?


環境和資源是人才成長的基礎。只是創造性人才,如社會革新者,包括毛澤東之類的時代人物, 局部資源的人為聚焦能否提高培養的成功率或者成果的創造性程度,還是有待商榷。

這個貌似是所謂「教育工程學」的目標。如果有一套「計劃式的教育工程」能夠確保人才可以產生巨大的人類文明,那麼人類的發展也就顯得更可控了。

行政傾斜是加快人才成長的必要條件。比如國家主導式的競技體育體制。但總體而言,我的觀點是,相馬不如賽馬;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清華大學可以相馬,但不如搭建賽馬的平台更好一些。如果要做好伯樂,那還是要在自主招生上下大力氣進行創新。

至於諾貝爾獎,在2050年前,中國大陸本土必然會產生數量不少的獲得者(大多還是要在2030年後)。獲獎更主要的原因是,雄厚的經濟基礎支撐巨額原創性研究經費,應用創新的市場效應推動基礎研究深化,75後獨生子女的自我意識更強,互聯網時代資訊流動加快創新性思想傳播和繁衍,國際交流頻繁提升科研視野,以及不斷被釋放的學術自主權。

如果一個本科就讀一般大學,研究生就讀清華大學,後出國深造的80後,在其35歲最有創造性的時期產生了原創性的研發思路,進而被召回國繼續研究,產生了原創性成果,獲得了諾貝爾獎,試問這個人才是清華大學之流培養的結果嗎?

等朋友們國外博士後、大學教授混好了回來,我們再看看吧。
——————————

另外,推薦看看,《香港大學為什麼在全球排名比北大、清華……還要高》中李開復的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73278#40208


美國加州曾經有一個跟蹤高智商少年的研究,並沒有發現這些孩子在成年以後成為最傑出的人才,反而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等一些傑出人才當時根本就是落選的。

基本上所有的諾貝爾獎研究都不是規划出來的,就好像幾乎所有偉大的公司都是車庫裡出來的一樣。

補充一下:
例子來自 Outliers(異類),Malcolm Gladwell,第三章。研究者,加州斯坦福大學 Lewis Terman,1921 年,25 萬中小學孩子裡面挑出了 1470 個智商超過 140 的天才(被稱為 Termites)。這些人長大以後幾乎沒有人有全國性的名氣,沒有一個得諾貝爾獎(最初的 25 萬裡面有兩個諾貝爾獎,包括加州理工的 William Shockley, 但他們的智商不夠高)。這一章裡面還列了最近的幾十個美國諾貝爾獎得主的本科學校,有 MIT,Caltech 這種好學校,但也有很多一般性的好學校。


各位撕之前講個故事
我一直都想進清華,把我要進清華的紙條貼在床頭來激勵自己。高三的我也確實是成績突飛猛進,一年大概150分左右。然而高考後我的成績依舊與清華有幾十分的差距。
在那時我就知道我和他們不是一類人。
這世界上本來就要有人老老實實背書,然後給別人看感冒發燒。也要有人開始科研從人類發展出發,為全人類謀去福利。這是我們的職責,不用去指責別人,
別人確實優秀,也確實該去,但我們可以做好自己,可以不去嫉妒別人,給於祝福


最近使用神經網路,學習分為supervised和unsupervised.有導師學習效率高,無導師學習產生創新。 創新不是老師教出來的。


各位可以參考中國男足在世界盃賽的水平來評價獲諾獎的問題。
1,中國人體育素質不錯,奧運金牌很多
2,中國人很有錢,大家公認
3,中國足球水平越來越低,有目共睹

重點培養290人能否獲諾獎,不如做一個試驗,派290個牛逼的少年留學巴西,看看20年後能否戰勝朝鮮隊。

北大清華就是中國奧運培訓基地,能夠得到最好的人才苗子,也能得到足夠的金錢支持,多得幾枚奧運金牌不在話下,但是足球就是不行


無心插柳柳成蔭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醫生教師不應該多賺錢?
沒怎麼做過家務的女生在男朋友家被對方父母各種明示暗示要求做家務是種什麼感受?
女兒說謊了,家長怎麼辦?
有哪些一發入魂醍醐灌頂的警句?
作為一名教師的你,見過的最奇葩的家長是怎樣的?

TAG:教育 | 大學 | 清華大學 | 北大清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