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西部片和義大利西部片有哪些區別?

除了語言口音


音樂就非常不一樣。
比如這個被各種頒獎典禮盜用,甚至被央視青歌賽拿來當開場音樂的,就是出自Elmer Bernstein作曲的美式西部片《豪勇七蛟龍》。
視頻封面管弦樂.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視頻美式西部片的音樂的特點就是運用傳統的管弦交響大樂團,氣勢磅礴、史詩氣概。
Alfred Newman作曲的《西部開拓史》
視頻封面How the West Was Won 西部開拓史, 豪華氣派的開場視頻Jerome Moross作曲的《錦繡大地》
視頻封面(1958) The Big Country 錦繡大地 - Jerome Moross視頻Max Steiner作曲的John Ford代表作《日落狂沙》
視頻封面【日落狂沙】[搜索者](1956)預告片視頻後來Bruce Broughton作曲的《銀城殲霸》
視頻封面Bruce Broughton - Themes from Silverado視頻甚至Hans Zimmer之前為夢工廠的動畫西部片《小馬王》創作的配樂,雖然很明顯能感受到流行音樂的元素以及90年代Media Venture的程式化配樂風格,但仍然能找得到傳統美式西部片音樂的影子
視頻封面《小馬王》主題曲視頻 今年上映的《獨行俠》是改編自當時流行的一部電視劇,而那部電視劇直接拿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當主題曲,今年的電影版在最後的火車大戰里也繼承了這個傳統。
視頻封面10 Finale視頻也有部分比如Dimitri Tiomkin作曲的牛仔小調式的《日正當中》。
視頻封面《正午》主題曲 - Do Not Forsake Me, Oh My Darlin視頻著名指揮家孔澤爾和他的辛辛那提通俗交響樂團曾為萬寶路的廣告錄製了一盤美式西部片音樂合集。這張專輯可以說是這種傳統美式西部史詩音樂的最好體現。

而意式西部片的音樂則和美式西部片的音樂完全不同。
談到意式西部片就不能不提音樂大師Ennio Morricone了。他所創作的西部片音樂,大膽的融入了各種不同的音樂風格。在傳統管弦樂器之外,Morricone經常使用口哨、吉他、人聲來營造出一種西部荒野的蒼涼之感。意式西部片的音樂代表包括Ennio Morricone和塞喬?萊昂內合作的「鏢客三部曲」、《西部往事》、《烈女鏢客》(RDJ版福爾摩斯2和昆丁的姜戈都有使用)。
《荒野大鏢客》
視頻封面《荒野大鏢客》(A Fistful of Dollars )片頭視頻《黃昏雙鏢客》
視頻封面Titoli 黃昏雙鏢客 (For a Few Dollars More)視頻《黃金三鏢客》
視頻封面黃金三鏢客theme視頻《西部往事》
視頻封面07 - Man With a Harmonica視頻《烈女鏢客》 (在昆汀的《姜戈》里有使用)
視頻封面11 - Two Mules for Sister Sara視頻後來的Marco Beltrami作曲的《決戰猶馬鎮》(故事雖然說是地道的美式西部片,音樂風格卻明顯是和Morricone一脈相承)
視頻封面Marco Beltrami - Bible Study(3:10 To Yuma)視頻 以及Hans Zimmer作曲的動畫西部片《蘭戈》
視頻封面Rango Suite視頻Morricone的意式西部片音樂影響之深,甚至在今年的《獨行俠》這種地地道道的美式西部片的音樂仍然能聽得出Morricone的影子(當然了寂寞本來就是老莫的大粉絲也是原因之一)。
視頻封面01 Never Take Off the Mask視頻


美式西部片與義大利西部片,有著很大聯繫同時也存在諸多不同,某種意義上算是師傅跟徒弟的區別。

先說美國西部片。

就算不冠以「美式」,西部片一般也是指美式西部片,因為在這裡「西部」首先是個地域概念,所指代的就是美國西部。而以美國西部為故事發生場景所演繹出來的類型片,就是美國西部片。

這裡面有兩點需要注意:其一西部片是美國人鑿空獨創的類型片,其二西部片是美國人的種群神話。

這種類型片發軔於埃德溫·S·鮑特1903年拍攝的《火車大劫案》(而電影的誕生,一般都被人追溯到盧米埃爾兄弟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地下室的一次公開放映,西部片這種類型的誕生之早由此可見一斑)。在默片時代,這種類型片就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並引起了歐洲人的狂熱推崇。當然後來義大利西部片之所以出現,跟這種狂熱情結也有很大關係。

美國的西部拓荒史大家都知道,在此不贅述,美國西部片就是對這段歷史的重構與神化。其所探討的主題,無外乎文明的擴張與蠻族的對抗、男性之間的偉大友誼、不法之徒以法外手段伸張正義。出於某種自我崇高的心理,白人殖民者對當地土著殘殺的事實,往往被「文明推進」之類的宏大主題所掩蓋,而西部牛仔,就是這場神話儀式里的英雄。

在早期西部片的神話敘述里,白人與土著的關係,就是好人與壞人的二元對立,這種對立甚至表現在人物肖像學上,壞人穿黑好人穿白,就好像少劍波必定高大威猛渾身正能量符合核心24字,而蝴蝶迷則必然是生性淫蕩外貌醜陋滿臉掉粉渣。

西部片里的英雄設定最牛B的地方在於:其本身就是法外狂徒,同時卻又是正義的實施者。當然由於人物本身所具有的男子漢氣概,這些大概都是觀眾們可以原諒的。

綜上,西部片是誕生於美國的類型片,故事場景為美國西部地區,展現主題多為美國西部拓荒史中的「文明—蠻荒」二元對立,主人公堅毅、沉默、富男子氣概,是白人殖民者某種意義上的自我崇高。

當然西部片並非一成不變,隨著電影語言的演進,西部片也會從默片時代走向有聲時代,從黑白片到彩色電影時代。而隨著時代風潮的影響,白人殖民者的這種自我崇高也開始面臨質疑、自我懷疑、以及審美疲勞,針對經典西部片的嘲諷、解構情節開始出現,並隨之誕生了一些從前絕對不可能出現的人物形象。比如反英雄形象(比如《不可饒恕》)、反戰形象(比如《燃情歲月》)、同志形象(比如《斷背山》)、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的形象(比如《荒野獵人》),而對於印第安土著的刻畫,也從原來的野蠻冷酷變得多元複雜(比如《燃情歲月》里的老酋長,就很有些神秘色彩)。

不惟如此,昔日的白人殖民者,不僅開始了對自我歷史的反思、重構,還熱切參與到其它的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貧窮的國家的文明進程書寫中。

聖哲艾薇兒云:我殺人、放火、信口雌黃自我崇高,但我知道我才是最講人權的民族。我覺得我大概是世界人權標準起草單位。

當然,不管歷史的鐘擺怎麼晃蕩,西部的廣闊天地永遠大有作為,而關於文明的思考也永遠沒有止境,所以美國西部片固然經歷過高峰與低落期,卻仍舊能夠稱得上是歷久彌新,這不僅顯示在西部題材對多元話題的包容性上,還表現在今天的導演對過去經典的頻繁指涉上——尤其表現在對經典西部片的直接翻拍上。

美國西部片經典作品:《火車大劫案》、《水牛比爾的故事》、《搜索者》、《原野奇俠》、《關山飛渡》、《正午》、《決鬥猶馬鎮》、《不可饒恕》、《與狼共舞》、《老無所依》…………

約翰韋恩的經典形象:

下面說義大利西部片。

義大利西部片,有時候被戲謔為「通心粉西部片」,主要是指1960到1970年代,由歐洲人(主要是義大利人)出品、取景於歐洲(雖然經常被認為是義大利,但多數情況是西班牙)、但偏偏還是演繹美國西部故事的「偽西部片」。

所以說,二者的區別遠遠不止是「配樂不同」這麼淺薄(隨著萊昂內作品被導演們經典化,萊昂內式的配樂在之後的美國西部片里同樣能看到)。義大利西部片自打誕生之初就以美國西部片為學習、評議、指涉的對象,這些片子既不是拍攝於美國,也不是美利堅民族對自我形象的塑造。同時最重要的一點:美國西部片廣泛吸納多元題材,至今仍舊有優質作品不斷問世,而義大利西部片如今基本上已經算是個歷史概念了。

那麼,義大利西部片是怎麼誕生的呢?

首先自然是美國1910年代以來的西部片不僅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同時也刺激著歐洲人的小心臟,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贊同樣盛讚這種美國人獨創的類型片,並開始轟轟烈烈的約翰·福特造神運動。這種市場和藝術兩方面的驅動敦促歐洲人也開始了有關美國西部神話的構建。

與此同時,美國本土西部片卻遭遇到一個低潮期:道德質疑、影人老化、故事不再能緊扣時代主題。觀眾開始審美疲勞,西部片本身的故事也在逐漸式微。

此時西部片在歐洲登陸,尤其是以萊昂內為代表的義大利導演,實際上是在結構西部故事的過程中完成旁觀者對美利堅民族的審視。這些電影襲自同類題材,卻充滿反諷色彩,「壞人不止是壞,而且又丑又臟,電影影片自身的調子也是憤世嫉俗的」(蘇珊·海沃德《電影研究關鍵詞》),原來充滿樂觀主義、清教徒色彩與民族主義的表達在此被解構,並經常被賦予濃厚的政治色彩,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賽吉奧·考布西的作品。

義大利西部片在萊昂內的年代裡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這種成功也激勵著更多義大利西部片的問世。「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歐洲出品了近600部西部片」(據李洋博士《萊昂內的電影與風格》),與影片數量激增相伴而生的是粗製濫造,這也難怪今天能被大家記起的義大利西部片就只有那麼寥寥幾部。

義大利西部片代表作品:鏢客三部曲、《姜戈》

一句話不說就是最好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經典形象:

最後,歡迎你來:

http://weixin.qq.com/r/AUT07DXE-GiDrXGP9xE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意式西部片:
先上圖-------------

1964年義大利人塞爾喬·萊昂內在西班牙拍成了他第一部義大利式西部片《荒野大鏢客》,並捧紅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從此在義大利電影圈,許多導演都開始採用義大利演員,多選擇西班牙為外景,拍攝這種表現美國西部和墨西哥蠻荒時代的草莽英雄片,並且大肆顛覆了傳統電影的英雄形象,形成獨具一格的暴力美學類型,被稱為「通心粉西部片」。 在萊昂內的西部片中,人物已不再善惡分明,而是沾染了黑色電影的脾性,反英雄,非主流,反烏托邦,顛覆傳統。每個人都不是傳統上的正面角色。

---------------------------------------------------------------------------------------------------------------------------------------------
美式西部片
上圖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聯邦政府為了爭取群眾支持它反對南部奴隸主的戰爭,於1862年頒布了滿足廣大人民土地要求的「宅地法」。宅地法規定,凡沒有參加過反聯邦叛亂、年滿21歲身為戶主的美國公民,或申請入籍而沒有持槍反抗過合眾國的人,交納10美元登記費,就可以申請1/4平方英里尚未分配給私人的公有土地,耕種5年以後,這塊土地就免費成為其私有財產。一時,大批的美國人為了擁有自己的土地而湧向西部,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美國西部開拓史。

  這裡的西部通常是說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十一個州,這裡有著遼闊而荒涼的平原;壯麗的大峽谷;土生土長的印第安人和大群的北美野牛。蜂擁而來的開拓者給西部帶來了經濟上的繁榮,也帶來了犯罪和同印第安人的戰爭。這片法律和秩序還沒有建立起來的土地上,要想保衛自己的財產,暴力成為最佳的手段(如果不是唯一手段的話)。在這樣一個紛亂的世界裡,關於牛仔、警長、強盜、印第安人的傳奇故事比比皆是。為電影提供了絕佳的好素材。


剛看到的訪談,貼上來僅供參考。感謝譯者。
----------------------------------------------------------------

萊昂內(Leone)是如何看待美國人觀念中的「西部」的?

「美國人經常把西部的概念過分浪漫化—-比如主人一吹口哨,馬就自己跑過去。他們從來沒有嚴肅看待西部問題,也許就如同我們義大利人從來沒有嚴肅面對古羅馬問題一般。可能也只有斯坦利·庫布里克(Kubrick)在《斯巴達克斯》(Spartacus)一片中有正視並嚴肅地探討古羅馬的問題。其他的導演也大多都是當古老神話對待。而正是這種膚淺的態度深深困擾著我,也一直吸引著我。

萊昂內(Leone)認為他和約翰·福特(John Ford)最本質的卻別在於?

作為羅馬後代,我們背負著帝國衰敗留下的傷痕,有著強烈的挫敗感,變得十分脆弱。僅僅看著周圍的同伴就能深深地感受到這種情緒。我非常羨慕約翰·福特(John Ford)的積極樂觀。他的天真讓他能夠拍攝出像「灰姑娘」一般的影片,我指的是《沉默的人》(The Quiet Man)那樣的片子。而作為義大利人,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我所儘力想要讓我影片表現出廣袤無垠的平原之美,可當狂風沙暴來襲,難道人們要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到沙子中去?我相信人們時不時還是希望被當成成熟的個體對待,即使一個男人帶著墨西哥闊邊帽,騎著馬,並不代表他只能是個愚蠢的笑話。

而福特(Ford)由於他愛爾蘭的歐洲血緣,他的影片向來都是從宗教的角度切入的。他片中的角色和主人公大多嚮往著夢幻、豐實的未來。然而在我眼中,縱觀西部的歷史除了暴力,還是暴力。

他人眼中的萊昂內(Sergio Leone)是什麼樣的呢?

亨利·方達(Henry Fonda)眼中的塞爾吉奧·萊昂內(Sergio Leone),是個對於所有道具和布景的細節有著巨大的熱情和執念的人。查爾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曾驚奇地發現,事實上萊昂內(Leone)比大部分美國導演更加深入了解美國西部。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則對於萊昂內(Leone)有著更深刻的認識,他「活在」自己執導的影片中:「從外形看,萊昂內(Leone)是矮矮胖胖的傢伙,可當他在教戲的時候,你不僅能看出他的真實想法,而且會發現在當下,他絕對認為自己是又高又瘦的帥氣主角。」


via 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19995


二者區別就是意式比薩和美式比薩的區別。意式比薩,薄薄的脆餅,薄薄的香腸,薄薄的番茄底醬,做的很寫意,得配上紅酒和淡淡的沙拉,才能勉強算頓飯...美式比薩,厚厚的餅胚,豐富的配料,濃濃的底醬和芝士,一定要讓你吃一個就是一頓飯,一頓飯就能頂一天。
意式西部片,因為是60年代興起的義大利人拍美國西部片,從時間上看融入了當時歐洲的新浪潮主義的風格,影片寫實化,低成本,事件衝突不鮮明,節奏緩和,主角類型多樣,不一定都像傳統好萊塢的正面、偉岸、高大的特徵....換句話說就是文藝。從人文背景看,意式西部片融入了更多拉丁味,講的多是西部接近墨西哥地區的故事,人物也有很多拉丁人,背景環境也是拉丁風格的建築(義大利人為節約成本經常在西班牙取景)。
美式西部片的特徵還是傳統好萊塢大片的風格,工業化製作,劇情緊湊,人物衝突鮮明,英雄、美女多唱主角,最後還一定要有個有張力的結尾,發人深思,回味許久,去影院看電影,一定讓人覺得這頓飯吃的很值,不能像歐洲人那麼裝逼,吃了跟沒吃一樣。


西部片起源於美國,講述內容也是美國西部的開拓史。但由於個人英雄主義的主題,和感官刺激強烈的槍戰,西部片受到全世界的喜愛,義大利人也不例外。

約翰·福特1939年《關山飛渡》

甚至當美國西部片陷入低谷時,義大利西部片成功打入美國本土,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義大利西部片與美國西部片究竟有哪些區別。

賽爾喬·萊昂內1964年《荒野大鏢客》

首先在主角的人物設置上,二者就明顯不同。在美式西部片的傳統中,主角往往正義感爆棚。《正午》中的警長,即使在沒人幫助的情況下,也依然願意獨戰群雄。《關山飛渡》中,雖然把約翰韋恩設定為一個通緝犯,但從始至終,他都是以一個英勇豁達的正面形象出現。

托尼諾?瓦萊里1973年《無名小子》

而在義大利西部片中,主角的道德傾向十分模糊,他們陷入危機的原因,不是為了維護正義,而是為了個人的恩怨和利益。《西部往事》中,布朗森和反派有著血海深仇,而《無名小子》中,方達大戰野馬幫,只是想名留史冊的退出江湖。

或者我們可以打一個中國化的比喻,美式西部片的主角是金庸筆下為國為民的大俠,而義大利西部片的主角則是古龍筆下內心孤獨的浪子。

約翰·福特1962年《雙虎屠龍》

在形式方面,雖然暴力槍戰是美國西部片不可或缺的元素,但美國西部片在處理上追求寫實主義,相對比較克制。《關山飛渡》中主角最後關頭一人對戰三人,已經被稱為不可思議。《正午》中,警長戰勝四名罪犯也是各個擊破,還用到老婆幫忙。

賽爾喬·考布西1966年《姜戈》

義大利式西部片對暴力場面的剝削程度則遠超美國西部片,暴力場景時間長,次數多,而且非常直接與誇張,傷亡更是慘重。《荒野大鏢客》中,伊斯特伍德面對面單挑五人,只是不過是毛毛雨,《姜戈》里,男主端起機槍一個打四十個,都臉不紅心不跳。

不過特別指出,在美國西部片中,與印第安人的槍戰是個特例,數名白人通常就能擊敗數倍與己方的敵人,這無疑就是種族歧視的體現。而由於義大利西部片大多在西班牙攝製,印第安人幾乎銷聲匿跡。

約翰·福特1956年《搜索者》

在攝影方面,美國西部片為了與攝影棚里的美國電影相區別,往往包涵大量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龐大的製片成本,使得影片在拍攝時得以使用各種設備,拍攝運動鏡頭和大場面,全景和遠景鏡頭較多。

賽爾喬·萊昂內1966年《黃金三鏢客》

而義大利式西部片由於大多並非美國拍攝,所以極力避免過於明顯的地理標誌出現,較少拍攝自然景觀。而且為了節約費用,大量使用變焦鏡頭和景深鏡頭,還喜歡使用大量特寫鏡頭,形成了獨特的視覺風格。

在電影配樂方面,二者也有著明顯的風格區別。美國西部片通常使用傳統的管弦交響樂隊,氣勢磅礴,具有史詩氣概。

樓上已經列出了豪勇七蛟龍等一批作品。

但實際也有大量作品使用民謠風格的插曲,為影片增添憂鬱氣質。

迪倫的名曲《Knock"in On Heaven"s Door》就出自佩金帕1973年西部片《比利小子》

而奧特曼的《花村》全片都縈繞著萊納德·柯恩的曲子。

而義大利西部片的音樂則更強烈,更有抒情性和感染力,莫里康內的配樂完美營造西部荒野的蒼涼之感。

鏢客三部曲,西部往事,無名小子,姜戈等一系列原聲都讓人愛得深沉啊~

出身美國,卻因主演義大利西部片成名的伊斯特伍德,無疑是將兩種風格結合的最佳人選。他在1992年的作品《不可饒恕》,昭顯出兩種西部片風格的傳承,終於為西部片贏得了百年來第一座奧斯卡。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92年《不可饒恕》(模仿《搜索者》的門框構圖)

然而,這也西部片最後的榮光。近20年來拍攝的西部片寥寥可數。

作為電影類型,西部片就如同他所描繪的牛仔一樣,曾經閃耀,卻不可避免的淡出了歷史。


http://weixin.qq.com/r/EERKUh3E7UCSrVkx9xEC (二維碼自動識別)

關於關注公眾號影迷成長指南


這個問題在韋爾·萊特的《六支槍和社會》一書里有精彩論述。


Ennio Morricone
私以為兩者最直觀最突出的區別就是Ennio Morricone的配樂吧


推薦閱讀:

西部片中牛仔的鞋子後面為什麼都有類似於裝飾品的刺環?這東西有什麼用?

TAG:西部片 | 影視評論 | 電影類型 | 義大利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