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部分省會名改得「歷史感欠缺」?
題主還需多讀書啊。
1、長安
這個問題,知乎上有很多人已經說過了。那就是:長安這個地名一直存在,從來沒有消失過,就是今天依然有長安,就是今天西安市長安區。
長安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從漢代第一次設置,就一直是縣——長安縣。秦漢以至魏晉,長安縣轄區包括了長安城在內。從北周開始,分割長安縣,又設立了萬年縣(金朝改為咸寧縣),兩縣各自管轄一半的長安城。從此,兩縣共管長安城的形式以至延續到清朝滅亡。民國時期,咸寧縣劃歸長安縣,2002年,長安縣改為長安區。
那現在的西安是怎麼回事呢?西安是地級市,也就是二級區劃,在秦朝時,這地方的二級政區叫做「內史」,從漢朝開始一直到宋朝,則都叫做京兆。元朝建立後,這地方二級政區叫做奉元路。明朝建立後,二級政區改為西安府。——這就是今天西安的來歷。
你看,以前的長安,現在依然叫長安,現在的西安,歷史上本來就和長安是兩碼事。
2、杭州
杭州說,我冤死了。
題主你居然覺得臨安比杭州好聽?
杭州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隋代,隋文帝撤銷郡,全部改成州,這地方原來的錢唐郡就被改成了杭州。從此之後就一直用了下來。
至於臨安,那是南宋小朝廷跑到南方來,把杭州作為了臨時首都,於是把杭州改為了臨安府。——這個臨安府的「臨」字,就是臨時的意思。終南宋一百六十年,臨安都一直被稱作「行在」,意思就是臨時性的辦公地點。
所以,題主你覺得臨安這個名字比杭州好聽?
3、合肥
題主你知道孫十萬大戰合肥、張文遠威震逍遙津的故事嗎?
合肥縣自從東漢設立以來,直到今天基本沒有消失過,一直存在。
那廬州又是怎麼回事呢?很簡單,和西安一樣,這是個管轄著好幾個縣的二級政區,其實就是原來的廬江郡,——如果玩過光榮的《三國志》,應該對東吳的這個廬江郡有印象。隋文帝時,撤郡設州,原來的廬江郡就變成了廬州,一直到宋朝。到元朝時為廬州路,明清時為廬州府。而合肥則一直是廬州的治所所在地。後來清朝設安徽省,太平天國時清政府曾將省會移駐合肥。
但民國建立之後,撤銷了廬州府這個二級政區,合肥縣改為安徽省直轄,民國三十四年,又正式將安徽省會移駐此地。解放後合肥改為市,就是今天的合肥市。
所以,從來就沒有廬州改為合肥的事情。人家一直就叫合肥。
4、南京
南京這個名字,確實是後起。但講真,金陵這個名字雖然古老,但它從來不是政區名啊。南京這地方,無論叫建業,建康、江寧等等,都比「金陵」來得正式啊。
「南京」這個名字雖然後起,而且相當長時間裡也不是正式的區劃名,但說到「歷史感」,誰敢說「南京」的名字沒有歷史感?
5、太原
題主沒讀過詩經吧?「周逐獫狁,至於太原」。這是周朝的詩。——當然,這裡說的這個太原未必指的就是今天太原這地方,但這起碼說明,「太原」這個詞作為地名,其源頭是多麼的古老。
而今天太原地區被稱作「太原」,確切可知的,是《尚書·禹貢》「 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什麼?題主你說「太原」這個稱呼沒有歷史感?
當然,這裡的太原指的還是地理意義上的地名,而非政區名。太原建城,最早確實是叫晉陽。但從戰國時,秦國就在這裡設立了太原郡。從此之後,太原都是作為這裡的二級區劃名使用。到現在,這地方就叫太原市了。
既然這地方現在叫太原,那最早建城時的晉陽哪去了呢?答案是:被燒了。北宋初年,趙光義滅北漢,因為晉陽城有龍氣,所以就一把火燒了它,燒過後又引來汾河水淹,把一座春秋時就建成的古城徹底毀滅。既然晉陽城都沒了,那晉陽這個名字當然就沒有了。
6、石家莊
石家莊和常山有關係嗎?
當然有,常山是漢代設立的郡,二級政區,管轄著好大一片區域,其中就包括現在石家莊這地方。——但僅此而已。
漢代時常山郡的郡治在元氏縣,和今天的石家莊也隔老遠呢(直到曹魏時,常山郡的郡治才搬到真定)。當時石家莊附近這塊地方是屬於真定縣的。
——然而,真定這個地名也沒有丟啊,今天還還有啊。不過是因為避諱改了一個字而叫「正定」罷了。
至於石家莊,那是因為近代以來,由於京漢、正太兩條鐵路交點而形成的一座新城市。那不過和常山也好,還是和正定也好,都沒關係的。當然,由於鐵路交通帶來的工商業高速發展,而使得這個小村子逆襲,吞併了原來的真定等幾個縣成為省會大城市,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至於為什麼叫「石家莊」?因為兩條鐵路的交點就在一個叫石家莊的村子旁邊啊。這座新城市就是從石家莊這個小村子發展起來的啊。為什麼不能叫這名?
而且,石家莊這個村子的名稱,明朝嘉靖年間就有記載了,人家也也有四百多年歷史、富有「歷史感」的地名呢。
7、南昌
豫章是漢代的郡,是二級政區,漢代豫章郡幾乎包括了今天整個江西省。那這麼大的豫章郡,它的郡治在哪裡呢?——南昌縣。
所以,豫章的名字和南昌的名字是同時出現的好不好,你說誰比誰更有「歷史感」?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豫章和南昌兩個名字數次互相取代,但說實話,倒是用「南昌」的時間更長一些。
題主你倒是說說,「南昌」這個兩千多年的古地名,怎麼就不成樣子了?
8、濟南
這個和西安一樣。題主你說歷城,歷城這地方現在仍然還在啊。濟南市歷城區你不知道嗎?
至於濟南這個名字,那也是漢代出現的,兩千多年了。若論「歷史感」,未必就比「歷城」差吧?
9、瀋陽
這個我真是無力吐槽了。
瀋陽的名字,最早是元朝時出現的,在這裡設立了一個瀋陽路。——再往前追溯,唐朝時,這裡就叫「瀋州」了。——此後元朝、明朝都沿襲了「瀋陽」的名稱。而「奉天」呢?那是清朝順治年間才改的名,因為這裡是他們滿人起家的地方,所以「奉天承運」嘛,就把瀋陽改叫奉天了。
所以,題主你是說700多年歷史的「瀋陽」不如300多年歷史的「奉天」有歷史感?
10、蘭州
蘭州這個名字的確晚出,最早是金城,這不假。
但「蘭州」即使比「金城」晚,可也用了一千多年了,隋文帝時就改金城郡為蘭州了。相反,「金城」這個名字從那時起卻再沒有使用,也已經過了一千多年了。
所以,「蘭州」這名字怎麼就沒有歷史感了?
11、題主你還居然說廣州、鄭州沒有歷史?真不怕廣州人鄭州人來打你?
歷史本身只不過是「發生過的事件」、「過去的現實」罷了,如果說有什麼能夠讓後來者感慨的,不過是滄桑變遷而已,具體到題干所涉及的歷史地理層面,地名的古今變化本身就是「歷史感」,踏踏實實地去了解地名的流變,掌握歷史地理學知識,才是品味該維度歷史感的正途。
題干所謂「改的不成樣子」中的「改」本身,恰恰是被題干所忽略了的「歷史感」。很多答主「揶揄」題主「沒文化」,原因便在這裡。
而備註中所列舉的例子本身恰恰反映出題干評價標準的自相矛盾,從「瀋陽不如奉天」看,似乎題主的歷史感是滿清風?從「臨安不如杭州」看,似乎題主的歷史感是南宋風?而,題主所吹捧的長安、晉陽又是某種漢唐風?且晉陽太原、豫章南昌、濟南歷城等向來都是交替並用的,題主眼中不成樣子的太原、南昌、濟南未必不悠久。可見,題主並不關心孰先孰後,並不關心變遷原因,並不關心區劃層級,題主只是從「地名故紙堆」中,隨便挑出幾個自己聽著順耳的,附會上一個「歷史感」罷了,換言之,「不成樣子」等於「我覺得不好聽不順耳」。
硬拗出來一個自以為古風古韻的「地名歷史感」,是一種「魔幻歷史主義」的現象,就像近年來在各地文化產業風潮下搞出來的各種不講究形制考據的混搭式(甚至亂搭式)仿古景區一樣。仿古而不知古,好古而不「考」古(考證),一味追求「不學無術」卻「自以為是」的歷史感,以為靠著短平快地速成堆砌就能增加歷史文化價值。只求聽著順耳看著順眼,不求如實反映(或掌握)歷史流變,華而不實,食之無味。
質言之,如果真心擔憂歷史文化的傳承,而不是發出這種自以為不成樣子的擔憂,就不要總是提歷史感、古風古韻這些虛頭巴腦的主觀體驗性辭彙,不如去踏踏實實地讀幾本專著,搞清楚了基本的概念與規律,再來做出擔憂狀也不遲,至少能擔憂到點子上。
非常理解題主,因為題主大概跟我一樣,從小到大光聽天氣預報你就聽煩了吧,每天看完新聞聯播准得看氣象預報,從頭看到尾,沒看完就不換台,報菜名似的: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上海合肥南京廣州南寧昆明拉薩……最熟悉的東西,沒有陌生感,也就沒有了歷史感。
建議題主偶爾看看一些老少邊窮電視台的天氣預報,比如看看天津台的,武清靜海寧河大港漢沽塘沽北辰西青東麗津南薊縣——是不是覺得歷史感撲面而來?
關於瀋陽沒有歷史感,真心不服氣啊。
瀋陽建城在西漢,當時叫「侯城」,唐朝改稱「瀋州」。
所以300多年的「奉天」沒有700多年的「瀋陽」有歷史底蘊?
1296年,元設瀋陽路。
1386年,明改瀋陽路為瀋陽中衛。
1621年,後金克瀋陽,並在1625年遷都在此。
1634年,瀋陽改名「盛京」。
1657年,設奉天府。
1929年,東北易幟,改回「瀋陽」。
1931年,瀋陽淪陷並第二次改名為「奉天」。
1945年改回「瀋陽」。
1948年11月2日,解放軍解放瀋陽。
還是說,題主想反共復清?(滑稽)不多說吐兩個槽。
1."杭州"這名字來源於"餘杭"。相傳是大禹治水停放那個方舟("杭")的地方。
然後"臨安"的意思就很清楚了:"臨時安居點"。喜歡這麼個名字,題主莫不是覺得敘利亞生活美妙……
2."奉天"這名字清朝氣息重的不行,都啥時候了還玩"奉天承運"這一套啊…………這麼玩的話莫不是要把長春改回個"新京"什麼的………………
瀋陽這個名字不好聽么?洛陽、華陰、淮陽、江陰等一大票那就只能廁所哭去了。
我突然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例子,可以佐證「題主覺得沒歷史感,只是因為過去的名字不明覺厲,而今天的名字又太熟悉」這個命題。
作為濟南人,我看到了題主提到了「歷城改名濟南」。先不提今天曆城區仍然存在,但題主似乎認為歷城這個名字比濟南聽起來有文化。
然而,在老一輩濟南人潛意識裡,歷城區幾乎是城鄉結合部的代名詞。歷城區在老濟南城區之外,護城河還要以東很遠,很長一段時間都屬於郊區。歷城區甚至一直延伸到章丘,也就是說哪怕今天,歷城區東邊相當大一片也是貨真價實的農村。
所以,在真的濟南人眼裡,「歷城」這個名詞顯然沒有「濟南」高大上,這不是從另一個方面佐證,大家認為好聽的名字只不過是「不明覺厲」嗎?題主應該就是每年會刷「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南京就變成了金陵」這樣的動態的同學
----------------------這就算是分割線吧。。
評論區有問這是什麼意思的。。
看到下雪後一片素雅景象的北京城和南京城,就會有同學刷這條動態。在他們心裡,北平、金陵這樣的名字就代表著無限嚮往的古代生活。
「看啊,從前的景色多好看,從前的名字多好聽」但他們往往選擇無視北平這個名字背後的動蕩與戰亂,無視金陵這個名字所代表的紙醉金迷
今不如古嗎?其實不管晴天還是雨雪之後,去雨花台、總統府、秦淮河、玄武湖邊逛逛轉轉,古風們才會發現,不管叫金陵還是南京,這座城市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一直都在。題主竟然嫌棄杭州不如臨安有歷史感,看杭州人把你壓扁包進蔥包檜里。
杭州最早的名字是「餘杭」。上古夏禹治水,前往會稽,在今杭州之地舍其杭(即「航」,就是船),下船步行(另一說是夏禹在此造船),是故將此地命名「禹杭」。後因「禹」口語傳誦誤傳為「余」,「禹杭」就變成了「餘杭」。
周朝建立後,天下設九州,江南地區為揚州,餘杭歸屬揚州管轄。春秋吳越爭霸,餘杭先屬越,後歸吳,後越王勾踐滅吳,餘杭復屬越。戰國楚滅越,餘杭歸楚。
秦時在今紹興設會稽郡,餘杭設縣改稱錢唐,錢唐歸屬會稽郡轄。西漢承襲秦制,仍設錢塘縣。東漢會稽郡一分為二,錢塘江以西部分歸吳郡轄。三國、兩晉,錢唐縣均屬吳郡管轄。
南北朝時期,梁王侯景將錢塘縣撤縣升郡,為臨江郡。之後,陳朝又將臨江郡改為錢唐郡。
隋一統天下後撤郡設州,開皇九年(589年)撤錢唐郡,設杭州。這是「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記載上,至今1428年。
唐朝改杭州為錢唐郡,後避國號諱,改名錢塘。天寶元年改為餘杭郡,乾元元年又改為杭州。
五代十國時期,錢鏐建吳越國,定都杭州。宋統一中國後,宋太宗趙光義詔末代吳越王錢俶進汴梁,錢俶將吳越地獻與宋朝後,宋在浙江設兩浙路,杭州為路治,後升為帥府,稱杭州府。宋室南遷後於杭州駐蹕,1129年將杭州府改為「臨安府」,以杭州為行在(臨時辦公地),即臨時偏安之意。杭州改名臨安,距今888年。
元在浙江設大都督府,以杭州為路治,稱杭州路。明朝改路為府,稱杭州府。清沿明制,杭州仍為府。民國元年廢杭州府,設杭縣。民國16年將杭縣市區改為杭州市,為浙江省省會,郊區仍為杭縣。建國後,杭州仍是浙江省省會,起初有上城區、中城區、下城區、江干區、西湖區、拱墅區、艮山區、筧橋區八個區,後將中城區拆分分別併入上下城區,艮山區併入下城區,筧橋區併入江干區。郊區有餘杭市(縣級市,現為餘杭區)、蕭山市(縣級市,現為蕭山區)、富陽市(縣級市,現為富陽區)、臨安市(縣級市)、建德市(縣級市)、桐廬縣、淳安縣。後又將江干區和蕭山區一部分划出來單獨成立濱江區。
所以,要說古,「餘杭」是最古的,「錢塘」也比較古,就算是題主不滿意的「杭州」,也比「臨安」要古。另外還有一些杭州的古稱及下轄的老縣名,比如武林、仁和、艮山等等,都比臨安要來得古。況且,臨安的寓意畢竟是個「臨時政府」,這個「古都」杭州當得不是很自在,一則不是正式的「都城」,二則杭州曾是寫下「王師北定中原日」的陸遊居住過的故地,這個「都城」當得實在是不好意思。
所以,題主請再多看點書再來提問,提高一下姿日水平,吼不吼哇?
偶然看到 我只是想說,俺們遼寧鐵嶺真心不服。更新:
評論區因為討論一些地名該不該改爭議很大。但說實話本文列舉的例子,只有極少數是確實難寫,如果不是侮辱中國人智商,我不相信一個小學生學不會這幾個字怎麼寫。如果真覺得難寫就發明對應的簡體字啊!用同音字代替完全是小學生拿漢語當英語音標一般的小孩子做法,簡直胡鬧!鄱陽縣很難寫嗎?改成波陽縣連讀音都變了!以湖命名的縣,結果湖縣名稱不一致了還好改回來了。醴泉縣因醴泉得名結果「醴泉」這個泉的地名不改,縣名卻改了!而「蠡縣」、「澧縣」卻完全沒改,這你怎麼解釋?還不是拍腦袋!誰天天寫地名玩?一個地名就難道某些人了?寫一個地名就癱瘓生產生活了?古代寒門子弟考取功名的時候,那種條件不也能學會繁體字嗎?新中國搞掃盲運動,建立現代教育還比不上古代的私塾?
我也說過無數次,不是反對(一簡)簡化,而是反對用同音字甚至不同音的字進行替代。例如我支持「台灣」簡化為「台灣」;我反對「台灣」簡化為「太萬」。
———————————————
題主成功避開了所有改名失誤的城市。題主錯在哪裡,看「三種不同的紅色」寫的答案即可,我來告訴題主和大家,真正改錯了的地名有哪些。
四川省:
四川省越雟縣改名越西縣(國務院1959年6月16日批准)
呷洛縣改名為甘洛縣,
貴州省
婺川縣改名務川縣;鰼水縣改名習水縣
(以上變動均系國務院1959年1月31日批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婼羌縣改名為若羌縣(國務院1959年6月16日批准)
和闐專員公署改名為和田專員公署,和闐縣改名為和田縣(國務院1959年6月16日批准)
于闐縣改名為于田縣(國務院1959年8月3日批准)
青海省.
亹源回族自治縣改名為門源回族自治縣(國務院1959年4月30日批准)
江西省:將尋鄔縣改名為尋烏縣,虔南縣改名為全南縣,大庾縣改名為大余縣,雩都縣改名為于都縣,新淦縣改名為新干縣,鄱陽縣改名為波陽縣(這連讀音都改了,太扯淡了!還好2003年12月17日恢復了舊名),新喻縣改名為新余縣。(1957年2月9日國務院批複)
1956年黑龍江省將鐵驪縣改名為鐵力縣,
湖南省:
酃縣改炎陵
重慶市:
石砫縣改名為石柱縣。(1959年6月16日國務院【國內曾字第174號】批複)
重災區/慘案:
國務院1964年9月10日國內字第403號文件批准後,盩厔縣改為周至縣,郿縣改為眉縣,醴泉縣改為禮(繁化易混為「禮」)泉縣,郃陽縣改為合陽縣,鄠縣改為戶縣,雒南縣改為洛南縣,邠縣改為彬縣,鄜縣改為富縣,葭縣改為佳縣,沔縣改為勉縣,栒邑縣改為旬邑縣,洵陽縣改為旬陽縣,汧陽縣改為千陽縣。
以上基本屬於既想簡化地名用字(實際上大部分並不需要簡化)又懶得發明簡體字,於是領導拍腦袋決策,從他認識的漢字裏選了幾個同音字進行代替的例子。這種用「合併字」更改地名的行為極大地損害了地名文化,割裂文化傳承,是一種「流氓雜交文盲進行瞎指揮」的官僚主義行為。
另一種錯誤雖然主觀上輕一些,但是也屬於拍腦袋決策。那就是用一個區域的功能、自然風光名勝古迹、經濟特點、方位進行命名;往往導致名稱側重點過於狹隘,並不能更好的描述這個區域。這種地名偏激、狹隘、重複、歧義大。
例如:
「城區」、「礦區」、「郊區」、「南郊區」、「濱海新區」(作為市轄區,不加行政區類別的名字豈不成了「濱海新」?)、黃山市(徽州文化底蘊深厚,黃山二字描述太過片面)。
還有一種屬於沒文化加犯懶,那就是直接把「單字地名」結尾的行政區劃類別名算作地名的一部分,然後在行政區劃改制時在其後直接加新的行政區劃類別名。雖然歷史上有過先例(例如X州市),但由於我國絕大部分地名已經不是單字,再出現類似問題完全沒必要重蹈覆轍。
例子有:
輝縣市、贛縣區、梅縣區、津市市;縣級以下的有各種叫「X鎮鄉」、「X鎮鎮」、「X鄉鄉」的情況。
覺得中國的城市名稱沒有歷史感?來看看這個:
「你是哪裡人?」
「堪薩斯的。」
「堪薩斯州啊,哪個市?」
「不是,是密蘇里州堪薩斯市,你呢?」
「華盛頓的。」
「首都啊!」
「不是華盛頓特區,是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讀的書。」
「你們那裡毒販是不是很多?」
「哥倫比亞大學在紐約!不在哥倫比亞共和國。你什麼大學畢業的?」
「華盛頓大學。」
「我去過你們學校,就在我們密蘇里。」
「不是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我說了我是西雅圖的!」#美帝人民的日常
新英格蘭人民特別有「歷史感」,把英國的地名原樣不動全部搬了過來:紐約、波士頓、劍橋、曼徹斯特……
「你是哪個大學的?」
「哈佛。」
「我最近可能要去美國,到時候找你玩。」
「好啊,你什麼時候來劍橋找我。」
「你個騙子,你不是說你是美國哈佛的?怎麼又跑去英國劍橋了?」
「……」饒了南京吧!
您瞧瞧,南京城現在再不濟,也是有個個「京」字的。非得改成集慶?應天?金陵?
副省級城市,兩江總督府,東部戰區司令部,江寧織造局所在,江南地區半個政治小中心,就這麼改得跟個縣城似的,跟南京多大仇?
集慶?等著趕集那?
金陵?給誰看墳那?
應天?叫嘛嘛天的城市遭的災還少?不管,南京好聽著呢。誰都不興改!
再說了,南京改金陵,南京航空航天大學NUAA豈不是要改成金陵航空航天大學JLUAA,你聽聽
J(基)L(佬)UAA!
這不把實話都說出來了么!
南京敢改名字的話
台北分分鐘把自己改成南京
這個題目太大了還提什麼是府什麼是縣,兩套名字各有來頭。題主還是混淆了。就說說雲南省吧,省會雲南府可比駐地昆明縣名字歷史短多了。這幾個城市的例子,題主犯的錯誤太明顯了,我說一個極少有人知道的地名例子吧,雖然不是省會。
山東省臨沂市有一個縣,曾今叫蒼山縣,2014年的時候改名叫蘭陵縣。
在2013年的時候,有一個特別火的熱播劇,叫《蘭陵王》,當時可謂是火極一時,極具影響力。
於是很多人都認為,蒼山縣改名為蘭陵縣,可能是受到了熱播劇的影響,想要給本縣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實際上改名為蘭陵縣,也確實帶來了一些正面的影響,當時還舉辦過國際馬拉松,我就是在參加那次馬拉松的時候得知了這個縣改名了。
但是如此一來,很多「朋友圈qq空間歷史愛好者」就不幹了啊!好端端的一個蒼山縣,聽起來多麼的蒼涼古韻、意味深長,就被領導為了錢改名為蘭陵縣了?
這其中一定有見不得人的勾當!
於是那一年我看到很多有關城市改名的帖子,有好多都有提到蘭陵縣:
《偏遠縣城竟然隱藏著如此驚天大秘!刪前速看!》
電視劇《蘭陵王》中的主人公,名為高長恭(541年―573年),祖籍渤海調蓨,文襄帝高澄第四子,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將領,封爵蘭陵郡王,封地就在蘭陵郡。
其實早在公元前291年,蘭陵郡就存在了,其名字是來源於其下轄的蘭陵縣,據考,蘭陵地名應是公元前319至前312年之間的楚國統治當地之時出現,距今約2320多年。
相傳蘭陵的名字應與楚國大夫屈原擔任楚懷王左徒期間有關。楚國佔領蘭陵以後,想要讓魯國遺民接受楚人的統治。他們認為,既要用儒家理念治理魯國舊地,還要打上楚國政治的印記。擬定一個充滿時代理想色彩的新地名。
起名的這個任務,雖說不一定是屈原親力親為,但是決策官吏還是要討好當時紅極一時的屈原的。
所以楚人以「蘭陵」作區域地名,應是屈原封建治國理念的體現,我們知道,屈原是一個種點兒蘭花就能寫一麻袋詩詞的人,離騷中多次提到諸如蘭花之類的花花草草: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儒家認為:「蘭為王者香,今乃與眾草為伍。」「與善人處,如入蕙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俱化」。他把蘭比作理想人格之化身,這說明了蘭無媚素態和俗氣,「不以無人而不芳,不為困窮而改節」的優雅崇高之品德。
屈原時楚國朝野崇尚蘭花,宮苑內廣植蘭花,楚懷王給兒子起名「子蘭」。屈原在《離騷》、《九歌》、《九章》等詩篇中,也有將蘭花比作「君子」、「賢人」等。
兩千多年以後,為紀念1933年中共領導的「蒼山暴動」,在蘭陵縣的周邊,設立了一個縣,名為蒼山縣。
1953年的時候,蘭陵縣被撤銷,其轄區部分併入蒼山縣,從那以後,蘭陵縣就不存在了,只有蒼山縣。
直到2014年,受熱播電視劇《蘭陵王》的影響,蒼山縣才重新恢復為蘭陵縣
好多人都說城市名稱改的越來越沒有文化底蘊了,其實不是城市名稱沒有文化底蘊,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可能在題主眼裡,南越王墓應該在越南、北京路千年商路應該在北京、黃埔軍校應該在上海黃浦區、中山大學應該在中山市吧。
可能在題主眼裡,南越國應該是越南不可分割的一段歷史與廣州無關、可能五代十國也沒有南漢這個政權、至於南明也沒有紹武政權。而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大地的風起雲湧也與這座城市毫無關係吧。(三元里抗英鬥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大元帥府、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廣州國民政府等等等等)
題主表示我只知道虎門銷煙、武昌起義、北洋政府、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南京國民政府等等等等,「才子佳人」的民國關廣州什麼事,那是高貴的金陵人和洋氣的申城人才有的特權。
鑒於番禺已在廣州治下、南海在佛山治下,那麼我們用孫權當年起的名字也不過分吧。
公元前214年,經多年征戰,任囂、趙佗終於平定嶺南,秦始皇設南海郡,郡治番禺。
公元210年,歩騭就任交州刺史。
公元211年,割據交州多年的地方軍閥交阯太守士燮歸附孫權。
公元217年,歩騭將交州治所遷至番禺。
公元220年,呂岱接任交州刺史。
公元226年,士燮去世, 孫權以交阯縣遠,乃分合浦以北為廣州,呂岱為刺史;交阯以南為交州,戴良為刺史。 激起士燮之子士徽叛亂,後被呂岱平定。
廣州由此得名,州治之所在還是在南海郡番禺。
當然在題主眼裡,孫權這些人也不是什麼歷史人物,公元226年不就是去年嗎?
想復古的 復到新石器時代我才服
臨安這種名字還有人叫好呀,這跟把一個城市直接改名為「陪都」差不多了
鄭州沒歷史?
知道什麼叫鄭韓故城嗎?
鄭州地下一層一層的遺址,鄭州市轄區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有高度發達的遠古文明遺址,你說人家沒文化。
福州沒歷史?
雖然不是中原文化區,但好歹也是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定居的地方啊,到明朝已經混成省城了。
廣州沒歷史?
幾代南越王哭死在廁所。
城市有沒有文化我不知道,題主沒文化是真的。
順便說一說,沒有哪個名字看起來特別有歷史感,因為每個城市的歷史都不是名字起得高大上所以才有歷史,歷史是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的人創造的。
以及,任何一個時代,選擇首都、省會都不是看這個地方有沒有厚重的歷史感,bigger夠不夠高,要看區位因素。高中地理講的城市選址,不外乎幾點:周邊資源(農田/礦產/石油)、交通(運河/鐵路/港口)、地形、氣候、政治。
比如說商朝人選擇安陽做都城,絕對不是看中了安陽地下層層疊疊的新石器文化堆積,而是當時這個城市資源充足(氣候、水文適合發展農業,交通便利等),周邊沒有強敵,做首都比較安全。
比如揚州在歷史上繁榮,二十世紀以後日益衰落,就是因為京杭大運河的興衰。揚州經濟富裕、名人輩出,那都是運河的功勞,所謂的歷史和文化,絕不是憑空產生的。
選擇首都、港口、省會城市的時候,沒有人會看這個地方有沒有文化,看的都是選擇這個地方有沒有好處。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確定下來,這個地方才有歷史可言。
所以說,古風小說害人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