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上有哪些剛剛發明出來,就被取代的東西?

看起來非常有前景的發明,剛發明出來就被取代了的例子?


綠壩

2008年5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採購了4170萬元人民幣的「綠壩-花季護航」軟體。

2009年5月1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下發了《關於計算機預裝綠色上網過濾軟體的通知》

該通知要求2009年7月1日之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生產銷售的個人計算機出廠時必須預裝「綠壩-花季護航」,國內各大電腦廠商跟進。

早在今年4月8日,教育部、財政部、工信部、國新辦就聯合發文,要求全國中小學所有聯網電腦必須安裝「綠壩-花季護航」,南方周末記者獲得的一份安徽省教育廳轉發的文件中表明,根據「四部門」的要求,各中小學務必確保於2009年5月底之前完成安裝。另一方面,方正、海爾等國內品牌也向本報確認,根據工信部要求,家電下鄉中標的電腦,已經全部預裝了「綠壩-花季護航」。以此預估,「綠壩-花季護航」將成為中國裝機量最大的正版軟體。

當年我記得聯想惠普都是預裝的,而Dell則沒有,導致這個變成Dell電腦的賣點。

開發商金惠公司承諾 : 軟體基於圖像內容和語義的智能識別技術,文字和圖像過濾功能強大,能主動識別、攔截黃色圖像及不良網站。 圖像檢測正檢率&>90%;誤檢率&<7%;而檢出率 = 正檢率*色情圖像比例 + (1 – 誤檢率)*(1–色情圖像比例),在色情圖像佔1%時,檢出率為93%。

並提供廣大用戶免費1年(只有1年)的使用期限


你有孩子嗎?外交部發言人反問英記者絕對震撼!--時政--人民網

 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一般都是記者問,發言人答。6月9日的記者會別開生面,英國廣播公司記者詹姆斯,卻要面對發言人秦剛的「提問」,你說奇怪不奇怪?

  詹姆斯的發問是關於中國政府要求境內生產銷售的計算機預裝綠色上網過濾軟體的問題,他的原話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自7月1日起,中國政府將要求所有在中國境內生產銷售的計算機出廠前必須預裝一種軟體,而該軟體可能屏蔽一些網站。你能否證實?詹姆斯的問題貌似平和,但隱含著對中國採取加強互聯網管理措施的質疑。

秦剛一反常態地微笑發問:你有孩子嗎?在對方不明就裡、啞口無言時,秦剛用平實的語言解釋了所裝軟體的名稱和用途,以及安裝軟體的初衷。他指出,中國互聯網是開放的,此舉是為了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防止有害信息在互聯網上傳播。

  看罷相關報道,我不由為發言人的機智叫好。西方總有某些人士,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自己國家的事情做得並不怎麼樣,卻對中國說三道四,橫挑鼻子豎挑眼。攻擊中國人權的國家,自己國家的人權紀錄卻乏善可陳;聲稱民主和自由的政客,卻一任政治流亡者達賴在其國土上散布分裂中國的反動言論。針對這些不友善的行為,我們只有針鋒相對。

  鬥爭需要策略,特別是在外交場合。這次,發言人秦剛沒有正面批評發問者的「小題大做」,而是巧妙地以孩子為話題,闡述了中國政府的嚴正立場。我們的舉措是有利於互聯網健康發展的,特別是有利於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關愛孩子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識,如此發問,既有助於闡明我方立場,又完全回擊了所謂的質疑,可謂四兩破千斤,令人擊節稱賞。

  西方有些記者往往憑藉道聽途說或主觀臆測,對中國事務指手畫腳,對此我們要冷靜對待。有理有利有節地回應,是恰當的選擇。秦剛的反問,給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士提了個醒,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保持客觀、公正,才不至於理屈詞窮,以免讓自己陷身於尷尬的境地。

但實際上這個軟體存在著識別率低,誤報率高,正常運行佔用CPU超過50%,不經確認關閉瀏覽器和辦公軟體,和常用軟體不兼容,觸發國外殺毒軟體,本地密碼用記事本即可破解等等等等一系列問題。廣大學校裝了以後發現完全無法正常教學,不得不卸載,全面推遲使用。


另外六月中就爆出抄襲的醜聞

網易科技訊 6月15日消息,「綠壩-花季護航」上網過濾軟體的影響逐步擴大到國際社會,位於美國加州的軟體公司Solid Oak日前宣稱,綠壩中的部分代碼存在侵權,其總裁米爾伯恩(Brian Milburn)表示,將考慮起訴開發綠壩的兩家中國公司,並申請禁制令,阻止美國PC廠商預裝該軟體。
Solid Oak對外宣稱,綠壩軟體中的部分內容和Solid Oak公司的一款名為CyberSitter的過濾軟體相同,其中包括關鍵詞列表、軟體升級說明,甚至一條推廣軟體的舊新聞簡報。密歇根大學的研究員也在綠壩軟體中找到了CyberSitter的黑名單列表。
「我99.99%地確定,就算不是整個軟體,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竊取了CyberSiitter的代碼。」米爾伯恩說。

七月的外交部記者例會就尷尬了

Quentin Sommerville, BBC News. Qin Gang, do you have children?
(Qin Gang gave one nod affirmative)

I ask you because a few weeks ago, you asked my colleague whether he had children when he asked a question about Green Dam Youth Escort. And you said that the Green Dam Youth Escort is essential to protect the children of China, and my colleague would of course understand that if he had children. So now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delayed the installation of this software, are the children of China, perhaps your children less well protected?

秦剛:該說的話我已經說了。有關部門呢,已就這個問題呢,發表了(這個)談話,所以我沒有更多的補充。好,下面一個問題。


客運飛艇。

相信玩過紅警的,都對裡面的基洛夫飛艇影響深刻。

飛艇的發明歷經了漫長的過程。

1784年,法國羅伯特兄弟製造了第一艘充氫氣的人力飛艇。

但只是能飛上天而已,人並不能操作飛艇。

直到100年以後,1884年,法國的軍官路納德和克裡布又製造了一艘「法蘭西」號飛艇才製造出人類第一艘能操縱的飛艇。

而此時,有著「飛艇之父」之稱的齊柏林隆重登場(原為粉墨登場,用詞不當,謝謝評論區小夥伴們的指正)。

1900年,齊柏林製造了第一架硬式飛艇。它的最大特點是有一個硬的骨架,艇體內有17個氣囊,總容積達到1.2萬立方米,總浮力達13噸。比當時軟式飛艇大5至6倍。由於多氣囊還能起到類似船上隔水艙的作用,所以大大提高了飛行的安全度。

1908年,齊柏林設計製造的「Lz--5」號、「Lz--6」號飛艇,在空中停留的時間都超過24小時,試飛成功。隨後,齊柏林成立航空公司,起名叫德拉格公司。這是世界上第一家航空公司。這時,距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才剛過去了5年。

1910年6月22日,第一艘飛艇正式從德國法蘭克福飛往杜賽爾多夫,建立了第一條定期空中航線,擔任首航運輸任務的就是「Lz--7」號飛艇,它一次可載24名旅客,有12名乘務員,飛行速度為每小時69--77公里。

1917年3月8日,齊柏林逝世。他的繼承人艾肯納博士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建造一艘環球飛艇,開闢洲際長途客運。

1927年7月 「格拉夫?齊柏林」號飛艇建成。這的確是個龐然大物,飛艇長236m,最大直徑30.48m,可充10.47萬立方米的氫氣;,本身重量為118噸,艇上裝有5台412kw的內燃發動機和5副螺旋槳,最高速度128km/h,艇上可載客20~35人,艇上工作人員40人,此外可搭載15t貨物。

1929年8月8日,「格拉夫?齊柏林」號飛艇開始了一次偉大的環球飛行,從美國的新澤西州出發,經過德國、蘇聯、中國、日本,於8月26日回到洛杉磯市。整個航程歷時21天7小時34分。

齊柏林號飛艇環球飛行的成功大大促進了飛艇的發展。據統計,在20世紀20至30年代,美國建造了86艘,英國建造了72艘,德國建造了188艘,法國建造了100艘,義大利建造了38艘,蘇聯建造了24艘,日本也建造了12艘。這是飛艇的鼎盛時期,所以人們把這期間稱作飛艇的「黃金時代」。

1936年3月,「興登堡」(Hindenburg)號飛艇建造完成。她是齊柏林公司為德國政府建造的飛艇艦隊中的最先進也是最大的一艘,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飛行器。

1936年3月4日,「興登堡」號正式開始客運業務,航線主要是從德國的法蘭克福到美國新澤西州的萊克赫斯特海軍基地,以及前往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興登堡」號是最豪華的客運飛艇。

不過僅僅在一年以後,1937年5月6日,興登堡號飛艇在一場災難性事故中僅花32秒的時間就被燒毀,這次事故導致了36人遇難。

而且,到場的記者記下了這一改變飛艇工業的歷史性轉折。悲劇全程都被拍攝下來且通過電台現場直播。當時地面有22架攝像機捕捉到了「興登堡」的墜毀驚心動魄的瞬間。這使「興登堡號」陷入熊熊大火的戲劇性影像,引發了人們對整個飛艇產業的安全性的質疑。

加之 JU52運輸機(1930 年試飛成功)、波音247客運機(1933年試飛成功)、道格拉斯DC-3運輸機(1935年面世)等更安全、更快速的飛機的誕生,客運飛艇的生涯可以說自興登堡號災難開始戛然而止,此時距飛艇開始第一次洲際客運,僅僅過去了8年。

當然,時至今日,隨著科技的發展,飛艇技術越來越完善,許多國家也還在研究飛艇,並廣泛應用於空中勘測、攝影、廣告、救生以及航空運動等領域,但它的輝煌,再難重現了。


先放三張墊場圖:

號稱全國印了上千萬本。

和國家重要人物的合影放了也會被刪,換一張。

史豐收同學是80年代出名的,然而,90年代初的計算器價格迅速從上百元跌到了十幾元,而同期的工資倒是從幾十元漲到了幾百元……

然後說正題。

大家都知道電報在過去20多年地位劇變,從最快捷的通訊方式淪為禮儀性古董,然而中國人打電報不是從來就這麼方便的,因為電報碼是數字,而日常交流用中文。自從電報進入中國開始,你寫一封電報,除了發報收報這兩道程序外,還得有兩道譯電程序——文字變數字,數字再變迴文字,記漢字編碼是電報員的基本功。考慮到中文數量遠多於任何西方語言的字母,整個翻譯過程帶來的時間損失和解碼差錯不可忽視。

為了解決電報效率問題,中國建國後就開始研製自動化解碼設備,基於第一代計算機的自動化水平,郵電研究院終於在1969年造出第一台實用設備:

世界第一台電子式中文快速解碼機的誕生

1965年初,郵電部郵電研究院第三研究室303組的陳作人、肖金卯、王濟東、育生、丁文華、李雲、楊蘭英、盧孝同、吳紅梅等9位技術人員承擔了這項任務,要將手工操作的,由傳統機電設備承擔的電報業務,變換為自動運行。

那時候,沒有集成電路,電路都要自己設計、腐蝕、焊接,元件採購、挑選、檢測,道道難關,可不是一般單位都能夠做到的。

……303組的科研人員通過壓縮技術,最終只用了8萬顆記憶磁芯,研製成一萬字的字型檔。由於資料沒有保存,使用的方法已經失傳。第三研究室近200人,其他6個科研組的人員,全體出動參加漢字點陣拆分,用燈光板照著字模將點陣畫在繪圖方格紙上,以便確定穿制磁芯板的數據。一時之間,各個辦公室中到處都是筆畫方方正正的大字,與繡花樣張雷同的方格點陣,乍一看這裡彷彿成了文化藝術車間。

磁芯的內徑只有1.2毫米,一個芝麻都過不去,要穿過三根漆包線,都靠一批年輕女孩子,仗著她們眼睛明亮,很快準確地完成任務。

如何將譯出的漢字快速列印在電報紙上,又是一個難題,當年還沒有漢字自動列印的概念。技術員王濟東使用20根0.1毫米的金屬絲,均勻排列在5毫米的距離上,可抗擊500伏電壓,連續長時間列印。經過多次試驗,自製靜電印字「印字頭」,完成20點陣見方的中文印字機,也是中國最早的「針打」。有了上述兩項重大技術突破,快速解碼機獲得成功,先做了邏輯布線結構的簡報設備,然後升級為「程式控制譯報機」。

45年前,數字電路和數字存儲剛剛興起,不論是元件質量,還是電路性能,以及運算模式,要想製成實際使用的電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和全國郵電工廠協作,和北京市與外地的20多家無線電元件廠、晶體管廠都要往來,終於解決了全部國產元材料和器件。

1968年研製出科研樣機,在上海電報局試用。整個報房使用一台譯電機就完成了全市電報譯電工作,將各個方向電路接收的電報鑿孔紙條,通過光電輸入機傳給譯電機,自動按照漢字電報格式,準確無誤地列印在電報紙上,每分鐘譯電1500個漢字,相當於人工譯電的75倍,速度和質量大大提高。

1969年9月25日,新華社報道了項目成功的消息…… 1969年郵電研究院試製出了3台生產樣機,安裝在北京電報大樓、上海電報局和解放軍部隊。後來還生產一批,為中科院計算所、新華社、石油部、軍隊等作計算機外設使用。「九大」召開時,北京電報局收到全國各地大批賀電,譯報機自動列印了一個多星期,要是靠人工譯電,工作量不可想像。

曾有20多位將軍到電報大樓觀看譯報表演,無不為電子技術的神奇而驚訝。要不是將軍們現場撰寫「命令」,然後集體圍觀「發報」、「收報」、「譯報」,確認真的是機器重複了自己的命令,他們還會以為是電報局在變「魔術」,搞浮誇。這也是計算技術和現代化通信,在軍隊中的一次普及。

然而,自動解碼機只是解決了接收方的問題,還做不到發送方直接輸入漢字。而且從上面的研製和製造過程來看,自動解碼機的製造和維護成本都很高,亟需用新技術進一步改造。到了70年代末,中國開發了一種發送-接收都全自動的漢字電報機,又名中文電傳打字機。電報員終於可以像今天一樣,用鍵盤發送漢字信息了。

長征無線電廠造出我省第一台電傳打字機 (鏈接進去,點大圖有驚喜)

「最開始1975年的時候我廠開始生產紙帶輸入機,這是一種計算機配套的輸入設備,對於現在年輕人來說可能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打個簡單的比方吧,我們編寫好程序在紙帶上打上相應的小孔,電腦與紙帶輸入機連接後就能讀取小孔上的程序代碼,從而就能運用程序了。緊接著紙帶輸入機之後我們又研發生產了一種型號為DCY-101型號的電傳打字機,這是一種介於現在打字機與傳真機之間的機器,可以直接利用無線電傳播文字信息和英文字母信息,可以說是發報機的升級版,發報機還需要解碼,而這個不需要

到了80年代初,軍用技術民用化,普通人發電報,電報員也開始直接輸入漢字。

迎接新千年

1984年6月,西藏自治區試辦藏文電報業務,同年8月1日,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256路程式控制自動轉報系統在上海電報局運行。翌年,郵電部524廠成功地推出漢字電傳機,該機具有自動漢字譯電功能。

藉助這些自動化設備,中國電報發送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電報漸行漸遠的滴滴嗒達

1990年北京郵局發出電報513.4萬份,收到電報481.16萬份,分別比1956年增長了十倍多。

然而,在這個高峰前三年——1987年,中國互聯網發送了歷史上第一封電子郵件,同樣是在1987年,廣州行動電話局開業,售出第一部手機。

與其同時,固定電話也在迅速普及,讓電報靠邊站。1998年手機簡訊登陸中國,給了電報致命一擊。那年秋天是母校校慶,我去上海電報局發祝賀電報,整個櫃檯只有我一個人。80年代還被視為高科技的中文自動電報機一時間無用武之地。從中文自動電報機普及到省會之外的一般城市,到冷落為無用之物(電報員無事,手工解碼也不耽誤什麼),前後只有那麼七八年甚至四五年的熱潮。可以說,中文自動電報機是電報史上最後一項重大發明,也是1978年國家技術獎中過時最快的東西。


相關回答:

90年代以來,有什麼曾流行的東西現在幾乎消失了?

在你親歷的短短時間內,世界有哪些驚人的改變?

歷史上哪些社會地位很高的職業由於科技進步被淘汰?

現在流行的哪些東西是上代人甚至祖先們玩剩下的?


銥星。

1987年,美國摩托羅拉公司提出了這樣一個設想:在地球周圍設計7條衛星軌道,每條軌道上發射11顆通訊衛星,這樣,共有77顆通訊衛星圍繞在地球周圍,保證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地點在任何一個時間,都有衛星通過。當人們在地面上手持通訊終端進行通訊時,信號可以直接發送給頭頂的衛星,再由這顆衛星轉發到目的地,這樣就可以實現全球即時通訊了。即使是在最偏遠的地方,比如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頂、撒哈拉大沙漠中央,也可以隨時和世界其他地方保持聯繫。

——因為這個系統需要發射77顆衛星,這77顆衛星圍繞地球,就如同銥原子的77個電子圍繞原子核一樣,所以摩托羅拉給這個系統命名為「銥星」(後來經過論證,實際上只需要66顆衛星就足夠,所以全系統共有66顆衛星,但名字沒有改)。

和當時的衛星通訊相比,銥星起碼有這麼幾個優點:一是衛星軌道低,信號傳輸快,信號質量好。二是不需要地面接收站,通訊終端是手持式的電話,成本低,普及性強。

這真是一個偉大的設計,——無論是從技術上來說、還是從商業上來說。——在此之前,人們從來沒有設想過會有這樣一套系統,可以讓人們在世界各地都能輕鬆得保持聯繫,而且它的終端還是手持的,可以隨身攜帶,讓人們徹底擺脫了電話線的束縛,這簡直就和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一樣。

因此,銥星的設想一問世,就得到了全世界所有人的讚美和期待。

設想提出9年之後,1996年,銥星第一顆衛星開始發射,兩年之後,1998年,第66顆衛星發射完成,全系統組網完畢,開始實際投入使用。

但是,悲劇來了。從設想最早提出到系統組網完成,已經過去了10年時間。而這十年里,另一套通訊系統蓬勃發展了起來,這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基於GSM和CDMA的手機通訊。

和銥星比起來,手機通訊系統一點都不炫酷,它需要地面基站,沒有基站就沒有信號,所以無法象銥星那樣實現全球無盲區通訊。但比起銥星,手機通訊有個最大的優點:投資小,而且通訊終端(即手機)也比銥星終端要便宜得多。所以在銥星設計、組網的十年時間裡,手機基站卻快速得在各國鋪設。等到銥星組網完畢,再定睛一看,草,我的用戶呢?我的市場呢?怎麼每個人手裡都拿一個手機?怎麼沒人買我的終端了?

就這樣,銥星剛一建立,就被徹底打敗。這個耗資50億美元的系統,到最後一刻,在全球也僅僅賣出了5.5萬台。2000年,銥星公司宣布破產。——當然,後來銥星公司又得到了注資復活了,但復活後的銥星用戶只有美國軍方,在商用市場它永遠失去了機會。

現在,對於普通人來說,大概只有夜晚偶爾劃破天空的銥閃,才能告訴人們這個曾經的奇蹟吧。
(銥閃:銥星有三面非常非常光滑的門板似的天線,永遠有一個對著地球。在合適的角度中,地球上會有人看到銥星反射的太陽光,非常非常亮,亮度有時候會超越月亮,達到視星等-8。但由於衛星在高速運動當中,所以這種光亮都是一閃而逝。所以被稱作「銥閃」。)


我說一個,02式車牌,發放10天就夭折了。 2002年8月12日,公安部決定在北京、天津、杭州和深圳4個城市,開展啟用「二OO二」式機動車號牌的試點工作。「二OO二」式車牌的設計參考了美國車牌的形式,其號碼容量由「九二」式的34萬擴大到3600萬,比之前提高了100多倍。

就是這種,共6位可定製的。

「二OO二」式機動車號牌既能滿足越來越多群眾購買機動車的需要,也為群眾提供了自主選擇的空間,但「TMD」、「SEX」、「IBM」、「USA·911」等在內的個性化車牌紛紛出現,引來社會廣泛爭議。新車牌試點工作啟用僅10天後就被緊急叫停了,隨後,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發布的通知中僅籠統的解釋稱由於「技術原因」停止發放,但詳細情況則拒絕透露。 (本段轉自汽車之家網站)

目前這種車牌的車還是允許上路的,不過過戶的時候會自動換成九二式車牌,轉一輛少一輛。其實這個是進步啊………


中華人民共和國75版憲法

這部憲法誕生於一個特殊的年代,不可避免地,裡面的內容在當今看來也是充滿亮點(或者說,槽點)。

例如,憲法的序言部分,國際上一般就是說說過年話,總結一下民族解放或者民主革命的光榮史,展望一下未來,但75憲法的這一部分顯得格外殺氣騰騰,更加像是一封戰書:

「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中,始終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存在著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進行顛覆和侵略的威脅。這些矛盾,只能靠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實踐來解決......要正確區別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要繼續開展階級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儉建國,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備戰、備荒、為人民。」

在第五條,關於經濟制度的規定中,75憲法寫道:

國家允許非農業的個體勞動者在城鎮街道組織、農村人民公社的生產隊統一安排下,從事在法律許可範圍內的,不剝削他人的個體勞動。同時,要引導他們逐步走上社會主義集體化的道路。」

另外人民公社、計劃經濟、「政治挂帥」、「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革命委員會」等富有年代感的辭彙也出現在了憲法中,甚至「大字報」也被寫進了憲法:

第十三條 「大鳴、大放、在辯論、大字報,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新形式國家保障人民群眾運用這種形式,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以利於鞏固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鞏固無產階級專政。」

對了,就連批鬥大會,都能找到「合憲性」:

第二十五條第三款 對於重大的反革命刑事案件,要發動群眾討論和批判。」

更加簡單直接的是,就連打擊反革命分子,也被寫入了憲法:

第十四條:「國家依照法律在一定時期內剝奪地主、富農、反動資本家和其他壞分子的政治權利,同時給以生活出路,使他們在勞動中改造成為守法的自食其力的公民。」

類似的規定,在75憲法中還能找到很多,而有一部分,卻又非常簡略,那就是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但裡面有一項權利,卻是當今社會中見不到的,也沒有見諸先行憲法,可以說是75憲法幾乎唯一的閃光點了:

「公民有宣傳無神論的自由。」

--

75憲法頒布不到三年,就被78憲法所取代,那是全面撥亂反正的一年,經濟建設取代了政治鬥爭,一部分冤案得到平反,紅衛兵組織被撤銷,鳳陽小崗村的幾戶農民簽下了生死狀...後來又有了沿用至今的82年憲法。很少有哪個現代國家,不到十年間,沒有政權變更和砸碎一切國家機器的革命,卻發生了兩次憲法的全面修改,那是激蕩的年代,是折騰的年代。

75憲法,是新中國法治進程中一次嚴重倒退,這也始終我們共同的歷史的一部分。


更新:

評論中有朋友說某一項技術有用,能提高教學效率。對於這點我並不否認。

我覺得如果深入研究一樣,在教學中不斷實踐,辨其利弊,是很好的做法。

但我矛頭指向的並不是這種有益的嘗試,我並不是一個黑板粉筆式的原教旨主義者。我噴的是不斷改朝換代、不斷變臉,一天一個樣,三天大變樣。這樣的做法只能是對正常教學的干擾。而其背後則是難言的利益鏈。

舉個栗子,從學校到區里搞電子書包了,如果你做了一輪項目後,覺得這東西不錯,想繼續使用。但是對不起,從學校到區里,整個的環境已經翻新了,沒有人再會給你經費支持、技術支撐、設備支撐了。你只能跟著上面搞下一個東西。

這才是我抨擊的。謝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怒答一發。

魔都基礎教育界,也就是中小學階段,宛如義大利米蘭和法國巴黎的時尚界,翻臉堪比翻書。

在最近的七八年里,

先是興起了導學案,一時間風起雲湧,眾口稱讚。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又流行了電子書包,一時間風起雲湧,眾口稱讚。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再捧出了電子白板,一時間風起雲湧,眾口稱讚。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又風靡了翻轉課堂,一時間風起雲湧,眾口稱讚。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轉眼說起了微課程,一時間風起雲湧,眾口稱讚。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現在全市重點在搞數字教材,正在風起雲湧,正在眾口稱讚,(我)正在坐等它沒有然後。

如此這般你方唱罷我登場,是不是瞎搞胡鬧呢?

當然不是,變來變去的背後有永恆的不變——

賣設備的賺了,賣軟體的賺了,禮部和地方的學政大人吃飽了,基層學校乘風順勢地搞課題搞項目也多多少少喝足了。

以及,

學生永遠在被玩,老師永遠在被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謂「眾口稱讚」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譬如那陣子搞翻轉課堂的時候,有不少專家說,翻轉課堂的推進和落實將是建國以來中國在基礎教育階段實現的最偉大的變革。

呵呵。


嗯……技能算不算呢?

算的話這有一個:手機全盲打輸入。

(不是指不看鍵盤看著屏幕的「盲打」,而是連手機都不用看僅憑按數字鍵的手感就可以打字)

我上高中時,直板機仍然是最流行的款式。當時的直板機沒有輸入法也沒有智能聯想,打字方式就是靠九宮格拼。

我當年用的手機就這樣:

於是,有的簡訊達人就摸索出了這種全盲打技能。

一個有此技能的女生給我示範過,她手握著手機背在後面滴滴答答一通按鍵,片刻以後我手機收到一條簡訊,是一首歌的兩句歌詞。打開簡訊頁面,編輯,找到聯繫人,發送,全程一眼也不用看。所依靠的就是對按鍵位置,菜單和輸入備選字的爛熟於心。

這在當年是一個實用性很強的技能,上課侃大山,情侶偷聊天,考試傳答案都用的上,一隻手握著手機在課桌下面,在桌斗里,在口袋裡就把簡訊發了。隔壁班有些玩的6的人甚至還搞過盲打準確率和時間的比賽。

當然,結局大家都知道了。高考畢業後就沒有需要盲打的場合了,而隨著沒有按鍵的觸屏機的普及,這項技能在技術上徹底變成不可能。

也許下次同學會時可以問問那些拇指大師們還記得多少……


有人不知道電子狗是神馬東西,索尼的電子狗其實就是這個

————————————————————————————————————

當年日本消費電子產業的黃金時期,產生了很多看起來無比優秀的發明,然而……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MD,記憶棒,硬碟隨身聽,電子狗……沒錯,這些都是大法的傑作。

這幾個有的也不能說是一出來就落伍了,畢竟MD還是和MP3播放器懟了好幾年的,記憶棒也在索尼的機器上苟延殘喘好久。真正可以算是一發明就落伍的應該是這個

這是sony於2007年推出的mylo,可以打電話,上網,聽音樂,看視頻。索尼曾經夢想靠這個小玩意甩開諾基亞等巨頭,但是在這一年,喬布斯推出了iPhone。


上交大陳進教授「發明」的漢芯一號晶元,
中國移動的TD-SCDMA,殲12戰鬥機。
以及《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
前面兩個坑爹到我都不想細說,
「空中李向陽」殲12是一種在錯誤的戰爭指導思想下研發的高機動迷你戰鬥機,研發成功後卻不適應新的戰爭形式,於是夭折。
我主要說的是二簡字這個很奇異的東西。

我國政府建國後對文字改革一直有一個執念:「先把繁體字變成簡體字,然後通過歸併和縮減筆畫把簡體字數量變少以及筆畫更簡單,最後再用拉丁字母來替代簡體字。」
這個過程稱為漢字拉丁化。
現在看來這種想法很荒謬,但實際上在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是一種特別天才的構想,尤其在中國建國之初95%以上的人民群眾都是文盲的情況下。
如果漢字拉丁化可以實現,那麼一個普通人在一個月內就可以實現「能讀能寫」,可以讓當時的中國如同神話一般的提升識字率。
順便一提,最初提出漢字簡化規範的是錢玄同,1927年後的國民政府也制定了漢字簡化的相應標準,但民國時期的漢字簡化計劃只是為了方便書寫

建國後的50年代,一簡字發布;
然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簡化簡體字的簡體字應運而生,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1975年5月提出來的《第二次簡化漢字方案》
1977年10月開始試用;
1978年3月,教育局宣布開始在教科書上試用二簡字。
二簡字表一共753個新字,而常用漢字數量是3700多個,也就是佔了1/5。

但是,推行後,人們才發現二簡字不僅難認而且字形相當的難看。

當時的參考消息、人民日報等報紙率先試行二簡字,字形怪異不說,連含義都讓讀者困惑,比如「副」、「傅」、「付」三字都歸為「付」,「副總理」改為「付總理」,讓人以為是付姓總理。

但最讓人難受的是,二簡字表裡的一些新字,不僅破壞了漢字的優美字形,甚至連辨認都讓人出現了困難。
如上圖所示,捂住右側的漢字,你根本不會知道左邊的二簡字是什麼意思。

由於在社會上造成了很嚴重的使用混亂,
1978年4月,教育部撤回在教科書上試用二簡字的決定。
1978年7月,《人民日報》停止試用二簡字。
1978年9月,全國所有報刊雜誌停止試用二簡字。
從試用到停止使用,一年時間都不到。
然後,二簡字又重新被「不那麼缺胳膊少腿」的簡體字所替代。

後續的影響就是,漢字拉丁化的計劃被廢除了。

(雖然直到1986年6月才從政府條文角度廢除二簡字,但實際上由於用戶體驗太差,在1978年下半年後二簡字就被事實棄用了)


由寶麗來(Polaroid)公司推出的即時顯影攝像機:Polavision。

這是一台Polavision攝像機。寶麗來公司在1977年推出的產品。

先說說這台攝像機到底有多失敗:它可以說是寶麗來公司的轉折點,也是由於這台相機,讓公司創始人、靈魂人物Dr. Edwin Land被迫退休、結束了他對寶麗來公司數十年的統治。

上世紀七十年代正是寶麗來公司的全盛時代。在1972年SX-70面世之前,寶麗來對於攝影來說還只是中產階級的小玩物、攝影師的測光片、藝術家的好夥伴、以及柯達的小老弟——因為當時的撕拉片黏糊糊,濕嗒嗒,而且還會產生不少有毒廢棄物。中產階級們買來Land Camera(以發明者蘭德命名)往往只是拍拍圖個新鮮;攝影師買來則因為沒有底片可用來放大而不便於做專業攝影、反倒因為可以即時顯影而成為了觀察曝光參數結果的最直觀辦法;藝術家們和寶麗來已經形成了長期來的友好關係,更不用說還有安塞爾亞當斯和安迪沃霍爾他們背書了;至於柯達——柯達一直覺得「一切對攝影有益的東西最終都會讓柯達受益」,雖然他們後來也悄悄摸摸地在研究撕拉片。

(如同字面意思,撕拉片需要用戶手動撕開底片與正片部分;藥液常常需要很久才會幹,在幹掉之前表面常常是黏糊糊濕嗒嗒的,很容易粘灰,也不好收存。更不用說畫面此時也很脆弱、容易被刮傷了。圖自Beginner』s Guide to Polaroid: Part II (Peel-Apart Film) by Phil Shen - Japan Camera Hunter)

正是由於撕拉片藥水未乾的特性,當時的人們發明了一個動作:甩照片把照片甩干。

不管你信不信,直到今天人們都還在甩照片——每次我給陌生人拍完照,他們都無法剋制甩照片的衝動——在他們完全沒見過寶麗來的情況下。這個動作是如此深刻地印刻在每個人文化基因里,像是一種本能。

(著名的《生活》,1972年10月刊,蘭德博士和他的SX-70登上了封面)

然而在SX-70面試之後,一切都改變了。SX-70最大的革新在於它使用了所謂的「整片(integral film)」,這也是大多數人所熟知的「寶麗來拍立得」。

整片再也沒有黏糊糊濕嗒嗒的觸感,也不會產生一堆廢棄物,不用擔心拉壞牽引紙。很多人說SX-70是七十年代的iPhone。這麼說幾乎一點問題都沒有。當然,唯一的問題是,人們還是習慣甩照片,即使這毫無必要,而且其實會破壞掉畫面。不管是寶麗來,富士,還是後續的The Impossible Project,都不得不一再告誡用戶:「不要甩」(當然並沒有什麼卵用)。

(一位寶麗來愛好者穿著The Impossible Project推出的周邊T恤:「別像寶麗來那樣搖!」)

現在我們必須把話題拉回到Polavision上。Polavision到底是什麼?它其實是一種能夠即時顯影的錄像系統。就像其它的即時顯影設備一樣,拍攝完以後,用戶將會很快就能看到回放。聽上去真的相當厲害。

然而那時候已經是1977年了,市場上其它的競爭對手是Sony的Betamax(Beta格式)和JVC的VHS錄像帶……

在當時,Polavision是這樣的一款產品:(因為採用了多層彩色濾光片來產生色彩)感光度只有40ISO,等於說是只有大晴天才能拍;拍完以後還得放進自帶的顯示器來處理膠片、並提供回放——但這些都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Polavision在1977年賣675美元一台(大概相當於今天的2800美金一台,差不多夠你買一台頂配的Surface Pro 4,然後再買一台Xbox One S和一台Switch了……),並且一盒膠片只能拍三分鐘,還是無聲的……

於是Polavision毫無疑問地輸給了Betamax。1979年時走向了完蛋。

(Polavision的膠片技術後來被改進後用於生產寶麗來的即時顯影35mm膠片。顯影和效果可見這裡:寶麗來/PolaChrome 35mm Processor 膠捲)

至於蘭德博士,他由於這次失敗(他太過於堅持Polavision項目,花了整整十二年和據說五億美元),終於被公司給逼到退位。聽上去有點像他的粉絲喬布斯,只是蘭德那時候已經七十多歲了,而且他還繼續保留了兩年的研究部主任頭銜。

不管是Polavision的失敗,還是蘭德的退位,對寶麗來來說顯然都是不祥的徵兆。這家增長了多年的公司在後來陷入了嚴重的停頓,再也沒有什麼卓越的新發明產生。


全面放開「雙獨二胎」政策,兩年。
「單獨兩孩」政策,兩年。
江門禁狗令,9天。
重慶醫改,7天。
闖黃燈扣6分政策,5天。
A股熔斷機制,4天。
南京婚前房加名稅,3天。
河南春節「全省所有區域」禁放煙花,2天。
廣州分區限購政策,1天。
瀋陽零首付購房政策,半天。
………………………………
更新:雙獨二胎政策在部分地區實行不止兩年,在全國範圍內完全放開雙獨二胎是2011年~2013年。
2013年10月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實施「單獨兩孩」政策。2013年12月23日人大通過實行。
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確定實施「全面兩孩」政策,2016年1月1日正式全國實行。
…………………………3.10更新…………
市區煙花禁令全國各地都有,但河南省今年曾發布規定,全省所有區域,包括農村地區,春節期間一律不許放煙花。結果推行了4天被撤回。很多河南朋友回復說當地依然禁放煙花,要麼是在城區,要麼是當地政府寧嚴勿寬,省里「全面禁放」的政策真停了。可以搜一下相關新聞。


自定義機動車號牌。
短命的02式個性化牌照在發放10天即宣布夭折。
【以下百度到的】
按照公安部的規定,從2002年8月12日起北京、天津、杭州、深圳作為第一批試點城市,率先啟用2002式機動車號牌,這種新式號牌因為多了一位數,比正在使用的92式號牌在容量上整整大了100位。更重要的是,它採用了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數字的不同組合方式,群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編排車牌號了

不過由於選號的人很精明

出現了很多問題

比如有人選

SEX-001

CHN-001

等等

甚至有些還是一些國際上的商標

比如

IBM-007等等。問題太多,實行10天就被緊急叫停。


論裡面好多人居然說沒有tdscdma就沒有今天的4G,更沒有明天的5G,科普一下:


tdscdma和今天移動用的4G技術(TD-LTE)沒有半毛錢關係,這兩無論是核心技術,還是網路性能,根本就是不同的!根本就是不同的!根本就是不同的!(重要的話說三遍)


他們只是名字長得有點像而已!除了同樣採用TDD時分雙工模式,tdscdma和TD-LTE沒有任何繼承關係!

tdscdma坑爹不坑爹,你去找個移動的員工問問。。。看他打不打死你~說出來都是淚~

如果非要說tdscdma的貢獻,那就是tdscdma逼著中國移動不遺餘力的推動4G的部署,tdscdma從中國移動部署正式實驗商用網(2008)到4G部署實驗商用網(2013年),前後不過5年,現在tdscdma基本已經停止擴容,自生自滅狀態。

而GSM從1995年開建,到2015年才停止擴容,前後持續建設20年,兩者對比,好惡可見一斑。

-------------------------------------

就通信行業的

Td-scdma算不算?雖然它實際運作了幾年並把中國移動坑的不要不要的。但它從誕生之初,就存在傳播衰落較大,穿透能力差,難以做大範圍覆蓋 等根本性缺陷,與同期的WCDMA,cdma2K相比相去甚遠。

Wapi,純粹也是中國式創新的產物,僅僅是在安全協議上做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改動,就要求全國的筆記本、手機陪綁,導致那些年的手機都買水貨,最後還是不了了之,現在國內版本的還是有wapi的,但是誰用的?


ISDN,這個別的答案里說了,東西是個好東西,但生不逢時,在它之前56K貓活了好久,ISDN出來沒幾天,ADSL就大規模鋪開了

------------------------------------------

計算機行業

以前有過一種叫zip磁碟,想要取代軟碟機的,一個大概有100M,200M的容量,後來,也就沒有後來了。

90年代末的時候,還出現兩個玩意挺有意思,一個叫光碟清洗機,就是你把讀不出的光碟給它,它給你上面薄薄的磨掉一層,一張正常的光碟大概可以蘑個5,6次


還有一個叫光碟拷貝機,長這樣(現在很多企業應該還在用)

那會兒也挺流行,後來硬碟便宜的跟白菜一樣,這兩玩意也基本退出家用市場。

---------------------------------------

還有個電子小玩意,叫電子寵物機,港劇《創世紀》裡面羅嘉良還靠這個賺了第一桶金

前後流行了一年多,然後手機(老式的功能機)上也出現了類似的遊戲,於是迅速消失了。

-------------------------------------

下面這個東西,不能說發明出來就被淘汰,而是壓根兒逆向發明了一個產品,當然,當年還是很流行了一陣

移動PC,就是筆記本去掉電池,三大件全部換成台式機的

核心優勢是便宜,真便宜!

------------------------------------

另外我看很多答案里寫了BP機,問題是BP機前後流行了10多年了,在那個手機極貴,移動資費極高的年代裡發揮的作用可真不小。並且衍生出股票機等一大堆子產品,這顯然是一款極其成功的電子通訊設備啊。

小靈通同上,雖然和GSM相比小靈通技術是落後的,但它可以滿足基本通話需求且足夠便宜,質量比tdscdma強八條長安街,我之前在法國出差的時候,對方公司的員工電話就是小靈通,隨身帶著,只要不出園區,就肯定能找到人,很方便。


圓形戰艦

今天我們提到戰艦都會聯想到

哪怕是朱姆沃爾特略顯奇幻的外形

雙體艦和三體艦我們都是可以接受的

在19世紀下半葉的主流艦艇則都是長這個樣子的

而沙俄在19世紀70年代曾經建造過一型圓形的戰艦。這型戰艦號稱是世界上建造的最不尋常的戰艦,也有「有史以來建造的最丑戰艦」這一「美譽」。

俄羅斯最初計劃建造10艘圓盤戰艦,但在1871年僅有2艘戰艦開始建造。1871年12月17日,首艦「諾夫哥羅德」號開始建造,1873年5月21日才下水。下水後三天,「諾夫哥羅德」號進行了海試,證明航速可達到7節。負責艦艇製造的海軍少將波波夫向總部報告,圓盤戰艦的航速可達到俄羅斯海軍當時的近海防禦艦的速度,隨後安裝了火炮。火炮的射速為12~13分鐘/發,同樣達到了其它艦艇的開火速度。但是最大的問題是這條艦是圓的,所以當火炮射擊時,「諾夫哥羅德」號的艦體會旋轉。低速航行時,「諾夫哥羅德」號也會打轉。就是這條多項指標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戰艦,因為種種原因就稀里糊塗地進入俄羅斯海軍服役。

俄土戰爭期間,這2艘艦僅離開過港口3次,在海上待了4天。並未與土耳其海軍交過手。隨後的20幾年,這款外形奇葩的戰艦也均無參加實戰的機會,在港口平平淡淡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雖然「波波卡夫」後來為海軍愛好者提供了茶餘飯後的談資,但它們確實存在著不少缺點:首先是穩定性不好,不具備穿浪性能,只要浪高超過1米,圓形戰艦便開始如醉鬼般地顛簸和搖晃;其次是操縱性能不佳,受水流影響大,不適合在海上使用。從艦艇設計的角度來看,它們是不成功的。所以僅建造2艘後,圓形戰艦也如曇花一現般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漢字拼音化-國語羅馬字

當然不是這個,這是官話新約全書。是下面這個

國語羅馬字,全稱「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是清末民國時期漢字拼音化的一種,也是國家力量推廣的第一套漢字拉丁化方案。
1918年4月,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的文章,提出了「廢孔學」、「廢漢字」的主張。他說: 「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陳獨秀贊同:「然中國文字,既難傳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陳獨秀書信集》,新華出版社1987年版,第206—207、202頁。)
從1918年起,錢玄同先後在《新青年》發表了《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四卷四號)、《漢字革命之討論》(五卷五號)、《羅馬字與新青年》(五卷六號)等,繼續主張「漢字革命」。錢玄同主張採用文法簡賅、發音整齊、語根精良的人造語Esperanto(世界語)來代替漢文。這顯然是一種非常激進的言論,而且分不清語言和文字的區別。陳獨秀、胡適先後撰文回應。陳獨秀質疑錢玄同說:「僅廢中國文字乎,抑並廢中國言語乎?」他提出:「惟有先廢漢文,且存漢語,而改用羅馬字母書之。」胡適「極贊成」陳獨秀的辦法,認為:「凡事有個進行次序。我以為中國將來應有拼音的文字。但是文言中單音太多,決不能變成拼音文字。所以必須選用白話文字來代替文言的文字;然後把白話的文字變成拼音的文字。」這個意見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支持,一同倡導「國語羅馬字」,開始了「國語羅馬字」運動。
緊隨其後,一大批留過洋的知識分子,諸如蔡元培、黎錦熙、趙元任、林語堂、周辨明、許錫五等人,紛紛發表有關漢字拉丁化的文章,提出羅馬字拼音方案,掀起了「國語羅馬字運動」的浪潮。
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簡稱「國語統一會」)成立,由張一麐出任會長,吳敬恆(字稚暉)任副會長。會員有蔡元培、胡適、黎錦熙、錢玄同、趙元任、劉復(字半農)、沈兼士、林語堂、汪怡等172人,下設「漢字省體委員會」、「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審音委員會」、「國語辭典委員會」和「國語辭典編纂處」等機構。
同年,黎錦熙撰寫了《國語學講義》,最早提出確定現代漢語的語音、辭彙、語法諸標準。
1923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會」出版了《國語月刊》一卷七期「漢字改革號」特刊,錢玄同、黎錦熙、胡適、蔡元培、趙元任、傅斯年等人分別發表文章,以對封建文化和教育的批判和反思的觀點,或贊同廢除漢字、採用新拼音文字,或贊同簡化漢字。其中,趙元任的《國語羅馬字的研究》,提出了制訂國語羅馬字的25條原則和一個國語羅馬字方案的草稿。錢玄同、周辨明、林語堂、許錫五等也都提出了各自的羅馬字拼音方案。
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召開第五次年會,錢玄同、黎錦熙等向大會提出組織「國語羅馬字委員會」的議案,以「定一種正確使用的『國語羅馬字』來」。大會最後通過了該議案,並指定錢玄同、黎錦熙、趙元任、周辨明、林玉堂(語堂)、汪怡等11人為委員,同時提出「將羅馬字母作為國音字母第二式」。
1925年,劉半農從法國學成歸來,在京(北平)發起組織了「數人會」,討論語言音韻,成員還有趙元任、錢玄同、黎錦熙、林語堂、汪怡五人。至1926年,「數人會」通過了一份《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由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作非正式公布。公告中說:「定此《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與《注音字母》兩兩對照,以為國音推行之助。」
1928年,北伐成功,國民政府遷都南京,教育部改稱大學院,蔡元培出任院長。9月,大學院正式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
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國音常用字彙》,用注音字母和國語羅馬字兩式對照。
由於國語羅馬字拼寫規則複雜難學,妨礙了其普及和傳播,1934年以後,短命的國語羅馬字的推行就走向了低潮,逐漸被人遺忘,代之而起的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而拉丁化新文字也在1958年壽終正寢。

我們應該怎麼看待文字改革的這段歷史?我認為新中國第一任文化部部長茅盾的話可以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文字機械化,我是雙手贊成的,但此事亦不簡單,個人用拼音字母的打字機做筆記等等,其事易為,倘要推廣到社會上,比方說,公文、報章用拼音字母,則恐怕要很長時期的準備,或者要到我們子孫的手裡才可以試行。而且我又有這樣的設想:也許五十年後,由於科學進步,電子打字機普遍了,漢字不再是機械化的障礙,而由於教學法的改進,認為漢字也不像現在那樣費時,那麼,『輿論』也許又變了方向,以為保存數千年的民族文字(漢字)是必要的了。」
1975年,王選主持研製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被公認為是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中國印刷技術的第二次革命,王選也被譽為當代「畢昇」。


更新:

補充幾個關於行政區劃方面的:


「行政區」,這裡指的是曾經的一級行政區,也被叫做「軍政大區」或「大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將全國分為6個「大區」, 1952年,撤銷中央人民政府華北事務部,設立政務院華北行政委員會。並將原來的大行政區改稱為行政委員會。 1954年,撤銷6大行政委員會,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單位變為省。 到這裡,「大區」存在不到五年就退出歷史舞台,在行政區劃歷史上應該算極其短命的行政區類別,也算符合題目定義了。


「省縣直轄」。在清朝末年,知識份子反思中國落後原因時,有一些學者認為是因為滿清行政區劃層級太多,導致效率低下。雖然現在看這個說法很幼稚,但當時滿清政府確實效率極其低下,官府層層盤剝甚是嚴重,所以感性得看少一級官員盤剝可能民眾還輕鬆點。於是,清朝倒台後,北洋政府在最初計劃一口氣把「府、州、廳」全部廢除,省直管縣,縣下無政府,全國兩級制,實現「省縣直轄」構想。雖然當時的人口遠不如今天多,但是當時的交通、通訊遠遠不如今日。所以,北洋政府在現實面前只能設置「道」作為省縣之間的行政層級。相比於誠實的北洋政府,南京政府就比較虛偽了。 1928年北伐後,國民政府廢除了道,要求所有省直接管理所有縣。但實際上根本管不過來,正如上次「曇花一現的省縣直轄」一樣。,南京政府不得不巧立名目,打著「派出機構」的旗號另外設立了專署,即「行政督察區」作為省縣之間的行政區。而新中國成立後,宣布將層級定為「省縣鄉」三級,這可能是由於我黨長期只控制農村,所以縣下開始設置行政區,對縣以上則存在太多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想法。於是,這個條文剛寫進憲法,各地就開始設立專區(後改稱地區行政公署)作為省與縣之間的行政區;並在憲法里允許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管轄縣和區,開啟了「市管縣」先河。至此,省縣直轄第三次破產。


(新)洪江市。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將洪江市與黔陽縣合併,成立新的洪江市,並由地級懷化市代管。當時的老洪江市,下轄四個街道和三個鄉,面積216平方千米,人口9萬人。黔陽縣下轄七個鎮十八個鄉,面積2161平方千米,人口40萬人。新洪江市政府設在黔城鎮,該鎮由原屬黔陽縣的老黔城鎮和原屬老洪江市的黔城鄉合併而來。在縣市合併後,老洪江市的民眾在人事安排、財政調撥以及獎金分配等一系列攸關自己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感覺受到了新洪江市也就是老黔陽縣的歧視性對待,從而逐漸蘊積了反感。尤其是在合併的次年即1998年,新洪江市政府就決定將老洪江市的四街三鄉合併為一個雄溪鎮,此舉引發老洪江民眾的強烈不滿,在1999年初雄溪鎮掛牌的當日,終於爆發了暴力抗爭,震驚全國,被稱為「洪江事件」。在此後的幾個月內,由於民眾的抗爭不斷,使雄溪鎮政府始終無法成立。該事件最終由湖南省政府出面,以大幅度撤換新洪江市的官員,並成立直屬於懷化市的洪江管理區而得以了結。作為準市轄區建制的「洪江區」至今未獲國務院批准。成為了首例政府默認存在的黑區,也開了各地政府私自設立等同於市轄區但自稱「管理區」的設黑區先河。


-----------------------------------------------------------------------------------------------------------

三峽省。為解決統一管理三峽與三峽庫區移民問題,並減輕四川、湖北兩省對邊界地區對管理壓力,在當時曾經研究討論過設立三峽省。

籌備小組基本成型,規劃則是將川東、鄂西合併建省,當時幾乎只差對外宣布。但是據稱就在即將執行的時候,基層上報文件稱當地經濟十分困難,民眾扶貧壓力巨大,恐難養活一個省政府。

而由於四川與湖北在「讓哪個地區分家」問題上撕逼不斷,中央立即叫停設省。並改為籌備建立「重慶直轄市」。今天的重慶市由此而來。


唉,這個問題彷彿為我設置的。
我爺爺在90年代退休後一直在從事小發明,其中有個項目叫「可搖頭式吊扇」,就是以前學生宿舍裡面的那種擺頭式吊扇。也確實拿到了國家專利,投入生產了一點點。
然而沒多久,空調這個跨時代產品正式進入中國普通家庭。
其實我爺爺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家裡還保留著他與華羅庚先生討論數學問題的親筆信。他的發明是很好,但是缺乏了一點預見性。
我想我爺爺了。


沒人說這個啊??裕興電腦VCD,學習上網加遊戲,當時我媽想買個冰箱,我爸要買這個,我爸贏了,怎麼上網?不知道從來沒上過,當遊戲機在用,手柄都要扣漏了,現在還在我家柜子里落灰……

圖片來源於網路


回天魚雷。

今年初去日本靖國神社參觀,在游就館看到的一個特大號魚雷,有多大呢?往裡頭裝個人沒問題!
這個魚雷是神風特工隊最後瘋狂的縮影,這種武器用的戰術完全是一命換一艦的打法,董存瑞炸碉堡那也是迫不得已,因為任何武器的開發絕不會把人命當成一種耗材使用。

日本做到了,無論是飛機,還是魚雷。

我看到的時候心驚膽戰,我們到底用了多大的代價才把這樣的軍隊死死的拖住了八年?!

以上圖片源於網路,侵權刪除。
感謝評論區網友指正,已更換圖片。

這張圖已獲拍攝人授權。

補充一句,當看到這個館時已經過了閉館時間了,雖然工作人員沒有催促,但是也不像開始那麼仔細了,回去的時候同伴說起,我就記得這個傢伙特別特別大,我還以為是一個特大號的炸彈。現在想想。仍然有些膽寒。

以下內容摘抄自百度百科。
回天魚雷由特殊潛航艇的乘員黑木博司大尉,仁科關夫中尉於 1943年(昭和18年)構想,1944年(昭和19年)8月正式被採用為兵器。同年9月于山口縣大津島的基地實際開發。由水面艦用的匿跡魚雷(九三式魚雷)改造。完成的「回天」直徑1米,魚雷內部可裝載乘員1名,乘員可由小型潛望鏡確認敵艦的位置與操縱魚雷,目的為增加對敵艦的命中率。「回天」所裝載的炸藥量比一般魚雷多3倍。完成後,黑木大尉自身搭乘回天於黑髪島海域訓練時因事故死亡(後升為少佐)。
(回天魚雷操縱困難,至終戰為止接受過回天操縱訓練的海軍兵學校、海軍機關學校、予科練、予備學生共1,375人,出擊與戰死者實際僅有106人。戰果亦不大。)
上面這一段表述戰果不大,在其他的文章中表述還是很有威脅力的,並且造成了較大的損失,具體由網友自行判斷吧,摘錄如下:
1945年4月27日,美國30多艘運輸船組成的一支船隊,在4艘驅逐艦、2艘巡洋艦的護衛下運送一批補給到菲律賓,途經印度洋東海面時,不幸被日潛艇發現了,在接近船隊7000米的地方,日潛艇發射了4枚「回天」魚雷,約12分鐘後,船隊中間騰起衝天火焰和高大水柱,3枚「回天」魚雷準確命中目標,一舉擊沉3艘萬噸級運輸船,慶幸的是,另一枚「回天」魚雷因機器故障在距目標500米處突然熄火,美潛水員事後將其撈起後,發現裡面的日本蛙人已服毒自殺。5月2日,日軍潛艇故伎重演,在同一海域又發射了2枚「回天」魚雷,擊沉、重創美驅逐艦各一艘。
日本「回天」自殺性潛艇攻擊命中率幾乎是100%,據美太平洋海軍艦隊統計,在停戰前的3個月里,日本「回天」魚雷共擊沉美軍運輸船隻15艘(多為萬噸級巨輪)、巡洋艦2艘、驅逐艦5艘、水上飛機母艦1艘、不明艦種6艘,合計共29艘。
據戰後從日本海軍部繳獲的材料顯示,日本曾經在我國台灣高雄壽山腳下的海軍基地大量生產這種自殺性的魚雷攻擊潛艇。由於種種原因,早期只生產了50艘左右,但這已對美軍艦隊造成了極大威脅。日本本想繼續擴大「回天」魚雷的生產,計劃在台灣防衛戰役中發揮作用,與美海軍共同「玉碎」,但是美軍適時調整了作戰計劃,以「躍島進攻」代替「逐島作戰」,跨越台灣直取沖繩,再逼東京,從而使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陰謀未能得逞,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軍部被迫放棄了「回天」的生產計劃。日本和世界人民也因此避免了一場更大的海上浩劫!


推薦閱讀:

「中華民族」這個概念自產生到當今的歷史是怎樣的?
西方文化優於東方文化嗎?
這個世界上,有哪些「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例子?
有哪些前半生榮耀後半生潦倒的真實人物?
有哪些被刻意刪減的「名人名言」?

TAG:歷史 | 發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