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歐洲政治領袖如此熱衷於歐洲一體化?此理想現在是否遭到重大挑戰?
英國脫歐成功之後,歐盟是否會分崩離析?
1.29更新,感謝 Mr.@佟浩功的指正,下面政治光譜中無政府主義應該是屬於無政府主義中的集體無政府主義,但是無政府主義在政治光譜中分類廣泛,所以在這裡把無政府主義放在左翼是不科學的。
————————————————————————————分割線
試著做一個長回答
首先,@talich桑的回答很完善,基本上已經把歐洲一體化的問題說清楚了,但是我不同意「歐洲領袖都熱衷於政治一體化」的看法,而是不同政黨領袖之間對於歐洲一體化有鮮明的區別,總體來說左翼政黨相對抵制一體化而右翼政黨支持一體化。當然這並不是 @talich回答的不好,是問題的設置容易讓人回答的時候出現的誤區。
至於為什麼左翼相較於右翼更抵制一體化,首先引進政治光譜(politic spectrum)的概念
從圖中可以看到,意識形態偏左的政黨更強調社會主義思想,對於公眾福利以及就業率相對看重,這就更要求政府作用,與歐洲一體化所要求的,政府弱化,市場強化相違背,所以左翼政黨相對而言更反對。
但這一論點並不是絕對的,尤其在英國身上體現的更明顯,從最初的1957年歐洲共同體開始,英國人就對歐洲統一這個話題充滿了懷疑的眼光,小商品業者害怕價格更低廉的產品衝擊,漁民不希望豐饒的英國漁區向歐洲開放,工人害怕「波蘭水管工」來搶走自己的就業機會。除了英國以外,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的政黨傾向影響歐洲統一進程都較為明顯。(法國直到薩科齊執政之前都是歐洲統一的堅決擁護者,主要是因為在第五共和國草創初期戴高樂的保守派政府對於推進歐洲統一的巨大貢獻並使法國在經濟上的急速增長使法國民眾情感上相信歐洲一體化對於國家來說是有好處的,薩科齊政府時期雖然是中間偏右的人民運動聯盟執政,但是由於當時處於新一輪的歐盟東擴,法國害怕隨著東擴德國逐漸由於地緣原因逐漸成為歐盟最強音而體現了一定程度的「離歐親美」趨勢,但是實際上還是真正的歐盟核心力量,反而是社會黨的奧朗德上台之後由於金融危機等問題,法國可能會在歐洲事務中扮演一個「不情願的領導者」的角色)
其次是第二個問題,我個人認為之前對於歐盟的前景預測過於樂觀了。
我認為對於希望維持歐盟一體化的人而言,相比於各個國家之間不同的經濟實力以及文化差異造成的對於歐盟的離心力還不及歐盟各個成員國,尤其是西歐各國國內分離主義傾向。
具體例子太明顯了,西班牙內部加泰羅尼亞對於中央政府的分離主義傾向,巴斯克分裂勢力;蘇格蘭今年還要獨立公投呢。
德國國內自二戰後就推行的是強勢的地方聯邦制,主要是為了防止一個專制的中央政府的再度出現,從德國的稅收制度可見,個人和企業所得稅在柏林和州之間以相同的42.5%共享,地方政府獲得15%的份額,各個天主教州和新教州之間本身的矛盾就不小。89年之後加入的東德五州(梅克倫堡-波拉美尼亞、勃蘭登堡、圖靈根、薩克森-安哈爾特、薩克森)對於過去西德各州的財政壓力本身就已經夠大了,再讓他們拿錢出來資助希臘人,亞塞拜然人,義大利人,西班牙人其實真的挺痛苦的。
不僅僅是地方分離主義勢力,種族成分的複雜化也是西歐各國的一大痛苦,目前法國有500~600萬(占人口9%)的穆斯林移民,本來種族問題就已經很嚴重了,而在9.11之後全球反恐的大背景之下法國穆斯林的生存狀態不能說每況愈下但是也確實更不如以前了。
德國現在有330萬穆斯林,其中270萬土耳其人,很多人已經在德國國內形成了比較獨立的社區。極左政黨(新納粹等)在德國國內有一定比例的支持者是有群眾基礎的。(每年大概3%左右的選票,雖然由於德國的政治制度不可能獲得席位,但是很能說明問題)
英國的話,前兩年托特納姆區的turmoil已經很說明問題了,還不提國內為數眾多的巴基斯坦人後裔呢。
最矛盾的是隨著生育率持續的低水平,引進外國勞工對於這些國家來說又是必須的,實在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我認為對歐洲(主要是西歐)國家來說有太多比歐洲一體化更該操心的事了,而這些事都很有可能延緩歐洲一體化的進程,而且對於延緩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影響會比我們預想的要多得多。
第一次在知乎做長回答,說的不好的地方請見諒,另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國家的常識》。
這個問題我居然答了有一個月,本來一個簡單的回答給我扯了又扯變成這麼個怪物。如果你不想讀的話就只看下面這句話好了。
簡單的說,歐洲政治領袖們熱衷於歐洲一體化,可以看成是政治家們對於後民族國家(post nation-state)時代世界格局的一種積極探索。
下面是把上面的轉圈多說幾遍:
正如已經回答的人所言,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歷史背景去看,會有不同的理解。
我的理解是要放在整個歐洲大歷史的背景下。
基本上歐洲發展的這幾百年過程,就是從三十年戰爭結束時 1648 年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開始的這些年,是所謂的民族國家時代。就是說,在國際事務上的最高獨立單位,是國家。
歐洲這些年,造就了不少強大的民族國家,可問題也是明顯的,就是國家的競爭意識太強,結果就是,每隔幾年,幾十年,就互相屠一次。
這樣勞民傷財不說,對經濟發展也不好。國家體制建設,經濟投資和貿易,都會被約束在本國,也都會被國防這個大目標給圈住。比如,通信行業,當然要國家壟斷。電視剛出現時,在法國是由情報部管的。法國人去投資俄國修鐵路,也是因為俄國是戰略盟友,鐵路修好了可以運兵打仗。德國心理學家 Adler 則這樣評說德國的教育制度:「這些學校都是遵照政府的政策設立的;當時政府的目的都在於培養出順從的大眾,訓練他們維護上層社會的利益,並能夠隨時當兵作戰。」
這樣下來,歐洲這幾百個國家慢慢變成幾十個國家,而且衝突越來越大,只要有兩個主要國家參與,就會對整個地區的政治經濟造成巨大破壞。這種競爭在上個世紀上半頁,達到了頂點:來了兩次世界大戰。
大家估計都知道,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以民族國家作為國際事務的最高單位,是個很不穩定,對局部和全球政治經濟發展都風險很大的玩法。
戰後這幾十年,就出現了種種建立後民族國家世界格局的探索。
對於歐洲來說,改變的第一步,就是不能再打仗了。不打仗的第一步,當然就是經濟開放。經濟趨向一體,在共同繁榮的基礎上,出現打仗這種自殘行為的可能就少多了。
而且,這種對超越國家的國際關係的探索,不只限於歐洲。
最典型的,就是國聯和聯合國。事實證明,它們基本是個擺設。
一個比較實際的,是各種區域性的經濟和政治組織。尤其是在關貿協定多哈輪之後,各國開始意識到全球化的解決方案一時不可得,所以開始試探區域性的經濟一體化。
這些都是國家主導的。也有非國家主導的。
比如,大型跨國企業的出現,讓有些人認為將來的世界,是企業主導的了。另一方面,大量 NGO 組織出現了,並在很多國際事務上開始出風頭。
這些超越國境的組織的出現,全球一體化的經濟活動,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比如,現在世界上一年資本流動總量是貿易總額的十倍以上。就是說,國家雖然還能控制貿易進出口,但對於大規模的資本流動,其實是越來越無能為力了。來一個金融風暴,稍微小一點的國家就會抗不住。
結果呢,假如世界是一齣戲,以前國家是這齣戲的編劇,現在有點成了念台詞的演員,說錯了詞,還要被人教訓。
現在來說第二個問題。
歐洲一體化作為一種探索,遇到問題是不出意外的。
首先看一下大方面,歐洲一體化進行到了什麼程度。
如果單從避免歐洲內戰,加強各國內部聯繫,共同富裕來說,是很成功的。歐洲經濟一體化可以說是很難逆轉了,歐洲的概念已經有了。
但是如果說向內,歐洲一體化已經上路,前途光明的話,對外,歐洲的未來卻絲毫不明朗。簡單的說,現在的歐洲,看不出有任何的一致的對外政?,如果有的話,更不知如何去實踐,如何去保證。
比如,現在西歐諸國的常備軍數量少得可忴,比利時的平均現役士兵年齡好像是 40 歲。德國的全部兵力加起來,連後勤,也不過 10 萬。這可是德國啊。別說什麼大事了,出個地區衝突都搞不定的。
事實上,這種事已經發生過了:科索沃。這事算歐洲自己的問題吧。出了後歐洲讓美國靠邊站,美國人高興的站一邊去了,結果幾年過去,歐洲維和部隊就是個擺設,事情越搞越糟。美國實在看不下去了,出手了,事情結了。
所以歐洲的這種成功,是建立在美國在歐洲的軍事存在上的。一但美國選擇回歸孤立主義,歐洲是否能應對外部危機,內部平衡如何保持,還是一個未知數。至少要目前,歐洲還能依賴美國,走在自己想走的內部經濟一體化的道路上。
經濟一體化一般來說,是兩個方向,一個是橫向的,就是擴展開來,增加更多的國家,一個是縱向的,經濟一體化後必然有政治一體化的趨勢。
現在的情況是,在這兩個問題上,好像遇到了相當的阻力,甚至可能有倒退的危險。
比如在收進其它國家上。收進新的國家是有成本的,歐盟需要對新國家進行財政補貼,提升這些國家的經濟水平。雖然說從長遠看對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好處,但短時間內收進這麼多國家,說白了,就是讓德國去補貼它們,德國再富,也不能這麼一個個的撐下去啊。而且,像土耳其這樣的國家如果進入,勞工在歐洲完全自由流動,會產生什麼樣的文化和經濟衝擊,大家也不很確定。
而在縱向的整合上,出的問題一個是歐盟憲法的失利,一個就是這幾年的歐債危機了。
說白了就是,主權國家一方面要一體化,一方面又不想放棄自己的權力。這其實是問題的關鍵。
因為,正如開題所言,歐洲一體化是歐洲政治家對後民族國家時代的一種追求,但這種追求,又是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位進行的。這在本質上,是有矛盾的,是向心力和離心力的對撞。
出現這情況,也如前面所言,一點都不奇怪。之所以讓人大吃一驚,鬧得像個危機一樣,是因為大家都無視了離心力的存在,過於強調了向力心的必然。
但是,向心力和離心力是同在的。
就向心力吧。你看那些殖民地國家,比如非洲,經濟上是沿海岸線南北向劃開的,但因為殖民的需要,國境則是從海港向內陸延伸,呈東西向的。結果就是,非洲國家不可避免的,是由大量完全沒有相似性的部落組成的。但是,非洲各國獨立幾十年了,各國基本還是延續殖民地時划下的國界,少有任何的分裂。
這就是向心力的存在。因為他們知道,你一旦分裂出去,就直接面對周圍的諸多大國,結果很有可能是,被人吞併。同理可知美國的各殖民地在獨立後為什麼要組成一個國家。
歐洲也是如此,只是這幾年,好像這力量特別大,所以走得也快一點。想來還是和世界格局變化有關。我能想到的主要的幾個:
最直接的當然是蘇聯解體。一下子出現了一堆東歐國家。一方面歐盟需要這些國家,因為誰也不知道俄羅斯會多快的恢復,所以需要把這些國家納入歐洲來作為屏障。一方面這些東歐國家也希望有西歐的資金和政治支持。
一方面,也是世界形式。一些新的大國在迅速出現。比如中國和印度。這些國家的崛起,對周圍小國的壓力,是很明顯的。很大程度上,直接造成了 97 年的東南亞經濟危機。
還有就是在世貿組織多哈回合後,世界各地開始出現區域性的經合組織,反過來讓歐洲也加快了一體化的腳步。
但是,離心力不會因為向心力的加強而消失。
比如,英國都已經幾百年的老國了,英格蘭/蘇格蘭的分野依然存在,還很強烈。加拿大兩百年了,可魁北克還是要獨立。這些都是文明國家了,都己經一體化幾百年了,離心力依然強大。所以指望用一體化帶來的經濟上的好處來抑制離心力,平穩的完成一體化過程,是不切實際的。
而且,離心力和向心力是相對的。離心力的出現和爆發,很多時候的因為向心力的存在。比如當年德州要從墨西哥分出來,就是因為美國的向心力。
而東歐諸國在蘇聯倒下後紛紛出逃,甚至自己繼續分裂,比如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家,也是因為它們看到了有歐盟這樣一個更高層面上的政治架構的存在。
現在歐洲一體化有些停滯,就是向心力和離心力的矛盾。而歐洲會不會把一體化向更深層次進行下去,取決於在一體化的大架構下,是否能產生合理的權力分置方案,能有效的為上面所說的各政治經濟文化單元找到合理的權力平衡。
這個,誰也不會有方便的解決方案。因為沒有人願意交出既有的權力,誰都知道,有些東西交出來容易,想拿回來就難了,尤其是對於歐洲一體化的主角,各個主權國家來說。
但是,也不是說沒有希望。
已經說過,離心力可以由向心力催生出來。因為有了歐盟的存在,歐洲內部其實也能看到離心力的出現。比如,比利時的南北分裂,就前所未有的強,一個國家居然可以有幾百天沒有政府,這完全是因為歐盟的有效存在,經濟一體化的結果。否則沒有一個國家會放任這種情況出現。而正是這種離心力,有效的削弱了國家政權的力量,其實可以反過來促進一體化的進行。
只是,這種變化,在歐洲各個國家裡的發展是不同的,也必定是個長期的過程。將來如何進行,是否能被有遠見有能力的政治家利用,都是個未知數。我們只能靜觀其變了。
----
我的另一個參考答案:
為什麼當代中日韓之間關係緊張,而歐洲各國卻能團結在一起? - talich 的回答
歐洲政治領袖熱衷一體化即是歐洲歷史演進的必然產物,也是現實政治進程的無奈選擇。從歷史上來看,正是歐盟的出現使得歐洲在二戰以後還能在國際上保有強大的影響力,當然任何一個組織都涉及誰當頭的問題,這個也是目前歐盟面臨的一個首要問題,英國想來奉行保守的外交政策,甚至在過往的歷史中自認為是歐洲大陸以外利益攫取者,旁觀者。目前是德國更為主動,但真的會上演好萊塢里一個混世惡魔改過自新後再來拯救世界的橋段嗎?
感覺要我來回答這個還是有點力不從心,不過我還是盡量的將我所想到的與你分享一下吧。
歐洲的一體化大致應該是從二戰之後開始的,而歐洲的一體化緣由不外乎也就是增加他們手裡所握有的籌碼,因為他們知道,單體的他們或許永遠也沒有他們聯合起來所能獲得的利益巨大。
1950年,舒曼計劃——法德煤炭與鋼鐵生產聯合管理,這應該是歐洲一體化的先驅,在這之後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六國共同簽訂了《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這樣便使得歐洲最具能量的一些國家將最為重要的資源聯合在了一起,這帶給他們的利益無疑是巨大的,嘗到了甜頭的他們終於開始在其他的領域也逐步的走到了一起,直到後面的政治、軍事、經濟的全面一體,也就是所謂的歐盟,歐元!
歐洲一體化的最直接促進原因很可能就是二戰之後美與俄之間的冷戰,我並不覺得當時的冷戰單單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參與,歐盟也在暗地裡下力氣,或許帶著一點逼迫的味道吧,要對抗猛虎,你首先得有對抗猛虎的力量,一個人不夠,那麼十個,二十個呢?這應該就是他們曾經的核心思想吧。
試想,倘若沒有歐盟的存在,那麼世界的格局會是如何?
一超多強?
不,不會的,即使是法國與德國,對於這個「強」字,他們也是很難擔當的,或許德法的工業基礎並不落後,但是整體上的比較他們終歸是要落後一些的,他們要抵抗那些真正擁有強大力量的國度終究還是有些力不從心的,這就更無需彈起歐盟中其他的一些更加弱小的一些國家了。
先天的不足,與外來對抗力量的強大促使歐盟的一體化。
至於這個理想是否遭遇挑戰,我覺得挑戰的確已經存在,但是之後的路還難說。
這便要從此次的金融危機談起。
金融危機的大範圍蔓延使得整個歐盟區以及歐元都遭受了巨大的打擊,現如今,義大利和希臘的巨大債務危機正在構築瓦解歐洲一體化的條件,義大利與希臘的高負債拉低了整個歐盟的經濟,也使得歐盟經濟的復甦更加困難,無疑有些雪上加霜的味道,現在有一種言論,便是讓歐盟排擠掉希臘和義大利,自己療傷,完善體制之後再講這兩個國家納入,毫無疑問,這對於歐洲一體化便是一個巨大的衝擊,或者說挑戰吧,因為他們現在終歸還是沒有這麼做,至於做不做,那是後話了。
誠然,將這兩個國家排擠出歐盟,對於歐盟短期經濟的復甦等等都是有利的,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無疑就是在為歐盟的瓦解掘墳,試想,歐盟一體化的精神什麼?
團結起來,共同發展,一起謀求利益,但是在這危急的關頭將拖油瓶排擠掉,這是否有違這種精神呢?被排擠掉的這兩個國家,國內民眾會怎麼想?
有的人會講,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之後只要還存在共同的利益空間,那麼他們的聯合依然會進行,但是不忘了一點,對於這一代的某些人來講,這會是恥辱,會被寫入歷史的恥辱,我想只要歐盟作出了這樣的選擇,下一次的聯合必將更加艱難,而惡性循環總是更容易鑄就,總有一天,當誠信與相互幫扶的精神完全不再,那麼歐洲一體化也將永遠成為歷史!
1、文化:
歐洲聯盟的形式不是二戰以後才出現的,歷史上的漢薩同盟、萊茵同盟都是先例。
2、軍事:
兩次世界大戰,把歐洲打怕了。
去看看法國的凡爾賽紀念館,看看色當戰役,戰事慘烈,就會明白歐洲一定全力制止再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搜索一下:凡爾登 死亡山谷。
戰爭中遭到活埋的法國士兵:
在上圖的紀念碑的兩邊的「平房」裡面,繞到後面,每個玻璃下面的地下室,都是一堆一堆的戰士的白骨,無名戰士的白骨......
3、經濟:
1)、煤和鐵。在法國和德國的交界處,兩次世界大戰都在這裡打響,經濟利益的爭奪巨大。
歐洲四大煤礦之一在德國的魯爾區,歐洲四大鐵礦之一在法國的洛林。煤和鐵是工業時代的象徵,法國和德國任何一方征服了另外一方,就可獨霸歐洲經濟。
順便說一句,英國同時擁有歐洲四大煤礦和四大鐵礦之一,所以英國有底氣不和歐洲玩......
二戰以後,歐洲痛定思痛,歐洲的聯合先從「煤鐵聯營」開始,大家都利益綁在一起,至少確保不會再發生大戰。
2)、老百姓的生活已經不能承受回到過去了。法國人德國人開車去盧森堡和瑞士偷偷找銀行存款;瑞士人去邊境城市吃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些都是歐洲人生活的一部分了。
4、歐盟這個龐然大物的好處:
1)5億人口,組成了高素質勞動力市場、高凈值消費市場。
2)歐洲標準,橫行世界。從汽油的標號就能看出。誰擁有了標準,誰就擁有了號令天下的本錢。電動汽車的標準,早早就由歐洲制定出來了。
3)歐盟看誰不順眼,就制裁。美國微軟、韓國三星等,都曾著道。
歐盟分開了,就像英格蘭和蘇格蘭分裂,都變成了蕞爾小國,微不足道。
所以越是歐洲的國家級政治家,對於歐盟越是熱心。
越是歐洲的小國,例如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越是對於歐盟越熱心。
法國和德國的聯合關係,是歐盟的基石。
歐盟分裂最大的風險:
1、歐債危機如果繼續惡化,歐盟統一的成本過於巨大,援助其他國家的花費過大。其中法國的經濟似乎開始惡化,這對於歐盟不是好兆頭。
2、極右勢力的政治上升。一般來說,極右勢力對於歐盟的態度基本都是反對的。極右勢力的政治上升,不僅僅是因為經濟,還有對於外來移民的不滿等等因素。
3、歐洲內部避稅中心國家的存在,影響統一歐盟的經濟運轉。當然,在歐債危機的發展中,傳統避稅中心國家也做出了很大的讓步。
(我在《歐洲投資實用手冊》裡面有詳細的論述,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嗚哇。。。這種題邀請我回答實在是逼我跳黃河。。。
強烈建議關注本題目的各位去重新看一下英國連續劇《是,大臣》的第一季。
其中對於歐共體、歐洲一體化、英國對歐洲一體化的政治態度都有非常精妙的犀利闡述。
為什麼歐洲政治領袖如此熱衷於推行一體化?
個人:
歐洲本土有很多專門為政治家提供的獎項來表彰他們為推進歐洲一體化所做的貢獻,這些獎項是給個人的,獎金很高。他們為什麼不這麼做?推進歐洲一體化對他們個人沒有損失,只有進項。而且,一個對歐洲一體化做出過所謂貢獻的政治家,退休或者下台之後可以在歐盟範圍內尋求新的職位。
政治:
歐洲一體化為歐洲諸國提供了一個可以隨時隨意在「就事論事」這個大幌子下麵糰結一個打一個貶低一個出賣一個的場所。英國可以隨時跟德國合作在某一個問題上針對法國,或者反過頭來跟法國合作笑話德國。而不需要像歷史上很多尖銳的時刻需要兩國簽署長期協議或者貢獻某個王公貴族。
對於其中的一個國家來說,這種離間的獨立的而又可以在具體事件上突然團結起來的團伙是再好用不過的了。
而除了外交手腕上的有利因素之外,他們對各自國內的政治統治也由於歐共體的存在而達到了非民主的簡便。某些可能需要拿到議會甚至進行全民公決的事情,在歐共體會議上就可以決斷。(沒有真正的政治家不希望獨裁)
歐洲一體化是否是個理想?我無法確定。
但現在暴露的問題確實很多,他們當初只想形成合力盡量掩埋或者擯棄之間的根本性分歧,卻沒有對可能出現的最糟糕的狀況進行很好的預估和防範。
貨幣問題、負債問題、福利問題。
歐洲很多國家消費水準、物價、工資、福利差太多。一體化帶來的人口流動等問題最後沒有形成很好的效果,反而歐洲水平都不怎麼樣了。
開始是五國貿易同盟,法國搞的,還是老一套。
決定性的一步是納入德國。
說白了是進入世界體系資料片了,舊有的矛盾讓位於中美蘇的挑戰。
也就是說,蘇聯解體之前的歐洲同盟是非常靠譜的政治組織,依託美國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抗蘇聯的壓力,從上到下一片和諧。
問題是蘇聯死了。
蘇聯死了之後的歐盟需要一個敵人,但是這個敵人到現在為止都沒有出現,歐盟的迷茫正是從冷戰結束開始的。
經濟上的對手顯然是美國,但是美國在歐洲有駐軍,以及其他領域的廣泛影響力,在戰後恢復的階段,美國出了大力,但是目前美國反而阻礙了歐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他們在很多領域都存在同質化競爭。
軍事上的對手仍然是俄羅斯,但是拋棄了紅色意識形態後的俄羅斯完全陷入了自顧不暇的狀態,換句話講,身為信仰集團領袖的蘇聯在法理上可以隨時對資本主義國家發動進攻,但是民族主義俄羅斯卻不具備這個法例,他受到主權不可侵犯這一舊時代國際法的約束。所以俄羅斯已經不再能夠從精神上令歐洲團結。
那麼能夠繼續維繫歐洲團結的就是歐洲在意識形態,生活質量,政治結構上的優越性了——即歐盟就等於文化多元,高福利,民主,自由。而事實上這些優點進一步造成了歐洲經濟的疲軟並傷害到其道統本身。
結論是:熱衷於推行一體化,反而是出於失去敵人的恐懼感。一體化的重點放在東歐前華約國家,出發點不言而喻。這其實是以攻為守的戰略,必須為歐盟的存在尋找下一個理由。而擴張正好是說明歐盟活力的方式。
至於目前的困難,同樣是由於歐盟道統的虛無化。如果按照原始的法國等六國盟約,希臘不可能有資格進入歐盟,但是早期的經濟繁榮一體化標準已經崩塌,並讓位於政治上的考慮。這個聯盟持續的時間越久,成員國之間就越會發現彼此之間的差異和不同點。
做飯,遁。。在法國上政治經濟課的時候老師有聊過這個問題,他的看法是:歐洲人,尤其是法國和德國人有大歐洲的夢想。之前是武力的形式,從歐洲煤鐵聯營開始,轉向經濟的形勢。
他認為歐洲的政策設計者,包括歐盟和歐元的設計者在設計之初都預見到了這些政策的缺陷,尤其是歐元的貨幣統一但是財政和經濟發展不統一必然帶來的危機。
但是他的邏輯是,歐洲從中世紀以來都是危機推動發展的文化,沒有危機的時候,歐洲就容易分崩離析。政策設計者把歐元帶來的危機看做歐洲一體必不可少的代價。
歐洲國家普遍較小,國力遠不如超級大國們,二戰以後,英法德意隨便哪個單獨站出來都不會有人鳥。歐洲有政治抱負或者說野心的政客(比如戴高樂),當然希望有個更大的平台可以讓他實現自己的抱負。煤鋼共同體,歐共體,乃至歐盟,就是戴高樂們想要的平台。
李光耀當年雄心勃勃要當馬來西亞的總理,不曾想新加坡被一腳踢出馬來西亞,一片苦心付諸東流。他當天在電視講話宣布新加坡(被迫)脫離馬來西亞獨立,竟然忍不住哭了出來。我猜英國脫歐,德法領導人應該也有想哭的感覺。經濟上,
大多數經濟學家認同大市場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從關稅同盟到貨幣聯盟再到財政聯盟,經濟一體化,客觀上需要一個統一的政府。
政治上,
歐洲國家大都實現了民主化,國家不再是某人,或某個集團或家族的私產,使歐洲和平統一成為可能。
歐洲有悠久的自治傳統,聯邦制的普遍實現,使發達國家民眾相信,一體化可以很少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
沒有戰爭都歐洲,這是一體化倡導者們最常鼓吹的理念,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歐洲對國家衝突造成的後果記憶深刻。
最後,
人們對國家的認同從民族認同上升到更多的是價值認同,這個過程還沒有走完,但這是一個統一的歐洲最根本的保證。
沒那麼複雜。
羅馬帝國是歐洲的榮耀,很多人都在回憶,這種對榮耀的回憶對政治領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重新統一歐洲。其實就這麼簡單。
歐洲有幾個國家既強大,地理上靠近中心,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在國家強盛的時候就萌生了統一歐洲大陸的想法,就像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趙匡胤、朱元璋、朱棣、康熙帝、乾隆帝,都是把征服與統一當成一件國家大事。中國領導人為了國家利益,一直在謀求收復台灣,和日本爭奪釣魚島而努力。道理是一樣的。
不妨這麼想想,假設自東周開始中國一直分為這個國那個國一百來號大小國,到了21世紀了還只是進化到戰國七雄這種狀態。哪個領導不想兵不刃血的統一?
看了樓上的各位回答,我也提供一個思路吧,個人認為歐洲一體化和全球一體化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有益方面樓上都有回答,不贅敘了。只不過歐洲經濟以及各國關係非常緊密,與其他地區國家來說,難度上要低的多,所以看起來歐洲領導人很傷心。但這並不代表其他地區領導人就不熱衷一體化,例如亞洲,東盟之類的組織建立起來都是一體化的努力,只不過就成果或者關注度上不如歐洲矚目。
@talich 先生的回答可謂是極好的,但正如先生所言,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歷史背景去看,會有不同的理解。作為一個地理決定論者,很遺憾目前沒有看到從地緣進行解讀的答案,就想試著從地緣角度來剖析一下這個問題。
為何歐洲政治領袖如此熱衷於歐洲一體化?
想要將歐洲一體化的歐洲政治領袖,顯然不是近當代才有的,從紅衣主教黎塞留開始,到彼得大帝,到近代拿破崙,到希特勒,都有將歐洲一體化的野心,不過都失敗了,到了當代,民族主義盛行,武力征服已經成為一個不可能的選項。更加民主的一體化方法開始成為成熟的政治家們的選擇。所以一體化這是一個歷史傳統,當然當代的歐洲一體化有著更為現實的考量,減少內耗,經濟貿易等等,這方面的論述,上面已經比較豐富,我就不贅述了,我們的重點在於地緣因素。
開始分析問題之前,先看點相關的東西早在1942年,美國人斯皮克曼提出了「邊緣地帶理論」。這個理論的核心思路簡單總結起來是這樣的:
- 一、誰(以武力或是和平方式)統一或整合了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邊緣地帶,誰就掌握了世界最有潛質的地區;
- 二、誰掌握了世界最具潛質的地區,誰就能成為歐亞大陸上的世界強國;
- 三、誰成為歐亞大陸上的世界強國,誰就會成為美國世界超強的挑戰者。
【圖片出自:地緣看世界】
這個理論的著眼點是以美國為中心來考量的,整個世界島(歐亞非大陸)上最具潛質的邊緣地帶是西邊緣地帶(歐洲),東邊緣地帶(東亞)。(現在來看還要加上南邊緣地帶:印度)
地緣力量的有效整合,意味著在國際政治中更大的聲音和更現實的利益。
冷戰時期的美國是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因為西邊緣地帶力量的整合,意味著給蘇聯更大的地緣壓力。這是美國願意看到的,這能為美國分擔戰略壓力。中美蜜月期同樣這樣的考量。
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原來的敵人衰敗了,美國的戰略方向開始轉移,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強大外部壓力沒有了,民粹主義抬頭,離心力更大,歐洲的一體化進程受到挑戰,
可以看出冷戰後美國對歐洲一體化進程不再是積極支持的態度。至少以布熱津斯基為代表的美國人對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報以消極態度。
08年金融危機,美國遭到重創, 歐元意圖取代美國成為新的世界貨幣的表現,相信應該給美國戰略家們帶去了足夠的警惕之心。
歐洲內部的離心力,@talich 先生已經分析的比較到位,就不多說了。
統一錢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想做的不過就是統一,只不過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而已....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也不想去寫什麼條子讓同意的點 啦 首先這個歐洲如果簡化掉就是一個貴族娛樂部因為在這個地方發達國家多資本力量強大在一起可以更好的利用資本也是一個不讓資本外漏的方法,如果在簡單的說它就像浙江的溫州商會等等……
為了應付美中俄這種超級大國,保持自己的安全和自由。
不是所有歐洲國家的人都希望一體化的 看看金融危機的時候發展得好的國家和別人劃清界線都來不及呢
英國 至今都沒入歐元區 入了歐元區之後利率也不歸自己設定了
不過歐洲一體化對於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歐洲國家是大有好處的 人口流動比較不受限制 在本國找不到工作的人可以在附近的國家找
而且金融危機的時候 某些破產了的國家也收到了其他歐洲國家的援助。。
一體化還可以讓歐洲自己覺得可以美國中國抗衡吧 畢竟不是每個國家都擁有核XX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 統一歐洲在羅馬帝國之後已經寫入了日耳曼人的基因,拿破崙,希特勒不都是這樣的么……
我覺得吧,歐洲的統一的基礎在於宗教,可是呢?現在教皇都是個醬油,也別談什麼統一了。
現在的歐盟,可以算成德國主導的經濟聯盟,前幾年開疆擴土好不違法,德意志的統一大夢彷彿馬上就要實現,現在呢,分蹦離析。
推薦閱讀:
※現在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的有哪些著名的科技封鎖?目前我國有何突破和進展?
※「歐洲在走向衰落」是真的嗎?
※舊時歐洲貴族生活中紅酒的真實地位如何?酒的度數如何?
※歐洲年輕人特別是德國年輕人對納粹是什麼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