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搖滾歌手喜歡在演唱會中摔吉他?

記得上小學那會在電視上看謝霆鋒在演唱會上摔吉他,十分納悶,不是吃藥了吧,好好的吉他摔了不可惜么,這還是吃飯的家什。後來了解到更多的歌手都好這一口,一時能說出來的有The Who、Jimi Hendrix、Kurt Cobain、slash、nine inch nails、Linkin Park,國內的有黃貫中、謝天笑等等。歌手摔不說,底下的歌迷還起勁,很費解,這跟薩芬摔拍子發泄兩回事嘛。


簡述

搖滾歌手摔吉他是有歷史和傳承的(笑)。
起初,摔吉他是完全隨機出現的一個事件。
後來,搖滾樂手發現觀眾愛看,就變成了一個市場營銷行為。
之後,摔吉他被賦予了行為藝術的含義。
再到後來,便成為了一種表態,一種隱喻
另外,對某些人來說,摔吉他是不想返場(科特·寇本)。
最後,摔吉他成為搖滾演出儀式的一個重要環節,也因此,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為表態而表態、沒有態度也要表的符號

但這不是搖滾樂本身的問題。因為,一個「儀式」之所以成為「儀式」,正是儀式主持者試圖通過某種特定的行為,來強化儀式參與者的特定感受。想像一下,要求每個普通參與者都能直接強烈體會到儀式主持者所想要得到的感受,這是很難的,一個隆重的葬禮會讓哀悼人更加感覺悲慟(或堅毅),一場激烈的演出也會讓台下的聽眾更能感覺興奮(或不適)。

因此,所有的「儀式」、「符號」和「隱喻」,到了最後,都必不可少地會出現儀式行為掩蓋儀式內涵和儀式參與者內心,視覺表徵的意義大過了內涵,隱喻的主體取代了隱喻的對象,能指與所指隔離等特徵。換言之,這也不是後現代主義或語言學的花活兒,它不過和辛棄疾所說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一脈相承。

第一砸

人物:彼特·湯申德(Pete Townshend),六十年代英國著名樂隊「那誰」(The Who)的主唱兼吉他手
時間:1964 年 9 月
地點:倫敦哈羅區鐵道賓館酒吧(Railway Hotel Tavern, Harrow)

第一個摔吉他的搖滾明星是 1960 年代英國著名樂隊「那誰」的主唱兼吉他手湯申德。那是在 1964 年 9 月樂隊於倫敦哈羅區(對的,瓜子哥畢業的哈羅公學就在此區)鐵道賓館酒吧演出時,湯申德想多製造一點噪音出來,於是他用吉他去敲放大器,這時吉他就有點開裂了,他接著又舉著吉他在空中揮舞,結果琴頭戳進了低矮的屋頂,他拽下來一看,琴頸差不多快折了。這時台下的一些觀眾開始取笑他,湯申德急了,索性想把事兒鬧大一點,便將吉他使勁兒全砸了。[1]

這個事件,被《滾石》雜誌列為「改變搖滾樂歷史的 50 個重要時刻」之一。[2]

題外話:鐵道賓館酒吧在 1980 年代被拆除,但在 2009 年被哈羅區議會定為歷史建築之一 [3]。雖然湯申德砸過的第一把吉他已經找不到了,但英國維多利亞艾伯特博物館將他在 1970 年代另一次演出中砸壞的吉他收藏了起來 [4]。

FAQ

砸吉他這種行為是一早就預備好了的嗎?
從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不是。在另外一個採訪中,湯申德說:一開始吉他給戳壞了的時候,台下聽眾都大笑,說:瞧你丫鬧騰,玩兒現了吧?他就怒了,乾脆鬧大,把事故變成故事,讓聽眾以為他是故意這麼乾的,於是便拿著吉他在台上狠命地砸。[5]

湯申德因此發現了摔吉他很好玩嗎?
剛開始的時候不是的。上文提到的首次摔吉他之後,到了第二周的演出時,鐵道賓館酒吧來了比以往更多的觀眾,都是慕名而來看他摔吉他的。湯申德拒絕再砸吉他,但鼓手基思·沐恩(Keith Moon)從了觀眾的心聲,在演出中把鼓給砸了。

砸吉他是表示演出結束了嗎?
湯申德第一次乾的時候,沒這意思。在上文提到的那次演出中,湯申德砸完吉他後,又從後台拿了一把備用的 12 弦 Rickenbacker 接著演出,就跟什麼都沒發生似的。

砸吉他最開始是一種表態嗎?
湯申德第一次乾的時候,沒這意思。第二天,湯申德覺得自己特傻逼,多好的吉他,竟然被自己給砸了。這時羅傑·道爾特里(「那誰」的另一個靈魂人物,主唱)對他說:本來我可以幫你修好的,沒想到你全給砸了。[同 1]

搖滾明星都喜歡摔吉他嗎?
上文說了,湯申德第一次摔吉他之後,還挺後悔,第二次再讓他摔,他就不幹了。克萊普頓(Eric Clapton)在回憶自己第一次砸吉他時也說,摔吉他這個行為完全就是秀給別人看的,其實沒什麼價值,他就摔過一次,那是因為他的電吉他漏電,他被電了一下,急了,就把吉他砸了。[6]

摔吉他的美化歷程

上文都說了,湯申德本來不想摔吉他的。結果,「那誰」發現摔吉他這個行為,觀眾都特愛看,這讓樂隊成為了倫敦音樂愛好者人群和媒體圈的一個談資,進一步讓「那誰」聲名傳播。於是,摔吉他便開始成為了「那誰」的傳統。

本來,湯申德還挺實誠的。在 1968 年接受《滾石》雜誌採訪時,他說:摔吉他最開始只是一時興起,但他覺得,摔吉他這種行為,和搖滾本身一樣,也是一種表演,是一種行為,本身並無任何意義。[7]

但到了後來,湯申德就開始裝孫子了。他後來對媒體說,摔吉他行為,是一個反物質主義的宣言,它宣揚的不是暴力和無因的破壞,它是藝術。他自稱,摔吉他行為,師承自德裔英國藝術家古斯塔夫·梅茨格(Gustav Metzger)。梅茨格是「自毀藝術」(Auto-Destructive Art)流派的開山祖師 [8],在二戰後的核戰陰影下,梅茨格認為人類正在加速自身以及大自然的毀滅,因此他創作了很多以自動分解或不斷自毀為目標的藝術作品,以激起人們的反思 [9]。湯申德 1961 年入讀倫敦的易令藝術學校,當時,梅茨格正在此校任教。據湯申德稱,他正是在那個時候受到了梅茨格的影響,因而將其摔吉他行為也變成了一種自毀藝術。

摔吉他作為一種藝術行為,在義大利電影大師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作品中得到了放大。在 1966 年的著名影片《放大》(Blow Up)中,英國著名樂隊新兵(Yardbirds)的團員、吉他大師傑夫·貝克(Jeff Beck),儘管很不情願,但仍在導演安東尼奧尼的要求下,模仿湯申德,砸爛了吉他。

摔吉他的高潮——燒!

人物: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
時間:1967 年 6 月
地點:美國加州蒙特利國際流行音樂節(Monterey International Pop Festival)

摔吉他發展到更高階的時候,出現了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燒吉他。

1967 年 6 月中旬在美國加州蒙特利舉辦的蒙特利國際流行音樂節上,亨德里克斯在演奏完 The Troggs 樂隊的名曲「野東西」(Wild Thing)之後,將吉他放在地上,跪在吉他前,將一種燃燒液澆在吉他上,然後看著吉他燃燒。之後,他再將燒得半殘的吉他拿起來,使勁兒砸。這一幕,成為了搖滾史上的另一個經典時刻,首次參加大型演出的亨德里克斯,也從此建立起了他在美國的巨大聲名。

事後,亨德里克斯說,他燃燒吉他,是因為這是一種「將至愛獻祭」的舉動:「將至愛之物用作祭品。我愛我的吉他。那天我剛剛給他最後一次上色,非常愛它。」[10] 人們更是從他燒吉他的行為中讀出了性意味。[11]

但真實的情況是,亨德里克斯最早開始燒吉他,目的也不過是為了搞出點名堂。

作為與「那誰」同時代的大神,亨德里克斯在 1964 年湯申德砸吉他砸出了名氣的時候還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1966 年,英國樂隊「動物」(The Animals)的貝司手查斯·錢德勒(Chas Chandler)打算轉行做樂隊經理人的時候,在美國認識了亨德里克斯。錢德勒將亨德里克斯帶回英國發展,幫他組建起了吉米·亨德里克斯體驗(Jimi Hendrix Experience)樂隊,介紹他認識了克萊普頓,並通過一系列的演出和單曲,讓亨德里克斯迅速在英國建立了新晉吉他先鋒的地位。[12]

1967 年 3 月,錢德勒安排亨德里克斯作為沃克斯兄弟(Walkers Brothers)樂隊巡迴演出的暖場樂隊,巡迴的首場演出於 3 月 31 日在倫敦芬斯伯里公園的阿斯托利亞劇院(Finsbury Park Astoria)舉行。

演出前,錢德勒在後台琢磨怎樣讓亨德里克斯的演出顯得更牛逼,他想搞點名堂出來。他和亨德里克斯商量了一下,決定在演出結束時把吉他燒了。於是錢德勒差人臨時去買了燃燒液,然後亨德里克斯便在暖場表演結束時將吉他點了。[13]

由此可見,和湯申德砸吉他相比,亨德里克斯燒吉他連意外都不算,壓根兒就是為了好玩兒,也沒有那麼多事後解讀。並且,很難說錢德勒的這個主意,不是受到了湯申德砸吉他的啟發。

有了倫敦這次嘗試,亨德里克斯在受邀參加蒙特利音樂節時,便決定也搞這麼一次。這回他提前就準備好了燃燒液。戲劇性的地方是,「那誰」也受邀前往蒙特利音樂節演出。

附上@帶三個表 老師在此答案下評論中的文字——

誰也不想在對方後面出場。吉米當時在英國很紅,但在美國沒什麼名氣,皮特·湯申以為他在美國也很紅,如果在他後面出場會被轟下去。吉米則認為「那誰」當時在美國已經很紅了,而且湯申一定會摔吉他,要是在他後面出場就沒啥玩的了。最後,他們通過猜硬幣,「那誰」輸了,只能先登場。所以吉米已經準備好了另外一個預案——燒吉他。之前他在英國燒過一次,效果還不錯。所以他準備了一種燃燒液,澆在吉他上,後來的事情就像你知道的那樣。

摔吉他的其他原因

雖說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並不那麼熱衷摔吉他,但後來觀眾愛看,於是便逐漸成為了搖滾演出的主流項目。但觀眾為什麼愛看,並且後世的搖滾樂手熱衷去做,原因各有不同。最主要的,是吉他作為演出儀式的器具,有著巨大的象徵意味。當然了,這只是事後對這個現象的解釋,而非那些砸吉他的人這麼乾的原因。

演奏者破壞自己的樂器,在搖滾樂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比較少見 [14]。不光是因為這是吃飯傢伙,更多也是還因為一種對自己、對作品的尊重,並且,音樂演奏(不管是哪種風格)作為儀式的一種,儀式器具的聖潔也是需要被強化和突出的。

事實上,這也正是亨德里克斯燒吉他後給自己連上貼金的來源。他將吉他奉為「犧牲」,典型的儀式術語。

對於後世的其他搖滾樂人來說,摔吉他(如果不是主觀上,那也是)客觀上反映了搖滾樂的反主流色彩。搖滾樂本身就是以反主流文化(準確地說是年輕人反父輩傳統文化)的姿態出現的。主流文化說人要端莊,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年輕人就賴兮兮地站著、垮塌塌地坐著;主流文化說人要收斂,說話不要太大聲不要提高音調,年輕人就要故意吼叫;主流文化說年輕人要有風度,年輕人就瘋狂地搖擺、扭動、跑跳、pogo……

儘管如此,摔吉他這種行為,進入 1970 年代後開始逐漸式微,這麼乾的人越來越少。直到朋克樂的出現。因為,朋克是以反主流搖滾的立場面世的,當傳統搖滾變成了儀式後,破壞儀式本身的儀式器具,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種態度——儘管這種行為的後面並沒有太多思考。

1990 年代涅槃(Nirvana)樂隊的靈魂人物科特·寇本(Kurt Cobain)以演出結束後摔吉他聞名,他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不想返場。

至於其他朋克樂隊、金屬樂隊以及後面的其他風格的搖滾樂隊,他們摔吉他的原因有哪些不同,還期待其他大牛來補充。

還有,摔吉他行為是否彰顯了暴力美學、破壞美學等特徵,也期待其他老師來闡述。

後世傳承

如下明星,是繼「那誰」之後,將破壞吉他行為發揚廣大的代表性人物——

▲ 1967 年 3 月,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不光砸吉他,甚至在台上當眾燒毀。(圖片版權:Rolling Stone)

▲ 在 1966 年的著名影片《放大》中,傑夫·貝克應導演安東尼奧尼的要求,將手中的吉他踩爛。

▲ 里奇·布萊克默(Ritchie Blackmore)——英國搖滾樂隊「深紫」(Deep Purple)早期的吉他手、後來自組樂隊「彩虹」(Rainbow)——也是摔吉他名人堂的重要成員。(圖片版權:未知)

▲ 以戲劇性演出聞名的華麗金屬樂隊 KISS,其節奏吉他手保羅·斯坦利(Paul Stanley)最喜歡乾的一件事,就是演出完後將吉他掰成兩段,然後扔到觀眾席上去。(圖片版權:Neal Preston/CORBIS)

▲ 英國朋克樂隊「衝撞」( The Clash)是「摔吉他藝術」在 1970 年代的最佳繼承者。其貝司手保羅·西蒙儂(Paul Simonon)在一次演出中砸貝司的照片,被用作樂隊於 1979 年發行的經典之作《London Calling》的封面。

▲ 1990 年代涅槃(Nirvana)樂隊的靈魂人物科特·寇本(Kurt Cobain)也以砸吉他聞名。(圖片版權:S.I.N./CORBIS)

▲ 2010 年,英國樂隊「繆斯」(Muse)的靈魂人物麥特·貝拉米(Matt Bellamy)創下了單次巡迴演出中砸毀 140 把吉他的吉尼斯世界紀錄。[15]【感謝知友@李米 在評論中的補充!】(圖片版權:Q Magazine)

摔吉他教學

上面,只是簡單普及了搖滾樂摔吉他的歷史。但,有了理論,還得實踐。摔吉他不光是體力活兒,還是技術活兒。要摔得好,摔得出色,需要大量練習。

當然,凡事總有簡便的辦法。日本 K"s Japan 吉他公司就推出了特製的破壞專用吉他,官網在此(http://www.smash-guitar.com/index_eng.html),僅售 5000 日元(約合人民幣 380 元)。不過,無法欲購從速了,因為兩年前就已經停產了。不過仍然可以看看他們家這款吉他的宣傳視頻,讓你知道吉他這種玩意,如果不是破壞專用的,砸起來還挺費勁的。
視頻封面搖滾摔吉他,沒問題!視頻
[1] Eyewitness The Who
[2] Rolling Stone | http://www.rollingstone.com/news/story/6085455/the_moments
[3] WENN | Pete Townshend"s guitar smashing officially honoured
[4] Victoria Albert Museum | Pete Townshend"s Guitar
[5] Sound International, April 1980 Issue | http://www.themarqueeclub.net/the-who
[6] Dallas Morning News | Guitar smashing evolved into rock ritual
[7] Rock and Roll: A Social History
[8] Wikipedia | Gustav Metzger
[9] Selections from Gustav Metzger http://www.english.ucsb.edu/faculty/ayliu/unlocked/metzger/selections.html
[10] Monterey Pop 音樂節紀錄片 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 Biography
[11] Blaze of Glory http://www.parade.com/features/touchstones/070618-jimi-hendrix.html
[12] Wikipedia | Jimi Hendrix
[13] Uncut | Jimi Hendrix"s PR Reveals Truth About First Guitar Burning
[14] Wikipedia | Instrument destruction
[15] Guinness World Record | Most guitars smashed on tour


@黃繼新 老師在一樓說了

搖滾歌手摔吉他是有歷史和傳承的(笑)。

然後我逐一看下來,竟然真的沒有人說這是傳承自哪裡的…………

難道不是我們俞伯牙老師開的這個摔琴的先河么?

所以我總會腦補歌手摔琴的意思是,你們這幫傻逼聽不懂我的東西,我摔!

浪說曾分鮑叔金,誰人辨得伯牙琴!
干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懸一片心。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
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勢利交懷勢利心,斯文誰復念知音!
伯牙不作鍾期逝,千古令人說破琴。

賣萌答題求摺疊。

===========================================================
另給大家放個京韻大鼓名家駱玉笙老師的《俞伯牙摔琴》,大家學習下傳統文化,么么噠。


視頻封面俞伯牙摔琴 駱玉笙視頻


假裝情到深處。裝得好的例子很多,裝得不好的比如謝天笑——你只要看他是不是演出中間突然換了把便宜的琴,就知道他今天砸不砸琴了。不過自打謝叔兒在某年張北上砸琴砸壞了音箱被主辦方追討賠償之後,他成熟多了。


下面一組名字:吉米·亨德里克斯,科特·柯本,謝天笑,謝霆鋒。他們有什麼共同點嗎?都是姓謝的?您完全可以回去讀兩年小學再來。都玩搖滾?您又錯了,其中之一在傳說中是治腹瀉的(諸位還記不記得「瀉停封」)。實際上,他們都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嗜好:砸琴。


砸琴嘛很多Rock Star都樂此不疲,於是跟風者層出不窮。關於砸琴,乍一看似乎是洋為中用,但事實上,和足球這項中國並不擅長的運動一樣,砸琴也是起源於中國,非但起源於中國,而且上至大師級人物,下到一般菜鳥,甚至根本不通音律的琴盲,都為了各自的目的大砸一通。這也說明了此項運動群眾基礎廣泛,堪稱全民健身。


所謂大師級人物,是大家都知道的俞伯牙,鍾子期死了,再沒人聽自己Solo了,於是他便在鍾子期墳前把琴砸碎,再不彈了。一砸之下,開萬代之先河。


所謂菜鳥級人物,是王子猷(王羲之的兒子),他的兄弟王子敬(獻之)死了,他便到兄弟家彈琴,怎麼彈音都不準,還把琴弦調崩了,他就把琴砸了,再也不彈了,說:「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後來他也悲傷而死。


所謂不通音律還砸琴的傢伙,是陳子昂。他天價買來Gibson一部,說要在某某地開一個獨奏會。有頭有臉的人物來了之後,他劈哩啪啦把琴砸碎,然後說,我根本不會彈吉他,我是炒作而已,其實我是寫書的,大家既然來了,那我就給大家看看我的書吧。於是他給每人發了一本,然後就成名了。


這三位砸琴的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俞伯牙彈琴有真本事,王子猷胡鬧有真本事,陳子昂寫書有真本事。而且除了陳子昂外,前兩位都是發於真情,而且陳子昂也坦率地承認自己是在炒作。所以我們的先人們是既有真本事,又真心實意的砸一下。這才能砸得讓人們津津樂道。至於洋人們的少年心氣,一砸而不可收拾,鬧到最後我們反而師夷長技,恐怕是先人們未曾想到的吧~~~

╮(╯▽╰)╭


國內不僅有黃貫中、謝天笑,還有謝霆鋒,權志龍。
摔吉他本身是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但是某些流行歌手畫虎不成反類犬。一般搖滾歌手摔的琴,大都是比較便宜的琴,絕對不會摔自己的簽名琴。但是你看看謝霆鋒,摔的那可是人家老喬的Ibanez JS琴啊。更搞笑的是摔了半天吉他一點事都沒有→_→。
演出的時候上頭了可以摔琴,演得不好也可以摔琴。表達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


純粹是為了裝逼,演出效果。著名成都樂隊the hit一上場先怒氣沖沖,完事兒之後就開砸,把貝斯用力往後面牆上扔算輕的,基本上要把現場全部破壞。冒失鬼就屬於表演之前怒抽兩斤葉子,然後就開始撥弄噪音,滿地打滾,跟砸琴一個性質。反正觀眾挺愛看的,下面一個勁喊牛逼,不知道牛逼什麼。沒法不匿名,玩grunge的跟玩核的一樣惹不起


吉他不是那麼好摔的,如果是樂手趁手的吉他,比較貴也比較結實,如果要摔的話一般會在最後換一把廉價的吉他或者動動手腳割個裂口。所以我覺得摔吉他的一般都是準備充分有意為之……


黃繼新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另外,可以發現砸琴的這些,通常都不是什麼具備高深演奏技巧的大師級樂手,也就是說,技術越好的樂手越沒有砸琴這個愛好,哪怕觀眾愛看,他們也不砸,他們只要好好彈琴,觀眾就會很興奮了,什麼樣的音樂就會有什麼樣的聽眾,這很正常~~


破壞欲是天生的,如果說開始是不小心的放縱的話,當你有了贊助商之後……


以前的是真的情感爆發了,一激動就把吉他砸了。是真實感情的流露。
Kurt Cobain當時很窮,沒有很多贊助商,每次演出都是情不自禁地砸吉他,演出結束後還得自己在後台慢慢修。這也算是搖滾精神的一種體現吧。
後來砸吉他就變味了,為了更好的演出效果,很多人都學砸琴,很多都是準備砸時臨時換琴,這樣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也顯得很可笑。


伯玉毀琴

陳子昂第二次落第,適一人賣胡琴,索價百萬,豪貴圍觀,莫敢問津,陳子昂擠進人群,出千緡買之。並於次日在長安宣陽里宴會豪貴,捧琴感嘆:「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樂,豈宜留心。」話完即碎琴遍發詩文給與會者。其時京兆司功王適讀後,驚嘆曰:「此人必為海內文宗矣!」一時帝京斐然矚目。

人家在唐朝就開始摔琴了--


說白了,砸吉他只是一種舞台表演,沒有那麼多文化可言,就跟甩頭、甩麥克風、跳舞、狂跑一樣的。沒聽說誰在錄音室錄完了砸個吉他的,多沒勁啊,沒有外行觀眾不需要煽動情緒啊。通常說,舞台表演的時候,他們只是進入了一個搖滾英雄的角色而已。

國內砸得好的也就謝天笑了,有一種笨拙的戲劇效果,謝天笑可愛就可愛在他很笨,採訪的時候不會說話,現場的時候扮演一個搖滾明星但扮演不好,當然grunge張弛的音樂節奏也比較適合爆發,但主要的是謝天笑舞台上很土,我們就喜歡他很土,不土了就不可愛了。


有時候沒那麼文藝,最簡單的理由就是——吉他壞了。視頻封面blink 182 First Date Live視頻


謝天笑的live里fender和Gibson從頭用到了尾 末了換了把國產epiphone的低端 琴頸和琴體都不是插接是擰螺絲的 然後給砸了 還砸的一驚一乍的 頭髮甩的跟搞搖滾的似的


嚴格的來說,第一個砸琴的是爵士貝司手Charles Mingus,在一次英國倫敦的演出里,他純粹是為了發泄情緒(綽號爵士怒漢你們懂的),一怒之下砸爛了自己的低音提琴。
這個動作後來被Jimi Hendrix等許多搖滾巨星看到了,於是,搖滾演唱會怒摔吉他的勁爆場面,從此登場。

當然,嚴格的搖滾第一摔是英國the who樂隊的Pete Townshend,Jimi 後來才幹的這事,而且是燒吉他,不是摔。


來一個比較新的。Green Day"s Billie Joe Freaks Out At iHeartRadio Music Festival.

youtube 鏈接:http://youtu.be/cKaaXBUTRZw

Green Day 主唱 BJ 在得知演出時間被刪減僅剩一分鐘時憤然罷唱,在進行了一分鐘的罵街之後摘下自己的吉他摔掉。


第一,吉他一般屬於自己的財產,怎麼破壞不用賠償;
第二,玩high了就砸唄;
第三,過去吉他也不至於貴到買不起,相當於今天砸一個iPhone吧;
第四,有很多吉他手後來都有贊助商。


有錢淫是這樣的啦,我的吉他碰了一下我心疼得要死,雖然才1500的木吉他。。。。


前幾天看謝霆鋒在電視上說過,有次摔吉它是因為彈著彈著不出聲了,很火大,就摔了。當時那把吉它值2W多,摔了以後很心疼,後來還把碎片都撿起來。至於其它的,就不曉得了。


以後別買劣質背帶了少年╮(╯▽╰)╭


推薦閱讀:

TAG:搖滾樂 | 演唱會 | 吉他 | 搖滾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