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千年來人類都沒有發生顯著的進化?
自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至今已過千年,為什麼人類都沒有發生顯著的進化?(身高的增長應該不算)按理說,千年的跨度已經不短,而且環境改變之劇烈應該遠勝之前,但為何還是沒有發生顯著的進化現象/特徵呢?
說進化確實不明顯,但是變化是很顯著的。
先說點好玩的,在國外語言學家眼裡從一個人的面部肌肉狀況分辨這個是英國人還是德國人是很簡單的,例如英國人因為發音問題很容易形成寬大肥厚的法令紋。而且近年來這些後天形成外表上差異越來越明顯。
最著名的當屬龍媽的表情,她著名的逗比臉和豌豆射手就是典型的英語發音肌肉特點。
從更專業研究人類的人類學家看來最近一千年來人類的變化堪稱極為顯著,尤其是越靠近現在時間人類的變化越明顯,首先人類的牙齒變差了,古人的牙齒幾乎完美咬合,而且智齒萌出非常整齊,現代人因為飲食烹飪的更柔軟往往是天包地,智齒越來越病態,因為柔軟的食物讓牙齒生長更寬鬆,也就擠掉了智齒的位置。
這兩年著名的考古發現,理查三世的腦殼
現代人的頭骨
對比可以發現現代人的咬合併不完美,多數都是天包地,而中世紀的人上下頜能完美咬合。
評論里有些人不理解什麼是古人牙齒完美咬合,你看一下理查德牙,平齊的像是被矬子挫平了似的,這才是完美咬合的定義。而一般人的牙都是不整齊的,最典型的就是小虎牙,理查的牙就沒虎牙,因為嚴格來說虎牙實際上算是畸形牙。其中現代日本人的虎牙問題就很顯著,不過他們管這個叫萌。貼兩張48的虎牙照,她們的萌虎牙嚴格來說算是需要矯正的。
然後是骨骼明顯變薄了,其中以頭骨厚度最關鍵,一般認為是現代更安全不必長厚腦殼。
還有就是肌肉萎縮,根據發掘的中世紀人骨骼來看中世紀的人肌肉纖維比現代人更粗壯,因為他們要承受更多的重體力勞動。
接著就是現代人的脊椎越來越直,因為現代人相比古人需要靜止工作越來越多,這對脊柱明顯不健康。
最後還有一個好玩的就是現代很多人失去了能品嘗出脂肪味道的基因,中國古代膏腴指的就是肥肉,認為極為鮮美的食材,現代研究證明能品嘗出脂肪味道的人只有五分之一,而古代比這個數目高几乎人人都能嘗到脂肪的味道。
你看,當你以為翼手龍和霸王龍是同時代的龍時,其實它們足足差了一億年。
你看,當你覺得黃帝和漢武帝都是距離我們差不多遠的人物時,其實黃帝到漢武帝之間的跨度比漢武帝到我們現在的時間跨度都要長了。
你看,當你看到書本中說,北斗七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不斷變幻位置的時候,你深信不疑。當你打開星相圖又疑惑了,北斗七星沒有變化啊。可是你不知道的是,北斗七星的變化是以萬年計的。
千年,這個詞,對每個人來說很長了,甚至對一個家族、一個國家,更乃至於人類社會,都是極為漫長的了。可是,從茹毛飲血到開始穿衣,你知道過了多久嗎?幾萬年。
當我們比較時,一定要有參考系。「千年」這個參考系下的變化,是針對的人類社會,如果要針對人類構造,萬年計也許都沒有意義。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是很簡單的:相對於人類的generation time和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幾千年的時間太短了,不足以看出明顯的表型變化。可是如果我們把進化的定義放寬一點呢?你會發現一個更有意思的答案:
——神經系統的進化過於顯著,以至於生物化學層面的進化變得微不足道了。
以化學突變為基礎的進化遠快於地質的進化;依託於神經系統的進化又遠快於遺傳物質的化學進化;未來,人工智慧的進化將遠快於神經系統的進化。所以幾千年後,我們的子孫可能會在那時的知乎上這麼提問:為什麼近幾千年來,人類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都沒有發生顯著的進化?
每一次轉變,都是量變引發的質變,理念的升華,質料的揚棄——完美的辯證法的螺旋上升的階梯,通往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想像的未來。
我們大家,有幸站在一個歷史的奇點上。
千年時間太短了。
萬年還可以看一看。
最近一萬年人類演化出了藍眼睛、乳糖耐受和對瘧疾的抵抗力。
你覺得外表沒有變化,實際上內部的基因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會更加明顯。
演化其實一直在進行,你要大的改變,地質學上得以ma(百萬年)作為演化單位。
人類作為智人不過區區是十多萬年時間,最近的一次突破性進展還在7萬年前左右。
-------------------------------------------------------------------------------------------------
上面是原回答,下面就有點啰嗦了。
吃了這麼多反對我還覺得奇怪。
那個認為我信口胡說的,
我說的這幾句話都有出處。
你知道進化的起源和取得優勢地位有多少區別?簡直偷換概念。
我說的是起源,你居然拿取得優勢地位的時間來和我說。
按照你的理論,沒有取得優勢地位就=沒有演化出來,
那三疊紀肯定沒有恐龍,中生代也沒有哺乳動物。
因為根本不佔據優勢地位。
關於藍色眼睛,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07/n7491/full/nature12960.html
7000年前的狩獵者已經是藍眼睛深色皮膚了,說明藍眼睛的演化早於深色皮膚。
Blue Eyes Originated 10,000 Years Ago in the Black Sea Region
新聞里有論文鏈接也是出處,藍眼睛源自10000-6000年前的一次基因突變。
還有你自己發的論文http://biorxiv.org/content/biorxiv/early/2015/03/13/016477.full.pdf
的引用材料26里,
Eiberg, H. et al. Blue eye color in humans may be caused by a perfectly associated founder mutation
in a regulatory element located within the HERC2 gene inhibiting OCA2 expression. Human
genetics 123, 177-187 (2008).
這不是一萬年以前?
關於乳糖耐受,
Archaeology: The milk revolution : Nature News Comment
這是nature的文章
一萬多年前人類還沒有乳糖耐受的能力,起源是在大約7000年前。
另外我說的是最近一萬年,你拿不到一萬年來反駁我,是不是太逗比了呢?
難道最近一萬年里沒包括幾千年前? 又不是一千年以內我說最近一萬年。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224522/
Haplotyp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modeling of an African malaria-resistance allele at theG6PD locus suggests an origin within the last 10,000 years or so
非洲抵抗瘧疾的基因的起點是一萬年前。
你拿個東南亞人研究的論文來做什麼?
最後一段你既然不評價我也不評價了,你開心就好。
你既然這麼能查論文何不好好回答題主的問題說說一千年內到底發生了什麼?
==========================================
這個問題本來很冷門,我也是憑記憶隨手寫的,出處自然沒寫。
被姬大一點贊突然人好多。
--------------------------------------------------------------
其他的基因層面的演化還包括 @Quartz提到的人類低氧環境下的演化
2010年的:
50個全外顯子測序揭示人類的高原適應機制
科學家認為藏族人民是人類演化速度最快的個案之一,之前認為EPAS1基因(缺氧環境下更好的生存)的變化是來自已經滅絕的丹尼索瓦人,因為藏族人的EPAS1基因幾乎與丹尼索瓦人的EPAS1一模一樣,只是這一源自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現在已成了藏族人的「專利」。
論文:
Altitude adaptation in Tibetans caused by introgression of Denisovan-like DNA : Nature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今年的《A 3.4-kb Copy-Number Deletion near EPAS1 Is Significantly Enriched in High-Altitude Tibetans but Absent from the Denisovan Sequence》: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073780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徐書華研究組的論文表示epas1基因中有一個拷貝數缺失變異,在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組裡沒有發現。
所以實際的情況可能更加複雜。
西藏人的低氧適應基因的演化應該也是最近一萬年甚至幾千年間產生的(漢族和藏族的分化時間大概在6000-3000年前),如果這種特殊的基因不是從滅絕的丹尼索瓦人上繼承的話。
-----------------------------------------------------------------------------------
十多萬年源自我們我們人類這個種的作為智人的持續時間,最早的晚期智人距今大約19.5萬年,形態上和現代人類已經差別不大了,屬於同一個種。
7萬年的數據來自《人類簡史》,人類四大革命之一的認知革命就發生在7萬年前。同時也是人類的祖先走出非洲的時間。智人曾經在十多萬年前走出非洲,遭遇了歐洲的尼安德特人,但是沒有攻下尼安德特人的領土。這個時候的智人外表和我們一樣,但是認知方式和現代人差異不小。
然而等到7萬年前,智人從東非擴張到阿拉伯半島,並且很快席捲整個歐亞大陸。陸續擊敗了世界上存在的同樣人屬的「親戚」,有些還有少量的混血,從而佔據了整個地球。
大多數研究人員相信,這樣的成就的原因是因為智人的認知能力有了突破性發展。
所以說假如把7萬年前認知革命突破之後的智人帶回現代,他將和我們沒有什麼本質差別,我們可以教他們語言,授予他們知識,他們不出幾年,應該就可以和現代人一樣生活。(參考一直保持農耕社會的土著,接觸現代文明以後不出幾年一樣可以用汽車手機)
人類語言真正最獨特的功能,並不在於能夠傳達關於人或獅子的信息,而是能夠傳達關於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據我們所知,只有智人能夠表達關於從來沒有看過、碰過、耳聞過的事物,而且講得煞有其事。在認知革命之後,傳說、神話、神以及宗教也應運而生。
智人誕生了獨特的語言之後,提高了認知和交流能力,開始碾壓其他的人種。
nhk的紀錄片《生命大躍進》的第三集里也有提到,將尼安德特人的語言能力相關的FOXP2基因和智人的對比,發現主要的基因完全相同,周邊的基因40萬字里只有一個基因位有差別。
這就構成了語言能力的巨大差別。這就是人類進化史上最後的突破性進展,認知革命。
蚊子看著人類:「唉,真奇怪,都半個多月了,他竟然一點兒都沒老。」
前面幾個高票答案的中心思想都是這樣的:「一千年太短了,不足以支撐顯著的進化。」
按照這種解釋,「近千年來人類沒有顯著進化」絲毫不足為奇。
這個思路就算不說全錯,至少也遺漏了問題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
事實上,人類的確是地球生物演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因為人類身上誕生了「理性」這種特殊的能力。
在地球生物的歷史上,像視力這種能力,在各種不同的演化方案中獨立地出現過不下40次[1],但人類的理性能力(或者用「智能」這個更中性的詞)是獨一無二、前所未有的。
正是隨著理性能力的成熟、窮極機巧補償著生理局限性,人類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停滯了。
演化的實質是什麼?是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的機制是什麼?是用環境不適個體的海量死亡堆出來的。
想想早期人類文明。在高緯度地區,不耐寒的個體掛了;在低緯度地區,不耐熱的個體掛了(所以同一物種,高緯度的亞種相對大隻,低緯度的亞種相對小隻,就是為了通過表面積體積比的增減,可憐地調節那麼一丟丟防寒或耐熱性)。
或者某年某月忽然來了場瘟疫,範圍攻擊大殺四方,最後活下來的都是自帶高級免疫殺毒系統的。
而今天的人類呢?管你基因有多不適合,大雪來了有暖氣空調,病菌來了有抗生素,胎兒頭骨太大有剖腹產,就連很多稀奇古怪的遺傳病都能控制,總之現代文明的種種技術發明,以及現代社會相對富裕的物質生產力,保障了哪怕是最不適應的個體也能維持生存、衍生後代,因此這些基因不會被自然選擇淘汰。
人類文明抵禦著自然選擇,演化也就喪失了基礎動力。
當然,文明對演化的抵禦,是一個由弱到強、在現代科技和工業革命後井噴爆發的過程。一千年前沒空調,但人類已經會用火取暖,會種棉花做衣服。這些基礎技術保證了人類不需要「太顯著」的自身演化,就能適應非常顯著的環境變化,而這在動物身上是不可能的。
最後處理一下反面的觀點。從演化的視角看,一千年很短嗎?人類的好夥伴,狗狗,只需要幾十上百年,就能產生巨大的演化差異。大致追溯一下牛頭梗頭的演化歷史:人類為了提高鬥犬素質,對其體態做了一系列篩選,保留和強化某些來自雜交或突變的性狀,淘汰某些不需要的性狀(掐死?餓死?閹割?反正基因傳遞不下來),最後變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子彈型頭骨——這一切就發生在短短几十年里。儘管狗的世代長度比人短,但畢竟在一個數量級。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圖1.....1931年
圖2.....1950年
圖3.....1976年
圖4.....2007年
可能有人反駁說這是人工選擇的結果,其實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你可以把這理解成牛頭梗經歷了一場異乎尋常的生境變化,並不影響達成我一開始的論證意圖:對人的演化而言,一千年的時間並不太短。
第二個例子,自然選擇在短時期內改變物種的例證:邁入基因組時代的「達爾文雀」傳奇
編號5110移民地雀的後代,30年時間就形成了一個鳥類的新種(產生生殖隔離)。
地雀的世代長度和人類差距有點大,但是它只花了30年哦,只要30年,短短30年哦。還有人會說1000年太短嗎?
這篇文章還提到當地一場乾旱的後果:只用了6年,就造成地雀喙型演化。我不清楚地雀的世代長度是多少,我們保守假定半年,六年時間可以演化12代。1000年時間給你們人類,可以演化的世代遠遠超過這個數字,而且這一千年經歷了不知多少次洪水、乾旱等極端氣候,比較一下我們和宋朝人(大概一千年前),哪有這麼明顯的變化?(後天營養鍛煉造成的骨骼肌肉發育差異不算,那不在基因層面)
順便說一句,人類走出非洲多少萬年了,雖然產生了很多體貌特徵差異,遍布地球每個角落,又在相對獨立的地理板塊中封閉繁衍了多少萬年,適應了各種極端差異的生境,但居然始終是同一個種,沒有產生生殖隔離。
可以這樣理解:理性能力(人類智能)對演化的抵抗,早在人類文明之初就開始了。人類早期那些簡單但又區別於其他動物的能力(使用工具、因果推理、團隊協作、語言交流和傳遞知識等),已經可以保障這個物種在大多數環境里生存,而不必做出太多自身性狀調整。發展到現代,更是連一些細微的性狀(毛髮濃密度、體型等)都不必接受自然選擇篩選。
在演化這場遊戲中,人類就是開掛的存在。好比某個玩家全身超神裝備,不費勁兒就碾壓全服單刷BOSS,哪還有動力去干每天刷怪升級這種低端工作?
[1]數字來自進化論生物學家恩斯特·邁爾(Ernst Mayr),「地外智慧生物的可能性」(「The Probability of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t Life」),選自Philosophy of Biology , Michael Ruse編 (New York: Macmillan, 1989),第279–285頁。
進化史上的「寒武紀大爆發」已經是快得不可思議了,感覺就像是一瞬間湧現了諸多新物種,而這進化史中的一瞬間是多久呢?
大約1200萬年。
1.2*10^7啊!還是最快的一次突變,那平常都是漸變怎麼辦?
人科動物的歷史起點差不多在距今500~800萬年前。
所以,小於十萬(10^5)甚至萬年的時間,你跟我談顯著的進化?
平均氣溫變了幾度,你就說環境「劇烈」變化(相對於進化而言)?
人類個體的壽命,在生物進化史面前說是滄海一粟都是抬舉,實在是完全不用考慮的零頭。
一千年才50代人,還是不用考慮的零頭。
是的,即使從現在倒退回公元1015年,對於生物進化史來說幾乎毫無意義。
我是無神論者。但如果真的有上帝的話,其能力是人類根本不可能想像得到的,比起這位宇宙的締造者、大自然的工程師,IT民工們更新換代個iphone也敢說自己改變了世界?
不過別難過,人生雖然短得可憐,但對於我們自己還是具有根本意義的。尤其是思想,使得我們與眾不同別具意義,所以帕斯卡爾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草」。我們自身及其想法,依然是衡量我們周圍小世界(生活啊社會啊)最重要的尺度。(這也是我強調的「以人為本」的內涵之一)
只是,別拿這個尺度去衡量大世界就夠了。
不是不自量力,而是無理取鬧。
——————————————————————————————————————————
針對最後一句話做一下補充更新,評論區有同學說自然界幾億年也進化出電腦這些東西,說得好像電腦比自然界本身複雜了多少倍似的。
人類利用自然界的原料和自己的智慧,造出了像電腦這些複雜精巧的工具和輝煌燦爛的社會文明,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從未否定過人類進步成就的輝煌與偉大。
但這些東西的複雜程度無論如何都不要跟自然界本身相提並論。有本事你利用所以現成的原材料複製個小號「生態圈」出來?
———————————————————————————————————————————
附上我當年的中學課文,帕斯卡爾先生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沒錯,人家不但是哲學家,還是壓強單位Pa):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正是由於它而不是由於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我們才必須提高自己。因此,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獸;但不幸就在於想表現為天使的人卻表現為禽獸。思想——人的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因此,思想由於它的本性,就是一種可驚嘆的、無與倫比的東西。它一定得具有出奇的缺點才能為人所蔑視,然而它又確實具有,所以再沒有比這更加荒唐可笑的事了。思想由於它的本性是何等的偉大啊!思想又由於它的缺點是何等的卑賤啊!然而,這種思想又是什麼呢?它是何等的愚蠢啊!人的偉大之所以為偉大,就在於他認識自己可悲。一棵樹並不認識自己可悲。因此,認識(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認識我們之所以為可悲,卻是偉大的。這一切的可悲其本身就證明了人的偉大。它是一位偉大君主的可悲,是一個失了位的國王的可悲。
最後說一下我的看法:人應該勇敢地去追求自身的發展與突破、尊嚴與偉大。
克隆生物、轉基因、甚至是人造生命都已經出現,而光速飛船、地球二號還飄渺無影,這些pros cons都不是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妄自尊大或者妄自菲薄的理由。
因為,TMD說了一萬遍,衡量尺度的質和量不一樣,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不要無理取鬧啊摔!!!!
我一個學地理的,唯一做過一次研究還是畢業設計,單位只是mm(衡量降水量的毫米),跟你們扯這種ma(地質學單位:百萬年)級別的問題真是肉疼,話都講不清楚了,哭瞎。
從紅鯽魚演化到大眼泡大尾巴的金魚,只用了幾百年。即使考慮到魚的繁殖周期比人短,這也是很快的速度。因為有人為選育這個強大的篩子在起作用。
能不能篩出東西,一看篩了多長時間,二看篩子眼兒大小合適不合適。從綠豆里曬黃豆,篩子眼兒有雞蛋大,那多少年也篩不出來。進化?
告訴你們一個殘酷事實,進化,不是用進廢退,而是,多生多死。
也就是說,要想進化快,必須是死的多,而且是在生育之前就死。或者就是不生育絕後。
另外,還要繁殖速度快。
蒼蠅蚊子老鼠細菌病毒進化都挺快的,原因就是它們一生一堆一堆,一死一群一群,每一代從出生到發育成熟可以生育下一代的時間都很少很少。人類需要至少十幾年時間發育成熟,一千年,按照一百年5代人計算,只有50代人,而老鼠3個月就能繁殖,12年就是50代。細菌病毒就更短了。
所以我們很難看出人類的進化。
不過幾萬年裡面人類都分化出這麼大形態的不同了,從膚色到顱骨,體毛到血型,以前有個很重要的學科就是體質人類學現在因為政治正確越來越少的人去搞這個研究啦,動不動就碰上G點傷不起啊。
除了西藏人進化比較快----多生多死的酷烈環境,還有印度人顯然也是進化比較快啊。中國人何嘗不是?
誰說現在人類不繼續進化了?現在已經不是多生多死,但是生育變成新的大篩子了。少生少死,其中不生育和絕後就代替了多死,留下的就是人類進化的方向啦!
這個也很快的,只要保守派生育率高那麼一點,大家反正都不容易死,其後代的比例改變的是很快的。土耳其的世俗化節節敗退,因為世俗派的家庭規模明顯小於保守派啊,三代人下來,孫子們說了算。
大多數答案都是聚焦在「千年」這個時間跨度上, @完顏白菜 的答案則是提出,人類這個物種作為進化路線的奇葩,進化出:理性, 或者說抽象思維,更廣泛的叫法 IQ, 使得人類擺脫了對生存環境的高度依賴, 沒有生存壓力也就沒有了進化的動力。 這些都沒有錯, 但是想從另一個角度, 補充一下個人的看法。
---正文分割線---
1. IQ的進化
Kyle R. Skottke 在其《人類IQ的進化》The Evolution of Human Intelligence 的論文中提到, 人類IQ在近百年的不斷上升趨勢, 這一現象在心理學界被命名為 Flynn effect
IQ,作為心理學中衡量人與人差異的重要標準之一,是具有50%遺傳決定性的。 在現代化進程,和工業化社會的壓力下,對IQ,包括抽象思維,空間思維,邏輯思維的能力的需求,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大。 進化的選擇機制包括兩種:
一般來說,選擇包括了「天擇」(自然選擇)與「性擇」(性選擇)。天擇的主要原因是物種所居住環境的改變,包括物種之間關係的變化;性擇則是物種在繁殖的需求下而產生的選擇。
所以雖然如其他答主所說天擇的壓力不復存在的, 但是性擇的壓力是貫穿始終的。 人類,總是希望能找到門當戶對,或者IQ略高自己一點的配偶, 這既是人之常情, 也是進化內在的本能需求。
論文中還提到,IQ與腦體積的正相關性, 基因序列中有可能影響IQ的集合等, 這裡就不贅述了, 有興趣可以閱讀原文。
2 群體選擇
世界頂尖的社會生物學家 E. O. Wilson 在著作《The Social Conquest of Earth》中提到, 人類,作為社會性生物物種之一, 其進化路徑與大多數現存,已滅亡的物種不同。 其他具有高度社會性的物種,如螞蟻、白蟻、蜜蜂,也同樣能成功佔據陸域生態系;其中,螞蟻的總生物量甚至超越人類,居世界之冠。
在他的新書中,威爾遜指出是兩種對立的力量在驅使著人類的行為——群體選擇和個體選擇,二者同時發揮作用。 「群選擇帶來美德,而與之競爭的個體選擇帶來罪惡,當然這是過度簡化了。一言以蔽之,這就是人類的處境。」
在一次電話採訪中他說: 「一個群體內部,自私者更容易成功。但在群和群之間的競爭里,利他者組成的群更可能獲勝。」
有利於群體選擇的基因,促使得人們對無私者的讚美, 對英雄的愛戴, 對群體內部自私者,和作弊者的厭惡和懲罰, 以及群體外部的敵意。 如此種種都是進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優勢的人類社會性。
而也是這一特性, 使得戰爭和屠殺無可避免,是人類遺傳的本能, 和平僅限於族群內部和有限時間, 因為過段時間, 同一組群又會分裂成兩個組群彼此屠殺, 因為資源的總數是恆定的,有限的。
戰爭和種族屠殺是普遍而永恆的,不限於特定時間或者特定文化。考古發掘地址里充斥著大規模衝突的證據和被屠殺者的墓葬。大約一萬年前的早期新石器時代,就
已經出現了明顯設計用來戰鬥的工具。很多人可能以為和平主義的東方宗教——尤其是佛教——一直致力於反對暴力,但這並非事實。每當佛教成為主宰、變成官方
意識形態,戰爭都能被人們容忍、甚至作為立足信仰的國策而積極推行。理由倒也簡單,而且這理由在基督教里也能找到身影:雖然和平、非暴力、兄弟友愛是我們的核心價值,但是對佛法和佛教文明的威脅則是邪惡勢力,必須打敗。 -- 和平僅限於族群內部
而題主,眾答主和各位看官, 之所以你我可以在這裡討論, 不過是倖存者偏差, 不過是因為你我恰好出生在偉大的中華古族。 如果你投胎在盧安達,北美印第安,或者澳洲土著, 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族群的基因組的消亡, 你也該感嘆,物競天擇的威力之大了吧。
3 集體智慧
失控 全名為 《 失控 : 機器 、 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 》 ( 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提到集體智慧, 也是以蜂群,蟻群這類高度社會性的物種,作為類比對象。蟻群也有蜂群思維。螞蟻在進行搬家時會表現出毫無邏輯、茫然無從的」卡夫卡式噩夢」,但蟻群最終還是成功搬家。「群體所形成的超級有機體,是從大量聚集的普通昆蟲有機體中湧現出來的。蜂群思維沒有一隻蜜蜂在控制它,而是湧現出來無形的手控制著整體
如果把人類發明的工具,互聯網,通訊方式算作人類進化的一部分; 以一個外星人的角度, 把地球當作一個超級有機體, 每個人作為細胞級別的個體,作出的個體選擇和行為,表現在超級集合體這個數量級上, 外星人觀察到十分有趣的現象: 這個超級有機體, 從地球上吸取能源,石油, 利用風能,光能, 製造各種工具; 以互聯網為神經網路, 傳遞圖像,聲音數據。 整個有機體有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大腦, 彼此之間有分工,有合作, 有對抗。 細胞與細胞之間也會有滅族戰爭就像是白血球吞噬癌細胞一樣。 這個超級有機體, 製作了很多圓筒子,利用光線;圓耳朵, 利用聲波,作為觀察外界器官。 孤獨的在宇宙中找朋友, 終於在不久之前找到了一個1400光年外的疑似朋友。
從這個角度講, 相比於1000年前的宋朝,和歐洲中世紀人類, 人類這個整體不知道進化了多少倍吧。
4. 毀滅
進化不會停止, 如同《Interstellar》里的「他們」,掌握了五維空間, 穿梭於時間和因果當中, 進化仍然會繼續。 直到進入十一維的田園時代, 這個超級有機體, 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 說是God也不為過。 God只剩下一個問題不知道了: 如果我不在了,會怎樣? 於是God壓縮宇宙和自己為奇點, 下一次的大爆炸產生了。 我們不過是上一任God爆炸後的塵埃, 同時又是下一個God成神路上的組成物罷了。
-- God"s Debris
http://nowscape.com/godsdebris.pd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Intelligence
Flynn effect
Psychological comments: 105 years of the Flynn effect: very fluid
愛德華·威爾遜:從螞蟻社會到尋找萬物之理
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嗎?進化不是活著的生物獲得新的性狀而是舊性狀的滅絕和新性狀的替代。
換句話說,人為什麼沒進化出超能力來呢?我們來模擬一下,把時間軸加快。北京某村出生了一個超能力者…然後在一萬年後人類都有了超能力,這中間發生了什麼??答案是所有沒超能力的幾十億人都在歲月中被殺掉或者自然死亡而且沒有後代…也就是所謂的新人類都是這個一個人的後代………………
而現實恰恰就是這樣,我們共同的祖先就是那個進化出新性狀的人,只不過他的性狀是智商,而恰恰因為是智商,所以利用工具把所有其他靠生物性狀的競爭者都殺光了。所以換句話說,考慮到人類經濟發展生的越來越少,還獨生子女,自己的性狀都已經遺傳不下去了,所以根本不會在發生變異了。
自然選擇早已停止,人機融合才是新人類!
12.27更新
「生命的歷史,就是一系列由不斷擴展的生命複雜性導致的各種各樣進化的過程。由於生命變得越來越層次化——基因、細胞、組織、物種——進化改變了工作目標。耶魯大學的生物學家利奧·巴斯稱,在進化之進化的每一個階段,受制於自然選擇的單位層級在提高。巴斯寫道,「生命的歷史就是一個選擇不同單位的歷史。」自然選擇選擇的是個體;巴斯認為構成個體的部分一直在隨時間發生演變。舉個例子來說,數十億年前,細胞是自然選擇的單位,但最終細胞組合起來構成了組合體,自然選擇就轉而選擇它們的組合體——多細胞有機生命體——將其作為個體來選擇。」
原答案:
人類作為群體進化比作為個體進化效率更高更能夠應對環境改變和自然選擇,最高票答案說的很好了。
說到自然選擇,達爾文曾在《物種起源》第三版中這樣提醒讀者:「最近我的結論被多次錯誤地表述,並且有一種說法認為我將物種變化完全歸因於自然選擇。請允許我再次重申,自本書的第一版起,我就在最顯眼的位置——也就是緒論的結尾處——寫道:「我確信自然選擇是物種變化的主要途徑,但並非唯一途徑。」這句話顯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斷章取義的力量還真是強大啊!」
如果可能的生命形式中密布著可行存在,那麼單憑運氣的自然選擇在搜索這個可能性空間時就會更容易些。一個充滿可行解且能夠通過隨機方法進行搜索的空間為進化提供了無數隨時間而展開的路徑。但如果可行的生命形式非常稀疏且彼此相隔很遠的話,單憑自然選擇可能就無法到達新的生命形式。在可能的生物空間中,能存活的生命體其分布可能非常之稀疏,以致於這個空間絕大部分都是空蕩如也。在這個充滿失敗的空間里,可存活的生命形式可能聚集在一小片區域內,或是匯聚在幾條蜿蜒穿行的路徑上。
如果可行的生物體空間是非常稀疏的,那麼進化無疑需要一些引導,以穿過空曠的荒野,從一片可存活生物的聚集區走到另一片聚集區。自然選擇所奉行的試錯方法,只會讓你很快陷入不知身在何處的境地。
在被自然選擇前我們的變異要先被三個智慧/懶惰的官僚同意:軀體,基因組,種群。進化的進程越往後這三個官僚越苛刻。
-軀體
卵細胞的發育過程背負了太多傳承下來的包袱,限制了其成體可能的多樣性。總的來說,構成軀體的物質利用物理約束限定了軀體所能發育成的形態。大象不可能長著螞蟻般的細腿。基因的物理本質也同樣限定了動物所能形成的種類。每一段遺傳信息都是一個蛋白質分子,必須通過物理移動來傳播。由於基因的這些物理約束,一些信息很難或者根本不可能在複雜的軀體里完成編碼,DNA亦是如此。
-基因組
基因具有獨立於軀體的動態特性,對它們的產出物有生殺予奪之權。在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相互關聯,而不是基因與性狀一一對應,以致於形成互鎖現象:A以B為前提,B以C為前提,而C又以A為前提。這種內在聯結形成了一股保守力量,迫使基因組保持不變狀態——與它所產生的軀體無關。與複雜系統一樣,基因組通過限制所允許的變化來對抗擾動,它所追求的是作為一個有凝聚力的統一體而留存下來。
當人工選擇或者自然選擇使某個基因型(比如說,一隻鴿子的基因型)偏離了穩態而趨向自己的喜好(比如說,白色)時,基因組中的相互關聯特性就會發揮作用,從而產生許多副效應(比如說,近視)。達爾文作為一名育鴿人,已經注意到了這點,並把這種現象稱為「生長中神秘的相關法則」。新達爾文主義的元老恩斯特·邁爾聲稱:「就我所知,過去50年中進行的所有精細選擇(繁育)試驗中,沒有一例未出現過討人厭的副效應。」被傳統群體遺傳學依為基石的單點突變實際上非常罕見。基因通常身處複雜環境,並且其自身就是一個複雜適應系統,它有自己的智慧與惰性。這正是怪亦有道的原因所在。
基因組必須偏離其通常組合足夠遠,才能在外形上產生本質區別。當基因組被競爭壓力拉出其正常軌道時,它必須在物質層面上重組它的關聯模式,以維持穩定。用控制論的話來說就是,它必須使自己落在另一個具有整體性和內斂性並且內穩的吸引域中。
-種群
生物體在問世之前,在直面競爭與生存的自然選擇之前,就已經兩度受制於其內部選擇——一個是來自於基因組的內部約束,另一個則來自於軀體所遵循的法則。在生物體真正同自然選擇打交道之前,它還面臨來自第三個方面的內部選擇。一個被基因接受並隨後被軀體接受的變化,還必須被種群接受。只發生在單體身上的變異,即使再出色,也必然隨著單體的死亡而灰飛煙滅。除非包含變異的基因能夠在整個種群中擴散開來。種群(或者同類群)具有自身的內斂性和整體性,並呈現出一種整體的湧現行為,恍若是一個龐大、內穩的系統——種群即個體。
被上面的保守/智慧/懶惰/公正/殘忍的官僚批准後才有機會被自然選擇。
任何跨越這些障礙而得以進化的新事物都足以令人驚嘆。在《走向新的生物學哲學》一書中,邁爾寫到:「進化最艱難的壯舉就是掙脫這種內斂性的束縛。這就是為什麼在過去5億年中只出現了很少的新物種;此外,99.999%的進化分支都已滅絕也很可能與此有關。這種內斂性阻礙了物種在環境突變時做出快速的響應。」在這個不斷變化、共同進化的世界中,進化的停滯現象曾一度令人們非常困惑,如今終於有了一個像樣的說法。
進化動力學中的每一個負面約束都可以從正面來看待。用來維持舊傳統的束縛力可以用來創造新事物。將生物限制在自己的形態內,防止其隨意漂移到其他形態的力量,也正是最初使生物成形的力量。基因內部的這種自強化特性使得它難以離開其穩定狀態,就如同一條山谷,將各種隨機因素拽入其中,直到它們找到可能的棲身之所。在數百萬年中,基因組和軀體的多重穩定性維持著物種的向心狀態,其作用超過了自然選擇。而當某個物種奮力一躍,掙脫原有的穩定態時,同樣的內斂性會誘使它進入一個新的內穩態——自然選擇的影響依然微乎其微。乍一看這有些奇怪,但的的確確,束縛即創造。正所謂「敗也束縛,成也束縛」。在生物不同層面上湧現出來的內斂性而非自然選擇,很可能正是那99.999%的生命形式得以起源的原因所在。我們還無法衡量束縛在形成生命上的作用————但它很可能是巨大的。
綜上,達爾文這句話真是很棒
12.26更新
。
你把人類看成整體,那進化程度就很大了。
人類近千年來其實發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只是沒有發生基因層面的顯著變化。
普通動物的自然選擇是基於基因庫,動物的很多行為都是由基因決定的,自然選擇通過改變基因從而改變動物的行為。
而人類在經過幾萬年前的認知革命,在基因庫未發生巨大變化的前提下,能夠迅速改變行為,並將新的行為方式傳遞給下一代。舉個例子:人類社會中,很多手握權力的宗教領袖都是自願放棄生育的,比如佛教的高僧、天主教的教宗,這种放棄生育的權利階層的出現是從根本上違背自然選擇的。人類的進化以及對環境的適應更多的體現在行為和文化上,而不是通過對基因庫的改變。
通過文化層面的進化要比基因庫層面的進化更加劇烈,例如在1789年,法國人能在一夜之間從「君權神授」轉變成「天賦人權」。自此人類走上了模因演化的這條快車道,而不是總依賴基因演化這條泥濘路。
這裡介紹一個名詞:模因。模因_360百科
簡單的說就是文化層面上的基因。
人類的傳承用「模因」代替了基因。
轉過頭來,我們再說說基因演化為什麼是一條泥濘路。
假設某個非致命隱性疾病aa的發病率為0.01,
可以得到基因庫中A為0.9,a為0.1(AA 0.81 Aa0.18 aa 0.01)。
我們經過一代最高強度的自然選擇(納粹式滅絕,徹底消滅aa的個體),
經過一代後,基因庫的組成A為0.909,a為0.0091,發病率為0.0081。
基因庫的影響其實並不是很顯著,而且自然選擇對於基因庫的改變是非線性的指數的,令發病率從1%降到0.1%需要幾十代,我們一代個體又需要多少年,算起來也需要個幾百上千年。而這幾百上千年內由人類模因主導的文化和科技的進步又能發展到什麼地步。
誰是快車道,誰是慢車道不言而喻。
另外,在很多方面,由模因主導的文化和科技進步對於人類自然選擇的基因庫優化是有拮抗作用的。
還是舉剛剛隱性疾病的例子,自然條件下的隱性疾病(例如血友病)雖然不致命,但是仍然會影響個體存活,從而減少該基因傳遞給子代的概率,通過自然選擇而不斷減少該基因的頻率。
而現代醫學的進步,大大提高了這些病人的存活下來的可能性,本來很多活不下來的遺傳病病人也能夠留存下自己的基因。伴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基因庫並不是單單的停止優化那麼簡單,其實人類的基因庫在不斷的惡化,越來越多的有害性狀留存於人類的基因庫之中。
可能很多人會為此而擔憂,想要通過加強自然選擇甚至人為干預的方法來達到所謂優化人類基因庫的目的,希特勒就是這麼乾的,當然他失敗了。
我的看法是基因庫的惡化又怎麼樣,醫學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舒適的活下來。人類基因庫的惡化恰恰證明在演化的這條道路上,模因打敗了基因,我們不再依賴基因的優化。
熟悉我的朋友應該知道我是一個立場偏右的人,應該不會支持這種看似白左的觀點。我要指出的是,相較於基因層面上的有害性狀,我們更應該關注模因層面上的有害性狀,例如某中世紀和平宗教,他們對人類的危害是遠大於區區幾個遺傳病的。
首先通俗的說(科學的我也不會)三個問題。
- 進化的說法不太準確,或者說進化指那些在自然選擇中被留下的優勢基因的性狀,實際上基因突變是沒有目的的,如果一個物種沒有任何外界帶來的生存壓力,那麼除了那些內因導致生育年齡前死亡的基因會被淘汰掉,其它的基因都不存在優勢劣勢,都會會得以保留。如果施加一個強烈的外界干擾,比如酷寒,或者食物種類變單一,那麼有助於耐寒的基因和食物利用率高適應性強的基因就成了優勢基因。
- 基因點位出現突變,從而導致生物的某種性狀發生改變,是一個隨機性的事件,所以一千年時間坐標雖然很小,但不一定會不會發生及發生多少突變事件。
- 迫於自然選擇的壓力而留下的優勢基因,優勢幾乎只在於保證個體能活過完成生殖,也就是性發育成熟,之後的事就不管了。簡單地說,很多老年病實際上是優勢基因的副作用,而基因只管你能不能生育後代,不管你能不能安度晚年。
所以得出簡單的結論,一千年時間太短,即便影響大的突變是隨機發生的,那麼在這一千年中發生的概率也是低的,況且這一千年,世界沒有發生顯著的氣候地質大變動,更加沒有壓力產生自然選擇。再就是人類社會進入近代以來,文明的快速發展幾乎解決了選擇壓力的問題,窮富都有口飯吃,都能生出孩子,很多古代活不下來的人也活了下來,所以唯一可能存在的智力選擇可能也沒可能了。
當然,因為生存環境,生活習慣導致的一些不由基因影響的特徵的確是發生了變化。比如牙齒的排列整齊與否,骨密度,腳底繭子的厚度。
這就是這一千年沒啥顯著變化的原因。
以10萬年為計看人類進化還是相當明顯的。
人類幾乎停止了進化,因為自然選擇已經不再試用與人類了,哪怕你有不利於你生存的基因,醫生幫你搞定,該傳宗接代還傳宗接代,沒問題啦。人類選擇進化將會在未來成為主流,因為人類對基因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同樣,人類被滅絕也越來越容易。
補,個體的進化還在繼續,整體顯著的進化不大可能出現,除非出現針對某種生物特徵的災難性滅絕事件出現,比如隔壁老哥說的大胸的女生都要被槍殺。只有這樣級別的事件發生後才會有顯著的進化(準確的說,是演化,因為我不喜歡平胸 :D)
錯,人類一直在進化,只是沒有大規模死亡事件把進化的基因篩選出來而已。
打個比方,假設各國法律突然規定,平胸女性才有人權,A杯以上全部槍斃。
那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經過死亡大過濾後,人類就會往平胸方向進化,因為有大胸基因的後代全死了,聽懂了嗎
其實也進化了,幾個例子:
鐮刀型貧血病,有了這個地中海人不會得瘧疾。
色盲,哺乳動物,包括大部分史前人類都是紅綠色盲的,只有人類中,紅綠色盲反而成了少數。
乳糖耐受,大約是一萬年前閃含人種演化出來的。
乙醛脫氫酶突變,也就是決定喝酒是否臉紅的那個,似乎也是閃含人種演化出來的。
還有一個CCR5突變,也是歐洲人中較多,對艾滋病有一定的抵抗力一千年太短了,進化都是以百萬年計算的。但這只是指生物學意義上的進化。除此之外,像文化,科技,藝術,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是進化。進化的最終結果是適應環境,無好無壞,無內無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