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最近提出的 Page 是個什麼東西?

看解釋像是類似微博地點一樣(見鏈接:新浪微博)一樣的信息聚合,並在信息流統一展示的功能。真有發布會上說的那麼牛么?
Page 是指將「物」封裝進微博的框架。其中,「物」指的是所有能在微博上顯示的信息,包括音樂、新聞、書籍、美食、周邊環境等等;微博會根據屬性特點對這些信息加以分類,通過微博信息流,通知提醒等多種形式到達用戶,而微博用戶可以通過「關注」、「贊」、「點評」與之產生互動關係。
新浪聯姻阿里後再出大招 「Page頁面」意在挖大數據


謝邀。

Page是今年微博的重點項目,但因為橫跨部門非常多,所以即使在是公司內部,好多人也對它比較陌生,要找到一個完美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可不太容易,儘管我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在干這個,但我可能仍然不是最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嗯……也許@劉彬 來回答更更完整些,他是整個Page項目的產品經理),我這就扯哪算哪兒吧……

從去年底開始公司重新考慮了互聯網上人、機構、興趣點之間關係,並推進了內部稱之為「Page化」的過程,除了個人用戶之外,我們在平台上增加了機構(企業、媒體)與興趣點(音樂 電影 圖書 物品 位置)兩種角色,並重新梳理出任兩個節點之間「贊」、「關注」、「訂閱」的三種關係。

我本人負責推動用戶Page的項目運營,也就是把個人用戶的Page頁面(即現在的Profile頁面)變成一個人的網路展示中心或者其網路業務中心,而不是一個僅僅可以看歷史微博的地方。舉例,你訪問一個歌手的微博頁面,可以看到TA 的音樂作品,可以聽到TA的作品,你訪問一個作家的微博頁面,可以看到ta的出版作品,並完成在線閱讀或者下單購買,訪問一個知乎作者的頁面,可以看到他在知乎上的精彩問答。更進一步地,還會與第三方業務合作,讓TA的頁面成為業務中心,比如店鋪展示、業務諮詢等。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微博已經是個人的最大網路入口,你想了解一個人,最快的方法是什麼?訪問他的微博。但只看他的歷史微博是不夠的,如果能把他在其他地方做的有價值的事,創造的有價值的內容整合起來,那微博無疑就成了一個更好的展示個人公開形象的地方,這相當於我們給每個用戶建了一個個人站,一個通過PC和移動端都能夠便捷訪問的個人站,它能夠幫用戶更好地展示自己,也能夠更好地幫其他人快速地了解這個用戶,這就是這個項目對用戶的價值。

形象展示之外,一個用戶的個人頁也有可能變成他的業務中心,這可能是更有價值的部分,當你通過微博了解了一個人,對他能提供的服務可能會更感興趣,比如對一個數碼控推薦的淘寶店,比如一個風趣幽默技術高超的牙醫提供的牙科診療服務,比如一個偶像明星提供的會員服務,這就是人際營銷的價值,我們可以通過與相關第三方的合作,把這些功能放進用戶Page,實現PC移動雙平台一站式服務。

想法成型後,在過去的一兩個月,我們一方面在做一些產品上的準備,比如可以快速地對某些用戶裝載特定模塊,比如確保用戶有完全的卸載處理許可權,另一方面,我們也在和一些網站和移動應用溝通,傾聽他們對這個項目的想法,在我發了相關邀請合作的微博後,得到了不少UGC類網站的熱情響應。

知乎是我們在整合用戶有價值內容方面的第一個嘗試,知乎是中國最專業的知識社區,內容價值非常高,雙方的合作意願都非常高,大概花了兩個星期,我們就接入了部分知乎用戶的問答,他們的個人頁增加了一個名為知乎的模塊,但此次快速上線也確實引起了一些用戶的爭議,這些用戶的主要爭議點是,他們在知乎上回答的某些「重口味」問題並不想放在自己的微博上,同時因為Page的底層並未完善,導致模塊無法快速刪除,在慎重考慮後,我們與知乎決定暫時下線,在優化完內容篩選、呈現形式,確保用戶可快速刪除後再行上線,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上,我們驗證了微博在用戶心目中的認知——個人公眾形象展示平台。除了知乎之外,果殼、啪啪、窮游網等有價值內容創造平台的合作,也在按部就班地推進中。

淘寶的淘女郎是我們首先嘗試服務合作的項目,淘女郎是淘寶上的服裝模特群體,淘女郎的Page完成後,訪問一個淘女郎的微博,除了看她的微博,簽到地點,還可以看到她代言的商品,她拍的大片,更重要的是,其他用戶在這裡可以直接向她預約拍攝——當然,這些服務本身是基於淘寶的預約拍攝功能。

在公司內部,我們聯合微音樂團隊與微讀書團隊,率先給音樂類用戶與圖書作者類用戶提供了音樂Page與圖書Page,比如打開樂隊組合@羽泉 的微博主頁,首先看到的是他的最新音樂作品,並且可以直接在線播放聆聽,而打開小說家@王躍文的微博主頁,優先呈現的是他的小說,訪問者可以在線閱讀,或者到達噹噹網等網站進行購買。而且用戶對這些作品的操作行為,都會計入平台,並根據用戶關係將這些內容推薦給相關的人。

基於用戶Page,我們向用戶提供了一個聚合內容與服務的框架,將來會有不同的模塊庫,供不同的用戶安裝使用,不同類型用戶的微博主頁呈現的內容與形式可能千差萬別,當然萬變不離其宗,就是幫助用戶更好的展示自己,幫助用戶更好的營銷自己。

都說到營銷這兒了,就提一下我們今年另外一個關鍵詞吧:服務。

微博Feed流是一個基於關注關係的信息流,是一種關注即看連續信息的高效獲取信息方式,事實上,也成了最「平」的一個網路營銷中心。今年我們將改進另外一條信息通道,即基於一來一回私信關係的消息流,因為其精準的推送機制,信息送達與獲取更為高效,更適合一對一的服務。

我們希望藉此能夠讓微博成為營銷與服務功能均能提供的平台,Feed流進行公開營銷,消息流進行一對一服務——這也是我們前一段對私信產品做了一些調整的背後原因,基於改造後的消息流平台,我們搭建了一個叫粉絲服務平台的產品。

我本人負責的部分是這個類似微信公眾服務平台的產品的個人用戶運營,這個產品提供給企業、媒體、優質個人用戶向特定人群發定向私信的功能,私信內容可以是純文字,也可以是圖文混排,也可以是語音。

為了保證它不被濫用,針對優質個人用戶而言,只有完成了「訂閱」的粉絲,才會收到私信,訂閱由兩種機制觸發,第一是粉絲主動發私信DY給PO主,第二是粉絲髮送某個關鍵詞以獲取特定文章的時候完成對PO主的訂閱。我們希望此舉能夠提升個人的媒體能力,促進個人媒體品牌的成長,能夠提高營銷的精準度和轉換率。舉例,一個留學諮詢師可以設置關鍵詞,關鍵詞「美國」為獲取美國留學文章,關鍵詞「澳大利亞」為澳洲留學資訊,當某一個粉絲向其發送某個關鍵詞的時候,也已經告訴了Po主目的地,以後Po主可以實現對此類用戶更精準的投放。媒體用戶與企業用戶的機制與上述機制略有不同,從長遠看,我們還是希望此兩類用戶以開發者模式的服務功能為主。

還有,我還有另外一個事兒,在推動橙V的認證流程優化,以使它更符合用戶預期,改造後用戶申V、修改昵稱和認證說明的流程會更便捷,比如我們會允許媒體和企業給自己的員工認證橙V、修改認證說明,讓用戶通過微博現有的交互方式完成各種操作,而不是被一個又一個鏈接帶到一個陌生的頁面。 比如通過粉絲服務平台來實現認證流程的移動化,比如聯合第三方網站對用戶進行認證。

我不是最適合回答這些問題的人,我談的都是與個人用戶相關的,不過希望我的理解沒有什麼問題,汗……

@劉彬 老師,請繼續……

以上。


謝邀。

第一,微博是真實的社交關係,微博的背後是每一個真實的個體,他們的數據對於移動社交世界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真實么?不真實么?真實么?不真實么?我只是跟你討論一下。

第二,微博用戶基數大,活躍用戶數大,現在新浪活躍用戶數穩定在 5000 萬以上,其中 75% 的活躍用戶來自移動端。可見其對大數據挖掘的重要意義;

大數據挖掘有意義,但關鍵不是挖掘本身,而是挖掘了怎麼用。

第三,用戶可以看到你在微博這個社交網路上的熟人在 Page 上進行了什麼樣的操作,比如我和淼叔互粉了,淼叔看過《百年孤獨》,微博的這個 Page 頁面就會顯示「你的朋友淼叔也看過」。

然後呢?轉化率靠什麼來做?還是運營吧?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微博用戶在 Page 上面的行為如「贊」、「點評」、「簽到」都種種動態行為可以被記錄下來,進而分享到自己的信息流中被更多用戶看到,同時這個行為也被作為大數據的一部分對 Page 頁面產生影響。

還是轉化率,我在飯店簽到了,你看到了,那麼你一定會去么?幾時去?去幹嘛?我贊了半年孤獨,你就會去買這本書么?在哪裡買?我贊了HTC ONE,你就認為你也需要一台?在哪裡買?多少錢買?我是不是還得給你送個賣家鏈接?然後你到賣家一看,我操,一堆差評,那麼是我收了錢打廣告了,還是賣家被惡意了,還是根本就不是我推薦的賣家?

實話說,我不知道這個page是個什麼東西,也不明白140字的圍脖用這個來做什麼,流量我認為或許能夠引入,但是轉化率的抓手是在誰手裡?效果是誰來埋單?賣家埋單,是不是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新浪阿里會來埋單么?

充其量,我認為這是阿里自己做SNS發現沒什麼效果,於是覺得圍脖反正有現成關係,就來試試吧。試成啥樣,很快就看的出來的。


微博已經是個人的最大網路入口,你想了解一個人,最快的方法是什麼?訪問他的微博。。。。。。。。記住這個就可以了,對吧~~@劉新征@Fenng


產品神馬的@張亮-Leo♂的回答已經說了不少。
這裡補充點我的想法。

難的不是產品建模(什麼小站啦,贊頂踩啦,都是玩爛的東西),而在於如何讓產品轉起來怎麼轉

基於主站現已成型的用戶環境來玩,幾乎是速死的節奏,可以想像大量淘寶客充斥豆瓣的場景;如今知乎各種收集貼廣告貼也可從中窺知一二。

而走分而治之,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路子又未必是新浪擅長的節奏。

很有可能的是,微博發揮其信息渠道無與倫比的優勢,在「品牌維護」和「病毒營銷」的方向繼續往縱深發展。
而Page的使命,則是繼續把微博的渠道能力構建的更加紮實可靠。


我這個「page產品經理」想提筆萬言卻。。。。我還是先聽聽大家說的吧
------------更新下-------------
可能@劉新征 想說的最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是我,把大家說的看了一圈,要想完整的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需要說清楚幾個點:
1. 通俗的講,page是什麼?包括什麼?

------------第二次更新開始---------------
page是什麼,顧名思義是個頁面,通俗講,就是「微博主頁」。
我們把互聯網上所有可以顆粒化的元素,稱為對象(object),比如一篇文章,一張圖片,一條評論,一個用戶,一首歌,一部電影,一個地點,一個商家等等等等。。。顆粒度可大可小。我們把這些所有對象裡面「有價值」的一部分,用一個結構化頁面來表現、聚合信息,供用戶閱讀、傳播。這個頁面就叫「page」。
我們認為:它如果可以被傳播,可以持續被用戶消費,可以聚合更多其他對象信息。就視為「有價值」。
這樣看來,每個微博用戶的主頁,媒體、企業微博主頁,興趣主頁(比如音樂、電影、圖書),LBS主頁(地點)就是這裡提到的「page」。
當然,這不是「page」的全部。。。對象(object)還有「短時間內消費傳播的」,page 裡面也有「擬人化」「非擬人化」的區分。。。會逐漸細化、豐富。
------------第二次更新結束---------------

2. 我們為什麼要提出這個概念?
3. 我們要做哪些事情?站方承擔什麼角色?
4. 用戶可以從中得到什麼?體會到什麼?
5. 第三方合作夥伴從中可以得到什麼?他們為什麼選擇通過這套體系跟我們合作?
上面這幾個問題想清楚了其實還不夠。
我們還會發現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難題,我很樂意花點時間出來跟大夥就這個話題交流下去。。。
不過,還是先把這幾個問題當引子拋出來,聽聽大家的意見吧,囧


Page第一次向外界提出,應該是GMIC 2013上,這個時候,內部一些應用也已經初現框架,以LBS、音樂、圖書最為主要。

   至於@Fenng 和很多人說到的「是什麼東西」、「講不明白」,我倒不覺得是壞事。就算給你講明白了,給用戶也不見得能講明白。用戶只關心自己聽的歌、看的書、吃的飯、走的路,只是這些東西可以在微博里某個地方看到到——管它叫Page還是Sergey Brin。

  「新浪微博商業產品部總經理程昱介紹「以餐飲、美食為例,用戶在Page上首先可以查看地圖、周邊路況、推薦菜品以及優惠活動等企業詳細信息,能通過聯繫電話直接預約訂座。」商業產品部高級產品總監余雙認為,推出Page的目的在於利用新浪微博上大量的沉澱信息與用戶關係,從而讓微博變得更有價值,微博的社交網路開始逐步轉變為真正的社會網路。」

  Page是什麼?如果翻譯過來可以稱為「主頁」;微博想要去做的,就是給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每條街、每家店、每首歌,甚至每一粒沙子,都創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個性化主頁

  如此看來,Page有一個最大的優勢:理論上,它是萬能的,它可以把任何有意義或沒有意義的東西接入進來,從而到信息流里去傳遞;它可以去發掘這個世界上除了「人」以外的,所有「物」(不論是虛擬還是現實)的潛在價值

  至於這種模式,是拋棄用戶體驗,是商業化,是豐富微博內容,是大數據利用……whatever,交給媒體去評論,交給時間去驗證。人們都知道一個產品保持最原始的簡潔是很難得的,但是站在公司的角度想想,如果不去做一些突破性的嘗試,難道就一直這樣下去等死?

下面說幾個例子,展示下Page已實現的一部分功能:

1、LBS。最常見的,也最貼近人們生活的,並且是看起來似乎和商業化、O2O神馬有點點關係的。LBS幾個大類,都是非常適合深入發展的,例如景區、酒店、餐飲、娛樂等,也是殺得最激烈的,誰都不想放過。

2、出版物。如音樂、電影、書籍等等,這些利用介面集成現有資料庫,還是比較容易的。並且相比其他產品的優勢,就是至少理論上可以產生高效的傳播效應。

3、針對賬號的特殊定製。例如企業微博、自媒體,可實現個性化的顯示內容。

4、現在還正在挖掘的,以「物」為代表的,一切可能接入的東西。這也是以前從來沒有過,挑戰非常大的一項工作。

(上圖是上個月和海信聯合發布的智能空調Page,新版繼續完善中)

(這是P的,不用YY)

  上面這些例子都只講了客戶端,實際上很多在主站和H5上都同步實現了,只是現在以客戶端為重。

  看完這麼多,我猜很多人會質疑:尼瑪你們加了這麼多東西進去,那微博客戶端要越來越腫,突破100MB了吧?實際上,這個擔心是多餘的。實際上,Page的組成是按照數十個規範化Card來動態組建的,所有Page樣式都是在伺服器布局數據結構,客戶端取到後自動呈現即可。

  但微博畢竟還是140個字微博。要通過Page來拿下這個這個世界,我們還要走很遠。


其實和百度的中間頁戰略差不多。就是從微博客客戶端的流量中,導流到Page中,在Page上完成「物」的呈現,並通過競價排名等方式搭建商業模式。可能會通過類SP、CP的方式進行拓展。

產品上,Page比較靈活,可以由若干Card像搭積木一樣搭建而成。


我單純是來順路黑豆瓣的。
時間記不清楚了,豆瓣大概在07/08年,悍然改版,罵聲一片,雖然阿北用些場面話頂過去了,還是造成不少用戶拂袖而去。但是豆瓣改版的決心毫不動搖,官方給出的原因是:去中心化。簡單的來說,就是豆瓣比較小的時候,由幾個名人主導內容,雖然發現內容也容易,但是容易形成圍繞明星用戶聚焦的馬太效應。隨著用戶群的擴大,豆瓣決心要削弱明星用戶的影響,所謂去中心化(消滅馬太效應?)。從此豆瓣走上了漫長的改造之路,每次改版都血雨腥風(最近好些了,大概是老用戶都麻木了罷)。但是可以看出來,豆瓣的去中心化蠻成功的,裡面超級明星大用戶不多,更多的是各個領域的一些分散的名人、起起落落流星、以及一些深藏不露的高人。各路牛人或者奇葩,都能尋到自己的圈子,也算自得其樂。

對比之下,看看微博的局面,一點都不陌生。超級大V主導的局面,很強的馬太效應導致普通用戶基本沉寂————其後果就是個人信息基本沒有營銷價值,接近於一個空洞的圍觀客而不是一個活人。如今做Page,無非是要把「人」的形象給樹起來,讓賬號豐滿、活色生香、有價值。削弱馬太效應,使得普通用戶的賬號,也具備關注、傳播的價值。這樣才能淡化「圍觀」特色,擺脫純媒體,真的做出SNS來。其背景,無非是在企鵝社壟斷個人生活關係鏈的情況下,如今基於所謂興趣的弱關係社交/個性化推薦等等又火起來了。走上這條路的所有產品,都要看豆瓣的背影。

這些領域我不是很擅長,大概只能看到這麼一點點。但是簡單的對比就知道了,豆瓣以前的局面有多麼好,幾乎天生就是「個人興趣系統」,而不需要象新浪微博這樣痛苦彆扭的轉型。雖然個人不喜歡SNS,但是我覺得豆瓣具備非常好的SNS基礎,也做出了勇敢的決定(不惜惹怒用戶的改版,好壞不說但確實有種),只可惜現在做得有點溫吞水的樣子。不是說豆瓣做壞了,只要看看新浪微博的這個Page功能,拋開形式不提,其核心多年後還要走豆瓣的老路就知道豆瓣做得多麼領先。而是感到痛惜,明明具備最好的個人興趣資源,但是沒有像企鵝社那樣做深做透,結果現在做成了各方面都不溫不火、不好不差的樣子。如果豆瓣當年認真做好個人信息這塊,而不是在其他的SNS上反覆試錯,現在所謂的陌陌/啪啪/微米/微博Page,可能根本連生存土壤都不會有。如今看著這些後輩,依仗其他領域的某些所謂的優勢,大張旗鼓地進入「興趣/個性化」的領域,個個來勢洶洶,豆瓣不知道會怎麼想呢?是感嘆後輩「圖樣圖森婆」,還是回憶「老子當年闊的時候你們還穿開襠褲呢」,不得而知。

新浪微博Page是何目標、能否成功不得而知。到是希望它成功,雖則目前從難看的吃相上瞧,有點前途多舛。只是從這一席話「他在其他地方做的有價值的事,創造的有價值的內容整合起來,那微博無疑就成了一個更好的展示個人公開形象的地方............幫其他人快速地了解這個用戶」,突然回想起來,原來自己在網上,最真實的部分,還是留在了豆瓣上,不免恨恨不已,忍不住就要來順便黑豆瓣一下,所謂:
曾經年少無知,毫無功利心的在豆瓣上貢獻數據,多年之後不過是個無言的結局。如今物是人非,另有高福帥拜上門來,求我(用戶)留下數據而不得(知乎導入事件的反彈)。豆瓣你個狠心短命的死鬼,可有一絲後悔么......


一句話說不清楚的商業模式,我們不會投資的!


先了解Page的概念,在了解新浪微博的產品現狀就不難理解為啥這樣做。
以下節選自新浪微博下一個豆瓣


Page:簡單一點理解,就是把每個地點、書籍等東西都當做一個可對話連接的主體,生成一個主頁面。多個東西的主頁與微博用戶可與其產生互動,形成一個以內容聚合點為核心的信息網路。

產品現狀
新浪微博表現層最大的兩個問題:
1、微博用戶活躍度急劇降低
名人微博逐漸轉變為的140字心靈雞湯,導師說,成功勵志等,一片『「正能量」充斥著整個微博;
企業微博在微博營銷受挫,摸索出各種「早安、午間、晚間」概念欄目定時推送,逐漸轉變為品牌維護;
普通用戶對名人微博各種心靈雞湯和營銷的免疫力增強,倘若微博不是定期出現的熱點事件和話題,將難以保證新浪微博用戶的存留理由。
2、微博商業化尚無成效
新浪微博在商業化產品形態上,PC端的微博插播廣告遭受用戶一頓唾罵。
還有在阿里未投資新浪之前,對新浪而言中小企業廣告主資源奇缺。
新浪微博產品層最核心的問題:
單一的層級關注體系導致信息流泛濫,消費成本不斷增大;同時,也會導致粉絲只能圍繞名人打轉。

解決方案
產品表現層問題內核在於產品架構本身造成,而新浪微博PC版產品架構已然過於龐大,甚至臃腫不堪。要想在產品架構上動刀子,只能寄希望於新浪微博移動版。
新浪微博對以上問題的解決方案是Page戰略。即
通過開放性獲取功能和內容,走向垂直領域,讓用戶和企業、地點、音樂、書籍、電影等興趣發生點關係(點評、購買、贊等互動),形成多節點交織的網路。最終根據社會化物體、話題等數據分析,向用戶做物品推薦。


潤物細無聲才是王道。有些人強調要能說清。作為興趣圖譜的搭建者,我不認為page需要說清。你去豆瓣看電影最終頁,你會把它叫做電影最終頁或者電影page么。它只是一個節點,一個承載了豐富功能的節點。它的意義不需要像推薦新產品一樣告訴大家,你看這是一款新產品,這是一個新功能。你甚至已經不知道你在用它了,這才是好產品。非要每天跟過門檻一樣說,喲,我又踩著了,才算?這是神經質的產品經理才會幹的事情。


興趣圖譜。社交網路以人為角度去發現興趣(物),那麼每一個興趣的點最好可以一個獨立的ID,對應一個聚合該點興趣信息的頁面。


基於微博關注關係的豆瓣小站或Facebook Page


幾位微博的產品經理扯的比較深入比較玄奧。個人理解一下:

page 粗暴點說,就是試圖將微博主頁做成一個網民自己的全網信息聚合主頁。

跟即將關閉的 i google 是差不多的玩意。這個東西從有互聯網以來就不停的有人想做,前不久有個雅虎的啥子研究院院長之類的不是也打算搞個這樣的玩意兒么?

page的區別是,它給到用戶的自主權利非常小。或者說,將用戶分成了多個類型,每種類型的用戶,微博都給定義了具體的功能模塊,你做為這類用戶,你只能將這些指定的功能模塊塞進你的微博主頁。

底層自然會有一些跨站的內容、用戶信息、互動行為的數據交互,後期甚至可能涉及到在線支付、交易流的數據同步,以實現在微博內完成全部流程的所見即所得的體驗。

話說我之前也在這邊做類似的事兒,想通過類似的方式去建立基於不同商業角色的「專業社會化導購」,做了個試點業務場景,後來因為諸多原因被停掉了......


最近的幾次更新原來就是為了這個,
1. 請考慮下用戶閱讀體驗被過多元素打擾的問題。微博現在大概也就連續閱讀體驗上比朋友圈好一點了。
2. 公司的DNA決定產品出路,現在還在搞頁面!用戶在手機端手機端手機端!!!!!
3. 沒太多研究微博的副產品,反正半死不過的我知道的:微刊,微群,密友,微吧,微活動開始很好現在就是殭屍大本營呵呵。其實微博搜索還算不錯的,似乎許久沒啥改進了。


記得人人網也折騰過一段時間的Page。 效果挺明顯的。
當然 再新的概念也抵擋不住人們興趣點的流失,微博活躍的下降。


沒見過page長啥樣,聽樓上幾位的描述大概有個譜,就我的感覺來說,這樣一個聚合的東西,有點類似於QQ的個人面板的味道。
1、概念性大於實際價值
2、整合各種網站的信息於一題,是否會太重、太雜?
3、進一步強調名人,微博的用戶分化是否會進一步加大?


大家說了這麼多page,我談談我的看法!
其實他具體是個什麼東西不重要的,重要的明白它是新浪公司戰略的產物!
我認為新浪微博在這年發生了幾次大的戰略轉移,每次戰略的變化都會有相應的產物出現!
#1.微博創立之處,公司戰略是做信息流,思想碰撞,內容至上的媒體,依託公司的媒體經驗+積累的高端用戶資源,產生了早起的微博產品形態,類twitter+視頻,圖片等中國式的媒體元素的 名人+粉絲的模式。
#2.11年後,公司戰略轉型,要做SNS社區,這樣貪生了微博V3/V4版本的出現,有點類似於人人,然後開放平台,增加遊戲等各種應用來持續不斷的增強用戶粘性,來實現其SNS的定位。
#3.13年之後,迫於商業盈利的壓力,公司高層變動,主打sns路線的彭少斌被替換,凍死定位重新定位,做媒體平台,我理解的這個媒體平台就是,通過名人模式來做開放式的信息聚合平台,又回歸媒體,但因為聚合所以又稱之為平台!

在這樣的變化下,我認為page這個這個相關信息聚合的媒體平台產品就產生了,這些信息聚合也基本上是為名人+粉絲模式的名人服務的,因為普通人的信息聚合個人認為不太容易,而名人的話就好點,比如歌手,展示相關專輯,近期動態等等,這樣的話方便粉絲用戶通過這個平台去了解他們的偶像,進而通過這些信息來帶來消費,資訊等


新浪的產品經理都喜歡自我YY,拿一堆對傳播學,網路經濟學的二吊子理解去做產品,再一次在PAGE這個產品中得到了印證


被拋棄的前女友再怎麼折騰也很難翻身。。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深航艷照門事件?
關於中國有嘻哈第十期:為什麼知乎上的人認為pgone是錯的,而微博上的人認為gai是錯的?
如何看待陳柏齡清空自己微博?
對與鮑迪克關於葉門撤僑的微博評論一邊倒大家怎麼看?
如何評價王思聰在微博炮轟范冰冰和張馨予?

TAG:新浪微博 | 微博 | 微博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