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央視新聞報道「男性比女性更孝順」?
央視的意思就是:
以後再去老公家,不陪自己父母過年的女人就是不孝唄「媽,您為了我一輩子太不容易了,將來我一定娶個媳婦好好孝敬您!」———男人孝順!
—————
說真的,我真是惡習死那位了,文盲果然不行。
當然其實我說的是我鄰居。
原文鏈接:男人比女人孝順?繼「春晚」後,央視又出大招了……
事情是這樣的,繼「反正就是好」的春(xin)晚(wen)大(lian)聯(bo)歡後,央視又一次使出了大招。
在2月9日的晚間新聞上,男主播用一口字正腔圓的播音腔,問出了「男人和女人相比,誰更孝順?」這樣的問題。
然後根據百度的大數據,理所當然地得出了「男人」這個答案,尤其是「三十多歲的男人」。
這個數據是怎樣來的?百度再一次給出了答案。
第一次聽到孝順父母可以如此簡單粗暴地概括成的三個理由,真是嚇死寶寶了…
央視還說,這三項中的每一項,男性都高出女同胞兩倍。(本寶寶又嚇得活過來了)
同工同酬不保障,怎麼旅遊花錢逛?
央視的「孝順父母」三樣寶中,每一樣都是一筆開銷,與個人收入直接掛鉤,工薪族的絕大部分收入都來自薪水。而男女性雖然做著同樣的工作,拿到手的工資卻不同。
根據麥克思研究院在2014年的就業調查,即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也很明顯,女性在起薪及漲幅方面均低於男性。更有企業或直接或間接地給招聘條件加上「只限男性」的字眼,性別歧視顯而易見。
拿到了中式烹飪師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的高曉,想去廣州「惠食佳」酒樓應聘廚師學徒一職,卻被告知只聘用男性;已經獲得北京某郵政公司負責人口頭入職承諾的馬戶,在向「上級」遞交資料的過程中,依舊因為「性別女」而被告知拒絕錄用。
在同工同酬都無法保障,女性因為職場性別歧視而收入低於男性的情況下,怎麼能得出「帶父母花錢」就是孝順的結論呢?
全職主婦再一次被忽略
另一個被忽略的聲音是全職主婦,因為在家的家務勞動得不到經濟報酬,因此也無法自由地帶著父母旅遊購物買買買。
(北京西城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的廣告牌)
在過年期間放出這樣一則新聞,還忽略了許多在婆家過年的女性。她們在合家團圓的時候,來到男方家裡,一早便開始忙碌準備年夜飯,連自己父母都無法見到,哪還能陪著他們去旅遊購物看電影呢?
一個月的工資,抵不上一次境外游
而對於很多只有過年才回一趟家的外出務工者來說,旅遊、購物和看電影,每一次活動都需要從本就拮据的經濟中勻出額外開銷。
拿著2000塊(或者不到)的底薪,加班加點地組裝零件,遇到黑廠可能還無法拿到辛苦錢。接到家裡電話,被問道「今年回家不」的時候,也需要思考許久:回吧,今年又沒賺到多少錢,不忍看到滿頭白髮還在辛苦勞作的父母;不回吧,別人家都在團聚,不想過年還漂泊在外,更重要的是想看看許久未見的家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打出「為父母盡孝,必須捨得花錢」,更像是一句無厘頭的玩笑。
把「孝順父母」等同於「旅遊、購物和看電影」的時候,央視的小編可能忘記了為老人孩子忙前忙後的全職主婦,忘記了日夜在流水線上加班只為多寄點生活費回家的女工,忘記了因為所謂「傳統」所以逢年過節都離開父母留在婆家的已婚女性,也忘記了因為經濟條件無法帶著父母肆意「買買買」的絕大多數普通百姓。
日本的介護殺人(就是照顧久病在床的親人,承受不了繁重的護理勞動和巨大心理壓力而最後殺死病人或放棄護理致病人死亡)里,70%的加害者是男性,其中夫妻間是丈夫殺死妻子72%,妻子殺死丈夫28%,子女殺死父母的,兒子71%,女兒23%,女婿3%。而實際上在日本需要長期護理病人的家庭中,承擔護理責任的70%是女性,只有30%是男性,而這30%的男性最後卻有更多的人受不了護理自己的親人選擇了讓其死亡。
男人真孝順,呵呵。
——————————————
有些人說「這是日本男人,不是我們中國男人。」
那如果中國拿出相關研究數據,你們又會說「那是城市/xx省男人,不是我們。」
當我們拿出新聞例子,你們又說「那是個例,不是我們」
女性趕緊孝順起來!不夠的錢趕緊補上,少花的時間趕緊花上。特別是住在公婆家的,趕緊搬回自己父母家吧!早些年沒能盡的孝得補回來啊!
以工資論對國家的貢獻吧,咱女同志已經不忠了,現在連不孝的罪名都有了,還不趕緊改起來么!
身為女性就是原罪。
先是婆婆就是媽,我拿婆婆當媽過年隨老公回婆家,你說我不孝順。好,我孝順,今年過年回我家,你說我收起你的少女心,好好過日子,少作天作地的。
你先在民政局豎個大牌子,說女人就應該回家做個好母親好妻子,別和男人搶地盤。好,我回家了,你又說我收入少,不如男人孝順。那我出去工作了,你又說我沒發揮好中國婦女的優良傳統美德,自覺承擔家庭責任。
兒子比女兒孝順,所以生女兒不如兒子,那就在彩禮上找補吧。你說要彩禮是賣女兒。好,咱不賣女兒,孩子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好不?你說這是女權癌不要臉,哪有小孩隨母姓的,那不亂套了嗎?
……
女人帶著原罪?身為女性就天生欠男人的?以上幾條為什麼不要求男人?
女性是不是要集體自殺以謝天下?哦,不能自殺,他們還要老婆用呢。
看來黨媽媽是後悔生養我們這些女兒了。。。
中華女兒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女孩子只會革命,會造反,還是男孩孝順,喜歡清晨的陽光啊,去給母后跪個安啊~
盧森堡曾提議這樣來寫她和蔡特金的墓志銘:這裡躺著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最後兩個men.
既然女性解放在階級解放之後,既然突破了家庭我們才會有個人自由,上一輪革命女性按下的叫回車鍵,是要邁向下一個行列,而不是倒車鍵,歷史的倒車!就算老司機也要按照交通法。
我就問一句,這個女孩子要不要孝順?要不要聽父母的話?
不知這樣的調查是何居心。我是希望父母、子女、孝順這些詞語儘早退出人們的視線。我愛人之前寫過一篇《今天我們如何做子女》,覺得還不錯,他在知乎是逍遙的三零觀眾,我就幫他貼出來吧~
以下為原文:
1919年,魯迅寫下了《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批判中國傳統的父權制家庭,主張子女獨立,解放。時至今日,雖然還有些家庭由於特殊原因,家長還略有專橫暴虐之外,中國家庭大抵已算開明自由。父母也不對兒女過多強求,只希望他們生活得好。魯迅的理想似是實現得很好了,然而當時的「聖人之徒」們所擔心的問題卻出現了:父子疏隔,父母一無所有。
不同年齡段的人,不可避免有交流的「代溝」。表面看來,這「得益」於信息革命,不如說在於社會發生的飛速變革——它使每個人困惑,迷茫。長輩們對我們所面臨的社會領域的了解不會比我們多出太多,甚至大大不如我們,也就無從對我們進行心中有數的操縱和指導。在這種客觀形勢下,子女的命運從父權掌控下解放便自然而然實現了。父母不再對兒女們頤指氣使,反而百般討好,悉心照料,以維持那越來越脆弱的危橋。
另一方面,不論是修在大學城的感恩廣場,還是CCTV的感動中國,似乎都喚不回曾經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空巢老人們見不到兒女們的「常回家看看」,反而覺得養生節目的主持人更可愛;空間上的距離已不再是阻隔回鄉之路的主要因素,生活方式的差異使曾經最親的人相對無言;更多的人則心安理得地選擇忘記關於家庭的義務;更有甚者,因為經濟問題與家裡鬧翻;即使有孝子真心想陪在雙親身邊,每周60個小時的工作也會讓他有心無力。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也望月思鄉。家中還有母親「夜補衣」,還有碗熱騰騰的雞蛋面,以及童年那些難忘的經歷。這些比起上司的冷眼,同事的競爭,勞累的工作,真是溫馨的港灣,令人嚮往的天堂。但這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心情,以家庭為基礎的生活在這個時代已接近破滅。
為什麼會這樣?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為什麼產生了如此可悲的現象?我們的物質生活豐裕了,精神危機卻越來越嚴重。
要解答這個問題,還需要從歷史科學中來找答案。
我們首先來考察家庭的起源。家庭不是一直都有的,而是從生產力發展使得人類有了剩餘產品進而有了私有制開始,才逐漸產生的。從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從對偶婚到專偶婚,到家長制家庭的建立,這一切的產生只是為了一個目的,或者說出於一個動因:使越來越豐富的剩餘產品有固定的人繼承。我們翻開現在的《婚姻法》,也還是能發現私有制和家庭的這種緊密聯繫。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社會生產以農業為主。不論是佃戶還是小農,大都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活動。而統治階級宣揚「三綱五常」,君臣父子,以維持生產關係的再生產。中國並沒有西方封建時代強大的AIE(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教會,於是家庭便成了AIE的處所:從中國古代特有的繁瑣的家庭禮制中不難看出。隨著歷史發展,家長不僅把子女當做財產的繼承人,還把他們當做自己肉體和精神的延續。而在社會相對穩定,缺乏變化的時代,這也是合乎情理的。這樣,中國人有了自己的上帝:父親;中國也誕生了數不清的「佳話」:哭竹、嘗穢、卧冰、割骨……
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所批判的,正是這種陳腐、愚昧的「孝道」,提倡子女的獨立精神,以實現人類、社會之發展。但魯迅批判的只是以「恩威、名份、天經、地義」為名的父權,他依然呼喚在當時實屬奢侈的「愛」。而我們今天的改變,是群眾思想的覺醒,還是為實際生活所迫的無奈?
當歷史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社會生產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工廠代替了農田,工人宿舍代替了農莊茅屋,楊白勞不再和喜兒一起生活,給黃世仁交租子,而是下了煤礦,和進了紡織廠的女兒天各一方,也許幾年才能見一面。另一方面,商品經濟的發展使金錢擁有了魔力,只要它願意,可以把任何和睦家庭內部溫情脈脈的面紗撕碎。如果我們願意假設他們不是我們的父母來客觀評價一下這個男人和這個女人,就會發現他們或許善良卻並不可愛,和他們的「羈絆」不過是由於歷史的原因產生的經濟關係罷了。
當然,親情還是確實存在的,好像一隻從房頂上跳下來的雞,在落地前總要拚命撲騰兩下翅膀。由於資產階級法權的持續存在,家庭總構成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對每個親屬,我們都會在心裡覺得,我還是應該去愛的。我們總會為「愛」的失落而長吁短嘆,只因為我們實際上不具有愛的能力。這種境況很可能還會持續不短的時間,它註定是我們時代的癥候。巴爾扎克筆下19世紀的法國現在看來是如此親切熟悉。
正如前文所提到過的,市場經濟愈發達,家庭中非異化勞動的成分就愈弱。洗衣機、電視機可以代替子女,從而使子女徹底「解放」到勞動力市場上去。家庭的異化正是社會化大生產與私有制的矛盾在家庭中的發展,私有制孕育的家庭將在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受到衝擊,最終家庭及私有制本身不可避免遭到揚棄,儘管可能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劉慈欣未發表的科幻小說《中國2185》中描繪了人口老齡化,婚姻自由化,公共託兒所,養老院興起伴隨而來的家庭解體的廣闊畫面,也許真的需要很久,「親情」才會隨著人的自由、解放而重新變成一個積極的概念,而非逃避殘酷現實的迷魂藥和我們可憐靈魂的救命稻草。
如果認識不到我們最需要去愛的,並不是遠在千里之外,巴望著能和你聊一兩個小時的老人(雖然他凝聚著你的回憶,維繫著一種虛假的價值),而是在我們身邊每天和我們一起工作的人們,就只能把親情永遠當做一種宗教式的儀式,而失去了愛的能力。只可惜我們身邊的人現在看來都還不大可愛,所以並不能治病的鴉片成了我們舒緩疼痛的唯一良藥。
有些「思想轉變快」的人已經不再傻乎乎地「前現代思維」,但他們永遠無法體會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另一部分人卻在自責、焦慮中煎熬著,「背著因襲的重擔」;我們呼喚「新人」,只有他們能「肩住黑暗的閘門,放下一代到光明的地方去」。
所以,央視才是最大的民科!
CCAV作惡的又一個例證——
作為一位中國男性,我當然覺得這個數據為糙老爺們臉上增光,你看男人多優秀,上得了廳堂,陪得了爹娘,簡直是完美物種。
但基礎的社會常識告訴我,這是一條荒謬、充滿惡意的新聞。它無視女性社會角色特徵和中國生育觀的惡劣土壤,以美德包裹噁心,蠱惑國人。
從常識上講,男人比女人孝順結論的荒謬之處在於無視女性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和行為特徵。
姑且不說央視這些數據是基於多大的樣本群體,也無法確定央視調查的家庭背景是幾線城市,權且就當央視是調查的北上廣一線城市的標本。
這些一線城市約30歲左右的女性在做什麼?是的,大部分女性嫁為人妻。她們是計劃生育政策最早的一波幸運兒,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當一對年輕人組成夫婦之後,另一個家庭便只剩下兩位老人,成為典型421家庭。
按照正常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猶如潑出去的水, 儘管很多年輕夫婦是兩家跑,但實際上,女性一旦結婚,主要生活場景都是丈夫家庭,即使農曆新年這種傳統大節,女性也是過了大年三十才回娘家,而留在娘家的時間也是很有限的。
再回到男性家庭這一方,當一個已婚配的男性帶著父母看電影、購物、旅遊,即使妻兒同行,作為被服務對象的父母通常也只會認是兒子帶自己出來享受生活。因為,兒子是這個家庭的主體,媳婦是客體。
即使是雙子女家庭,結果還是一樣,男方父母通常很少會把孝順的美名放到兒媳婦身上,大部分父母會一致認為自己享受孝順均是兒子的付出。
相反,如果是女婿為女方父母行孝順之舉,女方父母會對女婿大讚特贊,四處宣揚。
根本原因是男女不等。絕大多數父母內心都沒有真正男女平等的意識,習慣性地忽略掉女性在生活中的實際付出。而實際是,中國絕大部分女性很辛苦,為家庭付出的更多。
2008年,「中國時間利用調查」數據調查了中國男女兩性在有酬工作時間、家務勞動時間和其他活動時間上的差別。該報告顯示,「如果把有酬工作時間和家務勞動時間之和作為一個人的勞動總時間的話......中國農村女性每周勞動總時間比男性高7個小時,而城市女性每周勞動總時間比男性高10.5個小時。」
2015年,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白皮書里數據稱每天「兩性家務勞動時間差距由10年前的150分鐘縮短到74分鐘。」
兩份數據都間接證明了中國女性家務勞動時間遠遠大於男性,可是為何原本最接近家務的孝敬事宜卻是男性佔優呢?女性在家庭體系里的價值被錯誤認知無疑是最大的原因。
春節期間發生過一起事件,一老人病重,指定女兒照料,臨末老人卻把遺產全留給不參與照料的兒子,這個例子很極端,但它卻是中國女性家庭地位的浮誇版縮影。
內科病房裡的老年病床前陪伴的背影、家庭里為父母洗衣做飯照料吃喝拉撒的女性、無數日夜陪伴的溫言軟語,現實中女兒帶給父母的細節照料往往優於兒子,但是央視的所謂孝敬對這些隻字不提。
如果說「男人比女人更孝順」的結論僅僅是表現出女性在家庭中的價值被忽略,那也不過是司空見慣的錯誤。央視這則新聞真正的惡毒在於它會激活一些普通民眾心底的陳腐思想:重男輕女。
說到這裡,我們假設誰會看央視新聞聯播,答案當然是全中國人民。哪些群體會對央視深信不疑呢?當然不會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看央視頂多看看會不會有天下大變的政策,在很多需要常識辨別的問題上,他們保持懷疑,然後埋頭賺錢,為自己的兒女和養老問題做經濟儲備。
真正會相信央視的受眾是沒有受過太多教育的普通農民,他們對央視的權威深信不疑,就如同他們相信國家腐敗都是下面臣子使壞,皇帝都是英明的一樣。而農村恰巧是重男輕女思想的重災區,越是依仗體力掙錢、經濟越落後的地方,重男輕女的問題就越是嚴重。這些人長期以來就抱著生女無用論,生女娃都是替別人養的想法,嚴重壓縮女性的培養成本,使得貧困地區女性的教育程度明顯低於男性,生活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暴力虐待和言語輕視。更有惡劣的是還有殺女嬰、流產女嬰的行為。
用一個看似正能量的數據來激活廣大普通民眾心底的舊習惡念,這叫作惡。男女平等喊一百年,也敵不過「男人比女人更孝順"一句話。
你可以想像一下,在這片廣闊的大地上,隨著央視這則男人更孝順的新聞播出,多少農民兄弟會下意識地看一眼媳婦的肚皮:看看,央視都說了,還是生帶把兒的好吧!
本文已經在個人微信加原創標識,轉載需授權。
個人微信公眾號:寫客xieke7788
歡迎關注~
http://weixin.qq.com/r/ZkMyKlHEnAzjrRVJ9xZ0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微博上看了一下,似乎說的是過年期間男人更多陪伴父母娛樂消費。這個是什麼原因大家都知道,傳統思想過年女人要回男方家庭,雖然現在已經不是家家如此,但比例還是很高,男女方就過年回誰家過而吵架的新聞也時有發生。
順便再貼個數據,曾毅:農民養育女兒在老年所得回報優於養育兒子
北大教授為期七年的調查研究,得出結論:我國農村與城鎮老人養育女兒在老年(尤其是進入高齡之後)所得長期回報明顯優於養育兒子。養育女兒在老年所得長期回報優於養育兒子的現象在農村更為顯著。
順便提醒一下,這裡的回報,不是指因為家庭將資源向兒子傾斜導致回報不如不如女兒,而是老人對兒女照料的滿意程度,與兒女間的感情,和老人的失能及死亡率等。
在政府有關部門大力支持與北京美蘭德信息集團公司(原國家統計局信息中心)實施入戶訪談的積極配合下,北京大學老齡健康與家庭研究中心/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對全國22省、市隨機抽取的一半縣(市)合計近6萬老年人/次,分別在1998、2000、2002、2005年進行了「中國老年健康長壽影響因素跟蹤調查研究」。其中一項研究對「養育女兒在晚年所得回報是否比兒子差?」的問題給出了以下幾方面的科學答案。
一、農村與城鎮老人(包括高齡與中低齡老人)的成年女兒的孝敬父母觀念指數平均比成年兒子分別高出35%與18%。80歲以上高齡老人與65-79歲中低齡老人的成年女兒的孝敬父母觀念指數比成年兒子分別高出29%與18%。其中孝敬父母觀念指數是根據4364位老人中每人隨機抽取一位35歲以上成年子女,共4364位成年子女對9個關於成年子女是否應該及如何對老年父母盡子女孝敬之責陳述的評估得分而構建的綜合指數(最高分45分,最低分9分)。
二、成年女兒與老年父母的情感關係顯著優於兒子,女優於兒差異高達28-29%。
三、主要照料者為女兒/女婿的高齡與中低齡老年人對日常生活(包括生病時)所獲照料的滿意度比主要照料者為兒子/兒媳的高齡與中低齡老年人分別高出45%與13%。
四、農村與城鎮平時與女兒/女婿交談最多的老人三年後認知能力顯著下降的風險分別比農村與城鎮平時與兒子/兒媳交談最多的老人低33%與16%。
五、農村與城鎮只有女兒的老人七年(1998-2005)觀測期內死亡風險分別比只有兒子的老人低25%與10%;與只有兒子相比,只有女兒的老年父母死亡率較低的優勢在高齡老人中(18%)比中低齡老人(6%)更為顯著。農村與城鎮只有女兒的老人七年觀測期內死亡風險分別比既有兒子又有女兒的老人低25%與13%。
以上五方面的調研分析結果都是在控制其他相關因素前提下運用先進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與大樣本數據得到的。通俗地講,以上闡述的養育女兒與養育兒子在老年所得回報差異是指在年齡、性別、城鄉居住地類型、民族、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現有子女數與子女鄰近程度、煙酒與鍛煉習慣等人口、社會、經濟狀況基本相同的老人們之間的比較;成年女兒與兒子孝敬父母觀念及其與老年父母的情感差異也是指在年齡、城鄉居住地類型、民族、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等基本相同的成年女兒們與兒子們之間的比較,是經過多元統計理論與模型嚴格檢驗的科學結果。
微博上一段子,侵刪
女:「過年我想回我媽那過。」
男:「無理取鬧!」
大家對這顯而易見的性別歧視和男權癌已經吐槽得差不多了。
我比較關心一個問題:這個「百度大數據」是怎麼來的?
畢竟做家務洗衣做飯乃至照顧父母端屎端尿這些生活瑣事信息是不可能被收集分析的(而這些顯然才是傳統意義上的孝順,不然這世上富人比窮人不知道孝順到哪裡去了)。
鑒於三個衡量指標都是消費項目,我是否可以理解為是百度錢包對用戶的性別和消費記錄進行了收集?
這樣做不算侵犯隱私嗎?
以及還有一個不同角度的看法:
央視難道不知道很多30歲男人的工資卡都在老婆手上嗎?你以為刷的是老公的錢,陪爸媽購物的人就是老公?
你們這些媒體工作者呀,畢竟還是圖樣。
孔儒的腳步近了呢!
「孝順」當然是男人更孝順了。要什麼統計?要什麼大數據?
不但「父母」,「兒女」兩字的次序也不可更動不是么!
夫為妻綱,夫亡從子。女人哪裡有資格孝什麼順!
坐等「郭巨埋兒」的偉大復興。
去年春節叫女人拿婆婆當媽,今年又怨女人過年不陪親媽,也許央視需要的不是女人是孫猴子,能使分身法,一下顧倆。可也沒看見六小齡童上春晚,大概又嫌猴哥動不動要造反。
引用陳佩斯的話,這玩意就叫一邊沒有臉,一邊二皮臉。叫回家是你叫不回家也是你,照那意思女的咋整都是罪過,你抬驢哪?我都想好明年春節主旋律了,男的非叫女的回婆家說你不讓我媽看見兒子全家都在你不孝順,女的非叫男的回娘家說你不讓我陪爸媽過年你才陷我於不孝。大夥打個狗卵子樣,春晚都沒看上,節後央視再發表一期專題:過年回誰家怎麼解決,專家稱應尊重傳統。去年,大伙兒說元宵節唱《婆婆就是媽》是不尊重女性。我以為過度解讀。
現在覺得自己就是個傻叉!
一個成熟的媒體,不會把這種明顯帶有性別歧視的話題拿出來。除非就是另有目的。
不匿名了。
祝宣傳男女不平等的人全家都是男人!哼!可笑,怎麼不統計下父母住院了兒子女兒哪個孝順的更多呢?住院部一眼掃過去全是女眷。那我是不是可以根據住院部家屬性別統計,說女人更孝順啊?
事實上當然不行,中國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根植太深了,照顧生病老人被視作內務。男性也許主要時間用於工作上,他們更傾向於給父母花錢而非花時間照顧也並非不能理解。
在中國很多地方,女孩嫁人後,她首先要負責的就不是自己的親生爹媽,而是她的公婆,一下子女性要多孝順一雙爹媽,你說你的大數據男人比女人高出兩倍正不正常。為什麼,還不是都覺得女人嫁了人就是別家的人了。這種觀念不改善,這麼多影響因子存在,簡單調查了幾項花錢的項目就下了這麼武斷的結論,你是在逗我么?
可見前些年提倡男女平等只是為了推廣一孩政策,現在提倡二胎了,就又開始鼓吹養兒防老了。:)
我倒是也想回娘家陪我父母過年呀~
老公同意嗎?!
公婆同意嗎?!
我倒是也想婚後跟我父母同住而不是跟老公的父母同住呀~
老公同意嗎?!
公婆同意嗎?!
我還想以後我的孩子最好能隨我姓呢~
老公同意嗎?!
公婆同意嗎?!
男人女人誰也不願意背一個「不忠不孝」的帽子呀,
好傢夥,乾脆一拍兩散,
各回各家各陪各媽。
這下好了,大家都孝順了~
您滿意了嗎?
===============================================
女兒永遠是貼心小棉襖,只是這個社會嫁夫從夫的傳統太沉重,新文化運動沒能打破它,破四舊運動甚至刻意繞過了它。
平權運動尚且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現在又再扣一頂「不孝順」的帽子到女性頭上,這是要暗示大家「還是生個兒子好」吧?
得,看來3000萬光棍還是沒能讓趙家人上心啊~
那麼,就鼓勵大家繼續把女嬰做掉吧~
反正女兒不孝順,是不是?我來講個笑話…央視
補充一點,用百度搜索做數據來源就是「rubbish in, rubbish out」
那幾個作為孝順指標的參數我就懶得吐槽了。
也許他們只是想要宣傳「沒有專業訓練就上大數據的都是在耍流氓」
推薦閱讀:
※中國女權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社會更歡迎什麼樣的女性?
※如何看待我身邊 25 歲左右的女生已經鮮有努力勤奮向上的現象?
※女性穿著暴露該不該視為對男性的性騷擾?
※如何評價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