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是一篇諷刺故事嗎?

我覺得愚公是真的愚。聽不進去任何人的話,一意孤行,不僅要自己搬,還要讓自己的子孫都來移山,而且就算好長時間以後終於移走了山,又有什麼意義呢?要是沒有天神,不知道這個愚公的子子孫孫要在這件無意義的事情上浪費多少時間。


因為「堅持不懈人定勝天」的寓意本來就是後人附會的。

斷章取義的行為都是耍流氓,愚公移山並不是單獨的一篇文,而是道家經典《列子》(《沖虛至德真經》)第五卷《湯問》這篇文里的一段話,而《湯問》這篇文,通篇都是萬事萬物,有極無極,物之巨細修短同異的討論,是相關道家哲學思想的思辨。而愚公移山這一段,是關於「以天地為一朝,億代為瞬息。」的時間觀之辯,壓根和「堅持不懈」沒有一丁點關係。

看愚公這一段的上下文就知道了,愚公這一段的上文是商湯問夏革:事物的大小,長短,同異是如何體現的。夏革舉了好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說事物的大小,先說了龍伯國人釣走了馱著海外仙島的大鰲,造成員嶠和岱輿兩座仙山沉沒於大海,億萬仙人流離失所,對比了僬僥和諍人非常小來說明大小之辯。接著講了以五百歲為一季的冥靈和八千歲為一季的大椿樹,對比朝生夕死的菌芝來說明時間的長短。然後講了鯤和鵬本身的相互變化,對比因為觀察者自身狀態的變化而顯得不同的焦螟來說明事物的同異。最後得出結論,事物有各自存在的狀態,觀察者局限於自身的狀態而無法確切的知道其他事物的大小長短和同異。(「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吾何以識其巨細?何以識其修短?何以識其同異哉?」《列子 湯問》)

接下來就舉了愚公移山的例子,通過愚公和智叟的對比來說明時間觀不同的人對於世界認知的不同。歷來各家的注、訓、解也都寫得很明白,這段的實際含義是:愚公的時間觀尺度很大,是一個「以天地為一朝,億代為瞬息,忘懷以造事,無心而為功」的合乎道的人(晉 張湛《列子注》中對愚公的註解,按照考據學的觀點張湛是《列子》一書的實際作者),這句話意為在愚公看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這件事在夏革所言的「無極無盡」的宇宙里,只是一瞬間的事,即萬億代子孫來移走大山不過是一瞬息的事,而智叟是一個「期功於旦夕」(晉 張湛《列子注》),只能看到人的一生這樣一個無比微小的時間尺度的俗士,其所見無異於朝生夕死的菌芝眼中的世界。以此對比體現出愚公契合於道,智叟累乎於形的道家思想。最終作為「天」的代表的「天帝」出面派神挪走大山,回歸了道家「合於道,順於天」的理念,「帝感其誠」的「誠」指的並不是被什麼堅持不懈的精神的感動,而是指天帝對愚公合乎於道,不惑於物的時空觀的讚賞:「去其有形之弊,帝感其誠者,造乎不形之妙。」(宋 政和,見《沖虛至德真經四解》)。

通篇和「做事有毅力,有恆心,堅持不懈,不怕困難」沒有絲毫關係。之所以被誤解顯然是望文生義的結果。
(我誰都沒黑別給我寄快遞!)


又是個沉底的答案,不多說,開講~
從前有個老人,每次刷微博的時候都沒信號,原來是他們家門口的兩座大山擋住了,於是他下定決心要把門前的兩座山移走,他的鄰居就笑他說,「你這要移到什麼時候了?」老人笑著說:」我移不完還有兒子,兒子完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潰也。「上帝聽了這話,被感動了,忽然間電閃雷鳴,兩座山就被移走了。沒想到這兩座山化作兩個妖精,一個蛇精,一個蠍子精。老人低頭一看,地上有七顆葫蘆籽。於是就種在了家門口。沒過多久老人就被妖精抓走了。門前的葫蘆長出來了,七個顏色的大葫蘆。令人驚奇的是這七個葫蘆變成了七個呼嚕娃。他們齊心協力打敗兩個妖精,救出了老人,在大森林裡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有一天,一個外國的公主來到了森林,可是迷了路,碰到了一個老妖婆。這個老妖婆拿出了一個蘋果,給這個外國的公主吃了一口,她感覺不好吃就丟掉了,一個姓喬的少年騎著白馬路過森林,看到了一個被咬了一口的Apple,就撿了起來,他看著這個蘋果思考了半天,為什麼會被咬了一口呢。於是。。。。話又說回來老人家門前的兩座大山被移走之後變成了平地,老人就想著,反正這麼大的地方閑著也是閑著,倒不如種點莊稼,說干就干,他把門前種了很多水稻,可是不知道是氣候原因,還是土壤問題,這些水稻的苗都不高,他的鄰居姓袁,袁大爺就告訴他,最近他新研發了一種好方法可以使苗長得又高又快。」你可以嘗試把苗往上拔高點。」老人轉念一想,好像是這個道理,於是他就彎下了腰。。。。。

故事很長,看懂的就點贊吧。。嘖嘖。。


回答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說說對蘭陵老師回答的看法,第二部分答題主問。

————————————————————————————————————
一、愚公移山本來的寓意:

同意 @蘭陵老師的考據。但我想從另一個角度說一下這個寓言。

愚公移山只是古書中的一個小片段而已,為什麼同一篇的其他故事無人問津,偏偏是愚公移山被廣泛轉載呢?

我覺得,一個文學作品的真正內涵,應該在於讀者讀出了什麼,讀者的看法有時比作者的目的更重要。

回過頭看愚公移山,如果我說這個故事流傳下來的原因就是對【時間尺度長短】的解釋,你們會信么?恰恰相反,被否定的做事有毅力,有恆心,堅持不懈,不怕困難這些望文生義的內涵,反而是故事流傳的主要原因。

————————————————————————————————————
二、愚公移山精衛填海這類故事是愚蠢的么?


很多讀者會覺得,故事給人的道理是對的,只是文中人物做法不能接受。
嗯這種感覺是對的。寓言畢竟是寓言,背景設定的小了點,會給人一種彆扭感。

那麼我們不妨把故事背景設置的更極端一些。

愚公面對的不再是太行王屋兩座大山,而是,四面環山無路可通與世隔絕,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這種情況夠絕望了吧,想見到除了智叟之外的老頭,或者想給子孫更多的田地, 除了移山毫無別的選擇。

然後我們再惡趣味地讓他們更絕望一些。
六面環山。
東西南北都隔絕,上面也是固體,腳下也是固體,換句話說。
愚公他們生活在一個固體圍成的氣泡里。

然後我們格外開恩,讓他們的糧食和水都夠用的。僅僅是與世隔絕罷了。
如果你是愚公,你會安逸地在山裡面等死么?

就算愚公沒志向,安逸等死,他的兒子呢?他的孫子呢?他的後人甚至智叟的後人呢?
總會有一天,有一個蠢蠢欲動的好奇的人類,挖下第一鏟的。
總會有一天,人類會舉萬代之力,來打破這個固體的殼的。
這個空心球狀的山,甚至連厚度都不知道,也許萬仞,也許十萬仞,但是你會放棄么?
也許一萬年,也許更久,只要人類還沒有滅絕,總會有一天,會有那麼一鏟,鏟掉最後一層土的。

然後我們繼續欺負愚公他們。

鏟掉最後一層土之後,海水灌了進來。
先驅被海水淹死,倖存者趕緊把洞口補上。
更嚴峻的障礙在前面呢,你們會停止么?
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終於有了點效果,怎麼能就此罷手呢?
子子孫孫無窮盡,這點困難又算的了什麼?

也許一萬年,也許更久,只要人類還沒有滅絕,總會有一天,會與一名勇士,從海面探出頭,呼吸到第一口固體氣泡之外的空氣。

愚公的故事,放到如上的背景里,你還會覺得愚蠢么?
對了這個背景不是我設定的,來自一篇科幻版的愚公移山: 《山》,作者劉慈欣。

好了,愚公的後裔從海面探出頭之後,終於過上了和我們一樣的生活。

那麼,也許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就是一個很大很大很大的固體氣泡呢?
那又何妨,我們有很多很多很多代,可以繁衍呢。

宇宙有宇宙的無窮無盡,生命有生命的生生不息。這便是愚公精神吧。


網上看到的段子:

-----------------------------------------------------------------------------------
愚公後人愚民當了官,看到國庫的金山銀山,立刻感到祖先的血液在血管里沸騰。他喊來老婆孩子一起挖,夜以繼日,揮汗如雨。老婆問:山這麼大能挖完嗎?愚民說: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只要保住挖山的特權,再大也難不住咱們。後來,他們的精神感動了上帝,派來倆紀委的把他們搬到秦城去了。


因為愚公明白只要樣子做足了,上頭自然會撥款。。。

哎呀你真以為愚公會傻到「子子孫孫無窮匱」的地步啊


是的。
諷刺了我們這些想學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但卻至今找不到女朋友的人。 o(╥﹏╥)o


難道這個故事不是在告訴別人:就算你努力幾輩子,也不如有些人抬一次手嘛?


先不說毛作。
那些說「愚公幾輩子辛苦挖山沒卵用,上頭說一句話就搬走了」的人真的讀完了這個寓言嗎?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以上為原文。
很顯然愚公根本沒有挖山幾輩子,他只是在挖山的同時給智叟傳授了一下人生的經驗,根本沒輪到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就把「上頭人」嚇尿了。
不知道某些人那個荒唐的嘲諷結論是怎麼得出的。



愚公移山的意義在於:下面的人在怎麼拚命也抵不過上面領導的一句話。


中國古代有個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說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華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門南面有兩座大山擋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決心率領率領他的兒子們要用鋤頭挖去這兩座大山。有個老頭子名叫智叟的看了發笑,說是你們這樣干未免太愚蠢了,你們父子數人要挖掉這樣兩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說:我死了以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這兩座山雖然很高,卻是不會再增高了,挖一點就會少一點,為什麼挖不平呢?愚公批駁了智叟的錯誤思想,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這件事感動了上帝,他就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山背走了。

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麼挖不平呢?

——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閉幕式上的講話《愚公移山》

寓言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寓意隨著時代的變化,一直在改變。我們現在也應該推崇多樣化的思想,提倡對一個故事的不同解讀。所以我對上面那些「你不要跟寓言故事較真,只要明白他表達的什麼含義就可以了」的觀點都是持反對態度的。

正如上面一個答案所講,《愚公移山》故事本身並不完美,又有歧義,放現在也就是《讀者》上面編不圓的心靈雞湯文,不是一個特別合適用來舉例子的寓言,我會寧願在日常會話中少使用這個說法

至於是不是在毛主席提出來之前無人問津,這個比較難以查證,因為60多年了,我們至少有30年時光是把毛澤東的《愚公移山》死記硬背的(這還是「老三篇」呢!),後30年至少是在語文書里學到官方定義的,所以現在你說它在幾代人里家喻戶曉完全沒問題。

但是,誰又能說我們心中約定俗成的觀念,不是因為強制灌輸而形成的呢?這個寓言是世界上都罕見的,具有「官方權威解釋」的非宗教寓言哦。

如果你小學就背誦《聖經》到現在,那麼質疑聖經的說法會導致你考試不及格。但是,我們是無神論者啊,怎麼還要求對一個寓言的釋義有正確答案呢?


看了這麼多回答,感覺都沒答到點兒上,都過於輕視《愚公移山》這則寓言的意義了。
這則故事之所以傳頌至今,不是因為什麼堅持不懈,而是它的精神內核——國人的鄉土情結。
根據弗萊的神話原型批評,文學起源於神話,神話中包蘊著後代文學發展的一切形式與主題。一個被一個民族始終口耳相傳的故事,一定包含著這個民族共同認可的某種東西。
面對「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選擇「「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有沒有人想過,他為什麼不選擇搬家,而是耗盡畢生之力甚至子孫後代去干這樣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答案是,安土重遷,家鄉比任何地方都重要。
我知道這世界上有很多比這裡美好的地方,不過那不是我的家。
愚公是沒有能力搬家嗎?且看愚公對多餘土石的處理,「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這個浩大的工程不僅僅是挖山。
又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愚公移山,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子孫後代。
弗萊認為,神話是文學的最初形式,包含了當今文學的一切主題,即神話是一個母題,它歷經千百年的歲月變遷,仍具有傳播的力量。榮格認為,這是被稱為原始意象的集體無意識,是先天傾向的。西方的神話是《聖經》,是古羅馬人、古希臘人的故事。而我們的神話就是精衛填海,愚公移山。
總之,《愚公移山》絕不是一則諷刺故事,其故事內核是國人安土重遷的鄉土情懷。至於什麼堅持不懈人定勝天屬於個別人的理解,不能說是錯的,但絕不是這個故事得意傳頌至今的原因。
最後多說一句,這裡的」愚「不是愚蠢的意思,《說文》,」愚,戇也。」我認為可以理解為今天人們戲言的「耿直」一詞。


我一直覺得這個故事與愚公移山有異曲同工之妙:

【教你4000月薪如何在北京買別墅】
現在的年輕人,不努力工作,
整天就會抱怨社會不公,
我有個朋友在北京,月薪4000,
看看他是怎麼用一年時間
在北京買別墅吧:
一年間,
他上班坐公車,學著自己做飯,
不去酒吧,不抽煙,不賭博,
省吃儉用,一年後,功夫不負有心人。
他終於用辛苦攢下來的2萬。
加上他爸給的2500萬
在北京買了套別墅
太他媽勵志了!


確實滿傻逼的,小時候就覺得愚公真他媽蠢。吃飽了煉膀子玩嗎?沒天神,他媽挖到斷子絕孫也搞不定。再說世代挖山工,誰他媽嫁給你家孩子造小孩啊,還無窮匱,四五代就自掛東南枝了。可恥的匿了,不想被噴。
古代故事據說原來都很美好,只是歷代村夫子添加來添加去,為了說教而說教,好好一碗豆花,讓佐料給糟蹋了。


愚公臨死前,把子孫們都叫到身旁,子孫們看到他有話要說,湊到跟前,愚公氣息虛弱地說到:"移山移山。" 子孫們愣了愣,齊聲唱到:"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 」


說的好像愚公兒子就能找到女朋友一樣


大凡一個故事可以有以下幾層意思,或者說幾種理解:
作者本意;
流傳過程中為大家接受,約定俗成的含義;
閱讀者(比如題主)自己理解的含義。

現在題主問我們是否曲解,應該是想探究【作者本意是否如此】。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湯問,網上搜一下全文,這一章羅列了一堆神話傳說。實事求是,這本書我是不敢說能看懂,但就個人感覺,並無諷刺愚公的意思,應當也沒有也沒有發揮艱苦奮鬥精神的意思。這只不過是諸多神話傳說中的一個,論據的一部分。愚公移山這故事放在此處,無非兩個可能:
1.沒有目的,就是一傳說。那就根本涉及不到「作者本意」了。
2.作用和這一章的其他故事一樣,為作者的主題服務,傳達給我們一種觀點想法。而這個觀點,從列子全書來看,諷刺愚公徒勞或者讚美他肯干,都不像是作者想要表達的。

作者本意說過了,接下來是流傳意義,其他答案里也都說過,應當是從毛澤東的講話起。這些年來已經被廣泛接受了。
至於閱讀者自己理解,這個見仁見智,取決於個人。

總而言之,作者本意並非諷刺愚公,也不是讚美愚公,但是他這個作者本意存在感是很薄弱的,所以後來被更深入的意象(堅持不放棄)取代,也很正常,歷史上語言典故的流傳演變,也不乏有這種情況,不足為奇。

另外,從一篇文章里能看出什麼來,是個人的事情,不必受外界限制。但是個人的理解不足以推翻約定的習慣。直白點說,你認為愚公不值,完全可以。但是你不能以此說公眾的理解是錯的,更不能按你的想法,就斷定作者當時的初心也是如此。


翻一篇初三舊文……
——————————————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傳戶曉,愚公與智叟的形象一直被顛倒,今天學了文言文原版,一定要平反。

據我所悉,智叟是個執法人員。從「 笑而止」中,可看出智叟執法態度良好,去制止違法的愚公。「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則說明智叟不僅尊敬老者,而且具有良好的環保意識。

反觀愚公,名義上是開山鑿石,為子孫後代作福。但本人懷疑,他是借開山之名,採礦為實。並且,被聰明的智叟發現了。不然,他為什麼不申請不上報?他採礦卻不辦理任何相關證件,想偷稅漏稅,牟取暴利。而他銷售的途徑就是,借「箕畚運於渤海之尾」之名,往外運賣,所以才「寒暑易節,始一返焉」,誰知道一年裡他幹嘛去了。

從「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這一細節中,我有理由懷疑,由於京城氏發現了愚公與他妻子的姦情,還懷上了愚公的孩子,所以愚公把京城氏殺了。具體情節請參照相關港劇。

從愚公的話「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見愚公不但沒有履行計劃生育的義務,而且還想世世代代都挖礦,霸佔太行王屋二山。可見愚公具有明顯的資本壟斷意識。

基於以上分析,得出結論:愚公是壞的,智叟才是好的。

————————————————————————————

附《愚公移山》原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玉帝派天神下凡來幫愚公搬山不是悲劇,

玉帝派好多天神下凡來幫愚公媳婦生孩子才是悲劇呢!


古代很多寓言故事初衷都是好的,然後在大浪淘沙中,一代一代的人學會了抖機靈,就把經典給玩壞了


推薦閱讀:

TAG:文學 | 文學鑒賞 | 文學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