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董卿的新節目《朗讀者》?

董卿的一檔新節目《朗讀者》將登陸央視,這是一檔怎樣的節目?朗讀有什麼看點呢?董卿朗讀者好看嗎?雖然還沒有開播,但是關於嘉賓的討論已經非常火爆了。

《朗讀者》主持人兼製作人董卿是節目的一大看點,最近因為詩詞大會圈了不少粉的董卿在這檔節目當中會帶來哪些驚喜呢?

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國家,朗讀都是傳播文化、傳遞思想、傳承精神的最好手段。」董卿如實說。董卿朗讀者好看嗎 原創季播競演嘉賓成亮點


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現在的人都很少堅持讀書了,更何況朗讀呢!這是一個很有意義,很正能量的節目。


我看的是最新一期,是以「選擇」為主題的。

作家麥家老師面對他的極端叛逆的孩子時,他選擇了包容和理解,並且陪伴。

當我們父母開始對我們小心翼翼的時候,不要以為那是恐懼,其實那是一份愛,淚奔~

一群可愛的高校畢業生,選擇回農村,開展農村扶貧工作。就算拿著1050元的工資,但是他們甘之如飴。現在還有多少年輕人的工資只有1050元的?重要的不是錢,不是外在物質,而是內心的追求,對社會的價值。

「少年強則國強」。(手動點贊)

這個可以做表情包了,哈哈

「逃過了老徐思念她奶奶的淚點,卻被郭校長感動的一塌糊塗」,一網友如此評價。

郭校長放棄醫院院長職務,創辦全國唯一的紅絲帶中學。在山西臨汾第三中學,是全國唯一一所愛滋病感染者的中學,這裡有33名孩子。

婉拒上央視平台,邀請了3次才肯過來,只因為不放心學校里的學生;除夕夜不回家吃團圓飯,只為了陪學生在這萬家燈火都亮的時候,給他們溫暖;即使不知道學生的各個家長墳墓在哪裡,也堅持每年帶他們上墳。

看完之後真的是滿滿的感動,還有對他們深深的敬意。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思想高度是我目前無法企及的。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他們不追求名與利,追求的是內心的滿足,為社會創造價值。

隨手點贊,手有餘香。


作為一個電視工作者+文學愛好者+朗讀愛好者,我一定要來答一下這道題

首先上圖,證明我是到現場看過,並被董卿姐姐要求當眾脫過衣服的(後話)。。。

《朗讀者》的錄製並不在央視的演播室,而是在位於大興的五維鳳凰演播廳,進門要經受嚴格的安檢,並且不允許帶手機,不過我們畢竟是同行探班不是一般觀眾,還是帶進去了~


事先聲明一下,我問過觀眾,欄目組有沒有跟他們簽署保密協議,答案是沒有,也沒有要求觀眾不得傳播未經播出的節目內容,所以我會在不劇透的情況下放一些我拍的現場照片。


進了演播廳,接待我們的小美女首先把我們帶到了觀眾席的二樓,這是類似古典劇場的包廂位置,眼前出現的舞美實景「咣當」一聲震撼了我一傢伙。

居然是搭的實景!我在電視上看還以為是虛擬背景呢。

整個舞美是一個大圖書館+劇場的效果,細節處理很到位,二樓包廂的扶手,一個基本給不到鏡頭的地方,全部包成了大理石紋理。《朗讀者》的舞美團隊是英國領銜的,燈光也是英國人領銜,我們決定還是到一樓觀看,下來的時候,正好看到胖胖的英國燈光師在一個燈一個燈地調光。


觀眾進場之前我還去後台參觀了一圈,和電視上看到的一樣,正門後面一個通道連通會客室,也叫第二現場。旁邊還有一個更小一點的備采室,是用來錄製嘉賓點評採訪的。

現場觀眾的構成基本都是大學生,有北大、民大還有不少外地來的,我左邊坐的小姑娘就是自費專門從天津來觀看的,大部分都是播音主持專業,這讓我感到了一絲尷尬,我上學的時候,我們這專業哪兒有這麼多人啊。

原定下午兩點開始錄製,在錄了一些觀眾鏡頭之後,錄製遲遲開始不了,作為同行我知道這都是正常情況,要麼嘉賓沒有到位,要麼哪個環節還沒有調試好,這就很考驗現場導演的功底了,操著一口東北口音的苗導肚子里還是很有墨水的,又是談詩詞又是找人上台朗誦,場子始終沒有冷下去。

其間他談到了《見字如面》與《朗讀者》兩個相似節目的比較,他說《見》是在讀別人的信,演繹歷史上別人的事情;《朗》完全是嘉賓自己的事迹、自己的情感,所以《朗》更能打動人。我也有自己的看法,這個最後再說。

快到兩點半的時候,董卿姐姐一襲黑衣,在全場觀眾起立鼓掌中款款而出

第一個嘉賓是補錄的,上次錄製沒有錄完,應該是第四期節目中的,嘉賓是王佩瑜。錄製流程跟播出流程是一樣的,董卿介紹完嘉賓之後,就扭頭走進了會客室,小門關上後,一塊曲面屏從上面垂下,現場觀眾可以通過大屏幕觀看第二現場的錄製。

訪談內容我就不劇透了,我只說一點,所有的訪談都會聊很久,《朗讀者》的訪談內容採集比大概是十比一。訪談結束之後,瑜老闆出來開始朗讀。

圖中的道具就是拿來給攝像機做個前景,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作用,另外也能看齣節目組事先是不走台的,嘉賓的位置和道具的位置都是現場確定,導播心挺大~


瑜老闆朗誦了一首詞(不劇透),先用普通話朗誦,第二遍用京劇念白朗誦。我很想寫點讚美的話,想了五分鐘,沒有想出來該說什麼,畢竟我是戲曲欄目導演,把瑜老闆的節目設計成這樣,我就是覺得有點心疼


瑜老闆朗誦完之後,董卿姐姐回到舞台,拉住她兩人一起唱了一首。。。。歌~我錄下來了,有想聽的同學呢,就等著看這期節目吧~哈哈,畢竟電視節目收視率是最重要的


接下來正式開始錄製第五期節目,董卿姐姐換了一身仙氣十足的白裙子,請出來嘉賓徐靜蕾。這個環節設計地很好,文章選取的也很好,董卿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的時候也提到了,看來是得意之作。


徐靜蕾朗讀時的布景

這篇文章老徐是從頭哭著讀到尾的,現場很多女生也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讀完之後董卿哭著上去兩個人擦淚。節目效果非常好。


提一個細節,董卿第一次出場的時候,穿著黑色的套裝,衣領上別的扣式胸麥也是黑色的,不注意看不出來,當董卿換成白衣出場時,扣式胸麥換成了白色,這個細節我覺得很贊,不停地跟我同事說講究。


結果接下來,節目組露出了不講究的一面。


下一個出場的是作家麥家,他穿了一件粗呢的西服外套,訪談沒多久,導播喊卡,麥家老師,您的西服拍出來頻閃,得換件衣服。。。第二現場沉默了一陣,麥家老師來的時候也沒多準備一套衣服啊,董卿就派苗導出來找現場觀眾借衣服了。。。有兩位觀眾脫下西服外套遞過去,都不行,西服這東西不合身穿著就跟偷來的一樣啊。反正我沒穿西服,襯衣外面就一件青果領的粗毛衫。結果苗導晃悠著晃悠著就盯上我了,我心虛:我這是毛衣啊。苗:沒事,脫下來吧。我只好在身邊女生的偷笑中開始脫衣服。苗:圍巾也解下來。我:。。。好吧,能錄就行。

我的衣服拿進去之後,旁邊女生從攝像機鏡頭裡還不時給我傳訊:衣服穿上了。。。應該可以錄了。。。董卿過去摸了摸你的衣服。。。又脫下來了


好吧,苗導還我衣服的時候說,董卿覺得有點不正式,最後還是只穿襯衣開始錄~


訪談進行了四十多分鐘,內容也不劇透了,麥家是浙江人,普通話帶著南方口音,我很想聽聽他的朗讀是什麼樣子,不過已經下午六點多,我們必須得走了。


臨別時,工作人員說,今天錄兩期,晚上那期估計要錄到夜裡兩三點結束。估計王佩瑜就是上一期錄的太晚,只能排到今天補錄的。


看到這裡會不會覺得有點流水賬?其實我是以一個電視人的視角來帶你看一次屏幕之外的現場錄製,上面寫的呢都是直觀的感受。到底我是如何評價?我的評價就是:


《朗讀者》是一個非常好的電視文化欄目,但是現在存在定位不準確、團隊磨合不夠等問題。


團隊的磨合問題不大,但是定位就是核心問題了。前面我說了苗導談到和《見字如面》的比較,那這裡我也先從兩個節目的比較來說。

苗導說《見》是在讀別人的信,演繹歷史上別人的事情;《朗》完全是嘉賓自己的事迹、自己的情感,所以《朗》更能打動人。我覺得這是兩個節目選題上的區別,但是真正的區別,在於兩個節目的核心不同。


《見》的核心是明星讀信,第二現場所有的設計完全是為明星讀的這封信來服務來擴展;《朗》的核心是嘉賓訪談,第二現場才是重點所在,後面的嘉賓朗讀是為了給前面嘉賓訪談的情緒宣洩找一個出口做一個升華。這就導致了《見》的明星讀信環節特別打動人,還都是請老戲骨來讀,能把力度用到十足。《朗讀》這個節目的重點卻不在「朗讀」,而是在上了,說句不好聽的,這個節目可以叫「帶朗讀環節的《董卿會客室》」。


我認為《朗讀者》節目形態的第二個隱患:所有嘉賓講述的事情都受限於本期的主題,幹嘛非要設定這個主題呢?跳舞的時候非得戴個鐐銬,而且有的時候還比較牽強。故事講的好了,選的文章也到位了,讀的東西才能打動人心,比如徐靜蕾;非要往主題上靠,哪怕是濮存昕讀的文章也不會那麼給力。

第三,就是苗導說的,兩個節目選題的區別,《見》是從國內外歷史中選擇,可供選擇的餘地太大太大,而且挾著五千年的厚重感滄桑感和文化上的疏離感,讓老戲骨來讀,一下就能把人砸的透不過氣;而《朗》讓嘉賓講述自己的事情,講完之後再讀一段別人的作品,搞不好會是兩層皮,就像瑜老闆那段,為什麼不朗誦寫給孟小冬的詩呢?而且台上的嘉賓,故事講好了,情緒催到位了,一開口卻讀不出來感覺,這就讓人心癢難搔了。這就是我為什麼想聽一聽麥家用浙普讀的到底怎麼樣,可惜現場沒聽著。


其實很想跟欄目組的同行老師們交流面談,可惜時間太匆匆了,董卿姐姐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的時候就說過:別因為節目火爆就把人神話了。說明欄目組還是很冷靜,但是我明白節目開播後的壓力,董卿姐姐在現場說每天都是四點才睡七八點就起來工作了,車輪一開動再想調整定位和方向就比較困難,想大動就得是下一季的事情了。


最後,衷心希望《朗讀者》能夠早日磨合好,成為中國文化類節目的名片!


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士來回答一下感想。
優點不多說了,現在社會日趨浮躁,
各大衛視低質量無腦真人秀滿天飛的情況下,
做這樣一檔節目,帶來正能量,
喚醒求知慾,這是一件大功德。
也凸顯出了央視文化節目質量在提高,在進步,
雖然說離不開主旋律吧,但是節目是真摯的。

再說說缺點吧。
前面一個專業的前輩提的很好,
「兩張皮」這個詞很貼切。
首先是朗讀者的故事和要讀的文章內容兩張皮。
就拿濮存昕來說,
他講述了一個偉大的醫生給他帶來的人生轉變,
感情真摯,但是他朗讀的內容,
我卻覺得沒有把這樣感情釋放出來,
反而有種憋住了,不透徹,不貼切的感覺。
然後是朗讀水平和實際情感兩張皮,
像濮存昕這樣有豐富表演經驗的人朗讀起來自然的順暢通達的。
但是像鮮花谷夫婦這樣的「素人」讀起來,
硬是把那含情慾滴的情詩給背的乾巴生硬,
說真的我尷尬癌都要犯了。
這兩點問題不解決,
節目水平和境界就還是差著點意思。


昨天才看完第一期,被恢弘的大場面嚇到了,私以為這種偏文化類和語言交流類的節目,做的小巧精緻些比較好。

《見字如面》在我心裡還是比《朗讀者》好很多的,流程簡單,解讀深刻(拋開許子東和楊雨的見解衝突不談),一期一期看下來你會忽略這個節目的形式,而只關注它的內容,比如我就能記住很多書信甚至經典的演繹。

《朗讀者》也是有內容的,但第一期看下來總覺得它的形式大於內容,它急切的想要升華,而忽略了觀眾自身的感官經驗。另外,個人感覺董卿的春晚主持腔跟整個節目的氛圍有些違和,給人感覺就是很職業化的笑容,抑揚頓挫又深情的串場,使我完全無法真正融入節目氛圍。

不過濮存昕老師的朗讀真是好啊!!期待他去《見字如面》。

整體來說,《見字如面》的主角是書信,所有人做的努力包括讀信人的演繹都是為了帶觀眾回到過去,走進信中。而《朗讀者》的主題則是弘揚正面的能量和信息,所以它的點題也是小學生作文的水平,秀的成分大一些。

當然,當然,節目本身的存在就是很棒的一件事情,同時也期待更多諸如此類的節目湧現。


這兩天總是在微博的熱門裡看到董卿的身影,被賦予「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美名。本來一天沉浸在微博各種網紅帥哥美女的世界中,自己好像得了一場怪病,總認為詩書才氣這回事已經和我沒有太大的關係,但自己卻總是想逞強,想讓自己成為一個才女,所以也不知道是什麼目的,是想隨著大流去看看這個豆瓣評分9.3的作品,還是想喚醒好像已經迷失了方向的自己,最後還是點開了《朗讀者》。

以前可能是受我媽的影響,總覺得董卿不是我喜歡的那種主持人,或者說,有些裝。印象里記憶深刻的還是那個劉謙的托,是那個在春晚中站在最中間的女主持人。
但是這次好像不一樣了,就像網友們說的,整個人透者一種得體的氣質。我一直討厭那些穿著粉色西裝小外套的中年又或是青年女子,總覺得艷俗,但董卿的這身粉色西裝,只是讓我覺得舒服。不跟著市場真人秀的大流走無厘頭綜藝的路,而是自己做一檔真正讓人舒服的節目。
不吸引人眼球,不奪人耳目,就是靜靜的做一檔能讓人安靜下來的節目。
就連節目的標誌也簡簡單單,沒有太多的裝飾,也不需要更多繁複的標識。

第一個朗讀者是濮存昕。朗讀的是老舍的《宗月大師》。
「沒有他,我也許一輩子不會入學讀書。沒有他,我也許永遠想不起,幫助別人有什麼意義。」
記憶里的濮存昕是還在上小學中學時候一個個夾在《讀者》中頁的宣傳形象,有禁毒大使,有艾滋病宣傳大使,還有一次是在《青年文摘》上讀到的濮存昕,記憶中,是一個有著強烈公眾責任感的演員。
但這次的他,是一個有著花白鬍子花白頭髮形象的大爺形象,小的時候因為小兒麻痹被人稱作「濮瘸子」,他講了許多他生命中的貴人,故事沒那麼長,說句實話,也並不是那麼讓人記憶深刻,但可能這才是最真實的吧,有誰可以一輩子都讓人記憶深刻呢。如果有,那也太累了吧。
他朗讀的選段,不是我想像中那種充滿大道理滿是哲理的一段文字,而是最平凡最普通的文字。剛開始我是有些納悶的,但後面想通了就突然笑了,也是,只有我這樣膚淺的人才覺得只有能寫出大道理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只有能句句皆哲理的作家才是好作家吧,忘了原來平平淡淡,真真實實才是人生常態,能夠平鋪直敘的作家的作品才更適合生活吧。

第二位朗讀者是蔣勵,朗讀的是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揚》
「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被禁止
答案啊,它在這風中飄揚」
不知道為什麼會對醫生這個職業有好感,可能是因為喜歡過的人是學醫的,也可能是因為醫生可以救很多人的命吧。蔣勵這個名字好像在哪裡看過,可能是高考的時候背過的作文素材吧,當時的想法已經忘了,又或者當時也沒什麼想法,就想著趕緊記多一點的素材讓高考作文更有深度一點。但是現在想起來那時候真傻,光看作文素材,光看快餐式的文章,只有碎片式的閱讀,怎麼可能有深度。現在更傻,一天只會抱著手機刷微博刷知乎,連快餐式的閱讀都拋棄了,還總想著自己能不能再成熟一點。
在阿富汗蔣勵說她總看到人們渴望和平的眼神。但我想說的是,眼神其實本來沒有太多的意義的,只是被放在某種環境下,就被賦予了某種應該要有的意義。炮火連天的背景下,眼神有著渴望和平的意義。花前月下的美好下,眼神有了愛慕的意義。在看著心愛的人就此離開再也不回頭的背景下,眼神有了挽留的意義。就像中學時候做的閱讀題,本來沒多大意義的文字,在整篇文章的背景下,有了標準答案解釋里那樣的意義。

第三位朗讀者是柳傳志,讀的是他自己寫給兒子的信。
「真正理解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也會讓你們以強大的心臟面對為來,我想會收益無窮。"
聯想帝國的締造者,雖然說我身邊沒有一件產品是聯想的,但我還是和大多數人一樣,敬佩,或者說的真一點,是羨慕他。上億身家,掙夠了夠多少輩花的錢。但其實更羨慕的,是他對兒子的那份溫情,那是即使好多平凡人家的父親母親不曾給過他們孩子的。
他發現兒子柳林近十餘年來大多數快樂是短暫的,是發自皮膚層面的,多數的時候表情平淡,略有憂鬱,自從和康樂交了朋友後,他的快樂從皮膚進入了骨髓,筋脈,進入到了五臟六腑。
說實話,挺羨慕柳林的,柳傳志可以知道他的不快樂並且不去責備他,在他得到快樂後感謝那個能給他快樂的人。
這種對我來說太奢侈了,我不敢在表面上看起來不快樂,因為會被人說一天掉著個臉好像誰欠你一樣,遇到委屈也不敢和爸媽說,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我不能說,說了的結果,受委屈是我自找的,我i沒有不開心的權利,我不開心就一定是自找的。
三個月前遇到陌生人,陪了我兩個多月,半個月前離開了,你知道那種有人分享你的喜怒哀樂的感覺有多好嗎,只是太快將陌生人變成了熟人,我自己的問題,和熟人不太願意說太多,總是害怕說太多會遭到嫌棄,他們會離開我,於是又慢慢將自己封閉起來,不和他像以前那樣交流。可還是離開了。
幸運的是,身邊有一兩個朋友可以一直聽我絮絮叨叨,也不怕他們會離開,可有些事,還是適合自己一個人在夜裡想,就算想不明白,也比分享好。
?

這是一對中年夫妻,一起朗誦了朱生豪的《朱生豪情書》。
「我一天一天發現你的平凡,同時卻一天一天愈更深切的愛你。」
他們的這段朗誦,雖然不是那麼流利,但卻是我唯一一段又重新聽了兩遍的詩朗誦。
以前總覺得愛情要麼是在十幾二十幾的年輕人身上轟轟烈烈,要麼是在已過古稀的老兩口身上細水長流,覺得中年夫妻的生活就是雞飛狗跳整天吵架。
但周小林和殷潔不是,年輕的時候周小林為了殷潔不顧一切拋下四川的一切到北京和殷潔結婚,現在因為殷潔想要小花園,就賣了房給了她中國最美的花園,說不羨慕是假的。
最想要的愛情,是平平淡淡,是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是董卿說的沈從文的那句「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是周小林寫在日記里的「一個濕乎乎的吻,一顆愛你的心,還有一首動人的情歌。」或者,不需要太多,只要身邊是你就行。

張梓琳,劉瑜《願你慢慢長大》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看到介紹里有張梓琳的時候我是有點詫異的,總覺得她和這檔節目格格不入。印象中的她是世界小姐,整天光鮮亮麗的出現在各種場合,是胖妹的媽媽,每天陪著胖妹一點點長大。
但一個人讀過書的氣質是掩蓋不住的,在她身上的,不是那些司空見慣的網紅氣息,也不是大背景下急功近利的感覺,是一種恬淡,或者可能她更喜歡的,是一個媽媽溫柔的氣質。
之前沒有讀過這本書,只是在某些碎片閱讀中讀過一些片段,但是每一句,都特別合適,適合讀給張梓琳的胖妹,也適合我送給自己。
希望擁有的,不是強加在身上的成功,是順其自然,然後慢慢的長大。

最後一位,是許淵沖,沒有讀什麼,卻讓人明白了很多。我想把那首《別丟掉》放在這。
「別丟掉/這一把過往的熱情/現在流水似的/輕輕/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嘆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著那真/一樣是明月/一樣是隔山燈火/滿天的星/只有人不見/夢似的掛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著有那迴音」
依舊是在某篇寫作素材上了解到的許淵沖,看了那麼多作文素材,作文也還一直就是四十多分的水平,以前總覺得語文老師看不懂我,現在想想,是我自己肚子里東西太少,連半吊子的水平都不是。
心經里有句話「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許淵沖很厲害,九十六歲還一腔熱血激情滿懷,挺羨慕的,情到深處也能哭出來,不像我,憋死自己也不輕易哭,都自己貓角落裡哭,讓別人看到也只會說沒事沒事。九十六歲還和時間賽跑,準備能活到一百歲就翻譯完莎士比亞。
和別人比太累了。我還是做我自己吧。 其實看完這檔節目,愈發覺得自己的淺薄,就是那種以為自己已經看透了這個世界,可拿起筆,連濮存昕的濮都不會寫的無力 。
我之前有個願望,希望我就可以一輩子讀書,可現在看來有些可笑,整整一個學期我都沒有好好地完整地讀完一本書,我比我想像中的自己不知道浮躁了多少,一天就只會抱著手機刷刷刷,也只會在期末來臨前抱著專業書看看防止掛科,想一想,負了自己,負了一片大好年華。
這是第一個在沒有觀後必須有感要求下我寫下的關於《朗讀者》這檔節目的我的想法。第一期節目的主題是遇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世間的一切都是遇見,這次和《朗讀者》的遇見,很美好。


又一個豆瓣9分+的綜藝誕生了,央視爸爸的《朗讀者》。

單看嘉賓陣容就很有意思。
有濮存昕、斯琴高娃、蔣雯麗、王學圻這樣的老戲骨;有劉震雲、鄭淵潔這樣的著名作家;有柳傳志這樣的商界名流;有許淵沖前輩這樣的知識分子;有喬榛、張梓琳這樣的文體界知名人士;還有鮮花夫婦周小林 殷潔、無國界醫生蔣勵這樣的普通人

他們皆是有積澱的人,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人生閱歷,帶著故事來朗讀,做分享,也符合了節目的宗旨「一個人,一段文」。

內容呈現的方式也很有意思。
節目設置了開場曲演奏及結尾彈唱,這在脫口秀節目中並不多見。第一期開場啟用了著名鋼琴家李雲迪

結尾則請到了「台灣民謠之父」胡德夫,演唱曲目《匆匆》。

每一期節目都有一個固定主題,將嘉賓及朗讀作品串聯起來。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董卿對主題見解的闡述,配上李雲迪的鋼琴聲,藝術高雅的氛圍就烘托出來了。

嘉賓part是由訪談+朗讀組成的。
訪談部分你可以理解為真人秀版的《藝術人生》。他們不再是我們作品裡看到的或想像的那個形象,多了一分煙火氣。他們或是保有著孩童的純真,對未知敏感而好奇;或是仍像歲月正好的青少年,熱情如火地追求romantic;或是像走過萬千山水的智者,回味人生軼事時,一個眼神就能輕易把人擊中。

濮存昕前輩講述自己從小外號叫」濮瘸子「,是榮國威大夫將自己醫治成正常人,最後定幀的微笑看得我鼻尖泛酸。

許淵沖前輩開開心心地說自己第一首翻譯的詩歌是林徽因的《別丟掉》,將作品寄給了自己追求的一位女同學,50年後收到了她的回信。可當他講述整首詩的背景並朗誦的時候,突然間淚如雨下。我承認我看的時候都嚇一跳。

但轉眼,我才明白,許淵沖前輩詮釋了」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這句話的真正的含義。也正是因為能走進作者的心裡去,才能對翻譯的作品做最美的人文藝術加工。來看看老先生翻譯的《靜夜思》,加入月光、鄉愁如水的比喻,將」低頭思故鄉「文譯成」我沉浸在鄉愁中「,原詩的精華都保留了,確實精妙絕倫。

A Tranquil Night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當然,我最喜歡的是成都金堂的山花夫婦周小林、殷潔,公開家庭文集的時刻。誰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它也可能是一段愛情新的開始。

相濡以沫多年,周小林給妻子打造了一千兩百畝的鮮花山谷,兩人的樂趣就是相互寫情詩,讀情詩。(由此可見,成都人民真的很閑,生活不要太愜意好么,來自一個成都妹紙的驕傲臉嘻嘻)

還有,我必須誇一下董卿的人文素養,她說出了我最喜歡的一句情詩,沈從文的,只有十個字,「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

再來看看朗讀部分。書信、散文、小說、古詩詞、詩歌兼而有之,甚至還有歌詞。入選的作品質量也實屬上乘,這是第一期朗讀文獻目錄:

老舍《宗月大師》
Bob Dylan《答案在風中飄揚》
柳傳志《給兒子的一封信》
朱生豪、殷潔《朱生豪情詩(節選)》
劉瑜《願你慢慢長大》
許淵沖譯文《詩經 小雅·採薇》、《如願 人生七階》、《哈夢來》、《毛澤東詩詞選 沁園春·雪》、《約翰·克利斯朵夫》

遺憾的是,在節目各個方面最弱的就是朗讀者的朗讀,很多人的字音都咬不準還帶著鄉音,尤其是最後朗讀許淵沖老先生譯文的那幾位,可以用慘不忍睹四個字來形容了...
整場我最喜歡的朗讀者是張梓琳。雖然還是有幾個字平翹舌錯了,但是作為一個母親的溫柔,對女兒的期盼,加上作品本身溫暖力量的加持,讓我為之動容。

在我看來,像《朗讀者》這樣的人文綜藝,是跟主流娛樂的一種博弈

每年新上的綜藝層不出窮,套路都被玩兒爛了,綜N代也一代不如一代。我始終堅信綜藝不只有娛樂才能取勝,品質與人文也有風靡的一天。


十年前有《百家講壇》,這兩年,大眾疲憊的審美轉向了《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它們不靠流量明星刷關注,不喧嘩自有聲。

再來,這是董卿首次擔任製作人。這讓我想起了馬東東。馬東做《奇葩說》,雖然打著奇葩非主流的稱號,但是本質和內涵還是正確說話的技巧和發現生活中更多閃光點,所以《奇葩說》的火爆絕非偶然,因為它觸到了人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而董卿似乎也摸到了門道,它選擇了一個最好的播出時機,幾個人文綜藝的輪番加持下,《朗讀者》自帶易火體質。其實這節目該改名叫做讀書的誘惑,因為選取的作品太美了,我不要看節選,我想看全文!!!所以看了第一期之後,我立馬下單了《朱生豪情書》。

另外很多人都會拿《朗讀者》《見字如面》進行比較,其實兩個節目的優缺點都特別明顯,我簡單說一下。

1.嘉賓陣容
《朗讀者》
《見字如面》

與《朗讀者》嘉賓類型廣不同,《見字如面》請的嘉賓除了新生代的林更新以外,清一色老戲骨,歸亞蕾,張國立,王耀慶,蔣勤勤,何冰。
各有千秋,也各有長短。前者更有動人的故事性,後者更有朗讀的專業性。

2.朗讀水平
《朗讀者》
《見字如面》

這是兩個節目最大的不同,嘉賓的選擇決定了《朗讀者》只能當做綜藝節目來看,它的可聽性都是靠文學作品來支撐的。
而《見字如面》是可以當成CD來聽的,老戲骨的專業性毋庸置疑,可以把信讀成戲。我最愛何冰和王耀慶。

3.舞台效果
《朗讀者》
《見字如面》

什麼都不用說了,看圖吧。

4.花字處理
《朗讀者》
《見字如面》

這一趴是中學PPT VS 小學PPT的競賽。
首先比較朗讀內容呈現,《朗讀者》選擇了將內容打在畫面右側,並用書本的方式進行包裝。《見字如面》僅僅是普通的字幕。

再有是資料回顧,《朗讀者》勝在字體。結尾處,伴隨著胡德夫的歌聲,總結一期內容的畫面很乾凈。

《見字如面》的資料部分簡直辣眼睛,你們感受一下。

5.主持及點評
《朗讀者》
《見字如面》

我還是更喜歡《中國詩詞大會》的董卿,比起西裝,我更喜歡她穿得更女性化一點。

自然董卿整個人看起來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舉手投足間落落大方,眼角眉梢皆透著盈盈笑意。
只是訪談的時候,還是有一些不自然,太端著了,連帶嘉賓也被傳染。還有那句」你準備好了嗎「真的很煞風景。。。

《見字如面》的翟毓紅基本講不到點子上,也不能控場。這三人組跟「和諧」八竿子打不著,心疼我的許子東老師,建議大家看看《鏘鏘三人行》。

6.細節處理
《朗讀者》
《見字如面》

《朗讀者》增設了開場曲與結束曲環節。李雲迪的鋼琴伴奏貫穿始終,是一種美的享受。結尾部分隨著胡德夫的歌聲回顧整期節目,意猶未盡,是值得讚賞的亮點。
《見字如面》在這方面沒什麼突出的地方,很遺憾。

不過呢,比起推薦小鮮肉當道的娛樂綜藝,我還是願意推薦這兩檔給大家看。


2月,2017年的開場戲已收尾。

作為一個影視評論者,最使我感到驚訝的是,我最近看國產綜藝的時長,竟已不低於看電影的時長。


《見字如面》《奇葩大會》《中國詩詞大會》……


以上列舉,除《奇葩大會》是網綜之外,其餘都是過了電視審查的「正規節目」

國產綜藝《見字如面》備受觀眾歡迎

我想,這是值得我們欣喜的。


真正優質的「中國綜藝」,終於從《跑男》所開闢出來的流俗泥沼中脫穎而出,並有望將主流的電視節目觀,引領到一個傳播文化的具有更深意義的層面。


而我認為,這其中最優秀的,當屬CCTV1最新的一檔綜藝——


《朗讀者》

相信你們還記得,我寫過一篇《見字如面》的文章。


看完第一集《朗讀者》,我給它起了個外號——


《見字如面》2.0版。


如果說《見字如面》9.0的豆瓣高分堪稱驚艷,那麼《朗讀者》的9.2分,則可說是幾近完美。

才看個序幕,我就被董卿由內至外的、極具知性的魅力吸引住了。

朗讀是傳播文字

而人則是展現生命

將值得關注的生命

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

就是我們的《朗讀者》

打開一本書,節選一段文字,把它朗讀出來。


看似簡單的形式,其中包含無窮的故事。


朗讀者,未必是名人,而是有過經歷的、具有內在底蘊的,真正「有故事」的人。


蔣勵,婦產科醫生,志願遠赴阿富汗,幫助戰火中的孕婦接生,挽救了三千多名嬰兒的性命。


在阿富汗危險的醫院內,她能清楚聽到外面的炮彈轟鳴聲。

雖然圍牆外頭

他們時時刻刻會有這種生命的威脅

但是在我們醫院圍牆裡頭

我們卻能夠給他們提供這種

生的希望

生活在和平的當代中國,我們總會誤以為戰爭已經遠去。


但事實上,《辛德勒的名單》講述的事,每天都在發生。


當西亞、中東、非洲等地數以萬計的生命慘遭屠殺時,我們其中大多數人會輕嘆一句「太可怕了」,然後從新聞頻道換台,繼續享用啤酒和炸雞。


只有極少數勇者,他們會去感受生命拯救生命,將自身生命的價值最大化。

朗讀環節,蔣勵朗讀了鮑勃·迪倫一首歌的歌詞,《答案在風中飄揚》。


這首詞,創作於1962年,那是極端黑暗的越戰時期。


那時,美國男性不斷被送上戰場,屠殺越南人,被越南人屠殺。


即便是能僥倖回國的美國老兵,也並未受到國家和民眾的關注。據統計,後來有8萬老兵,因戰爭留下的內心陰霾而自殺。

《阿甘正傳》中也收錄了這首歌

鮑勃·迪倫曾說過一段話——

我認為最有罪的

是那些看到不對的東西,心裡也知道那不對

但就是不願正視的人

所以,在蔣勵的這段朗讀中,其實包含著對我們無關群眾的一些指責


而我們,理應接受這些指責

一個人要有多少只耳朵

才能聽見人們的悲泣

要犧牲多少條生命

才能知道太多的人

已經死去

第一集《朗讀者》的主題,是「遇見」


蔣勵遇見阿富汗的婦女和嬰兒,從中明白了戰爭的種種不人道。


張梓琳遇見女兒,從中體悟到一名女性應有的成長,以及專屬於她們的母性魅力。

願你慢慢長大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

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有人說,這只是央視的一碗雞湯而已。


我不否認。


「心靈雞湯」,這一被妖魔化的詞,現在無疑令許多人反感。


但,這就像你忽略《霸王別姬》,而去拿《小時代》《爵跡》舉例,然後說中國電影全是垃圾一樣,是極不客觀的。


蒼白空洞的毒雞湯毀人。而真材實料的好雞湯能養人


當一個男人,傾盡所有,用十年的時間,為心愛的姑娘建造一座鮮花山谷時,你感不感動?

結婚26年,依然寫情詩,依然每天膩歪。


我知道,你可能並不信。


我一個朋友看到這一幕時,她的第一反應是嗤之以鼻:「騙人的。」


羅伯特·麥基在《故事》(關於劇本創作的經典書籍)一書中提到,進入21世紀後,古典浪漫的、「羅朱戀」式的永恆愛情故事,已不再流行。


取而代之,人們更願意相信的,是《泰坦尼克》式的一夜情,《廊橋遺夢》《英國病人》式的婚外情……


除此之外,還有《革命之路》式的婚姻幻滅

《革命之路》

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這件事的本質,與時代無關。歸根結底,其實是不讀書鬧的。


人若不讀書,觀念就會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狹隘化


許多人說不信愛情,只是因為所處的環境沒有發生愛情;許多人說相信愛情,只是因為從小生活在父母和睦的象牙塔里。


懂得思辨的人會明白:愛情是個抽象辭彙,於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完全相同。

只要去讀書,你就會明白:一樣東西是否存在,與你是否擁有、是否見過毫無關係。


只要去讀書,你就會發現: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多麼局限。


在不讀書的劉能眼中,謝大腳和村主任即代表著一切。

是的,《朗讀者》《見字如面》等優質綜藝,歸根結底是在倡導閱讀

不得不承認,在這些節目中,那些嘉賓們,以及董卿本人,全都那麼優雅。


觀眾可能不禁問,他們是怎樣做到的?


而答案,就是節目最核心的主題:人遇見文字,即「閱讀」。


96歲的許淵沖,被醫生診斷患了癌症,生命僅剩7年。


然而10年之後,他依然奮戰在凌晨3點的書桌前,翻閱《莎士比亞》大全集。

舒慶春童年時,家境貧寒,讀不起書。


後來,他遇見宗月大師,宗月大師幫助他遇見了文字。


這一舉動,使人間少了一個茫茫平庸者,成就了一位偉大的老舍。

《朗讀者》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感染力?


因為現在,上至領導、公知,下到百姓、小資,都在倡導同一個主旋律——


讀書。


打開電視,你常能看到這樣舒服的公益廣告——

在書中

不僅有眼前

還有詩和遠方

那麼,不讀書,究竟有多可怕?


我想起一部德國電影,名字也叫《朗讀者》。


電影中,凱特·溫絲萊特飾演了一位女文盲漢娜。


她目光獃滯,舉止笨拙。面對情慾,她沒有任何浪漫的挑逗,只是像野獸般粗莽直上。


她看重尊嚴,但言語空洞。一邊無法把控自己的負面情緒,一邊武斷地說——

你根本無法影響我的情緒

因為羞於承認自己是個文盲,漢娜被納粹誣陷入獄,後半生在監牢中度過。


她一生中最燦爛的時期,是躺在少年米夏的懷裡,聽他朗讀文學。

讀書,成為這個女人抵擋世界的盾牌。只有在讀書時,聽別人的故事,她才能遺忘自己的醜陋和孤獨。


多年以後,漢娜在獄中,終於決定面對自己,開始學習識字。


然而,一切為時已晚。


最後的結局裡,絕望的漢娜腳踩書本,上吊自殺。

無知導致武斷,形成惡性循環,使人泥溷在一廂情願的灰色世界中。


而只有讀書,你才可以擺脫謝大腳,擺脫眼前的泥沼。

在書中

可以和優秀的人物為伴

思想共舞

你相信世上有善,是因為懂得墨子的無私;你相信世上有惡,是因為懂得納粹的殘暴;你相信世上有禮,是因為懂得儒家的寬容;你相信世上有神,是因為懂得聖經的真義。


你的三觀,不再受自身所處時代與環境的束縛,而是經過思辨再突破後的,真正屬於自己的「獨立意識」


《朗讀者》的格調之所以高出其他綜藝一大截,歸根結底一句話——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之舉


我的微信公眾號——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獨立思考的電影文章。


都看到這兒了,好意思不關注一下嗎?


知道了許淵沖老前輩,這是最大的收穫。許老樂觀的心態真是佩服。翻譯的《靜夜思》著實驚艷,翻譯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喜歡這樣的節目,看完讓人思考,而不是一笑而過。來的人都很有故事,值得期待。


附靜夜思翻譯:(加入「水」的意象著實高超絕妙,展現出了唐詩的優美)

A Tranquil Night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平心而論,節目的製作團隊看起來很高級,主持人、燈光、舞美、甚至連彈鋼琴的都是大師。
而且不得不說,朗讀者膽子很大,特別大的那種。
明明製作團隊請的已經是最頂尖的了,嘉賓也可以請得了最紅最火當下最多粉絲的流量小生。可是它沒有。
它請了許淵沖先生,請了鮮花山谷夫婦,請了濮存昕老師。有素人,有大師,有世界小姐。
有一個共同點,這些人都是有積澱的人。朗讀者那個人本身是有故事的,然後才來朗讀。
然後才明白為什麼朗讀者是文化情感節目。
沒有一點文化閱歷和積累的人,談何分享文化情感呢。
不過還是覺得有點不足,太趕了,節目太趕了。差不多一個小時的節目,六個嘉賓的訪談朗讀介紹都呈現出來真的有點趕。有一種你還沒有了解明白,就戛然而止了的感覺。
每一個嘉賓的時間也就差不多十分鐘,還要朗讀,還要採訪,真的有點太趕。哪怕內容很充實,也會覺得有點趕。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我個人更喜歡娓娓道來的感覺,也可能是看習慣了訪談節目兩個嘉賓聊一整期的那種慢節奏所以有點不適應吧。
還是期待下一期的朗讀者,希望能更好看。


你好,著名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許淵沖先生曾在《朗讀者》節目中感動萬千讀者,圈粉無數。近日,許淵沖先生為我社出版的《朗讀者》同名圖書作序,他在序言中談了自己對《朗讀者》節目和圖書的看法,在此推薦給大家。

——————————————————————————————————————

今年年初,我受邀參與錄製了中央電視台《朗讀者》節目。這個節目的創意與國家文化大格局相契合,激發人們對讀書的熱情,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朗讀者》的同名圖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是再合適不過的事情。有國家級文學專業出版社為《朗讀者》圖書把關,是可以讓讀者放心的,也可以更好地推動全民閱讀,提升讀者的閱讀品位。

我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是老朋友了,五十九年前,他們就曾出版過我的譯著《哥拉·布勒尼翁》。我對編輯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印象深刻。幾十年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眾多中外文學經典,影響了中國幾代人。

《朗讀者》選擇的文本大多是經典之作。作者既有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約翰·多恩、雨果、梭羅、裴多菲、羅曼·羅蘭、泰戈爾、吉卜林、海明威等外國名家,也有李白、杜甫、劉禹錫、蘇軾、老舍、冰心、巴金等中國文學大家。《朗讀者》的出版,以一種新的形式把人民文學出版社高質量的經典作品又傳遞給新的青年一代,讓我國的文化傳承生生不息。

聽說青年人喜歡《朗讀者》,我非常高興。因為青年人能把寶貴的時間留給那些偉大的作品,我覺得是很好的事。我本人就深受經典作品的恩惠。小學時背誦的中國古典詩文讓我愛上了中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魯迅語)。中學時代,老師讓我背誦的莎劇、歐文作品等的選段激發了我學英文的興趣。在西南聯大求學時,當時的課程可謂空前精彩,我閱讀了很多中外名著,從中感受到美的樂趣,這也是我翻譯工作的起點。我認為人生最大的樂趣是發現美、創造美,這個樂趣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而美的樂趣來自閱讀,閱讀這些名篇佳作。

七十九年前,我進入大學校園。那時候,國家貧窮落後,兇殘的日本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人民在受苦受難。在那艱苦的環境下,西南聯大師生排除萬難,一心向學;有的投筆從戎,為民族復興而流血犧牲。今天,中國的國勢蒸蒸日上,希望青少年朋友們珍惜寶貴的時間,多多閱讀中外名著,以人類文明的精華滋養我們的精神。也希望在你們之中能夠湧現出更多傳播優秀文化的使者和創造者,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做出比我們這一代人更優異的成績。

我衷心希望更多的人會愛上《朗讀者》,愛上朗讀,愛上閱讀。

2017年7月7日
於北大暢春園

【附1】許淵沖先生參加《朗讀者》節目的視頻

視頻封面許淵沖在《朗讀者》_演講?公開課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bilibili.com視頻

【附2】《朗讀者》同名圖書鏈接 《朗讀者(1-3輯)》(董卿主編)【簡介_書評_在線閱讀】 - 噹噹圖書

——————————————————分割線——————————————————

著名作家、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也為《朗讀者》作序,分享給大家。

———————————————————————————————————————

這段時間,身邊許多朋友都在談論《朗讀者》。他們中有些是文學界的同行,但大多數從事的工作與文學並無直接關聯。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甚至罕有交集的身份,然而當談論《朗讀者》、談論節目里那些經典篇章的時候,他們的眼睛裡流露著相同的情感,那就是溫柔與感動。我願意相信,在這一刻,我與他們共享著同一個幸福的身份,那就是文學的閱讀者、人類心靈的傾聽者。

我同時注意到,由《朗讀者》而起的誦讀文學經典的熱潮,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媒體傳播和好友熱議的層面,它已經滲入了廣大的人群,成為生活場景:許多城市都設置了「朗讀亭」,每一個經過的人都可以走入其中,朗讀自己喜愛的篇章並進行錄製,他們的聲音和形象將有可能出現在《朗讀者》節目的正片之中。聽說許多城市的「朗讀亭」外都排起了長隊,也有讀者為了錄製三分鐘的視頻,在亭外耐心等待了足足九個小時。

《朗讀者》已經成為了一道醒目的文化風景、一種引人深思的文化現象。它向我們證明,誠摯、深沉、優美、健康的內容,在今天依然能夠獲得普遍的關注,好的文學永遠擁有直指人心的偉大力量。常有人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匆忙浮躁的時代,當代人的精神世界平庸而匱乏。對於這樣的觀點,我只能部分地認同。當下的生活固然匆忙,很多時候,我們也的確面臨著浮躁的問題;但即使出於種種原因,我們同自己內心相處的時間相對有限,人們依然會本能地渴望著純粹、遼闊、有質量的精神生活。近年來,以《朗讀者》為代表的一批文學文化類節目廣受歡迎,正是因為它們引導人們放慢生命節奏,傾聽內心的聲音,順應和滿足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渴望。

《朗讀者》中出現的文本,很多是經過漫長時間檢驗的名篇佳作;即使是出於今人之手的篇章,此前也多已在讀者間廣為流傳。它們中有相當一部分,都當得起「經典」二字。何為經典?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我想最直接的一條,就是它們擁有溫暖而強勁的力量,能夠長久不衰地體貼靈魂、撥動心弦,觸碰到我們情感深處最柔軟最深刻的部位。這種力量,並不會因時間流逝和年代更迭而減弱。《朗讀者》里的許多篇章,都是我早年間的摯愛;那些熟悉的文字,關乎愛與恨、喜與悲、生與死、豪情與希望,曾經深刻地啟示了、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很多年過去了,我發現,今天的年輕讀者依然會為之鼓舞、感動;其中有許多句子,我至今能夠脫口背誦,它們在新一代讀者心中同樣激起了深沉的迴響。好的文學就是這樣,它能夠跨越年齡和代際的鴻溝,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成長,在情感體驗和文化記憶的代代傳承之中,把種種高貴和美好的品質傳遞給無盡的後來人。

朗讀,就是朗聲誦讀,是傾聽自己的聲音,也是傾聽他人的聲音。通過口的誦讀與耳的傾聽,漢語和它內在的氣質、精神,以煥然一新的方式進入了我們的心靈。古老而常新的漢語,具有抑揚頓挫的獨特韻律,這韻律不僅是美的,而且包含著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我們共同的情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朗讀者》使閱讀成為了認同的過程,一個人在朗讀中尋求更為廣大的聯繫——通過這美好的母語,我們不僅彼此看見,我們還得以彼此聽見,我們得以完成彼此身份的響亮確證,由此結成血脈相連、情感相通的共同體。

現在,《朗讀者》里的誦讀篇目已被整理成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將有更多的讀者閱讀和朗讀這些作品,從中感受真善美的力量,感受文學的力量。同時,這一切也是對包括我在內的寫作者的提醒:一個人內心的聲音在廣大的人群中持久迴響,這是世上最美好的事,這更是一份嚴肅莊重的責任。我們會更深刻地記住這份提醒,認真地寫下去,把心交給讀者,把更多的好作品獻給我們的人民。


去年六月份,在央視的推介會上得知董卿會以製作人這一全新的身份推出一檔新節目,到昨日朗讀者開播,聽說這一個節目已經籌備了一年多的時間。

那場推介會上,董卿朗讀了一首寫給女兒的詩
至今我仍記得我當時的感動。這麼多年的主持功底還是真心強大,那溫柔細緻極富感情的聲音輕易地就敲在你的心底,讓你不得不感慨語言這門藝術的強大。而昨晚的首播,片頭中董卿的聲音一出,我不禁在心中小小驚嘆了一下,這個聲音真美,真有力量。片頭極為用心,一步步在引你進入那個他們用心打造的書籍的天堂。整場節目看下來,感覺這更像是一個藝術品,精緻有韻味有內涵,值得你去細細品味。尤其當聽董卿說,「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時,瞬間眼眶一濕,這是愛的力量吧,我也一直相信,愛情中是有童話的。

最後的許老的故事也很是出彩,讀起那首詩時的哽咽也很打動我。那個年代的男人,誰不愛林徽因呢。讓我突然想起我曾見過的另外一個老人,清華建筑前院長,提起林徽因時,滿含深情,在一群二十齣頭的學生面前也會哽咽,兩人的那個眼神那個神情無一不打動我。


說了這麼多,還是更期待下一場節目,期待這個節目帶給我更大的驚喜,更多的感動。


準確地講,這個節目讓我有點不適。

不適的點很簡單,正如這部節目的兩大標籤:#文化情感類##央視#

它太過情感,把文化擠到了小小角落;它太過央視,儀式感殿堂感爆棚,卻忽略了文字本身。

我非常認真地做了個統計:第一期節目最後的成片共1小時16分,真正用於六位嘉賓朗讀的時間僅為19分鐘半左右。其餘時間均是嘉賓的情感經歷、節目串場、記錄VCR甚至配樂。可見這個叫做《朗讀者》的節目重心落在了上,朗讀二字不過是個美麗的形式。

濮存昕朗讀的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師》全文近2300字,最後節目連節選帶刪減,呈現出來的不過700餘字,不足原文的1/3。

張梓琳朗讀的劉瑜老師的《願你慢慢長大》全文2700餘字,最後節目呈現不過六百字,不足原文的1/4。

我理解節目組關於全文朗讀對觀眾關注力吸引方面的擔心,但這種只取隻言片語甚至捨棄精華的朗讀方式,嚴重摺損了原文的魅力,也大大影響了這檔節目應該有的文化質感。

也不必辯解說這樣可以吸引觀眾去尋找和閱讀原文。這個浮躁的社會裡,到底能有多少觀眾會立刻拿起手機去尋找唾手可得的原文,又有多少人能耐心地一字一句讀下去,我們大概都心知肚明。朗讀類節目本該引領觀眾體會美文的詞句之美和(哪怕是)隱秘的韻味,而不是把美文呈現得如此支離破碎。

PS:如果說其他文刪減因篇幅所限,鮑勃迪倫的歌詞你刪減什麼呢?

而節目對情感的強調意圖太濃太明顯,或者簡而言之地概括為煽情二字也沒有什麼不妥。無論是主持人的起范還是嘉賓的出場方式,抑或交響樂配樂的濃墨重彩,無不彷彿在沖觀眾吶喊:「我們這麼悲壯、這麼宏大、這麼感人肺腑,你怎麼還不受觸動?!」

如此刻意,恕我無法入戲。

節目流程設計也頗為混亂。董卿不斷折返於舞台和後台,嘉賓第一次亮相竟然只在通道里若隱若現,與董卿在後台好一番交流後,又正式出現在觀眾面前,這種莫名其妙的流程設計,恐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能讓董卿一人串起所有流程的遷就之舉,卻讓整個節目流暢度大打折扣。

這種流程設置,再加上那些拚命彰顯儀式感的舞台、燈光、主持人服飾、配樂等元素,讓整個節目的指向有些混亂。你搞不清楚它是想用嘉賓的人生去印證和加深觀眾對朗讀內容的理解,還是想用文字去烘托嘉賓的經歷。從節目的宗旨來看顯然應該是前者,可呈現的效果卻更多體現了後者。

這種設計與呈現的糟糕之處顯而易見——你很難真正關注朗讀的內容本身。一期節目看完,你得到了幾個金句,餘下本該有的對文章的整體感覺全部被嘉賓的情感經歷覆蓋,在我看來,這是強行用主流的、煽情的方式賦予本可以引發思考的那些美妙文字以唯一的解讀。

這實在太央視了

與之相比,《見字如面》的流程設計與(基本上的)全文呈現,最大程度尊重了內容本身,第二現場嘉賓的點評雖然常有膚淺和不足之處,但並不刻意引導觀眾對於內容的解讀與想像。

偏激一點說,我十分討厭不高明、不剋制的情感挾持,當這種挾持發生在一檔主打閱讀與文化的節目中時,我的不適感就更強。

因為它傷害了閱讀最美妙的地方——那些大家的文字本應讓人陷入無邊界的思考與遐想,而不是被圈定在某個具體的強行展示的人生故事之中。

嘉賓從呈現者變為解讀者,那些美文也就從每一個人的變成某一個人的。這多可惜。

當然,以上的觀感絕對建立在對這檔節目、這類節目的熱切期盼基礎上。雖然這篇回答彷彿看它哪兒哪兒都不順眼,但其實我對它的評分也在6.5-7分之間,而且顯然,這類節目就比沒有強很多。能讓人均讀書不足5本的中國人關注書本、關注文化,哪怕僅僅是產生一點自己應該有文化的渴望,萌生一種自己即將去讀很多書的錯覺,也是彌足珍貴的進步。

但可能是出於個人偏見,我一向認為,把閱讀朗讀這件事做得如此鄭重其事、熱淚盈眶,反而不利於閱讀習慣的培養。中國人需要的,絕對不是沐浴焚香齋戒三日後攤開一本書的神聖感,因為那意味著:閱讀很神聖,但是與我無關

閱讀是一件小事,可以並應該能發生在任何場合、時刻,出自任何目的、心情。

它不必如此鄭重,但吸引人的,必須是內容本身。


這節目一定會大火,而且必然會帶動國人的閱讀興趣

很高興地看到,從2016年開始,漸漸地有關注文學的人文閱讀類綜藝節目開始湧現並引起廣泛關注。看厭了動若脫兔的跑跑跳跳,笑笑鬧鬧。偶爾沉靜心境品味文學作品,能夠找回一些內心失去的事物,激起一層共鳴。

同為人文閱讀類的綜藝節目,總會不由得聯想起另一個異曲同工的綜藝節目《見字如面》。兩者各有千秋,但是平心而論,《朗讀者》製作更精良,題材更廣,更專註。

為什麼製作更精良呢?

央視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筆。

表演嘉賓一亮相就把我驚到了

鋼琴伴奏李雲迪

台灣民謠之父胡德夫!!

再看現場舞台,氣勢恢宏,燈光絢爛,當然這一向是央視的招牌。相比之下《見字如面》就像是一個小劇場一樣。

打開彈幕,會發現很多觀眾詬病《見字如面》最大的一點在於主持人的文學素養不夠,同時與嘉賓之間的配合十分不默契,屢現搶話的情況,話題還容易被帶偏,所以對於信的內容的拆解並不十分到位。以至於很多觀眾每到主持人與嘉賓拆信環節就自動跳過。而《朗讀者》則非常合理地迴避了這樣的問題。我十分確信,在《詩詞大會》重新火了一把的董卿肯定會憑藉這個節目成為新一代的國民女神,《朗讀者》簡直就是為董卿這樣的文藝女青年量身打造的。就像很多微信公眾號文章,董卿文學知識儲備紮實,名言警句信手拈來。語言表達能力、尤其是點評總結能力方面也令人羨慕,一顰一笑,一字一句都散發著魅力。所以整個場面都在她的掌控之中,節目非常流暢,完成度非常高。而且我也相信她是真心地喜歡並沉浸在這些作品當中的。

所以不論是在朗讀者訪談

還是現場與朗讀者的互動,都遊刃有餘,所以在觀看時不覺得生硬突兀。

為什麼題材更廣呢?

《見字如面》僅限於關注書信。通過對於書信的解讀去剖析書信成信時代的背景以及來往雙方綿密微妙的感情關係。而《朗讀者》則題材則不僅限於書信。除了朱生豪寫給宋清如的情書,劉瑜寫給女兒的信.還有 鮑勃迪倫的歌詞,老舍的散文,莎士比亞的詩歌,甚至柳傳志在兒子婚禮上的致辭也被朗讀。但凡是經典文學作品,但凡契合本期的主題,都在節目組的選材範圍之內。而且相信節目過後,很多觀眾會去自發搜索這些可能已經慢慢被遺忘的作品與作家,我相信朱生豪先生會重新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為什麼更專註呢?

看過了《詩詞大會》,再看《朗讀者》,才會發現「賣慘」對於一個好節目的玷污是毀滅性的。好好地唱歌、好好地背詩,為什麼總是要獲取觀眾同情的眼淚呢?《朗讀者》的用意在於重溫文學作品並傳遞正能量,倡導良好的價值觀。很感人,但主要來源於文學作品所散發出的魅力,以及朗讀者背後的真實的故事。有故事的人才能讀懂心裡的文學作品,現場有很多位朗讀者,他們精經歷豐富,品質感人。譬如無國界醫生蔣勵讓我們對國際人道主義援助者肅然起敬。

周小林、殷浩夫婦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平凡愛情的偉大。

還有柳傳志對於兒子的殷切期望,也教育了我們要成為一個正直的人

怎麼能沒有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所倡導的人生觀

但這些故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加工與煽情,而是通過細細地敘述以及深情地朗讀呈現出來。不顯得尷尬與做作,很容易被大家接受且印象深刻,在感受文學之美時對朗讀者的故事產生共鳴,由衷地對朗讀者肅然起敬,也欣然接受節目所倡導的價值觀。

其次,對於文學作品的解讀是由專家在場外錄製,簡短精幹,點到即止。將所有的舞台都交給朗讀者,也讓文學作品的魅力最大程度地展現。

所以,現在《朗讀者》的豆瓣評分已經接近9.5分了,相信如果節目基調一直沒變的話,分數應該還是會維持的。希望節目組不改初心。

PS,只是,廣告不要做得這麼勤好么?我是不會買的。。


個人認為,《朗讀者》算是這個虛空浮躁、甚至是「粗鄙化」的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吧。
為什麼要聽別人讀書呢?
我們常常是讀過一本書或是一段文字後,產生一種莫名的情愫,就那樣淡淡地存在著,我們一時也並不能用語言描述清那到底是什麼。直到有一天,我們在經歷了某件事後,記憶中的那段文字和那種情愫如潮水般湧來,我們突然懂得了作者更深層次的表達意圖,就像是突然找到了作者藏在文字背後、比文字更美好的東西,若是此時再重溫這段文字,去字裡行間拾起曾經被遺漏的點滴,一邊懊惱曾經的遺漏,一邊慶幸如今的拾起。這一過程簡直堪稱絕妙,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然而,聽別人講述他們的故事,就勉強算是有了他們的經歷,我們就可以站在他們的視角去讀書,去真正感受那些文字背後強烈的情感和那種衝擊靈魂的力量。
《朗讀者》欄目里請到的嘉賓不一定是最會朗讀的,卻是最適合來朗讀的人。他們所朗讀的文字與他們的人生經歷相對應,將他們有厚度的生命展現在我們面前。並不是所有醫生都去做了無國界醫生,並不是所有譯者都像許淵沖那樣每天從夜晚偷幾個小時,我們大多平凡地活著,但我們不該停止對那種厚度的仰望。《朗讀者》帶我們通過這些有厚度的生命走進一段段精緻的文字,又通過一段段精緻的文字,帶我們仰望那些屬於人類的高尚情懷與高貴靈魂。

———————這是一段分割線———————
第一次在知乎回答問題,純屬大半夜有感而發,僅代表個人觀點,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感謝每一個讀這段乾巴巴的文字的親
看完留個贊再走可好?


《朗讀者》第一集播放至今,相關的討論不少。豆瓣評分9.2,已經很高了。一個比較:《見字如面》9.0。《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8.5。不太一樣但口碑也不錯的《奇葩大會》,8.3。

但目前分析更多的好像還是具體的人和故事,是朗讀的節目形式。為什麼是這些人,為何以朗讀的形式呈現,講得不算多。我想從節目如何抓住觀眾心理的角度來聊一聊。

之前憑藉詩詞大會圈粉無數的董卿,是《朗讀者》的製作兼主持。節目形式很簡單,邀請「朗讀者」選擇散文、歌詞、致辭、書信等文本,講述選擇這個文本的理由以及自身的故事,最後通過朗讀的形式呈現給觀眾。

每期《朗讀者》會設定一個串聯全場的主題詞,第一期是「遇見」。

我印象最深的是許淵沖先生的段落。其實讀書的時候,聽老師講學林掌故,就有不少關於許淵沖先生:(蜜汁)自信、多情、善感。是表揚,但好像總有點弦外之音。

但《朗讀者》請到許淵沖先生,橋段安排得很精彩。落座之前,許先生遞給董卿一張名片,寫著「書銷中外百餘本,詩譯英法唯一人」。這是驚堂木一拍,提醒諸位,好戲要開場。

然後,96歲的老先生開始談笑風生,接引到人生第一首譯詩,林徽因的《別丟掉》。許先生講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林徽因得知徐志摩的死訊,故地重遊,寫「一樣是明月,一樣是隔山燈火,滿天的星,只有人不見,夢似的掛起」。說著說著,許先生自己紅了眼眶。

原來,之所以要譯這首詩,是想送給50年前喜歡的一個女同學。鏡頭對準坐在台下的太太,許先生照說不誤,女同學當時有喜歡的人,後來也失去了聯繫,直到50年後,因為許先生榮獲大獎,報刊登載,才重新聯繫上。

白雲蒼狗,半世浮華,各自有了家庭的歸宿,再回首,許先生說:「生活的每一天都能欣賞,有時候失敗有失敗的美。」才子多情,命運幽深,都在裡頭了。

讓一個成名已久的翻譯家來講述跨越50年的情感故事,時而輕快時而深沉,張弛之間,就抓住了觀眾。

濮存昕出場的時候,董卿拋了一個問題:「生命中有沒有這麼一個人,可以這麼說,沒有他就沒有濮存昕?」。濮存昕講述了兒時的經歷。那會兒他腿腳有病,綽號「濮瘸子」,受到欺凌和壓迫,難掩自卑。直到榮國威大夫醫好他,讓他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當花白鬍子的濮存昕拿出老舍先生平易親和卻雋永溫存的散文《宗月大師》,表達對榮大夫的感恩,觀眾會收到一種暗示:名人和我們一樣,有難言的苦衷,有銘感的恩情。

柳傳志是知名企業家,觀眾必定好奇,他會朗讀些什麼。結果他不念詩詞歌賦,不聊管理智慧,選了自己在兒子婚禮上的致辭。其中還有非常世情的幽默感。

看到曾經那麼遠的商界傳奇,訴說和常人一樣的情感,自然縮短了與觀眾的距離。

名人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有喜有悲,那就極盡展現,這是《朗讀者》的聰明之處。

製作者深切地知道,故事和話題從反差里來。名流離觀眾遠,就拉近一點。而普通人和觀眾相差無幾,那就強調特殊性。

蔣勵是一名婦產科醫生,曾經作為無國界醫生成員去到阿富汗,為戰地的孕婦接生。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她先後接生了數千個嬰兒。在生命轉瞬即逝的地方,迎接了如此之多的新生命,這是常人難有的體驗。

因而,蔣勵朗讀Bob Dylan的Blowing in the wind,賦予了這首流行經典全新的意義。

當時刻置身生命流轉的蔣勵念出「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見天空,一個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聽見人們的悲泣」,我們也會有不同的觸動。

周小林和殷潔是一對普通夫妻。因為對妻子的承諾,周小林傾其所有,用十年時間,為妻子打造了一個開滿鮮花的山谷。

結婚26年來,他們不時寫一些情話,為彼此讀情詩也是生活常態。當他們一起朗讀「最會寫情話的人」朱生豪寫的情書,「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成了過往佳話的現實寄託,感動著我們這樣營營役役辛苦打拚的人。

老文本加上新故事,就有了與眾不同的意義。這是《朗讀者》成功的秘密。

但是,聊了這麼多節目的心理暗示,還是想說,《朗讀者》的風靡,主要還是得益於閱讀這件事,越來越受到主流的認同。不管這種認同,是出於我要學習、要成功的焦慮,還是我單純享受閱讀的快樂。

當董卿站在舞台中央,她交代了《朗讀者》的來龍去脈:

我當了21年主持人,而今彷彿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於一檔有著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於要實現了。

呼應這段話的,是對閱讀的反覆強調。她在片頭裡提醒:多長時間沒有閱讀了,很久了吧,大家都覺得那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說它只屬於一小部分人,朗讀屬於每一個人。」她還說:「我們每天都面對著很大的壓力,天天想著趕緊工作,趕緊忙完手裡的事,趕緊看看收入,所以應該有這麼一個契機,讓大家能夠安靜下來去看一檔節目。」

朗讀時的表達,朗讀者的故事,把人與文字綁定在一起,這種相遇,其實就是「閱讀」。除了擺脫疏於學習、知識匱乏的焦慮,我們為什麼要堅持閱讀?

我以前寫過:

消極點說,讀書是對現實生活種種平庸與逼仄的逃避。透過書籍構築起的獨立的心靈世界,每一位讀者都能夠領略人類的智性之光和性情之美,對前人或同時代高人的世界觀也有所瞭然。這種純粹的參照和成長是很多事情無法給與的。而且,讀書給人以更大的自由,在書籍構築的世界裡,很少有阻礙,因為想像是不會碰壁的。

積極來看,讀書是對現實的補償。生活中難有的、難以實現的夢想,書里可以教你實現。現實里的無力感,書里可以營造情境,讓你不覺代入,進而興觀群怨,渾然忘機。這種體驗也許是無用的,但也因為無用,所得的快樂才更純粹。哪怕終要回到現實,也不再會因為一時一刻的阻滯而灰心喪氣。

《朗讀者》只是基於閱讀的感性精選,但因為形式恰當,分寸合宜,真真正正地展現出閱讀的魅力:有理,有情,有既定的故事,更有延展的空間。

有網友說,《朗讀者》最打動人的,是幫助觀眾找回了「初心」。所謂初心,引用@羅罔極 的一句話就是:「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之舉。」

《朗讀者》之類的節目得到日益頻繁的討論,本身也意味著閱讀之必要,情感之訴求,正在取代空泛無聊的惡搞,填補大量碎片時間。哪怕喜愛閱讀的出發點是「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至少,已經有更多人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閱讀是件快樂的小事,但領略它的美好,相信它的意義,我們的生命一定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升華。


《朗讀者》最近簡直紅透了,幾乎刷爆了所有人的朋友圈。就像《見字如面》剛開播時的景象那樣,全民熱議,無人不知,無人不稱讚。隨著《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和《朗讀者》這樣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陸續播出,觀眾們也似乎找到了明星真人秀之外的另一個精神寄託。

目前,《朗讀者》已經播出了兩期,這檔由董卿首次擔任製作人的節目,從一開始就引來了眾人的關注,也包括冷眼君。

但是隨著節目的播出,網路上也產生了很多對節目不同角度的思考,比如有關朗讀和朗讀者之間到底應該是一個怎樣的關係,節目的看點到底應該是什麼?是朗讀的文學作品,還是朗讀者自身的故事?

那本篇冷眼君就來說說對這檔正當紅節目的一些感受,也試著去回答這些問題。


一、先說節目大的立意。

必須承認,《朗讀者》是一檔肩負著使命感的節目,期望通過節目去影響更多人去朗讀或閱讀。這一點,冷眼君舉雙手贊成。畢竟,在這個時代里,讀書這件事早已變得不那麼單純,或者說真正願意靜心去閱讀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少。

《中國詩詞大會》是相對直接的與傳統文化產生關聯,《見字如面》是透過信件去感悟信件背後的故事與歷史,而《朗讀者》是希望通過一個個「朗讀者」的人物故事,影響更多的人去閱讀,並愛上閱讀。

所以兩期過後,冷眼君覺得節目的初心和立意是成立的。


二、回到具體的內容,《朗讀者》究竟在說什麼?

應該說,節目流程和形式還是很簡單明了的,沒有繁瑣的規則,更沒有PK,就是一個接一個的故事講述。用兩個關鍵詞來形容,就是「訪談+朗讀」。即由董卿首先在第二現場與嘉賓進行訪談,然後通過其自身的故事引出接下來要進行朗讀的文章,並來到主舞台完成朗讀。

在前兩期節目里,我們看到了濮存昕、柳傳志、鄭淵潔、許淵沖、蔣雯麗、張梓琳等人的故事,並從他們口中知道了眾多的文學名篇。

但是從比例來看,冷眼君發現第二現場的訪談似乎來得更加厚重,時長也更多,而隨後的主舞台朗讀,則時長相對要短。

所以冷眼君認為,《朗讀者》這檔節目的看點其實是在嘉賓自身的故事上,節目還是希望能夠通過故事去達到快速吸引觀眾的目的。就像節目名稱一樣,重點在朗讀的人。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朗讀者》其實就像一檔以朗讀為旗號的多人物訪談節目,以故事取勝,朗讀,只是人物故事的一種延伸。

所以朗讀在這個節目里的展現,並不像《見字如面》里明星對信件高超的演繹,而是一種相對樸實的訴說,觀眾也是跟著先前人物故事裡的情緒在傾聽每一段文章的朗讀。

但不可否認,每一位朗讀者的故事都非常好,即便是眾人所熟知的名人,也能在這檔節目里看到全新的故事點。所以你會發現,每一組人物呈現出來的感覺,不是像《藝術人生》,就是像《感動中國》,份量之厚重,可見一斑。


說點細節問題。

繼續上面所說的人物故事,其實冷眼君認為,每一期節目里所選取的人物都非常好,但是由於人數偏多或者時長所限,更多精彩的故事並沒有完全得以呈現,都是點到為止。

所以,如果減少單期朗讀者的人數,拉長每一位嘉賓的故事,會不會讓閱讀這件事來得更加深刻呢?既然看點是在朗讀者這個人身上,是要靠故事吸引觀眾並進入到隨後的閱讀,那能不能索性把這些故事講透,讓這個故事變得更加豐富呢?

其次,從目前呈現的流程來看,主舞台和訪談的第二現場之間的關係稍微有點尷尬。比重更大的訪談是在一個相對小的空間,現場觀眾無法參與,而之後簡短的朗讀環節則是在巨大的主舞台完成。

如果冷眼君第一點提出的建議能夠實現,減少朗讀者的數量,那麼,在之後的節目中,能不能把訪談環節也放在主舞台的某一個特定區域,捨棄掉第二現場,讓重點的人物故事也能有現場觀眾的參與。比如許淵沖、林兆銘、喬榛等人的部分就是全程在主舞台完成,冷眼君覺得這個效果其實要比其他人分開成兩個現場完成的要更好。何況,讓董卿來來回回的兩個現場轉移,也是有點兒累。

所以說到這裡,《朗讀者》節目其實就是一檔依靠人物故事進行閱讀延伸的訪談節目,我們在意的是朗讀的那個人。


從《朗讀者》董卿的轉型成功,看個人品牌的二次營銷

隨著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在春節期間的異軍突起,央視當家主持人董卿也瞬間成為眾多國人的新女神。其擔任製片的《朗讀者》開播後,更是將個人品牌熱度推到一個巔峰。

回頭來想,每一個火熱的刷屏現象背後,都會存在某種品牌邏輯,大火的董卿刷屏也不例外,本文就是一篇思考。

首先,無論是個人品牌還是產品品牌,邏輯和營銷共性都是相通的,如果按構成邏輯來分類,就是一出「內容+渠道+時機」的營銷。

(PS:一些小夥伴推崇「內容+渠道+創意」,但我還是認為創意應該算是內容的一部分,反而時機是單獨一項。)

1、內容高度契合,為個人品牌更新定基調

來看董卿先後大火的兩檔欄目,《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不得不說,兩檔欄目的核心內容與董卿的個人品牌實在太契合了。書香門第的出身、嚴苛的家教淵源,從小就是學霸、從業後用讀書深造……這樣一份成長履歷,完全和兩檔欄目相互加分。

(《中國詩詞大會》上的董卿)

(《朗讀者》上的董卿)

再加上對兩檔欄目的改進創新,為大火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也正如宣傳中董卿所說,「我始終相信我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得更出色。」

2、多重量渠道加持,引發主流人群關注

如果將欄目換到其他平台播出會不會火?這個答案還真是未知。在我看來,即便火也會大打折扣。

一方面是央視渠道保障了兩檔欄目參與陣容打強大,另一方面,央視也代表了權威加持,而且在《中國詩詞大會》期間,人民日報等自媒體矩陣輪番刷屏,帶動一波大V跟進話題,已經打下良好的話題基礎,後續《朗讀者》的火熱曝光也在意料之中。

(《朗讀者》強大的嘉賓陣容)

3、時機恰當,全民學習風正濃

不得不說,這檔欄目早些推出或者晚些推出,都可能沒有現在的時機更好,對董卿個人品牌提升更大。現在全民對於內容的向性,對於知識的學習風氣日益增長,看看那些內容付費,看看得到APP去年為邏輯思維賺了幾個億,包括阿里騰訊陸續推出的內容扶持,無不驗證著這一點。包括前面詩詞大會復旦附中武亦姝的成功,都為董卿這種氣質型才女做好了鋪墊,才對其個人品牌的欣賞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中國詩詞大會》上另一個火到刷屏的復旦附中的武亦姝)

當然,如果從個人品牌價值來講,董卿的二次更新是否成功呢,還是僅僅刷屏增加一些熱度?

我們都知道,做品牌的核心是實現溢價,在央視的22年,董卿更多是作為」翻版倪萍」而存在。雖然已經成了一姐多年,但仍是以煽情的個人風格為主。可以說,詩詞大會讓董卿第一次擺脫了央視綜藝女主持人這樣一個單調而多義的標籤,而多了知性才女這樣的標籤。雖然不一定說超越倪萍,但無疑對自己的個人品牌有了新的溢價產生。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這是一次完美的個人品牌的二次更新。

(新老兩代央視一姐在《朗讀者》上的會首)

回歸品牌,在互聯網化去中心的時代,做品牌變成了戰略大縱深的戰爭。為了贏得這場戰爭,我們都需要一群擁躉。一群熱愛你產品或服務的人,這個根據地,這是大後方。就如董卿這次個人品牌的營銷,無疑會通過新的標籤,真正意義上建立起她自己的粉絲。

這是每個品牌都有成功機會的時代。


http://weixin.qq.com/r/bUxXTwTEmFnnrUAs9xl- (二維碼自動識別)

關注該公眾號:老聶的讀書筆記

本號會分享品牌案例心得和一些讀書筆記。

作者老聶,互聯網品牌從業者,歡迎大家勾兌~

(圖片來源於網路)


看完朗讀者,其間有很多讓人動容的地方。但讓我深深感動的是96歲高齡的許淵沖老先生,且不談他翻譯了多少詩詞文學作品,獲得了多少獎項,而是96歲的高齡還能在讀起情詩時熱淚盈眶,感情如此豐富。試問現如今多少年輕人,還能在讀到什麼的時候動容嗎,還是希望年輕人的心能夠柔軟一些,再柔軟一些。


祝你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這是一檔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
一檔由知識分子挑起大梁的節目,
一檔消除了階級差別、文化差異、性別等等矛盾的節目。
一檔以審美和熏陶為目的,以央視資源為依靠的節目。
它必然出彩,因為純娛樂消費只是商品消費,不是審美,人必然需要審美,審美類節目的市場非常廣闊。


朗讀者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真誠的人和真實的事兒,外加央視一向擅長的氣氛營造,其幕後的文化底蘊融入幕前呈現,而嘉賓充滿獨特色彩的人生經歷和體驗,則是這個節目最強大的法寶。


當然,《朗讀者》和其他文化類節目一樣,其原創、文化、底蘊、知識、講述、情感,都是能在眾多娛樂至死的真人秀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我要格外指出的是,
現在的輿論氛圍需要這樣的節目,觀眾的受眾心理認可這樣的節目,市場缺乏這樣的節目。

觀眾對同質化和版權問題嚴重,泛濫屏幕的純娛樂節目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傻瘋傻樂之後是更深的疲憊感,比起不追求意義只求娛樂至死的綜藝,文化類節目則是追求意義的,追求心靈的啟迪和滿足觀眾審美的需要。

總之,我很感慨,央視大大最牛逼最不可超越的一點在於:
他們聚集了最頂級的精英,從學術界到實幹界,他們都是最先把握住風向的人。
什麼樣的時間點,推出什麼類型的節目,央視節目很少,但從來不是跟在別人後頭吃剩飯,他們敢於創新,敢於沉潛,用最毒的眼光匹配最好的機會。

格局真的很重要,跟在別人後面,依靠購買版權,本土化已經是過去了,原創和內容為王才是正道。

總結一句話:中國綜藝,還是要靠自己創新。


很普通啊,看了半集就關了。看不下去,覺得沒意思。唯一打動我,可能是一對夫妻一起朗讀情詩,我倒是很欣賞這種童真和浪漫和認真,單純的勁頭。這是唯一讓我覺得很喜歡的一個場景。其他的東西,我都感覺這個節目是比較膚淺,也很難往深刻發力的。


因為,要一個人給你朗讀,對這個作品的要求就必須是,通俗,易懂。和閱讀追求的方向完全是反著的。深刻,晦澀的東西,註定是不適合朗讀的,尤其是很短時間給你精心挑選出來讀出來的東西,能帶給你幾分收穫呢?我是不看好的。猶如,過去我們經常在教育中提到,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際上就是對文學遺產的嚴重糟蹋和管中窺豹,盲人摸象。比如說像《聊齋志異》這麼高成就的文言文小說集,為了老少咸宜,人畜無害,選來選去,選了一篇很普通的《促織》,而只讀這一篇,你會對他形成什麼印象呢?那就是所謂聊齋,不夠而而,是不是會有這種感覺呢。而聊齋里那些真正有代表性的精彩的篇章,基本上都因為涉黃和少兒不宜的內容,無法入選。


從好看和收穫和可觀賞性上考察,它可以被《百家講壇》甩 10 條街。當然,這個節目本身可能也是比較用心,所以獲得 9 分多的罕見高分,也許是豆瓣上的人都大腦短路了,或者糟糕的快餐式沒有營養毫無內容的綜藝節目看得太多,就好像食堂里的免費湯,而這一鍋不過是表面飄著幾片菜葉子,見到新鮮的東西就覺得是天下美味。在我看來就是平平無奇,對過譽這個節目就是難以苟同。


推薦閱讀:

為什麼網友普遍對陳佩斯評價較高?
有哪些令你驚艷的人的名字?
關於基努·里維斯,有哪些故事?
你遇到的最文藝的一句話是什麼?

TAG:文藝 | 電視 | 社會 | 影視評論 | 綜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