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西方人念漢語的「窩們歪果人」這樣的聲調是因為什麼?

聽到這種音調,大多數人應該就能覺得這是外國人說的吧。這種音調只限英語國家嗎?如果不是,其他國家的人在最初講漢語時會怎樣受到母語的影響?


這個回答從兩個方向解釋一下:
首先,這是語音的主觀性造成的。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成長的人對相同的語音形象會有不同的感知結果,這就是語音主觀性的一個表現。如題所說,外國人在發音時,他們根據自己的母語語音知識去感知中文的語音形象,並不認為自己的中文發音有什麼不對,在他們的主觀感知中,他們認為他們發出【窩們歪國人】和【我們外國人】是沒有區別的,所以他們一直這樣說,但是我們作為中國人覺得區別非常明顯,這也是我們的語音主觀性所主導的。

而造成他們這樣錯誤感知發音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中文中有聲調,因為他們的語言中沒有聲調,所以對聲調極其不敏感,而對聲調的掌握如果不好,就會出現上述現象。在聲調的掌握中,調型(就是所謂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其實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音高。就是每一個聲調的音高相對變化的把握,一聲【55】,二聲【35】,三聲【214】,四聲【51】在五度音標法圖中如下:

【窩們歪國人】就是音高掌握的不好造成的。先看看正確說法的音高表示。

我 們 外 國 人
214 35 51 35 35

而錯誤的表達為:
窩 們 歪 國 人
55 35 55 35 35

發現,老外很難把音高降到1,也揣摩不出4在哪裡,於是他們的發音就在兩個音高之間徘徊。這不是說他們發不出1,2和4,而是說明他們對相對音高非常不敏感,就是1,2,3,4,5的相對高度感覺不出來。這和我們說英文是一個道理,我們跟著老美模仿發音,自以為模仿對了,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兒,老美也會覺得很奇怪。

第二個方面,從音位學來解釋一下。這個涉及到語音意識的問題。如果中文學習者的母語有聲調,那麼對聲調的相對音高、調型的感知都會好一些,同時,語音意識也會提高,就是他們心中會明白聲調不一樣話語的意思是不一樣的,這樣在學習中也會更上心一些。關於音位學的知識,推薦大家讀一下 @Banana 在如何評價當今中國大陸施行的漢語拼音方案?裡面的介紹。

從音位學的角度考慮,漢語聲調是具有區別意義的音位,所以有聲調語言的學習者對漢語聲調的語音意識會更高。而無聲調語言的學習者,如歐美學生,對聲調的意識就下降了很多。他們有時候發音並不是靠聲調,而是靠語調,表示他們也在變調,但是會非常陰陽怪氣。

補充一下:
那麼這種現象能不能糾正呢?如果作為中文老師的我們一定要糾正他們的這種錯誤的主觀性,通過技術手段(音頻圖還是什麼?)讓他們看到他們發出的調域是不對的,並訓練他們的耳朵,把1,2,3,4,5以及一二三四聲的調域調型強化訓練,他們會有進步嗎?我會說可以,但是很難。首先,這個訓練需要在他們學中文的最初期,如果先學了幾個月再回去糾正聲調,就更難了,而如果一上來就揪著聲調不放,除非是哈佛普林的學霸,其他人恐怕也早就喪失對中文的信心了。第二,要對學習者從輸入和輸出兩方面進行訓練,這裡要強調一下,並不是有了正確大量的輸入就一定可以有正確的輸出,中間有一個複雜、等級化的程序。對於輸入,需要讓學習者明白不同聲調調域調型的區別,以及各自代表不同的意義。對於輸出則需要主動大量聯繫,並提供corrective feedback,同時也需要確保這些feedback被他們真正的吸收了。除此之外,還要在語流中進行訓練,很多人單個說得很好,組個詞又開始胡說,在句子里就變得更加胡說。第三,從認知神經科學科學來看,學習者的大腦沒有在關鍵期前接受過聲調的痕迹,後面就很難再留下深刻的痕迹了。我們無法給出他們一定掌握不了聲調的證據,但同時也表明聲調習得的困難。

最後,我也留出我的一個疑問,希望同行能給予解釋,既然很多發音經過訓練是可以達到母語者水平的,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費心費力的二語學習者至今都無法實現母語者水平呢?


(多圖!)
掃了一下所有的答案,我只是來補充一點實驗方面的證據的。
首先一個證據是Jack Gandour的實驗,利用FFR(頻率跟隨反應)計算腦波得出的結論。
首先是給兩組被試——一組中國人另一組美國人——聽不同的聲調,聽聲調時就用FFR把他們的腦波畫出來。(如下圖)

圖中黑線是聽到的聲音,紅線是中國人的腦波,綠色的是美國人的。中國人的腦波跟著聲調頻率走,而美國人的則是跳來跳去。(圖中放大部分)

第二個實驗證據是Yue Wang等人做的一個fMRI的研究,探討了外國人學聲調的時候大腦的變化。
被試均為念了一學期漢語的大學生,共6人。他們讓這6個人上了為期兩個禮拜的補習班。補習之前用fMRI掃描了一下,補習之後又掃描了一下。上過兩個禮拜補習班的人,聲調辨別能力強化了很多,而且大腦也發生了變化。其中一個叫KD的學生的大腦情況如下圖:

上面一排是補習前的,下面一排是補習後的。圖中可以看出,受訓之後,大腦活化的區域從一點點變得更大了。
同時,他們也掃描了一個母語為漢語的人,辨別聲調時,與他們有很大差異。(具體情況此處略去不表)

以上是外國人對於聲調的辨別情況,事實上,即便是漢語內部,具有不同聲調的方言間,也存在差異。
這個證據來自於王士元所做的幾個實驗。
首先是1976年的實驗。
實驗藉助電腦合成了一大串在135Hz結尾的音,如,合成的聲音為「yi」的11個音中,第十一個是「衣」的音,第一個是「姨」的音,中間每相鄰的兩個音相差3Hz。(如下圖)

然後讓大量的被試通過聽音來判斷:
一、聽到「yi」時,是「衣裳」的「衣」還是「姨媽」的「姨」。(歸類測驗)
這個判斷的結果是,前6個音,被試都說是「姨」;到7以後有人說「衣」,有人說「姨」;到10以後,都說是「衣」。
二、給出三個音節,判斷第三個和第一個音一樣還是和第二個音一樣,如「A.衣」、「B.姨」、「C.姨」(A-B-X測驗;A、B一定不一樣)。
這個判斷中,恰好在交界的地方時,被試聽得很清楚。
總之,這個實驗得出,讓漢語為母語的人聽,7左右是「衣」和「姨」的一個界線,而沒有學過聲調的美國人來聽,則很難把這些音分出來——不過仍然有準確度比較高的,即10、11。

第二個實驗(2010)所探討的問題是這樣的:普通話4個聲調,與聲調多得多的方言相比,會怎樣?他拿了廣東話與普通話進行了對比。具體問題是 ,普通話中有一個高平調,一個升調,廣東話中有一個高平調但有兩個升調,那麼兩者會有什麼區別?
實驗包括三組被試。第一組說普通話,在北京做的實驗;第二組講廣東話,在香港做的實驗;第三組不懂聲調,是德國人。下面三個折線圖即依次為普通話、廣東話、德語被試的歸類測驗結果。

這個圖說明了什麼?在我們看來,似乎變化並不特別明顯。
然而,利用統計的方法算出來的結果是,在歸類時,普通話、廣東話的曲線比較陡,類似於1976年的那個實驗中「7」的那個類別界線,對於說普通話的人、說廣東話的人來說都存在,而不懂聲調的德國人沒有。(如下圖)

由於不懂聲調,這次實驗中,德國人與之前實驗中的美國人一樣,在9-11處有一個peak;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講廣東話的在這裡也有!(見上圖)而這正好與前面所述廣東話有兩個升調對應起來了。
然後,又藉助EEG、ERP等手段獲取腦波,並做了更進一步的實驗分析,(實驗過程略過不表)說普通話的依然只有一個高點,而說廣東話的有兩個高點,如下圖:

這幾個實驗都說明,同樣是漢語的聲調語言,粵語跟北方話,由於聲調系統不同,大腦的反應也並不一樣。

雖然以上實驗 基本上都是從聽辨聲調的角度展開的,但是我個人覺得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畢竟學習聲調也是從聽辨開始的,如果聽到聲調時的大腦反應都不同,念出來的時候自然也會有差異了。
所以,一、很多西方人念漢語的「窩們歪果人」這樣的聲調是因為什麼?因為以不同的語言為母語,慢慢的大腦對聲調的刺激反應就不一樣了呀。。。二、這種音調只限英語國家嗎?實驗裡面還有德國人哦。。。三、其他國家的人在最初講漢語時會怎樣受到母語的影響?那也得看他們的母語是否有聲調系統了。但即便有聲調系統,影響肯定也是不一樣的,參看廣東話和普通話聲調的差異與被試的反應。

本答案所有實驗數據及圖片均來自:王士元.語言、演化與大腦[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謝 @高思暢姐姐喵。

老習慣,答案放在前面。原因有兩點:
1. 外國人聽不出來不同聲調的區別

2. 耳朵聽不出來區別代表大腦裡面沒有相對應的映射

先重複一下音位學的知識:語言作為一種符號系統,他們的功能是表意。在音位學上我們把能夠區分不同意義的語音劃分為不同音位,把能夠表示同一意義的語音歸到同一音位。

有人會問,為什麼要這麼劃分這麼歸類呢,一個音一個位就不好了嗎?大家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的發音器官,或者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發同一個音,在音高音強和音長方面都會有著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差別,如果一個音一個位,那麼我們的音位系統就無窮大了。

一個好的音位系統,要經得起兩條標準的評價:系統的經濟性和表音的準確性。如果系統無限緊縮,那麼就會失去表音的準確性,反之亦不可行。那麼如何在這兩者之前尋找一個平衡點?那就是看能否區分不同的意義。在不同的語言中,同樣音素的音位地位會有這很大的差別,原因就是符號和意義之間的映射在不同語言中是不同的

我舉個例子,在法語中,塞音,如 t d k g b p,清濁(判斷標準是是否震動聲帶,詳見怎樣才能發出真正的濁輔音?)的不同會帶來表意的不同,所以在法語的音位系統中,p b 是不同的音位。
但是在漢語和英語的音位系統中,是否送氣才會帶來表意的不同,如波-潑,如bat-pat;而清濁的區分在兩個音位系統中都沒有體現。對這兩種語言來說,p p"(一撇表示送氣,也可以用上標h表示)才是不同的音位。至於b p 的分別?不care。

同樣道理,聲調(或者叫字調)在漢語的音位系統中是超音素音位(劃分為音位代表它有著獨立的區別意義的功能,比如媽-麻-馬-罵),而在英語中單個音節是沒有聲調的區分的,也就是說在他們的音位系統中聲調不起任何區別意義的作用。既然不用來區別意義,那麼不同的聲調在他們耳中聽起來就毫無分別。

再接著上面的因為劃分來談,有人會問,那我們這些語言的使用者是怎麼知道哪些音雖然有差別卻能夠劃分到一起,而那些音差別好像不大卻不能劃分到一起?

這就要講到語音的三個階段:
首先是發聲階段,articulation, 這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語音的生理性質;
其次是傳聲階段,acoustics,這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語音的物理(聲學)性質;
再次是接收階段,perception,這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語音在人腦中的認知,以及抽象的音位系統

到了研究語音認知的階段,音位這樣一個單位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細分,細分到區別特徵(distinctive features)。要講區別特徵,就要講自然分類(natural class)。這裡我且不展開,就告訴大家所謂的區別特徵,是比音位更小的,分辨不同語音的單位。它跟音位一樣,是抽象的,但是也根植於不同語音的聲學特徵。

通過這樣的區別特徵,雜亂無章的語音就隨著他們在區別特徵上的相似程度聚攏成群。這裡是漢語的聲母,韻母相似度聚類群。摘自:張家祿,2005,漢語普通話區別特徵系統,聲學學報,第30卷第6期。

大家看了這個圖,大概就能明白我上面說的是什麼意思了。我們大腦中的抽象音位,具象到這張知覺相似度聚類圖上,大概就是這樣的了。
具體的演算法比較複雜,我最後會給出參考文獻。

最後再請大家回想一下自己說英語的時候,明明覺得發得很近似的音,外國人就是一臉迷茫聽不懂;然而你覺得另外一個有口音的外國人發同樣的音撇到姥姥家去了,但是他們的同胞一下子就能夠聽出來。

那是因為重要的不是語音的絕對位置,而是語音之間的相對位置。我前面說了,同一個語音具體到每一次的發音都會有變化,但就是這些語音之間的相對位置保持不變才能夠確保在同一個音位系統下穩定運行。


我最開始跟老師說的一句話現在被他放到了PPT上,這句話蠻有意思的大家也不妨一看:
When I first came here, I felt that everyone is speaking a different language of their own, but they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參考文獻:
張家祿,齊士衿,呂士楠(1981)漢語輔音知覺結構初探 心理學報 第一期
錢乃榮(1988)論普通話的音位和區別特徵 漢語學習 第一期
張家祿(2005)漢語普通話區別特徵系統 聲學學報 第30卷 第6期


第一二的回答已經說得很全面了,我補充一下不同母語學習者在聲調方面會出現的問題吧。
基本來說就是母語無聲調的,全面淪陷,個體差異比較明顯且隨機。母語有聲調的,根據母語聲調產生正負遷移,個體差異基本只是負遷移的程度不同。
英語沒有聲調,問題有三。一是音域低,一般只到3,很難高上去。比如一聲讀33,四聲讀41等。二是聲調不到位,這個和上一個有一定重疊,具體錯法就因人而異了。三是每個詞讀出輕重音,一句話里讀出英語那種城垛式的句調。這其實是中國人聽著最彆扭的,甚至洋腔洋調主要是來自這裡。
歐洲語言都差不多是這個情況,但我遇到過的烏克蘭人、義大利人聲調都很好,俄羅斯人也不錯,然後就是西語系的也普遍比英語、法語、德語的好。這個「好」主要區別在上述第三點,應該是不同語言的語調有差異,具體沒研究過。當然這很可能有我個人經歷的偶然因素,以及各國來華學漢語者的情況不同。
日韓也沒有聲調,基本就是調子讀不標準。音域的問題不明顯,也沒有詞語內部重音的問題。他們比歐美人有聲調意識,基本能感覺到他們在有意識地區分聲調,尤其日本人說話很一板一眼。沒有很特色的錯法。
泰語有聲調,泰國人的聲調整體很好,但也有小問題。泰語的高平調是44,所以一聲常常會低。而且因為4和5就差一點,所以糾正起來更難。泰語低升調是313,所以三聲的起點終點常常有問題,而且喜歡把起點和終點說成一樣高。泰語句末敬語???和????要說長才禮貌,所以有些泰國人句末的四聲會拖很長,讓人感覺陰陽怪氣,不過這個好糾正。
越南也是有聲調的,但他們沒有降調,所以四聲是死穴。讀平調、升調、類似輕聲的都有,反正就是不會降。但其他幾個調真的都不錯。
其他母語的沒怎麼接觸過,但偏誤這東西只要研究一下母語的情況,都能分析得出。
最後補充一下,外國人學漢語其實是不怎麼記具體某個字的聲調的,就是整體記,以及所謂的語感。有老師做過調查,HSK從1級到6級共270個學生,就認識的漢字寫聲調,正確率在90%以上的只有3%。而且這種不記聲調和母語有沒有聲調沒關係。其實我以及我好些同學學泰語,也同樣不記聲調的,聽了跟著讀就是了(尤其泰語書寫不是直接表示聲調的,摔)。我教過的學生,不管什麼母語、什麼水平,就沒有遇到過一個不認識的字聽記拼音時會記聲調的,很憂桑o&>_反正就是各有各的錯法~


可能是「我們」「外國人」把重音放在前面,「我」「外」因此聽著高調像陰平,「們」「國人」聽著低調像陽平和上聲。


這是我的專業啊。作為教過多年歪國人的,不請自來答一個。

歪國人說話,英語的話,疑問就把調升上去,肯定就把調降下來。升降都是句子級的。中國人變態啊,每個字都有調,而且每個還不一樣,連起來起伏不平。對習慣平路的歪國人來說,這一路顛簸起伏真的受不了。好在他們的人和車一樣,減震比較好,無論你聲調怎麼高低起伏,他都用減震器給你整的平平的,窩悶廳妻來翻兒不拼拉。這和海上呆習慣了,上陸地反而站不穩一個道理。調兒這事,如果找不到感覺,掌握起來還真不是那麼容易。教歪國人多了,對我來說,整一口歪國漢語腔,打電話你還真聽不出來。

還是有辦法練習。我後來練出一個葵花寶典功,就是把整篇文章都用一聲讀下來,然後我發現我變成了機器人。當然也可以全部用二聲,三聲或者四聲讀出來。不過,讀著讀著,不是把自己整瘋掉,就是把聽的人整瘋掉。不信你試試。它的好處就是,對語音語調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僅說,還有聽。後來教英語,腫鍋潤搞不清英語語調,我就逼者她們用一聲念漢語文章,讓她們先體會語調是怎麼回事。然後再去念英語,就地道多了。

最後,我說的不要去嘗試。嘗試有風險,後果要自負。

---------------updated--------------------
好奇害死貓啊。總有那麼一堆好奇貓要以身試法,看評論,已經瘋了一堆了。
不過我想說明的是,這種練習可以幫助你找到語調的感覺。這感覺能讓你學會模仿地道的語音語調。至少我對外語語調的反應已經比較敏感,而且學的比較地道。
語調其實和情緒情感關係比較緊密,表達的是強調,關注,疑惑,肯定,誇張,驚訝等各種情緒。但是如果需要快速表達,可能都無法把語調添加到聲音裡面。所以我們聽快速的體育解說,感覺很怪異。其實,解說員急於要表達信息,來不及加上調調,所以聽起來和平時說話不一樣。

既然已經有一堆瘋掉的好奇貓,我再給你們一個練習吧。這次不是用一聲朗讀漢語,而是去掉所有的重讀和升降調來讀英語,然後告訴我是啥趕腳。


英語沒有聲調,只有輕重之分,而漢語普通話有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輕聲。對於母語中沒有聲調的人來說,要分辨同一輔音和母音中的不同聲調,實在太困難了,更不要說發音準確。
類似地,即便是母語中存在聲調的人,要去分辨雖然同樣也有聲調但相應調值差別較大或者聲調數量更多的語言的聲調也是有困難的。例如漢語普通話的四個聲調調值分別為:55、35、214、51。
拿粵語做對比,粵語的九個聲調調值(以廣州音為例),陰平:55/53 ,音上:35,陰去: 33,陽平: 21/11 ,陽上:13 ,陽去:22 ,音入:5,中入: 3,陽入: 2。對於沒有入聲的官話區的人來說,壓根分辨不出粵語的幾種入聲的區別,還有調值相近的陰去(33)和陽去(22)也是很難分辨的,而這些對於粵語區的人是能輕易區分的。
想知道外國人說漢語普通話的時候會怎樣受到自己的母語的影響,不妨找一個會說其他地方語言(聲調豐富的)的朋友,跟他學著說幾句,看看自己會怎樣受到自己的母語的影響,這大概和你想知道的是差不多的了吧。


其實我們學英語也一樣,我們覺得自己的發音學得很像,但其實歪國人一聽就知道你是從中國來的……


我覺得題主念一遍
we foreigners
用外國人的語氣對比一下
大致就知道了


從我的教學經驗看,第四聲是最容易出問題的聲調,大部分學生的問題是第四聲發起來像第一聲。根據我的觀察,他們不是不會發降調,而是降得不夠低,降得不夠低的原因是調值不夠長,這個時候,我會提醒學生有意識的拉長第四聲,一般來說,只要把第四聲盡量拉長,歪果仁這種情況就不會出現了。

我也發現很多第一語言是英文的學生不願意把第四聲說的太長,降調在英文中起強調作用,第四聲降得太厲害,會讓他們感覺語氣太重,不舒服。

請各位中國人,試試在讀「外國人」這個詞的時候,把「外」讀的短一些,感覺一下,是不是也變得很像「歪果仁」了?


習慣了,念一下「we are foreigner」,是不是和「窩們歪國人」一個調調?


其一,歪果人讀中文不會把每個字看作一個語音單位(phoneme),而是把幾個漢字看作一個多音節單詞,並習慣性地把重音放在第一個音節上,如「"我們"歪果人」,共含兩個重音。
其二,歪果人由於生理構造以及母語發音習慣等原因,難以發出標準漢語聲調,這也應該算是一個次要因素。


作為果仁家族,有大果仁,小果仁……我們是中果仁,他們是歪果仁


根本原因:對音高的還原不準確。

音高 pitch 的準確還原,無論在漢語,還是英語中,都比較重要。

漢語由於是聲調語言,聲調本身有辯義功能,所以音高不對,「我們」 就變成了 「窩們」。

英語雖然是非聲調語言,但如果音高不對,情緒情感就不對。


賴世雄美語音標那本書就告訴初學者英語的重音和普通話的第一聲相似,非重音和第三聲像似,我想歪果仁學普通話也差不多是這個道理吧。。


念一下: We are everything.
對比一下:我們外國人。


不請自來。
前面的答案說得很清楚了,在此補充。
拋開各地方言不談,因為普通話聲調較多,學習聲調較少的語言我們還是挺輕鬆的。
想體驗一下「窩們歪果仁」的苦惱,建議去學習一下泰語。我會說北大和重大出出版社的教材對泰語聲調的標號存在一定區別么…
而且,就算你記住標號了,不經過長期練習也發不對那個聲調,因為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或者因為母語的太相似混淆了。
(教材不在身邊,有空再補充具體內容)


首先是意識不到感受上的情境差別(來自生活交流而非知識)。比如,如果笑的表情只是一種嘴角上揚程度的工具知識,而自己是從來不用笑自然抒發愉快的人,笑也會同樣蛋疼。
而在這個情況下,放大未能寄託情感的語音細節,會讓說話人非常不舒服。
比如飽含深情地讀一首打亂後的詩歌,我們會盡量把聲音拉平,來避免主體內部的尷尬症。
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外國人聽到th和s不分,也會像我們聽到人人網和len len wang一樣的感受。


@門醬胡安 自己看
@Jason 你啥毬都不懂還拉黑我,呵呵
牛屄如你也看不出來你舉的兩個例子有一處母音不同?
聲調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8%81%B2%E8%AA%BF
音高重音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9%9F%B3%E9%AB%98%E9%87%8D%E9%9F%B3
輕重音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8%BC%95%E9%87%8D%E5%8F%A3%E9%9F%B3


應該說非聲調語言為母語的人學漢語都有這個難點,而不光是英語,因為印歐語(英語德語俄語法語西語這些)是非聲調語言,所以他們母語沒有用聲調這一元素(只有語調用來表達語氣,沒有那種每個詞固定的不能變的聲調),所以接觸漢語這種有聲調的語言時他們就會因為對聲調陌生而難以區分,或者就算區分得出來,多半自己也發不好音。還有,例如,日語一個詞里只有高低兩個調,日本人使用擁有四聲的漢語也會有這個麻煩。中國人從小以漢語做母語,對聲調早就習慣了,講得很自然。其實舉個例子就理解了,母語是只有四聲的普通話的北方人如果沒有長期接觸有九聲的廣東話,學講廣東話時聲調也會怪怪的,不標準,因為多出了五個普通話沒有的聲調,這跟外國人講中文你會覺得他調子怪怪的是同樣道理


推薦閱讀:

哪些翻譯讓你感嘆「語言是如此之美」?
現在有必要區分「的」、「地」、「得」嗎?
想用 GO 寫一個開源分散式數據處理相關的系統,並學習 GO,有什麼建議?
只用同一聲調的字可以造出哪些句子?
自學日語,從零基礎到 JLPT N2 水平需要多久?

TAG:發音 | 語言 | 漢語 | 對外漢語 | 漢語聲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