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攝影初學者有哪些容易觸碰的誤區?
1、覺得會拍照片就能找到女朋友
殊不知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2、不謙虛
覺得自己會按兩下快門就是搞藝術的了,捫心自問其實當初我也是這個樣子,剛會玩單反幾天,就喜歡拿一個主體是花花草草背景虛的跟鬼一樣的照片各種論壇上Po,然後求點評。
其實那些片子吧,在我看來是這樣的:
實際上它可能是這樣的:
要是別人點評說哪裡拍的不好還不開心。所以後來我想明白了以後就很少去點評別人的片子,畢竟我自己也拍的不好。
3、相互看不起
比如說拍人像的嫌棄拍風光的沒妹子,拍風光的嫌棄拍人像的屎一樣的顏色,拍商業的覺得拍小清新的都是草台班子,拍小清新的覺得拍商業的都是影樓出來的。到現在我都沒想明白為什麼會這樣,隔行如隔山,你會拍個淘寶就是商業攝影師了?你會曝個星軌你就是風光巨巨了?你會撩幾個妹子你就是網紅攝影師了?三人行必有我師,中國有句古話叫「悶聲……」
4、不加思考的模仿
人荒木經惟拍個捆綁你也拍個捆綁,人森山大道用黑白高對比你也用黑白高對比。結果就是xx網看黃片指日可待,整個朋友圈都是森山大道。
5、沉迷於器材和測評
天天看帖子,這個鏡頭如何如何好,那個鏡頭如何如何毒,總覺得自己拍不好片子的原因就是器材不夠高!雖然有一部分這個原因,但是沒好器材就一定拍不出好片嗎?
6、理論多,實踐少
曾經有遇到過人私信我問攝影相關的問題,三句話不到就開始說布列松怎麼樣怎麼樣,亞當斯怎麼樣怎麼樣,Alex Webb怎麼樣怎麼樣。其實他連相機都沒有,也就在圖書館看了幾本書,拿手機拍了幾張到此一游。
7、你們片子拍的好不就是因為妹子漂亮么?
作為一個曾經有過這種想法現在在拍的妹子越來越漂亮的照相師傅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們,這都是一個妹子一個妹子拍出來的啊!剛開始拍照的時候哪有妹子可以拍?對著樹上的一隻母螳螂都可以拍上一個下午。還不都是從不好看的開始拍起,慢慢練基本功練後期,照片越拍越多,經驗越來越豐富以後才會有好看的妹子來找你拍照。不服的話你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這個妹子別人可以拍到你拍不到。
暫時就說這麼多了,再說下去有人又要開噴了。我想作為初學者,最大的誤區就是你會期待你的照片都是「有用」的。
每個人起初玩攝影的時候都是心懷鬼胎的,拿到人生中第一隻350D和1855的時候,就在想,今天拍的照片要怎麼ps,是選擇上傳到攝影網站和不認識的人討論光圈快門和構圖,還是投稿到三流小雜誌混混知名度?是選擇po到社交網站混混人氣,還是傳到微博騙騙三線小野模?是準備成為一代攝影大神流芳百世還是準備碌碌無為在攝影事業上平淡一生?
我以前也特別的熱愛所謂的嚴肅攝影,對自己拍的照片都特別重視,無論是路邊的野花還是江邊的落日晚霞,無論是摯友還是路人,我總是想把每一張照片都拍的好到極致,讓自己挑不出構圖的問題,讓別人說不出後期的缺陷。就這樣,過去的五年我拍過的照片堆滿了1T硬碟,整理出來的膠片堆了半個人高。摸過了市面上常見的大部分相機,琢磨了很多的後期技術和暗房技巧。
幾個月前受朋友的邀請給他們做一個小的攝影講座,我也有意識的精心的把自己最好的照片整理了一下,但最後講的候,別人都表情平靜低頭玩手機讓我很失望,而瀏覽那些自己最珍貴最喜歡的照片的時候,我的內心一點都不平靜。
我獨自在渡輪上看過的漫天繁星,坐車經過的秀麗湖光,我生活過的城市,喜歡過的女孩,那種只在我個人記憶里的美,的確,別人又怎麼會懂。我把這些故事和回憶用照片記錄了下來,是我的私人日記。
於是,我們拍過的照片真的"有用"么。不用百年,數十年後,你那珍貴的硬碟壞了,你那成箱的膠片被你孫子拿去當廢品賣了,你的古董d4再也不能開機了,也只有你自己會感慨萬千蛋疼心碎。
聽過一句特別喜歡的話,"自由而無用,平靜而強烈"。作為平凡的愛拍照的人,能做到這樣真的就夠了。看到周圍太多初學者在外圍不斷繞圈子了,還是有必要說幾句。
一切的偏見源於無知
其實從一般人對照片的提問中我們已經可以對大部分人的誤解窺得一二
1. 這是什麼相機拍的?
2. 這是什麼鏡頭拍的?
3. 這用了濾鏡嗎?
4. 這用了什麼參數拍的?
5. 這張照片後期了嗎?
這些問題幾乎是初學者最常問的問題
也給我們描繪出初學者心裡的一張誤解「藍圖」
好照片是由: 好器材 + 懂得操作相機 + 後期 組成的
很多初學者會將這些想法帶入到攝影學習中來,所以學習的時候會非常關注器材、操作相機和後期,再加上很多人在秀照片的同時會補充上信息 -- 這是什麼相機加什麼濾鏡拍的,參數是什麼,用了什麼高深的後期方法(一定是看不懂的) -- 這樣好像就能顯得很專業,而旁觀的人不知不覺也就形成了這樣的誤解:原來關鍵是我沒那些器材和不懂參數以及不懂後期啊
真正開始學習攝影的入口是「學會去看」
學會去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你要拍的景、物、人,觀察他們的透視和在畫面中的變化
學會去看不同光線下你要拍的景、物、人,觀察順光/逆光/側順光/側逆光/底光/頂光/硬光/軟光,不同方向,不同強度,不同溫度下同一個景、物、人的不同
學會去看構圖,思考你取景框內多一個元素和少一個元素的不同,看出畫面的點、線、面,理解和嘗試設計畫面中的元素位置和構成
學會去看懂一個畫面所表達的內容,理解畫面所表達的情緒和想法
學習攝影,練的是眼,修的是心
-----------------------------------------------------------------------
昨天在知乎上看了另外一個帖子:
方法對了,手機也能拍出大片 - 一星期先生的文章 - 知乎專欄
發現下面的評論也很典型
「虛化假的要死」
「暗部一片死黑「
……
不少初學者往往學到一點東西就開始很教條的死扣,反而放棄了對整個畫面的把握和思考
這個在喜歡研究器材的攝友里更為嚴重,
光線、構圖、主題這些東西提高太慢了,太沒有成就感了
可能研究銳度虛化光斑,才能給他們帶來一點成就感吧……
真正學習攝影,不會淺浮在表面,死扣一些教義,一定是在學習實踐的同時,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做,從而達到運用規則和打破規則的的境界……
當你理解了我們為什麼不想讓暗部一片死黑的時候,才會知道什麼時候,我們也可以讓暗部死黑
-----------------------------------------------------------------------
網上有個10000小時的理論,換成攝影就變成了你不按滿10萬張(或者XX張),你很難成為一個好攝影師的理論。
於是就有人眼睛也不看取景器就對著女模特一陣啪啪啪,如果相機真有子彈,我想這女模特一定已經千瘡百孔,這樣的快門數是通向大師之路的基石嗎? 我看只能是商業炒作和浪費器材的基石
真正的10000小時或者多少快門數的練習成就大師理論,必須是建立在練習是脫離舒適區的前提下,不然理論上按照一秒十張的理論,只要不停按快門,任何一個人在三小時里都可以成為大師了……
-------------------------------------
更多關於我的旅行攝影,可以參考我的博客:
http://iphoto.blog.163.com
清韻 - 一鏡收江南
最後做下小廣告
王波,網名 一鏡收江南
軟體設計師,熱愛攝影,旅行,美食,生活
微信公眾號id:ilikephoto
http://weixin.qq.com/r/-kPg_O7EBLN7raqb9xbs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覺得對於很多男性攝影初學者來說,最大的誤區就是:當個攝影師可以泡MM
很多(人像)新手有2個錯誤的觀念是
「用閃光燈出來的照片生硬」
「用反光板補光拍出來的自然」
其實不管是閃光燈還是反光板,都有很多技巧/經驗在裡頭。對於不會用的人兩者都不自然,只不過反光板的門檻更低而已(不用考慮光線柔化控制和色溫)。很多人只是覺得光線柔=自然,所以反光板好。
事實是很多新手用反光板補光的話,板子的擺法都是不對的。要麼沒助手,板子放在腳邊的;要麼助手也不懂的,為了拿著省力,讓反光面從低處照向人物。這兩種情況都導致了從底往上的補光,順光時沒問題,逆光/側光時就非常不自然:
儘管光線是柔的,色溫也和環境光一致。再外加對補光亮度的控制不好的話簡直是毀模特/拍鬼片。
專業的會用反光板架或者大面積的反光板(比如2m高的),而一般人(大反光板不太現實)根本就不知道還有個叫反光板架的東西。
會用燈的人,絕對比不會用板的人拍出來的自然。反之,會用板的人也可以比不會用燈的人拍出來的自然。並沒有誰好誰不好的問題。話說,你們就不能板和燈配合使用么!啰哩啰嗦說了很多,為節省時間,在前面列個目錄,請大家挑感興趣的看。
沒時間的請直接看文中的黑體字
1.過分看重器材,互相攀比
2.迷信參數
3.不學後期
4.不學習
5.閉門造車,兩耳不聞窗外事
6.要多拍、多看
7.要重內容,輕形式
8.厭倦拍攝
9.新的領域
10.分割線補充(有些直接補充在前文中):
①學習構圖
②業餘與專業的差距對比
【1.過分看重器材,互相攀比】
成為器材黨,認為好照片一定是好相機好鏡頭拍的。一上手的相機必須一步到位到全畫幅相機,買的幾個鏡頭必須從16mm一直能連到300mm,斷了其中任何一個焦段都可能錯失一系列大作。
你以為當年那些已故的大師的大作是用什麼樣的相機拍的?我認識幾個牛人早期的牛掰作品使用的是入門級單反,如500D+18-55狗頭套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片子就是讓人過目不忘(其中也有一定的後期能力作輔助)。當你拿著高端相機拍出像普通人拿卡片機拍的照片時,你好意思拿出手給人看嗎?一般人最常用的焦段在100mm以下,作為新手,拿個18-55或18-70的變焦鏡頭再加個定焦50 1.8就夠了。
就像飢餓的時候進飯館點菜一樣,千萬別多點,等覺得還沒吃飽那再點。
我把器材黨列在第一條的目的是:極力避免初學者入了一堆好器材、滿足了物慾,卻發現自己對攝影壓根沒抱有想像中的那麼大興趣(請注意,題主的問題針對的是「初學者」)。
當你拍了一段時間照片,實實在在感受到器材限制了自己的創作之後,到那時再去添加新的設備。
切忌是因眼紅別人的照片而腦充血自己也去入了。
如果你跟某個人的照片有較大差距,相信我,最主要的差距絕不會是器材。同樣的場景、同樣的設備,給你你也多半拍不出那副大作。要是器材真有那麼重要,那麼如下公式理應成立:優秀攝影師=億萬富翁(如今百萬、千萬不稀罕了)。這個公式成立不?不成立!苦逼的優秀攝影師大有人在。那優秀攝影師靠的是什麼?是熱忱、是眼光、是經驗、是耐心等等等等,器材排不上號,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相機發展很快,那些相機生產商為了不成為下一個止步不前的柯達,所以每年都在推陳出新,作為新手,別吃著碗里看著鍋里,把手頭的傢伙利用好才是正經的。
攝影不是時尚。
【2.迷信參數】
什麼1.2大光圈、什麼ISO 6400。這些只有在弱光條件下才有實用意義,而這些極端條件不是新手該考慮的問題。當你在大白天能把照片拍好後再去考慮這些問題。大光圈的虛化效果確實美,但任何一種形式的美看多了總會膩。
真正打動人心的是畫面,照片的核心永遠是內容而非形式。(關於這點第7節還會展開再說)
此外,很多人看別人的照片後總會問這是用什麼參數拍的,以為自己依葫蘆畫瓢也能拍出同樣的照片。我以前也這樣,但我沒有一次真正實踐過:遇到同類型的場面早忘了曾經看過的參數。這頂多只能讓你獲得一種拍攝思路:哦,原來還可以這樣設定參數來拍照片;原來即使用這麼小的光圈虛化程度也如此令人讚歎;原來這張照片曝光了30秒等等。順手推薦一款chrome瀏覽器的查看找照片exif信息的利器:EXIF Viewer
【3.不學後期】
認為玩攝影就該忠於真實,不能作任何粉飾,否則就是弄虛作假自欺欺人。
抱有這種想法的人不是太天真就是太懶惰,無法理解的請實踐如下虛構的例子,本人不承擔因此引發的任何事件的任何責任。
你這麼問問你身邊的年輕愛美女性:「你幹嘛每天早上起來花整整一個鐘頭自己的臉當畫板折騰半天?你要是把這時間拿來看書該多有意義?不要欺瞞世人,你的眉毛顏色沒那麼深,你的眼袋一直是黑色的,臉色原本不僅泛黃,臉上還長了兩粒粉紅的痘痘。你這麼個化妝自欺欺人把個普通凡人愣是變成個花仙子無疑是個彌天大謊,你是個愛騙人的壞女人。」她聽完這些看她不抽你丫個滿地找牙!看她不邊哭邊指著你的鼻子狠狠地罵:你個天殺的死沒良心的!人家長得不標誌礙你什麼事?你是老娘的誰?你是我老公還是我老爸?就算你是我老公、是我老爸都管不了我這事!人家天天犧牲1個小時睡眠時間來增加點自信,賺你們這些死男人每人幾秒鐘關注、增加點回頭率,給你造成什麼樣的傷害了?我花了這麼大代價為市容做點貢獻你不誇我也就算了,但有你這麼一張嘴就血口噴人的嗎?!」
心有餘悸之後我們再回歸理性的攝影。攝影后期和女人化妝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把上面的例子總結概括下:對待作品進行後期這回事,對自己來說:能提高自己的水準,更加自信;對作品而言:是讓每張照片都展示出它所能展示的最美的一面;站在觀眾的角度:是為了讓他們看到美妙的作品,讓他們提升對你的作品的關注度,感受到你對他們的尊重,獲得他們的認同和讚美。
就像你去飯館吃菜一樣,你不會介意廚師加了什麼料、加了多少料、其中哪些是抄襲別人家的,哪些是自家的祖傳秘方。作為食客,你在意的只是這菜是否可口、美味,用料、手段統統不重要。同樣的,對於欣賞照片的觀眾而言,他們在意也只是你的作品是否好看。食客和照片欣賞者的奔頭都是簡單明確的,你幹嘛跟自己死磕不去滿足他們?
如果你哪天吃了幾道菜後評論說:辣椒是天底下最不該加的佐料!咖喱是天底下最噁心的東西!今後再也別讓我看到松花蛋!那麼總會有個聲音在安慰你:蛋定,你只是沒吃到地道的料理,跟我來,我給你推薦一家……
無節制的後期可以毀了一部作品,如濃妝艷抹的東施,但適當的後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當然,要區分「照片」和「圖片」這兩個詞的區別。
我個人不主張用除Photoshop的「蓋章」去污點之外的其他改變照片實質性內容的修飾(可以適當改變照片的明暗、對比、色彩、銳度等等,但不增減畫面內容。但如果你實在有滿腦子天馬行空的想法和創意要把照片大刀闊斧的改成某種具有極強衝擊力的圖片,可以研究下「觀念攝影」)。
新手後期切忌過猶不及。
還要記住一點:做好前期工作將節省大量的後期。
這個前期工作包括但不限於:對焦準確沒有跑焦(省得後期為焦外部分加銳化),光圈適當使主體全落在景深範圍內且漂亮的虛化背景(省得用不自然的高斯模糊),曝光準確沒有過曝的純白或欠曝的純黑(免得調節出曝光不自然的詭異照片),自定義白平衡得到相要的色調來烘托某種氛圍(省得後期調色),自定義相機內的色彩鮮艷程度以及照片銳化程度等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此可事半功倍。
以上這些又同時說明一件事:早在你看到照片前相機就已經開始為你完成一部分後期處理,沒有有些人渴望的「真實」照片存在。
ps,拍攝完一組後,尤其是拍攝結束準備關相機之前,記得把上述部分自定義的設置複位。
【4.不學習】
認為研究相機各種參數太枯燥,用M檔太費勁還是auto檔舒服,認為攝影靠天賦靠直覺,無需學習。
相機需要調教的參數其實顛來倒去就那麼幾個:快門、光圈、焦距、ISO,以上四個是最最常用的需不時調整的參數。此外拍攝之前還要調校一下白平衡,如果不用M檔還可能需要調下曝光補償,特殊情況下還要改變下測光模式(點測光、中央重點測光、矩陣測光)。
把以上參數和名詞的意義弄懂,對於經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熏陶和經過高考轟炸的正常人來說,不算什麼特別為難的事。一上手就翻翻說明書,會有新發現和新玩法,如連拍、倒計時拍攝、防紅眼閃光燈預閃、後簾同步、多重曝光。弄懂這些只是基礎、入門。
想要提高的,再看看最經典的攝影教程:《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看完不僅算入了門,如果吸收得多實踐得好肯定能出大作。這書比較貴,不過網路上的電子書鋪天蓋地。
如果拿著單反還一直用auto檔,不是懶惰就是在裝B,還不如直接用傻瓜相機。手動M檔才是玩相機的樂趣所在(M檔時需自定義快門、光圈,光圈按自己需求設置,快門配合光圈使畫面曝光充分,查看是否曝光充分的依據是相機所提示的欠過曝線——電子模擬曝光顯示。)。
如果為了抓拍沒時間調參數,可以換成A檔光圈優先。
如果覺得玩M檔費力,可以從A檔光圈優先開始玩起。
單反與卡片機的照片相比,不同之處除畫質外,最明顯的區別是單反照片那千姿百媚的焦外虛化(正因此對焦一不仔細就容易跑焦),而虛化效果是由光圈決定的,鏡頭焦距、主體距離對此也有影響。
【5.閉門造車,兩耳不聞窗外事】
想要提高,除看教程看大師作品外最好的方式是多與攝友交流,多到攝影網站上看看別人的大作,同時分享下自己的照片。這樣既能擴寬眼界,了解多樣的攝影方式,開拓思路,學習後期技巧,同時也能通過對比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比較知名的網站有色影無忌、蜂鳥網,不過個人覺得這兩個網站上的用戶都有點大叔的感覺,拍出的多數是帶有濃重紀實色彩的作品。我個人去的比較多的是國內的POCO,近年來網易攝影發展得也不錯。此外,國外也有很多好網站,比如Flickr。
在網上交流的時候保持謙虛的心態,攝影玩多的人有時會比較自負,誰都不服,別做太多無意義的爭論,讓作品說話,與其扯半天嗓子爭天下第一不如上台打一架。還有些網站的氛圍是為了「拉票上首頁」而形成對攝友作品互相吹捧,對此類評論也別太當回事。
【6.要多拍、多看】
以上已經說了多學、多看,剩下的就是多拍。花幾千塊錢買來的相機不是為了讓它躺在角落裡慢慢折舊的。對於數碼相機,沒有珍惜快門次數的必要。對待相機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用到壞、用到報廢(個人花了4年時間才報廢了一台相機)。那些攝影大師、大牛都是有一定拍攝量在那積累著的,熟能生巧,攝影也不例外,這唯有對天才是例外。
如果平時沒時間經常出去掃街或外拍或旅遊,那至少養成一個習慣,每天對不同的景物拍幾張,堅持下來,效果將會十分可觀。平時有活動外出也可以帶上(朋友聚會、公司團隊建設、參加婚禮、逛街等)。
執著的人、有心的人還會去多想想,拍攝一段時間之後多總結、多思考,想方設法追求進步。
【7.要重內容,輕形式】
玩攝影不是解數學應用題。
攝影有很多「口訣」,比如決定性瞬間、比如三分構圖法、比如九宮格構圖、引導線構圖、強調各種對比等等,這些東西是有用,初學時是要琢磨琢磨,但融會貫通之後別用得太死板,別像寫八股文一樣處處講究處處精確,要像張三丰教張無忌打太極圈一樣,學習口訣之後要忘記口訣,無招勝有招。上述那些技法只是一部分好作品特點的簡單高度概括,不適用於一切情境,按部就班應用了也不代表就能出好作品。
我一直認為,攝影是在透過拍攝景色、拍攝他人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情懷、情境,是一件感性的藝術品。
一個普通人面對真正的大作,不會多想他是如何布光的、拍攝參數是怎麼樣的、構圖是怎麼樣的,首當其衝的是這個畫面的內容給你怎樣的衝擊或感動,其他的都是浮雲。
多說一句,一般人拍照片要麼是拍純粹的風景,要麼是拍自己的親朋好友。
如果有勇氣把相機對準路邊有意思的人、在風景里加一些應景的人,那麼這張照片的情懷會增加許多。
拍人時,尤其是特寫,學會抓拍到表情是一門學問。
【8.厭倦拍攝】
攝影是個愛好,當你對它提不起興趣的時候,一定是在你身上發生了某種變化。可能是你覺得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了,那就背上包去旅行;可能是學習太忙、工作太累,那就暫時把相機收一下,等待下次再按快門;可能是你拍了太多的照片卻沒來得及處理,成了負擔和累贅,那就挑少量出彩的照片去處理其他的微調或不處理。
當你閑下來的時候,再去看看別人拍的大作,一旦對作品產生共鳴,你的興趣就可能又提上來了。
攝影不僅是門技術,也是一項藝術,更是一種生活情懷和生活態度;因為手握相機,或者是習慣了攝影視角,你變得更加註重觀察場景和留意細節,變得更擅長從繁雜的視野里挑選出那驚鴻一瞥,尋找到一個驚艷的觀察角度,在平凡的生活場景里發現那被人忽略的一小片美好的畫面、捕捉到那曇花一現的美妙瞬間,讓你讚歎:啊!生活真美好,自己能用相機把它定格下來真是件幸福的事情。把這份美好發布出來分享給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獲得共鳴,那會給你帶來成倍的滿足。
【9.新的領域】
當你覺得自己的水平進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或者當你快對相機失去興趣的時候,可以嘗試玩玩新的東西:
[外接閃光燈]:攝影是光與影的藝術,用燈是另一門有趣而廣博的學問。原廠的燈比較貴,手頭差錢的話可以先從國產的永諾開始,不過要選擇可以自動調整輸出光量的帶TTL功能的閃光燈。推薦一個學習閃光燈的網站:閃博卓識
[膠片]:容易中毒容易痴迷的一種東西,那是數碼一直在模仿卻從未達到過的領域。一台二手膠片相機比數碼單反相機成本低廉得多,而且部分數碼鏡頭可以通用,就是膠捲投入比較昂貴,所以在用數碼練手到一定出片率時再作考慮。二手相機可以在蜂鳥等攝影論壇的二手交易區或淘寶上買到(在這裡二手鏡頭市場更活躍,因為性價比比全新鏡頭高很多),豆瓣上也有少量信息;膠捲的購買、沖掃洗都可以在淘寶上解決。
貼幾張未後期的膠片,感受一下它和數碼的差異
第一次在知乎碼這麼多字,暫時就想到這些,想到其他內容時再補充到原文
==============================分===割===線=============================
支持的朋友真多,多謝哈~
雖然想到些什麼仍會不時加到原文中,但有一些東西還是想著重拎出來讓大家都注意到。
色影無忌上的一篇文章:【構圖的力量】――探討攝影構圖中的加減乘除法則 ,這篇文章給我帶來很大啟發和幫助,相見恨晚。如果你現在看得沒感覺,那就再多拍一段時間再來看,一定會有收穫。鑒於無忌原帖里的照片已失效,又在別處找了個轉帖:轉帖:構圖的力量
最後,從poco處看來的一篇文章給職業攝影師做助理所學――談職業與業餘的差距,以下把職業和業餘的作品對比貼出來,大家感受下差距在哪,想想除了器材外,怎麼去提高(ps,那位職業攝影師用的相機是尼康D200)。
.
1.糾結器材。
2.忽略內容。
3.放棄思考。
4.刻意模仿。
5.遺忘初心。
每個人對於照片的意義理解肯定有不同,不管是為了取悅別人還是為了追尋自我,不管是為了還原生活還是為了荼蘼俗生,只要堅定想清楚自己拍照的目的,接受已知或未知世界帶來的感動,享受語言之外的鏈接。
就好。
- 請不要聽信那些攝影論壇里的人對你照片的評論。除了從那些唇槍舌劍里了解到一些器材的參數和優缺點以外,通常其他言論對你沒有任何幫助。
- 請多多欣賞別人的優秀作品(推薦 LOFTER)並加以思考,看多了,感受多了,慢慢會知道什麼是好照片。
- 通常是在模仿過他人之後,自創獨具一格才會發生。貌似這個順序沒有反過來的。
-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風景大片實在拼體力拚器材。
- 加一條。在培養好審美、學會欣賞之前,過多地研究焦距、構圖、比例、PS 技術等實屬浪費時間。
我推薦 LOFTER,主要是因為 LOFTER 相比其他攝影社區要年輕。在單反還未流行的年代就存在的攝影論壇,恐怕早就已經形成了某種審美。而 500PX 的口味都比較重。
最大的誤區是糾結於拍照本身。
拍照是一個技術,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零門檻的技術。背景不夠虛?沒問題,去換大光圈。色彩不夠酷?沒問題,去研究一下後期。可等你發現你已經變成光學+微電子+平面設計+旅行大師以後,萬一你還是拍不出來動人的照片呢?
關鍵是,你拍的東西本身就很無聊啊。
你的生活就很無聊啊。
你的想法也很無聊啊。
你拍的越好,就越好的告訴觀眾,我很無聊啊。
如果你有某個精彩的時間片段,你甚至都不必要拍照,你可以錄影,你可以速寫,你可以記筆記,你可以酒桌上跟人吹牛逼,我相信這些方式和照片一樣能打動人。
所以攝影初學者要注意什麼?忘掉初學者的身份!用心生活!上班時間做一個好員工,下班了做一個好朋克!別讓國家為你操心,別讓良辰美景閑著!跟行將就木的那些老梆子劃清界限,磚牆報紙留給他們,一顆紅心留給自己!最大的誤區就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咯。
我買相機就是個玩。如果指著它掙錢,就徹底去商業化。一定要徹底。賺錢是很神聖純凈的事業,不容任何私心雜念,一邊賺錢一邊想著大師德味毒什麼的,那叫動機不純。
接著說業餘.個人以為參數還是有必要講究一下的,不要太過分就好.比如說50mm的要1.8還是1.4,70-200要2.8還是4.0,macro要1:2還是1:1,這些都是合理範圍內的選擇,錢夠就直接點上個好的.如果50一定要1.0,55 85一定要1.2,200一定要1.8,300 一定要2.0,那就是土豪的事情了.
拍了好的片子,最好能印出來,這樣時不時地回頭看看,見證自己進步的同時自然也有大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放在硬碟里是沒有這樣效果的.
為什麼呢,
因為人類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 思考-&>行動-&>檢驗-&>思考 的循環,直接印出來,有助於加強檢驗這個環節的效果,不至於成為循環中的短板.夫子說的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還有一點我看其他人沒怎麼說到,就是,功夫在畫外.要想拍出好片子,必要的技巧少不了,但是片子的境界就要看自己的修為了.
最後,器材黨77條軍規供大家參考,來吧
1 任何相機都可以拍攝任何題材!
2 任何膠片都可以拍攝任何題材!
3 任何鏡頭都可以拍攝任何題材!
4 買能買得起的最好的器材!
5 攝影是用光的藝術,所以,先要用光可以花在器材上的錢!
6 鏡頭後面那個頭固然很重要,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重要!
7 金屬器材永遠比塑料的好,分量重的器材永遠比輕的好,貴的永遠比便宜的好,除非你被人宰了!
8 買器材前一定要冷靜,買器材時必須要衝動,這是器材物語的理智與情感!
9 假如一件器材買回不久就後悔了,說明它不屬於你,趕緊賣掉止損!
10 假如覺得一件器材該換了,無需考慮,立刻換了,因為到最後你還是會換,結果無非是徒增猶豫彷徨的時間罷了!
11 不用擔心貶值,器材不是股票,買器材是使用,不是投資!
12 不用愛惜器材,器材沒那麼嬌貴,它存在的意義是被使用,而非供奉!
13 膠片也屬於器材,選擇膠片的難度不亞於選擇器材!
14 沒有一步到位的器材,沒有一步到位的系統,除非你是個沒有激情的人!
15 測光表對於玩家來說,實用意義遠遠小於亮騷意義,所以,它很重要!
16 不必介意器材是否防水,我們不是新聞記者,不會在大雨滂沱中抓拍搶拍,防唾沫就夠了,這樣在你口若懸河地炫耀器材時可以更加肆無忌憚!
17 不要買副廠鏡頭。Carl Zeiss除外!
18 UV鏡只有兩個牌子,B+W和TIFFEN;UV鏡只有一種鍍膜,多膜!
19 UV在數碼時代,其實是多餘的!
20 氣吹的牌子叫A+F,鏡頭水的牌子叫Carl Zeiss,鏡頭筆的牌子叫MATIN,灰卡的標準叫kodak!
21 附件是器材中相當重要的環節,攝影中最大的附件是車,最常換的附件是模特!
22 玩反轉和大畫幅有一個重要附件就是放大鏡,Schneider是王道!
23 相機是用來拍良辰美景的,不是用來拍牙膏牙刷的!
24 攝影的路上,你總要有一支超廣,如果可以,它是HOLOGON!
25 攝影的路上,你總要有一支85/1.4,如果可以,它是85/1.2!
26 攝影的路上,你總要有一支300/2.8,因為400/2.8太長,而200/2略短!
27 當你覺得自己該精簡器材的時候,你已經成為了技術派!
28 當你總是覺得自己缺件器材的時候,你就快成為一個器材派!
29 當你覺得自己快要成為一個器材派時,你就已經是器材派了!
30 成為一個器材派高手不比成為一個技術派高手容易,當在同一焦段中有兩支以上重複的鏡頭時,你剛剛踏入門檻!
31 當你連2.8的光圈都覺得小的時候,你已經是一個成熟器材分子了(這條適用於聖賢書)
32 當你的鏡頭群中全部都是恆定光圈且一半以上為1.4的時候,你已經走向毒梟的行列!
33 當你擁有「F口28/1.4,F口58/1.2,M口16/8,M口50/1,YC口300/2,YC口85/1.2,EF口50/1,EF口200/2」中任何一支時,你已經無可救藥了!
34 當上述鏡頭中你擁有超過兩支時,可以辦理離婚、分手、或儘快把另一半的器材熱情培養起來!
35 當上述鏡頭你都擁有時,兄弟,咱們拜把子!
36 器材派沒什麼不好,可悲的是成了器材派還在器材上說不出個所以然!
37 旁軸的巔峰是ALPA,大幅的終點是Linhof,廣角的至尊是HOLOGON,長焦的霸主是SONNER,日本相機都是上不了大席的狗肉!
38 Leica不是品味的象徵,是營銷的完勝,Leica只有一支鏡頭,就是那支有著兩片螢石的八枚玉!
39 玩鏡頭就要玩結構,所以要玩Carl Zeiss!
40 於是Leica燒錢,Carl Zeiss要命!
41 Leica的快門再輕,也比不上鏡間快門的120旁軸,加上底片的優勢,一台BRONICA 645都能將MP打翻在地,所以,以為Leica是終點的人其實是器材的井底之蛙!
42 ALPA加Carl Zeiss鏡頭是高端攝影玩家的標杆,遺憾的是,達到這個標杆需要浸淫太多器材!
43 好器材和名牌包一樣,是需要行家來鑒賞,上來就問價錢的主兒和看到LV就問真的假的一樣,跟你不在一個檔次,無須搭理丫的。行家一般不問,行家都裝深沉地摸摸看看後顯得面不經意其實心中嫉妒不已地輕率地點點頭而已!
44 一機數鏡的玩法是折騰自己,最好的配置就是一機一鏡:有幾支鏡頭,就配幾台機身!
45 移軸是大畫幅的專利,所有135的移軸鏡頭都是扯淡!
46 近攝鏡和皮腔永遠替代不了微距鏡頭!
47 微距無弱旅,標頭無弱旅!越貴的鏡頭越彪悍!
48 每家都有大三元,大三元就算光圈做到1.4,也永遠都是二流鏡頭,在同一時代中,變焦絕無可能超越定焦!
49 用定焦侮辱變焦,用旁軸奚落單反,用大幅藐視旁軸,玩攝影總會在看不起別人和被人看不起的波段中周而復始,所以,玩器材要低調!
50 玩燈是一個新的開始,SB800隻有一支的人不叫玩燈,SB800的基配是兩支,標配是四支,豪配是九支,正面兩支側面兩支背後四支,還有一支備用,此外還得有SU800!
51 倍感打擊的是,玩SB800其實不能算玩燈……燈的牌子叫Broncolor!
52 開始玩燈後需要一個助理,否則那些笨重的傢伙會讓你苦不堪言,或者你可以像我一樣,玩單燈,當停車地點距離拍攝地點300米以內時,一套600W的套裝勉強可以拿得動!
53 數碼後期是無聊的,是對攝影本身的閹割,是對器材裝備的侮辱,但不得不去做。數碼後期器材中最重要的是顯示器,最不重要的是顯卡!
54 高檔數碼是奢侈,低檔數碼是垃圾,中檔數碼是奢侈的垃圾!
55 便宜買死人!
56 假如沒有一支大炮,你就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好不好!
57 永遠記住,機器總是比你聰明得多的;也要永遠記住,機器有時候是很笨的--那都是因為你笨,沒有正確的去使用它!
58 景深是器材派最重要的技術指標之一,所以要掌握景深計算公式,下載一個軟體放在手機里,因此,手機最好是Windows Mobile系統的!
59 記住無忌的名言:一分錢,一分貨;二角錢,二分貨;三元錢,三分貨!
60 下一支鏡頭是最好的!
61 下一個附件是最需要的!
62 下一台機身是最不可或缺的!
63 買你買得起的最貴的相機;同理,買你扛得動的最重的腳架!
64 三角架,買到第三個才知道前兩個的錢完全是應該省下的!
65 球台的路程略略短暫一些,悟性高的話,第二個就可以到位了!
66 穩定系統中最講究的是快裝板,順利的話,一個器材派會有五片以上!
67 穩定系統中假如沒有快門線,上述的一切都將淪為扯淡!
68 器材中,永遠令人頭疼的是包,永遠無法立竿見影的是UV鏡,永遠令人欣喜的是接目鏡放大器!
69 在目鏡上花的每一分錢都能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其中性價比最高的就是橡膠目鏡杯環!
70 想要比別人的視角低,就要趴下;想要比別人視角高,就要舉起;想要比別人斜,就要狂側--否則,你就需要直角取景器!
72 對於120相機來說,眼平取景器是非常重要的附件!器材附件的療效在於幫助你榨乾器材的潛能,副作用是榨乾你的口袋!
74 買一台四萬的機身,還在意四千的附件嗎?買一支六萬的鏡頭,還在意六千的附件嗎?買了三千的附件,能不配三萬的器材嗎?
75 對器材的態度將構建攝影的人格!
76 燒海無邊,回頭無岸!
77 成為一個器材派之後,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儘可能別丟器材的人!
說到誤區,其實我開始就被誤區給誤導了,
一,大部分人拿起相機的時候不知道要拍什麼
二,所以大部分人就拍好看的東西去了(我也這麼拍了很久)
三,大部分人都以「好看」為「會攝影」的先決條件,而不想超過「好看」以外的東西,比被拍攝的對象的意義
四,年輕的攝影者看蜂鳥網,攝影無忌網,poco,新攝影等,不是糖水,就是老年攝影師的天堂的網站
五,所有人都在討論器材,沒有人討論用器材拍什麼
一些早期的圖……拍的並不好,但是這個照片的意義就是當時的時間一個凝固
最先影響你的是你最初喜歡的那些照片。
通常人們會被距離自己生活很遠的景象吸引,異域風景、衝突現場、完美人像之類的。
當你認真研究這些圖片背景之後,你會發現拍攝這些圖片的攝影師距離這些景象其實都非常近,至少要比你近的多。
最終有所成就的攝影師要不總是拍攝自己生活空間內的事物,要不就將自己融入所要拍攝的內容之中。
納切威20年來幾乎就生活在各種衝突現場中,所以他是最好的戰地攝影師之一。
如果你更感興趣拍攝自己長期生活的環境的話,你的進步會更快。
給你看一張圖
圖片來源於公眾號 攝影筆記 歡迎關注
我結合自己的個人經驗,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我是從14年開始接觸攝影,從最開始的什麼也不會,到現在的略有小成,全都是自己研究,走了很多的彎路。把這些彎路寫在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想學習攝影知友們。先上一張自己整理的14年攝影作品年鑒,在接觸的第一年能拍成這樣,我慶幸自己沒走到一些特別彎的路子里去。
【第一:容易輕視攝影的技術,認為攝影不過是按按快門】
在14年4月份,我拿著女票的入門級相機700D到處亂拍,跟所有對攝影對單反相機沒有了解的人一樣,心中都會有著的一種錯覺:「我之前拍照不好看是因為沒用單反相機,如果我用了單反相機我就能夠拍出好看的照片。我就能夠把自己拍成鏡子中看到的那個帥氣漂亮的自己。」然而真的拿到相機後,拍出來的東西比手機拍出來的還難看,這是因為我們對攝影本身的認識就不夠,我們會覺得攝影就是隨便按按快門就能夠做到的事情。如果抱著這種心態去學攝影,什麼基礎知識都不學,一頓亂拍,我覺得很難走好今後的攝影之路。
所以在對待攝影的態度上,一定要端正起來。攝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也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攝影的入門不難,只要你靜下心來花上半天的時間去認真學習快門、光圈、iso、景深等基本知識,你的攝影水平就有不小的提高。至少你能把你想要的效果給拍出來,把攝影之後要走的道路算是給鋪平了。
【第二:認為後期不屬於攝影,不屑於學習後期,不認真學後期。】
必須強調:拍攝是譜曲,後期是演奏!拍攝是譜曲,後期是演奏!拍攝是譜曲,後期是演奏!從最開始的暗房沖洗膠捲到如今的數碼後期,後期一直在攝影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不屑於學習後期,很多人對於後期有誤解,認為後期就是糖水、就是濃妝艷抹、就是磨皮豐胸拉長腿,那些辣眼睛的照片樓上已經有了,我就不放了。我帶你來欣賞攝影后期正確的打開方式:
哦,當然,還有這樣的。
知
道
真
相
後
我
哭
了
但這技術我服。
【第三:跟錯老師,誤入歧途。】
這個老師,可能是一個人,可能是一本書,可能是一個網站。國內的很多書、一些網站真的是害人不淺,如果你跟錯了老師,誤入了歧途。那麼,縱使你聞雞起拍,最後練成也是這樣的:
這個兩個例子舉得有點誇張……但是你要是跟錯了師傅,基本毀了。
攝影的書,推薦多看國外的書,不是說國內沒有好書,國外全是好書,但是相對而言,國外的好書還是多一點的。網站的話,電腦端推薦500px手機端推薦instagram。
【第四:自以為是,固步自封。】
總是孤芳自賞,覺得自己拍的照片超級好看,別人覺得不好看是別人欣賞不來。說實話,人對自己的東西有一種天生的偏愛。我認為不僅在攝影里,在任何一件事情上,人需要一直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前行,無論有多少人誇獎你,你都要努力去挑刺尋找自己的缺點,雞蛋裡挑骨頭一樣的挑。
要覺得自己最好的照片永遠在下一張。
【第五:走路不會,想跑步。】
我看到太多的剛入門的攝影新手,打著學荒木經惟、森山大道的幌子,照片一頓亂拍,沒對上焦然後一頓黑白處理,就說這是藝術,這是自己的情感。我只想說,滾犢子。
這個題目範圍有點太大了,每個人的情況真的很不一樣,對攝影的追求肯定也不同嘛。
說說我自己的情況吧,我至今仍然是個初學者,相機是入門級單反佳能450D。
我碰到的誤區分享一下:
第一個,盲目的使用M檔。
因為入手了相機,就買來攝影的書來學習,很想拍出非常精美的照片。
剛剛了解了光圈快門ISO,當時覺得用M檔才是真的懂得攝影啊,然後就總是自己調節老用M檔,但是畫面總是不夠理想,也沒想到是什麼問題。
後來一個懂攝影的朋友看了我的照片說,曝光過度了。
我才發現太高估自己了,能先把P檔、A檔用好再說吧。
第二個,始終站在同一個位置和角度拍攝。
照片拍多了,放在一起就會發現有的時候覺得自己的照片有點Boring。
也是後來才發現自己拍照的時候總是站著對人、景的正面拍。
後來發現,蹲下來,站在高的地方,正面、側面、反面,很多角度看到的東西是不同的,拍出來的照片就會更豐富。
第三個,很容易會忽略光線。
以前拍照,從來是隨心所致,想到了就拍,早上或者中午,白天陰天雨天,都沒有阻擋我拍攝的熱情。然後就會發現有的時候照片拍的色彩挺棒的,有的時候就糟糕到不行。
後來看David Noton 《等待光線》,才知道光線對照片有很重大的影響,作為一個攝影者,選擇好的光線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啊。
第四個,容易多大全,畫面太凌亂,對構圖不敏感。
不論是拍人物和景色,照出來總覺得畫面上東西多且雜,視線總是會被照片里主角以外的東西給分散掉。
後來看了不少攝影展,也看了一些優秀的攝影作品,才意識到布局、構圖的重要性,其實作為我這樣的一個初學者,拍的東西越簡單越少反而拍的好,先把自己的構圖的基礎打好了,再去挑戰複雜的畫面吧。
第五個,很著急的拍攝,不夠耐心。
因為買的是數碼相機,和膠片相機不同, 拍的相片可以拍N張,所以總是很輕易就按下快門,連續拍好幾張一樣的照片,可惜最後放電腦一看,全部都不好看。
後來慢慢才體會到,攝影也是一門技術+藝術,按快門或許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前面的準備不可少,比如找好的角度,好的光線,構圖等。
嗯,就想到這麼多。曾經也是跳過不少坑的攝影初學者,看到這個問題戳進來分享一下。
手機碼字,排版如果給大家帶來不好的體驗,還請見諒!
先放張圖,手機里翻到的:
圖表裡的學習思路,供攝影新人參考借鑒,攝影高手看看就好。
下面說誤區,不想細看的直接看黑字加粗部分就好了。
【攝影初學者容易觸碰的11個誤區】
關於心態:
1.學習攝影追求速成。
剛開始學習攝影時我就是這樣,上了一節課,看了一篇教程就想學會攝影,其實想想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攝影也是一門技能,也得花時間才可以學會,學習方法正確,悟性好,肯練習,最快一個月就可以入門,把周圍的人和景色拍得有一點好看,但是要拍得有深度就是屬於進階的部分了,需要更長的時間學習,所以說速成也僅僅是快速入門而已。
2.沒有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攝影,當然要對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保持好奇心。當我沒有好奇心的時候,就是我學習狀態最糟糕的時候,這個時候覺得身邊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入眼,好像平常見到的景象都已經拍過了。
其實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還是有很多可以記錄的內容。比如每天坐的公交、地鐵、走過的小巷、路過的公園、草地,你可能已經對眼前的一切感到習以為常,不再感到好奇。拿出你塵封已久的好奇心,重新看待你周圍的一切吧,也許換個角度就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關於器材:
3.過分看重器材的作用,認為拍不出好照片就是因為自己器材不行。
要知道很多攝影師的器材就是一部手機,卻拍出了震撼人心的攝影作品。你每天隨身帶的手機,就是一個學習攝影的絕佳器材,手機更加考驗取景和主題把握的能力,對構圖練習很有幫助。
如果有自己的相機,那麼等手頭有的器材都被你玩溜了,玩壞了,滿足不了你了,再繼續往上堆器材,同時要知道:在器材上花的錢,是上不封頂的。
關於基本功:
4.基礎功不紮實就去追求大創意。
下面是一張基本功點檢清單:
①需要橫平豎直的照片,比如海景、建築,是不是拍得足夠橫平豎直?
②是不是不費勁就可以拍得足夠清晰,對焦精準?
③曝光是不是足夠準確,怎樣控制光圈、快門保證照片明暗?
④是不是熟練地通過光圈和距離把握焦點前後虛化程度,從而控制景深?
⑤抓拍、擺拍的時候能不能做到控制快門速度、感光度保證移動清晰或者接連成線?
⑥以上5點操作是不是從開機開始兩秒內可以完成?
關於構圖法則:
5.對常用構圖法則不夠熟悉,卻不肯花時間鑽研練習。
可以試著問自己,這些構圖法:對稱、三分、中央、對角線、畫框、三角形、S型、斜線、引導線、留白、模糊、放射式、畫框、對比(包括虛實、明暗、大小、色彩等等),是不是清楚知道它們的概念,知道一般用在哪些場景,並且實踐過多次?
如果對構圖法則很熟悉,那麼沒開取景之前已經知道打開相機要拍哪、不拍哪,多大的廣角,僅靠眼睛就可以憑空框出取景範圍,然後開機就拍。
6.對構圖法則太過依賴,過於注重形式而忽視拍攝內容的重要性。
熟悉構圖之後沒有拋開它們,反而被這些條條框框所束縛,在我看來,對於好作品,構圖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拍攝內容是不是好內容,主題是不是好主題?感動和瞬間是最有價值的,好的主題勝過一切;假如一張照片的主題很好,甚至是獨一無二的,那麼即使質量和構圖都較差,它還是一張好照片。
7.一直以平常的觀察角度去拍攝,不去嘗試特殊拍攝角度。
這點其實跟好奇心有關,有好奇心就會去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很多時候,只要把手機高舉,或把手機放在地上,就能輕易獲得令人驚訝的拍攝效果。在拍照前停留幾秒,考慮一下目前是不是最好的角度和構圖。要學會嘗試多角度進行觀察和取景。
8.以為單純多拍就會提高攝影技能。
以為多拍就會提高攝影技能,過程也不思考,這就僅僅是拍照而已,攝影就做了兩件事情:發現美,用攝影的眼光去記錄。
思考即是在正式按下快門之前先觀察,找到最合適的拍攝主體、拍攝位置、角度等等,比如要想拍攝好一朵花,首先要學會欣賞和挑選出最好的一朵花,然後再尋找與之配合的背景和拍攝角度,任何一點都不可忽視。
照片就是要表達信息和情感,卓越的攝影師往往在大腦里就構思好了他即將要拍攝的畫面,拍攝過程只是按部就班罷了。
關於後期:
9.不學後期,不做後期,認為後期處理是不好的事情。
我也不贊同過度後期,但適當的後期處理是必要的。恰到好處的後期,是為了彌補前期拍攝的缺陷,關注重點是要看到照片前期拍攝的問題,形成正確的後期處理思路。
關於審美和借鑒:
10.自嗨,不和外界交流自己拍的作品。
交流分單向跟雙向,單向指的是多觀察別人的優秀作品,但並不就是去單純模仿,而是要觀察攝影者為什麼要拍下這張照片,意義是什麼,以及欣賞他人拍攝的手法,並同時在自己大腦里構思拍攝場景等等。雙向就是與別人互相交流討論了,內容還是上面說到的這些。
另外,推薦兩個優秀的攝影網站:flicker、500px,想知道怎麼登陸這兩個網站的同學可以直接私信我。
11.對有關美的藝術作品不涉略,閱讀量很少。
美感是需要熏陶的,閱讀就提供了這種路徑,閱讀的範圍包括文學作品、建築設計、美術作品等等美學範疇的東西。閱讀不僅僅是補充自己的知識,構建基本的美感,還能夠讓人從中得到啟發,汲取靈感和創意,最終根據你自己的喜好,幫助形成你的個人風格。
以上,最後引用某位攝影師朋友說的一句話作為結尾:攝影技巧決定攝影作品的下限,審美能力決定攝影作品的上限。
最容易誤入歧途就是那些告訴你器材不重要的人,器材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要拍風光,必須要有廣角,你要拍人物要有標頭,你要拍星星月亮長焦必不可少,這是最基本的前提,沒有就拍不了,沒什麼可說的。
會有人拿iphone攝影大賽教育你說,你看器材不重要,後邊這個頭才重要,我可以幾乎100%肯定的告訴你,那些能用iphone攝影得獎的人,個個家裡一屋子器材。
攝影器材最好一部到位,尤其沒有太多錢可以浪費的情況下,不要用買數碼產品的思路去買單反相機,一部好的單反可以用10年以上,攝影器材是光學器材,技術成熟穩定,那些花里胡哨的數碼功能如gps,wifi,高清解碼什麼的 ,本質上和攝影沒什麼關係。所以所有的ASP-C畫幅相機都是浪費錢,要麼上全畫幅,要麼還是繼續用你的iphone照相就成了,5年前的5d2現在還是5d2,5年前那些5-6千的asp-c套機現在幾乎一文不值,如果你恰巧還入了幾個dx頭,那就更悲劇了。像24-70這種頭,這麼多年了一分錢沒降,反而還漲了點。
如果你學攝影的目的就是玩玩的話,其實買本構圖的書,用手機照照也未嘗不可。如果想作為一項特長或者專業領域發展的話,一次性投入好器材就更重要了,至少能讓你省下不少二次投資。假設你玩了一年,長進明顯,那麼當初幾千塊買來的套機將很快不能滿足你的要求了,遲早要換到全畫幅,如果覺得沒什麼意思,高端機出手的價格和速度都會讓你有得驚喜。
另外不要對後期太過慚愧,總有一種聲音,彷彿PS都是歪門邪道,攝影一定要直出才能見水平,其實數碼攝影和膠片不一樣,成像過程本身就是一系列的數字演算法,前後期沒有明顯區分,nikon和canon的演算法有明顯的不同,這種數字演算法本身就可以視為一種PS,現在很多神叨叨高人,什麼都要講究直出,出來的片也確實不錯,其實就是把曲線內置到了相機里,nikon叫優化校準,canon叫照片風格,其實就是相機提供的PS功能,看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你要真信你就輸了如今單反照相機漸漸變得普及,初學者也常常有機會使用單反照相機進行練手。基本上,初學者用單反,曝光等技巧上的問題都不是重點,這可以慢慢去練習捉摸,而最需要避免的其實是理念上的錯誤。我個人覺得,初學者最不應該的就是迷戀長焦或大光圈所形成的淺景深照片。
首先景深之深淺固然可以在單反照相機,尤其是在一些專業級別的鏡頭輔助下形成一些外人看起來所謂的「專業」效果,畢竟「景深」這概念已經包含了攝影的幾個重要元素:焦距(鏡頭之選取);光圈大小;攝影師與被攝對象距離的遠近等等。
但如果真的把攝影作為一個「創作」來談的話,「淺景深」則很可能只是一種外行看起來「專業」的「包裝」,要學好攝影,最重要的是拍攝者對於拍攝對象(包括膚色,服裝,形態等),拍攝場景(包括線條,對比,色彩等等)的觀察和敏感,這是需要通過漫長的訓練來獲得的。但許多初學者,常常拿了單反之後(尤其是有長焦頭的朋友),在拍攝人物或物件時就常常開始使用大光圈淺景深的辦法,人物突出,背景則一片模糊,看起來照片似乎很簡潔很「專業」,但其實是千篇一律空洞無一物——隨便拿出一些使用單反的初學者照片,是不是皆是如此?
這其實是一種懶惰,因為懶得處理人物和背景的關係,或者任意追求主體的突出,就開始選用長焦大光圈的淺景深拍法。這會導致自己的觀察力下降(尤其是對場景),在人物攝影上也變得盲目,因為任意使用長焦距鏡頭會使得人物的臉看起來很扁平。
說到底,這樣說並不代表著「淺景深」就是錯的,而是要在合適的時候使用,不要濫用,而初學者則要避免使用太多——因為這個方法太容易,太有噱頭,容易令初學者迷惑。初學者最應該讓自己在實拍時多學會觀察,以此訓練自己的敏感度,包括人物,包括環境。即便你在拍一幅淺景深的照片,你在拍攝前也應該對環境具備這樣的一個敏感:背景的環境顏色是什麼?我是否需要一種單調的背景顏色?還是需要一種豐富的色彩?我需要立體的層次嗎?還是僅僅需要一種模糊的狀態?(這就決定了你選擇哪一種鏡頭進行創作)。
我建議初學者多拍一些標準鏡頭或短焦的照片,少拍一些特寫,這只是為了訓練創作者對於環境的把握和利用。簡單的道理就是,找困難的去學習,不要挑簡單的。
就好比後期調色一樣,固然現在很多拍攝者都會在後期進行修飾,但拍攝者如果一味想著靠ps的話,就已經偷懶,開始尋求捷徑,那在拍攝上就很難進步。一個真正想學好拍照人,就一定要堅定一個理念,拍攝一張好照片絕非易事,要通過很多看似困難的練習,來熟能生巧。真正好的照片是在現場拍出來的,後期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如果本末倒置,那就變成了某種程度上的投機,那就很難將攝影學好了。
用任何機器器材都可以拍出好照片
以我所接觸較多的人像攝影為例,個人認為主要有三個階段:
一、器材(初階)
糾結於器材的選擇和使用,堅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認為好的器材=好的攝影。
二、對象(中階)
認為拍人像主要就是看對象,只要妹子長得好或者穿的少,就能出片獲得無數點贊和追捧。
三、想法(高階)
攝影觀心。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會拍出什麼樣的片子,它直接決定了你會看到什麼樣的世界。
推薦閱讀:
※拍照的時候怎麼讓表情自然?
※這種半橢圓的散景是用什麼鏡頭拍攝的?
※天文照片里燦爛的星雲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到的還是相機拍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