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今年「亞洲50最佳餐廳」評選的第一名是印度料理?

由世界各國專家投票評選的「2015亞洲最佳50餐廳」榜單3月9日揭曉,曼谷的印度料理餐廳「GAGGAN」位列榜首,東京南青山的法式料理店「Narisawa」屈居次席。

補充:剛剛發布的 2017 亞洲 BEST50 這家又成為了第一。


3月9日,聖培露亞洲50最佳餐廳(San Pellegrino Asia"s 50 Best Restaurant Awards)獎揭曉,位於泰國曼谷的 Gaggan 餐廳奪冠,第二名是日本東京的 Narisawa 餐廳,第三名是中國上海的 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


其實,我對這個結果沒有什麼疑問,GAGGAN 去年就是第三,之前也對他有長時間的關注,它不是純粹和傳統的印度料理,GAGGAN ANAND 師從 Chef Ferran Adrià,他的菜品明顯就受到 Ferran Adrià 很大的影響,喜歡用分子、乾冰,還有擺盤等等,他經常在公開場合說到 Ferran Adrià 對他的影響,他說 Ferran 告訴他,永遠不要按照菜譜來做菜,這也奠定了他現在做菜的風格和基礎,我們先來看看他做的菜。

可能大家要睜大眼睛問我,『這是印度菜嗎?這是法餐吧?』還很像 noma 對不對?好像這些菜式的出現要歸功於影響 Rene 和 Gaggan 的 Ferran 。大量的分子、Sous-Vide,大量的乾冰,大量的自然元素,鮮花,獨立的醬汁,這都不是傳統印度菜的東西。但他的菜都保留了印度菜的精髓,也是在印度菜的基礎上做改變。


所以 Gaggan 自己也說,這是 「PROGRESSIVE INDIAN CUISINE

似乎提問的樓主和大家普遍對印度菜的理解更多是各種廉價的咖喱,街頭髒兮兮的小吃,各種香料混合,做出來就一大份,似乎上不了什麼檔次,而且他們還在使用手來進食。


我申明,這絕對不是一種偏見,更多是一種生活狀態的體現,其實我們中國人應該更容易理解,因為我們的街頭小吃跟印度也不相上下,看上去不是特別衛生,但非常美味。印度也有很多高逼格的料理,只是我們不知道,就像中國菜,很多西方人看來也是粗俗的,我一直都狠狠的記得 Ramsay 在 Master Chef 里對一名參賽者使用四川辣椒醬的說法,被他形容為「粗俗」。而日本料理則被他說成是必須在製作的過程中要 「show some respect 」。這裡面的問題比較複雜,我不多說,但是現在我能看到有人將印度料理與西餐做融合,結合現在的一些食品技術來做,我覺得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情。就像當初法餐也是個「矮矬窮」,也是在 Escoffier 等等大師們的帶領下,結合了意餐等很多精髓演變至今的「高富帥」!

說說我對印度菜的了解,印度菜更多的代名詞是「香料」,這也是我最敬佩的地方,印度都幾百種香料,隨便拿一種,一聞,辛香味都很刺鼻,但是在印度人多手中居然能組合的這麼完美!一道菜可能運用小几十種香料,前段時間上映的《米其林情緣》中大家能看到,印度廚子最寶貴的就是那個香料箱,走到哪裡帶到哪裡,你可以在印度隨便問一個家庭主婦,她平時常用的香料有多少種,告訴你70-80種,是非常正常事情。就像印度教有一億多個神仙,大家依然不會搞混。

所以對於印度菜最大的關鍵詞就是—— 平衡

我順便 BB 兩句我對印度菜的理解,純屬自己瞎琢磨。

把大家帶到 Angkor Thom,去過吳哥窟的人都見過 Angkor Thom 大門有兩排神像在拔河,他們是 阿修羅和因陀羅,簡單說一邊是神仙,一邊是魔,這要說到在 Angkor Wat 走廊里雕刻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這是個印度教的故事,故事關於這段是這麼說,印度教中闡述世界的起源是,阿修羅和因陀羅拔河,這根拔河的身子是一條大蛇 Nāga,大門上的有9個頭,是最高級。

天神和惡魔們都想長生不老,而長生不老的秘密就在這乳海里,以濕婆為首的眾神和以阿修羅為首的魔族達成協議,以曼陀羅山為攪拌棒,大蛇為絞繩,不停的攪動,以獲得海底長壽的靈藥。在攪動的過程中,迸發出非常美麗的 Apsara女神。

好了,講了一大段故事,還顛覆了大家對神話故事的傳統認識,什麼時候神和魔還能聯手?其實印度教沒有很明確給「善惡是非」做想我們常說的「善惡有報」這種結論,並沒有傾向性,而是認為只有善惡力量之間不斷「拔河」,不斷的平衡中,這樣世界才能進步,才能迸發出 Apsara 這樣美麗的女神。

所以,大家看現在印度的發展,慢悠悠,一點都不急,路上人和牛啊,孔雀啊各種動物在一起,和諧相處。

所以我們看到的印度菜也是一種印度料理平衡的結果。


現在的餐飲都在走返璞歸真,簡單清新的風格,主廚 Gaggan 能將印度菜和當代流行的西餐結合的如此完美,做到一種新的平衡,難道不值得拿下亞洲第一嗎?

再來看看 Gaggan 他的幾道經典菜

他們家的餐分三個檔,都不貴,跟著曼谷的整體消費水平,最便宜的那檔是 Taste of Gaggan 1800豬;India Reinented 2800豬;Best of Gaggan 4000豬,包含服務費。

從開胃菜開始

最有名的是那枚看上去像蛋的東西是用酸奶做的,將酸奶凝固成口感很像啫喱,Gelatin之類的感覺;味道是漸進式,外層酸奶的味道強烈,裡面內餡的部分是番茄醬的甜味慢慢散發開來。非常符合 Gaggan 他的 deconstruction 理念。


Gaggan的 前菜 pizza naan

將傳統的印度饢餅和義大利 pizza結合,餅烤的非常的脆,用的印度naan的面胚,餅面放一些芝麻菜和 goat chesse 做topping。


接下來這道菜,也是 Gaggan deconstruction 的代表。

他把黃油加鹽和糖放在奶油槍裡面,擠在杯子里,然後放在微波爐里叮40秒。出來就是這個很 fluffy ,moist,的 Alchemist Cake

SOMETHING FISHY

看上去很簡單,就像一塊簡單的炸魚,其實它是用了一種特殊的真空機去炸,外面非常非常的脆,魚的部分非常柔軟。整道菜的味道很好的傳承了印度菜酸甜辣鹹的標準。

最後,我們來看看他的餐廳

二層餐位

open kitchen

他們家是一棟老殖民的小洋房,每天只供應 dinner,開放式廚房,真的很像在朋友家吃飯,老闆性格也很 nice

最後,我想說的是印度菜通過 Gaggan 能發揚光大是值得欣慰的事情,Gaggan 推動印度菜的創新發展,Rene 推廣New Nordic Cuisine 新挪威的菜的發展,都給予全新的定義。雖然這次評選中國的餐廳上去不少,但基本都是西餐,洋人主廚,中國菜的蹤影難覓,我們應該多向他們學習。

對於未來餐飲業的發展,我覺得隨著信息交流速度越來越快,未來更多是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跨菜系的融合,不斷革新和運用更多新的技術和方法。這個世界永遠都不是一個聲音最好,要有多個聲音,就像回到說印度創世的那個故事,只有大家都發聲,相互促進、推動,才能迸發出更多美好的東西,不斷進步。


大概去年3月Gaggan剛拿完第二次亞洲第一不久後去就餐,正好趕上了2套菜單合一成為了

The Gaggan Experience。既然菜單大家都吃的一樣,我就寫下去後廚玩兒吧。

因為是自己一人出行,就餐過程也只是和自己吃,頗為隨意。其實我吃完10道前菜就飽了,然後一個人吃飯即專心磨磨蹭蹭,後來逐漸消化掉了,所以吃完感覺也就是還好。

席間Gaggan來到座位和客人寒暄問好,我正好在吃一道:

「Story of fish
called Kin-Medai」

我覺得可以翻譯為 金目鯛四幕劇,雖是一道菜,端上來的時候看起來像只小花盆,其實可以一隻一隻打開:吃完一道,拿掉一層盤子,是下一層。分四部分:

Act 1-Oil poached with gunpowder 軟嫩的低溫慢煮魚塊,其實調味較淡

Act 2-Fish Head with Rice Kedigree 印度一種傳統豆粥,這裡是用魚頭湯熬煮的。

Act3-Eggplant smoked with Fish Smoke 是指用燒魚皮的煙熏出來的茄子(為啥想到魚香茄子)

Act4-Fish Bone Jelly with Orange Segments 搭配著海葡萄、橙子的魚骨果凍

這時候Gaggan來了,我就和他聊了下金目鯛的其他吃法。。。熟成啊什麼的,大概這段對話最終導致了,吃了三小時買單走出店外的時候,Gaggan追了出來,問我想不想參觀後廚。所以有了下面這些:

印度的各種香料

用甜菜根和紫薯泥製作傳統的印度Rangoli圖騰,

為腌制好在明爐中烤了3min的嫩羊排打底,最後成了這道:

用海膽製作

papadum(印度薄餅)

不同於一般大米成分的Papadum,他們用的是西米,還加了片草莓中和Uni

更妙的是問起Gaggan甜品中的Sake冰淇淋用的是哪家的清酒,拿出了一包酒泊給我。

還和特別熱情的夥伴們和了影(忽略我內斂而熱情的表情)

團隊每個人都很熱情。


雖有人說Gaggan背離了正統印度料理,但就我個人體驗來看,感受到的很多變種印度小吃風情並未有減少,比如有優雅了很多的Salli boti,空氣感的Curry Cookie,南印度早餐Idly Sambhar改良成的豆糕...

還有非常正統的咖喱,以及我飽的要死還忍不住想吃一整塊的羊肉饢。(後來交談很開心,Gaggan還送了裝這道菜的印度傳統午餐盒給我)

還有非常有愛,因為後廚兩個廚師相愛產生的甜品,叫Roots of love

以及自然有分子料理常用手法乳化球化煙霧。

後來看紀錄片,Gaggan的廚師生涯也遇到過不少挫折(當然,誰又不是呢),但我覺得把想法付諸於現實,頂著壓力去實現和改變,總是值得褒獎的,萬一成功了呢。


大家好,我把今年在曼谷吃到的Gaggan的心得總結寫給大家。原文最先在我的微信公眾號:全方味Honey。歡迎大家關注。

這次選擇來泰國旅行,就是源於2015年亞洲50佳餐廳評選中,曼谷這家名為「Gaggan」的印度餐廳榮膺桂冠。這家印度菜系餐廳,在網上看菜單的時候,照片又酷又美,幼小的我,懷著對高科技分子料理的無限憧憬,一路奔波,飛來了曼谷。

飯店Gaggan

環境

Gaggan位於一家殖民地時期風格的房子內,裡面分割成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私人宴會廳,其設計忠實於建築物的歷史,但就餐環境很擠,沒有什麼隱私

服務

店員會解釋菜單,英語較好,但服務有時候讓人覺得彆扭

人均

800元左右

推薦指數

(除非土豪任性,否則還是別去了)

Gaggan Anand於2010年在泰國首都曼谷開了一家同名餐廳,這便是Gaggan餐廳。Gaggan Anand作為主廚,一心想要通過結合現代科

技的力量與分子美食的魅力來將傳統印度菜的魅力發揚光大。

Gaggan飯店外景圖

35歲的他憑藉自己的印度菜在2015年評選中獲得了亞洲最佳餐廳的獎項,事實上,他也是坐落於西班牙的傳奇餐廳「elBulli」中三星廚藝宗師Ferran Adrià的團隊中實習的印度菜廚師。elBulli作為曾經無爭議的世界最佳餐廳,在elBulli實習就幾乎意味著成為一名世界頂級廚師。比如常年佔據世界第一餐廳位置Noma的René Redzepi, 排名第三Osteria Francescana的Massimo Bottura,排名第六Mugaritz的Andoni Luis Aduriz,以及排名第九Alinea的Grant Achatz都分別在elBulli受訓。相信Gaggan短短几年受到這樣的關注,一定離不開他在elBulli的經歷。

可能最近媒體宣傳的有點厲害,提前兩周預定這個飯店,打了十幾個電話都告知沒座。於是在實際去吃的前一天晚上,我們拿著手機導航,一路走到這家店門口,進去後就開始上演「明晚給我個座位,不吃會死人」的戲碼,負責訂座的服務員哭笑不得,於是給了第二天晚上九點的座位。

Gaggan的位置很隱蔽,計程車也蠻不方便,兩次去,都是從酒店導航直接走過去,請腦補在泰國40℃高溫下,穿著正式,腳踩小高跟皮鞋的我為了吃,也是拼了......

Gaggan有三份套餐選擇。價格分別是1800泰銖、2200泰銖和4200銖。區別是菜的款式越來越多。為了把所有款式覆蓋齊全,我們點了2200和4200的套餐。

菜品賞析

a、Burnt mango panna.

第一道菜,普通的冰,芒果沒感受到,可能因為有姜的緣故,還有些辣。又涼又辣,請自行腦補奇怪的感受。

b、Yogurt Explosion.

真是一道可以讓人盡情吐槽的極品菜。當這個酸奶蛋在你口中爆炸時候,又咸又奇怪的液體讓你各種噁心,又不好意思直接吐出來,因為自己約的飯,含淚也要默默咽下去,心裡已經一萬匹**馬跑過。

雖然口感不佳,但其如教科書般球化 (spherification) 的技術挺到位,酸奶球的鈣質在海藻酸鈉溶液里形成的外部薄膜在口中溶解很徹底,只怪想要球化的液體太難讓我們接受。

c、Edible plastic spiced nuts.

沒錯,這個放在竹簍里的塑料袋和堅果是一起可以食用的。透明袋子是海藻膠製成的。吃塑料袋的感覺好像自己是一個野人,然後遺忘了自己穿著正式地在這裡正在享受「隆重的」晚餐。口感有些干,就像吃小食品一樣。這道照片中絕美的菜式,現實中卻顯得格外簡陋。

d、Chocolate Pani puri.

白巧克力上面的「錫紙」也是可以吃的,裡面是泰香草,其實就是酒心巧克力那種感覺。

e、Potato 2-some-crispy and liquid.

土豆炸的很脆,樣子不錯,液體依舊嘗起來很噁心。

f、Bengali mustard and noori pakoda.

【Pakoda】這個單詞是印地語英文轉寫,是一種油炸小吃,把蔬菜或者雞肉之類裹在麵粉里油炸。不論如何,這個菜品芥末味還好,但粘粘的口感,讓你覺得自己Gaggan廚師的審美之間的差異已經不可調和。

g、Papadam and tomato chutney.

【papadam】是印度脆餅的意思,上面配西紅柿酸辣醬。下面的Papadam無味道,脆感不夠,甚至比不上超市裡的脆餅。

h、Keema pao.

印地語翻譯就是肉末麵包。終於有一道稍微能吃的了。羊肉餡的漢堡包,超級迷你。麵包酥脆配上燉到軟爛入味的羊肉漢堡肉餅,讓你開始對後面的菜有了些許期待。

i、Explosion.Golgappa: herb injection,served with a cracker, and cumin potato and yogurt.

超級鹹的孜然土豆球吃進去,再用注射器往嘴裡噴一種奇怪的泰國草藥液體(鹹的)。整個過程不是享受是受虐,永遠不可預知最難吃有多難吃(注射器不是可食用的)。

j、Say Cheese. Hot soufflé of 4 cheese and crispy rice cereals, green chilly oil.

從外表看我無法相信這是一道蘇芙蕾,不如說是一罐酸奶。各種乳酪混合,加上辣椒油,無味道的脆米片。咸辣的味道刷新了我對蘇芙蕾這道傳統法式甜點的認識。

k、Sandwich. Foie gras mousse, onion water baguette, onion chutney and hazelnut candy.

鵝肝慕斯。又是一種粘乎乎的口感,幾乎吃不出鵝肝味道,把這麼好的材料做成這樣,吃到這個時候,已經想站起來摔桌子了。

l、Alchemist cake. Dhokla; lentil flour cakes with curry leaves, mustard, chutney and coconut ice cream.

底座的小扁豆蛋糕是沒有什麼味道的,上面的泡沫嘗起來我總覺得像在喝洗衣粉,加上幾片配色為目的的咖喱葉子。總體來說,搞不懂用小扁豆做蛋糕的靈感來源,也無法理解搭配的意圖。

m、Down to earth. Summer vegetable-asparagus, morels,mushrooms, artichokes with 62℃ egg yolk and truffle chilli air.

溫度控制作為煮雞蛋的最重要技巧,62度雞蛋的口感不會有差錯,流動的蛋黃,雞蛋和蘆筍的經典搭配,配上羊肚菌淡淡的芳香,帶來了一種奢侈細膩的口感。但前面的菜已破壞了胃口,再次看見泡沫竟然有了畏懼感。

n、Charcoal. Be surprised!! We wont tell you what it is.

菜名是取得挺有意思——秘密,就不告訴你。

就是當我吃這道菜時候,主廚Gaggan出現了,他看見我一直拿小本子記東西,以為我是米其林評星的食客,就過來和我搭話了。

主廚Gaggan和我們的合照,我發誓,搭在他肩膀上的手不是我的

首先他問我從哪裡來,我說中國。他可能覺得這個國度不像是有評米其林的,就放心了。然後問我覺得這個食材是什麼做的?我認真品嘗了一下,說是魚類,他笑了,因為我答對啦,應該是海鱸魚。Gaggan還是很平易近人的,除了拍合照,還安排了一個主管帶我們參觀廚房。

Gaggan的廚房不大,說實話,有些亂。大概有十個人在不斷忙碌。玻璃冰箱里塞滿各種菜,感覺有些沒那麼新鮮。沒有想像中那麼多科學儀器,不過還是有很多有分子料理特色的材料。另外所有菜都是標準化,Gaggan自己並沒有做飯,而是團隊的廚師在做。

Gaggan在餐廳擺放了很多cooking的書,都是特別特別有名的料理書。從他的藏書也可以窺看到他新派和分子料理的烹飪風格。意外地看到那套價格四千多的elBulli的烹飪書,我覬覦已久。Gaggan也是蠻拼的。

回歸到這個菜本身,用木薯澱粉加竹炭粉製作的黑色麵糊,包裹住魚肉進行炸制。整個的外表模仿一塊碳,突然有了燒烤不吃肉改吃碳的奇異感覺。炸制的麵糊雖然很酥脆,但魚肉餡印度香料味過重蓋過了魚本身的味道。讓整個吃碳的過程無法成為一種享受。

o、Treasure Shells. Norwegian diver scallops, coriander herb oil gel, young coconut curry.

終於有一道能吃的菜了。但海鮮考驗的更是材料,如果連扇貝都做不好的話,那這家店真是無可救藥了。入嘴很有韌勁又不失柔軟,但有些小咸。配上海蓬子的微脆口感,也算是可以吃的一道菜。但可惜香菜和椰子的醬汁並沒能配合扇貝的味道。

p、Portuguese Conection. Joselito Iberian pork belly stir-fried with vinadaloo curry and sweet potato.

這塊伊比利亞豬腩肉配上印度和葡萄牙風格的vinadaloo酸咖喱,先低溫烤制再快炒的豬肉肉質鬆軟但咖喱味道太強,有種白白浪費好食材的遺憾感。

q、River King, Fresh water prawns grilled in tandor with a curry leaf infusion and mango chutney.

使用印度傳統泥爐炭火烤制的蝦口感過於綿軟,加上芒果辣醬和咖喱醬。雖然吃到這時候已經對出現太多次的泡沫欣賞無力,但配料搭配還算均衡,可惜蝦的肉質拉低的整個菜品的質量。

r、Fusion called confusion. White asparagus, yuzu chutney, chilli mizo curry, false green peas, sesame miso chips.

白蘆筍,日本柚辣醬, 印度東北特色辣醬,芝麻味增薯片,加上再次使用球化技術製作出來的「變異大綠豆」。綠豆味道很足,薯片體會不出味增的味道。整體搭配令人困惑,味道趨於平凡。同時開始疑問Gaggan對日式材料的神秘興趣是從何而來。

s、Best memory. Free-range lamb chops sous-vide,grilled and finished with almond saffron oil.

菜名真是絕了——最好的回憶,不過這的確是這家店吃到的最好的一道菜。小羊排非常嫩美。採用了現代和傳統結合的技術, 先用恆溫水爐將羊肉煮到最佳鮮嫩口感(只要嚴格按照科學溫度烹飪,肉類做到鮮嫩是最簡單),再穿到鐵簽上放入可以達到380攝氏度的印度泥爐來瞬間烤焦表面 (印度泥爐溫度很高,可以6分鐘作出一隻烤雞)。醬料的顏色鮮明,帶有淡淡杏仁和藏紅花的味道,配上軟嫩焦香的羊排,讓這道菜成了整個菜單中的最佳菜式。

t、Land of Lungi. Coldwater Atlantic lobster cooked in chameen style malabari coconut curry served with rice idiyappam or steamed rice.

菜名很有意思。戴頭飾的世界,哈,還真像阿拉伯的頭飾。海鮮的口感再一次沒有達到理想狀態,缺少了龍蝦肉特有的韌勁。

u、Angry bird,Slow cooked Country Thai native chicken in a spiced Chettinad style curry served with rice idiyappam or steamed rice.

吃到這道菜時候,我心裡只有一個想法,快點結束吧,放我走。所以米飯和菜只混合嘗了一口。雞肉偏柴,在這樣規格的餐廳吃到一道平庸的咖喱雞,總會難免讓人覺得失望。

v、Made in Japan. Matcha tea-cake, mascarpone cream, vanilla salt, and fresh wasabi.

抹茶和芥末味的冰淇淋。抹茶的味道沒有突出,義大利奶油乳酪其他材料配合顯得味道單調。這道所謂的日式甜點,卻讓我再一次疑問廚師對日料的認識。

w、Poor man"s porridge. Firni-Jasmine rice ice-cream, pistachio crips, Rose room-freshener.

沒什麼味道,果然夠「破」。開心果薯片做的很精細,用香米製作冰激凌的確是個有意思的點子。但冰淇淋的口感做的很失敗。偏粘。

x、Magnum. Inspired from the famous ice cream we create our fantasy with chocolate.

夢龍,或者說是巧克力冰淇淋球,對夢龍雪糕的解構和再加上跳跳糖......

y、Masala Chai. In a iced sorbet distillate with saffron and cardamom.

【Masala Chai的意思是東南亞一種偏辣的奶茶,尼瑪,茶為啥還要辣的】,當遇到這樣一份辣的奶茶加我們用來煮米飯的小豆蔻做出了果汁冰,加上微苦的藏紅花。味道太過激進,無法承受。

Z、最後贈送的菜。乾冰把氛圍營造的很玄乎,可是能下的去口的真沒有。不過終於結束了。一共26道菜,簡直噩夢。

印度哥,雖然你最近剛換菜單,我不會再給你第二次機會了。我是不是為大家成功拔草了?不用謝,我的名字叫雷鋒

http://weixin.qq.com/r/4klFXQjEElVtrUw_9xzw (二維碼自動識別)


【寫的我眼睛都要瞎了,歡迎歡迎關注我微信公眾賬號:全方味Honey,約稿合作聯繫361291216@qq.com】


回答里少有真誠的,有妄自尊大彷彿中華料理天下第一其他各國料理都是蠻夷的,有說「我媽做飯最好吃」的,有說裝逼的,還有種族歧視的,對外國人對中餐的偏見義憤填膺一點都沒讓他們覺得自己滿口「阿三」「左手」有什麼違和感。


我毫不懷疑自己覺得最「好吃」的東西絕對不會出現在米其林三星的餐桌上。有種食物叫做comfort food,即使最頂尖的大廚也會對自己小時候媽媽做的mac n" cheese念念不忘,但這並不阻擋我欣賞米其林三星菜品創意的奇特,味覺口感的平衡,擺盤的精妙。當然餓了我可能還是想吃蒼蠅館子的麻辣香鍋,但我不會因為它評不上米其林三星就覺得歪果仁蓄謀壓制中華飲食,民族玻璃心碎了一地。如音樂一般,好聽是主觀的,你說你最喜歡聽鳳凰傳奇我覺得挺好,但你要硬說鳳凰傳奇藝術價值高於貝多芬,我只能說你腦子進水了。音樂和飲食都是有高低的,但沒有貴賤就是了,真誠的人不攀附某種逼格,也不因為自己欣賞不了某種逼格就心生自卑感,非要把在高處的東西拉到自己可以理解的那一小塊狹窄的地段。人能不能心態開放點,對自己不了解的東西稍微有那麼一點好奇心?

我覺得中華料理是人類飲食文化的寶庫,但是固步自封,妄自尊大阻礙了中華飲食被世界認識,更阻礙它從其他飲食文化中吸取營養,保持自己的生命力。法國人和中國人一樣驕傲,但面對西班牙分子料理和義大利菜的競爭也不得不放下身段。真心希望中餐能多一些技術過硬又有國際視野的大廚。


在中餐吹的眼裡,如果哪個國際大獎得主不是中餐,那一定是跪舔洋人或者歧視中國,世界上只有中餐能吃其他都是垃圾,我最喜歡的是媽媽的味道但是我媽一定是特別的,其他國家的媽媽要麼不會燒菜要麼燒的菜是不值得回味的。對於餐廳來講裝修是不能高大上的,油膩的破桌破椅子才有家的感覺,最好再配上嘈雜的人聲和偶爾爬過的蟑螂老鼠才是接地氣,食物也是不能擺盤的,出鍋以後漿糊狀才是美感,口味也是絕對不能創新的,你大爺吃了一輩子要的就是踏實!至於西方人不待見你,那一定是因為西方人不會做菜所以只會裝逼!什麼?有中國人喜歡高級餐廳的裝修擺盤服務口味?你個跪著的洋奴!

PS:麻煩這些愛鍋人士看看獲獎名單,兩個中國餐廳一個新加坡餐廳#awkward#


消費主義的騙局而已,這問題下面非得吵一架也是蠻6的


每個人對食物的品味不同。有人就是喜歡陽春白雪逼格高的食物,這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有些東西明明你自己都難以下咽,但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因特那雄耐爾,還非得硬著頭皮說好吃。
知乎的皇帝新裝越來越厚了呢。


這個問題下的答案絕大多數一點也不像知乎應有的風格,毫無水平,失望出貼


好吃就行,管那麼多排名幹什麼。。。
泰國菜和越南菜也很吃,就是有些東西擺不上檯面而已。。


前陣子在紐約走錯路,去了長島那邊一家印度餐廳,晚上九點半依然需要等位20分鐘。真心顛覆我對印度菜的印象。超級好吃,超級好吃。真心的。


因為中國菜系在好吃的邪路上一去不復返

世界上其他的菜系都在研究裝逼和逼格呢


有道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更何況食物這種東西。不過,對餐廳的評價如今已經跟食物本身的關係並沒有非常大了。

當餐廳檔次超過一定級別,那區別它好與更好的關鍵,就必定是食物之外的東西,比如就餐環境,比如廚師的素養,比如區域。就像同樣的美人明星,非得比個高下誰更美,那隻能比比誰更有愛心之類的東西了。

再說,
君不見第一是泰國的印度料理餐廳,第二是日本的法國料理餐廳,可為什麼不是泰國的泰國料理和日本的日料?

那些高分餐廳勝就勝在,文化融合與創新。

文化的融合和菜式的創新早就是這幫評委的得分點。但中國菜想要靠這個博取老外的青睞,很難。首先中國內部菜系的融合就是個複雜和緩慢的進程。

中國菜光菜係數量就足以橫掃天下,法式料理,日式料理都能給人以一個籠統的印象,可說起中式料理,哪兒來的大體印象?

所以說很多人為我大中華美食不平,確實不必。我一個中國人,吃了這麼多年辣,尚且覺得川菜的某些做法跟江浙菜式比簡直就是浪費食材,又哪兒能指望不懂臭豆腐之美味的老外對我們中國菜有什麼認同呢?

說到底,舌尖上的比拼,看看就好,當不得真。


並不稀奇,第一是川菜館子才稀奇:)


世界上能入口的食物分為兩大類:1,中餐;2,其他

但凡你能見到的什麼世界美食這個獎那個獎的,「範疇」都是「其他」。

既然夏蟲不可語冰,就讓夏蟲們自娛自樂唄。


某種程度上,理解為印度菜在某些相對更有想法的人手裡,開始讓更多曾經對這個重要的分支菜系有誤會以及以為印度菜就是所謂「咖喱」的人用一種更具備吸引力的方法所重新認識。
事實上,印度境內的飲食文化也是千差萬別。不同區域物產不同,飲食習慣也是複雜多變。北印度喜歡吃滋味厚重的菜肴,用煎餅或勺子舀起,顯得乾淨整潔;而南印度則用手指將米飯糰成球狀,以至菜汁順著前臂滑落而邋遢不堪。若不巧南、北方人正好在德里的一棟公寓樓相遇,就會發現對方的飲食習慣奇特有趣,甚至因此相互譏諷。
印度的飲食文化絕對不亞於任何一個地區,只是太多人不了解它了。
有興趣可以點下面的專題了解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360932


偶然看到,匿名回答,不服隨便噴。
又是該死的國際排行榜,又是知乎網友炫耀他們國際視野的時候了,雖然我看著排名前列的回答,看那些該死的圖完全不覺得有任何胃口。就好像對著一個中餐廚師說,請你有點國際視野,至於國人喜不喜歡,以後再說吧,先讓外國人喜歡。
實話,我不是說國人可以妄自尊大,一個被蠻夷侵略三百多年到現在還有後遺症的民族來說,必須舔傷口是真的,向外國學習也是真的。實際上多少年前家常菜裡面么有玉米,么有香菜,么有胡椒…………等等等 冰淇淋或者芥末或者其他亂七八糟的玩意做出來的圖案,和蘿蔔雕出來花。八十種香料和十八香的數量對比。外國人批駁的辣椒醬的低劣和對奶製品的推崇。甚至還有餐廳的布局……………更流弊的是,專家。
不好意思,如果你們說的這些國際視野都是這樣的話,我不覺得中餐有任何必須的進步,相對於那該死的奶製品乳酪芥末之類亂七八糟的玩意,百分之八十的中國人還是更喜歡辣椒醬或者蘿蔔乾。如果中餐廚師都向著這個方向發展,就算是獲得多少個國際排名,國人也只會給你這個廚子一個巴掌。是的,你這很有逼格,但是你大爺的我要的小米粥為什麼加了牛奶?你把廚子叫過來,我要問問他,為什麼紅燒獅子頭裡面這顏色這麼古怪,還有該死的巧克力味?你今天給我解釋清楚為什麼紅燒的這條魚上面放了芥末但是沒有大蒜蒜苗葉子,這味道你要不解釋清楚我嫩死你………………


被吃貨男朋友批評細節不夠。不過吃飯從來不拍照。。不好吃吃所以毛細節都記不住。。
依舊是沒圖瞎BB。我記得當時所有的感覺是,各種香料各種不搭。大料用的太多以至於掩蓋了食物本身的香味。有一道扇貝的菜極是敗筆。因為香料太重,沒有蓋住本身的一點點腥和膩,反而喧兵奪主的蓋住了扇貝本身的甜。而且硬傷是過火了,太柴。所以這道菜無論是用扇貝還是事么別的貝,吃出來就是就是一塊布滿香料不新鮮的一絲一絲的肉。
還有一道有cracker的菜。依舊是大料味道太重。還摻了咖喱。然後喧兵奪主的我就什麼都吃不出來了
然後就是main。是羊肉。這個記得很清,我最喜歡吃羊肉,沒有之一。每次必點pink。然後這次明顯過火了。已經趨向全熟。羊肉又老又死。香料味道太太太太重所以我都吃不出來是羊肉。
sorbet不錯。解了香料太重的膩
嗯,記得的就這些。不記得的應該是不好吃又沒有不好吃到以上幾道菜的程度。
就醬。
===================吃過大半,米其林星級試過不少,覺得吧這些評出來的都是good for eyes。好吃不好吃是另說。
Gaggan就在我家旁邊,tasting menu試了幾次,一次比一次失望。就餐環境很好,服務很好,我喜歡吃他家的sorbet。不過他平出來亞洲第一我還真的是有點驚訝。直走右轉的haldirum都比它好吃。
當年吃Iggy"s的時候也是不過如此的感覺
Beluga 就是一種你丫開玩鬧的笑話
而且嘛,口味本來就是一種很主觀的東西。我原來有個土耳其老闆跟我說他不吃中餐,因為不好吃,然後我就一臉你丫滾蛋的表情。
所以嘛,口味不同,側重不同。什麼best什麼的,都不如我媽做的小雞燉蘑菇好吃。


我覺得哈,就單純論這個榜單,其實覺得根本沒必要這麼認真地看待它。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不同的口味,就連同一個地方的人口味也有不同。連專家的口味都沒法做到真正滴公正。
舉個栗子
【水煮牛肉 (正宗川味家常)的做法】水煮牛肉 (正宗川味家常)怎麼做
作為一個從小就生長在四川的人來說,我就明顯不喜歡上面那種做法:
什麼!!!加雞精!!!別逗我了!
(其實只是因為我不怎麼喜歡雞精)
沒錯,這就是我對這個教程的評價,所以,我們對於歪果仁所給出的榜單確實更不是很能接受,畢竟,連我們國內的菜系我們都不能評出一個上下高低來。
(不過,可以從這些歪果仁評價的榜單上也可以看出一些歪果仁喜歡的味道,如果融合了這些味道的話,說不定可以在外國拓展市場呢!)
其實說好吃也好,不好吃也罷,最終不都是從嘴裡吃出來的嗎?評出一個上下高低有意義嗎?
這些東西評出來真正意義不怎麼大。比如我怎麼也沒法勸我寢室的一位廣東人吃重慶火鍋的……
我覺得,像一些外國的做法,其實也可以借鑒在我們自己做菜的方式上,即使不能稱作正宗,也能叫做「私房菜」嘛。
只要自己覺得好吃就行了嘛……何必管別人呢?嘴畢竟長在自己身上啊。

還是那句話
關我屁事,
關你屁事。


最佳餐廳是從家往上走50米,那個不大的房間,被油煙熏黑了幾十年的牆壁,原來老闆已然不再動手,動手的變成了他的兒媳婦,等你坐定,老闆會熱情的跟你端上一碗清湯,就像十年前,你第一次來到這裡,一切是熟悉的,但你發現老闆斑白的雙鬢,淺淺的皺紋,這一切又是陌生的。等老闆兒媳婦端上那碗看似最普通最平常的炒飯,甚至可以說和十年前一模一樣。但你卻嘗出了歲月和家的味道。


作為我個人來說幹嘛要去關心別人 按他們的口味和喜好選出來的結果?當然大概我也吃不起,嗯。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宮內廳準備的國宴是法國料理而不是日本料理?

TAG:美食 | 烹飪 | 印度 | | 西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