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一個好皇帝嗎?

在對歷史了解了之後,完全不覺得乾隆是個好皇帝。外政是康熙打下的基礎,內政則是雍正。個人覺得他一個富二代,充其量只是順其自然,沒有造出什麼禍害而已。再看看他修的《四庫全書》,完全就是經過文字過濾的文字獄傑作,他的詩作也實在沒有什麼價值;四下江南花費何其之多。

嘉慶元年就爆發白蓮教起義,可見沒有什麼深厚的底子。乾隆同志寵幸和珅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關鍵在於開啟了司法腐敗。

綜上所述,個人覺得乾隆的確風流,但是根本算不上什麼明君。但是我的想法偏偏又和歷史,或者說民間看法不同。所以想請教各位!

個人觀點,熱烈歡迎各位討論佐證。


看了一圈

我覺著你乎諸君黑乾隆的方式還是比較傳統

我佬來切入幾個不同的角度

以下黑料里有幾個梗來源於道友尹口吃天

另有幾個梗的四字概括我佬自覺不夠諧,長期徵求好概括喲

辣手治匠 嚴以懲民

話說乾隆六年,京師爆發了一起群體性事件

該事件處理過程差不多是這樣的

工匠們手無寸鐵以磚石相抗,辦理大臣對空鳴槍嚇住之後圍廠彈壓

事就是這麼個事,事後經辦大臣把過程彙報上去

結果十全老漢(那時候他還很年輕就是了)批示如下····

「你TM為什麼不朝人開槍!打了又如何!」

這對子民的一番拳拳熱愛之意,讓我不禁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驅逐漢民 恢復「滿」洲

有清一代在長毛年之前對東三省絕大部分時期採取封禁政策這事諸君都知道,我就不贅述了

這政策雖然康熙年就開始了,但是大清諸君都知道的,政策扔出來不代表就能讓下面人徹底落實

所以偷渡大軍是前仆後繼源源不絕

乾隆年之前呢

不管是掏銀子賄賂/冒生命危險偷渡/找關係弄票

但是只要你到了東三省,那你就算贏了

結果乾隆年····

趕不走你算十全老漢輸····

(雖然最後他的確輸了)

魔法老漢乾隆捍衛大清之理施法大戰農民軍之夜

高宗訓政稱上皇。一日,早朝已罷,專召和珅入對。至,則上皇南面坐,仁宗西向坐一杌。跪良久,上皇閉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語。久之,忽啟目曰:"其人姓名為何?"珅應聲答曰:"高天德、荀文明。"上皇忽閉目誦不輟。移時,揮出,不更問。仁宗大愕。越日,密召珅問曰:"汝前日召對,上皇云何,汝所對作何解?"珅曰:"上皇所誦,為西域秘密咒,誦之則所惡之人雖在數千里外,亦當無疾而死,或有奇禍。奴才聞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為教匪悍酋,故以此二人名對也。"(和已見前。仁宗既知和亦嫻此秘密咒,益駭。故俟高宗賓天,而即賜和死。)

····

愛僑如子

「在天朝本應正法之人」「孽由自取」

啊對,忘了最重要的一點

十全老漢和他的祖宗們

我是指從1644年入關開始

拯救了中國的影視劇事業

其中尤以乾隆為甚


乾隆當然是個好皇帝。因為……

他一生寫了五萬詩,卻沒有一首需要你們背的!
不像李煜,不僅皇帝沒當好,那麼多詞要大家背!


他對新中國的旅遊事業貢獻甚大。且不必說夏雨荷,說真實的,你們都想像不到我每到一個地方都有乾隆御筆碑的心情!更想像不到我現在每到一個古迹之前都會默念"拜託沒有乾隆御碑,沒有乾隆御碑...「的心情!艾瑪什麼偏僻地方他都去過啊艾瑪!上哪兒都寫詩,古代最高產詩人名不虛傳啊!我想腦補小燕子和紫薇對他喊:」爸比爸比我們又去哪裡呀!「


最近趕上了《人民的名義》熱播,反腐題材大火。我們就來聊聊乾隆皇帝貪腐的話題叭~這對大清後來的整個官場風氣,影響還都蠻大的。

本答僅供參考,下為正文。

————正文分割線————


平時我們說貪這個字,後邊跟的都是「官」。那帝王怎麼能貪呢?你頂多說他昏庸無能,荒淫無道,怎麼能說貪呢?

(《權力的遊戲》劇照,國王勞勃·拜拉席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為什麼要貪?別說,歷史上貪污的皇帝還真不少,那貪污的法子,你想都想不到。

大清朝的乾隆皇帝,就屬於在貪污的皇帝里,很有創意的一位。

乾隆特別喜歡別人給他上貢:這是我們家祖傳的一個寶貝,萬歲爺您看,上貢給您了。這喜歡可不是口頭上說說的喜歡,是落實到規矩上的。那時候人人都知道,有個「進九還三」的說法。給皇帝上貢九份,皇帝返還給你三份。叫進九還三。

皇帝想要,臣子那就趕緊送。更何況,給皇帝送自己也有好處。

明面上,進貢的要求是「自行置辦」,也就是自掏腰包。不給百姓增加負擔前提下,聯絡一下上下感情。但是哪有那麼多家傳寶貝,誰家能傳下來那麼多東西。

那怎麼辦,民間搜刮唄。搜上來了孝敬皇帝,然後其中返下來的歸自己。擱現在,我們管這叫銷贓。

當時的進貢有多火,火到最後甚至出現了「幫貢」這麼一說。有許可權進貢的大臣,讓底下的官員幫助他「購買物件」,用來「孝敬皇上」。 「幫貢,幫貢」,既正大光明又顯得官員團結一心。其實中間全是吃拿卡要。到皇帝手裡的一兩金子,不知道要搜刮多少民脂民膏。

我們說個例子,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一月初八,任兩廣總督的李侍堯的進貢物品名單,看看那是多大的手筆。(因為太長,放在了文末)

以至後來,李侍堯因罪被抄家。有記載說「有九種物則每以三種還給。大抵侍堯貪贓中,五之三入於進貢。」因為有進九還三的政策,他李侍堯被查,發現貪的家財大多都是曾經獻給乾隆的貢品。

那皇帝拿了多少,你自個算算。

單是靠貢品,滿足不了乾隆皇帝花錢的慾望。皇帝想下江南巡遊,想辦壽,想賞人,想修一修圓明園,都要花錢。但是祖宗規矩,這些錢不能從國庫里出,要由專門的內務府自籌。

乾隆的內務府大臣,你猜是誰?

特好猜,是和珅。

(《權力的遊戲》劇照,財政大臣培提爾·貝里席)

萬歲爺到了晚年的時候,想花錢,和珅就給想出來個辦法,叫「議罪銀」。它的意思是官員們犯了錯,交一筆錢來,就能減罰甚至不罰。這和中世紀晚期羅馬教廷的贖罪券是一回事。

這個辦法好在哪呢?以前官員犯了錯罰你幾年俸,這的決定權在吏部,款由戶部追,銀兩要交給國庫。

而議罪銀厲害了。新規矩新玩法,它不走吏部戶部,走軍機處,繞開國家財政,直接進入乾隆的錢包。

乾隆富了。

本質上,這是皇帝向下釋放的一個信號——我缺錢,我接受行賄,誰給我錢我給誰免罪。

官員們繳義罪銀可積極,就算是沒什麼罪名也要編排罪名。上至財政虧空,中至沒能及時搜獲要犯,下至奏摺里寫了錯別字,都要狠狠罰自己一筆。曾經有河南巡撫何裕城把香灰弄到了奏摺上,就請求自罰三萬兩。乾隆都看不下去,說:沒那麼嚴重,交一萬兩算了。

那官員的錢從哪來的呢?也是貪,而且貪的要更多。各個大臣,都成了皇帝豢養的存錢罐。你可勁貪吧,貪完了給我上貢,給我交議罪銀。實在看不順眼了,那就反腐抄家,財產進內務府。和珅的下場,就是如此。

上貢也好,議罪銀也好。這是變相地把一些犯罪合法化了,甚至是鼓勵貪腐。大清朝成了一幫賊窩。

於是自此以後,大清就已經走在了要亡的路上。


免責聲明:

這篇僅講了乾隆皇帝的一方面,所以僅供參考。

另附:

【導航】本鵝寫了好多學習方法,分類匯總在這裡

最後給你李侍堯的進貢物品名單:

鑲洋表金萬年如意一柄

金無量壽佛一尊

珊瑚朝珠一盤

蜜蠟朝珠一盤

脂玉萬年有慶一件

白玉祥祿壽三星一件

白玉長春壺一件

白玉蟠桃九熟一件

白玉保合太和一件

白玉長春花洗一件

白玉壽星一件

白玉如意仙一件

白玉香盤一件

漢玉佛手一件

漢玉花囊一件

漢玉拱璧一件

白玉雲紋鐸一件

白玉元洗一件

漢玉爐瓶一事一分

漢玉飛熊葉瑞一件

白玉印池一件

宋磁霽紅花囊一件

定窯洗一件

喜窯一統尊一件

成窯五彩瓶一件

定窯福祿尊一件

宣窯梅瓶一件

宋磁霽紅瓶一件

定窯寶月瓶一件

哥窯筆洗一件

青綠三代尊一件

青綠提梁一件

青綠鳧尊一件

明黃刻絲萬福萬壽龍袍一件

天青刻絲八團立水龍褂一件

明黃緞綉萬福萬壽龍袍一件

天青緞綉八團立水龍褂一件

真紫緞綉三色金諸仙祝壽龍袍一件

天青緞綉三色金八團立水龍褂一件

綠緞綉萬壽長春龍袍一件

香色寧綢綉六合同春龍袍一件

醬色寧綢綉江山萬代龍袍一件

天青寧綢綉八團立水龍褂一件

綠實地紗綉四季呈祥龍袍一件

香色實地紗綉八仙慶壽龍袍一件

醬色實地紗綉吉祥九如龍袍一件

天青實地紗綉八團立水龍褂一件

洋錦緞二十匹

洋花絨二十匹

大紅鴛鴦絨十版

大紅羽緞十版

洋綉帕一百方

洋綉小帕一百方

紫檀雕花寶座一尊

紫檀雕花御案一張

紫檀鑲玻璃三屏風一座

紫檀雕花天香幾一對

紫檀雕花炕幾一對

紫核鑲玻璃衣鏡一對

紫四雕花書隔一對

紫檀雕花方凳八張

紫檀鑲面玻璃橫披一對

琺琅鑲玻璃五屏

風妝鏡九座

琺琅鑲玻璃手鏡九對

紫檀鑲玻璃福祿式小掛鏡九對

東洋漆炕桌一對

東洋漆香盒五件

鸞翎宮扇一對

孔雀宮扇一對

洋鑲鑽石自行人物風琴樂鍾一對

紅瑪瑙鑽石珠花瓶式樂鍾一對

洋售鑽石蟠桃推鍾一對

洋鑲鑽石蟠桃表一對

洋玻璃金魚缸一對

仿景泰琺琅瓶一對

琺琅福祿瓶一對

鑲玻璃小佩鏡二十七面

蜜蠟鼻煙壺二匣

洋金銀線二百文

琺琅手盆九對

琺琅唾盂九對

翠頂花三十匣

翠花五十匣

天然沉香瓶一件

洋油畫小掛屏一對


肯定不是,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他的所作所為都直接坑害了後幾百年的中國。比他祖父和父親還兇殘的文字獄,更加嚴重的閉關鎖國,對科技的敵視,他爺爺那會兒還搞搞什麼大炮,到他的時候直接就只剩下西洋鍾什麼的了。發動了很多無意義的戰役,浪費了多少錢吶。您就這麼想吧,他要是好皇帝,清朝能那麼快就被洋人給打老實了么?總得來說,就是他在任的時候,清朝並沒變強,而是在迅速衰弱。乾隆在位時期的清朝,就像是在網路時代的電報公司,發展跑偏了,跟不上時代了,只能完犢子了。


清高宗確實問題多多。他肯定不是個好皇帝。我認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幸運的皇帝。25歲登基,春秋正盛。內部沒有人挑戰皇權,外部蒙古之類已經被收拾的服服貼貼。只剩下青海西南一些癬疥之疾。一生平順,舒舒服服活到將近90,一個爛攤子拋給兒子,自己死了乾乾淨淨。
歷史上其實還有一個皇帝幾乎和高宗相當了。就是南朝梁武帝。也是活到了80多歲快到90,唯一美中不足是死於侯景之亂。下場十分凄慘。


乾隆時18世紀中國的領導人。放眼那個年代,牛頓1681年寫了自然哲學中的數學原理,現代科學時代開始了。瓦特改良蒸汽機,工業革命開始了。乾隆在幹什麼?刪減四庫全書,一口通商閉關修鍊。


【石頭記】丟失了全本也跟他有關,所以你說呢。


我認為乾隆對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在於餐飲業,可以和慈禧並列。

算了說正經的,轉帖一發,侵刪。
人物丨 「毀畫不倦」的乾隆
原作者:馬靜

前些日子,瞧見一篇石建邦的藝評——《天下第一裝逼犯:乾隆》,心尖兒都樂顫了。現在給各位愛親們分享幾段頂精彩的:

乾隆活了88歲,自詡風雅,裝逼一生。他愛舞文弄墨,據統計一生寫詩有43630首。平均兩天"拉"三首。要知道一部《全唐詩》,一共收了2200多位詩人的作品,總共也就48000多首。更不要說陸遊,算是高產的,一生作詩也就近萬首。當時的一班文臣把乾隆的詩捧上天,"金聲玉振、涵蓋古今","神龍行空,瞬息萬里"。但我們現在能記得哪一句是他寫的?對不起,一句也記不起來。

乾隆有"詩歌控"也就算了,但他到處亂塗亂畫,文字污染得厲害。舉凡名勝古迹、建築牌匾、文房擺設、書畫珍玩,只要是能寫字的地方,或者說只要眼睛看得見的地方,都是他的狗畫圈圈般的"御題"字樣,無孔不入。

談到乾隆的書畫收藏,這位破壞狂的行徑更是令人髮指。錢謙益曾說:"余觀古人書畫,不輕加題識。題識蕪煩,如好肌膚多生疥癘,非書畫之福也。"(《絳雲樓題跋》)無奈書畫珍品只要到了乾隆手裡,少不了如狼似虎般糟蹋玷污。他的圖章有數百上千方,收藏印有常用的所謂"五璽"之外,晚年的"八徵耄念之寶"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不但印面巨大,而且惡俗無聊。蓋在畫面的顯要位置,是佔有慾的觸目標記。再加上他那死蛇掛樹、蚯蚓走泥般的爛字,題滿畫幅,將一件畫作弄得牛皮癬般傷痕纍纍,非惟割裂整體構圖,對觀賞者也是一種強姦。三希堂,就是一間裝逼樣板房。就說裡面那本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吧,乾隆前後題記七十多處,印章累累。王書本幅短短兩行字上面,就蓋有"石渠寶笈"、"養心殿鑒藏寶"、"乾隆御覽之寶"等印章十多個。周邊的題字印記,密密麻麻,更是到了見縫插針的地步。似乎不斷提醒人們:這是我的收藏!我的收藏!我有文化!我有文化!我覺得很有必要出一本畫冊,將畫中他的圖章題跋全部用電腦去除,以還書畫名作被"糟蹋"前的面目,回歸藝術的處子之身。


乾隆爺,您真不容易呀!但原諒小的,您老人家實在槽點滿滿!您覺得委屈?所謂真金不怕火煉嘛!先出示證據:

△ 《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仿本)
不是那本電影!!!

這作品,眼熟吧?沒錯,它是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不過,是別人仿的!只是,萬歲爺認定這是張真傢伙。據說,他游江南的時候,到了富春山,每走到畫中相符處,都要興(mei)致(shi)滿(xian)滿(bai),詩(lang)興大發,在畫中開森地題詩。遊玩回來,整幅畫面都是擠密挨密的字,和他那一大套印章。So,這麼一幅高格調的高仿版《富春山居圖》就成了這幅死氣沉沉的板滯模樣。


萬歲爺這鑒賞格調,還真值得吐槽一下。地球人都造——《富春山居圖》一直被臨摹,從未被超越!但是,就是這麼位「博學」的萬歲爺,捧著個贗品,走也看,躺也看,坐也看,可真是愛不釋手!明明真品「無用師卷」在他旁邊啊!!他竟把它列為次品!!不過——幸好他看走了眼兒,不然這真品還不知道要糟蹋成什麼樣兒!

他題過的畫沒上萬,起碼也抵千。他那一套大印章,敲在書畫精品上,真讓人哭(zhen)笑(xiang)不(ma)得(niang)!不信,你瞅瞅,看堵不堵得慌?

△ 趙孟頫 《幽篁戴勝圖》 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一隻被碩大圖章與題字包圍了個「籠中鳥」,好伐?

△ 趙孟頫 《紅衣羅漢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沒有右邊的題字,及碩大的印章,小編真心覺得畫面意境要清明空曠得多啊!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只有二十多字,乾隆的題字篇幅卻比帖子還長。

下圖為王珣《伯遠帖》

下圖為清明上河圖(疑)的一角

△ 乾隆印章

萬惡的印章啊……

△ 乾隆御題貫耳方壺

你以為乾隆的興趣只在書畫上面嗎?你真是圖樣圖森破!瞅見他的玉圭題詩,頓時閃瞎了小編君24K純金的狗眼!

詩題錄如下:

周尺還贏一尺余

對之疑對鞠躬

如辟邪那有邪堪辟

閱古因之緬古初

乾隆御題

萬歲爺呀,您老想弄拎清這根長棒子是「圭」還是「尺」,也沒必要叫人刻在上面吧?你雖蠻子出身,但把泱泱中華的「圭」整成「尺」,還刻出來,加上這打油詩又沒多大意境,後人看到肯定要覺得你丟人的!

你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廣文就認為:「古玉上刻御詩是破壞行為!」其實,現存清代宮廷玉器中,刻有乾隆題詩的古玉有很多。乾隆根據《周禮》的記載,把新石器時代的古玉普遍認作是西周的,目前台北故宮所藏的一批新石器時期的玉圭就是例子,不僅年代搞錯了,而且乾隆認為它不是圭,是尺。

至於您整的那個《石渠寶笈》,瞧著好像蓋世武功秘籍!但裡頭真收錄了好多次品贗品啊!!

今天的吐槽就到這兒。


人之所以言之鑿鑿,是因為知道的太少。

——弗朗索瓦·基佐

一點人生經驗,上邊這句話給那些書沒讀過幾本卻自以為看穿真相一切掌握真理的人,你們的姿勢水平真是高呢。

張明揚—讀《乾隆帝》

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敘述中,作為盛世之君的乾隆帝已很難說是一個正面形象。說到乾隆,最常出現的無非是三個關鍵詞:文字獄、閉關自守、盛世。前兩個詞自然是貶義詞,幾乎是作為乾隆最大的歷史污點共同存在,在當下最流行的敘述中,乾隆無疑是一個文化專制主義者,同時又在晚年拒絕了對外開放的歷史機遇,這兩點共同構成了中國被近現代世界拋棄以致淪落於亡國滅種邊緣的主因。
而盛世呢,拜託,你真的確定這在我們的語境中還是一個褒義詞么?更何況,乾隆的盛世被視為大清朝「由盛轉衰」的節點,乾隆的公眾形象與其說是一個盛世之君更不若說是一個終結盛世的敗家子。再直白點說,即使盛世是一個褒義詞,但和乾隆拉上邊的盛世卻絕對是一個貶義詞,前面還要加上若干的定語:萬馬齊喑的盛世、文化專制的盛世、飢餓的盛世、最後的盛世。
在當下的中國知識界和公共輿論中,「敢於」站出來公開為乾隆辯護,將乾隆作為一個正面人物來敘述的,絕對是異類中的異類。如果刻薄點的話,清宮劇可能是乾隆的最後輿論陣地了,而這當然是知識界不屑一顧的。可以這麼說,批判乾隆寄託了我們這個時代知識界對於當下公共生活的一些不滿和影射,這作為一種最大的政治正確,除了個別同樣有著影射情懷的體制內學者之外,是無人會去予以挑戰的。我視野中僅見的一次挑戰是高王凌先生那本號稱重寫乾隆史的《乾隆十三年》,儘管高先生在剖析乾隆是否是一個專制帝王上頗有新見,但筆觸仍然是謹慎和剋制的。
美國人歐立德先生自然是不必理會中國人的「政治正確」的,在最近出版的中譯本《乾隆帝》一書中,歐立德正是作為這樣的一位挑戰者出現,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乾隆的一位辯護人。作為歷史的當事人,乾隆應該享有的這樣的權利。
對於乾隆,歐立德先生的一個基本判斷是,「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人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可以算作歐先生對以上所謂乾隆時代「對外封閉」的一個回擊。事實上,本書的第八章就是為了這個問題而生:《清代的中國與世界》,在歐立德看來,在歷史書寫中,將乾隆時代的中國「置於與世界隔絕的孤立狀態」,是陳舊而又盲目的,甚至是荒誕的,「乾隆治下的清代中國實施上通過諸多方式在經濟、文化、政治層面以及某些學術領域內都很好參與了全球歷史的發展」。而在英文版序言中,歐立德一開始就提及了所謂的全球「共時性」現象,即「中國的18世紀和歐洲的18世紀頗為相似」。

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的鎩羽而歸,是乾隆時代「對外封閉」的一個最大論據。畢竟,乾隆斷然拒絕了英國使團的自由貿易要求,放棄了與工業文明的接軌的機會,正如張宏傑先生在《飢餓的盛世》中所說,「他(乾隆)錯過了世界留給中國的最後一個機會」。對於這一指控,歐立德並沒有迴避。
無疑,乾隆對馬戛爾尼使團自由貿易的訴求的態度是傲慢的,他在給英國國王的正式回復中表示了對英國貨的「不屑」,「天朝撫有四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並不貴重……然從不貴奇巧,並無需爾國制辦物件」。但在歐立德看來,這很可能是乾隆被引用最多,也是被誤解最多的一句話。歐立德認為,乾隆很清楚地知道中英貿易的重要性,如此的措辭「或許是要刻意淡化清朝與英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對清朝的實際重要性」。而目的呢,很可能是為了不要讓馬戛爾尼挾洋自重,從而進一步施加自由貿易的外交壓力。
在乾隆時代,中國大約七分之一的茶葉都出口到了英國,每年的絲綢出口額也達到了100萬兩白銀左右。在乾隆後期,中英貿易僅僅直接貢獻給乾隆私人銀庫的收益「每年至少都有85萬兩白銀」,歐立德認為,乾隆沒有蠢到會採取某些行動來影響他的可觀收入。事實上,乾隆統治中期曾實行過禁止絲綢出口的禁令,但在發現禁令對蠶農和紡紗工人的生計的負面影響之後,乾隆迅速改弦易張,還給出了高度具備現代經濟意識的解釋,直指禁運是「雙輸行為」,「徒立出洋之禁……是無益於外洋,而更有損於民計。又何如照舊馳禁,以天下之物供天下之用,尤為通商便民乎」。
就乾隆個人而言,英國貨對他來說絕不是他口中的大話「不貴奇巧,並無需爾國制辦物件」,相反,如歐立德所說,乾隆還是一個西方玻璃和鐘錶的愛好者。事實上,乾隆早在即位前就寫詩稱讚玻璃窗的詩,「西洋奇貨無不有,玻璃皎潔修且厚」,即位後就首次為紫禁城的窗戶裝上了玻璃。
對於乾隆「對外封閉」另一個指控是他對於外部世界的無知,而證據看上去也很鐵證,他在接見馬戛爾尼時曾問出了非常著名的幼稚問題,諸如「英國距離俄羅斯有多遠,他們關係是夠友好」,「義大利和葡萄牙是否距離英國不遠,是否向英國朝貢」,很顯然,一個「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人物」問出如此常識級的世界地理問題,無論從哪個角度上來說都是可笑的。
對此,歐立德的辯護不但是耳目一新,並且可能是很有力的。他表示,乾隆對於西方地理是非常熟悉的,他不可能不知那些常識級的地理問題,他甚至還專門讓傳教士蔣友仁在圓明園的一座大殿牆上曾經繪製了一幅世界地圖。更讓我震驚的是,歐立德稱,乾隆對國際時勢也並非一無所知,遠不是什麼沉溺於天朝大國迷夢中的昏昧君主,他甚至知道法國爆發了大革命。事實上,馬戛爾尼訪華的1793年,正是路易十六被處決的那一年。
那麼,乾隆為什麼在接見馬戛爾尼時問出那麼些可笑問題呢?歐立德認為,乾隆一再提出這樣幼稚的問題,很可能是「故意為之」,或者這麼說,是乾隆的一種故意貶低對手的政治策略,希望給馬戛爾尼留下一個「偉大的大清帝國不可能對遙遠的小島國家英國有任何興趣」。歐立德的這一說法在現實生活中顯然是廣泛存在的,一位高官或者一位巨富通常用這一策略來羞辱對手,以看似幼稚的設問來提醒雙方之間存在著多大的地位差距。
按照歐立德的邏輯,或許可以這樣推論下去,乾隆對英國自由貿易訴求的拒絕,與其說出於無知,出於對西方世界和貿易重要性的無知,更不若說是決策失誤。乾隆知道英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貿易有多麼重要,甚至很清楚英國海軍的海上優勢和制海權(「該國夷人雖能諳悉海道,善於駕駛,然便於水而不便於陸,且海船在大洋,亦不能進內洋也,果口岸防守嚴密,主客異勢,亦斷不能施其伎倆」),但他仍然錯誤地拒絕了英國使團,這就好比,他雖然清楚英國海軍優勢,但應對方法不是進取性的發展海軍,而是放棄海權,緊守陸權。也就是說,在乾隆身上或許存在眼光局限或者自負等問題,但他絕不是一個對外部世界的無知者。
好吧,我承認乾隆不是一個無知者,僅是一個決策失誤者,但歐立德先生卻還想把他的辯護再進一步。在歐立德看來,馬戛爾尼來華的時機簡直是一出悲劇,不僅趕上了乾隆的年歲已高(83歲),無力對新事物作出變革式的反應;而且乾隆朝正陷入黨派之爭當中,政治氛圍不適合進行激進的觀念轉變。歐立德甚至推斷說,如果馬戛爾尼早來二十年,或者晚來十年,清朝的政治情勢沒有如此極端,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
我也很同意歐立德的一個看法,當一個國家「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和平時期且擁有空前的財富」時,自信的君王是很難有變革動力的,與歐洲的君主相比,乾隆朝沒有經歷過文化危機,也沒有經歷過經濟或政治災難,而這些往往是政治或經濟模式自覺轉變的推動力。很顯然,歐立德認為乾隆的自信是有強大支撐的,當時大清朝的國力從各方面來說都是首屈一指,而由此我們也就可以比較理解「乾隆為何無法預見未來了」。

在《乾隆帝》一書中,請注意,歐立德先生說到了乾隆朝「沒有經歷過文化危機」,這很容易引起國內知識界的反詰:他忘了「文字獄」么?歐立德當然也談到了「文字獄」,不過,這只是本書第七章里的一個小節而已,或許更重要的是,這一章的章節名是「文化巨人」。可以這麼理解,乾隆首先是一個文化巨人,以此為前提,而後才是一個言論控制者。
事實上,歐立德先生是承認乾隆朝「文字獄」的嚴重狀況的,他在書中不僅寫到了乾隆編《四庫全書》導致許多圖書遭受了「滅頂之災」,也寫到了「文字獄」一度有近於失控的狀態,許多無辜之人被牽扯進來。在這樣一個同樣幾乎是鐵證如山的指控面前,歐立德是如何辯護的呢?
首先,歐立德並不認為乾隆編《四庫全書》是一場引蛇出洞的「陽謀」,是文化獨裁的「幌子」,「認為乾隆從一開始就想通過編纂《四庫全書》來對學術和文學的發展加以審查,這是有失公允的」。他堅持認為,乾隆此舉的初衷是「搜集和保存古今之圖書」,這也就是本章標題中的那個「文化巨人」的正面形象。
其次,撇開初衷不談,儘管歐立德也承認乾隆朝文字獄的種種亂象,但卻不認為這是乾隆一個人的責任。當然,這會引起國人非常自然的攻擊,難道乾隆不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專制君主么,當然要他本人負起文字獄的政治責任。對此,歐立德辯稱,許多文字獄的判罰雖然打著朝廷的旗號進行,但這並不能說明大規模的審查得到了乾隆本人的授意,儘管這和乾隆的「報復心」有關,但「底層官員的熱情和野心以及地方上發生的那些與地主士紳相關的瑣碎紛爭至少也應該承擔同樣的責任」。
那麼,為什麼乾隆不出面阻止呢?歐立德的辯護可能會陷入一個更大的爭議當中,乾隆(清朝皇帝)的皇權並不是無限的。所謂的「有限皇權」儘管有悖於「清代君主專制達到登封造極」的傳統說法,但這當然也不是一個新說法。孔飛力先生在經典著作《叫魂》之中,就以「叫魂案」為例,指出清代皇權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獨裁,皇權與官僚制度存在不穩定的依存關係,皇權必須隨時提防來自官僚制度的惰性威脅。而以上提到的高王凌先生在《乾隆十三年》中也提出了相似的概念「反行為」,認為清代官僚對於皇權只是在表面服從的前提之下,在暗地裡卻干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貓膩行為,從而將皇帝的意志「反過來」。
很顯然,如果孔飛力和高王凌的論點成立的話,歐立德先生所持的乾隆無力阻止官僚擴大化文字獄的說法至少是可以商榷的。
最後,正如之前所說,歐立德對於乾隆的基本定調是「文化巨人」,他在這一章節幾乎是一開始就明確表態,乾隆在文化政策上是成功的,但「他的努力因自負、偏狹和過激打了折扣」,很顯然,這說的正是文字獄,而這一指控對於乾隆文化上的正面形象的影響只是一個「折扣」。

除了為對乾隆的種種「指控」申辯之外,歐立德在本書中也正面褒揚了乾隆的多項歷史功績。但在我看來歐立德對乾隆的最大褒揚應當是擴大疆域這一項,而歐立德在書中也對此專門辟出了「帝國的擴大」一章。
在乾隆的統治之下,大清疆域擴大了三分之一,在從18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的50年中,「清軍的行動遍及西北的草原、沙漠、險峻的喜馬拉雅山脈,以及西南的煙瘴之地」,「這片疆域僅次於13世紀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國」。
對於開疆闢土這一功績,乾隆本人也頗為自豪,他最喜歡提及的就是「十全武功」和「十全老人」。而歐立德對乾隆武功的讚譽甚至還超越了這位自吹自擂者,他將乾隆與西方公認的戰神拿破崙相提並論,將他在西域的三次遠征與拿破崙征俄相比,「乾隆皇帝能夠鞏固他的成功,因為他知道適可而止,而拿破崙則要遜色得多」。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看見有說法將一個近現代的統帥人物放在某種超越拿破崙的位置上,哪怕這個人是「十全老人」。
正是在乾隆手中,清帝國的疆域在1759年達到頂峰,徹底打垮了從康熙以來就是清朝心腹大患的準噶爾帝國,通過三次戰役將南北疆納入版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乾隆可以視作「現代中國之父」,因為正是他為乾隆為現代中國的疆域奠定了基礎。同時,鑒於乾隆朝中國人口的高速增長(從不到兩億增長到三億),也可以說,在奠定今日中國的人口大國基礎這個意義上,乾隆同樣是「現代中國之父」。
相比起版圖和人口,乾隆作為「現代中國之父」一層或許更為深遠的意義是,他奠定了現代中國作為多民族大國的國家模式。而這一點,也正是歐立德所代表的美國「新清史」學派的發力之處。在新清史的歷史論述中,「清帝國」與「中國」並非同義詞,二十一個超越了「中國」的帝國,換言之,「中國」只是「清帝國」的一部分,「中國皇帝」只是乾隆的多重身份之一,他還是滿族的族長、蒙古的大汗、西藏的宗教保護者甚至菩薩。
由此,在歐立德他們這些新清史學者看來,清帝國與乾隆的成功並非我們傳統認為的「漢化」,而正是「多民族帝國」意義上的成功,關鍵在於清朝統治者能夠利用他們與其他亞洲內陸少數民族的文化聯繫,用不同的方式治理了一個包括滿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和漢族等的多民族帝國。
在這一點上,新清史的另一代表人物柯嬌燕對於乾隆的「褒揚」更具備了現代意義——「普世性皇帝」。她認為,乾隆將自己塑造為包容滿人、蒙古人、藏人、維吾爾和漢人之五族統治者。清朝普世性統治的核心政策是建立在不同族群之人對清朝統治的服從基礎之上,而不同族群的文化差異性可以保留,五個民族的語言被請政府正式承認為清帝國的語言。
站在多民族「普世性統治」的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乾隆為我們留下了一筆相當豐厚的政治遺產。不過,乾隆在新疆也留下了延續至今也並未完美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正如歐立德所說,相比與其他民族邊疆的親密關係,「乾隆並未能構建起一個堅實穩定的框架來處理他和伊斯蘭世界的關係」。歐立德對於這一遺憾給出的解釋是:任何統治者如果試圖以伊斯蘭教庇護者的身份獲取政治利益,他都必須皈依伊斯蘭教,而這顯然是乾隆無法做到的。
每一輩人有每一輩的歷史任務,我們無法苛求乾隆留給我們一個完美的「多民族帝國」,我們當下理論上具備了乾隆時代並不擁有的更優越的政治框架與解決方案,而不應當作為一個歷史遺產的消耗者而存在。


旅遊局應該覺得他挺好的,跑哪都寫個字,然後圈個地收門票了


我更願意說他是個幸運的皇帝罷了

他擁有一個勤政愛民,個人素質極高的,奠定大清基業的被後世成為千古一帝的好爺爺;

他擁有一個勵精圖治,嘔心瀝血深化改革,為他鋪平道路刻意栽培他的父親;

他還擁有一個任勞任怨,敦厚孝順,又能力平庸給他起襯托作用的兒子;

更讓人嫉妒的是他還擁有自然經濟社會條件下人們最虔誠對待的老天爺的垂青(活到89歲啊!)
他是中國歷史上詩作最多的人(不只是皇帝中間),可惜沒一首經典流傳。

他自詡是自己是一位文治武功蓋古爍今的十全老人,可惜大清王朝甚至是整個華夏中國正是由他轉盛而衰。

他25歲輕鬆繼位,憑著本身具備的才智和修養,借著先輩為他一步步夯實的江山,做成了中國最出名的守成皇帝。

其實相比正史,我相信大家更願意接受戲劇影視里那個多情多才,瀟洒暢快的風流天子。多多少少可以滿足一下大家的YY。。。


1.在位期間,官方統計人口數(與事實有一定偏差),從雍正時的1億2600萬,上升到3億零100萬。(歷代人口的官方統計數_國學導航),中國人口達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馬公語)。

饑荒的數量和烈度(主要是前期)比起康熙時期確實都有所下降(《清史稿》),這點符合邏輯,否則民眾早餓死了,更談不上人口激增了。所以糧食總產量方面,較康雍時應該是明顯上升了。

2.人均成品糧佔有量從明朝全盛期時的626斤下降到350斤,每一勞動力原糧生產率從4027斤下降到2262斤,大幅度下降了。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明朝人口是按自己估算的人口算的,而非官方統計數(6000萬左右),否則差距有可能更大。

用句流行的話說,乾隆在位時期中國的GDP突飛猛進,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之前穩居世界第一,但人均GDP卻反而大幅度下降了。

3.軍事方面,自己說的十全武功有點吹過頭了,比較有含金量的是徹底滅亡準噶爾汗國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牢固控制新疆,此後清朝領土開始呈現出大家熟悉的海棠型。

4. 清朝普遍國富民窮和武器裝備落後,在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時已經充分暴露。(《馬戛爾尼使團使華觀感》、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等)

順便說一句,遊戲《文明2》里人口上限才3億,因為貌似美國當時的人口都還沒有那麼多。大清竟然1790年時人口就能達到3億,這在啟蒙思想家看來中國皇帝簡直太偉大了(這種基本國情的數據他們應該還是搞得到的)。要知道英國有位著名思想家(沒記錯的話是埃德蒙-伯克)在法國大革命時曾撰文說,波旁王朝期間法國人口一直在穩定增長,比我們強,這就怎能說路易十六是暴君呢?很多思想家當時是怎麼看中國皇帝的,可想而知。結果等到馬戛爾尼到了中國實地一看,才發現這都什麼玩意啊,這也說明了中國和西方國情很多時候的確不能簡單套用。

所以綜合上述各條,

乾隆帝在傳統的文治武功(人口增長、開疆擴土)各方面指標,的確算得上好皇帝,甚至可以說是一流級別(因為時代局限性,我一般對古代君王要求沒有那麼高),但由於1500年以來歐洲快速發展,所以各種歷史書的要求,普遍加上了一條與西方的比較,以這個標準而言,中國與西方的差距肯定是進一步拉大了。

但是對於老百姓而言,恐怕算不上一流的好皇帝(僅僅通過點2的數據分析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具體細節很多人已經說了)。乾隆時期中國的人均生活水平比起歷代王朝有可能大幅度下滑,甚至可以說乾隆前後已出現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中國。但比康熙時或許還是要好一些(吃糠喝稀那都是美化了,《清史稿》里康熙時期是5次鬧到人相食(乾隆時只有1次如此記載)、死者枕籍,直到雍正才逐漸恢復元氣)。


看了很多回答,甚是不解:18世紀西方開始全面超越中國,不能是乾隆一個人的錯吧?舊思想和文化已經積累千年,大封建帝國的春天在康熙和雍正手中滾滾向前,換誰來做這個皇帝能把滿清搞起工業革命呢?就算你穿越過去也搞不定啊。

他也只是自己時代里的人而已,看待歷史人物要代入他自己的時代。在他的時代,他怎麼說也是一個中規中矩的皇帝,就算不是很勤政,也算不上怠政,就足夠了。


暴君和好皇帝不矛盾,就和得天下和民心沒有屁關係是一個道理。若道德污點有利於維持權力,那麼就是多多益善的優點。乾隆搞文字獄,是為了維護權力,殺一儆百。對於中央集權大一統帝國,權力必須牢牢掌握在皇帝手裡,否則極有可能淪落到身死國滅,妻妾和子女被人像牲口一樣拉出來宰了的悲慘境地。
陰險毒辣地位暴君只要締造偉大的帝國,哪怕他濫殺無辜,哪怕他窮兵黷武,哪怕他搜刮民脂民膏供自己和狗仔享受,後世也會讚美他,敬畏他,心慈手軟的皇帝。哪怕人心寬厚,但不喜歡戰爭,就算沒有害的國家滅亡,最後也難免落個守成平庸的名號。
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危,乾隆這麼做無可厚非。乾隆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但他保護了自己的家人,締造了帝王功勛。從帝王角度來看,這有什麼可指責的嗎?
乾隆有濫殺功臣忠臣嗎?他統治的時候是不是清帝國最強大的時候?他的統治是不是穩若磐石?他的追隨者是不是個個榮華富貴,雞犬升天?他的是不是把他的家人和朋友喂的白白胖胖?
如果說他對百姓不好,那麼明朝時期百姓就活的更好嗎?哪怕盛唐巔峰時期也依然有餓死過人的饑荒,甚至大街上叫賣人肉,哪個王朝百姓不苦?和他的前輩比起來,至少乾隆一直在打別人,而不是讓別人進到自己土地上燒殺搶掠,光是這點就秒殺了一大半帝王。
如果乾隆都不算好皇帝,那麼篡位的朱棣,欺負孤兒寡母的宋太祖,逼父殺兄的唐太宗,濫殺功臣的漢高祖和明太祖豈不是要和紂王比肩?
歸根結底,皇帝不是人。人需要七情六慾。皇帝不需要,道德和感情對於帝王來說甚至是包袱和缺陷。你不是帝王,帝王沒有必要也永遠不用在乎你的感受。
我是帝王,我就是喜歡看著你們不願意,但還是不得不為了我的野心去死的樣子。


運氣好也罷,吃老本也罷,掃滅準噶爾,蕩平回部,把南北疆置於中央政府管轄,為中國增加了數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這一項還不夠?至於毛病大多是時代局限,換個人不一定比他做的更好。


要是往畫作上邦邦邦邦邦邦邦邦砸鑒賞章算風流的話……去他大爺的。


單從皇帝而講,他跟其他昏君沒什麼區別。政治生活完全是鬥爭,吃老本。沒有做出盛世明君的作為。竊認為清亡於高宗。他對中華民族磨難的貢獻不亞於xx。有清一朝將奴性激發出來了。因為滿洲人就是培養奴才來教育的


乾隆他老人家從個人舒爽成都看確實是清朝歷代帝王無人能比的,從做皇帝本身看,完全是失敗的,他造成的飢餓大地與清中晚期完全跟不上世界腳步是直接相關的。


看過圓明園的紀錄片,十二生肖的噴泉原本是西洋工藝的半自動,後來乾隆又改成了人工,理由是玩物喪志,可以看出是一個固步自封的人。


推薦閱讀:

慈禧太后的(每)一頓飯要吃 100 道菜嗎?
皇太極的原名就是「皇太極」嗎?
康熙「傳位於四阿哥」的傳聞是真的嗎?
清代有什麼比明代好的地方?
如果明朝和清朝以南北朝的形式進入近現代世界,那今天的中國會是怎樣的?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清朝 | 中國古代歷史 | 乾隆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