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知乎學習?

1.尋找優質資源-關注相關領域的高質量回答的用戶,集中汲取他的知識。
2.學習興趣為導向-關注自己喜歡的話題,增強學習的內部動機。
3.關鍵詞檢索有效信息,知識的匯總歸納,善於運用學習軟體(Mind manger、excel等)及時補充知識體系。
4.善於運用元認知學習策略-加強對學習計划進行計劃、實施、監控、反思、評價、調整,提高學習效率,反思學習過程,對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及時查漏補缺。
5.注重對學習的情感體驗-善於分享、討論、以及提問。
6.挖掘高效學習途徑-「問答專題整理」、「推薦書籍」、「精華話題」以及「熱門關注」。
7.「從上到下」與「從下到上」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構建整體知識體系和聯通細節知識點。
8.尋求良好的記憶方法-充分運用知識內部的對比、類比、類別、上下義、相反等邏輯關係來聯繫知識,建立知識的思維導圖。
9.注重資源渠道的整理-收集各類的推薦書單、網址鏈接、領域專家,同時注重對資源的多維檢索。例如,在一個界面認識到另外一個專家,可以去集中關注他的主頁。

相關問題:怎樣高效地使用知乎?


知乎不是個適宜學習的地方,它最大的意義是「啟發」。
其一,當你對某行業或某事物有興趣卻不得其門而入時,知乎上會有內行人深入淺出地概述一番。當你讀完並有了粗淺的認識之後,再去翻書也好、聽課也好、找懂行的人講解也好,那都是靠自己再努力的事情了;
其二,當你為了某個問題絞盡腦汁思考許久但始終琢磨不透時,知乎上剛好有人點破其中的關鍵。你醍醐灌頂如夢初醒,順利想通並解決了問題。但是,如果你之前從未認真思考過,就算看到答案也不會懂,或者自以為懂了卻仍舊一知半解。

大牛也好、達人也好、專家也好,在知乎上展現的只是冰山一角。之所以能寫出那些好答案,後面有自己多年的經驗積澱、有完整的知識體系支撐。
天天看張佳瑋能看成球評家嗎?看梁邊妖能看成編劇嗎?看馬伯庸能看成作家嗎?
只看到皮毛,看不到底下的骨骼肌肉血管神經,還以為學了皮毛就是學會了全部?無非是學出幾粒粉刺罷啦。


知乎屬於碎片化的知識點,缺少系統性和連續性,特色是個人經驗和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式。當你在某方面有一定的經驗之後,在這個平台上開闊眼界、結識人脈、回答問題、進行提問,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不適合從無到有的學習,如果什麼都不會還是去看書或參加培訓,從頭開始吧。



沒錢的方法:
最快的方法是用主題閱讀的方式來看書,記筆記,實踐,總結和分享。

http://www.read.org.cn/閱讀技巧 中里有我收集的所有技巧類文章,都看一遍會對你有所幫助.

有錢的方法:
參加最高端的培訓,請頂級專家一對一。
------------------------------------------------------------------------------------------------------------------------------
重新思考了一下問題,增加一些內容。
如果你想最好的應用知乎進行學習,就是把自己完全參與和投入進去。
(1)先通過常規方式針對某一方面進行系統性的學習。書、培訓班、專家、實踐。
(2)把知乎相關方面的所有的內容和答案都整理一遍,做個摘錄和匯總,進行知識管理,比如用Evernote、OneNote、Mindmanger之類的工具軟體。把整理後的結果分享出來。
(3)把答案中比較不錯的人都加上關注,最好通過私信方法把郵箱、QQ和其它聯繫方式要過去。多聊天、多溝通,結交幾個朋友。如果在同一城市找機會交個面。通過這些人成為朋友,你能學習更快更深入
(4)把相關分支的回答全部回答一遍,不斷修正自己的答案。
(5)在學習時遇到 問題,經過思考和搜索後都沒有得到答案或結果,把這些疑問當成問題提出來,邀請各位達人回復,並感謝
(6)定期總結,然後重複2-5


知乎不僅可以用於學習,而且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工具。但是知乎作為學習工具的最大價值,並不體現在儲備知識上,而體現在知識重構上。從提煉出的答案來看,目前大家給出的答案大多強調前者,而忽略後者。我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習慣的學習過程對重構這一最重要部分的缺失。

1、什麼是知識重構?為什麼它是學習中最重要的環節?

重構,簡單來說就是學以致用,包括但不限於,是讓知識產生效益的部分。比如學徒木匠做了一張桌子,設計學院學生完成了一項獨立設計,程序員開發新的程序等等,這些都算是重構過程。是將知識重構成自己的東西,有點類似於消化作用。

看到這裡大概有人會覺得奇怪,提煉出的答案里所寫的方法不都是對知識的消化嗎?像歸納總結整理收集,包括用思維導圖之類的工具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裡就存在一個對「知識」消化過程的理解誤區,這種誤區非常正常,因為在我們漫長的學生生涯中,老師強調的知識消化就是這樣一種過程:上課記筆記,下課認真複習,系統地整理知識,然後再做點兒題。但是這樣定義知識消化過程是有問題的。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先來看看身體的消化過程。當我們的身體消化食物時,食物被分解成最基本的單元,被機體吸收。消化作用的結果是什麼呢?是營養物質最後變成了我們身體內的脂肪、糖分、蛋白質,並參與到生命活動中,而我們通常所說的「不消化」、「消化功能不好」,是指我們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不能為我們所用。這樣就很明了了,消化的結果一定是要為人所用,並且,單就食物的消化而言,無論是垃圾食品還是健康食品經過消化後都將對身體產生長遠影響。

所以,消化的特點,兩個:一是為人所用,能產生長遠影響;二是形態的改變,一種東西變成了另一種東西。

知識的消化過程也應有類似的特點,不是因為這裡用了身體消化這樣一種比喻,而是因為我們消化知識和我們消化食物的目的是相似的,我們都希望知識能夠為我們所用,不僅僅是即時效應,而且是長遠有益。

有了這兩點特點,我們就可以輕鬆衡量,什麼是真正的知識消化過程,什麼不是。

顯然歸納整理、思維導圖一類的不能算是知識消化過程,甚至根本未進入消化過程,就像是去吃自助餐,你僅僅把你想吃的東西選擇性的夾進了盤子,甚至做了一個擺盤,但你還沒填進嘴裡,更不用提消化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看似費心費力系統整理的知識,過不了多久就忘得一乾二淨。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知識整理過程也並未使知識形態發生變化。

重構則不同,重構是將知識做成只屬於你的產品的過程,知識被利用起來,且發生了明顯的形態變化。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是大學之前的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被我們整理下來,並有規律地記憶,但更重要的是每天有作業,還不斷有周測月考期中考期末考這些測試,讓我們的知識得以用起來,書本上的公式被轉換成作業本、試卷上的解答,發生形態上的變化,拜這個過程所賜,高中時我們的學習效率好像要顯著高於之後的任何時刻。

也就是說,重構才是學習的核心過程,只有經歷重構,知識得以消化,才能真正達到我們學習的目的。

但是離開學校之後,一方面,我們不再有別人設計的測驗幫我們不斷鞏固這些知識,另一方面,由於測驗代表的知識重構,是一種即時性的知識重構,不服務於長遠目標,所以其長遠效益並不樂觀。那麼,我們應當如何進行知識重構呢?


2、利用知乎進行知識重構
知識重構的的方法其實很多,在采銅專欄中怎樣成為高段位的學習者?(三):操練 - 開放的智力 - 知乎專欄中多有提及。這裡僅就題主問題,說一下如何利用知乎進行知識重構。


用知乎進行知識重構的方式,就是寫答案。

當你調動自己的知識,寫下一份答案,甚至發現一些遺漏之處,查閱資料補充之時,你就完成了一次將看到的知識設計成自己產品的過程,也就是重構。

比如,我寫的給題主提出問題的這份答案,實際上就是我對前面看過的采銅專欄以及《開放的智力》,加上林林總總後續的思考,最終重構成的自己的東西。當看完采銅的書之後,我記錄了一些重點,但這並不算是學習,我寫完這份答案的時候,才算完成了這兩者的部分學習。

在知乎,僅僅做提問者是無法學到東西的,所以即使是自己提的問題,最後也一定要寫一份自己的答案。


那麼如何利用寫答案的過程進行知識重構呢?

知乎上一般有兩類問題,一類是理論性的,問的是性質,另一類是實踐性的,問的是怎麼做。

如果題主想鞏固或擴充自己在某領域內的理論知識,就找理論性的問題來回答。

比如你是學電池的,就可以試著回答一下Tesla Motors 的電池管理系統 (BMS) 相比其他電動汽車有哪些優勢?這樣的問題。或者你最近看了一些關於女權運動的書籍,頗有感觸,就可以試著回答如何評價 Emma Watson 在聯合國做的女權主義演講?

如果覺得有一些不錯的可以應用於實踐的方案,就可以回答一些關於實踐性的問題。

比如題主的怎樣在知乎學習?,又比如最近進行科學減脂頗有心得,就可以回答怎麼減肥?,看了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籍,發現有些方法真心有效,就可以回答如何進行時間管理?

即使是題主自己提的問題,最後也要寫一份自己的答案。

理論性問題覺得需要深入探究的,就閱讀相關書籍、網頁等驗證後再重寫。

實踐性問題,給出一個適宜自己的方案,並執行調整,注意,一定要執行調整,直到最後有一個適宜自己真正有效的方案,你才算完成了學習,也真正從這次學習過程中收益了。


以上過程又設計兩個問題。

一是如何挑選在知乎上回答的問題?

挑選問題時,理論性問題盡量選擇比較類和實例分析類,這樣的問題更能調動你的知識,促進大腦的聯想過程,實踐性問題沒有要求,因為這種問題本來就包含了一種設計的過程,設計就是一種使用。

二是如何提出問題,才能讓自己更好的學習

提問題時,如果是理論性問題,注意在其後加上一條,通過哪些途徑(書籍、課程)可以對某一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實踐性問題,只要進行了答案的重構和執行,都是一種有益的學習。


最後補一個說明:

3、為什麼要利用知乎進行知識重構

(1)在最初從被動式學習轉向主動式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缺失自我提問能力。

(2)寫答案給別人看比寫文章給自己看,或新開一個博客更容易堅持,因為至少有一個人,也就是提問的人,會看你的答案。這就是慣常行為的三個環節中,最重要的那一個,獎勵。


首先,我個人傾向於不要把知乎當成一個學習和充電的平台。或者這樣說吧:不要為自己不看書學習而上網找一個看似冠冕堂皇的借口——不好意思,這句話有點過了。

然後,知乎確實是在各種知識領域包羅萬象的一個好地方!如何學習:
1、關注自己真心喜歡的話題,看看有哪些有意思的問題和哪些很棒的回答;
2、對自己有意願找到答案的問題,自己提問吧——提問是獲得知識最有效的途徑(別為了所謂的「好問題」而抓腦袋!要為了自己在乎的問題而用心。)
3、關注知乎上的大仙們,他們的經驗分享、他們的觀念分享、以及他們寫的那些很棒的答案,都是很好的學習和借鑒的資料!
4、別天天只關注自己被多少人關注了,別天天關心自己的答案陪多少人贊同了(我就是這樣的傢伙,很浪費時間的)——多關注有價值的事情!

好吧,先這樣。


大神們的回答其實已經非常優秀,問題中的總結也很到位,不過我還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學習方法,想要分享給大家。
個人覺得知乎是個很好的學習平台,而且有可能成為一個高效的學習平台,前提是你有正確的方法。下面介紹的學習方法是以自己為例子,來聊一聊像我這種意志力有限,但又有那一點上進心,平時還有點小空閑的童鞋,是怎麼利用知乎這種平台來實現「高效」學習的。(看起來和很多大v說的有點不一樣哈,但請先不要忙著給我下結論,先看看我怎麼說的,沒準真對你有幫助呢?我能夠保證的是這個方法我確實在執行,確實有效果,所以絕不是道聽途說,想當然,沒可執行性的心靈雞湯)

利用知乎學習的方法,我的方法歸納起來共三點:

  • 利用知乎樹形話題系統,收集學習資料
  • 利用知乎的正反饋機制,成為學習的強大動力
  • 利用知乎答題機會,實現對知識的梳理和體系構建

下面慢慢說來:

你個人最擅長的一種學習方法或者學習模式是什麼樣的? - 赤戟的回答
在這個回答裡面就曾經以學習歷史的方法舉過例子,介紹自己的學習方法之前,先來看看那些真正有高意志力,高執行能力的學霸的學習方法

主題閱讀+思維導圖+記憶術(路線圖)
花時間閱讀幾遍(相關領域的大部頭作品)做思維導圖,然後匯總在一起,形成一個非常大的知識樹,找個地方列印出來A0或A1放在牆上。針對不同的分支進行分解,每天花個半小時或1小時,默寫某一個分支的思維導圖。2-3個月左右能把所有分支的主幹記住。然後把所有主要節點製作一個路線圖,用聯想法進行關連,可以達到隨意指出一個年代或節點,迅速答出前後的主要歷史事件。

雖然看起來確實很高效,但是細細一想,其可執行性是挺低的,因為這個方法對一個人的意志力要求比較高,學霸當然有可能不折不扣的堅持執行下去,最終取得成功。但一個普通人在這種沒有正反饋,沒有興趣做支持的情況下真的堅持不了幾天。比如像我這樣的學渣……

意志力是一種寶貴的生理認知資源,而且很可能是一種稀缺資源,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徹底戰勝拖延症的。意志力不是下了狠心就能提高,這需要系統的訓練,不斷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戰勝,那怎麼開始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興趣為驅動去學習,不僅輕鬆,而且真的能夠高效。再加上適當的正反饋,你會發現持續學習真的沒有想像中困難。

我逛知乎有兩大動力,說起來都有點low,不準笑話我!一是,世界這麼大,為什麼不來知乎上看看呢?想看看不同階層不同行業不同國家的人回答的問題,讓我了解一個更廣闊的新世界,增加一些談資,說高大一些,這是一種求知的探索慾望,另一個動力說起來可能更low,我這人很俗的,特別渴望自己的回答能得到別人的贊和感謝,特別渴望獲別人的關注,嗯,好吧,咱們換個高大上一點的說法:一個不想成為大V的知乎er,不是一個好的知乎er!哇哈哈哈……

這是我喜歡在知乎上進行優質答案創作的強大動力。和大部分童鞋一樣,我沒有出色的文筆,不會講故事,不會抖機靈(不是我討厭抖機靈,而是我沒這種能力),更不想通過撕逼獲得關注。作為一個理中客,我覺得我唯一能獲得關注的方法,就是提供真正的乾貨,我深刻的了解自己的這種興趣,或者說慾望,所以就萌生了利用這種慾望進行學習的想法,而踐行的結果是,這種基於興趣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所以想要給大家分享我利用知乎來進行學習的方法,分享給那些像我一樣平凡,又渴望被人認同的朋友。分享給那些有上進心,想要為大家奉獻優質答案的朋友。分享給那些意志力並不算特彆強,又想要更有效的學習方法的朋友。

-----------------------------下面正文正式開始-----------------------------
三部分:

  • 先簡述兩件自己通過興趣高效學習的案例,
  • 然後再去分析知乎作為學習平台的優缺點,
  • 最後簡述其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總結和一些資源分享。(這一塊高能警告,枯燥慎入!可以不用看的……)

1.兩個個人的相關學習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通過答題需求去研究網路爬蟲的學習經歷

有哪些好看的高智商懸疑電影? - 赤戟的回答
這段時間我的學習重點在於推薦系統,而我舉的這個例子,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子項目:關於Python網路爬蟲的。因為我做的特定的推薦系統需要一些特定的用戶數據,當前互聯網沒有相應的開源數據集,這需要我去爬取相關信息,生成訓練集。所以我的首要目標是去研究實現一個網路爬蟲,用來實現對特定網站特定信息的爬取。

習慣於用知乎來激勵自己學習的我,第一件事就是尋找激勵源,我知道很多調查類問題雖然回答眾多,但往往缺乏對所有回答的總結,恰好我很喜歡燒腦類高智商電影,就想著能否通過爬取知乎相關問題,對其中熱門作品做個總結,一方面方便自己以後尋找電影(因為我相信知乎er的品味嘛!),一方面又能方便別人,還能獲得粉絲,想一想真是太有動力了!於是搜了搜,發現知乎上喜歡燒腦電影類型的朋友確實多,而且同類問題多,回答更多,說明有需求呀,對於做爬蟲的我來說,不怕它多,就怕它少,於是本著利用爬蟲爬取數據再統計的想法,我開始了項目的搭建過程,網上有很多無私的分享者,很多開源的python爬蟲項目,知乎上同樣如此,我在知乎上看見過,收藏夾一翻,果然有。

將項目從一個源碼託管和分享的平台github上下載下來,通過網路教程搭建一個集成開發環境(python+Eclipse+pydev),裝上運行,乍看起來似乎能夠運行,但真正在實現自己的目的的時候,開源項目出了問題,不過正中我下懷,不出問題,又怎麼會有審代碼(review code)的源動力呢?懷著樂觀的學習心態我開始的找問題。

對python這門語言來說,我是個新手,有一些不多的基礎知識,但是通過審代碼,我大致明白了python內置函數,裝飾函數的概念,熟悉了一些高級語法,了解了python中怎麼使用Beautiful Soup這些庫來實現網頁解析,找到為什麼不能將答案爬全的原因,解決亂碼的問題,解決深層遞歸調用次數限制……而這些問題解決的過程,為我之後開發自己的爬蟲打下了技術基礎。之後又通過學習正則表達式進行關鍵詞匹配,尋找關鍵詞,再用python實現一個統計的函數,一步步走下,花了大概兩三天時間,最終解決問題,雖然過程是坎坷的,但結果還不錯,這個回答確實是大家所需要的。而我不僅從項目中學到了我開發爬蟲的經驗,更從知乎上獲得了正反饋,為了之後的學習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個回答:有哪些好看的高智商懸疑電影? - 赤戟的回答

第二個案例:因為吃貨的個人興趣回答的社科類問題

上面那是個技術學習方面的案例,我再舉一個社科類問題的例子:我從小對學習社科類知識有濃厚興趣,個人比較推崇黃仁宇先生提出的大歷史觀,所以我一直對各種事物的演化規律都會投注心力,正巧,前段時間忽然發現知乎周刊收錄了我去年的一篇回答,是關於四川歷史和四川美食關係的問題,作為一個吃貨,知乎的這種肯定,再次激起了我對身邊食物的演進歷史的興趣,為了將這股忽然興起的興趣延續利用好,於是就想要從這個角度出發去學習一番。於是就有了這個回答:為什麼小米沒有和大米一樣成為主食? - 赤戟的回答

民以食為天,一直都對中國的傳統農業系統的發展歷史頗感興趣,看過很多這方面的資料,但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形成一個成體系的系統,當時我看到這個問題,知識分享的慾望被勾起,我的第一想法就是,通過回答這個問題,將這段時間的學習成果做一個梳理和升華。為了讓我的回答更加豐滿,更加有乾貨,而不是成了民科的自嗨,於是通過知網去搜索我之前在百家講壇看見過的這方面的專家:曾雄生先生的相關資料,下載他這方面的論文,耐下心去研讀,結合曾經的學習成果,最後果然一氣呵成。做出了一個個人比較滿意的答案。

從決定回答問題開始學習準備到最後寫出答案,其實也就是幾個晚上的時間,雖然大家看到的僅僅是一個關於小米和小麥之爭的問題,但由此衍生出的一個知識體系已經在我腦海中形成,比如中國的麵食化現象問題,比如中國農業體系發展歷史中的一些細節問題,都可以歸納入這個歷史脈絡的框架中。因為這個知識體系已經形成,之後再接觸到相關類型的零碎知識點,我就能很從容的吸收,和已有的知識系統建立聯繫。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還是個解決碎片化知識難以成體系的好方法。

--------------------------------------------我是分割線--------------------------------------------

2.知乎作為學習平台的優缺點

所有的學習過程都是一個將知識建立聯繫,形成體系的過程,既然案例已經說完了,咱們來客觀分析一下,知乎平台作為一個學習平台,在這個過程中,有什麼樣的優缺點。

先說說缺點吧,知識不成體系,零碎化現象嚴重,這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大特點了,也是絕大多數朋友認為知乎不是一個好的學習平台的根本原因。在這裡我不是想反對這些朋友的觀點,而是想說明,我們處在一個信息化時代,遭遇零碎化知識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情況,我們應該想得辦法怎麼去面對它!而不是無視它。比如給出一個:將知乎給戒了,回去翻看大部頭之類的答案,固然是正確的,可惜於事無補呀,並不是一個真正的解決方案……作為一個群體性問題,知識管理是知乎的熱門話題,產生了大量有價值的回答,分類目錄是個一般性的解決方案,這裡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到《高效學習》和《知識管理》兩個關鍵詞標籤下面看那些含金量高的問題。其中有很多優秀的方法值得學習)

我們再說優點,絕大部分持否定態度的童鞋忽略了知乎這種鼓勵乾貨,鼓勵知識分享的正反饋機制,這其實是個相當強大的鼓勵答友去創造優質內容的機制,通往大V之路有很多,你可以是會講故事的,能給大家帶來心靈雞湯;你可以是會抖機靈的,讓大家會心一笑;你也可以是持不同意見的,讓大家看個熱鬧;你也可以是獨特人生歷程,讓大家看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你也可以是提供冷門知識的,讓人耳目一新,大漲見識;你也可以是個腦洞大家,總能讓人有新的期待……而這一切都是輸出呀,而真正最好的學習方法是什麼?就是輸出呀!
還是這張圖:

將你學習的東西教授給他人,學習內容的平均留存率可以高達九成,這是最完美的學習方法!而知乎鼓勵這樣的行為,它的一系列鼓勵機制,深度洞悉人性,如果我們將之用於學習專業知識,你可以想像,這將是多麼強大的學習動力,將會有多麼優秀的學習效果。

所以在知乎上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努力去深入的回答那些你感興趣(專業)領域的問題,提供高質量的內容!一方面提供了有價值的回答,造福他人;一方面當你深入的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就是你努力的梳理自己的知識體系的時候。一個問題回答完成,就是知識體系一次析構又重構的過程。積極答題,予學於教,成就自己,造福他人,何樂而不為。

之前我看項亮的《推薦系統實踐》,正好看到幾個有趣的問題,其中一個問推薦系統的檢測指標,雖然我沒有真正去回答這個問題,但因為有這個暗示,我看書的時候,特別認真,因為我有一種強烈的答題慾望,想要學會了去給人講清楚有木有呀!(最後當然木有去回答啦,畢竟這方面自己是新手,不能搞出一些不負責的回答!)

知乎平台另一個強大的功能是它的收藏夾功能(很可惜的是,貌似還不能進行專門的搜索收藏夾的功能),這是一個分類整理碎片化知識的強大利器,是對樹形標籤分類系統的個性化補充,許多童鞋其實有用收藏夾的習慣,不過卻缺少整理和分析,碎片化之所以碎片化,是因為我們沒有將之納入既有的知識體系,所以對某一分類收藏的問題進行定期的回訪建立聯繫是有必要的!如果只是堆積,而不是整理,就會將我們之前閱讀付出的沉沒時間成本漂沒……最終被遺忘……並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

知乎是個基於社交的問答網站,其社交屬性是讓你更方便發現自己的興趣點和那些有共同愛好的人。「知乎通過分類別、做專區、打標籤的情況下將用戶有效的分離成不同群體」,將不同的用戶通過興趣樹組織起來,如果你長期關注某個固定話題,你能接觸到大量這個領域的熟手,甚至高手,和他們交流,將給你帶來相當有價值的回饋!這相當於一個天然的協同過濾演算法。

綜上所述,我認為知乎平台最大的意義是鼓勵你去學習,學會了就去分享!不想成為一個大V的知乎er,不是一個好的知乎er。如果你認同我的觀點,可以繼續往下看,下面將是具體的學習方法步驟。如果你只是滿足於一個單純的看客,混知乎僅僅是娛樂娛樂,並不想實操,沒有一顆想要學點東西的心,下面的東西對你而言就沒什麼價值了。高能警告呀,因為純乾貨,看著會很心累的。

--------------------------------------------我是分割線--------------------------------------------

3.怎樣在知乎學習?

利用知乎學習的方法,我的方法歸納起來共三點:

  • 利用知乎樹形話題系統,收集學習資料
  • 利用知乎的正反饋機制,成為學習的強大動力
  • 利用知乎答題機會,實現對知識的梳理和體系構建

當然這個總結也不錯,可以看看。

1.尋找優質資源-關注相關領域的高質量回答的用戶,集中汲取他的知識。
2.學習興趣為導向-關注自己喜歡的話題,增強學習的內部動機。
3.關鍵詞檢索有效信息,知識的匯總歸納,善於運用學習軟體(Mind manger、excel等)及時補充知識體系。
4.善於運用元認知學習策略-加強對學習計划進行計劃、實施、監控、反思、評價、調整,提高學習效率,反思學習過程,對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及時查漏補缺。
5.注重對學習的情感體驗-善於分享、討論、以及提問。
6.挖掘高效學習途徑-「問答專題整理」、「推薦書籍」、「精華話題」以及「熱門關注」。
7.「從上到下」與「從下到上」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構建整體知識體系和聯通細節知識點。
8.尋求良好的記憶方法-充分運用知識內部的對比、類比、類別、上下義、相反等邏輯關係來聯繫知識,建立知識的思維導圖。
9.注重資源渠道的整理-收集各類的推薦書單、網址鏈接、領域專家,同時注重對資源的多衛檢索。例如,在一個界面認識到另外一個專家,可以去集中關注他的主頁。

具體到細節上,怎樣利用知乎去學習呢?

首先我要強調一點,我並不是說要讓刷知乎取代平時看大部頭的學習方式,而是強調,我們要讓在知乎回答問題的過程,成為一個知識整理成體系的過程,成為一個深度學習的契機。成為我們攻克大部頭的強大動力!

在之前的案例中,我的知乎學習方法已經有所展示,在最後的這個結尾中,我分兩類學習人群進行介紹,一種是學習全新領域的菜鳥新手;一種是已經有相當經驗,但知識掌握程度不夠深入的飛鳥。(不要問我老鳥呀…我還不是老鳥…看我眼神)

如果你是一個某領域的新手,門外漢菜鳥

首先關注你要學習的領域(比如某個話題),

  • 一則是看看是否有大牛給的學習建議,讓你有個學習方向。(記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二則是收集相關資料,很多知乎er會給出專業資料,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 三則是尋覓是否有大牛總結,幫你搭出一個大概的知識框架!如果真有,就更美妙了。
  • 四,如果都沒有,還可以通過提問,邀請相關領域的朋友來回答。這一點的運氣成分很大。

具體到我推薦系統的學習中來看,我首先搜索了這個標籤,果然有很多學習方面的建議,根據建議,我選取了《推薦系統實踐》作為入門,也大概知道了諸如《群體智慧編程》之類的行業經典作品,為學習指明了方向。其次,通過關注相關的問題,知道了一些行業前輩,如果有了疑問,至少還有人交流不是?

如果想學習的領域並不真正有非常有名的專業書籍,那就需要自己去搜集資料,既然要學習,就不能學成民科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咱們得學會找資料!去一些常見的研究學者科學家聚集的地方比如科學網,小木蟲,果殼。權威的資料!比如中文資料可以找知網維普萬方超星等資料庫,外文資料庫等等。

如果你是有相當經驗,但知識掌握程度不夠深入的飛鳥:

充分利用知乎的這種正反饋機制,積極的去回答相關領域的問題吧,之所以還是掌握程度不夠深入,一般是知識尚未成體系,知識細節不太豐富,理解深度也不夠,積極回答這些相關領域的這些大的小的,意想不到的問題,利用這些問題為驅動,去建立聯繫,加深理解。

相關領域的問題,是顯示在這個地方的,它位於話題下面的第三個欄目:

當然你也可以通過搜索引擎去檢索是不是有你想分享知識的問題,實在不行你還可以自問自答的(知乎官方是不反對這種行為的,因為這是知識分享的一種方式),順便還能看看其他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對你的學習是一個極大的補充,避免閉門造車導致知識體系的明顯缺陷。(去偽存真是個長期不能鬆懈的工作呀……)

舉個例子,我回答小米和小麥的那答案之前,其實對這個過程有一些不成體系的認知,比如一些南米北面的演化過程,麵條的演變流傳歷史,古代認為小麥有毒的知識,鐵器農具在唐宋的普及等等,但這些東西都僅僅是一個個比較孤立的知識點,並沒有真正串成一個體系,但通過回答這個問題,深入的思考了其中的關聯,這種知識體系就串聯起來了。但事情沒有完,隨著問題的火熱,許多朋友提供了一些我之前完全沒想過的知識,比如整理資料的時候確實發現唐時麥產很高,之後又下降了,我以為這種反覆是人們觀念的原因,沒想到是氣候的原因,所以沒有從氣候的變遷角度進行關聯,這個優秀的補充使得我的視角更加寬泛,同時將這麼個知識點成功納入我的知識體系,再舉一個我從中學到的東西,小米顆粒小,非常容易被鳥雀啄食,而小麥則有麥芒,能保護種子,從種植者的角度來看,當然是種小麥更好。等等的這些探討,不僅豐富了我的視野,更拓展了我的知識體系,真的有其優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最後提一提知識的收集,分類,整理一系列的東西,不具體展開,我給出了這些相關的資料出處和一些方法,如果想要踐行我的方法,請務必看一看。

在這裡我還是想強調下知乎收藏夾的作用,這是個可以用來對碎片化知識進行分類聚類的工具,在知識管理這一環節中非常有意義,經常整理這些分類目錄,才能有效的將之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資料整理,分門別類,通用方法,引用如下:

知識管理,具體方法非常多,可以關注這兩個標籤下面的精華回答:
知識管理 - 話題精華
學習方法 - 話題精華

還有一些信息收集整理的具體方法,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很有含金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如何有效地進行資料整理? - 學習方法

另外,如果你在各大高校,一般學校圖書館都會購買大量的中外文資料庫,想下個資料,找個論文很方便,只要是校內網的,一般都可以用ip直接登陸,問題不大。

一些省會或地區的圖書館也可能會購買這些資料庫,如果你是這些圖書館的讀者,能夠登陸這些圖書館網站,也能下載到大量資料。

但是你如果就是個普通互聯網用戶,又想要下載某些論文或者專業資料,可能就需要一些特別的方法。這裡提供幾個方法。

一:中國國家圖書館註冊一個實名制賬號,這裡有大量的在線資源,包括不限於:電子圖書,電子期刊,電子論文,古籍,工具書,地方館資源!中文資料庫方面主要是維普和萬方,不過沒有知網的。對了,下載的許可權是受限制的喲。這個方法是@Navras 提供的。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

二:部分英文文獻的下載,這是個俄羅斯人搞出來的東東,不需要翻牆,把要搜的關鍵詞輸進去,自動轉到google scholar,不同的是點進去之後會直接出現論文的pdf。這個方法是在@灰兔雪糕 那看到的。
Sci-Hub: removing barriers in the way of science

三: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據說註冊一個,等半小時左右論文就陸陸續續發到你郵箱了……不過我沒用過,你們可以試一試。這個方法是從@ZIWEI YU 看到的。
首頁 - 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

更多方法可以去這個問題中尋找:在家裡如何免費使用中國知網? - 大學生

--------------------------------------------------------------------------------------------------------

以上大概算是近期利用知乎進行學習一個總結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居然真的木有贊,看我眼神……


我個人觀點:

我想問題指的」充電「就是」學習「,那麼問題的實際上是怎麼利用知乎進行最高效的學習。因為人的記憶本質上是聯想式的,所以學習最高效的方法,就是樹狀方法學習。

所謂樹狀,就是在一個領域中,掌握基礎知識作為牢固的」樹根「,然後再向上發散到或者是專研到某個特定領域的」樹葉「,從而掌握知識。拿生物的學習舉個例子,在生物領域,只要學好幾個課程,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通讀學術文獻基本沒有問題。這是因為研究領域基本就是某個問題的細化,只要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的邏輯思維,就能非常有效地理解最前沿的研究進展。

那麼如何利用知乎做樹狀的學習呢?

首先我同意@采銅的觀點,也就是把某個擁有高質量回答的用戶做為「樹根」,集中閱讀他的回答來獲取知識。但是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這個用戶的回答絕對不是教科書,大多數是是在某個領域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但這樣已經比「推薦」要好很多。

樹狀的另一種方法就是直接找「點」, 也就是「tag」,而且越細越好。例如,作為非籃球迷,你周圍的人都在談論林書豪,而你卻一無所知,那麼你找到林書豪這個taghttp://www.zhihu.com/topic/%E6%9E%97%E4%B9%A6%E8%B1%AA,閱讀完所有內容,基本就有大概了解了。互聯網是知乎強項,我相信找到跟互聯網相關的tag,如「天貓」「google」「facebook」,裡面都有不少值得學習的地方。

最後,學習還是靠自己的,我覺得多看看為外行人寫的某個領域入門書,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Update:可以關注一些回答質量高的人,他們有的會有博客,閱讀這些博客能比較系統地得到信息。


利用番茄工作法學習知乎!
一、番茄工作法的特點:一種訓練集中力、注意力的工作法,能夠有效率地進行學習而減少中斷。
(不懂的百度一下)
二、學習沒有效率的原因:沒有目的性,只是單純地看,沒有思考沒有總結沒有回顧。
三、選擇番茄工作法的原因:
1、該段時間只做這件事,減少分心,集中學習。
2、番茄回顧,我現在用的是iphone的番茄工作法學習軟體,我每開始、結束一個番茄以及該番茄所做的具體內容都會有個記錄,如果不用軟體,用筆記本記錄也可以。
四、具體方法:
1、準備好你的計時錶、筆記本或者手機軟體。
2、開始一個番茄,比如你想用30分鐘去學習知乎,那就開始一個番茄時間,中間不要做其他事,然後選擇你感興趣的話題開始學習。
3、當番茄時間結束後,回顧一下你剛才所學習到的內容,可以直接記錄下該問題的題目或者用你自己的語言。
比如:
番茄1:(時間2013年5月4日下午17點)
學習內容:
(1)怎樣在知乎學習?
(2)看問題如何直達本質?
(3)如何看待XXX電影?
4、記錄下來後,針對你記錄下來的每個問題,回顧一下,剛才你在這個問題裡面學到了什麼,是否解答了你的疑惑,自己再加以思考,最好用自己的語言再表達出來。
5、在晚上你睡覺前,你再拿出你記錄的問題過一遍,回憶一下你在此問題中的所學,以及你總結出來的東西,如果不記得那就再上知乎將該內容看幾次。
五、效果檢驗:
1、分周期檢驗,可以是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個季度,將這些學習知乎的番茄全拿出來回顧,做到一看該題目,就知道答案,如果不記得,那就針對不記得再去查漏補缺。
2、經過一段時間後,你看著自己完成的番茄和番茄中附帶的問題,你會很有成就感,然後繼續良性循環。
3、相信良久的積累會產生質變,哈哈。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


知乎是個寶地,當我第一次發現它時,我以為我終於找到了一直在尋找的東西。知乎里這麼多牛人,這麼多精彩的回答,我如饑似渴的學習著,吸收著。每當遇到困惑,每當遇到問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來知乎尋找答案。可是,漸漸的,我卻越來越困惑,越來越不知所措,知乎上那麼多熱心的人,每個人都出主意,答案各式各樣,五花八門,一些很雞湯,一些看著很專業,一些很溫暖,一些卻很敷衍,甚至不解及攻擊。知乎那麼多精彩的答案,我看了又看,卻終於發現我只能知皮毛,甚至皮毛都不及。我的腦袋像炸了鍋一樣,充滿了各種信息,卻唯獨沒有我自己的。我迷失在信息中,更加茫然無措。之前,我只是看,從不寫答案,不是說我這個人不願付出不願分享,只是從沒那種習慣。後來,我試著提筆,生疏地寫下我的建議,我的答案,突然之間,我感到一種解脫,真的是解脫,突然之間,所有的問題不攻自破,我感受到了自身的價值,在幫助別人中,我知道,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原來所有的問題,只是因為我太關注於自我,太封閉自己。也許,這就是知乎真正的價值,一個互助互惠,互相給予的平台,實現了人與人的有效交流,知識與知識的高效交換。


【申明感謝】
首先,向我引用的答案的答題者們致謝。如果您覺得您的回答在本文中被引用不妥請給我留言,我會儘快更改。謝謝。@匡靖,@levin,@Erroll Garner,@吳易易,@白土,@yolfilm
第二,以下正文中問答大部分均查自 @林怡通 的5000贊俱樂部 - 收藏夾,在此對林先生精心的收藏表示感謝。
第三,以下內容僅僅是筆者在有限時間內能夠想到的東西,受筆者能力局限。閱讀可自行加上「筆者認為」等字樣。
第四,如轉載請告之並註明出處,感謝支持。

【正文】
1)知乎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攝影論壇秀的是美麗的照片,器材板塊秀的是器材,汽車板塊秀的是汽車,那麼知乎是什麼地方。

在我眼中,知乎是大家「秀知識」的地方。

首先,最核心的內容——回答。
知乎的精彩答案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答案的精彩。和/或,
第二,秀的精彩

精彩的回答。比如,
租個女友回家過年靠譜嗎,有什麼風險?
率性的語言,曲折的劇情,很精彩的故事。

精彩的秀。
比如,暗戀一個人,不想去追,又不想留遺憾,怎樣告訴她比較好?
一張圖片,換來了6000+的贊。
我不排斥長答案(這篇文章就挺長的),但一些短小精幹的答案可能會在你精力最充沛的時候在你的心裡恰到好處的擰那麼一下。就像這個換來6000+贊的圖片。

其次,可能會被忽略的部分——問的精彩
高水平的問題是很重要的。
比如,一個好問題可能
1)描述準確
2)準確的找到了切入點
3)可能是平常被忽略的問題
4)能引起共鳴。
5)有誠懇認真的態度。
等等。

能夠引出精彩的回答,很多時候問題問得到位功不可沒。
一陰一陽之謂道。
這部分後面再提。

2)知乎與老師的區別,
知乎所有的部分,包括提的問題,回答的答案,答案的評論,贊同,反對,等等,前面都有一個隱含的詞,叫做:我。
——我認為,我覺得,我支持,我反對。
所以知乎的答案受答題者的水平,看問題角度,經驗等影響很大。
同樣,讀完回答,讀者的收穫也受讀者的水平,看問題的角度,經驗等影響很大。

但老師是不能這麼做的——你不能說我覺得是這樣我就要這樣教學生。
限制老師的東西有很多,比如統一制定的教科書,統一制定的教學大綱,老師上崗之前需要通過資格考試,還要開研討會,要備課,等等。這些都在保證著老師教學內容的質量。
包括拿什麼去考查學生是否聽懂了,這些也都是有審核過的。
所以,雖然教科書里的東西並不一定是完美的,但起碼它是很多人,很多專攻教育的專業人士,都認可這樣的內容是適合該階段該方向的學生掌握的知識。
雖然這些內容是變動的,教材也在不斷更新調整,但起碼在一定時間一定地域,這些是被認可並審查過的。
知乎上的答案是沒有經過這麼嚴格的篩查審核的——這其實是知乎的一大優勢:多樣的答案,不同的觀點供讀者取捨。

但如果沒有一些基礎的知識作為背景,無法分辨別人的觀點是否恰當,不僅無法正確的理解答案的意思,甚至可能會被一些回答誤導。這也是為什麼我說知乎默認的觀眾是成年人的原因——分辨能力很重要

之前只說了不建議,下面是我的建議:
第一,如果可以,我建議你們去向老師,家長,或者在你看來德高望重的人請教——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面對面的請教要知道,年齡,學習內容,所處環境,詢問時的語氣神態等等等等,是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答案的內容。
同時,除了知識,你還可能會學到什麼是謙和,寬容,理解,如何正確發問,如何請別人幫助或者幫助別人,等等等等。這些可能比答案本身要重要的多的多。
第二,讀書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因為書往往面對的不是一個人,一個問題,而是對一類問題的系統的闡述,同時書中的文字是經過提煉和校準的,有助於正確理解和學習。其次,閱讀學習的過程可以很好的鍛煉自己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也會從中選出一些適合學生的書籍推薦給他們,指導學生鍛煉自己學習的能力,同時避免佶屈聱牙或者深奧難懂的知識對學生造成太大的困擾。

還有一個原因使得我不推薦初中生頻繁刷知乎——中考。
初中一個階段性的任務是中考。我並不是說中考就是一個人在初中階段唯一的目標,但中考成績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上一所怎樣的高中,也決定了你受高中教育的環境,是一個值得你奮鬥的內容。
而知乎在這方面能提供的幫助微乎其微——最多就是鼓勵你好好學習認真對待考試。
所以對於一個初中生來說,放鬆的時候來刷刷知乎比較好,但是如果你希望知乎能帶你上一個好高中,可能會收效甚微甚至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另外,在評論中你提到了「想反駁又不知道如何反駁」。
反駁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在這裡簡單寫點我想到的東西。

1)為什麼要反駁。
俗話說:理不辯不明。
對原觀點我不認同,我想讓你看看我的觀點是否正確,所以我要反駁。

2)如何反駁
印象中中學老師會教學生如何寫駁論文,這裡我就不展開寫了。

3)從反駁中,我們能學到什麼。
其實,反駁本身——或者具體到攻擊對方的過程——對學習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我並不是說反駁是沒有用的——新的角度可能會讓你對問題有更深的理解,這很重要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不過基本上,反駁是一個輸出的過程——你嘗試讓對方接受你的觀點,而且是與他本來的觀點相對立的觀點。
所以,在反駁之前,你需要先了解對方在講什麼,找到反駁的切入點,整理好自己用來攻擊的素材,考慮好應該用怎樣的邏輯去編排自己的觀點——這個過程你一直在學習。
然後,反駁開始——你開始輸出你的觀點。
最後,你提交。對方可能不回應,也可能提出他的觀點。如果你覺得不妥,於是又開始反駁。

有理有據的反駁可以讓觀點從不同角度進行考察,而且辯論會使得你看問題更加全面清晰。但為了反駁而反駁,比如「你說的我就是不同意」,在我看來是毫無意義的。甚至,你拒絕了本來可以從原觀點中學到知識的機會。

所以,以我之見,在遇到一個新觀點的時候,先嘗試接受;即使沒辦法接受但是也說不出是什麼原因的時候,先嘗試擱置,去學習;
其實當一切都瞭然於胸的時候,反駁已經變得可有可無了。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3)什麼樣的問題在知乎問收穫會比較大。
我覺得以下的問題,答案會對提問者有比較大的啟發。

第一,經驗類問題。
簡而言之:我沒做過,我想了解。
有時候這部分內容並不容易在書中找到,即使找到是否適合自己也很難說——書中會把一二三四羅列出來,但一本書的內容要都做到其實是不容易的。
這時候,知乎er們的智慧就發揮出來了。
比如,飛機在飛行過程中能「超車」嗎?
飛行員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第二,技巧類問題。
算是第一類問題的一種體現——基本上答題者要自己試過才知道這個技巧是否可行。有時候,想要更快更好的完成目標,借鑒一下別人的方法是個好選擇。
比如是否能夠將章魚作為寵物飼養?
詳細的闡述,配合大量精美的圖片,有沒有讓喜歡章魚的人躍躍欲試呢?

第三,百思之後的問題。
無論有沒有得到解,「百思」的過程是必要的。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註:《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提倡的也是學生自主學習,老師啟發式教學的方式。
比如,什麼樣的男人才算是成熟的男人?
你可以看到題主一開始就講「最近樓主遇到了感情危機。這才坐下來反省之前的所作所為,才發現以前是多麼的不成熟。」
很多時候,對答案的渴望和從回答中得到的收穫是成正比的。

我並不反對或排斥其他種類的問題,只是覺得(包括但不限於)上面的幾種類型的提問方式,提問者的收穫會比較大。

4)如何在知乎提問。
在前面有草草說了幾點,這裡再稍微多說兩句
首先,請至少保證字體通順,語義明確。不要有錯別字——這算是請教別人起碼的禮儀。
其次,問題越具體越好,用詞越準確越好。不要說大話空話,儘可能讓對方清楚地知曉你想要了解的是什麼。

其實,一些時候相比較回答,提問更考驗一個人的水平——你要用短短的幾句話引起共鳴,從而引導出漂亮的文字,漂亮的觀點,這是不容易的。我自己這方面經驗有限,就不在這裡班門弄斧了,但起碼,認真虛心地提問是必要的。最好提問完之後再多讀兩遍,以保證答題者可以順利準確完整的理解題目的意思。

5)如何從知乎的答案中學習。
知乎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新穎的觀點,熱烈的討論,等等,在這裡我主要想回到題目寫一下怎樣在知乎中獲取知識

可以借鑒一下議論文的三個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1)關於論點/觀點。
我的做法是,盡量濃縮,最快的時間找出答題者的觀點,結合自己的情況,分析,理解
所謂書由厚變薄,由薄變厚的過程。
要注意的是,再好的答案,如果用錯了地方,還是會適得其反的。
比如,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知識想推薦給年輕人?
答題人的觀點是:不要怕。
畏首畏尾可能讓人失去機會,愛情;但「不怕」並不意味著應該毫無敬畏之心。
試想下面的情景:一個人在看完文章之後熱血沸騰,立馬放下手中的工作毫無畏懼的衝進boss的辦公室當著在場一堆人的面對老闆吼道:給老子漲工資!
最近挺流行一句話的:不作就不會死。
觀點沒錯,但是用的地方錯了,所以還是那句話——仔細分析,選擇性吸收。

2)關於論據及論證。
論點很重要,有時候會有非常閃光的觀點秀出來。這一部分比較醒目也比較容易受人重視。
下面來談談我覺得比較重要的部分——或者說,在我看來,我的大部分贊贊的是什麼——
論據以及論證過程是如何支持論點的。

比如,在瞎子摸象的故事裡,
瞎子說,象是柱子,象是一面牆。
重要麼?不重要。
為什麼是柱子:因為我摸到了很粗的圓柱體的東西。——重要了,起碼我們知道,大象的某一部分,摸起來像是柱子。
為什麼是牆:因為我摸到了很大的部分是平鋪著展開的——我們又知道了大象的某一部分像一堵牆。
誠然,這些都不是象本身,但是起碼,我們對大象,或者說,象的一部分,有了認識。

關注論據和論證過程,一是了解論點是在怎樣的條件下成立的,第二是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為自己的一些觀點積累素材。
比如我剛剛說的瞎子摸象的故事,如果只去看瞎子的觀點,其實是毫無用處的——本身這則寓言的寓意就是不要像瞎子摸象一樣以偏概全。但瞎子為什麼沒有做到對大象的準確描述,他又做到了哪些使得他可以得出一些結論來,等等都可以作為繼續思考的對象。

還是舉個知乎上面的例子吧。
二十多歲該做些什麼,將來才不會後悔?
答題者的觀點很新奇:「「一個人」的狀態,總是最糟的。
其實你如果只讀了觀點,你可能會覺得:我一個人,這麼些年,沒覺得不好啊?
但是後面的論證過程有力的支持了答題者的觀點,甚至,是不是會有人在讀完之後萌生了抓緊找個伴的想法呢?

以上

最後,我以下面的話來結束全文,作為我對「怎樣在知乎學習」這個問題的總結,
不要把知乎上看到的,讀到的東西看成是一個終點——恰恰相反,它是起點,後面的事情更重要——分析,判斷,理解,融會貫通,變成自己的東西。

依舊,祝你學業進步,夢想成真。

YC上


個人認為,在知乎,學到什麼具體的知識不重要——當然不是說沒有這種可能,重要的是:

1、海納百川:知乎的一個問題往往有很多答案,這時關鍵不是只看獲得「贊同」票多的那個答案,而是先想想自己如何作答,再盡量讀完所有的答案,那時很可能你自己的答案會大有不同。

2、獨立思考:我認為中國大陸的教育最糟糕的就是讓很多人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所幸現在還有網路。在知乎,不需要盲從任何一個名人,照單全收他的所有觀點,我認為這比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更加重要。

——當然,以上觀點僅供參考。


我在知乎上學習的方法主要是建立一個自己的智庫

大多數文件夾下面還有一些子文件夾,如下圖為「冷知識」下的文檔:

裡面絕大多數的內容都是來自於知乎,也包括我在百科、果殼、豆瓣、wait but why、Quora等網站的各種收集內容。以下圖片為「當下社會現狀」裡面的內容:

我採用網頁保存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部分知乎用戶由於離開知乎刪除了原有的答案
2.檢查與政治原因導致某些帖子被和諧
3.收藏功能往往收藏一個問題下的部分答案,且答案容易被修改(許多知友在得了許多贊後添加了無關內容);採用網頁保存的功能可以對比參考各個答案,不容易在長遠的時間內對某一個問題產生刻板印象,而這是最關鍵的。因為在許多我們不了解的領域,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答案,在現在的知乎上絕對不能盲目迷信贊同與排位。

收納進智庫的理由主要有:
1.長遠來看有比較重要的指導作用,比如「如何選購鑽戒」、「潛泳的學習方法」一類的問題。
2.一針見血而且敏感容易被河蟹的內容,收藏毫無作用。
3.一些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領域知識,需要保存並在以後的時間內起到標記作用的(許多是百科內容),比如我在「歷史人物」文件夾下,收納了陳永貴、恩維爾·霍查、馬科斯、齊奧塞斯庫、劉連昆、李定國、邁克爾·柯林斯等等若干人物詞條,目的就是為了提醒自己的無知,不要忘記一些赫赫有名的人物。
4.各個領域內的精華問題,不斷整理可以起到知識的系統化和收藏作用。

友情提示:
1.知乎專欄無法進行網頁保存抓取。你必須將其複製到文檔中。
2.Ctrl+S然後回車是一個快速保存的良好方法。
3.一開始的整理可能會耗費心機,但是一旦養成習慣速度就會越來越快。本人的經驗不一定完全照搬,比如在Evernote、Google Drive一類的地方建立筆記一樣方便。

個人知乎心得:
1.如果你還年輕,請先從人生經歷與學習方法開始瀏覽知乎。但是不要過分迷信它,在知乎上的成功無非來源於多讀書(把推薦的書讀完,比如在知乎上《三體》的名氣甚至超過了《冰與火之歌》);身材好(健身,健康飲食,八塊腹肌);多自學(哈佛公開課,PS編程PPT);會打扮(衣著搭配、個人儀錶);會做飯(買烤箱、做西餐、etc);喝雞湯(工作上進、練好人際、戀愛真誠等等等)
就這些,翻來覆去地編,你就可以拿到成百上千的贊。

2.關注別人時不要迷信關注者人數,多關注那些對自己的時間線負責的人。對自己的時間線負責的內涵包括:如果你不想讓你的關注者瀏覽到這個問題,那麼你就只能匿名關注;慎重點贊;不要刷屏。一個好辦法是找到你喜歡的人,看他關注了哪些人,然後找到更多高質量的內容推薦者。關注的用戶最好不要超過500人。

3.知乎具有成癮性,建議使用StayFocusd控制每天使用知乎的時間在兩小時以內。

4.賣出第一步,大膽地私信別人,你往往能夠收穫朋友,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

最後感謝知乎,讓我見識了更大的世界。


我的方法是:
明確自己的問題——查看該問題相關的精華回答以及評論,其他選擇性的查看——用思維導圖整理出框架——篩選應用——實踐反饋,優化調整。

1.明確自己的問題
知乎是一個問答社區,所以你的問題越明確越容易找到答案;而且明確了自己的問題就不會漫無目的,效率更高。
但有時可能需要藉助搜索反饋來調整自己的搜索。比如我最近的問題最開始是用戶等級,在看完相關的回答後我發現用戶等級只是用戶激勵下的一個小問題,而我更想了解用戶激勵這個大點的話題,於是我換成了用戶激勵,然後看完了所有的回答。

2.用思維導圖整理出框架
思維導圖是整理思路、筆記的絕佳方法。
通常我會一邊看回答一邊用思維導圖記錄我認可的要點,然後按自己的邏輯進行分類整理,並增加這個過程中自己想到的案例或靈感。
這步相當於將新知與自己以往的知識、經驗聯繫起來,納入知識地圖,或者說是內化。
下圖就是我最近整理的有關用戶激勵的回答~~

這時候,輸出答案或者博客也是將學到的知識內化的一個方法呢,還可以騙幾個贊(●"?"●)

3.篩選應用
帶著問題進來,一定要帶著解決方法離開呀。
在整理完思維導圖我就會思考哪些方法可以為我所用,如何去用。剩下的就是用大牛們的經驗和智慧來解決自己問題的時候啦。
我一般會將想法變成可執行的任務放到teambition這種團隊協作工具里,與小夥伴們一起去完成。

4.實踐反饋,優化調整
方法適不適合自己,有沒有效果,一用就知道。自己在使用的過程中再優化調整、總結心得。
如果可以再將心得分享給他人。可以是回答知乎問題,可以是教會身邊的小夥伴……

學習的過程大概都是這樣吧,帶著問題--獲取知識/資源--思考理解--應用--改進。


這是我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問題 關注知乎也有很長的時間了 在上面也學到了許多的知識,接下來就說說我的體會吧。

首先我們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知乎是一個具有社交性質的問答網站。那麼我們怎麼利用知乎來學習呢?
1當作搜索引擎。知乎相對於百度知道等更具有專業性,知乎上的知友們大多都非常熱情以及非常專業,那麼當你像獲取關於某一個行業的一些認識的話,就可以到這裡進行一些搜索。例如,如果你想了解一位如何成為一名產品經理?以及產品經理所需要具備什麼能力以及知識?那麼就可以在上面搜索,比在百度上搜索好很多。
2關注相關領域或者話題。只有在思想的不斷碰撞中才能不斷地迸發新的思想和知識。那麼關注相關的話題能夠讓我們擴大自己視野,在某一個話題下有許多你未曾思考過的問題,或大或細微,當我們自己看的這樣的回答時,也能刺激自己的思考。
3關注一些大牛人物,知乎上有許多牛人,他們在某些領域都是非常專業的,比如@陳柏齡等,通過他們所關注的欄目或者問題來發現一些更高質量的回答以及資料。
4說了這麼久,主要還是在知識的接受方面,那麼一開始我就提到這是一個互動型的網站,另外一個功能當然就是提問。我們每天都會產生許多的問題,那麼我們可以經過思考後,當然這裡的重點時經過自己的思考後,不然這些問題提了也沒人回答。以及在知乎上輸入時看看是否有相關的問題,如果沒有的話提出這些問題來等待回答,知友普遍都非常地熱情,高質量的問題一定會得到高質量的回答。除了直接在知乎上發問,我們還可以對一些知友發問,由於在我們通過觀察後了解到某些知友在某方面比較專業,而且樂於回答,那麼我們也可以直接發問,這樣能更快獲得較滿意的回復。
5除了知乎這個網站以外,我們還可以關注知乎周刊,每期的知乎周刊都是圍繞某個話題,比如《讀書這件小事》,主編以及幫我們搜集出關於這方面的一些高質量回答,這樣的話我們看完某一期的周刊,基本上對該話題也能有個初步的認識,當然如果本來就是抱著一邊思考自己該如何讀書而且看到周刊中的知友的回答,那麼收穫肯定會更大。
6學習工具,談了那麼多的學習方法,我也簡單談談工具。對於看到的一些比較好的問題或者回答,通過印象筆記或者有道雲筆記記錄下來,然後自己可以寫這個問題對自己的重要性,然後再以後再看看繼續思考。
7其實之前看到了一個問題是,為什麼知乎上的一些大牛都不建議知友長時間逛知乎,因為上面的這些問題也許有些比較零散,你一句我一句的,較少出現較為系統的問題,這樣對於知識的記憶不好,比較容易遺忘。因此我再推薦一個工具,就是思維導圖,比如某個問題有時候10個回答,那麼我們可以對這個10個回答進行總結,排除掉一些相似的答案,然後對於10個回答進行整合然後再加入自己的思考以及補充,最後做出思維導圖,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習效率較高能夠博採眾長,最後化為為我所用。
8對於知乎上某些自己非常感興趣的話題自己要通過翻閱資料,查看書籍來進行回答,這樣能夠讓自己學得更深以及真正做到用問題帶動學習,帶動思考。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學習。
昨兒和一朋友碰面,聊到知乎,我問:「還刷知乎么?「,他眼也不眨地回了一句:「當然沒了。」追問道:「咋不刷了呢。」他說:「刷太多對我來說只有眼高手低。」我註冊知乎有一年多了,從高三開始一直在潛水,收藏,點贊。知乎是我推薦給他的,他比我更是一個有求知慾的人,他這話不免讓我微微愣了一下。以這一年多來的經歷粗淺地說一下知乎給我的印象和學習過程。大一學生的一家之言,歡迎討論!

  • 知乎不是專業知識領域的論壇或門戶網站。這也是知乎在國內能發展到目前仍未被超越的一個重要原因,知乎因此吸引著各領域的達人、老師、大牛,同時不同領域的人對同一問題的看法折射出很多不一樣的視角和思維。但是要想在知乎學習專門的知識,例如,編程,圖像處理,攝影等等這可能是個效率低且回報率也挺低的活兒,知乎沒有專門的老師給你進行系統地編排知識體系,大牛們更多地分享是經驗和捷徑。所以對我這種不喜歡「邊問邊學」的悶葫蘆來說,知乎不適合入門某個知識領域。但是知乎可以作為引子,對我感興趣而一直沒花時間來接觸的領域是一個很敞亮的窗口,可以看到前輩們的經驗積累,看到入門者的困惑。
  1. 對於我感興趣的領域,我首先會選擇搜問題,一般的關鍵詞都是:入門(初學)+領域,怎樣(如何)+領域,一個月(短時間)+領域,書單+領域;一般都會搜出一堆「伸手黨」的問題,但是有些問題裡面包含著較為詳細的知識體系目錄(在此非常感激各位老師的耐心與敬業)。接下來是收藏(不要忘了感謝作者)至印象筆記,並且編輯文本,給自己不了解的辭彙標色,對於可延伸的詞句打上備註,然後就是wiki或者百度。帶著自己掌握的概念重讀答案。若有書單,接下來便是按著書單上豆瓣查找適合自己入門的書籍(好吧,我一般比較拘泥於紙質閱讀)。假如實在搜索不到你感興趣的領域入門問題,就得求助線下人士了,不提倡順著父級話題可勁兒刷答案,效率很低。
  2. 對於我沒啥興趣的領域,但看了之後又覺得漲姿勢的答案,一般我會先收藏(好答案收藏是必須的),然後也會標註陌生辭彙然後wiki。既然是用來漲姿勢的就得耐心讀完答案,有時候還真是讀到後邊忘了前面推導的邏輯框架,還得返回去重新看,這時候還得不斷培養捕捉邏輯框架。最後便是照著問題在自己大腦裡面完成作者的推導,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這樣印象也就比較深了。一些科普類性問題容易找到相對準確地答案,但是一些人文學術類答案我一般會選擇贊同數較多或者業內人士的答案。
  3. 對於極富思辨、發人深省的答案,大多為情感、思維、生活方面的精妙答案,一般我不急著看答案,而是對著問題思考自己的回答,這樣易於區別自己和別人的思維,有利於開拓思路和取長補短(我承認很費時間⊙o⊙)。這時候我一般會隨機地閱讀答案,保證贊同數和摺疊等因素不讓我產生任何偏見,這時候通常會遇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人,值得你關注哦!
  • 過度的社交使知乎偏離重心。 知乎日報的標語是:知乎—發現更大世界。每個人看世界的目光都不盡相同,正是目光的融合與思想的交流搭建出了一個更大的世界。但也是主觀的思想所佔比例較大:對生活方式的展現,對主流問題的自我觀點,對價值觀的旁敲側擊;從而激生出了社交問題。最明顯的表現便是噴子橫行,逼走良幣。本一個開放包容的場所被惡意扭曲成可以肆無忌憚炫耀的場所、可以口無遮攔偏激的場所、可以堂而皇之剽竊索取知識的場所。所以,知乎的長期用戶漸漸感到知乎被蠅營狗苟的外力拉扯而偏離了中心——為知識提供一個無價的空間。
  1. 面對噴子而選擇默默離開知乎的大牛一般都會刪掉自己的答案,甚至全部答案。這也讓我們習慣定期整理收藏夾,將收藏的答案搬至印象筆記。至於一些前輩刪掉的答案,你若十分想收藏,可以查看關注前輩的用戶列表,一些活躍度較高的用戶,或是非常崇敬前輩的用戶一般都會備份著前輩的答案,在不打擾他們的前提下可以私信他們。
  2. 例如一些關於美食、時尚、音樂、寫作等雅俗共賞的話題,非常值得讀一讀,因為這些東西來源於生活,但卻能高於生活。不妨多讀讀不同人的答案,哪怕是一個回答只有一句話或者一個辭彙印在了你腦海里這也不錯。對於這一類問題我比較喜歡的是寬泛地瀏覽各式各樣的回答,然後選擇幾位比較契合我視角或者開闊了我視野的知友進行關注,他們關於這一類問題的回答我都會收藏起來。學習的最好方法是實踐。既然是雅俗共賞,也就表明了入門門檻還算低的,一般的回答會出現某地某時的某樣東西佔據著回答最顯眼的位置,找個機會去親身拜訪、拜讀、體驗,這也是知乎讓我們發現一個更大世界,發現更多可能性的一個表現。畢竟自己的生活永遠是單一的,需要別人的亮點來裝點!
  • 知乎的分享傾向於等價而公平。知乎的本意是借鑒Quora建築一個高質量群體分享知識經驗的社區,這就決定了知識的分享註定是要偏於等價而公平的,這是這個特點吸引了剛開始的那一批又一批的知乎用戶。然而知識信息的不對等流向造成了知乎現在的種種隱患。不僅為了提高自身知識的學習,還有知乎社區的持續發展,我喜歡在回答問題中學習。所以這是我潛水1年來的正經「處女答」,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堅守著知乎的為數不多的幾塊凈土。
  1. 大學還沒過完1/4,專業內的知識連皮毛都沒摸著,更多的是看著業內老師的回答從中發現他們的思路和學習積累。所以我比較傾向於嘗試回答一些大眾問題或者自己興趣領域的問題,這不僅讓我收穫朋友,還能讓我精進自己的「技藝」。
  2. 在回答一個問題前,各種參考必不可少,除非是講故事。這個過程不容忽視,這是我覺得能在知乎能學到的最直接的技能,就是檢索信息,收集資料,處理文檔格式,必要的資料整合和圖像處理,搭建思路,內化他人思想的學習能力。

以上。歡迎評論、私信交流!
雖然我有時候也很難照著自己的要求在知乎上學習,但是有一點最基礎的是務必要做到:
一定要多看看自己收藏的答案!


我覺得可以將知乎的功能分成兩大塊,第一塊是用於求知,第二塊是用於分享

【第一塊:求知】:人與內容雙維度

求知在這裡指的就是怎麼樣在知乎學習,解決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者感興趣的問題。按照人和內容兩個維度進行學習,這裡@采銅@warfalcon都有提到,即:
1、人:找到擅長某個領域的大蝦,集中閱讀他的所問所答
2、內容:即關鍵字,比如通過搜索關鍵字:邏輯思維,來獲取相關的問題列表,然後逐一閱讀每個問題列表下的每一串問題
閱讀過程中,遇到好答案(這裡的「好答案」對每個人的定義不同)或者值得進一步討論的答案可以即刻回復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直接將其收藏到你所創建的收藏夾里。(注意:收藏夾的分類法也是一門學問,邏輯上矛盾的收藏夾會給你在日後建設系統性知識庫的時候,造成一定麻煩。)

【第二塊:分享】:肚子里要有貨,即知識基礎不能相差太遠,是保證討論質量的一個條件

我這裡說的的分享不是指,把自己的回答分享到新浪微博等第三方平台、或者把自己的收藏夾分享出去,我不是不支持,只是這種分享可能帶來的收益不是很大。理由是,一方面,你的朋友們(比如QQ空間好友)關注的領域可能和你並不相同,有些答案他們看了可能並不感興趣或者根本不會參與這種費腦細胞的討論中來(懶惰),直接在他的feed流里忽略掉。另一方面,還是那個問題,所有的通知系統或者分享第三方平台的平台功能,都是滿足了用戶的虛榮心,渴望滿足自己的「自我價值實現、博得社會認同」那一層的需求,而這種自慰式的滿足與是否最終獲得了高人指點、優良的答案並無必然關係,對增長見識用處可能不大,很可能只是換來你的粉絲們極短秒數的一掃而過,頂多調侃你兩句又開始裝逼,或者鼓勵你愛學習,或者直接呵呵飄過等等,換來的都是毫無價值的吐槽(瀏覽微博的很多年輕人都是抱著逛遊樂場的娛樂心態,和知乎這種娛樂與嚴肅並存,又需要精力投入的知識型社區不一樣)。

我說的分享指的是,如果想要結交更多的專業大蝦,就要先把自己變得更有知識,最起碼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不至於被罵成白痴無知,那樣還不如直接去百度谷歌搜索一下來個單純。在這裡,不建議只是用海綿式的思維去單向吸收,還要學會將肚子里的貨分享給他人,同時要不斷地討論切磋,在討論中獲得新知識和見識。這就需要前期的常規學習做鋪墊,多讀書,多聽講座,多參加線下聚會,多實踐等等。先充實自己,讓自己有得可聊。這一步就不是短期內就能獲得的,需要長期的保持讀書學習的習慣,讓肚子里的貨不斷的充實起來。否則,不在一個量級上的討論,你得到的收貨可能並不多(類比:同樣一本書,深者讀深,淺者讀淺)。思想的火花也就不容易點燃。這就好比,你現在去跟一個小學生聊國家教育問題,那根本不可能會讓你獲得什麼新的見識(我感覺有點傑里米邊沁的功利主義色彩,囧)。
記得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里,有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學說,換句話說就是「正—反—合」,大體的意思是,知識是不斷通過這種「正反合」的方式逐漸演化和完備的,每一個初始學說或觀點(即肯定),都會有人反對它並提出反對觀點(即否定)與之抗衡,與此同時,又會有新的觀點針對之前的反對觀點進行再一次的反駁(即否定之否定),從而讓知識的質量、見識的水平呈現螺旋上升趨勢,獲得一個新的突破:)


知乎只能作為引導工具,要想深入學些什麼還是不能光靠它,從知乎發現你想要的或感興趣的東西,然後沿著這條線索走下去!


Notice:這是我的文字live,如有幫助,金額隨意,support支付寶微信

支付寶:https://qr.alipay.com/apx04449qhxkwxng3rfdt62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微信:

---
曾經,人們對心靈雞湯,陳安之,讀者知音趨之若鶩。
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更好的載體。

於是各類」知乎,TED,公開課」如雨後春筍崛起。

「殼」變了,但都是一樣的貨色。

謊言與欺騙在不斷繁衍,希望與絕望在不停輪迴。

當一件事物開始風靡,也許就要考慮他本身的價值了

因為總有些人,是註定要被時代所消費的。


個人建議:不需經常泡在知乎上,等到一定時間對一個主題或領域的問題答案進行全面系統的閱讀,成效較好。


我自己做法是總結答案,(當然是針對某些問題,不是所有),理解各方回答的思路,然後發現方面某些知識的缺乏,找相關的書籍閱讀,最後加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里。比如最近的IPAD,阿北關於「運營,客戶價值,客戶體驗」的問題,我都有自己的總結,也找了幾本書來看。


知乎是個危險的地方,這裡充斥著太多的思想, 而且所展現都是碎片化的知識,碎片化的知識若不加以總結,得到的也只能是碎片化的思想。所以知乎並不是學習知識的好地方,不過會是個結識良師益友的好地方,題主可根據自己情況合理利用知乎。


推薦閱讀:

怎樣擁有學霸那種一學就是十幾個小時的精力?
要更好地理解世界,需要建立怎樣的知識體系?
為什麼日本那麼多漂亮的女生要去拍 AV?
學習分散式系統需要怎樣的知識?
為什麼有的人好像什麼都知道但現實中卻一事無成?

TAG:學習 | 知乎使用 | 知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