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人喜歡穩定?

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就去考公務員,進國企上班。
為了保持自己的財富,把錢存進銀行。並且試圖找一些讓財富穩定升值的方法。
為什麼大部分人喜歡穩定?不喜歡冒險?


前方高濃雞湯預警。

什麼叫「穩定」?穩定不是平衡,穩定也不是持久,穩定的科學定義是對外界干擾的抵抗能力。

換言之,穩定不關乎狀態的好壞,穩定只關乎是否能保持原來的狀態,哪怕這個狀態並不那麼理想。

這三個小球是三種「平衡」的狀態。左邊這個小球是「穩定」的,如果它被挪動一定距離,只要這段距離不是太遠,它都能恢復原狀。中間這個小球無所謂穩定不穩定,如果它被挪動一定距離,它可以在新的地方安居樂業。右邊的這個小球是「不穩定」的,哪怕稍微輕輕的碰一下,它也會一路滑落,再也回不到最初的地方。

為什麼左邊的小球穩定呢?因為它的能量最小。它處在所有可能的位置中最低的那個位置,所以重力勢能最小。一旦它被擾動,只可能被擾動到重力勢能更高的地方,因為沒有比它現在的位置重力勢能更低的地方。這樣,只要外界干擾一去除,在重力的作用下,小球就會自動回到原來的平衡位置,所以我們說它是穩定的。它不需要任何外部能量,單靠自己的重力就能保持在現在這個位置。

右邊的小球是不穩定的,一點點風吹草動就能讓它萬劫不覆。從左邊到右邊,它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才能到達現在的這個位置。為了保持住這樣的位置,它還必須要持續的輸入外部能量來抵抗任何可能的擾動。換言之,它必須枕戈待旦,一直抗爭不止,否則,就會從這個位置滑落。

我想說什麼呢?這跟人們喜歡不喜歡穩定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你覺得自己「穩定」,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保持住現在的位置,那是因為你就處在「最小能量」狀態。你不努力,你也不會下落,也沒有什麼後果,那並不是因為你不會下落,只是因為你已經到極低點了,附近根本沒有更低的地方可以下落了。

也許你會說,怎麼會這樣呢?我比很多人都強,不可能在最低點。沒錯,所以我說的是「極低點」,而不是「最低點」。

「所有動物生而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也許你的極低點,比很多人的極高點還要高。也許你意識不到,你生來就有的,卻有可能正是別人苦苦追求的。也許你會明白,你拚命追趕的,卻也不過只是別人的起點。

我不是一個「成功學」的鼓吹者,我也不覺得「向上爬」就一定是好的,我更不覺得「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我只是覺得,這樣的「穩定」無形之中是一個牢籠,是一個束縛。哪怕你自己想出去看看,有時候也會被自己的重力壓垮,自己又把自己拉回到原來的位置。

「穩定」意味著失去了改變的可能性,不管這個改變是好的,還是壞的。「穩定」有好處,因為它杜絕了變壞的可能;但「穩定」也有壞處,因為它把變好的可能也一併屏蔽了。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需要你自己掂量。

我個人覺得,人生的路那麼寬,又有那麼多的可能,有意或無意的把自己束縛在「穩定」的這一窪盆地里,或多或少有坐井觀天之嫌。多走走,多看看,扯起風帆去看看真正的大海,哪怕需要多付出很多的力氣,哪怕有遇到風暴的可能,也勝過舒舒服服的躺在「穩定」的避風港里。

當有一天,你克服了「穩定」的枷鎖,克服了自己的懶惰和慣性,一番苦戰之後,終於站在了不穩定的極高點上。也許你會覺得,剩下的人生就是一片坦途了。

但人生不是二維的,你要面對的問題有太多太多。

也許你會發現,一個方向的峰頂,只不過是另一個方向的谷底。前面的路還有太長太長。

終於有一天,你會發現,原來真正的生活是這樣的。起起伏伏,曲曲折折,有時陷入谷底,有時又柳暗花明。

知道了生活的現實,卻依然願意走出「穩定」的小綠洲,踏上那荊棘滿地卻又風景如畫的路途,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勇敢和樂觀。

2015年第一天,與諸君共勉。


穩定是對的,錯的是大多數人口中的「穩定」,並不是真正的穩定。

事實上每個人都在期望穩定,冒險也不過是為了追求一個高層次的穩定。什麼是冒險,放棄公務員工作進行創業叫做冒險吧,但創辦企業追求的是每年能夠穩定的獲得n億美元的回報,而不是忽盈忽虧;盈利最好還是能夠穩定的增長,而不是忽上忽下;並且在此基礎上最好還能穩定的推動人類的進步,而不是忽進忽退;每年穩定的回報社會,而不是忽有忽無。你看,冒險的目的,還是在追求穩定,不過是從穩定的月入幾千,變成穩定的月入幾億。

為什麼期望穩定?因為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不止適用於物理,也適用於心理。沒人希望自己吃了上頓沒下頓,領薛定諤的工資,丟塞翁的馬,如果處於這種狀態,除了情非得已,也多是在圖謀更大的穩定。

那麼,當我們在反對「穩定」時,我們反對的是什麼?

我們反對的不是穩定,而是沒有獨立思考。不只是自己,也包括周圍的人。

反對的是我們從小學上到大學,從大學進入工作,都是任人擺布,沒有想過這有什麼意義,我們為什麼要這樣,以及,這是不是我想要的。

我們反對的,是下意識地拒絕改變,而從來沒有思考過我要不要改變,它對我到底是利是弊。

我們反對的,是實際上把命運交給了別人,卻以為自己「穩定」了。

我們反對的,是甚至當我們思考了這一切時,卻發現周圍人都從來沒有思考過,進而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讓你的思考毫無用處,甚至受到斥責,以及因此帶來的無力感。 @史方標的回答,便是對這種情況的控訴。

所以長輩們,乃至同輩們,口中的「穩定」,並不是穩定,而是「做個不會思考的木偶吧,隨波逐流就可以了」。

然而,最讓人悲哀的是,「獨立思考」並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客觀的講,獨立思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眼界,經驗和學識上,否則只會是「自以為在獨立思考」而已。這就決定了,所謂的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真的是沒有能力。如何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的人?

所以,在提醒自己要獨立思考的同時,提升自己的眼界,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沉下心來增加自己的學識,知乎只能幫你到這裡了。


唯圖眼前之暴利,不圖後世之糧秣的後果,只會導致丁戊奇荒。
真正的穩定不是一成不變混日子,而是能夠持續通過學習提升自己,有明確的上升空間,有被廣泛認可的自身價值,有人權、財權、事權,上有信任自己的上級,下有自己信任的下級,在所處的行業有一定影響力,在所處的城市有廣泛的社會關係。

每個人都有惰性。所以題主所指的大部分人喜歡的「穩定」,實質上是希望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能獲得長期可持續的、足夠維持家庭小康生活的收入。(個人意見),也就是傳說中的鐵飯碗,金飯碗。大部分懶人追求穩定的鐵飯碗,合情合理。
但是,只有變化本身才是不變的。這種所謂的穩定本身就在跟隨形勢不斷改變。不說公務員,單看1992年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多少計劃經濟的國企工人下崗了?2001中國重返WTO後,在華外企風頭正勁,儼然收入高福利好工作穩定,現在又有多少外企在裁員?

我的履歷就是「為什麼要追求穩定」的註解。
第一份工作
2008年我畢業以後進入IT外企做銷售,收入與績效掛鉤,按照很多回答的說法,是一種每天都充滿挑戰和新鮮感的生活。每天都充滿挑戰,大部分項目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但雖然客戶是我的衣食父母,但我需要與大量友商去競爭,這口飯並不容易吃。
IT服務業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非常大,由於我畢業時處於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市場上能見到的項目並不多,一直到09年,4萬億投資批下來並且落實到項目上,我的生意上才有了一點起色。10年時候僥倖拿了大單,才不用在每個月被領導檢查(Review)得戰戰兢兢,盼招標等合同催下單急交貨愁收款,才過了一年有錢有閑有安全感的時光。
後來就發現傳統IT行業形勢不好,公司的報銷額度從每月兩萬調整到每個季度兩千。熟識的同事都覺得大勢已去,該早作打算。我遂跳槽到一家中型國企當甲方繼續搞IT,那些無法脫離銷售身份而又繼續在公司接受挑戰的同事,在2013年都被裁掉了,然後繼續跳到其他外企做銷售。
加點私貨:外企大勢已去,不應該是擇業的首選了

第二份工作
到了中型國企後,真正的體驗了甲方的地位,體驗了平等,體驗了穩定,體驗了天花板,體驗了一眼望到頭的生活。在這裡我交了很多信得過的朋友,遠遠比做銷售時認識的多。我們下班的時候經常接到某個銷售的電話約我們吃飯,然後我們都特別一本正經的說點套話拒絕,然後大家一起去食堂吃飯,吃完回來打Dota,那時夕陽如畫。
做過了甲方,再也不想做銷售了。因為只要甲方不從銷售手裡拿錢,那麼銷售在甲方面前就是低人一等。
離開的主要原因就是太安逸太安穩太大爺了,我擔心我會逐漸失去職場競爭力以及應對風險的能力。

第三份工作
跳到現單位後,有機會跟國際頂尖的專家一起工作,能接觸行業的核心業務,有了信任我的客戶和領導,有了獨立的人事權、財務審批權及信任的團隊;我清楚我的個人價值(經驗、知識、管理、人脈、體能)在不斷累積。
在社交中我與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大家相互欣賞,互通有無,交換資源,各取所需。
我個人以為,這正是我一直追求的富有安全感的穩定狀態。
(放點私貨:光有錢有個屁用,有權,有人,不差錢,才是真正的牛逼)

按部就班拿工資的生活不算穩定,但按部就班拿工資並持續拓展自己各方面能力,提高抵禦風險和變動的能力才是穩定。

對於還沒工作的在校生來說,在一個拼搏的年紀,本來就不該去考慮安穩的生活,而是應該盡量讓自己看到更多,學到更多,體驗到更多,同時為自己30歲以後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否則的話,等到30歲以後,想再謀求份安穩的工作都很難。

那麼,擁有大部分人所嚮往的穩定的工作的人,有怎樣的生活呢?
1,Y總。Y總大約50歲,在某外企當中層。Y總的發家是在2001年後,那時Y總跳槽到某大型IT外企上海分公司,月薪在15k以上,Y總考慮到上海買房可以退稅,而且自己的收入的確很高,不買房也不知道幹什麼,於是就一套又一套的在上海買賣房產。據說Y總現在在上海有10套左右的房產。所以Y總依靠房租收入,過上了幸福而穩定的生活。至於工作,Y總上班完全是圖個打發時間,絲毫不怕裁員。外企對這種十幾年的老員工裁員補償非常高,如果Y總被裁員,Y總可以愉快的去拿著這筆錢環遊世界了。

2、S科長。S科長大約35歲,在某二線城市區政府下面一個清水衙門做沒兵沒糧的科長,年收入大約8萬上下,開一輛10萬的車,愛人在醫療系統,小孩並沒有在頂尖的小學上學,有一套房子。社交圈主要也是清水衙門的同僚,關係很近,人都非常好。我唯一擔心的就是S科長已經邊緣化了,如果再邊緣化一點的話,S科長又去做什麼呢?習慣於體制而又一直忙於庶務,偏離於權力部門的S科長的競爭力並不強。

3、L主任。L主任大約45歲上下,小孩在上大學。L主任是罕見的幾個在企業內保持政府公務員編製的科級幹部。既然他獲得了保障,那麼理所當然要失去職業上的發展。當與他同齡的幾個老朋友都已經提升到企業的高層及中高層時,他仍然是一個被投閑置散的中層。他的影響力甚至不如一個基層領導。他孤零零的在一間獨立辦公室里,不分管任何業務,按時上班,按時下班。當他離開了政府部門來到企業而又沒有在企業獲得實權時,他獲得了穩定,但是他失去了影響力。45歲就過著退居二線的生活,我理解他的選擇,但我堅持認為放棄自己的事業而把穩定寄托在體制上,有種生死操之人手的感覺。

4、W局。W局1972年生,某行業內主流大學畢業,97年碩士畢業後進入大型央企下屬某企業,在4年里歷任基層各崗位,01年因為本人出色被調到總部任業務主辦,04年業務主管,08年升任副處級,10年升任正處級,14年升任副局級。每一步都走的名至實歸卻又步步高升,但這才是穩定的真諦——有兵、有錢、有權、有地盤、有潛力。

5、G科長。G科長1974年升,某行業內主流大學畢業。97年本科畢業後進入大型央企下屬某外地企業。為人踏實穩重重視家庭不重升遷。05年升副科級,11年升科級,現在在單位內頗有威望,業務能力極強,群眾基礎極好。處長雖然比他年紀小,但是非常尊重他,一直對他客客氣氣。(因為離了他,這個事就辦不成)。按照現在的趨勢,G科長已經依靠自己的業務能力、人脈和口碑,為自己打造了一個穩定的職業生涯。估計G科長會以處級退休,而且退休後也能夠被企業或者外部單位返聘。

我講了這麼多故事,希望闡述一個我的基本觀點:
穩定不應依賴體制和單位而來,應依靠自己的能力、經驗、眼光、行業口碑、行業人脈、行業經驗而來。
有錢有糧,有兵有馬又有遠見的領主才能保全身家性命,否則富貴不過是過眼雲煙。


Tips:
1、為什麼外企式微了?
我個人認為外企對大陸的主要價值包括資金、標準、先進企業經驗、人才培養、技術、設備、國際渠道。目前雖然大陸企業在這些方面略有短板,但是既然已經實現了從0到5的突破,從5到10已經毫無懸念了。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華為以及大量製造、施工企業,已經在國際市場上拼搏多年了。
那麼,在華外企的競爭優勢還在哪裡呢?我只看到了不斷被削弱的技術壟斷和渠道壟斷。因此,我認為大部分外企已經式微了。
還能進行技術壟斷的外企比較給力:如生物製藥的非銷售崗、醫療器械的非銷售崗、船用發動機的銷售崗技術崗、高精度機床等。


10月5日更新

實在沒想到這個回答能得到這麼多贊,謝謝大家了。
因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私事,所以當時寫這篇答案的時候,帶著很多主觀情緒。現在回頭看這個回答,確實很多話說的偏頗和不合適,謝謝那些給我提點的朋友,你們是知乎冷靜而理性的大腦。
我覺得個人的人生選擇確實是一件人各有志的事情。各種各樣的人生正是這個世界美麗而豐富的源泉。各種對幸福,對理想,對人生體驗和價值的追尋都是可貴的。
我們要反對的應該是將價值觀強行輸出導致對人性的壓制和自由的剝奪,而非某種合理合法的人生選擇。
Do not judge other people"s lives.

之前寫的答案還是放在這裡,不過請大家批判的看。

謝謝可愛的zhihuers。

____


這個問題,我要來答。

我很討厭「穩定」這個詞。

最近有個同事離職,離職前一起吃飯,談到了工作問題。
大家聊到自己的未來方向,我說自己以後可能會往金融方面發展。
她便對我講了一個故事。

她大學室友的男朋友從澳洲留學回國。
後來因為工作問題分了。
我問,是不是不好找工作?
她說,是因為工作不穩定,他在一家小的投資機構工作。
我說,這不是高富帥么,怎麼不穩定。
她說,因為這是私企,而且收入大部分是和績效掛鉤的。
我:...

這次談話之後,我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沒錯,挫敗感。
連續幾天,我心情沮喪。
我不是一個情感脆弱的人,和每個普通人一樣,我的生活中也有大大小小的問題和麻煩。
我在為了落戶口,前前後後跑了十多次人事局的時候,沒有這種挫敗感。
我在做了一天的文檔沒保存,程序崩潰必須重來的時候,也沒有這種挫敗感。
我在手機壞了,前前後後修了一個星期,麻煩不斷的時候,一樣沒有挫敗感。

而在她那句話前,我覺得自己被打敗了。
我感到屈辱,我厭惡這個國家。

是的,穩定。這個詞大家還不熟悉么?.
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師長,不是天天向我們重複這個詞嗎?
在我們找工作的時候,他們叫我們考公務員,穩定。
在我們尋找感情的時候,他們叫我們找個吃公家飯的,穩定。
在我們享受愛情的時候,叫我們早點結婚,穩定。
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家庭的時候,叫我們早點生孩子,穩定。

在聽到這些說法的一開始,我感到的是困惑。
我困惑於,在自己讀書的年歲,明明被教導的是努力、奮鬥。
各種藝術作品,各種正能量,明明都告訴我們:
生命可貴,我們要讓它有價值。

當我們在生命到了最有活力的時候。
當我們滿腦子求知慾,滿褲襠荷爾蒙的時候。
當我們我們被打足了雞血,我們也逐漸具有了接近夢想的能力和可能性的時候。

我們卯足了勁,即將開始人生的攀登,突然之間,全世界都在說:穩定。
能力的提升,沒人提了!
夢想的追求,沒人提了!
愛情的美好,沒人提了!
對藝術的欣賞,沒人提了!
對未知的探索,沒人提了!

誠實 勇敢 正直 沒人提了!
榮譽 奉獻 敬業 也沒人提了!


父母的口中,親戚的口中,老師的口中,甚至同學、同事口中,就只剩下穩定。
穩定壓倒一切。

困惑於斯,於是我開始思考,開始探尋。
我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讓幾億國人心心念念地追尋。

可是沒等我找到,我的同事,一個名校的碩士生,給了我一條重要的線索。
「因為這是私企,而且收入大部分是和績效掛鉤的。所以他的工作不穩定,所以他和女朋友分手了。」
我順著這條線索,愕然發現,原來那些「穩定」指的是:

可以不按自己創造的價值而獲得持續的收入。
不用不停地學習,歷練,提高。

可以早上9點鐘上班,5點鐘下班。坐著玩玩遊戲,看看新聞一天就過了。(並非針對公務員,我知道相當多的公務員不是這樣的狀態)
不用擠地鐵,不用加班,不用競爭。

可以和老家的人一樣,過著一樣的生活,安穩。
不用被七大姑八大姨議論,不變成她們眼中的異類。

可以在婚姻的束縛下,安安穩穩過日子,生孩子。
不用考慮:我憑什麼值得被愛?

原來我一直尋找的答案 如此醜惡不堪。

就是這樣,我不喜歡「穩定」這個詞。
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了這個國度
大部分,是因為我不想以我寶貴的生命作為「穩定」的祭品。

以上。


人們總有降低不確定性的需求,而穩定又恰是一種降低未來不確定性的方法而已。然而,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歡不確定性。

我的答案是:不是大多數人都喜歡穩定。吃飽喝足的人追求穩定,而饑寒交迫的人反而追求不穩定。

理由如下,
這就引出了丹尼爾.卡尼曼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作為心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大神,他被老師們用來忽悠一群在財經類學校讀心理學的無知少年.....

不好意思跑遠了。前景理論告訴我們:人們的風險偏好在獲利情景(框架)和損失情景(框架)中是不一樣的。

實驗
假設流行病爆發,可能會導致600人喪生。現有兩套應對方案,你支持哪個?
A. 如果實施方案A,將挽救200人生命
B. 如果實施方案B,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挽救600(所有)人生命,三分之二可能無法挽救任何人。

實驗結果是,選A的佔72%,選B佔28%

如果將上述兩個選項的描述改成:
C.如果實施方案C,有400人會死亡
D. 如果實施方案D,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沒有人死亡,三分之二的可能所有人都死亡。

實驗結果為:22%的人選C,78%的人選D。

A和C,B和D都是等價的,只是一個從死亡的角度描述,一個從生還的角度表述,人們的決策結果卻大相徑庭。在獲利情景下,人們更加風險規避,偏好確定性、規避風險;而在損失情景下人們表現得更加風險偏好。

回到問題,題主也說了,有錢人喜歡穩定,資產保值;想進國企、公務員的人也大多出身中產階級。題主所觀察的群體都是衣食無憂處於社會中上階層的人。這群人是處於獲利的情景中,相對於底層人群,他們獲得更多的利益,他們是從獲利的角度看問題。所以需要規避不確定性,防止不確定性帶來的損失,把自己穩定在現有的生活水平,確保勝利果實。就好像在股市裡賺錢了總有一種「及時變現,落袋為安「的想法。

但是,對處於底層的人,他們相對於其他人是失利方,他們從損失的角度來看問題。所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反正一無所有,豁出去了,說不定還能撈到什麼好處。他們更偏好風險,希望從風險中獲利來改變目前的狀況。」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的心態。股市被套的人也處於這種損失的情景中,所以才有」套牢「,總希望留著日後能漲回來。

總結一下,對於風險和穩定追求,固然有性格等內在因素的影響,但是外部情景的也會影響人們對穩定vs風險的決策判斷。在獲利狀態下,人們更喜歡穩定;在失利狀態下,人們更偏好風險。如果富人破產了,他們會變得更風險偏好;如果窮人發達了,他們也會變得追求穩定。


本文非原創,轉載於意林微信號

作者/艾明雅

你所謂的穩定,可千萬別是穩定地窮著

在本該歲月靜好的日子裡,有一天,你從辦公室午睡完,抬起頭來,突然覺得不快樂。

畢業那年,你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整日渾渾噩噩,父母說公務員好,你就考了公務員;姨媽說老師好,你就當了老師。他們說:穩定好啊。

你,問問自己,你真的懂什麼是穩定嗎?

在很多二三線城市的父母心裡,他們對女兒的穩定其實是有一種潛規則暗示的,那就是「你只要負責買得起奧利奧」,其它的,「父母,老公,神秘人」會負責你的奧迪和迪奧。

你負責拿點小錢貌美如花,那人負責「掙錢養家」。

所以一旦「穩定」下來,女孩子大多兩條出路,那些嫁給了土豪的,自然滋潤無比,將未來優劣全盤交付給那個男人;可是你,似乎運氣沒有那麼好。你選了一個和你同樣穩定的人——然後你們倆開始穩定地窮著了。

這時候你才漸漸發現,你以前以為的穩定就是沒有競爭,沒有壓力,到點發工資,孕產期可以逃班,同事和平得像慈善義工。你在安逸里,好像漸漸變成一個對工作毫無要求的人,反正那工資到點就發,分毫不差。

可是,突然有一天,就那麼膩了。

兩點一線,連上班路上垃圾桶的位置都能背出來。同事領導要退休,已經心不在焉。所有臟活累活雜活莫名其妙的活,都堆給你干。這枯燥的工作讓你開始懷疑人生。你年少時的夢又開始蠢蠢欲動。

朋友圈的女同學已經背上了愛馬仕,游完了迪拜,你羨慕的不是她的紙醉金迷,而是,她比起你來似乎是不用聽一輩子沒出過單位的老婦女講些莫名其妙的雞毛蒜皮。

你聽膩了。你踮起腳來,看見大城市的霓虹在隱隱發光,背後卻又是無邊的黑暗,你猶豫著要不要出去拼一把;可是——孩子,父母,公婆,牽絆已經太多。你看看身邊的男人,他比你還要熱鍋螞蟻,四下無門。

你在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選錯了。

不是選錯——而是,穩定並不代表停滯。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職業可以讓人躺著睡大覺,從此不去學習,不去鑽研,不去認真成為一個「在其位謀其政」的人。

你圖公務員穩定,可是三年後,眼見著和你同期進單位的朋友就牛氣閃閃地考到省直單位去了。你的朋友,他選擇了穩定地向前,而你,似乎相比之下,懶了一點,尤其是在有了孩子之後,所有人對你好像已經不再有要求。可是,比起那些挺著大肚子還要加班的企業員工,你是不是太幸福了一點。

而那些選擇了「出去闖闖」的人,就一定過得比你好嗎?也未必。她們有的一而再的跳槽,有的爛死在一段要死不活的戀愛里,在大城市裡混了幾年,除了學得更會花錢了,毫無長進。

那姑娘說:我好害怕,三十過後,我會在這個城市混不下去。

那你就去看看,牛逼哄哄的到底是哪些女人呢。在那些不穩定的,動蕩的生活里,如何穩定下來。

一開始,她們是部門最肯吃苦耐勞的那個人,早出晚歸,給領導提包倒茶給辦公室扛純凈水修馬桶干一切別人不幹的事。

後來,她們是辦公室最肯動腦子的那一群人,她們會指出方案上明顯的常識錯誤,她們試圖理解同事為什麼今天情緒那麼不好,她們關注更好的理財方式,她們日夜寫案子,在哺乳期背著奶上班,成為最辛苦的那一批職業女性——

她們像雜草一樣在這個城市野蠻生長。她們的狠勁,使得身邊的伴侶也絲毫不敢鬆懈。因為稍不注意,他們就會失去她們。

終於有一天,好像人生開掛了。每天手機響個不停,彷彿業務就那麼自動找上門來。她開始有時間和朋友出去喝下午茶,順便談談工作,錢,好像就那麼不太缺了。她有錢有閑還有自由,成為那些老家女同學眼裡羨慕的人。

屬於她的穩定到來了——穩定的能力,帶給她哪裡都能找到飯吃的資源。

人生有時候,很難講誰選對誰選錯的問題。想要穩定,絕不是錯,同為女人,我太懂你因得肩負生育天職,想想就已經覺得腰酸背痛,誰又想還要成為頂樑柱去體味「搵食艱難」。

我也是。

可是你們知道嗎,昨日去了靖港,在初春的暖陽里,和朋友靜靜喝了茶。回來的路上,所有壓力襲來,累得有點想哭。終於同朋友說,寫稿寫到想吐的時候,孩子哭鬧著抱大腿的時候,就羨慕那些吃完飯就打麻將只哄哄孩子的女人,將所有光陰及未來交付那個男人,而我,到底是為了什麼要和自己這麼死磕。

為什麼我就做不到那樣。人生的最初,我也只想過點穩定的日子就好。

可我知道啊,生活有時候,哪由得你偷懶,演員劉濤談起自己這一路「豪門破產勵志戲」,頗有一種「能做許晴勿做劉濤」的無奈感。

不是她要破敗,不是她要突圍,命運推她,無能為力。望著她在真人秀里的神奇整理術,我頗為感動。這是被生活扇過耳光的女人,再也不是溫室花朵,豪門嬌女,命運逼她雄起,她不得不伸手訣別那攤生活的爛泥。

哪裡有真正穩定的小日子。中國人連活著,就已經要費掉全部力氣才能活得八份體面。每個人都很難,若你不覺得難,那你要當心,誰替你抵擋了那些難,你的穩定建立在誰的動蕩之上,而那動蕩,又是否已經危矣,你卻渾然不覺。

別停。是的,別停。偶爾停下來,那是休息,而不是停滯。

可多少人一開始想穩定,就是想選擇停滯。壞事情就是這麼開始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穩定這個夢。艱難是我們的財富。動蕩是我們的歷練。這世上有隻願意靠著夫榮就滿意了妻貴的男人,可是,那不是我們。如果你太了解自己不是可以打著麻將就過一生的女人,還年輕,還有得選,也和我一樣,有著骨子裡對自己的要求,那就永遠不要選擇什麼穩定。

唯有如此,你的生命力以及未來,才從不依仗著誰。你終有一天會比誰都「穩定」,但這雙手力掙的能力,永不消退。

一個女人的好運氣是怎麼開始的?我相信,是當她有權力選擇從此落定,而依然徐步向前的時候。


事實上沒人喜歡折騰,大家都想穩定。有人一天到晚折騰只是為了有一天能把生活改造成自己理想生活的模樣然後穩定下來。

所以穩定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永恆的目標,把人區分開的是對 理想生活 的定義:

有人覺得家裡一畝三分田,老婆孩子熱炕頭,錢夠用就是理想生活,那他就會努力達到那個狀態,然後穩定地生活下來。

有人覺得要過高級白領的精緻生活才不枉此生,於是折騰自己考名校,考研,出國,報世界五百強,等自己成了一個高薪白領,出差坐商務倉,住五星級的時候,生活也就趨於穩定了。你這時跟他說,辭職吧,跟我一起改變世界,賣糖水有啥意思。我打賭這群當年敢把自己到處折騰的人,有一半會猶豫拒絕:「算了吧,我挺滿意我現在的生活的。」

有人覺得要在商場呼風喚雨才叫理想生活,於是就到處折騰,披星戴月,靠吃醬油拌飯,睡辦公室死撐幾年,等公司上市,資產過億了,他們大多也都趨於穩定了,混混EMBA圈,跟其他成功人士喝喝茶,娶個白富美。你這時要跟他們說:來,把你資產都賣了,然後全部捐了,不留一分錢,把以前朋友關係也都斷了,我們從頭開始。大部分人會覺得你丫就一傻X。

有人覺得年輕時候就能出入夜總會,開遊艇,吃海鮮,參加海天party叫理想生活,於是在沒爹拼的情況下,不惜以身犯險,到處折騰,搞大宗違禁藥品的國際貿易,四處結交權貴,四處舔屁股,等勢力坐大了玩膩了,也就趨於穩定,做個土皇帝,花功夫洗白歷史了。

還有人覺得這世界太混亂,覺得要把天下改造稱自己理想的樣子才叫理想生活。於是不惜捨棄家業,過家門不入,天天跑基層折騰,等世界真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也就開始追求穩定了。

還有人覺得當皇帝才是理想生活,於是拿自己的人頭折騰,等真當了皇帝,也就消停下來了。

所以對所有人來說,穩定都是永恆的追求,只不過有人為了過上自己理想的穩定生活願意冒險折騰一把,有人則願意把現有的生活當成理想的生活,就這麼過下去。

理想生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有人喜歡吃青菜,有人喜歡吃豬肉。你不能因為人家吃青菜你就笑人家寒酸,人家還覺得你吃豬肉死的更快呢。

關鍵得知道自己想過怎樣的理想生活,然後努力達到那個檔次。至於等達到了那個檔次之後你又對理想生活有更高層次的定義,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大風大浪里顛簸的人,沒有一個不覺得岸上才是美好的。


同意 @張亮-Leo♂ 的說法,生物都是趨利避害的,他們選擇「穩定」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我覺得穩定這個詞對不同的人來說意義不同,你說的「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就去考公務員,進國企上班」我覺得這個「穩定」是父母那些老一輩人價值觀里的穩定了。

我覺得有踏實的工作能力,通過能力來獲取應得的薪水,並且經驗逐年增長,能力逐漸提升,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穩定、穩妥的職業規劃,因為只有我自己的工作能力才是最實在的東西,誰也奪不走。但是父母未必這麼想。

我覺得我是個追求穩定的人,因為我會選擇我自認為穩妥的事情做,盡量降低風險。我會「試圖找一些讓財富穩定升值的方法」是因為我不知道怎樣投資風險高一些的事物,也因為我工作忙沒時間。

我是想說,題主舉的這倆粒子,啊不,栗子,在我眼裡算兩回事。第一個粒子,我不認為它對我來說算是穩定(老實說我情商低真的不會在政府機構機關單位之類的地方混很好——雖然我父母無時無刻不勸我回老家考公務員)。第二個例子,我覺得我就是那麼做的。


Σ(????)?我覺得我是個追求穩定,一個相當喜歡趨利避害的人,所以我敲了上面那些廢話。

當然人跟人不同啦,有的人還天生有冒險精神呢,但那個應該算少數。

但是我覺得對一個更趨向於趨利避害的人來說,在考慮究竟是追求穩定,還是追求冒險的時候,最好不要為別人的價值觀所左右吧,別人眼裡的穩定對你來說也許並非真正的穩定。


第一次在知乎回答問題這麼語無倫次居然還有人給我點贊還有人回復我簡直太機智了Σ(????)?


我又要來老生常談。。。

為什麼大部分人喜歡穩定?
並不是前面所說的無大志,不努力。。
平心而論,雖然說人趨利避害,但既然趨利,又有何人不想過更好的生活呢?
放棄了過更好生活的可能,而寄希望於穩定。這說明了什麼?

這說明努力向上、胸有大志、實現夢想的成本過於高昂!

中國是應酬的社會,是人脈的社會,是資源的社會。一個普通人,如果希望憑藉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事業要付出什麼,我想無需我贅述。至少就我所見,稍微成功一點的叔父輩,基本都是一身病。。

這還是成功的,不成功的呢?一將功成萬骨枯聽過沒有?

這樣的付出,加之並不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做父母的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能多舒服就多舒服。。。

以當下的中國人口基數,中國社會競爭之激烈程度,是世界少有的。。作為過來人的父母, 求子女穩定,其實無可厚非。。畢竟是父母心。。

做移民多年,見到的客戶大多都是為了孩子。為孩子教育,為孩子生活滋潤,為孩子工作沒壓力。。

話說回來,父母親雖然是父母心,我這篇東西也就是講講,希望大家理解父母。。。不要對父母如階級敵人,好像讓你穩定,就是讓你去死一樣難受。。

父母無非是想讓你少吃苦而已。。。只不過也許方法論不對罷了。。

而真有水平要奮進,要追夢的人,自然不會因為我的所說而放棄。。

但有一句話贈予追夢人。。。

如果選擇追夢,那麼在路上,就別讓父母擔心,操心。。
自己的路自己走,才真真是極好的。。。

一邊埋怨父母讓自己選擇穩定,一邊又在奮進的路上讓二老操碎了心。。
那麼我說,還不如早早的去過「穩定」的生活。。。



謝邀。
1、在任何社會、任何國家、任何體制下,人都希望過穩定的生活。當然,你說有些人天生愛冒險沒問題,可是有人喜歡天天生活在不安定中么,比如,災難、戰爭、有上頓沒下頓的過日子?那麼引出第二個問題。
2、冒險的定義是什麼?冒險的目的又是什麼?冒險是在保證自己能夠生存的情況下尋求刺激,還是愣頭青明知是死路一條還要不撞南牆不回頭?冒險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在能夠生存的情況下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還是為了冒險而冒險?如果能夠讓你不冒險而獲得你想要的生活,你還願意冒險么?
持刀搶劫的歹徒是冒險,已有億萬身家的人出來創業是不是冒險?
在1000米高空走鋼絲繩是冒險,抱著兒子過馬路難道就不是冒險?
誰都不知道明天自己會不會就沒了小命,這樣的人生難道不是冒險?
3、生物本身都是趨利避害,這是天性,即便是一粒塵埃,它也不想被掃進垃圾桶。
所以,這有什麼好奇怪的?


上一輩的人眼中的「穩定」,往往是指進入體制內,「領工資」,「吃公家飯」,成為「公家人」。按照gcd一貫以來的尿性,只要這個政權還在(大多數人眼裡這是必然成立的),它就會賞你一口飯吃。 工作不累,工資不低,旱澇保收,後顧無憂,黨管你一輩子,這麼好的事,你說誰不喜歡?在小地方,吃上公家飯的人那可不就相當於以前的小地主、人上人么。

這才是他們眼中的穩定。我們這一代在外企、在大公司上班的,在他們眼裡都不入流、不穩定,掙再多也只是打工而已。

上一輩人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活了那麼多年,形成這樣的觀念並不稀奇。可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給共產黨打工也越來越不好混了。穩定往往也意味著穩定的低工資,不升的職位。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比如工作輕鬆混吃混喝,這也意味著組織不需要你有什麼能力,即便你能力強也不可能升的快。黨的執政基礎是上一輩共產黨人流的血,不是你的能力。你嫌工資低也可以滾,大把人等著替補。

即便是這樣的穩定,也還是大把人搶破頭要進來,甚至包括很多年輕人。我覺得這是挺可悲的一件事。說白了,這些人是恐懼未來的不確定性,對自己沒有信心,害怕競爭。所以他們尋求成為依附於某個組織的寄生蟲,組織不倒,自己就有口飯吃。

可是這樣就真的穩定了嗎? 就不說上世紀的國企下崗潮了,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快,10年前有微博嗎,5年前你用智能手機嗎?進步的潮流是任何人都擋不住的。黨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性,也勢必要進一步削弱公務員的穩定性、優越性。習大大不就告誡我們了,想發財,別當官。上面一紙政策下來,今年的福利說不定又得打折扣了,這叫穩定嗎?

而體制外的人,就真的不穩定嗎?恰恰相反,一個人有多少能力,能給社會創造多大的價值,市場就會給他多少相應的回報,不受任何組織的興衰、政策的變化影響,這才叫穩定。


給你兩個選擇:1、穩定的100塊錢;2、不穩定的賭局:擲硬幣,正面朝上就給你100塊錢,反面朝上一分錢不給你。如果只能選一個,你選1還是2?假如你選1,這叫喜歡穩定嗎?

你可能不大明白,作為對比,給你兩個選擇:1、穩定的100塊錢;2、不穩定的賭局:擲硬幣,正面朝上就給你200塊錢,反面朝上一分錢不給你。因此選擇2的期望收益等於0.5*200=100。如果只能選一個,你選1還是2?

再給你兩個選擇:1、100塊錢;2、不穩定的賭局:擲硬幣,正面朝上給你100000000000塊錢,反面朝上給你50塊錢。如果只能選一個,你選1還是2?

那麼這三個,你的選擇都是1嗎?哪一個才叫喜歡穩定?

再考慮一個問題:1、穩定的100塊錢;2、不穩定的賭局:擲硬幣,正面朝上就給你200塊錢,反面朝上一分錢不給你。因此選擇2的期望收益等於0.5*200=100。如果只能選一個,一個月薪2000的人和一個月薪20000000000000000000的人,選擇會一樣嗎?


因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房貸車貸孩子學費醫療等等等已經壓的動不了了
你覺得,能承受得起一點點失敗么?

什麼誰動了我的乳酪啊,什麼這個啊那個啊,告訴大家要不求安穩
要努力啊,要變化啊

我說 承擔不起,謝謝

貧窮是慘淡凄涼的,貧窮會切斷人們對未來的想像。讓他們只能像蜜蜂和工蟻一樣機械而麻木地去生活,沒有閑暇去思考現在做什麼未來又該做什麼。曾經有個美國女作家深入底層體驗了一下快餐店女工的貧窮生活,她原本也以為她們的貧窮是源於她們的懶惰、麻木和缺乏理財能力,然而自己體驗之後卻知道——那真是夏蟲不可語冰,何不食肉糜。因為長期的高強度工作讓她們損害了健康,疲累不堪,微薄的薪水根本不夠去長期租房,付不起押一付三的房租,只能去飲鴆止渴住膠囊旅館,她們哪裡有資格去談什麼繼續讀書、理性消費、理財能力啊!這位美國女作家叫做芭芭拉,她寫的那本暢銷書叫做《我在底層的生活》。

別說底層了,中層不也是這樣?


有恆產者有恆心。


實在不知道為什麼排名第一的答案為什麼能答案那麼多贊。難道知乎現在都是以否定大多數人的智商而博出彩嗎。舉個簡單的例子,為什麼游牧民族最後都唄給了農耕民族,你是喜歡老老實實每年種地有固定的收成,還是喜歡到處搶奪,靠打劫賺大錢。我承認,或者會有一定幾率在某是時期內到達事業頂峰,比如成吉思汗,問題是後來呢,這是可持續的嗎。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如果你是父親,你願意把女兒嫁給,一個月穩定月薪8k的人,還是願意每月2萬,但靠跑業務賺錢的人。你這麼肯定你每個月都能賺2萬嗎。如果還要還房貸呢,再如果老婆生小孩暫時沒有收入的時候呢。
世界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之前的房地產不是很風光嗎,現在呢。就如同現在的互聯網,金融行業,都是高新聚集地,以後呢,難道你忘了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你以為你現在年薪數十萬就是你所創造的價值了嗎。西裝革履談著數千萬的合同,拿著高額的傭金,仔細想想,這活是不是只有你能幹,還是換個人一樣也行。現在行業資本金泛濫,多給你點別人無所謂,以後呢。資本是祖利的,知乎好像都還沒盈利吧。
不要太高估自己了,不要以為自己拿著一萬就覺得自己植一萬。給你一萬讓你掃大街你願意嗎,你以為環衛工拿著一千的收入他們就只創造了一千的價值嗎。別逗了,親。
那些闖蕩江湖幾十年的富一代難道沒你見識的多,他們為什麼要自己的子女進入穩定的行業。你當別人傻,智商比你低?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選擇,選擇動蕩有挑戰的生活固然沒有錯,但你運氣要夠好。會說這樣的話的都是沒怎麼吃過虧的。有沒有見過連續受過人生重大挫折的人是怎樣一個精神狀態。
會上知乎的人,絕大多數生活都是穩定的。你那些個出國的,是靠自己打工賺的錢出國么。體驗過吃了上頓沒下頓,過了今晚不知明天睡哪的生活么。
那個,對,說的就是你,那個排第一的答主,你丫今年過30了么


謝邀。

這個問題最合適的答案應該是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在面對收益時人是風險厭惡的。也就是說一樣的情況,A選項可以保證你賺500萬,B選項是50%的可能賺1000萬,50%什麼都沒有。大多數人都會選A。但是當我們把收益換成損失的話,人又反過來變得風險偏好了。

所以同等情況下人會偏向於選擇看起來相對穩定的工作,而不是挑戰性強的創業行為。

但是關於這個問題我還想補充另外一個理論: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

簡單來說,人因為受自己的認知限制,是無法做出完全理性的判斷的。這個時候人就會傾向於做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選擇。也就是說當一個方案能夠滿足人的需求的時候,人很多時候就不會去選擇去尋找一個更好的方案了。公務員的工作很容易滿足一個普通人的基礎生活需求,所以很多人自然也不會去尋找「更好」的方案了。人由於各種限制,絕大多數時候追求的不是「更好」,而是「滿意」。

講句題外話,世面上絕大多數的成功學書籍的核心內容其實都是脫胎於這兩個理論的。讀那些書真是浪費時間,有興趣的話各位可以自己百度一下上面的兩個理論,找一些具體的管理案例看看,肯定比看那些成功學的書要有效的多。


非專業人士,單從自己現有知識儲備來談一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盡量依理分析,所有觀點僅供參考。(註:黑體字部分為結論)


人是有趨利避害的天性的,如果每個人基因里都是冒險主義者的話人類恐怕也不可能繁衍至今了。但在排除了具有冒險傾向多或少的個人差異的前提下,為什麼仍舊會有人願意拋棄常人所謂的「穩定」生活,並給自己的生命添加許多的變數呢?我覺得有兩個原因,其一大多數人對於「穩定」的狀態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待在自己的舒適區里就是穩定。其二是大多數人無法客觀的評估放棄「安穩」生活所要面臨的風險,所以造成了自己一直在「避害」的假象。


先從第一個開始說。在解釋這個觀點之前我想先提一下大家可能都非常熟悉的「舒適區」的概念,引文引自wiki(下同):

舒適區(Comfort zone)指的是一個人所處的一種環境的狀態,和習慣的行動,人會在這種安樂窩的狀態中感到舒適並且沒有危機感。[1]

可見,由於人大多都習慣性的處於自己的舒適區內,所以對於他們而言某種一成不變的「穩定」狀態所能帶來的就是一種「舒適」的體驗,自然人也不會想到要去做一些改變。

那麼處在舒適區內就是我們的最佳選擇嗎?顯然不是的:

非常成功的人通常會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達成自己的目標。舒適區是一種精神狀態,它導致人們進入並且維持一種不現實精神行為之中,這種情況會給人帶來一種非理性的安全感。類似惰性,當人圍繞自己生活的某一部分建立了一個舒適區之後,他就會開始傾向於呆在舒適區內,而不是走出舒適區。走出一個人的舒適區,他們必須在新的環境中找到新的不同的行動方式,同時回應這些新的行動方式所導致的後果。

我們可以看到,所謂舒適區產生的氛圍,其實是一種「非理性的安全感」下帶來的舒適的假象,它的本質有惰性的成分在裡面。當舒適區一旦被建立,一般情況下的選擇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猛子扎進去就再也不出來,因為你不知道出來了會有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出來,所以安於現狀的生活模式就形成了。

但事實上真正能給我們帶來舒適的並非一成不變,恰恰是一些有益的變化才是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的源泉,這裡提到的所謂有益的變化就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緊張狀態」。它既屬於舒適區的延伸區域,卻又沒有超出我們能力所能達到的極限。所以處在這個狀態中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力的,雖然相對於在舒適區里來講他們會有輕微的焦慮,但他們卻能夠很好的把這種焦慮化作促使自己前進的動力,幫助他們不斷完成新的挑戰。而種對於未知地帶的探索行為本身也是在不斷拔高他們原本擁有的能力,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同樣的,這也就是蘭陵提到的虛假的「穩定」的出處。人們總以為走出舒適區就是一種對於「穩定」的破壞,但恰恰相反,走出舒適區其實是為了獲得更高水平的穩定。沒有人願意讓自己一直活在顛沛流離中,但顯然月入千元的舒適和月入千萬元的舒適是有質的區別的。

所以,從根本上來講,對於「穩定」狀態的普遍性的誤解,是導致了很多人不願或不敢走出舒適區的重要原因。

下面來講第二個原因。在這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兩個實驗:

假如邀請你參加兩個賭局,你會選擇賭局A還是B呢?
賭局A:有100%的機會得到100萬元。
賭局B:10%的機會得到500萬元,89%的機會得到100萬元,1%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

如果你選好了,下面我們來做第二個實驗,依舊是二選一,這次給出的條件做了一些改變:
賭局C:11%的機會得到100萬元,89%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
賭局D:10%的機會得到500萬元,90%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

當然這裡沒有什麼正確答案,不過我想告訴你的是,1952年法國經濟學家阿萊在做這兩個實驗的時候,得到的結果如下:在第一個實驗中,絕大多數人選擇A而不是B。而在第二個賭局中,絕大多數人選擇了D而不是C。如果光看第一個結果我們還好理解,大多數人相比起什麼都得不到來講,100%能拿到不小的一筆錢的肯定是最佳選擇。那麼為什麼這樣的一批追求穩中取勝的保守主義者到第二個實驗里就變得勇於冒險了呢?

這樣一個自相矛盾的現象就是有名的「阿萊悖論(Allais Paradox)」,根據阿萊本人的解釋是:之所以出現阿萊悖論的原因是由於「確定效應(Certain effect)」的存在,即人在決策時,對結果的確定性過於重視才導致的。

這裡是第二個實驗。如果現在美國正面對一種強勁的亞洲疾病衝擊,有600人可能死亡,作為醫生,你會選擇:
方案A:200人會獲救;
方案B:600人全部獲救的可能性為1/3,全部死亡的可能性為2/3。

如果你覺得難以抉擇,那麼同樣的情況,有另外兩種方案供你選擇:
方案A:400人會死亡;
方案B:無人死亡的機率為1/3,600人全部死亡的概率為2/3。

根據卡尼曼教授所獲得的實驗數據,在第一種情況下中有半數以上選擇了方案A,第二種情況下有半數以上選擇了方案B。當然,兩種情況之間僅僅存在表述上的差異。為什麼如此相近的兩種情況卻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呢,卡尼曼教授的解釋是:第一種情況下人們不願冒會死更多人的風險,第二種情況則傾向於冒風險救活更多的人,兩種情況分別表現出對損失(死更多的人)的迴避和對利益(救活更多的人)的偏好。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在上述實驗中,第一個實驗表明了:在即將面對的風險已確定的情況下,人們會傾向選擇風險小收益尚可的選項,在兩種選擇風險差異不大的情況下,人們會傾向選擇看起來收益更高的選項。而第二個實驗表明了:人們選擇趨利還是避害,重點在於你如何解讀面前的信息。

如果將以上結論帶入本題中,那麼人們會做出什麼選擇就一目了然了。雖然人喜歡安於現狀,但並非說是一點風險都不願意去冒的,關鍵在於你所面臨的選項能否激起你嘗試的慾望。這其實本質上就是一種僥倖心理,但當然是面對賭局的情況下我們才能稱之為僥倖,如果代入到生活的語境中,又該如何理解呢?我認為,對於那些實際有能力去完成更高層次的挑戰的人,這種冒險心態實際上是值得被鼓勵的。

金凱瑞今年年初在瑪赫西管理大學畢業典禮上作的演講中,有一句至今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父親有能力成為一名很出色的喜劇演員,但他不相信他能夠做到,所以就選了一份相對安穩的會計師的職業。當我12歲時他從這個穩定的職業被解僱了,之後我們全家為了生存用盡了一切辦法。我從我父親身上學到了很多寶貴的教訓,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就算你選擇了自己不想走的道路,還是有可能失敗。所以倒不如冒險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想想看,其實很多人口中所謂的「放棄安穩的生活」所要冒的「巨大的風險」,其實跟他過著自己的「安穩的生活」所要冒的「風險」是一樣大的。當然如果有人在這裡苦口婆心的跟我講國有企業人家就是真正的鐵飯碗的話,那我也無話可說,只能衷心祝願這些人都能找到一份他們心目中的穩定的工作,安安穩穩的干一輩子。

這就是我在最開始提到的,「避害」的假象產生的根源。它其實就是一種對於個人水平和外界環境的錯誤評估。

-------------------------------------------------(歇口氣先)

好了,說完了發生了什麼,我們來說說為什麼吧。

相信生活在這個國度里的我們,從小到大會有一種特殊的共同成長經歷,那就是一直都有人在告訴你你的路應該怎麼怎麼走,而不能怎麼怎麼走。

生活中,老師,父母,親朋好友,往大了講就是你所處的社會,你所受到教育,你所處的社區,你的整個人際圈等等,都在無時無刻的告訴你什麼路是最保險的,走什麼路對你來說是最佳選擇,你最好不要冒險去做……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就在於他們都是所謂的「過來人」。但「過來」又是從哪過來的呢?這是我們要討論的。

首先,我相信,一個是自己的領域裡公認的成功人物的人是一定不會輕易講出這種話的。因為他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挑戰極其困難的任務的體驗,他們或多或少都是打破了許多旁人看起來難以打破的困局,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這個位置上的。所以,他們不會告訴你說「穩定」就是最好的,一成不變才是取得成功之道,相反,他們或許會更加鼓勵你嘗試一些事情,挑戰自己,給自己更多的機會。

再回到先前那個問題上,結論就變得顯而易見了:因為這麼說的人,他們都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講的「普通人」、「老百姓」。

當然做一個普通人並沒什麼不好,各位千萬別誤解。可問題在於,在我們這個奇特的社會中,「普通人」就意味著「沒門路」、「沒關係」、「幹啥都得靠自己」、「得看人臉色過日子」……之所以造成這種現實的窘境,既有社會的問題,也有制度的問題,這裡先按下不談。

我想說的只是,他們給你的那些「人生建議」中其實很多都是在他們經歷了這樣的人生之後總結出來的,這裡面有沒有艱辛與淚水,我不敢斷言,但我敢肯定的是這裡面一定他們對於後的輩衷心的期冀。這個我想沒人能否定。

如果你是一個未成年人,父母長輩這種過於一廂情願的期冀可能是你逃也逃不掉的夢魘,你可以說我無能為力,我想我能夠體諒你。但如果你是一個自食其力的成年人,再來把這些當作束縛你前進的借口我就有些難以忍受了。這些期冀說到底也只是一種願望或者建議,而讓你雙腳不敢向前邁步的卻的的確確是你自己。關於這一點蘭陵也提到了,我想再作一點補充。

一個人所缺乏勇氣,缺乏的膽識,眼界,缺乏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其實才是妨礙你走出低水平安穩的最大因素。如果讓這些自己完全能夠能夠通過努力來提升的方面成為了你的絆腳石的話,那我只能表示遺憾了。因為這個世界很大,很大很大,但你卻沒有機會去見一見。


CPU不夠強大,處理不了太過頻繁,太過佔用資源的中斷。


等我財務自由之後我就去流浪,認真的。


推薦閱讀:

你在20歲前學到了什麼?
「在適合的年齡做適合的事」是道德綁架嗎?
你在過去的人生中什麼時候最高興?
面對同一環境,不同人的眼中的世界有多麼不同?
你文身之後感覺有什麼變化?

TAG:生活 | 人生 | 事業 | 冒險 | 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