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到底危害誰了?

經常見到應試教育害人的說法。
是否有一個可以快速鑒別「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的方法,我看不出來「非應試教育」與「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有什麼區別。
喊了這麼多年,「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是一批又一批,我也沒見這世界就塌了還是怎麼著。人家該宅的還是繼續宅,窮游的、追星的、耽美的,跟旁人過的都是一樣的日子,為什麼一說是某高考工廠出來的就有人帶著優越感可憐地看著人家呢?
這樣的優越感是從何而來?應試教育到底害著誰了?
這些人至少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更舒服的生活,大家都是嘻嘻哈哈上了大學,回顧青春仍然無悔,這些人明明過著快樂的生活,為什麼有人會自以為高人一等去可憐這些人?


童話大王鄭淵潔因為對應試教育體制不滿,決定讓兒子鄭亞旗讀完小學後退出教育體系,自己編教材教學。非常朋克,一度作為「anti-應試教育」典型被媒體普遍報道。

鄭亞旗83年出生,今年34歲。現任皮皮魯總動員CEO 。

在超市打工和攝影工作室除外,其他的工作經歷都跟「皮皮魯」,「報社」有關。事實證明,正面剛應試教育的行為,非常費爹。


謝邀
要說應試教育的危害,其實也很簡單,有人說局限性,有人說價值觀單一。
但是實際上來說,在我看來,應試教育在我看來最大的問題在於
讓絕大多數人覺得,學的東西除了考大學之外沒有別的作用。

很多時候人都會犯下這樣的問題。
在孩子格局還沒有打開,眼界還沒有提升的時候,強制要他們去學那些除了能夠得分之外看不到任何作用的知識,顯然是最大的問題。
這個也導致的問題是
大部分人在應試教育下,所有的動力源泉都來自於攀比
大部分的人,都是為了年級第一,或者取得一個好成績來學習。
但是這個卻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因為攀比需要一個外在的大環境
只有在高考這個範疇之中,往往會通過成績來衡量學生是不是優秀。
但是高考之後,這個大環境就消失了
進了大學,有多少人會因為成績好而受到崇拜?確實有,但是數量一定變少,不如高考。
進了社會,有多少人會因為成績好受到崇拜?沒有了,大家除了比誰錢多,誰還比這個呢!
所以往往很多時候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脫離了高考,沒有外在的攀比環境,人們往往失去了學習的慾望和動力。
就算有學習的動力,往往也是因為這個知識的「折現」能力比較強,人們學了知識之後,往往需要的,是獲得更多的金錢,是為了更好的就業。
這也是為什麼,在高中的時候有些學霸,在大學就不再讀書,做學渣的
還有很多人,進了大學之後,翹課的現象這麼嚴重
有人說是因為大學管束的不嚴格
但是在我看來,真正帶來問題的,其實是他們缺乏學習的源動力


但是,真正動力源泉,是一份對於自己成長的喜悅。
真正能夠讓一個人持續不斷做一件事情的時候
往往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對於自己不斷提升的價值觀,不斷成長這一個現象的喜悅感。
但是很多時候,對於學生來說,他們動力源自攀比,不是成長。
我想,這才是應試教育讓他們真正失去的東西吧
當然,我希望,孩子們能夠在高中學習中,轉變一下
畢竟這才是他們持續學習的動力
大致如此。


其實錯不在應試教育,錯在窮。

天朝上國看起來再怎麼強,北上廣工資再怎麼高,依舊是一個字,窮。

你說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你說老師要提高素質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你說學校要提高設施質量提供各種活動,你說社會大環境要改變。

每一個都需要很多錢。

所以先富起來的一批人就想著辦法出國,不出國的也可以出錢去私立學校實驗學校雙語學校。

天朝教育制度有缺陷么?有,有很多,我在各種地方各種吐槽過。

錯在哪裡,錯在沒錢。

寫完之後又想了想,再補充一句,有錢的地方能把錢化作能力然後爭取更多的教育資源,沒錢的地方只能眼睜睜等死。

然後有錢地方的學生理直氣壯地說「你們這些老少邊窮的地方也有臉和我們說你們高考難,你看看我們高中,我們才是真的素質教育全面發展。」

國外把這叫馬太效應。

這種「物理定律」基本無解。


應試教育實在是糟糕。為什麼呢?相比於其他方式太公平了。
你個泥腿子出身,通過自己的努力,居然有可能來國子監和諸位貝勒爺、格格一起念書,還有王法嗎?
真是禮崩樂壞,世風日下。
所以,我們要堅定不移的走教育產業化路線,把優秀的教育資源集中起來。沒有好老師帶,再努力,也是事倍功半。要堅定不移的走素質教育路線,讓「泥腿子」們,八點上課,四點放學,天天吃雞,提高素質。還要進一步擴大自主招生,校長推薦制度的範圍,爭取做到沒有推薦信,莫入大學門。
剎住應試教育的歪風邪氣,還這個世界一個朗朗乾坤。


作為一名上海交大本科,藤校碩士在讀,親歷應試教育並浸潤多年的受益者同時也是受害者,這個問題讓我感觸良多。
背景:裸考上交大,沒有自主招生加分,江蘇考生,家庭不富更不是趙家人,妥妥的應試教育受益者。

很多回答提到的,應試教育帶來的統一標準下的公平幻想,老實說,是個缺陷但不致命。在二十多歲三十多歲突然意識到自己在18歲就度過了自己的人生巔峰,有這麼難以接受嗎?

就個人經歷來看,我認為應試教育最大的危害在於,流水化教育下的數代人,在初高中時並沒有形成選擇自己職業和人生方向的自覺,於是到了大學裡,考研、出國、打遊戲、談戀愛、找工作,多少人捫心自問知道自己到底在幹什麼,就我觀察到的大部分人來看,庸庸碌碌或者青年得意都無所謂,因為講真,大部分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隨波逐流而已。然後到了畢業之前,把困惑,迷茫,面對社會的手足無措,價值觀的衝擊,統統歸結為青春的傷痛,生來彷徨。什麼傷痛,狗屁彷徨,根本就是人禍,禍根早就在初高中時候就種下了,慢性毒藥而不自知。最終,這一切將以整個社會價值取向的單一化和拜金主義為代價,因為推動這個社會前進的中堅力量,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告訴你們一個事實,高中整整三年的時間裡,我是無法想像2011年6月9號以後的人生的。而且這一切,非不為也,是不能也。我是真的沒有辦法去描述一種真實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搞競賽,準備高考,很忙碌,有膚淺的理想,但是我卻連大學和人生是怎麼樣的都想像不出來。是不是覺得傻?你以為我想?

在大三下準備作品集出國的時候,我經歷了非常痛苦的自我否定,我不能確定這是不是我要走的路,現在卻要逼著我做出選擇,太流氓了。為什麼我不知道?因為在我上大學之前甚至沒有人告訴過我這很重要,這需要考慮,在我上大學之後,即使有人跟我說了 ,我專業都選好了你來跟我說這個?我的所有無知都來自青少年時期相關教育的缺失,在本應重要的人生節點卻作出了輕率的選擇。大三直到現在我都為我和我的同胞感到巨大的悲傷,人活著卻不知道生活為何,數以億計的人生,都被虛度了。

我來到賓大以後,看到很多優秀的青年,特別是很多沃頓的本科生,非常年輕,卻讓我非常驚嘆。很多次我都在心裡深深感嘆,這就是未來推動以後美國社會的中堅力量嗎?交大已經算是不錯的學校,生源的平均智力水平肯定高於賓大,但是僅此而已了。所有絞盡腦汁想為祖國大陸的教育事業挽尊的人,僅此而已了。對於青年來說,天賦水平、經歷和硬體條件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有沒有此生此世知道自己為何而行動的自覺。美國人誠然也會迷失,但是他們並不是以整代人為單位來計量的。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才剛剛脫貧,貧窮會帶來無知,整個社會的貧窮更會帶來迷惘。但是,這真的完全跟社會財富有關嗎?

還有很多話就不說了,現實總是這樣,明明只是在講真相,卻總有人覺得你說的太過憤激。挺有意思的,對吧?


————————————更新於2015年11月12日—————————————
一夜醒來多了一千個贊,可能是我這個一般走腎的人,這次走了心。

很多人不敢說出自己的迷茫。在真實的生活襯托下,這種話說出來自己都覺得太矯情。別人會說,有這麼多年給你思考,你都沒有思考出結果來,足可見是你個人的問題,不要讓高考背鍋。然後隨著年歲漸長,轉換的成本全方面上升,於是一切都走向無解。

但是真的是個人問題嗎?各位心裡可以想想,有沒有這種微末可能性,就是這麼大規模的一屆屆一代代的人,真的被耽誤了?

那麼這全部的走向就變成了,早就認識到自己是升斗小民,早就收起了那一套宏大的理想,各自迷茫又艱難的活著。
我們活的這麼認真,但是連一個踏實地做喜歡的事的機會都沒給過,你不講道理。

————————————更新於2015年11月13日
—————————————
評論問我幹嘛要有這麼強的使命感,受什麼刺激了,我來告訴你我受什麼刺激了。

我高中閨蜜高考比我低一分,大學錯選一個不喜歡又極難找工作的專業,現在畢業在家鄉五線城市銀行櫃檯上班,跟我說迷茫,我心疼。我高中同班物理天才,家裡人讓他報建築,因為有個親戚學建築賺錢,天天打遊戲掛科,我心疼。大學同班男生數學能力極高,被調劑念了設計,連根乾淨的線條都畫不出來,現在畢業在家申請CS出國,算算看前後浪費多少年,你心不心疼?

無一例外都是國內名校,但是有什麼用。我看到天賦被生生浪費,精力被錯誤安放,你跟我說他們自己沒有規劃難道沒有責任嗎,我不跟你辯論是誰的錯,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我就是替他們覺得委屈。你跟我講大局,講資源,講國情,可我就是覺得特別委屈。你跟我辨析應試教育,家庭教育和職業規劃的區別,請問真的能分割的那麼清楚嗎?家庭教育不跟著政策走?不少家長還經過應試教育呢,你能講的清嗎?講不清那麼教育的鍋還得背著。說到底我才不管你撞車的是高鐵還是動車,撞車了人沒了,那就是委屈委屈委屈。

說我這些同學自我沉淪的,都把事情簡單化了。任何行為背後都牽扯著一系列的動機,我們每天的人生都是由無數個小決策疊加起來的,現在全部的決策都指向了錯路,豈是你簡簡單單沉淪二字能夠概括的?拜託走點心好嗎。

————————————更新於2015年11月14日
—————————————
很多高中生在底下評論,說覺得很迷茫,質疑高考的意義。
高考本身只是個帶著部分洗牌功能的遊戲,沒有能力跳出去的人,最好的選擇是:學會遊戲規則,儘可能的去玩好它。但是一定要知道,是遊戲總有結束的一天,你總要面對真實的世界,在這一天真正到來之前,你需要做的是,儘可能的認識世界和自我。
一旦有了這樣的意識,就已經透進了一點光。
(雞湯好喝伐)

—————————————

很多人沒弄清的一點就是,在這個污糟的制度下,作為公民而非肉食者,我們永遠無需去體諒這個國家由於歷史積弊之深厚,社會格局之複雜,改革之艱難,所以「有今天已經很不容易了」,「至少普及了基礎教育」,「至少是相對公平的制度」,「至少保證了社會的流動性」。因為強權政府的存在,我們永遠無需維護和肯定這個現行制度,因為不關你事。如果你覺得好,放在心裡,也不必發聲。作為公民的責任,如果你要發聲,就應該挑剔,就應該不滿足。
這個中邏輯和苦心,希望各位明白。


當然是危害了我啊

我的三代以內近親里一個清華,兩個浙大,一個南大,一個上海交大。如果咱們中國也搞美國那套推薦之類的話,上述四個國內最一流大學裡至少會有一個學校會被我佔據一個名額吧。你說這危害對我大不大?

你看知乎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到處都是屁股坐歪了的人。我這種 既失利益者 高舉應試教育的大旗;反過來……


應試教育並沒有「危害」。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句話後,會有立刻點「反對」的衝動,別著急,因為你可能誤解了我說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我的真實含義是:用 「危害」 來描述應試教育並不妥當,更為恰當的詞是 「局限性」。


「危害」 和 「局限性」 的區別是什麼呢?舉個例子:

  • 喜歡吸煙的人得肺癌的概率更高,因此,吸煙對身體是有 「危害」 的。
  • 素菜中幾乎不含有蛋白質,通常鈣的含量也較低。它很難讓人變得強壯和漂亮,所以,吃素菜是有 「局限性」 的。

這下就很清楚了,危害和局限性的區別在於:「危害」 會讓你在某些方面直接遭受損失,而 「局限性」 只是無法讓你在某些方面得到進步,但並不會讓你損失什麼。

之所以我用 「煙」 和 「素菜」 來舉例,是因為我覺得它們確實很好地刻畫了「應試教育」的地位:

  • 接受應試教育,並不相當於吸煙,而是更接近於吃素菜——為了身體的健康,我們不應該吸煙,但不該停止吃素菜,而是應該去吃點葷菜;同樣地,對於教育來說,我們不應該完全拋棄應試教育,而是在維持應試教育的同時,去慢慢地添加一些其他的教育方式,讓人才選拔和自身發展變得更加多元化一些。

應試教育的存在是有它的合理性的。

應試教育最大的優點,是它的 「高效」。

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應試教育評判標準明確,動用的資源少,不需要太多的師資力量,通過幾張考卷就可以迅速篩選出相當數量的優秀學生。而且篩選出來的結果,也是大體合理的:985 學生總體來說確實比普通一本學生優秀,本科生總體來說也確實比中專生優秀。這樣的教育制度,也的確 適合那些人口眾多而教育資源匱乏的地區 —— 我們都知道鼓勵學生討論的小班化教育甚至是一對一輔導有著更好的教育效果,可是學生那麼多,哪裡有那麼多匹配的高質量教師呢?

對於學生來說,應試教育能幫助我們迅速地了解到一個知識點下的知識架構,通過對知識點的傳授和一定量難題的訓練,我們可以迅速拿下一個知識點。事實上,總體而言,中國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高效在世界範圍內也是非常有名的。看看大部分美國大一學生們的教材吧,國內的高中生們基本都可以盡情地嘲笑他們。

這種簡單高效的教育制度,也帶來了另一個優點,那就是相對公平。因為應試教育主要依賴課本,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不那麼高,加上相對統一的試卷,使得即使是條件落後的地區,也能受到可以接受的教育。「寒門貴子」 的比例雖然遠不如發達地區的孩子高,但好歹人們還看得到希望。

當然了,我寫這篇回答,並不是在給應試教育洗地。因為應試教育的局限性,也確實不少。

  • 第一,應試教育窄化了優秀的標準

在 @肥肥貓 的回答(應試教育有什麼危害? - 肥肥貓的回答)中,他提到:

「數學,在我們傳統的應試考核體系中, 在「對人的智力進行評判」這件事上,權重過高。一個語文很好的人和一個語文很差的人,可能是90分和65分的差異,但一個數學很好的人和一個數學很差的人,就是99分和20分的差距。」

這種說法很吸引眼球,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覺得並不算準確。

假設這種說法是準確的,那我們像 TOEFL 和 GRE 一樣,對考試分數進行修正,使它符合相同的分布(比如把語文分數的 [65,90] 映射到 [20,99]),這樣數學的權重就和語文一樣了,行不行?

並不會有太大的效果。誠然,有些文科好而數學稍差的人會脫穎而出,但是那些數學特別好而語文稍差的人會抱怨自己的優勢科目變得不明顯;而對那些語文並不突出但數學很差的人來說,基本沒什麼幫助,他們依舊會覺得數學比例太高。

因此,問題的本質並不在此。問題的本質在於: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都是我們無法迴避的東西。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文科生就是要考語數英政史地,理科生就是要考語數英理化生,這六門課,只要有一門不好,就會影響升學。

實際上,儘管對全人類來說,數學是很有用的學科,但有些職業是真的用不上初中以上的數學的:學新聞的人基本不會用到解析幾何,學美術的人也很少用到數列。

應試教育的局限性在於,它給你的考試科目和難度提供了太少的選擇,從另一個角度說,就是給「優秀」 定下了一個標準:優秀就是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全面發展,最好有幾科還特別突出。除非你在某些方面特別突出(比如奧賽金牌、國家運動員),否則你是無法脫離這個標準的。
(好在這種狀況正在好轉:一些省份的教育改革,讓我們在考試科目上有了更多的選擇)

這種被窄化的優秀標準,極大地限制了我們對興趣愛好的培養,很多所謂的優秀學生,本來可能會在很多其他方面擁有潛能,但卻不願意利用好自己的業餘時間發展興趣,只是一味地做題,這樣的生活是很無聊的。

而另一方面,到了真正上大學和找工作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高中把這幾門課學到這種程度,對自己的幫助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效果也確實不明顯。而曾經那些多才多藝而被定義成「不務正業」或者因為偏科被我們嘲笑的人,反而過得更好,這讓我們對 「優秀」 的定義產生了動搖,只是,已經有點晚了。

  • 第二,應試教育並不鼓勵對真理的探索

簡單地說,應試教育傾向於告訴你什麼是正確的,而不會告訴你它為什麼正確,以及我們是如何探索到正確答案的,中間又踩了多少坑。

這種教育方式的原因很明確:它需要高效,需要學生們在每堂課上都學到知識,所以無法接受很多討論和探索的過程,更不用說錯誤的討論。

當學生們回到家時,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學到什麼知識。

  • 若孩子說:「我們今天學習了 XX 定理,然後用這個定理講了幾道例題,然後布置了幾道相關的作業題。」 家長們會感到滿意。
  • 若孩子說:「今天老師讓我們討論了一道難題的解法,我們各執己見,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然後老師分析了每個人答案的錯誤和不足之處,但並沒有告訴我們正確答案,他讓我們回家查閱資料,繼續想,明天上課討論。」 家長們則會想:這老師教的是什麼玩意兒!那麼低效!

但實際上,哪種教育方式更好呢?

如果為了追求考試分數,當然是前一種很好。如果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還真的是後一種好啊。讓我們進入社會時,過去學的知識點和考試分數很多都用不上了,但獨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卻是受益終生的。

如果我們不鼓勵探索能力的培養,永遠只告訴你結論,那我們學習東西,永遠是線性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還容易遺忘;但如果我們掌握了思考的方法,那麼我們就擁有學習大量知識的潛能,讓我們越學越快。在缺乏學習資料的情況下,這種潛能也能幫助我們自主地學到更多的東西。

  • 第三,應試教育缺乏對實際生活的聯繫,難以讓我們產生職業興趣

為了讓我們學習理科,應試教育 「發明了」 一些奇怪的場景,比如:

  • 一邊蓄水一邊放水的水池,最終水池幹了;
  • 白天往上爬,晚上在牆上休息,掉下去一點點的井底之蛙;
  • 傻乎乎沿著直線逃跑的羊和按照螺旋線追羊的奇怪的狼……

我承認這些題目背後的知識點是有用的,但是這些所謂 「應用題」 的場景卻是理想化而難以在現實中發生的。而真正用到這些知識的場景,其實要複雜得多,而相關的綜合性題目卻並不多見——哪怕作為課後探索題也好啊!

當我們在做這些題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的把它們抽象成某道理科題,但由於場景本身距離生活太遠,這些例子很難讓我們真正意識到理科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類似地,當我們學習英語的時候,為了提高區分度,我們會出一些英國人根本用不到的語法,出一些英國人也不知道答案的閱讀題。這才出現了 「英國教授做高考英語卷竟然不及格」、「英語高分學生完全無法在美國生存」 之類的奇怪事。

總之,為了追求分數和區分度,一些科目的學習會脫離學習初衷,到最後,我們掌握了一堆細枝末節的知識和考試技巧,卻難以對科目產生真正的興趣,亦或是產生了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等我們進了大學,突然發現,學習和中學階段變得完全不同,學習目標不再是一張張試卷而是一個個項目時,我們發現工作完全不是我們想像的那個樣子。曾經覺得特別有趣的東西可能非常無聊,曾經不屑一顧的東西到反而會有點意思……但這時發現這些,就已經錯過了很多擇業良機了。


以上這些,是我心中應試教育存在的局限性,但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徹底摒棄應試教育,而是讓我們更加客觀地看待它,並採用其他方式彌補這些不足。
如果未來有條件,我們可以豐富大學的錄取方式、適當增加討論和探索相關的課程、多讓學生參加工程實踐和項目實踐並了解職業,那麼,應試教育的局限性,也是可以被慢慢消化的。

#

(歡迎轉發,轉載需私信作者獲得授權)


應試教育危害了中上層的子女,讓他們的孩子面臨了太多的壓力;而對之下的階層則非常友善,對之上的階層沒什麼影響。

越是強調素質教育,強調多元化考核,培養子女就需要越多的資源。中上層在資源方面恰恰有優勢。他們可以買好的學區房,減少子女小學入學壓力;可以給子女買數萬的雅馬哈鋼琴,讓孩子上鋼琴課;可以讓孩子從小接受比較正規的體育訓練,給孩子報跆拳道、網球、藝術操等各種培訓班;可以每年花數萬帶孩子旅遊,讓子女長見識、練口語、參加各種名義上的實踐。

中上層以下的階層有這樣的資源么?有這樣的精力么?沒有的,好的學區房一條就把大部分中下層卡住了。在中上層抱怨學區房貴的時候,中下層在愁的是湊首付買房結婚。如果初中、高中還像小學一樣是按學區,而不是按考試成績,中下層及底層孩子還剩多少考上好大學的希望?

中下層的孩子只有考試一條路,只有這條路相對公平,所以網上呼籲減少應試教育的,不是中上層的小資,就是腦袋壞了的中下層。

現有應試教育的問題是考核內容,而不是改革考核方法。比如應試教育中最公平、最重要的科目,恰恰是輿論抱怨最多的數學。在各種社會科學研究結論中,數學幾乎是所有學科中唯一可以長遠影響一個人收入的科目;而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是大部分中下層孩子唯一可以接受較為公平教育的階段;所以現在應試教育的問題,恰恰是數學涉及範圍太少、難度太低,特別是考核機械化的計算過多,推導過少,而不是數學沒用,不能買菜。

應試教育是不會毀了真正偏科天才的,現在有各種保送方法的。一個人語文考135,數學考85,這不叫偏科,這叫數學爛,一個人數學考140,英語考75,也不叫偏科,這叫英語爛。有太多人的單科成績可以達到140左右了,所謂的偏科只是和自己對比罷了。這樣的偏科,只是說明你是個平庸的人,有一門強項可以糊口而已。真正的偏科是和全天下的英才對比,是數學競賽進省隊,高中翻譯的圖書可以賣,初中寫網文能掙錢。

至於那些把應試教育和心理成熟掛鉤的人,請不要把家庭教育層面的問題,歸於公共教育了。老師再怎麼怎麼催學生按時交家庭作業,也不能阻止熊孩子熬夜扶老奶奶過馬路,第二天忘帶作業本,放學卻聚在一起打農藥啊。


看你怎麼看,如果你將教育作為階級流通工具看到話,這種「社會有病,教育吃藥」的思路永遠不會有什麼大作用的。你如果做一個今天的高考或研究生考試的統計結果,就會發現在階級流動上「應試教育」跟歐美或是其他地區的「素質教育」對於促進階級流動哪個都不怎麼樣。
而之前對於應試教育的批評主要在於「應試」肯定不是最好的教育手段。


作為一個西部落後地區出來的人,

三年前,我不知道今天我能夠享受到這麼好的大學教育資源,在學校學什麼東西都很便宜甚至免費,知網的論文也可以無限免費下載,只要願意,做什麼事情都有學校支持。

畢業後,我可以在大城市裡追逐夢想,可以做我自己,儘管可能花一輩子都買不上房子,但對於以前的我和我那個生活環境而言,真的變化太大了。

而這一切,都是應試教育帶給我的。
我無法想像,如果沒有應試教育,而是實行素質教育,我會怎麼樣。我可能,怎麼也上不了高中,讀不了大學吧。畢竟家裡就算拼盡全力,我的綜合素質也是比不上城裡的小孩。因為沒有條件學各種藝術類的東西,也沒有人指導奧數競賽。

但是,
小學六年,我每學期只需要交十五塊。
初中三年,我每學期只需要交二十塊。
因為是應試教育,所以我的家庭不需要花很多錢,我只需要努力把課本上的知識學懂學好,就可以順理成章進入好的高中。

而進入好的高中後,在應試教育體系下,我只需要好好學習就可以讀好的大學,沒必要拼家境拼爹媽。
我周圍有很多和我一樣的同學。
如果沒有應試教育,也許我現在可能在打工,也許可能一輩子在某個飯店裡端盤子,也許我可能會早早結婚帶小孩。
總之,是不可能像今天這樣,讀著還可以的大學,對未來充滿希望,對未來感到一片光明。

可能囿於很多限制,即使有應試教育,作為鯉魚的我們一輩子也越不了龍門。但它給予了我們一次低成本的改變命運的機會,讓我們可以從一個小小小的池子里跳到一條河裡,體會河的寬闊。

有人說,應試教育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多少人掉進河裡,而你沒有,你是過了獨木橋的既得利益者。更多的人是犧牲了,所以應試教育無用。
你要是敢直接這樣簡單粗暴的否定那些所謂沒有上好大學的同學,那你的目光真的狹窄而短淺。
真的犧牲了嗎?
不,這句話不能這麼說。
應試教育是千軍萬馬過很多個獨木橋,每一個獨木橋都有不同的景色。
哪怕讀的是一個所謂的差大學,只要你願意去努力,讀了大學的人和沒讀大學的人,整體的見識和思想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如果真的實行素質教育,這種拿錢堆出來的教育,憑大多數平民家裡的背景,連獨木橋都沒有了。


幹部、富貴家庭、知識分子,這些精英階層的孩子本來完全有能力得到最優秀的教育,享受遠超一般平民階層孩子的教育資源,但是,罪惡的應試教育卻幾乎平均分配交易資源,他們的孩子不得不和泥腿子的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考試,這就是最大的不公平。讓賓士寶馬之類的豪車和奧拓之流一起塞在馬路上,罪惡啊。
素質教育改革就是把大量課內知識踢出課本,平民階層的孩子下課後回去幫爸媽看店了,而真正高素質的孩子可以通過補習班等教育產業繼續遨遊在知識的海洋里,把那些低素質的孩子遠遠甩在身後。
貴族是怎麼產生的?壟斷知識就是途徑之一。應試教育這種讓知識毫無神秘感,讓知識一點不高貴的教育方式,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不會喜歡。


現場捕獲了一名應試教育的受害者(手動滑稽

===============================

應試教育的危害我可能認識的還不夠深刻,但是素質教育的危害倒有個讓我始料未及的地方。

回想起來,我上學那會兒答題往往是「根據材料回答下列問題」,但某個人的表現讓我覺得素質教育的做法是「根據材料腦補下列問題」,好歹也是大V,稍微表現的有點高中水平。

這種話說出來不怕人笑話?

教師缺口然後就想到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
第一,是什麼層次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第二,是什麼專業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第三,這些大學生是否有能力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這種腦補簡直是對教育體系的諷刺,大約某人覺得拉個人就能過來當老師了,這樣的認識水平也來談教育?我已經教了3年,當年自己做題大概在江蘇能排進前100,現在我還不敢說能把所有的學生講懂,天天還在擼題目看網路課堂互相批課,生怕誤人子弟。如果一個上不了211的大學生,又不把教書當成終身的事業,我想他大約不會這麼敬業,這樣的水貨再多又有何用?
後面的簡直都不忍心嘲笑了,小學生都知道教育場地的建設標準和商品房特碼的不一樣!這兩個都能混為一談,唉,這個複雜而殘酷的世界真不適合你們啊。
這也是為什麼應試教育中的佼佼者會對差生有智商上的優越感,因為你們對世界的認識實在是too simple,但一般我們會巧妙的隱藏這種歧視。

對於衣領王這種完全缺乏基本閱讀能力的小清新,這個答案還是別看了,我們都累。

然而我的原文是

遺憾的是,我們都知道,離開校園後,這樣機會並不多,人生並不是一場公平的考試,更像是不擇手段的掙扎。

卧槽,到底誰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支持者我也是不懂了,到底我是不是渴求公平的競爭我也凌亂了,你這閱讀理解的水平真是野生的啊,高中的語文和英語一定學得很累吧,畢竟腦補了這麼多。

就算你沒看我這段,我特么不是還貼了兩個精壯漢子搞基的圖么?

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我們自己的生活,即使傷痕纍纍,也要在公平的賽場上用實力戰勝作弊了的對手。

衣領王給我解讀成「人生無所謂公平,只是不擇手段的掙扎」,我真tm給跪了,我葉良辰語文只有您的一半水平,我也就考了125。
有趣的是還不忘扯上那三年,果然那三年成了衣領王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什麼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上只要說不過了,趕緊把那三年拉出來壓壓驚。不過從您這閱讀理解的水平來看,我大概理解了文革時為什麼有會人拿著一本毛語錄造反,歪嘴的紅衛兵想必也是經歷了一番激烈的腦補才舉起了火炬。

燒錢這事扯奧運就沒意思了,中國的奧運總預算不到20億美元,你恐怕要說中國壓低了預案,那我們看史上預算最高的日本,也就1000億人民幣。這什麼概念?中國每年高考的學生就1000萬,在校學生人數2.3個億,教師人數1400萬,每年教育經費預算近3萬億,這1000億大概夠給老師們發兩月工資,或者給每個學生配一套像樣點的桌椅。然而就這規模,實際上也是偏窮的,建大樓買設備雇老師這些哪樣不是大把燒錢,除此之外家長還會投入大量金錢,補習班什麼的一分鐘一塊錢算便宜的。還什麼航母,美國航母一條45億美元,中國學生一年的書本費而已。

所以你真懂什麼叫燒錢?真是圖樣,學藝術,做科研的燒錢速度請至少x10
所以我大約也就猜測出某些人的水平了,去網易義憤填膺的跟帖「辦什麼奧運,西部人民在吃草」「造什麼航母,先養老母」,到頭來原來連數據都沒自己去查過,空有一腔情緒,全無證據和邏輯支撐,這種人一般我們稱之為XX。
(以上是我的腦補)

文青吶,最喜歡說世界上應該如何,但是殘酷的事實是,你的腦補並沒有什麼卵用,這個世界如果說幾句"應該"就能改變,那麼我們一定是在做夢。

====================================

@yilin wang正大光明@下我很麻煩么?

第一,我並不痴迷應試教育,我只不過覺得這是目前一個比較不壞的選擇,對於中國這樣一個除了人以外什麼都缺的國家,如何去公平的分配資源是任何體制都無法繞過的問題。

第二,我希望衣領王先生在引用和轉述上做到嚴謹,這也是高中語文一個常常被強調的問題。

賀先生一針見血的指出,考試,就是國家選拔人才的工具,應試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人培養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而我的原話是

我們所說的教育,狹義一點可以指國家為了選拔人才對全體國民實施的教育,這也是我們經歷最深的教育,這種教育的特點就是強制性和選拔性,它不會像我現在看閑書一樣舒適,它最終決定了一個人能升級到什麼樣的學校。

我這就很奇怪了,我並沒有提到應試教育還有」把人培養成對國家有用的人「的目的,事實上,我根本沒有提及對國家有用之類的事情,大約是衣領王先生還沉溺於讀書報國的傳統敘事中不能自拔,但不幸的是,我所有的論述,起點都是普通人,他們能通過應試教育獲得什麼,而不是國家能獲得什麼。

接著

賀仙先生還說,應試教育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教育資源太少。那為我再多問一個為什麼,為什麼教育資源那麼少?因為按照賀先生的價值觀,國家的教育事業,那就是一個投入和產出的簡單計算(國家花錢辦教育,然後收穫對國家有用的人),在這種計算方式下,國家當然不會大規模的投入教育事業,因為國家每年需要的人是有限的,國家在教育上投入過大,不但可能「虧本」,甚至會製造出多餘的「產品」無處安放,造成社會問題。

我原文僅僅提到教育資源太少,衣領王竟然能腦補這麼多,我葉良辰是服了。然而在我的論述里,教育資源少是一個客觀事實,我不管它是如何造成的,我只討論在這種情況下那種選拔體制對普通人更公平,我的價值觀里,國家做了什麼,想了什麼對於普通人而言是不需要知道的,他們只需要知道自己將要面對的是什麼。

衷心的希望衣領王先生認識到教育燒錢的可怕,像這種何不食肉糜的論調可以少放一點

因此,應試教育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把人降格為物品,剝奪了一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可能。

沒有足夠的經濟力量做支持,藝術和體育怎麼學好?甚至連理科都學不好——因為窮困地區留不住好的老師,更別說讓學生去自由的學習什麼音樂游泳了,大部分中國的高中連個標準足球場都沒有。所以沒有鈔票那就沒有選擇權,至於什麼年輕人應該選擇多種生活方式,那也是沒錢選個毛線。

這世界上應該的事情多了去了,但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能做到多少?空想誰都會,因為太簡單了。

後面的抒情我就不多說什麼了,雖然我上學的時候覺得語文和英語的閱讀理解簡直就是扯淡,但我現在突然發現,這種浪費生命和腦細胞的題目並非是沒有意義的。
=================================================
它讓我習慣了用分數去戰勝對手,每場考試都像一場公平的決鬥,我用天賦和汗水與無數的對手相搏。但是後來我才知道,這個社會裡面公平的決鬥永遠是少數,大部分人更本不想和你上擂台,他們直接用手裡的金錢和權力就可以砸死你。

當然對於到底如何定義「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我還是要發表下我的觀點,如果有人照搬百度百科的詞條話,還是請按Ctrl+W吧。
我們所說的教育,狹義一點可以指國家為了選拔人才對全體國民實施的教育,這也是我們經歷最深的教育,這種教育的特點就是強制性和選拔性,它不會像我現在看閑書一樣舒適,它最終決定了一個人能升級到什麼樣的學校。強制性無需多言,絕大部分人都是要上學考試的,選拔性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淘汰,那麼問題來了,用什麼標準來選拔或者是淘汰一個學生?中國目前的主要手段是考試分數,這是單一評價體系,目前我國教育系統正在引入多元的評價標準。
所以歸根結底,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區分在於評價體系,如果僅僅以分數來衡量學生的能力,那麼當然學校會不惜一切辦法讓學生去考出好成績,極端一點就有了衡水中學這種模式,再極端一點就是復讀學校,一個學生除了考試科目,其餘的知識完全不學,簡直太可怕了。但是在唯分數馬首是瞻的情況下,必然會出現類似的一切以提分為目的的學校,最終帶動其他學校一起走上玩命考試的荊棘之路。這種模式還伴有競賽保送作為補充,每個省都有幾十上百的優秀學生可以不必經歷這種折磨。但如果在考試分數之外引入其他標準,這又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如何衡量這些能力?一個學生的語文水平,語文考試固然體現不出來,但是作文比賽可以么?某種意義上是可以的,但是作文比賽如果和升學掛鉤,必然面對更多的挑戰,沒有高考命題組級別的嚴格保密,如何能不泄題?評分老師如何做到公正?自古文無第一,這些作文的水平到底如何進行排名?類似的,這種無法用分數直接衡量的能力都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更坑爹的是專業方向的培訓,這是要花大價錢的,比如樂器,在經濟層面上大部分學生根本玩不起,這要是能輔助升學,公平性就打了一個折扣,同樣的分數,結果富二代從小練了各種樂器,把我給擠下去,落到誰頭上誰都不會樂意。

這個樓里大部分訴苦的同學並沒有意識到,帶給他們痛苦的並不是應試教育,而是稀少的教育資源,即使我們全盤素質教育,該吃的苦一樣還是一樣不會少,每一個985的學生都淘汰了4,50個競爭對手,想想你要打敗整整一個班的人,顯然他們不會束手就擒,需要你付出汗水用分數或者其他方面的能力擊敗這麼多人。很有可能你確實不需要做成噸的試卷了,但還是要為各種創新的實驗或者論文絞盡腦汁,更慘的是,如果是比拼樂器這種話,父母還要承擔一筆巨大的開支。黑色幽默的是,這裡體現出了應試教育的好處,標準化,有一套標準的答案,進而有公平的分數,否則如何去評價兩篇論文或者是兩首曲子的高低優劣?200篇或者2000首呢?可見,對於我們這種人均(教師,教授,藝術家·····)嚴重不足的國家而言,盡最大可能排除了主觀因素的標準化考試是最無奈但是最公平的選擇。

最近看了部電影《Undisputed.III.Redemption》,中文譯為《終極鬥士3:贖罪》,情節簡單到無腦,基本可以概括為精壯的囚犯們互博,但是這個故事我還是很喜歡,因為妄圖用作弊手段獲得勝利的人最終失敗了,主角在膝蓋重傷的情況下打贏了強大的對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我們自己的生活,即使傷痕纍纍,也要在公平的賽場上用實力戰勝作弊了的對手。

遺憾的是,我們都知道,離開校園後,這樣機會並不多,人生並不是一場公平的考試,更像是不擇手段的掙扎。


應試教育錯在哪?錯在眾口難調,教育的目標不同。
豪門的目標是在自己分身乏術的情況下教導孩子成人,王思聰說交朋友不在乎有錢沒錢,反正都沒他有錢,王健林說養兒子不在乎成才廢材,反正都沒他成器。

寒門貧民的目標是讓孩子安身立命出人頭地,儘可能戰勝同儕超越父母所在階層。想一想你的戶口在哪裡,奮鬥三年跳龍門。

矛盾很明顯,前者為育兒,後者為比賽。畢竟無論教育與選拔的表現形式如何,豪門總有捷徑可走,不想當鹹魚的寒門卻只有拚命。正如日本的「寬鬆教育」,減負之後真豪門一路名校輕鬆世襲,寒門拚命上補習班給自己加油充電,鹹魚快樂童年之後坑爹啃老享受社會底層的美好。

「我國教育失敗在於沒把學生培養成獨立自主的人才」,呵呵,卵巢彩票沒買好就別bb,能奮鬥成大時代的螺絲釘就竭盡全力了,你也配姓趙?你學生階段再全面發展,只能進富士康,尊嚴給我看看?

不過支持這想法的往往佔據社會主流,因為能發聲的本來就是豪門,多數人沒有思考能力鑒別自己利益所在。我有個貧農子弟拼進四大中層的叔叔,在北京房車俱全早早實現超市自由,於是開始轉起類似文章。我說叔叔你還不清楚這純屬胡扯。他說知道啊,但這不你妹妹要上學?


當然,在清北遍地走華五不如狗的知乎,前文道理多數人都懂,現在孩子對應試教育的詬病,根源就在於不明白,一個人的命運不僅要考慮歷史進程,也要看他的父母親朋。

刨除極少數天才,素質教育的穩定在於能出頭的人多半是豪門子弟,他們日後想幹什麼都有正確的引導和雄厚的基礎,成功率極高。應試教育的缺陷在於,能出頭的寒門子弟沒有背景,日後走上社會輸給豪門順理成章,於是他們怒罵:「都是應試的錯!」

其實捫心自問,考上大學真的是一己之力嗎?如果你是農村女孩家裡人只讓讀到初中;如果你家窮只能在小縣城就學;如果你進不去高中母校,還能考入現在的大學么?能讓你全心全意的學習,本身也是在拼爹中戰勝了要分心家務的貧民子弟。


本問題下最高票的蛤交小朋友,你認為應試教育的失敗在於沒有告訴你們什麼是正確的適合自己的專業,但擁有能給你人生指路的父母親戚也是資本,只有豪門子弟才能有高瞻遠矚的人生導師,作為寒門,天生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的。 把個人經驗無條件傳授給你,那叫智商稅。
作為農村人、小縣城居民,能有去高級學府走錯路的資格,已經是托應試的福了,貧民想有自由全面且正確的發展,還是等英特納雄耐爾吧。


中國教育的錯誤在於給了貧民看似公平的通道,然而這世界是不公平的。在科舉盛行的年代,一個舉人就堪比縣令,再大的衙內不經過科舉也難入主流,所以有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建國後諸位長老不乏貧民子弟,考上大學就是統治階級,根深蒂固的學歷崇拜得以延續。而現在上了985211還是一無所有(矯情),讓勃勃在淺色床單上痛哭的學府,會因能力之外的資本不足而取消學科。

所以學歷很重要,但只是跟同樣貧民的競爭中重要。人生是場接力賽,有些人的起點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了。


利益相關:以努力程度只配拼天賦的寒門鹹魚。


比如提出這個問題的人。

他就是被應試教育害了。

應試教育造成這樣的思維定式。我努力了,肯定有回報。如果你們沒有給我回報,那我之前幹嘛要努力?你們是不是騙我?


應試教育的危害是讓人不想學習。

高考,成了很多人學習的終點,這就是危害。


全國都是應試教育 程度不同
北京的孩子應試之餘還有很多精力去關注生活 關注精神世界 高考大省的孩子們連必要的睡覺時間都要拿出一部分用來做題 他們知道什麼是這個世界?很多二三線城市的孩子人生前十幾年的唯一追求就是分數 無關心理健康 無關人格尊嚴(沒有錯 說的就是小城市的我 老師是神 可以在人來人往的走廊扇一個孩子耳光 可以把自己戀愛的不順遂帶來的鬱悶發泄給學生 而這些都被家長和校方默許)你要他們如何算得上不被坑害?
你看北京的孩子那時陽光自信積極樂觀知識面廣腦筋活 是啊 應試教育看起來沒有害了他們啊
你再去高考大省參觀遊歷一下呢?
只經歷了詩和遠方的人們 我羨慕你們
可你們不能看著掙扎在泥沼的我們 一轉身無關痛癢的來一句 我覺得沒什麼不好啊


萬萬沒想到就這麼幾個字居然能有人私信跟我撕 神經病吧
強調一下我說的不是上不上大學 是應試教育衍生出的不可逆轉的唯應試教育(可能並不貼切)
可能是立場問題吧 應試教育的受益者站出來維護 選擇性無視應試教育對天性的扼殺 無視一個人未來的無限可能性的幻滅
問題只是應試教育 沒有解決辦法 我也不知道


中國現行基礎教育之所以受社會詬病的原因,從輿論角度分析,其實很簡單,主要有兩條:

1、中國科技水平落後於西方。

2、中國現行基礎教育體制和西方不一樣。


既然科技落後,而且基礎教育模式還不一樣,那肯定說明,中國的教育扼殺了想像力和創造力,導致了中國科技的落後。不然,為什麼人家外國人一拍腦門就能想出一個主意來,就能拿諾貝爾獎,而中國人死活也做不到這樣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好點子來呢?


媒體上幾十年了,連篇累牘的說應試教育扼殺想像力,進而導致中國科技缺少創新。但請問,誰能拿得出確實的證據來證明這個邏輯是成立的?除了中國之外,數數100年前的列強名單,再看看今天的列強名單,(除中國加入外)幾乎就沒有多少變動,難道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教育也都是效仿中國應試教育所致嗎?


你窮你丑,又恰好呼吸姿勢和優等生不太一樣,所以你呼吸都是錯的。


對於某些「評論家」而言,最善於的就是把兩個其實並不相關的東西拉上因果性。


當然了,這絕不是說中國現行基礎教育體制就沒有問題。但現在中國科技正在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創新也正在大量出現,優秀論文數量快速提升,而基礎教育體制還是「應試教育」,這本身就說明了一味把「創新成果暫時不如西方」的原因扣在所謂「素質教育」上的荒謬性和懶惰性。


如果以後中國科技繼續發展到一個強大的地步,那麼中國現行基礎教育體制也完全可以被這些「評論家」們說成是支持創新的典範——你白富美,你的呼吸都是香甜的。


不信?那我先替30年後的「評論家」和「教育專家」們掙點稿費:

為什麼今天的中國能湧現出這麼多的科技創新成果來呢?中國基礎教育,也就是所謂的「應試教育」功不可沒,它能有效訓練並提高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給孩子插上天馬行空的想像翅膀,而這對科學創新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應試教育能夠在短期內灌輸大量的基礎知識。眾所周知,創新只能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儲備之上,而這些大量的基礎知識就如同想像的翅膀一樣,基礎知識越牢固,翅膀也就越有力,才越能天馬行空進行各種豐富聯想,創新成果自然也水漲船高。而反觀很多西方國家,由於幾十年來實行「快樂教育」,學生翅膀軟弱無力,想像力日益匱乏,體現在國家科技綜合實力上,就是西方國家科學界的創新成果越來越少。

第二,應試教育十幾年中,實際上每時每刻都在進行高強度的創新訓練。創新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解決一個現實中的科學問題,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應試教育的一個秘訣就是大量做題,這些題庫就像一個龐大的飛行模擬器一樣,給「小飛行員」們從各種角度模擬了科研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細節問題,就像飛行員在地面訓練一樣。因此,等中國的學生進入大學的時候,他們實際上相當於有過大量模擬飛行經驗的「半成品」,這樣,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時候,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大幅提高,在這樣的基礎上的科技創新就會相對比較容易。而這些年來,西方國家的基礎教育則忽視了大量做題對大腦的模擬刺激,以至於等他們上真正的「飛機」的時候,才發現技能還很生疏,創新能力自然萎縮。

第三,應試教育能夠更好的保障公平性。一些好的苗子,僅僅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導致沒辦法在琴棋書畫拓展訓練方面有很好的表現,但是他們可能通過應試教育來展現出他們的才能,這樣就避免了這些好的苗子被埋沒,保障了能有更多適合科研工作人能夠進入科研隊伍,這也促進了中國科技創新領域的蓬勃生機。

第四,應試教育有利於人盡其才。因為在學生時期高強度的訓練和考試,每門每次考試的分數都明確清楚,學生能普遍清楚自己究竟在那一個學科表現較好,因此在進入大學選擇專業的時候,更多的會有清晰的目的性。而不至於盲目選擇專業,盲目選擇大學。而這種清晰的導向性,使得進入中國科研隊伍的年輕人,都是喜歡科研並且清楚知道自己在哪個領域有特長的。這種高度目的性的組合,使得團隊能集中合適的科研力量快速進行研究課題的突破,這種團隊優化,也是如今中國年輕科學家能有這麼多的創新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自2052年10月13日《南X都市報》電子版 , 原標題《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力》
作者:熊丁奇,著名教育學者,博士,22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不是應試教育害人,而是:

在目前這應試教育體系下,某些害人的教職工和領導不會被即時清理出去。

什麼是害人的教職工/領導呢?所有能夠隨時對學生的人格塑造構成任何負面影響的,都是。

(很多情況下是不經意,但自己又不肯承認錯誤、不認為是錯誤,這群也算在內)

陰三兒的《老師好》的歌詞不是白寫的(雖然你要自動過濾粗口才能看懂)。

# EOF.


數學,在我們傳統的應試考核體系中, 在「對人的智力進行評判」這件事上,權重過高。

什麼叫權重過高?舉個例子:一個語文很好的人和一個語文很差的人,可能是90分和65分的差異,但一個數學很好的人和一個數學很差的人,就是99分和20分的差距。

這種差異顯著放大了數學這個單一科目在對一個人綜合評價中的重要性。我並不是反對學數學,作為既參加物理競賽又參加作文競賽的人,我算是個既得利益者,但是我還是要說:我們的評價體系,對於缺乏數理天賦的人,實在是太不友好了。

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固然很重要,但也並不是除了數學就不能培養。更重要的是,「聰明」是個非常複雜、多維度的概念,絕不只是數理能力決定的。但由於數學這個科目本身的可測量性特彆強,所以一直以來都被過度依賴作為給學生分層、分流的因子。

我見過太多同齡人中有語言、美學、藝術細胞的人,在數學上簡直是白痴一樣的存在。這些人往往要在畢業後需要花費多年的時間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並開始大放異彩。

尤其現在互聯網經濟崛起,但凡有一技之長的人,只要找准受眾,藉助互聯網的放大效應在很短的時間就能賺大錢。一些原本在應試教育評價體系中被評判為「低智商」、「失敗者」的人,憑著自己獨特的稟賦,現在比許多好學生混的好得多,我衷心為他們高興。

然而,即便現在走出低迷,在十幾歲的年齡忍受應試評價體系所導致的黑暗歲月是補不回來了,早期自信心的摧毀是非常致命且不可逆的,已經給這些人的性格打上了烙印。


應試教育主要是讓一群六七歲到二十歲左右的孩子們認為:分數比人品好壞,比異性相處,比別的什麼無法量化但會影響你一生的東西都TMD重要。
你學習好就是好學生,學習不好就是差生,被鄙視被無視沒有女生喜歡你都是應該的。
而且,他們只關心分數,就算好學生也沒有人關心你內心成長是怎樣的,如何正視自己的陰暗,怎樣處理同學關係,愛情是個怎麼回事,沒有人教你,全憑自己摸索,如果你學習好,那你被自然貼上全能的標籤,你真實的人是怎樣,累不累,辛不辛苦,想要如何如何,都在別人熱切的目光中黯淡下去,只要你分數漂亮。沒人管你怎樣。很多孩子成人以後的內心癥結,往往就是這時候種下的。
這對一群小花骨朵是很殘酷的。生而為人,有得到人的尊重和愛護嗎?對於一群迫切需要被肯定的少男少女,我們簡單的以分數論高低,是很混蛋的一件事。

本人畢業多年,地處山東小城,不知道現在學校里是不是還這樣。如有改觀,實乃幸事。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中國治療自閉症需要那麼多的費用?
當前中國社會的男女平等狀況堪憂嗎?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在此之前有過哪些價值和意義?這些價值和意義是否有值得商榷之處?
為什麼一些中國人認為「中國必須要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單單的強國還不夠」?
為什麼中國古裝劇在服裝的還原度上做的這麼差?

TAG:高考 | 中國 | 應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