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擁有學霸那種一學就是十幾個小時的精力?

我非常希望在學習上有所提高,但是每次想多學習幾個小時,堅持幾天就感覺狀態不在了,特別疲勞,看書的時候思維明顯跟不上,很想睡覺。效率一下子就低了。知乎上學霸眾多,十分想請教一下你們,怎麼才能堅持做到高效率,高投入時間的?難道你們真的不困嗎?真的沒有思維跟不上,看不進去的時候嗎?或者你們有什麼休息的方法? 誠邀各位大神解惑!


請你耐心看完,看完沒有收穫,歡迎你來打臉,但你一定要看完。

———————————————————————————————————

學霸能一學就十幾個小時不是因為精力旺盛,而是因為學霸適應並沉浸入了學習這種狀態。

———————————————————————————————————

那麼為什麼你不能適應這種狀態,因為學習這種狀態對你大腦的刺激強度還達不到能讓你繼續學下去的所需要的閾強度。

這可能是由於你的閾強度太高亦或學習帶給你的刺激太小。

學習這種狀態對大腦的刺激並不十分強烈,

仔細想想你的學習過程是不是這樣的

進入圖書館坐好,習慣性打開手機,

刷微博看看帥氣的男女明星多姿多彩的生活,

刷知乎看各種看似很有可行性的經驗和道理,在看到高贊答主的美好生活或者成功逆襲後,內心暗自過一把癮,點個贊,加個收藏,好像自己已經完成了逆襲,

玩遊戲經歷遊戲設計者高明的連環高潮設計。

在經歷這種種高強度的刺激後。這時讓你回頭去腳踏實地的的學習,學習帶來的那一點刺激簡直可以忽略,

這時你忽然感覺學習好沒有意思,轉頭看看身邊學霸,從早上起來就沒有停筆,一學就是十幾個小時,你不禁羨慕,然後來到知乎找到(提問)這個問題,在看了無數高贊回答後,你的大腦又在假逆襲的快感下再次高潮,回頭再看看放在自己身邊的課本,更沒有意思了。你收起課本,想著放鬆一會再學習,然後一放鬆就是一整天,晚上整棟宿舍樓漸漸變暗,你默默的許諾自己,今晚好好玩玩,明天一定按照某大v講的辦法學習,你也要當學霸。但明天你又再次步入怪圈。


你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嗎?是的,你的娛樂活動給你大腦帶來的刺激遠遠高於學習能帶給你的。這大量的高刺激日常娛樂活動大大的升高了你大腦的興奮閾值,所以同樣的學習信號到達大腦時,學霸感受到的刺激就比你更強烈,並且超過了能夠讓他持續學習下去的閾值。所以學霸才有那樣一學就是十幾小時的能力。

對於這個理論是可以有科學解釋的,我在我另一篇回答里有提到,我引用到這裡,大家可以選擇性閱讀。

先看兩個生理學概念
1. 受體下調(down regulation):指的是當相應遞質分泌過多時,對應的受體數量將逐步減少,親和力將逐步降低的過程。
2. 非特異性投射系統(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人類丘腦(除嗅覺外,人類所有感覺傳入信息在傳入大腦皮層之前會在丘腦進行初步整合)在向大腦投射信息時,會同時進行兩種投射,一種是特異性投射,產生我們的視覺聽覺等信息。另一種是非特異性投射,它投射給大腦皮層的信息使我們的大腦保持興奮狀態。也就是我們大腦在接受各種刺激的同時,這些刺激也在讓我們的大腦保持興奮
現在我們用科學語言解釋一下這個理論:由於日常娛樂的大量刺激使的非特異性投射系統相關遞質的受體發生下調,所以當學習的刺激到達我們的大腦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不能保持興奮。

現在社會幾乎所有的事物的刺激水平都在提高,但總有那麼幾樣例外,比如學習。數千年來我們的主流學習方式一直都沒有改變,從柏拉圖時代就開始的老師講課學生寫作業的教學方法,現在依然如此,而我們的日常娛樂在電腦和智能手機發明之後給出的刺激卻越來越高,所以這就很好理解為什麼古人會囊螢映雪,懸樑刺股,而今日的學生卻普遍的心浮氣躁。這是因為學習帶來的刺激並沒有隨著生活基礎刺激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那麼我們要怎樣才能擁有像學霸一樣一學就是十幾個小時的精力呢?

一.提高學習刺激

  • 在學習時聽喜歡的歌,藉助歌曲使我們的大腦保持興奮,提高學習效率。但最好不要一直聽,這樣一是對耳朵不好,二是會分神,三是長久的聽歌也會讓相應受體下調。最好的辦法是聽一會,大腦興奮了,摘掉耳機學習,累了,在聽一會,等興奮了再摘掉。另外最好也不要在不學習的時候經常聽,這樣也容易讓相應受體下調。等到要學習的時候,大腦反而興奮不起來了。
  • 讓學習也像遊戲一樣高潮連連,我在 「我是演說家」 上看到有一個人說的方法,他一個人自學了數國語言,他說他的學習方法就是把每天除了睡覺之外的時間,每半個小時當成一個金幣,如果你一天睡8小時,你就有32枚金幣。然後拿一張紙,畫一個表格,列32格,每個格子就是一枚金幣,通過對這半個小時自己所做工作的價值的衡量,來判斷自己能否得到這一枚金幣,然後看自己一天能得到多少金幣,並以此為樂。在知乎上也有人提過類似的辦法有沒有一種讓人慾罷不能的學習方法? - 知乎。但是總體來說因為方法比較麻煩,點贊的人或許不少,真正做到並且從中受益的人可能非常非常少。所以相較於那種讓你欲罷不能的方法,我更推薦你用32枚金幣法,因為這個學習遊戲規則簡單,可執行性更高。
  • 學習一些對你刺激高的東西,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學習你感興趣的東西。(廢話)
  • 不要持續學一門科目,學一段時間之後換一門,因為大腦會對接觸新事物產生興奮。

二.減低日常娛樂(玩遊戲,刷知乎,空間,微博)的刺激水平,讓生活停留在低刺激水平

  • 拒絕各種高潮連連的遊戲。比如王者榮耀,這會讓你的大腦興奮閾值高的過分,如果你一時放不下,可以暫時嘗試一些對你大腦刺激比較小的遊戲,比如4399小遊戲,讓大腦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 嘗試聽低刺激的純音樂,比如班得瑞,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
  • 嘗試看一些低刺激的中西方古典名著,比如道德經,傳習錄等。
  • 學習之餘不要通過玩手機來放鬆,嘗試在地上做幾個俯卧撐或者出去小跑一會來放鬆。
  • 把qq空間和微信所有好友都屏蔽掉。
  • 嘗試冥想。

順便提一下,降低日常生活刺激水平有助於你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我們大腦進入睡眠的過程,就是讓身體所有感受器傳入的信息都變少,非特異性投射系統不再興奮,大腦就會處於休眠狀態,如果日常生活刺激水平低的話,我們就會更容易達到這個無刺激狀態,這或許會對 睡眠時相延遲綜合症(即睡眠時間帶向後大幅度偏移 )有幫助。

在開始這個嘗試的過程中,你可能會感到整天無所事事,什麼都沒有興趣等,這是正常現象,我們就是要在這種狀態下,讓原本下調了的受體上調回來(就是讓大腦對刺激的敏感度升高,這是一個過程),等這一切都成為習慣之後,你就不會感受到不適了。

三.其他方法

  • 從眾心理:比如去圖書館學習,本質是羞恥心,就是圖書館裡大家都在學習而你在玩的話,你就會感到尷尬。國外有一期節目叫「電梯遊戲」:一個正常乘客進入電梯正常面向前方,後來陸續上來5名節目組安排的乘客,但每個人進入電梯後都背對電梯門,滑稽的一幕出現了,那個乘客在經過一番掙扎後,也默默轉過身背對電梯門。
  • 外界刺激:比如考試,或者老師,同學,家長給的刺激。
  • 促進效應:就是有個人和你比,你們兩個就很可能形成一種學習的正反饋,他一學習你就也想去,你一學習他就也想去。

如果你做到了以上的這些,你的日常生活刺激水平全面降低,學習帶來的刺激大量升高以致學習帶給你的刺激遠遠超過了讓你能夠堅持下去的閾強度,

你學習的過程就會像打遊戲一樣,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一天的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感覺自習室關門好早,恨不得晚上不要熄燈。

感覺自己每天的學習時間都不夠,24小時太短。

許多知識點都沒有掌握,但當你看看你身邊的同學,你會很好奇他們一整天都幹什麼去了,怎麼連這麼簡單的常識的東西都不知道,

這時你就會獲得了一個稱謂「學霸」,你同學會很好奇 我到底要怎樣才能擁有×××一樣每天都學十幾個小時的能力,好羨慕他啊。

——————————————————————————————

答主的這種想法主要受肥肥貓的在某回答里提到閾值自控意識啟發。一直想寫,但是寫出來的自己總是不滿意,有些地方闡述不是很到位,最近看了答主edmond的回答,參照他的思路修改了草稿,感覺還差強人意,便發出來獻醜了。

感覺一句話比較能闡述我的思想,分享給大家。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滅其微信,封其微博,收其電腦,奪其手機,摔其iPad,斷其WIFI,剪其網線,砸其電視,搶其酒瓶......使其百無聊賴,然後發願,靜坐,思過,讀書,明智,聞香,品茗,精進,禪定,開悟.....」

貼上兩個參考答案。點完贊再點過去哦,n(*≧▽≦*)n

肥肥貓:哪些素質很重要,卻是讀書學不來的? - 知乎

Edmond:生活中有哪些壞習慣一旦改正就能帶來立竿見影的好處? - 知乎

最後 謝謝你們長的那麼漂亮還願意給我點贊


當我們學習的時候,兩樣東西在不斷的減少:體力和意志力。二者耗盡其一,學習行為就會停止。我們一般所說的精力,即是體力和意志力的混合。

你可以想像,在你的頭頂上懸浮著兩個進度條,一條綠色,一條藍色,綠色代表你的體力,藍色代表你的意志力,它們都在不斷的減少。不過根據我們的日常經驗,絕大部分情況下,你的藍色進度條——意志力消耗的飛快,而綠色進度條則比較穩固。我們環顧四周,看見一大堆拖延症、懶癌晚期,以及沉迷遊戲、電影而不願工作學習的人,就知道意志力的缺乏是多麼普遍——或許你就是上述之一?

上述狀況的特點是,其體力值還有充分的剩餘,可以執行很多任務,但是他的意志力消耗完了,所以他並不願意再進行學習或工作了。比如中午休息時,一個高三學生坐在試卷前沉悶的不想動筆,顯示出無精打採的樣子,這時候有人提議我們先下去打會兒籃球吧,於是他立馬變得生龍活虎起來。

因此,你可以想像自己是一個套著保護罩的魔法師,不會受到別人的致命傷害(你的體力值不會耗盡),但是你的所有威力只來源於你的魔法輸出,一旦沒有魔法你就變成廢物了。你的魔法技能耗費魔法的速度極快,你長期處於只有血,沒有魔的狀態,而毫無戰鬥力。

為了解決這個魔法值不夠用(意志力不夠用)的問題,我們自然的衍生出幾個策略方向:

一、減少意志力的消耗

二、增大意志力的回復速度

三、增大意志力的庫存上限

四、把有限的意志力用在關鍵的時間點上

一、減少意志力的消耗

我們本能的感覺到,學習是一件非常消耗意志力的事情,然而這並不是完全真實的——比如學霸學習的時候,消耗的意志力就相對較低。

當學霸們俯首案前瘋狂刷試卷的時候,我們心想:他意志堅定,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無聊在做題。然而實際狀況是,學霸們並沒有感到特別的痛苦。或者說,每做一張試卷,一般人感受到10分的痛苦,而學霸只感受到5分的痛苦。對應的,做每一張試卷,我們的意志力消耗了10分,而學霸們只消耗了5分。

極端情況下, 學霸們學習甚至不消耗意志力。

我認識一個男生,數學系的研究生畢業,後來在一家教輔機構從事高中數學的輔導工作。這份工作不算他特別喜歡的,雜事很多,學生很難纏。他在工作的時候並沒有耗費大量體力,但消耗了很多的意志力。工作完畢後,他感到這一天過得有些無趣,他決定在下班後稍微娛樂一下——

於是他做了10道微積分數學題。

當然還有更極端的例子。1735年,28歲的歐拉發現了新的行星軌道計算方法,用了三天時間計算一個彗星的軌道,結果導致了右眼失明。在這個例子中,很明顯,歐拉的身體狀態已經無法支撐他的工作——計算彗星軌道了,畢竟已經計算了3天了。然而他的意志力在3天的連續工作中完全沒有消耗,而且死撐著把他的生命值拖到了負數——眼睛瞎了。

(右眼已瞎的歐拉)

除去歐拉這樣的極端誇張的例子,其實還有大量的科學家(某段時間內)一天15+小時瘋狂工作的案例,如愛因斯坦、高斯、居里夫人等。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里,這些都是用來說明毅力頑強的案例。現在我們需要撥亂反正了——他們的工作中並沒有消耗什麼意志力,只是消耗體力而已。

有了上述這些例子,我們可以很自然得出一個結論:如果你對於學習的內容是熱愛的,那麼你的學習並不消耗意志力,只消耗體力,你可以一直學習到體力耗盡為止。如果你感興趣,也可以效仿先賢——歐拉,連做3天試卷然後瞎掉一隻眼睛。

當然,連做3天試卷然後瞎掉一隻眼睛的案例我沒有聽過,不過在網吧連續上網幾十個小時然後突然失明的案例還是有的。原理上都是一樣的,由於是在進行自己所喜愛的事情,所以並不消耗意志力,只消耗體力,乃至一直持續到體力透支身體受損。

問題在於,這一原理的理解對我們有多大用處呢?

上述案例中,不論是偉大的科學家還是我那個以做微積分題目為娛樂的數學系朋友,他們都是在知識內容本身上找到了樂趣,他們是自發的熱愛學習。我們知道這樣的狀態很好,不過我們能否進入這樣的狀態呢?

不是不可以,但是有點難。

要對於知識內容本身產生興趣,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你對於這些知識的掌握已經達到相對較高水平。實際上,任何領域,如果你研究和體會的足夠深刻了,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樂趣。

比方說一件最無聊的事情——呼吸。如果要你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幹,只專註於自己的呼吸,普通人會覺得非常無聊,幾分鐘以後就無法忍受了。而經過長期觀息法打坐訓練的人卻能覺得很有樂趣,乃至有些上癮。

再比如,我遇到很多老師,他們在讀大學時都學過學習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課程,然而在進入學校教學時卻完全無法使用出來相應的知識——因為當初他們覺得這些內容太無聊了,根本就沒有好好學。同樣是一本《學習心理學》的教材,我去看的時候就覺得很有意思,因為我在學習策略這一領域的研究已經比較深了,這種樂趣就會自然的產生了。

所以,要解決缺魔法(意志力不夠用)的問題,要減少意志力的消耗,第一種方法就是,找到一個感興趣的學科(領域),學到相對的高水平,這樣你的學習樂趣就會稍微多一些,意志力的損耗速度就會相應減緩。

另外一種強烈的意志力損耗,來源於對學習的恐懼。這種恐懼可以分為幾種:

一是對於學習內容本身的恐懼。如果學不會,會形成對於自己能力和身份的打擊,這種自我評價的降低是自己無法接受的,由此形成恐懼。

二是對外部評價的恐懼。即認知心理學中所謂的「表現迴避」型心理,覺得一旦學習失敗,其他人會對自己看低、鄙視等——這種預測有時候是正確的,有時候是錯誤的,但這種恐懼的感覺是真實的。

三是對外部傷害的恐懼。某些情況下,家長或者老師會對與學習效果不佳的學生進行肉體傷害或者精神虐待(這種精神虐待超出了一般的評價性質)。一旦這些傷害深入學生的內心,那麼後來的學習中,這些恐懼就會不時的翻騰出來,給後面的每一次學習帶來障礙。

克服恐懼所造成的意志力消耗,遠遠超過對抗一般誘惑的意志力消耗。所以,自卑和恐懼是學習的大敵。為了減少在這上面的意志力消耗,你需要變得更加自信,努力消除對於學習的恐懼和負面信念。

上面兩個道理是很重要的,不過在實際操作中,依然面臨很大的障礙。

對於學習內容的喜愛上,主要的問題是:也許你目前的英語水平較差,就是很難提升到較高水平找到樂趣;也許你就是本能的對數學沒什麼興趣。

在降低對於學習的恐懼上,我們可以做一些呼吸練習、清除負面念頭的練習,讓自己保持寧靜。不過對於比較深刻的恐懼,其清除的難度可能就類似心理治療了,不容易自己進行。

不排除部分自我覺知能力、自我調整能力較強的人可以自行解決上述的兩個問題,但對於普通人來講,則需要考慮從下面這些更簡單易行的角度去減少意志力耗損

  • 為學習賦予意義

對於學生來講,如果逼迫自己愛上某個學科比較困難,那麼至少要為自己的學習賦予某種意義,並不斷的強化和提醒自己這種意義。

當人們逼迫自己從事無意義的事情的時候,意志力的消耗也是劇烈的。心理學家做過一個無聊的實驗:

讓一群受試者組裝一個高難度的玩具模型,當他們組裝完成後,實驗人員立刻在他們眼前將這個模型拆散了扔回箱子里(暗示這種組裝是沒有意義的)。然後讓受試者再去組裝第二個同等難度的模型,受試者用不了多久就說太難了,放棄了。

無意義的行為消耗了他們的意志力,讓他們不願意再嘗試。

大部分情況下, 你所從事的學習和工作都是有某種意義的,只是你沒有挖掘和明確這些意義。比如,長久的高中學習過程中,你很容易感到無聊並認為這些題目、試卷是沒有意義的。然而實際上,他們是有意義的:

做試卷→熟悉知識點→提高考試穩定性→考個好大學→(工作、視野、人生選擇、面子,甚至更多的錢去買更好的遊戲裝備都是一種意義)

一種常用的簡單易行的方法,是把你為學習賦予的意義——比如:我要上清華,擁有更多的人生選擇
/ 我要上四川外國語大學,接觸更多的美女——製作成一塊移動版、貼紙等,貼在自己的床頭、牆上等,每天都看得見。

(某位川外美女)

這些外部的刺激會自動的幫助你反覆確認學習的意義,進而變成你每日學習時更低的意志消耗。

  • 固定習慣

當我們面對一項新事物、從事一項新行為的時候,內心當中總是猶疑不決,帶有恐懼或者迷茫。這種猶豫或恐懼,就會消耗掉我們的意志力。即便新的事物對我們不造成威脅,不特別的激發恐懼,新的認知和行為仍然需要我們在大腦中建立起新的對應模式,這也會消耗我們的心神。

如果我們把所有日常安排都固定下來,不要輕易切換,我們對於意志力的消耗就會相對減少。

比如,早上起床的時候,你可以6:20起,也可以6:30起,這本來沒有實質性的區別,然而,當你在6:20醒來的時候,你猶豫掙扎了幾分鐘:到底是該現在起床,還是過會兒再起床?這幾分鐘的掙扎就會消耗掉一部分的意志力。

再比如,星期天休息的一天,是該休息娛樂呢?還是加班學習呢?假設最佳的結果是學習半天,娛樂半天。如果你一開始就明確固定一個習慣——上午學習3小時,下午盡情休息娛樂——那麼你在這一天消耗的意志力就並不多;如果你沒有一個固定的習慣,那麼從星期天早上起床你就開始糾結:現在是玩一會兒還是學一會兒?是看兩集美劇還是做兩張試卷?在你不斷的糾結過程中,學習行為還沒有開始,意志力就消耗了大半了。

可以看見,這種意志力的消耗是完全不必要的,也是沒有意義的。通過固定生活習慣,不要給自己糾結掙扎的空間,讓大部分的日程安排都變得自動化的完成,我們可以把意志力的損耗壓縮得很低。

  • 減少外部引誘

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對於所有事項,意志力是通用的。就像錢一樣,你看電影用的錢,買衣服用的錢,以及吃飯的錢,全部都是錢,是通用而沒有區別的。

心理學家 Baumeister 親自領導過一個著名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他挑選一些受試者,要求他們事先禁食,然後他們被隨機地分為三組接受一些題目測試。學生們以為實驗的目的是測試他們的智力,而實際上這些題其實都是無解的,實驗真正測量的是他們願意在題目上堅持多長時間才放棄。
控制組的學生直接做題,而兩個實驗組學生在做題之前則先被帶到另一個房間,面對剛烤好的巧克力餅乾以及一些蘿蔔。實驗人員告訴第一組學生可以隨便吃餅乾,但是要求第二組學生只能吃蘿蔔。在第二組學生抵制了餅乾的誘惑之後,兩組學生都被帶去做題。
結果餅乾組跟控制組一樣堅持了 20 分鐘,而蘿蔔組只堅持了 8 分鐘。合理的解釋是,蘿蔔組的意志力在抵制餅乾的時候被消耗掉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可以來檢查一下,本應用來學習的意志力都被我們用在了什麼地方:

  • 早上6:20糾結要不要起床——意志力-3,學習時間-30min;
  • 早自習時偶然瞟了一眼放在桌上的手機,腦海里一個念頭生起——要不要玩一會兒手機?你猶豫了10秒鐘,最終決定不要玩,不過已經消耗了一些意志力了——意志力-2,學習時間-20min;
  • 第二節課間後排同學討論NBA總決賽要開始了,決定逃課去看球!你心裡一驚,總決賽啊!不過你怕被班主任抓住,所以強忍著不去——意志力-6,學習時間-60min
  • 數學課上,前排同學餓了開始偷偷吃巧克力,你聞到香味開始流口水,但是又想著上課吃東西可能會被老師罵,繼續強忍著不吃——意志力-3,學習時間-30min
  • 中午自習寫作業,發現旁邊的同學居然搞到了答案在直接抄,你又強忍著不抄答案——意志力-4,學習時間-40min
  • ……

在這些瑣碎的事情中,你的意志力不知不覺的被消耗完了。

當然,這不是說你應該放棄抵抗,直接去逃課看球、抄答案或者想玩手機的時候就隨時玩起來。而是說,你應該調整自己的環境,減少自己被引誘的機會。你可以不要把手機或者巧克力放在課本旁邊;不要老是和那些喜歡抄答案的同學們一起待著;在家裡自習時,可以選擇一個單獨的書房而不是坐在電腦面前猶豫要不要玩幾盤遊戲。

通過盡量迴避各種引誘,我們能夠再一次減少意志力的消耗。

二、增加意志力的庫存上限

每個人的意志力上限是不一樣的,這或許是一種生理天賦。某些人天然就具有更多的意志力,可以支撐自己做更多的事情。剩下的人或許就沒有那麼幸運的,一點瑣碎的小事就能夠迅速把他的意志力耗盡。

好消息是,對於同一個人,其意志力的上限也是可以調整的。即使你現在的意志力上限很低,通過適當的訓練後,仍可以在未來達到一個較好的水平。

意志力的訓練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是直接進行意志力的挑戰,長期習慣硬著頭皮做事情。劉未鵬在《暗時間》里提到,「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習慣這種硬著頭皮做事情的感覺」。這個理論大致就是直接進行意志力的訓練。

這種訓練方法下, 會經歷較大的短期痛苦。每一次你硬著頭皮頂上去的時候,你都會劇烈的消耗自己的意志力,耗盡,然後繼續超越極限的頂著,就像劇烈運動撕裂自己的肌肉一樣。接下來的一段時間(1天、幾天、幾星期),你的意志力進行自然的恢復,然後再一次硬頂著耗盡。如此反覆循環,你的意志力的上限就被不斷的撐開、增大,就像肌肉不斷的撕裂、重新生長,變得更加強大一樣。

這種方法我並不是特別推薦。首先是因為短期的痛苦可能很多人難以承受,還沒看見訓練效果,整個人的狀態就已經崩潰了,可能最終的結果不是通過訓練得到意志力增強,而成了訓練到一半就放棄、自甘墮落了。

另外,這種方法需要比較寬鬆的環境和外力輔助,很可能需要單獨的時間和空間來讓你進行這種提高,而現實生活中並不一定具備這種條件。比如,在你反覆耗盡自己意志力然後重建的過程中,情緒失控、狀態變差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本來只要給你空間和時間自行恢復就好了,然而你的老師、同學、老闆、同時乃至父母,未必會給你這個機會。也許在你最虛弱的時候,老闆或老師覺得你狀態太差了,直接就朝你一頓怒斥,對你完成補刀,成為壓死你的最後一根稻草。

另外一種訓練方法則相對保險得多。我們要認識到,意志力是一種生理資源,它和你的身體健康狀態是緊密掛鉤的。所以對於意志力的訓練,我們可以通過鍛煉自己的身體來進行。其他所有條件不變時,身體健康狀態越好的人,對應的意志力也越強大。

我在很多答案中都強調,鍛煉身體對於我們——不管是學生還是工作的人群——具有很重大的意義,不僅僅簡單的身體健康而已。把多個答案里提到的內容匯總一下,鍛煉身體起碼有以下作用:

  • 清除負面情緒;
  • 調動積極的學習心態;
  • 為大腦高效運轉提供保障;
  • 增加意志力上限;

下面我還會補充一點:不僅鍛煉身體的結果可以提高意志力上限,鍛煉身體的行為還可以加速意志力的恢復。

三、提高意志力的恢復速度

意志力的損耗,在我們的身體里對應著各種激素的產生和消耗,這和情緒產生的機理是類似的。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成,各種不同的負面情緒的堆積就構成了意志力的損耗。

在這種理解方式下,回復意志力的過程,就可以理解成清除各種負面情緒的過程,進一步演化成清除體內對應負面情緒的各種激素物質的過程。

對於某種情緒A,身體里有一個對應的物質a,物質a就是情緒A的生理基礎。產生情緒A的時候,必然就產生物質a;而物質a的存在,也容易引發情緒A。

對於物質a,我們的身體有一個基礎的新陳代謝速度——通過汗液、尿液、糞便等,這就像對於食物,我們都會有一定的排泄速度一樣——一般是每天排便一次。然而這個速度並不是固定的。有身體好的人每天早上排便一次,也有便秘患者3天排泄不出來的。

通過常規的體育鍛煉,我們可以加快身體的新陳代謝速度,儘快排泄出負面情緒的對應激素物質,以此來加速意志力的恢復。這種方法風險較小,容易操作,你可以控制鍛煉的量,並且最好形成固定習慣的常規鍛煉,效果更好。

除去通過物理性的鍛煉來疏散情緒物質以外,你也可以中斷或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來恢復自己的意志力。比如,連續上了兩節物理課後,你感到煩躁和精神疲憊,體內已經堆積了大量的負面情緒對應物質,並且在持續的製造當中,這些物質不斷的消耗你的意志力。這時候,你可以選擇中斷思考物理題的行為,轉而與同學聊一些輕鬆的話題,看一小段搞笑視頻,又或者聽一些輕鬆的音樂,改變情緒狀態,以此進行意志力的恢復。

四.將意志力用在關鍵點上

不論怎樣鍛煉,意志力的總量都是有限的,因此,學會將意志力的使用放在關鍵點上總是有意義的。

用在關鍵點上可以從兩個方向去理解。

第一是關鍵的事情點。星期一下午,一名高中生面臨兩樣任務——物理的力學分析綜合複習題,以及英語的一篇課文。每樣任務需要大約一小時完成。他的意志力已經不夠了,他預計再學一個小時就學不進去了。這時候,他該把有限的意志力投放到哪一樣任務中呢?

一般來講,他可能應該選擇去完成物理力學的分析習題,而暫時放下英語課文的學習。這並不是鼓勵偏科,或者我對英語有某種仇恨。物理的學習是有連續性的,今天的內容沒有學會,可能會像多米諾骨牌一下導致後面課程的連續坍塌。而英語學科比較離散,前後並沒有短期的嚴格邏輯聯繫。今天英語落下來的任務,可以放到三天後或者這個周末去補上,這對後面兩天的英語課程一般不會有太大的負面影響。

第二是關鍵的時間點。我一般將每天的早晨當做需要調動意志力的關鍵時間點。如果一天的最開始沒有起個好頭,可能一天的工作效率都會受到影響。

我們需要在每天的早上給自己打點雞血。

對於學生來講,每天晚上可能也很重要。所有當天學過的內容都需要有個當日的簡短複習,哪怕只是簡略的掃過一遍,對於記憶的加深、學習效率的提高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問題在於,我們怎樣根據自己的大腦意願,在某個時刻強行調用體內的意志力?

我常用的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是——通過一些刺激性的音樂歌曲來調動自己的意志力。

人對於音樂的情緒反應是非常強烈的。所有優秀的電影、電視都非常注重背景音樂、片頭曲的選擇,通過音樂來調動觀眾的情緒。在公眾演講、心理治療等行為中,音樂也是不可少的。演員馮鞏曾在一個小品表演中對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朱軍進行了嘲諷:「要煽情了,鋼琴聲該起來了……」

另有心理學家做過實驗,對於同一段視頻畫面,如果配上舒緩放鬆的音樂,受試者就會覺得畫面內容也是舒緩放鬆的;如果配上激情動感的音樂,受試者就會覺得畫面內容是激情的。音樂的作用完全掩蓋了受試者的主觀判斷。

比如,你可以嘗試聽聽這段音樂:【Hero『s Come Back!!】_nobodyknows+-Hero『s Come Back!!在線試聽,歌詞下載,免費無損下載,無損音樂下載,高品質音樂,發燒音樂下載

帶上耳機,稍微放大音量——不管你當前是什麼情緒狀態,你都很可能會被帶的激情燃燒起來。

這首歌就是我常用的一首曲子,每天早上開始工作之前提神用的。

根據個人的喜好,你也可以選擇不同的音樂來進行自我調動,原理是一樣的。需要一提的是,這種方法是對已有資源的一種調動,並不會產生新的資源。如果你把一段激情的音樂循環播放一整天,並不能讓你一整天都激情滿滿。實際上,大約半小時過後你就會對相應的音樂刺激麻木併產生厭惡。

我的建議是,每天使用總時間不超過20分鐘。

全文總結:

以上即是對問題「如何擁有學霸那中一學十幾個小時的精力」的回答。不過我還要補充一點:

你要擁有那種精力的目的是什麼呢?

學霸之所以成為學霸,往往並不是因為學習時間長度的比拼,而是學習效率上的勝利。

學習效率問題這裡我就不細講了,之前的回答已經比較多了:

葉修:排名在前 1% 的高中生是靠天賦還是靠努力?

葉修:真正的學霸是什麼樣子?

葉修:學霸是怎麼學習的?學霸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如何讀書:為什麼很多書看完了之後,回到生活中,還是該怎樣就怎樣? - 葉修的回答

高中學習方法:高中學習,什麼樣的應試方法是好的? - 葉修的回答

聰明人的思維方式:為什麼有些人很聰明?他們遇到問題時的思維方式與我們差別在哪呢? - 葉修的回答

葉修:如何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最後發一個建qq群的通知:

有很多人找我要微信號,也有很多人給我知乎私信,不過我覺得微信和知乎都不是很好的互動交流平台。知乎私信功能比較弱不必說;微信的話,1000個人每天不停的消息彈我我也受不了。

相對而言,qq群互動性較強,比微信好打理,且方便上傳文件。所以我建了幾個qq群用來和大家進行交流——

高中學習策略1群:227317784(已滿)

高中學習策略2群:584112520(少量剩餘)

高中學習策略3群:450202666(已滿)

高中學習策略4群:488627941(新開)

學習的策略1群:519061329(已滿)

學習的策略2群:284211560(已滿)

學習的策略3群:297212562(已滿)

學習的策略4群:640614054(已滿)

高中生加專門的高中學習策略群,大學生和職場人士加學習的策略群。入群密碼為:葉修

(入群修改id,格式為:省份+職業(學生標註年級)+姓名。 如:浙江+高一+李明)

對於普遍存在的問題,在群里提問,我解答後更多人可以看到,也就不用我一個個回復了。另外我預期群里高中生會比較多,大家也可以相互交流,或者共享一些學習資料等。

總之,多一個qq群,大家多一個交流的方式。

-------------------------------------------------------------------------------------------

轉移陣地進入微信公眾號:學習策略師(搜索ID:xuexicelueshi)

以後文章將主要發在公眾號上。


關聯文章:如何把一本很難的書看懂?,這裡我解釋了自己的讀書方法,希望能幫到大家。


先舉一個例子,有一次我從圖書館借了一本專註力訓練手冊,一共200多頁。因為當時我一口氣高效學習的時常不能超過1個半小時,所以我試圖借用這本書訓練自己的專註力。但是我的使用方法相當奇葩:我規定在三小時內把這本書一字一句的看完,邊看邊使用裡面說的方法提高專註力,並在閱讀完成之後總結書中內容,再返回檢查是否有重要的遺漏或明顯的錯誤。

我於是用了3個半小時做完了以上所有的事情。於是我就把這本書還回了圖書館,把記得10頁筆記包括畫得幾頁思維導圖放進了自己的書架。當時我發現,貌似我的專註力提高了不少啊。

所以成為學霸的第一條要訣是:邊學邊用,確保在一次學會。因此,本人在大學以前的節奏是:上課大家奮筆疾書記筆記,我卻在做作業,有時課程內容有連續性,我索性把後兩天的作業也做了,然後下課賣錢。對,我滿腦子都是錢。

說到錢, @哈哈哈所說的貪婪也是學霸必須的屬性。學霸必須對某一個領域的知識特別特別感興趣,高度關注。我在高中之前的夢想是當數學家,於是小學畢業就學完了初中的所有數學課程內容,參加奧數什麼的,雖然得的獎都是小獎;在高中前兩年,愛上了物理,高中頗艱苦的啃完大物(其實提高班的老師也喜歡教我們這些),於是在我高三學畫畫休學半年之後,我高考物理雖然沒考滿分,也考了差滿分4分。我從初中開始學畫畫,現在從事的就是這方面的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這種貪婪可以是一種求知慾,也可以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不管初衷如何,貪婪會讓你成為一個學霸,會將學習轉變為一種自主行為,讓不學習的時間充滿負罪感。可以貪婪到什麼程度呢?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試過在豆瓣上搜一類,然後翻完所有頁面。我在讀大學前的幾個月幹了這件事。我為了準備去義大利讀美術,但我對美術史、美學的學習特別少,於是,我花了整整兩天時間,把美術標籤下的看上去有用的中文書全部計入在文檔里,並分好類。於是想盡各種辦法把這些書全部弄來(我承認我下載了盜版書),一共2000多本。再然後就是漫長的讀書階段(向大家報告一下,我一共解決了1/4多一點。)

第三個要訣是極度自律和計劃性。我說的這種自律,不是早睡早起,我說的計劃性也不是那種拍一個和裹腳布一樣臭的計劃表,還每天排。這些計劃表明明只要用腦子排好再去實施就好了,寫下來簡直浪費時間。

自律的一個體現是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這些明確的知道建立在計划上。所以學霸特別討厭浪費時間。自律還帶有強迫症傾向。比如在讀書時,若我「笨」到沒有把前面的內容全部理解透,我是不會閱讀下一章節的。

自律還是知道自己做事必須做到什麼程度,而不會對自己放低要求。例如,之前大學畢業論文,寫的是唐代中國園林與當代公共藝術的比較研究,有一部分是論證唐代園林的普及性和園林類型的分析、園林生活模式的分析以及建立年表。這個工作之前沒有人做完(可能是做完了,但是發表的paper沒有完整的列表),而我認為有必要做個徹底的考察,於是找了一個助手,兩人花了20天,讀完一共48900多首唐詩(這個數字我感覺一輩子都能記得)。對於這片本科畢業論文,我一共花了一年時間撰寫,一共90頁,加上長的要死的附錄,除了上述的詩歌與園林的研究,還包括中西方園林形式的對比年表,基礎與重要園林術語的中英意三語對照表,這個課題之前發表過的重要論文的文章綜述與簡短的評析(這個內容不多,原因是不多人做這個方向)。

我把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果敢與勇氣歸功於自律,是這種性格讓我不得不去做這些看起來特別乏味枯燥的事情。

計劃性則是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計劃一天怎麼遊玩,和計劃一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以及計劃一年的學習目標,或者計劃五年的創業計劃,是一個逐漸升高的梯度。我在21歲的時候,遇見了一件事情,讓我徹底明白計劃的重要性。

當時,我們學校里有個特別要好的研究生姐姐畢業,年紀是26歲。畢業之後等於失業,在義大利找不到工作,回到中國也一直找不到。待業小半年,終於在距離大半個中國的另外一個城市找到了一份畫工的工作。我發現,沒有中長期的計劃,就會變成這樣。於是我手頭的事情全部停下,重新調整自己的目標和方案,思考了兩天半,決定了一個2年計劃。

那時候,正是我剛開始用知乎的時候。我在一個得票很高的回答中那樣寫道:我計劃兩年內簽約畫廊,辦個展,出版圖書等等。離這個時間還有6個月。我已經簽約了畫廊,正籌備展覽,也正在籌備書籍的出版。

於是我們說,學霸的另外兩項要素就是,果斷和自信。可以為了更高的目標停下手頭的一切,也應該相信自己的判斷,努力的達成曾經誇下的海口。這種自信不可以是盲目的。應該是理性的判斷,在判斷自己是否能發展成怎樣前,必須認識清楚現在的現狀,也必須計劃好未來的明確方向和具體實施的方法論。

綜上所述,學霸之所以為學霸,要有好的學習方法,要專註,要貪婪,要極度自律,要有詳細的計劃,要果敢,還要特別自信。這些東西都促使學霸可以投入大量時間去干一件事情,去專註一個方向,用於去把人類的認知範圍往前推那麼一點點。
--------------
回到問題本身,我認為即使普通人擁有了保持十幾小時的旺盛精力也是成為不了學霸的。因為普通人的精力是耗散在各個領域的,而學霸在特定時間內,只專註一件事情。如此以往,學霸們開始熟練的控制自己的時間,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前途。人感覺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我覺得這是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成為學霸的秘訣,做自己的主人。

而擁有那種高度專註的學習能力的唯一方法是成為學霸!

備註:學渣一名,除了事例外,其他都是我胡扯的。


更新-16/10/2014

早上起來,我看到這個答案被頂了起來,我沒有被嚇一跳,因為都在我預料之中。

我其實玩知乎兩年了,心情挺鬱悶的。我的專業回答是關於美術史、美學、美術和當代藝術方面的,一開始也是因為寫了一些不錯的答案,讓大家認識到我,而我所有獲得高贊同的回答,要麼是賣臉(說起來還有點小激動呢),要麼就是自吹自擂。

確實,我現今為止的所有成績,都不值一提。讓我感覺牛逼哄哄的幾個瞬間不過是小學得了奧數獎(某市第二名,第一名現在23歲,在米國讀博士,研究理論物理)、初中給同學批發遊戲卡(賺了一大筆)、高中和學姐一起組織了某市第一個由高中舉辦的動漫展、高考分數進交大沒去,來年去了義大利學美術的那種果敢、還有我參加了達芬奇畫展的策展工作,並在很多大師畫作後面寫下了它們的基本鑒定結果和我的名字。

我本人是羅馬美術學院的碩士生。同評論里的朋友們說的那樣,我的學校其實不行。這所近600年歷史的學校,全世界第二所美術學院,義大利未來主義美術的發祥地,貧窮藝術的中堅力量在最近的20年中確實被人所遺忘。

這所學校我既愛又恨,她艱苦的教學條件讓我明白什麼是大學,那僅僅是兩個人的關係(學校經常缺教室上課,有寫課只能去學校附近的咖啡館,或者公園上)。學校還沒有食堂,沒有宿舍。我每天穿梭在城市裡去上課,還沒有考勤制度,所有成績都建立在和教授的關係上。我好像明白了這才是大學,一個開放的課堂,一個巨大的藝術工廠。

說回正題,我想為了之前的回答補充一點:要當學霸還需要有從困難中看出希望、善於發現對方優點並為己所用的能力

例如:那本《專註力訓練手冊》在豆瓣評分不高,只有6.0,豆瓣網友認為行文啰嗦廢話多,喋喋不休的敘說要是自己寫會怎樣怎樣好。但我卻認為他對我有幫助,啰嗦反覆的行文,看起來十分枯燥(我是一口氣看完的),但又不償是一種訓練呢?只求我要的,而不是評價他人,就是學霸需要的再一種素養。看起來是目中無人,其實也是一種專註呢。

把這篇老長的文章看到底的朋友們,本寶寶要在這裡放一個知乎 Live 入口,專講義大利美術留學,良心價¥ 2.33哦~期待與你相遇哦~


很多人對學霸的時間安排存在兩個極端的誤區,一個極端是「學霸每天都在學習」,另一個極端是「學霸每天都不怎麼學習(學神)」。事實上,比起大量的時間投入,很多學霸更看重的反而是效率。想起赫胥黎的一句話:

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
時間也是偏私的,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

大抵是如此。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平台創知路教育幫(czljyb)

關聯問題:學霸們是如何高效率地學習、工作、生活的? - 陳柞同的回答 - 知乎

------------------------------------

以下為正文:

要事為先 | 如何成為一個多核處理器?

覺得時間不夠用的學生,往往面臨的最直接的問題在於:事情太多。


學習成績想提高、辯論隊/模擬聯合國/社團想玩、遊戲/籃球想打,只要想填充自己一天24小時的時間,總是會有無窮的事情湧入自己的To-Do-List。即便是高三緊張的學習時間,同樣存在著分給這個科目還是那個科目,去刷題還是歸納總結這樣的問題。時間永遠是不夠用的,需要完成的事情永遠是無窮的。


李開復老師談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其中一條即「要事為先」:

在有限的時間中需要做的就是分清輕重緩急

很多緊迫的事情不一定等同於重要的事情。

一定不能成為急事的奴隸。

緊迫性是事件的客觀屬性,重要性則是執行者的主觀判斷。既緊迫又重要的事情,比如考前突擊複習;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情,比如制定計劃;緊迫但不重要的事情,比如一些日常瑣事;既不緊迫也不重要的事情,比如看一場電影。

既緊迫又重要的事情,在短期內會帶來較大的收益,需要在當下優先完成。


既不緊迫也不重要的事情,暫時擱置或是削減必要的時間投入則是最合理的決策。


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情,雖然不會在短期產生明顯的收益,但確是長期發展不可或缺的任務。例如制定學習計劃、歸納知識結構、分析錯題錯因、背單詞、課外閱讀等。


緊迫但不重要的事情,看似十萬火急,但對自己短期和長期的收益有限,卻往往會佔用非常多不必要的時間。例如朋友圈的一個新消息提醒、突然的一個電話、社團的一個臨時任務,需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底線和處理規則(比如拒絕或尋求幫助)。

分清楚哪些事情是真正重要的,而哪些事情不過是緊迫的。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每天的時間安排,知道自己的時間花在哪裡,是否在一些看似緊迫但不重要的事情上消耗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如果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不妨在每天結束的時候,靜下心來思考一下自己一天的時間是如何花掉的,按照15-30分鐘的最小時間單元記錄下自己的時間安排。在每天、每周結束後,考慮是否存在更有效率的安排方式?娛樂、活動、休息的時間是否過多或過少?

世間何物催人老,
半是雞聲半馬蹄。

——《題旅店》,王九齡(清)

-------------------------------------

不棄功於寸陰 | 如何提高時間利用率?

即便分清了不同任務的輕重緩急,很多學生仍然面臨時間不夠用的問題。細細盤點下來,一天的有效學習時間被大量的瑣事佔用,例如通勤(上下學)、等待(等吃飯、等家長接送、排隊)、放鬆(飯後、午睡後)。


一些學生習慣於在完整的時間單元中進行學習,而忽視了一些碎片化的、持續時間短的學習時間,比如放學後等吃飯的時候無所事事,晚自習下課後吃完宵夜就不像學習。另一些學生則在精神狀態好、學習效率高的「黃金時間」安排瑣碎的、用腦量不大的學習任務,而在精神狀態不好、學習效率低的「疲頓時間」試圖進行高強度的刷題。


在時間利用與效率當中,當中同樣存在「二八定律」(Pareto Principle)。在效率最高「黃金時間」,20%的時間投入就能產生80%的回報。在效率最低的「疲頓時間」,80%的時間投入就能產生20%的回報。因此,提高時間利用率,關鍵在於對時間的精細化把握。


如果按照學習單元的客觀情況劃分,可以得到完整時間和碎片時間;如果按照學生的效率高低劃分,可以得到高效時間和低效時間。

「黃金時間」:高強度的主動學習

大段完整的高效率時間是學習的「黃金時間」。例如晚自習期間(尤其晚自習的前半節課)、或是早晨的9點-11點的自習時間。「黃金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學習時間,學生可以完成一些高強度的學習任務,例如各科的限時訓練(尤其數學、理綜)、難題的重點突破、複雜問題的深入思考。

「疲頓時間」:低強度的被動學習

碎片化的低效率時間是學習的「疲頓時間」。例如晚自習下課後的回家路上、等待吃完飯的十幾分鐘、睡前睡意正濃的半個小時。在「疲頓時間」,學生的精神狀態欠佳,也沒有充足的完整時間去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學習。此時適合進行一些不需要進行大量思考的低強度學習任務,例如聽英語新聞/錄音、進行課外閱讀、語文或英語的練字、摘抄積累作文素材。

「反饋時間」:歸納、總結、調整、計劃

完整的低效率時間是一天當中的「反饋時間」。例如晚自習下課到家後,學生的精神狀態已經比較差,不適合進行高強度深入的學習,但或許距離睡覺還有大約40分鐘到1個小時的時間。

"反饋時間"適合進行對白天所學知識方法的總結、錯題的分析與歸納、反思自己的學習計劃、思考下一階段自己努力的方向。

「積累時間」:背誦、記憶、複習、提升

碎片化的高效率時間是一天當中的「積累時間」。例如每天早晨上學路上,學生的精神狀態明顯較好,但由於通勤途中時間非常碎片化(通常在家長的車上、地鐵上、公交上),難以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學習。「積累時間」,適合進行與記憶和積累相關的學習任務,例如鞏固英語單詞、背誦語文古詩詞、熟悉作文素材、背誦文綜知識點。

將自己所有的時間進行類型化的劃分能夠更好地兼顧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並且能夠根據自己每日的時間安排和精神狀態進行靈活的調整


例如睡前的30分鐘,時間較短:如果學生精神狀態較好,即進入「積累時間」,完全可以進行積累、背誦、記憶單詞/古詩詞/文綜知識點;如果學生精神狀態較差,即進入「疲頓時間」,可以進行課外閱讀、練字(臨摹)、摘抄素材、聽英語新聞或聽力錄音。例如在家晚自習,時間相對完整:如果學生精神狀態較好,即進入「黃金時間」,可以進行刷題、限時訓練、鑽研難題(如同一些競賽生);如果學生精神狀態較差(比如白天運動過量,或是經歷了高強度考試),即進入「反饋時間」,可以進行思考、歸納、整理。


需要認清的是:並不是只有「黃金時間」才適合學習,每天有大量的學習任務發生在一些細枝末節或是精神萎靡的時間當中。時間像海綿里的水,得這樣擠才會有。

不飽食於終日,
不棄功於寸陰。

——《抱朴子》,葛洪(東晉)


---------------------------------------

效率為王 | 如何提高效率?

一天當中,完整的學習時間和良好的精神狀態非常重要。如果碎片化時間過多或是精神狀態長時間欠佳都是有問題的,前者說明時間規劃有大問題,後者說明身體狀況跟不上學習進度。以下主要講三點:專註一件事、萬事開頭難、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專註一件事


很多人認為同時進行多任務能夠提高效率,事實上,這隻適用於少數簡單而瑣碎的事務。對於高強度的學習而言,應當儘可能地保證每個時間單元專註同一件事。


如果讓一個人左手畫圓的同時,右手畫方,他會不自覺地「一段圓、一段方」交錯進行,看似「同時畫圓畫方」,實際上不過是「圓方交替」的一個過程。人類的大腦實際上並不擅長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多任務實際上是不過是在不同的單任務之間快速切換。


不僅如此,對於高強度的學習任務來說,在切換的過程中大腦需要更多的預熱時間,不同的任務也會相互干擾,注意力被不斷的切換所分散。事實上,多任務不僅增加了完成任務所需的總時間,也降低了學習的效率,無法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思考。


高效的完整時間是學習的「黃金時間」,而多任務同時進行實際上把一塊完整的時間人為地分割成碎片化的時間,使得效率反而下降了。當一個人越來越習慣多任務同時進行的時候,他也越難在一件複雜的事情上集中精力,很多時間就被無端地浪費掉了。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

——《荀子·勸學》

基於同樣的理由,一些學生在大段學習當中容易分心走神,使得時間單元的完整性被破壞,效率降低。避免分心走神,有如下幾點建議:

第一,創造穩定的學習環境,保證學習不會受到無關的因素干擾。零食、水果、小說、電視和電腦都應當盡量避免出現在學習的環境中。此外,盡量保證自己的學習區域、書房、書桌乾淨整潔。


第二,將學習區域儘可能與生活區域、娛樂區域保持相對獨立。一個獨立的學習區域能夠保證自己不容易輕易過渡到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上,即便短時間的脫離學習狀態,也能夠較快速地回到學習當中。這也是為什麼即便在假期,一些學生也習慣到圖書館、學校的自習室學習。


最後,分心走神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學習過程中蹦出來的種種想法,如果是無關的或者不重要的事情,重新回到學習過程中即可;如果真的是重要的事情,就記錄在專門的本子上(計劃本),學習單元結束後儘快去處理。

萬事開頭難


人們總是傾向於重視短期收益,而忽視一些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看到收益的任務,比如背單詞、總結生物課本知識點、堅持鍛煉減肥等。每當面臨相對複雜和枯燥的任務時,就更容易被其它誘惑所干擾。


避免拖延的辦法,首先需要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計劃,但更進一步,需要拒絕等待。很多人喜歡等到一個特定的時間節點(有時不過是心理節點)再開始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還剩一小時作業也寫不完,不如等到明天早晨再做」、「月底考試,考前一周再複習」、「等放暑假,我就能好好補英語了」。


決定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的標準,永遠是這件事情對自己短期的和長期的、現實的和心理上的價值,一拖再拖或是總要等到某一個特定時間點再開始,只能說明這件事情在你的心裡並沒有那麼重要。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惰怠、抗拒和逃避現實,讓開始一件事情變得異常困難。如果一件事情足夠重要,那麼完成它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刻、馬上、刻不容緩地投入到這件事情當中。


至少,邁過最初的這個門檻。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一些學生都有過這樣的體會:一到晚上自己很容易就陷入嗜睡的疲勞期,不能長久地保持高效率的學習狀態。除了精細化地管理和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還需要考慮如何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況,使得自己能夠在高強度的學習工作當中保證效率。讓自己保持精力充沛的方式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休息、飲食、運動


休息規律

第一,保證最少的睡眠時間。長期來看,在高強度的學習工作下,每天至少應當保證6小時的睡眠。即便到了高三,「6點30分起,12點鐘睡」的作息並不難保證。


第二,作息應當儘可能規律。周末不必賴床、考前不必熬夜或者特意早睡,儘可能讓自己的作息趨於規律化。因為對於身體來說,每一次的調整作息都要耗費額外的精力,想想周末賴床過後起不來的周一和考前特意早睡反而失眠的經歷就明白了。


第三,午間休息。午間休息並不完全不等於睡午覺,而是說在午間可以有意識地讓自己放鬆(午睡、閉目養神、冥思),或是選擇低強度的學習(比如閱讀課外書、練字)。對於沒有午睡習慣的學生,沒有必要為了休息而去休息。


第四,周期性計劃性的放鬆。在完成一個相對長期的學習計劃或學習周期(如月考、質檢)後,在開始下一個學習計劃或學習周期之前,可以有計劃性給自己一段時間的放鬆。但放鬆不等同於放縱,如果「放鬆」過後身體更加疲勞,則需要調整放鬆方式。

飲食均衡

飲食構成了身體非常重要的能量攝入,保證高效率的腦力或體力勞動。飲食方面其實非常簡單,即飲食規律、營養均衡。一方面三餐規律,避免不吃早飯/晚飯,避免過飽/過飢,在夜間可以選擇一些方便消化的粥、湯、羹、牛奶、水果等;另一方面需要攝入各種營養,避免營養單一化的飲食。

運動鍛煉

運動本身雖然是消耗能量的,但是保持規律性的運動能夠激發身體活力(增強心血管功能、增強抗壓能力)。對於高中生來說,課間休息時候踢毽子、打羽毛球,晚自習下課5分鐘的慢跑,既不花時間也能保持身體的活躍機能。即便是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經過1~2星期的慢跑也能夠很快感受到精神狀況的好轉。

歸根結底,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能夠減少精力的消耗。

以上。


自控和拖延在某種程度就是精力管理的問題
什麼是精力管理呢?
可以把人比作一台智能手機,精力就是人的電池,精力和電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你可能學過哲學,我們稱哲學是指導科學的科學
在我們整套的戰拖理論里精力和哲學類似,精力是支配力量的力量
精力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需要認識到,精力這個資源的稀缺性
精力本身,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不是你主觀上希望自己能堅持多長時間,就可以做的到。精力是一種客觀的存在
旺盛的精力需要一個健康精壯的身體,規律科學的作息,營養均衡的飲食作為支撐
真正好的精力是全方位調整出來的
認識到精力的稀缺性是做好精力管理的第一步
所謂的精力管理指的是:

一、精力和體力是一樣的存在,可以被補充,消耗和鍛煉增強,這和手機電池是非常相像的

拖延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精力不足和精力使用不當

一般人對體力有一個比較明晰的概念,能夠理解:體力,可以被補充,消耗,浪費,鍛煉增強

但是大部分人對「精力」沒有明確的管理意識,對精力的科學使用方法也是知之甚少

很多人會周期性的出現這種狀態:

感覺到情緒低落,信心萎靡,像被抽空了,什麼都不想干,這種狀態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恢復過來

這就是「精力」被耗盡和逐步「恢復」的一個例子,為什麼什麼都不想做了?因為電量太低,自動關機了

這是一種被動的休息

通過休息、放鬆娛樂,正向激勵可以有效的補充和恢復精力

二、精力和人的強壯程度、身體狀況、大腦靈活程度、營養狀況、年齡息息相關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同樣也是精力的儲備箱,身體精壯的人做什麼都會顯得精力旺盛,積極上進

相反,身體虛弱,病怏怏的人就總是顯得做什麼都有氣無力,死氣沉沉打不起精神來

三、不同種類、難度、熟悉程度的事物對人的精力消耗程度不一樣

道理就像:不同類型的軟體對電池的消耗不同一樣

一般來講,困難的,陌生的,缺乏主觀意願,反饋周期時間長,沒有正反饋的事情消耗人的精力比較嚴重

人的精力消耗到一個臨界值之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這種消耗性的事情,人都不想再做了,會保護性的進入一個相對輕鬆的「復原狀態」,也就是「低潮期」

整個人的表現是:什麼都不想做,不想動彈,感覺很疲勞

很多人長時間處在在高壓、高強度的狀態下,會出現周期性的情緒失控和抑鬱,很多高三的學生都頻繁的出現過這種問題

這種失控就是嚴重的勞逸不均後身體產生的一種被動休息,身體和精神已經超負荷了,但是你主觀意識沒有意識到或者是不願意進入放鬆狀態

所以本我(關於三個我:自我、本我、超我,在拖延上的研究和應用,另一篇文章有描述)只能通過這種情緒失控的方式來強制的摧毀鬥志,讓我們整個身體和精神系統進入休息狀態,看似是傷害,其實是保護

說到這裡講一個規律:人身體大多數的應激反應都是有利於人體本身的。比如痛覺,雖然不舒服,甚至很多情況會造成非常大的困擾,但是你不能否認痛覺這種讓人難受的刺激對物種存活的積極和必要價值,此處講的情緒崩潰,也是一種應激保護。

雖然這個狀態很糟糕,但是你會發現除了有些難過,此時精神和身體都是高度放鬆的狀態,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崩潰」之後,狀態會恢復過來而且容易進入下一個精力高峰,這就是一種應激性的被動的休息。

四、精力是可以通過規律健康的睡眠、飲食、休息及時恢復和補充的

學會主動休息和及時放鬆是非常關鍵的精力管理手段

此處關鍵點有三:


1、規律:為什麼一定要規律呢?
因為生物鐘
比如我一個學員之前是睡到10:00起床,參加戰拖之後,希望自己可以早上6:00起床,開始幾天不僅起床比較痛苦,困難,即便使用我們「船箱起床法」強制起床之後,還是會覺得非常的困,腦子木,形象的描述就是:身體還沒醒過來,僵硬而酸澀,非常不舒服。但是堅持20天左右以後,身體就會自動的適應:我們會到點就自動醒過來,而且醒了之後身體很快可以復甦過來,這就是生物鐘的力量。

身體會逐漸你的摸索和適應你的生活規律,並且做出適應性調整

同理:如果你的學習工作時間是固定的,那麼經過20天左右,身體會逐漸地調整這個時段為學習工作狀態,並且會有較好的學習工作生理狀態。

從精力層面來看這個問題就是:身體按照慣性處理固定的事情,會極大的減少精力的消耗

2、主動、適時地休息,也就是疲憊的時候寬恕自己,讓自己主動休息,調整好狀態之後再開始學習和工作,而不是強制自己學習

比如考研期間12:00休息,7:00起床,有同學過來找你,你晚上和同學一起出去玩到晚上2:00,回去休息,第二天你仍舊要求自己7:00起床

首先:起床就非常的困難,第二,起床之後的狀態也非常差,腦子木木的,學不進東西,第三:狀態差會引發「超我」對「本我」非常嚴重的責罰,進一步導致嚴重的自我內耗,陷入負循環。

最終總結就是:早起一個小時,毀掉一個上午 這就是典型死板,沒有精力管理意識的做法

舉一個好例子:

戰拖學員,一個創業公司的老闆,之前談判總是出問題,因為談判是晚上,白天有很多工作要做,下班之後可能連飯都沒得吃,就趕去見客戶了,結果談判結果總是不理想:情緒失控,策略不當,容易放棄等出現各種問題。

課上我們分析這個問題之後,制定了策略:上午照常上班,下午完全做準備工作,早早的吃飯,補覺,然後收拾停當,去見客戶,此時發現:剋制力,精神面貌,大腦的靈活程度,決策能力,應變能力都有了非常好的提升。

這就是科學做好精力管理的例子。

3、及時休息,也就是防止過度疲勞,這個在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鐵杴實驗,我只說結果,具體的內容我會在另外一篇文章裡面展開陳述

結論:適度強度,適度時間,在疲勞之前及時的休息,可以有效地延長我們的工作時間。持續時間太長,勞動強度太大,休息間隔太長,休息時間太短,都會不同程度地降低我們的總工作時間,過強的勞動和過長的時間,會對身體和情緒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會加大精力的消耗

五、除了可以補充之外,運動,規律作息還可以提高精力的「總儲量」

如同健身會增加你的「體力總量」一樣

我們通過適度、科學的任務安排,可以不斷提高我們對複雜、困難任務的耐受力和處理能力,也就是增加我們的馬力【馬力理論:優秀的人因為什麼原因而優秀? - 船長的回答

這是能夠有效克服拖延的基礎

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一個宗旨:開源和節流


也就是增加精力儲量,減少精力的消耗渠道

從日程和作息習慣來來講的:

1、規律作息,充足睡眠:身體喜歡熟悉的東西,越熟悉,消耗的精力會越少

2、健康飲食,適度鍛煉:好的身體基礎和飲食習慣是充沛精力的基礎

3、主動,靈活安排休息:防止出現嚴重的自責情緒,防止過疲休息

4、盡量在熟悉的環境,把生活的瑣事都變成習慣和規律,盡量減少雜亂事務對自己精力的消耗,讓自己旺盛高質量的精力都投注到學習上。


篇幅太長了,以上內容講述的是原理,以我積累的大量的學員案例和矯正經驗,原理對人的幫助並不大,很多情況就是「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而已」
早睡早起這簡簡單單四個字,背後是無數的心酸和失敗
其實,真正有價值的是應該如何去做
那麼應該怎麼做呢?具有強制力的工具是最好的方法
純工具和方法就可以協助做到強制管理,方法是我們開發的幾款工具:船箱,日程,航鍾和軟體協同

http://weixin.qq.com/r/wLhfR9XEwYi_rZEk9_3S (二維碼自動識別)


1.

壞人用槍指著男主的老母,跟男主說:你要是一天不學習十幾個小時,我就崩了你老母。

男主不小心中了壞人的毒,壞人對他說:這種毒需要每天服一粒解藥才能讓你活下去,你一天要是不學習十幾個小時,我就不給你解藥了。

除非你不在乎你老母的死活,除非你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否則別說十幾個小時,讓你通宵都可以。


因為你別無選擇


2.

高考對於大多數的中國學生來說,它仍然是一根獨木橋,只有把競爭者擠掉,你才能夠看到「更美的風景」。

初中生,高中生,一天學習十幾個小時對他們來說,難道不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嗎?

高考在這裡就是那個「壞人」,它威脅你的另一種「死亡」:夢想的死亡,如果你考不上好大學,就意味著一定程度上你這十幾年的努力白費了。

如果高考成了你唯一的選擇,那麼你一天要學習十幾個小時,自然是別無選擇。我想任何一位奮鬥在前線的高三學生,看到這個題目都會冷笑的:一天學習十幾個小時,這哪是學霸的專屬啊!我們都這樣!

高三的學生爭分奪秒,到食堂去還是跑著呢,看著對手拚命努力學習都感覺壓力重重呢,晚上在寢室還繼續背英語單詞呢,睡到被窩下還用手電筒繼續看書呢,早上四五點鐘起來背書的人大有人在呢。


他們何止十幾個小時,他們恨不得幾十個小時。

3.

為什麼他們有這樣的拼勁?

難道我們每個經過高考的人都忘了嗎?

因為那個高考對我們來說太重要啦!( 我在本題下想要小小的對現在知乎上盛行的「低刺激論」,抱持一些異議。注意:並不是針對具體個人,我只是說,用那個理論來解釋這個題目,尚有欠缺)


為了高考很多人放棄戀愛,為了高考很多人放棄娛樂——不是因為戀愛給你的「刺激」沒有學習多、不是因為娛樂給你「低刺激水平」——是因為他媽的高考太重要了!


我為了我的高考,我還跟你談什麼狗屁刺激——那東西對則對矣,但是不治其根本。如果我們整天想著這個東西「低刺激」,那東西「高刺激」,權衡來權衡去,選擇這個放棄那個,如此的糾結,還容易反覆。


放心吧,你是學不好的。


一個習慣了荒淫無度的嫖客,就算你把妓院封了,他也照樣會想心思去嫖其他人。再則說,吸過毒的人再想戒毒那可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即便是煙癮患者想要戒掉,也並非易事。


你只是不抽「煙」而已,而現實中的「煙」又何嘗無處不在——遊戲、知乎、微博、微信……把這些東西關掉就好了嗎?你承認你內心的那個魔障沒有不時的翻湧嗎?這種環境就能避掉嗎?圖書館沒有人玩手機、電腦嗎?圖書館哪怕一個只有人在玩手機,你都會條件反射性的會猜想他們在玩什麼,於是你心中的魔障再次被喚起。


這樣學習效率能高嗎?

行為上你確實可以戒掉某些刺激,但防不了心中的癢。

4.

可以讓你獨處一室,去掉所有的「高刺激」物,面前只有一本教材,讓你「無聊到想要學習」——這對於所謂「低刺激論者」,算是理想環境了吧?

如果裡面關的是你,你真的會無聊到想要學習嗎?你認為在這種環境下學習就算是最高刺激物了,所以你會去學習?沒錯的,但如果真從「刺激強度」排序的角度來看,你永遠可以找到比學習更有趣的事情,比如在課本上畫畫,比如在課本上寫小說、寫日記,比如把書撕了折成紙飛機、千紙鶴……而我一般會睡覺----這種情況有沒有?去看看大學課堂吧,老師不讓玩手機的時候,他們寧願盯著老師的眉毛看一節課也不願意去學習。

當你不明白學習是為了什麼,為什麼要學習,在一個選項權平等的環境中,學習就只是其中一個用來填補時間空白的選項,就算是在一個屋子只剩下課本的情況下,我也可以用課本去畫畫、在上面寫小說、寫日記……


就算我真的去看那個課本,我也只是把他當做消遣的讀物——我並沒有當它是學習!

5.

因為你並沒有想清楚學這個有什麼用,學這個幹什麼。如果你這個想通了,你就會去做這件事情——而不是去糾結什麼是低刺激、高刺激。

有人說莫扎特的音樂「有助於」學習——強調的是「有助於」,它只是一個「幫力」。同樣,遠離高刺激的環境適應的環境,適應低刺激環境,我們也只能是說這樣「有助於」學習

我們會問莫扎特的音樂對這個學習有好處的「有助於」有多少,同樣我們也會問,適應低刺激環境對於學習的這個「有助於」到底有多少?

它能夠讓你維持一天十幾個小時的學習嗎?


6.

然後我們問,學霸一天學習十幾個小時,難道是因為他適應了低刺激環境?

請你去看看那些一天學習十幾個小時的學霸都在幹什麼。他們是為了取得高分呀,他們為了出國呀,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學職業考試呀,他們為了研究做出貢獻呀,有的還為了愛情呀。

每一個高中生每天習以為常的學習十幾個小時,他們有也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那就是為了高考!

考高分、出國、職業考試、貢獻、愛情……這些東西在威脅著他們的某種「死亡」:

  • 考高分:分數如果考不高,那麼他的大學畢業競爭力就弱——這個威脅他的職業死亡
  • 出國——可能外國那邊有更好的教育資源,如果他不能通過績點順利出國,那麼那些東西對他來說就無緣了——說到底同樣威脅職業死亡
  • 職業考試、貢獻——也是威脅職業死亡
  • 愛情——如果成績不好,不能考上女神的學校,很可能會失去女神——這威脅這他的心理死亡
  • 你不學習,我就殺了你老母——這威脅生命死亡

我們不是小孩子了,我們不是根據刺激多少來做事——雖然刺激的多少確實是影響我們做事的效果。

如果你本身不想學習,莫扎特音樂聽了的是煩人的;如果你不想學習,低刺激環境對你來說也沒有用。


7.

說到底,一個人在大學,他不去學習C語言,有可能是他覺得這東西他學不好,反正期末還是可以想辦法過,那就得過且過吧,他不去學物理化學,他可能覺得這東西學了以後也沒有用,你讓我去學我不甘心吶,我捨不得在上面浪費時間啊。

大學的課程往往有這樣的性質,你真的要學好一門課程可能需要幾十個小時甚至上百個小時,但是想過一門課程可能只需要十幾個小時,尤其是在你不知道學了這門課程有什麼用的前提下——你讓我花那麼大的代價去把這門課程學好,我的每一分鐘都是抗拒的。

這種抗拒,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時間的珍視和負責,而不是因為外在的刺激吸引我們,導致我們放棄學習——壓根是從心底里我們發自內心的認為學那東西,他媽的沒用。

我心底里認為沒用的東西,你讓我學習,你這是在浪費我的生命,他媽的你還不如砍死我。

而我期末考還學習幾個小時的原因,那是因為我覺得這幾個小時換來考試不掛科的結果,這個代價是值得的。

人真的是一個十分會權衡利弊的東西,他只會為自己認為真正有必要的事情去付出必要的代價。


8.

一天學習十幾個小時,意味著他放棄了做其他事情的代價。

是他「放棄」,而不是照我們的低刺激論者所說的「屏蔽」或者隔離——屏蔽知乎、微博、微信……

「屏蔽」確實「有助於」學習……但是和主動「放棄」相比,這兩者顯然不是一個境界。

你屏蔽這個東西,意味著你永遠要和這個東西糾結。你放棄這個東西,意味著這個東西對你已經無所謂。

愛情里的某些話,其實可以很好用來理解我們的學習——「最大的報復不是仇恨,而是不在乎」。

「仇恨」就相當於低刺激論者選擇去「屏蔽」微信微博,它會反覆,內心極為痛苦焦灼。

「不在乎」那就是「放棄」,是可以過眼雲煙的……


9.

為什麼他能放棄?

那是因為他時間有限,他要為他每一個時間賦值。在學習的低刺激和娛樂的高刺激之間,之所以他選擇了學習的低刺激,不是因為他遠離了娛樂的高刺激。是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他認為這十幾個小時用來學習更值。

這個價值差值大小決定了他放棄娛樂這類高刺激物的爽利程度。

一個窮小子,如果學習是十幾個小時可以給他帶來100萬,別說讓他不玩遊戲,就是讓他把手機給砸了,接著再把別人的手機給砸了,我想也不是沒有可能。

一個學霸一天學習十幾個小時,是因為他需、要。他必須以此為代價,才能換取他所看重的東西——而他所看重的那東西要求正是:他必須保證足夠的學習時間。

學習是他一個實現目標的必須途徑----所以他需、要、去、學!


10.

如果你一天想要學習十幾個小時,那麼請去找到那個你願意每天付出十幾個小時代價來學習的目標。

對高中生來說這個目標是高考,他們不僅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甚至還認為這遠遠不夠。

因為高中生齊心協力想要把高考考好——所以這個時候班主任的管理、學校對於學習時間的制約,才會變成每個學生都願意服從的規則。

如果你內心沒有一個真正想去的地方,任何的方向指導給你都是干擾。

去找那個你心甘情願為此付出十幾個小時學習代價的東西,這個東西價值越大,並且讓你看到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就是實現它的途徑,我相信你能夠做到,學習就像為了拯救你老母。

謝邀。

我的答案里與此高度相關的是這個---------可以參考: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 知乎

還有這個--------也可以參考:如何使學習變得有趣? - 知乎

……………………

更多內容可搜公眾號——「 白詩詩 」或「baishishi100」。

貼幾個有趣的答案,沒準還他媽有點用呢。來,看吧:

1.怎麼背書最有效率? - 知乎

2.

如何成為記憶高手? - 知乎

3.

應屆大學畢業生面試中有哪些「黑技巧」可以提高面試成功幾率? - 白詩詩的回答

4.我所依賴的記憶方法 - 知乎專欄

5.給高中小朋友的一些學習方法 - 知乎專欄

6.那我就靠這篇文章賣錢了 - 知乎專欄


原答案莫名其妙的被刪了,再回答一次!

第一,長時間高強度連續學習,需要好的「心態」以及「身體」來支撐

  • 作者:辛雷
  • 來源:辛雷學習方法

一般的,一般人每天學習時間在6到10個小時左右,學習時間再長一點,身體就頂不住了。如果你能夠堅持每天高強度鍛煉(跑步、器械等)一個小時以上,並能明顯感到身體的力量和精力的增長,那麼你的每天有效學習時間能夠提高到11、12個小時;如果你能夠練成至強至純的自信心,或者真正領悟了心態與學習的融合,你還可以把每天有效學習時間提高到13、14個小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有效學習時間的極限,你可以不斷挑戰這個極限。但在一定的階段,你的每天有效學習時間也就這麼多,不要犧牲心態、身體和大腦清晰度等,來換取多那麼幾個小時的每天學習時間。

如果你沒有好的心態、身體來予以支撐,那麼強行延長自己的學習時間,基本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第二,學習的快樂從哪裡來——心態的極大專攻

我在我其他的回答、文章里提到過課程的專攻,所謂課程專攻就是調動你所能調動的所有力量去強行攻克某門課程,比如每天學習數學7個小時以上。

那麼心態的極大專攻是什麼意思呢?本質就是「放棄」,放棄從其他事物中獲得「滿足、快樂」:放棄幻想、放棄意淫、杜絕娛樂、杜絕無聊的話、杜絕無聊的人等等等, 之後,只做兩件事情:學習和鍛煉身體 。然後,至少從心態和時間上,你就有了從學習中獲得最大快樂的可能。

可以這麼說,就是因為你不再從其他事物上獲取快樂了,所以你才能從學習中獲得最大的快樂,因為你的力量已經極端凝聚了。一旦你達到這個層次,這時候,你甚至會進入這樣一種狀態,某個心儀許久的美女(帥哥)從你面前經過時,你「驚訝」的發現你對他(她)「沒感覺了」。


第三,堅持學習的根本之道——必須產生學習心得

上面提到的放棄,從另外的角度來說就是不給自己留退路,你會想,如果我放棄這麼多還是沒學好,那我豈不是虧大了?所以,你就很可能會儘力學習甚至拚命學習且堅持學習。但這從某種意義也只是一個引發你學習的強大動力,你不可能僅僅依靠你的意志力長期堅持學習的!所以你必須要在學習的時候有感悟、有心得、有提高,也就是產生學習心得。否則,你長期的不能產生學習心得,再強大的意志力、動力也必然會有耗乾的一天。

反過來說,一旦你能源源不斷的產生學習心得,你就會自然而然的進入學習狀態,不必每次都下大力氣來強迫自己、平靜自己,學習本身就能潤澤你的心態、身體,實現反哺了。這個時候,你就能比較流暢的長期學習了,隨著學習心得的產生、擴大,你的心態、身體、學習三者就開始逐步融合, 你就會越來越快速、準確、靈活,你考試成績也會越來越好。


第四,產生學習心得——使用適合自己當前階段、當前課程的學習方法

心態第一、身體第二、學習第三

如果你該放棄的都儘力放棄了

每天也嚴格要求自己了:提高心態(凝聚、收心靜心、平靜自己等)、鍛煉身體(從運動中產生力量、提高大腦清晰度等)

每天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也足夠多了

也就是說,無論你從哪個方面,都做好充足的準備,甚至可以說「無懈可擊」了,但落實到學習上時,居然還是沒能怎麼產生學習心得(該不懂的還是不懂、混亂的知識依然混亂等等)的話,那麼可能你使用的方法不對。

學習第三是指:「實際去學習」、「學習的具體方法」排在第三位,排在第三位可不等於說它不重要。無論怎麼樣,如果你沒有實際去學習,那麼一切的準備都是沒用的;如果你實際學習時的方法不對,那麼你也很難獲得大的進步。

具體的各個階段、各個課程的學習方法就比較多了,可看我的另外一個回答:高中各科的關鍵學習方法是什麼? - 知乎


第五,學習「之前」做這麼多「準備」的意義何在——超越別人

如果你確實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心態、身體等各個方面上)。

那麼你超越和你同等水平的人的可能性就會是很大,因為他的餘地比你小多了:你可以每天高強度學習3、4個小時,他卻頂多只能高強度學習1個小時;你可以每天背(不一定記住,但是記憶了)700個單詞,他背200個單詞就堅持不下去了;你可以一動不動深入思考某核心問題(比如物理學中力的概念)1個小時、2個小時甚至數個小時,他深入思考半個小時就開始頭疼、頭暈等等。這種情況下,就算你的「學習方法」垃圾透頂,而他卻擁有「武功秘籍」,你覺得他能戰勝你嗎?

甚至,你越階挑戰成功的可能性也有,比如超越明顯實力比你強的人。

因為他比你強,很有可能只是他的學習能力——v,比你強(比如你是1,對方是30),所以同樣的時間——t,他的掌握的知識——s=vt+1/2at^2 ,就會比你大。

假設他的加速度——a是0或者很小,那麼他就算是在做勻速直線運動,你以前也沒有加速度或者加速度很小,所以你也算是在做勻速直線運動。所以他可以很「輕鬆」的一直比你厲害(不必進行心態上的專攻、身體的鍛煉等),極端一點的表現出來就是,就是某「學霸」又談戀愛又玩遊戲也不鍛煉身體,每天就是聽聽課、做做作業,成績還是一直都遠遠超過你。

所以,你超過他的契機就是加速度

第一、要保證時間不能比他少,但是也不要在這上面抱有多少期望,因為你的時間不可能比他多多少,就算對方每天只學習2個小時,你頂多也就能學習10個小時吧?但是對方的學習能力卻可能是你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你不可能靠這個超越對方。

第二、同樣,對方的學習能力可以是你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但你的加速度也可以是對方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這就是你超越對方的契機所在!所以這也是學習「之前」做這麼多「準備」的意義所在,通過這樣做,你的加速度才會足夠的大!才存在超越對方的可能!(心態中的「平靜」、「狠勁」等可以看做是加速度,鍛煉身體可以看作是加大力(F))

第三、當然,如果對方的加速度也很大,或者你們的學習能力差距實在太大,那麼短期內,你不可能超越對方,所以也不要幻想自己突然一下子就很厲害了,因為別人也沒有整天睡大覺。

——————————————————————————————————————————


我的其他回答:


高中學習,什麼樣的應試方法是好的? - 知乎 (被知乎刪過一次,現重新回答)


有沒有一種讓人很爽的學習方法? - 知乎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 知乎
要有多努力,才能達到你想要的? - 知乎
本人高一,請問要怎麼平衡考試和自主學習的關係? - 知乎
想要復讀,暑假如何惡補數學? - 知乎


謝邀,來答一發據觀察~

第一,學霸也是有效率的,不是靠時間來證明精力。一般來說,能成為學霸一定會有一些比較好的高效的學習方法,即使他們在熬夜,也是在用熬夜的時間完成更多有效率的學習。只要有效率,時間就是隱形成倍的。所以,對於應試教育的學生來說,首先要做到的是有效率地完成學習本身,其次再談用更多的時間完成更多的學習內容。如果僅僅談「精力」,為了增加學習時間而花費不必要的精力,簡直勞民傷財~

第二,如果努力付出嘗到了甜頭,自然就願意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這種收益是環環相扣的,所以重要的是如何開展第一步。學習是一件結果導向的事情,只要找到了有明顯收效的學習方法,有了初步回報,多數人都會以更積極的態度和更多精力去完成後續學習。所以相比于思考如何付出更多精力,不如思考如何積極地找出有收效的「第一步」。

暫時這些,想到什麼繼續更。。。


呃,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資格達這個題,個人認為自己不算是學霸(通過在知乎上答題的頻率就能判斷……捂臉),不過每天能達到2-3個小時全神貫注的學習,每周工作6天。

高時間的pattern距離我很遙遠。但是我覺得我的專註程度應該很多人都達不到。白天工作之後,晚上不能工作,頭疼,滿腦子都是白天看的文獻,有的時候做夢都會有一些新的想法產生。當我開始工作的時候,我討厭一切干擾我的人和事,就是被打斷之後會嚇一大跳的那種,比如手機突然響了或者有人來找我。所以我工作的時候,周圍的設備必須靜音,不是為了人為減少干擾,是真的會被嚇到大叫一聲,心跳加速的那種。最嚴重的一次,一個同學不知道我這個習慣,故意逗我,把我嚇到發高燒。會有別人在我工作的時候找我,站在我身後,不忍心打擾又走了,我從頭到尾都不知道的情況。開始工作之後,不喝水不上廁所,呃,因為想不起來。

如果你覺得你的專註程度可以達到這種的話,那我告訴你,每天2-3個小時,每周6天,你絕對可以超過同齡人很多。還有要多思考,大腦高速運轉和磨洋工的狀態是相差很大的。你磨12個小時的洋工,絕對不如2個小時左右的專註疲勞,親身經歷。我最好的一次托福考試是在兩次GRE之間考的,那個時候知道沒有時間考托福了,所以那段時間整個人都沉浸在準備考試中,就是那種走在路上都會腦海里浮現托福聽力,不自覺會講一段口語題的那種狀態。還有人生比較重要的考試,pre之類的前一天晚上絕對會失眠,不是緊張,是大腦根本停不下來的感覺。有的時候必須找一些機械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

而且這2-3個小時是分散在一天之中的,不是說今天幾點到幾點是我的高效時間,必須戒絕一切干擾的那種。這樣說吧,我每天也是8小時工作制,能保證的卻只有這麼點時間。因為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情,但是其他常規事務也是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也不能不做。

從小到大感覺都離學霸挺遠的,有時候特別想問的問題就是什麼是努力?還有什麼叫拚命,感覺沒有拚命過。即使deadline就在眼前,如果之前沒有做要臨陣磨槍了,通常的辦法是想辦法拖延deadline,或者直接放棄,因為真心不是那種能夠考前突擊的人。但是,時至今日,我認為,我沒有荒廢過我生命中的任何一段時間(以月來計的話)。我的娛樂方式也是在一段時間只能維持一種,比如現階段的是知乎,那麼除了工作和刷知乎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娛樂方式。

突然想起一個無關話題,我身邊的很多博士,比較統一的一個特點就是單線程。


曾經我也嘗試過每個小時睡五分鐘的所謂達芬奇的睡眠法,曾經我也想做到看得見每天凌晨4點的上海,曾經我也專門跑去武大了解快速記憶法。我也曾看到清華馬氏雙胞胎姐妹的恐怖日程表覺得可以一試。不過越到後面我越意識到,你要追求的不是這些,而是真正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生命的依靠,要找到持之以恆的動力,要讓自己有生命力。

看看梁啟超輯的《曾國藩嘉言鈔》就知道,專註和恆心是關鍵,每日自省是方法,強身健體是基礎。通過知、行、學、思、省這幾點,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行為軌跡。就像陳小旺說的,太極拳就是讓自身逐漸趨近正確的運動軌跡。一個道理。

若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我從來沒有過一天學習十幾小時的經歷。以前在複習天下最難考的考試(至少是之一)的司法考試的時候,平均每天看書六小時。最多時候一天八九小時——上午三小時,下午三小時,晚上三小時。但這也是特例。一般晚上都用來休息。最後一次性通過,考了一個相對高分。

順便,一天學十幾個小時的那叫學痴,但未必是學霸。

翻了主要幾個答案,都在強調怎麼保持專註和意志力。其實我在學霸們是如何高效率地學習、工作、生活的? - 黃白小貓的回答 中已經提到了專註力的事情。 你可以看到,意志力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靠來知乎上喝幾碗雞湯、打幾針雞血,頂多能讓你保持幾天的意志力,但過不了多久因為你之前保留下來的種種特質,意志力就會煙消雲散了。

所以我這裡不說意志力,說說休息。

休息分兩種:

1. 保持充足的睡眠。

睡眠就像是投資,你的時間就是本金。收益就是睡醒之後一天內的精神狀態。

堅決反對學習某些學痴,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學痴的生理構造可能比較特殊,能夠適應這種變態作息;對於普通人,這不啻是一針毒藥。

正常人一定要保持每天八小時睡眠。不要為了學習壓縮你的睡眠時間。努力提高你的睡眠質量。

我上大學時候經常看到有人在圖書館睡覺。那時候我就想:可憐的孩子,放著寢室里舒服的床不睡,跑到這裡的硬板上來睡覺,這不是自虐么?

2. 轉換大腦的焦點

你保持不了連續好幾個小時的學習,原因很簡單。因為你覺得學習很無聊。玩手機、玩電腦、出去運動比學習有意思多了。

單純依靠提升意志力的做法,解決不了你認為學習很無聊的事實。

不過別擔心,其實我以前也覺得學習很無聊。怎樣讓學習變得有意思一些?你需要在學習的間隔做一些事情。

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在一小時內保持專註,然後就做一些消遣的事情,比如在教科書上畫畫;比如打兩盤短時間的遊戲。但消遣的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然後繼續下一個專註的一小時。

為了能夠高效率的消遣,你需要學會繪畫或其他以供消遣的技能,並找兩個能夠在短時間內玩的遊戲,隨時備用。順帶一提,消遣的方式一定不能是睡覺,原因如上所述。要睡覺請乖乖上床睡覺。

這樣做看似簡單,實則對你也是個挑戰:

1)你需要控制消遣的時間。這也是一種意志力,但這種意志力相對容易培養。

2)你需要在之前好不容易專註完的一小時結束之後,再度進入專註的一小時。這就像汽車開了一段路以後,停車熄火。然後再度點火,克服靜摩擦,再次上路。等你習慣了這種反覆的停止 - 啟動之後,你就會更快地進入專註的狀態。

相反,如果僅僅依靠打雞血連續堅持十幾個小時,其實你只是依靠著一種專註的慣性,這對你培養專註並無太大用處。你需要培養的是啟動能力。

慢慢地,你可以把專註的時間目標定為1個半小時、2小時。每次你都可以在心裡給自己提供激勵——只要完成這段時間,就能進入消遣環節。

當然,上述所有前提是你對學習感到無聊。如果你對學習有興趣,那麼根本不需要研究怎樣延長學習時間。

***************************************************

另外,感到精力不足有可能是意志力原因,但也更有可能是生理原因。很遺憾上面大部分答案都沒有提到這一點。

生理原因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惡性循環——延長學習時間、縮短睡眠時間,導致精力不足效率下降,從而進一步縮短睡眠時間。

還有一點就是缺乏鍛煉。鍛煉和睡眠一樣,都是一種投資行為。投入的本金就是你寶貴的學習時間。收益就是更高效率的學習。

所以,對於題主總的提議是:

縮短你的目標學習時間。一部分分出來用於保證充足的睡眠,一部分分出來用於間隔消遣的時間,一部分分出來用於鍛煉。

然後,在剩下的時間內保持專註。


當然,我不奢求你在專註同時能保持高效。畢竟這個世界上學霸的數量是很有限的。


每次看到這種希望用長時間專註學習來比肩學霸的問題,就不由得粘貼一下以前的一個答案:
真正的學霸是不會以專註學習的時間長短來評估自己學習的量和努力程度的。
大部分人,無論得到了什麼錦囊妙計,都很難達到十小時甚至十幾小時的精力,除非對一個學科到達了狂熱的境界。


而且很多學霸並沒有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

覺得自己每天花大量時間去學習,成績就能比肩學霸,這是一個偽學霸經常陷入的誤區。人是有惰性的,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自己的學習效率會逐步降低,因此時間不是一個好的參考系。我在高一時就夙興夜寐地學,結果沒學到點上,成天想著辦法充滿學習時間了,好似很努力,實則沒意義。後來採用了新的參考指標,效率瞬間提高。
關於糾正其他偽學霸誤區的原文:怎樣從學渣逆襲成為學霸?

記住這一句話:
不要用時間長短來要求自己,要用任務數量來要求自己。

自己在考試之前,或者學習一個新章節之前,要為自己制定一個計劃,其中包括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比如應該做的題數,改錯的次數,背的單詞遍數,預習的章數,複習的章數,總結的章數,問多少問題等等。具體數量是多少,可以根據距離考試或章節結束所剩的天數進行逆推。先寫出總量,比如三遍真題,五遍背詞,兩本數學題冊,十章古詩之類的,然後計算出平均每天需要完成多少量有了這個量,每天就按照這個量來執行,不管花的時間多還是少。

這個量要保證完成。如果碰巧遇上了簡單的部分,花的時間少,那就到此為止,不要做今天計劃以外的東西,其他的時間用來答疑,琢磨琢磨沒搞明白的知識點都可以。切忌「一口吃一個胖子」,妄圖一天做後面幾天的任務。

如果碰巧內容很難,比如數學沒聽懂,複習看不懂,題不會做;或者單詞全不認識,背不下去等等,那就想盡辦法解決問題,上網查資料,問同學,吃飯的時候背單詞,擠出時間來執行自己計劃的任務,硬著頭皮也要完成

這樣的話,你每天花的時間是不定的,可能有的時候6小時,有的時候10小時,但是你完成的任務是肯定達到預期的,因為任務數量,相比於時間標尺,是絕對更利於評測你的努力程度的。

想看電影,沒問題,記得把任務完成
想玩遊戲,沒問題,記得把任務完成
想騎單車,沒問題,記得把任務完成
想談戀愛,沒問題,記得把任務完成

每個人分配自己時間的方式都不同,你可以埋頭苦讀,你也可以去玩去瘋,高考狀元也談戀愛,哈佛學生也開派對,但是他們從來不誤了活兒因此到了最後考試,檢查成果的時候,由於自己始終按部就班,完成的任務總量達到要求,甚至在人之上,那就不會掉鏈子。相比之下,每天坐在書桌前埋頭十個小時,卻一直翻來覆去地念叨著一頁單詞,盲目地掃著書本,卻一個字沒往腦子裡去,看到別人玩的嗨,就隨口來一句「你們可真是閑啊」,結果自己學習效率奇低的人,那不叫好學,那叫耽誤時光。

幾位答主說的都很對,興趣是學習的關鍵,興趣可以提高你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深度,可以縮短你的學習時間,如果你想比學霸更高一個台階成為學神的話,那麼你就想辦法提高自己對學習的興趣,和同學競爭也好,提高應用也好,自己出題也好,這裡不再贅述。但總而言之:

每天必須知道自己需要完成什麼,然後硬著頭皮幹活兒去。


研究者說,睡得多的人學習更好喂!

(文末有關於如何達到「心流」的更新--心流才是「學霸」們的大招)

研究教育的專家Ulrich Boser(2017)指出,成年人依然可以高效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之所以成年人會覺得學習變得力不從心,是因為沒有掌握合適的方法。在學習生涯中,人們普遍對學習「學習的方法」興趣不高,並使用非常低效的學習方法,比如反覆閱讀材料。而成年之後,人們不得不將許多時間分配給學習以外的事,導致覺得花費很多時間還是學不會一項技能。

我們這幾天看了Boser的新書《學得更好(Learn Better)》,跟題主和大家分享其中提到的關於高效學習的步驟,以及一些簡單、有效的學習方法。


首先,我們可能對「學習」有一些誤解。

學習是一個過程

1. 學習≠記憶

學習是指我們獲取新知識、新技能、價值觀或是偏好的過程。通過學習,我們能夠轉變對事物的認識,加深對它的理解;或是改善我們對這個事物的行為和反應,比如,通過了解火是危險的,我們學會迴避它。

許多人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學習就是死記硬背。但實際上,記憶只是學習的一種方式。學習不僅僅包含記憶,它包含了一整套系統化地理解事物的過程,比如理清事物的內在結構、理解它的形成原因和影響因素等等。

有些人會產生「學習=記憶」的誤解,是因為人們會細節化地看待一些知識,認為學習就是記住一個一個分散的知識點。他們可能在拿到學習材料後,會立刻開始翻看材料,試圖記住每個細節;或是盲目地拿著熒光筆劃「重點」,但實際上只是機械性地、隨機地劃一些句子,而不清楚到底什麼內容才需要重點學習(p.85)。也往往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浪費了時間又耗費了精力。

實際上,知識點之間存在關聯,學習的過程包括發現和構建這些關聯。因此比起盲目地記憶和查看細節,一種更好的做法是,在拿到學習材料時先弄清楚所學內容的脈絡,像是先看一下它的目錄、章節標題、小結等等,幫助我們更有重點、更條理化地學習。

2. 高效學習包含四個步驟

Boser認為,如果人們要高效地學習,應當在學習過程中遵循一系列步驟(p.33):a. 尋找動機、b. 設立目標、c. 反覆練習與自我檢查以及d. 形成關聯。

a. 尋找動機

在開始學習之前,我們需要找到自己學習的動機,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要學這個?」學習的動機可以是功利的,比如「為了考證漲薪」;也可以是非功利的,像是「為了滿足好奇心」、「為了個人興趣」。 具體是哪種動機不重要,關鍵是,在學習一個事物之前,如果人們能意識到學習會給自己帶來的價值,他們就更有動力去學習它。研究也證實,如果人們越是能意識到自己所學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有關,他們會學得更認真。

b. 設立目標

在確定了學習能給我們帶來價值後,我們下一步是將原本長遠、模糊的學習目的(動機),拆解成更實操的目標。這些目標最好是具體的、可測量的。舉個例子,假設我們給自己定下的學習目的是「托福高分」,那麼,一個可測量、可操作的目標是「每周完成X篇閱讀、Y篇聽力,寫Z篇作文」;而不是一句籠統的「我要改善聽力和寫作」。

c. 反覆練習與自我檢查

在這個階段,我們通過反覆練習來一步步達到學習目標。Boser指出,在練習的過程中,自我檢查非常重要。因為人們有時對自己學習成果過於自信,認為自己已經充分掌握了新學的知識,但實際上我們可能有所疏漏。這時,通過自我檢查,我們可以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在檢查的過程中,我們也再次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記憶。自我檢查的方法包括:「給自己出自測題」、「試著用自己的話解釋一遍學到的概念」等等。

d. 形成關聯

Boser認為,只是學會了一個新的技能或概念是不夠的。關鍵是要將它們納入人們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和以前學習的內容形成關聯。比如,當你學會了「痴迷型」的概念後,你需要把它們和你所知道的親密關係、原生家庭等等的信息聯繫起來,才能更清楚:「你為什麼成為「痴迷型」的人,而它又怎樣影響了你的親密關係」。不然,僅僅知道「我是痴迷型」這個概念,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你如何更好地生活。

此外,形成知識體系後,人們也能更長久地記住新學的知識。因為你一旦理解了新知識和其他知識的關聯,即使你忘記了它,你也可以通過想起其他知識,進一步推導、或是沿著線索想起學來的新知識。


接下來想要跟題主說,那些學得更好的人(學霸/學神),都是什麼樣的人?很多人往往以為,學霸們就是「天賦異稟」,就是天生智商高或是多花時間多熬夜,但事實上,學得好跟很多方面相關哦。

你必須要知道的,哪些人會成為學霸(神)?

1. 用積極眼光看待自己的人會學得更好

如果我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地看待自己的能力,我們能學得更好。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學得更好,那麼這個人會在學習過程中更投入,也就更有可能獲得良好的學習結果。此外,如果我們能相信自己能夠勝任學習,對學習結果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那麼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我們也會更傾向于堅持下去,更不容易放棄(p.158-160)。

2. 不含偏見、思維開放的人能學習更多的事物

在學習過程中,情緒也會影響到人們的學習效率。比如研究發現,人們對一個事物的喜好,會影響到人們學習與事物相關的內容。舉個例子,如果你討厭一個國家,在學習這個國家的語言時,你會更容易忘記這門語言,也就更難學會它。這可能是因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它時常會讓你產生負面聯想(想起自己不喜歡的國家),最後為了迴避這種不適感,你可能有意無意地迴避去記起這門語言。

因此,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更開放,更少地抱有對事物的偏見,能普遍用接受的態度面對各種事物的話,Ta在學習過程中會更少受到個人好惡的妨礙(p.97)。

3. 接受「自己會犯錯」的人,能更好地學習

面對錯誤的心態,會影響到我們採用什麼樣的學習方法。之前提到,學習中的自我檢查是很重要的,它能幫助我們及時地查漏補缺、調整學習方法。而一些人覺得很難進行自我檢查,這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麼做的好處,而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去面對「我會犯錯」的事實,於是選擇了拖延面對。而如果一個人不敢去面對自己的錯誤,Ta往往也失去了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在之後的學習過程中很可能會反覆地犯錯。

4. 睡得足夠的人能學得更好

研究發現,睡眠充足的人,學習的效果會更好。這可能是因為充足的睡眠能讓人更有精力、更專註於學習。另一方面,心理學家發現,在睡眠過程中,人的大腦並沒有休息:許多記憶會在海馬區和大腦皮層之間傳輸——海馬區中存儲著我們的短期記憶,也就是我們新接觸的信息;而大腦皮層則記錄著我們的長期記憶,也就是我們過去形成的、長期保留的知識體系——而通過睡眠,大腦會將新學來的知識和舊有的知識進行關聯,將新學來的信息整合進知識體系中。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醒來後,會覺得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變得更深入了(Tamminen, 2010)。

(所以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又努力想要拼時間可能真的效果不好呢……)

5. 具備元認知(meta-cognition)能力的人能學得更好

在書中,Boser強調了「元認知」能力的作用。元認知指的是「對思考的思考」,具備元認知能力的人,能夠不斷地在思考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思路,從而不斷地獲得更好的思考方式。而好的思考方式,有助於我們更快、更準確地掌握新知識。

元認知分為兩種:規劃型(planning)元認知和自我監督型(monitoring)元認知。規劃型元認知指的是對「思考新知識的方法」的規劃與思考。比如在學習一個新概念之前,我們先問自己「如果要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我是不是需要去了解背景知識?」、「除了看書之外,我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了解它?」這樣避免在之後的學習中,因為前期了解不夠或是因為方法不當,而不得不花費更多時間去學習。

自我監督型元認知指的是對「已經獲得的知識」的思考方式的檢驗。比如在學會一個概念後,反思一下:「我當時是怎麼得出結論的?」、「如果換個角度或者換個前提來思考,我的結論還成不成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檢驗思考方式是否存在錯誤或遺漏,進一步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p.146)。

元認知能力也是可以習得的。Boser建議人們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嘗試使用兩種元認知,培養自己的元認知能力。他指出:越是一個領域的新手,越是需要使用元認知;因為越早地學會高效的思維方式,就越能快速地掌握新的技能和概念(p.147)。

除了培養元能力之外,還有許多途徑能夠幫助人們提高學習效率。接下來我們將介紹一些書中羅列的學習方法。


除了努力培養上述這些「學霸思維」,還有哪些方法和技巧能被我們所用呢?

哪些方法能讓我們學得更好?

Boser指出,許多高效的學習方法本身並不複雜,但如果你想要真的提升學習成果,你需要堅持使用它們、養成高效學習的習慣。

1. 找到所學內容對我們的價值

之前我們提到,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所學的內容,能給自己的生活、工作帶來好處,我們會更有動力去學習它們。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打算學一種統計軟體,我們可以問自己:「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我有哪些地方可能會需要用到統計軟體?」越是能詳細地描述出我們應用學習成果的場景,我們越是能認可學習的價值(p.54)。

2. 善於利用同伴壓力

善於利用同伴壓力也能督促我們好好學習。研究發現,如果人們將自己的學習目標告訴朋友們,他們會在之後更努力地學習,也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因為在他人面前,人們會希望表現出自己有信守諾言的能力和品質。所以,如果下次你希望通過一門考試,卻擔心自己懶惰的話,你可以將「我要通過xx考試」發布到微信朋友圈,讓朋友們都看見。

此外,如果你想在一門課上取得好分數,你可以讓朋友和自己選同一門課。研究發現,跟好友選同一門課有助於提升成績。這也許是因為,人們不希望好友認為自己「無能」,於是會努力在朋友面前表現良好(p.84)。

3. 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檢查

認知心理學家Art Graesser發現,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人們能多問自己「為什麼(why)」與「怎麼樣(how)」,他們對所學的內容會有更深入、精確的理解。比如,當你讀到「低自尊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時,你可以問問自己「低自尊怎麼影響我和他人交往」,經過思考後,你會給出一些解答。比起僅僅一句「影響親密關係」的陳述,這些解答的內容顯得更加豐富。

此外,你還可以試著「自我測試(self-quizzing)」。比如在學習了某種概念後,過一段時間,問問自己「我真的理解了這個概念嗎?」接著,讓自己試著把概念重新闡釋一遍,重新對照一下書上的概念與例子,檢查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它(p.166)。

4. 試著給他人解釋你學到的內容

在學習了新知識後,你可以找一個過去對它們一無所知的朋友,試著向Ta解釋你所學的內容。心理學家發現,通過教導他人,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過去所學的知識。這是因為,在教導他人時,我們相當於自己理解和篩選出重要的信息,並且用自己的語言重新闡釋了它們。如果你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向別人講清楚所學的內容,說明你還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它(p.333)。

5. 不斷將新學到的內容融合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找到新學信息和原有知識的關聯

對於新學到的信息,只是單純的記住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把它和我們過去學到的內容聯繫起來,納入到我們原有的只是體系中。只有這樣,知識才能變成我們能應用的「庫存」。想要真正掌握新知識,必須尋找到新學的內容與過去知識之間的關聯。你可以通過聯想,或者分析新內容和舊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把它們組織起來,從而真正讓新學到的外來的內容也變成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以上。來說說,你們擁有/遇見/學習過什麼樣的「學霸思維」?

-----

更新(學霸們的大招):

有些小夥伴可能有跟題主類似的疑惑,為什麼學霸們可以一學十幾個小時而不覺得累呢?他們是真的精神倍兒好不需要睡覺嗎?即便精神好,為什麼還常常感覺他們學的很開心?

事實上,很多學霸們一學十幾個小時可能真的不是在苦熬,當進入「心流」的狀態,十幾個小時真的彷彿只有幾個小時那麼短(所謂的遨遊在知識的海洋orz……)

心流,指的是當人們沉浸在當下著手的某件事情或某個目標中時,全神貫注、全情投入並享受其中而體驗到的一種精神狀態(Csíkszentmihályi, 2008;Carter, 2015)。奇克森特米哈伊曾描述道:「你感覺自己完完全全在為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連自身也都因此顯得很遙遠。時光飛逝。你覺得自己的每一個動作、想法都如行雲流水一般發生、發展。你覺得自己全神貫注,所有的能力被發揮到極致。」

關於心流是什麼,如何發生,我們已經在相關答案與專欄中詳細解釋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428474/answer/146204345

知乎專欄 |一種掌握「幸福感」的實操途徑:「心流」

在這裡我們直接貼出實操方法:

我們到底如何才能讓自己進入心流的狀態呢?

以下的tips可能可以有所幫助(Cherry, 2016; Csikszentmihaly,2008):

1. 嘗試更多的事情。

正如奇克森特米哈伊所說,在為喜歡的事情努力時、當內在動機存在時,人們會更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態。而只有通過實踐去嘗試做一件事,你才會真正知道自己對它的感受。靠想像、分析和測試都是並不能真正幫你做到這一點的。

2. 對「挑戰」與「技能」的評估與調整。

當你發現一件事情充滿挑戰,而自己卻技能不足時,應當及時學習新的技能以應對挑戰;相反,當一件事情挑戰不足時,適當地增加難度,也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進入心流的狀態。

3. 設立明確而具體的目標,並主動尋找反饋。

當目標越明確時,人們對於自己能否勝任就越有把握,也越能夠專註地努力,而不會左顧右盼、猶豫拖延(Lee, 2005)。而尋找反饋,能夠幫助人們根據反饋做出及時的調整,避免反覆碰壁而消耗熱情與精力。

4. 另外,在完成某一項具體的任務時,以下的小技巧能夠幫助你更好地集中注意力(Carter, 2015):

  • 明確拆分任務進程表,清除雜念:當開始做一項任務的時候,什麼時候能完成這件事、還有哪些任務尚未完成等等念頭使得我們無法集中精力完成手頭的事。因此,用清單列表將一件事情分解成若干個具體的任務,並為每個任務分配時間。在每次開始一項任務時,對照列表,明確自己目前的進展,能幫助清楚雜念——因為你知道在這個時間裡你什麼都不用想,只要把這件事做了就好。
  • 減少外界干擾。在你準備開始之前,你需要了解哪些東西容易對自己造成干擾,並提前阻止它,例如將手機調至靜音或者暫時屏蔽一些群消息等。
  • 深呼吸、白噪音、輕音樂、或者冥想等都被認為是很好的準備工作,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進入狀態。

以上。

歡迎更多想成為學霸的小夥伴們來評論區討論呀!

原文發表於睡得多的人學習更好|導讀:如何變成一個高效學習的人?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我覺得關鍵在於平靜。

排除一切紛擾的平靜。

我認識一個日本人,在我認識的人里不能算最有錢的,甚至都差得很遠,或許也是因為還年輕。但是做東西有匠人精神。我們四年前,幾乎每天中午會見到一起買咖啡,最早時候不過點頭之交而已。偶爾排隊正好前後就會聊上幾句。多幾次之後我發現,他中午出來,是不帶手機的。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學習的過程,總是要有平靜的沉澱的時間,太多干擾,做不成事情的。我在大學學習中文的時候發現,許多學生學一學就玩一玩行動電話或者電腦,在我看來是很影響效率的。就算是休息,也應該是不接觸干擾的休息,把知識緩緩沉澱在心,重新投入的時候才能保持之前的專註。

所以我曾經都會把電話非來電都靜音,使用的主屏幕斷網。可惜,後來心散了,似乎也就再回不去了。就算是用番茄,休息的5分鐘也會搞著搞那,偶爾一不小心和人聊天,又聊掉了好長時間。

呵呵,或許就是這樣的吧。

(完)


不說虛的,直接說具體怎麼做。希望大家看了之後能真正執行,真的會改變你的人生狀態。

①要義在於周期性地消耗和補充精力。

人生應該是一場接一場的短跑,而不是永不停歇的馬拉松。

短跑觀意味著:當你學習90~120分鐘後,你應該休息15分鐘。(做事和休息的時間可自行調整,喜歡做白日夢的胖友,可以努力15分鐘,然後休息120分鐘)

每天的學習/工作模式,應該是一個鐘擺式運動:按照一定的周期消耗和補充精力。理想狀態是:做事的時候全方位投入,放鬆休息的時候,什麼都不想,全身心地恢復自己的精力。

把自己當作一個短跑運動員吧,跑道盡頭100米或200米處的終點線是清晰可見的。而我們在學習和工作時,高效的關鍵便在於:設置短程目標,定時定量高效完成。在充分休息後,重新投入下一個目標之中。

短跑運動員跑得快?還是馬拉松跑得快?所以啊,年輕人們,一定要重視精力恢復這個剛需啊。

②學會管理精力,而非時間

管理精力,而非時間,是高效能的基礎。效能是建立在巧妙管理精力的基礎上的。

胖友們,我們經常花大量的精力擔心我們無法控制的人和情況:我能不能考上/找到工作/順利畢業/找到對象/妻妾成群/拯救世界……

當然,這種擔憂是不可能斷絕的,畢竟我們是人。當精力集中於恐慌、焦慮之上時,暫且寫下來,每天專門給自己留半小時時間,去認真思索、消化這些恐懼就好了。

學會管理精力,意味著,學會把精力集中在我們能施加影響、能有部分掌控權的事情上。

把你的恐懼收納、整理好之後,就投入到做題/投簡歷/寫論文/撩妹/學習超能力上面吧。恐懼再次出現的時候,告訴它:朕晚上再來翻你牌子。

③培養例行公事

例行公事也就是習慣。

我們的行為中只有5%是有意識地自我指引的。我們是習慣型生物,我們所做的事中多達95%是自發的或者是對要求或焦慮的反應。

習慣的力量在於,它確保我們在那些非必要的地方,耗費儘可能少的有意識的精力。意識和紀律需要你迫使自己去做事,而習慣吸引你去做事。

——《精力管理》

這樣的話,有限的精力/意志力/自制力就可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啦!

高效管理精力的訣竅在於,不斷地養成習慣:時間的確切性和行為的精確性是最重要的。

通過決定一種行為會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出現,我們不必再太多考慮如何讓它變成現實。

所以你看,學霸每天去圖書館的同一個座位、保持相同的坐姿,學霸早晨7點~8點必須高聲朗誦英語、讀夠1001個單詞,學霸雷打不動地去同一個食堂同一個位子吃同樣的老乾媽炒飯,學霸午休的時間是12點01分53秒開始……(這不是我,別腦補)

在學習和工作中,一切需要思考才能決定的事情,都可以逐步培養成習慣,逐步減少需要耗費精力的項目。長此以往、循序漸進,即可養成「十學就是十幾個小時」的學霸技能。(微信公號」高冷冷「中暫且有一篇如何養成早起習慣的文章,好評如潮然而也有可能都是刷出來的hhhh)

本文無趣的觀點和理論,整理自精力管理 (豆瓣)這本書;有趣(無用/抖機靈)的東西都是我我我我寫的。

算了,推薦了你們也不會去看的。→_→

————————

感謝閱讀,不妨關注,我的其他學習類乾貨也很值得看喔~

開了個微信公眾號:高冷冷。內容包括:學霸養成丨思維丨心理丨方法論。

微信後台回復「筆記」,教你:從哈工大化學跨考到北大中文系,我是如何做專業課筆記的;回復「讀書」,教你1小時讀60~100頁書的方法;回復「早起」,教你:我如何在沒有鬧鐘的情況下,十年如一日六點起床。搜不到"高冷冷」的話,試試搜「gaolengleng2017」。


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看到很多學霸的成長過程,也就這個問題和他們交流過,希望了解他們的成長路徑,對其他人有幫助,在這裡說說自己的觀察。

1,基礎。大學雖然是起跑線,到大家的速度並不同,有些人的初始速度就是比我快。如果說在大學要完成一項相同的任務,比如都要做學霸,那他們效率會更高,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你有沒有這樣的困惑,當你還在背單詞的時候,學霸已經在準備英語演講比賽的稿子了。
2,習慣。很多人在談自律,以前我也這樣想,直到看了泰勒在哈佛的幸福課-或者叫積極心理學-知道自律是有效能量的說法,並且知道了自律的作用在於行程習慣。這些習慣讓大腦可以用一種更高效的方式處理問題,將大腦的能量集中用於新的複雜問題上。如果你去注意觀察學霸,會找到他們的習慣模式。這裡的習慣不止是說作息習慣,睡覺、起床、午睡等等(儘管很多學生連這一關都沒能過去),包括他們對各項任務的排序依據(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緊急的),而且還包括他們學習過程中的習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學習方法,一種因學科而有差異的學習模式。
3,願景。 他們不見得會認可生涯教育的理論與方法,但他們都在具體應用著相關的內容。比如,他們大多有著一個相對明確的畢業去向,作為本階段的願景,在學霸身上這願景一般是出國和推免到名校。所謂願景要比目標更複雜,無論是時間還是難度都更大。你或許會說,很多人也說自己畢業要推免,為何沒成學霸?因為缺少了願景中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行動,這是判斷願景是否為真的核心。我說我要出國,但都大二了還沒有了解各國留學的優勢,不明確出國要學習什麼領域,不知道這些英語有什麼區別,也沒去真的開始接觸單詞,這就不是願景,不過是對父母和老師問詢的搪塞之詞罷了。
4,獨立。學霸都很有自己的主意,換句話說,和身邊人比起來,他們更信自己,也願意為自己的未來負責。所以,外界的林林總總會進去他們的視野,但又很快會煙消雲散,你很難用自己 的言行影響到他。你們可能很多人都在忙一項競賽,為此積極討論,查找資料,但作為學霸的他可能問問你們在忙什麼(他們不會放棄對信息的獲取),到不會因為你們都在做一件事而加入,而是會評估這個信息的價值。在他的身上很難看到從眾的情況,或者根本沒有這個詞。放我們在跟隨著比賽或者學生活動忙東忙西的時候,他也是一種「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的洒脫。
5,專註。當你在學習的時候,何種干擾會打斷你的進程?換一種情境,當你在LOL開黑的時候呢,當你看恐怖片的時候呢?你是被外界干擾影響還是被自己的念頭打斷?你的番茄工作時間是多少?在自習的時候你會將手機消音還是改成振動?朋友圈的消息會給你提示嗎?你體驗過放空自己的感覺嗎?這都是評價專註的方法。其實,專註不需要很長的時間,而是一種此時此地、聚焦於當下的狀態。有的人可以連續工作4小時,但你可以用八個番茄時間(每個30分鐘)加上半小時的間歇休息來達成,這又何嘗不可?

基礎,習慣,願景,獨立和專註,都是可變數,當下是個定量,未來是未知量。如果想做學霸,那就從定量出發,控制好你的可變數,去創造屬於你的未知量吧^_^


如果你只是想十幾個小時的透支自己,那樣的高效和精力也不過是曇花一現,堅持不了不多久的。你若想長遠的做一件事,就絕對不要用那件事情透支自己,就像風風火火的友誼敵不過細水長流。你得慢慢的和它打交道。

我記得《禪者的初心》一書中,鈴木先生對「初心」一詞做了直接的解釋:初學者的心。
你若做每一件事都抱著「初學者的心」,其實十幾個小時也做不了多少事。就像最高票的 @庄澤曦 一樣,看書把每一頁每一個句子像「強迫症似」的弄明白,晃眼一去,就是三個小時了。你若安排了滿滿一篇的「計劃表」,每天和時間賽著跑,坐如針氈,就算你真的十幾個小時都沒有閑下來,你也等同於什麼都沒做。照這樣,說不定你還不能堅持十幾個小時呢。

簡單來說,一天就做幾件事就行了。學習,就像初學者一樣,一言一句弄明白;練書法,就像初學者一樣,一筆一划都仔細把關。把心慢下來,你才能快。

哦,對了,一定要「忘記時間」 或者 "別把它當敵人"。衡量是否做好了一件事的標準不是「效率」、「投入的時間」,而是「是不是真的做好了」。心裡只有一個標準,便不會朝秦暮楚,慌不擇路了。

不只學習,人生也一樣。


「一學就是十幾個小時」的美好願望,如同海市蜃樓一樣可望而不可及,就像沙漠里的迷路的人,清泉密布的綠洲彷彿近在眼前,卻怎麼也走不到。

你每次學幾個小時就感覺學不下去,或者總是被一股奇怪的力量抓住,甚至你的主觀意識都沒感覺到是怎麼break up的,你就忽然發現自己已經置身於學習狀態之外了。

你看了心理學書籍,上面說「養成任何一個習慣只需要21天」,於是你開始了一次「21天建立終身受用的一日12小時學習習慣」,運氣極好的話,你會在堅持到12天的時候忽然毫無徵兆的Game Over...

根本原因在於:你的潛意識裡很清楚,你永遠成為不了學霸。

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是有密度的,且越到頂層越發稠密。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在介質中穿行的過程,介質密度越大則前行越發困難。

從阿拉伯數字到恆等式變形,再到高斯函數費馬小定理;從勾股定理到餘弦定理再到梅涅勞斯定理塞瓦定理;從二力平衡和浮力公式計算排出水的體積到由二維晶格的對稱性推導二維布喇菲點陣的分類;從Hello World到八皇后再到p=np;從《薛金星教材全解》到《五三》再到《朗道物理學講義》《吉米多維奇》;從小學測驗語數雙百到初中年級第一到高中長沙四大名校聯考第一到考敗來浙竺院史上第一再到清華特獎保送MIT。........(*)

由(*)式可得:截止此步驟,人類的文明進程也不過是從真空到氣態到水漸漸到了尚未固化的泥漿罷了。

——可很多人在氣態階段就已經寸步難行了,他們如同空氣中的蜉蝣,在初中階段就感受到了強大的空氣阻力。

置信區間80%的人呢,也高明不到哪裡去,在液態水階段的高中,一個牛頓第二定律的簡單公式就讓他們暈頭轉向了;與此同時,學霸們彷彿是坐著氣墊船,懸浮在水面上,絲毫感覺不到水的阻力,瞬間就飛到清華大學或競賽金牌的彼岸去了。

到了泥漿階段,又有一些人適應不了,抱怨高數難搞,大物難學,編程不會。

「花崗岩腦袋」的另外一層定義是當信息介質為花崗岩密度的時候,大腦仍然可以有突破的可能性。人類文明的認知邊界,大抵上都是花崗岩一番,常人除了感知到它的堅硬,根本不會有任何鑿開的企圖。而人類文明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花崗岩的鑿開,當時用了大量的人腦去撞,結果卻是一小塊鬆散。

而絕大部分大腦,根本到不了花崗岩的邊緣。

上面的回答里分析的種種原因,往往只是表象,或者淺層邏輯的反推,自圓其說罷了;而給出的方法論,也並非全然沒用,但對於在「空氣階段」就已經感知到信息密度阻力的蜉蝣來說,除了提供一種如何在沙漠中到達海市蜃樓的路徑之外,沒有太大益處。

幾百萬年前,某種高級靈長類生物的幾個特殊個體的基因突變,嘗試著從樹上下來,配合著「自然環境劇變」的歷史進程,才有了人類這種高級生物的誕生。

今天的人類信息,同樣擁有某種篩選性。

當你大腦的信息處理能力不及學霸的二分之一時(算是最客氣的估計了,頂級學霸和普通人的差距實際可能在5~10倍以上),要求自己和學霸擁有相同的十幾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本身就是一種反人類的自虐行為。

對學霸來說,學習就和吸毒一樣,是能夠帶來極大快感的。

對普通人來說,學習就給受刑一樣,往往是痛苦不堪的。

《笑林廣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幾個孩子在一個聾子腳邊放炮仗,聾子巋然不動,反而非常好奇,包了幾百層厚的紅紙怎麼就忽然散開了?

同理,普通人站在自己的視角,總認為自己和學霸在干同一件事情,實際上一個在吸毒一個在受刑,同樣十幾個小時自然一個是白駒過隙,一個是度秒如年。

如今大陸最優秀的理工科的本科生,其學術成就可以媲美北美任何一所名校的普通PHD的水平,其信息處理能力,也有成為諾貝爾獎或者圖靈獎的潛質。

這幫人每天的學習時間是什麼樣的?

陳立傑

邱聰靈

大約普遍在11~12小時。

但是你有什麼資格要和他們一樣的學習時間?

別忘了,學習耐力本身也是一種素質,其培養依賴於大腦本身的信息處理效率。只有當你的思維力度和思維體力剛好觸及到了所學知識信息密度的邊界,你才能有所提高。

但人的大腦本能排斥沒有任何進展的信息處理過程,因為它會消耗太多的糖,不利於整個身體的生存,這是寫刻在基因里的。因此對於學習,你的身體反應比你的意識要更加誠實。

可惜的是,絕大部分人毫無選擇。

後工業時代的人類社會,學習不僅作為一種人口素質的提升手段,更作為一種篩選手段,每個人都難逃其咎。

不管是蜉蝣,是人,是氣墊船還是金剛鑽,都被放到了以真空作為起點的信息介質中,不斷前進。

隨著信息密度的增加,有人被大風颳走,有人在水裡沉下去,有人陷入了沼澤中,有人一直用腦袋撞著花崗岩,頭破血流,終其一生。

身為蜉蝣,就不要想著高中省重點了;

身為人,就不要想著985以及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了

身為氣墊床要估摸著一下自己撞到花崗岩會不會船毀人亡,還是繼續待在水裡看著人們裸泳;

身為鑽頭,這麼聰明,不用我提醒也自然知道,達到愛因斯坦、狄拉克或者楊翁、陳省身的水平或還是需要一點歷史進程的幫助的。

你問我為什麼知道這些? 因為我在水裡的時候就沉下去了。


為什麼人家比你高比你漂亮老爹比你有錢運動神經比你好比你聰明比你命長比你能說會道呢?
因為天生的。認命吧孩子。

順便,一學就是十幾個小時也好意思叫學霸?
一學就是十幾分鐘的才是真學霸好不好……


我可以連續看十多個小時的小說,並且注意力非常集中。

一邊吃飯一邊看小說(手機),上廁所看,洗衣機脫水注水的等待時候繼續看,坐公交車在看,排隊等待在看,午休時間在看,晚上到家就開始看,然後洗澡洗衣服完畢繼續看到深夜1點再睡覺。

日復一日。

真真是廢寢忘食,玩物喪志。之所以用到這八個字,是因為我在看的是小說。

如果這裡的小說變成了看相關的書籍,或者背英語,健身減肥,或者進行其他的算積極進取的項目,那我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霸了,並且一定可以取得不錯的成就吧。

我有時候想,我這種看小說的精神拿來干其他事,我有什麼是幹不成的?

但是,干其他事,我真沒可能拿出這種精神和堅持來。

歸根究底,區別在於,我們是否發自內心的想要做一件事,這件事是否是我們的慾望所在。

每個人,多有可以為之廢寢忘食的事情,有些人是像我一樣看小說,有些人是玩遊戲,有些人是打麻將,有些人是賭博。

像我們這類人,因為做的這些都不能產生積極的影響,更容易厭惡自己,覺得這樣是不對的。

這是不對的嗎?其實這真的是不對的,像我連續看一周的小說,每天這麼干,我收穫的是睡的少,精神不濟,並且看完一部小說就很容易忘記情節,還影響了很多其他的事,並且看小說這個行為也沒有為我帶來收入。

所以,如果你瘋狂在做的事,可以帶來收入,你就不必要覺得這是不對的了。(違法除外啊)

怎麼擁有學霸那種一學就是十幾個小時的精力?不用找方法,是人天生就具備。


只是我具備看小說十幾個小時的能力,但是沒人欣賞啊.........

SO,我們真正要做的並不是去學習怎麼對一件事投入注意力,去為了堅持而堅持。

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尋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能讓自己瘋狂的事情,而且這事情還要能賺錢,那時候,別人叫你少干一小時,你都不答應。


像喬布斯,蓋茨他們也是找到了一天可以干十多個小時都不覺得累,熱愛的事,然後書也不讀了,一門心思去干,然後成功了,萬千歌頌。

其實就這麼回事,題主,知乎上很多學霸,他們就是喜歡做題,喜歡讀書,放學回家做作業到12點也不覺得辛苦。他們不是在堅持,他們本身就願意這麼干。

我們學不來的,不要勉強自己,你累死累活把自己弄成那樣,堅持不了多久。送一句我喜歡的話給你:真正熱愛的事,不需要堅持。

好了,說了廢話一堆,我來講寫針對題主的問題,要怎麼解決:高效率學習十幾個小時,說實話太難成功了,不如規劃一下,把一天中的上午拿來看書,下午就出去玩。看書的時候旁邊放在倒計時app,增加緊迫感。

如此良心並且挖坑把自己埋了的回答,你看到不給我點贊,我也沒辦法呀~


推薦閱讀:

要更好地理解世界,需要建立怎樣的知識體系?
為什麼日本那麼多漂亮的女生要去拍 AV?
學習分散式系統需要怎樣的知識?
為什麼有的人好像什麼都知道但現實中卻一事無成?
TED 哪個演講最打動你?

TAG:學習 | 生活 | 教育 | 學習方法 | 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