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樂理 / 語言學角度看,為什麼「燈,等燈等燈」念起來就像是英特爾的旋律呢?

或者任何有科學依據的依據都可以啊各位老師!


我反對 @曹夢迪 的音樂民科理論。

* * *

我不同意 @滇狐。
「燈,等燈等燈」之所以讓人覺得像,絕不是因為心理暗示。這幾個字的音高變化確實比較接近英特爾的那個旋律。很多人只是偶爾聽到那個旋律,只記得個大概,「燈,等燈等燈」已經很像了,儘管其實好幾個音都有偏差。
但 @鄧柯 說的那個什麼「用漢字來標註音階」就基本是扯淡了,那個基本就是心理暗示。

@唐逍 和 @申正 的解釋基本思路是沒問題的,但有些部分有點誤導。我基本不懂樂理,盡量從語音學的角度解釋一下: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聲調系統基本上由音高變化決定的,我們都知道普通話有「四聲」:陰平(一聲)、陽平(二聲)、上(shǎng)聲(三聲)、去聲(四聲)。這四聲的分辨只和相對音高有關,所以我們描述它們的時候常用數字 1、2、3、4、5 表示五個大致的相對音高刻度,這就是所謂「五度制」。從相對最低的音高刻度 1 到相對最高的音高刻度 5 是一個「調域」(一般大概會佔一個八度)。一般用一組兩個數字來表示聲調的首尾音高。
注意:五度制的符號不論從音程關係還是絕對音高來說都和音樂中用到的各種音階無關。這些數字看起來像是簡譜的音符不代表它們可以理解為簡譜。

於是,普通話四聲一般可以表示為:55、35、214、51。不同人發出的調域可以相差很多(比如小男孩和老爺爺的聲音高低不同,又比如林燾和王理嘉的《語音學教程》中提到男人的調域大致在 100 到 200 Hz,而女人大致 150 到 300 Hz),同一個人不同情況下的調域也會變化(比如疑問時、驚訝時、強調時的調域一般都會變寬或偏移),但首尾的相對關係是類似的。儘管這個系統和西方音樂的簡譜記法很相似,但它沒有那麼精確,更不可直接對應到簡譜的記號去。

考慮上一些語音變化(比如上聲在這種時候都發為「半上聲」21),「燈,等燈等燈」就可以用五度製表示為「55-21-55-21-55」。「55」實際上就是一個比較穩定的高音,而「21」因為比較短而且音程小所以聽起來基本就是一個低音(而且這個半上聲大概會受後面的陰平影響而變得稍高一些)。再往後的分析就是樂理問題了。

順便提供一點數據:
朱曉農的《語音學》中有個圖表,給出了一組發音人的普通話四聲的音高均值——陰平大致是 190 Hz、上聲從 130 Hz 左右迅速下降到 100 Hz 左右然後上升到 170 Hz 左右。
另外我們都知道,音高每升高一個八度,頻率就增大一倍。


其實也沒那麼像。「燈,等燈等燈」最多是1,5151。而英特爾那個是1,5152。如果真要從樂理的角度去分析,前面一句只有一個主功能,後面的英特爾這個是主到屬的功能。
同理還有,有些人說「哈利路亞」和「愛我中華」是一樣的,前者是1565,後者是3121。
這些東西,如果沒學過音樂的說像還情有可原,如果是學過音樂的人還說像,請你聯繫我視唱練耳補課,課時費八折。


音樂和語言都是用聲音做載體,兩者相象並不奇怪。 一方面,漢語本身有很多象聲詞,比如嘩啦,咚咚,吧唧,哐,咯咯嗒,噼里啪啦,哐當,嘰嘰嘎嘎,嗖嗖,這些漢字的目的就是模擬和再現聲音的, 因此與音樂里的樂器發出的聲音相似就不奇怪了。 另一方面,有時候也用漢語來表示節奏如傢伙點,如:「咚咚咚鏘, 咚咚咚鏘, 咚咚咚鏘鏘咚咚咚鏘」,「七不隆咚鏘、七不隆咚鏘」。

「燈 」 和 」 等 」 兩個漢字在漢語里的聲母和韻母都都是deng,聲調不同,聲調不同就會造成不同的音高,這句話里有一個逗號,逗號在漢語里相當一個休止符,也可能影響前面漢字的音長。不同音高不同音長的音符組合起來就有了旋律和節奏, 在 象聲詞里,有一個與deng發聲相同的:噔,就是形容沉重的東西落地或撞擊物體的聲音。

由於「燈,等燈等燈」在節奏和旋律上與英特爾廣告中的音樂近似,而且deng的人聲與廣告中的音高和音色相似,就會出現你所說的現象。


等燈等燈的語言與音高的接近方面,很多朋友說的挺好了。我覺得節奏更是重要的一環,如果換個節奏念的話完全不會出「intel」的效果。等. 燈 等. 燈等——;是莫扎特的效果,0等 等等 燈——;是貝多芬的效果。節奏對音樂形象的影響是本質的,基礎性的,也就是說節奏一變,音樂形象大變!!!


寫太長沒用。
這五個字的調值是(根據普通話):
55 213 55 213 55,而上聲經常讀一半變成21。

英特爾那個旋律查不到,若是接近5,2525,聽起來像就不難解釋。


「燈,等燈等燈」像「英特爾旋律」。它倆就是像,我們有什麼辦法呢?

論述二者為何相像,就如同論述周杰倫為何像「周杰倫」、畢福劍為何像「畢福劍」、郭德綱為何像「郭德綱」…

它們就是像,怎麼整!

當然,這不像是一個自詡為曾經的職業音樂人、現互聯網音樂內容運營人員說出來的話,一點兒水平也沒。為了裝作略有水平,我想描述下自己希望看到的此問題的標準答案模式(注意,是模式/模板/形式/樣式)。

  • 音高/音程/相對關係

兩條旋律的相似度如何?
這個大家都論述好半天了。在我腦海里,它就是這麼簡單:

· · ·
「燈,等燈等燈」= 5 0 515 | 1 - - ||

· · ·
「英特爾旋律」 = 5 0 515 | 2 - - ||

我們數一下好了:包括休止符及延音符號在內,這條旋律共有八個音符,二者只有一個音符不同,所以相似度為 87.5%.

相似度為 87.5% 是什麼水平?那就是「聽上去很像」的水平。

(在漢語語音與音高對應的研究方面,目前我還沒有見到靠譜的。不是結論不靠譜,是連靠譜的研究方法都沒有人提出來。我寧肯使用自己的山寨研究方法,土法鍊鋼。)

  • 節奏/節拍/拍速

為什麼「燈,等…」在普通話里恰好與「英特爾旋律」的節奏相仿?
它們就是剛好差不多,要如何論述呢?前者是演變至今的結果,後者是創作者意圖/靈感/想法的體現,我是真不覺得有什麼靠譜的方法能將這麼兩件事聯繫到一起。

  • 音色

為什麼用「deng」代替英特爾旋律中的音色感覺比較妥帖?
因為漢語里代替音符的擬聲詞就這麼幾個:咚(for kick),次(for hi-hats),噠(for snare),啪(for clap),哐(for crash cymble),嗵(for tom-tom), 嘣(for bass)…基本上都是擬聲打擊樂器組的。然後如果唱一段旋律,你多半會這麼唱:

咚噠啦滴答等噠滴,噠噠啦滴里搭拉咚噠…

「噠」嘴張的比較開,「咚」和「嘣」低音增益略大,「啪」、「滴」、「哐」之類聽上去明顯不像,基本只剩「燈」一個可用。不信,你試試「咵,咵嚓咵嚓」…明顯不像嘛。

Kind of anthropic principle, 我承認。當你試圖接近某些核心問題/某些問題的核心時,就只剩這個。

————

雖然不能很好的解決或者證明解決了問題,但可以歸納表述轉化得到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征服的三個衍生問題:

兩條旋律的相似度如何?
為什麼「燈,等…」在普通話里恰好與「英特爾旋律」的節奏相仿?
為什麼用「deng」代替英特爾旋律中的音色感覺比較妥帖?

從音高、節奏(時值)、音色入手,以上是我認為的回答此問題的正路。我沒有能力詳細闡述,只能拋磚出來,坐等高手指教。


1、語言也是聲音的組合,當這種組合在音高,節奏,音色等上具有音樂的特徵,語言也就成了音樂。

2、先拋開節奏音色等,單從音高上看,標準普通話單個字聲調的相對音高並不符合音樂的音程關係,如果用標準普通話單個字的聲調音高去分析「燈,等燈等燈」,肯定和英特爾旋律的音程音高有較大差別。事實上,這句話用普通話念得越標準規範,離音樂越遠,不信用新聞聯播語氣念幾遍「燈,等燈等燈」。但這句話又確實很容易說得像英特爾旋律,個人認為有幾個原因:

  • 「等」和「燈」音高的相對「距離」在標準普通話里要大於減5度,但實際我們在日常應用時使用的是語句,在語句中的字會受整個語句以及表達時的感情情境等的影響,聲調會有較複雜的變化,音高也會做降低或抬高的調節。甚至有些字如果從語句中孤立出來聽,很難辨別出其原有聲調。我們在念「燈,等燈等燈」時,大多以口語語氣念出,一般不把重音放在「等」上,或念的速度較快,「等」字的音高實際被調高,和「燈」之間不再是標準普通話單個字的聲調和相對音高關係,而是接近或正好就是低音5到1的減5度關係。
  • 第一個和最後一個「燈」在相對音高上與英特爾旋律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音有較大差別,但他們在旋律的走向上是一致的。
  • 這句話只有5個字,只涉及1個音,2個聲調,即使相對音高關係和英特爾旋律有點偏差,在其它相似因素較多的情況下,這點偏差不足以影響對相似旋律的識別。而如果是日常一句字數比較多的話,則語言和音樂的差異性就會很明顯,所以,「燈,等燈等燈」和英特爾旋律相似只是特殊情況下的巧合,不能因此就得出漢語普通話是音樂性的語言。

3、如果我們要哼唱或模仿出某個旋律,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更多放在對旋律的準確表達上,不會嚴格地追求發音音色和原旋律演奏的音色相似,除非原旋律音色特徵突出鮮明,讓人不自覺地向其音色靠攏,否則一般會興之所至使用各種稀奇古怪的發音,且這些發音的組合是和自然語言相差很大無意義的。但反過來,如果我們要從哼唱中聽出旋律,哼唱的音色和原旋律音色的相似會有助於我們更快速識別出原旋律。那麼,對「燈,等燈等燈」:

  • 首先,這幾個字調不同,音完全相同,「等燈」這種表達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常見,而「deng」 這個單音節詞又恰是常用的擬聲詞,讓「燈,等燈等燈」聽起來更像是對旋律的哼唱,而不是有意義的話語。
  • 其次,「deng」的音色在人聲里已算和英特爾旋律演奏音色相似度較好的——雖然我認為「dong」似乎更相似。
  • 這就是一種天作之合,如果換作「花,想開想開」,則音不同,音色相差大,容易聽出真實意思,使語言性加強,音樂性減弱,那麼哪怕節奏音高再一致,其和英特爾旋律的相似程度也會減弱很多。

【音高】
振動產生聲音,鋼琴中一個八度,例如 1和i , i的振動頻率是1兩倍
在鋼琴的八度之間,共有12個音,又叫12平均律,也就是鋼琴上的5個黑鍵加上7個白鍵
這12個音的振動頻率平均分布在1和i之間,所以如果1的振動頻率是xHZ,
1234567對應的就是 xHZ,1:2^(2/12) xHZ,1:2^(4/12) xHZ,1:2^(5/12) xHZ,
因為我們唱旋律的時候不唱黑鍵,所以你看到的2的振動頻率是 1:2^(2/12) xHZ

【旋律】
通常人說的旋律,說的不是絕對音值,也就是只要幾個音符的振動頻率的比值符合
1234567的比值,我們聽到的就是一個音階。如鋼琴上有C調,D調的音階,任何一個音都可以當做1,然後按照124567的頻率比值找黑鍵或者白鍵,你就可以聽到音階。有如,男聲和女聲,童聲的振動頻率不同,音高不一樣,但是我們還是可以聽出是同一段旋律,就是這個原因。

現在國際音標的A1振動頻率是440HZ,1834年確定的。所以之前的鋼琴音高都不太固定,巴洛克時期的音高比現在略低,大家可以找一些視頻聽聽。

所以記住,我們通常說的一段旋律相同是不考慮其絕對音值的。

【intel旋律記譜】
我在鋼琴上找了下從00:33秒開始的那個重複的旋律 F3 F3F3 #G3 F3 F3 #A3 F3 B3 (此處用的是絕對音值),不考慮絕對音值,用簡譜可以記做 3 33 5 3, 3 6 3 降7
大家可以根據我說的12平均律,來對應寫出其振動頻率

【燈,等燈等燈 記譜】
我個人讀起來,類似 1 51 51, 同 唐逍,和intel的旋律並不完全相同
所以這裡不必討論人聲的發聲振動頻率範圍,就像上面說的,不同考慮絕對音值
只要考慮每個音念出來的頻率差值,差值不同,湊出來的旋律不同


這個問題必須回答,不睡覺也要回答。

因為:漢語本身就是帶有很強音樂性的語言。大家都知道漢語的四聲是西方人所沒有的,可是這四聲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很多人,包括很多古來的音韻學家也並不清楚,有人牽強附會說對應宮商角徵羽(宋王應麟載徐景安《樂書》以「宮為上平聲,商為下平聲,徵為上聲,羽為去聲,角為入聲。」)不足為據,有人說是一種長短交互的藝術手段(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引用范文瀾的觀點),但是也涉及了部分問題。我在這裡給一個參考答案:四聲就是漢語中音樂的記號。

先來看四聲的旋律特徵。關於漢語的四聲具有明顯的旋律特徵這個說法,許多音韻學家和音樂家均有敘述,例如明代魏良輔在《曲律》中就說過: 「五音以四聲為主, 四聲不得其宜, 則五音廢矣。」即每個字的聲調要和音高相對應,否則就亂套了。關於如何對應法,音樂家和音韻學家也有過具體的介紹,例如:

趙元任先生在《北平語調的研究》中就寫到:

「為實用便利起見,暫用簡譜把北平聲調寫下來如下:
衣:1(高音) 陰平
移:51(高音)陽平
椅:26 賞(即『上』)
意:72
這不過是一種粗略的平均聲調。至於細說起來,也許有時念成:
衣:1(高音)7 (還有一道下劃線)
移:5#1(高音)
椅:3(還有一道下劃線)26
意:1(高音)3(13下還有一道下劃線)2

大多數外省人到了北平不幾個月就學會了打起『1(高音),51(高音),2672』的從前所謂的京腔來說:衣、移、椅、意;中、華、好、大……比方一個天津人說衣、中、今、媽都是一個低音3,他在北平住了一陣,聽見人不用低音3,而用高音1(高音),他聽多了之後非但把自己親耳聽見過的『衣、中、今、媽』那些字改用了高音1(高音),他連一切的天,津,低,音等『3』音的字他也該念成高音1(高音)的聲調。」

又例如:

「……因為字分九聲,所以聲與聲之間的高低距離較小,這就使得廣州方言中很多字的字聲音高,都極靠近六聲音階5(低音)6(低音)7(低音)1235中的各音。……用廣州方言念出的每句話,其字聲自然形成一種接近於音階各音組成的強調……例如『旭日臨空金光照』,從唱詞的字聲形成的強調是26(低音)5(低音)2221。這一群音就可以成為這一句唱詞的旋律基礎音……要把它改為17(低音)6(低音)5(低音)6(低音)7(低音)1,那麼廣州人聽來就完全聽不出原來的詞意了。」

——《粵劇唱腔音樂概論》,廣東省戲劇研究室主編,《粵劇唱腔音樂概論》編寫組著,人民音樂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出版

「當構成一句唱調時……又要遵循越語語調起伏線和語音節奏來安排。
……
語音學上的調值,就是曲調上分辨字與字之間所用音調的基本依據,因字音本身就包含了高與低、簡與繁、長與短的因素。」

——《越劇音樂概論》,周大風著,人民音樂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出版

旋律的確立與流動是以語言聲調為基礎,語言聲調的高低曲直,是形成旋律線的重要因素
……
黃陂方言的字音具有六個調類,用樂音來表示它們的音調,即高低升降關係約為:(簡譜無法直接輸入,大家看得懂就行)
衣(陰平):2(高音)3(高音) 大二
移(陽平):61(高音) 小三
以(上聲):5(高音)7 小六
意(陰去):3(高音)5(高音)小三
義(陽去):2(高音)- 約大二
一(入聲):63(高音)純五
……
漢口方言的字音具有四個聲調,用樂音來表示它們的高低升降約為:
媽(陰平):5(高音)5(高音)同度(即純一度)
麻(陽平):61(高音)小三
馬(上聲):5(高音)7 小六
罵(去聲):63(高音) 純五」

——《楚劇音樂》,周淑蓮著,中國戲劇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出版
什麼是音樂?音樂有四個要素:旋律、節奏、和聲和音色。前兩個是確定性的確定了旋律和節奏的組合就確定了一段音樂,後兩個是裝飾性的,一首歌曲可以配上不同的和聲,用不同音色的樂器或者人聲來演奏或者演唱,但是大家都能聽出來是同一首歌。而四聲就是旋律線和節奏的體現。趙元任先生在《中國語言字底調實驗研究法》中寫到:「一個字調成為某字調可以用那(個)字的音高和事時間的函數關係作完全不多不少的準確定義;假如用曲線畫起來,這曲線就是這字調的準確的代表。」實在是很準確的說法。

俗語說「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給了我們一些直觀的印象,但是並不準確的。梁海和申正都舉出了陰平55,陽平35,上聲214,去聲51的說法,王力、董同龢等都持這個說法,這個說法在普通話中基本正確。但是並沒有表現出四聲在旋律線上的特徵,四聲的旋律特徵是:
陰平:一般表示相對較高的音。
陽平:一般表示相對較低的音。
上聲:一般表示有低音轉向高音的過渡。
去聲:一般表示由高音轉向低音的過渡。

(注意這裡「相對」的概念,這個相對是指的是相對於後面的一兩個音而言的,5相對於1就是高音,但相對於1(高音)就是低音。所以如果曲調是51,那就很可能是陰平接著陽平,比如「蘇武」,但如果是51(高音)就可能是上聲接陰平,比如「武昌」。如果你按照51來念「武昌」或者51(高音)來念「蘇武」就會怪腔怪調。)
這個是我個人的觀點,從普通話以及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大鼓、單弦中總結出來的,其中陰平、上聲、去聲的規律和趙元任先生相符合,陽平的規律是借鑒自京劇的說法。大家不信可以去聽聽特別講究「字正」的單弦、大鼓等等就會發現,基本上是符合這個規律的。

來看英特爾旋律(http://www.cellsea.com/ringtone/detail/RT480d34d152ec1.htm)
記譜是 | 5 0 05 15 | 2 0 0 0 | (按照一小節四拍子記譜,中間兩個八分音符的5低八度。)
第一個5是全旋律中的最高音,對應陰平。
第二個5到1是由低向高的過渡,對應上聲。
第三個1,相對於前後的5是高音,對應陰平。
第四個5到2又是低到高的過渡,對應上聲。
最有一個2,相對於5是高音,對應陰平。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分組不是把1到5的過渡分離出來當作去聲,這裡就牽扯到四聲的另外一個性質:節奏的問題。我們平時說話,每個字的長度不是一樣的,都一樣的話就成了念經。其主要願意就是四聲在起作用。顧炎武先生在《音論》中說「平聲輕遲,上、去、入重疾。」王力先生在《中國格律詩的傳統和現代格律詩問題》中就說過:「古代平聲大約是長音,仄聲大約是短音。」,最有參考價值的是張成孫在《說文諧聲譜》中所說的:「平聲長言,上聲短言,去聲重言,入聲急言。」。有人主張四聲的節奏關係應該是平聲四拍,上聲三拍,去聲兩拍,入聲一拍。個人覺得這個不大符合音樂規律,有些牽強,更傾向於等比數列的排列:
平聲(陰平陽平)為比較長的音,(大約四拍)
上聲較短(大約兩拍)。
去聲很短(大約一拍)。

入聲急促(大約半拍)
陰平、陽平如果在句子中間不是分句的地方,也可以縮短,但是一般不會短過上聲。

可以看出,上面的1到5的過渡的長度並沒有短過之前的5,所以不宜認為是去聲。大家可以試試如果把前面的5拖長,而後面的15縮短一倍再唱,就會發現聽起來好像有去聲了。

五個聲調確定之後,如果套在deng這個發音上的話就是「燈,等燈等燈。」同樣的,如果套在「ou」上,也可以是「歐,偶歐偶歐。」但後者明顯不像,為什麼呢?這就是音色的問題了,大家再聽聽原的旋律,就會發現音色上的三個特點:
1。聲音強度很大。
2。跳躍比較明顯,前後兩個音之間並不是自然無痕迹的過渡,而是都有一個非常微小的「空隙」
3。回聲很明顯。

音節的跳躍性說明音節中有輔音出現,只有輔音才能造成發生的時候氣流由通暢轉變為受阻礙又變為通暢的過程。不信的話,可以試試把「燈,等燈等燈」以最快的速度連續說幾遍,你會發現「d」的音幾乎聽不見了,變成了「eng1,eng3eng1eng3eng1」的讀音了,說明只有母音的話產生不了跳躍感。

那麼輔音為什麼就是d呢?原因是d的名字叫做「舌尖音」,發音主要靠舌尖的運動。顯然,舌頭的所有部分中舌尖最靈活,運動速度是最快,能夠把這個輔音發到最短,給人以很跳躍感覺。所以跳躍很明顯音就對應「d」了。

有人說「舌尖音」還有t啊?沒錯,t也是舌尖音,但是它是「不送氣的」,由於不送氣,發音的能量就低,所以發音的響度不夠,和上面的1就不大符合了。

當然,舌尖音還有l,和d差不多,所以你讀讀「leng1,leng3leng1leng3leng1」會發現和原旋律也很近似,可是很不幸運,leng1不對應任何漢語字,所以,沒法像「等燈等燈」那樣用漢字標出來。

很明顯的回聲說明這個字的韻母是個後鼻音(只有後鼻音才有明顯的回聲。),這樣「dang」,「deng」,「ding」,「dong」四個音就是比較接近的了。

關於為什麼是deng而不是其它三個,和其四呼有關。(這一點具體怎麼回事還沒想通,以後補充。)

理解了漢語和音樂的關係,就可以明白很多道理,比如曾經的「讓我一次愛個狗」,後來的「第一次我去解手」為什麼會讓人哄堂大笑,「千年等一回」為什麼容易聽成「千年的女鬼」等等。這中間的道理其實民間藝術家門早就強調過,字要正,意思就是說唱詞的音樂性要和曲調一致,否則就會引起聽眾的誤解。很遺憾的是現在搞音樂的一般都不懂漢語的音樂性,無論是給詞譜曲還是給曲子寫詞都不知道遵從語言的音樂性,造成了很多唱詞的理解困難——同時演唱起來也變得困難了。

最後,大家玩玩這個吧:「ha1 a3 ha1,ha1 a3 ha1, ha1 a3 ha1 ha1, ha1 a3 ha1。」(適合80後。)
補充一個圍脖上blingbling_米nana朋友舉的例子:「東方之珠」(四個平聲字,對應5 5.5 5. 四個一樣高的音。)唱出來跟念出來是一個調,不信的可以試試。

============================================
受梁海老師指教,把「漢語本身就是音樂語言」這種比較浪漫的說法改為比較嚴密的「漢語本身就是帶有很強音樂性的語言」。

=======================================================================
補充,近日在圍脖上看到有人說汪峰的《北京北京》中的「北京,北京」換成其他城市就失去了那種味道。正是因為去掉和四聲的配合所致,這兩句的曲調只適合上聲-平聲這樣的組合,所以「北京」合適,「西安」不合適,但是可以改成「廣州」,「濟南」等等。


因為聲調吧,一聲是高音,三聲是先低後高,正好跟後面「燈」的高音相接。這個節奏跟那段音樂的音高相似。

聲調在wiki的定義就是「Tone is the use of pitch in language to distinguish lexical or grammatical meaning」。普通話4個聲調,一聲是高音55(數字相同表示沒有變化),二聲是低高35,三聲是高低高214,四聲是高低51,數值來自wiki。可能因為普通話里聲調的判斷靠不同的變化模式,所以不容易看出高低音對聲調的印象。粵語有6個或7個或9個聲調,裡面有不變化的高音中音低音,就比較明顯了。例子:「試」是中音33,「事」是中低22,「時」是低音11,「使」35跟「市」13雖然都是升調,但音高不同(粵語數值是我估計的)。以上例子都來自Peter Ladefoged的「Vowels and Consonants"。

我個人沒有樂感。。。結合@唐逍 的說法,可以吻合。燈,等燈等燈是5,2145,2145。
需要注意的是,我跟唐逍數值相反,我的5是高音,1是低音。。。還有,他可能筆誤,因為一個音(燈)應該是高音。

更多討論,請看評論。


不玩語音學好多年了,嘗試用實驗的辦法去解答問題。

首先是不是頻率問題,我錄下了兩個音,用praat分析,如圖:
1、燈,等燈等燈(每個人的聲音不同,可以自己錄了分析):

2、intel的音效(從百度上找的,用@曹夢迪 的記調):

下面藍色的線表示頻率,我逐個分析:
1、燈、等燈等燈:

  • 第一個燈:180Hz—151Hz,0.3s
  • 第一個等:127Hz—104Hz,0.3s
  • 第二個燈:142Hz,0.2s
  • 第二個等:117Hz—100Hz,0.15s
  • 第三個燈:133Hz—148Hz,0.3s

2、Intel:

  • 5:139Hz,0.45s
  • 5:277Hz,0.2s
  • 1:92Hz,0.15s
  • 5:364Hz—280Hz,0.3s
  • 2:138Hz,0.2s

(註:時間取近似值,好分析)

詭異嗎?學過現代漢語都知道,聲調是跟頻率相關的,老師教你平上去入分別是55,35,214,51,但你看看這個頻率,第一個平聲居然是降調的!上聲居然不是先降後升而是一直降!關於這點,留作大家思考,聲調到底是不是依附於頻率。語言學研究生應該有自己的答案,可以發表一下意見。當然你可以說我發音不標準,這個我沒話說,但你可以自己試試,praat下載:Praat: doing Phonetics by Computer
#這個問題我跟老師吵了好幾次,跟師姐也吵了幾次,最後也沒得到個準確結論#

第二個圖,詭異嗎?5竟然比降八度的5頻率低那麼多!2的頻率幾乎跟5一樣!我不是學音樂的,也不懂音樂,不多討論。學音樂的也可以發表一下意見。

我們可以從頻率的角度再討論:把它簡化為低(L)、高(H)兩個值來表示,那麼INTEL的語音聲音就是

  • L H L H L

燈,等燈等燈是

  • H L H L H

可以看到,這兩個值不僅僅無法擬合,而且完全相反!可以說,在聲音上,這兩個聲音完!全!不!相!同!

但是,我們覺得相同,是空氣中傳播的聲音問題嗎?不是。是我們聽到的聲音,而非客觀存在的聲音。我們討論的不是聲學語音學的問題,而是發音語音學的問題。

再想想所學的五度標音法,大家都很熟悉,在我們心裡的感知是第一聲55,第二聲35,第三聲214,第四聲51。(我覺得第三聲的爭論餘地很大,對我而言我並不承認214,我覺得是211)。我們是不是把這套語音的判斷方法也結合到樂聲中呢?

好,我拋磚就到這,歡迎大家拍磚引玉。畢竟這是我大一大二學的知識,三年沒接觸了忘得差不多。這裡面還有很多問題值得討論。


這些文字每一個念上來根本就不能說有確切音高,硬是要說也就是1,5151,5是低音。純粹是在節奏上和音的相對高低上稍微有點相似才硬套上去的。
這是個幽默而已,說什麼科學依據真太奇怪了。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啦,就好比下面這個句子, 「妹妹你坐船頭哦哦哦,哥哥我岸上走~~」第一眼看上去一定很想唱出來吧,習慣而已,有些東西深入人心了。你覺得這句話念出來很彆扭但是唱起來倒是蠻順口的。

燈,等燈等燈更是如此,首先這句話在生活中幾乎沒人這麼說,如果硬要你念,你必然聯想到了英特爾的那個調子。其實用普通話念也不是很像,但是你的大腦會進行聯想,於是就感覺好像是那個調子了。


我覺得還是有一點心理暗示的成分在裡面吧,雖然這兩者的音階確實很相似。你預先聽到了英特爾的那個音樂,才會下意識地往哪個譜上去念那四個字。如果正確念普通話的話,那麼第二個燈和第三個燈的發音應該是一樣的,而在那段音樂中,那兩個燈對應的音明顯有差別。


首先第一點,Intel的經典廣告片尾用了五個單音,五個單音中有三個音高,如果分別用a, b, c來表示這三個音高並且這三個音最低音是a,其次b,然後c的話
這五個音是這樣的 b - | a b | a c ||
好的那麼我們來看一下這句話 燈 - | 等 燈 | 等 燈 ||
我們現在來把這句話轉換為普通話四聲調,用1234來表示的話,就是 1 - | 3 1 | 3 1 ||
普通話四聲調在聽覺上音高由低到高應該是3, 1, 2, 4,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不考慮第四聲,因為這句話里沒有第四聲。那麼我們就可以發現這句話的音高排列和那五個音的音高排列很相似,但是還是有不同的。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前兩小節,在這之前我們要統一下音高符號,從低到高分別用大A,大B,大C來表示,那麼前兩小節就可以統一的表現為 B - | A B |,所以用「燈 等燈」來代替前三個音是很合理的,因為音高變化相同,不相同至少接近。
我們來看一下最後一小節,最後一小節有一點不想近,我們並排對比一下
A C || Intel廣告五音
A B || 等燈
其中Intel廣告中最後一個音是這五個音中最高的,但是在 「燈 等燈等燈」中最後一小節和倒數第二小節是重複的。理論上說我們聽出來最後一小節是不一樣的,但是為什麼仍然一樣呢?
這個就要考慮一下Intel的廣告在中國的時間了。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好像就有這個廣告音了,凡是Intel的廣告後必須會有這五個音,從小學到現在(高一)已經有九年了,九年中這個旋律在我的腦子裡產生了一個映像,就算不用「燈 等燈等燈」 我都能哼出來,所以:
套用到廣泛群眾中去,當讀到 「燈 等燈等燈」的時候,我們就會套用進Intel的廣告旋律,當然還有一個不可埋沒的條件就是讀這五個字之前還有一句『讀出來就是Intel的廣告』的誘導。

好的那麼這個問題算完結了么?不不不,我們來換五個字,就換「大」「打」把,音調相同,那麼我們來試一遍:
大 - | 打 大 | 打 大 ||
試完的童鞋就知道了,根本對不上啊,這個哪裡是Intel的廣告啊這不是坑爹么
好的那麼現在我們可以來研究一下「等燈等燈」「打大打大」的音節長度,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漢語拼音:
deng dengdeng dengdeng
da dada dada
從長度我們就能看出了,「打大打大」「等燈等燈」要短得多,我們再聽聽Intel的廣告,那五個音每個音是不是都有延音?
我們用標準的普通話來讀一下「燈」這個字,不難發現這個字也是有延音的,相比「大」來說,「燈」延音更長,更接近於Intel的廣告。

這個問題到這裡應該算完結了吧,且慢,我們再做最後一個實驗
我們把「燈 等燈等燈」更換為「當 擋當擋當」,這五個字音調依然一樣,讀一遍試試
當 - | 擋 當 | 擋 當 ||
讀完後不難發現這個也很像Intel的廣告啊,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是這樣的,"deng"這個音的音色更接近於撥弦類樂器"dang"這個音的音色更接近於鋼琴撥弦類樂器鋼琴都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樂器,所以我們對這兩個音的樂感程度會更深一點。
那麼為什麼「燈 等燈等燈」「當 擋當擋當」更接近呢?
好吧,這個就要問Intel為什麼這五個音的音色跟接近於鋼琴了~

以此類推,我們用"ang"(拉弦類樂器), "wu"(氣鳴類樂器)這兩個音也可以模仿出這個廣告。

總結:
首先這五個音音高變化相似,另外Intel的廣告已經廣泛的深入人心,最後「deng」這個音更接近於廣告原音色,所以大家讀「燈 等燈等燈」的時候就能感覺到是Intel廣告了~


為毛我被洗腦成 : 看 鐵騎錚錚 ····


這個問題沒有任何的意義。


逗號首先就有停頓作用,燈和等是不同聲調deng,所以可以造成音樂上的效果


為什麼從樂理/語言學角度看,等燈等燈燈等燈等燈,那麼像路況信息的旋律呢?


推薦閱讀:

漢語中的「青」是一種什麼顏色?

TAG:發音 | 語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 聲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