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美喜歡探險的年輕人比亞洲人多?

那些喜歡探險,登山,絕壁攀岩,甚至爬高樓,等等極限運動的歐美冒險家都是什麼心態呢? 他們怎麼能放下生死?他們父母不會擔心嗎?為什麼他們不用考慮出事了父母怎麼辦的問題?為什麼亞洲鮮有冒險家呢?

原問題為:
歐美喜歡探險的年輕人是什麼心態? 為什麼亞洲人沒有這種心態?


歐美許多家庭有 「gap year」 的習慣,特別是英國。

就是在高中和大學之間,「休息」一年。英國大學的大部分本地同學都有這樣的經歷。

父母主要目標是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懂得怎麼一個人處理事情。另外讓孩子接觸到更大的世界,見識到更多的文化角度等等。而且很多父母認為,把孩子送得越遠越厲害,影響到整個家庭的面子。

有時候是提前安排好的,到遙遠國家實習。但是更多的是一邊工作一邊旅遊,比較隨意。大多情況下,父母不會給太充足的資金支持,故意為了鍛煉孩子讓他靠自己獨立。

---

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可以一直追溯到18世紀西歐的Grand Tour文化(Grand Tour - Wikipedia)。當時,幾乎所有中上家庭的男孩都要一個人出發在歐洲大陸走一圈,去看看法國、義大利、德國等等。也有的人跑到西班牙或東歐。羅馬城大概是唯一必去之地,但是其它的行程自己安排。

因為當時還沒有飛機火車,所以大部分時間在路途上。有錢的貴族就會帶著一幫自己的家庭隨從開著馬車,沒那麼累。還有更多青年需要自己一個人騎馬(甚至徒步),到哪裡都得想辦法混飯吃。有時候,幾個朋友一起走。幾百年前的各種歐美歷史人物,基本上也都走過玩過這一套,順便學到了幾門歐洲語言之類的。湊到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回家。有了這種逼格的青年,大概可以開始任職,正式去工作。

後來,中產階級龐大了,交通方便了,大學制度漸漸成了主流,tour 就演化成了 gap year。

---

我們家也是典型例子。

媽媽 gap year 去了法國和西德做了一段時間的英語家教。外婆是德國人,反過來跑到英國做德語家教,這才認識了外公。爸爸 gap year 去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玩得比較瘋狂。一個阿姨去了美國和澳大利亞(至今還沒回來,跟澳洲結婚了)。一個伯伯去了加勒比拉美。伯伯的老婆當時去了印度和尼泊爾。都這樣。(不過爺爺外公那一代沒這個經歷,當時世界比較亂,只能去當兵,戰爭結束後直接工作了)

同樣,16-18歲,我大部分時間在中國。那會兒也當了一段時間的英語老師,同時也旅遊了好多地方。期間偶爾回來英國是因為要參加奧賽訓練和比賽之類的。弟弟跟幾個朋友去了東南亞,一邊在酒吧工作,一邊開摩托車自駕游。另一個弟弟去了東歐和俄羅斯(好像還有土耳其),差不多。妹妹比較喜歡語言,走了一圈北歐國家和北極svalbard等等。馬上高中畢業的三弟,還不知道計劃,要麼去東亞(中國和日本),要麼去美國拉美那邊。他還有更瘋狂的計劃,打算在游輪上拉小提琴一段時間(船上的樂隊?),一邊環海。

這都是文化習慣。其他高中同學都差不多。我爸爸可能希望每個孩子都去不同的地方發展。總覺得他心裡很複雜,可能希望把每個孩子安排到不同地方,融入不同地方的文化,保證家庭的文化廣度?也不僅限於 gap year 一年。妹妹大學畢業的時候,也被爸媽鼓勵去非洲呆了一年(好像是南非)。

(爸爸有兩個愛好,一個是地理,一個是研究家庭祖先、基因之類的。家裡有一張幾米長的大地圖,貼了很多照片,標了所有人去過的所有地方,非常詳細。下次回家拍一張照片來更新。不過你們要是去約克旅遊住我們家小酒店BB,也可能會看到,在餐廳那裡)

(補充:我們家可能比一般英國家庭更加國際化,也有很多各個國家的朋友或戀人。但是我保證「鼓勵孩子出去一個人旅遊」的習慣是整個英國非常主流的文化現象)

-----------------


40%的英國青年都有這樣的機會。換角度分析,也是一種壓力。如果不這麼去做,會被鄙視。

還有10%的英國本地青年在大學前後移民到其它國家生活,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比例之一。英國在這方面總是比較開放。中國只有不到1%的人去海外移民和留學。(雖然有六千萬海外華人 - 4%,但這是幾百年的事。按照這個邏輯,世界上好幾億人都是英國古代移民的後代,比如北美、澳洲)。

總之,有很大的文化差異因素導致英國人喜歡跑國外探險。

---

其它答案有說這些人都是到中國混的「白垃圾」。以為他們心裡古怪或者太窮了才會選擇這樣做。真不是這樣的。大多數選擇gap year的都是家庭背景比較不錯的,至少中上。而且又不是只去中國。再窮的人確實沒辦法出去,不僅沒這個機會條件,也沒這個文化意識。

我承認中國有大量白人不怎麼去學中文,對中國文化本身沒多少興趣,有一些沒有大學畢業就跑到中國混一下,隨便教英語。在中國遇到這樣的人,我也覺得挺煩的。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600萬在海外的英國人,雖然只有4萬在中國居住(&<1%),可是相對而言這已經是很大的數量。

看到一些像我這樣的人,總喜歡冒險去小地方小古迹,肯定是心裡比較開放又對中國更感興趣的一部分外國人,中文能力往往都比較不錯。我們這些人反而就成了這問題下一些答主眼裡的最底層的外國人了?呵呵。難道天天宅在城市跟其他外國人一起玩,沒有自己的夢想,這就是最厲害的?

這種文化差異很有趣。我也發現了,有些人到國外,也很少有非常自由愛冒險的。諸多都是一幫人一起走固定行程路線,在固定地方拍照,一天一個城市的速度,很少深入跟當地人接觸。請問,這種每個人都一樣的經驗很特別嗎?從英國人角度來看,非常無聊,沒有屬於自己的特殊經歷。沒有自己做主就沒什麼收穫了吧。

---

昨天爸爸在群里發了這張圖片,我們家6個孩子難得有都同時在家的時候。每個孩子都不知道去過多少地方了,經常不在家。就算最小的12歲的弟弟,也都去了六大洲(而我自己還沒去過非洲、南美洲。。。以後有時間打算也去一下)。


-----------分割線-------------

最近剛開了公眾號,ID:Lightwing

(要在公眾號里搜Lightwing才搜得到,否則會不小心搜到另一個相同ID的他人微信)

或者從以下鏈接中的文章那裡掃二維碼也可以:美國人和英國人在思維方式上有哪些不同?


謝 @程兔子邀!


原本是沒有區別的。

人類起源的主流學說「走出非洲」理論認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大約在15萬年前出現在東非,隨後一批一批向世界各地擴散,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在那個稍不留神就會掛掉的年代,他們倒掉一批,緊跟著又有一批新的補上。像後來被稱為尼安德特人的一幫先驅,好不容易走到歐洲大陸定居,最後滅絕。在他們之後,我們的祖先智人,又從非洲出走,進行新的探險和探索,才有了今天的人類。


我們的祖先走出非洲後,不斷進行各種探索,他們甚至去到與非洲氣候環境差異巨大的極寒之地西伯利亞,去到北極圈,去到太平洋島嶼,在種種極端惡劣環境下嘗試生存下來。

探險精神,就這樣被深埋在我們人類基因深處。沒有這種精神,就沒有今天的我們。

真正成為歐洲和亞洲探險分水嶺的,是大航海時代。

大航海時代也被稱為「地理大發現」。是指15-17世紀在世界各地進行的遠航活動。早期主要是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發起的跨洋活動,後期則是英法的海上霸權時代。

為了黃金和香料,歐洲最英勇的探險家和最彪悍的土匪流氓們一起(有時這兩種身份也會在同一個人身上),在迪亞士、達伽馬、麥哲倫和哥倫布等膽大包天眼光卓越之人的帶領下,駕駛著帆船,不斷發現地球上新的陸地與海洋。

財富隨之滾滾而來,這也是那些被探險家們發現的土著人的血腥噩夢的開始。伴隨著財富與殺戮,世界,漸漸被連接到一起。

而英國在大航海時代的探索,奠定了英國至尊探險地位。直到現在,英國依然是世界上探險水平最高的國家。各類聖經級別的生存手冊,基本都出於英國探險家之手。

大航海時代,在歐洲對整個地球瘋狂探索的時期,亞洲人的身影在大海上不過是曇花一現。

在1402-1433年期間,鄭和率領明朝艦隊七次下西洋,那之後,代表亞洲的最繁榮的中國,慢慢淡出海洋,文明大國的影像也隨之被弱化。

從海洋文化到農耕文化的演變中,亞洲人的探險精神,被中庸之道取代。在政局不斷動蕩,人民苦不堪言的那些歲月,探險精神蟄伏得愈來愈深。

直到二戰之後,日本經濟的迅猛發展帶來了國內空前的物質繁榮,橫流物慾將蟄伏在日本人基因深處的探險精神喚醒。亞洲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上,有人開始了瘋狂探索。

而此時,海洋已經不再陌生,亞洲的探險家們,便將目光投向了神秘的雪山。我們截取一個片段事件,就可窺見其瘋狂程度。

下圖是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首攀7000米+的雪山記錄。這40年是日本經濟最瘋狂的年代,也是亞洲人探險精神開始再次覺醒的年代,「首攀」背後,是累累屍骨。

▲日本首攀記錄

9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疲軟,韓國經濟發展節節攀升,從這個時候開始,在各個極具挑戰之地,開始慢慢出現韓國人的面孔。

我對韓國人的探險史了解不多,只是在近期雪山死亡名單上,看到過他們的國旗。

在2016年,我開始從水上探險轉為雪山攀登,想在4個月內,從入門級雪山攀上八千米雪山。為了讓自己對雪山有基本的認識。我查了2016終極目的地——馬納斯魯峰的死亡情況。

下圖是2000年以後,沒能從馬納斯魯峰活著回來的人員名單。表格的最下面,就是兩位韓國人的名字。

從人類的探險史和經濟發展趨勢來看,接下來,就是中國人探險精神覺醒的年代。鼓起勇氣,邁出腳步走進荒野的中國人,會逐年增加。

從我個人的探險經歷來看,接下來,也是中國人探險的黃金時代。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的探險人數,也許會慢慢超越歐美人。

舉例一個很小的事件,說明我這種想法的來源。像前兩個月收到的這種留言,在我探險的十年中收到不計其數。但比例在逐年減少。

而像下面這種留言,在逐漸增多。

毫無疑問,對於中國探險的展望,經濟發展是基石,教育水平的提高則是梯子。這兩方面的同步發展,讓國人能夠以更加客觀的態度來看待探險,去嘗試拓寬自己的人生。

最後,我希望每個人都能保護好自己內心那顆探險的種子,即使暫時無法脫離鋼筋水泥的城市,也要在內心留下一塊凈土。無論我們城市化得多麼厲害,畢竟,我們都是自然之子。

感謝點贊的知友!


就攀登來看。全世界的排名梯度是這樣的。

1,美歐,包括美國,加拿大,英法德瑞意等歐洲國家。

2,俄羅斯,日韓,哈薩克,澳大利亞,紐西蘭。南美一些國家。喜馬拉雅山區一些國家。

3,香港,台灣,中國大陸,東南亞國家,等…

4,朝鮮…………

黑人登山家我沒見過,中東石油國登山家也很少。大部分登山業發達的國家,基本是本國內就具有豐富的登山資源,如歐洲的阿爾卑斯,美國的東西三條山脈,南美的巴塔哥尼亞地區。日本和韓國是個少有的例外,日本最高峰是富士山,就冬天下點雪。改革開放,日本人就瘋了,登了很大一部分中國的未登峰。也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登山家。

中國呢,優秀的登山家屈指可數。以每年一兩人遇難的速度,根本填補不上來。中國登山者接觸登山絕大部分是在大學時期甚至更晚。我也是大二開始登山,之前只是徒步。大學生登山也有很大的阻力,第一當然是資金,自主登山會花費少一些。只有少數一線的大學才有官方登山隊,他們的資金好解決,但組織形式不容樂觀。第二是學校環境限制,像我就讀的某二本學校15000人,我找不到登山同伴。我搭檔是在南方沿海一本的大學生,他曾報名參加2013年中登協組織的大學生登山技能培訓活動,費用全免,地點是玉珠峰。但是他學校不給他通過,因為怕出事要擔責。以至於現在和我一起搞苦逼的自主登山。不是自主登山苦逼,而是我們苦逼。



我就住歐洲,而且在若干個歐洲國家工作過。歐洲沒事就背包旅遊的人,一部分是無業游民,一部分是性格古怪,那不是探險,是不願意麵對真實生活。

別沒事提出這問題把這些老外看得那麼高尚。。。

看看中國混的那些下三爛老外,大部分都是到中國探險的,當個外教賺點小錢,讓中國人捧下尋求個優越感,順便免費睡個女的,在歐洲就是群社會垃圾,高檔酒店餐廳都進不去。。。。

2月24日
哦哦哦,這話題越來越扯遠了,一石千層浪了,主題還是歐美,年青人,探險。。
1,對老外評價一點偏激,但也一針見血。
2,關於歐洲高擋餐廳,無知就無畏,當然誰都可以進,能看座上一堆刀叉知道多少道菜,是魚還是蝦還是肉,穿得夠整潔,口袋夠鼓都可以進。
3,歐洲是按部就班的學習和工作,脫離體系自己受苦。誰都想與眾不同做些事情,除了探險也有去印度超度的。
4,中國年青人不是不願意探險,時間,地點,設備,環境都有限制。
5,探險不要脫離生活,否則開始是自己融入不了人群,後來就是人群排擠你。


謝邀!

社會保障體系完備,所以大家可以少很多後顧之憂。


去朝鮮旅遊本身就是一種冒險體驗,同理女性去印度旅遊。

其實在很多西方人眼裡,去中國也是一種冒險。


Hey. First I"ll answer using my favourite quote: "A Ship in Harbor Is Safe, But that Is Not What Ships Are Built For".
你好,首先我想引用我最愛的一句話:「船泊港灣固然安全,但這不是造船的初衷」。
You don"t live on this planet just to exist and be safe - if you are then I"m sorry. Life is something more than just eating, working and sleeping. Everybody wants to see some world, to live an interesting life. Another quote by Benjamin Franklin: "Most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they』re 75." In my opinion, it"s much better to live a good life, full of adventures, journeys and fun and die at the age 30, than to live 100 years eating, working, sleeping and doing nothing interesting whole your life.
你活在這個世上不只是為了生存和安全-如果你是這樣的,那我就感到很遺憾了。生活不止是吃喝,工作和睡覺。每個人都想去看看世界,過上有趣的人生。引用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名言:「有些人25歲就死了,只是到75歲才被埋葬」。在我看來,寧願只過30年充滿樂趣,冒險的生活,也不願在100歲的人生里除了吃飯,工作,睡覺,沒有其他樂趣。
The safest you are in a cage. If somebody would just put you into a safe cage, giving you food and water all your life, then you would be totally safe. But who wants a life that that?
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籠子里,如果有人把你放到一個安全的籠子里,給你一輩子的食物和水,那麼你就會有十足的安全感,但誰又想要這樣的人生呢?
Every single person will die. But dying I want to say to myself: "that was fun!", not "End of it, finally, my life was so boring".
每個人都會死去,但死的時候我想對自己說:「我的一生過的很精彩」而不是「終於結束了,我無聊的一生」。
Our parents understand it usually and they let you do what you want to do. I"d travel to China from Poland hitchhiking 3 months with not so much money, sleeping in my tent having many dangerous situations. My parents when they heard my plan said: "good idea! I regret that I haven"t done it when I was young". And for me, that was the best what I did in my life, so many adventures and memories. So much I learnt about myself and so much fun I had during that time.
我們的父母通常很理解我們也讓我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花了三個月時間從波蘭搭車旅行,一路窮游到到中國,大部分時間都睡在帳篷里,也遇到過很多危險的狀況。當我的父母聽到我的計劃時說:「好主意,我後悔年輕的時候沒像你這樣做」。對我來說,這就是我人生中最好的決定,有這麼多的冒險和回憶。在那段時間裡,我也更加了解自己,也過得很開心。


對普通中國人來說,花錢去世界各地探險然後回來面臨沒錢沒工作的處境才是險境


吃飽了沒事幹閑的人可以做出任何事來,包括但不限於性,毒品,探險,做出種種可能危害生命的行為。

與中國相比,這些發達國家的不少年輕老外都算是被慣壞的熊孩子,因為生活優渥,衣食無憂,所以需要嘗試點刺激,才會去做那些事。你讓他們為老婆孩子房貸車貸父母的手術費用孩子的補課費老婆的包包費和化妝品費愁一年看看,他們還會如此的能折騰?

富有代表著他們可以抵禦更多危險,有更多選擇,但是同時他們的生活會更加安逸無聊,所以他們追求刺激。而相對貧窮的人會追求安穩平淡的生活,這就是區別。那些不想過安穩生活的說實話,都是有本錢去輸去賠的人,沒本錢的不會這麼做。


滑板新人強答一下。
關於父母,其實都是自己的身上掉下來的,怎麼會不擔心???可是他們知道,把孩子圈起來,他或許會很安全,可是卻不會快樂…
我的父母經常說,很擔心我,總是挑戰那些恐怖的地形。可是每當我拍出一個成功的視頻的時候,他們會拿給所有的親戚朋友去看:瞧瞧,我兒子,多厲害。
而且,我也很怕死啊,怕的要命,從來不敢闖紅燈,上車就系好安全帶,要知道,每天因為車禍死亡的人就有很多。
其實我認為,反而是那些極限運動者更敬畏死亡,不會輕易的讓自己的生命消逝。因為他們親身經歷過死亡,曾在死亡線上掙扎過。相反,那些安逸活著的人更輕易的自殺了…


先上圖

目的不同而已,有的是為刺激有的是為生活,但同樣是在冒險。難道為刺激就高大上的冒險?圖上為生活為每個人帶電力就低下的冒險了?
這個時代的無知與傲慢

你自己不為你自己說話,你自己不為你自己的群體說話,還有誰來為你說話?何況你自己的群體沒有傷害任何人,還在為社會做者貢獻。

下是23天前的。


我們農民工一直也在攀爬,攀登高樓勇闖危險等,只不過現在是先賺生活費而已,他們那些是以後生活好了年輕人的事了。

我幹活的時候沒拍,圖片來自百度,但這些我幾乎全部從事過這些。我來一一解釋怎麼攀爬和那些工作的危險和意義

上圖是架子工,一方面是方便大樓支模和澆築,還有就是當護欄用,我從事最高五十多層都是這樣完成的,操作者可以說在一百米高的鐵管上一手拿板子一手抓住鐵管把螺絲擰緊,把鐵管接上等。有人問為什麼有時候不系安全帶,有時後這一節就需要上去擰一個螺絲,覺得是把安全帶掛上也是這樣動作這樣危險還是算啦,還有時候冒險精神?

上個圖從幾十米的高樓放下一根繩子人做在上面,往下走繩子是專門打的那種節,還得刷牆,整個大樓每個面都是兩三遍,而且是一刷12小時往上。

上個圖,樓房的鋼筋立好,爬上去在吧橫者的鋼筋綁好,這人為什麼又沒掛安全帶,一沒地方掛,二鋼筋沒有混凝土也不穩定,三真的妨礙幹活。

上個圖,大樓外牆按玻璃,距離裡面太遠所以必須從外邊按,從樓頂放下電吊籃,人在上面操作,有的是雙層玻璃一百多斤重。在那個來回飄的上面把玻璃安裝好。

上圖這個是木工操作,在鐵管上行走把木板做成你走的樓梯,陽台,整個地板的樣子在放混凝土澆築。總在鐵管上穿行,根本沒法系安全帶。

上圖,樓梯有的還不能走必須爬上去,就算有樓梯也顧不上這樣節約時間。

上圖大樓的牆外施工,每個大樓的牆外施工都不一樣遇到的挑戰也不同。

這些不算是一種冒險嗎?


「那些喜歡探險,登山,絕壁攀岩,甚至爬高樓,等等極限運動的歐美冒險家都是什麼心態呢?」
我喜歡登山,就因為喜歡那站在山頂一覽美景的感覺,喜歡在山頂上被瑟瑟寒風吹打的感覺,喜歡看到欣賞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廣大貌美的感覺。
經常和歐洲朋友一起登山,但我在眼力,聽力,體力上,都明顯感覺到遜色於平均小我3歲的歐洲女生。一爬難度係數大一點的山,我都是爬到一個點後目送他們遠去的那類人。- -

「他們怎麼能放下生死?」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為自己承擔責任。避免風險,如何避免風險,都是一個合格爬山人該自己去學習去歷練的。極限運動不等同於送命。即便是我認識的喜愛登上的來自歐洲的小青年,他所掌握的爬山技巧,裝備認知,遇到突發情況的隨機應變,哪些山存在哪些道,每個季節這些道的狀況是什麼,山裡都有些什麼動植物,這些動植物都有些什麼作息規律,該如何利用現代裝備聯繫人群尋求幫助,救生時該選哪個地方擺放求生信號等,他所掌握的這些知識真的很多,並且很多都是他自己親生經歷過的。
很多玩極限運動的人,並沒有放下生死,正因為沒有放下生死,他們才更願意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戰經驗,來讓自己變得「專業」,變得有很大幾率不死。

他們父母不會擔心嗎?
看人吧。有些父母表現擔心,有些父母表現支持,有些父母表現無所謂,但他們內心到底是什麼情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為什麼他們不用考慮出事了父母怎麼辦的問題?
父母有他們自己的生活,為什麼要考慮?父母把他們養到成人,然後他們開始走上經濟獨立人格獨立的道路,父母有父母的生活,他們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再說了,他們又沒有計劃生育,要真出什麼意外了,他的父母有其它兒女吶,就算再沒有,他的父母也有朋友,有社區,有家族,他們自己也能獨立啊。你並非他們世界的全部,你的離去不會帶走他們的全部。當你來這個世界帶給了他們多大的喜悅,他們就做好了承受多大悲傷的準備。真正走不出來的父母,相交整體,不多,而針對這部分人,其他人,其它社團,又會想盡辦法去幫助他們。如果你要真出意外了,你是為了你喜歡的事做的,你成就了你自己,你活出了你自己,即便父母會想念你,會懷念有你在的日子,會傷痛,但相信他們也會為了因為能活出自己而感到開心和驕傲。

為什麼亞洲鮮有冒險家呢?
真的是鮮有嗎?也許只是冒險的形式不同,也也許只是沒有被記載下來罷了。


日本和韓國很多,日本每年戶外死人超過1000.。。。


如果你從小出生在富裕家庭,你也一樣。

你都逆向民族主義成這樣了,估計也就是個屌絲了。


看了一些答案也是醉了...

我覺得這又可以用社會心理學來分析怎麼辦2333

我簡單說幾句

一、中國集體文化以和為貴。歐美則提倡個人主義活出精彩。所以很多事情上雙方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比如,中國孩子就算結婚了也跟父母聯繫緊密(參考各種新聞頭條婆媳撕逼兒子幫媽之類),而美國的大部分都是分開住。分。開。住。哦。這裡想說明的是集體文化不提倡個性,相反,而是共性。比如隨大流在中國很常見。去哪裡都是成群結隊。成群結隊。

二、中國人多。。。是真的很多好嗎。重慶的高樓多麼厲害你只有親身經歷了才知道。大概是不在地震帶上的天然優勢?重慶人建房子那叫一個屌。。一般一棟樓都20幾層。厲害的不是這,而是地形。很多樓房給我感覺就是再過幾年要塌吧。。這樣。然後,這其實側面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中國人多啊!!人多啊!!地大物博沒錯。但我們不是地廣人稀啊親。人家外國幾個街區有時都看不到一個人。所以人家想飛就飛啊。在中國,經濟發達的設備齊全的地兒人多,飛不起來。地廣人稀的地方又經濟落後設備低劣,你又不敢飛。(這裡的飛是指滑翔傘運動。。打個比方)所以問題來了。

三、中國的文化里有一部分很特別的是:強調現世意義。這也是中國人普遍沒有信仰的一個表現。好了,我要裝逼了。

中國文化及其審美的情理結構是以此世人世為根基、為極限。

「樂感文化」重視靈肉不分離,肯定人在這個世界的生存和生活。即使在黑暗和災難年代,也相信否極泰來,前途光明,這光明不在天國,而在這個世界。
——李澤厚《人類歷史學本體論》

這個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中國人比較怕死。應該很好懂吧。有句古話,好死不如賴活。

先寫這麼多,日後有什麼新思維再添。


中國多得是這樣的人,只是CCTV不提倡不錄製不播出。
有一個年長我兩歲的發小,我們兩家的交情可以從爺爺輩開始算起,從小他就超牛逼,六歲上小學讀到三年級跳了兩級,10歲上初中又跳了一級,15歲參加高考,報了復旦但是沒能上,於是去復讀,還是沒上,於是又復讀,還是沒能上,可是成績已經本地很不錯的大學。
他爸媽當時極度擔心他的心裡狀態,勸他去次一點的大學他不肯,勸他出國讀書也不肯,於是讓我陪著他一起去旅遊。
當時我正是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年齡,兩個人天天在泰國普吉島玩潛水,兩個男孩揮霍著青春的肉體和時間,一天至少陸續在海底玩三四個小時,這樣過了大概一個多月,有一次我們倆和教練一起下水,他失散落單了。找了他大概十幾分鐘才找到(他在我們下方),上岸以後他也一直很沉默,最後很突兀的說想回家了。
於是我們訂機票回家,少年的行李也就裝滿一個書包,過了安檢,他說要去上廁所,然後我在待機室等他,也去廁所找,一直等不到人,打他電話他很平靜的說「回家吧,我和你不是一路人,我已經打電話跟爸媽說了。」(到現在還記得這句話),最後他爸媽也來了在泰國素萬那普國際機場不死心地看了幾遍監控搞了幾齣鬧劇也就沒有然後了。
我當時以為他過幾個月就會回家,可是他再一次有音訊是兩年後,風塵僕僕的回來他媽摟著他哭得泣不成聲以為他浪子回頭,可是他只是因為身份證過期回來補辦。
那時我17歲懂得終於比以前多一點,和他見了一面,當年曾經讓我妹暗戀了很長一段時間風度翩翩的鄰居家的小超人,理了平頭皮膚曬得黝黑左手尾指斷了半截,勸他勸得很苦,可他最後還是走了。
現在和他還有郵件來往,中國人只能在泰國停留兩年,他每次就提早半年和一群跟他一樣的冒險者轉四趟長途車去柬埔寨補簽,得過登革熱得過痢疾瘦得皮包骨,可是他依舊沒有回過家。
他是家中獨子,即使大手大腳任意揮霍父母的家底也完全能承受,去年他爸氣得病了一場進了重症病房觀察了24小時,等到出院,陪著他爸爸的也只有他哭幹了眼淚的媽媽。
我不懂他為什麼不繼續當鄰居家的小超人,因為我和他到底不是一路人。


從我在美國生活和戶外這幾年的經驗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

1.美國父母到18歲後就沒有法律義務撫養子女了,所以獨立性都很強

2.美國家庭一般都生好幾個,而目前天朝獨生子佔大頭

3.社會福利,保障好,即使沒工作或者長期不工作,也可以過的可以,不用擔心生計,專心探險

4.工作假期多,基本上21天帶薪休假起,多的甚至一年3個月可以休假,充足的時間和不錯的經濟基礎去玩

5.世界大部分國家免簽,說走就走

6.不用買房,大部分年輕人都是租房,結婚也是租房,壓力小

7.沒有結婚生子壓力,想幹嘛就幹嘛,同性戀都合法了你出去探險算個事兒么

目前想到就這些

前年登頂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不知今年還能爬哪個


不明白這個問題有什麼好長篇大論的!
在天朝生存我們哪天不是在探險?
發達國家收入高,福利好,休假多,無壓力才有閒情逸緻沒事找事去探險
說白了 天朝就是窮 哪怕賺的不比歐美人少吧 我們對天朝的保障制度沒信心
活在當下吧


亞洲人,尤其中國人,是過度文明了的,鄙視體力勞動,鄙視山野活動,崇尚奇思妙想和奇技淫巧。

我自己都這樣,不愛出汗,健身主要是汗不粘身的游泳。


推薦閱讀:

背包客如何選擇背包?
如何学习单板滑雪?

TAG:文化差異 | 人生 | 戶外運動 | 極限運動 | 冒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