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更好地理解世界,需要建立怎樣的知識體系?

我想獲得一份系統學習各個領域的學習提綱(如按照歷史、政治、經濟這樣進行分類),不求精通,但求對世界能獲得概貌性的認識。


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和知識體系,是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和精力,而且讀書只是其中一種方式,除了閱讀還需要思考,下面的回復只是從閱讀方面來回復這個問題。

你提的東西太大,任何一門學科想了解一下最少要3-5本書,想入門最快要半年到一年。三種加一起最少要花上3-5年,先考慮好你打算花大價值和精力去做這件事。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把相關專業的大學教科書全部讀一遍,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你能明白所有的基本概念和入門知識,然後如果你真的打算花了時間和精力可以繼續看。

PS:說真的我很懷疑,我每樣給你列出10、20本,你是否能花上時間讀完。先佔個位子,找時間補全。經濟和政治,發言權不大,挑一些入門中比較不錯的書和一些經典。
這些書只看過一部分,沒全都看完。

學習方法可以參加這個問題我的回答
http://zhihu.com/question...?i_id=14138233

1、歷史

  •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 帕爾默《現代世界史》
  • 特利.齊格勒 《新全球史》
  • 貢布里希《簡明世界史》
  • 韋爾斯的《世界史綱》
  • 《人類的故事》
  • 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 》

歷史這些部分最好從人類的故事、簡明世界史開始,然後可以玩文明和帝國時代這兩個遊戲,能對這些知識點有一些更直觀的認知。

2、經濟

入門級別:

(這4本是入門必看的)
  1、《經濟學原理》 曼昆
  2、《經濟學》薩繆爾森
  3、《經濟學》斯特格利茨
4、 《一堂經濟課》 亨利·黑茲利特   


3、政治( 一個教授給朋友列出的一小部分書單,)
(入門)

《比較政治分析》,王滬寧
《當代西方政治學分析》,王滬寧
《硬球》 克里斯·馬修斯

(經典書籍)
1.《理想國》柏拉圖
  2.《政治學》亞里士多德
  3.《君主論》尼科洛?馬基雅弗利
  4.《政府論》約翰?洛克
  5.《社會契約論》讓?雅克?盧梭
  6.《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鳩
  7.《聯邦黨人文集》漢密爾頓
  8.《代議制政府》約翰?密爾

4、哲學
如果從哲學來看,大體分為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最好對這二部分有個基礎的了解和認識。然後這二種的基礎上構建自己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培養自己的自主思考能力。

西方哲學史:
  羅素的 西方哲學史
  黑格爾的 哲學史講演錄
  梯力的 西方哲學史
  文德爾斑的 哲學史

  中國哲學史

  中國哲學史 任繼愈
  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

-------------------------------------------------------------------------------------------------------------------------------
以上是我理解錯誤,留個紀念吧。
評論里提問者現身了@馬楠 的目的是:缺乏辨別、分析和闡述的能力。很簡單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也可以說是批判性思維,個人認為這種能力是為了立身處世之本, 培養批判性思維能讓你從多個角度看問題,有自己的意見,不會輕易的受其他人觀點的左右。先推薦十一本書,都比較經典,強烈建議都去閱讀一下,絕對可以達成你的目的。

1、學會提問 《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思維導圖讀書筆記 裡面有思維導圖和PPT下載
2、 我們如何思維
3、統計陷阱
4、 批判性思維(有兩本一樣的,這二本都值得一看)
5、思維
6、尼採的鎚子
7、挑戰你的成見
8、人類思維中最致命的錯誤
9、思考的力量
10、象心理學家一樣思考


讀書+思考

笛卡兒四個方法:
第一條是:凡是我沒有明確地認識到的東西,我決不把它當成真的接受。……
第二條是:把我所審查的每一個難題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份,以便一一妥為解決。(英文譯本中則強調切分的「部份」越多越好。)
第三條是:按次序進行我的思考,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逐步上升,直到認識最複雜的對象;就連那些本來沒有先後關係的東西,也給它們設定一個次序。
最後一條是: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盡量全面地考察,盡量普遍地複查,做到確信毫無遺漏。
由於這是一個很顛覆的過程,也可能很漫長的過程。就像打掉舊屋要重建,新屋沒建起來的時候,需要有一個暫時的居處。因此他為了「受到理性的驅使,在判斷上持猶疑態度的時候,為了不至於在行動上猶疑不決,為了今後還能十分幸運地活著」,給自己定了一套臨時的行為規範。這幾條行為準則,歸納整理起來是這樣的:
一、遵從這個社會及法律的規定。在所有的意見中,採取最遠離極端,最中道之見,來約束自己。
二、在不明白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時,要跟從或然率。看不出或然率大小比較的時候,還是要做一抉擇。一旦抉擇,就不再以為它們可疑,而相信那是最可靠,最正確的看法,果斷堅決,不再猶豫,反覆無常。就像密林中迷路的人,總要前行,不能停留在原地。
三、永遠只求克服自己,而不求克服命運。只求改變自己的願望,而不求改變世間的秩序。要始終相信一點,除了我們自己的思想,沒有一樣事情我們可以自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改善不了的,就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事,就不要去痴心妄想。這樣也就可以安份守己,心滿意足。
笛卡兒的《談談方法》的重點就是如此。
「憑著這種方法,我覺得有辦法使我的知識逐步增長,一步一步提高到我的平庸才智和短暫生命所能容許達到的最高水平。」笛卡兒說。
這可以說是少讀書或不讀書也能追求智慧的方法,但這也可以說是所有閱讀上的終極方法。


這個問題太大了,這是需要我們每個人窮盡一生去追求,但是每個人都追求不到的理想。

看到這麼多答案里竟然除了 @physixfan 的答案以外幾乎都沒有提到要學習自然科學的,真的有些失望。

首先, @physixfan的答案里提到的量子場論、廣義相對論及其先修課程當然是要學的,不懂物理的話,就連「理解世界」這個課題的皮毛都沒有觸及到了。

不過這個遠遠不夠啊,為了搞好物理,先得學好數學;進一步的,需要在這些基礎上學大氣、海洋、天文學;以及,這個還不夠啊,還要學生物學、化學,還要在前面的基礎上學地質學、考古學。

學完了前面大概能對自然本身有一個粗淺的理解了,但是同時還要理解一下人類世界。這個可以參考前面人們的答案去學哲學、歷史、社會學、經濟學、文學、音樂、美術、語言學、政治學等等。等等,想要了解人類的想法的話,不搞神經科學怎麼可以呢?

不過即便學完了前面的這些,我還想要加上一個:與資訊理論相關的各種。這個涉及物理學,生物學,同時也涉及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等。

這些還不夠,如果只學了知識但是不會用的話,那麼就談不上理解世界。

所以還需要在生活中不斷的運用這些知識,和不同的人去交流,甚至去從事不同的行業,獲得更深刻的體驗。

還需要走遍世界各個角落去了解各個不同的地方的風土人情、自然風貌等等,從前面學到的知識多角度的去思考為什麼這個地方的植物是這樣的,為什麼這裡的人是這麼做事這麼想問題的,為什麼這裡的某種動物是一夫一妻制的,為什麼這裡的氣候是這樣的,甚至為什麼這裡古代的瓶瓶罐罐是這樣的,為什麼這裡的文字是這樣的等等。

大致如此吧。但是能搞完么?

我只希望我能在這一生里,在能力範圍內,盡全力、儘可能多的去理解世界,去嘗試不同的多個方面,盡量深入。如果你和我抱著同樣的想法,那麼共勉吧。


轉載的,尋找原作者中…

當我讀大學的時候,我的老師 Dr. Martin在課堂上對我們說,中國學生的存在的問題不是知識 太少,而是知識太多了。但是可惜,這個時代需要的不是記住很多知識的人,而是能夠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並且用其獨立思考的人。
那 么如何才能做到這點呢?關鍵是不斷的學習,而且要用正確的方法學習,並學習正確的內容。在之後的幾年中,我逐漸沉下心來。將大學因為逃課而 沒有好好學習的經濟 學,數學,統計學,會計學,市場等知識再度撿起來,在工作之餘重新學習,我發現學習和求知是如此的充滿樂趣。
兩年前, 我有幸接觸了芒格的思 想。芒格主張要通過跨學科的學習,融會貫通,掌握知識的共性,從而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型,將之運用於自己的主業中去。作為數據研究者,我對此理論非常感興 趣。幸運的是,之前對於大學基礎學科的自學,給我打下了理論的基礎,當我開始嘗試跨學科學習的時候,我可以站在許多高人的肩膀上進行思考。 兩年來,我的閱讀領域涉及了幾個主要方面,經濟學,行為學,社會學,心理學,數學,自然 科學,哲學,歷史以及諮詢。
為什麼 選擇這些領域作為個人補課和學習的對象呢?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 物,宇宙和地球的運轉,存在一個共通的法則和道理,這也和我長年的感觸相同。因此我覺得個人的知識體系,就像拼圖。當 我們學識很淺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每個學科的知識都是獨立的都是不同的。但當我們掌握到一定的廣度和高度,我們會發現很多道理是共通的,就像張三丰能夠從山 川大河中領悟武藝的精髓,這也是我們追求的高度。
經濟學——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讓我們能用成本和資源稀缺性的角度看待周圍的 世界。記得大學經濟學老師說的一句話,你們學完經濟學後,不一定能發財,但是一定會改變對世界的看法。
行為學——行為學和經 濟學,心理學,甚至社會學都有交叉。簡單的說,是通過對錶面現象通過數字和科學方法的解讀,了解我們為什麼犯錯,以及 行為的真正原因。
社 會學——社會學告訴我們我們來自哪裡以及向哪裡去。通過統計,數學等方法回歸後的社會 學研究,讓我們更清楚的看到社會現象背後的真相。
心 理學——不論是投資,理財,炒股,還是職場。只要是人 參與的遊戲,就有了解一點心理學的必要。雖然現代心理學發展較為落後,還缺乏生物學中之達爾文,物理學之牛頓的角色,但是我們自己可以把實用的片段,拼接 起來形成對自己有用的行為模型。
數學——伽利略說數學是上帝的語言。我一直認為,語言和文字始終都無法表 達我們正確的想法,而數學可能是唯一能夠做到完美和精確的一種語言了。生活在現代卻不懂一點高等數學就好比閉著眼睛周遊迷人的愛情海。
自然科學——我非常想對此做更深的劃分,不過可惜,對於不是理科出生的我來說,進一步細分至物理學,化學以及生物學甚至遺傳學,挑戰和難度有點 過大。不過我對於其中的經典理論以及基本的入門知識依然充滿熱情,並且相信能夠運用於現實中的其他場合。
哲學——在最低谷的時候,我接觸到了老子和莊子。從而打開了了解佛學,道家思想,以及東西方哲學的大門。哲學在拉丁文中就是愛智慧的意 思,這是僅次於數學的一種和上帝交流的語言。
歷史——閱讀歷史更多是因為自己的興趣,當做消遣來讀。但是 逐漸發現個中好書和實用的思維模型甚多,因此繼續保持一定的閱讀量和思考量。
諮詢——把以上各學科稱為「道」的話,管理諮詢 就是一種「術」。作為在諮詢行業工作多年的人,諮詢教給我的更多是一種管理學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有廣泛的適用範圍,不論是思考企 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還是追女朋友。


許多人都渴望掌握自己所從事領域的全部知識,構建出完整的知識結構,傳統的構建知識體系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如下圖所示。

這種自上而下的學習方式,是指從宏觀上將知識梳理為樹形圖,理清全部的分支結構,然後從其中一個分支開始,逐步學習,直到掌握整個結構。這種方式是理想化的,它存在著一些弊端。


首先,梳理一個可靠、完整的框架結構需要付出非常大的時間成本,和一定的專業積累。能夠完成這樣的框架梳理,通常需要5到10年的專業經驗,這對於想要從基礎開始的初涉者並不合適。


其次,當完成了某一分支的學習,眼界拓寬,就會上升到更高的角度看待整個體系,此時很可能發現當前遵循的框架不完整、不正確。或是隨著知識更新,框架本身發生了變化(尤其在互聯網行業,知識更新迭代速度極快),那麼就不得不花時間重新梳理框架,重新開始,這樣循環往複,永遠只能停留在某一體系的開始階段,無法觸及到核心。

另外,遵循這樣的框架會限制學習的熱情。因為這個體系是有順序的、結構化的,學習者需要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完成。不能跳過不感興趣的部分(因為跳過就影響了框架的完整性),也不能在某一感興趣的節點逗留太久,影響學習的進度。而且,很可能當前所學習的部分和自己的實踐工作相關性小,不能結合實踐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所以,這個時代我們需要的是一種靈活的、可變通的、自下而上的學習方式,如下圖所示。

這種方式是指,從任何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或與當前工作聯繫相關的節點開始,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發現新的興趣點或相聯繫的節點,從一點到另一點,逐漸連成屬於自己的知識網。這其中對自己所擅長或感興趣的部分,可以付出更多的時間去鑽研更深,一段時間後,量變將引起質變,就會發現這張網中有幾個節點是自己掌握較好的部分,此時可以對這些關鍵節點做循環深挖,慢慢圍繞這些點形成自己的核心知識競爭力

所以,給題主的建議:不要浮躁、也無需為知識的無限和生而有限感到無力和擔憂,只要抓住自己熱情的火花,隨心去追尋、深入,對當下所學抱著全部的熱情去鑽研,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終會看到自己的進步。日積月累,也會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知識網。


橫向來看,世界是一張網,縱橫交錯,阡陌交通;縱向來看,世界是一棵樹,根深莖粗,枝繁葉茂。
看了大家的回答,發現大多數知友是從橫向維度來構建知識體系,這是一種方法。但恕我愚見,縱向維度反而更符合世界發展的內在邏輯,更適合用於認識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花花世界。

所謂的歷史地理經濟政治,數學物理宗教哲學,天文藝術醫學,心理生物化學,無非是人類為了更好的認識世界而歸納總結出的不同領域的知識經驗思索感悟。
細想一下,各門科學發展的歷史,其實就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歷史,我們何不順著歷史的腳印,一磚一瓦地構築自己的知識體系,一點一滴的認識世界呢?


我的建議是:因著人類的歷史,理清各門科學各個領域的發展邏輯,由始而終,由點而面,由樹而網的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而正確的理解世界。

以下世界史框架主要出自維基百科,不代表本人真實歷史水平。(真實水平我會告訴你?哼╭(╯^╰)╮)

--------------------------------------------------------這是歷史的長河------------------------------------------------------------

這條河有它的源頭,不不不,是這棵樹有它的根,即人類的起源(直接跳過猩猩時代,管他山頂洞人還是非洲土著)。

然後是樹的主幹:世界史

1.石器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中石器時代
  • 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根據遺傳學化石學所提供的證據顯示,現代人類「智人」(Homo sapiens)的發源地應該是在非洲。【讀到這兒的時候,各位看客是不是應該維基一下遺傳學和化石學了呢?(雖然我也不知道o(╯□╰)o)】
中石器時代:此時代的特點是細石器的製作,將細小石器鑲嵌在矛炳、骨頭、鹿角、木器,和不常見的磨光石器上。現存的藝術成品包括雕刻品和洞穴壁畫,與之前作品相比,其對人類和動物形式的描繪更為精細。與此同時,農業漸漸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看吧,其實早在十幾萬年前就有了藝術成品,還有農業】
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經能夠製作陶器、紡織,發明了農業和畜牧業,開始了定居生活。於此同時,【哇塞,人類已經可以製作陶器、紡織品了,還有畜牧業,快快,維基一下】

除此之外,很多歷史學家將信仰的起源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大部份此時的信仰包括對母親神(Mother Goddess)、天父(Sky Father)、太陽與月亮的崇拜,並視太陽與月亮為造物主。後世才出現了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原來宗教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時候就有了天父、母親神】

2. 文明的興起

  • 城邦

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三千年間,首批國家在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與印度河谷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最多存在著3000個城邦【可以順便溫習一下初中的地理書了】。

  • 城市與貿易

在農業發展的同時,糧倉產量也大增。因此不從事農耕的人們也可以獲得糧食,而城市亦因而出現。城市的發展導致了文明的誕生,有證據顯示當時的城市已頗具規模,並且有著高度社會經濟複雜性。【隨著農業發展,出現了聚居的城鎮,進而產生了文明。生產力的提高,使得生產者有了勞動剩餘,於是有了strawberry換rabbit的經濟行為,要不要順便讀一下《國富論》和《經濟學原理》?】

  • 宗教與哲學

新的哲學宗教在東方與西方世界皆不斷湧現,特別是在公元六世紀左右,如印度的印度教與佛教、波斯的祆教等早期主要宗教。在中國,人們直至今天仍受到儒、墨、道三家的思想所影響,其中以儒家為甚。在西方,以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希臘傳統哲學思想,則在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四世紀進行征服戰爭後散播至整個歐洲和中東。【是時候讀讀哲學書了,我看羅素的 《西方哲學史》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就不錯】

3.主要文明與地區

  • 中世紀封建時代

在公元前一世紀,於地中海、恆河與黃河地區出現了龐大的帝國。在印度,孔雀帝國統治了大半的印度次大陸。在中國,秦朝及其後的漢朝建立了中央集權式的大帝國。在西方,羅馬人自公元前三世紀開始以侵略與殖民的手段來擴張領土,於奧古斯都在位時,即耶穌基督出生的年代,羅馬控制了地中海沿岸大部份地區。
這些大帝國的擴張使得其成為該地區的中心地帶,並在完成擴張後出現了較為和平的時期。這種相對的和平使得商人可以從事國際貿易,而當中最為知名的要算是絲綢之路的興盛。但這些帝國亦面對著很多共通問題,如其需以巨額的支出來維持龐大的軍隊中央官僚體系。為了保持帝國的完整,帝國政府開始向農民徵收重,結果出現了土地兼并現象,並且日益加劇。而居住於邊境地區的蠻族亦不時向這些帝國進行侵擾,這加速了其內部的崩潰。在中國,強大的東漢逐漸衰弱並於公元220年分裂為三個國家,中國史上的第一帝國宣告結束;而在西方,羅馬帝國亦於此時開始分崩離析,日耳曼民族相繼入侵。【最原始版的國際貿易,還有政治軍事等方面的發展,當然了,經濟學上的稅收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歷史不斷重演,在歐亞、美洲與北非的溫帶地區,大帝國此起彼落,從未間斷。

  • 文明的傳播與交流

世界歷史的發展並非是各文明地區各自獨立發展其各自的文明,很多的情況都是文明與文明之間互相影響所致。最早期的文明傳播是西亞與埃及文化傳播到克里特島,形成愛琴文明,愛琴文明在傳播到希臘半島,誕生出古希臘文化
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影響方面,最著名的是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把古希臘文化與西亞、波斯文化相融合,並且進而影響到印度。再者中國的張騫通西域,也讓許多西域文物流入中國,最終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份,如:琵琶、葡萄鏡。中國唐代的造紙術西傳,促成西方知識的傳播與普及。

4近代

  • 歐洲的興起
  • 歐洲稱雄世界的背景
  • 工業文明的崛起

5.二十世紀

  • 科技主導
  • 全球化與西方化

【關於近代世界史,實在懶得寫了,有機會再補上吧】

至於樹的枝杈和葉子,就是文中標粗的部分了。

--------------------------------------------------------世界史的分界線-----------------------------------------------------------

掌握了這個史樹之後,你就對歷史地理經濟政治,數學物理宗教哲學,天文藝術醫學,心理生物化學等學科領域有了最最初步的了解,然後呢,你可以在這棵樹上分出地理枝、經濟枝、宗教枝、哲學枝。。。有大枝有小枝,有粗枝有細枝,枝上有亞枝,亞枝上還有葉,枝枝交錯,葉葉相映。
到這裡還沒有完,你還得經常給樹澆水,修剪掉長壞的枝杈,這樣才能花團錦簇,碩果累累啊!


最後的最後,你發現,這棵樹就是你的世界觀啊!


題主是理解世界。
有人給了很多方法,還有給書單的。我其實想告訴題主,如果你的目標是理解世界。
那麼首先第一個是你需要開悟。悟了。
如果有機會我想問你,你有過這個時刻嗎?
我悟了,突然一下悟了。我相信知乎上很多回答的大牛都有這個時刻。若沒有這個時刻,如果說你想理解世界。根本不可能的。很多人都到博士,讀到教授還有傻逼呵呵的人,中國特別多。
而要做到開悟的狀態,則每個人都不一樣,除了知識的擴充以外,關鍵是要有一些經歷去促進。人從來不懼怕苦難,也是再苦難中成長,而現代社會則讓年輕人停留在無限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之中,因此經歷,就又顯得特別重要。主要有以下幾條
1.至親死亡
2.失戀(刻苦銘心之戀
3.坐牢或者失去自由
4.大病初癒

長夜痛哭是個很好的例子,在理解世界這個問題上,很多時候要跟經歷有關。另外書本是這樣,書是寫個懂得人看的,話是說給懂得人聽的。書單是沒有用的,一般是當你碰到一個問題的時候,而這個問題讓你是如此之焦慮,然後你一定要找到答案,這個時候書自然來了,有一句話,來自電影夢幻之城,」你蓋好了,他們就會來「
關於世界的理解我想說,當你碰到了問題,書自然會來。這個時候你對世界的理解就又深層了一份,但是據我所知,當你理解的越深,你就越會發出,那一生嘆息。猶如瓦萊里的詩句:你終於閃耀著了嗎?我旅途的終點。
但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找到那份自信以及磅礴的力量,這個才是理解世界的所獲得最美妙的東西。

說一下對我影響很大的幾本書。目前為止。
小說:村上春樹全集。
哲學: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以及《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馬克思全集》
社會:《失控》《吾國教育病理》
回憶錄及自傳:《林語堂系列》《木心回憶錄》以及《木心全集》
商業類:《定位》《藍海戰略》

1分鐘想到的是這些。以上每一本書都解決了我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嚴重難題。看這些書的時候,我基本都是心情澎湃的,因為讀書最後都是什麼呢,
」啊,原來你也是這樣「

是為,書,寫給懂得人看,話,說給懂得人聽。
於是你對世界就又理解的多了一分。


我覺得了解了錢是怎麼一回事,便掌握了理解這個世界的鑰匙。


剛巧我也在想這個問題,跟好友互開書單,參見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464166/

哲學、經濟學、虛構類文學作品、科學反思、數學家的哲學思考、思想史、社會學、科學哲學、自由主義、邏輯入門、通史、口述史。

《人類的知識-其範圍與限度》 《現象學》 《知識與謬誤》《資本論》《全球通史》

《猜想與反駁》數學家,反對社會達爾文主義,不能證偽的科學都是偽科學,需要腦力及數學基礎,討論的前提與規則被嚴格規定了,也是我跟你說的信息基本對稱的討論前提。

《書齋里的革命》1.喚醒文科生回憶。2.思想史上的失蹤者,罕見的對缺席的反思(秦曉等曾回顧紅衛兵歲月)。3.對法國大革命研究、反思深刻。4.世紀末自由主義與新左派新儒家混戰原始。

《自由主義》 關於知識管理這塊,我覺得畫一張好的地圖尤為重要,他可以讓我們知道整體、方向、位置、重要特點和我們起點、終點、中間的路徑,並知曉如何去學習、組合、 效法哪些人類諸賢的智慧,有了這種選擇與組合的方式,才不至於將自己迷失。本書試圖梳理西方自由主義的歷史演變、理論內涵及其受到的批評。入門讀物,按圖 索驥,地圖。

《生活的暗面》 我們有幸通過機緣或是自我覺醒突破學校老師書籍廣電報刊包括網路在內的重重封鎖得以建立一個相對理性的價值觀理解世界認清現時,希望我們用能用自己經驗跟 信息量堆砌出簡單的常識跟可依賴的價值觀,並反思自己過去如何會受傷害以確保日後不再受同樣的傷害。權力依賴於合作,合作則依賴於共有的信仰,後者可以被 新想法改變,而權力對批判思考無能為力。威權只有在別人允許他們的情況下才能按照他們的方式去創造歷史,普通人可以選擇創造不同的歷史。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 顧准,群氓年代的獨立社會反思,自由主義。

《人類群星閃耀時》 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點回顧那些不同傑出人類同胞星光燦料的時刻。

《邏輯新引-如何判別是非》邏輯入門,殷海光跟顧準是一個時代一個級別的人物,一個在台灣一個在大陸,皆是命運多舛卻不約而同考慮起娜拉出走以後怎麼辦這個問題,高峰。

《反思科學》科學不僅僅有用處,能夠為我們帶來物質財富,帶來高效率的生活,而且首先是一種精神。但究竟什麼才是科學精神?

《隱秩序》複雜系統

《往事不寂寞》信息量愉悅感俱佳的口述史。趙匡胤建朝時說不殺文人士大夫,宋士文化最盛。後元明清紅四朝知識群體既無獨立的地位,更無獨立的人格。張志新被割斷喉管後槍 斃,任仲夷為她平反作批示那段在網上都被閹割。「她把帶血的頭顱,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讓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在這個問題上,首推vivo大神的「文本矩陣」論——文本矩陣簡述 V1.0,不光告訴你作為一個通識之人該讀哪些書,還教你怎麼讀。其行文不但有理有據,論述清晰,且氣勢恢宏,直指人心。


在我桌子上放著一個三階魔方。
我認為知識的內部結構也許可以類比一個魔方,每個模塊(知識領域)之間,也許共享一條邊,也許共享一個角,也許看似平行垂直,但有一天卻會交織在一起。

想一想經濟學、歷史、數學之間的關係吧。
想一想經濟學、城市規劃(建築學)、房產投資(金融學)之間的關係吧。
想一想數學、計算機科學、IT項目管理(管理學、組織行為學)之間的關係吧。
……


不了解世界,就不會了解自己;不了解世界和自己,就無法把握住自己的生活,就會被世界最大限度的裹挾。而了解世界,則是通向自由而減少被裹挾的路徑。

好了,怎麼了解世界呢?除了進入社會參與工作和參與社會性活動外,還有下述一些了解世界的途徑。

這些途徑總結成一個單詞就是閱讀。分開來講,則是

第一,閱讀新聞。長期收看,收聽主流媒體的每日新聞,而不是互聯網媒體推送和互聯網娛樂新聞。有人說,每天娛樂圈和社會上發生的奇人怪事我天天都關注,我是了解這個世界的。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你就是今天知道哪裡土豪結婚大排場,明天知道貴圈好亂一輩子,也不算是了解世界。閱讀新聞不是說只有用眼睛閱覽文字新聞,更多的是可以通過廣播和電視來了解這個世界每天發生的政治,經濟生活。只要電視的時候,我都會定位在新聞頻道,然後該幹嘛幹嘛。不知不覺中,這個世界的信息就會令你知道。閱讀新聞,是一種生活習慣。

第二,閱讀深度報道。現在騰訊的新聞基本都是短訊甚至是標題式的,或者這兩年出現的新聞短視頻。這都是信息傳播,而沒有深刻分析。閱讀深度報道的有效途徑就是通過新聞類雜誌。新聞類雜誌不像文學類,娛樂類和生活時尚類,也不像文摘類這些種類極多。大陸的綜合新聞類雜誌其實非常少。有立場的差異和選題的類型,選一個綜合類期刊長期閱讀,一定會有收穫。我從大學開始訂閱《中國新聞周刊》到現在也六七年了。這本雜誌的政治立場屬於中間稍偏右,但是在行文中又與中央口徑保持一致。畢竟這是中國新聞社這個國家宣傳機構的刊物。如果說新華社是中左的旗幟的話,本刊恰好做了一個適當的中和。另外,本刊除了政治,經濟和國際新聞外,還有社會,文化和科技前沿話題,是個比較涉獵領域比較全面的雜誌。新聞寫作方面非常專業。這是國內一些明顯的左派和右派傳媒所欠缺的品質。

第三,讀書。說到讀書,就是個非常駁雜的話題了。選什麼書對一個人了解世界極為重要。比如,選擇火車站書報攤上的書和選擇飛機場書報攤上的書,就差了幾個層次。(當然了,只看機場書店的書,也只能說soso)。只讀暢銷書和看上去像暢銷書的人,思想也是即時消費式的。況且,暢銷書這個定義也是很不一樣的。《世界是平的》和《我不是教你詐》大概都算是暢銷書,不過前者好歹是對世界的認真描摹,而後者則純粹詐人錢財的成功學濫觴。

有人一年能看100多本書,了解一下,原來都是文學類作品和《三分鐘讀懂一個人》這樣的「符合大眾閱讀習慣」的快餐書。

我只能說,看後者,你就是看一萬本書,也是個滿嘴跑火車的傳銷客層次。

第一層次,讀文學名著。能數上名的文學名著也有好幾千本,都讀一遍,也得好多年。有一段時間覺得文學類都是虛構的,只有欣賞價值,其實好的文學名著就是天才作家對世界的一種風格化描摹。確實可以通過文學來了解世界,尤其是人的內心世界。有人在網上說,你們這幫人,說到獨裁專制,竟然讓大家去看小說《1984》,小說能作數么?!其實,小說能作數。《1984》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作者對極權世界的描摹不光是直指其核心運作機理的,更是被現實世界所證明的。所以,《人間喜劇》和《紅樓夢》都被認為是現實主義刻畫世界的巔峰之作。

除了閱讀之外,還有看電影。看電影有點類似讀小說這樣的文學類作品。通過電影,可以比較直觀地了解世界。具有同樣功效的還有看紀錄片。但是我本人並不推薦將紀錄片作為主要的了解世界的途徑。因為時間性價比和讀書比起來,還是低很多。紀錄片更加適合小學生,中學生看。像是《大國崛起》這種主題通識,詳略得當,節奏緊湊,信息量大的紀錄片,倒是適合全年齡段。上述幾個特點也是好紀錄片的要素。

第二層次,是著名的文史哲名作的全本或者簡本和稍難一些的科普書籍。中國人向來對政治類名著莫名反感,但是卻喜歡用坊間思維來認知真實的政治運作,對此我只能表示,呵呵。

歷史類作品市場也充斥這戲說和胡說。而像《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等書,只有比較少的一部分人在那裡看。

國人一般的思維是,學術書籍都是給搞學術的人看的,他們不是為了考試,就是為了畢業,或者為了評職稱而看。這些書沒有價值。實際上,有別於文學類作品,學術類作品用嚴謹細緻的語言,用縝密的邏輯來描述,解釋和預測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閱讀這樣的書,不光可以使人了解世界,也可以使人掌握一整套方法論以用自己的眼光去重新閱讀,了解世界。

讀書讀到這個層次,在實踐中也將無往而不勝。這也是王守仁的觀點。那些對世界都不甚了了的人,很難成功。

最近幾年,中信出版社策劃的一些准學術圖書和普及類學術圖書還是挺多挺好的。比如《公正》和《論中國》。

其他的還有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學術類作品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隨筆類,社科類都非常好。

有人看到這裡會有疑問,說,為什麼我沒有強調工作,或者是人脈對於世界的了解呢?

其實長和馬雲,柳傳志,霍金,錢鍾書,江澤民這樣的人交往確實可以有效的了解世界。但是孩子,你是普通人,你沒機會和他們面對面。而能和他們面對面的人,是不需要看我這篇日誌並用這些方式了解世界的。希望讀者能首先明白這一點。這一點,非常重要。


好問題。我關於這個問題也思考了幾年,願意發表一些淺見。錯誤頗多,懇請指正。
--------------------------------------------------------------
首先,樹狀的知識結構體系是古典的。隨著知識呈爆炸式增長,知識增長的多極化,越來越多的新學科的出現以及橫向交叉學科的出現,知識結構由樹狀結構逐漸發展為網狀結構。就像德勒茲在《千高原》里寫到的塊狀莖一樣,不具有嚴密的層級關係,而是開放性的,鬆散的。

不過,我想,對於個人的知識結構而非全部的知識結構來講,我覺得樹狀結構還並未過時,可能是因為一般人的知識獲取速度並沒有隨著知識整體的增長速度快速增長的原因。下面我介紹一下我的模型,也是成樹狀分布的。
--------------------------------------------------------------
我將個人的知識結構分一下七個層次,由高到低越來越接近日常生活。

1 宗教及信仰
2 哲學知識
3 元科學知識
4 科學知識
5 藝術知識
6 技術知識
7 常識

下面具體來說每一部分包含什麼內容。
---------------------------------------------------------------
1 宗教和信仰
宗教和信仰包括:
宗教信仰,就不多說了。
或者 非宗教信仰,比如說信仰自然神論,泛神論,無神論,馬克思主義,祖先等等。
又或者 對宗教信仰呈不可知態度或不感興趣的立場,對宗教混亂信仰(比如迷信)等等。

2 哲學知識
哲學知識主要分本體論、認識論和倫理學三種。
當然哲學還有其他內容,但要麼高度分化(比如美學,可以歸納到藝術領域),要麼在是以上三種基本分支的綜合。
哲學還包括邏輯學,但邏輯學被我移到「元科學」這一部分去了。

3 元科學
元科學是能夠指導科學的知識。在這方面我並沒有太多認識。下面我列舉的一些都是我認為對科學研究加以指導、輔助的知識。

數學

歷史學

科學哲學

系統科學(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協同學、突變論、耗散結構論等)

情報學和數據學

認知科學


4 科學
自然科學:
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球科學

社會科學:
人類學、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

當然還有其他內容。

5 藝術

按載體來分,藝術可以分為

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文學、舞蹈、電影、戲劇、電視藝術、動畫和漫畫、電子遊戲等等。

或者按其他分類方法。

6 技術

將技術分類是非常繁雜的工程。這裡只是將技術參考經濟產業分類來分類,希望大家能提出更好的方法。


第一產業(農業)類:
農、林、牧、漁

第二產業(工業)類:
採礦
製造(礦石和石油和金屬冶煉、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兵器和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化學用品、食品和藥品、紡織和傢具、造紙和印刷、文體用品和工藝品。
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
建築(建築、城市規劃、土木工程、測繪)

第三產業(服務)類: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
文化、體育和娛樂
法學
教育學
醫學
軍事學
管理學
新聞傳播學

等等。

7 常識

常識寫開了的話又是一個大課題。先放在這待補充。

---------------------------------------------------------------

當然,我寫了這麼多,也不是說一個人能把這些都學完,畢竟包括我在內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不是亞里士多德,也不是達芬奇。那句話是說,「我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然後什麼來著。」只是希望能在梳理自己的知識體系時,能夠看看自己做到了哪一步。


好奇,僅此而已。


要更好的理解世界,先幹掉你腦內的所有裝逼企圖,再停止你對任何人的盲目崇拜,然後無視這個問題里所有回答自己想看什麼看什麼去。


生物學基礎、經濟學基礎
和對混亂與秩序的理解
加清晰的理解與思路
就能構建基本可用的和真實相對吻合的世界觀

親測可用~


1.懂得物的規律,所謂物理化學等,這些大多是線性或邏輯的科學。——明白所見的物
2.懂得人,包括認識自己,能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係,也包括識得他人心,懂得社會上與他人相處的關係,包括各種情和愛。——明白為人處世
3.懂得「神」,理解敬畏接受或信仰那些神秘的力量,了悟形而上。——明白生死輪迴。


說句實話……這個問題很大啊。
但説白了也無非就是一個事:如何建立自己的世界觀。那麼我就略微跑一下題,從世界觀這裡說起。
就世界觀而言,我們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在產生自我分辨能力之前;事實上這個很難弄的,九成以上的人類其實一輩子都不會去想,我們為什麼要去了解這個世界,更多的是隨波逐流,渾渾噩噩度過一生,這並不僅僅是大眾平民的思想,很多很多在我們看來很高高在上的知識分子或者精英人士也是一樣的。比如我所在的學校,就我個人專業而言在全國來比並不是能排上號的名詞,但畢竟也是985,基礎底子也是有的,但我在大學期間所接觸的講師教授之流,能關心或者說意識到這一點的也很屈指可數,只有大概兩三個德高望重的老人才能做到;而我接觸的同輩人,即使因為專業問題,需要被迫或者主動而不得不涉及到這個領域時,也大多數把這個問題當做單純的術來看待,而不是這個問題中所真正蘊含的——道——的層面。但這個問題本身卻是我們在心靈上有別於其他生物的最重要的地方,應激,擇優,甚至社會,心理在最近半個世紀的研究中已經不斷的被證明了,這些都不是人類所獨有的東西,但我們仍然能夠以智慧生物自稱,這是為什麼?無非在於我們試圖去探索世界,了解世界,利用世界,改造世界。正因為我們有著這樣一個明確的目標,我們才能在一個相對於生物發展史上微不足道的尺度內達到如此的輝煌。我們從太空看地球的話,其視角內所看到的人類和我們普通人類看螞蟻是無異的,我們在生物構造上沒有可以凌駕其他生物的結構和功能,所以我們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我們對於世界這個無限大概念的,永不消滅的求知慾,而這也是我們人類在智慧道路上發展的唯一動力,失去這一點,我們與野獸無異;通過完全的叢林法則來競爭的人類,作為種群而言,在這一刻已經自降身份,和其他生物等同了。
那麼接下來才是正題。
我們人類作為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種智慧生物,是源於自然而又高於自然的。那麼我們了解世界,也需要按照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的角度來進行。那麼毫無疑問的,我們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自然科學。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不同的一點就是,他是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相對於繁複多變的人文科學,我們從自然科學角度更容易了解到這個世界的本源。對於個人角度而言,我們並不需要去將所有和自然科學有關的地方都了解,我們沒有那麼多精力。但我們必須要做到的是以下幾點:
1、明白科學是怎麼從萌芽狀態發展到現在的,也就是所謂的科學史。
2、即使我們不是科學家,我們也要領悟科學的根本含義和科學精神,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更好的對科學進行認知,至少不會陷入到反智主義和唯科學論(包括將單純的技術發展當做科學和因為將唯技術論當做唯科學論而反對)的謬誤當中。
3、正確,客觀的了解當今世界最前沿的科學技術。
在我們對自然科學有了一定了解之後我們才能步入人文科學的範疇。首先我們要明白的一點就是:人文科學仍然是科學——儘管他和自然科學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所以我們仍然需要科學精神來作為我們理解人文科學的支柱。不過在此之上我們會發現,人文科學各個領域各個流派的思想在滿足科學精神這個基本條件上不僅不一定會得出相同的結論,更多的時候卻是完全相反的。這個時候我們會因為自己的經歷,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偏向某一個方向。因為人類的歷史太短,加之我們無法完全的去對人文科學進行全方位的實踐;更簡單的説法就是,由於時間的單向性我們不可能進行類似於自然科學的窮舉性實驗。所以孰是孰非,誰更加符合這個世界的真實——對於人文科學而言就是人類的發展方向——實際上是無法確定的。但就算是這樣,我們依舊有可以遵守的鐵律:永遠,永遠要對世界——或者說宇宙——保持敬畏和尊重,不管這個世界是你的心靈所化還是客觀存在的。在敬畏世界和遵守科學規律兩條的前提下,在人文科學範疇你對世界做出無論什麼樣的解讀都不能説是錯的,因為我們不會相信宿命論(這個前提可以很自然的由量子力學得出),人類發展在你我思維的一生一滅之間,你如果保守,可以著書立傳,你如果激進,可以掀起革命,但無論如何,你只要堅信,我們人類的智慧來源於對世界的探索,你就不會是錯的。
最後謹以本人簽名作為總結:宇宙、生命和智慧才是我們關心的終極目標。


現代人之所以掌控世界,探索宇宙,其實是有兩個重要的支撐點在支撐,這兩個支撐點是:

  • 人類的歷史文化組成的無形的紐帶,用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本質上是動物,每個人都很自私,文化限制了人類個體之間的內鬥,讓人類組織成有戰鬥力的團隊,沒有這一條,人類就是叢林里的動物,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
  • 建立在事實和邏輯基礎之上的現代科學系統的形成和完善,讓人類理解世界和宇宙有了工具和可能性,沒有現代科學,我們就只生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中,例如宗教描繪的世界。

而我們的教育教授給我們的知識體系,就是這兩個系統。科學和文化。一個用來認識世界,一個用來協調自己。

問題在於,為什麼學校已經在努力的給我們灌輸這兩套東西,我們還是覺得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夠用呢?原因很簡單,是因為科學和文化之間本身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你如果想要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就必須用科學來剖析文化,關於科學和文化的區別我在這裡簡單描述一下,或者請參閱我的文章——如果好人沒好報,我們為什麼還要做好人? - 人類與生存的回答

「對人性有深刻的認識」是怎樣煉成的? - 人類與生存的回答

  • 科學是建立在事實和邏輯的基礎之上的,是關於這個世界和宇宙的客觀規律的客觀描述,如果有外星人,他們的科學系統會和我們的一模一樣,因為宇宙擁有相同的運作法則。
  • 文化是人類為了協調內部關係長期博弈鬥爭形成的,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導人向善,文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編造了很多的謊言作為信念從小灌輸給我們的大腦,這些信念不一定是客觀事實,但相信這些信念有利於人類的整體生存。

我們在生活中面對的大量的不理解的問題不是科研問題,而是社會和文化問題,是人際關係的問題。這是我們深刻的覺得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夠用的原因。

為什麼我們很容易掌握物理化學而很難掌握人性?因為人類為了征服世界,在課堂上傳授的是對這個世界系統的邏輯清楚的知識體系。而人類為了協調自己內部關係,給人灌輸的卻是文化,而不是科學的系統的關於人類自己的知識體系。明白了嗎?這就是區別,這就是你深刻的覺得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夠用的原因。

人們為了掌握人性,用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但文化拒絕提供而且封殺了關於人性的知識,在古代,這種知識會被作為妖言和邪術封殺。那麼人們為了理解人性都採用了什麼方法呢?

  • 人類天然的有理解他人的需求,因為這可以有效的改善自己的生活。遠古人通過直接觀察人來理解人,現代人仍舊在使用這種方法。但直接觀察的樣本太小,不可能形成理性客觀的結論。
  • 後來隨著語言功能的進化,人類能夠交流,講故事這種方式成為理解他人的主流方式。於是文學產生了,當然,這塊陣地很快被文化佔領,任何故事想在社會上廣泛流傳,都必須經過文化的審核。
  • 其他的各種途徑,例如哲學,給人提供的仍舊是不完整的經過文化改造的學術系統。

我們說這麼多不是想批判文化,而是闡述事實,事實上人類離不開文化,上面已經說了,文化和科學是現代人類成功的兩大支柱,但它們之間為什麼會有這麼不可調和的矛盾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性的自私,人來自動物界,從動物那裡繼承來自私的基因。每個人都是自私的,組織成團隊是每個人的利益,沒有團隊人類什麼都不是,生存的能力都不具備。但自私的基因又不可避免的會造成人類群體內部的爭鬥,這種爭鬥到今天仍舊在繼續,現在國際最熱門的話題就是中美競爭有可能會發展到武力鬥爭。所以人類必須有文化來約束,即便文化對整個人類說了慌,但只要對人類整體有利,這種謊言也是善意的謊言。

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類不可能限制科學的發展,科學最終還是把觸角伸到了人類社會,一門新的學科進化心理學出現了,進化心理學用研究動物的方法來研究人類社會,不斷的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這給我們審視人類社會和人類文化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

  • 進化心理學剖析了人類心理的形成機理,以及人類大腦的決策過程,這為社會的形成提供了客觀和科學的視角。
  • 文化其實一直是被科學改造的,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它一直不斷在改造社會文化,幾百年來的思想解放最重大的推動力量就是科學,現在不過是這個過程的繼續。
  • 所有的文學,社會科學,等等都承載了文化的重託,同時也滿足了人類想要了解人性的需求。但通過文學社會科學了解人永遠不可能得到系統的結論,而進化心理學是一個系統的體系,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你理解人性需要花費的精力。

要正確的理解世界,你需要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你現在的知識體系最大的短板,就是缺少對人和人類社會的科學認識。我們的教育給了我們關於自然科學的系統的完整教育,但關於人類和我們自己的知識只給了零散的信息,沒有完整的知識體系。這就是現狀。

在這方面想要了解更多,請看我的文章「對人性有深刻的認識」是怎樣煉成的? - 人類與生存的回答


哲學+數學作基礎,剩下的四面八方輕鬆伸張
PS:你想理解這個世界的表象,還是這個世界的本質,這個自己要先清楚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那麼多漂亮的女生要去拍 AV?
學習分散式系統需要怎樣的知識?
為什麼有的人好像什麼都知道但現實中卻一事無成?
TED 哪個演講最打動你?
中國的四大名著有沒有閱讀的必要?

TAG:閱讀 | 學習 | 知識管理 | 知識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