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中戲份不多的郭嘉有很多粉絲?
跟朋友聊起三國,說喜歡郭嘉的人還真不少!佩服他的智謀,又為他英年早逝而惋惜。
謝邀。
恕我直言,在網路上,郭嘉和趙雲,有一點是類似的:
大家一開始喜歡他們,絕大多數是出於《三國演義》和其他周邊小說及遊戲等等;先入為主之後,就愛屋及烏的喜歡正史上的他們。
至於之後的優點,都是喜歡上之後,從史傳細節里發掘出來的。
喜歡一個人之後,什麼都是優點;連正史里荀彧清雅、荀攸忠厚,都不如郭嘉的不拘小節顯得有魅力。
所以大多數趙雲迷很重視《雲別傳》,一定要把這玩意推到正史高度。
所以大多數郭嘉迷非常重視赤壁之後,曹操「惜哉奉孝,痛哉奉孝」的念叨,卻通常不喜歡毛宗崗那句「曹操前哭典韋,而後哭郭嘉;哭雖同,而所以哭則異——哭典韋之哭,所以感眾將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眾謀士也!」
《三國演義》里,郭嘉戲份一點都不少,實際上是曹營謀士最多。
《三國演義》里,趙雲更是智勇雙全的萬能將領。
雖然《三國志》里,曹操謀士前三位是二荀和賈詡,而且謀主說明是荀攸。
雖然《三國志》里,趙雲的許多演義戰績都是子虛烏有,甚至《演義》里的關張趙馬黃在《三國志》里也是關張馬黃趙。
但是:一小撮人,是先看《三國演義》後看《三國志》的。
更大多數人,只看《三國演義》,根本不看《三國志》。
更絕大多數人,根本連《三國演義》都沒看過,只是道聽途說、看看電視劇、打打遊戲看看電影逛逛貼吧,而已。
我對曹營諸謀士的看法,荀彧不算,因為他基本是曹操的第二中央,經常當家,不跟曹操出門了。
正史里,荀攸是曹操的首席臨場智謀機。南打張綉、東征呂布、破文丑、燒韓猛,離間袁家兄弟,都是荀攸的計策。尤其是官渡,前線基本是荀攸為主軍師。
曹操都承認「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傳說荀攸一共畫秘策十二道,只有鍾繇知道個中真相了。
賈詡就更可怕了。開始幫著李傕郭汜,破了呂布;幫著張綉屢破曹操,到關鍵時刻又讓張綉站對了邊,在合適的時間降了曹,所謂「使吾信重於天下者,子也。」官渡,他和荀攸一起畫謀;取了荊州,他勸曹操不要伐吳;對付馬超,是他提出的離間計;而且亂世里活了七十七歲,身居高位,聰明得過了頭。
陳壽原話:「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郭嘉跟這兩位比,更偏判斷型。比如勸曹操打袁紹、打呂布、料中孫策之死,後來對袁譚兄弟的間隙、奔襲烏丸等事,郭嘉都是勸曹操「要不要這麼打,要不要撤兵」的那一位。
僅論判斷的表現,郭嘉不在荀攸賈詡之下。但在「出策」方面,比那二位秘策不斷的,明顯少了一點。打個比方,李世民說「房謀杜斷」,荀攸賈詡好比房玄齡,有謀;郭嘉就傾向杜如晦,善斷。
郭嘉是個非常有個性魅力、非常有判斷力的謀士,但再往上抬,陳壽都要哭了。但是呢,如上所述,這些細節只對正史黨有意義。
郭嘉在《演義》里,戲份極多,如上述。
和曹操有諸多交流,是為其他謀士所缺乏——這點非常合於正史。
最重要的是:他英年早逝,於是有悲劇英雄和少年謀士光環,還讓大家想像他特別帥;於是有了諸多可能。比如「郭嘉如果不死,如何如何如何」。
順便:
如果羅貫中把荀彧正史里的俊秀偉美、身配香囊多寫幾筆,再配上司馬懿那句著名的「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把程昱的陰鶩冷酷、高大俊美(八尺三寸身高,美須髯)多寫幾筆,如果遊戲公司把他倆的頭像畫美一點的話……
現在網上布滿的就是「荀彧好帥好儒雅」、「程昱酷大叔有木有」了。
老郭嘉粉來答一記。
我不能否認,奉孝的人氣有相當部分緣自「場外因素」。從演義中把他當成曹家謀主重加渲染,到光榮三國志遊戲中的突出,再到三國殺、火鳳,甚至是親王小說的一再厚愛,都重重抬高了郭嘉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所以,這也成為某些「正史控」們重點攻訐的地方,他們的口頭禪是:
「一個軍師祭酒因為三國殺被捧到這麼高,真是太搞笑了。」
「郭嘉算什麼啊,歷史上給曹操出謀劃策的是二荀、賈詡,郭嘉的地位還不如程昱這些人好不好。」
應該怎麼看這種論調呢?打個比方,就像科比的球迷說:
「一個沒帶隊突破首輪的人因為35秒13分被捧到這麼高,真是太搞笑了。」
」艾弗森算什麼啊,那些年統治聯盟的是奧胖、鄧肯,艾弗森的歷史地位還不如帕克這些人好不好。」
這些話說的對不對呢?也許對。但它能不能說服別人呢?顯然不能。
因為,如題主問的一樣,一個人戲份多不多,這是當時的地位。而這些和他今天的地位,就像題目說的,有多少粉絲,真的是兩碼事。
不要忘了,張良最後在功臣排名中也只排六十二。
大家可以想一下,到底是郭嘉憑空被歷史之外的東西捧上了天,還是因為郭嘉具備某些令人激賞的特點,才被演義、遊戲一再鋪陳渲染這些特點?恐怕很難說全部是前者的原因吧。
所以,下面只說歷史上的郭嘉,不牽涉任何其他因素。
歷史上的郭嘉,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純粹。
做一個純粹的人,這誰都會說,但是要做到這一點,並不簡單。尤其對於曹操麾下的謀士團,終身做到這一點的,也就只有郭嘉一人而已。
和二荀一樣,郭嘉是潁川人,他從袁紹那裡跑回來後,就是被荀彧引薦給曹操的。在三國時期,潁川是個冠帶林立之地,除了荀家,還有陳家,鍾家……在曹操帳下,潁川的策士們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家族利益錯綜複雜,但是,這一切好像都和郭嘉無關,我們從未看到他牽扯到政事之中。
荀令君堪稱謙謙君子,把一生奉獻在政治之中,卻為高門利益與漢室去留終於與曹操交惡,仰藥而終,晚節不保。荀公達號為曹魏謀主,卻過於玲瓏剔透,面目模糊了,沒有人說他半句壞話,但除了同出潁川的鐘繇之外,也沒人能進入他的封閉的內心。他的叔叔荀彧在政治上遭到打擊時,史冊中也沒有記載他的隻言片語。
和二荀比起來,郭嘉的地位沒有那麼崇高,但作為一個人,他足夠簡單。這也許有點矛盾,謀士怎麼可能簡單?郭嘉的計謀的確精巧百出,但是,從史冊上的記載來看,他設計好像僅僅是為了計謀本身,而不摻雜政治、家門這些雜事。
在為人處事上,和八面玲瓏的二荀相比,郭嘉實在算不得成功。同出潁川的陳群都看他不慣,總是廷爭他生活不檢點,要知道,陳家是多麼深厚的一個家族啊。
有人猜測郭嘉的「不治行檢」包括男女作風方面的問題。這無法考證,但飲酒作樂,放浪形骸之類的,應該是題中應有之義。這可能過早地消耗了他的身體,對於此,他自己也有清醒的認識,生前,他常常把這樣一句話掛在嘴邊:「吾往南方,則不生還。」
可是,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起了另一個人,比他多活一年,終年四十歲的魏文帝曹丕曹子桓。
建安二十二年,鄴下大疫,建安七子中,尚存的六子有五人在這次席捲北方的大瘟疫中去世。與他們在東宮飲酒、浪遊的曹丕一個個送走他們。事後,他在給王朗的信里寫道:
「疫癘數起,士人彫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
這看上去不像是魏國的儲君這麼尊貴的人發出的喟嘆,但它確實出現在曹丕的信里。這就是建安,人們朝生而暮死,無法掌握自己的生命,這是血色浪漫。僅憑這十六個字,曹丕就無愧於和父親、弟弟一起作為建安風骨的代言人。
不只是曹丕意識到了這一點,郭嘉也意識到了。甚至,不僅是他們,荀彧、荀攸、賈詡,還有很多人,全部都意識到了。但是,只有郭嘉選擇了一條獨特的道路來面對它。
在殘酷的時代面前,大多數人選擇的道路是節制。
荀彧在節制之外還抱著回到舊時代的夢,於是他被時代碾過。
賈詡徹底和這個時代妥協,「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於是以高齡壽終。
董昭、陳群們則足夠聰明地順著時代的潮流走,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至於後來的華歆、王朗們,都只是這個時代的附屬品罷了。
而郭嘉,與他們都不相同。他選擇了在這個時代里真正燃燒自己,於是到了最後,他真正地躺在時代的洪流中,休息了。
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郭嘉在政治上向曹操提建議的記載,他的每條計謀,都完全出自純軍事方面的考慮。在這些人中間,他的智慧最為純凈,有的人說,做謀士要既謀國又謀身,二荀顯然踐行了此道。而郭嘉,謀身肯定是沒有的,就連謀國,也很難說有。有人說郭嘉不長於戰略,其實不是,他的長期預測都非常準確,只是他好像對長期的戰略規劃沒什麼興趣,僅僅像學霸做數學題一樣,拆解具體戰場上的一個個難題。
最了解郭嘉的,畢竟是曹操。回憶他的時候,曹操描述他,「見世事無所凝滯」。「無所凝滯」,就像山間流下的水一樣,該是多麼清澈的人,才當得起曹操這樣的評價啊。
清澈而有能力的人常常被人欣賞,因為他們能建立不朽的功業,又不會在這一過程中沾染污濁的東西。從單純的楚霸王,到《心靈捕手》的男主角,一以貫之。郭嘉,也是他們中的一員。
於是,我們看到這個清澈的人在前三國的浪潮里一次次燃燒著自己的智慧。
征呂布時,曹操糧盡欲還,「嘉說太祖急攻之」,於是抓住了天下第一猛將。
孫策欲襲許,郭嘉說,「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小霸王死在了刺客手中。
官渡之前,十勝十敗之論振聾發聵,「袁曹虎爭,勢傾山海」,北方的兩大巨人的正面碰撞在郭嘉看來只不過是走向勝利的必經過程。
曹操想出擊在後方的劉備,又懼怕袁紹的反攻,郭嘉判斷道,「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一代梟雄望風而逃。
袁紹死,諸將請求急攻袁譚、袁尚,郭嘉說,「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最後,兩個人的首級擺在了曹操的案頭,盛極一時的袁家絕後。
最後,便是兵貴神速,千里襲破遼東。而自己,也燃燒殆盡了。
簡直如歷史老人的隱喻一般,郭嘉的死,緊隨著曹操的南征,正標誌著前三國的終結。那個充斥著飛揚的夢想,卻又填滿了鮮血與白骨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大家的家業做的越來越大,可是,他們卻變得越來越無趣。漢中王大人不會再和關羽、張飛睡一張床了,而郭奉孝的主公,魏王大人,則再也寫不出下一首《蒿里行》了。
下一撥能充分燃燒自己的人,是阮籍嵇康們,只不過,除了刑場與竹林,他們已沒有燃燒自己的舞台了。不知道他們是否會想起,曾有一個軍師祭酒,以天下為舞台,燃燒著自己的智慧與生命。
故軍祭酒郭嘉,忠良淵淑,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自在軍旅,十有餘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禽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踰越險塞,盪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凶逆克殄,勛實由嘉。
再見,奉孝。因為鮮明,因為透徹,因為鋒銳。
郭嘉的形象在整個三國的謀臣群體中,都是最鮮明的。鮮明,說白了就是簡單純粹地突出。對郭嘉來說,就是精準的決斷力,這一點站在整個三國的最頂尖,就夠了。「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也好,「公有十勝,紹有十敗」也好,「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也好,都突出體現這一個方面的特質,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說,力量是朝著一個方向使的。
如諸葛亮,如果只有隆中定策、舌戰群儒、氣死周郎、罵死王朗、七擒孟獲和擺空城計,而沒有秋風五丈原這樣的憂國,或許會在鮮明一項上勝出,然而他終究不止是一個極銳利的「智者」,更把整個蜀國擔在肩上。這樣諸葛亮的標籤除了「多智而近妖」的智者之外,實際上還有「鞠躬盡瘁」的多勞者。一個人身上的標籤多了,就會不那麼鮮明。
因為鮮明,所以能更簡單直接地被記住。
「郭嘉是個什麼樣的人啊?」「有精準的好似預見未來一樣的判斷力的神人吶!」看多清楚。然後你不管向提問者舉什麼樣的例子,都直接指向這一答案。
做個比較的例子:
「荀彧是個什麼樣的人啊?」你是先答知人善舉呢,還是居中持重呢,還是謀能應機呢,還是君子守志呢?
一個問題就看出差距了吧?
透徹鋒銳,則滿足了偏向少年人的浪漫主義的審美。
郭嘉很浪,不管男女關係上是不是真有其事,至少不守禮法是肯定的。放浪形骸四個字放他身上,就別有一種魅力。試想一下,竹林之中,是不是「俯仰自得」「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就比「吾家已有阿咸」的阮籍更容易招粉絲?
並且郭嘉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和這樣做的後果,和潁川集團內部的隔閡,甚至於自身的體弱早死,和這點都不無關係,但他依舊故我。這是很有魏晉風骨的性格,疾如明日便死,也當先滿飲此杯。把自我放得很小,於是就很「自然」,他始終和所處的世界有著微妙的隔閡,也因此愈加清醒。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擁有那種超然的洞察力吧,因為不滯於物,自然不涉其中,從旁觀之,自然條理清晰。這就是透徹。荀彧心中的「漢」,諸葛亮心中的「蜀」,司馬懿心中的「天下權柄」,都讓他們不可能成為這樣透徹的人,就像比較翱翔天空的能力,那些鳥兒腳上都綁了繩子,於是都飛不高。唯有郭嘉,有種超脫的輕靈,他的放浪他的早死,都無損於個人魅力,反而增添了病弱的美感。
順便說,郭嘉死得早,從「擁有粉絲」的角度說,這點上也很佔便宜的。
長壽善終如賈文和,一提起腦子裡很自動就會蹦出「老奸巨猾」四個字對吧?縱然審時度勢算無遺策,終究是暮氣太重。
所以郭奉孝,真是塑造出來就是給人喜歡的角色形象啊。
李世民是房謀杜斷,放在曹孟德身上,就是荀謀郭斷。
謀士分兩種,一種出主意,一種幫忙拿主意。從史書記載來看,曹操夠不夠聰明?絕對夠,但曹操是不是一個能拿主意的人?似乎不像。早期不得不自己拿主意的時候,曹操一般都是拿的餿主意,比如棒殺蹇碩的叔叔,比如追擊徐榮,比如殺了那誰誰誰一家子。
曹操前期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五個人裡面四個人是善於出主意的,只有郭嘉是善於幫著拿主意的。
所以曹營的軍事會議大概是這麼個模式:
孟德:諸位看這個事兒該怎麼辦呢?
文若:茲事體大,此事需從長計議,牽一髮而動全身,容易牽動這裡、這裡、還有這裡的局勢,主公謹慎啊。
公達:這事兒的關鍵點在這……如果主公你這麼這麼辦,能夠剩四百文錢;如果主公你這麼這麼辦,能夠省半天時間;如果主公你這麼這麼辦,能夠少走二里地……
文和:主公您應該知道這事兒該怎麼辦,您看前院老袁家是怎麼辦的?
仲德:主公你放心辦,我全力支持你!
孟德:媽蛋,搞半天到底怎麼辦啊?
奉孝:主公,以臣愚見,當前最要緊的是抓緊時間,所以這事兒公達說的最省時間的辦法最靠譜,您趕緊下決定,再遲疑就又耽誤兩分鐘!
所以,為什麼很多人喜歡郭嘉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你是喜歡一個有很多主意,但是沒有準主意的人?還是喜歡一個能支持你,幫你堅定信心的人?
感謝第一名 @吳易的答案,讓作為偽郭嘉粉的我感動了一下,又去翻了一遍三國志。
給點自己的想法吧。
首先帥不帥,這個……額
(維基的圖)
深得曹操喜歡我想是因為他的作風。因為並不是嫡系,處處受制,往往不主動獻策,有問才作答,得了個謙虛的名頭,不能說因為常念叨『吾往南方,則不生還』就看成不要命的。
他的能力。聰明在那個時代已經被濫用了,但郭嘉深知謀士就是謀士,永遠是獻策而不是決策,聰明不聰明是看成績。才比不比賈詡我不知道,但近妖的猜測推理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第一,這點在於對對手人性弱點的把握,對曹操的了解,其實就是識人,必然深諳弗爺《夢的解析》,看人看得准看得狠,也許說話深情並茂有說服力表情豐富,難怪太祖會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曹操給此人如此高的評價,這個人一定很牛逼,但如此牛逼一個人還沒牛逼夠就死了,自然招人同情,當這種同情沒地釋放,自然就變成了喜歡。而太祖也愛郭嘉到了極致。整個三國史,寫曹操溫柔的沒有幾處,但卻在曹郭之間演了一出出催人淚下的君臣戲(相關不啰嗦了)。我想曹操應該很喜歡郭嘉計里的風險,讓這個賭徒有了賭一把慾望。
正邪。善良總是讓大部分人喜歡,小邪只能面向妹子(對不起我吐槽了……)。當時如日中天的毒士賈詡(給陳某『黑暗兵法』的命名贊一個~)出名的心狠手辣,再看小受郭嘉,聽名字看身材就能想到文弱書生輕扶小貓的溫柔,這種溫柔,像是給腥風血雨爾虞我詐三國史吹了一陣輕風,任何deep heart還有著柔弱的人,都有成為郭嘉粉的可能。
PS:郭嘉還是當毒則毒的,謀士當為主公考慮不顧人命比如郭嘉曾說劉備「一日縱敵,數世為患,宜早為之所」。
再然後我覺得是名字好聽。不知道從哪裡找郭嘉的童年史料,但我想他身體應該從小就不好,嘉應該是取
蒙獲嘉瑞,賜茲祉福。——《漢書·宣帝紀》里的吉祥之意。
相比荀彧司馬懿,我等文盲就不愛這種名字里還帶生字的人(曹操:作為名字裡帶屏蔽字的人……)(抱歉我又吐槽了)
最後就是郭嘉的瀟洒(在當時當然讓人欣賞不能),陳群說他「不治行檢」作風不正,他回以「意自若」管你屁事。謀士謀事外,還有自己嚮往和追求的,這是一種純粹。
在那個時代,相比於其他人,郭嘉更像個人,更符合我們的價值觀。
你好,奉孝預警!多圖殺貓!
一切都是看臉啊!
一切都是看臉啊!
一切都是看臉啊!
重說三。
那麼問題來了,已經死去將近兩千年的人是怎麼看出顏值來的呢?
廢話!當然靠意淫了!
廣大人民群眾的想像力可是無窮無盡的,別看寥寥就那麼幾個字,就足以讓你幻想出
這樣
這樣
抑或這樣
的形象。
英年早逝絕對是加分項。詳參
周瑜
孫策
司馬懿表示寶寶心裡好苦,誰叫你一出場就已經四五十歲了啊
某龐姓人士默然。
另外一些描述也是很加分的,「鬼才」啊,一聽名字就讓人覺的很牛逼很霸氣啊。比起那些王佐之才,堪比張良陳平之類的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太中正的評價反而容易導致路人臉啊。
那麼好,請聽題,請分別將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陳宮,田豐,沮授與下列圖片對應(前提是你沒玩過三國志系列玩過就下拉吧)
清一色大叔臉啊,你讓少年少女們怎麼愛的起來啊。
好吧,看完反例再看正例吧
首先是趙雲同志
一身白銀鎧甲,騎上一匹白馬,迷倒了萬千少男少女。
然後
諸葛亮同志也是很聰明的,誰說文臣就不能裝逼了,拿著羽扇,坐著巨型嬰兒車,照樣談笑風生。
還有我關二爺,雖然在現代人眼裡不夠美型,但起碼夠醒目啊
赤兔馬+青龍偃月刀,還有萬年不變的綠帽,哦不,綠色的襆頭。話說這種襆頭在唐代才開始流行,關二爺在三國時代就開始帶,足足領先潮流500年啊!
三爺就不說了
就是啥都不穿你都不會把他認成別人。李逵:蛤?
再次你就看看甘寧
為了不讓自己淪為路人臉,頭戴鳥羽 腰懸銅鈴,也是吸引了不少粉絲。所以如果有朝一日穿越回三國,一定要穿點奇裝異服,要跟別人不一樣,別人才能記住你。才能名留青史。
比如這樣:
正所謂潁川多奇士,奉孝第一人
第一,郭嘉思路清嗓。20歲就知道不要張揚秘密結交良友,不和傻逼交友浪費時間,27歲就司空祭酒了。
自弱冠匿名跡,密交結英雋,不與俗接,故時人多莫知,惟識達者奇之。年二十七,辟司徒府。
第二,分析入理,說的曹操這個話癆無話可說。我告訴你,阿滿自己智商不弱,常常要指點指點曹X,夏侯Y,遇到郭嘉就只能說一個字,善!
太祖欲引軍還,嘉曰:「昔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今布每戰輒破,氣衰力盡,內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項籍,而困敗過之,若乘勝攻之,此成禽也。」太祖曰:「善。」
太祖疑,以問嘉。嘉勸太祖曰:「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太祖曰:「善。」
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斗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太祖曰:「善。」
第三,預測準確,直擊要害,烏鴉嘴技能滿點
俱駕而諫太祖曰:「放備,變作矣!」時備已去,遂舉兵以叛。太祖恨不用嘉之言。(當然這段和魏書上有爭議)
策北襲許。眾聞皆懼,嘉料之曰:「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曹操給郭嘉的評價,「唯奉孝為能知孤意。」,郭嘉生病了,問疾者交錯,還對其他謀臣說: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
郭嘉死後,曹操親自做表,說道:自在軍旅,十有餘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這可是和夏侯惇等價的左右手。被孫權幹了,還要感嘆:若奉孝在,不使孤致此。回去立馬賞賜郭家子弟。
而且郭嘉是性情才子型的,不是老學究型的,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
你說
性情才子,20歲成名,30多病死。讓當時最強的霸主折服得要死。這樣的牛人,不粉他粉誰?
就著 @張佳瑋 的答案再說幾句吧~他指出了最直接的原因。
郭嘉在《演義》里,戲份極多,如上述。
和曹操有諸多交流,是為其他謀士所缺乏——這點非常合於正史。
最重要的是:他英年早逝,於是有悲劇英雄和少年謀士光環,還讓大家想像他特別帥;於是有了諸多可能。比如「郭嘉如果不死,如何如何如何」。
但細想起來呢,似乎也不止於此。荀彧賈詡的形象有很多也很帥啊,比如三國殺里的卡牌我就超喜歡。可是他們或詭譎或清俊或儒雅,都給不了郭嘉的感覺。
形象點說,就好像你放舟於峽谷之間,兩側的岩壁上刻滿了人物,他們在你面前慢慢掠過,可是都是石頭的顏色,面目模糊。在這中間,忽有一人衣色鮮麗,眉目清晰,表情生動,毫髮畢現——他就是郭嘉。
說起郭嘉這個人,我與 @吳易 的想法是大抵相似的。
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郭嘉在政治上向曹操提建議的記載,他的每條計謀,都完全出自純軍事方面的考慮。在這些人中間,他的智慧最為純凈……他的長期預測都非常準確,只是他好像對長期的戰略規劃沒什麼興趣,僅僅像學霸做數學題一樣,拆解具體戰場上的一個個難題。
郭嘉是一個純粹的人沒錯,尤其是他在政治上幾乎無所求。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沒有慾望。實際上,郭嘉的「純粹」就是他的慾望。換言之,他為這個時代出謀劃策、展示才華的慾望,其實比誰都強烈。他只要自己的才華燃燒一次就好,當然無所謂名利,甚至也無懼於生死。
正因無所求,才能無所恃。所以他不理會陳群的非議,他的知己自會在王座上向他微笑。也正是因為他的無所求,曹操才能將他引為知己,推心置腹。
亂世如此,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若非一無所求,豈敢傾心而授?
而這樣的純粹,放在悲劇的背景下去理解,就又有了別樣的意義。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成土灰。
郭嘉知道,自己很快就會死去。曹操荀彧荀攸賈詡張遼陳群都會死去,而他們傾盡一生創造的曹魏也終將走過盛極而衰的歷程,像一場天明時就要醒來的美夢。然而在這樣註定徒勞的虛無里,他和他們依然義無反顧地前進著,這才是最為悲壯,也最令人動容的選擇。
為了追求光和熱,將身子撲向燈火,終於死在燈下,或者浸在油中,飛蛾是值得讚美的,最後的一瞬間它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熱了。
我懷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趕日影,渴死在陽谷。
為了追求光和熱,人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貴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嗎?
倘使有一雙翅膀,我甘願做人間的飛蛾。我要飛向火熱的日球,讓我在眼前一陣光、身內一陣熱的當兒,失去知覺,而化做一陣煙,一撮灰。
這也就是 @張佳瑋 所說的【英年早逝,悲劇英雄】的本質。
因為英年早逝,所以悲劇英雄。
而英雄與悲劇又相輔相成,英雄因為悲劇而分外偉大,而悲劇也因為英雄而更有感染力。
這是尼採的酒神精神——人類審美的珍珠,誕生於苦難的光彩。
我們喜歡流星,喜歡曇花,喜歡蜉蝣,喜歡一切即生而即死的剎那美。很多英年早逝的歷史人物被塑造成蒼白而英俊的病態形象,像是沖田總司和竹中半兵衛。好像病骨支離還要殫精竭慮,就能讓很多人產生一種又虐又爽的快感。
這是我們潛意識裡對酒神精神的追求。唯有承認生之苦難,這註定徒勞的努力才分外明亮。我們歆羨他們的竭盡全力,而自己卻只能妥協,只能求生,為著不熱愛的事物奮鬥終生,對著不愛的人接吻纏綿,最後把自己活成一潭平心靜氣的死水,對著無可追憶的青春淚流滿面。
青春或是回憶,都是時間的輓歌,是對一切逝去不可追回的美的留戀。
所以我想,如果有機會活成郭嘉,生命短暫而燦爛,當是生而為人,最幸運的一件事吧。
刨除《三國演義》中額外增添給郭嘉的戲份,僅僅考察三國志中記載的關於的那些事迹:決泗水擒呂布、說死孫策以及對劉表和袁氏兄弟的論斷,這些都堪稱算漏無疑。試想一下,這些算漏無疑的計策都是來自一個30來歲(當時其他謀士大都40-50歲了)的年輕人,怎能不讓人激動,怎能不讓人喜歡?而史書中對郭嘉好飲酒,且放浪形骸的作風的評述,則讓人容易聯想到他身後的阮籍、嵇康這些風流俊逸的形象,也使得他更容易被當今社會所接受。很多人以郭嘉最後僅僅是一個軍師祭酒這樣的小官來否定郭嘉是有欠妥當的。
郭嘉的官職相對較小有以下一些原因:
年紀輕——跟二荀、程昱、賈詡中最年輕的荀彧相比郭嘉年輕7歲,跟最年長的程昱相比郭嘉年輕29歲,所以跟他們相比完全不是同齡人。
起點低——前面幾位謀臣加入曹操陣營之前都是有官爵或擔任過官職之人,而郭嘉是以一介布衣身份進入曹營,所以官位升遷速度上自然要略遜一籌。
背景弱——曹營的主要謀士中荀彧與郭嘉年齡相近,但是荀彧的背景是十分硬的,其祖父,荀淑號神君,八個兒子號稱八龍,都是當時的名流,而荀彧自己也曾經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兒,所以在一個以門第輪高下的年代,荀彧的升遷自然要更為順利。
自身性格——事實上出謀劃策是一方面,當官自然要有當官的規矩和任務,事實上漢朝的文官官職大都是為了處理政務而設(什麼三公,九卿啊,都是有自己明確的行政工作包括審犯人啊,修橋補路什麼的),而政務的處理能力與我們所理解的足智多謀是有區別(就像三國志這個遊戲里始終將智力和政治兩個屬性分開給出的)正像陳壽《三國志》中的評語: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而且曹操最終給他的實際待遇其實並不低,郭嘉死後曹操為他請表「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在純粹的文官里算是最高的了,特別是跟其他謀臣相比,可見曹操對郭嘉的器重與賞識,而擁立有功的賈太尉死後魏文帝也就給了他八百戶候的待遇。
先謝郭烏鴉。
對於歷史中郭嘉這個人的理解和評價,@吳易 的答案已經很好了(看得我在地鐵上淚流滿面TAT),但他沒有詳細說所謂的場外因素,所以我來補充一下。
郭嘉在三國衍生作品及同人文化中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就是他身上的「偶像」因素:天生鬼才、動無遺策、料事如神、不治行檢、深受主公信賴、英年早逝,以及曹操赤壁戰敗的再三追惜。
體現得最明顯的,就是各個衍生作品中對郭嘉外表的設定。正史資料里沒有對郭嘉長相的描述,但幾乎所有衍生作品都不約而同地在長相上給了他特殊關照。
比如94版三國演義,先來看看曹操其他謀士的畫風,依次為荀彧、荀攸、賈詡、程昱。
嘛,歷史人物嘛,長這樣也算正常。
但是呢!到了你嘉!畫風突然一變
你們港,像不像張震!像不像吳彥祖!
(老三國編劇/導演似乎比較偏愛郭嘉,二荀賈程劉等人戲份加起來都沒他多,郭嘉病死那一集更是拍得無比煽情。)
再來看看新三國,雖然新三里郭嘉戲份少(無限接近於0),但這個顏值呀,我還是資茲的。
什麼?你覺得也一般般哦?對比出真知,看看這個荀令君……(青蛙噴血.GIF)
還有各種遊戲、漫畫中形象,浪蕩不羈型、金髮王子型、邪魅狂狷型等等,幾乎都是偶像派的設定。以下依次為三國殺、真三國無雙、火鳳燎原、三國志中郭嘉的形象。
(雖然真三為奉孝增加了不少人氣,但我還是想吐槽下這一頭金髮是怎麼回事啦!為了拯救亂世,郭奉孝決定——成為偶像!)
由於年代久遠,史料缺失,歷史人物在我們心中大多是面目模糊的。但郭嘉的形象卻很鮮明,三國志里寥寥數百字,如@吳易 所說,未曾見他謀身,也未曾見他謀家,只有一個個戰場破敵的策略,他是個純粹的謀士。
所以他在各種同人作品中的形象也十分統一:聰明智商高、洞明世事、看透人心、放蕩不羈、深情專一(咳)、執著、病弱、毒舌、ドS、烏鴉嘴……
還有不得不說的,就是他和曹老闆的感情。儘管很多鬥智謀略類衍生作品不會著重寫這兩人的君臣相知,但在腐女眼中,這簡直是大殺器啊!
【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太祖曰:「唯奉孝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還,疾篤,太祖問疾者交錯。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太祖與荀彧書,追傷嘉曰:「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凝滯,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今表增其子滿千戶,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則不生還"。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此為不但見計之忠厚,必欲立功分,棄命定。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之!」】
試問哪個藍孩子,不想有一個可為之赴死的知己,不想有一個為之燃燒生命的理想?我喜歡三國人物,是因為他們以微弱之軀濟天下難的理想,立功名成大業的自我實現,還有隨世沉浮的無奈和英雄末路的悲涼。但對於郭嘉,在這些之外還有一些更具體的想像,我心裡的他,是聰明高傲的,「匿名跡,不與俗接」,也是腹黑狡猾的,十勝十敗簡直把馬屁拍出了花來;是神采飛揚的,「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也是心懷憂戚的,「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則不生還"」;是自由洒脫的,「數廷訴嘉,嘉意自若」,也是執著堅定的,「必欲立功分,棄命定」。有時候會想,生逢亂世,對你來說是幸還是不幸,直到看到的這段話。我想在柳城時的你,應該雖有遺憾,但從未後悔吧,謝知友@未凡 。謝邀,郭嘉粉來答一記。
每當說起三國,人們總會想起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雄姿英發的周公瑾,義薄雲天的關雲長,卻鮮有人知道你鬼才郭奉孝。每想至此,作為你的鐵杆粉絲,我總會在心中為你打抱不平,但又為之奈何?
《三國演義》說:「雖然天數三分定,妙算神機亦可圖。若是當時存奉孝,難容西蜀與東吳。」意思是:雖然天下已經被魏蜀吳一分為三,但憑藉你的才華一統天下並不是難事。若不是你郭奉孝英年早逝,天下恐怕早就沒有吳國和蜀國了。
你可能會說有那麼誇張嗎,一個人能決定天下的大勢?是的,你不得不承認,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的人就是可以憑藉一己之力決定一個國家的未來,毛澤東和華盛頓是這樣的人,郭嘉也是,只不過前兩者有足夠的時間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後者沒有,差別在此而已。
1.少年老成
東漢末年,有兩名天才少年預料到了天下即將大亂,於是隱居山林,等待時機成熟,一人是躬耕南陽的卧龍諸葛亮,另一人正是你鬼才郭嘉。
年少的你已經展露出非比尋常的智慧,每次與長者交談,你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常使長者們自愧不如。在你21歲那年,經名士田豐介紹,你加盟到了袁紹賬下。當時袁紹被天下人所看好,認為他能平定這個亂世,被稱「亂世梟雄」。
雖然袁紹對你十分敬重,可數十日過去後,你發現袁紹名過其實,於是淡然離去,而且臨走前對袁紹所有的謀士說:袁紹剛愎自用,難成大事,諸位需要慎重擇主。
你這番言論猶如在股市最高點時勸散戶們退場,被利益蒙蔽了雙眼的人們怎麼會聽你這番話呢?畢竟當時袁紹是公認的績優股,跟著他混,最後絕對能賺個盆滿缽滿。
可這群人最後下場是怎樣?官渡之戰後的袁紹集團,猶如股災來臨,莊家崩盤,散戶們割肉的割肉,套牢的套牢,也有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他們逃的逃,降的降,死的死,而田豐下場最為凄涼,官渡之戰後被袁紹泄憤處死,身首異處。
2.慧眼擇主
這段不愉快的求職經歷並沒有讓你意志消沉,回去後你繼續歸隱山林,直到六年後「王佐之才」荀彧找上門來。
當時曹操最為器重的謀士戲志才去世,曹操擔心自己西去之後無人可托,於是荀彧把你推薦給曹操。曹操得知你來後大喜過望,十里相迎,與你在軍帳中共商天下大事。
曹孟德比你大15歲,可你這個小弟弟似乎對他的雄才偉略了如指掌,一針見血地道破了曹操的戰略規劃,你的一番明晰透徹的分析,讓當時並不是十分自信的曹操看到了光明的未來。曹操說道:「讓我成就王霸之業的人,就是你郭奉孝了!"
你與曹操的這次面談,猶如諸葛孔明與劉備的「隆中對策」一般重要,幫曹操徹底理清了軍事帳,也為曹魏一統北方奠定了戰略基礎。
3.洞察人心
當時,各路諸侯割據一方,並爭天下。在這種情況下,你對一個個梟雄的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便常常成了曹操獲勝的關鍵。
公元198年,劉備被呂布所擊敗,投靠於曹操,賬下謀士有的建議殺了劉備,有的建議收留劉備,曹操問你有何意見,你說到:「殺一個窮途末路的英雄有點不明智,會讓天下人懷疑曹公」曹操亦有感於此,便不殺劉備。
不過,你也認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劉備得人心,不會甘於區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你軟禁劉備的計謀,為了使他心服於自己,反而對劉備更親近。這是你在世時,曹操唯一一次沒有聽你的意見。
同年九月,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圍困下邳。呂布堅守不出。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
這時,你卻看出了勝機。你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依你的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於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
公元199年,劉備借趁袁術北投袁紹之機,主動向曹操請求前去截擊。這時,恰好你不在身邊,曹操就同意了劉備的請求。待你回來,得知此事後勸阻曹操:「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但此時劉備已走,而且奪取下邳,舉兵對抗曹操,曹操悔恨沒聽你的話,留下了一生的遺憾。
4.大放異彩
之後曹操在政治上採用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也就是諸葛亮在《隆中對》所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經濟上脩耕植,畜軍資,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實力。曹操的發小袁紹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感到了威脅,於是率20萬大軍陳兵官渡準備一舉殲滅曹操。
而此時曹操只有1萬人馬,袁紹不僅兵多糧足,手下更是猛將如雲,謀士如雨。此戰看上去曹操沒有半點勝算。就如同當年,如果Google想封殺羽翼未豐的Facebook,扎克伯克怎麼擋?
此時曹營中是人心惶惶,多求自保,曹操手下的謀士十有八九已經給袁紹寫了投誠書,紛紛表示願意投降袁紹。這群王八蛋也是機智,還沒分手呢,就已經找好了備胎。
恰逢曹操征張綉失利,他最中意的接班人曹昂和愛將典韋在此役陣亡,好不狼狽。你看清了局勢,知道此時必須有人要站出來鼓舞士氣,不然敵軍不攻,我軍自破。
你當著眾將士慷慨陳詞,提出了歷史上有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你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你的分析很具說服力,極大的鼓舞了士氣,同時確立了自己在曹操智囊團中的核心地位。
偉人毛澤東對你的「十勝論」推崇備至,說道:郭嘉是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智謀之士,他的十勝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5.鬼使神差
也就在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之時,又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傳到曹營:江東豪傑孫策,準備發兵偷襲曹操位於許都的根據地。與袁紹相持中已經處於劣勢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衛許都。而一旦許都失守,漢獻帝落入孫策之手,曹操的政治優勢就會蕩然無存。
此時你又站出來了,說道:「孫策剛剛吞併了江東,所誅殺的都是些英雄豪傑,這些都是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孫策這個人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然他擁有百萬之眾,卻和他一個人來到中原沒什麼兩樣。如果有刺客伏擊,那他就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在我看來,孫策必定要死於刺客之手。」
這番言論猶如愛因斯坦當年預測引力波的存在一般,除了預測者本身,沒有人會當真。可就在你說出這番話的同年(公元200年),孫策果真如同你所說,在渡江前夕,外出打獵時被許貢的門客刺殺身亡。
這是我看過的最不可思議的預測,沒有之一。
孫策去世,許都之危不救自解,曹操得以集中兵力和袁紹一決雌雄。袁紹的剛愎自用讓20萬大軍的優勢蕩然無存,「十勝十負」這一理論體現的淋漓盡致。曹軍以少勝多,大獲全勝,殲滅了袁紹的主力部隊,基本統一了北方。
6.奇策盡出
公元202年,官渡之戰大敗而歸的袁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連戰連捷。曹軍諸將都想乘勝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時,先前力主北進的你卻力排眾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
你為曹操分析了袁氏兩兄弟之間的矛盾,說:「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
你建議曹操裝作向南攻擊劉表之勢,「以待其變」。果然,曹軍剛回到許昌,袁軍生變的消息就已傳來。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為你的妙計,這一仗贏得既輕鬆又順利。
7.兵行險著
公元207年,袁尚、袁熙逃入烏桓,即今遼寧錦州一帶。曹軍諸將都說「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胡人不會支援他們的。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萬一有什麼變數怎麼辦?」
此時的劉備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在荊州劉表的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以曹操對劉備的了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在背後發難。
這時,你又提出不同於他人的見解:「明公你儘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您來阻止他,此人就是劉表。」
在眾人一片嘩然聲中,你詳細地分析了平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胡人自恃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消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他們一定幫忙,遲早是隱患。
現在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動,我們的後方就不安穩了。但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了。」
你觀點一針見血,曹操聽罷茅塞頓開,立刻進兵柳城。曹操軍到易城,你覺得推進的速度還是太慢,又進言道:「兵貴神速。現在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後來,這一戰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
曹操在設置了一些撤軍假象之後,暗中率領一支輕裝精兵,在嚮導田疇的帶領下突然出現在烏桓的背後。烏桓首領蹋頓和袁尚、袁熙率軍倉促應戰,這一役,蹋頓被斬,曹軍俘虜了20餘萬人,走投無路的袁尚、袁熙投奔了遼東的公孫康。
8.英年早逝
可在從柳城回來的途中,因為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勞過度,你不幸患疾病去世,時年38歲。就這樣,一個曠世奇才如流星一般隕落了。
同年秋天,遼東太守公孫康帶著袁尚的首級前來投降。曹操根據你的遺策終於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遺計定遼東」。
你去世時,曹孟德哭得死去活來,哀嘆到:「惜哉奉孝!痛哉奉孝!哀哉奉孝!」
你在曹操集團中的重要地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甚至可以將曹操的戎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為前後兩部分。生前你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後剿滅呂布、袁紹及其餘部的戰鬥中,你居功至偉,這些都記載在《請恤郭嘉表》中。
你死後,曹操除在西北與馬騰、韓遂等草寇型軍閥的戰爭中取得一些戰績外,基本上處於停滯不前的境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被周瑜打的丟盔卸甲,潰不成軍,退卻路上,發出這樣一聲孤猿泣血般的哀嘆:「郭奉孝如果還在,我怎麼會落到這個地步啊!。」眾謀士看到曹操如此,自慚形穢。
曹公深識真梁棟,兵敗猶然想郭嘉。
9.君臣相知,忠心耿耿
在曹操諸多謀士中,唯獨你最了解曹操,並且兩人關係親密,猶如朋友一般。據載,二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這對生性猜疑的曹孟德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
在嚴於治軍的曹營帳里,你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為,但在偏愛你的曹操眼裡認為「這是非常之人,不能以常理對待」。要知道曹操治軍森嚴,令行禁止,「割發代首」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在長年征戰生涯中,曹操總是把郭嘉帶在自己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每逢軍國大事,你的計策從無失算。曹操更是對年輕的你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託付給你。
你對曹操何嘗不是衷心耿耿,據《與荀彧悼郭嘉書》中記載,荀彧說:「郭嘉曾多次對我說他身體不好,長途跋涉會染病,而南方又有瘟疫,去了那,他恐怕會死,可他卻多次建議明公馬上拿下荊州,他這是連命都不要了啊!」
當時荊州還無人問津,可郭嘉早已經看出了它的戰略意義,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不謀而合。
鞠躬盡瘁的不只是諸葛亮,還有你郭奉孝。
結語
可是歷史沒有如果,也有很多人認為就算郭嘉不死,曹操也不一定能平定天下,是的你說的沒錯。可你要明白作為一名郭嘉粉,堅持這一觀點,是我對他最後的尊重。
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身先喪,中原棟樑傾。
如果你看完後覺得有意思,能請我喝杯咖啡那是極好的:)
長得帥,技能吊,死的早,話說王勃就是這個類型的。
長得帥,女人喜歡
技能吊,男人喜歡
死的早,更是喜歡加惋惜啊
因為三國殺他超好用啊。
既裝得了酷,
(感謝陳思的指正:【即】應為【既】。)
(感謝 @米查的指正:「的」還應該是「得」呢。。這關乎「的」「得」「地」的用法問題。。她的包、秋天的落葉,跑得快、幹得好,愉快地評論、迅速地翻書。。)
又賣得了萌。
(感謝 @米查的指正: 「的」還應該是「得」呢。。這關乎「的」「得」「地」的用法問題。。她的包、秋天的落葉,跑得快、幹得好,愉快地評論、迅速地翻書。。)
搬運工------------
天生郭奉孝
2013-06-16 | 發布: 左岸 |
文/思墨
這個人有一雙望穿秋水的眼睛。
這個人有一道洞穿人心的目光。
世上自古就有這樣一種特殊的天才,他們的功業,即使不是高入雲霄,改天換地,卻至少是不可理喻的,他們以自己拗轉正常生命成長鏈的成就,使我們的日常生活常識猛不丁受到沉重打擊。
讀過俄國詩人萊蒙托夫長篇小說《當代英雄》的人,肯定會被詩人畫影圖形,直指心源的驚世筆墨弄得目瞪口呆。憑區區二十二歲的經歷,他哪來如此深刻練達的人世見解呢?他對畢巧林多重性格的準確把握,曾使得俄國公認的小說大家契訶夫嘆氣不已。韓國神童李昌鎬的成就同樣令人不可思議:他的天才最神奇之處在於他在棋盤上完全無意賣弄天才。如此純青的爐火,如此寵辱不驚,淵停岳峙的棋枰風格,究竟是如何與少年心性結合在一起的呢?在他那老僧入定般的鎮定從容之下,我們發現擅長在棋盤上下出最為靈動不羈的著手的中國天才棋士馬曉春,竟常常顯得不知所措。我們能理解法國詩人蘭波十九歲前已完成全部的傑作,也能理解吳清源當年以神乎其技的天才把整個日本棋界打趴在地,但萊蒙托夫和李昌鎬,他們的成就卻分明逸出常理,使我們讚歎之餘只能再忙著感嘆:世界的確是詭譎多變的,難道李昌鎬像傳說中的老子那樣生來就長有一頭白髮?難道萊蒙托夫未出娘胎已經歷過慘痛的失戀?
回到本篇的主人公,我想知道那位曹操手下最年輕,最詭奇的謀士郭嘉,究竟是如何煉就那一雙驚世的目光,能夠一瞥之下就看出他人的肺腑?
在郭嘉追隨曹操十一年的戎馬生涯中,他為曹操東征西討貢獻了相當多的謀略,通過這些謀略我們無法肯定他是否飽讀兵書,他似乎也很少將自己的計謀歸納成一句現成的兵法術語,不像荀彧時而玩一招"二虎競食",時而又一招"驅虎吞狼"。我們能肯定的只是,他所貢獻的計策,每一條都出人意外,每一條都有可能帶來巨大的危險,每一條都取決於敵手的心理狀態是否嚴格遵循他的調度。我們且看下面幾個典型的郭嘉式謀略:
曹操大軍正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敵強我弱,形勢堪虞。與此同時,曹操又頗為擔心身後那個不安分的梟雄劉備,怕他突然發難,在背後捅上一刀。但正面的強敵已不克應付,曹軍又怎能分出兵馬,實施兩面作戰呢?郭嘉說"可以",而且事不宜遲,必須趁劉備目前根基未穩,民心未附之機,急出重拳,把劉備一舉打敗。至於袁紹,郭嘉料定他不會有何動作。"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這段時間差,正可用來消滅劉備。 —— 這難道不是一個規模更大的"空城計"嗎?使這項大膽計劃得以成立的唯一條件,就是袁紹在該出手時不出手,不然,曹操將遭滅頂之災。
也是曹操與袁紹相持在官渡之時,又一個不安的消息傳遍曹營:江東豪傑孫策,準備盡起大軍,偷襲曹操位於許都的根據地。孫策驍勇的名聲當時正在中原大地上鐺鐺作響,這位藝高人膽大的將門虎子完全繼承了其父孫堅的好鬥氣質,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勢,在富饒的江東四面作戰,並一舉奠定了相當雄厚的基業。孫策是令人恐怖的,曹營中人人膽寒,就像他的父親當年也是關東諸豪中唯一令董卓感到膽怯的一樣。曹操的智囊團知道,與袁紹相持中已經明顯處於劣勢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衛許都。而一旦許都失守,曹操陣營將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營中不少人已經開始暗中向袁紹獻媚,準備為自己留條後路的時候,體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這樣一個雲開日出的見解:主公根本沒必要抽出兵力去保衛許都,因為孫策來不了。根據他對孫策的透徹了解,郭嘉斷言孫策必定會在半路上死於刺客之手。 —— 與其說這條計謀大膽,不如說它荒誕,難道能將曹操大軍的命運,能將曹操"天下歸心"的雄心寄托在那幾個天知道會是誰的刺客身上嗎?難道能保證這些刺客不僅能夠得手,而且一定會在孫策趕到許都前得手嗎?當年為陳壽《三國志》添注的裴松之先生,讀到上述記載顯然也被弄傻了,他的大腦想必只能理解所謂"上智",對於郭嘉在這裡體現出的"神智",則無能為力,因此,他斷言孫策後來死於許貢家族的刺客之手,只是一個巧合而已。
真是巧合嗎?官渡之戰後,袁紹大敗,不久咯血而死,兵權落入兩個兒子袁譚,袁尚之手。曹操很想乘勝追擊,安定北方,但有一點又不能不防。劉備自上次失敗後,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在荊州牧劉表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根據曹操此時對劉備志向的了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在背後發難。這時,郭嘉明月清風般的笑聲再次在曹操軍機會議堂上迴響起來:主公你儘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不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主公加以阻止。誰?荊州牧劉表。郭嘉的原話是這樣的:"(劉)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劉)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何其言簡意賅,又何其瀟洒從容。 —— 問題是,曹操再次採納了郭嘉的建議,事實也再次證明了郭嘉的預見。曹操一支大軍,完全以一派無後顧之憂的態勢,遠離都城,"孤軍遠征"去了。
曹操在對袁紹兩個寶貝兒子的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戰果,但要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恐怕還要費點周折,士卒也將傷亡不小。郭嘉再次以自己玩人心於股掌之間的洞察力,勸曹操暫且收兵,先看一場兄弟鬩牆的好戲,待兩兄弟兩敗俱傷之後,再坐收漁利不遲。郭嘉憑什麼認為這兩個剛才還一致對敵的兄弟,只要曹操一退兵,便立刻會自相煎食起來呢?不知道,我們知道的只是,郭嘉預料的絲毫不差。
這種獨一無二的謀略術,在郭嘉死後,也被善於學習的曹操玩了一手。後來當袁尚,袁熙二人投奔遼東時,曹操再次勒兵不前,停止追擊,靜候遼東太守公孫康將二人的首級送來。 —— 也許羅貫中不相信曹操也會有這種謀略,也許他出於對郭嘉的敬意,結果在小說中,羅氏仍然以一回"郭嘉遺計定遼東",將這個計謀算到了郭嘉頭上。
有一段話經常被人提到,並以此作為郭嘉才智的明證。當曹操正為自己是否具備與袁紹對抗的能力而委決不下時,郭嘉口若懸河,滔滔汩汩地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我曾多次對郭嘉這番陳辭犯過疑,我覺得正如孟子,賈誼的雄辯中往往藏著某種大而無當的內容一樣,郭嘉的這段分析似乎也攙雜著不少水份,其中重複冗沓之處正亦不少。"度勝","謀勝"無甚區別,"德勝","仁勝","明勝","文勝"等,分類亦不甚科學,有湊數之嫌。按此段大話陳壽不載,見裴松之注引的《傳子》一書。我的觀點是:郭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若去除話中對袁紹的藐視,則其餘種種均可見出傳統儒士的迂闊誕誇習氣,與郭嘉擅長的一針見血風格完全背道而馳。郭嘉並非不具備口若懸河之才,否則曹操也不會作出"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的評價,但郭嘉的發言應該更具針對性才是,應該更為簡潔,幹練才是,他感興趣的首先在於可操作性,在於其中智慧的含量,而不是侈言行動的理論依據。我們知道曹操之所以與郭嘉最談得來(所謂"惟奉孝最能知孤意"),正在於兩人有著相近的務實風格,試著感受一下曹操詩文的實在風格,亦可知大言炎炎的風格(即使其中頗含哲理)不太可能得到曹操的激賞。
將曹操與他對手的關係看成戰國時代秦與六國的格局,也許會有助於我們認清當時的形勢。由於其餘諸侯大多僅為割據之雄,他們習慣於偏安一隅,並無鯨吞四海之志。他們的用兵行動往往更像一種不夠光明磊落的冷拳,只在有利可圖之時實施偷襲,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戰略意圖。這樣,獨以"六王畢,四海一"為己任的曹操,便正可效"連橫"之法,利用別路軍事集團的弱視短見,予以各個擊破。事實上曹操曾大打"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張王牌,交錯使用恐嚇和安撫之法(如遣鍾繇安撫西北,不斷地給暫時無力顧及的人物封官許願等),以便在中原集中優勢兵力,對強敵逐一擊潰。這與當年出函谷關的秦軍,利用六國間的利害關係最終一統天下的做法,確也不無相似之處。這裡,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便常常成了曹操獲勝的關鍵。
這個弱不禁風的青年,有著驚人的膽略。他的作戰計劃總是最大程度地追求效率,為此不惜將風險係數每次都置於高危點上,他對對手心理的揣摩已經到了神而化之的程度,以致我們難免會想:總不見得郭嘉正好算度到袁紹的愛子會在曹操進攻劉備時生出一屁股的疥瘡,導致袁紹方寸大亂,從而放棄了一舉擊敗曹操的絕佳時機?中外戰爭史上,恕我孤陋寡聞,我的確沒有看到這種先例,而郭嘉竟屢試不爽,曹操竟言聽計從。
郭嘉的謀略當然也非全然寄托在對對手心理的把握上,但卻無一不是寄托在甘冒奇險的膽量上。他說服曹操放棄輜重,突襲烏丸的那一仗,不僅打得極為漂亮,在曹操軍旅生涯中也最為兇險。建安十一年夏天,北方多雨,道路難通,曹操在設置了一些撤軍假象之後,暗中率領一支輕裝精兵,在嚮導田疇的帶領下,"塹山堙谷五百餘里,"來到早已廢棄的西漢右北平郡治的廢墟,經過被烏丸毀壞得破敗不堪的遼西大道,突然出現在蹋頓王的背後。烏丸軍措手不及,首領蹋頓也被張遼擊殺,同年秋天,袁尚終於被徹底消滅。這次行軍由於路況極端惡劣,沿途有長達二百里的地段乾旱無水,須掘地三十多丈才能見水。當糧食吃光以後,曹軍將士又不得不先後殺了幾千匹戰馬充饑,才艱難抵達目的地,並一舉救出不少淪陷敵手的漢人。且不去爭論這一仗是否屬於反侵略的正義之戰,僅從兵家權謀的角度看,它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郭嘉雖然沒有參加這次行軍,但他年輕的生命正是在曹操統一北方的征途上,不支倒下的。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將曹操的戎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為前後兩部分,也許更能看出一些問題。郭嘉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後剿滅呂布,袁紹和袁紹余部的戰鬥中,郭嘉居功至偉。用曹操自己的話說則是:"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郭嘉死後,曹操除在西北面與馬騰,韓遂等草寇型軍閥的戰爭中取得一些戰績外,基本上處於停滯不前的境地,赤壁之戰後,更留下一個天下三分的無奈結局。對此曹操本人亦深有體會,不然他不會選擇"毒恨"這個強烈的字眼來概括失去郭嘉的心情,不然他不會在赤壁戰敗後的退卻路上,發出這樣一聲孤猿泣血般的哀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雖然中國史籍在刻畫人物細微舉止方面常顯得粗率和語焉不詳,但我們仍能從中捕捉出曹操在郭嘉臨死前那副失魂落魄的樣子。這是一代雄主曹阿瞞最為無助,最為軟弱的時刻,他像一個慈祥的外婆,不斷地去郭嘉病榻前探視,剛剛摸了摸他發燙的額頭,剛剛出得院子,突然又神智昏昏地折返回來,看看為郭嘉配的湯藥,熬好了沒有,結果,驚慌失措中,反而不小心把湯藥潑了一地。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反正郭嘉死了,曹操堅強的神經暫時有點失常。一連幾天他都給荀彧寫信,裡面充斥著綿綿無盡的哀痛之情:"追思奉孝,不能去心。此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何得使人忘之!"
在"時事兵事"上被曹操稱許為"過絕於人",正好像在智謀上得到諸葛亮的嘉許,都可說是最高的褒獎。有曹操為郭嘉流的大把大把眼淚作證,我們也可相信曹操說此話時的絕對真誠。
根據零碎不全的資料,我且結合自己的想像,試著對郭嘉再做一番還原性的努力。
沒人知道他長什麼樣,但我們可依據對所謂魏晉風度的一般理解,想像他有一種風神俊朗的氣度,一條清瘦的身影,和一雙波光粼粼的眼睛。如果他也有摶丹服藥的習性,我們也可假設他穿著一件非常寬敞的大袍,假設他經常衣冠不整,服裝像孔乙己那樣可以連穿一季而不換,雖然,據魯迅先生的意見,魏晉人的服藥習慣(一種名叫"五石散"的丹藥),始於稍後何晏先生的提倡。郭嘉的出生地潁川(今河南登封,寶豐一帶),雖然戰亂頻仍,但同時也是三國時期最大的人才庫,當時為各路英豪出謀劃策的謀士,十之六七倒出於此地。躬逢其盛,浸染其中,我們自可想像他那逸興遄飛的求學環境。然而弱冠之年,郭嘉即已養成"不與俗接"的清高脾性,和後來的諸葛亮一樣,他好像也更熱衷於當一個向社會大翻白眼的隱士,除了二三知己或個別慧眼獨具的高明人物(如曹操手下最具總理之才的謀士荀彧),人們對他的了解非常有限,他當隱士的年齡看來比諸葛亮還要年輕些。在他二十一歲左右的時候,也許拗不過幾位遊學同年的堅邀,郭嘉一度也曾在袁紹的宮牆裡出入過幾天,僅僅幾天的時間,他便對袁紹(包括他那幾個不成器的兒子)看得一清二楚。他離開得非常堅決,順便扔下這樣幾句把袁紹看到骨子裡的判語,供袁紹手下那兩個著名謀士辛評,郭圖參考:"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如此時光荏苒,又過了四五年,在高貴,儒雅的荀彧的推薦下,郭嘉來到了曹操面前。兩人立刻一見如故地攀談起來。在這位小自己十六歲的天才青年面前,曹操與後來劉備在小自己二十歲的諸葛亮面前一樣,頓生一股如魚得水的欣悅感。曹操性格中最為人稱道的通脫和不拘成見,眼前這位小老弟竟也表現得那麼充分。他的思維里有一種1000年後才為中國士大夫中的精英逐漸把握的禪宗式的能力,能夠在紛擾繁冗的萬機中一舉把握要害。曹操與郭嘉初次接談的內容已全然無考,但我相信其中有某種"隆中對"般的智慧,郭嘉肯定以自己明晰的直覺和一語道破天機的穎悟力,讓曹操一下看到了未來,就像諸葛亮為劉備畫的那張三分圖一樣。不然,我們將無法理解曹操那一聲由衷的感嘆:"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事實上也正是這一次談話,使郭嘉堅定了輔佐曹操的意念,這以後曹操的仗便越打越漂亮,甚至從每一次失敗中,他都能立刻找到反敗為勝的契機,結果,失敗倒成了某種戰術上的拋磚引玉,或兩將相鬥時的所謂"拖刀計"。
"中國之君子,明於禮義而陋於見人心"(季札),這句曾得到魯迅先生肯定的判斷,不知是否也能反之成理,即中國之君子,若明於見人心,通常便會陋於知禮義。至少,郭嘉屬於這種人,在嚴於治軍的曹操營帳里,他也許有著最為落拓不羈的步態,最為不拘常理的行為,雖然在偏愛他的曹操眼裡,郭嘉仍然有著種種嘉言懿行。他的死因顯然與水土不服有關,但他會不會是曹營中的阮籍,平素手上總也離不開杯中物呢?曹操手下的紀律檢查官員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上的不夠檢點打過他的小報告。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全然忘記了自己當年設五色棒時的嚴刑峻法精神。不僅如此,他暗地裡還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呢。曹操多半是這樣譬解的: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我們所看到的郭嘉,是一個不拘成見,思路詭奇大膽的天才謀士,這一點他和後來蜀國的治國大師諸葛亮構成了鮮明的區別。撥開後人在諸葛亮頭上人為添加的神奇光環,今人已越來越能認可陳壽當年對諸葛亮的這句評價:"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一生謹慎,嚴於律己的諸葛孔明先生,事實上從來不曾打過一個值得被人寫入教科書的經典戰例,雖然他宏觀把握時勢的能力,可說並世無儔。在長年帶兵在外的軍旅生涯中,曹操習慣於將管理後方的重任,託付給尚書令荀彧,而總是把郭嘉帶在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因此,郭嘉並沒有多少機會體現自己的治國才能。然而,曹操無疑認為郭嘉是具備治國才能的,他曾不止一次地說過:自己百年之後,願意將天下事託付給郭嘉,就像劉備後來在白帝城裡把天下事託付給了諸葛亮一樣。總體上看來,對謀士的建議極為重視,較少獨斷專行的曹操,偶爾的力排眾議,往往也因為這樣一個前提:"此郭奉孝與我有同見也。"如曹操堅持不殺劉備的主張,就只有郭嘉附議。遺憾的是,曹操對郭嘉意見的領會不深,致使後來放虎歸山,鑄成大錯。郭嘉的本意是對劉備實施軟禁,雖不必殺,但絕不可縱,"一日之縱,數世之患。"後來曹操讓劉備帶兵打袁術時,郭嘉恰巧不在,這便留下了無窮後患。這大概也是曹操唯一一次沒有聽從郭嘉的意見,竟從此種下了不可彌補的後果,難怪他要感嘆"恨不用嘉之言"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歲的郭嘉病亡。同年,劉備從卧龍崗里請出了諸葛亮。沒能看到這兩個不世出的天才彼此鬥智,作為歷史的看客,我深感遺憾。
某晚看中央電視台播放的專題片《毛澤東的讀書生活》,意外地聽說,在1958年大躍進失敗的時候,這位世紀巨人曾在好幾個場合提到郭嘉,還向自己的下屬鄭重講述郭嘉的"多謀善斷"。
原文:http://www.sihist.com/node/115
2006年寫的老文一篇,作為一個郭嘉粉的答案。
-
他有一雙清澈如水的眼睛。
這水幫助他洞悉一切的善與惡,良與莠。當人們索驥曹操帳下第一謀臣的時候,郭奉孝的名字總是躍然入目。二十七歲隨軍行征,十一年的艱難歷程。這十一年,是曹操事業真正騰飛的十一年,自擁有郭嘉以來,征呂布,討袁術,剿滅袁紹,平定遼東,那是一場縱橫北方蒼原的孤高之旅。而以郭嘉逝世為分界線,曹操的征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滑坡。然而即便是這輝煌的十一年所沉澱下的基業,就足以實現曹魏江山的百年宏圖。
這當然是一個傳奇。英年早逝是郭嘉之殤,更是曹操之殤,在彌留的塌前,他一封小書遍可決計於遼東千里疆土的平定大業,而用此若能換回郭嘉的一條性命,曹操定會義無反顧。將一生的才情濃縮在十一年中迸發,這是郭嘉選擇的道路,自古以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年輕,留給人們的是無限遐想的空間,後人總會假設郭嘉存在的可能性,於是哪有什麼赤壁,哪有什麼漢水,天下歸一的大業,根本就不需要數十年漫長的等待。
一則連環計,一則苦肉計,平平無奇,徐庶尚且一眼辨之,二荀、程、賈等一干庸碌之士竟然無人能識。兵敗赤壁後的南郡城中,曹操驚魂稍定,眼前卻早已是一片瘡痍,落魄的霸王終於發出了那句傳世的悲鳴: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此時倘若郭嘉在世,年不過四十。
郭嘉的權謀,以善斷為根本,曹操手下謀士眾多,往往會出現意見左右的權度,而此時此刻,惟有郭嘉,能夠幫助曹操下定決心。一個戰略實施之時,總會顧及到其他因素的干擾,出征徐州時擔心張綉、袁紹,官渡之時擔心劉備、孫策,大軍北伐之時又擔心劉表,幾個後顧之憂的處理方式,郭嘉選擇得準確無誤,一舉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曹操說:「唯奉孝為能知孤意。」不外如此。
有人會以那段「十勝十敗」之說斷言郭嘉的落俗,也幾近到了諂媚的程度。姑且不去考究那番話究竟出於郭嘉還是荀彧之口,即便慣於一針見血的郭嘉難得拖沓了一回,無疑也是在為之後的道路做下厚重的鋪墊。當北方大勢明了到袁曹對立的層面時,掃清諸邊的小股干擾,也是需要決心和勇氣的。「十勝十敗」之後,袁紹滅了公孫瓚,曹操滅了呂布,前者是必然,後者在此前多少有些猶豫不決。此番論述更多地是在表明一種態度,對立的態度,治國安邦的態度,只是歷史,沒有將它提升到足夠的高度。
北方的天空是暮色的,這個時代最出色的謀臣一生都沒有踏上南征的路途。郭嘉死後同年,卧龍、鳳雛相繼出現,世人給予「得一可安天下」的美譽,而他們自己,已經錯失了和真正對手一較高下的機會。劉備同時擁有了龍鳳,極盡輝煌不過荊益兩州,有人說這是時勢,英雄本就是時勢造就的。卧龍出山時二十七歲,與當年的郭嘉相同,兩人十一歲的差別卻又正是縈繞郭嘉一生的奇妙數字。歷史慣於鑄造驚人的巧合,卻在冥冥之中將兩代冠絕天下的智者錯位,留下一種深深的遺憾。
-感覺提起郭嘉就跟賈詡有莫名其妙的關係,兩人皆戲份不多但是粉絲遍天下。賈詡郭嘉之流,個人覺得是出自一種「天才至上」膜拜心理。這種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較常見,苦哈哈的學霸並不招人待見,平時不用功考試照樣高分的機靈鬼才是眾人的偶像。大家估計都會想,學霸也不過如此,只是多用功一些罷了,智力上其實差得遠。然後意淫一下那誰,人家要是認真學習,不知道要爆學霸們多少條街。其實根本問題時不是機靈鬼不願意刻苦,而是根本就沒有刻苦的能力。堅韌不拔之志豈是一般人能有?可惜這種品質最容易受到忽視。效率是一個指標,持續時間其實是更應被重視的東西。帶著這種心理看郭嘉賈詡,多牛逼啊,平時不管事,關鍵的時候說叨兩句,「略施小計」就扭轉大局,如果郭嘉能多活幾十年,賈詡能放開一點全力輔佐曹操,能有劉備的事?可是謀士始終是謀士(賈詡甚至算不得謀士,那是謀己,郭嘉的地位給我的感覺更像是智庫),永遠坐不到丞相這種戰略決策層的位子上。
郭嘉粉們喜歡郭嘉的無非就是那麼幾件事,十勝十敗,遺計定遼東,勸曹操不要殺掉劉備,再勸曹操不要放走劉備,總的而言就是提出一些想法,而且郭嘉在我看來在揣測人心的功夫上有極高的修為,至於後來易中天品三國熱賣,拜讀之後,發現他對郭嘉的評價非常高。他特意提到建安十二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年曹失郭嘉,劉得孔明,對此後局勢影響深遠。易中天甚至還說,失去郭嘉之後,曹再無漂亮的戰績。在這一點上,我倒覺得不是說郭嘉有多猛,缺了他曹操就打不贏仗,彷彿地球就是為他轉動的一樣,一開始戰亂四起,豪強林立,曹操處於虎狼環視的地步,眾將士必然艱難百戰,萬眾一心,再加上曹操的確有一個梟雄的全部潛質,帶領大家走出一個光明的未來也就見怪不怪了;而當曹操擒呂布,破袁紹,定遼東之後,北方初定,必然有所懈怠,或者驕橫自滿,認為自己就是註定的統一天下之人,南下之時,荊襄之地望風而降,你們說曹操這時又怎麼想呢?是不是取得天下已經唾手可得了?於是才有了之後的赤壁大敗,說到底還是曹操自己粗心大意被人家鑽了空子這個原因是主要原因吧。赤壁之後,天下三分,誰想消滅誰都不是一時的事情,整個形勢已經不能從局部戰爭的方式來解決,從戰術層面上升到了戰略層面,大家都在創造機會等待機會,所以曹操在這個時候更加沒有一場像之前那種一錘定音的漂亮的勝利。
但是上面說這麼多不是為了貶低郭嘉,正如我說,郭嘉的長處就是揣測人心,所謂虎狼喻劉備,慧眼察孫策,決水擒呂布,十敗謀袁紹,神速征烏桓,遺計定遼東。 很多次都是力排眾議!曹操自己也說很多大事自己不敢決策,和郭嘉商量之後才下決心,原因就是郭嘉把天下的英雄和大勢都看透了。
最後總結一下,人們成為某人的粉絲往往會忽視他的缺點,所以郭嘉行為不檢點(所謂行為不檢點在今天可能就是穿著拖鞋短褲去上班開會那種)粉絲們根本沒在意這一點,郭嘉最叼的除了遺計定遼東外,那就是他連孫策怎麼個死法都能分析出來。賈詡這個人,三國的很多歷史走向都是因這人一句話而起的,最後保全自己善終,我認為當今這些官員都應該學習賈詡怎麼看透人心人性,保全自己,這樣進班房的估計少很多了(我說這話會不會被查水表)。荀彧荀攸叔侄,荀彧,就是傳說「士」的典型,以天下為己任,這個人的形象也是典型的君子,長得帥(應該是巨帥)而且品行極好。荀攸這個人其實也很屌,他也有很多事迹,絕不在其他三個人之下。所以我們看歷史肯定是給油給的看法,誰也沒錯,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好,畢竟千秋功過,與後人評說。
因為掉血可以拿牌。
郭嘉說:干!
曹操二話不說就干。
郭嘉出策千里奇襲,這事給誰誰都不敢幹,但郭嘉敢出策,曹操敢幹,就是這麼簡單。
最主要的是郭嘉斷定孫策會被暗殺,叫曹操放心大膽干,不用擔心被抄老家,結果孫策被刺了....
多麼神奇的人物啊。而且他在人生巔峰的時候去世了,就像一條沒有下落拋物線。
看戰績就知道:有郭嘉的曹操所向披靡。當然有些片面但卻是事實。
歷史中諸葛亮就一談判家,我感覺他跟郭嘉沒發比了。小說中更是搞笑了,動不動掏出個錦囊說:哥們兒出事了咱再看。
這要是郭嘉他一定會純粹的說:見面就干,沒事兒他老大死了。
本以為嘉粉多,直到昨天,我才知道原來琅琊榜梅長蘇哥哥的粉絲更多。
這個世上就是這樣,為了反孔子,有些人甚至會去做少正卯的粉,雖然她們連少正卯的學術到底有哪些並不清楚,只知道他能用來黑孔子就夠了。
郭嘉的粉絲來源於郭嘉的形象塑造,郭嘉的形象塑造來源於他有魅力……拜託別搞笑了,來源於他的子孫中出了位有影響力的大文咖還差不多。
魏晉那個時代最不缺的就是能令女粉絲狂叫的歷史人物,琳琅滿目玉體橫陳吸毒抽面飲酒裸奔,分分鐘拉出好幾十車超載大貨,目前活躍在影壇的小鮮肉全選上不一定能拍的完。
所以說,偶像的價值不在於粉絲數量,而在於某個粉絲的地位,就這麼簡單。
曹屠城掘墳又算什麼,嬴焚書坑殺又算什麼,最後攤上了太祖這麼有價值的粉絲,跟朕同心同德的焉能被罵?
翻案,必須翻案。
一切就是這麼簡單。死多少人,犯多少錯,毀滅多少文明又算什麼。
這才是真正的,一時勝利的統治者所喜聞樂見的,存在時間必然短暫,但足以令後人奚哂的。
呵呵。
圖片來源見水印,侵刪。願這個時代終成過去,尚饗。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三國志姜維傳》?
※黃巢、張獻忠等人對百姓大肆屠殺,為什麼還會有人忠於他們?
※為什麼部分人詬病司馬家的晉朝得國不正?而大加吹捧隋朝?
※三國裡面人物的武力值排名到底是怎麼樣的?
※從東漢到三國,人口的急劇降低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