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奇葩說》的辯論?
最近看了看那個奇葩說,雖說是個辯論的節目,但看的時候總覺得是個娛樂節目!貌似不知道從裡面學到什麼關於辯論/說話的技巧。另:如何分析奇葩說里的辯論呢?求各位賜教!
周末加班苦逼,看到這問題忍不住開個小差,反正公司就我一個人在,沒人看到,哈哈哈哈。
答題資格:10年辯論經歷,2010年cda全國賽冠軍。北京市黃金聯賽評委。別的就不說了,不是重點。
第一個問題:如何看待奇葩說的辯論?
簡答:奇葩說是帶有辯論色彩的娛樂節目,所以裡面的辯論是比較初級的辯論。
為什麼說奇葩說只是「帶有辯論色彩」的娛樂節目呢?因為這個節目有基本的辯論賽流程,以及觀點的交鋒,因此說它帶有辯論色彩。
為什麼說裡面的辯論是比較初級的辯論呢?因為大部分選手的大部分發言,僅僅停留在「衝突的觀點」,「衝突的事例」,「衝突的價值」上,缺乏必要的演繹和歸納,少有嚴密的邏輯。
奇葩說是一檔娛樂節目,所以我個人認為目前的形式很好,觀眾完全能融入其中,跟得上節奏,有非常強的參與感與反駁慾望,並且笑料很多,總的來講,既給了觀眾歡樂,又給了觀眾思考,比傳統的辯論賽接地氣,也更適合電視傳播。
有的觀眾可能認為,馬薇薇和顏如晶這類的辯手出身的選手,是不是就體現了更多的辯論成分呢?
是,也不是。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其實先得看看一名傳統辯論賽的辯手,都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或者說是如何在辯論賽中體現出辯手的專業性。
首先,是大眾看得到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包括你的語言,語氣,神態,身體動作等等),讓觀眾在極高強度的交鋒中,聽明白你要表達的意思,包括你的論點,你的論據,你的反駁等等;
其次,是你的理解能力,如何在極高強度的交鋒中,聽明白對方的意思,找出其背後的邏輯,價值,從而找到交鋒點;
其三,是你的思考或者說腦洞,同樣一個辯題,如何找到更高的價值點(注意這個高,不是萱萱那種高···而是更容易引起人共鳴,超越對手價值意義的高);
其四,是控場能力,就是要讓整場比賽,盡量圍繞自己想談的內容,圍繞自己的觀點進行,如若不然,觀眾就會更多聽到對方的論點和論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把它叫做「被帶跑了」;
最後,是查資料的能力,一名辯手或者說一支隊伍,不可能是全才,遇到一個辯題,一般第一時間是查資料。這個不是谷歌,百度,知乎這類資料,而是論文,我所在的隊伍,一般只查博士及其以上的論文,碩士和本科就算了,都不敢用的。一個星期的準備時間,讀下十幾篇論文只是基本要求,據上海某一位辯手說,他們曾搞定上百篇論文,真是刻苦啊。這些論文都需要消化,融匯到自己論點中,一方面讓自己的論更專業,以免流於罵戰,另一方面,讓對方反駁的難度增加(你都不了解相關領域的理論,你靠啥反駁?嘴炮嗎?)
基本是這些,當然如果要進階,還有更多的修鍊,包括隊伍整體的戰術,自由辯論的戰場組織,大陳詞的咂摸等等。
那麼回到上面的問題,奇葩上中,薇薇姐和如晶,體現出了更多的辯論成分了嗎?
是,也不是。
是,是他們體現出了上述的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
不是,是因為奇葩說的賽制,限制了控場能力的發揮,而電視節目的定位,和觀眾的接受程度,也限制了辯論過程中的專業性。
坦白說,奇葩說中,辯論初級錯誤很多,對於辯手來說,可以抓的太多太多,但是薇薇姐他們沒有用「你們想像中」的那種方式去抓,比如「對方辯友自相矛盾」「對方辯友循環論證」等等,因為這麼打很快就會讓大家換台了···
但是我依然要說,這檔節目是優秀的,甚至超出傳統辯論賽不是一星半點。我並不是說觀眾都很低級,而是認為,在極短時間內,大規模的邏輯交鋒,是需要長期訓練才能跟上節奏的,再加上有很多錯誤,辯手們早已爛熟於心,一句話就點過去了,沒有這種訓練經歷的觀眾怎麼可能搞清楚你們在講個毛線?而如果一點點掰開揉碎了,慢慢講,那麼一個小時左右的辯論賽,幾乎講不出多少有用的東西了,時間太短。你告訴我「中國應不應該廢除死刑」這麼大一個辯題,夠養活多少研究人員和從業人員了?你一場辯論賽一個小時,還一點一點地屢,能屢出多少有用信息?
所以奇葩說的定位決定了,它目前的形態是非常好的,提高觀眾參與感,讓觀眾能感到自己的思考價值,這就很好了。
前幾天評完比賽,送另一位評委回家的路上,我們就聊辯論賽的前景。我們都覺得,其實傳統辯論賽應該走小眾路線,網路上傳得最多的,都是表演賽,搞笑的,其實這不能怪觀眾,因為正兒八經的比賽,別說普通觀眾,我們這些打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辯手聽著,都非常費腦子,要跟上辯手的節奏,理清他們的思路,還要快速做出評判,真的太費腦子了,而且目前的辯論賽,越來越向著專業性,學術性,大數據量等方向發展,聽起來是很枯燥的,沒必要拿這東西去折磨觀眾還硬說觀眾沒有思考能力,何必呢?要知道思考能力不等於快速思考能力,更不等於聽懂你們辯論圈的黑話基礎上的思考能力。所以奇葩說送給觀眾,傳統辯論賽留給自己,挺好的。
至於第二個問題:能從奇葩說中學到什麼辯論技巧?
其實也是有的。
1、語言組織能力,看看選手們如何快速地組織自己的語言,試著點下暫停,回應一下他們的觀點,可以提高自己的臨場組織語言能力;
2、表現力,別小看這個東西,能吸引人,是在現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如何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讓大家仔細聽你說話非常關鍵;
3、如果你覺得馬薇薇的發言特別牛逼,歡迎加入各類辯論組織,有的東西,真的是要系統性的學習才能有所提高的。
送一場在傳統辯論里已經算得上非常歡樂的比賽了,節奏依然非常強,我打賭一般觀眾看完基本都不知道雙方到底分歧在哪些地方,更不用說裡面交鋒都交鋒了些什麼內在邏輯。
2014年大馬星辯2.0複賽 藝人明星vs活潑老殭屍
你看,這麼歡樂的比賽,要你參與進去,估計都很困難,而且雙方的選手都是圈裡實力很強的辯手,而實力不濟的辯手,我估計他們說話你都不明白他在講毛線····所以做評委也挺特么窩火的,兩邊互相聽不懂,評委懂了在下面干著急···有時候還是挺想自己去打比賽的,可是周末還在加班的節奏哪有時間去準備···唉。
/**
*2015-2-2
*add by zhangzi
*回答評論區問題
*/
我想問問,拿對方不懂的事實或理論來讓他們無從辯駁,這叫哪門子辯論????這不就是耍流氓嗎?就好比一個大學生跟一個掃大街的辯論,帶著滿口的專業術語,這種場景,估計所有人都會不齒吧
辯論賽是一場競技遊戲,當你入場的時候,就代表你同意這個遊戲的規則。比如:了解辯題相關背景知識。一個大學生在大街上跟一個掃大街的辯論,滿口專業術語,我們會覺得不恥;但一個大學生在辯論賽上跟一個掃大街的辯論,滿口專業術語,就不一定了。這個時候,如果這些專業術語和理論,與辯題相關,那麼我們覺得這樣的做法沒有問題,這些術語如果掃大街的不了解,大學生可以為他解釋並要求他繼續回答問題。而一個辯手在場上滿嘴專業術語到底是「辯題需要」還是「在裝x」,取決於這場比賽的評委怎麼看。這個問題參見你怎樣看待「辯論」與「辯論賽」? - 章孜的回答,辯論賽的目的是要說服評委而不是駁倒對手,所以你滿嘴專業術語如果只是為了讓對方聽不懂,顯得你很牛X,那麼你要小心你的態度讓評委覺得你在裝X,然後輸比賽。這種「你看這個專業知識你都不知道,你怎麼來打比賽」的手段,我只有在評新手比賽時間過,稍微有點經驗的辯手都不會這麼干,因為這一招對說服評委沒有益處。而辯手們提到的專業知識和理論,一般比賽都不會出現有一方完全不知道的情況,因為畢竟辯論賽7分準備3分表現,現在的評委們都很重論點,所以大家在查閱資料上的投入非常大,因此對一個辯題的學術背景都會有一個比較概括的了解,這也是基本要求。但你說得正確的地方在於,如果一方滿嘴專業術語裝X,的卻讓人不齒,並且評委會在評分表上體現出這種不齒的。
歸納一下:
1.辯論賽的目的是說服評委而不是駁倒對手,所以如果你讓觀眾覺得不齒你就輸了,一般辯手都不會這麼蠻幹的;
2.為什麼又說辯論賽都是嘴炮沒有深度,一邊又覺得專業術語和學術理論是裝X,太讓我們辯手為難了吧?
於個人而言,我崇仰敬佩蔡康永,喜憂參半高曉松,非常討厭金星。
這段時間大熱的《奇葩說》,讓三個平時我們都耳熟能詳的以「能說會道」的娛樂圈綜藝人士,齊聚一頭,更加赤裸裸地逼迫他們把自己展現在大眾面前。不管是作為舞者的金星、作為主持人的蔡康永還是作為音樂家的高曉松,都給新生時代群體一個新的印象。
然而,新的見解不代表就是好的印象;在我看來,來參加這檔綜藝節目的三個人里,有人來對了,有人無功無過,但是有的人,在這個綜藝節目里,幾乎就是個「自取其辱」的錯誤存在。
讓我們先說說蔡康永。
蔡康永被大陸人所熟知,九成是因為那檔和小s搭檔主持的綜藝節目——《康熙來了》。
然而,你們去看《康熙來了》,大多數也是為了去看小s搞笑的,而蔡康永就像是一個低溫場控,把握著局面,控制著溫度,照顧著嘉賓,偶爾毒毒嘴問問題;根本沒有人會把他與一個通曉世間情理的學者聯繫在一起。
再換句話說,即使他展現了一個學者的形象,在一檔娛樂八卦性質為主的綜藝節目里,觀眾也不太關心「學者」這種人。
但是在《奇葩說》里,蔡康永被逼到了一個位置——一個備受矚目的學者的位置。在這裡,他作為一群專業或優秀辯手的導師,需要用他積累的學識和經驗轉化為論據和觀點,去引導並說服觀眾。於是,我們所有人都在奇葩說的節目里對蔡康永貼上了一個新的標籤:
原來他這麼博學又犀利,他並不僅僅是一個綜藝主持人這麼簡單。
蔡康永說話就像是化骨綿掌,形似無力,一掌輕輕蓋在你的背上,你不痛不癢,不知不覺的就接受了;等你被他的說服力和觀點慢慢滲透完,剖開身體就會發現,你的五臟六腑都已被融化。更可怕的是,你會被這化骨綿掌打上癮。時間一久,他就像是一個在你耳旁言語的摯友,你萬事皆想詢問他的意見,而他遙在千里之外的電視那端,你卻能可怕的被他穿透性的親和力打得形神俱滅。
無論每次站在多麼困難的辯方,也不管之前的辯題被攪合得有多麼糟糕,只要蔡康永一發言,總是能把一個世俗又通曉的辯題,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他講故事,也舉例子;他舉的例子充滿著普遍性,都是你我皆知人人皆有的例子,並且顯而易見,充滿思考。但是他很少舉自身的例子,即使是關於自己的例子,也很快跳脫出來,讓整個故事充滿鎮靜又豐滿的理性思維。無論你是偏重感性還是偏重理性,你總能被他的觀點說服。
奇葩說能夠請到蔡康永,是相互的榮幸。蔡康永把奇葩說拉到了一個充滿理性與人性思考的高度,而奇葩說也給了蔡康永一個展現他絕世才華和過人思維的窗口。
驚艷但不驚人,篤定又不傲氣。蔡康永才華過人,但依舊能夠照顧周遭人的感受,用他的低調和高情商來疏通每個人的視角,帶來雙贏。這種豐滿而不張揚的人,至少,我很喜歡。
至於高曉松,大概全中國都知道他的博學;當然,那是因為他從不掩飾自己讀書讀得很多這一點,而且幾乎巴不得在自己的頭上貼上「學者」這兩個大字。
他從來不掩飾自己的盛氣凌然與學富五車。他樂於上節目,也樂於用他的學識,高高在上地為大多數「愚蠢的人類」指點迷津。在他自己的脫口秀節目里,無論是《曉松說》還是《曉松奇談》,都展示了他對歷史的通宵和對人文政治的深刻理解。
所以在《奇葩說》里,那個喜歡氣勢洶洶拿歷史來舉例子的人,就是高曉松。歷史雖然在時間上來說,具有特殊性;但是它又確實發生過,無可否認。而那個喜歡口氣輕蔑引經據典的人,也是高曉松。他說的故事你知道是真的但是你大半都不了解,你也只能點頭附和說一聲:「好厲害。」
高曉松說話就像是九陰白骨爪,話鋒凌厲避由不及。這種來勢洶洶會讓人條件反射般的去抵禦、去抗拒,甚至條件反射般地產生反感甚至厭惡;但是它根本由不得你反抗,一刀把你狠狠劈成兩半,你就會知道,它的威力,匹配得上他的氣勢。它威力巨大,高高在上,你要麼就接受不了被他所上,要麼就硬接下來慢慢化解,反思他強加到你身上的真知灼見。
毫無疑問,高曉松就是那種我們常說的「雖然脾氣大,但是本事也挺大」的那種人。你對他的脾氣與反抗來自對他高傲不屑的態度和盛氣凌人的姿態,但你如果能夠用理性去理解,你多少會被他的所言帶動和引領。
高曉松參加奇葩說,就像是另一檔司空見慣的談話類節目一樣。他用我們習慣的高傲、習慣的博學來繼續我們習慣的表達;只不過與更為機敏更為靈活的蔡康永進行一來一往的互辯,也充分展示了他的思維和機敏並非浪得虛名,也讓《奇葩說》和高曉松,平衡且維繫了一如既往的標準和水平。
高曉松雖然飛揚跋扈,但又冷靜理智;雖然我們不滿他的為人,但卻最終會被他的理性和學識儲備所折服。
所有人都知道金星艱難又鏗鏘的人生故事,大多數人敬佩她的頑強霸氣、硬朗堅持,對她的人生和經歷充滿敬佩;我當然也不例外。
然而,這並不能阻止她變成一個令我討厭的人。
因為她就是那位本事最小,脾氣最大的人。在得知金星加盟《奇葩說》之前,我就發過一條朋友圈——「高曉松走了,誰來都行,只要不是金星。」我承認,像我這麼膚淺的人,對金星有偏見,早就不是一兩天的事了。作為一位舞者,大多數熟悉她的觀眾甚至欣賞她的人,幾乎根本沒見過她的舞蹈。她出現在大大小小的綜藝節目上並且成名,不是以她動人的舞姿而聞名,而是以「毒舌敢說」聞名;當然毒舌敢說是許多人一炮走紅的途徑。但是毒舌也分很多種,我最害怕金星的毒舌,因為她常常把一個好局面拉到一個相當尷尬又不堪的境界。
非要找一個跟金星說話方式相似的武功招式,我真的只能想到電視劇《武林外傳》里郭芙蓉的「排山倒海」;還沒開始放招就大喊招式名字,準備動作比十八套廣播體操還華麗,結果一掌下來,那個虛無的力量,連給你做推拿都嫌弱。趁她還沒喊完,你一個巴掌給她反抽過去,她便毫無招架之力,只能虛有其表的泄恨癲狂。
金星無數次在奇葩說搶話選手、質問嘉賓、唐突發言的舉動令整個節目氣氛變得尷尬難堪的事故,我們暫且不談。光是她的談話資質,她也難以抵擋蔡康永的一招半式;即使是把她放在選手里,相信也是底層水平。
金星不喜歡講道理,她只喜歡跟別人講故事。而且只喜歡跟別人說自己的故事。在她的個人節目《金星秀》里,大家帶著窺探的慾望去聽你分享個人歷史,當然無可厚非。可是作為一個需要高度理性和普遍認知的辯論節目,卻總是把自己的故事講出來,加之反覆強調自己的立場(注意,只是立場,沒有觀點也沒有論據),實在是無法產生絲毫的說服力,畢竟你要知道,你的人生,可是很特殊的。蒼白無力的觀點、虛張聲勢的動作和表情,遇上了高情商高智商的蔡康永,便產生了即使蔡康永每次都選擇難以辯論的那方,金星也仍舊每場慘敗而歸的下場。
蔡康永為我們帶來了情感和真理;高曉松為我們帶來了學識和觀點;而金星只能為我們帶來最新的聊天豪華表情包。
對舞蹈的專註,雖然豐富了她的人生,但必定會削弱她對於知識和學識的汲取;畢竟沒文化和有文化的人站在一起聊天,文化層次的影響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我當然不會鄙視沒文化的人,畢竟我也沒讀多少書;但是我相當不待見那些沒文化還不自持,喜歡不分場合大小,不分人前高低用「毒舌敢說」來企圖與對手匹敵。卻讓氣氛陷入不堪的人;更不喜歡那些沒有說服力,光有毒舌姿態的人。道理很簡單,當毒舌失去了內涵和邏輯,就等同於狗吠。
站上《奇葩說》的舞台,對雙方來說,就像是一次裸體示眾;既狠狠地將金星的弱點暴露了出來,讓大家對她不再擁有那麼多的敬畏;同時也毫無疑問地拉低了整個節目的檔次與可看性。若是金星能只是簡簡單單地與大眾分享他奇特感人的人生,好好展現她舞台的驚人魅力;而不是自不量力站到綜藝節目面前用虛有其表的強勢霸道去密謀贏得畏懼的掌聲,那她將是我心甘情願尊敬的一位偉人。
即使她已經走錯了路,但也仍然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不要以為長得漂亮,你就可以少讀書了」
蔡康永就像動物界的馬來貘,溫柔親切,卻具有可以幫你吞噬夢魘,扭轉人生的力量;高曉松是一頭猛虎,讓你招架不住,但又心生敬畏;而金星,則更像是一隻叫聲洪亮的老花雞。
我當然知道你們看完這篇文章後會對我指指點點恨不得抽筋扒皮;但我不是知書達禮的蔡康永,不是學富五車的高曉松,可能連只會毒舌的金星都不如。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就失去了說「我不喜歡某人」的權力,也如你們將會不喜歡我一樣,無可厚非。
「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在所有的辯論節目當中可能都有效,但恰恰在《奇葩說》中是無效的。為什麼呢?《奇葩說》這個現場追求的是一個混沌的感覺,我們把那個感覺帶給人的時候,那個感覺在你心中引起的波瀾,才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效果。所以,清晰並不是《奇葩說》的追求。
馬東老師在最新一期節目里的這段話真的說到我心裡去了。
除去那些涉及各個專業領域的部分不談,單就社會普遍性問題的討論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奇葩說和知乎很像。如果把奇葩說的辯題直接搬運到知乎上提問,相信一定也能得到各式各樣的回答:
- 有的人拋磚引玉,提出犀利的觀點,引來多方關注;
- 有的人跟風追隨,站在己方一邊把同一個觀點換著花樣重述一遍,甚至可以講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贏來了更多掌聲與贊;
- 有的人追求存在感,揪住對方一個次要細節的邏輯漏洞火力全開,倒也得到不少認同;
- 有的人胡攪蠻纏,明知自己並無道理卻死不承認,最後在觀眾噓聲中狼狽退場;
- 有些人另闢蹊徑,全新的切入點使眾人眼中一亮,用贊同表達自己的感嘆;
- 有的人一針見血,發現問題本質,數據到位,說理有力,讓人心服口服;
- 有的人顏好氣質佳,出場自帶光環,也有人個性鮮明言辭犀利,出場自帶三千反對……
每個人都自成一派,擁有各自的風格、擁護者和反對者,不勝枚舉。
我本身對辯論毫無研究,但一開始在看《奇葩說》時,也曾對其不屑一顧,因為在我看來很多我這種外行人都能看清的跑題,以及一些看似與主題無關的詭辯和雞湯,實在不能稱之為一檔【嚴肅的辯論節目】。
可是漸漸的我發現了這個節目與知乎討論的共通之處,我發現在熱火朝天的爭論之中自己不由得也跟著辯手的思路思考,我發現自己在嘲笑觀眾立場不堅定容易被煽動的時候,卻在知乎某個問題下立場左右搖擺,一會兒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一會兒覺得他反駁你居然也挺對。
《奇葩說》這個現場追求的是一個混沌的感覺,我們把那個感覺帶給人的時候,那個感覺在你心中引起的波瀾,才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效果。所以,清晰並不是《奇葩說》的追求。
為什麼我們會對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情保持永久的新鮮感和崇敬心?
為什麼我們一直持續關注著某些問題的新答案,哪怕已經有數十k的高票回答?
不是為了尋求一個終極答案,因為我們深知很多事情沒有終極答案。
是為了不斷修正自己,不斷發現自己的改變,不斷探索新鮮的事物,不斷求知新的觀念,不斷發現「原來還有這種事情」「原來還存在這種可能」「原來自己還會接受這種觀點」。
就像你今天的三觀,和你三年前的也許截然不同,可是三年後也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但是你清楚知道一點,就是所有這類抽象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本來就無所謂對錯。
於是我抱著寬容娛樂的心態玩知乎,也就抱著同樣寬容娛樂的心態看奇葩說。
後者帶來的驚喜在於,你來我往更為快速,回合轉變更為激烈,儘管觀點存在漏洞,但畢竟是臨場反應,比起在知乎一字一句斟酌打出來並反覆修改的答案而言,更考驗辯手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所以我打心底是佩服選手們的。敢站在風口浪尖發表敏感前衛的言辭,敢憑藉真面目接受大眾的審視和質疑,本身就已經勝過了絕大部分鍵盤俠。
不誇張地說,某些奇葩說的辯手如果玩知乎,願意為之苦心經營的話,成為這裡的所謂大V也無需多長時間吧。
作為《奇葩說》的一名老粉絲,我從第一季第一期追看到現在,期期不落。
如今已快兩年,我親眼見證它從一部極簡陋的綜藝選秀,一步步走到三億冠名費的「綜藝革命者」。
但我說它是「綜藝革命者」,並不僅僅因為天價冠名費。
要知道。
《奇葩說》是個辯論節目,同時也是網路綜藝,不在電視上面播出。
因此和普通節目相比較,它的尺度特別大。
裡面充斥著各種黃段子和渾話。
以及各類敏感話題。
(同性戀要不要向父母出櫃?)
(要不要接受開放式婚姻?)
還有很多我們不願提及,但又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婚前該不該啪啪啪?)
(痛苦的絕症病人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我該不該鼓勵他撐下去?)
在微博上,這些辯題頻頻引發熱議。
我頗為喜歡的一位辯手,同時也是第一季的冠軍馬薇薇,一年多時間微博粉絲暴漲兩百萬。
創造金句無數。
你沒有愛了
需要陪伴
——養條狗啊!
大家都知道,綜藝節目不是紀錄片,它其實是有劇本的。
我們看《爸爸去哪兒》,裡面小孩子的一舉一動,其實很多都被劇組事先預料,甚至掌控。
所以,它才能夠被拍成電影。
《奇葩說》也是如此。
我們看到的唇槍舌戰,在很大程度上,其實並不是選手的臨場發揮。
他們會提前數日接到辯題,然後絞盡腦汁給自己做「編劇」。
甚至事先組團模擬PK,就跟排演一樣。
聚光燈下的選手雖然不多,幕後製作團隊卻很龐大。
他們不但負責攝像剪輯,還負責指導選手辯論。
(此二人學識淵博,常穿黑衣出沒,人稱兩岸殯儀界的兩大辨(便)神)
所以,我們看到的各種所謂金句,各種引人發省的演講。
產生的原理,其實和電影/電視劇並無不同。
台詞都是經過精心設計。
發言也是先後有序。
開頭先上個暖男娓娓道來,把話題攤開。
中間再來個小逗逼,小火烘炒,添加佐料。
緊接著大BOSS登場,以極具感染力的雄辯口才令全場沸燃。
以為這就完了?
不。
最後,倆領頭人終極PK,打造完美結局。
這和戲劇創作中的「三幕/四幕式劇作」有何區別?
該煽情時煽情。
該逗逼時逗逼。
所以要我說,《奇葩說》其實是部電視劇。
而且是部每一集都能獨立成章的情景劇。
從頭到尾,除了預選賽,所有演員都沒出過一間密室。
這一年多以來,他們擠在這間密室里探討各種問題。
各種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相互碰撞。
從「雞毛蒜皮」
到「人類的終極之問」。
從低俗苟且
到詩和遠方。
這裡面有逗逼。
(動態圖粘不上來)
有女屌絲。
(同上)
有哲學家。
有心靈雞湯師。
有鄙俗的知識分子。
這麼多形色各異的人集結在一起談天說地,沒完沒了的BB。
像不像現實版的《老友記》和《生活大爆炸》?
然而《奇葩說》雖然特別搞笑,是周末閑暇用來放鬆的絕佳利器。
但我追看它的原因,卻不僅僅因為這個。
我個人每年的觀影量在三位數,不太挑,什麼都能看。
我有自己的一套評分標準。
滿分是五顆星。
能夠滿足娛樂需求,好看且過癮的電影,我一般打三顆星。
所以漫威宇宙、DC系列電影,除了諾蘭的蝙蝠俠之外,其餘我都是打三顆星。
(動態圖,想看關注我公眾號)
而能夠引發一些思考,看完之後可以回味一陣,不覺得空無的。
我打四顆星。
所以被低估的《飢餓遊戲》系列,我打四顆星。
理由是看過之後,我會回憶並思考一下「舊制度與大革命」。
被低估的《太平輪》,我也打四顆星。
理由是看過之後,我會回憶並思考一下「中華民國史」。
以及那些如同螻蟻般,渺小而堅韌的人們。
《奇葩說》差不多有十分之三期,只值三顆星。
只能達到娛樂,基本沒有任何其他意義的討論。
有十分之五期,在四顆星。
能夠引人思考,但不直接灌輸給你答案。
最後的觀眾投票,決定的也是選手表現好壞,而並非哪個答案才是真理。
這一點和「知乎」很相似。
剩下的十分之二期,達到了五顆星。
我打五顆星的一個標準是:
提出一個極難解決的問題,深入剖析,從而引發出無止境的思維腦洞。
用馮友蘭的話講:
「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這種問題一般是哲學問題。
一般討論到最後,不會出現絕對答案,只能給你思維的樂趣。
比如在《黑客帝國》里,它提出了一個終極哲學問題:
我們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活在一個叫「母體」的虛擬遊戲中?
三部電影,沒有答案。
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里,提出這麼個問題:
有兩艘船,一艘搭載的全是資產階級普通市民,另一艘全是關押的罪犯。
小丑在船上放了炸藥,船員可以相互引爆對面的炸藥。
如果一方不炸死另一方,時間一到,兩艘船都會爆炸。
電影最後,沒人選擇炸死對方。
也許你會覺得荒誕。
囚犯們窮兇惡極,為什麼不殺人自保?
市民們恪守奉公,為什麼不用惡人的命來換好人的命?
《奇葩說》有一集提出了近乎同樣的問題。
一開始的觀眾選擇,多數人認為該炸死賈玲(另一艘船)。
而到最後結局,主張「炸死」的領頭人蔡康永。
帶領觀眾集體叛變。
後來我還偶爾想到過這道題,想我該不該引爆炸彈。
我想不通。
或許這就是《奇葩說》的意義所在。
這裡永遠沒有「絕對真理」的存在。
第二十二期里,羅振宇說過一段話:
我以前特別相信「自由意志」這件事,但我現在對它有點存疑,因為觀眾的每一次按鍵,都是自由意志的選擇,可那些燈卻總在變。
我們古代人學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各種現成的東西。
我們現今也學習各種現成的東西。
很多人一生只能用到加減乘除,但卻得學各種奧數、微積分。
各種歷史、哲學,毫無實際用處的東西,但還是得學。
為什麼?
為了培養獨立思考的態度,以及思辨的能力。
《奇葩說》的存在意義就是引領你去思考探尋。
重要的,並不是最終答案。
而是培養你自由意志的正確性,以及心智成長的過程。
http://weixin.qq.com/r/_jnp8QHEelwFrUWS92zo (二維碼自動識別)
PS:不要再問啦,獨立魚是我寫的。個人公眾號:羅罔極生活漫筆
很多人認為《奇葩說》就是為辯手定製的活動,一個辯手轉型到《奇葩說》很容易,不就是把表演賽抖包袱的能力放出來嗎?
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
辯論賽,是一個打上了深深的校園烙印甚至政治色彩的專業競技活動,這從她誕生的特定歷史背景可見一斑。
奇葩說,是最成熟娛樂體系運作下的網綜。
這種性質的不同,決定了兩者的受眾和評決完全不同,由此延伸,也一定是越行越遠。
一個辯手轉型《奇葩說》真有那麼容易?
事實上,辯論更強調的是理性的剋制,所以辯手說話不敢太張揚,大家習慣了一種半拘謹的狀態。而《奇葩說》如果這樣,早就無聊到沒人看了,她更有一種情緒的張力。
是的,這就要求你不僅是個好辯手,而且必須是個演員。
辯論賽更強調專業的規範,有時候辯手會因為那些特定的用語、口音節奏完全一致的機器人一般的辯論腔而優越感十足。但是奇葩說更強調「出格」,是語言和行為上的大尺度。
所以辯手來到《奇葩說》,一開始是很難適應的,因為自己太習慣那種規範發言的感覺,但是現在規範克制反而是枷鎖了,你這樣說話就很沒特色,別人覺得你端著很假。
所以老殭屍真的是很了不起,專業辯論和奇葩說兩種狀態隨時切換遊刃有餘。
最近剛好寫了一篇文章《我為什麼愛看奇葩說》,不請自來~
我為什麼愛看奇葩說
今天,在看最新的一期《奇葩說》節目時,有一段印象特別深。
羅振宇老師在表達了觀點之後,馬東反駁說:你拿出一個「夫復何言」,就把整個的話題截止在這兒了,世界不是這樣的,就我們今天《奇葩說》拿出一個背景於新聞的話題來和大家討論,不是留下一句「夫復何言」,而是為了留下一些思考,和一個前進的空間,提升的方向。
這讓我想起了我看《奇葩說》節目的初衷。對於一個話題的討論,我們普通人往往是表達了自己的非常直接的觀點之後,限於自己的認知不足,就聊不下去了。然而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每一個辯題的答案都不可能一句話概括,而這檔能夠讓我們接觸到各種層面的認知的節目實在是太難能可貴了。
正如馬老師所說:《奇葩說》不是留下一句「夫復何言」,而是為了留下一些思考。我想,這就是我喜歡《奇葩說》節目的根本原因吧。
《奇葩說》是一場語言上的舞蹈
《奇葩說》是一個什麼樣的節目呢?它一直有一個slogen,叫做:這是一場嚴肅的辯論節目。沒錯,節目里的選手們確實是在辯論,可是他們辯論起來卻一點也不嚴肅,飆飆髒話,講講污段子,還有時不時的「人身攻擊」……不過就是這個節目的可愛之處啊。
我的理解是,《奇葩說》是娛樂外表下的辯論節目。娛樂性是綜藝節目的本質,這類的節目太多,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了,那「辯論節目」的意義是什麼呢?
從應試教育過來的學生,往往有一個通病,就是過於去追求標準答案了,比如說,看電影,就一定要去分清這是好人,還是壞人。做題目,就一定要去遵循標準解法。
而辯論,就是能夠幫助我們衝破「標準答案」的桎梏,讓我們看到,對一個事物的理解,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你永遠無法判定哪一個答案是最正確的,都要在具體的情境下具體分析。而辯論場上,辯手們的唇槍舌劍,為你提供的多種維度,開拓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想到了過去想不到的事兒。
《奇葩說》的可愛之處,就在於去tmd標準答案,在這裡,永遠沒有一個固定解,有的只是可能性。不得不說,對於辯論藝術的推廣,《奇葩說》功不可沒,至少於我而言,在沒看《奇葩說》之前,我是從來不會有興趣去了解辯論藝術的,也從來不會明白辯證思考的可貴。
《奇葩說》的導師蔡康永,在第二季的末尾,有一段發言令我回味。因為這段發言太過精彩,完美道出了《奇葩說》的真諦,我不忍刪減,把這一段長長的發言,完整地貼在下面:
你的立場沒有那麼堅定,也沒有那麼值錢,沒有什麼立場是你值得報著它活一輩子到死的,你只要碰到幾個會說話的人,翻來覆去地講,你的立場不要說是三天改變,三分鐘就改變了。
所以呢,《奇葩說》只能證明一件事情,就是我們要練習,不但能夠想得到別人在想什麼事情,而且我們還要領先一步,能夠想像一下別人可能在想什麼事情,如果能培養成這個能力的話,你受惠的絕對不止在一個辯論節目而已。你不需要跟別人鬥嘴,你做生意也好,你追一個女孩子、追一個男孩子也好,你只要能夠想像別人心裡在想什麼,你成功的機率會比別人大上80%,所以這個是《奇葩說》能給帶給大家的重要的訓練。
很多人都說,立場上辯來辯去,辯了半天也沒給一個答案,這有什麼意思。我想,要去練肌肉的人去推一堵牆推不動,不表示你練肌肉這件事情不成立,你推這個牆推了一百次,你的肌肉就練出來了。腦子也是一樣的,你推不動那個真理的,因為那個真理隨時變化,你抓不到,可是你推一百次,你的腦子就變強健了,這是《奇葩說》最大的精神。
看《奇葩說》,見賢思齊
我從2014年的《奇葩說》第一季開始追,到現在已經是第四季了。這段日子,我也完成了從學生到職場人士的轉型,也曾經歷過幾度迷茫。但每隔半年,《奇葩說》總會和我如期而至,看到節目里那些「老奇葩」們的成長,我也會受到鼓舞,整理自己繼續前行。「老奇葩」里的馬薇薇、肖驍、姜思達、董婧……甚至都已經成了我的偶像級別的人物。
從第一季到第四季,我不光看到了節目的成長,主旨、意義都在不斷升華,影響力越來越大,更看到了奇葩們的成長,看到了一個人通過堅持自己喜歡的事物,能夠到達怎麼樣的高度。
就比如原來只是隨性發言,缺少邏輯的肖驍,如今也能夠條分縷析,辯手范兒十足。
當年頭戴紅花的青澀少年姜思達,第三季的時候金句頻出,一次次驚艷全場,引得黃執中稱讚,並與之一起爭奪奇葩之王。
還有,原本只是湖南的一個普通的民生記者的董婧,因為第三季里的不俗表現,從而開始了北漂生活,最近又開始承擔起了《奇葩說》第四季的導演工作。
我看到了一個個平凡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活成不一樣的煙火,這是《奇葩說》帶給我的重要的心理支撐。而這些也只是我從節目里了解到的,我相信他們真實的生活也肯定比賽場上,精彩更多更多。
重點想再談一下馬薇薇。
在參加《奇葩說》之前,薇薇姐正在辦理離婚手續,而參加《奇葩說》,也只是為了逃離離婚的陰霾。這段故事,《博望志》有篇報道里寫道:
對於十年前就斬獲「華語女辯手第一人」稱號,此後又繼續在辯壇上活躍了十年的馬薇薇來說,「漂亮女人該拼男人還是拼事業」、「該不該看伴侶的手機」這種生活性辯題所需的準備,只是前一天晚上睡好覺。
登上舞台,馬薇薇發現自己意外地適應這個環境,刀槍劍戟,一一拆解,似乎這個高智商遊戲生來就是為她打造的。
於是,金句女王一炮而紅。讀到她的故事,我明白,機會只屬於有準備的人,在機會來臨之前,積攢精力,並不斷打開人生的超鏈接。
第三季的海選中,有一位選手向老奇葩們下了戰書,面對新奇葩赤裸裸的「辯論不該娛樂化」的挑釁,馬薇薇據理力爭,又不失優雅地守住了自己的陣營,其中又爆出一條金句:
水可以熄滅火,水不能改變火。你認為神聖的永遠不會被玷污。而如果你認為可以被玷污,是因為它本來就不夠神聖。
那一刻,我覺得薇薇姐實在是太霸氣了。如今,馬薇薇已經是米果文化的副董事長,和「老殭屍」們一起在北京租房,開啟了創業生涯,她在某次採訪里說:
世事無常,我們參加奇葩說,老殭屍紅了,辯論紅了,我們想做點事兒了。我並不認為辯論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技能,但是,辯證地思考,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是我們每個人不盲從的接受訊息所必備的技能;理性的表達,在這個全民微博朋友圈,每個人都在公眾表達的時代,是我們好好說話說有內容的話,所必備的技能。
而這些,辯論里,都有。於是,我們開始創業,創業還沒成功,我覺得人生已經成功。
見賢思齊,奇葩們的追夢旅程,一次又一次地鼓舞了我前行。
撕掉虛偽假面,好好說話
作為一個主要面向中國年輕一代的網路綜藝節目,我發現《奇葩說》在某種程度上承擔起了很多教育的角色,堪稱良心綜藝。
首先是辯題的選取上,既有一些接地氣的源於新聞的辯題:比如討論慈善捐款,老人贍養,婚禮習俗,也有一些妙趣橫生的腦洞題,比如時光機、外星人,更有一些觸及大眾敏感神經的題目,比如同性戀、婚姻7年制。
我常想,有些話題,如果《奇葩說》不去談,那還有什麼地方能談呢。而且《奇葩說》這個舞台上,不僅辯手敢於去談,而且還能夠入木三分地談,讓觀眾彷彿看到了這個話題的前世今生。
其次是導師的陣容上,高曉松、蔡康永、馬東、羅振宇、張泉靈,個個都都是人生經歷豐富,閱盡人事滄桑的導師。我花時間聽這些智者的發言,比我自己看書收穫更多。
在奇葩說的海選里,很多選手都是像我一樣的年輕人,導師們會給選手一些認識經驗的指導,同樣也是對屏幕外千萬個年輕人的人生箴言。
比如有一次高曉松老師就對一個勇敢追愛的女孩大晴寄語道:
人早晚被生活打敗,只是你堅持到下半場的什麼時候。所以當你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狠踹生活。因為生活絕不會因為你膽小、怯懦,什麼都沒幹,而饒了你。
再比如,蔡康永老師,常常稱呼辯手們為小朋友,一直都在為他們提出最溫暖的建議,比如寄語飽受非議的網紅劉寶寶:任何一個19歲的小孩都不要錯過可以無憂無慮的年紀。
最後,最主要的意義,還是之前提過的,享受思辨的樂趣了。
我平時也愛看「得到專欄」,如果要問我看「得到專欄」和看《奇葩說》,哪一個收穫更大,我想說,就像只要是一道優質的菜,無論是蒸的或是煮的,同樣味道鮮美。「得到專欄」更注重一種知識的傳授,我們從老師們高屋建瓴的上帝視角,享受學習的酣暢淋漓的快感,而《奇葩說》更是一場觀點的交鋒,你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也許在這一秒你無比認同一個觀點,但在下一秒你就會倒戈相向,比起單純的傳授知識的「得到」,我覺得這個節目更是教你如何去學會思考。
《奇葩說》的海選節目《奇葩大會》,曾經來了一個選手叫做圈9,她說,我參加《奇葩說》,就是為了和大家做朋友,《奇葩說》的節目我至少二刷,《好好說話》全部買下來,我還看星辯,看大專……
聽完她話,我深有感觸,我彷彿看到了現在自己,也是在不斷的二刷三刷,做筆記,寫點評,我視那些奇葩們為偶像,學習他們的閃光點,我甚至也不止一次的嚮往過,會不會幾年後的某一天,我也會像圈9這樣勇敢的踏出自己的一步,去參加《奇葩說》的海選,去和偶像們同台辯論……
以上,都是《奇葩說》對我的影響,當然言語還不能表達全部,如果你之前不是《奇葩說》的觀眾,而因為我的這篇文章,有了一點接觸這檔節目的興趣,那麼我很開心;如果你已經是《奇葩說》的觀眾,看完後也有了新的一些想法,也歡迎和我進行更多的交流。
總之,在複雜的世界裡,依舊有那麼一群人用語言來撥雲見霧,激勵我內心嚮往愛、自由與夢想,實在是太感謝這個節目了。
作為一檔娛樂節目,借著黃執中胡漸彪兩位大神的人氣和思維,能抓住辯手們的興趣;又有高曉松蔡康永二位老師的積澱和見識,起碼可以保證好看。
但從辯論技巧角度,乏善可陳,若想從中學辯論,恐怕頂多學到個新生賽院級冠軍水平。
個人在辯論上不算成功,但算勤奮,本科上千小時的付出,拿過一個正牌的省賽冠軍和一個偏門的國賽冠軍。自估水平,在國內辯手中大概勉強能排進前1000。在這樣的水平,聽節目時常常會有可以隨口駁倒的感覺,而且常常會冒出「這也叫辯論?」的疑問。
其實非辯手出身的選手,一眼就能看出來,發言大都邏輯單薄,姿態鬆散,框架模糊,從辯論的角度算不得好;但是又各自善於誇張,敢於觸及敏感話題博取眼球,所以從娛樂節目角度表現真的不錯。
那麼問題來了,題主想學辯論是想僅僅學幾個段子,還是想打好比賽,還是想學到一個受益終生的思維方法?
若是學段子,那麼奇葩說,曉松奇談,今晚八零後,曉說,以致郭德綱的相聲都不錯。
若是想打比賽,娛樂節目的作用還不如看經典的比賽錄像,更不如專門的辯論教材,像少爺的辯論十講,洛陽集,老前輩的辯論通論,以及後來的一些教材,如痛苦的修鍊等,這些都是不錯的資料。學完了,去打比賽,打完了,纏著評委點評,循環往複,這才是正道。
若是想學思維,那就要捨得花時間,先把需根解損弄懂,再去分析幾場奧瑞岡;求身邊的大神帶著打比賽,跟著他們討論立論,廢寢忘食,殫精竭慮。悟性高的,花個幾百小時,悟性差的,像我一樣花個1000小時,也就能培養出辯手的思維了。
很浪費時間?等你真的養成了辯手的思維,說出的每一句話都邏輯嚴密,遇到任何問題都能做到按部就班,你一定會感謝自己的付出,提高總是痛苦的,也總會苦盡甘來。
-------2015.07.17--------
聲明:
1,今天看了第二季第二輪的第一集,喜歡極了蔡說的那句話,「有奇襲才像我們平時聊天的狀態」。
2,觀點本身,大家發言層層遞進、步步推進,你來我往。所以,這個時候,如果還是單純把本答案用作記錄,顯得沒有必要。
所以特別宣布,不出意外,該答案將停止更新。今後關於奇葩說的想法:
1,會在更加貼近的問題之下;(如:評價類)
2,會在具體某個辯題的問題之下。(註:此類側重我自己的價值觀的梳理)
感興趣可以移步(2015.07.19更):
你是如何看待《奇葩說》第二季淘汰賽過後的各種辯題的? - 奇葩說
-------2015.06.27(07.04更)--------
寫在前面:
1,答案有的和題目有關,有的沒關;不定期更新。
3,擔心答案變得和古代婦女裹腳布一樣,「又長又臭」。所以,只說自己最想說的。
3,以下所有,都只是個人淺薄的想法。有時候觀點上來,用語可能沒把控好,大家看看就好。同時,也希望大家在看的時候保持自己的思考,歡迎留言各種想法。
-------2015.07.11第六期「是否向父母出櫃呢?」(前六期最佳)--------
1,關於辯題
是否向父母出櫃,看似取決於很多因素。
父母對於孩子的期待是什麼?
個人發展?家庭?事業?社會地位?......
歸根結底,happiness是「ultimate currency」. 這個表達源自哈佛幸福公開課老師Tal。
而重點在於,這座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橋樑是否可以架起來?如果可以,如何做?看似也取決於很多因素。
雙方的傾聽意願與表達意願;
大小家庭環境;
社會環境....
歸根結底,「父母的愛可以超越一切」!這句話是金星在節目中說的。我認同。
2,其他觀點
薇薇姐:倖存者理論,必須成為最頂尖的人,才「配」享受最普通的待遇;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被歧視」的;柜子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歧視,讓柜子消失。
最後這個觀點,比較機靈,全看你怎麼定義「柜子」。如果把它當做「差異」的別稱,那就和「差異」無異;但如果把它賦予些「額外」的關注,這「微妙的差別」又會被描繪成另一種「歧視」。女權運動、種族問題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面對這些問題,人心變得格外敏感,有時候,甚至敏感到「避而不談」。
邱晨接得很棒:社會條件不具備,不出軌;社會條件具備,沒柜子。那這個辯題就沒存在的意義了。有→無,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許許多多的人,為此做出一點一滴的努力。
三位團長發言,很贊。
辯論,如八卦圖,觀點看似黑白分明。但在交界處,只要跨過一絲一毫,便立刻變成「對立面」。此時,大家都已明了,這早已不是「對立面」。
PS:辯論,可以很嚴肅,也可以很娛樂。
3,感動
當馬東認真說出,這次我們不念贊助商的名字,讓他們為能贊助奇葩說而感到驕傲。那一瞬間,作為一個觀眾,很感動。
奇葩說第一次,把贊助商與節目商拉到了比較平等的地位。
-------2015.07.10第五期「世界末日來了,是否公布呢?"--------
1,馬東,「這不過是一場辯論。」
突然發現,「這不過是......」這個句式好好用。
2,高曉松
他厲害就在於,知識儲備多,尤其歷史方面。
略有不足就在於,舉出一個例子,乍一看很有說服力;但仔細想,容易以偏概全。
3,辯論辯題
被說服,往往是感性理性相互交融的。具體分兩種情況:
感性>理性
理性>感性
而往往,最讓我感到「有道理」的,是那些理性>感性的回答。畢竟辯論節目歸根結底是語言節目。這和人們決策不同,人們最終決策反而是情感驅動的。兩者區別在於,有無個人的實踐。
作為一個觀眾,我在看這檔節目的時候,最被打動的時候,往往是涉及人生價值甚至是終極價值的問題的時候。而每當涉及終極價值的問題的時候,純粹辯論是解決不了的,還需要大量的閱讀、切磋、琢磨,甚至其他實踐。
最有說服力的那些人,往往自己三觀比較完整,且不願意強加自己觀點給別人,甚至不願意強勢輸出個人觀點。TA說話,讓人感覺,只是在分享TA認為有道理的想法。代表人物:馬、蔡。
列舉本次辯論最有說服力的觀點:
馬:大家一起死亡,所謂的「意義」也就成為虛幻。
蔡:「意義」在於「文明的印記」。
高(這個反駁挺機靈):「刻意為之」與「自然為之」的「意義」並沒有「高下」之分。
......
隱隱覺得,照著這個思路下去,會有一種無止境但不重複的機靈的對辯。
不管怎樣,這不過是一場辯論!
有新視角來理解不同,就夠了。
-------2015.07.05第四期「是否接受open marriage?"--------
1,黃健翔與馬東
好朋友關係就應該這樣。能嚴肅、能玩笑。節目最後面的彩蛋很有愛。
2,知識儲備
李銀河關係中三大原則:「成年、自願、私密。」
波伏娃與薩特,女權主義先鋒,彼此多個情人,但沒有結婚。
3,辯論形式多樣化
這點在老奇葩中表現尤為明顯,彼此之間早已熟悉。
前排一個人發言的時候,第二排的人配合表演。場景演繹,讓觀點更加鮮活。
4,關於辯題
這次發言最為精彩是馬薇薇最後陳詞、柏邦尼最後陳詞、蔡康永最後陳詞;其中馬東兩次難得的嚴肅發言也很精彩:第一次是反思辯題的選擇,第二次是對選手由衷的佩服。
5,馬薇薇「溫柔一刀」
融會貫通。
她在娛樂,她也在嚴肅。
她在逗樂,她也在思考。
她不在說自己,她也在說自己。
於外人,
她可以是一個鄰家大姐姐,
她也可以是一個弄不懂的謎。
(猜測)
於極少數的人/她自己,
她,大概就是她吧。
願自己,
有朝一日,
也能有一絲這樣的機靈與睿智。
-------2015.07.04第三期「伴侶戀愛經歷多/少?」--------
1,奇葩說的辯論主題
奇葩說的很多辯論主題都以「愛情」為主,猜測原因:
一方面,在愛情上人們的主觀差異可以很大,而且發表相應言論的自由度也很大。
另一方面,談論愛情這個主題,讓人娛樂與八卦的心同時得到滿足,符合奇葩說「嚴肅」辯論節目的定位。
2,奇葩說的賽制
奇葩說的辯論更像是「反駁+演講」。反駁是針對上一個選手(第一個選手除外)的觀點進行反駁,演講就是針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陳述。
關於演講。有個亞里士多德演講三原則,分別是:
-Ethos道德
-Patos情感
-Logos邏輯
誰說得好,說得有理,說得更讓觀眾心悅誠服,誰就晉級。歌唱比賽、舞蹈比賽等,非專業人員往往難以看出個所以然來。而奇葩說,作為觀眾,我們是可以看出個所以然來的。
-哪個人邏輯更加說服你?
-哪個人情感表現更強烈?
-哪個人觀點更被你接受?
在聽別人觀點的時候,我們也在梳理自己的觀點。哪些你認同甚至極度認同的觀點,就是你的價值觀,只不過由那些語言表達極為優秀的人,說出來罷了。然而,「說出來」本身就是豐富的閱歷和大量的思考的集中表現。聽懂認同是一個境界,清楚表達是另一個境界。
3,關於辯題
「伴侶——戀愛經驗多/少?」
雙方觀點很全面了,不再贅述。
「人的決定歸根結底是感情驅使的」。而每一個人感情的背後是這個人過去的種種(教育、家庭、經歷等)。我們可以選擇不認同,但是不能不理解。
PS://這裡的「理解」指「不要輕易否定」。真正的理解,談何容易。比如:我要和你解釋一個我喜歡地方,就意味著我要從過去我在這個地方干過的事、見過的人開始說。難就難在,一我願意訴說,二你願意傾聽。仔細想想,真正做好訴說與傾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選擇意味著:
-你願意為這段感情付出什麼?
-你想從這段感情中得到什麼?
-你希望有多大的自由?承擔多大的責任?
-還有物質的、精神的,眼前的、長遠的,表面的、本質的方方面面的東西。
...
PS://自由越大,責任越大,需要能力越大。這裡自由指「一個人願意以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生活(說自己想說的話,見自己想見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違法,不強制他人。」。想想喬布斯、想想馬雲,你就可以理解了。
找到「想做的事」很難。我認識一位師長,看上去很自由,像個孩子一樣搭建著內心的花花世界。但是,她沒有找到「想做的事」。這裡,「事」為「讓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的事」。短短生命,滄海一栗,能見證自己存活過的,除了註定與死亡赴約的自己以及周圍同樣要和死亡赴約的人,也就只有那些「留在這個世界的痕迹」(積極方面的表現就是社會價值)了。所以,回到那位師長,不嘗試、不爭取、不試錯,不去找那件「想做的事」,也就談不上所謂的「自由」。//
所有不同,只是「個人選擇」不同。
而選擇,有時候,只需要自己,follow the heart.
4,關於觀點
只說兩處我最被打動的地方,表述大致意思。
-馬薇薇,人生是一次又一次的體驗。
-蔡康永, 人生是一片又一片的回憶。
兩句話,值得玩味。
5,黃健翔
只能說,馬東身上的「央視味兒」更少。僅僅因為廣告詞,都要對馬東五體投地了。
-------2015.06.28(07.04更)第二期「婚姻中另一半遇到人生摯愛,離還是不離?」--------
1,關於「辯論」
之所以加「」是因為,自己不是辯論人,只能說對此感興趣,談談一個局外人對於辯論的想法。
很多人在第二期中用了自己的例子來論述「婚姻中另一半遇到人生摯愛,離還是不離?」。的確,不可否認的是,用自己的故事能夠增強感情渲染,也說明了選手對於辯論的投入與用心。
但是,在我看來,既然是辯論,就應該以「理」服人。用自己的故事,一來容易在對方反駁的時候尷尬,因為有時候反駁時默認對象就是對方的例子;二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感情讓人動容,而道理才能讓人「明白」(下段有補充說明),個人例子難免有主觀性,而且容易帶動感情。
關於辯論,更認同馬東在節目中的說法,辯論賽不是追求真理的過程,而是幫助觀眾換位思考的過程。觀眾不應該隨隨便便就受到別人的「蠱惑」,而是應該有自己的思考。所謂自己的思考,一定是隨著個人閱歷的增多而增多的,有時甚至需要同道中人的切磋琢磨,這才更像是追求真理的過程。追求真理一定是持續、動態的過程,而不僅是一場比賽可以體現出的。
2,關於辯題
這次的辯題是,「婚姻中另一半遇到人生摯愛,離還是不離?」。
印象最深刻的是陳銘的發言,從科學角度來論述人生摯愛,其實他把定義範圍擴大了(遇到人生摯愛=fall in love,當然這是可接受的)。從這個角度切入,進而說明人生摯愛不唯一,婚姻需要人生摯愛(且默認你結婚的對象一定是你當下所認為的人生摯愛),但更多還有責任、擔當、奉獻等。整體感覺,論述穩妥,讓人信服。
關於馬薇薇的反駁,先是從「不僅只有愛情才能讓多巴胺分泌」這一角度進行了反駁,反駁邏輯是正確的,但不充分。
的確,愛情不完全等於多巴胺分泌,但是在可被科學描述範圍之內,只有多巴胺這種物質了。而且陳銘的意思應該是我們選擇結婚的時候,前提就是認定了「對方是我們的人生摯愛」。而人生的不確定會讓我們遇見一個又一個的人生摯愛,出於對婚姻的負責,我們不能僅僅因為遇見又一個人生摯愛而選擇離婚。總之,陳自身的邏輯框架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在陳的框架內去反駁,怎麼說都略顯無力。
接著,馬說了自己的觀點,離婚是無私的表現,如果不離婚,就會對另一半與孩子冷眼相待,這是一種「無期徒刑」(冷暴力)。
徐反駁,婚姻中有比冷暴力更重要的東西,對於孩子的責任等。反駁馬,最重要的點在於,婚姻≠人生摯愛,還有責任、親情等,不能因為一己之私而把怨恨轉嫁到別人身上,要怪只能怪自己在結婚時選錯對象(看瞎了眼,認為對方是自己的人生摯愛-因為在陳的框架內,只有人生摯愛才會結婚),一個成熟有擔當的人,應該為自己的錯誤選擇買單,而不應該隨意撒潑。
馬反駁,比愛情更重要的是自尊,在沒有經過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就強制對其負責,是不對的。每個人相互獨立,一個女人應該有自己帶一個小孩的能力,婚姻應以愛為紐帶,而不是法律條文。
到這裡,辯論就結束了。
談談自己對於馬最後這段話的看法。的確,婚姻以愛為紐帶,將兩個相愛的人結合在一起。但是結婚之後就不僅是愛了,還有親情、責任等。另外,馬說的每個人相互獨立,我是認可的。但一個女人應該有自己帶一個小孩的能力,這因人而異吧。準確說,這是她所認為的一個女人應該做到的,但不代表別人也是如此。
-------分割線-------
其實這個辯題,最主要在於對人生摯愛與婚姻的關係界定。
如果人生摯愛不唯一,那麼結婚前提就是人生摯愛。而婚姻還有除了人生摯愛的其他東西,如:親情、責任等,也就不應該輕易離婚,最起碼不能僅僅因為遇見另外一個人生摯愛而離婚,否則容易陷入結婚-離婚-結婚的循環當中。
如果人生摯愛唯一,真得是十分十分十分愛,愛到驚天地、泣鬼神,肝腸寸斷,到了不和人生摯愛在一起,就無法和其他人正常生活(不管是身體上,心理上等各方面)下去的地方,那為人為己,還是離婚吧。
說來說去,還是在於你自己對於「愛」的把握。
-------2015.06.27(07.04更)第一期「好朋友的戀人出軌,告還是不告?」--------
1,關於馬東
沒有太高的顏值,沒有太華麗的台詞,沒有太虛偽的官話。但是,是我現在最喜歡的主持人。
-和金與蔡的調侃(沿襲上一季風格);
感興趣的可見:
如何評價奇葩說中蔡康永與高曉松各自的表現?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和選手的調侃(「2個字的自我介紹」、「2萬字的自我介紹」、直接問選手和男友私生活等);
-廣告赤裸裸的植入(第一次這麼喜歡植入廣告!除了語言本身幽默之外,如「超級抗餓...」,更喜愛的是馬東的態度-主持風格)。
- 撕下人性虛偽的面目:想什麼,說什麼(如:選手時間超過了,「說快點,你時間要到了。」,宣傳廣告,「賺錢的時間到了!」等等)。馬東在這個節目中就好像是一個貪玩的小孩,好奇打量周圍的大人們(團長、仙女、選手),有問題直接問,有錢直接拿;偶爾清醒時做個和事佬(如:選手火力過猛了,就幽默化解一下現場氛圍;團長交鋒過頭了,就調侃調侃對方)。尺度把控真得很好!把節目準確定位在一個既嚴肅又娛樂,既搞笑又引思的軌道上。(關於這點,自己其實在其他答案中提過,忍不住又說了一次,實在太棒!)
- 做到馬東這樣靈活自如的主持風格,需要童心未泯,才能傻傻發問,幽默化解尷尬;需要閱盡千帆,才能有容乃大,接受各色觀點;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個人對於人生與生活永不停止的追求與思考,才能體現出如此風趣與睿智的一面。
PS:喜歡過的一些主持
- 董卿的大氣與氣質;
- 撒貝南的機靈與真誠(《開講啦》);
- CCTV2財經頻道一些主持人(章艷、秦方,兩個美女主播,外貌氣質都很好,但大多時候只是傳播信息,偶爾才會有真情流露。芮成鋼,不出事之前對他還是挺欣賞的,流利英文,年輕有為。現在回想起來,他每次在播報的時候,眼神是空洞的。);
- 快樂大本營(何炅是禮讓、hold場的大哥哥,讓不同性格的嘉賓都可以感受到快本的熱情與快樂;謝娜是大家的開心果,自我撒瘋的時候帶著大伙兒一起玩。兩個人的共同特點是真誠,把每一個到快本的人都當做兄弟,講義氣。但近些年來也出現一些不足,刻意強調某幾個笑點(如:杜小眼睛),有時候刻意搞笑反而適得其反。這也是我放棄快本重要原因。)。
2,關於團長
-金:並不是太熟,表示還需再關注與了解。
-蔡:越來越喜歡!之前有在其他回答中評論過他,就不說重複了的。
感興趣的可見:
如何評價奇葩說中蔡康永與高曉松各自的表現?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順便推薦一本書: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豆瓣)
他依然是那個儒雅、謙和、善良的君子。這次主要提他的「包容」。當然這和他自身各種經歷有關,但對於他的包容真心佩服。
在談及好朋友的戀人出軌,你是否選擇告訴的時候。蔡換了一個視角來闡述這個問題。出軌重要嗎?忠貞是戀愛中最重要的因素嗎?從古代談到現代,他還是沿襲了之前的風格。先是「小心翼翼」發表自己對這件事核心討論點的想法,然後發散開來說我更傾向於選擇什麼。
當然,有可能選擇立場並不是他的個人立場。但是我相信,即便不是他自己的觀點,他說的也都是發自肺腑的話。說的可能有點繞,也就是說不管站在哪方,他都能夠不違心,說出自己的想法。
依舊舉這個例子,蔡認為忠貞不再是戀愛的首要因素。作為朋友,我要讓你自己判斷、決定,不橫加干涉。放在不告訴一方,我需要不干涉你的個人生活,不干涉也就是不告訴;放在告訴一方,就是我把信息給你,但選擇在你自己,我只是盡一個朋友的責任。
本期還有個視頻是蔡談對同性戀出軌的看法,視頻很感人,蔡以及現場很多人都哭了。蔡也專門在微博中發了一條長文補充說明。也巧,昨天美國最高聯邦法院通過法律,宣布同性戀婚姻全美合法化;早上看了一個TED視頻,也是關於同性戀:
隱藏真實自我的危險
- 善良。一方面,作為同性戀,他很希望有更多的人站出來,陪他一起。因為他是為數不多出軌後依舊「存活」下來的人。另一方面,作為過來人,他太明白這一切的艱難。他自己是到了金字塔最頂端,希望向大家證明,同性戀也是正常人,希望努力讓那些爸爸媽媽,不覺得自己的小孩奇怪。但是,高處不勝寒。有多少理解,就有多少不理解;有多少支持,就有多少反對。所以,善心出發,他希望其他打算出軌的人,再做一番思考。他的這番言論,讓我對善良有了新的認識。善良不僅僅是唐僧的不殺害一隻小螞蟻,更是蔡的把自己內心感受放在一邊(不論這個感受多麼強烈),首先為了對方考慮。
- 不作為的作為。不作為是因為,經歷太多,心中太清楚,每一個人生有太多的不一樣,看似正確的建議也許轉頭就變成了錯誤。所以蔡在大多數時候不願意影響別人。這也是一種包容吧,知道人生有那麼多種活法,那麼多種可能性。微笑旁觀,便是最大的幫助。作為是因為,《奇葩說》需要他發表個人看法,有個人看法就意味著有影響力。《奇葩說》中有影響力的人很多,影響方式也各具特色。辯手們是電閃雷鳴式的影響,但蔡的影響是春風細雨式的影響(扯開說一些,馬的影響是抖機靈式的,高的影響是個人經歷入侵式的-高與蔡不同之一在於是否對於個人經歷進行強化,金的影響有待進一步了解)。電閃雷鳴讓你有時醍醐灌頂。但是,春風細雨讓你常常細細品味,是潛移默化,是一種玩味,給人生、生活都平添一份滋味。
3,關於辯題
聽完後,對辯題的看法已雜合各家之長。以下不純算是個人意見,算是綜合各家,羅列想法吧。
辯題:好朋友的戀人出軌,告訴還是不告訴。
支持:證據確鑿之後,我再告訴你,做好善意提醒,但決定怎麼做在於你自己。
不支持:我要麼幫你背後解決(長痛不如短痛或安心回到身邊),要麼幫你一輩子傻樂。
4,關於選手
老辯手個性鮮明,新辯手暫不熟悉。個人還是對閱歷更豐富的主持與團長們更感興趣,以後有機會的話,再來談新老辯手們。之前馬薇薇就開玩笑說 奇葩說「忽悠藝人說這是個綜藝節目 忽悠辯手說這是個辯論節目 忽悠觀眾說這是個嚴肅節目……」有的時候 看到裡面通過講情感向故事 舉亂七八糟的類比和例子 分分鐘想要站起來反駁他……而這些東西 有的時候缺引起觀眾共鳴讓我感覺不屑或者不解 但仔細一想 或許有時我們需要的 不是嚴密的邏輯 精準的數據 鋒利的類比 而是在不知不覺中讓人贊同的一種 說服的能力。剛剛結束的校辯論賽里 評委有一句話讓我記得很深刻,辯手未來的目標 不是在和別人講話時 別人說「哇 你一聽就是打辯論的呢」而是「雖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但同樣的話 從你嘴裡說出來 聽上去好有道理啊」而這 或許才是辯論的意義吧
手機碼字,回去改格式
因為你對辯論賽和奇葩說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辯論作為一種比賽他需要的效果和奇葩說作為一個節目所需要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先講講我對兩者的理解吧
辯論賽更重思辨邏輯的呈現。
看過國辯或者自己打過辯論賽的朋友們可能知道,辯論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見招拆招,互相下套是很正常的事情。旁徵博引,名言堆砌更是比比皆是。但是在一場辯論賽當中,其實大部分的觀眾是混亂的,一是因為辯論的高知識積累門檻。二是因為辯論賽的快速節奏讓大部分沒準備的人無所適從。三是大部分人其實並不懂得辯論的樂趣所在。當然辯論賽其實也不用太在意看客的想法,只要贏得評委的認可便可以了。所以有時候在言語表達和邏輯呈現上自然怎麼高級怎麼來。這自然又讓辯論的門檻水漲船高。
所以我一直都說,辯論是有門檻的,大部分的我國人都缺乏辯論思維。這就是辯論在中國一直都很難有特別大的發展,並且並不被人引起太大的重視。因為對於大部分人,辯論,其實挺不友善的。
現在來說說奇葩說
首先,你要知道奇葩說是一檔節目,而且是一檔綜藝娛樂節目。既然是節目,收視率才是命根。那麼你對奇葩說上一些選手的誇張的肢體語言,和奇葩的一些言語都可以理解了。吸引注意力,為了收視率。
只是作為一個綜藝節目他們套上了辯論的形式而已。
那就說明奇葩說上的辯論就不可取了嗎?
錯,大錯特錯。
就我個人是給予奇葩說很高的評價的
因為他讓很多人了解了辯論(即使不是真正的辯論)
甚至因此讓很多年輕人對辯論產生的興趣,產生了想要去言說的衝動。這對於大部分最後看的一本書是教科書的年輕人是有意義的。同樣,對於辯論這項事業的發展是有利的
而其接地氣的辯題,也讓辯論的門檻降低,緊扣社會的部分熱點,或者用一些看似低門檻的辯題,讓觀眾感覺,我有話說。這同樣也讓辯論這件事變得更加親民。
但是,你要明白奇葩說和辯論賽的最大區別還在於,奇葩說重視的是一個說理的過程。所以大部分做辯論的人會發現奇葩說似乎有點偏向於演講?有煽情,有說理,也有憤慨。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奇葩說是為了給觀眾看的,是為了說服觀眾的。所以他們會講故事,會用情緒來表達觀點,因為感性比理性更有群體說服力。才會讓許多觀眾在抉擇時搖擺不定。
所以馬薇薇說奇葩說忽悠藝人說這是個綜藝節目,忽悠辯手說這是個辯論節目,忽悠觀眾說這是個嚴肅節目。這無疑這是對這檔節目能對其平衡的肯定。
在真正的辯論賽中鍛煉思辯思維,在奇葩說中學習說理方法。相信這對於許多表達能力有所欠缺的人會有所裨益
至於不斷黑奇葩說的辯論能力的人…等你打敗了馬薇薇再黑吧,奇葩說中的每個人都有其特定的職能,可不要太過較真很喜歡看這個節目,幾點感觸:
1、由這個節目重新認識了蔡康永。
以前偶然看過他的一本書,叫la流浪記。講的是在美國讀書的經歷感受,覺得文筆輕鬆清麗,人的素養很好。這個節目上他的發言總是讓人很願意安靜下來聆聽。我有時會想,為什麼下面的辯手不會像他這樣用從容不迫的表述來贏得更多的支持呢?一方面可能是人生閱歷不同、對題目的獨特思考不同、在節目中所處的位置不同,但也可能就是因為他的說話更有技巧。於是買了兩本他的《說話之道》的書,也很輕鬆地看完了,多少也有些收穫。
不過終究覺得文字和語言背後,是整個人的素養、情懷(雖然這個詞最近被搞壞了),其次才是所謂技巧。以高曉松對比,會很容易感受到兩者的區別。對,說的是區別,不是說高不好。
2、也第一次認識了馬東。機智幽默。
3、在所有的辯手中,並不是那麼欣賞公認辯論能力強的馬薇薇。認同她辯論能力的確強大(嗯,由衷認為馬的辯論能力尤其快速總結對方觀點找到弱點後精準反擊的能力超強),但覺得她的發言風格、語氣以及常見的「對不對?」「什麼意思?」,聽起來不舒服,至少讓我有些許迴避的念頭。在這一點上相比而言會更喜歡范tiantian,她的發言勝在每次都一氣呵成,超級流暢。儘管她有她的不足,比如個別場次的確有比較嚴重失誤(上海人歡迎小城市的人來競爭那次),太多用個人經歷和感情來說理等。另外,如晶思維角度獨特值得學習。
4、通過這個節目才知道有」打辯論「這種說法,才知道有馬薇薇啊黃執中啊業界大牛。從來沒參加過也沒想參加過辯論這種活動,但是作為律師,經常會有在庭審過程中的」辯論「環節。「辯論」之於我的意義,在於最大可能地讓法官聽進去並接納我的觀點,因此我很關注蔡康永那樣的說話效果。真正意義專業辯論技術層面的東西,可能不是這個節目能(想要)真正提供的,因此也沒過多留意。
首先闡述辯論幾個核心部分:
辯手和評委
1.辯手的職責:說理
說理有兩個部分說和理,也就是語言表達以及論證內容,我個人來講更願意把奇葩說看作一個討論而非辯論的舞台,區別在於辯手有沒有允許自己被說服。就像馬東老師所說的"奇葩說"這個節目真正的魅力不是爆出哪句金玉良言滿堂喝彩的時候,而是每個人都沉默了在思考,在對自己已有的認知體系作出修改的時候。所以這麼看理的重要性是在說之上的。我私以為舉辦奇葩說的目的是眾招奇葩,把這些奇葩這些不同尋常的人的想法展現在世人面前以擴充自己的認知。但是選手要是按照如此辯論是受限的,這就到了第二部分
2.評委觀眾的裁決
一個觀念表達出去了,有效性是由聽眾裁決的。但這有效性的接受度是和聽眾的閱歷,思維模式,靈敏度和深度是直接正相關的。所以如何在不妥協自己觀點的前提下讓受眾最大程度上理解認可你的觀點就是說話的藝術。
綜上的立場再來總結成員的辯論能力。
馬薇薇老師,又愛又恨ouo,說的能力簡直無人能敵,天生就是要說服別人的,什麼"養條狗啊""你是天空中一片雲,老投在老子的波心,都形成了心裡陰影"簡直好得讓人瞠目結舌,也不管論點是什麼了不管說服沒說服,直接贊贊贊。但是分析下來這種辯論方式是很可怕的是洗腦式的。
總結馬薇薇的管用套路,上了先用"陌生化手法"提出有些和常規思考不一樣的觀點,引起別人興趣充分把握觀眾注意引起思考,但是她並沒有提出觀點就放任自由了,而是把握觀眾對此觀點的不熟悉開始加以引導和干預,就像變魔術一樣,在奪目天花亂墜的語言掩護下,實則在偷換概念,這幾乎讓對方無法反駁,因為這已經被她改成了她的遊戲規則。這種能力是常人不具備的,並且她作為防守反攻性,起來概括對方的觀點的時候就開始篡改,別人也沒有話語權再反駁了。說真理是越編越明的,前提是對於對方的反對觀點正面迎頭痛擊,但這種理念卻是違背辯論的要求的。
如此就提到范湉湉老師,她的風格就是運用親身經歷加之煽動性的語言去碾壓對方。從論證方式上講是並沒有什麼作用的,因為個例不論是證明還是反證都是片面的case-depended。然而這種風格就是討論真理的態度。她所說的都是她內心如此認為的,她不追求語言的絢爛但是尋找聽眾最能接受最有共鳴的方式去展現事實的魅力。畢竟一個真實的案例是不論多少假設推斷猜想無法取代的。那就是眾多變數按照不同比例組合出來的答案,是具有啟發性的,哪怕它可能片面。
接下來是艾力,他同樣是重視理而不重視說的人,他自己也分析了,要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觀眾沒把話聽進去理再reasonable也沒有什麼_用。簡單來說嘴不夠賤,經常被欺負真是心疼他
再加一個人大愛的柏邦妮,這就是底蘊支撐啊,她的論點應該大多由來她曾經做過的嚴密的思考,是相當有啟發性常人不怎麼能想到的。然而她也有局限性在於她的防守反攻不夠強,因為她同樣是開發自己是願意被別人說服的。所以有好幾次被奇襲都感覺很可惜,很好的觀點沒有足夠的辯護。
如晶,她完全是在辯論而非討論,幾乎從來不可能被對方帶跑,對於對方的漏洞簡直一針見血,但對於她自己的觀點,坦然我個人認為借鑒性不強。
終於到肖驍了,沒有什麼多說的,愛他!作為一個成都人,為他證明絕對不是最娘的。
肖驍的角色是很超脫的,他壓根就懶得說服你就是在以他特有的方式闡述他自己的觀點罷了。所以同樣很難反駁,最多是強調和題目關係不強烈(但是在他那麼有嚼勁的語言表演之後這麼說,觀眾根本不會去買賬
謝謝@Sakru邀請。
抱歉,我不太看綜藝節目,奇葩說也只看過零碎的個別片段。所以我的評價很可能不準確不客觀,歡迎批評指正。
奇葩說中的辯論,是不是真正的辯論,以及能夠為辯論帶來什麼,是去年辯論圈裡一個熱點的爭議。
奇葩說的議事原則,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辯論賽制。對於雙方的發言時間,以及勝負判准都有很大區別。所以並不是辯手們日常投身其中的辯論。但這並不是說,奇葩說的辯論就低於辯論比賽。我相信其中也有很多值得新手或者愛好者學習的內容,只不過相對而言稍顯粗淺。引用執中學長在比賽中的一句話說「馬薇薇在奇葩說時的表現,坦白講是她比較沒有深度的時候」,執中學長的意思是,馬薇薇學姐作為辯手,更加深刻更加襲擊以及更加強大的一面,可能是大部分她的粉絲根本無法理解的。
那麼在奇葩說和辯論賽沒有何者高於何者的情況下,為什麼會出現大量粉絲學不到邏輯思維理性思考的能力的情況呢?
實話說,奇葩說的大部分粉絲都是辯論的門外漢。辯論,除了交鋒之外,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模式。當日常生活中不要求我們樂於質疑,樂於挖掘事情背後的邏輯,樂於用事實來證明觀點的時候,很多人確實不具備這樣的思維模式,所以其中的很多精彩的交鋒在外人看來的精彩之處與圈內人看起來的精彩之處可能差別很大。
所以題主若是想要學習所謂的邏輯思維能力,除了閱讀和學習之外,可以去接觸一下辯論。可以看看馬薇薇學姐,在真刀真槍的辯論場上,又是怎麼表現出她女戰神的本色的。這樣一來,也許更多的奇葩說粉絲會成為辯論的粉絲,也不枉老殭屍們發展辯論的一片苦心,不枉題主想要學東西的願望。
以上。
佔個坑
老實說,只看了一集。沒有再看。不是不好看,而是嫉妒和焦慮。這些打辯論的居然這麼牛,混得這麼好。哈哈哈。
幾乎每一集都看了,覺得還是很吸引人的。首先:先不說他們是不是以一個辯手的姿態在進行所謂的辯論,可是,真的很有感染力!以前,看辯論賽的時候,都會記要點,或者理出來一條主線之類的,但是,奇葩說就真的感覺是現場來,而且各個選手的措辭都比較有綜藝節目的效果。蠻不錯的。有點美中不足的是:辯論的各個環節不是很清晰,而且吧,就只是在糾結著點,沒有了升華,升華基本上都是有曉松老師和康永老師完成的。。不嚴謹。
總的來說:綜藝有餘,辯論還需更專業。。
奇葩說用輕鬆詼諧的方式向我們傳達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有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
毫無意思,除部分辯手大部分辯手偏離辯論本身,先不說術語,但就人身攻擊,以黃口為奇葩來說,節目完全就是在塑造錯誤的價值觀,真正的毒舌是言辭激烈,解釋本質。節目中的毒舌確是人身攻擊,出口髒話。只適合看節目只喜歡帶入,不會冷靜思考,喜歡跟風和容易被打動,和學習如何在不尊重別人的情況下傷害別人的人看。簡直不如看奔跑吧兄弟有意思,一群所謂奇葩水平低,素質差。倒是新辯手拋開辯論本身的技能方面,還尊重對手,尊重道德,尊重雙方父母。老辯手中肖驍,請自行百度被刷下超級演說家的原因。
冷眼獨家丨《奇葩說》回歸,能BIBI的還是熟臉
沒想到第二季《奇葩說》這麼快就來了,2月15日第一季的總決賽才收官,4個月後,全新一季就重裝上線。不得不說,摸准了一個方向,找到了製作上的規律,節目也就自然而生,水到渠成。
當然,也因為對於網路自製節目來說,關注點每時每刻都在更新,如果還像電視台那樣一年一季的製作周期,相信這檔「純網綜藝」走不了太遠,而這也充分體現了愛奇藝的製作能力和招商能力。
由於第一季太過火爆,間隔周期也不長,以至於都不太需要做過多的市場預熱,就能分分鐘吸引到網友的關注。尤其是開播前一段5分鐘的蔡康永失聲痛哭的視頻流出,讓大家對第二季的節目充滿了期待,而蔡康永的這一段,也必將成為第二季的經典瞬間。更為巧合的是,該視頻過後不久,美國的同性戀婚姻正式合法化,原本可能只是希望拿爆點提前預熱,卻沒想到讓節目瞬間承接住了一個社會熱點,真可謂天助。
第二季《奇葩說》已於6月26日和27日晚播出了兩期。據統計,前兩期的總播放量三天破了3000萬,節目話題#奇葩說#於播出當晚19點起連續三小時佔據熱門話題小時榜、瘋狂綜藝季雙榜第一的好成績,同時在榜單上連續10小時位列總榜前十,綜藝季前三,#奇葩說#話題閱讀量激增1.3億次;影視熱搜榜位列第二、連續18小時登上微博首頁右側熱門話題。
但是,在這一份漂亮的成績單背後究竟有著哪些看不見的創新之處,在製作層面又有著哪些需要調整的地方,或者圍繞著整個節目IP,愛奇藝還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探索呢?
第二季有何不同
播出時間變了。第一季的《奇葩說》是在每周六和周日晚上線愛奇藝,但是第二季,節目的播出調整為每周五和周六晚上線。看似簡單的一次時間前移,這其中也蘊含著不少玄機。用製片人牟頔的話來說就是,「視頻節目的周末流量最大,調整到周五檔可以多一天周末黃金時間的點播量。互聯網的一個優勢在於內容不是線性的,跟電視台不一樣,我們不用卡死時段爭收視率,最終看的是總流量。」通過第一季的探索,尤其是在流量上的研究細分,對節目的播出時間進行了更將精準的分析,從效果來看,延續出來的周日也確實為第一周的上線貢獻很大。
「馬曉康」到「KJM」。第一季剛結束,高曉松就表示不將擔任第二季的團長,未來的節目部分只會堅持《曉松奇談》,其它都會暫停。於是,這個在第一季中被眾多網友所追捧的「馬曉康」組合被迫解散,誰來接替高曉松也成為第二季最早的一波預熱話題。還好,節目組找來了以犀利毒舌見長的金星作為了第二季的團長。
應該說,不管換成誰來接替,都會感到壓力巨大,畢竟有一個高曉松在先,想要超越的同時又要保證不丟失自己,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從前兩期來看,金星進入狀態的速度很快,真誠且霸氣的風格瞬間俘獲所有新老奇葩,KJM組合也是漸入佳境。其實,縱觀國內的綜藝圈,金星應該算是眾望所歸,除了一直以來的犀利話鋒之外,今年她在東方衛視開設的《金星秀》也為她在個人化表達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很多「奇葩」觀點也被多次刷進熱門微博,所以,牽手金星真的是一次穩定軍心式的成功。
放棄海選,演播室直接開撕。放棄海選部分,應該是第二季《奇葩說》在整體播出方面較大的一次調整。而這一調整,相信也是節目組根據第一季的流量分析之後得出的有效結論。第一季的海選部分呈現一共是四期,雖然從剪輯、包裝方面有著教科書版的創新,但是由於完全不知道海選之後的節目形態,讓人對一個個海選出來的奇葩有些摸不清方向,不知道接下來他們要幹嘛。要不是因為有蔡康永和高曉松,估計四期海選很難堅持看完。所以第二季廢除海選,讓奇葩們直接在演播室開撕,從第一期開始就直接進入高潮,玩的就是一種粗暴。
全新賽制。第二季《奇葩說》在賽制上也有所更迭。根據全新賽制,18名新奇葩要通過與7名老奇葩的對抗,選出9名進入下一階段的角逐。其中,18名新奇葩將分為6組,每組3人,每個選題由新老奇葩各三人對戰,其餘坐後排幫戰,勝負根據票數決定。若新奇葩獲勝,導師、嘉賓以及老奇葩(7人一票)投票選出最優新奇葩,得票最高者晉級,剩餘待定。若老奇葩獲勝,導師,嘉賓以及老奇葩(7人一票)投票選出最弱新奇葩,得票最高者淘汰,剩餘待定。6個話題討論結束後,導師從待定新奇葩中商議出表現最優選手晉級,以補齊下一階段9名新奇葩的陣容。
神位嘉賓。在第一季中,節目組在三個老男人中間安排了一個女神的角色,以增加女性視角,同時也為了養眼。而第二季有了金星之後,這個女神角色就被弱化了,乾脆放開謂之「神位嘉賓」,免得出現第一季中陳漢典男扮女裝式的亂入。
根據錄製習慣,每一位神位嘉賓都會參與兩期節目的錄製,上周的兩期,節目組邀請到的是大S。可能還是氣場的原因,儘管大S也曾代班過《康熙來了》,但是在《奇葩說》的舞台還是有些沒找准表達的話語方式。據節目組發布的海報來看,節目後續還會有眾多神位嘉賓補入,每一個都是話題和人氣均爆表的明星,很是期待。
能BIBI的還是熟臉
第一季結束後,製片人牟頔就曾保證過,第一季中的優秀「奇葩」依然會保留,果然,在第二季《奇葩說》首播中,上季七位人氣「老奇葩」全部驚喜回歸。尤其是,外表柔弱內心強悍,總能用最快的速度尋找到話題突破口的「金句女神」馬薇薇;富有激情和煽動力,言辭潑辣卻又合情合理的「犀利御姐」范湉湉;以娘炮的做派、犀利的言論聞名於網路的人氣王
「妖孽蛇精男」肖驍均悉數回歸。
這對於《奇葩說》的粉絲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但是從節目的可持續性來看,老奇葩也許會成為節目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羈絆,因為如果你發現能BIBI的始終還是這些熟臉的話,你對節目的期待感還會堅持多久呢?
在前兩期節目中,老奇葩中的馬薇薇、范湉湉、肖驍、顏如晶悉數登場,每一次的發言都是攻擊性極強,且都有一種帶著光環的即視感。而新奇葩中,上季踢館賽的陳銘,以及海選落敗的周思成再次加盟,而相比之下所有的新奇葩,也只有這二位的發言能夠引來掌聲和老奇葩的關注。而除此之外,剩下的新奇葩們就顯得有些過於緊張,觀點漏洞百出,多次無法自圓其說,有一種分分鐘被老奇葩們滅掉的感覺。
當然,作為一檔說話達人秀,尋找有著犀利語言風格的人也確實不容易,即便節目組在第一季結束後發出了全球徵集令,也似乎很難找到特別出位的選手。珠玉在前,想要超越,實在太難。而這也正是說話類節目的特點,比如能量傳媒製作的「演說家系列」,安徽衛視剛結束第三季、北京衛視即將開始第二季,而在這麼多季節目中其實已經消耗掉了無數選手。要知道,又要有觀點、又不怯場的選手確實是需要節目組沉下心去發掘的,也許是留給節目組的時間不多,如果還有第三季,如果間隔時間還是這麼短,估計選手問題會成為節目的最大掣肘。
再回到BIBI這件事本身來說,在《奇葩說》的舞台有一種奇怪的魔力,那就是很容易激發選手說出自己的親身經歷。馬東在第二期中就說了這麼一句,「我很欽佩選手用自己的故事去說服對方的人」。雖然說這是辯論中的一種手段,但是當有太多人運用時,並且每一段故事都達到了隱私的程度時,就會讓人對於辯論這件事有些反感,自揭傷疤後,又被對手無情的在傷口撒鹽,即便最後贏了,自身的傷口也被節目無限放大了,這終歸不是一件什麼好事。
辯論這種形式很久沒有在大眾視線中出現了,再拿出來炒冷飯,也是能炒出新鮮感的。因為辯論的魅力在於思維方式,在於對問題思考的角度,然後用自己獨特的語言方式駁倒對方,千萬不是自揭傷疤後的一種無情肉搏,很悲壯,且兩敗俱傷。
純網綜藝最強IP
在真人秀大行其道的今天,《奇葩說》的出現確實有些「奇葩」,無論是從節目內容還是商業價值層面,都讓人看到了純網綜藝巨大的潛力。
牟頔說《奇葩說》的成功還是有跡可循的,「第一,形式特別不一樣,說話辯論本身就具有新鮮感。第二,緊緊抓住了年輕牌,是真的表達內容和方式的年輕。第三,有價值觀但不販賣價值觀,以正反觀點的辯論提供網友獨立思考的空間,互聯網時代說教是根本行不通的。第四,保證製作質量,從一開始就規避做成那種眼高手低的互聯網節目。第五,宣傳是把雙刃劍,奇葩說宣傳推廣的點位還是比較精準。第六,商務做的好,錢不是最重要的,但這是個基礎邏輯。」
第一季《奇葩說》由美特斯邦威以5000萬拿下冠名,這對於一檔當時還未播出的網生節目來說無疑是史無前例的,第一季總共也吸引了7家廣告客戶進入。而第二季,冠名繼續由美特斯邦威拿下,不過換成了旗下的一款APP「有范」,而且節目上線後,主冠名「有范」一夜之間也登上了APP熱搜榜。當然所有選手嘉賓觀眾的服裝依然由美特斯邦威提供贊助。另外,伊利、雅哈咖啡、東風標緻308S、MM』s豆巧克力等客戶也都成功殺入到第二季中,招商破億,而這一體量的招商規模絕對已經達到了一線衛視的王牌綜藝的標準。
《奇葩說》無論是從節目內容的製作還是整個項目的經營策略,應該都算得上是網生節目的標杆,也將是愛奇藝的一個最強原創綜藝IP,未來可以圍繞該IP開發一系列的商業價值。比如,為肖驍打造的「少奶奶的御花園」就是第一季《奇葩說》結束後的一檔衍生節目,雖然有些糙,但貴在速度。所以,圍繞選手個人進行二度開發,或者將選手打包進行組合式包裝,再或者將「奇葩說」進行網路劇的衍生……總之,這個IP的價值是可以期待的。
當然,一切商業價值的開發基礎還是基於好的內容本身,而這也是給導演組一次巨大的挑戰,如何尋找到有新鮮感的選手,如何選擇具有全民熱議的敏感話題,如何讓每一期節目都有可以傳播的爆點,這都是未來奇葩說的幕後製作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
本文由「冷眼看電視」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更多精彩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微信
他們或多或少必須站在辯論立場上去辯論,你得有你自己的是非觀。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奇葩說第四季第二集?
※如何評價《奇葩大會》的陳瀚賓?
※如何評價《奇葩大會》第二集?
※如何評價《奇葩大會》第三集?
※如何評價《奇葩說》第三季第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