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勸酒文化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飯桌上一定要讓人喝酒、一定要讓人喝醉的邏輯是什麼?為什麼強行讓人喝酒或者喝醉是中國宴請當中的普遍行為?心理學上有什麼依據呢?另外我在飯桌上聽到很多的說法是「都知道醉酒傷身,但這酒必須喝」,對於勸酒與被勸酒的雙方來說,在近似於多次重複博弈的情況下,為什麼不能選擇(不醉,不醉)的最優解?


中國政界和商界的勸酒文化絕不僅僅只是個禮儀性的東西,而是有非常明確的實際功能的,具體而言,要實現兩個目的:

1. 服從性測試
2. 誠意測試。

1. 服從性測試,指的是勸酒者通過觀察你是否服從他要你繼續飲酒的指令, 觀察你能不能為了「場面」傷害自己身體,來判斷你對其的服從程度。聽著好像很扭曲,但其實這是一種最典型的權力的彰顯方式。

尤其在掌權者自感權力並不穩固的時候,他往往需要周圍人反覆以各種「確權」的儀式讓他確信自己權力在握,對方被逼喝酒的窘態,是權力持有者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

勸酒者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可謂出盡八寶。有些勸酒者喜歡把利誘包裝成威脅,「你不喝可不夠朋友啊」,言下之意是喝了就是朋友;有些勸酒者喜歡把威脅包裝成利誘,「這杯乾了,這個合同就是你的了」,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了。

有些人覺得這個邏輯很荒謬,但服從性測試恰恰必須荒謬。就比如「指鹿為馬」就是典型的服從性測試:上級其實心裡知道這不是馬,下級也知道這不是馬,上級知道下級知道這不是馬,下級也知道上級知道自己知道這不是馬,但是你還得說這是馬。雙方心知肚明,互飈演技給外人看罷了。

對顯而易見的荒謬依然表示服從,才是服從性測試的核心意義。

同樣,在酒桌上,你以為他真的不知道喝下去你會難受?不知道對身體有害?不知道你第二天會頭疼欲裂? 勸酒者完全知道,太知道了。但這種傷害和痛苦恰恰是意義所在。如果沒有後果,則無法測出「服從」的程度。就像幫會入會需要在手上劃一刀,是在以最微量的自我傷害的形式,來展示服從的姿態。

在政界,這種測試是往往是一場宣誓效忠的儀式,提醒你上下關係要怎麼擺;在商界,這種測試是給大家明確「到底是誰有求於誰」,看似平等互利的合作關係其實從來都不是平等的。


2. 誠意測試,指的是勸酒者時刻在觀察被勸者是否能夠放下心防和體面,向勸酒者及旁觀者展現醜態。維繫一段關係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醉酒就是這種代價。醉酒後的醜態是一種小劑量的抵押物,在人和人之間還不能完全信任,但又需要建立合作關係的時候,是某種意義上的credit enhancement。

所謂「喝到位」就是在說這個。如果一頓筵席散盡,你仍然表達清晰,步履穩健,會被認為「今天小王沒喝到位」,言下之意你沒有向我交付醜態作為抵押物,你仍然將你自己的體面、形象、自尊看得比我對你的信任更重要。

直到喝的瘋言胡語,脫了上衣跳舞,吐完躺倒,勸酒者心目中的抵押品才算足額交付完畢。這期間觀眾越多越好,洋相越大越好,起鬨者和圍觀者實質上都是抵押交付的見證人。

美國大學的兄弟會也是這樣,入會的時候需要經歷羞辱性的儀式,比如骷髏會據說需要當眾手淫,其道理是一致的:一個時刻體面的人一定是抱著戒心的人,不值得信賴。只有抵押物給的「到位了」,咱們的合作關係和信賴程度才可能再上一個台階。


這種酒桌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特色,世界上嗜酒如命的國家有的是,比中國人貪杯的民族多了去了,但人家大多都是自己喝自己的,絕不會管到別人杯子里去。自己躲著不喝卻想盡辦法讓別人多喝的,惟中國獨此一家。這種酒桌文化也並不是什麼「中國的古老傳統」,而是最近幾十年才興起的東西。

至於這個傳統的來源,評論里有人說是TG帶來的下層軍隊文化的雜交物,理由是中國酒局對於高度蒸餾燒酒的偏好,和中國傳統士大夫階層偏好黃酒完全不同,我覺得有一定道理。中國的「商」許多是從「官」變來的,而中國的「官」又是從「軍」脫胎而來的。而權力等級體系體現的最淋漓盡致的,必是軍隊無疑。

我們從熟人社會轉為陌生人社會才幾十年而已,而缺乏成熟的互信機制,才是這套看似荒謬的酒桌文化背後的真正邏輯。個人觀察,喝軟飲料長大的80,90後一代人現在已經淪陷。這套酒桌儀式是如此普及和具有感染力,以至於滲透到了這個國家的每一寸土地。這證明了其具有深厚的民眾土壤和現實基礎。


------------------------------------------------
更多分析,可以在微信里搜索我的公眾號:肥肥貓的小酒館


我爸以前喝酒很厲害,三十多歲就得了腎結石,四十後不太喝酒了努力保養,現在仍然各種胃病,這幾天胃潰瘍,只能喝粥。
我二舅舅,酒量不算大,現在才四十齣頭,得了胃病,天天捂著肚子哼哼。
我大舅舅和小舅舅,現在胖的不行,臉上和肚子上肥肉都橫著長,再不見年輕時的……不說倜儻,乾淨都不剩了……去醫院一查,估計各種病都有。
我大伯,喝醉酒摔斷了腿,走路一瘸一瘸的。
我幺媽,酒加賭,賭加酒,欠了幾十萬,在床上還債,被發現,離了。
我姑父,喝酒後中風,半身不遂只能坐輪椅,而且在酒場上被朋友忽悠著投資,大額欠債多年,離了。
他們都是酒量好,覺得酒文化很正確,每天酒桌上拚命勸酒,也努力喝酒的。
那些自己覺得酒量好,認同酒文化,覺得自己這兩年年輕,酒場得意的,朋友間處的好有義氣的(等你倒下了妻離子散了他們真的會出現?),四十歲後,不,可能三十五歲後,就該還債了。
就我所看到的,酒桌上勸酒的邏輯大致是:
A:你看,我為你割了我自己一刀。
B:你看,我也為你割了我自己一刀。
A:好兄弟!
B:好哥們!
A+B: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吐吐吐………………爬起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爬回家…………昨晚我和誰喝酒來著MB的頭疼死了………………


默默回答
@霍真布魯茲老爺 的回答中表明中國酒桌文化是很古老的,《漢書》中確實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不過我是想說,在那以前,中國是不提倡灌酒的

http://www.xuetangx.com/courses/course-v1:TsinghuaX+00690242X_2015_2+2015_T2/courseware/24b1cb603e494515bf2c261f1754440e/1367fbd1e3e141b6a2a490476767039a/

這是清華的mooc課,本學期有幸選上這門課,而在這一章節中彭林教授有介紹說周公治理卓越之後明令禁止官員酗酒。


當然這一觀點是王國維先生考釋的。

如果不方便看視頻我把重點內容寫到下面:

這個銅器它的名稱叫做盉,它特點呢就是一側有鋬,另外它有一個管狀的嘴。

這個形狀大家一看就知道,非常象今天的茶壺,照道理來講它應該有蓋,但是它在出土的過程當中呢,這個蓋不見了。

這個盉出土的挺多的,一直到西周也還是一種主要的禮器之一。通常這個蓋它會有一個缺口,什麼道理,因為它這個缺口地方插一把勺,相當多的情況下,特別是到了周代,這個盉往往帶有一把勺在裡面,那麼這東西是做什麼用的,為什麼裡面放一把勺?

著名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曾經有一篇文章進行了專門的考釋,他說因為到了周公治理卓越之後,明令禁止官員酗酒,而當時的禮儀活動又非常多,這個禮儀活動裡面往往有酒,那麼你老是在那裡飲酒呢就會醉,就會影響公事甚至要亂性。周公對這東西呢,就非常地警惕,所以在西周的禮儀活動當中,門口往往放兩個尊,一個尊裡面是酒,另一個尊裡面就是玄酒,實際上就是水。你如果不勝酒力,你可以在裡面加水,那麼由於加了水呢就要攪,把它攪均了,調和了,所以這種器物呢就叫盉

王靜安先生的這個考釋呢,解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以前我們往往弄不清楚,為什麼在門口放了酒還要放水呢。沒有人能說清楚,王先生就認為呢,這是當時中央的禁酒令下來之後和它相配套的一個措施。所以今天有人請你喝白酒,甚至要灌你,那麼你在酒杯裡面弄點白開水,弄點雪碧,你不要覺得不好意思,你就告訴他,這個東西是合於禮的。因為古代就認為,給人強行灌酒把人灌醉了是不對的,那麼我既不能拒絕你,但是呢我又不想喝醉,怎麼辦?我可以裡面加點水,其實我們應該做一種這樣的酒壺,裡面放一點酒,但是呢放一把勺,可以用點涼白開把它攪一攪,然後再喝。

所以這個裡面可以看到,中國這個飲酒,它是有人文內涵的,堅決反對喝酒喝醉。

如果大家能接著再去讀一讀,《尚書》裡面有一篇叫《酒誥》,可能你的理解就會更深,因為他們就感到商朝的人,太喜歡喝酒了,沒日沒夜地酗酒,以至弄到周公說,這個腥臭都衝到天上去了,上帝都不高興了,不願意再保佑它了,所以周公講呢,我們西周的這些官員,不管分到哪個地方,不許酗酒。一個從行政命令上加以規定,同時呢發明了盉這樣一個東西,來保證這樣一個制度,能夠得到貫徹和落實。

------------------------------------------
《尚書 酒誥》:
原文:
王若曰:「明大命於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土。厥誥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茲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
  「文王誥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彝酒;越庶國:飲惟祀,德將無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愛,厥心臧。聰聽祖考之彝訓,越小大德。
  「小子惟一妹土,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厥父母慶,自洗腆,致用酒。
  「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爾典聽朕教!爾大克羞耇惟君,爾乃飲食醉飽。丕惟曰爾克永觀省,作稽中德,爾尚克羞饋祀。爾乃自介用逸,茲乃允惟王正事之臣。茲亦惟天若無德,永不忘在王家。」

譯文:
王說:「要在衛國宣布一項重大命今。你那尊敬的先父文王,在西方創建了我們的國家。他從早到晚告誡諸候國君和各級官員說:『只有祭祀時才可以用酒。』上天陣下旨意,勸勉我們的臣民,只在大祭時才能飲酒。上天降下懲罰,因為我們的臣民犯上作亂,喪失了道德,這都是因為酗酒造成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的滅亡,也沒有哪個不是由飲酒過度造成的禍患。
  「文王還告誡擔任大小官員的子孫們說:不要經常飲酒。並告誡在諸侯國任職的子孫:只有祭祀時才可以飲酒,要用道德來約束自己,不要喝醉了。文王還告誡我們的臣民,要教導子孫愛惜糧食,使他們的心地變善良。要好好聽取祖先留下的這些訓誡,發揚大大小小的美德。
  「股民們,你們要一心留在故土,用你們自己的手腳,專心致志地種好莊稼,勤勉地侍奉你們的父兄。努力牽牛趕車,到外地去從事貿易,孝敬和贍養你們的父母親;父母親一定很高興,會自己動手準備豐盛的飯菜,這時你們可以飲酒。
  「各級官員們,希望你們經常聽從我的教導!只要你們能向老人和國君進獻酒食,你們就可以酒足飯飽。這就是說,只要你們能經常反省自己,使自己的言行舉止合乎道德,你們還可以參與國君舉行的祭祀。如果你們自己能限制飲酒作樂,就可以長期成為君王的治事官員。這也是上天讚美的大德,王室將永遠不會忘記你們是臣屬。」』
-------------------------------------------
其實整合了那麼多資料,不是想挑撥誰或者什麼,就是想說,如果以前,在孔子所嚮往的周禮年代,酒桌文化還不是這麼的慎人,是什麼讓這個文化有所改變了呢?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是什麼導致《漢書》中有了關於灌酒的記載呢?

喝酒從來都不是被禁止的,但是這種強行灌酒的文化,又從何而來?
其實如果現在還有盉,我們是不是能夠兩全其美呢?

我猜會有人說我是歪果仁,怎麼能體會中國的酒桌文化?
我今年暑假去河北支教,不瞞各位說,這真的有點讓人害怕啊,作為一個剛上大學的小女生,被灌酒真挺不好受的,尤其是我們支隊長,她是女生啊!但因為是支隊長,所以都幫著我們擋酒,真的好心疼。

好了想說的話都寫完了,希望有人能考察一下這文化到底是如何變化的~
我想知乎會有好多歷史大神吧!


兄弟規則:中國的飯局、性交易與生意潛規則

http://m.cn.nytstyle.com/culture/20150708/tc08brocode/

紐約時報中國版 文化專欄
作者 James Palmer
請點擊鏈接閱讀原文。


這個之前追究過

1、自己幹了、別人隨意:

等級比較森嚴的圈子裡
比如公務員和軍隊
下級幹了、上級隨意
心理上就一條
自殘表忠心
沒有其他什麼複雜的
其他也差不多,只是層度不同而已

2、自己不喝,別人幹了

要不看笑話
要不有求於自己
也是要表忠心謝意的意思

3、雙方都幹了

地位對等
表表心意

所以不管說道哪種
都是一樣的本質
程度不同——自殘表心意

4、雙方都隨意

要不是自己人,之前交過手,
關係很鐵,不用再表心意;

要不無所謂,意思意思,
可能以後見了也認不出來,
相互免去了自殘

說的都是潛意識層面的

……

第4個是@Cau Refrige 提問的,確實有這一類,所以增補,感謝Cau Refrige

再來一篇和酒席有關的:

官場為什麼愛說「黃段子」

一個 「小套路」的5反思


每次飯局我就故意不喝,每次領導說:「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朋友說:「你不喝就是不當我是朋友」,我都很詫異,他們居然連我的心理活動都知道了。


一種潛規則的傷害權。能夠傷害是信任的一種基礎。

這是從動物就有的基因遺傳下來的東西。一隻狗一隻狼在尋求頭狼的信任時,就是把
頭低下或者肚子朝上送到頭狼面前,能被傷害才能被信任。寵物也是這樣尋求主人信任的。

人類也如此,兩個原始人見面,握手(把力量的右手無武器伸出去)就是一種你能傷害我所以
請相信我沒有惡意的表達方式。

隨著文化和文明的進步,這種低層次尋求信任也會逐漸被社會拋棄。


僅就現象說現象,是找不到根本邏輯的。
背後的邏輯是,中國人的交際不是首先以專業,正義,技能等要素為重的,在人情性質的社交中,信任和穩定性大於一切。為了獲取信任和穩定的安全感,抓合作夥伴的把柄,用各種利益綁架朋友,一起吃喝嫖賭,探求別人秘密,都是表現的種種。


吃飯的時間是固定的,與喝酒相比,大家在酒桌上更怕的是沒話說的尬尷,只好勸酒,如果能引導有趣的話題,把吃飯時間撐過去,就不會有喝醉的擔心了,依然賓主盡歡還能迎得對方的尊重。

本人與地方政府做生意多年,以上所說都是親身經歷行之有效


在關係大於能力的圈子,喝酒是一種社交,一種互相表示誠意的方法,比如各個機關單位的公務員。不管是不是陋習,它既然存在了,就可以去遵循。當然,要是有能力不遵循也能辦成事,就更好了。
在能力大於關係的圈子,這樣的酒桌文化就會少很多,因為不需要,比如我們程序員圈子。

不過我最鄙視的是,一群大學生 中學生 吆五喝六的胡吃海喝,嘴裡講著義氣,規矩,地位,大肆宣揚酒桌文化,逼人喝酒, 無非是東施效顰罷了。
這種無腦勇夫式的酒桌文化,類似於學生抽煙一樣, 據我所知,我周圍百分之八十的人抽煙是因為學生時代學別人裝逼學會的。


各位大大們說的都很有道理,礙於閱歷不夠,我勉強來說一點我所體會到的。

有些人,不讓別人喝醉,感受不到別人的誠意。

有些人,自己不喝醉,沒辦法展現自己的誠意。

但是大多數人,或許只是因為習慣影響或者跟風,覺得就應該這樣喝,不喝就覺得哪裡不對。對於我們很多大學生這類人,好像覺得喝了是成熟了一樣。這跟父輩這一代的教導和影視節目的影響也有關係。

其實在飯桌上,我認為重要的決定早已在飯局之前已有了結果,沒有哪個聰明人會在醉酒以後做出影響自己生存的決定。如果是好友聚餐,長久的分別有些人真情流露,這也是有的,但是話說回來,好不容易一起吃個飯,除了多喝點酒刺激一下神經,好像也沒有多少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了吧,對於話少或者情感比較豐富的人尤其如此。


在中國,吃飯喝酒從來就不僅僅是單純的吃飯喝酒。酒文化承載著重要的社會功能:你以為是勸酒么?領導在考驗你呢,同事在觀察你呢,下屬在「潤滑」你呢;你以為喝酒不是工作么,在談判桌上沒解決的問題,喝一頓大酒解決了。各類酒局有不同功能,有開場子的酒,一幫人喝高了之後」推心置腹「交朋友;有所謂商務場合的9,大家熱鬧熱鬧,方便進一步工作;有的所謂的感情交流酒,酒桌上還講究團隊分工,有進攻勸酒的,有擋酒的,有裝糊塗的,不一而足;有求人辦事的酒,那非得把自個兒喝高了,抱著對方大腿一訴衷情;有自娛自樂、一醉解千愁的酒,那就是抱著求醉的目的去的;當然,還有那種懷著某些目的的猥瑣大叔灌女孩子酒的,那就太不上檯面了。不同功能的酒局,勸酒的人心態不同,目的不同,功能不同。酒中不僅有乾坤,還有大社會,亦有小人生。

喝酒更是劃分陣營的場所,交流「感情」的場合,表示忠心的機會之地,是溜須拍馬的最佳地方,逼人出醜的舞台,罵罵咧咧的合法營地,說平時不該說、不應說的話的機遇地。

以中國人喜歡拐彎抹角和平時壓抑的生活姿態,酒桌、酒局提供了一個好的發泄渠道,也提供了一個觀察社會的絕佳場所,但給不會喝酒、不能喝酒的人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因為這是目前國內少有的合法謀殺方式。


勸酒文化說起來是有歷史根源的。

我們從建國,到80年代,大部分地區都是短缺經濟。
短缺經濟說白了就是東西不夠,什麼物資都稀缺,甚至有錢也買不到。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家裡有好吃的好喝的,攢著請客用。吃飯的時候緊著客人先吃,一瓶酒一定要緊著客人喝好了。
我敢說那個時候這絕對不是裝腔作勢,不存在什麼官場商場潛規則,就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最難拋下的「好面子」問題。你想啊~~ 人家到你家來做客,不讓人吃飽喝足,你這面子算是拾不起來了。
所以,物資再短缺,不讓自家孩子吃,也得留給客人。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你來我家做客,給你招待好了,讓你明白,我過得還不錯,不寒磣。

於是乎,這種做法,逐漸就成了中國待客的標準,即便現在大家都好吃好喝了~~ 也放不下這一點,因為,作為主人,你永遠都覺得客人在跟你客氣,不勸不行啊~~不勸的話人家出門就說你摳門啊·~~

這種東西隨著改革開放,逐漸淪為了一些歪風邪氣的載體,這一點很多答主都說的很明白了,我就不多說了。


流氓邏輯。


不喝酒他們不會說話


本人個體經商,見過無數廠家、客戶,飯桌從來不勸酒,也不被勸,生意照舊做。勸酒和所謂的「智慧」、「豪爽」沒任何關係。
被勸酒的,飯桌上一般是有求於人,或者被人倚強凌弱。
啥?你說和朋友吃飯也被勸酒?你確定那些和你吃飯並不顧你健康勸你猛喝酒的人你能稱之為———朋友?
當然,如果你享受勸酒的過程並且喜歡醉酒,當我說了一堆廢話。
你再問那飯局靠什麼助興?請看下條PS。


PS:本人坐標妖都,飯局我也會勸人或者被別人勸喝————茶!!!


好問題。

首先要擺出兩個事實,

1、人類喜歡酒精。自然界中酒精一般是成熟的果實發酵產生的,當人還在樹上生活的時候,找到了酒精也就意味著找到了熟透了的糖分充足的水果,糖分啊!親們,趕緊衝上去咬一口啊!從生理上來說,酒精可以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就是那個分泌一點點就會讓人感到很高興的東西。不過糟糕的是,停止喝酒以後多巴胺的分泌會立即下降,反而比平時更低,而此時由於我們的身體已經適應了高水平的快樂素,低水平的多巴胺讓人感到無聊空虛、煩躁不安,重者還會出現抽搐、噁心等癥狀,以至於不得不再次飲酒以得到大量的多巴胺。也就是「酒癮」的來源。

(大家在評論區里關於人類喜歡喝酒這一點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我只能說大部分的人還是喜歡酒精的……)


2、酒量的最主要決定因素是基因型。酒精進入消化系統後的代謝路徑是乙醇-》乙醛-》乙酸。從乙醇到乙醛這一步很簡單,關鍵是後面一步,從乙醛到乙酸,需要通過乙醛脫氫酶(ALDH2)的催化。這個酶的正常形態為ALDH2*1,突變後喪失催化能力的形態為ALDH2*2,而且這一個突變是顯性突變,只要攜帶了一個ALDH2*2,對乙醛的代謝能力就只有正常形態的6%,而純合子AA的ALDH2活性近乎為零,最好是滴酒不沾。ALDH2*2在人類各族群中的分布是不同的,它基本全部出現在亞洲人上。


背景交代完了,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沒有形成『不醉,不醉』的最優解。因為雙方的基礎條件是不一樣的,只要有一方喜歡喝酒或者是酒量很好,就他就基本立於不敗之地,可以和對方喝到底。

當然,僅僅是這樣兩個條件是不足以產生飯桌上勸酒的場面的,糖也很好吃,吃多了也會上癮,可沒見飯桌上大家勸吃糖。之所以勸酒這麼風行,是因為酒還有另外兩個特點:

1. 損害身體健康。是的你沒看錯,這個特點讓酒變成了一個很好的篩選工具,篩選出願意為了對方損害自己身體健康的人。勸酒的人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喝不喝?不喝你就是看不起我!」這種情況下口頭回答一句「大哥說真的我真的真的特看得起你!」,當然是完全沒有說服力的。漂亮話誰都會說,可要拿出實際行動才有說服力。為了在這種有限信息的博弈下有效地向對方傳遞出忠誠可靠的信號,一個很簡單可行的辦法就是願意做出損害自己的事。本質上跟拿刀子捅自己一刀是一樣的。古人結拜的時候不僅要喝酒還要割開手指把自己的血滴進去,現代人沒那麼野蠻,喝一杯啤酒也就可以了。


2. 可以降低人的理智。酒精會損害人的認知功能,如選擇性集中、認知控制和信息處理能力。在酒精的作用下平時沉默寡言的人也會滔滔不絕的講出真心話。往好了說,這種酒後吐真言可以拉近雙方感情;往壞了說,老油條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對方性格特徵,為人處世,在日後的交際博弈中就佔了上風。


此外酒桌上的推杯換盞,觥籌交錯往往就是日常工作內容的延伸。酒桌上真正善於勸酒的人需要自己身體健康,代謝率高,同樣的基因型下一個虎背熊腰的壯漢肯定比一個瘦骨伶仃的人能喝;勸酒更需要善於辭令,不斷地找出理由讓對方喝下下一杯。這兩點恰恰是一個銷售人員平時工作所必須的素質。酒桌上的划拳、猜骰子則是需要善於偽裝、欺騙並識破對方的想法,完全可以看作是在練習生意場上的博弈,和小孩子玩過家家來學習生活的技能是一樣的。


所以說,通過勸酒來才能實現這些目的人類,還真是一種簡單又愚蠢的動物呢。


我知道你不喜歡,也不舒服,但還是屈服於我的權力和地位之下。


不勸酒的時候,如果又無話可說,會覺得尬尷,所以是為了暖場。


推薦閱讀:

女孩子在社會上到底應不應該喝酒?

TAG:心理學 | 中國文化 | 社會學 | 人際交往 | 酒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