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知識管理最常見的誤區有哪些?
很久沒有談過個人知識管理這個話題,因為感覺沒有太多談的必要,很多東西都如此,當一個東西被上升到理論,上升到嚴格的方法工具,上升到諸多的按部就班的時候,這個東西基本上就廢了。
為何我最近比較少談這個話題的原因,主要是我開始談其它兩個子話題,因為這兩個更加重要,即思維能力的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提升。即使我們談個人知識管理,也要意識到這兩個才是真正的核心,個人知識管理唯一的意義即是通過對知識的有效管理,讓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思維和經驗,提升自我技能和個人價值。所以如果要說誤區,還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方法和工具
方法和工具在個人知識管理裡面是次要的內容,一定不要執迷到具體的方法和工具上面,不要因為別人用了什麼自己就一定要用。最簡單的一個excel再加上電子筆記本很可能就夠你用了,你也沒必要一定要去嘗試去用太多新工具。每天你就專註的1到2件事情,類似GTD工具對你也沒什麼用。你專註的領域很專一,項目也很專一,類似TC這種工具對你也沒啥用。因為工具本身從來都不是重點,我們要用某種工具唯一的理由就是個人在知識管理和使用上面效率存在問題,用後可以極大提升個人效率。
我現在常用的只有兩個內容,一個是工作日曆,一個是everything搜索,這兩個東西是必須用,一個體現我每天的事情都有記錄,方面跟蹤和後續分析,一個是資料太多要能夠快速的搜索找到,每天又不可能嚴格的做到歸門別類的整理。即使整理,4-5層目錄查起來也是麻煩事。
管理和實踐
管理不在於知,而在於行,不在於邏輯而在於實踐。如果我們談你的知識需要管理,那背後只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不清楚如何持續的通過實踐積累知識和經驗,一個是不清楚面對新場景和新問題的時候,知識如何快速的為我所用創造價值。做任何知識管理必須要看清楚背後這兩個問題。
所以我們想談的第二個問題即個人知識管理不是把你現有的知識管理好,只僅僅是個人知識管理很小的一個方面內容。而更加重要的是在這個之前的積累知識,再這個之後的利用知識。個人知識庫可以理解為一個素材庫,它是一個隨時動態變化,更新和增加的庫。我們通過實踐,問題的解決不斷的朝知識庫裡面增加內容,同時又根據我們面臨的新問題,不斷的抽取知識庫裡面的知識進行加工和整合,以匹配目標。
個人知識管理和思維能力提升
個人知識管理並不一定能夠提高你的思維能力,因為你經常看到如下場景,大家都有相同的知識庫,相同的素材,別人解決了問題而你沒有。這裡面真正的差距在於方法論和模式的積累,知識的入庫和出庫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是這個動作背後更加重要的是每次動作在我腦海裡面都積累下了重要的經驗。
問題的解決往往是次要的,關鍵的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去尋找知識,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識,如何去加工和整合,去匹配知識。這些內容即真正是思考的過程。知識庫是靜態的,但是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是動態的。
個人知識管理比單純的時間管理重要,問題管理比個人知識管理重要,思維能力提升又比問題管理重要。最終思維能力提升了才是真正提升自我核心競爭力。
簡單講個人知識管理,不如講凡事有記錄,凡事有計劃,凡事有執行,凡事有改進。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專註和堅持,帶來的即是最大價值。最大的誤區是收集。
其次是分類。
收集和分類的速度,相對於搞清楚是壓倒性的。
如果你以為把一切都整理的井井有條就是個人知識管理了,那麼去翻翻你多年前的存放好的內容:你使用過這些內容多少次?
被人抱怨了。重新寫一下吧。
1、總是收集以後有可能用到的、看起來很好的資料,而不是對你真正有用的資料。
2、只收集,不閱讀、不跟蹤、不整理、不丟棄
3、沒有把理論跟實踐相結合
4、實踐之後缺少記錄和總結,特別是缺少輸出環節
5、沒有形成整體的知識體系
6、沒有深入思考,不能回答連續的六個為什麼?
7、缺少高度,沒有從整體看問題的習慣
個人認為知識管理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 持續改進的實踐記錄心得
- 理論跟實踐結合的系統化知識結構
- 持久而深入的思考,找出隱藏的規律性,可以預知並避免問題的發生
看來 OurDearAmy 最近 盯上我了,又邀了我。同志們運營這麼辛苦,我就說點給力的吧。。。
張忠謀說:最大問題是 不懂得把知識變成利潤。大伙兒心平氣和揣摩下這個話吧。。。老先生肯定不會狹隘到 只盯著錢,其實就是沒創造價值。
結合 阿北 前兩天在創新工場的分享,(我僅從「知乎」看到分享而已)從market到product到feature到design這個過程,這是一個蠻好的價值形成模型。它表達了一個東西是怎麼從「願望」到「富含價值的」 產品。(以我的經歷看)這個模型在工業界不算很突破,但我想大部分人在知識管理時 並沒有這個視野,在做無形產品時,在 知識管理時 很少用這樣一個模型去看待自己的知識管理。
或者乾脆說,腦子裡裝著 「知識管理」這個名詞,卻不知本質是「價值過濾/重構」。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 像工廠里生產一台電視機一樣的過程:原料,裝配,老化,包裝等。
過程一抽象,人腦處理起來就不直觀了。就是這樣吧。我遇到過的誤區:
1. 被工具玩,而不是讓工具幫自己。
——正在改善這一點。
2. 不優化方式,就按一種來堅持。
——不斷改善,在實踐中和工作中來改進提高效率和實用性來達到更好的效果。
3. 不深入,光收集。
——收集了一大堆的資料結果不都學習,已經開始改善不收集先認真學習現有。
4. 體系不齊全,知識漏洞很多。
——學了一點就以為懂了很多,現在學了多少都覺得越學不懂的越多,害怕和改進中。
5. 把知識學了,把書看了,可惜把書看薄了,卻沒看「厚」。
——看書,只是書看完,就像知識,只是知道,卻很快遺忘,沒有真正去掌握。
有待補充。
轉載一篇文章:個人學習和知識管理之六忌
個人學習和知識管理之六忌
邯鄲學步
學步者很可憐,更可悲,不但沒有學到本領反而連自己最初的本領都忘記了。學習和知識管理一樣,學不好造成的代價不是進步,而是退步。邯鄲學步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就是要帶著目標或問題去學習,否則漫無目的就會覺得這也不錯那也挺好,沒能根據自己的目標融合知識,反而造成知識相衝而經脈大亂,最終變成了四不象。給我們的第二個啟示就是學的過程中要思考堅定自己的目標和方向,而且不要讓他人的意見左右了自己的思考,學習也一樣,在學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想法,要用於否定和提出問題,這樣才能找到精要。
揠苗助長
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必定找到失敗,這裡問題的關鍵不在揠苗的問題,而是如何找到客觀規律的問題,在找尋客觀規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去不斷嘗試和探索。揠苗人為何不能先拿一顆苗來做做試驗,或者拔少一點先看看效果呢?在個人知識管理中,知識到技能和經驗的轉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操之過急,但我們又必須去嘗試應用知識,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及時的去思考和糾正過程中的問題,最終將知識轉化為經驗。
囫圇吞棗
這個成語最大的啟示就是知識的粒度問題,粒度大了食之無味,粒度小了咀嚼又太費工夫。棗子應該咀嚼到的大小最好就是我們能夠品嘗出棗子味道的時候。這個大小對每個人可能都不相同,味覺器官靈敏的可以大點,不靈敏的可以小點,重點在自己的感受,自己受用。
出現囫圇吞棗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我們對知識的認識有問題,有時候誤把別人已經轉化後的經驗錯誤的認為是知識。網上曾經有個冷笑話很值得大家反思,小明問母親煎魚的時候為何要切除掉頭尾,母親回答看到外婆煎魚時候就這樣做的,而當母親問外婆的時候得到的答案確是當時條件不好,煎魚的鍋太小。如果沒有小明的發問,估計這條假知識還可以一直在小明家族傳播下去。
削足適履
你自己的主觀想法和外部的知識哪個先入為主了都不是什麼好事情。當外部知識先入為主的時候就容易造成我們削足適履的被動局面,即拿著別人的知識在糾正自己的想法,消極自己的好想法來遷就某一個權威的知識和原理。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東西,一條知識可能適合他人,但並不一定適合你,即使現在適合你也不代表將來也適合你。學習和管理知識的過程中我們要避免把他人的東西當做聖經,你只有拿著這些知識親自實踐和體驗了才可能轉化為你需要的聖經。
管中窺豹
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不要只認識和觀察了事物的局部就錯誤的去理解事物。囫圇吞棗強調的是我們只觀察了事物而沒有注意去品味事物的各種特徵和要素,而管中窺豹則恰好相反,由於管子的存在,我們太注重觀察事物細枝末節的東西而忽略了事物的整體。而你的主觀臆斷,時間,環境,他人影響都可能是這隻有色的管子。
這個給個人知識管理有太多的啟示,必須在對事物的總體和事物個體特徵的學習中達到平衡。平衡的一個重點就是先通過知識地圖和知識體系結構圖建立知識的全貌,再各個擊破的去深入研究。
盲人摸象
這個成語和管中窺豹有類似之處,即通過局部去觀察和推斷事物。但該成語給我們的更多啟示則是你很可能把象全摸了個遍,你也不能真正理解大象真正的樣子,其重點就是你無法去把摸到象的各個部分真正的組合起來。整理的知識,學習的知識太多了,如何無法去挖掘這些知識點的內在關係,將這些知識組合起來做到融會貫通,那你具備的知識就無法真正發揮強大的作用。1. 隔三差五的換工具。工具是重要的,每一種好工具都有各自的特性,這些特性帶來一些優勢,但優勢往往就是劣勢。比如,手寫的優勢是簡單、方便、隨意,劣勢則是不容易檢索,組織方式也不會太靈活,而且時間長了紙張可能會風乾硬化而易碎。軟體種類比較多,相比手寫基本都不夠方便,但優勢是方便檢索和靈活組織。因此,為了使用工具做到揚長避短,就需要熟悉工具,就需要經常使用。我自己主要使用3種工具來實現記筆記、歷史管理、備份與同步等主要功能,用了3年多了
- TiddlyWiki來管理筆記,是一種不需要伺服器的WiKi系統,僅僅是一個html文件,非常方便,通過合適的插件,可以支持:WiKi的基本排版、表格、tag、數學公式、嵌入圖像、代碼高亮、內部鏈接引用等等。
- git管理筆記的歷史,也是備份。
- unison來同步不同機器或者存儲設備上的只讀文檔、備份、代碼等。這樣,我的知識庫的文件系統在哪個機器或者存儲設備上都是一致的,而且也解決了數據丟失問題。
2. 不複習。學而時習之,老生常談,卻是至理名言。而且還不止於此。
- 第一次接觸到某個領域時寫下的筆記和熟悉之後寫下的是不同的;
- 突然接觸到大量知識點,通過EverNote之類的工具考下後,應該有個緩慢的消化過程,這個過程中形成的筆記與單純的拷貝又不盡相同
- 當某個領域知識增長之後,往日零星記下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日益清晰,有必要把這個關係也清晰的記錄下來或表示出來,比如TiddlyWiki中可以使用鏈接引用或者tag來表示,由於tag在TiddlyWiki中也是Tiddler(筆記單元),所以還可以對tag本身進行說明,加入筆記。
3. 不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老生常談,但是至理名言。前面提到複習,其實也是這個意思,複習不是再看一遍,是溫故而知新的過程。
4. 不用。由具體到抽象,由抽象到具體,是知識真正被消化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能還要永無止境的進行下去。抽象不容易,多受重視,其實具體化、實例化更難。博約博約,互為表裡。
轉別人的四句話:把信息當作知識,把收藏當作學習,把閱讀當作思考,把儲存當作掌握。
如果放在半年前,我會把這篇文章中有用的地方剪切or複製下來,然後加點淺薄的無病呻吟加入自己的博客或者任何可以儲存在雲端的app中,以備用以後某一天突然想起來能用得到,美其名曰給自己的大腦設置一個外置的移動硬碟。其實,當今日收拾之前收集的很多簡報時驚人的發現自己昨晚剛剛看的熱血沸騰的一篇雞湯文早在一年半之前被我列印出來端端正正工工整整的放在自己的紙質收藏夾中,心中突然一陣涼風吹過,我們是不是想希緒弗斯一樣整日在做著無意義的事情,看似辛苦其實與己並無大益。
物質平乏社會過來的人都有這種深刻的體會,儲備以備不時之需。但是知識是不一樣的,不加思考的知識只會浪費你寶貴的時間,科技進步能夠輕易獲取的是知識的內容而不是知識的內涵。你仍需要知道它們的存在,需要對這個世界保持敬畏之心。正確的自我認知比豐富的學識更令人受益。這其實是件相輔相成的事情,我們是怎樣的,我們所處的世界是怎樣的,我們要以何種姿態來面對世界,歌德說「我能有的知識,人人都能有;而我的心卻唯我獨有」。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與眾不同,一定是因為我們所創造的,而不是我們所擁有的。
以上。
現在所理解的個人知識管理:大量的閱讀,反覆閱讀,針對關鍵字及同義詞、反義詞等深入搜索,不斷找到領域相關的高質量的作品(書、文章)等,目的:提高自己的悟性,即智慧。個人知識管理常見問題:收藏多閱讀少反覆閱讀更少,零亂不常整理,知識體系化程度不夠,搜索引擎技巧不夠,知識源不夠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你的Evernote/Leanote/有道/為知 的筆記數超過1000, 證明你是盲目地在收集, 而不是擁有!
如果你發現你的筆記中有兩篇一樣的, 你也是盲目地在收集.
收集 != 擁有
只有轉化為自己的, 才是知識!!
嚴格來說,這裡談的知識管理,是個人知識管理,即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簡稱PKM。知識管理的另外一個研究課題,是企業知識管理,即以企業為單位的內部知識管理系統。
坊間論及PKM,多半會從知識的獲取、保存、學習、運用、分享、創新這幾個方面去談論。
這很好,但在近2年的實踐過程中,我總覺得還差點什麼。沒錯,知識管理是個大命題,理應與個人的生命格局相聯繫。
這裡要談的知識管理,實質是一種陪伴終身的學習方法論。
在時間上,以當下為基點,貫穿過去、現在、未來。
從內容上,確定三個內在成長因素,分別是:知識、能力、心智。
從目標上,是去實現自己的生涯目標,達到比較好的生活狀態。
這種方法論的圖示如下:
如果用一個向上前進的三角形來代表知識管理,那麼:
未來是方向,具體表現就是我們設立的各類人生目標和規劃。
當下是關鍵,核心是具備PKM的思維,即心智模式。
左右兩翼,一為方法,一為工具。藉助科學的方法、高效的工具,去執行自己的成長計劃。
過去是基礎,我們需要正視自己的過去。從過去的經歷中,認知自我,識別自身優勢、個性。因為依託自我,是一切成長的基點。
有思維、有目標,整合過去積累的資源,再依託方法和工具,我們的努力才不會流於片面,難以持久。
而最重要的是,以自我的內在力量為基礎,依靠持續不斷的行動,我們支撐起自己豐盈、平衡的人生,在不斷變化中,活的自信而充實。
這個圖形看的有些單薄和抽象,我們把每一部分填充一些具體內容,會更加清晰。
1、未來
關於未來,我們要用到的工具是「生命之花」。
為什麼很多人活得很無趣,無趣到要做很多無聊的事情來「kill time」?
根據我觀察自己以及周邊的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
沒有對未來生活的願景。
願景比目標更有生命力,它是發自內心的希望自己能達到的一種美好狀態,來源是對於生命的熱愛。當願景的吸引力夠強大,就會激發現在的自己去行動。
大部分人想到願景,會局限在職業發展和財富上面。但這樣的願景,多半出於壓力和內心慾望。這很好,但不夠吸引人。在高企的物價、逼仄的生存環境面前,我非常贊同把財富作為第一目標,然而需要提醒的是,目標太窄容易出問題。
當你的目標局限在外在的財富和職業收益時,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當作「工具」。
請問:我們平常是怎麼對待一個工具的?
我們會物盡其用,讓這個工具發揮最大的價值,不會在意這個工具本身的喜怒哀樂。當這個工具耗損到不能帶來價值時,我們會扔掉它,換一個新的工具。
可惜,「人」這個工具,一旦過度損耗,不可能換新!
最可怕的是,在耗損的過程中,我們失去對生命的熱愛,認為活著就是掙錢糊口,還車貸房貸。
所以對於未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兼顧生命的各個方面,讓願景能夠激發內心持續的成長動力。
在生涯規劃理論體系中,有一個非常好的教練工具——生命之花,可以幫助我們的生活達到平衡、和諧的狀態,幫助我們展望願景。
在紙上畫一個圓,分為8等分,每一個部分對應生活的一部分,分別是:
職業發展:你的職業發展現狀與規劃。
財富:個人財富狀況和計劃。
健康:身體與心靈健康。
娛樂休閑:個人娛樂和放鬆。
家庭:你與父母、岳父母的關係,與自己小家庭的關係。
朋友和重要他人:除了家人之外其他重要關係。
個人成長:個人的知識、能力、思維提升。
自我實現:純然來自內心的願望,在實現的過程中我們體驗到生命的價值。
(註:個人成長偏向於理性層面的自我能力提升。而自我實現,則偏重於感性層面的「心愿」、「夢想」。)
回到PKM的話題。我們搞知識管理,最終目的是達到更好的生活狀態。而生命之花涵蓋的8個維度,組合成未來生活的願景,是我們的學習的動力。
這8個維度兩兩組合,分別滿足了職業發展、個人幸福、他人關係、自我實現四個方面的需求,不管你如何沒有動力,總能在這四個大方向上去找到自己的想乾的事情。
譬如:工作煩心,那就用業餘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吧。找不到興趣,那就走出去,結交朋友,參加各類社群活動,看看別人是怎麼活的。實在覺得沒勁,那就想想一直深愛自己的家人,好好的為他們做點事。
從願景細分出來的階段性目標,則可以指引我們把精力聚焦在特定領域。
2、當下
當下的核心,是具備知識管理的心智模式。譬如:
「文憑貶值」並不代表「知識無用」。在當下及可預見的未來,知識會越來越重要。
花時間學習管理知識是非常值得的,因為底層基礎能力的增長會帶來長久收益。
學再多的知識,若不能引發心理或生理的積極行動,仍然是徒勞無功。
你的資本有限,聚焦和專註,是知識管理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準則。
·······
什麼是心智模式,請參考我在公眾號思維磨坊(ID:goswmf)發布的《知識稀缺如何鎖死你的人生》。
其次,你必須知道正確的知識管理方法,它們都不難,難在堅持做,譬如:
信息篩選機制
深度閱讀、
社交學習、
康奈爾筆記法、
PQ4R學習法、
······
最後你需要有用的稱手的工具,讓科技幫助自己成長,譬如:
在線筆記類軟體、
Mindnote、
Lastpass、
幕布、
Inoread、
Marginote、
Google Chrome
······
3、過去
過去的經歷,告訴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最核心的需求是什麼。在紛繁複雜的往事中,你至少可以梳理出以下有關自我的信息,去認識自己。
性格類型
價值觀
學習模式
天賦與優勢
自我使命
······
填充完整的模型如下圖所示:
回顧這個模型,其運作邏輯如下:
最頂端的生命之花,是改變的動力來源。目的在於打破外界給我們強加的價值觀和目標,找到自己內心真正的願望。
當你抑鬱煩悶、百無聊賴之時,不妨給自己一個私人時間,看看自己的生命之花,裡面一定有你這一輩子一定要做的、能激起你鬥志的事。
最底端的自我認知,是基於過去的生命歷程和職業經歷,確定當下的性格稟賦、優勢資源,如同打牌一樣,清楚自己的底牌是什麼。
中間層次,在好的心智模式指導下,學習知識管理的方法,然後依靠工具去實踐。
雖然這裡談的是知識管理的模型,但是完全可以用在個人成長方面。本質上,這也是一種「心智模式」,一種讓我們看到全貌的思考模式。
個人認為,它最大的優點,就是不論你處在何種境地,總是能找到切入的角度。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基本上也逃不脫自我認識不清晰、底層心智模式欠缺、方法和工具不科學、未來願景無法激勵內心這些原因。
這個模型的每個部分,在後面的文章中都會慢慢的剖析,敬請期待。
跳出作者視線,這個模型是我學習、實踐、思考後的輸出。作為閱讀者,你是否能有所觸動,從而引發自己的思考呢?
過去、現在、未來,哪一個才是你當下要關注的階段性重點?
···【End】···
看過一本靈修的書《心靈花園》,德國人托馬斯·阿·坎貝是這麼說的:
人固然都有求知慾,但是,若不敬畏神,知識於你又有什麼益處呢?其實,一個謙卑服侍神的農夫,遠勝於一個驕傲自大、不修自身而執意研究「天道」的哲學家。
無論何人,他認識自己越清楚,就必定越謙卑,也不會因人的讚揚而沾沾自喜。
即使我明白世上的一切事情,卻沒有愛,這在神的眼中又有何用呢? 神是按我的所作所為來審判的!
要制止過度的求知慾,因為其中含有太多的煩擾和欺騙。讀書人常以知識為榮,喜歡被人稱為有智慧。殊不知,世上許多知識於靈魂得救只有很少的益處,甚至毫無益處,專註於那些與靈魂得救不相干的事是何等愚拙!
長篇大論並不能使你的心靈滿足,唯有道德的生活才能安慰你的心,潔凈的良心才是信靠神的確據。
要我說,都是反人性!
為什麼筆記還得弄個文件夾排列?人腦子是硬碟嗎?
Tag?你見過查字典還要自己寫偏旁部首表的嗎?
什麼叫異化?這就叫異化!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每個人的腦子就是現成的最大的財富,這裡頭有多少兆TP個B啊!
你的腦子,就是個CPU+內存+硬碟,你的手,就是個I;你的嘴,就是個O。不能讓I/O帶慢了匯流排!
告訴你,我剛發明了一種聰明葯,喝下去以後,不大,蜂王漿那麼點小瓶,掀開所有記憶。
這不叫知識管理,這是記憶管理!
當初你接受信息時有啥動作?瞳孔放大了,滋汗了,還是硬了?
想找信息,憋感受!
黑老師,你,每次看笑話都抖腳。現在你惹媳婦生氣了,怎麼辦?現搜「冷笑話大全」嗎?
抖腳就行!
我,煞哥,每次聽產品跟我說需求,都要說一句「這在技術上是實現不了的」。
夜深人靜,明天是deadline,默念一遍「這在技術上是實現不了的」,全部需求立刻腦海中調出!
我想好了,聰明葯年費會員一百,月費十塊。
你說這個ABCD輪要扎多少?
老闆,結賬!
是吧!跟我干,沒錯。
三十歲以後,咱倆攜手當天使。
老闆,結賬!
黑老師,你,結一下。上次我掏的錢。
這個問題其實在《你的知識需要管理》這本書中有詳細的闡述。是從個人知識的學習、保存、傳遞、利用、創新等方面來說的。
上面兄弟姐妹們的發言基本都有涵蓋和考慮。
避免重複製造輪子,我不在這裡多說了。
可以看看這個:
http://xbeta.info/pkm-3.htm
推薦一本書吧,對知識的管理講的很清晰,看不看由你。《你的知識需要管理》
對於成人學習,學習知識最終的目的的是創造和應用,通過轉變自己,轉變世界。所以,生成比管理更重要,輸出比輸入更重要。
一直在用evernote,記錄點滴的思緒。
自己寫了一個跟個人知識管理有關的微信公眾號文章,只要是腦力勞動者基本都是在輸入信息,處理信息然後進行決策,最後輸出行動或者新的信息,在文章中主要闡述自己在處理信息的工作中都遇到了什麼樣子的坑,怎樣利用工具來解決這些問題,鏈接如下:
閑思碎想:重新思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覺得喜歡我寫的東西,可以用微信掃碼訂閱我的微信公眾號,一起交流:
http://weixin.qq.com/r/rEi9pVDEXQ0irRTG9x2_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