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專業該不該讀博?去哪個國家讀?

小弟現在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汽車碩士在讀,整車與發動機方向。剛剛研一。不過很想和大家探討下這個問題。
1汽車專業該不該讀博士?父母希望能進高校當老師,現在大學老師的最低學歷門檻博士最低要求,當然我覺得進高校當老師有寒暑假,這點蠻好的。但是感覺自己不是特別適合做科研。尤其是看了知乎上大家的討論讀博有必要嗎?你讀博士的原因是什麼? - 留學。另外我們專業在南德就業形勢很好,大公司多,碩士畢業能拿到月薪2300歐左右(稅後)。月薪每年有百分之3或者百分之5的漲幅。已經聽說過在南德前輩工作3年稅後拿到月薪4000歐的例子了。那麼汽車有沒有必要讀博士呢?
2 如果要讀汽車博士,在哪裡選擇讀博士?繼續呆在德國?美國?英國?日本?
我希望研究方向是混動,電動方向的,也就是動力方向的,應該是強電,不是弱電。所以我在我研究生課程計划上準備額外修電力驅動,燃料電池等相關課程。
不過這方面日本和美國做的好像比德國出色?日本豐田,美國特斯拉在這個領域都做的不錯。
斯圖加特汽車系只有汽車機電這個方向,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個屬於弱電,學的是車載系統,車載網路,嵌入式結構,電控打火,單片機等等。斯圖加特有電動汽車這個專門的專業,但是是在電子電氣學院下的。不過上周我在斯圖的戴姆勒面試的時候,技術部門告訴我賓士也有混動部門,也在研究這個方向。
看了下慕尼黑工大的官網。
有電動混動方向,http://www.ftm.mw.tum.de/forschungsfelder/
Visio.M: Energiespeicherung
應該是和寶馬有合作。寶馬最近2年也出了i3,i8,但是已經相比日本美國晚了很多。
還有柏林工大官網,發動機的研究方向很多。貌似沒有電動混動方向。
VKM: ForschungseinrichtungFG Kraftfahrzeuge: Forschung
另外也看了下英國帝國理工Research,美國密歇根大學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要麼沒找到相關專業要麼是沒有慕尼黑課程設置好。還是說我沒找到?
知乎上有汽車院校的討論汽車工程全球排名前30的學校有哪些? - 大學。美國這些大學我想要的研究方向嗎?
貌似美國是研究型的碩博連讀?德國的碩士是授課型的。。這樣是不是有什麼跨度?
另外除了美國,瑞士蘇黎世理工荷蘭代爾夫特也有不錯的汽車專業。。
大神有了解的請詳細解答下。
另外就是日本有的好的院校推薦嗎?因為對日本院校不是很了解,希望知乎上大神能夠詳細解答,一起探討下。
參考鏈接車輛工程專業留美好還是留德好? - 留學
汽車工程在德國讀碩士,應該選擇哪所大學? - 德國留學


謝邀,其實這個問題比我更有資格回答的是 @盧俊誠,他在美國大學裡做電動車研究,對走學術還是走工業有更深的了解。

我個人認為任何專業,讀不讀PHD不是絕對的,真的看個人對專業的認知程度,而不是看讀PHD能帶來什麼回報,我認識的PHD中,很多人雖然嘴上說著PHD的各種坑,但是實際上還是熱愛自己的研究方向的,當你研究的是你真正感興趣的,那些外界的不愉快就不會干擾到你了。

我在讀研究生階段,尤其是後半階段特別猶豫是否要繼續讀PHD,後來發現我對PHD的幾個研究方向不是很感興趣,但是看到周圍的很多美國同事朋友,做起東西來很handy,自己一直也是一個對應用科技著迷的人,加上美國起薪不低的工程師工作的誘惑,就一心鋪在找工作上了,結果是三年過去了,我對當初的選擇沒有怨言。

我個人認為弱電方向的汽車電子,工業界更有挑戰。在學校的時候跟著教授和他手下的PHD做過一個汽車嵌入式的項目,對比起現在工作中做的項目,最大的區別,不在於說這個項目的創意和技術應用的多牛,而是在於可靠性和穩定性上,工業界的對工程師的要求極高,很多學校里做的東西放在工業界就是prototype。工業界的人不是做不了,而是受到時間和成本的種種限制,不讓做。

我對你有兩點建議,一是你看看自己是否對一些更實在的產品感興趣,而不是一些更新鮮的理論和科技;二是不妨先去工業界混混,然後再決定是否返回學校繼續PHD,你有過在學校的經歷,但是沒有在工業界的,所以別人說再多不如自己都試試。


今天正巧逛到這裡,因為在美國、德國、法國都念過書,也工作過,所以就這幾個汽車技術比較好的國家談一談個人的想法,僅供參考。以上很多知友已經談了很多,也都很有道理,我就補充幾點和念書工作有關的。
============================== 優雅的分割線 ================================
問題1:汽車專業該不該讀博士?

回答:
條件(a):家裡又紅又專的,不予討論。干哪行都可以,行行出狀元。

條件(b):喜歡技術,不愛科研,想從事靠工程經驗吃飯的穩定工作,希望十幾年後可以晉陞為技術部門組長,但對部門經理或總監祈望不高,或沒有信心負責大型技術攻關項目,或沒有勇氣承擔相應失敗責任。那麼讀博不是很好的選擇。

條件(c):愛科研,想從事靠工程經驗吃飯的穩定工作,希望十幾年後可以晉陞為技術部門組長,希望擔任部門經理或總監,有信心負責大型技術攻關項目,也有勇氣承擔相應失敗責任。那麼讀博吧。

原因:
很多人把喜歡技術當成是愛科研,首先它們不是同一樣東西。科研是科學研究,需要有很強的理論指導和創新,奧托發明四衝程內燃機是科研,本茨創造第一台用內燃機跑的汽車也是科研(雖然內燃機不是他造的),但你用AVI的軟體模擬來改善進氣閥門提前角那不叫科研,叫技術。任何一個合格的工程師(即使是FH畢業的)都可以做這樣的事情,只要他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因為你也在德國念書我就不解釋FH這種長的要命的單詞了)。很多朋友工作的德國汽車公司里,技術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大部分都是Dr.Ing (相當於中國的工科博士或美國的工科phd)。甚至在非技術部門也有數量不菲的Dr. Ing。這是德國的特點,在美國的非技術部門是不太會有工科phd的(但在RD部門phd數量不比德國少)。

我接觸的有志於讀博的碩士(各個國家,包括德國人,德國人以前沒有碩士只有diplom,寫大小兩篇畢業論文,感覺像本碩連讀)基本分兩種。第一種是學霸,開學後除了上課就是在去上課的路上,假期除了考試就是在去考試的路上,成績很好(&<1.5,相信你也知道這個績點意味著什麼),但基本不參加社交活動,也不去研究所找活干,只是純讀書。第二種是學精,成績好(1.5~2.0),在研究所狂刷存在感,博取所里小老闆的好感(因為大老闆見不到幾次)。其實還有一種比較墮落和一種比較平凡的群體,但沒有討論的意義,因為他們中沒有一個人最後會讀博或讀上博。

不要嫌我啰嗦,因為如果你是第一類童鞋,請做好準備放棄在本學校讀博的權利,德國教授傾向於招他熟悉的人,如果沒有第二種人跟你競爭,那請試一下。但本校沒機會不等於其他學校也沒機會,你可以用接近1的成績亮瞎教授的雙眼。德國教授和公司的技術主管(記住不是中二的HR)對這種常人難以理解的成績非常青睞,有無數歷史事件(朋友的面試)證明。

好,上面先解決了你能不能讀博的問題——這個問題最重要,德國的博士不是你想讀就能讀的,如果讀不了就可以把德國劃掉了。

相信你也應該感覺得到,德國的碩士並不像國內說的那樣有「24K純金含量」(當然18K還是有的)。碩士上課比較多,複習迎考的時間極度冗長拖沓無聊繁瑣焦慮。。。每次複習到想死的心都有了。從考試開始到結束的兩三個小時里一直在寫也沒寫完所有題目,如果複習時沒有做過歷年考卷絕對掛科掛到親媽都不認識。不要嫌我啰嗦,因為德國也有萬惡的應試教育。你是不是在想:咦,這個中二病跑題了?不是的,我想說的其實是:德國的汽車技術世界聞名不是靠一幫碩士童鞋考考試寫篇灌水的碩士論文鼓搗出來的,背後的推手是德國苦逼併悠閑著的博士們。我接觸的汽車方向的博士做事嚴謹,就業也非常好。你提到要回國當老師,也是可行的。國內很多做汽車的高校非常認可德國的博士。但是德國的汽車博士發文章數量沒有要求,普遍也發的比較少,做的也是偏工業應用的,這點和美國不太一樣,會在後面提到。

上面劃線的苦逼併悠閑著的博士們可以說為德國博士正名了:雖然畢業時間長到沒朋友(5-8年),但每年有個把月假期(工會強制,所以曾出現老闆勒令停止工作把假休完的歷史事件),周一到周五晚上不能幹活(因為研究所有關門時間),周末在家愛幹嘛幹嘛反正不用去實驗室,平時各種集體活動春遊夏遊秋遊冬遊狂歡節啤酒節,所以乾的活不比美國phd多,但畢業時間長。這點請你好好考慮。大部分人會很享受這種研究氛圍,但我也見過受不了跑去美國讀phd的。

美國的博士不僅要上課(德國的博友不需要上課,讀博在德國是一種半職或全職工作)、考試、做回家作業(你沒有看錯,是回家作業,是要交的,被批改後發還給你)、做上課的project,每個學期至少選3門課(一門課3學分,如果學分到了可以只選自己老闆的research,就沒有作業和考試了),一年兩學期,一般畢業前選滿60-80個學分。很多老闆有發文章的要求,狠一點的我見過10篇的(問我灌水算不算的,請在心裡默默打臉一百下),中庸一點的4-6篇。如果祖上福澤廣冒青煙遇到只要2篇journal的,請告訴題主,相信必有重謝。每半年有幾天7/24工作的,很正常。 一周工作100+小時的也很常見。正式成為phd candidate前有一個qualify exam,好的學校通過率不算很高,通不過就不能再讀博了。在美國讀博除了上課壓力,科研壓力,還有經費的壓力,說不定什麼時侯老闆就沒錢了,你就得轉成TA或更慘的——做student worker一小時8美元,學費自己交。所以相比而言,德國的博士真正是閑到蛋疼——不是說含金量低而是說科研的壓力比美國小,久而久之人的研究習慣和做事風格也就同化了。這也就是有知友提到的,美國的新能源和電動車比德國開發的早但是傳統的內燃機汽車的技術沒有德國那麼精益求精。美國讀博的氛圍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些將來工業界的部分精英們(因為也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沒讀博,這並不妨礙他們做一個沒有學位的牛人)和時間賽跑,在更有前景更有利潤的技術上花大力氣開發。但輕視傳統技術(如內燃機,節油,six sigma——雖然GE將質量管理運用的爐火純青,但GM和GE怎麼差一個字母就失之千里了呢)也給美國汽車業造成了難以恢復的創傷。電動車美國做的是比較好的,很多高校實驗室都有在研究,經費不多也不算少。很多混動純電動的權威都在美國,美國的EE還是名聲在外的。

但是——這是一個憂傷的破折號——美國的汽車公司幾乎不招外國人,對,是幾乎不招(如果要舉不同的栗子,請同時附上找不到工作轉到其他行業的人數)。所以題主如果畢業後想在美國汽車公司工作,請默默劃掉美國這個選項。

累shi了,今天就寫到這,過兩天再更。。。
============================ 捉急的分割線 =================================
因為很多知友提出異議,所以提前在這裡解釋一下(本來打算過兩天再更的,唉。。。這兩天身心俱疲啊,不知道闖黃燈有木有被拍到)。我曾這樣寫道:「美國的汽車公司幾乎不招外國人」,「所以題主如果畢業後想在美國汽車公司工作」。然後現在,我這樣解釋道:美國的汽車公司是招外國人的(不好意思打臉了。。。默默的面向牆壁撞頭一百下),「幾乎」這個修飾詞不太妥當(論學好語文的重要性!),應該換成「很少招應屆畢業的phd」(哇哈哈,這下沒異議了吧)。至於第二句「如果畢業後想在美國汽車公司工作」,請原諒我無恥的認為我沒說錯,應屆畢業生找到三大的幾率真的不大,當然你Michigan Ann Arbor畢業的就不要抗議了,你有見過stanford畢業找不到IT大公司工作的嗎?分母在哭泣啊,直接進三大的是小部分。當然還是可以留在乙方公司或轉行去其他機械公司嘛,有朋友去卡特彼勒的,也有去shell的,大部分想留美國工作都可以留下來的,phd畢業時間比較靈活大不了拖一拖。但題主貌似讀博意在主機廠,所以我只能說希望不大。

先寫到這,再寫就要被扣工資了。。。下次再更

============================ 剛起床的分割線 =================================
特地打聽了一下,老闆扣不了我的工資,只能扣獎金,所以冒著口獎金的風險又來更了。

先把德國說完罷。德國有汽車專業的Uni和TH其實不多(怎麼樣,和大家想的不一樣吧),因為汽車方向有很多是掛在機械系下面,很多教授並不是專職做汽車的,而是其他機械的項目也接。所以讀博不一定非要找有汽車研究所的大學,而是可以找機械甚至是電氣的所,然後再看哪個教授有做汽車的項目。德國和美國還有中國的研究系統有點不同,就是機械系里不同的專業方向比如說控制、傳熱、振動等由各個研究所承擔,所以找博士位置應該去各個所的主頁而不是系主頁。每個所的教授為數很少,一般是一兩個,如果有4個以上教授那就是個大所了。教授下面有高級研究員/工程師和苦逼併悠閑著的博士們,每個博士都有自己的課題,只有教授能帶博士。以前中國人和三哥沒來的時候,所里的博士職位往往填不滿就要去發廣告到其他學校招,但現在已經變成賣方市場了,所里有新位置一般會給在所里做master或diplom論文的優秀畢業生,根本等不到發廣告的那天位置就沒有了。對題主來說這不是件壞事,原因如下。

現在剛要進入正題。德國汽車技術高等教育最大、最全、非常好(飽受理工科思維浸淫多年導致我從來不會說「最好」這兩個字,好的標準太模糊了,這裡用非常好代替)的大學就是斯圖加特大學了。對題主來說,這應該是個好消息吧。而且賓士、保時捷總部都在一個州內。題主可以考慮在企業讀博士,有朋友2年就畢業了。這也是德國的特點,在企業讀的話項目跟著企業,項目做完寫個論文就可以畢業了(感覺比所里的博士輕鬆點),雖然薪水可能比所里讀博的低一些,但畢業後工作有保障。美國的也有,叫在職博士,但畢業要求和正式博士是 一!模!一!樣!的!所以有人讀了8年才畢業。

除了斯圖加特,亞琛工大和慕尼黑工大的汽車研究所也非常大,而且兩所並稱德國工科雙雄(注意是工科,不是理科),亞琛的機械連續20多年在全德人力資源調查報告排第一,排第二的並不一直是慕尼黑工大,而是加上卡爾斯魯厄和達姆施塔特,三個輪流轉。所以和機械相關的汽車技術,亞琛工大是理想的讀博地兒沒跑了。有知友提到亞琛機械有寶馬的贊助,這個沒錯,但其實寶馬對上面提到的各個高校都有贊助,而且機械這個概念太籠統,我記得亞琛並沒有所謂的機械所,和純機械有關的有機床所、振動所、控制所等等。亞琛有一個很大的汽車研究所(沒錯,就是這個名字,直接從德語翻過來,一點創意都沒有),之前的所長之後成了大眾的理事,之後的所長是之前是大眾技術部門的領導,是不是很拗口?簡單來說,就是和大眾的關係比較密切。慕尼黑工大在慕尼黑(今天廢話有點多啊,可能是沒睡好的緣故),慕尼黑是全德的經濟文化科研中心之一(說人話:就是大城市啊),就業娛樂機會都多,是個讀博的好地方。不要小看娛樂機會,德國讀博6、7年你都一個人過?(讓大家鄙視的眼光來的更猛烈些吧)。還有布倫瑞克,也是擁有很強汽車底蘊的好大學,勘稱大眾的黃埔軍校。題主可以在這一段提到的幾個大學裡選一所兩情相悅的,其他諸如德累斯頓、柏林工大等也都是好學校但汽車方向較弱一些。

等確保獎金沒被扣的情況下,我會繼續更的
============================ 自助完打飽嗝的分割線 ============================
現在把美國的情況大致講一下罷。美國讀博的日常作息和苦逼事迹已經在講德國時一併談了,不想再妖魔化,相信題主在德國活得順風順水到美國也不會太差。

有汽車方向教授的學校有(英文全名請谷歌,因為實在太長了):密歇根安娜堡,密歇根Dearborn, 密歇根州立,密歇根tech,俄亥俄州立,clemson,MIT,加州戴維斯,berkley,stanford,普渡,印第安納大學,德州奧斯丁,德州AM,明尼蘇達雙子城,Florida大學,cornell,韋恩州立。有可能漏了一兩個,果然人老了記性就不好了。

除了密歇根安娜堡和俄亥俄州立(這兩所是名副其實的「五大湖職業汽車專修學校」,就如同哈耶之於美國,牛劍之於英國,藍翔之於中國),其他學校的實力排名主要根據你要找的教授和所在州的汽車相關企業。在美國讀博,教授是最最重要的,小學校也會有牛教授,但凡姓牛的教授對你日後學術生涯的影響比親媽都要大。當然如果題主不愛高校愛企業的話,教授重要性可能要減一檔。有點頭之交的一位仁兄,暫且叫B吧(沒有歧視啊,前面有個教授賜名為A,這裡就順下去了),他老闆是大牛,但和工業界十幾年沒怎麼聯繫(可能是嫌棄別人IQ低),結果B畢業時找不到三大又不甘心去乙方,最後還是上過課的教授C給推薦去的三大。所以說無數phd前輩的經驗教訓時刻提醒我們這群菜鳥:不要第一眼看到就是親媽,我們是菜鳥不是鳥。根據自身的發展目標找一個合適的老闆很重要。順帶提一下,教授C是個不起眼的小學校的AP。

上面提到的美國的學校有哪些教授或是研究方向我就不詳寫了,個把月都寫不完,而且每年情況都會變,有沒有opening得發郵件問才知道,光上網看 看到的都是教授已經找到人但忘記撤下來的過期廣告。能進「五大湖職業汽車專修學校」的童鞋半隻腳已經在三大的門口了(安娜堡比較無恥,離公司近,但又遠離downtown,通勤方便又安全,我想說你置人家韋恩州立於何地?!)。

美國的phd待遇看學校,東部較高,南北中部較低,州稅各異,加州紐約州很高,德州無稅,聯邦稅都是要收的,但每年會退稅(大概幾百),中美有返稅協議。各州phd基本收入稅前1500~2500刀,一般老闆會付tuition和insurance,fee的話看老闆,不給付的話就得自己掏腰包,起碼一學期上千。上面說的幾所學校很多是在小鎮上,有些連公交車都沒有,但有工作日運行的校車。所以到了美國臉皮太薄不好意思蹭車的話就得趕緊看車。——咦,不對啊,今天廢話怎麼勒么多?抱歉哦,下一段轉回正題

現在回答題主第二個問題:去哪裡讀博,德國?美國?英國?日本?
回答:
德國或美國。
不好意思,二十歲開始答題習慣就是一上來就寫結論,然後給出理由,可能有些知友會覺得太武斷。下面給出理由:
由於題主沒有給出明確的學術或就業發展的目標,所以理由中有我個人的主觀想法,我會在這些句子後面用中括弧指出。
上面有很多知友以汽車技術的優劣來決定讀博的地點,很有道理,但不是非常全面。我先把題主關心的內燃機和混動電動的技術形勢簡單介紹一下。內燃機研究是德國和英國的強項,世界四個比較權威的發動機研究機構:AVL(奧地利),FEV(德),里卡多(英),西南研究院(美)。我在「研究」倆字下面畫了線主要是是為了引出下面的一個結論:學術上的內燃機和在路上跑的內燃機不是一個概念。日本在內燃機學術上與英美德相比處於劣勢,5年前做過相關分析報告,主要判斷依據是研究資金、非企業研究所和研究員數量、英語paper數量和引用量、國際會議數量(SAE太賺了),沒有排除日語德語的引用問題。所以從學術上,題主可以選擇英國。但是汽車是一個產品,低端到高端各個分級市場是真正的試金石。所以從產業的角度,美德日是國際市場的三大主角。日本在企業研發投入巨資,日本車在國際市場所向披靡,在美國日本車是質量好、省維修費的象徵,德國車分好評和差評兩類:好評——BMW、Benz質量好,豪車因為維修費貴買得起的都是壕;差評——VW質量一般,維修費貴。在德國,碰到過幾個計程車司機,閑聊時拍馬屁拍到馬腿上了——我誇德國汽車發動機好底盤好質量好,結果人家說豐田質量更好毛病少,我說我不是日本人不用跟我客套,人家說剛才你已經聊過祖上十八代了(這裡是比喻,原話是已經聊過中國的趣聞知道我是中國人了)。這些都是市井閑話,只反映美德日三個國家的人民群眾對各自國家汽車的評價。所以從產業角度,沒得日都是讀博的好選擇。

之所以我推薦美德,是因為考慮到兩個我見過的情況:
(1) 學術上,汽車相關高校吉大、同濟、清華、湖南大學、東南大學、上交、浙大等等,其實學院內部是有派系的,日系不太討巧【我的個人觀點】(不要說能力強就沒關係,那隻能說明兩點: 一是你和特斯拉一樣牛,二是沒見過學術圈派系鬥爭),研究需要資金,不討巧的意思就是討不到資金;還有你得學日語,日本的國際氛圍沒有德國那麼濃,在很多德國公司里英語是官方語言,但在日本除了研究所其他工作九成都要會日語【我個人的統計】,即使在研究所也有很多技術資料是日語寫的。
(2) 產業上,美德日在一個級別。雖然有些唱衰美帝的專家(不是知友,請大家不要誤解)說美國汽車一蹶不振。在工作數量和質量上美國都不差,汽車工程師工資還比德日稍高,升職瓶頸也較松。三大還是賣的不錯,工作努力一點還是能找到。

插一句題外話,但不是廢話,因為這和在美國就業的汽車人還是息息相關的。對於國內部分專家神話德國工業的幾個觀點我不認同【之前說明了,只要是涉及我個人的想法,均會用中括弧標明】。
專家觀點一:德國製造業完爆美國。
不認同理由:製造業這個名詞太寬泛,電子、IT、航空、能源、通信、材料、機械製造等等都涉及製造業,那麼阿德爆了阿美嗎?只要看電子、航空、能源(包括油氣開採)、材料、通信、IT就知道沒有。
專家觀點二:德國汽車完爆美國。
不認同理由:學術上沒有,產業上沒有,新能源混動上也沒有(這個會在汽車技術分析中提到),但在柴油機、渦輪增壓和雙離合等傳統汽車技術的創新點上德國領先美日。
現在解釋一下為啥說這一段不是廢話:美國公司lay off只要提前幾周通知你,沒有高額的補償金,一般會送你單程機票(送你回家)。德國的汽車人好多了,合同像書一樣厚,提前好幾個月通知你,還給高額補償金。那麼h1b失業了腫么辦?這個自己谷歌,我想說的是在汽車業不景氣前做結構、固體力學和流體的可以往boeing、GE、西屋等航空能源企業跳,做內燃機的可以往shell等油氣公司跳,做汽電的可以往EE企業跳,做嵌入式系統、信號處理和診斷的可以往IT跳,美國的製造業是很龐大的,足夠你潛水而不會被拍死在沙灘上。

除去上兩段(1)(2)兩種情況,僅從汽車技術來看,我就粗略分析一下電動混動新能源汽車,因為題主問題中只關心這個方向。不知道題主有沒有電動混動的背景知識,如果沒有可以看一下這個wiki上的介紹,鏈接在這: Hybrid vehicle 。因為是新技術,所以一直在發展,很難說哪個技術路線最優,還有要說明一點就是我已經是怪大叔了,我的信息是3年前的,所以過時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老習慣先上結論:美日電動混動技術上暫時領先德國。日本的混動、美國的插電式混動都比德國研究的早、產業化也早,豐田、GM都有很成熟銷量也不錯的車型,但很開心的看到德國也開始全面投產這個領域了。因為好幾年前,美日量產混動和電動車的時候,很多德國高校和研究所正在大面積測試電動混動的原型車,想不到這麼快已經趕上來了。中國之前宣布和德國合作搞電動車標準,上海還預裝測試電樁給電動車充電,上汽研發部從德國招了很多這方面的畢業生回國搞混動。德國當時還大量進行智能電網研究,當然美國也在做。智能電網的大量鋪開,電動車才能佔據真正的市場,所以說德國現在也趕上來了。未來電動車有很大可能(我從來不說「肯定」這種打臉詞)會併入電網,給車充電對電廠配電調峰是個極大的挑戰,想像一下一百萬輛車同時充電。。。所以電網的改造速度過慢很大程度上會制約電動車普及。當然你可以不用插電混動或純電動,但混動的話內燃機排放的廢氣還是比較高啊。德國人就想到了,在電網改進完成前可以用柴電混動或改進傳統內燃機的排放技術。所以混動在未來十幾年裡還是會有很好的發展的【這句話是我個人的觀點】。

總而言之,題主在德國或美國做混動電動,技術的差距已經沒有過去那麼大了,對於德國政府最近的大動作來看是在大力扶持,做的公司多了就業和研究機會都會很好。

BTW,其實美國在做自動駕駛方面也是領先的,學術上有很多大牛,豐田和現代都砸錢請他們搞研究,德國做無人駕駛原型車用的也是美國發表的演算法。

回頭看了看,發現寫了不少,也只說了大概,很多知道的事放在腦子裡覺得不多,要全寫出來還真是寫不完。雖然只寫了一部分事例,不知道要不要更下去,不過也總算是拋了個磚,大家應該會把玉扔出來的。祝題主找到個好「歸宿」 :)


在國內和歐洲讀過書,在國內和歐洲幾個主要的汽車市場都工作過。我本人從來沒有被這個問題困擾過,因為個人職業目標還算比較明確,但是遇到過很多被這個問題困擾的同學和朋友。

以下一些個人經驗和建議僅供參考。更多地是從讀博在公司的實用性和性價比說,個人興趣愛好和志向無法評論。

汽車專業該不該讀博?
===============================================
這個最主要取決於你個人的職業規劃,不僅僅要看長期的職業規劃,也要看短期的職業規劃。除了學者型人才,很多時候這更多地是一個投入和產出比的問題。另外一個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是你未來準備在哪個國家發展?

先從簡單的地理因素說起 (只說歐洲和中國)
從社會大環境來看,在歐洲唯獨在德國博士收到的尊重和地位都是在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我從沒在其他歐洲國家的汽車行業中見到有如此高比例的博士:我以前的大部分德國同事都是工程博士Dr. -Ing,公司做管理的也基本是清一色的博士。究其根本原因是德國整個汽車工業的氛圍是對技術的崇尚,以及以技術為本的嚴謹的精神。無論技術專家還是高管大部分都是博士出身,很少見到職業經理人。博士在德國不僅會在收入上有優勢,在職業發展上也比Diplom要有優勢和潛力得多。

單從性價比和受重視的角度講,博士效應在歐洲其他國家都要弱得多,比較典型的拿法國舉例子:法國整體社會環境下博士的地位並不比工程師學位高(類似於德國的Diplom學位和國內的工程類碩士),有相當一部分比例的博士生是因為碩士或者工程師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拿博士作為一個暫時的出路。當然也有很多專心做學問的,但是混日子的佔得比例不小是事實。於是三年博士畢業後在公司面前遠沒有一個有三年工作經驗的碩士生價值高。

目前在國內,學校環境自然不用說,一定需要有博士學位。大國企目前還是很喜好有博士學位的人,不論是技術還是管理工作,但是很多程度上只是一個老國企文化下「職稱」和「門面」的象徵,目測博士學位本身的影響力會在大國企逐步淡化。國內的外企因為研發職位少得多,所以對有沒有博士學位並不是很重視。

於是從地理因素來說:在德國汽車行業最好有博士學位,在其他歐洲國家性價比不高,在國內看具體公司但大體來看實際工作經驗性價比&>博士學位。

再從職業規劃角度講。
博士比起碩士生在學識上是在某一非常特定的方向達到一個更好的深度和廣度。這一優勢在學校和科研機構是必須的但是在公司卻不一定。
幾個原因:很多博士特別是非公司類博士的課題在實際工業上很難得到應用(主要是可靠性 ,成本,系統支持性的考慮);很多前沿課題有很多不確定性,現在前沿課題幾年後可能被另一個技術完全取代;博士在某一方面的某一特定課題有深度卻很難在整個領域做到全面手,進入公司後可能不如真正有三年經驗的碩士懂得全面。這也是為什麼在歐洲很多博士到公司後做的內容很有可能與自己的研發課題完全不相關。

於是乎從職業角度看去科研機構及學校需要讀博士。在公司完全不一定,碩士和博士都可以向技術專家或者管理的方向發展,但是博士的時間成本比較高。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對某一技術方向個人興趣非常強烈的讀博士,否則可能直接去公司今後靈活性更大一些,且時間成本更低。

去哪個國家讀?
=================================================
對單獨的學校並沒有全面做過了解。但是在歐洲的話還是強烈建議在德國讀,尤其是工業博士,在工業上可以得到的支持是其他歐洲國家沒法比擬的。
除了德國還 推薦在英國讀,整體學校研發和公司環境介於歐洲大陸和美國之間,研發環境很開放且活躍。
最後要說一下法國,有一個大家都不太熟悉卻在法國甚至歐洲汽車業界很有名的學校: IFP School, 前身是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u pétrole et des moteurs,就是發動機及石油能源學校。這個工程師學校非常小眾,但是把教學和研髮結合得非常好,是石油和汽車領域的精英學校。IFP School也為法國汽車行業的職業人提供了大部分技術專業培訓。

最後說一下題主對德國在電動混動領域的發展的質疑。其實在電動混動領域德國是有技術的,也有大量的樣車,只不過是在推廣上前些年對這個市場還比較遲疑而已。
德國的創新是屬於嚴謹的創新,對技術,對市場,在沒有很嚴謹的論證下德企還是相當謹慎的 。本人對德國未來的混動電動技術相當有信心。


日本這些年其他行業都落伍了,唯獨汽車工業一枝獨秀,豐田更是全球銷量第一,各種財報好的不得了,而且最近推出混動車和燃料電池車也是世界領先。
技術面走的和德國是不同路線,也不好比較優劣。
但是日本的職業模式跟其他國家可能不太一樣,各個公司喜歡從大學或者研究生階段培養設計開發人員,對於博士,只會讓你做和研究方向十分對口的工作。所以如果在日本讀博,研究方向很重要。日本愛知地區汽車產業比較發達,附近的大學和車廠合作很多,豐田更是自己開辦了豐田工業大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機構。題主如果有興趣可以調查一下。
另外想說下,博士課程目的是為了出論文而做研究,這些研究很多時候就是灌水了,而車廠也有研究的活,這些活更看重能否為公司帶來價值。所以兩個初衷是不一樣的。很多牛逼的技術都不是學校搞出來的,都是車廠搞出來申請專利賺錢的。所以不要用學術成果作為唯一判斷標準。


想做產品就儘早出來,只有積累經驗才能做出完善度高的優質產品。想做研究,做局部的尖端技術可以考慮讀下去


讀博不能看家裡人的願望,也不能看當老師是不是有寒暑假,更不能計算投入和產出比。而是因為真的熱愛這個專業,你是對更實在的產品及其應用感興趣還是對產品內在的,純科研的內容感興趣。這兩者容易搞混,尤其是在你沒有充分了解過的情況下。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個東西感興趣,容易浮於表面,深入於內在時,就發現不是那麼回事了。比如我剛開始對工業機器人感興趣,上的課也覺得課件很有意思,但是一做學生工,進入實際項目操作,發現機器人全是枯燥的編程,要有深厚的計算機和數學功底,自己在這方面能力有限,就放棄了。找個學生工,多和你的導師交流,看看他們也就是在讀博士生平時都在幹嘛,具體的工作都有哪些。
如果讀,本碩都德國了,博士可以換個環境,體驗下人生。美國汽車工業確實夕陽產業,但是整體的科研環境創新氛圍都很好。但是我聽說特斯拉好像只是電池管理上比較強,通過合理布置傳統電池,發揮最大功效,純電池新技術領域並沒有太大的突破。這個我並不專業,只是聽說。
日本值得考慮,不需要糾結學校,你查一下有哪些著名工科大學有汽車專業,再看看他們的科研課題,合作夥伴就能知一二,有著強大的工業實力,這些學校就絕對不會差,這一點就像德國一樣。新能源領域日本確實走在了前面,即使傳統領域也早已不比德國差。另外混動的前途並不好,限制性太大,甚至有種說法是,混動就是豐田搞出來迷惑其他廠商的,害的大家都掉坑裡了。燃料電池,甚至石墨烯電池才是未來。但是日語和新環境的適應是個問題,雖然說搞學術會英語就夠了,但是生活畢竟不方便。
當然這些都是大環境大方向,博士是具體的小課題深入去搞,還有的說西班牙某大學的石墨烯電池搞的不錯呢。。。說不定到時候IAV有什麼合適的課題,你又跑柏林來讀了呢


問題1 該不該讀博士?
站在了十字路口,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題主,我誠懇地告訴你,選擇哪條路都沒有錯。你又不是去犯罪,無非是不同的人生道路,沒有對錯和好壞。
你諮詢老師,他可能會建議你去學校,你諮詢工程師,他可能會建議你去業界,你諮詢父母,他們可能更傾向於你有個博士頭銜,你諮詢知乎,就有了我這份回答!

題主只需要問問自己是不是願意為自己愛好的事情揉投入很多時間來做,就算遇到困難也會想法設法去解決,另外,願意開闊思路,接受別人的批評。如果這個沒有問題,就可以讀博。

如果你有讀博的能力,我建議你攻讀博士學位。若不想讀博士,也建議你在德國車企尋求職位。
以下陳述原因。

首先,攻讀博士學位的過程,既是對自己人生的一個交代。在沒有家庭的煩惱,資金的困擾,社會的影響的情況下,安靜地做一份事情,專心地做一份事情,3年左右時間。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有這樣幸運的機會。

其次,國外和國內社會都是人際關係祝你一臂之力的。如果題主安逸於西歐悠閑的中產生活,人際關係不會困擾你太多。如果題主願意在事業上有更大突破,你會發現自己作為一個異族,還是和公司管理層有一些隔閡,這需要你付出很大的努力來突破。相反,如果你國外小有成就時選擇回國,你會發現國內有無數激情澎湃的機會向你招手,(1)國際知名公司工作經驗 (2)博士學位 (3) 過人的技術水平 。這個時候,你的年薪和職位層次會輕鬆秒殺國外同事。

再次,現在想回學校當老師。一般的學校也要博士學位了,你要不要讀?

最後,答主我本人生活或旅遊近20個歐美國家,短則1天,長則數月甚至數年。縱橫來看,德法意英有堅實的工業基礎,但迫於歐盟一體化進程,這些發達國家不得不停下來拉一把自己的窮親戚們(東歐和南歐各國),還時不時要給西班牙和希臘這樣的奇葩用歐元擦屁股,所以其經濟發展及其緩慢。美國的霸主地位無人能撼動,但發展機會相較中國來說,小得多了。至於中國,商品琳琅滿目,市場充分競爭,店面熙熙攘攘。基於龐大的人口基數,一點點小小的需求仰仗龐大的用戶量能讓工廠迅速開工生產實物,沒有幾個國家可以做到這樣。感謝龐大的14億人口,不少跨國企業已將中國作為最重要最大市場來開發如舍弗勒(因為中國貢獻了最多的利潤,如奧迪)。中國依然在高速發展期,急需掌握先進技術的人才,題主你若有過硬本領,海外跨國公司供職經驗,再加博士頭銜,這簡直就是你的天下啊!

問題2 去哪裡讀博士?
既然有心做汽車,我建議題主直接申請寶馬,戴姆勒,博世或ABB等等公司的博士生項目。這樣做的課題和公司需求密切相關,而且畢業後在申請相關職位有很大的優勢。如今工作都不好找,提前占坑豈不樂哉?這些博士生項目都有獎學金的,生活費肯定管夠了(憑記憶,待核實)。

而且據我了解,德國一些大型工業公司的起薪和學歷掛鉤。如某未上市隱形巨人,給博士稅後3300~3700歐(看你談判水平)。另外,德國社會也很尊重博士。

這些博士論文的信息都可以在各公司的招聘網站找到。以寶馬為例,它的博士項目提供3年技術和資金資助。詳見 BMW Group : Careers


柏林這邊電車在Fachgebiet Kraftfahrzeuge的部分不多。
在mpm有不少,主要純電:http://www.mpm.tu-berlin.de/menue/forschung/
在EA還有一部分,主要是電驅動,還有混動:http://www.ea.tu-berlin.de/menue/lehre_elektrotechnik/
還有MDT,主要是各種汽車電子控制,驅動系統,整車都有:http://www.mdt.tu-berlin.de/menue/forschung/
汽車所這邊主要是,汽車安全,汽車動力學控制,模擬之類的。
純手機按出來的,排版好像有點問題,將就看…


1、要不要讀博,這個問題不評價,題主自己考慮
2、在哪讀,先說答案:德國,明天在貼理由,先睡鳥!
既然要搞電必須來看看這個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IwhZiXXl_0 (電車百公里加速世界吉尼斯紀錄1.785s)這個是蘇黎世的本人最喜歡的車隊

然後是前世界紀錄delf啦(這個好像搞風洞比較牛逼)

還有一個就是你們自家的啦

只要說到電車就離不開這三個。這幾個用的不是輪轂電機就是輪邊電機啊,國內坐電車的有些會有兩級傳動鏈,人家直接驅動啊!
這幾個都是聯繫比較緊密的,都在歐洲離得近啊,還都講德語,聽起來就感覺親切不是。你看這些車身上的logo哦,那都是真的給錢給技術的,跟企業聯繫很緊密的。

這個是ZF公司自己辦的ZF Racing campus。所以說那邊的都不缺錢。
德國集中了汽車的整個產業鏈,從主機廠到配件廠到設計公司,都支持學生搞車啊!


我們是做流體測量的,最近幾年接觸汽車行業比較多(尤其是發動機缸內霧化、混合以及燃燒方面的),我接觸到的無論高校發動機專業的還是企業的,基本都是博士。

我覺得如果想走上科研這條路,無論在研究機構搞研究還是在企業搞研究,博士是必須的。慕尼黑工大是個不錯的選擇,流體方面亞琛的空氣動力學研究所(也做發動機研究)也很強。

當然我也接觸過一些碩士,儘管有些非常勤奮努力,底子也很好,但是無論眼界還是研究思路都差一些(博士也不是都很好,但是慕尼黑工大和亞琛的博士還是很贊的,關鍵研究環境好)。


進高校當老師有寒暑假?那看你的追求了,越好的學校競爭越激烈,寒暑假也要忙著看實驗室,申基金,一樣累


1. 腦筋別太死。可以先讀博再工作,也可以先工作再讀博。

2. 如果要學電動車,那麼就德國,不要美國 不要日本 不要英國。


不要英國的原因:英國掌握豐富的廉價油氣資源,根本不需要電動車。


不要日本的原因:

首先,你難道從頭開始學日語?

其次,日本對電動車的情懷,沒有德國深.它還搞氫能源汽車,說明對電動車的感情或未來有懷疑.

第三,中國汽車的標準,基本還是按照德國那套來。現在中日關係交惡,即便中國大力發展電動車,從電樁開始的一系列基礎設施的標準,根本不可能採用日本的。玩學術的話去日本無所謂.


不要美國的原因:美國掌握豐富的廉價油氣資源,根本不需要電動車。特斯拉電動車只佔美國汽車工業的極小部分,別把一棵樹看成一片森林。特別是去年以來,美國的油價和水價差不多。再堅持在美國搞電動車,我送你2個字——情懷。

美國工業研發戰略和德國工業研發戰略,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美國的工業戰略以實現全球霸權為核心,只有對軍工業有幫助的工業研究,才能得到大資金投入(美國最強的飛機 航空 機器人 通訊 互聯網 都是軍工業發展起來的)。電動車和軍工業沒啥關係。難道開電動坦克去打仗?哪來電樁充電?
德國的工業戰略以佔領民用市場為核心,電動車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考慮問題別光考慮車,稍微站得高一點。

3. 至於純電還是電動混。
肯定是先電動混,再純電。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只有中國這種愛「彎道超車」的大躍進國家,才喜歡直接一步到位搞純電。連電樁都沒1根,搞你妹的純電啊?
電動混又是德國的優勢,已經用在潛艇上了。軍工技術肯定先行於民用技術。你是研究輪機的,管它外殼是什麼。


我家鄰居在丹麥,博士學歷,畢業在丹麥的一家研究所做科研。幹了一年之後,因為家裡著急結婚回國了,在家找了半年的工作,去了北大當老師。
之所以在家半年是因為一直在忙著相親,錯過了很多招聘會。學校可能也不是北大,反正是北京的一所985高校,但是是不是對應的三本學院就不知道了。
我在廈門,我們學校是三本,近幾年進來的老師很多廈門大學(或者更好)碩士,本部的話,沒有博士學歷似乎很難進了,我們學校本部連211都不是。
聽我教授說,混合動力做的最好的國家就是日本,美國偏向純電動,但是汽車燃料早晚都會完全摒棄燃油,如果可以美國是不二之選。但是如果為了進車廠就業,我認為去日本比較好。


請谷歌搜索「Nagoya University automotive engineering"。日本各大名校里開汽車專業的只有這所大學的英語項目了,有本碩(博士沒有,不過進了以後跟著老師做研究碩士畢業可以繼續讀博)!那這所學校何德何能能開這個項目呢?嗯我不會告訴你就是豐田在背後搗鬼0.0…(雖然豐田工業大學是親兒子但是畢竟不是名校,所以他們把魔爪申到了隔壁的NU)根據在這所學校汽車系的小夥伴們的反饋…就業非常好(前提日語N2,我覺得這是你最大的障礙,需要好好斟酌)+中國人非常少(我認識的小夥伴是系裡唯一的中國人!畢竟日本除了東大以外的各帝大在國內基本沒啥名氣)+錄取率非常低(中國人不知道不代表別國人民不知道…碩士每年幾百份申請就要屈指可數的幾個,本科錄取率更低)其他我就不知道啦…
另外,我覺得選德國還是日本難道不是在選金髮碧眼的高挑妹還是溫柔賢惠的萌妹?


知乎小白竟然也被邀請回答問題。謝謝
讀博這事簡直沒有好壞之說,而且也是是因人而異的。如果您對於學術沒有太濃厚的興趣,汽車專業的本科和碩士就業競爭力還是很強的。如果您致力於學術,目前汽車方面比較熱的方向是新能源和混合動力,職能輔助駕駛技術發展也很快。谷歌,奧迪,大眾,賓士都有無人車在開發。最近還聽說蘋果也要弄。總之將來是一定大有市場。振動和雜訊也是目前發展比較快的方向。各個主機廠也越來越重視這方面。而且就業面也比較寬,不限於汽車。飛機船舶等都是有市場的。出國留學的話,德國是我周圍同學的首選。在德國留學性價比很高。但是比較難畢業的說。但是畢業之後絕對都是大神啊。其次選擇美國,畢竟有之前的汽車城。


常見留學國家學術水平:美國&>德國&>英國=日本&>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


我這裡主要談的是,對於讀汽車專業博士這件事,美國和德國哪個好。我的結論是:美國甩德國二十條街。先別急著黑我先聽我慢慢說。

本人在一所北美的大學(大概常年世界排名十到二十之間),拿到了博士學位,然後很不幸的加入了一家總部在加拿大但是分公司總部在德國的企業並在德國的技術專家手下工作。從技術上說,這家企業受全權委託研發並代工了賓士G-class,寶馬X3,奧迪TT等名車,業務範圍覆蓋汽車所有環節。

美國人和德國有多大的區別在這家跨國企業體現的淋漓盡致。

德國人賴以生存的是production innovation(製造創新)這是過程的創新。而美國人則是product innovation(產品創新)他們關注的是產品的功能。這是我認識的某老師,一位院士,參與負責過二十世紀初某場大戰爭製造後勤的世界頂級專家的原話。

在汽車領域,德國人對流程的控制遠比美國人嚴格嚴謹。但德國人從來就發明不了特斯拉和iPhone,他門只會在美國搞出特斯拉後再靠高的製造工藝造一款比特斯拉牛逼的車。

且德國人表面隨和但骨子裡高傲,死板,不願變通,乃至學歷認證也是近年來才和世界接軌。美國車企難進不假但進去人家老美是把你平等的當人。德國企業招人多,但進去十個,有九個是被德國人偽善外表下的內心給蔑視的。

德國的博士培養,以打造高級職業工程師(具有前瞻研發能力的)為目的,美國則以培養具有跨學科交叉研發能力的科研人才作為博士要求(這就是為何德國的學歷認證就等同於工程師從業資格認證,而英美則需畢業工作幾年後才有資格認證的原因)。

題主問的是去哪讀博士好,那當然是美國好,博士絕對不是高級職業培訓學校,而應該是為行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是研究型人才。

博士對汽車技術懂得不多完全正常啊,會畫圖紙把標註字體都改正確,你讀博士難道就是為了這個?那汽修大專生對汽車零部件懂得還比清華應屆博士多呢,你能說現在有機會讀清華博士,你放棄了去做汽修嗎?

博士是為了科研,為了改變,一百個博士里有一個成果是由可行性的,就是博士教育的合格。

所以看你對博士的價值怎麼理解。如果我是車企老闆,我肯定更喜歡招德國的博士,但我也知道,在當今這個時代,能真正改變世界的跨時代產品,不太可能出自德國教育之手。


不知道該不該讀,就不要讀。這是我個人的建議。

目前在德國見到的中國博士,無一不是目標明確、語言流利、學術能力強。如果夠不上這三點,不僅讀博過程中困難重重、經年載月,讀完博之後也未必會對職業生涯有很大幫助。

既然身在斯圖加特,就試著去企業里找找Werkstudent的位子吧。企業里有許多在讀或是已畢業的中國博士,聽聽他們怎麼說。

至於碩士畢業在斯圖周邊找工作,也別太有信心。打鐵還需自身硬。


你好,由於我不知道該向你提問,我就在這裡向你提問,我想考斯圖加特大學的機械專業碩士,可是聽說這裡的課程很難,即使超級努力的也不一定能畢業,我想問你斯圖加特汽車碩士能按期畢業嗎,難度有多大,希望您能回答的我問題,謝謝你


當然是來德國斯圖加特大學讀博了啊


推薦閱讀:

TAG:汽車行業 | 留學美國 | 讀博 | 留學日本 | 德國留學 |